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路径范文
时间:2023-12-15 17:33: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丽乡村建设路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1272
近年来,乡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各地美丽乡村建设呈提升转型态势。2016年起,中央财政按照每村每年150万元,连续支持两年,计划“十三五”期间全国建成6000个左右美丽乡村,如何进一步推进乡村建设提质增效再次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
1南平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
党的十以来,就建设美丽乡村、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要求。南平市紧跟上级部署,围绕“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目标,按照“彰显闽北特色、抓好典型示范”的思路,积极推进“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建设。
11规划领军,美丽乡村与城镇化实现无缝衔接
建设美丽乡村与新型城镇化道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南平市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就提出要坚持把中心村镇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和承载点。“十三五”规划中进一步明确:“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建设闽北特色美丽乡村,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有效衔接,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由此可见,“统筹城乡一体”“科学规划建设”等仍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词。
2013年9月,南平市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美丽乡村的若干意见》。四年来,科学规划建设美丽乡村为“就地城镇化”打下坚实基础。以延平区为例,2013年制定下发《延平区建设美丽乡村八年行动计划》,明确按“八个好”标准,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展开。在因村制定规划方面,力争做到“一村一规划、一村一特色”,如樟湖香山村、太平南溪村、夏道洋坑村等地,对房屋进行立面和平改坡改造,融入闽北传统建筑元素,形成良好的整体建筑风貌。在凸显村庄特色方面,强调“显山露水、透绿见景”,如西芹镇高坪村、浆甲村,以自然景观原貌为基础对村容村貌进行升级改造,实现村庄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在不搞大拆大建方面,坚持将“宜小不宜大,宜矮不宜高,宜散不宜聚,宜藏不宜露,宜土不宜洋”的理念贯穿美丽乡村建设全过程,如茫荡镇宝珠村、王台镇溪后村重点保护历史建筑,做到修旧如旧,充分展现当地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
12因地制宜,探索美丽乡村建设的多重模式
强调指出:“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因此南平市建设美丽乡村,还根据不同村庄具备的不同特点打造最合适的建设发展模式,而不是一味地“浓妆艳抹”“大拆大建”。
一是与造福工程相结合。延平区来舟镇游地村原来受自然条件限制,存在“行路难、就业难、读书难、就医难、交流难、娶妻难”和“山边民房溜方危险”的“六难一险”问题。村两委与村民代表商议后,提出“借造福工程建新村,整村异地搬迁”的想法。经科学规划设计,建成集环保绿化于一体、总投资1600多万元、占地47亩、可融纳177户村民居住的造福工程。搬到新村后,村民就业有保障,小孩读书有条件,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2840元提高到2015年的15997元。二是与灾后重建相结合。2010年“6・18”特大洪灾过后,延平区确立了37个集中重建点,集中重建3448户。太平镇儒罗村作为灾后重建村之一,坚持高标准规划、设计、建设新村,完成多项工程建设项目,村容村貌焕然一新,2014年被评为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点。三是c卫生整治相结合。政和县松源村石圳自然村过去遍地垃圾,在松源村支委、妇代会主任袁云姬的带领下,成立了由十个妇女组成“石圳美丽乡村建设理事会”。学习借鉴村庄整治的先进经验做法后,短时间内清理了堆积30多年的垃圾山,修复古井4口、古水渠1400多米,新建石砌沟渠5000平方米,并逐步形成“妇女党员带头、建设理事会主导、村民共同参与”的美丽乡村卫生整治模式。目前,石圳已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乡村旅游业随着环境整治不断发展壮大。
13产业带动,打开美丽乡村建设的崭新思路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建造山清水秀、路洁房美的新农村,更要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注重农村特色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带动促进经济发展,变“输血”为“造血”。
目前,发展特色产业与重点项目也已成为南平市建设美丽乡村重要途径之一。松溪县大力开展“七个一”工程,推进农村工作品牌化、特色化发展。祖墩乡刘源村充分利用生态茶园优势,坚持规划先行,在龙源茶庄科学布局建设了停车场、休闲娱乐体验馆、农产品展示中心、百竹园、果蔬农场等功能区;同时,使用防腐木建成了部分栈道、观景台、观景亭等设施,打造田园水岸景观;此外,还在设计中融入文化元素,注明百竹园中各类竹种在古诗词中的出处,提升文化品位。目前,刘源村已建成功能协调配套、要素完整、特色鲜明的生态茶旅线路,优美的田园风光让冰心研究会会长、著名作家王炳根先生由衷地发出“松溪美乡村,中国瓦尔登”的赞美。
2南平市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市委、市政府的推动下,南平美丽乡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乡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要取得长足发展,还需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21农民主体意识不强
美丽乡村建设,农村是主战场,农民是主力军。当前仍有一部分村民认为美丽乡村建设政府必须一手包办,对发挥自身主体作用建设美丽家园的认识缺位,工作中“上面急、下面望”的现象普遍存在。农民希望政府能够将建设工作一揽子包到底,但全市共有1600多个行政村,若村民的主体作用不发挥、依赖思想不打破、等靠心态不消除,只靠政府的力量,美丽乡村建设难以持续深入。
22乡村建设特色不足
目前一部分村庄的建设缺乏“特色之美”。在建筑风格方面,有的弃土随洋,只是简单地以城市小区为样板,将村庄建成小规模的“城市森林”,表面上看起来颇有成效,但展示不出闽北民居的特色、体现不了传统文化的特征,留不住美丽乡村的“乡愁”。在产业发展方面,部分村庄经过改造提升后,环境面貌明显改善,但经济发展模式仍没有转变,后续发展比较困难。南平市农村土地、山林资源丰富,种养殖点多面广,但特色农业的专业合作社覆盖范围小,运作不规范,农业龙头企业产业链条短,带动能力弱。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村庄没有主导产业,没有经济支撑,乡村宜居环境和持续发展难以保障。
23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三分建、七分管”,美丽乡村建设既要重建设,也要重管护;既要有面子,也要有里子。但有的地区对于美丽乡村建设还停留在重建设轻管理的阶段,满足于“新房盖好了、道路修好了、公园建好了”,在村容村貌的后续维护和村民精神文明水平的发展提高等方面,尚未建立长效机制。在制定村规民约、建设精神文明等方面更是不足,村级组织尚未形成管理意识,村民尚未形成维护意识,“垃圾随意倒、杂物乱堆放、家禽遍地养”等“脏乱差”现象出现回潮,甚至陷入“治理―反弹―再治理―再反弹”的怪圈。
3“十三五”期g加快推进南平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
“十三五”期间,南平市将实施乡村建设“五个一”工程,着力打造一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到2020年,形成100个“可看、可学、可推广”的美丽乡村示范村。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进一步转变思想,创造特色,创新发展。
31政府牵头,村民做主
村民才是村庄的主人,政府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应当是“服务员”而不是“包办人”的角色,要继续试行“以点带面”“以奖代补”等政策,积极探索建立政府牵头、专家参与、社会投入、村民做主的决策机制,从而真正让村民的思想实现“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延平区西芹镇高坪村后坪自然村,2013年美丽乡村建设伊始,采取政府包揽的形式建设乡村,规划设计过于依赖专家意见,不注重村民的想法,导致工作推进难度大。2014年,通过认真总结、转变思路、移交决定权,鼓励村民参与前期规划设计,村民的主人翁意识积极调动起来,干部工作干劲足,群众参与热情高,建设工作持续推动,井然有序。2015年,高坪村被评为福建省首批乡村旅游特色村。
