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的内涵及特征范文

时间:2023-12-15 17:33: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思维的内涵及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新思维的内涵及特征

篇1

1.数学教育的特征

(1)抽象性:数学学科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抽象性,数学中的所有对象都是抽象思维的产物。(2)简约性:数学的简单性主要体现在数学语言和数学符号,这是数学的抽象形式。(3)形式化:数学的形式化特征主要表现在数学中所应用到的形式符号体系,一般在数学中,都是采用形式语言,对数学思维过程中所有能表述出来的事物都用符号表示,包括一系列的推理、公理和定理等。(4)逻辑性:这是数学的一个主要特征。我国数学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创新思维内涵特征

思维创新的主体是人,而除去创新主体之外的其他事物就构成了创新客体,创新主体对创新客体的认知过程,就是创新思维的形成过程。创新思维的几点特征:(1)主动性:思维主体的主动性对创新思维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如果主动性缺乏,那么就难以保证良好创新性效果的形成。(2)独创性:创新思维的独创性也强调了创新思维的差异性和独立性。(3)求异性:求异性是创新思维最为本质的特征,它需要以创造性思维的主题与现有的理论体系为基础,积极寻找新的突破口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4)发散性:主要是指在创新思维形成的过程中要充分联系思维客体的一些相关因素。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具体策略

1.提高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积极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创新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创新意识,那么就无法保证对学生开展创新思维培养工作。只有教师具有创新意识,才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创新思维的形成和提高需要教师进行引导。

2.转变教学观念,提高问题意识

(1)以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不能直接照搬教材上的知识点,而是需要灵活地将教材上的一些知识点,如公式、定理等,以问题的形式提出,通过此种形式,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得问题意识在学生心目中扎根,这对于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2)注重数学问题的再创造,积极培养创新思维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其创新思维的形成,但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不仅需要足够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还需要一个长时间的培养和训练过程,创新也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它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工作中,不仅要保证丰富学生的知识层面,还要以问题再创造的形式增强学生对疑难问题的探究精神和质疑意识,学生在这样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中,创新思维才能逐渐形成。

3.抓住心理特征,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兴趣是思维的不竭源泉和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思维驱动力。数学教学内容比较枯燥,教师需要将这些数学知识以趣味性的形式灌输给学生,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上的内容,还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

4.充分利用数学课本素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2

1.科技创新思维的内涵

(1)科技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一种相对高级形态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人们思维活动中用以理解、把握和评价客观对象的基本依据和模式”,[1]各个学科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创新思维作为人类高级的思维活动,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突出体现,它分为三个层面:日常生活创新思维(也称常识创新思维)、科技创新思维和哲学创新思维。科技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一种相对高级形态的思维方式。

(2)科技创新思维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它与保守思维相对应,独创性和求异性是科技创新思维的根本特质。创新思维是指主体通过突破传统思维习惯和逻辑规则而产生的一种具有独创性和求异性的思维方式。“不难看出,创新只能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具体活动结果与原认识、原事物的比较中来判定。……凡是在具体思维活动中能够产生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新东西的思维方式,都可视为创新思维。或者说,任何一种思维方式,在具体思维活动中都可以归之于创新思维或保守思维”。

(3)科技创新思维是特指科学与技术领域中的创新思维。科技创新思维包括科学创新思维和技术创新思维,判断科技创新思维的标准是要看它的成果要物化在科学技术当中,具体表现在发明了新的定理和定律、了前人的定理和定律,或将科学领域中发现的成果应用于技术领域,发现新产品、新材料以及新工艺的运用等。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科技创新思维”界定为人类在科学与技术领域中,以独创性和求异性为根本特质的人类思维的一种相对高级形态的思维方式。”

2.科技创新思维的类型

(1)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性思维。它试图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具有流畅性、多端性、灵活性、新颖性和精细性等特点。收敛性思维是指主体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围绕既定核心进行全方位的思考,运用比较、排除、综合、概括等方法,最终确定一个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的思维方式。

(2)求异性思维与求同性思维求异性思维是对传统思维方式的批判或超越,通过对事物共同本质的探究,找出事物特殊的运行规律与过程。求同性思维是对传统思维方式的接受和认同,通过对已经认识不同事物的特殊本质进行科学的归纳总结从而类推到认识事物一般的本质的思维方式。科技创新思维是在求异性思维和求同性思维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

(3)经验思维与理论思维。经验思维人运用生活的亲身感受、活动的直接体验以及习惯传统观念而进行的非规范化、非模式化的思维活动。其功能主要是认识和把握具体的事物、现象及其外部联系。理论思维是指人们运用科学理论把握事物的整体、本质和发展态势,它可以透过现象把看本质,能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预测未来,显示出科学的前瞻性和预见性。经验思维是理论思维的基础,经验思维有待于上升为理论思维,“没有理论思维,就会连两件自然的事实也联系不起来,或者连二者之间所存在的联系都无法了解”。

(4)逻辑性思维与非逻辑性思维。逻辑性思维按着严格的逻辑规则进行,具有单一过程的严密性、不可逆性、确定性。非逻辑思维是指用通常的逻辑程序无法说明和解释的那部分思维活动,其主要表现形式是直觉、灵感、想象等。这里要注意,所谓非逻辑思维并不是没规律的或不符合逻辑的,而是指它不能用传统的形式逻辑来解释和说明,非逻辑性并非“不逻辑”,它渗透着逻辑性,可以用以辩证法为基础的辩证逻辑来解释。科技创新思维的类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几种,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将其分为实在思维与虚拟思维、还原思维与生成思维、后馈思维与超前思维等。

3.科技创新思维的特征

科技创新思维的主要特征包括:独创性、求异性、怀疑性、批判性和超前性。

(1)独创性。所谓的独创性,含义有二:“一是独立于他人,二是,不论方法还是结果,没有雷同”。[4]科技创新思维就是人的个性在科技活动中的体现,是人的自主性、创造性的标志。只有具有首创精神,才能在科技领域有所发明、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2)求异性。求异性就是独辟蹊径、独树一帜,它是科技创新的基本特征。法国哲学家艾米•查提尔说:“当你只有一个点子时,这个点子再危险不过了”。[5]求异求变,从别人习以为常的地方发现问题,敢于突破思维定势的干扰,以开放的心态打破传统思维方式的人,坚持独立思考,才可能发掘新事物,发现新规律,提出新见解。

(3)怀疑性。怀疑不是对前人的成果简单地说“不”,不是为了怀疑而怀疑,而是为了确信而怀疑,即把前人发现的真理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以便为人们继续探索真理寻找“阿基米德之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怀疑性又是批判性的必要条件。

(4)批判性。坚持批判性是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对现状的不满、否定和超出,不受框框条条的惯性束缚大大开拓了我们的思路,从而达到科技创新的目的。批判的头脑是科技工作人员的一个主要仪器。正是他们这种敢于批判的精神,使他们在科技领域有了一个又一个创新。

(5)超前性。超前性是指人们对事物发展的趋势的大致情形进行的推断和估计,是对未来的一种瞻望。它可以对创新前景进行前瞻性思考。其特点是在科技实际变化之前,就考察其未来可能出现的主要趋势,状态和结果。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思维的培养途径探析

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普洛夫指出:“科学的跃进往往取决于方法上的成就,研究方法每前进一步,我们也仿佛升高一层,从那高处,我们就可以望见广阔的远景,望见许多先前望不见的事物。因此,我们头等重要的任务,乃是制定研究方法。”他还说:“方法掌握着研究的命运”。

1.融合文理知识,拓展创新思维具有综合性的知识结构,是拓展创新思堆的基础。我国大学里的文理专业人为分科已经成为制约创新思堆的瓶颈因素,因此,要打破文理科人为设置的藩篱,融合文理知识,拓展创新思维。这就要求大学生要同时具备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力争做一个文理兼备的“通才”。具体来说,理工类的大学生要主动加强人文科学素养,弘扬人文科学精神,发展他们的想象、直觉、感悟等形象思维能力,以便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广博的深厚的文化底蕴,进而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文科类的大学生也要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发展他们的定性、定量、推理、分析等逻辑思维能力,以提高他们思维的精致性。这里要注意,兼备文理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种机械的拼凑,或者表现为各种不同的知识板块的机械组合,而应当理解为对各种不同知识的一种整合能力,内化能力,表现为知识的融合性、渗透性。必须明确,学生知识整合、内化能力的培养,不是传统的“专业”叠加,即“专业+专业”,也不是狭义的专业再加局部的综合,即“专业+综合”。

2.更新教育理念,推行创新教育应试教育即使在大学教育中还大有市场,大学生对各种各样的考试疲于应付。由于这些传统教育的惰性思想存在于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及社会方方面面的人的头脑之中,从而成为应试教育能够存在的社会基础,而从本质上看应试教育是创新教育的死敌,应试教育占据支配地位,便没有创新教育的立足之地。创造性教育主张发展学生的个性,给学生以自由发展的空间。只有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学生创造性思维才能有适于萌发、产生的土壤。“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以继承为中心、以发展智力为中心、以做事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必将被以育人为中心、以创新为中心、智力和非智力协调发展、做人与做事相结合的新的教育思想所替代,教育国际化、信息化、终身化、个性化的趋势已成定局”。

