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经济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15 17:33: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经济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绿色建筑经济;内涵;特征;评价
一、绿色建筑的经济性内涵
绿色建筑的经济性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价值、环境价值和社会价值。
经济价值是绿色建筑经济性的直接表现,通过财务成本与收益核算较容易计算。例如绿色建筑的节能经济成本主要是建造阶段保温外墙.节能窗等技术措施的投入,收益主要是使用阶段节约能耗的经济价值。
环境价值是绿色建筑经济性的间接表现,需要对环境污染进行量化从而将环境价值转换成经济价值,例如绿色建筑的节能环境收益是将节能量用标准煤统一计算,并转化为二氧化碳等污染气体的排放量.根据治理污染的花费评价其环境价值。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系统边界的不确定性、环境的主观偏好、市场的多变等复杂原因.环境价值的量化相对而言不易准确计算。
社会价值是绿色建筑经济性的隐形表现。从国际绿色建筑的发展来看,绿色建筑是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西方绿色运动的一个产物,由环境保护开始,并最终扩展到以绿党为标志的政治层面。绿色运动所倡导的环境意识包含社会公平的内涵.绿色建筑所提倡的价值观是对现行经济制度的一种批判.绿色建筑所大力倡导的环境收益是对社会公平的追求.绿色建筑所力求减少的环境影响需要公众责任意识的觉醒,绿色建筑所希望达到的健康室内环境是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但绿色建筑社会价值的相关研究开展较少,还缺少可量化的计算方法。
相对于一般建筑.绿色建筑是以更小的环境影响达到更好的建筑性能。因此,从可计量角度来看.绿色建筑的经济性是经济价值与环境价值的总和。
二、绿色建筑的经济性特征
1、外部效应
外部效应又称外在因素等,是上世纪初由著名的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的。外部效应有多种定义.简单地说.外部效应就是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消费者和生产者产生的超越活动主体范围的影响。它是一种成本或效益的外溢现象。
绿色建筑存在外部效应。绿色建筑的经济性一方面表现为直接的经济收益(如节能带来使用成本的降低),另一方面表现为环境影响减少所带来的间接的环境效益(绿色建筑是以尽可能低的环境影响达到相对较高的建筑性能).这种环境收益通过一定区域表现出来。绿色建筑需要技术成本的投入,而绿色建筑所带来的环境收益为社会所共享,这就是绿色建筑的外部效应。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外部效应会造成价格不能反映真实价值。使一些环境资产的市场价格并不反映其真实的稀缺性。外部效应通过环境影响表现出来,是环境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针对外部效应从市场角度来看有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一种是直接干预的方法。早期的正统微观经济学家,如英国的庇古,主张由政府对有正的外部效应的物品生产给予补贴.而对有负的外部效应的物品生产征收专门的税。另一种是间接干预的方法.即以司法的形式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建筑的产权、设计,施工和使用相互分离是绿色建筑缺乏内在动力的根源。开发商追求效益最大化.很多情况下这个效益并不包括环境效益;设计师也无需为环境污染承担责任:大多数情况下业主并不关心建筑的使用能耗。因为一般情况下都是谁住谁掏钱;使用者缺乏改善建筑品质、提高环境收益的动力,因为并不拥有所有权。
我国绿色建筑还处于起步阶段.还缺少相关的法律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对绿色建筑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随着绿色建筑的发展.相关的法律会逐步出台。
2、 时间效应
时间效应是指将来发生的费用与效益比现在发生的同等数额的费用与效益的价值低,相隔的时间越长,其现值就将越小。折现是将未来费用与效益调整为现值的过程。人们使用折现有两个主要原因——时间偏好和资金的机会成本。时间偏好是指每个人都喜欢先收益后支出,资金的机会成本是指现在的一笔资金比将来同等数额的资金价值更高。因此.高贴现率使很久以后发生的环境破坏和节约的成本通过折现可以减少到很小。
三、绿色建筑的经济性评价
1、节能的经济性评价
建筑节能具有效率阶乘性经济特征。由于建筑的能源效率同时受到多个系统的影响.不同系统的累积效能提升使得绿色建筑能源策略有可能实现显著的经济阶值。在《四倍跃进》中.魏茨察克以空调能耗为例,详细分析了绿色建筑的能源效率提高策略与其所带来的价值间的乘数关系(黄献明):通过改善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采用高效的照明设备.可以节约70%(大约为2/3,根据具体情形不同有所变化)左右的空调制冷量;适当放宽室内恒温、恒湿范围,可以减少20%的制冷能耗;通过被动或可再生能源补偿的方式,可以节约80%制冷所需的常规能源;提高传统制冷方式的效率,可以节约50%的能耗;采用更科学的控制方式,可以节约20%能耗。