3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村庄在建设过程中要留住“乡愁”,必须结合自身特色,培育地域之美、文化之美和产业之美。一要注重村落保护。把保护、传承和利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坚决避免大拆大建,大搬大迁,尽可能以原有的村落形态和植被绿化,科学合理地进行本造,在改变乡村旧面貌的同时还原农村“土”特色。顺昌县大干镇来布村,依托千亩竹林,建成8千米长、25米宽的竹林漫道,打造射箭场、大圣迷宫、寻圣桥等游乐项目,既美化了乡村风貌又发展了乡村旅游,实现村落与自然的和谐,风光与产业的交融。二要注重产业提升。要加快推进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提档升级,尽快形成农村特色产业,以品牌理念经营美丽乡村,从而促进当地百姓增收致富。政和县铁山镇东涧村,充分发挥土地平坦、交通方便的优势,引进千亩花卉基地项目,通过“支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领村民创业增收,三年时间内人均收入翻番,东涧村也由有名的“无资产、无资源、无资金”的“三无村”变为美丽的花海新村。
篇2
关键词:全域旅游;南宁市;建设路径
随着人民收入的增长,旅游已成为一项全民娱乐活动。据2016年广西统计年鉴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南宁市接纳国内游客数达8159.14万人次,较上一年增长了18%,其旅游收入达729.93亿元,较上一年增长24%。然而在物质生活逐渐充裕的今天,人民向往的更多是深刻的内涵和情怀,传统的旅游景点模式面临着新的挑战,一种全新的旅游出行方式,正吸引着大众的目光。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总理明确提出“要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这是“全域旅游”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与此同时,中国政府网将“全域旅游”列为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的12个新词之一。
一、全域旅游概述
1.全域旅游的概念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这些社会资源包括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而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简而言之就是相对传统的景点旅游,全域旅游刻画的是一种更高旅游需求、更优质旅游服务的样貌,更能体现大众对出行的向往。
2.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
从2016年起,国家旅游局开展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旨在推动旅游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构建旅游发展新格局。到目前为止,广西被列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单位有19个,其中南宁市作为第二批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积极推进全域旅游的发展模式,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协调发展。
二、全域旅游详解
1.“四个全面”特征
全域旅游的特征集中体现在“域”字上面,即全要素、全行业、全时空、全游客。全要素指在一定区域内充分利用一切可以用来吸引游客的资源,来打造区域性景区。全行业将旅游发展与其他产业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多种产业交融协调,带动本地区多元产业的发展。全时空即旅游业的发展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为游客提供最舒心的服务。通俗来讲,全游客不仅仅是外来地游客,也包含旅游目的地的居民,全民参与发展本地旅游建设,在为游客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自身的生活环境也将得以改善。
2.全域旅游核心意义
全域旅游的发展为社会各个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对于本地居民来说,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和机会,也为生活带来了新鲜的乐趣,游客与客户之间形成了一种亲密关系,而不是单一客户程度上的交流。对于游客来说,外出旅游可以享受身心的放松,体验其他地区文化与态度,真正实现旅行的意义。对于投资商来说,提供了更多的项目投资机会,且会实现成本最小化、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对于政府而言,城市生态环境会得到改善,助长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城市形象得以提升。总体来说,全域旅游的发展思路,对城市全方面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有利于居民舒心、游客开心、企业动心和政府放心。
三、南宁市全域旅游发展经验
目前南宁市旅游业发展非常迅速,主要得益于南宁市委和市政府的正确领导。整体而言,南宁市旅游发展现状较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市场秩序良好、旅游产品结构搭配合理,综合效益较以往有较大提升。归纳其先进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全域旅游全时空的特征,南宁市形成了城乡一体的空间格局。结合地域特点,整合利用各项旅游资源,包括民族文化类、山水农业类、节庆会展类等,打造出属于地方特色的精品项目,形成了山水风光、休闲养生、东盟游览等丰富品种的旅游路线。
2.南宁市积极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依托农业基础,以美丽南方等乡村旅游区为示范,推进“旅游+农业”,来打造乡村休闲旅游产品;以百里邕江休闲带为建设重点,同时发展龙母湖、龙门水都等重点项目,推进“旅游+水利”,来打造一批临水休闲旅游产品;利用青秀山、大明山等良好的森林环境,完善山地森林养生保健设施,开发森林浴、食疗、养生操、山地运动等养生保健项目,推进“旅游+林业”;通过南宁国际马拉松比赛等精品体育赛事,推进“旅游+体育”,大力开发体育旅游新产品;发扬壮乡文化、东盟关系等的优势项目,推进“旅游+文化”,做文化体验、商务会展旅游产品。
3.全民积极参与全域旅游的建设。南宁市区外的马山、上林等县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农民热情参与,对耕地实行旅游化开发,开展多项自营农家乐、自营民宿或出租经营等活动,尽可能利用其充分资源。与此同时,本地居民积极与外界公司企业合作实现对农村资源的现代化开发与利用。
四、全域旅游经济建设路径
1.建设创新的体制观。设计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理顺旅游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关系,实现部门整合与联动,加强旅游部门与发改、财政、国土、环保、住建、规划、城管、园林、交通、水利、农业、林业、商务、文化、扶贫等部门的联系交流和配合。建立主要领导负总责、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切实把旅游业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努力突破限制新时代旅游发展的障碍,推动旅游业的全方位发展。
2.实现创新的产品观。人民生活的日益提高,外出旅游所带来的休闲舒适满足度要求越来越高,旅游目的地产品势必要进行创新。结合地区特色文化、生态环境,培养独具风格、吸引大众的度假、餐饮、节庆、运动类旅游品牌,建立全域旅游产品体系,全面推进旅游品牌多样化创新化发展。注重景区的环境整治工作,严格实行旅游景区建设的环保审批,控制旅游景区的污染物排放,加大监管和污染处理力度,务必打造景区的绿色化、生态化发展。
3.发展创新的产业观。全域旅游强调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不同行业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在动态发展过程中实现旅游化升级,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发展,提高旅游业竞争力,进而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4.培养创新的服务观。全域旅游服务,更加注重服务的规模、氛围、品质。因此,建立完整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定期培养和培训旅游地服务人员素质,以营造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的氛围,带动全域旅游地软实力发展,来吸引更多的人流量。
5.建立创新的营销观。旅游地政府实施全域旅游优惠政策,完善旅游法规条例,建立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定期举办旅游项目投资贸易洽谈会,吸引企业注入更多资金,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当然,全域旅游营销,不仅仅是政府单方面的营销推广,还需要企业配合和自身产品创新构思,实现经济效益最优化,当然也离不开居住地居民积极参与周边旅游建设,以及游客即时地互动宣传建立起良好的口碑等。总的来说,这是一场政府、企业、居民、游客“四位一体”的全民营销。
参考文献:
[1]吴玉龙.全域旅游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效[J].中国市场,2016(29):39-39.
