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范文

时间:2023-12-15 17:33: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篇1

关键词:新课标 农村留守儿童 困惑与思考

随着教材的不断改革,新课标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这就要求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师要不断地更新观念,要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中要体现新课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髓,切实调整教育教学的手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总感到有些困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现状。我们的学生几乎都来自农村,而且大多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的小学教育都是在一种几乎瘫痪的教育环境中成长。学校校舍较差,师资缺口较大,很多学校没有体、音、美课程,只有语文和数学,有的学校甚至一个老师既教语文又教数学,老师的年龄也基本都是50岁左右,他们的教学公式化,缺少创新,因此学生在小学的时间没有得到科学合理的引导,缺乏独立思考和自主意识,这就给新课标的实施埋下了隐患。

第二,学生现状。农村学生几乎都是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关爱、父母的有效教育和管理,他们的健康成长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这就给教育带来诸多问题:如:安全问题。留守儿童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但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如长辈家属、亲戚以及家长等,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他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有的经常出入网吧、娱乐厅等中学生不该去的地方。而且,有的父母自认为为了抓住孩子,就给孩子配了手机,80%的学生都有手机,他们有了手机之后,同学之间相互发送短信,QQ聊天甚至上网,由此又衍生了早恋、网恋等问题,有的孩子为了上网,晚上翻墙外出,夜不归宿。因此,学校管理难度很大。再如:心理人格问题。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意与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他们多出现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他们常常不愿意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有的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对老师亲友等的管教和批评容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有的甚至走向极端,离校外出,相会网友寻找心理安慰,还有的甚至以死相逼,中学生跳楼现象也时有发生

第三、学习现状。由于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生活了六年,再加上留守现状,很多不好的习惯就逐渐的养成,上课积极思考乐于回答的学生很少,上课精力不集中,睡觉看课外书玩手机等经常出现,教材中很多问题难以应付,课堂表现迟缓,自主探究的能力较差。

第三,考评制度。在当前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家长学校注重的还是成绩,通过成绩来衡量学校质量及老师的教学水平。尽管素质教育提的很响,但客观的现实决定了学校还是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老师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加之学生整体基础较弱,所以新课程理念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很难得到实施。因为在具体的操作中,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较差,自主学习精神缺乏,老师在规定的教学时间中很难完成既定的任务,在必须提高成绩的限制下,久而久之,老师就一步一步的代替了学生,课堂又变成了老师的一言堂,又回到了旧的教学模式中。

第四,旧的观念。很久以来,很多的非语文教师以及学校的一些领导都认为语文教学收益较小,认为学生学与不学差别不大,这样一方面学校对语文学科不够重视,另一方面学生也认为学与不学长进不大,因而从思想上就放松了语文的学习,课堂教学效果就很难达到。

所以,我们作为一线的教师对现行的新课标语文教学很是困惑。我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共同努力,改变儿童教育的现状,尽量做到孩子在父母身边接受教育,让他们既不缺失管教又能得到父母的关爱,养成良好的习惯,便于学校的教育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篇2

首先,课堂预设主观化。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必要的课堂教学预设是必须有的,但是,这种教学预设应该建立在教师对文本的充分研读的基础之上,建立在教师对文本的认识基础之上。尽管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合作学习,交流讨论。但是教师并不是无所事事,无所作为,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教师就像一个指挥员,他有运筹帷幄的能力,他对学生的讨论交流看得很清楚,知道他们的思路是什么,知道学生的观点是怎么得出来的等。教师不是把学生引导到自己的预设上来,而是把学生引导到正路上来,让他们不至于走弯路,走邪路。

可是目前我们的语文教学则恰恰相反。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为了完成教师的教学预设。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太重视语文教学“教”的功能,而没有重视“学”的功能。我们站在一个高度,根据我们的预设要学生接受这些所谓的预设解读。为此,我们把课堂设计成许多步骤,每个步骤之间环环相扣,并大量地使用各种手段,声光电一起上,唯恐学生不理解;我们设计了那样多的问题,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思考回答,却唯独不给学生思考文本的时间,不给他们自主阅读文本的时间,本来很明白的东西,不是问题的问题,但是教师还要设置成问题,学生已经清楚的东西,教师总是不放心,还要大讲特讲。而学生真正没有明白的地方,教师又很少涉及。或者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或者支离破碎,随意发挥,导致语文课堂的时间浪费在一些不必要的内容上。这是语文教学无效或者低效的重要原因。

其次,文本阅读的虚化弱化。

作为语文教学来说,文本的学习探究是重要的内容,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而文本的学习需要学生自主地阅读,与文本亲密接触,从阅读中获得一定的感受和认识,这样才有可能进一步去合作、交流、探究。语文教学不是让学生接受知识,而是要促进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深层次的交流与对话。这种对话必然会产生许多困惑,产生许多疑问,这些疑问与困惑,正是语文课堂教学要解决的重点。孔子提出“不愤不悱,不启不发”,就是这个意思,而“愤”与“悱”的状态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产生的。

