智慧医疗的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15 17:33: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医疗的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慧医疗的总结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 我院不孕症门诊治疗,PCOS病人10例,年龄28~34岁,平均27.6岁,不孕年限28年,平均3.4年, 原发不孕9例,继发不孕1例,继发闭经8例,月经稀发2例。

10例病人均是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确诊双侧输卵管通畅, 男方常规检查均在正常范围内; 在月经周期第五天或孕激素撤退性出血第5天测定血清睾酮(T),卵泡生成素(FSH), 黄体生成素(LH), 雌二醇(E2),催乳素(PRL)。治疗期间选用基础体温(BBT), B超、宫颈评分(CS);综合监测排卵,治疗前称体重一次,作体重基值, 治疗期间每月称体重一次。

1.2 治疗方法

1.2.1 西医治疗 安体舒通片40mg,每日2次口服, 连服20 天后减量为20mg,每日2次,口服至复查T 正常后停药。二甲双胍片0.5g,每日3次,口服,连服至出现正常排卵停药。血清T正常后采用低剂量,雌孕激素序贯疗法,于月经周期第5 天开始口服结合雌激素片0.625mg,每晚一次,共20天,最后5天肌注黄体酮, 每日10mg,连用三月。月经第5天,克罗米芬50mg~100mg,B超监测排卵,卵泡直径达1.8~2.4,肌注HCG5000iu~10000iu。

1.2.2 中药治疗 知母、生地、白芍、桃仁、仙灵脾、补骨脂、菟丝子、虎杖、黄苓,各12g。并随证加减。

1.2.3 运动减肥 每天慢跑或散步等运动一小时以上, 每月体重下降1~2kg, 长期坚持至妊娠则停止。

1.2.4 控制饮食 限制进食量,总热量按每日每公斤体重63~84kg(15~0kcai) 计算,蛋白质含量低于每日每公斤体重1g,且饮食中应含有足够维生素和其它营养素, 避免吃甜食及油煎食物, 适当增加蔬菜量。

1.3 疗效评价

1.3.1 有效标准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之一者为有效:复查血清T 降至正常;有正常月经周期或B 超诊断宫内妊娠。

1.3.2 无效标准,经综合治疗6个月,血清T无改变。

2 结果

2.1 10例患者综合治疗均有效,经BBT、B超、CS综合监测排卵,10例46个月经周期中,28个月经周期排卵,排卵率60.870%,治疗时间2~13个月,平均5.8个月,恢复排卵时间3~5个月,平均3.7个月,B超确诊宫内妊娠5例,妊娠率41.67%。

2.2 随访 随访时间最长1.5年,最短6个月。10例病人: 月经周期,经期,经量正常3 例,月经稀发8例,1例哺乳月经未来潮。1例停止治疗6个月,血清T回升至3.3NMOL/L余9例血T值复查均在正常范围。

3 讨论

3.1 PCOS综合症发病机制尚不明了,在目前已有治疗中尚应按不同年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对要求生育的病人,应在有机调整功能失调的基础上,以促排卵受孕为主。本组病例均因不孕就诊,应用雌孕激素复合片抑制排卵,影响子宫内膜的正常发育。因此用避孕药是失当的。

3.1.1 高雄激素影响卵泡的发育导致无排卵,安体舒通抑制卵巢及肾上腺合成雄激素,从而降低雄激素,但雄激素是合成雌激素的前体,故不将雄激素降至过低,我们运用安体舒通过程中采用低剂量且递减的方法,并定期复查血清T,血情T降至0.7~2.8nmo/L,停药,既减少了乏力,头痛,月经频发等反应,又取得了满意疗效。

3.1.2 周期性联用雌孕激素3月,使子宫内膜剥脱完全,月经来潮,防止内膜增殖症,孕激素还降低,GnRH脉肿,减少LH 分泌, 进而降低卵巢雄激素的产生, 也可预防或减轻促性腺激素对卵巢的过度刺激作用。其中雌激素不仅增加下丘脑对孕激素的敏感性, 还可刺激肝脏产生性激素结合蛋白( SHBG) 结合雄激素增加,游离雄激素减少,从而降低雄激素的生物活性,改善卵巢功能。

3.1.3 克罗米芬通过竞争雌激素受体,减弱雌激素对下丘脑的负反馈, 使促性激素释放激素( GnRH) 释放,促进卵泡发育,HCG可降低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现象发生率, 提高排卵率,但应适当应用以防卵巢过度刺激综合症( OHSS) 的发生。

3.1.4 控制肥胖是很容易使人们想到高岛素血症, 因此药物治疗PCOS肥胖也是很重要的, 二甲双胍可抑制肝糖原的产生, 增加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从而降低摄取葡萄糖所需要胰岛素的量, 增强耐氯米芬患者对氯米芬的敏感性。

篇2

关键词:智慧城市;核心逻辑;盈利模式

中图分类号:F290

智慧城市无疑是一股热潮,但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智慧城市,基本只在其中的一两项应用上实施较好;而中国的所谓智慧城市,虽然规划很全面,但目前大多没有落地,或仅在某一项业务上进行了若干探索。笔者希望通过对智慧城市的解读和分析,能帮助大家对智慧城市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当前在产业与资本市场层面,智慧城市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概念。那么到底什么是智慧城市呢?按照2013年11月总理在“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论坛”上的讲话,“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形态,是包含全新要素和内容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智慧城市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智慧的感知、分析、集成和应对各类社会活动与公共需求”。

想象一下这样“新的城市形态”――不用跑无数个政府部门,在电脑前就把各种申请搞定;不用担心停车、拥堵的问题,车上的智能导航已经链接城市的“大脑”给你规划了最佳路线;走进小区打开快递柜,本来忘买的米油已经在里面;一进家门气温、光线已经调到了自己最喜欢的状态,一杯你最爱的热咖啡已经在桌上冲好;有点不舒服的身体通过家里的穿戴设备检测,已经传送给了自己的医生,医生通过视频发来了诊断……这就是我们在智慧城市里的生活。而且这一切正在发生。

据统计全球已启动或在建的智慧城市已达1000多个,未来还会以20%以上的增速增加,如斯德哥尔摩实施的智慧交通项目,引入RFID技术,自动识别入市车辆拥堵降低25%,交通排队时间下降50%,尾气排放量减少8%~14%,温室气体排放减少40%。智慧城市在全球不同城市还有其他不同应用,如英国伦敦正在实施的电子政务云、德国汉堡正在实施的智能建筑、美国波士顿正在实施的智慧医疗等(见表1)。

而中国多地也启动了智慧城市的项目,如佛山电子政务,统一规划和标准,实现多部门协同;也包括乌海实施的智慧安全项目、辽源实施的智慧医疗项目、上海实施的智慧城管(见表2)。

智慧城市无疑是一股热潮,但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智慧城市,基本只在其中的一两项应用上实施较好;而中国的所谓智慧城市,虽然规划很全面,但目前大多没有落地,或仅在某一项业务上进行了若干探索。笔者希望通过对智慧城市的解读和分析,能够帮助大家对智慧城市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一、智慧城市核心逻辑

本部分从两方面作以阐述。

(一)生产力发展的逻辑

根据哲学的思路,社会进步体现在,以生产工具改变为标志的生产力的进步,而生产力的进步会带来社会关系的改变,从而导致社群模式的变化。就如出现工业设备这样的生产工具替代了农业机具,导致了社会关系由农业社会进入了工业社会,而在城市形态上就从农业村庄、城镇跃迁到了工业化城市(见图1)。

智慧城市就是我们所说的“新的城市形态”,也就是新的社会关系的表现。智能设备、网络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带来了生产工具的进步或者是说生产力的跃进,导致了社会关系进化到了网络社会,而城市形态上就表现为智慧城市。从这个简单的逻辑上讲,智慧城市的出现有其必然性。就像电脑手机的普及,已经改变了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一样。

(二)政府诉求的逻辑

政府无疑将在智慧城市的构建中扮演主角的角色,也是最有力量的角色,企业和民众也是不同角色的参与者。政府在智慧城市功能上最核心的三个诉求是“保稳定、惠民生、促发展”。信息化、智能化无疑是保稳定最佳的实践方式,这也是网络化管理出现的原因;而产业的发展除了基础设施的提供以外,也需要供企业提高运营效率的信息化、智能化的平台,也导致了“招商引智”替代了“招商引资”;在越来越接纳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民众,对于政府的效率、生活的便捷程度等提出来更高的要求。而这些正是智慧城市的题中之意。

所以,从智慧城市最有力量的主角――政府的视角来看,智慧城市是与政务、民生、产业等优化升级最好的形式,是“保稳定、惠民生、促发展”最佳的路径。

二、解构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与我们的息息相关,从衣、食、住、行等平常的生活,到学习、看病等特别的场景,甚至是我们的工作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我们尝试通过不同的维度去解构一个宏大的智慧城市,能够让我们对于智慧城市有一个更加结构化和清晰的方式去认知。

(一)应用场景角度的解构

智慧城市有无数个智能的应用场景,就像今天我们城市中不同的场景一样,丰富多彩。参照不同的智慧城市的设计,我们总结出了智慧城市发展的三个核心的发展诉求――政府对于“保稳定”的诉求;政府和民众对于“惠民生”的诉求;政府和企业对于“促发展”的诉求。分别对应了智慧政务类、智慧民生类、智慧产业类这三大智慧城市核心板块。对应智慧城市三大核心板块,又有无数具体的应用场景,笔者总结为以下19种应用场景(见图2)。