[2]程蔚.全力推进黄山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思考[J].安徽科技,2016(12):33-35.
[3]刘玉春,贾璐璐.全域旅游助推县域经济发展--以安徽省旌德县为例[J].经济研究参考,2015(37):97-101.
篇3
建设美丽乡村,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升百姓生活品质、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的重大举措。在维吾尔传统人居文化研究方面,更需要从课题研究的高度来重视,通过把握国内外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研究思路、基本观点、基本内容、创新价值等环节逐一实现。以便更好地对维吾尔传统人居文化和优秀的地方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这既是当前美丽乡村建设在文化传承方面提出的具体要求,又是对村落传统建筑环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或遗存的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
维吾尔传统村落;人居文化;研究综述
多年以来,学界对新疆维吾尔族建筑、民居以及装饰艺术进行了大量研究,成果卓著。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以前的研究已不能完全适应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对维吾尔传统村落的传承与更新需要借助于由多元因素构成的人居文化理论进行研究,以便于更科学合理,宜人宜居。
一、国内外研究的现状评述
当前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一个城乡巨变的过程,城镇化问题也逐渐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对中国城镇化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不少学者从社会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的角度进行了研究。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学者们开始对中国的城镇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如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影响(Kirkby,1985),又如从经济的角度去研究中国城镇化的发展(Marton,2000;Cook,2007)。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使得传统村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人类学、社会学界遂以工业化和城镇化为背景,试图概括和总结中国传统村落变迁的规律和模式。美国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RobertRedfield)在《农村社会与文化》(1956年)一书中提出在现代文明中,城市是“大传统”,农村是“小传统”,并且随着文明的发展,农村会不可避免地被城市所蚕食和同化。之后保罗•奥利弗(PaulOliver)在著作《房屋与社会》(1960年)中提出了被人忽视的乡土建筑不仅是当地而且还是其他地区建筑设计者创作灵感的源泉。可以看出从麦吉的城乡一体化概念,到雷氏的地区性人居建筑文化研究,以及保罗的乡土建筑与文化等,都是尊重不同地区文化而进行比较研究,注重对地区性整体共性特征的分析,重视乡村人居环境中建筑的地位和价值。国内著名学者刘沛林(1998年)提出了建立系统的人居文化学的构想,认为真正的舒适宜人而又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的建设,必须有相应的人居文化思想作指导。院士王小东与其博士生宋辉(2013年)通过对新疆喀什老城改造与更新策略的回顾,发现在改造和更新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现状环境和人文变迁,要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同时,保留和重构城市整体风貌,使特色得以传承,风貌得以重塑。新疆师范大学李群、李文浩等(2010年)在进行鄯善县麻扎阿勒迪村规划设计实践时,认为生土民族建筑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环保建筑,代表着新疆典型的土性文化,承载着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传统文脉。闫飞(2012年)认为当前维吾尔族人居聚落"空间"模式已跨越了单纯的建筑功能划分,呈现出当地民族人居文化的演进,是区域性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各类因子的综合体现。综上所述,在新时期学者们开始从百姓人居生活方式的角度来研究农村现代化的问题,但多数学者都只是从国家宏观的角度来研究,并未重点关注现代化过程中村落人居文化变迁的问题。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所以在目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要注重对百姓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人居文化等方面的考察和研究。基于此,本项目将以新型城镇化理论政策为基础,通过对维吾尔传统村落的田野调查,深入剖析现代化进程中百姓在劳作模式、生活方式、精神需求等人居文化生活方面的变迁,最终提出符合现代化新疆建设的政策建议。
二、选题的意义
本选题从新时期维吾尔传统村落变迁视角入手,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以田野研究来进一步加强对维吾尔传统村落人居文化的了解,进而增加对新疆乡土社会结构和地域文化的理解。虽然在城镇化背景下关于古村落的保护和民俗生活方式有了不少研究,但有关现代化建设与维吾尔传统村落人居文化的研究甚少,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在现代化与传统村落人居文化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这也会为地方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制定和实施新时期建设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三、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方法,主要观点
(一)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铺垫性研究。主要陈述研究的背景、基本概念、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田野调查概述等。
第二部分:维吾尔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变迁。通过各个角度考察在现代生活中维吾尔传统村落百姓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变迁,其中主要包括在家务农、进程务工、农村帮工和换工习俗的变迁等问题的分析。