因此,在理想的状态,建筑空调能耗有可能仅为传统方式的2%,这一分析虽然有些许夸张,但它揭示了经过整合设计的建筑节能在经济效率方面的巨大潜力。
2、节水的经济性评价
我国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低,人均占有量仅为2300m3/年.居世界第88位.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我国的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极不均匀,长江及其以南水系的流域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36.5%,其水资源量却占全国的81%;淮河及其以北的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3.5%.其水资源仅占全国总量的19%。同时,受季风性气候的影响.我国降雨量年内分配不平均,大部分地区连续4个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总量的70%左右。造成全国670个城市有400多个城市不同程度的缺水,缺水总量约为60亿肿。节水不仅意味着用户可以减少经济支出,企业提高产值,同时可以削减基础设施的投入.减少相关的环境污染。
根据《绿色建筑技术导则》,节水策略可以分为三部分内容:因地制宜制订中水、雨水回用等节水规划方案;通过分质用水、采用节水型器具等措施提高建筑用水效率;建立雨污分流系统,实现雨污水的综合利用。根据USGBC提供的数据.绿色建筑节水措施可以消减50%的室外景观用水需求、30%的建筑室内用水量。
3、节材的经济性评价
随着近年来我国建筑业的高速发展,建筑材料的消耗总量非常惊人。据统计,在房屋建筑工程中建筑物成本的2/3属于材料费,每年建筑工程的材料消耗量占全国总消耗量的比例大约为:钢材占25%、木材占40%、水泥占70%。同时,由于大部分建材原料都来自不可再生的天然矿石、化石类资源,加之我国建筑工程物耗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更加剧了建材消耗给环境带来的压力。因此,绿色建筑的节材策略具有重要的环境和经济价值。
4、 节地的经济性评价
土地属于稀缺资源,保护农田、节约土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绿色建筑节地策略需坚持两个基本原则:一是通过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尽量利用已有建设用地,避免在原生环境进行开发建设活动,即非扩张性开发原则:二是当不得不在原生环境中进行开发建设时,要尽量减少开发带来的环境冲击,即影响最小化原则。
建筑的节地具体措施包括:控制建筑用地总量,保持城市的适度规模i研究合理的建设用地结构,科学合理地控制人均建筑用地指标;合理选择建筑用地,保护自然生态,不占良田或基本农田,“优先选用已开发且具城市改造潜力的用地”,如鼓励对旧工业区等废弃地的改造再生;建筑用地的技术经济指标,如建筑密度、容积率,户型、道路、绿地等都应体现节地原则(如可以适当提高公共建筑的建筑密度.住宅建筑的密度与容积率确定要立足于创造宜居环境);强调土地的集约与高效利用,尽可能利用地下空间。
建筑节地的经济性与土地的产权形式密切相关。相对而言。土地私有制的情况下.业主对土地拥有完全产权而能更好地关注土地的环境价值,土地利用更高效.节地的经济动力更明显。我国的土地为国家所有制,即业主只有一定年限的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而使用权对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农业用地等不同性质的土地具有不同的规定。以住宅用地为例.受经济利益驱动的开发商,从根本上来说.具有最大限度开发用地的使用价值的动机.而缺乏改善用地的环境品质的动力。但这种土地国家所有制的形式为城市整体改造提供了可能性,如果排除城市改造过程中的腐败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从节地的经济性来讲,我国的城市整体改造将趋向于紧凑式开发的模式。(作者单位:福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马维娜,梅洪元,俞天琦. 我国绿色建筑技术现状与发展策略[J]. 建筑技术. 2010(07)
[2]魏后粦. 对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前景的探讨[J]. 科技资讯. 2008(34)
[3]魏后粦. 对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前景的探讨[J]. 科技资讯. 2008(34)
[4]金德钧. 发展绿色建筑创建和谐人居[J]. 建设科技. 2006(22)
科学合理地控制人均建筑用地指标;合理选择建筑用地,保护自然生态,不占良田或基本农田,“优先选用已开发且具城市改造潜力的用地”,如鼓励对旧工业区等废弃地的改造再生;建筑用地的技术经济指标,如建筑密度、容积率,户型、道路、绿地等都应体现节地原则(如可以适当提高公共建筑的建筑密度.住宅建筑的密度与容积率确定要立足于创造宜居环境);强调土地的集约与高效利用,尽可能利用地下空间。