1.智慧政务类

智慧政务类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智慧交通。将先进技术运用于整个交通管理系统,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运输综合智能控制和管理。

二是智慧安全。通过智慧传感芯片,将信息进行及时感知,实时传送,让人与物能够实时的智慧互动,构成一个安全和智慧的新安全时代。

三是智慧城管。利用信息化手段和移动通信技术手段来分析、处理和管理整个城市的所有城管部件和城管事件信息。

四是电子政务云。借鉴云计算模式的思想,以互联互通的政务网络为基础,集中管理政府计算资源(基础设施、硬软件、信息),采用动态易扩展的部署和分配资源,整合集成电子政务系统。

五是智慧应急。以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为支撑,软、硬件相结合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系统,具备日常管理、风险分析、监测监控、预测预警、动态决策、综合协调、应急联动与总结评估等多方面功能,以实施应急预案、实现应急指挥决策。

六是智慧国土。以国土资源遥感监测数据系统和综合监管平台为重点,构建的覆盖全区域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一体的国土管理与检测。

七是智慧环保。借助物联网技术,把感应器和装备嵌入到各种环境监控对象(物体)中,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环保领域物联网整合起来,以更精细和动态的方式实现环境管理和决策。

2.智慧民生类

智慧民生类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智能建筑。综合运用现代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现代技术,实现建筑的信息化、自动化控制与节能管理。

二是智慧家居。以住宅为平台,利用综合布线、网络通信、物联网等技术,将家居生活有关的设施集成,构建高效的住宅设施与家庭日程事务的管理系统,提升家居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艺术性,并实现环保节能的居住环境。

三是智慧社区。充分借助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构建城区 (社区)发展的智慧环境,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过滤处理的新的生活、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等模式,面向未来构建全新的社区形态。

四是智慧教育。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构建智慧学习环境,运用智慧教学法,促进学习者进行智慧学习,最终达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与教育效率的目的。

五是智慧医疗。通过打造健康档案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利用最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

六是智慧养老。指利用先进的IT技术手段,研发面向居家老人、社区的物联网系统与信息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实时、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

3.智慧产业类

智慧产业类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智慧能源。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和新一代信息化技术将各种能源关联起来,进行智能化开发、开采、输送及使用的能源系统。

二是智慧研发。利用互联网技术与组织模式,从价值流程、高效组织和工具与技术三个方面来构建智慧研发管理系统。

三是智慧制造。智慧制造是以人为本、借助先进的新兴信息技术、系统工程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手段,为制造全生命周期活动中的人、物、环境进行智慧化的感知、互联、协同和智能处理的技术与组织模式。

四是智慧营销。是以客户为中心, 以需求驱动商业的价值链,研究制定新一代电子商务的解决方案,实现企业在营销、管理上的智慧转型,获得长期竞争优势。

五是智慧物流。将物联网、传感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通过以精细、动态、科学的管理,实现物流的自动化、可视化、可控化、智能化、网络化等,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的系统平台。

六是智慧金融。社会化网络、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深入应用,带来的金融体系和商业模式的变革,推动资金更顺畅的流通,更合理的配置,更安全的使用的系统平台。

(二)产业链角度的解构

在产业链的维度,我们区分清楚智慧城市建设的主体,并厘清他们之间的关系,把智慧城市分为上游-产品提供、中游-系统集成和下游-运营服务(见图3)。

1.上游――产品提供

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上游主要是基础设施、硬件提供商、软件提供商。上游玩家众多,逐步成为了红海市场,为了追求更大的价值,上游厂商有逐步向中下游转型的趋势。比较典型的企业是做视频监控设备的海康威视。

2.中游――系统集成

智慧城市系统集成商开始从智慧应用领域走向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从部分应用小集成走向智慧城市大集成,试图建立标准和抢占智慧城市运营权,从而成为运营平台,实现数据变现。比较典型的企业是做智慧交通运营的易华录。

3.下游-运营服务

主要包括内容提供(外部信息导入)、网络提供(数据传输)、云服务(数据处理与分析)、运维管理(日常运营与系统升级)。不同应用的运营商往往仅在自身所在领域利用专业优势积极参与运营,但不同业务和不同区域之间少有联通,运营高度分散。同时,现在运营盈利模式模糊,数据的挖掘和变现能力差。

(三)技术角度的解构

智慧城市是基于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样具有这些技术层次的特点。我们可以将智慧城市从技术的角度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也可以形象的说智慧城市的技术层次是端、管、云和应用。

一是感知层(端)。感知层主要由各种终端构成,用以信息的收集,是智慧城市所有的“感官”,伸向城市的各个角落收集信息,正如人的眼、鼻、耳、手一般。

二是网络层(管)。网络层主要用于信号的传输,现在信号传输的主要途径是,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和电网。它们如同智慧城市的神经将“感官”所收集到信息传递给大脑。

三是平台层(云)。而这个“大脑”正是我们所说的平台层。它主要是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平台层就如智慧城市的“大脑”一样,对“看到”、“听到”、“闻到”、“摸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为决策和服务提供支持。

四是应用层(应用)。应用就是我们所说的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等这些具体的应用,它们会以不同的形式与我们的生活发生关系,甚至可以说它们就是我们的生活。

三、智慧城市的盈利模式

正如上面的解构,智慧城市从外在表现形式到内在的构成,都是极其庞大的,需要多方的参与才能完成。而盈利模式是否清晰就决定了厂商参与的程度。我们将智慧城市建设的参与主体及其关系见图4。

根据这些智慧城市建设主体的关系,我们总结了智慧城市的四种赢利模式。

(一)出售设备盈利

依靠智慧城市、智慧地球等前沿概念,向政府等“智慧城市”的主导方出售硬件设备。这种模式就是单纯的“B2B”模式,主要优势是设备技术门槛较高,政府支付能力较强势;而劣势是企业无使用和运营权利,若不计设备维护费用,则只能享受短期一次性回报,不可能发育出“羊毛出在狗身上”的创新商业模式。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企业是IBM和Cisco。

(二)城市与地产开发盈利

通过提供智慧城市产品、建设等服务,获取城市与地产开发许可权限以及招商引资佣金。这本身是一种资源置换的模式,对于企业的城市、地产开发运营能力的要求极高,否则有现金流断裂的可能。同时,若企业在智慧城市空有概念而无实际的成果,最终会影响商誉。这种模式几乎只有地产商才能操作。

(三)与政府合作应用服务

与政府在“智慧城市”的应用服务端展开合作,提供软件及数据服务,从中收取佣金或提成(如交通违章罚款分成)。对于企业来讲这种商业模式有部分运营权,可以长期运营,是一种不错的商业模式。但是诸如智慧交通等应用,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进入门槛较高。通过BOT模式建设智慧交通的易华录是这样的模式。

(四)与商家合作应用服务

直接与商家合作,线上整合“吃住行游购娱”相关商家资源与信息,供消费者自主选择,收取商家佣金。这种模式是一种典型的互联网模式,也能长期运营创造收益,但是整合商家的难度较大。单纯的互联网模式下已经产生了与商家合作应用服务的模式,如天猫、携程都属于这样一种模式。

参考文献:

[1]金江军.迈向智慧城市:中国城市转型发展之路[M].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2]张建雄.“智能家居”建设的规划思想解析[J].中国公共安全,2013(1).

[3]黎林峰.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第八届中国智慧城市建设[J].中国建设信息,2013(11).

篇3

方正”醒目的LOGO映衬下,管祥红坦然地坐在那里,侃侃而谈,他所思虑的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产品研发。管祥红曾经是北大的高材生,1996年受命奔赴日本组建方正株式会社,这便是方正国际软件有限公司(下称“方正国际”)的前身,历任总裁至今。

管祥红对IBM公司一直情有独钟,认为无论从产品矩阵到业务矩阵,IBM的维度都非常齐全。这种个人情结甚至移植到方正国际的定位——做中国的IBM。方正国际始终将“软”实力作为核心竞争力,十多年来,方正国际已经发展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服务企业。

迄今为止,方正国际每年申请的专利都在一百多项。业务聚焦金融、公安和地理信息、医疗卫生、智能交通、媒体等五大行业。尤其在医疗卫生方面,方正国际全面助力北京大学人民医院Smart Hospital建设,已经建立智慧医疗的典型案例。

住建部的90个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中,方正国际参与了很多项目。管祥红对于智慧城市有着深刻的理解,“如果讲智慧城市,我认为它还是个愿景,实事求是地讲一百年都不一定能达到,这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虽然方正国际已经在很多地方积极实践,然而对于智慧城市的建立,管祥红依然心怀远忧。

尚未破题

李强强:你在产业的第一线,你觉得智慧城市现在这个话题已经破题了吗?现在是什么样的状况?

管祥红:信息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已经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境界,而且已经达到了非常深的层次,但是远还没有产生应有的影响力。从这种意义上讲,智慧城市已经逐渐变得可能,而且逐步展开,但只是刚刚开始。按我的理解,智慧城市是分层级建设的,垂直部门孤立的信息系统会逐渐在更高的层次互联互通,而且在过去不连接的地方也会形成连接,产生更大的数据量,通过更好的辅助工具,帮助运营者和城市生活群体做出智慧性的决策,这些还没有开始。

目前发展比较好的城市,仅是局部会取得一些成功。比如侦缉,基于数据整合,破案的效率大幅提高;再比如交通,车辆和信号的融合,使得行车更加畅通;再比如医疗,基于数据归纳,更加准确诊断,同时大力发展医学研究。这些层面的变革现阶段是可实现的,但是将健康、交通、能源、水、教育等城市运营和生活的诸多方面融合在城市级,综合考虑信息化建设,至少还需要几十年的时间,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智慧生活。

李强强:你的判断很清楚。我看到也有一些专家同意你的观点,现在智慧城市还没有破题。

管祥红:如果现在有人还说智慧城市不重要,一定是个盲痴。只是依照目前的情形,的确还没有破题。

李强强:是否某些行业连共识都还没有达成?