第三部分:维吾尔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建设方式变迁。主要是通过田野调查资料来展示,维吾尔传统村落所处的环境、民居建筑材料、建筑形态、装饰艺术特色、营造方式、民俗文化等的变迁等等。主要目的在于探讨新时期维吾尔传统村落人居文化的变迁的原因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为充分了解村落人居文化变迁对于现代化建设的意义,需要以多个维吾尔传统村落为“点”,勾连成“面”来考察更广泛的区域,从而在更为全面而深入的个案研究基础上形成科学理论。
第四部分:新时期人居环境建设中精神需求的变迁。通过对维吾尔传统村落里民间游戏娱乐习俗和习俗的田野调查,分析新时期人居环境建设对百姓精神需求和文化认同的影响,并提出对策。
(二)研究思路
本课题主要以新时期维吾尔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需要在田野作业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成果进行理论思考,与原有研究结论进行对话。从问题导向、理论与实践发展导向入手,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界定出维吾尔族村落人居文化概念及内涵;从目标导向和人居文化要素把握入手,对维吾尔族传统村落现状进行分析,运用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法,结合国内外人居文化相关理论进行研究。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通过著作研读和文献检索,查阅并认识己有的相关理论和历史文献资料,对其进行系统性梳理,从而明确合理地界定概念,解析其内涵,把握课题研究整体性,保证研究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
2.调查研究。采用文化人类学的视野及方法,通过实地考察、参与考察、背景分析等方法,研究各地村民的行为模式,重点分析传统村落形成背景、形式、特征,传统民居文化及其本质。明确维吾尔传统村落人居文化变迁的内外因素及趋势。
3.多科学交叉综合分析。在调查研究基础上,从多学科,多角度分析村落发展现状,以研究目标导向和人居环境要素把握入手,运用社会学、民族学、设计学、建筑学等进行交叉综合研究,对维吾尔传统村落人居文化变迁进行理论探讨,科学合理地提出建议和对策。
(四)主要观点
1.维吾尔传统村落在其生产生活方式上具有一定的民俗规约性和社会秩序,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百姓赖以生存的土地,在实行租赁、承包等方式不断进行流转,因此百姓的劳作模式发生了巨变,百姓在失去土地之后,通过打工和制作手工艺品维持生活,传统村落里百姓之间的帮工和换工习俗也逐渐被物质化了。
2.新型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运用多学科交叉综合分析与研究,使方法更科学,成果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创新性,为建设稳定、和谐、繁荣的现代化新疆做出应有贡献。
四、预期价值:本课题理论创新程度或实际应用价值
(一)理论创新
1.对维吾尔传统村落人居文化现状进行实地调研,运用交叉学科综合研究法对深层原因进行剖析,判断未来发展趋势,探讨推动新时期维吾尔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建设发展的实施策略与建议。
2.拓展学术研究的空间,为新疆建设具有现代地域民族特色的人居环境提供创新性理论基础。
(二)应用价值
1.以理论研究为基础,结合现代化建设中的比较有特点的维吾尔传统村落进行实证研究,探索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2.为避免维吾尔传统村落人居文化生态破坏、发展趋同、场所精神缺失现象提供参考解决方案。
总之,对维吾尔传统村落人居文化的研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需要研究工作者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学院南疆住村工作组同志两年多以来的工作、生活、调研等对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客观、科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保障。
作者:王小冬 单位:昌吉学院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美)凯文•林奇,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M].华夏出版社,2001.
[3]陈震东.新疆民居[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美)阿莫斯•拉普波特.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秦红增.乡土变迁与重塑[M].商务印书馆,2012.
[6]杨公卫.村落终结与乡土重建[M].民族出版社,2012.
[7]左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城镇化问题研究[M].华夏出版社,2002.
[8]折晓叶.村庄的再造:一个超级村庄的社会变迁[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9]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M].三联书店,1997.
[10]樊传庚.新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11]李安宁.新疆民族民间美术[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12]李群.新疆生土民居[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13]周庆华.黄土高原河•谷中的聚落[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14]新疆新型城镇化专题调研组.牛汝极.新疆“环塔”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挑战与出路[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0(12).
[15]安瓦尔•买买提明.推进新疆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探索[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3(11).
[16]李群.土性文化——新疆鄯善县麻扎村生土建筑景观规划设计解析[J].装饰,2010(03).
篇4
关键词:世界城市;日本;扬州;精致;优质生活