建筑节地的经济性与土地的产权形式密切相关。相对而言。土地私有制的情况下.业主对土地拥有完全产权而能更好地关注土地的环境价值,土地利用更高效.节地的经济动力更明显。我国的土地为国家所有制,即业主只有一定年限的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而使用权对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农业用地等不同性质的土地具有不同的规定。以住宅用地为例.受经济利益驱动的开发商,从根本上来说.具有最大限度开发用地的使用价值的动机.而缺乏改善用地的环境品质的动力。但这种土地国家所有制的形式为城市整体改造提供了可能性,如果排除城市改造过程中的腐败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从节地的经济性来讲,我国的城市整体改造将趋向于紧凑式开发的模式。(作者单位:福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马维娜,梅洪元,俞天琦. 我国绿色建筑技术现状与发展策略[J]. 建筑技术. 2010(07)
[2]魏后粦. 对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前景的探讨[J]. 科技资讯. 2008(34)
篇2
循环经济研究的内容包括物流、能量流、信息流等。其中,物流是载体,信息流是媒体,能量流是核心,共同构成了循环经济的三大要素流。
与传统线性经济“资源―产品―废物”的物质流动方向不同,循环经济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中的物质、能量进行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使物质和能源在整个经济活动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合理与持久利用,进而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存在的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冲突问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实践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二、绿色供应链的概念及目标
绿色供应链的概念最早于1996年在美国国际科学基金(NRC)资助进行的一项“环境负责制造”的研究中提出的,其概念和内涵还处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之中,至今尚无一个统一的定义。本文引用Jeremy Hall对其的定义:绿色供应链是指从社会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出发,引入全新的设计思想,对产品从原材料购买、生产、消费,直到废物回收再利用的整个供应链进行生态设计,通过链中各个企业内部部门和各个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使整条供应链在环境管理方面协调统一,达到系统环境最优化。
绿色供应链以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考虑了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环境问题,涉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等企业和最终用户,其仍以物流为主,伴随有信息流和资金流,并通过逆向物流构成一个闭路的循环。其网链结构
如图1所示:
绿色供应链追求的目标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优化,即实现尽可能短的市场响应时间、尽可能高的产品质量、尽可能低的资源消耗。实施绿色供应链可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从而直接降低成本;可减少或消除环境污染,从而减少或避免因环境问题而造成的罚款;可塑造企业更好的社会形象,从而为企业增添无形资产,是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循环经济与绿色供应链之间的关系
1.循环经济和绿色供应链都以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生态经济学为理论支撑
(1)可持续发展理论。布伦特兰在她提交给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Brundland,1987)。可持续发展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联结为一个互为因果的有机整体,认为经济发展要考虑到自然生态环境的长期承载能力,使环境和资源既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使其作为人类生存的要素之一而直接满足人类长远生存的需要。
循环经济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支撑,是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其资源流动方式是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表现为经济增长,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污染物排放减少,经济发展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然的选择和重要保证。而绿色供应链将“绿色”和“环境意识”理念融入供应链,使得整个供应链的资源循环和环境影响(负作用)最小,是现代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