3.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创新人才影响和制约大学生科技创新思维的各种环境因素是极其复杂的,但从根本上来说,学校教育环境起着主导作用。我们全社会的人特别是教育工作要改变观念,积极探索,努力营造一个适于创新人才涌现的良好氛围。而在大学里,对创新思维培养影响最大的是学校的社团活动和学生第二课堂(以各种智力竞赛为代表):以知识为载体,以创新为主导,以思想为导向,以娱乐互动为媒介的校园社团文化。这些社团不仅能活跃学术气氛、开阔学生眼界、增强凝聚力,而且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诸多培养和提高,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9]令人感到可喜的是,当前在大多数高校,第二课堂被提到较高的位置,成为一种隐性教育资源,发挥着潜在的教育功能;但尚需要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打破科技竞赛往往成为少数拔尖大学生的“专利”,力争让每一个立志于科技创新的学生享受到创新带来的乐趣。

篇3

关键词:工艺美术;创新思维;意义;内涵

在目前社会中,产品行业的竞争越来越大,主要表现为先进技术之间的竞争,而先进技术之间的竞争其实就是产品设计上的竞争,说到底还是创新思路的竞争。创新思路指的是根据以往的设计经验,及时借助先进技术,并对产品的创新思维进行有效开发,从而实现产品的最大效益。

一、工艺美术设计与创新思维关系的分析

工艺美术来源于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提高了,例如拿博物馆的工艺美术来说,彩陶品不仅发挥了表面欣赏的作用,还培养了人们对工艺美术品的兴趣,增加了自己的知识面,了解到了古代的人类为生存而制作的有特殊功能的造型,工艺美术体现出一种优雅的曲线美。对工艺品产生了解的兴趣才能更多的掌握艺术背后更重要的知识。兴趣是人们进行任何活动的真实原因,更是人们学习工艺美术设计最好的老师。一方面,对工艺美术的学习可以影响学习效果,还影响到后期发展中综合素质的提升。工艺美术的设计的创新思维主要产生于人们对工艺品的兴趣,因此在工艺美术学习过程中要培养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更好的推动对工艺美术设计的探索深度。在学习过程中应强调主动学习,先自行探索,激发对工艺美术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二、工艺美术设计的生活来源

都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观察,从而发现问题,积极解决问题。通过自身的生活需求和理念来满足对工艺美术的要求。就拿陶瓷来说,它的制作过程是较为简单的,因此制作起来速度也快,成本也低,这就导致很容易会被复制。草编最简单了,尤其是在生活不富裕的年代,主要是用草来进行草鞋、草帽等编制,虽然从外表看起来不太美观,但是它的天然性能好、成本较低。生活并不是固定的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都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其实生活的变化和工艺美术设计思维是相似的,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只有不断的创新,工艺品就是人们生活变化后的延伸。例如在过去的年代里,由于人们思想的固定,制作出的工艺品主要是纯手工制作,再看现在,工艺美术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阶段,在产品的规划中加入修建流水线的任务,并且工艺品的生产模式也在进行改进,基本都实现了机械生产的操作,现在像一些办公礼品的制作可以采用数码技术,进行数码雕刻,将数码雕刻和漆艺艺术结合起来,有效节约了手工制作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人力和财力,还体现出了传统文化和现代先进技术相结合的成效。

三、工艺美术设计创新思维的意义及内涵

人们的思维有很多种,但是创新性思维是最具有独特性、突破性、连动性和综合性的,它能用来解决一些未知的难题。创新性思维主要强调打破常规,消除传统思维的弊端,触类旁通,尤其是对工艺美术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工艺美术创新比其他行业的创新更复杂,它不仅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还有逻辑思维的特点,也就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结合体,更好的体现出专业的水平。工艺美术设计注重严谨和新颖,考虑问题要周全,设计要求要科学合理,要体现出产品的最大性能;在设计方案和设计步骤上要“奇”,想法新奇,设计出奇,发挥出产品的最大效益;只要将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在原有产品上设计出异常的效果,从而体现出工艺美术设计的艺术性。在设计中虽说要新奇,但是也应注重产品设计的实用性、省力、安全、方便;工艺美术设计的创新思维通常是由产品材料产生的,例如木器的纹理、织绸的锻纹,都是将材质的特殊美得到最好的体现,主要是由工艺美术设计人员产生的,一个成功的产品,能真正的体现出设计者的意念,它看到的是一般工作人员看不到的世界,在那个世界有人类文化的延续,因此掌握的知识不限于教材;工艺美术设计的应用其实是扩大了中国艺术的表现力,通过观察生活的细节,捕捉到与创作有关的信息,把有利的自然条件创造成价值。内涵:创新思维主要是指在开展思维活动时的独特性创造思想,它是思维活动的一种更新,平时生活中和学习上都要积极去探索问题,还要对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解决方法。工艺美术的创新注重的是突破传统模式对产品进行新设计的过程,因此创新的重点并不是结果。创新思维的重点是创造和独特,工艺美术的创造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1.灵活性:在工艺美术设计中要从多个角度出发,站在不同位置思考,从而解决问题。

2.流畅性:美术的灵感往往是在一瞬间产生的,所以工艺美术设计中也能在最短的时间产生不同的想法。

3.精致性:工艺美术的精致性主要表现在设计的步骤上,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各个方面,思考之后再进行创新。

4.独特性:工艺美术作品由于和其他作品不同,它融入了很多作者,而且还都是原创作者。

5.敏捷性:对于从事工艺美术工作的人来说,他们对事物的反应速度都要比从事其他行业人员的反应速度快,而且在解决问题的对策上比其他人考虑的更周全。

四、培养创新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一)以产品为中心,以人和环境为线索,在分析产品与人的关系时,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产品的服务对象是人,人受产品的影响,产品与产品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主要体现在产品的功能和空间上,要协调好之间的和谐关系;产品与环境的关系,在产品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产品可能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因素,由于产品所处环境的变化,设计也要进行相应的变化。

(二)以工艺美术产品本身作为线索:可以将产品分为三个方面:创造、使用、维护,将这些方面作为考虑的线索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解决各种问题。例如在服装设计中,要考虑设计者、设计计划、设计方法、着装场合等诸多问题。例如在着装的场合中还有很多潜在的因素,日常着装、宴会着装、一般聚会着装等。

(三)以产品的形态特征作为线索:构造、表面、工业设计、色彩搭配、成本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做细节分析的。在产品材料的选择上,考虑什么材料既能从外表看起来美观,又能延长工艺品的使用寿命,并对各种激励进行合理设计和连接;在色彩的搭配上应考虑产品的使用环境,尽量以简单为主,颜色不要太杂,而又不失美观。

(四)以产品设计方法为线索:工艺品设计的造型是最吸引人的地方,这都要以对产品自身的了解能力、记忆能力为主,并做创新性的想法,采用先进的设计技术,来突出工艺品的艺术性。不同的思维方式产生的作用也不同:1.极限法:在产品的特征和状态的启迪下进行创新性思维。例如对电视机的厚度感到不满,想再薄点,直到现在,这种创新型的思维成为了现实。2.去繁法:在保持产品功能的基础上将现有的一些附属物去掉。3.巧添法:在产品上添加必需的东西,对产品有宣传效果、提升形象意义的东西要及时添上,起到更好修饰的作用。4.组合法:将产品中所有有关联的功能结合起来,将小功能变为多功能。5.模仿法:对不同产品进行仔细观察,了解形态特征,结合自身产品特征,创造出模仿型产品。6.置换法:将产品内容进行置换,比如说将玻璃器皿换成不锈钢材质的,以便于产品的运输。7.产品分析法:对原有的产品进行细致的分析,打破传统的设计思想,在思维上实现飞跃。

(五)应将创新性思维贯穿到产品设计的每个环节。由于产品的开发是一种全新的设计,所以在开发上就要求产品的设计人员一定要具备专业的设计水平,超前的创新性思维,主要方法如下:1.发现问题:大胆对产品做出设想,并对产品市场做必要的调研,通过实地观察法,了解人们的内心需求;分析问题:通过调查了解人们的喜好,进一步对产品的造型进行研究、分析,最好将人们期待的产品造型设计出来。2.检核法:根据产品的设计目的,将所有问题都写出来,并对每个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在讨论中产生对产品设计的新想法。比如:材质、形态、颜色,怎样将这三者结合起来,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可以将现有产品的造型改变想法,将扁的改成圆的,将弯的变为直的。3.思维激励法:对思维的激励可以采用会议的模式,在会议中让每个参与人员都大胆发言,说出自己的看法与观点,互相分享,扬长补短,扩展自己的知识空间,从而对产品产生创造性设想。4.信息交融法:对产品有个整体的了解,然后对产品进行分类,把信息要素都融合起来,实现各信息的整合,并根据产品本身的实用性、消费者接受性作出筛选,让创新性思维诞生出新产品。5.产品形态分析法:对产品的颜色、材质、形状进行分类,例如形状可以分为长方的、圆的、椭圆的、菱形的等;材质可分为玻璃的、木质的、塑料的、金属的等;颜色分为红色的、黑色的、黄的、五彩的等,对不同类型做出更细致的划分,可以起到先入为主的作用。6.仿生创造法:举个很形象的例子,飞机制作的构想主要来源于空中的鸟儿,有翅膀,飞的更高、更远,飞机的机翼就是仿照鸟类的翅膀进行创新性思考的。五、结语工艺美术的创新思维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工艺美术设计人员要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对不同产品要进行不同的探索,及时更新自己的创新思维,并将创新性思维灵活应用到工艺美术设计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让工艺美术产品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军.艺术创想在工艺美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芒种,2013,(11):233-234.