管祥红:中国在智慧城市建设上具有很强的优势,例如城市级信息建设就需要城市运营的决策者和资源协调者高度统一,这个只有在中国社会才能做到,因为国家具有并掌控了很多资源,具有无法匹敌的资源统筹协调能力;在国外则不同,行业私有化导致决策体系都是高度分散的。

李强强:从现在看,你觉得智慧城市这个浪潮里面,智慧城市建设最大的误区是什么?

管祥红: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个高度专业而且跨部门的工作,专业复杂性难以简单估量,现在几乎没有多少人能意识到这个问题,我认为这是最大的误区。

底层的专业力量

李强强:有一些专家认为智慧城市需要顶层设计;也有一些专家觉得,智慧城市本身就是一个新话题,不能等所有事情都想好了再做,应该一边尝试,一边再总结经验。这两个观点,你更倾向于接纳哪个观点?

管祥红:东方人的传统思维认为做任何事都需要顶层设计,这源于圣哲思想的依赖,我不赞同。其实一个社会、一个企业越往下走越专业,只有建立在这种专业思想上的社会,才能真正发展起来;这种思维不可能是向上的,向上唯有瓶颈,这是我非常坚定的认识,如同企业经营,如果每个人都希望总裁对所有工作都比员工熟悉,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事实上,每一个员工,他替我分管一个专业部门的时候,这个人在这个领域应该比我更加专业。一层一层往下走的时候,才会达到更精专。

社会发展一定不是基于顶层设计,而是基于开放的认识,民间的活力才能推动发展形成智慧集合。不同领域的集合就会形成很多公开的、基于民间的事实标准,推动信息化的水平走向更高层次。大家所期待的智慧城市、智慧的生活,无法剥离于这种开放。

李强强:另外有观点认为,没有顶层设计,就无法形成统一标准。例如,住房和城市建设部(下称:住建部)了90个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业界称为“90家”。很多专家、领导看到这个数字,认为有必要形成顶层设计,所以现在住建部与工业和信息化部(下称:工信部)就联起手来。

管祥红:关于“90家”,我们也参与了其中很多活动。然而并非顶层设计,而是民间探索,毕竟智慧城市并不是单纯的理论。

国人习惯的思维,认为所有的东西都是有解的,其实不然。假设有解,而后作解,本末倒置的行为浪费了社会资源。市场最基本的原理就是底层活力充沛,经验丰富,认识深刻,所以基于“智慧”命题的真知灼见是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不是顶层设计出来的。

任何一个行业,存在合理竞争才是正常的,社会不可能用一个模式来统筹,需要不同的流派、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设计、不同的特点。尤其是智慧城市的建设,将来基于不同的想法、产生不同的解决方案,这才是正常的发展模式,才会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智慧”。

标准源于实践

李强强:顶层设计,我们可以慢慢摸索,慢慢尝试,然后再总结,再提炼。但是说到标准,你觉得是否应该先建立起来这个标准体系?

管祥红:标准本身是出自于实践的,需要总结某些规律的时候,需要推广提高效率方法的时候,才需要标准。现在智慧城市尚未破题,标准从何谈起?

李强强:住建部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之前已经出了一个原则性的指导,说是还不够,还要细化,究竟什么叫智慧城市,不能地方说了算,也不能企业说了算。

管祥红:智慧城市的内涵丰富无比,而且会与时俱进,个人认为定义一些“普世标准”即可。把自由留给市场,把空间留给市场。社会的发展同企业发展的道理相同,是基于底层的发展,决策放到底层时候,社会才有所作为。

政府要做推手

李强强:智慧城市的建设,国家应该做什么?

管祥红:智慧城市的建设,国家要做的事情就是鼓励政府来推动智慧城市建设,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呼吁大家参与竞争,这是唯一的模式。竞争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会产生很多制定游戏规则的机会,政府推动、放手民间,通过市场手段和民间行为的自我约束,双管齐下才能保证行业的健康发展。

再讲一个实例,Internet是美国人垄断的,美国一些协会联合抵制政府来干预Internet。美国是最发达的国家,为什么还会这么做?因为只有基于市场竞争,只有基于市场化的运作手段,才能确保它健康、长期地发展。唯有市场是最真实的,唯有竞争是最合理的。

李强强:你认为智慧城市主要解决什么问题?

管祥红:智慧城市需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是跨部门的流程协作问题,第二是跨部门的数据整合问题。一个是数据,一个是流程。IT产业的人看这两个方面,并不是什么特殊的概念,对任何一个组织来讲,都是一样的。什么叫不智慧的城市?比如信息孤岛,我们把它定义成不智慧的城市。所以需要解决的是孤岛的问题,而这里面涉及不同部门的协调和组织的问题,非常困难。

李强强:这里面有一个最大的矛盾是,政府部门没有意愿来干这件事。“我为什么要开放给你呢?”

管祥红:说得太对了。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认识到整个问题的复杂性。就像企业,当每个部门都需要跟其他部门连接的时候,意味着要暴露更多的信息,势必会增加很多职责范围。

篇4

【关键词】医保;自助收费;准确性;信息化

自2009年我国启动新医改以来,就提出了“三医联动”,协调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一体化配套改革。其中医保统一协调三者关系,起着相当关键的角色,对医院过度性医疗、违规性收费,以及个人、团伙的骗保行为起着约束、整治作用,尤其是2021年5月1日起施行的《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1],表明了国家对机构和个人违章,以及欺骗、诈骗等骗保行为零容忍的立场。目前绝大多数医院的医保业务运行在计算机信息化系统上,如何使用信息化技术来保障医保数据的准确性、符合医保基金使用规则,应该成为医疗机构和医保部门共同关注的事项。医院人均住院费用一般远大于人均门诊人次的费用,住院医保收入也一般都多于门诊医保收入,所以国家、省、市各级医疗保障部门以住院控费为抓手,近年来密集推出各种政策措施[2]。适逢国家同时在推智慧医院建设标准,把信息化技术和平台用于“自助医保”,可以为医保自助收费的准确性提供系统性支持,防止过度医疗,减少人工操作和失误,规避医保政策风险,本文就有关的实践做以下总结和探讨。

1对象与方法

某院是深圳地区一家三级甲等妇幼专科医院,日门诊量在5000~7000人次,实际开放床位836张,病床使用率80.8%。医保科有7人,负责全院医保物价管理及医保窗口咨询工作。2017年12月由医保科牵头,联合医务、信息、病案、财务、质控等职能部门成立医保联合协调工作组,在临床科室设立医保信息专员[3],较早地把握住了医保支付改革方向,提前就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relatedgroup,DRG)、病种分值付费的原理和方法进行了全院性的继续教育培训,并参与了深圳版的病案首页格式设计。为此该院成为深圳市C-DRG医保收付费改革[4]9家试点医院之一,2021年2月起,又率先对接深圳市DIP医保病种分值付费。按照医保联调工作组的部署,某院医保科申请到“住院医保智能化监管专项”经费,信息中心负责具体实施,从患者自助和院方自查两个维度完善了收费准确性控制机制,对医院住院原有流程和信息系统进行优化、改造。

1.1落实“智慧服务”标准,把自助收费从门诊扩展到住院医保

“住院医保智能化监管专项”立项前,某院医保联调工作组就在省市专家的指导下,深入学习了医保法规条文和DRG、病种分值付费等文件通知,按照信息化项目管理的标准进行需求分析,对照最新的医保政策来制定数据质量控制规则,梳理医保患者经门诊医生收治入院到出院结算整个流程,更新药品目录、医疗服务设施诊疗项目、医用耗材目录医保三大目录,验证相关的手麻、检验、医生工作站等多个子系统数据一致性,力图把计算机软硬件跟网络优势整合起来,保障医保数据的合规性、准确性,通过患者自助服务模式来弥补临床医护人员、登记收费人员、医保物价人员的人力不足。某院是2015年大规模在门诊候诊大厅架设自助机,先是给门诊自费患者提供挂号、收费、打印门诊病历等服务,后扩展到深圳市医保患者,的确大大减轻了高峰期排队压力,也减少了窗口收费人员。“住院医保智能化监管专项”正值国家卫生健康委智慧医院建设标准之《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标准体系》[5]正式颁布,其中“2级:医院内部的智慧服务”包括在线支付、床旁结算,以及“医保患者可通过自助机完成结算”等,“5级:基于医院的智慧医疗健康服务基本建立……医保类线上支付等”。为此纳入“智慧服务”所有涉及医保的标准,将门诊自助机的实施经验扩展到住院医保登记和收费结算,开发了医保物价及住院清单查询系统、预交金自助缴费系统[6]、自助出院结算及医保支付系统,用安装在病区的自助机代替相当一部分院方工作人员的服务,缓解了患者集中办理出院结算的压力。另外,优化住院部床旁结算流程,以线上支付替代以前的便民服务措施(收费员推结算小车到病房办理出院结算)。患者可以用自己的手机下载医院自助出院结算APP,浏览治疗项目清单和医保报销比例,审核无误后即可支付住院费用,无纸化的住院费用电子票据也就“开出”保存在手机里。当然患者还是可以到病区自助机自行打印盖有医院印章的纸质发票。若对收费项目和金额有疑问,患者可以随时质询APP的“在线真人客服”,即使是晚上,该院在开通“机器人客服”之外也安排有1名值班人员。