(2)生态经济理论。生态经济就是一种尊重生态原理和经济规律的经济。其所强调的就是要把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多种组成要素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察与实施,要求经济社会与生态发展全面协调,达到生态经济的最优目标。从本质上讲循环经济就是生态经济,也可称是一种绿色经济,“点绿成金”的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和绿色化转向,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而绿色供应链涉及了经济与生态环境两大系统,以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为指导,以生态学为基础,对供应链中的经济行为、经济关系和规律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以谋求生态平衡、经济合理、技术先进条件下的生态与经济的最佳结合以及协调发展。
2.构建绿色供应链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保证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增长的绿色化,只有对从原材料供应、产品制造、销售到废弃物回收整个过程进行环境管理,构建绿色供应链,才能使发展循环经济真正落到实处。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物流的良性循环,信息流的通畅与共享,提高资源的转化效率,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降低废弃物流的比例,提高回收物流的比例,而实现这些要求和措施的重要保证就是构建绿色供应链,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
四、面向循环经济的绿色供应链的构建
构建面向循环经济的绿色供应链应从以下三个层次进行:一是供应链上企业的生态企业化,二是企业间共生形成绿色供应链及其网链,三是延长生产链条,做好逆向供应链的构建,增强反馈机制。
1.供应链上企业的生态企业化。即将供应链上的每个企业建设成生态企业。生态企业的主要特征是要求企业按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的处理过程实施集约、高效、无废、无害、无污染或少污染的生产形式,采取少废料和无废料并尽可能做到闭路循环的生产工艺,节能、低消耗和高效率的生产技术,比一般企业更能高效地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生产出更多的清洁产品。
(1)推行生态设计。生态设计又称面向环境的设计,其基本思想是把改善环境的努力和对污染的预防从设计开始做起,在充分考虑产品的功能、质量、开发周期和成本的同时,优化各有关设计因素,使得产品及其制造过程对环境的总体影响和资源消耗减到最小,包括在产品设计时尽可能选用绿色材料等内容。构建绿色供应链要求这种设计理念不仅从单个供应链企业的角度来考虑,更应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出发。
(2)实行清洁生产。即要求供应链企业生产过程的所有活动均按ISO14000标准进行。改变工艺,由排放工艺改变成少废或无废工艺;改进生产设备,提高设备效率和原材料利用率;现场循环回收和利用,建立生产过程中的废物循环利用系统;加强厂内生产全过程的管理,力争做到资源利用的最合理化,经济效益的最大量化,人类与环境的危害最小量化。
2.企业间共生形成绿色供应链及其网链
(1)在共生企业间构建绿色运输体系。运输是物流成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它也会产生严重的污染问题。在企业间共生形成绿色供应链及其网链时,应注重各企业间绿色运输体系的构建。合理配置物流中心,合理选择运输线路,采取复合一贯制的运输方式,尽量使用清洁干净的燃料和绿色交通工具,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货损量和货运量,降低成本,减少污染。
(2)将绿色性纳入选择与监督合作伙伴的评估体系。在绿色供应链的构建过程中,对合作伙伴的评估和选择显得尤为重要。在选择合作伙伴时,不仅要考虑生产能力、生产成本、产品质量、交货期、服务和信誉等因素,而且要重点考虑环境因素(包括环境法规指标和积极的环境管理指标等)。
核心企业作为绿色供应链的设计者和完善者为维持整条供应链的良性运行,应加大对绿色化技术的投入,为其他企业提供相应的培训或支持,不断优化整个供应链的物流、信息流和组织机构,提高整条供应链的环境管理能力,以追求绿色供应链的全局最优。
每条绿色供应链既自成体系、相互独立,又与其他绿色供应链系统彼此交叉,相连成网,构成绿色供应链网链,进而使得整个社会成为一个大的绿色供应链系统。
3.延长生产链条,做好逆向供应链的构建,增强反馈机制
逆向供应链是从用户手中回收产品,对回收产品进行分类/检测,直到最终处置或者再利用的一些企业或企业部门构成的网络,如图2.所示
它的下游有两条路径:一是有利用价值物品的再制造、再分销(可并入正向物流),二是无利用价值物品的报废处理,如粉碎、焚烧掩埋等。通过逆向供应链获取有价值的库存等产品使用信息,有效地避免供应链管理过程中遇到的信息失真与放大效应,增强反馈机制。同时,逆向供应链的构建,延长了生产的链条,使得绿色供应链成为一个闭合的环境型的循环,使达到传统物流末端的废旧物资能回流到正常的物流过程或抑制其对环境造成危害,从而促进经济和消费生活的健康发展。
五、结束语
篇3
一、企业绿色社会责任的内涵