因此,让学生与文本接触,让学生阅读文本、思考文本、感悟文本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当前的语文教学恰恰在这方面有很大的欠缺。重视教师的教学,忽视学生的阅读;重视教师的讲解,忽视学生的自我感悟;重视教师的认识,忽视学生的认识。教与学之间产生很大的隔膜。教师努力提高学生的认识,力争把他们提高到自己的高度上来,学生努力地理解,把自己提高到教师的高度上来,但是,他们忘记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生命体验还没有如此丰富,学生的认识还不可能如教师那样深刻,教师变着戏法将学生引导到自己的轨道上来,但学生却常常脱轨。这样就造成语文教学的虚化、弱化。

语文总是浮在上面,学生难以让语文到生活中来,学生不知道,语文其实就是一种对话“活动”,这种“对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对话,是学生与作家的对话,不仅仅是就语言文字,更主要的是语言文字背后的生活,以及这种生活背后作家对人生,对社会,对这个特定事件的思考。

再次,教师作用的强化与学生作用的弱化。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笔者认为教师的根本功能还在于解惑,韩愈在《师说》之中强调的也是这一点。作为语文教学,在阅读中感悟,在感悟中阅读,让学生全身心投入都到文本之中,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运用阅读策略,自主阅读文本,这是语文教学有效进行的前提。有没有这个前提,语文教学的效果会大不一样。

其实大多数情况下,教师低估了学生,教师用一种紧箍咒来束缚学生,学生不敢越雷池一步。教师牢牢地把学生牵制在教学预设上,牵制在教师提出的问题上,学生只是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转悠,很难有自己的空间,自然,学生也就很难形成自己的认识。

因此,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自主地阅读,自由地钻研文本,得出他们自己的阅读结论就显得非常必要。同时教师还要在教学中给学生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让他们能够有机会将自己的认识,将自己独到的发现表达出来,展示出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语文课堂,如果不拿文本这个例子打开学生心灵的大门,放他们到广阔的天地中去思考,去探求,不让学生与语言亲密接触,不让学生透过语言感悟生活、体验生活,探求作家内心世界,那种程式化的分析活动必然会让学生感到素然无味。难怪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但却喜欢阅读课外书,就是因为课外阅读是一种自觉自愿的活动,是一种自主性很强的活动,透过阅读活动,他们获得了许多在课堂上得不到的体验和感受。

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生本教育?笔者认为就是那种让学生充分学习文本,充分表达个人观点的课堂教学才是生本教育,生本教育始终以学生的学习为本。

最后,合作学习的形式化。

笔者认为,我们对合作教学有许多误解的地方,许多时候教师只是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合作交流,这种合作交流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合作交流。交流是一种分享,是一种提高。首先要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认识,学生有了交流的需要,然后才可以合作交流。如果只是为了交流而交流,那这种交流就会流于形式。

篇3

一,积极听课,认真备课,善于反思

听课,不仅开阔了思路,也为备课过程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各种鲜活生动的事例,各种教学方法,模式的展示,微小细节之处的精彩处理,使我在丰富课堂教学的同时,也改变了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单调,脱离实际的成见.为了能及时发现和改正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我有意识的进行阶段性的工作反思,小到一节课,大到一个学期;近到上一节课说错的一句话,远到一种教学思想的深层次思考.虽然它们都还很肤浅,但我相信“九尺之台,起于垒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二,紧抓作业批改,注重后进生辅导

作业的检查和批改,是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途径.开学以来,我一直坚持作业的认真批改,这不仅有利于对学生知识落实的情况的更好掌握,更使我对学生课堂表现情况,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从而能够更好的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对于班里的后进生,我一直坚持个别知识辅导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在给学生谈理想,谈目标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功夫不负有心人,赵诣,王一凡,王洁成,王通等几名学生的语文成绩有所进步.

三,深入扎实的上好每一节课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它不同于数学,语文教学要求语言文字教学和情节,内容教学相结合,相辅相成.而低年级的语言文字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四个基本环节,我认为,语文教学中“说”和“读”的重要性尤为突出.所以,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说”和“读”的训练.高一年语文教科书上“口际交际”是一项很重要的教学内容.自古以来,能说会道,体现一个人的睿智,思维敏捷.现代语文教学,“多说多练”势在必行.整个学期,我注重课堂上的合作探究,让每个小组讨论并展示结果,学生之间互听互评,共同积累,共同提高.通过一个学期的训练,我发现同学们的表达能力有较大的进步,逻辑思维能力也增强了.并且,通过评奖活动,选出了口才最好的学生,如郭奕江,申梦雪的,董阳等.

在“说”的过程中,有一个与之相促进的过程不容忽视,那就是“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读的形式多样,可以采用个别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朗读等.再次,用“读”帮助记忆,培养语感,陶冶情操.最后,让学生进行摘记,并对学生的手抄本进行定期检查,并对写得好的学生加以表扬.

语文教学中,除了“说”和“读”很重要外,还要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即学完一个单元,学会自己归纳,学懂了一些什么,还存在哪些问题.孔子云:温故而知新.经常温习功课,以后的学习才会觉得较轻松.