[2]李好.浅谈工艺美术设计的创新思维[J].艺术时尚旬刊,2014,(04):101.

篇4

【关键词】;哲学思维;创新素质;特征研究;形成过程

创新素质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构成创新智慧的基础。我国在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对于传统单一创新素质的解决思路与方案显得局限,而为了寻求更为智慧的解决路径就需要从创新素质的培养中,强化创新思维能力训练,充分发挥创新思维对于激发人的创新能力的整合作用。哲学思维作为以创新精神为主导的哲学观,在尊重实践、科学、辩证地反思与批评中,更能够引领个体从综合能力的展现中来解决问题。哲学思维作为当前创新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不仅是我们全面阐释哲学思维的具体体现,更从其丰富的内涵、深刻的创新价值中客服片面思维的局限性,增强个体创新素质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

1.创新素质的基本内涵及思维表现

1.1创新素质的内涵

创新素质包括“创新”和“素质”两个词,其内涵的把握应该从两者的组合上进行解读。对“创新”的定义,有学者提出创新是对新事物的开发过程,或者是运用知识来创造或改进新事物的形成过程;还有学者从环境学上将对一个组织或一定环境的重新接受,并被应用到新的实践或制造物中的过程。对于“素质”的内涵,心理学认为,主要是有机体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特性,如神经系统、大脑及其他感官的特性,是构成个体能力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可见,对于创新素质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在个体基本素质基础上形成的能够运用多种方式方法来创造新的事物、解决新的问题的高级的、复杂的、综合的能力素质,既包括认知领域的创新素质,也包括实践领域的创新素质。创造力理论创始人J•P•熊彼特提出,个体创造性特征包括智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心理学家R•J•斯坦伯格提出:创新素质不仅表现在良好的处理问题的能力上,还能够以新的方式来看待问题、勇于承担、敢于挑战,以“全面的”的视角来组织事件。心商理论创始人王极盛从四个方面来提出创新素质的构成,即实现系统,包括个体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及智力策略;动力系统,包括理想、信念、情感、意志等个性等;调控系统,包括心理承受能力、心理适应能力、心理协调能力、心理平衡能力等;供给系统,包括潜心能因素,如记忆的潜能、想象的潜能、尚未顿悟及尚未出现的灵感等。

1.2创新素质的思维表现

创新素质作为个体在继承先天既得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后天的努力而形成的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创新立场、创新方法、创新理念、创新精神及思维等。对于创新素质的思维表现,往往是个体在认识和解决问题时对各类信息进行重组、选择、嫁接、综合的过程。由于创新思维在整个创新实践活动中的核心地位,因此,在探讨创新素质中可以从剖析创新思维的表现来关注创新素质。

1.2.1科学化思维

对于学术界中科学化思维的探讨,也称为求真思维,主要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法来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及本质。对于自然科学中的思维方法与人文科学的思维方法是有区别的。自然科学思维方式倾向于实验数据来进行逻辑推理,从而获得可重复性、可证实性的逻辑思维,其方法多以精确性、实证性数据对事物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对于人文科学中的思维方式,主要倾向于从偶然中寻找必然的思维逻辑,其研究对象与特定事物相隔离,或者以纯粹的意识形态来进行研究,其方法表现在发散性、模糊性、思维的横向性及归纳推理上,侧重于定性分析。

1.2.2艺术化思维

艺术化思维不同于逻辑性思维的按部就班的线性跟进,而是依据个体的情感体验、从想象、联想中来感悟事物的规律及本质。艺术化思维是建立在形象性的信息材料基础上,由一个形象跳跃到另一个形象以形成新的形象。对于艺术化思维的表现,尽管属于非逻辑性思维方式,对思维的结果存在偶然性或有待逻辑证明和检验,但艺术化思维往往能够从直觉能力上获得意外的创新成果,是个体进行创新的必要思维之一。如爱因斯坦在相对论的思维过程中,将人的自由下落旅行想象成骑在一束光上,从而获得了对科学创新的经典构思。

1.2.3哲学化思维

哲学化思维是通过思辨、批判、反思等方式来揭示事物的一般本质或规律,倾向于运用超越性思维来重新审视世界。在创新实践活动中,哲学化思维的价值能够从多方科学思维的整合中,吸收艺术化思维、科学化思维的优势来进行创新。哲学化思维作为认识论之一,能够从创新主体、创新客体及主客体之间的协同中把握新的看法、观点和态度;哲学化思维能够从宏观认识上,而不局限于某种科学或艺术性创作方法来揭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应如何”等问题进行追根溯源并给与回答;哲学化思维作为高于局部的思维方式,能够从“求真”中获得更深、更高、更广的认识或价值。

2.哲学思维的特征分析

哲学思维是基于实践形成的,对一般问题获得的唯物辩证地概括与归纳,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实践性。对于哲学思维并非囿于自我精神的封闭,而是从个体思维的最本质、最切近实践的层面来进行概括与推演,基于实践来理解个体、理解个体与世界的关系。也就是说,不仅强调个体的理论源自实践,还要将个体的思维方法付诸实践,进而从实践中来对理论进行检验、丰富和发展。二是抽象性。哲学思维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发挥到极限,力求从对象的总和及意义上来把握“无限”。抽象是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往往以主观世界的普遍性或一般性来看待世界。可见,对于唯心主义哲学思维,从“物质”特性上进行抽象,超越具体的物质的象,以构建成有限领域内具体物质的象,并不能代表整体的、本质层面上的普遍性。哲学思维摆脱了经验主义的束缚,从超越具体实物论上,将“客观实在性”作为世界可能的、有限的、无限的最普遍的特性进行整体抽象。三是唯实性。哲学思维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从哲学的基本问题上,肯定物质决定意识;其次从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上来承认物质世界的可知性。哲学思维将“一切从实际出发”作为强调思维与客观实际的关系,并从个体思维与客观实际的相符合上来崇尚实事求是。四是辩证性。哲学思维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作为变化发展的动力,在揭示认识事物思维上表现出鲜明的辩证特征。首先表现在以普遍联系的观点来看待世界,从事物的整体性、多向性和开放性上来把握事物的普遍联系;其次从矛盾分析法上来坚持对立统一的“两面性思维”。五是批判性。哲学思维强调实践性,从尊重实践上来对现有理论进行批判地创新。如《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将唯物主义历史观作为基础、《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将对实践的尊重进行经典阐释;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从德国哲学与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来进行探讨;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更是从多种哲学思潮的批判中来进行新哲学观的论述。

3.哲学思维的创新素质形成过程

在对创新思维与哲学思维的关系研究后发现,哲学思维凭借其立得稳、站得高、想得深、看得远,从创新思维的高度自觉性、动态灵活性和积极求异性上来实现创新目标。可见,哲学思维在提升个体创新素质上具有鲜明的推动性和涵育价值。一是哲学思维为创新素质提供了创新立场。作为创新哲学思维,从思维的实践性、批判性、反思性上来促进创新者立足实践,并从自觉反思中来追求卓越;同时,以批判反思的态度坚持实事求是,将创新主体的能动性作为实现创造真善美的基本立场。事实证明,创新立场的明确,对于创新之科技价值和人文价值同时兼顾,能够从批判和超越中为创新者奠定基础。二是哲学思维为创新方法提供必要的导向作用。创新者在创新实践中,对于所用的方法或程序,如比较法、归纳法、分类法、演绎法等等,这些方法往往表现为单一化倾向,而哲学思维,能够从辩证思维方法上,从联系的、发展的、整体的观点上来看待创新,能够引导个体发现新的创新方法,即客服单一方法的狭隘性和片面性。三是哲学思维为创新过程提供具体的修正功能。创新的过程是从创新计划的实施中获得创新成果,哲学思维首先从唯实思维和辩证思维中坚持实事求是,并从辩证法上来尊重客观事物的规律,并从联系的、变化的发展中来优化创新方法。四是哲学思维为创新素质提供科学的理念。矛盾是事物的变化发展的核心内容。哲学思维将矛盾作为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马克思提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可见,对于创新的开展与实现,需要从问题的发现、深刻的揭示与完美的解决中,遵循科学的创新理念,依据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原则来解决问题。

4.结语

篇5

【关键词】任职教育学员;创新能力;部件修理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5-0032-1.5

一、创新能力的内涵

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或者说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包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产生某种我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三部分,核心是创新思维。多数观点认为:创新能力的内涵包括创新精神和创新方法两层意思,前指创新能力中的非智力因素,如求知欲、创新意识、勇敢精神、科学态度等;后者批创新能力中的智力因素,包括各种逻辑方法和想象、直觉、灵感等非逻辑思维方法及各种创新技法。