企业绿色社会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升级版,是实施绿色发展和实现绿色崛起背景下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出的更高要求,其内涵更加丰富,体现了时代特色和要求。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的概念理论界一直未形成统一定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多种不同的理论观点,如利益相关者理论、三重底线理论(经济责任、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投资理论等。王新爱(2011)在其论文中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除了包括为社会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及服务和为投资人创造利润的有效经营责任之外,还包括对员工、消费者、政府、社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和进行环境保护的环境责任,依法经营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要求,关注提高社会效益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高层次价值追求。所以,企业社会责任本质上是一种企业价值观念,一种经营理念,一套管理原则,强调企业对社会的贡献性 。
企业绿色社会责任进一步丰富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关于企业绿色社会责任的定义,国内学者的研究还尚属初步,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叶六奇等(2010)认为企业的绿色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要降低能耗,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产品安全,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共存。蔡叶利(2008)提出公司承担绿色社会责任是公司社会责任理论在环保领域的延伸。可见,多数对于企业绿色社会责任的描述主要是把环境责任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本文认为,企业绿色社会责任是对企业以科学发展为宗旨,以绿色发展为手段,以营造健康的内外部环境为线索,实现组织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种健康经营理念和管理原则。其本质就是要求企业站在长远发展的角度,以更加积极、更加开放的态度,自觉做到人与自然、组织与公众、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强调企业对相关公众以及社会、自然的贡献性。
企业作为法人,拥有一定的社会权利,因此有责任参与解决一些超出自己正常范围之外的社会问题。当然,权利要得到约束,才可以有效规避寻租行为。因此,无论从经济还是法律或者社会管理的角度看,公司应树立承担绿色社会责任的新理念,对于建设协调可持续的经济生态、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承担相应的责任。
二、践行企业绿色社会责任的阻力分析
1.企业经营的短视效应
多数企业经营都在寻求一种“短、平、快”的发展模式,醉心于降成本、抓效率等可以实现更高经济效益的管理研究,从而忽视了社会效益的实现以及由此给企业长远发展带来的问题。此外,环境治理的成本短期内无法回收,即使有回报,收益也难于测量;另一方面,良好的社会生态、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等绿色环境也非一日之功、一家之力就可以实现的,所以,在这样的企业价值观以及竞争压力的影响下,一部分企业选择忽视社会责任、漠视环境恶化、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就不足为奇了。
2.企业经营的义利相悖论
企业之“义”,即企业的社会责任,更高一层的涵义是企业绿色社会责任,“利”是企业的经济效益,那么“义利”之间是一种怎样的辩证关系呢?长期以来,很多经营者认为承担社会责任,意味着更多的投入,如购置环保设备、研发新技术、提供丰富的员工福利、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等等,无一不需要大把的资金投入,这就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成本,而上升的成本短期内又不能在产品价格中得到补偿,因此降低了盈利能力,于市场竞争不利。所以义利是相悖的,是不可兼得的。在这种认识下,企业很难有积极性履行社会责任。表面上看这种观点有理有据,然而这正是企业急功近利思想指导下产生的错误逻辑。
关于义利之间的关系,古语有诸多论述,如:《易?乾传?文言》中有“利者,义之和也”的话,是说人们如果都按照义的要求行事,相互之间关系协调,社会稳定,则每个人都能得到与自己社会地位相应的一份利益。孔子也说过“义以生利”(《左传?成公二年》)的话,即代表名誉的义是可以生利的,他教导人们在认识上要“见利思义”,在行为上要“取之有义”,在实际效果上要“先义后利”,在价值上要“重义轻利”等。由此可见,义利之间不是表面上的相悖相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要做到“见利思义”,“取之有义”,“先义后利”,“重义轻利”就能够实现责任与利益的对接,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多赢,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