1.2对接“数字医保”资源,实时更新医保和物价规则,提前预警

“住院医保智能化监管专项”于2021年2月启用DRG/DIP整合平台和医保物价精细化管理系统,向医保开放住院电子病历数据接口,系统设计时强调双向数据交换。并于2021年5月7日顺利地通过了广东省定点医疗机构医保平台的“API嵌入式接口”的验收,即按照医保2021年最新的规则要求和统计口径实时向省市医保部门上传医保结算清单。在临床医生工作站的同一操作界面集成“医保物价规则库”,该库技术上实现“数字医保”和“网上医院”对接,跟踪医保和物价规则变动并实时更新。“病种分值库(DIP)”和“C-DRG指标库”也放在这一平台,医保科具体负责基础字典和三大医保目录维护,下放药品审核权限给临床科室医保信息专员,把国际疾病分类ICD-10、手术与操作分类ICD-9-CM-3的编码及维护权限给病案编码人员。临床医生在撰写首次病程记录时,系统就会显示弹窗信息“某某病种的分值、平均治疗费用、平均住院时间”,治疗期间医生开的医嘱若涉及超标或违规的项目,系统自动触发预警。医生也可以通过集成的“医保审核”按键,在患者出院前进行批量自查,若对于自查结果或医保规则有疑问,医生可以跟科里的医保信息专员和医保科人员讨论。医保科人员有专门的管理模块,每天集中审核待出院患者的结算项目,也可预先干预“特殊患者”、“特殊医生”的诊疗过程,规避数据上传“医保拒付”的风险。

1.3紧抓“数据质量”管理,确保医保准确性进入PD-CA良性循环

应该承认应用新技术肯定会带来的风险,自助收费增加了患者选择的灵活性,减少了医院的人力投入,但是也增大了出错概率。为控制医保差错风险,医保联合工作组以数据质量为抓手,以医保拒付率来评价医保自助收费准确性,把“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TQM)”[7]的理念贯彻到“住院医保智能化监管专项”中。首先计划(Plan)阶段是建章立制,覆盖宣讲培训、登记入院、病程监控、结算出院、医保总结整个流程,确保计划有效落实。医保自助收费数据的准确性,是基于医院临床数据中心(Clinicaldatarepository,CDR)[8]基础上的闭环式数据治理。根据医保拒付和院方自查的历史数据错误,医保联调工作组把《住院病案首页数据填写质量规范》《住院病案首页数据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和医保结算清单统计口径等标准和要求,逐步整合到新来医生入职培训、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科室教学例会、疑难编码讨论等制度中去。实施(Do)阶段的重点放在登记入院环节。患者及其家属在办理入院登记时的依从性一般都比较高,就本次医保入院患者信息匹配出临床数据中心的历史病历,推行“患者信息完善制度”,要求患者补齐和修正用于医保和诊疗的个人信息,在患者自助登记的APP里面温馨提示可能的填写错误,如现住址、医疗付费方式、健康卡号(医保卡)、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新生儿入院体质量等,在院方窗口还可以显示以往住院费用、自付金额、医保违规记录等。这个环节主要是从医院端的机制来保障数据的准确性。在住院治疗环节,患者手机的APP自动接收每日清单,有关自费药品或耗材使用的知情同意书也可以用手机签署;医生工作站和医保科的电脑,会自动提醒所开的医嘱是否符合临床路径、是否接近医保物价规则的警戒限,也就是临床辅助诊断决策支持系统(Clinicaldeci-sionsupportsystem,CDSS)[9]嵌入了前面提及的省医保结算平台接口,以及某院的“医保规则物价库”。这个环节的运行机制重点在于要保证患者自觉地行使自己的权利,主动核对和沟通院方诊疗行为,从患者端来保障数据的准确性。在结算出院环节,“住院医保智能化监管专项”开发了供医保物价人员、临床科室医保信息专员使用的出院预结算程序。针对早晨医保患者出院集中、审核时间久、排队时间长问题,医保联调工作组推行“医保预审明日出院制度”,强化医生出院医嘱的计划性下达,即依托信息技术在医生工作站和医保审核系统增设患者明日出院信息窗口,待明日出院医嘱下达后,患者电子病历资料及费用清单实时传输至医保审核系统,为医保审核预留足够时间。医保物价人员可仔细核对费用明细,保证收费记录与病案医嘱一致,发现数据不准可及时处理。结算完成通知将实时发送至患者及其家属的手机,由患者再次审核费用后决定是否在床旁结算,还是去病区自助机处理。检查(Check)阶段,医院端通过医保拒付率、医生“违规率”和申诉率,患者端通过满意度、投诉次数来衡量实施效果,由医保联调工作组每季度进行一次全面自查,而医保科每月收集医生对病案首页的填写质量、病案编码人员的编码质量等情况。评价及执行(Action)阶段,由医保科代表医院医保联调工作组做季度医保情况分析报告。根据从医保局反馈回来的数据“加强医保事后分析”[10],就拒付的费用金额、医保违规种类、医保违规病种顺位、违规科室和医生等进行多维度分析,结合DRG医院排名、主要诊断选择正确性、编码质量、绩效评价等,找出改进措施,确立新的目标,基于CDR构建可视化医保监控指标仪表盘,并进入下一轮的数据质量管理循环。

2结果

2.1医保拒付情况

在“住院医保智能化监管专项”立项之前的2018年,某院的医保出院人数是22774人,医保拒付病历888份,拒付金额是16806.58元,拒付率是3.90%,而正式上线“住院医保智能化监管专项”后,医保出院人数是29114人,医保拒付病历121份,拒付金额是2290.09元,拒付率是0.42%。在α=0.05的水平,2=813.9019,P<0.05,医保拒付率在“住院医保智能化监管专项”立项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也可以这样认为,立项后医保费用的拒付率比立项前是实实在在地下降了,医保数据控制的准确性要好于立项前。

2.2患者满意度情况

在“住院医保智能化监管专项”立项调研时期,某院医保联调工作组就医保患者的满意度进行了1个月300份的随机抽样调查,专项正式上线后,再次调查了300位医保患者,有效回收274份问卷。在α=0.05的水平,2=3.8653,P<0.05,医保患者满意度在“住院医保智能化监管专项”立项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当然满意度包含很多因素在内,但患者怀疑费用出错,数据不准,肯定不能算作满意的。

3讨论

篇5

关键词 智慧城市;城市信息化;生态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5-0141-03

近年来,学者与公众对于生态城市与智慧城市的研究及讨论都不断升温,生态化与信息化已然成为城市建设中的热门思想。正是在城市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之下,智慧城市的建设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热潮。然而,自2007年,《欧盟智慧城市报告》中率先提出“智慧城市(Smart City) ” 这一创新构想以及之后的2010年,IBM公司正式提出“智慧城市”的愿景之时开始,学者们对智慧城市的关注大多数仅仅着眼于城市的信息化。而在城市不断注重生态化与信息化的今天,以信息化促进生态化的发展才是必然选择,智慧城市的发展只有注入了生态化的因子才能够真正体现其意义。

目前,智慧城市逐渐成为世界性课题,城市未来将逐渐呈现出智能化、信息化、生态、节能、低碳、安全等特性。因此,有必要从生态的视角去重新认知智慧城市,将智慧城市的概念优化,构建一种融合进生态理念的全新智慧城市模式。借助信息化时代的各种技术,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智能手段,将城市中的物理、信息、社会以及商业基础设施全面连接起来,真正做到服务全民。

由于以往学者对智慧城市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城市信息化,因此本文尝试从生态发展的视角来重新认识智慧城市,并进一步探索生态型智慧城市的未来发展。

1 相关概念解析

当今,全球城市化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紧张、环境破坏等各种因素的制约,需要创新性地使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手段来解决节能、环保、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因而,从生态发展的视角下研究智慧城市的发展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就与之相关的“生态城市”与“智慧城市”的各自概念进行解析。

1.1 生态城市的概念解析

生态城市(Eco-City)的概念最初提出于20世纪70年代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 ”计划中,旨在建立一种尽可能减小对于水、食物、能源等必需品的需求量,以及降低废热、废气和废水排放量的城市。这一概念自提出之日开始便引起全球的广泛关注。生态城市主要具备以下若干

特点。

1)高效性。着力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合理统筹资源,优化配置,多层次地使用各类材料与能源。在物流方面做到有序顺畅,方便迅捷,废物回收与循环利用方面,各行业间通过共生关系进行协调。

2)持续性。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合理配置资源,使环境资源能够公平地满足当下以及未来几代人的发展需要,以确保能够健康、持续地发展城市经济。

3)区域性。生态城市基于区域平衡的理念,致力于对城乡的整合,互异共存的城市之间唯有通过协调与平衡,才能够实现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市的建立。

4)结构合理。生态城市要实现长远的发展,必须首先建立在一个合理的结构之上,交通设施、土地使用、绿地系统、公共设施等因素都应包含在内。

5)关系协调。生态城市最初的愿景就是希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因此必须注重城乡统筹,资源利用和更新,环境胁迫与其承载能力相协调等各个方面。

由此可见,生态城市关注于城市环境的方方面面,从各个角度致力于营造城市的良好生态。

1.2 智慧城市的概念解析

智慧城市是基于城市的科学发展观,通过使用新一代的信息技术,综合全面地感知泛在信息并无缝连接城市中的人、物以及各项功能系统,在自感知的同时实现自适应与自优化,从而最终形成绿色、安全、高效、方便、可持续的城市形态,主要应用于环境保护、城市活动、公共安全、以及解决民生问题等方面。智慧城市主要具有以下若干特点。