实际上,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应当更加丰富。创新能力除包含创新精神外,还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的要素:(1)创新思维层面,创新思维由发散思维、收敛思维、逆向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等综合而成,它有三个特征:即变通性,指创新主体在处理外部信息时反应迅速,在短时间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面处理信息;独特性,指创新主体对事物常常有与从不同的见解。(2)创新方法层面,是指创新主体认识客观事物内部规律并用来解决具体问题的创新技能。(3)创新人格层面,创新人格是指在培养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时必须要培养的与创新有关的个体素质,包括意志力、观察力、乐观、独立、求真务实、富于社会责任感等品格。(4)知识经验层面,指创新主体具有知识和经验的博专兼具性,包括获取信息以及创新学习的能力,对已有的知识、理论、经验和信息灵活运用的能力。创新性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关键,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创新方法是实现创新成果的具体技能;两者相辅相成,互相融合在一起。创新学习能力表现为自觉、能动、有目的、创造性地从事学习活动敢于并善于质疑,批判和超载教员及书本知识。

可见,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涉及到多个方面,知识积累贯穿整个大学生活,经验积累需要通过不断实践来完成,获取信息的能力需要开设文献检索课程或者讲座以及上机实践来培养,创新学习的能力需要学员通过学习实践总结得以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的培养更需要通过素质教育和创新过程来实现。

二、任职教育党员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一直欠缺对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有效培养的措施与方法,体现在学员的培养方案上。笔者分析装甲机械维修专业现行的2013年版专业课程标准,发现明确提出开设专门的创新能力培养教育课程的专业并不多。

即便如此,笔者认为提出创新能力的课程要重视本专业学员创新能力的培养,但从创新能力培养的内涵来看,培养方法还存在问题,即没有体现出对学员创新战备和创新战术两个方面进行全面培养。总体上看,当前学员的创新能力存在以下问题:有创新意识,但不知如何利用和创造条件;有创新灵感,但缺少必备的创新技能;思维敏捷,但缺乏创新性思维方式;有创新的兴趣与热情,但缺乏毅力。

虽然在少数课程中也介绍了一些具体的创新技能,例如在“部件修理”的实践教学中,教员经常向学员讲解各种部件装配创新的技术和具体的变换方法,这些方法无疑能使学员了解形形的装配方法,或者如何从一些已有的方法巧妙变换形成一种新的方法,并通过掌握它们来进行新的设计和实验,并进行对比。这些方法固然可以开拓学员的眼界,得到创新思路的启发,但限于具体部件的狭小境地,没有搞清楚这些创新技能背后所隐含的思维方式,只能使学员的思维局限在一定的形式中进行一些模仿性的创新设计,难以取得原创性的、不同于以往结构的新方法新思维。如果在教学中只注重具体的技术创新方法,学员则只知道在该领域如何做一些局部的创新工作,很难把机械领域中的创新技能移植到其它技术领域中。因此,对学员进行创新的能力培养,应在训练其掌握具体创新方法的同时,注重训练他们的创新思维方式。

三、在部件修理实践课中训练任职教育装甲机械

维修专业学员创新能力的实践

如何在让学员学习和掌握创新技能的过程中训练他们掌握创新思维方式,是“部件修理”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改进教学方式的重点内容。

笔者在部件修理中改变了过去单纯传授分解、装配技能方法的教学模式,从培养学员创新思维入手,结合各种创新方法,训练他们掌握创新思维方式的恰当运用。例如在行星转向器装配工艺方法教学上,并非让学员直接按指导书设定的步骤常规装配方法:即将活动盘、闭锁离合器和行星传动器分别装配,之后合装在一起。工艺路线分为一短(装配活动盘)两长(分别装配闭锁离合器和行星传动器)共三段,闭锁离合器和行星传动器合装时需要同时保证太阳齿轮和四个行星齿轮、太阳齿轮处密封环与行星架内孔、内鼓的内齿与外齿摩擦片外齿三处配合。而是先向学员介绍行星转向器装配的重难点原理,如何克服闭锁离合器与行星传动器的三处配合为着眼点。同时介绍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概念、特点及应用。然后,让学员尽可能地运用发散思维找出各种能简化配合条件的方法,如先分别进行活动盘和闭锁离合器的装配,再将行星传动器的零件依次装在闭锁离合器上。工艺路线分为一短(装配活动盘)一长(装配和锁离合器后依次装配行星传动器零件)共两段。并尽可能搭建所想出的方法进行实践,再观察其方法是否简便且符合装配规定。让学员明确不管采用何种变换,部件的装配都要满足其特定的技术参数。

学员从实践中体会到了这种创新装配方法中隐含着发散思维加收敛思维的创新思维方式。事实上,这种创新的方法是从已经确定的装配条件出发,尽可能地思考改变那些要素可以使装配条件进行简化,于是思维就开始发散。想到了选择不同的顺序可以使机构的装配条件顺序发生变化,把同时满足三种装配条件变化为先满足两个再满足一个。实践中,通过机械变换原理中需要的思维方式反过来培养学员的创新思维,即先让学员在实践时选定一种确定的装配方法,运用发散思维找出可能引起改变的所有因素,并用收敛思维的方式逐一考虑在每种条件下是否唯一,确定是否满足装配时所需要的条件。

对多种方法的实践进行比较,分析其优缺点,吸收其长处。综合运用同中求异、发散收敛等思维方式并结合具体的创新技术方法重新改进设计原来的装配方法。注意克服其不足,形成更加优秀的工艺。采用具体创新技能同创新思维方式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方法,能提高学员对部件修理课的兴趣,同时能很好地、灵活自如地掌握,提高创新能力。

四、加强任职教育学员创新能力培养的建议

为了提高任职教育学员创新能力培养方法的有效性,创新能力培养反映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第一,把培养任职教育学员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方式作为一门公共的通识课程开设,且宜安排在大学一年级进行系统学习。在此基础上,专业主干技术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应在教学大纲中明确具体的创新技能教学内容,并要求把通识课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方式有机结合,融入具体的专业创新技能中。通过一系列课程的创新教学来提高学员对创新过程的理解和创新方法的运用能力,开阔视野,活跃思维。第二,加强创新通识课程教员和各门专业课程教员对于教学能力的培训,提高其创新教育的教学水平。第三,在任职教育学员中开展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知识讲座,普及相关知识,让学员了解更多的发明创新案例,开阔视野。第四,在任职教育学员中开展各种创新大赛和创新实践活动,提供更多的创新机会和更好的创新环境。

【参考文献】

[1]唐根丽,王艳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院报(社会科学版),2011(3).

篇6

关键词 基础教育;创新思维

一、何谓创新

近代以来人类文明进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主要得益于科学发现、技术创新和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得益于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生产力,得益于近代启蒙运动所带来的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解放。可以这样说,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始到现代的进化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不同民族发展的速度有快有慢,发展的阶段有先有后,发展的水平有高有低,究其原因,创新能力的大小是一个主要因素。

什么是创新呢?创新是指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具体指的是,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创新一词最早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停止创新。创新在经济,商业,技术,社会学以及建筑学这些领域的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

创新从哲学上说是人的实践行为,是人类对于发现的再创造,是对于物质世界的矛盾再创造。人类通过物质世界的再创造,制造新的矛盾关系,形成新的物质形态。发现与创新构成人类对于物质世界的解放,为人类自我创造及发展的核心发展的矛盾关系。只有对于发现的否定性再创造才是人类产生及发展的基本点。实践才是创新的根本所在。创新的无限性在于物质世界的无限性。

在社会学领域,创新是指人们为了发展的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不断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创新的本质是突破,即突破旧的思维定势,旧的常规戒律。创新活动的核心是“新”,它或者是产品的结构、性能和外部特征的变革,或者是造型设计、内容的表现形式和手段的创造,或者是内容的丰富和完善。

二、创新思维的含义及作用

上文中我们知道了创新的含义,接下来笔者将引入创新思维的概念。在此之前,先来谈谈思维的概念。

思维它有多种形式,思维有多种形式,有抽象思维、概念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意象思维、直感思维、社会思维、灵感思维、反向思维、相关思维等等。创新思维是其中的一种。

那什么叫做创新思维呢?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

通俗来说,创新思维就是不受现成的常规的思路的约束,寻求对问题的全新的独特性的解答和方法的思维过程。不要受什么约束,要全新的。寻求对问题的全新的独特的解答,这样的思维过程叫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它是相对于传统性思维、是所有人都有的。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运用它,大量的创新思维被埋没了。人们常常被传统性的思维,常规性的思维占了主导,从而导致创造力没有发挥出来。

创新性思维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十分的重要。创新思维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迎接未来的科学技术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相对论之父爱因斯坦在美国高等教育纪念高等教育300周年的纪念大会上,有一段这样的讲话。他说,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统一规格的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管理大师德鲁克他说,对企业来讲,要么创新要么死亡。我们人类社会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就是一部创造性思维实践,创造力发挥的历史。

三、基础教育中的创新思维

1.创新思维在我国基础教育中的作用

创新思维对我们培养人,培养人才,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长期处于旧的教育制度之下,创新思维不够。我们的国家很难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新型人才。所以给我们的中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而严峻的课题。我国的基础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2.如何在基础教育中运用创新思维

首先,应该是教育观念的创新。拥有相对成熟而又开放的教育观念,是教师走向成熟的基本标志。教师一方面立足自身教育生活经验的积累,不断反思总结、提升;另一方面,积极接纳外在的优秀教育理念,保持个人教育思想空间的源头活水,在个人教育经验与外在教育知识的不断交流碰撞之中。获得个人鲜活的教育理念的生长、生成。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中,有几个障碍需要克服。一是思维定势。一个人的思维一旦定在那儿了,就会钻进牛角尖出不来,那么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展现出来。为什么思维会进了牛角尖,进了死胡同,出不来呢?这个思维定势是怎么产生的呢?一是服从权威,二是从众心里在作祟。权威说过了,我们就没法说了,我就定在那儿了。从众心理,就是个体顺应了群体,盲目地有理无理地顺应了群体,顺应了先验,我过去是这样的,我的思维也定在那儿