如今,社会责任投资(SRI)的概念正在悄然兴起,它是指在传统的财务指标之外,加入对社会伦理性标准,如企业对法律的遵守、对人权的尊重、对社会的贡献和对环境等问题的关注。以此作为选择投资对象的尺度。社会责任指数良好的企业,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关注和追逐。这表明负责任的社会投资可以给企业带来赢利的同时为社会创造财富,实现更大意义上的社会价值。
三、实现企业绿色社会责任的路径分析
实现企业绿色社会责任,一方面要依靠外部力量的监督和约束,另一方面是提高企业履行绿色社会责任的自觉性。正如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在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中所言,“只有当企业、工厂成为问题(全球环境问题)的解决者,而不是问题的制造者的时候,人类才能真正解决环境问题”。
1.完善制度建设是保障
(1)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对于企业实现绿色社会责任,一方面我们强调这应是企业的自觉行为;另一方面,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完全寄希望于企业经营者的道德约束是远远不够的。在道德与利益的天平上,经营者往往被利益所引诱。因此,必须引入外部约束机制,即完善制度的建设。一方面,制度的刚性约束对不遵守规则的个体或组织进行约束和惩罚,为环境问题的解决买单,使之付出违规的高昂代价;另一方面,对守法经营者起到了保护作用,防止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倒逼效应。
(2)制度建设的内容分析
制度建设要靠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是依靠行政管制。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转型,实现绿色发展,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制定政策、法律法规以及执法等综合行政手段,如制定完善环境补偿制度、绿色税收制度、绿色信贷制度、市场绿色门槛准入制度等,对企业履行绿色社会责任给予外部的强制和引导,继而内化为企业的自觉行为。
另一方面是完善绿色市场化机制。传统市场经济体制机制不能实现生态文明发展的要求,因此需要建立与绿色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生态化与市场化有机统一的现代市场制度,即绿色市场经济制度,包括绿色经济运行目标机制、绿色经济动力机制、绿色经济要素优化配置机制、绿色经济激励机制、绿色经济保障机制、绿色经济决策机制、绿色经济协调机制等。只有建立绿色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的生态要素和社会要素“内生化”的生成体制机制问题,真正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绿色转型和绿色崛起之路。
因此,完善制度建设是企业履行绿色社会责任,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的保障。
2.树立绿色发展观是关键
企业经营者必须认识到,发展绿色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潮流。发展绿色经济履行绿色责任,不是只要“绿色”不要“经济”,而是以“绿色”为前提,以“经济”为核心,以“绿色”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即“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因此,企业经营者必须树立正确的绿色发展观,从长远角度出发,克服短视效应,自觉履行绿色社会责任,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
3.开展绿色生产经营是基础
随着绿色经济的兴起人类即将发起一场绿色工业革命,绿色工厂、绿色生产的概念应运而生。履行企业的绿色社会责任,其基本要求就是要实现生产经营管理过程的“绿色”化,即设计绿色产品、创新绿色技术、采用绿色工艺、使用绿色包装和运输、强化绿色营销、申请绿色认证、建设绿色企业文化和企业绿色环境以及引导绿色消费等,即在生产经营管理的每个环节都以“绿色”为前提,评估生产经营活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篇4
关键词:循环经济 绿色税收 构建 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cyclic economy)倡导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全新发展模式。其主要原则是:减少资源利用量及废物排放量(Reduce),大力实施物料的循环利用(Recycle),以及努力回收利用废弃物(Reuse),这就是著名的3R法则。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本质上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的一种生态经济。