1)以人为本。建设智慧城市的目的是要实现城市的智能化、自动化、智慧化、人性化等。以人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推动社会进步全面发展。通过建设智慧城市,使人们更好地参与社会。以人为本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最终目标,更好地服务于人是智慧城市致力于实现的愿望。因此,各层次的人皆可通过数字包容来感受到智慧城市的便捷所在。

2)综合整合。“利用已经联网的基础设施提升经济效益和政治效率,促进社会、文化与城市发展”。利用智能化的传感设备将人与物及其相关信息串联成一个综合网络,并且通过实时感测城市各项核心系统的运行状况形成信息源。智慧城市借助包括传感、无线、通信、智能网络等各类技术,综合整合互联网与物联网系统。

3)智能协同。智慧城市的另一基本特征便是其具有集中智能处理与深度计算能力,通过这些能力来实现泛在信息之间的智能连接与协同联动,最终打造高效的智慧城市。

4)内生发展。智慧城市本身便具有内在驱动能力来实现发展与不断创新,借助这种能力,城市才得以实现自我适应、优化和改进。而智慧城市的驱动能力能够保证可持续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维护生物、生态系统以及遗传多样性,确保人类开发建设活动能够时刻受到环境的承载能力的约束。

由此可见,智慧城市着力于通过智慧化的手段对城市的各种需求做出响应。

2 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

由以上介绍可以看出,生态城市将和谐性作为其核心内容,而智慧城市也以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起点。最初的智慧城市概念虽然多少提到了一些有关生态化的字眼,如“绿色”、“环保”、“优质生态”,然而,智慧城市的发展焦点依然集中于城市的信息化以及城市智能技术的使用与发展方面,却始终未深入挖掘博大精深的人文关怀的思想。脍炙人口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并不只是一种愿景,它更是一种先进城市发展理念,是智慧城市应该致力于达到的目标。虽然智慧城市能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提升生活品质,但倘若智慧技术无法结合更加接地气的城市发展理念,它便依然无法从根本上推动城市健康发展。因此,本文综合生态城市与智慧城市的特征及内涵,尝试讨论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

2.1 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的内涵

从生态发展的视角来看,智慧城市应该是在把城市信息化作为首要驱动力的基础上,加入各项生态技术因子的应用,从而帮助实现城市的生态转型以及高效运转。再借助开发建设模式的创新,全面引入系统工程、信息科技、生态经济学等知识来改善城市的管理与决策、生产和消费等方式,进一步挖掘城市生态资源方面的潜力,并最终将城市打造为生态化、信息化并重,且经济蓬勃发展的新型现代化城市。

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应当要致力于吸取生态城市与智慧城市的各自优势,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生态化发展理念融入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发展中,使城市整体综合功能不断优化、资源与能源更加清洁高效、城市环境更加健康宜人、公共设施更加完善舒适。

2.2 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的发展要素

对于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来说,与一般的智慧城市一样,其发展需要依赖于一定的发展基础及自身优势。影响智慧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相关要素可以主要总结为技术、资源、政策以及管理要素四点。

1)技术要素。智慧城市本身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形态,智慧城市建设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不论是我们讨论的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或是其它任何形态的智慧城市,都是需要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城市通过依托信息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应用来推动其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型与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现代化。因此,就要求城市发展要在技术上实现透彻感知、互联互通和深入智能。

2)资源要素。如果城市已经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及资源条件,那么城市在规划和基础建设中引进生态智慧的理念,采用先进的节能低碳、物联网、互联网、自动化等技术,全面规划建设交通、供水、供热、供气、排污等基础设施,系统设置警务治安、文化教育、医疗卫生、金融支付、应急救援等公共管理设施以及合理规划招商引资建设各种休闲旅游服务产业布局,那么对于城市未来的运转与管理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政策要素。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势必会面临城市建设方式的创新、管理机制与体制的创新、招商引资与项目建设的创新等方面的探索。因此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的建设对城市的政策调整与制定提出了新的要求。

4)管理要素。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是一种全新城市发展形态,配合全新的智慧技术,也需要有相应的管理体制、管理思路、规划理念、产业特点、经济体量等方面的考虑。只有能够敢于打破原本体制和模式桎梏,具有创新精神,才易于引进生态型智慧城市。

对于符合以上要求的城市,如果能在规划中引入绿色、生态、智能、人文理念来统筹处理好城市建设发展与整体规划布局、自然环境资源、农业人口转移、新农村建设、市政设施建设、周边区域错位竞争、市民素质形成、品牌文化特征、产业经济发展等关系,必能在与周边区域新城的竞争脱颖而出,成为集聚优势产业、具有国际影响力、承载区域创新发展的未来之城,节能环保低碳绿色的生态健康宜居之城,互联化、物联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的智慧之城。

3 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的主要应用方向

最初的智慧城市理念的关注点主要为医疗、食品、交通、水、电力、应急系统等方面,以及如何应用智慧技术来完善各方面的运转。而融入了生态思想的智慧城市将从城市经营的可持续化、城市服务的智能化以及产业的生态化三方面来应用智慧思想,使得人们生活更加便利,城市环境更加友好。

3.1 城市经营的可持续化

相较于传统的智慧城市概念,本文所探讨的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与其最大差异在于——城市功能与服务水平的提升对于推动着高质量的城市化的产生的作用远大于城市人口数量与比例的与日俱增。因此,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经营必将在城市的建设发展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恰恰率先关注到了这些方面。

人们已经深刻意识到气候变化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碳作为温室气体的主要成分被过量地排放,这也直接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由此产生的气候异常与自然灾害频发。因此,从碳的排放的角度来看,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势必要发展低碳经济,致力于从城市生活与生产经营两方面推进智慧城市的生态化,将低碳的理念落实于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

3.2 城市服务智能化

先前的智慧城市理念中提出了推动医疗卫生、交通运输、社会安全监管等应用范围,而对于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应当进一步考虑智慧城市对生态环境的促进作用,使得两者结合,使人们更好地分享信息化与生态化的成果,构建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医疗服务方面,较大范围的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通过日渐成熟的医疗服务系统网络来实现,主要包括建立远程医疗数据库、专家信息库、电子病历系统等,以远程的方式通过对有关临床治疗方面信息的智能搜索来协助医师准确地诊断并治疗患者的病情,为人们提供更加便利、及时、完善的医疗服务,使市民更加健康地生活。

交通管理方面,实时交通状况可以通过利用监控摄像头、传感器、通信及导航系统等的传输与互联进行监控,同时科学地自动建模并进行预测分析,将分析结果反馈给各相关部门与系统,使其各司其职地对交通状况进行协调,进而有效缓解交通方面的压力或突发状况,进而实现城市交通的良性疏导,从而贯彻绿色交通的理念,降低交通方面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安全监管方面,公安机关等部门在犯罪实时监控、预警和分析侦破系统所提供的智能分析等的协助下能够迅速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有效地提高打击及预防犯罪的效率,进而为人们创造安定而和谐的生活。

3.3 产业生态化

对于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来说,在信息化的基础上考虑更多的是城市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产业生态化指的是优化城市环境,将与城市生活质量提高相关的产业的发展方向与资源的综合利用相结合进行调整,这一调整对于传统产业、新兴技术产业以及环保型产业都有全新的要求。

从传统产业的角度来说,这种生态化是指人们在日常生产和消费中融入环保的理念,注重资源的循环与综合利用,降低噪声、废物垃圾、污浊空气、工业废水等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主要通过使用生态化的设计材料,发展并壮大资源型产业和污染较大的产业的替代产业,加大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回收再利用以及实行生态补偿制度等方式来实现。

从新兴技术产业角度来说,致力于发展环境无害化技术成为了关键。它一方面能够使得城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环境更加友好,另一方面还能够扩大相关技术型人员的就业市场。此外,通过智慧城市所建立的各类数据库及信息源,帮助城市实现资源整合与数据共享,从而使经济活动更为高效灵活,也使人们获取更加人性化的服务。

关于环保型产业的实体化,首先是发展废弃物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产业;其次是合理整合资源,利用闲置的土地和地表水或污水来发展城市农业,这种全新的农业发展模式由于能够将食品运输与保鲜等环节削减,因此能够降低食物生产的价格及成本,从而便利快捷地为市民提供物美价廉的食物。

另外,未来城市能源的重要部分便是太阳能这类无污染、可再生能源。在欧美等许多国家与地区利用太阳能代替化石能源以此来降低碳排放的尝试已卓有成效,我国也应重视新能源技术的发展。

4 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的价值

与早前的生态城市或智慧城市的理念不同,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着眼于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代替了经济优先的传统,通过智慧技术的手段与环境友好的理念科学地规划城市的未来发展路径。因此,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的理念吸取了生态城市与智慧城市之所长,以信息化的手段实现生态化,会对城市诸多方面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4.1 树立公众生态价值观

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带来的最主要的理念就是关注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及相互作用,致力于探讨一种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模式。由于环境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因此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的建设能够帮助树立公众对于生态更深入的了解与感知,将自己的行为与城市的发展产生关联,例如,绿色消费、生态旅游,通过对智慧技术的应用与对相应制度的调整来进一步树立公众的生态价值观。