除了顺向思维以外,我们还有逆向思维,也叫反向思维,倒过来思维。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费曼,有个著名的叫费曼设想《在底部还有很大的空间》。说的是,我们从小都听过铁棒磨成针的故事。我们的思维都是把这个大的物件加工拆分成小的物件。费曼这个物理学家就提出,可以把很小的东西加工成大件,这是一种逆向的思维。二十世纪80年代出现了纳米技术,就是根据费曼设想来的。除了逆向思维以外,还有转向思维。转向思维包括前向思维,后向思维,由上而下的思维,由下而上的思维。

其次,应该是个人知识的创新。作为教师,知识更新的问题不再只是一种外在规定,而成了一种内在需要,敢于面对知识更新的时代需要,开放自己的知识结构,有选择地吸纳能提高个人综合素养、更好地引导学生的知识,以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生存姿态,去实践“教学相长”这古老的教学格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创新的主体,广大教师,要率先垂范,做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弘扬者和推动者,做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努力成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不辜负人民的希望和重托,牢记神圣使命,志存高远,脚踏实地,默默耕耘,国敬业的楷模,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身为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的表率。要做到生命不息,学习不止,严谨笃学,与时俱进,做终身学习的先行者。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最主要的要素,两者缺一不可;不能强调一方面的作用,而忽视另一方面的作用。正确的师生观应该是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不能当旁观者,而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学习,要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得到较好的训练。因此,新型的师生观对当代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具备教师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要有较强的业务能力;要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只有如此,才能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第三,应该是教育方法的创新。教师的教育创新最终要落实到教师的教育行为之中。落实到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之中。当然,教师的教育行为创新,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在观念和知识引导之下的创新,是有内涵的创新。新本身不是一种价值,只有当教师行为的创新真正体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对教育的真知,这种创新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有价值的创新。

总之,创新思维是一种按不同方向思考问题、多种途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在基础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助于他们主动地、独创地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创新思维的提出,更新了学习者的学习观念,是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是学生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未来人才的必备素质。

参考文献:

[1]姚本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M]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安徽大学出版社,2012:272-275.

篇7

关键词:大学生;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6-0074-03 收稿日期:2016-07-19

作者简介:陈宇风(1978―),男,武汉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讲师,本科,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

人才的培养是实现竞争力的重要环节,因而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前应对国际竞争的现实任务。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创新思维能力是以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为核心的综合性思维,而形象思维在创新中更发挥着关键性和突破性的作用。

一、形象思维的内涵、特征和重要性

1.形象思维

人的思维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形成感性材料后,再对此进行分析、加工、升华,进行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大脑活动过程。

形象思维是把事物的具体形象经过人脑的思维加工成可以脱离具体事物和代表事物本质的表象,并以表象为细胞,再应用想象、联想进行加工生成新的表象,创造出新知识的思维过程。

形象思维是以形象为基本特征,以表象为思维的细胞,形象、具体、生动地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思维模式,一般是经过表象、意象和典型形象三个过程[1]。

2.形象思维是取得创新成果的关键性要素

创新的实质就是研究创新问题时,应用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通过科学实验等获得的新信息,按照思维模式进行分析、比较、综合等加工处理,在头脑中发现和建立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即认识未知世界的内在规律,创造出新知识、新理论、新产品。在此过程中,形象思维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1)形象思维是抽象思维及一切思维模式的基础。

形象思维模式通过对具体事物形象进行反复观察、分析、去粗取精、逐步舍去具体的事物形象及非本质的东西,抓住本质形成概念,在概念中还存在观念性形象。由于任何思维模式都是从事物的形象开始,在思维过程中也离不开形象,因此,形象思维是一切思维的基础。

(2)形象思维在创新中的关键性作用。

创新一般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创新的准备阶段;第二阶段,创新的酝酿阶段;第三阶段,明朗阶段,在这一阶段中通过已有知识,联系要解决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产生新观念、新思想,并逐步形成创新的假设方案;第四阶段,验证阶段,验证创新假设方案理论上的合理性、严密性、实践上的可行性,并修正假设方案。创新的四个过程是互相联系的,但关键是第二、第三阶段,也就是人脑对信息加工创造新成果阶段[2]。爱因斯坦说:“表象是能够予以‘自由’地再生和组合,这种再生和组合活动才是富于创造的思维的基本特征。”因此,许多创造发明都是通过形象思维模式取得的。在创新的第二、第三阶段,人脑在信息加工的思维活动中,以观察力、想象力和联想力为主要武器,而它们又是形象思维的优势。由于观察力、想象力、联想力在形象思维过程中经常使用,同时人脑感觉皮层又有可塑性,即感觉皮层使用越频繁越增强,由于经常使用,逐步熟练,熟能生巧,甚至形成思维定势。由于形象思维具有上述优势,因此,在创新中常起关键性作用。

(3)形象思维在创新中的突破性作用。

在创新中经常会遇到要解决的创新难题,经过长期冥思苦想而得不到解决。而形象思维是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很好的“接线工”,要靠表象接通思路,实现认识的飞跃,突发地实现创新理论,取得创新成果。如灵感思维遇到难题时,经过长期冥思苦想而得不到解决,这往往是由于思路中断,要接通这个思路,往往要依靠形象思维。当思路中断后,为什么需要形象思维呢?这是因为把自己思考的问题与自己的经验和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往往以形象为载体,可以以联想、想象为桥梁把间断的思路连接起来。如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对有机化学结构式的长期思考没有结果,有一天在半睡眠状态下,看见蛇舞构成的形状联想到有机化学中的化学结构式,在头脑中形成苯分子式C6H6的环形结构式,揭开了碳链结合的秘密,这是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作用的结果。

3.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等各种思维结合应用能发挥更大作用

由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思维模式,各有特点及适合应用条件,同时创新过程是需要各种思维综合作用的。因此,创新过程始终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及各种思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优势互补、互相促进、紧密结合的过程。如丁肇中教授1972年就感到很可能存在许多有光特性又比较重的质量的粒子,为弄清这个问题,他时而用抽象的量子理论分析,时而用形象的实验探索,最终在布鲁海文国家实验室的实验中发现了震动物理学界的J粒子。可见,只有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等各种思维结合应用才能对科学研究发挥更大的作用。

建筑科学、机械加工等工程科学都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紧密结合,在抽象思维中存在形象思维内容,在形象思维中存在抽象思维内容。它们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转化、互相促进,融为一体。如建筑师在设计房屋时首先在脑子里存在很多房屋的表象,并对各种房屋表象进行分析、比较、选择,提出自己最佳的设计方案,这主要是形象思维过程。在方案确定后,要以抽象思维的力学公式进行计算,在计算中要结合各种构件的尺寸形状等形象进行计算,得出理论计算结果,最后要用图纸的形象表现出来,才能进行建筑实践。

二、大学生形象思维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大学生对形象思维的认知不足

大学生由于对形象思维没有迫切要求,长期没有学习,也没有自觉应用,除艺术院校大学生外,大多数大学生基本上没有形象思维知识。如对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直觉思维等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回答对的学生只有44.15%,不对的占55.85%,这个百分比属于猜想概率范围。由此看出目前大学生对形象思维、创新思维等知识的了解很缺乏,基本上没有形象思维及创新思维概念。

2.大学生对形象思维重视不够

有一项问卷调查提出关于“人的一生追求”的问题,选择一生追求生活好的有70.9%,一生要求有所创造发明的仅占20.1%。由此看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还比较薄弱,创造发明还没有成为大多数人的人生追求目标。可以看出,培养、提高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缺乏紧迫要求,没有引起重视。

3.大学生应用形象思维、创新思维的能力欠缺

从形象思维、创新思维能力进行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的形象思维、创新思维能力是不均衡的,是欠缺的,他们根据已有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应用常规的正向思维的能力还可以,而应用形象思维及反向等非常规思维的能力则比较弱,而它们则往往是创造新成果的关键思维。如在调查中应用已有的知识分析问题,回答正确的占67.36%;对有一定难度的形象思维问题回答完全正确的占3.35%,回答部分正确的占53.97%,回答不出来的占42.68%。

三、以形象思维为突破口,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若干思考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心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会后在全国掀起了万众创新的热潮,而创新的关键是培养创新人才,提{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但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提{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已引起教育界、科技界以及广大人民大众的关心和思考。笔者也通过学习,进行如下思考。

1.转变思维模式,从观念上重视形象思维

早在20多年前,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就曾提议:“我建议把形象思维研究作为思维科学的突破口。”为什么以形象思维作为突破口,这是由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形象思维是抽象思维等一切思维的基础并在创新中起关键作用,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可以带动整个思维体系的提高。

许多学者对思维模式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提出几十种不同名称的思维模式,如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创新思维、集中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逆向性思维等,但从严格的科学意义和认识世界的思维本质来说,只有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这两种思维模式是思维的基本模式,其他思维模式都是由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复合或简化而成的,都是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法划分的。