Abstract:Economic globalization has brought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cities. Some major cities in China put forward the goal of building a world city . in this paper,take Tokyo and Kyoto as an example, discusses the content and features of the world cities in japan. The article believes that the quality of life is the essence of the world's cities.the way to famous city in the world for Yangzhou need to learn advanced practices , to adopt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not only in the residential, transportation,but also in terms of legal, administrative, education and so on. Create a good social environment suitable for business and life.
Key words:World cities;Japan;Yangzhou;Exquisite;Quality of Life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2)-12-17-(8)
地理大发现、产业革命及市场经济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国家、世界观念和生活方式,世界经济、世界城市应运而生。“世界城市”的概念为苏格兰学者格迪斯(P.Geddes)1915年《演化的城市》一书中首次正式提出,他把产业革命后的伦敦称作世界城市,因其产业技术领导着世界。在二战后西方工业国的信息化、城市化、国际化为特征的社会变迁中,城市对于地域、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影响日益扩大。城市之间的经济网络开始主宰全球经济命脉,出现了一批在空间权力上超越国家范围、在世界经济中发挥指挥和控制作用的全球城市。国外研究者对之有不同的称呼,如首要城市(primate cities)、世界城市(world cities)、全球城市(global cities)、国际城市(international cities)、巨大城市(mega-cities)等。相关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八、九十年代增多,迄今为止西方关于世界城市的研究主要有五大学说:一是约翰·弗里德曼世界城市假说,二是强调生产作用的萨森学说,三是强调创意资本作用的弗罗里达学说,四是强调“流动空间”的卡斯特尔学说,五是强调区域作用的司科特学说。本文论述日本的世界城市建设之路,并以扬州为例提出中国的世界城市建设路径。
1 对“世界城市”循名责实
早在霍尔(Peter Hall)1966年的《世界城市》书中,就把东京与伦敦、巴黎、莫斯科、纽约并列为世界城市,因为它们是全球意义的政治、商业、文化舆论中心,专业人才和劳动者集聚的中心。但是东京的世界城市地位并非有意识追求的结果。在被学界认为是世界城市的时候,东京自身尚未意识到,正如日本“经济大国”地位也是首先由欧美学者议论起来的那样。所以,东京都自1980年代初开始,有意识地以纽约、伦敦为榜样,要建设成为世界城市。1986年日本国土厅发表的《第四次全国综合开发规划》、《东京都第二个长期规划》中都明确提出了东京“世界城市”的目标。当时人们认识的“世界城市”是指国际金融中心。1990年东京都的“第三次长期规划”中,首次正式表明“树立东京与纽约、伦敦并列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成为世界经济的据点”的奋斗目标。但不久社会观念发生了改变。1990年在伦敦召开的关于世界城市的国际会议提出,世界城市不仅要具备国际金融功能,还要从生活的丰富性、雇用机会而且特别是人的居住空间这一城市本来的立场考虑。此后,日本社会观点主流也跟着转变,认为世界城市是指不仅在经济方面,而且在生活、文化方面领导世界的城市。东京都都市计划局编著的《东京都市白书91》提出,东京要像纽约、伦敦那样成为各个民族、文化、收入的人们能够共同工作、生活的场所。从生活品质的角度看待“世界城市”,认为城市概念中没有必要特地称为“世界城市”。有人提出径直叫做“国际城市”更好懂。因此1995年《东京计划95》指出,城市本来是为了人们实现幸福和生活丰富而建造的,建造城市的本来目的不是为了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世界经济据点”。东京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富裕、高品质生活,搞活经济、改造城市,提高东京的活力。”[1]并且明确了搞活经济、改造城市是手段,富裕、高品质生活是目的。1995年前后世界上一些著名城市相继提出类似的奋斗目标,纽约是“容易生活的优质都市”,伦敦提出“提高生活质量”,旧金山以“改善作为生活场所的城市功能”为目标,瑞典城市建设指向“轻松的日常生活”。
1980年代末,我国明确提出要在全球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打造中国的国际城市和世界城市。1990年代一度有40多个城市提出在10至20年内建成国际城市的目标。新世纪以来,我国北京、上海等提出了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2005年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明确,到2020年确立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国际城市地位、到2050年左右进入世界城市行列。2008年在国务院关于长三角、珠三角的迄2020年的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都提出了把上海和珠三角地区建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世界城市或者大都市圈的奋斗目标。作为国家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扬州,2012年6月表明了迈向“世界名城”的雄心壮志。其实,“国际城市”、“世界城市”、“世界名城”等词语,本来是城市研究者在比较研究中提出的用于陈述的概念。最初一批被认为符合某个定义的城市,并非在先确立“××城市”的概念后建成的。同发达国家极少谈论而在中国等后发追赶型国家“现代化”成为舆论和学界的热门话题一样,我国提出建设世界城市、世界名城的目标,将成为促进城市建设各项工作向世界先进水平靠齐的重要动力,但实际上一般而言,一座城市总是难以按计划建成某种类型的城市。“世界城市”或“世界名城”同任何名词一样,学界和实务工作者的认识是丰富多样、见仁见智的,并无统一标准。从世界现状看,各国城市追求的共同目标实质是优质的生活环境、高质量生活水准。扬州要建设的世界名城,比起确立一套指标体系然后逐项对照奋斗来,更重要的是把城市建设和管理提高到世界领先水平。
2 利用一切资源服务城市发展
2.1 “利用”的理念
人类同一切生物一样,生活在世界上首先和主要的任务是满足自己的欲望。这虽然是简单而普遍的客观事实,但是历史上在许多文化中对于人的自利性持批判态度,甚至设计出一套制度来遏制人欲的满足。古代中国的圣贤们孜孜以求“存天理灭人欲”,把人欲视作洪水猛兽般邪恶,社会精英们极少致力于衣食住行的改良,社会交往中以万事不求人为荣。欧洲近代以来领先世界的进步源泉是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人们利用自己的体力智力追求幸福得到肯定和鼓励。启蒙运动解放了人的潜能,促发了后来的科学革命、产业革命和政治革命。伦敦被视为最早的世界城市,正是以它在世界范围内利用资源为特征:非洲的人力、美洲的原料、东欧的市场都被英国人利用起来了,以伦敦为中心组织运输和生产、销售。可以说,一部资本主义发展史,就是资本家对于全球资源的利用史,离开海外贸易就无法想象近代产业的发展。如今,“利用”成为先进国家的普遍理念,土地、劳力、原材料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一些领域狭小、人口有限、资源贫乏的小国或地区例如日本、韩国、新加坡和香港等,由于善于利用全球资源组织生产和服务,迅速跻身先进行列。