课程改革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攻坚战,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必然要和旧有的一切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发生激烈的碰撞和摩擦.通过近两年的实验与探索,我们饱尝了其中的艰辛与甘甜.甘甜的是我们看到了课程改革实验给我们的教育注入了勃勃生机与活力,感受到了我们与学生在课程改革中的共同提高,共同发展;艰辛的是我们对课程改革曾经有那么多的茫然与困惑,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来探索课程改革之路的,在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许多困惑和难题.

(一)对课标的困惑

我们需要不用解读的课程标准.现在的课程标准有那么多解读的书本,文章多如牛毛.我想原因无非有二,要么是课程标准太难,太深奥,课程标准的制定者也知道一般老师是读不懂的;要么是对一线教师的不相信,课程标准制定者害怕一线教师读不懂;

我认为课程标准应该通俗,详细,一看就懂,如此教师才能用好;应该把解读融入课程标准之中,这样才能做到专家研究与一线教师的实践紧密结合.

(二)对课堂的困惑

我们需要不是表演的课.现在有的课放得很开,但收不拢,学生天马行空,谈天说地,离题越来越远;有的课,学生活动的样式很多,唯独读书不多,课堂上嘻嘻笑笑,气氛十分活跃.可仔细一想学生真正学到的语文知识可能很少.有的研究课,教学的着力点主要是对课文内容的深究,或是知识内容的任意拓展,或是思想内容的无限拔高.学生海阔天空,说短道长,甚至离开了书本去大谈从网上看到的新闻.不同的是,过去是教师主讲,学生旁听;现在是学生主讲(主要是尖子学生),教师插话补充.仿佛教学的重心已由教师转移给了学生,仿佛这是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可是,读书的时间不多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了,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运用的时间也被挤掉了.这样的课听多了,我们的老师都说我们现在不知道语文课怎样上了.

(三)对教材的困惑

1,对必修内容的困惑.

高二语文必修五和选修1集中了高中阶段近80的古诗名篇,以及部分文言名篇,教学内容重,教学进度紧张.而且因为一味的赶进度,使得每堂语文课都上得满满的,而语文课所必需的一些课外趣味补充,因此都被忽略了,语文课索然无味.

篇4

摘要:语文教学属于教学实践范畴,新课程目标明确指出改变过去的教学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语文教学;自主;合作;探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已经走进小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其在形式上有着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明显的特征,它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合作学习使的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气氛中;在活动、探索中获得知识,提高了能力。这要比传统的手把手的教他们“是什么”收到的效果好的多。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教学场面:讨论时,学生各说各的,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互相配合,不善于尊重别人的意见,也不善于做必要的妥协。学生汇报,教师依次听取汇报,汇报完毕,活动便宣告结束;有时课堂活动搞得轰轰烈烈,可课后一问三不知,那么通过这堂课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教学效果如何?都是一个未知数,如何上好一堂小组合作学习课,如何解决小组合作学习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深思。新课程总目标中对语文教学的要求:“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因此,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者,成为自主问题的发现者,成为自主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探究者。从而构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教学新模式,让语文课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和老师的困惑

(一)学生的困惑。

1.合作探究中缺乏独立思考,形成“人云亦云”的现象。2.交流中常有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3.课堂纪律松散了,自我约束力下降了。

(二)老师的困惑。

1.没有恰当的自主学习教学方法,语文教学流于形式。2.忽略了自主学习方式与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失去了语文教学中最佳时机——课堂。3.课堂的教学效率未提高。

二、新形势下语文教学中建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对策略

(一)创造宽松环境、扩展学生视野。

在课堂中,我们首先要当学生的朋友、听众,不再是自上而下的给予,而是共同探索分享。当然要让学生自由思考、自由操练、自由观察,还需要做好课前准备. 教师课前依据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文本特点、学生基础和学习情绪等诸方面的因素,有目的、有计划、精心设计必要的文本拓展的环节。这样教师预先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能力、阅读需要和阅读兴趣,可以把它放在课中或课后进行拓展。而学生要做的的就是提前搜集到相关资料,首先进行个人探究尝试,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坚持正面诱导,运用多种方式激励学生发展竞争,让每位学生多感官的参与学习,从而在宽松环境中扩展学生视野。

(二)立足课堂教学、加强合作学习意识。

我们都知道,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有一种“共生现象”,这种现象在学生生活中同样存在。合作是一种师生一体,但明确责任分工的互练习。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住两点:一是合理组成学习小组。根据学生的差别具体分工,即对能力强一些的学生,任务轻一点,让其“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另外,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自我设计不同的任务,这样有利于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二是时刻注意师生间的互动,增强学生合作的兴趣。对学生而言,老师既是良师,更要是益友。教师可以把自己当作一名学生,参与到小组合作中去,激发学生勇于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合作学习的兴趣。有时还需要打破常规思维模式,变换角度去解读文本。如此一来,让学生在思考问题中锻炼了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学生乐于合作、善于协调,有了宽广的胸怀,学生在讨论中学习,在交流中明确答案,比起老师滔滔不绝地讲授效果要好得多。