总之,抽象思维离不开形象及形象思维,当然在形象思维的信息加工中,也有应用判断推理抽象思维的地方,因此,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是互相联系和互相渗透的,不同的是以谁为主的问题,其他思维模式就比较简单,都是由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组合或简化而成。如发散思维是解决创新问题时,向问题的四周方向辐射,扩散出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方案,而每种方案都是由形象思维或抽象思维形成;集中思维是把多种方案进行分析、比较、综合,从中选择一种方案作出决定,而分析比较综合过程,不是使用形象思维就是使用抽象思维或两者的结合;再如直觉思维只是形象思维或抽象思维的简化而已,是根据创新者的经验、感觉直接作出判断。

形象思维是一切思维的基础,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只要把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基本原理弄清楚,掌握其应用方法、规律,就可以带动整个思维体系水平的提高。

2.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训练形象思维

大学生要提高创新思维能力,首先要学习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各种思维知识,理解各种思维的概念、内容及各种思维之间的关系;最后重点掌握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应用方法及其规律。知识是基础,能确定思维的方向,可避免学生在创新中走弯路。

学习了创新思维理论知识,不等于会正确应用思维规律,取得创新成果。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因此,应把教学课堂和自学作为培养自身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实践。在课堂上,结合前人创新中应用形象思维等取得创新成果的典型事例,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学习作为创新性学习,在学习中不仅要学习前人创造的知识,而且要理会前人创造知识的全过程,像前人那样去思考问题,学习前人的思维方法,吸取解决问题的经验,发现新问题。同时,把学习功能提高到自觉应用思维规律上,具备吸取新信息、发现新问题的能力。学习方法由死记硬背,改为探究性学习,把每一个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论文等都作为创新活动,自觉应用形象思维等各种思维方法,不断总结提高,这才是最好的实践。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高等学校要进一步进行教学改革,要全面考虑制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案;要把创新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把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摆在核心位置;要增设创新型课程内容,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要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启蒙教育,进行创新思维和科研基本方法等教育,增强创新意识;要把科研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要拿出一些科研经费为学生设立科研项目,有条件的高年级学生也可以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研究;要对全校教职工及学生进行教育,全员重视创新人才及其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为创新型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

3.文理结合教育,在融合中形成形象思维

高等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应坚持理工科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人文教育别是艺术教育对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具有很大的优势。

文理结合可以建立完整的创新思维体系。从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来看,研究自然科学主要形成的是抽象、严谨的逻辑思维;人文科学主要形成的是形象思维、直觉、顿悟、灵感等非逻辑思维。二者结合起来就是比较完整的创新思维体系。

人文别是艺术对形象思维及其要素,如事物的形象、形象观察以及形象之间的联想、结合、想象等具有很大优势;对树立形象观念,培养提高观察力、想象力、联想力,增强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艺术创造中存在大量的观察、想象、联想等非逻辑思维,有的甚至全部是由想象、联想、创造出来的。如《西游记》《聊斋志异》等小说就是最好的例子。音乐更是一种非语义性和非造型性的艺术,要通过音乐反映客观世界,只能通过音响的运动,靠想象力、联想力以象征、模拟、音乐、抽象、概括的方法间接地显现客观世界。要认识音乐的主题含义也只有在通过听赏音乐中,从客观存在的音响运动中了解时代、民族特点,通过联想、想象了解时代的思想精神。如《十面埋伏》是以楚汉相争,刘邦与项羽在垓下决战为题,全曲分13段,以不同音调、节奏和演奏技法依次展现战前、战中、战后的场景,从欣赏音乐中联想、想象出当时金戈铁马、雷霆万钧的宏大战争场面。

在理工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中,要充分发挥公共艺术课的作用,学习形象思维知识,参加艺术小创作活动、艺术欣赏、艺术比赛等实践中促进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

总之,形象思维对取得创新成果具有基础性、关键性及突破性等重要作用。要以形象思维为突破口,努力学习形象思维知识,深入理解和应用形象思维规律,并在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不断锤炼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这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创新思维能力;嵌入式;抛弃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同志1995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要为社会的进步、民族的振兴与国家的腾飞源源不断地输送一批批优秀的人才。新时期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也就是要造就创新性人才。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学,爱因斯坦曾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培养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1]。大学作为人一生中学习时间最集中的阶段,也是思维最活跃的时期,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为大学生建立其良好的思维习惯,其对人一生的影响与意义将是深远的。

物流学科作为新兴的交叉、复合型应用学科,与工学、理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相互交叉,需要学生同时具备多种科学的思维能力。教育部《关于物流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指出,物流工程专业的学生必须要成为以工学学科作为理论基础,管理学科和工学学科相互渗透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并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修养、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良好的计算机和外语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实现物流工程的培养目标,在大学四年中,物流工程学生必须广泛的涉猎多科学知识,并进行高效率的融合,这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十分高。为此,在物流工程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将新知识嵌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通过强化嵌入式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在短时期内,特别是在课堂中,最大化学习效率。

1 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特征与重要价值

创新思维能力是指人类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创造、改进或组合开发新事物的能力。在创新思维过程中,创造者本人必须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并且具有强烈的探究精神、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完备的知识体系,能够提出一套完整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手段,并获得不同于以往的认识或体会。

对于大学生而言,其创新思维能力体现在对所学的各类相关知识进行深入探究,寻找出这类知识与已有知识的关系,在掌握这类知识的同时,形成自己的独有认识。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需要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一是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这些能力及知识体系的形成依赖于小学、中学的学校教育以及家庭教育,是大学阶段创新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否则即使有创新的意识,也难以形成创新思维,形成新的认识。

二是具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意识。这种意识的形成即来源于先天的禀赋,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这种意识的重要特征是善于利用已有的知识对新的知识提出问题,这是创新思维的前提条件。

三是具有对已有问题提出挑战,并质疑的勇气。这种勇气源于自信,并建立在第一、二个特征基础上。这种勇气的直接结果是找出已有问题存在的不足,间接结果是提出一种新的观点或认识。

四是具有提出一套合理的方法或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创新者最关键的潜质,也是创新思维能力的能够最终体现的实现途径,只有具有这种能力,前面发现的问题、质疑的问题才能得以解决,并开花结果。

具备了以上四个特征的大学生,才能称之为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并在完善、革新已有理论方法体系;解决重大工程实践难题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在各行各业中发挥骨干性作用。最终实现自我的超越与突破,成就精彩人生,成为国家、民族振兴过程中的重要力量。

2 大学生接受新知识的两种模式

一般而言,大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特别是理论知识时,会呈现两种不同的思维习惯,一种是正面、积极的;另一种是负面、中性的。前者,本文称之为嵌入式思维模式、后者称之为抛弃式思维模式。

2.1 抛弃式思维模式

抛弃式思维是指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采取一种被动、封闭、抵触的情绪进行机械性记忆,其目的是为了应对考试。这种模式在大多数大学生的新知识学习过程中均有体现,有以下几个特征:

(1)对新知识的学习缺乏热情,在学习之前,没有事先预习,没有查阅相关知识;

(2)学生自身的已有知识结构与新知识之间没有建立一种联系关系,未形成关联记忆;

(3)在课堂讲解及课后复习过程中,以单纯的重复性记忆为主,呈现一种被动接受状态。

2.2 嵌入式思维模式

嵌入式思维模式是指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采取一种主动、探究、兴奋的情绪进行关联性记忆,其目的是出于兴趣、满足好奇心、提升自我。这种模式在少数大学生的新知识学习中得到了部分或完全体现,有以下几个特征:

(1)对新知识十分好奇,有强烈的兴趣,在学习之前,事先进行了预习,并形成了一种自我的初步认识;

(2)学生自身的已有知识结构与新知识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关联关系,并形成关联记忆;

(3)在老师课堂讲解及课后复习过程中,以知识结构的融合、更新及延伸为主,呈现一种主导融入的状态。

这两种思维模式会对新知识的学习效果产生较大差异,而这种差异在单纯的考试过程中可能不会明显表现出来,但是经过一段时间(1年及其以上)以后,就会表现的是否显著。采取抛弃式思维模式的同学往往对于新知识越来越模糊,最后甚至全然不知或仅留下部分不完整信息。采取嵌入式思维模式的同学对于新知识的记忆,随着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日益强化,并且对该知识的理解会随着后续知识的学习不断充实、完善,并会有新的理解与认识。但是,单纯希望大学生从抛弃式思维模式向嵌入式思维模式进行自动转变是十分困难的,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逐步引导,采取嵌入式的教学模式,才能逐步实现这种转变。

3 嵌入式教学模式的内涵与过程

嵌入式教学模式是一种立足于训练学生的嵌入式思维模式,引导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过程中,以知识结构融合、更新与延伸为出发点,实现对新知识的初认识、认识、再认识,建立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关联关系的教学过程。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包括:

3.1 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自我实现为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一种发问、鼓励、提示、补充的角色。首先,通过发问,引导学生自己对新知识建立其最直接的认识,并通过鼓励,将这种直接的认识通过多人的补充不断充实并强化,在这个强化的过程中,通过提示、补充,实现初始的认识尽可能的指向新知识的最终含义,让学生感觉到新知识的理解就是通过他们自身已有知识建立的最直接的认识的基础上的。这种过程,学生的内心要得到了一种满足,并体现自我价值。