2.2 日本对于文化遗产和外部资源的利用
作为后来居上的现代化典型,日本在利用世界资源发展自己方面做得很充分,传统和外来的兼收并蓄。世界文化名城京都可以作为代表。京都是日本著名的古都,传统文化集中的城市,它是日本佛教中心、神道圣地,全市有佛教寺庙1500多所、神社200余座。古代文化遗产占日本全国的15%左右,有17处古迹被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被称为“真正的日本”,现在正致力打造成为世界文化交流中心。
对于文化财产的保护,除了常规法律外,京都市目前的措施有:(1)未来遗产运动。老龄化、城市化导致乡村人口过疏,无形文化后继乏人,经济开发等造成原生态自然的消失,使地方的文化和自然濒临危机。“未来遗产运动”是把悠久历史与传统基础上培育起来的丰富的地方文化、自然遗产遗传给百年后的孩子们的运动。活动内容包括修复古建筑、疏浚河道、保护古村落原貌、保存铁道等产业化遗迹等。(2)以现代技术保存传统文化资料。为了把宝贵的传统与文化传诸后世,行政机关、大学、研究机构等各种团体,把与京都相关的各种材料以数字技术进行记录、保存。把京都收藏的名画,还有桂离宫、修学院离宫等非公开设施,以数字影像、电影等手段进行介绍和解读。把木匠、瓦匠、铁匠、石匠、漆器、草席、竹篱的工艺技术、劳动过程全部记录了下来。现在已经完成的有近代建筑、工匠、祭祀、街道、河川、无形民俗文化财的拍摄制作,专门建立了京都大学电子图书馆收藏它们。市民可以借看、可以购买,互联网上可以下载。
在妥善保存、利用古代文化遗产的同时,京都大力推进国际化。1995年公布了《京都国际化规划》,国际化的重点在于促进市民的国际理解、民间国际活动,建设向世界开放的地方社会,培育作为地球社会一员的京都府与市民。1996年建成“京都国际中心”作为推行国际化事业的主要机构。中心举办的活动有开设关于支援外国儿童和家长的研讨班,面向市民举办关于国际理解的研讨会,对于府内团体的国际合作活动进行广泛介绍宣传等。(图1)京都府还向本地居住的外国人寄送日英双语版的报纸(每年4期),每月发行电子杂志,通过网站发送京都的信息。采取多种措施,帮助在京都居住的外国人安心、便利地生活,例如提供英、中、韩等多语种的生活咨询,开办初级日语入门培训,多语种信息,对于母语为非日语的儿童进行学校生活指导,举办多种活动增加留学生与本地居民的接触机会。
京都保护文化遗产,是为了满足当代人的精神需求,带动旅游业、教育事业发展;积极推进国际化,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增强社会活力,提高在国际上的发言权。实际上,一部日本历史就是对于海外文化利用史。古代吸收中国文化,近代以来大力吸收欧美文化,利用先进者的知识技能发展自己。当今日本的海外投资、贸易、留学都规模巨大,经历过二战中的一意孤行及其毁灭性失败、战后高速发展的日本,深刻认识到自己的安全、繁荣离不开国际协调。
2.3 扬州如何利用世界资源
2.3.1 观念变革的必要
著名的美国社会学家和未来学家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说过“一个人的目的决定了他注意的中心”。[2]中外历史和现实证明,思想观念决定生活方式和形态。扬州要建设世界名城,首先必须用现代世界通行的观念去看待一切,即价值观首先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与国际接轨。同其他历史文化名城一样,扬州不但地面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古迹名胜、地下有丰富的遗址墓葬等有形的文物资源,还有传承久远且至今仍然活着的传说、工艺、风俗习惯、生活观念等无形遗产。有形的遗产基本都可作为旅游、教育资源利用。无形遗产中,有些具有永恒价值例如勤劳、节俭、仁爱应该继承和发扬,而有些习俗和观念需要与时俱进地扬弃或改良,例如得过且过、依赖圣君明主、马虎、自给自足等。
2.3.2 利用世界资源建设世界名城
中国城市要建设世界城市,扬州要建设世界名城,必须善于利用全世界的各种资源。迄今为止中国各项事业取得的发展,主要是以本国廉价劳动力、土地、原材料与国外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结合,加上修改了很多束缚人们生产经营积极性的法律制度,积极与国际接轨导入市场体制的结果。江苏省地处我国沿海地区的中部,有大片平原,水网密布,邻近上海,优越的地理环境加上人民勤劳好学的文化传统,历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较好的地区。最近若干年来江苏吸引的外资约占我国的四分之一,是江苏经济发展能够走在全国前列的重要源泉。
国内和国际形势处于剧烈而深刻的变化中。前30年的对外开放,使中国基本完成了工业化、积累了相当的财力基础,但是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我国所处的低端制造业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目前的社会老龄化也使廉价劳动力资源减少、劳动成本上升,所以国际资本向东南亚、南亚、拉美转移,那种简单模仿、大量制造而资源能源高消耗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持续。学术界和政府高层倡导多年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根本原因就在于此。运输条件对于地方经济和城市发展十分重要,历史上扬州城市的兴衰也证明这点。隋唐以后直至晚清,扬州的繁荣跟长江和大运河密不可分,近代以来大运河湮塞和津浦铁路、海运的兴起,使扬州失去了便利的运输条件,铁路沿线城市发展起来,扬州的发展就相对落后了。改革开放以来,扬州跟全国一样,城乡面貌发生根本改观。尤其进入新世纪以来,交通基础设施突飞猛进,高速公路、跨江大桥、铁路、民航机场相继建成使用,为扬州经济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条件。但是,必须清醒认识到,像便利的运输系统这类工业化大生产所必需的物质条件,扬州以外的许多城市都具备,特别在长江三角洲这片地域内,不仅有上海、南京、杭州这样的特大城市,还有苏州、无锡、常州、南通等成长很快的同类城市。扬州要在与周边城市的激烈竞争中胜出,在比较各地的优劣形势下,结合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扬州可以软的方面为突破口,错位竞争形成比较优势。比如,在利用海外市场方面,过去国内企业只是接受外商的来料加工、来样订货等,成为跨国公司的加工车间而已,产品的开发设计、销售这些价值链条中利润最大的环节都由外商掌控。今后要鼓励本土企业主动走向海外,自主开拓海外市场。如果扬州有一大批跨国公司驻扎,成为货物、金融、信息、人才的国际集散地,扬州就成了国际城市。在利用海外资源方面,要把重视利用技术、资金转变为重视利用人力资源,而且利用海外智力需要从制造业、酒店管理等扩展到更广泛的领域例如城市规划和管理、教育、医疗、金融、新闻出版、研究开发等。
当然,利用海外资源首先需要本地社会解放思想,积极主动适应时代变化,例如转变以官位独尊的社会意识,平等尊重社会分工,在珍惜市民的勤劳节俭这些有利于财富创造和积累的传统精神的同时,培养和尊重市民的主人公精神,以激发他们智力的充分施展,形成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舆论氛围。大政府小社会的状态逐步向小政府大社会方向转变,政府作用止于提供公共服务,让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通过自由竞争激发社会各界的创造力。以市民和企业为事业主体,行政机关辅助行业协会等公民组织制订规则、维持秩序,培育自我发育、自我管理的公民社会。这方面,媒体应该走在前头,因为舆论在塑造社会价值观方面具有关键作用。
3 提供和创造普世价值