(三)激发探究欲望、学会举一反三。

古人有言:“君子上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相成也。非学无以质疑,非问无以广识。”这就道出了学习中质疑的重要性。而学生敢于质疑是其主动学习的具体表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所蕴涵的质疑素材,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甚至引导学生从反面去解答疑难。这就是要求老师课堂上不仅要改变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而且要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思考的不仅是“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而且应当还有“估计是什么”、“可能不是什么”、“可能什么也不是” “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是那样”等等,并且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让学生在学习中为问题所激励,所启发,这才是有意义的学习”。成为问题的“问题”一定有意义。探究学习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讲究教学策略,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这就是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四)落实学习方式、养成良好习惯。

个性是学习活动的生命,每一个学生几乎都有自己的个性。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个性化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以一种无拘无束的心态走进课文,表达自己充满个性色彩的阅读感受,并在阅读中自然而然的得到思想的陶治、个性的张扬,以及能力的训练和习惯的养成。这样学生在自主的学习活动中,才能更有效的获取鲜活的知识。学生们开始动脑、动口、动眼、动手、动心,让学生获得思维的多向交汇,让学生在活动中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以促进学生情境的感受,从旁观者为当事者,变学习知识为经历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才会成为一种各取所需、有滋有味的精补人会餐。

总之,教育改革是一个整体,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学组织的其中一个部分,也正处于逐步探索逐步完善的阶段,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强调学生通过亲自实践获得直接经验,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必须面向生活、走出课堂、全员参与,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只有转变教学观念,才能将小组合作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运用的更好,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年版.

篇5

现在,各种教学观念纷繁陈杂,让部分教师思维混乱。一方面证明语文教师正在积极探索,努力传新,力图在语文教学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创出一片新天地。这会给第一线的语文老师带来困惑,面对这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语文教流,我们到底选择什么,才能适应新的形势,更利于学生的发展呢?语文教师如何面对这个困惑,走出困惑呢?

一、语文教师应该端正思想认识,落实语文的地位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对一个人的影响是终生的。它没有数理化吃香,可重要性显而易见。语文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学科,也是一门主要工具学科,学生语文素质直接制约其他学科的学习,因而搞好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应该是整个基础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我们不能因为它不能给我们带来“立竿见影”的效益,就不重视它,摒弃它。语文教师更应该发现“语文”这门学科的效能,为它的发展创造好的环境,力求搞好语文教学,完善目标,语文教学中还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

二、语文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面对当前诸多困惑,要改变这种局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该彻底转变教学观念,目前全国推进的素质教育,受“应试教育”影响严重。一些学校教学要求,不从实际出发,不从提高学生素质出发,把语文课的工具性简单化、程式化,把生动的语文能力训练变成枯燥乏味的“分值”训练。有些答案不标准,让学生在题海里挣扎,使他们毫无兴趣地学习语文。语文教师应该积极调整教学结构,丰富教学内容,优化语文教学,抓紧联系火热的社会生活。阅读中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生活,体验领会文章的妙处,写作中重视引导学生开发生活宝库。使火热的、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成为写作的源泉,使语文教学真正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使失去的生命力再次焕发青春。

三、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嘴,重点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一)设计小问题。对学生思路点拨比较好的做法是在语文教材的训练体系中安排每节课预习的环节,以它为引线,指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写作思路。这是最有效的训练方法,也是最巧妙的引导方法。即使教科书后有预习或思考提纲,教师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做出相应的设计,拟出能反映作者思路脉络的预习题,供学生课前思考,这个预习提纲也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提纲,两者结合起来更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现学生独特的感悟,让他们大胆质疑,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研究阅读中的新事物,解决阅读中的新问题。课前预习可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一个学期的八个单元中,有些课文趣味性较强,放手让学生独立设计,让学生各抒己见。

(二)设计预习题,题目要求简洁,切中要点。如《从青山处处理忠骨》,可设计以下问题:1.受到什么打击?2.做出了什么决定?3.从中可看出有什么样的高尚品质?学生们积极性很高,不同水平的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层次不同,老师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问题和学生解答的问题给予肯定、鼓励。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问题,由简到繁逐一解答落实。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最终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活动中。

(三)开展阅读比赛。朗读是语文课上不可缺少的步骤,如果每篇课文都采用全班齐读的形式,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畏惧读书,以致敷衍塞责,如何变被动为主动呢?让他们竞赛。因为课前布置过预习,他们或多或少都读过课文,然后在课堂上让他们自由准备3~5分钟,接着抽取某些小组参加比赛,对于一些抒情性散文或优美词、句、段,则要求读出感情,根据各组的表现分别评出一二三等奖;对于一些说明性文字,只要求组员朗读口齿清楚、流畅即可得分,也可根据内部的需要由组员逐个朗读或由组员齐读。朗读就成了一种享受,与作者沟通的关键一步就在娱乐的气氛中完成了。