绿色税收也称环境税收,是以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推进绿色生产和消费为目的,建立开征以保护环境的生态税收的“绿色”税制,从而保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现行绿色税收不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
(一)收费政策不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
目前,我国治理污染主要是通过征收排污费筹集资金,这种措施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污染的日益严重,排污收费制度日益暴露出其弊端:①立法水平低,不具有强制性。征收难度大,任意拖欠程度严重;②环保部门执法力度不够难以依法足额征收排污费;③资金使用效率低。
(二)缺乏发展循环经济的独立税种
相对于国外较为完善的绿色税收体系,我国现行的税收体系中还没有专门用于环境保护为目的的税种,仅仅存在一些可以达到环境保护效果的税种,如资源税、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车船购置税、车船使用税等,但其存在征收范围窄、税率不合理、计量不准确等原因,难以达到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
(三)税收调节面和调节力度无法满足循环经济的发展
1、我国仅对包括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在内的6种矿产品以及盐征收资源税,然而水资源、森林资源、土地资源、海洋资源等并没有被纳入现行的资源税征收范围中,导致了一些稀缺的、紧缺的资源过度过度开采和低效地利用;
2、现行消费税没有将不符合节能减排技术标准的高能耗产品、高污染产品全部纳入征税范围,如各类包装物、一次性使用的电池以及塑料袋、餐饮用品、含磷洗涤剂等;
3、现行的增值税仅对可再生能源中的垃圾发电、风力发电、水力发电等有税收优惠,但未对太阳能、地热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以及节能环保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进行必要的税收支持。
4、形式单一的环保税收优惠政策不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
现行税制主要限于减税和免税,没有充分利用投资抵免、加速折旧、专项扣除、税前列支等间接优惠方式,而且多从国家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进行考虑,勉强和环保结合,受益面比较窄,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对于不同企业采取“一刀切”的办法,根本不能有效的鼓励人们增加使用低污染的产品,也不能激励企业最大程度的减少污染。
四、循环经济推动我国现行绿色税收体制的调整
(一)完善资源税
将矿产、海洋、淡水、森林、土地、草原等自然资源调整资源税的计税依据。将现行资源税按应税资源产品销售量计税改为按实际产量计税,对一切开发、利用资源的企业和个人按其生产产品的实际数量按量课征,并加大“税档”的差距,提高资源的开发利用率。
(二)开征新的环境保护税
环境保护税主要税种分为水污染税、空气污染税、垃圾污染税。按照国外的通行做法,环境保护税是根据“污染者负担”原则而开征的专门性目的税,其税收收入通常作为专用基金,全部用于环境保护。而我国目前已有的各种有关环境污染的收费项目是开征环境保护税的基础和有利条件。
(三)完善消费税
鼓励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和保护资源环境的“健康性消费”和“绿色消费”。适当提高香烟、鞭炮、焰火、成品油等产品的税率;对于那些难以降解和无法再回收利用的材料,如各类包装物及塑料袋、一次性电池、一次性餐具、高档建筑装饰材料、含磷洗涤剂等,列入征收范围;对于资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严重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征收较高的消费税;对资源消耗量小、可循环利用资源生产的产品以及不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绿色产品等,征收较低的消费税。
(四)完善增值税
鼓励企业增加环保投入。对企业治理污染和保护环境所进行的投资,实行一定的增值税减免优惠政策。鼓励研发、生产节能产品。对于企业研发、生产节能环保产品(如节能灯、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灯等)和循环可回收产品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取消有毒农药、农膜、居民煤炭用品的低税率的规定。
(五)建立绿色关税体系
从关税方面来说,对于进口治理污染设备、环境检测和研究的设备,可以免征或减征进口关税;严格限制可能对我国环境有严重污染或预期污染难以治理的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以及消耗性能源和自然资源的工艺和生产设备的进口;限制大量消耗资源的原材料和产成品的出口,以限制国内的资源大量外流。
(六)完善实现绿色税收的配套措施
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大力宣传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和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加深税务机关、环保机关、公安机关等部门的横向合作,定期、不定期对企业排污状况和其他环境违法行为进行联合检查。不断调整我国各银行的贷款政策,对于投资研发、生产节能环保产品以及治理环境污染的企业放宽银行贷款条件,并适当地降低贷款的利息率。