世界城市或者世界名城,都是至少在某个或者多个方面具备影响世界的因素。在多种种族、文化、宗教的世界,唯有超越差异的普世价值才能吸引所有人。世界城市的成功因素有多种,本文无法面面俱到涉及,但以下三点是共同的,也是扬州建设世界名城的必需内容:
3.1 一流的创业就业环境
跨国公司总部集中、移民众多是世界城市的特征。目前中国一些特大城市开始认识到总部经济的价值,都在积极吸引大公司总部进驻。现代社会财富快速增长,依赖于把资金、劳动力、原材料、市场组织起来循环的企业制度。一个城市具备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良好环境,就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城市经济就充满活力。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硬件方面有土地、交通运输、通讯、水力电力等,软件方面则有透明公正的法律、金融、会计、媒体、人才等。战后日本利用美国的扶持,先是引进技术消化吸收,通过工业化大生产以低价优质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在与世界交流日益深入过程中,不断按照国际标准改变国内的制度,到1980年代基本达到与欧美同一标准的社会环境,加上巨额的外贸顺差和对外投资,日本成为了世界最大的债权国。东京汇聚了最多的外国银行,各大银行24小时不间断营业,成为与纽约、伦敦并列的国际金融中心。东京因建设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政治经济体制,培育了企业发展的良好土壤,吸引众多跨国公司驻扎而成为了对世界经济有重要影响的世界城市。中国城市在这方面需要完善的地方很多,如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劳动力市场、社会保障制度,法律、会计、广告等生产业等。
包括扬州在内的中国沿海城市,经过开放以来30多年的建设,交通运输、通讯等硬件设施已经大大缩小了与先进国家的差距,高档酒店等旅游设施跟世界同步了。今后在继续改善基础设施的同时,应该着重提高适于创业就业的软环境,例如行政的规范高效、对个人和企业的私有财产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于自由竞争秩序的维护等。
3.2 舒适的生活环境
对于外国留学生和移民劳动力、旅游者等吸引力是世界城市的特征之一。东京不仅有众多的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可以学习知识,较多的工作机会能够获得较好的劳动报酬,而且居住舒适、生活便利也是吸引企业和劳动者的重要因素。
从交通运输看,东京虽然规模庞大、人口众多但交通畅达有序,很少拥堵。(图2)以轨道为主的公交发达,市内任何一点步行不超过10分钟必有地铁、电车、公交车站。交通工具准时、乘客秩序井然,在列车进站前数分钟抵达站台就行,无须长时间等候,因此车站没有我国这样庞大的候车厅,地方火车站基本没有候车处。我国一些大城市近年来由于家庭汽车迅速增加和道路建设不匹配,拥堵成为影响生产和生活的严重问题。根据2009年9月一份抽样调查,北京市居民平均每月由于道路拥堵产生的经济成本为北京335.6元,如果按照就业人员计算,全年拥堵成本达到505.4539亿元。尽管缺乏详细的统计,全国城市因交通拥堵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惊人。从居住舒适度看,2008年东京都中心23区平均每套住宅有3.25个居室,其中私有住宅平均有4.45个居室。住宅总数中独栋占24.23%,公寓等集合住宅也以4层以下为主,5层以上的只占极少部分。(图3)中国2009年全国城镇存量住宅中独栋占3.5%,在35个大中城市独栋住宅仅占1.0%。[3]从居住质量看,独栋住宅与集合住宅的优劣不言而明,东京人居住条件比中国城市好。住宅形态不同使城市人口密度差异巨大,中国约为日本的两倍。我国城市人口过密导致医疗、教育、交通、商业等长期供不应求,到处摩肩接踵,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活的舒适度。
历史上扬州的繁荣,不仅得益于长江和大运河这两大黄金水道,也得益于饮食、园林、寺庙、市场、青楼等多样化的生活环境。现代扬州由于基本都是平房的古城区保护得很好,避免了许多中国大城市因人口过密带来的城市病,传统文化得到珍惜和利用,现代商业也发展得不错,城市建设和管理上在国内同类城市中处于先进行列,为企业和居民创造了较好的事业和生活环境。今后应该对照国际标准,各项事业更上一层楼。
3.3 普世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世界名城,无论综合性的中心还是某个方面例如宗教、旅游、文化而驰名世界的城市,既表现为对各国人员、资金的吸引力,也表现为因某种产品或服务对世界的影响力。这种吸引力、影响力是目前学界热议的软实力的本质。所谓普世的产品和服务,指产品和服务能够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普遍接受和喜欢,能够通行天下。如日本的汽车、电子产品畅销全球,因为它们能够满足所有民族和国家的运输、信息传播、视听娱乐的需要。
普世价值的第一层含义,是指文化的价值不仅为历来的文人雅士这类小众所欣赏,还为占社会多数的大众所认同、接受、传承,即雅俗共赏。传统中国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贫富、贵贱等不同社会群体的生活泾渭分明很少交集,缺少公共空间。饮食是人类生活第一需要,因地理环境、宗教观念等不同世界饮食种类丰富多样。满汉全席只能局限于王府贵族的宴会上,日本人安腾百福研制出的方便面由于能够长久存放、便于携带运输、价格便宜、食用方便,自1958年8月卖出第一包以来,如今已经普及全球。2011年共售出982亿包,中国市场约占全球消费量的一半。[4]又如服装,在从棉花种植到衣服制作全是手工作业的时代,只有极少数人能够保证数量和质量的充足。种植园、机器纺织、自由交易的市场体制带来的高效生产、销售,使大众轻易置办、更新服装成了可能。扬州精美的园林、盆景、饮食、建筑等,过去主要是富商和文人们欣赏玩乐的对象,要想让它们走向世界,就要与百姓日用结合起来,从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走进亿万家庭,通过标准化和产业化降低成本,满足更多人的享受追求。目前“扬州炒饭”的标准化就是一种让扬州饮食真正国际化的有益尝试。
普世价值的第二层含义,是指物质和精神的享受不仅为中国人所有,而能够扩大到不同文化的世界各国。中国的饮食在世界上很受欢迎,开餐馆成为国人在海外谋生的常用手段。维扬菜是扬州传统文化的内容之一,但传统菜肴以材料、刀工、烹饪技术的讲究,以成品的色香味体现精致,而现代人们考究健康和营养,以低盐、低糖、少油为尚。这是随着知识的增长而来的观念改变。维扬菜烹饪方法如果不能适应这种社会观念的转变,就难以走出家乡、走出国门传播到天下。同时,传统烹饪全是人工作业,成品质量依赖厨师的个人经验和知识,无法大批量生产和销售,难以为外国人分享。必须像方便面那样经过产业化改造,才能形成规模经济。扬州自然和文化遗产丰富,要让传统遗产为没有经过中国文化熏染的各国人民喜爱和接受,必须发掘文化遗产中具有普及价值的元素,以现代科技手段、经营方式改造它、提升它。从城市文化来说,饮食、娱乐、商品和服务的多元化才能吸引天性嗜好千差万别的人。维扬菜是中国著名的菜系之一,但如果扬州成为维扬菜一统天下,外来旅游者没有其他选择,就会削弱城市的吸引力。扬州传统商业街的东关街既有茶店又有了咖啡店,宾馆酒店既有现代钢筋混凝土的高楼,也有长乐客栈这样的古典建筑,这是可喜的现象。这方面值得总结提高,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提出的多样性是支撑城市文明的基础、也是城市规划最重要的问题的观点,[5]早已得到城市规划界的绝大多数人的认同。总之,选择的多样化是世界名城的必备要素。
4 以世界为参照系