(四)举行提问竞赛。对于读课文中的精彩语段,老师应指导学生在把握整体的前提下提出问题,切忌包办代替,唱独角戏或“一言堂”。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一比哪一组同学提出的有效问题多。提出的形式多种多样,学生问老师答,甲组问乙组答,或者自由问答等。在《小橘灯》这篇课文中,同学们就提出了许多围绕中心的问题,简要摘录:1.小姑娘为什么那么能干?2.猜猜小姑娘的爸爸到底是干什么的?3.这盏小橘灯微弱的灯光为什么使“我”觉得无限光明?4.用三个词语概括小姑娘的性格。5.请你写一段文字设计小姑娘的未来。

这样,师生开动脑筋,双方的智慧与能力在此得到广泛交流,集思广益,聚沙成塔。师生互相启发,往往会迸发出创造性的智慧火花。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每一秒钟时间进行启发和教学。

篇6

【关键词】:高效课堂 推进 语文课改 发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表述,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改革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方面进行了探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就全国而言,课改发展很不平衡,尤其是农村中学,课改缺乏广度和深度。

一、推进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刻在眉睫

归纳起来,当前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教育观念滞后,教学模式单一,课改“雷声大,雨点小”。二是课堂教学模式“表里不一”,课改“形改神不改”。就阅读来说,没有坚持按照《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三是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普遍侧重应试知识的传授,而对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的文学艺术欣赏却普遍重视不够。

二、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路及策略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为了推进改革顺利进行,笔者认为强化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教师要树立全新的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教师要有改革创新的意识,树立体现课改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要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要有丰富的学识和深厚的专业知识,要有较高水平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技能;要有热爱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要有一颗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要有博采众长、虚怀若谷的高尚品格,要有善于思考、奋发进取的创新意识,要有善于总结经验、不断进行自我反思的进取精神。

要树立全新的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语文教师一定要从思想上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自觉摒弃片面追求高分的短视行为,应当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2构建高校课堂,破解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瓶颈”。

所谓“高效课堂”,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即在课堂45分钟内要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我们平时所说的“轻负担、高质量、向课堂教学要效益”,就是“高效课堂”教学理念的折射和反映。那么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呢?

(1)课堂高效取决于“三维”和谐统一的教学目标,用目标带动课堂教学从“浅水区”向“深水区”进发。

新课改背景下,经常听到语文教师的困惑:轻轻松松一堂课下来,究竟教给了学生什么?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有这些困惑不足为怪,这正是传统教学思想和新的课改理念的碰撞。有了这样的碰撞,才会促使我们思考、反思,才会使我们接触课改真谛。这就要求我们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把握课堂高效的实质,为课堂教学确定一个清晰的教学方向,就会使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针对学生需要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为学生需要“量体裁衣”,助推课堂增效。

在如何建构教材内容方面,目前还存在是“依本授课”完成教学任务,还是“以生为本”达成教学目标两种观念的取舍和思考。对此,有人对新课改的课堂教学做过这样一种解读:课堂教学好比“攻山头”,是采用“强攻战术”,还是“迂回战术”,是“海陆空”三军协同,还是“单兵种”突破,这需要战场指挥员依据战场态势决定,但核心是攻下山头。这种解读可谓一语中的,形象的回答了 “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的道理。如何建构适宜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处理好“范本”和课程资源的关系,做好“取舍”和“添加”工序,使教学内容既有能满足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家常饭”,又具备学生陶冶精神品质的“滋养品”。

(3)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诱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为课堂高效提供不竭动力。

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应当积极倡导并认真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堂是否高效,取决于教师高效的“教”和学生有效的 “学”。教师的“高效”来源于科学的教学设计和艺术的教学引导。学生的“有效”取决于学生的兴趣热情、动机需要。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爱因斯坦曾说:“符合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达到最优化的效果。保持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根本秘诀。” 孔子也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依据学生的需求设计教学、选择方法尤为重要。

利用电教手段设计切入点。如学习《绿》一课,导入时课件出示有关梅雨潭风光的短片,让学生初步感知梅雨潭的神奇和美丽,产生走进文本的欲望,达到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课堂植入活动,调动学生情绪。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活动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形式,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让学生学的进去并且学会,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符合学生的需要”,高效语文课堂的自然本色应该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曾提出要还原语文本色的观念,提倡平淡、简单、扎实、轻松的教语文,“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试想,假如同学们在课堂之上,或争相举手踊跃发言,或对答如流滔滔不绝,或凝神静思灵感顿现,或奋笔疾书下笔成文……有了这样的学习状态,那我们还用担心孩子们的课堂学习效率吗?