4.2 协调发展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

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的理念将城市的发展建设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并重,并且通过利用各类城市智慧技术进行更好地落实。在城市规划方面,通过对城市建设更为科学合理的统筹安排,使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得到协调发展。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借助信息化的技术,将生态化的理念融入,科学而高效地估算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适当调整产业结构、数量与布局,合理估算城市人口数量以及密度,同时运用其他相关知识与多样化的手段来最终实现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的建设,从而全方位地提升城市实力与影响力。

4.3 促进经济低碳化发展

传统城市发展采用先发展后治理的方式,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资金、资源,还很难恢复到污染前的样貌。对于生态型的智慧城市来说,就要率先认识到这一问题,大力引导相关企业使用清洁能源、绿色生产技术以及开发生态产品,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以及绿色食品等生态低碳的产业,从而抑制污染,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使得产业发展过程中减少环境危害,实现城市经济低碳化发展。

4.4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过去由于城市往往追求经济优先发展,因此人们容易产生政府是城市管理的唯一主体的误解,相应地,个人、企业以及非政府组织参与城市管理的意识并不强。而在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更多地关注人本思想的体现,因此能够更有效更切实地引导个人、企业以及非政府组织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同时通过鼓励人们更多地开发与使用可再生资源,使能源结构向更环境友好的方向转型,另外,通过智慧化的服务手段,推动信息共享,为市民提供更好的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

5 结束语

今天,在世界各地面临着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不断增长的碳排放,废气的污染,生活垃圾的堆积等。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我们致力于构建一个全新的智慧城市,将生态发展的理念融入其中,通过智慧城市的解决方案来推动节能,通过安装高效设备,引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来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效率,由此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做到真正的“智慧”。

另外,对于生态发展型的智慧城市还有几点思考。首先是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要注重对新兴产业的筛选,防止陷入区域间的恶性竞争和产能过剩。其次是在智慧城市的产业体系的建设上要惠及于民。为了防止由于在信息技能掌握程度等方面的差距而让社会鸿沟加大,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普及信息技术应用基础知识,推进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并且降低信息化应用门槛,并为老年人、低收入群体、外来务工人员等提供更多、更优的智慧化服务。

智慧城市是个抽象的概念,要将它落到实处,就要一点点做起。并且智慧城市必然是节能的城市、环保的城市、低耗能的城市,因此,智慧城市与生态发展的理念相结合便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生态城市的特点(EB/OL).2008.10,http://.

[2]张云霞,来勐,成建波.智慧城市概念辨析[J].电信科学,2011,27(12).

[3]R.G.Hollands.“Will The Real Smart City Please Stand Up? Intelligent,Progressive,or Entrepreneurial?”. City 12:3(2008).

[4]Andrea Caragliu, Chiara Del Bo, Peter Nijkamp.Smart Cities in Europe[C].3nd Central European Conference in Regional Science, 2009.

篇6

关键词 大数据;智慧城市建设;云计算;物联网;武汉

中图分类号 TP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1-0070-03

1 智慧城市关键技术

随着互联网的日渐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开始步入基于大数据的信息化时代,依托日新月异的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和网络安全技术,为未来城市建设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1.1 云计算技术

云计算技术同样是基于互联网实现,通过将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把强大的计算供能以及应用服务像普通商品一样提供给大众,是一类新兴的服务于商业的计算形式。云计算的核心技术在于编程模型、海量数据分布存储技术及管理技术、虚拟化技术和云计算平台管理技术,其典型代表有Google的云计算平台和IBM蓝云计算平台。云计算技术解决了由于硬件原因导致的计算机计算能力的绝对性,使用户可以通过配置较低的计算机就可以具有强大的计算能力,而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信息,要求强大的计算能力作为系统支撑,面对采集到的动态海量数据信息,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计算技术,则需要建设庞大的计算机组,对硬件配置要求很高,同时也增加了硬件维护的成本,云计算则解决了次难题,通过分散在不同地区的大量的服务器集群,实现对海量信息的计算。

1.2 物联网技术

借助于GPS定位或北斗系统、RFID等数据传递技术,通过事先约定好的协议将现实中的任一物品和网络相互连通,从而实现不同数据信息的实时传递与交换,以达到智慧化定位和识别等目的。其核心技术是互联网技术和传感器技术,详细来讲,物联网技术就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通过RFID和信息通讯技术,构建成一张物物相连的关系网,而处于该网络中的任何物品都可以进行自动识别和信息共享,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联互通。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城市智能化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基础,物联网技术中信息识别、传递和转换的过程正是智慧城市的底层技术,是支撑整个智慧城市建设的中坚力量。

1.3 网络安全技术

大数据背景的典型特征即是海量数据信息的云处理,包括数据的采集、存储和处理等环节,而基于互联网的云技术必然带来严峻的网络安全问题。由于云技术中包含有大量的用户,隐私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为了提升云技术的网络安全,国家一方面要在技术层次提升安全能力,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完善互联网法律法规,通过双重保障实现对用户隐私的有效保护。其中,在技g层面,可以通过研发更为先进的加密技术和安全协议,强化关键服务器的部署和管理等,来确保云技术的先进性;在法律法规层面,现阶段网络制度还存在部分漏洞,再加之互联网高度的开放性,不仅为网络犯罪提供了便利,同时也增加了法律执行的难度,因此,国家要注重互联网法制法规的完善工作。

2 智慧城市建设方案

2.1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智慧城市的实现离不开硬件设施的支撑,主要包括有网络设施、感知设施、云计算设施和地理空间信息设施。

2.1.1 网络设施

网络设施是智慧城市实现内部互联的基本要求,因此智慧城市建设要从基础宽带、无线网和手机网络出发,重点完善城市网络质量及覆盖率。首先是基础宽带面,一方面要解决宽带质量问题,主要对原始宽带进行提速,提高光纤宽带接入率,使城市宽带上升至百兆级别;另一方面要解决宽带覆盖率问题,在城市宽带实现提速的基础上,推进光纤宽带的大规模普及,从而将城市中各组成要素实现互联互通的高速化,以加快智慧城市网络信息响应速度,提升城市智慧化水平。其次是无线网络方面,随着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设备的高速普及,在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使日常生活更加便捷化和高效化,而智慧化城市建设的初衷即为改善民生,因此城市基础服务设施建设要配合人们生活习惯,并借助于不断革新的高科技技术,为市民提供更为贴心、便捷和智能化的服务,由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日渐普及,人们对无线网络的需求不断提升,而智慧城市建设同样需要无线网络的支持,因此,加快公益WiFi热点建设同样是智慧化城市建设的基本保障。最后是手机网络建设方面,当前我国手机网络服务商有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随着智能手机制造技术和移动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在手机移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成效显著,现已实现移动4G网络的规模性普及,从而助力我国城市智慧化建设。

2.1.2 感知设施

城市中无所不在的数据信息是城市实现智慧化的前提,而要获得数据信息,就必须依托各式各样的感知设备,如广泛分布于城市大街小巷的摄像头、定位系统(GPS、北斗导航等)以及各种传感器等。众多的感知设备是智慧城市的感官系统,在城市的日常运转中,时刻监测着各项数据信息,并通过不断完善的逻辑判断及数据处理能力,成为了保障城市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元素。因此,智慧化城市建设同样要加快各种感知设施的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大数据的来源,为城市实现智慧化提供充足的数据信息。

2.1.3 地理空间信息设施

地理空间信息设施主要用于城市空间数据采集,包括交通数据、地理数据、气候数据等,与GPS和北斗导航系统不同,导航系统通过二维坐标确定物体的位置,而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则是从三维层面对检测物体实现全方位的立体监测。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可以采集到物体的空间位置、形态以及分布等空间信息,并能够在已有数据的基础上,对空间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和建立模型,从而实现对城市的三维立体检测。可见,在智慧化城市建设中,定位系统与地理空间信息系统相辅相成,通过定位系统实现二维平面定位,通过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实现三维空间定位,并对空间特征信息以及属性特征信息进行检测分析,两者配合相得益彰,共同服务于智慧化城市建设。因此,智慧城市建设为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必需要加快地理空间信息设施的建设步伐,使城市可以实现对特定物体的实时立体监测,从而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2.2 数据分析及处理系统建设

智慧城市通过传感器等数据采集设备获取城市数据信息,而智慧化的核心功能在于数据的后期加工,即信息分析和处理环节,数据管理是智慧城市的底层结构,是实现城市智慧管理的基础。

首先是数据挖掘技术,城市中实时采集的大数据信息,具有动态性、多样性和海量性的特点,如果不加以筛选,将很难为具体的应用服务。为使大数据环绕的智慧城市实现对特定服务所需数据的有效供给,需要国家加快对数据挖掘技术的研发工作,确保对大数据的科学管理,提升数据处理的效率。

其次是数据活化技术,数活化首次由熊璋教授提出,并经过几年发展已开始服务于智慧城市建设、企业信息管理等信息量高度密集化的场合,数据活化技术通过赋予数据生命,将原本被隔离、限制的数据恢复一体化的关联性,同时打破城市数据利用的局限性,从而使数据使用更加便捷、高效,数据活化技术的基本单位为活化细胞,活化细胞兼具两方面供能,即存储数据和计算能力,具体来讲,活化细胞在执行数据存储时,也可以对应用行为进行分析和学习,同时根据应用行为进行数据重组,从而让城市中大数据能够实现更为人性化的服务。

可见,数据分析处理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技术,在信息高度集成化的今天,面对大量的动态数据信息,需要城市建设者将侧重点放在数据处理技术上面,通过加大对数据存储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以及数据活化技术的研发力度,不断对建设需求提供创新化技术,从而实现对城市智慧化进程的有力推动。