扬州学者王虎华先生列出了“喜欢扬州的10个理由”,从自然风景到人工建筑、产品,从美女到生活方式等。[6]扬州具有丰富的文化,不同的人可以列出另外不同的喜欢扬州的理由。各个不同生存状态的族群都有与自己相应的生活哲学。在按照生产力或者精神状态的发展程度划分不同等级的世界上,不甘人后是中国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动力。闻名世界以体验在地球上的存在感,是构成我们生存意义的重要一环。但世界城市或世界名城建设目标,当然不止于仅仅名扬天下、广为人知。世界名城建设目的是促进城市进一步开放,增加与世界的交流和合作,以此获得发展自己所需的各种资源,本质是提高城市的生活水平,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日本的世界城市发展历程得出的经验主要有下列两点:
4.1 以先进国为榜样
日本之所以能够成为西方之外第一个完成工业化、现代化的国家,人们可以从各个角度分析研究,但根本原因是作为民族性格的好学和善学,“留学生”一词就是日本创造的(始于唐代派人来中国求学)。[7]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1960年以前东京每栋建筑旁放置一个木制或水泥制的简易垃圾箱,市内23个区共有180万个,每天环卫工人挨家挨户从垃圾箱下口扒出垃圾装上手推车清运。在为迎接1964年东京奥运会而进行的大规模城市改造中,东京按照外国人看起来“不丑”为标准,1958年用汽车代替手推车,1961年开始改变垃圾收集和清运方法,1963年彻底完成。这被称作“文化革命”。[8]清洁卫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整理、整顿、清洁也是生产力成为日本许多企业的经营理念,还有机构专门研究和推广“整理学”。爱好清洁是日本游客赢得世界旅游组织好评的重要内容。在一家美国网络旅行社向世界各国宾馆管理者所作的旅客印象调查中,日本人2007—2009年连续三年被选为最佳旅游者。理由是“遵守当地习俗”、“礼貌”、“房间干净”、“在宾馆不喧嚷”、“抱怨少”。[9]一项1996年对在新加坡、香港、上海、台北、首尔5个城市的日本企业职员进行的 “东京魅力所在”调查显示,东京在城市社会的质量、高度先进性、经济这三个方面得到肯定最多。城市社会质量是指秩序良好、美观清洁、环境舒适。日本能够从后进者迅速赶超先进者,重要原因在于事事以先进者为参照系确立自己奋斗目标。1958~1978年间持续观察和研究日本的美国社会学家佛格尔(Ezra F.Vogel)分析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的两部著作《日本第一》(1979)和《日本的成功与美国的复兴——再论日本第一》(1984),都着重论述了日本的学习曲线。日本教育普及,报刊书籍出版发行量巨大,从政治家到市民到世界各国参观访问,回国后都会讨论改善自己事业的途径,从产业技术到教育制度、三权分立的体制,全面学习吸收采用,自近代以来很快缩短与先进者的差距,成为发展最快的国家。
我们在建设世界城市或世界名城过程中,在各个领域明确追赶目标,利用外国现成经验,将节省自己摸索试验的时间和成本,形成后发优势,实现尽快赶超。我国学习外国时最大的障碍可能是意识问题,比如认为外国情况特殊,我们学不了;或者认为中国国情不同,不能学。佛格尔希望美国人学习日本,“不会以‘美国方式’为藉口保存过去模糊、不良的遗迹而沾沾自喜;可以作必需的调适,那怕这些做法对传统的智慧是一种大胆的违抗,并且需要向从不被我们视为顾问的人学习”。[1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制造业、酒店等旅游业方面采用国际标准,产业技术和管理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今后应该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新闻出版、城市规划和管理等各个方面采用国际通行规则,才能与世界找到共同语言,尽快缩短差距。
4.2 学习先进要抓住本质,世界城市的本质是高水平
世界名城有多种类型,华盛顿、布鲁塞尔是国际政治中心,耶路撒冷、麦加是国际宗教中心,维也纳、雅典等文化活动闻名于世,底特律、丰田等制造业知名,纽约、东京、伦敦、巴黎则以规模大、综合能力强成为世界城市。表达城市的世界性、国际性的名词有多种,都是学者适应研究需要根据城市性质、功能等提出的。作为追赶型发展中国家和城市,树立“世界城市”“国际城市”之类明确目标、研究出一套指标体系,然后为之奋斗,确实有助于促进各项事业加快发展甚至计日程功。但城市奋斗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城市自身的发展和提高,而不是被人看成怎样,或要符合某个指标。
我国传统观念以大为美,近代以来国际竞争中无论军事还是经济上大国不敌小国的例子很多,说明竞争力决定国家的存亡兴衰,简单的规模庞大没有实在意义。当代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存在不少东施效颦般的学习,以为没有高楼大厦就不是现代化、就不像城市。其实,正如日本著名经济学家大内兵卫所说的“城市的价值并不在于人口的多少和楼房的高低,而在于美丽的公园、方便的交通、充足的住宅、宽敞的道路,能使每个市民心情愉快工作的生活空间”。[11]当今扬州的世界名城建设,不是为了被部分人认可或者被某个机构授予某种称号,根本宗旨是提高城市规划和建设水平,使在扬州的居民、来往扬州的旅客享受世界级的城市环境,使城市宜居宜业、具备优良生活质量而闻名于世。扬州提出不与其他城市攀比城市规模、高楼、洋气,建设精致扬州,是务实的体现,抓住了发展的本质。没有制造品、学术到公司、国家的组织精致,就不会产生竞争力。精致精神是迈向现代化的中国最需要的,因为许多情况下中国产品和服务不够精致,倒不是缺乏能力,而是没有追求精致的意识。如果能够把“精致扬州”的理念从党政领导、媒体等普及到广大市民,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理念普及到日用产品和服务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精致成为市民生活哲学的内容,那么一定会带动扬州各项事业水平和生活享受水平的大幅提升。而且,必须意识到迄今为止人们对于扬州的认识和评价,一般都是基于与过去、与国内同等规模或级别的城市比较而言的,以世界名城为目标的扬州,今后当然应该以全球为参照系,追求精致达到世界最高级水平,扬州也就成了世界名城。
参考文献:
[1] 青山·侑.東京都市論[M].東京:かんき出版,2003:22-24.
[2] 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序[M].高銛,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20.
[3] 周建高.我国城市人口过密很不经济[N].中国经济导报,2012-10-16(B01).
[4] 中国食品-食品资讯-食品伙伴网:世界方便面协会.全球去年售出982亿包方便面[EB/OL].,2012-10-17.
[5] 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M].金衡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144.
[6] 王虎华.喜欢扬州的10个理由[J].中国名城·扬州专刊,2012,(1).
[7] 周建高.日本人善学性格分析[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121-135.
[8] 御厨·貴.東京[M].東京:読売新聞社,1996:119-124.
[9] インタービジョン21.世界に誇る日本のすごいチカラ[M].東京:三笠書房,2012:210.
- 上一篇:微课的核心特征
- 下一篇:创新思维的内涵及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