篇7

作为小学语文整体改革的倡导者和先行者,丁培忠老师带给小学语文教师的,除了先进的语文教育思想与教学思路,更重要的是引发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如何做教育、如何做教师的思考。

近二十年过去了,重新捧起丁老师《语文教学研究》,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研究型教师的身影:他在教学生的过程中,不断地观察、反思、研究、改进、提升。他观察自身的教学方式、方法对学生的作用与影响;他也观察同行的做法与效果,发现问题,并予以思考;他反思自己教育思路的优劣得失,也反思他人长处缺点,包容兼并,吸新纳优;他研究国内外教育家们的著作与思想,从中寻求自己内心困惑的答案,他把这些答案与当前教育实际相联系,探索出适应教育发展需要的整改措施,为基层教育工作者们指明了语文教学前行的方向。有思路有举措。丁老师和他的“小语整改”教师们潜心研究,不断探索,利用近十年的时间设计并完善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思路与教学方法,使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完成了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华丽转身。

从丁老师《语文教学研究》中,我们看到了他把陶行知、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研读得如此透彻,“教为不教”的教学目标成为我们教师教学工作的终极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为此做着不懈的努力;在丁老师《语文教学研究》中,他把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引线与催化剂”的作用定位得如此精准,即使《新课程标准》中师生之间“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也不过是对其进行了重申与强调;丁老师《语文教学研究》再三强调了语文学科的根本性――工具性,强调了要在具体的实践中掌握这一工具的使用,而这一关键的问题,即使在“小语整改”近二十年的今天,也是许多语文教师难以突破的瓶颈,需要我们高度重视与思考。继丁老师之后,似乎很多人淡化了对小学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视,丁老师所强调的“偏旁部件及其部位名称化的字形分析法”在如今的课堂上有所强调,但似乎强调得并不到位,如今年轻教师连他们自己都觉察到学生较自己当年书写汉字时的差距,可见目前学生书写汉字时“倒下笔”的现象有多么严重。

记得十几年前,在聆听丁老师“小语整改”讲座时,台下的学员们几分新奇,几分紧张:新奇看似平常的语文课堂丁老师能分析出这么多的道理,发现那么多的问题,在丁老师的剖析中,40分钟的课堂教学蕴含着的教育故事多么生动而耐人寻味、发人深省;几分紧张,丁老师早已把他的教育思想融入血脉,见于行动,为说明问题,引发思考,丁老师会随机提问,在座的教师想答,却又害怕答错,暴露出自己与课改存在的差距,让同行见笑;丁老师讲座在内心激起的火花却又呼之欲出,不吐不快……而最终“一言堂”变成“众言堂”,思维碰撞的火花也成为“小语整改”的一个组成部分,令在座教师亲身体会了什么是“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如果说“小语整改”是语文教学道路上的一道风景,那么丁培忠老师就是风景中那颗最亮的星,他掀起的热潮不止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更引发了人们从他身上想到的“怎样做教育”、“怎样做教师”之类问题更深层次的思考。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困惑;思考

1、困惑之一:学生为何缺乏学习语文浓厚的兴趣

学生只有具有浓厚的兴趣,丰富的情感,大脑就能积极开展思维活动,很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正如教育家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生学习有了兴趣,学习的热情就会不断高涨,学习激情就会不断燃烧,学生就能全身心投入学习之中,尽情的享受学习的快乐,愉悦地感受学习的幸福,学生的情感是饱满的,精神是振奋的,课堂教学是高效的。

可是,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一部分学生学习的兴趣却很淡化,浓厚的兴趣逐渐消失,学习的热情日益减少,他们没有感受学习的快乐,学习只不过完成任务而已,是哪些原因造成这一情况呢?

1.1关于教师自身的原因。教师的一举一动潜移默化地直接影响学生,他们的行为教育学生。教师对教学没有浓厚的兴趣,没有足够的激情,学生学习又如何能兴趣盎然,满怀激情呢?作为一名教师,扪心自问:自己是否对教学充满了无限兴趣?课堂教学是否充满了激情?我们的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浓厚的兴趣,教师是否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呢?

1.2关于学生自身的原因。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的讲课激情四射,对学生可谓满腔热血,一部分学生学习无动于衷,没有任何表现,致使教师的激情、热血付诸东流,化为乌有。教师能不心痛吗?由于一些特殊的因素,一些学生对学习语文的意义没有足够的认识,兴趣缺乏。

1.3关于教材的原因。可以肯定地说,教材选择的课文都是名家精品,编辑专家精挑细选的美文,体现了作品的思想性、人文性、知识性、趣味性,是学生喜欢学习的佳作。但是有一些作品过于注重思想性、人文性,轻视了学生学习的感受,轻视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学生能不缺乏浓厚的兴趣吗?

1.4学习语文的渠道单一,学习方式简单。学生学习,唯一的场所就是课堂,唯一的战场也是课堂,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工具,为了提高学习成绩,教师占用了学生们课外阅读和实践活动的时间,语文学习实质上就是识记、诵背、练习、考试……试问:学生能喜欢这样的教学方式吗?学生学习能感兴趣吗?