2.3 应用体系建设

智慧城市需要提供智慧服务,而智慧服务则体现在用户的实际体验上。城市的智慧化程度主要通过与民生紧密相关服务的服务水平,如日常出行、生活缴费和医疗等。硬件设施的完善的城市智慧化的根本,而应用体系则直接服务于用户日常生活,可见应用体系建设是用户可以直观感受到城市智慧化服务的环节。应用体系建设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即应用平台建设和应用软件建设,应用平台主要指企业或机构服务平台,如医院医疗管理平台等,平台建设的合理化程度直接关系到用户的使用体验,是人们感知城市智慧化水平的重要来源。应用软件主要指企业或机构为扩大市场、提升社会影响力而自主开发或者委托第三方开发的服务软件,包括电脑系统软件和移动系统软件。随着移动终端技术的提升和智能手机的大规模普及,人们日常生活开始从以往的固定式生活、工作走出来,逐渐过渡为以智能手机等可移动设备为主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而智能手机也已经成为当下人们日常生活使用率最高的智能设备,虽然现阶段工作主要还是依赖于传统电脑,但智能手机的出现和大面积普及在很大程度上为人们工作提供了便利,是人们日常工作最佳的辅助设备。面对人们生活和工作方式的转变,城市要实现智慧化就必须以人们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一方面要做好传统电脑软件的开发工作,做到功能的与时俱进,同时更重要的是提升移动系统软件的开发速度,因此,政府部门要加快城市公益应用软件的研发工作,如智慧交通服务软件等,而作为企业和机构管理层,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样需要重视应用软件的开发和服务。

3 武汉智慧城市建设成绩

武汉是我国中部地区战略核心城市,并凭借其在智慧城市方面强大的研究实力,于2011年与深圳一起成为我国“863智慧城市主题项目”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在我国“863智慧城市主题项目”确定的8家技术支持单位中,武汉占有2家(武汉邮科院和武汉大学),武汉在智慧城市研究方面的优势不言而喻。从2011年成为国家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城市以后,武汉凭借其得天独厚的智慧城市研发实力,以“大智武汉、信息通衢”为目标,在不断摸索实践中寻求创新,现已做成武汉城市的三维模型,实现了武汉城区街景的全方位覆盖,智慧城市建设成效显著。

1)交通方面。解决交通难题是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之一。首先是智能化公交系统,乘客可通过电子站牌获取公交到站时间、车辆与车站距离等信息,通过GPS定位自动报站改革,一改传统司机按键报站的方式,降低了漏报或错报等现象发生,同时可根据实时监测车辆运行情况,通过分析和处理数据,提供最优化的调度方案。其次是智慧停车系统,2016年开始武汉开始试行智慧停车系统,该系统基于车位检测技术和ETC技术,并结合武汉停车App实现智慧出行,而未来还将与交管部门现有管理系统(违法处理系统、交通诱导系统、易行江城App等)实现对接。最后是公共自行车智能服务平台,为响应国家节能减排和低碳出行的政策,武汉率先启动公共自行车项目,并建设智能服务平台,通过江城易单车App用户可是实现轻松租车。

2)医疗方面。武汉于2013年全面启动智慧医疗建设,采用局域和广域融合的无线网络,实现了医护人员的移动查房;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对诊疗的全程监管;通过RFID条码技术实现了患者身份和医疗信息的识别;通过将医院系统、银行系统、医保系统进行优化融合,实现了全程一体化服务;另外,武汉开发出了OA办公、药品管理等移动App,实现了网上挂号与远程诊疗。

3)生活方面。武汉于2016年在国内首次推出电子身份卡,可在线办理多项公安业务,并能网上预约办理身份证等证件。而且,为方便市民出行,武汉开始试行电子港澳通行证自助续签机,并与支付宝等合作,实现ETC网上缴费服务。

4)政务方面。在2016年由蚂蚁金服研究院等联合中国互联网协会的智慧城市排行榜中,武汉综合排名全国第四,其中“互联网+政务”全国排名第一,可见武汉在政务方面的智慧化程度。同时,在税务方面,武汉国税已经实现“汉十条”智慧税务服务,并在2020年实现纳税人办税的全部网络化。

参考文献

[1]王枫云,陈亚楠.大数据时代的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困局化解[J].上海城市管理,2016(2):30-35.

篇7

国务院总理最近与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共同出席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论坛时也力挺智慧城市,表示建设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协同推进。双方深入探讨了智慧城市发展中涉及城市运行管理、便民惠民服务、政府高效协同治理、产业发展转型等领域的重大问题,同意加强在智慧城市统筹设计、产业互惠发展、核心技术研发、标准合作、应用推广等方面的沟通与协调。并在智慧城市发展中的以人为本、绿色低碳、智能可持续、包容性发展等方面达成广泛共识。

全球典范

目前,很多国家已经开始智慧的建设,主要集中分布在美国、欧洲的瑞典、爱尔兰、德国、法国,以及亚洲的新加坡、日本、韩国,大部分国家的智慧城市建设都处于有限规模、小范围探索阶段。

首尔在美国罗格斯大学电子政府研究所的世界大城市电子政府评价报告中,首尔连续5年稳居榜首。首尔的智慧城市计划取得了一系列成效:在城市设施管理方面,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管理人员可随时随地掌握道路、停车场、地下管网等设施的运行状态;在城市安全方面,利用红外摄像机和无线传感器网络,提高了灾难监测自动化水平;在城市环境方面,智慧环境系统可自动将气象和交通信息发送到市民的移动终端;在城市交通方面,智慧交通系统可实现对公交信息和公共停车信息的管理,并智能地实现支持残障人士出行和控制交通信号。

新加坡新加坡智慧城市建设成绩引人注目。新加坡市建立起一个“以市民为中心”,市民、企业、政府合作的电子政府体系,让市民和企业能随时随地参与到各项政府机构事务中。在交通领域,新加坡推出了多个智能交通系统。在医疗领域,开发了综合医疗信息平台。在教育领域,通过利用资讯通信技术,大大提升了学生对学习的关注度。

纽约2009年10月,纽约市政府宣布启动“连接的城市”行动,以增加民众与政府的联系、企业与政府的联系、企业与民众的联系及民众间的联系。这项行动的内容主要包括:1.实施移动通信和311网络热线服务;2.启动电子健康记录与服务;3.整顿全市数据中心,实施“纽约市IT基础设施服务行动”计划;4.改造升级政府部门的电子邮件系统,提高政府工作效率;5.建立“纽约市商业快递”网站,提高政府对企业的服务效率;6.把宽带服务引进每个社区和每所学校,向低收入群体普及宽带服务;7.建立智能交通系统和智能停车系统。

斯德哥尔摩2010年被欧盟委员会评定为“欧洲绿色首都”;在普华永道2012年智慧城市报告中,斯德哥尔摩名列第五,分项排名中智能资本与创新、安全健康与安保均为第一,人口宜居程度、可持续能力也是名列前茅。他们的智慧城市理念之一是:“让原有的技术或者设施以新的形式或者理念来运作。”致力于建立电子垃圾处理系统,使城市垃圾可自动分类,并按需要循环利用,实现城市环境与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智慧”经验

国外的“智慧城市”建设虽特色不同且风格迥异,但总结其经验可给我们如下启示:

智慧城市建设对政策具有较强依赖度,因此政府进行主导,并制定和推进一系列强有力政策、规划和顶层设计,在世界各地智慧城市建设中至关重要。如,首尔在2006年就启动了智慧城市建设,核心是通过建设覆盖全市互联网,使市民可随时随地使用或办理各项社会服务,提出“利用大数据解决市民小烦恼”的口号。而新加坡作为一个城市国家,在2006年启动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智慧国2015计划”。为此,新加坡政府制定了四大策略:第一,建立超高速、广覆盖、智能化、安全可靠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第二,全面提高本土信息通信企业的全球竞争力;第三,建立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信息通信人力资源;第四,强化信息通信技术的尖端、创新应用。

吸引和鼓励民间力量参与,加强与公众互动,获取广泛支持,同时引入竞争机制,促进信息产业发展,提高建设效率。在以上四个智慧城市建设中,政府无一例外地都与相关企业合作,给予相关企业政策支持,并引入竞争机制。

篇8

1.1优化护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

护理信息化体系即护理信息管理平台,主要包括护士工作站、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IVAS)、人力资源管理及绩效考核系统、电子病历系统、病案及物资管理系统、OA系统等。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护理活动结合起来,改变了传统的护理工作模式,促进了护理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从而实现了护理流程的优化、提高了护理管理效率。

1.2提升护理质量,确保护理安全。

护理信息体系包括了病人从就诊到出院的全过程,几乎涵盖了护理工作的全部流程。在信息化体系严密、准确的指导命令下,各岗位护士按程序规范操作,减少了护理差错,提升护理质量,从而确保了护理安全。

1.3增加有效护理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

通过加强护理信息化体系建设,既能实现无纸化办公,节省医院成本,又能最大程度的减少护理人员用于排班、病案管理、领用物品等方面的时间,确保用于病人的有效护理时间,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患者满意度。

2护理信息化体系建设的现状

2.1护理信息系统广泛应用。

护理信息化体系建设带来的诸多益处促进了护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当前,护理质量监控信息化、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护理绩效管理信息化、护理教育信息化等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推广应用。

2.2护理信息体系建设水平不一。

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加之医院本身级别限制,各地区、各医院间护理信息化体系建设水平不一、发展有差距。资料显示,全国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比例已接近80%,但西北地区的建设不足20%。