3.2 鼓励课前准备与课后的再认识

在课程教学之前,要求学生对一些关键知识点,在不看教材及查阅资料的前提下,尝试着建立自己的最初认识,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将这种最初的认识大胆的说出来,在课程教学之后,对课堂中最终形成对新知识的认识,结合书本材料、与其他同学交流进行再认识,并对知识进行梳理、强化,如果形成了新认识,需要在下次课程讲解中提出,并进行讨论。

3.3 综合运用提问、比较、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

为实现知识结构的融合、更新与延伸,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新知识的引入,多以提问、案例分析等教学手段;在新知识的认识阶段,多以比较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相同、不同,并说明原因的方式,揭示知识之间的关联关系;在新知识的再认识阶段,鼓励学生质疑已有知识,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共同讨论,争取达成共识。

为实现这种教学模式,需要分四个阶段进行课堂的教学,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通过以上四个阶段的教学实践,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结构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融合,并嵌入到学生的思维之中,避免单纯的机械性记忆。当然,这种模式具有一定的适用条件:一是承担教学的老师,对教学的新知识的过去、现在及未来认识清晰、完整,对同学的已有知识结构有一定了解;二是同学对这类知识有兴趣,愿意事先准备、积极参与;三是教学的人数不宜过多,控制在20~30人比较合适,在一堂课中,保证每个同学都有对新知识进行初认识的实践过程;四是由于教学过程需要的时间较长,对于部分关键性、重要的知识点可以采用,常规性的一般知识的介绍可以通过同学的自我学习来完成,以保证教学效果,并通过关键知识的嵌入式教学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4 嵌入式教学过程设计——以物流工程专业为例

为对嵌入式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有更为深入的了解,以物流工程专业的学习中,经常会遇到的“快递服务”这一知识点为例,具体说明嵌入式教学的实践过程。

在新知识的引入阶段,可以采取提问、案例的形式。提问的形式是指询问4~5名同学,对于快递服务,从自己接触到的快递企业及网上购物的经验出发,说明快递服务有哪些基本特征;案例的形式是指列举2~3家快递企业的服务过程,请同学总结一个完整的快递服务由哪些要素构成。

在新知识的初认识阶段,将同学总结的这些特征或要素,列举在黑板上,由老师引导出服务的概念,最终,请2~3位同学,根据这些特征或要素给快递服务下定义,并将这些定义,进行汇总后形成一个初认识阶段的定义。

在新知识的认识阶段,和同学一起来回顾,最初的要素、特征等已有的知识,与初认识阶段下的定义的差异,并找出其中的原因,例如:接触的快递企业太少、对快递企业服务的流程了解不充分等。其次,给出课本上关于快递服务的定义,并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对初认识的定义进行修正、规范化,实现初认识与新定义之间的有机统一。

在新知识的再认识阶段,列举一些国外快递企业正在采用的例如:固定送货时间、提前半小时短信提醒、自由选择运输路径等新模式,请同学回顾对快递服务的定义,是否需要进一步完善,如何进行完整,并与同学一起讨论,未来一个完整的快递服务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定时、定点、定路径、定信息、定内容等。

5 结 论

通过采用嵌入式教学模式来进行大学生理论课程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而且能够将枯燥无味的课堂变成知识碰撞、信息交流的场所,实现寓教于乐,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实现新时期大学生独特个性与自我价值实现的统一。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大学教师如何在其中发挥作用,真正起到引路人、领航人的作用,并利用渊博的知识来驾驭整个教学过程,对于教学效果的发挥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叶国凡. 一体化教学培养途径的探讨[J]. 上海高教研究,1987(3):29-32.

[2] 岳晓东.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 高等教育研究,2004(1):84-91.

[3] 翟纯纯. 高校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现状及培养对策探析[J]. 中国电力教育,2011(26):20-21.

篇9

一、楚文化元素各种造型、纹样的提炼与继承

为纪念楚国著名文学家屈原、宋玉、唐勒、景差而建,是楚式建筑风格的吊脚楼。“惟楚有才”组雕,这组雕塑气势磅礴、技艺精湛,是东湖楚文化建设的经典之作。以多种雕塑手法展现了古楚国的农耕、战争、矿冶、纺织和日常生活情景,以古楚国八百年风云人物和重要事件为主题,体现了楚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在楚文化元素中,最具代表性的纹样就是凤纹,武汉东湖磨山风景区的楚凤雕塑。将凤的造型完美的提炼出来,双凤铸于1991年12月,通高6.2米,耗青铜15.8吨,系参考长沙陈家大山战国楚墓人物龙凤帛画中凤的形象设计。底座高1.5米,取楚墓出土镇墓兽基座造型。凤是楚人想象中具有非凡力量的神物,部落时代崇拜的图腾。成语“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即喻楚凤。尾羽如烈焰熊熊,以示楚人崇火。虎为巴人崇拜的图腾,凤踩虎造型取楚墓出土虎座鸟(凤)架鼓原型。不管是凤纹还是楚凤雕塑都显现出楚人在艺术发端时期不同凡响的创造力和观察力,将凤的形象重新分解、异化和组合之后,使造型奇特夸张,并开始趋向抽象化、符号化,设计语言独具特色。充分说明了楚人对理想的追求和图腾的崇拜,楚文化元素中的造型与纹样,除了楚凤,最具有代表性的3个元素就是简、车、钟,竹简象征着楚国的思想和文化,因为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战车象征着楚国的军事与政治,因为它寓意着高大的躯体和显赫的威势;编钟象征着楚国的艺术和科技,因为它展现出了音乐的性能和工艺上的高技术含量。而将这些元素运用的较多的设计,便是我们经常看到的,许多旅游用品的设计,例如武汉博物馆内出售的旅游手册,各种宣传画册上的图形、笔袋上的纹样、钥匙扣上的各种人物、动物、器具的造型等等丰富多彩。

二、楚文化元素中的造型纹样在图形设计中的发展与创新

图形设计作为一极具文化内涵的设计类别,对传统文化的发扬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可以从以下的几个图形设计中了解楚文化元素的造型特征。在武汉东湖风景区虎坐鸟架鼓中楚凤图案的应用,服从视觉上的,突破繁复的造型,从而体现出抽象形式的艺术美感。如凤的造型夸张、奇特,绝非对自然事物的客观模仿,而是经过精心加工、整合出来的。在月湖公园楚文化墙景中的应用,是对楚文化的表现的又一重要方式。对称与均衡式构图的是楚造型纹样惯用的手法,这种构图存在一中心线,它交代了楚造型纹样组织单元的布局,在其左右、上下或四周配置同形、同色、同量;均衡与不均衡指的是造型纹样各部分力量分布的状况,不同形色但量相同或相近的造型纹样占据空间位置,它决定着楚造型纹样的平衡美感,通过对称与均衡的构图手法,楚造型纹样表现出一般描绘纹样不同的视觉效果,更加具有组织性,这正是楚造型纹样具备装饰属性的重要前提。楚造型纹样的繁复有别于现代应用美术图案的一大特征——在繁复中求变,乱中有序。楚造型纹样的繁复绝不是简单的罗列,单纯的重复,它更加讲究在纷繁中体现出对比与调和,节奏和韵律。这一特点在汉口江滩的楚文化铺装中可见一斑,由此可见,要将楚文化元素与现代图形设计完美的融合,不仅要了解其特点,更要有创新意识。丰富的想象力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源泉。因此,培养丰富的联想能力,用发散性思维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多层面、多角度地进行思考,从而产生新的艺术造型以致产生新的创造性思维,创新思维活动没有现成的固定答案,这就要求创新思维能超越障碍、突破困难,自由、流畅地在幻想与现实间不断往返。而通过对楚文化元素的思索和提炼,图形创意的灵感思路来源于楚文化元素中造型纹样的神韵,表现形式大多为托物抒情、借物寓意,使画面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具有更强的感染力,想象力和扩张力,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和视觉的享受。

作者:徐丹 单位:武汉科技大学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教育;两步走·四阶段

一、创新概念、内涵与构成要素

创新是把新的思想和观念转化为技术和感悟,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出其具有经济价值的方法[1],创新意味着进取、批判和推陈出新。创新教育是根据创新原理,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品格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2]。创新内涵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三个方面。创新意识指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主动开展创新活动的观念和意识[3],表现为对创新的重视、追求和开展创新活动的兴趣和欲望。创新意识是从事创新活动、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是创新的内在动力。创新思维是创新的认知系统,是创新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4],一个人要想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首先要学会发现问题,而发现问题必须借助于创新思维。创新技能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是人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和发展起来的首创能力的总和[5],它是智力转化为物质动力的中介器。创新作为一项人类的活动,需要具备三方面要素,创新主体,创新对象,创新环境,这三方面要素缺一不可,如下图所示。

图1创新活动构成要素与支持平台

没有创新欲望,再有才能,条件再好,也不会产生创新;没有创新能力,欲望再强也无济于事;没有创新对象,创新活动就失去了实现的基础与载体;有了欲望和能力,客观条件不允许,没有创新环境,创新活动便无从开展。这三方面要素是相辅相成的。创新环境主要是良好的鼓励创新氛围,涉及学术科研、实践探索等各方面。创新平台包括创新机制、专职教师、专项基金、实践平台等方面。