思考之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的对策。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永远研究思考的课题,新课程标准下探讨这一问题尤为重要。

首先,用教师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一定要激情四射,充满无限的兴趣。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是一部活生生教材,更是学生学习的一面镜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受教师的影响,学生对语文学习必然充满兴趣,也就是说用教师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课堂教学的一切潜移默化地影响、熏陶、感染着学生。教师激情高昂,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激情,教师教学兴趣浓厚,学生学习兴趣一定浓厚。

其次,坚持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兴趣。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实践过程,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真正培养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语文兴趣,教师一定有足够的耐心、恒心、信心,不怕花费精力,不怕花费时间,一定全身心进行培养,坚持可持续发展,让学生逐渐感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再次,开展丰富多彩活动,拓宽学习语文的渠道。生活到处都有语文的身影,学习语文不能局限于课堂,学习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学习的方式变化无穷,巧妙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就是例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呼吸新鲜的空气,感受自然界的怡人风光,激起情感的波涛,这才是真正学习语文;让学生走进村舍,感受农村的巨大变化,品尝农民的田园生活,这就是学习语文;开展多彩多姿的活动,朗诵会上学生高声吟诵,故事会上学生绘声绘色的描述,辩论会上学生眼红脖子粗的激烈争吵,让学生根植于实践活动之中,陶冶情操,增长知识,这不是学习语文吗?喜闻乐见的方式最能激发学生浓厚学习兴趣。

最后,注重阅读教学,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小学语文教学必须突出阅读教学,学生阅读课文久了势必产生厌倦情绪,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一定注重阅读教学,特别是课外阅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说: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一些家长只顾眼前利益,追求所谓的高分,为学生学习节省时间,不主张阅读课外书籍,教师一定告诉家长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课外阅读是学生学习成长的一个重要层面,利用有效的时间进行广泛的阅读,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和书成为真正的良师益友,终生受益。学生沉浸于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之中,享受一次次心灵旅游的快乐与悲伤,心灵一次次碰撞,情感一次次升华,这样的阅读学生的知识能不丰富吗?学生的感悟能不深刻吗?

2、困惑之二:学生的想象思维为何受到了限制

喜欢想象是小学生的天性,他们喜欢在想象的王国里遨游驰骋,对任何事情刨根问底,有着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好奇欲望,他们希望星星会眨眼,小草会微笑,小鸟会歌唱……小学生在自己的想象中感受世界和生活的美妙。然而,越来越多的学生想象思维变得迟缓,想象的大门逐渐关闭。

2.1想象时间和机会的缺失导致想象思维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想象思维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过程,一定有足够的时间滋润,教师为了学生高成绩,引领学生进入了题海的世界里,几乎完全占用了学生的时间,没有时间,学生的想象思维哪能得到发展吗?

为了取得较好的成绩,科学、音乐、美术这些培养学生想象思维学科课程被占用,造成了学生失去了想象思维的发展机会。

2.2“标准化”的评价限制了想象思维的发展。教师为了考试取得优秀成绩,往往把标准答案告诉学生,一切唯书是从,不让学生创造性思考,怕学生出现错误耽误时间,变相限制了学生想象思维的发展。

思考之二: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对策

首先,创设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大胆的想象。教师必须抛弃为了考试分数的提高而牺牲学生的能力,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下解放出来,创设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进行大胆想象,从而获得全面的发展。

其次,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想象。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树立大胆想象的理念,感受想象带来的快乐,老师的尊重、信任、鼓励、期望,学生的想象思维一定能绽放出绚丽美妙的花朵。

篇9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是不一样的。学生是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育者,是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就是服务。因此,对目前并不少见的角色错位的教学,突出教师“自我”、追求形式翻新的教学,以作秀来吸引眼球、用噱头博得掌声的教学要有分辨能力,不但不能效仿,而且要敢于说“不”。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要真真切切地做到“三实”,需要教师捧出一颗对教育虔诚、对学生真诚的心,一颗谈泊名利、无私“忘我”的心。我们欣赏并提倡真真切切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这样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

学生是幼苗,需要知识甘霖的滋润;学生更是火炬,需要教学智慧的点燃。语文教师的职责,就是点燃学生心头的智慧之火,使之爱学语文;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导读,导思,导练,使之学好语文,并逐渐会学语文、学会做人。要做到如此,我们教师要做好以下三点:

一、培植每个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自信心

教师要千方百计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看到自己的进步、能力和潜力,期待自己获得更大的成功。这是学好语文的不竭动力。

二、加强对学习策略的研究与指导

譬如阅读教学,怎样使学生对阅读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怎样在学生每次读书、实践之前把要求提得明确、恰当?怎样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形成有价值的问题展开读和议?教师怎样在学生读和议的过程中进行点拨、示范、讲解等指导?怎样围绕学习重点,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练习和适度的拓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做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指导工作,是引领学生入境入情地、逐渐深入地读书,通过潜心默读和放声朗读,培养语感。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做到理解地读,有体验地读,传情达意地读,就能做到凭直觉和自动化,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三、探索不同课型、不同课文基本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篇10

一、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有助于思维广阔性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一项突出特征就是思维的广阔性,要求学生要善于从多种角度来解决及思考问题,将原来关联性缺少的信息予以重新组合,使其成为有着较强系统性的信息链,进而得到较为完整的对事物的认识,并且将事物的规律把握好。在学习时期,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相对较多的语文知识,但是却很难将知识体系形成,而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精心归纳梳理所学的语文知识,由此及彼、新旧联系地展开想象,简单而言,也就是加强思维训练,便能够使学生有规律性认识的形成,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便由此得以形成。