2.3缺乏统一的护理信息化标准。

护理信息化标准包括护理业务标准、术语标准、技术标准、文档标准、数据交换标准等,是我国护理信息系统设计和实施中应该遵循的规范。但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护理信息化标准。

3护理信息化体系建设的未来趋势

3.1大数据分析促进护理信息的价值转化。

医疗机构的发展带来了医疗数据的快速增长,同样门诊量与住院病人的增多,激增了护理专业信息的数量。利用大数据信息集成平台,从纷繁复杂的数据中汇集总结,进而提取对护理管理甚至是对医院管理与发展有重要价值的信息,从而实现护理信息的价值转化,进一步指导护理信息化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3.2智慧医院的建设给护理信息化体系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智慧医疗”包括数字化医院和区域卫生信息化两部分,其目的是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医疗机构的临床管理、运营管理、互联互通、业务协作等功能。“智慧医疗”要求护理服务更加方便、快捷、智能,从而给护理信息化体系建设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要求和机遇。

3.3新的信息技术得以应用。

篇9

在形式多样、种类丰富的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中,IBM的实践非常具有代表性。“IBM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及实践的突出特点,就是致力于专长服务社会。”IBM大中华区公众事业合作部总经理耿晨表示,“IBM以顶尖技术产品和全面解决方案为基础,通过具备一流专业技术的员工们的服务,为社区公益事业做出务实的贡献,也为企业和员工个人的成长增添长远的和创新的价值。”

全球高管空降六朝古都

9月21日,IBM“企业全球精英志愿服务队”(以下简称ESC)南京项目举行了总结汇报会。这标志着筹划近一年、实施三周的2012年IBM“企业全球精英志愿服务队”项目圆满结束。ESC是IBM志愿者服务体系中独具特色的一环。据耿晨介绍,ESC项目是通过组织由IBM高级管理人员构成的精英服务团队,为解决城市在发展中所遇到的挑战提供战略高度的建议与指导,推动政策和社会治理方式创新的公益项目。“ESC是IBM最优秀的公益项目之一,集公益、领导力、人文等特质于一身。此次ESC项目为南京在延伸和创新智慧城市的实践方面提供了可行的策略性建议。”

据悉,此前IBM ESC团队就已成功为成都市的云计算战略制定,以及针对食品、电信、教育等重点行业的发展与变革,提供了规划和实施方案等方面咨询和建议。而此次IBM ESC团队与南京市的合作,是由于南京市在IBM的“智慧城市大挑战”项目中,充分展现了迈向国际信息化城市的强烈愿望,更为其他中国城市做出了良好典范,而成为了首个入选这一项目的中国大陆城市。ESC南京项目组成员,IBM美国客户解决方案总经理Dean Kuroff表示:“ESC是一个体验型的项目。在全世界各地众多可选择的城市名单中,我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南京。在三周时间内,我们与政府部门、企业代表和高校师生进行了20次面访,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针对南京在智慧城市、软件产业发展、产业转型和社交媒体等方面的策略性建议。”

四大方向聚焦“智慧南京”

此次ESC项目针对南京建议的发展重点,在智慧城市、软件产业发展、IT驱动产业转型、社交媒体战略四大方向上提出了战略愿景和行动方案的相关可行性建议。

在智慧城市方面,需要综合应用智慧交通、智慧医疗和智慧数据系统,提高南京市民的生活水平;将智慧城市展示中心发展为综合运营中心,实现投资回报,为南京市民带来切实好处;在完成现有目标的同时,建立下一阶段目标。

在软件产业发展方面,IBM建议南京制定促进软件行业增长的全面商业计划,包括市场分析、市场细分、销售策略、人才培养以及社交媒体运用等,发掘现有优势并为实现2020年行业收入1万亿元目标进行投资建设;迅速实施有效的商业模式,利用南京智慧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开辟国内外软件外包市场,使南京成为全球智慧城市建设中心,提供成熟的技术和解决方案;迅速实施有效的商业模式,在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创造新的软件市场。

篇10

“十二五”伊始,宁波市出台了《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纲要(2011—2015)》,智慧基础设施得到快速提升。智慧应用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2011年加快推进的61个智慧应用体系示范工程项目收效良好。

综合起来的优势

谈及宁波在建设智慧城市方面的优势和特色,以及宁波市在几年间迅速找准智慧宁波发展方向的秘籍,宁波市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谢月娣这样表示:首先建设智慧城市在宁波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宁波市“十二五”时期全市“六个加快”发展战略之一。二是有强有力的智力支撑体系。宁波为智慧城市建设专门组建了专家咨询委员会。三是有独创性的路径和模式。在全面部署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上,突出重點,坚持试點先行,以點带面,积极探索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四是与宁波国际强港紧密结合,发挥强大的港口物流优势。

城市发展的路径不一而同,抓住并善于总结自身城市的特點,利用现有的经济产业基础和独特的产业条件是将城市综合实力集中在一起发力智慧城市建设的最佳选择。“智慧城市”建设越来越受到各地方城市的重视,宁波在国内首个系统提出要建设“智慧城市”,对宁波来讲能够一路保持领先也并非易事。谢月娣总结:从战略规划角度来说,城市信息化走向智慧城市建设,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宁波市抓住成功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信息化与城市发展论坛”的契机,基于信息化的良好基础和城市发展定位,适时作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成为了国内首个系统谋划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

从宁波的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现状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首先,建设智慧城市是提高城市生活品质的需要。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宁波城市化率已超过60%,未来五年宁波将步入城市化中后期,城市发展将全面进入功能开发新阶段,将面临着城市管理、民生改善、城市交通、环境资源等方面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而“智慧城市”为城市发展中遇到的这些问题提供了解决路径。

其次,建设智慧城市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当前,宁波市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已跨入新的发展阶段。迫切需要通过智慧城市建设,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智慧型产业,寻找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新载体,创造形成新一轮发展的新优势。

第三,建设智慧城市是宁波打造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必然要求。2010年国务院批复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指出,宁波要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国际港口的城市”,宁波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进入了国家层面的发展规划。

智慧应用大体系

在智慧城市推进的进程中,宁波坚持应用为先,通过示范带动,加快经济社会重點领域的智慧应用系统建设,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应用体系建设。谢月娣介绍:智慧城市应用体系建设将突出三个主题:第一,围绕经济转型升级这一主题,以具有宁波特色的产业领域智慧应用系统建设为重點,大力推进经济领域智慧应用系统建设;第二,围绕和谐社会建设这一主题,以解决市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为导向,大力推进智慧民生应用体系建设;第三,围绕政府管理转型这一主题,以基础性、公共性智慧应用系统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智慧公共服务管理应用体系建设。

围绕这些主题,宁波市确定了智慧物流、智慧制造、智慧贸易、智慧能源、智慧公共服务、智慧社会管理、智慧交通、智慧健康保障、智慧安居服务、智慧文化服务等十大智慧应用系统的建设,主要目的是,通过这些应用系统的建设,全面促进城市不同领域、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系统和子系统的建设,推动城市的科学发展。

目前,经过一年多的建设探索,宁波智慧应用系统的建设成效正逐步显现。三大先行试點重點智慧应用体系项目成效明显。在智慧物流试點建设方面:《宁波市智慧物流试點工作实施方案》出台,明确了近两年的重點示范工程建设任务;宁波电子口岸和第四方物流市场两大平台不断完善,基本打通了通关环节和物流环节,实现了宁波通关、物流、外贸协同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宁波智慧物流的功能和辐射范围等。此外,在智慧健康试點建设方面、智慧社会管理系统建设等方面均已取得显著成效。

同时,各重點领域智慧应用示范项目建设也取得较大进展。智慧城管、智慧食品药品监管、智慧公共服务等社会经济各领域项目建设成效显现。智慧城管已基本完成一期五大支撑体系和四大应用系统软件建设,市、区两级的公安、城管、街道等部门的视频监控资源已经实现整合共享,形成多路、多點动态监控网络,中心城区主干道实现管理全覆盖。在智慧食品药品监管建设方面,全市网上监管系统的升级和完善工程取得较大进展,全市已完成2248家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的网上监管系统安装,有2065家单位已与全市中心服务器对接,实现了数据传递交换。在智慧公共服务方面,数字乡村、81890求助中心等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取了新进展。根据宁波市智慧办今年的《2012年宁波市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计划》,2012年,宁波还将斥资逾50亿元推进信息网络基础工程、政府云计算中心、基础信息共享工程、智慧应用工程等30个智慧城市建设重大项目及19个智慧产业重大项目建设。

智慧产业新发展

根据规划,宁波智慧产业建设将重點围绕六大智慧产业基地开展,包括网络数据基地、软件研发推广产业基地、智慧装备和产品研发与制造基地、智慧服务业示范推广基地、智慧农业示范推广基地和智慧企业总部基地。

结合宁波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战略目标,谢月娣表示,宁波未来“智慧产业”发展将具备三个方面的服务“亮點”:

首先,立足于地理特點,服务于港口经济,在智慧港口物流业发展上形成新的亮點。依托宁波现代化港口区位优势,积极完善港口航运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大力推动以电子口岸信息平台、第四方物流体系建设为重心的智慧港口和智慧物流的发展,推动宁波港口物流业的品牌建设和服务提升,创造新的品牌优势。

服务于集群经济,在智慧制造业发展上形成新的亮點。宁波传统产业发展有一个显著特點——块状制造业经济比较发达,可通过新兴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把每一个块状经济变成一个智慧型集群,并精心构筑产业生态链和生态圈,加强产业问的协作,不断优化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