二、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民族自立的根本。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战略的不断推进,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体现国家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如知识与科学技术创新、创造性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都与教育有着紧密的关系,从根本上取决于教育的改革和创新。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 系建设的切入点和原动力,是知识创新、传播与应用的主要阵地,也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摇篮,因此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品格等方面的教育,孕育、储备未来的拔尖创新力量,为国家在全球化的经济、科技竞争中提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大学生数量急剧上升,就业竞争日渐加剧,大学生的教育目标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升级为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实现知识与技术创新能力,从原来单一的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升级为培养全面发展、有个性特征的、对社会有用的技术性或专业性人才,来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这一变化要求高校在培养大学生过程中,更加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强化创新教育,通过合理的培养路径以及相关的保障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情感和人格,打造学生的实践探索与创新能力[6],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成为对社会有极大贡献的创新型人才。

三、创新类型与大学生创新定位

(一)创新模式类型

图2创新类型与大学生创新定位

按照创新性高低,创新活动分为模仿创新、集成创新、自主创新、原始四类,如下图所示。模仿创新就是产品价值链上某个或某些环节的创新,集成创新是利用多项已经存在的单项技术创造出一个全新产品,自主创新是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基础上实现新的产品价值,原始创新是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性技术等知识或技术的原始性、根本性创新。在创新难度、原创性、与原有产品服务差异性等方面,这四种类型基本上是呈现依次分阶段发展、螺旋上升的趋势,不一定完全是依次顺序产生的过程。

(二)大学生创新定位

大学生经历多年的学习与磨练之后,心智更加成熟,行为更加老练,思维更加活跃,对知识的认知接受、对客观事物的规律探索、对新事物的了解把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各方面的能力都在逐步提高,所以应鼓励其在日常的学习、科研、实践等过程中加强创新的主动性与能动性,既符合大学生的行为特征与需求动机,也是学校创新教育的必然要求。鉴于大学生自身的专业知识、创新知识等理论基础仍比较薄弱,发散思维、形象思维、逆向思维等综合性的创新思维还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与锻炼,创造性观察、设计实验、成果表达等各等方面的技能还没有完全具备,所以大学生创新应定位在模仿创新与集成创新两种类型上,即能够在产品价值链或知识生产链的某一点或某个环节上能够有所新发现,或者是通过集成现有各方面知识技术创造出全新产品。对于大学生而言,模仿创新相对更容易,集成创新具备了一定的考验难度。自主创新与原始创新主要集中在研究型大学的博士生阶段,或者是各大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或实验基地、高新技术企业等领域,大学生很难实现。

四、建立“两步走·四阶段”的大学生创新教育模式

“两步走·四阶段”的创新教育模式就,即第一步,学会求真,开始模仿。了解、熟悉并把握客观事物原先本身存在的自然规律、基本原理、本质特征,做到消化吸收原有事物,学会举一反三,进行模拟训练;第二步,提出问题,标新立异。从现有规律与特征中去发现不足,查找原因,总结归纳要解决的新问题,从新的视角去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与解决问题,从而在创新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挖掘创新潜能,最终获得创新成果。大学生创新教育“两步走”要经历四个阶段,即求真、模仿、提问、标新立异,在四个阶段的发展与过渡过程中,创新欲望从弱到强,创新程度由浅到深,创新成果从无到有,是个逐步深入的过程。

(一)创新基于求真

创新就是知前人所未知,为前人所未为,造前人所未造。创新并不是一项特殊的活动,人人、各行各业、随时随地、永远都有可能创新,反映出创新的普及性、普遍性、随机性与永恒性。在现实中,真正能够产生自主创新成果的比例仍有限,真正意义上的原创性成果稀少,掌握了创新的某些基本法则或许对实现创新有所帮助,其中最基本的法则就是求真。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笛卡尔[7]曾列举出20多条科学发现中的法则,首要一条就是求真。对求真的方法,笛卡尔是这样解释的:如果对事物不清楚,可以对其进行直观连续的、不间断的思维活动,从若干基本原理出发进行演绎,确认其本质规律。即将经得起反复检验的、普遍接受的经验规律视作一般性原理,由此推导出结论,将结论与公认的基本规律进行比较并加以检验,如果检验结果全部为真,则这些推论就可以上升为原理。演绎逻辑与归纳逻辑是科技工作中最常用的思想方法,也是求真、创新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了解基本原理与方法,在日常学习、科研、实践活动中能够主动使用这些方法,进行有意识的演绎与归纳,形成科学思维与主动创新的行为过程。

(二)创新始于模仿

大多数人认为,模仿是创新的对立面,实则不然。在把握事物的原理规律之后,能够举一反三,进行模仿,就具备了创新的开端。模仿要求创新者不是对原有知识原理、科学技术、产品服务进行简单的复制或组合加工,而是要实现一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真分析、推理验证、反复模拟实验的过程,最终实现产品价值链上某些环节的创新。科学史上不乏模仿创新的先例,哥白尼日心说就是先模仿地心说,然后实现了对其的超越,这说明模仿过程中往往孕育着预想不到的发现,模仿是人类的天性,也是创新的前提。善于模仿,体现了学习他人长处、理解与接受多方观点、融会贯通与知识迁移再创造的能力。单纯机械的模仿,产生创新的机会不是很多。有新思想、新思维和新技巧的模仿才是真正有价值的,集中体现了移植、借鉴、模拟、仿真、转化、类推等思维形式,才能有所创新。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模仿、类推能力,使其能在人们所熟知的现象、事物或模型基础上,类推出新的理论与模型,形成创新成果。

(三)创新源于提问

模仿、类推是创新的方法论,创新思维的发挥才是创新过程中最有效的一个环节,创新思维的源头在于能够发现不足、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解决问题也许是数学公式或实验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8]。只有提出切实可行的、能够直接带动科技进步的问题,才能产生创新。如提出“摆脱对石油的依赖”,是个大而空的命题,没有新意与价值,而提出“如何提高燃烧效率、降低石油消耗”,就是一个更加聚焦、实际的话题,具备开展创新活动的潜在价值。创新源自提出问题,而问题的源头分布在全球经济发展的热点话题、科学技术的前沿领域、边缘技术、日常的工农业生产、商品市场与日常工作生活等围绕人类环境、能源、材料、生命的各个领域。只有在实际工作或生活中提出的问题,才更具有创新潜力。大学生的创新教育应基于社会现实问题来开展,让学生在现实环境中去学习、思考、提问,进而创新,才会真正具有价值。

(四)创新终于标新立异

标新立异本质就是摆脱现有思想束缚,开拓新的思想空间,想前人所不敢想,为前人所不敢为。虽然标新立异不等于创新,有些是天才的创造,有些只是胡思乱想,华裔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丁肇中曾说过[9],“一个天才和一个神经不正常的人的距离是很小的”,因此标新立异是创新思维发挥作用的终极目标。无论新的大胆想法是否成熟,最终是否能够实现,都能体现出创新者与众不同、别出心裁的胆量与魄力,是成功者最关键的必备要素—创新品格。大部分人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创新,不敢标新立异,很大一部分是受心理因素影响,如畏首畏尾、担心失败出丑等。现实生活中不缺创新火花与想法,缺少的就是敢于将这些新想法公布提出,并进行尝试摸索的历险过程。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就要注重培养学生标新立异的创新品格,无论是“天才的创造”还是“胡思乱想”,都要勇于去尝试,即便失败了也可以从中汲取教育,为将来真正的创新奠定基础。

五、 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搭建全方位支持平台

(一)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很大程度上是受环境影响,只能在鼓励创新精神、不畏风险与失败的环境中才能培养和形成。在大学生创新教育过程中,学校要宣传鼓励交流、倡导合作、激励创新、崇尚科研的创新精神,营造树典型模范、奖励创新、营造人人创新的良好氛围。定期开展学术沙龙、科技前沿与最新理论交流论坛、创新成果大赛、实验室参观与模拟操作、实践课程讲授等多种方式、集合学生多方面科研兴趣的学术交流与实践活动,使学生身在其境,无形中被激励,以极大的热情自主、自觉、自动投入到创新活动中去。

(二)搭建全方位的支撑平台

除了良好氛围熏陶,在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教育过程中,也需要机制、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首先要建立创新机制,建立以创新教育为导向的培养计划与考核标准,加大创新知识传授与创新能力培养,在学分认定、课程选择、教学模式、实践活动、科学项目等围绕学生培养的多个方面,共同搭建创新型的运作机制。其次要加大对创新活动的人、财、物的投入,要有具备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并有专门的指导老师对学生创新活动进行现场指导与问题解答;要有一定的创新基金投入保障创新教育活动持续开展,并对学生中有突出贡献的创新成果进行奖励;要有创新实验基地、重点实验室、校外实践基地等支持平台以保障学生有渠道将研究课题深入下去,获得突破性创新成果。

[参考文献]

[1]邱均平.知识管理学[M].武汉:科技文献出版社,2006:19.

[2]佟景才.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4

[3]宋琼.高校教师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大众科技,2006(4) :19-21.

[4]王征.创新思维:基于创新能力建设的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4(9):119-120.

[5]刘泽雨,董金明.创新素质教育论[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218-219.

[6]徐亚清,王怡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述评[J].河北大学学报,2009.(2) :5-8.

[7](法)笛卡尔著.管震湖译.探求真理的指导原则[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