有助于思维条理性的增强。在语文教学的思维训练中,较为注重有的放矢的训练以及层层递进步骤方法的采取,有助于学生思维条理性的增强。在训练学生写读后感的过程中,可以划分成四步,首先,针对全文的主要内容将感情予以发表;其次,就文章的某一点发表感性;再次,就文章中的某一点发表感性,并且要具备较强的思想性,从现象到本质、由此及彼的去认识;最后,根据“引、议、联、结”的结构进行写作,要求论据充实,结构严谨,观点清晰。以上四步的思维训练在学习的整个阶段贯穿,循序渐进,能够使得学生的思维条理性大大增强。

有助于思维深刻性的开掘。众所周知,文章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文章的立意所决定的,文章的立意则是由人的认识水平所决定的,而人的认识水平又是由其自身的思维深刻性所决定的。从立意高妙、立意深邃的文章中,能够更好地开掘学生的思维深刻性。比如,在写《我过生日》的文章时,通常学生仅仅会对记忆中较为欢乐的场面进行捕捉,而有的学生却可以从生日那天因奶奶突发疾病入院而不得不陪着爸爸守候病房的经历中悟出深刻的道理:爱既是一种享受,同样也是一种责任。所以,思维训练能够极大的开掘出学生的思维深刻性。

有助于思维创造性的激发。在语文思维训练中,教师往往会将有助于创新的一个开放式氛围创设出来,使得语文课程能够与社会的、学校的语文学习相互沟通,使得学生的思维创造性得以激发。在思维训练中,能够引导学生借助于不懈的自主探究及自主学习,增强独立研究、思考和鉴别的能力,开拓视野,获取知识。与此同时,语文教学思维训练中,文学报刊的创办,能够使学生在文学创作中将自身的灵感激发出来,将自身的才华展现出来;或者举办辩论会、演讲会,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灵感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和逆向思维。

二、加强语文思维训练有效性的途径

语文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语文教师应当积极开辟出强化语文思维训练有效性的途径。

发展想象,促进思维发展。语文课本中的文学作品基本上都是开拓学生想象力的优秀范本,在这些文章的创作中,作家正是凭靠自身非凡的想象力,比如,李白诗歌的畅想、朱自清散文的驰骋,鲁迅小说的虚构等等,可以说缺乏想象力就不存在创作。所以,语文教师要利用教材促进学生的想象,使学生能够获得审美的愉悦,在课堂教学中,开拓学生的想象力,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

巧妙设置疑问。在语文思维训练中,教师可以借助于巧妙的设置疑问,促使学生逐渐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及兴趣。质疑对学生思维的发展至关重要,质疑是思维的开端,在对新知识进行学习以前,通常学生脑海中会持有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而此类稳定则是对新知识的接受和学习尤为不利,这便需要语文教师采取有效的措施将这种平衡打破,将新的内容提出,使学生有主动积极探寻新知识的内驱力产生。学生经常在“思其因”、“感其行”中有疑问与困惑出现,所以,教师应当不断鼓励及提倡学生将疑难点和困惑点提出,同时使学生把自身探索讨论的结果公布在课堂上,这样则能够使学生的心态由不平衡趋向于平衡,教学的针对性也会得以增强。因此,在语文思维训练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质疑、敢于质疑、善于答疑、敢于答疑的精神,培养勤学好问的习惯,这对语文教学思维训练有效性的提高十分必要及重要。

重视发散性思维的激发。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使学生始终处在亢奋的情绪和竞争情境中,便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极大激发,学习效率便会得以提高。比如,在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诗进行讲解时,可以针对其中的诗句启发学生,可以这样问学生:我们所学的诗中,与“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意境相似的诗句有哪些?学生便会回答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然后启发学生:我们学过的送别诗句有哪些?经过略微的回忆,学生便会强者回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等,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对已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再次学习,并且还能够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充分的锻炼,学生的思维发展也更完善。

训练求异思维。一方面,训练思维的新颖性。所谓思维的新颖性,具体指的是对于有待解决的问题,能够将与众不同的且新异奇特的见解提出。绝大多数学生对事物的认识通常浮于表面,有着较为普遍的单向思维,很难将思维定势所带来的影响克服,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不断的鼓励学生求新,对思维的新颖性进行训练;另一方面,训练思维的开放性。语文课本中存在着相当多的作文训练素材,每次训练均需要学生将头脑中储存的材料最大限度的予以释放,再进行提炼,并且引导学生对材料按照自己所确定的中心进行求异,这样便会使学生的习作变得更加丰富充实。另外,训练思维的独创性。在语文教学过程当中,语文教师应当积极鼓励学生将思维定势所带来的束缚彻底摆脱,要善于从全新的层面与角度看待问题,不盲从他人,不轻信权威,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保持必要的怀疑态度。这便需要教师将民主、和谐、平等、融洽的课堂教学环境创设出来,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勇气,而教师则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及表扬,对指出教师、教材或者他人错误的学生,要给以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