结语
过度的资源消耗使我们所生存的生态环境早已不堪重负,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就必须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而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依靠企业、政府、社会各界以及公众的共同努力,通过政府的一系列措施建立完善的有关绿色税收的规章制度,配以社会的其他合理绿色环保理念,不断调整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真正实现我国经济的循环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文.构建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基于税收视角的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2009,(5)
[2]王淑玲.王超. 试探绿色税的建设[J]. 财会月刊,2004, (11 ):31-32
篇5
关键词:低碳经济 绿色会计 研究
经济与环境同时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绿色会计概念的提出,就是针对社会经济发展中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其实质内涵比较复杂,需要在多重部门的配合下才能够实现。以经济限制而实现环境发展,需要在多重部门的支持与宣传下才能够有效的环节保护。为此,下文将会绿色会计的概念进行论述,对低碳经济发展背景进行会计的研究。
一、绿色会计与低碳经济内在联系
绿色会计实际上就是一种基于环境发展的会计形式,主要通过对环境污染现象、自然环境开发、环境污染治理等相关的自然现象的货币形式的统计与计算,制定相关的经济表等,实现社会环境保护处理方案与企业中财务部门相互实现精密衔接。绿色会计通过对经济的合理控制与管理,来实现环境质量的提升。在现代经济发展基础上,绿色会计是一种创新性很强的经济环保计划,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必然。而低碳经济实际上是一种,在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上,对自然材料进行经济型加工、产品封装,并且尽最大可能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等,对石油、煤炭等原料的使用进行控制,继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绿色会计能够对这些环节进行合理计算,以精确的方式来实现对环境污染物质的测量与控制,以环境保护来促进经济发展。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绿色会计工作开展的策略
(一)健全绿色会计核算体系
我国实现绿色会计比较晚,与国际上经济发展计划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关于绿色会计的核算体系建立尚不完善,因此,在我国基于低碳经济发展的绿色会计工作开展需要不断的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健全核算体系。在美国,率先制定了《环境负债会计》等一系列的公告,在不同领域实现了绿色会计的相关研究。而在我国要想实现低碳经济发展,以绿色会计为基础,需要将相关法律管理条例列入其中,实现绿色会计有法可依。对绿色会计进行法律限定,例如,在相关的企业报告中加入一些与绿色负债、合法权益相关的内容,对详细内容进行处理,进而建立起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绿色会计核算体系。此外,还需要将绿色会计的核算纳入到《会计法》中来,以强硬的法律形式来凸显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在专门机关设置专门的绿色会计实施计划,实现绿色会计的法律保障。
(二)注重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督环节
在很多企业中其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着不真实,弄虚作假的现象。而虚假的会计信息不能实现企业真实现状的反应,同时也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阻碍。从低碳经济形式上进行分析,信息失去科学性,将对相关部门对环境的审计造成威胁,达不到绿色会计审计工作。因此说要想实现低碳经济形势下的绿色会计工作开展,首先需要对绿色会计信息的披露环节进行监督,从环境经济发展角度出发,不断强化企业绿色发展意识,实现企业的绿色环境效益。只有在绿色会计的披露制度不断被完善,才能够不断强化企业经济发展,实现企业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结合。该项过程比较漫长且复杂,需要在长期的绿色会计管理中来实现,但是其能够实现的社会经济价值无限。
(三)绿色会计与科技信息技术结合,强化意识
绿色会计的实际推行需要在两方面的作用下来实现,第一,政府部门的支持;第二,企业的切实落实。而随着科技不断发展,绿色会计需要以科技信息技术紧密结合,不断提升社会对绿色会计的关注度。首先在政府部门中引入与会计管理相关软件,实现绿色会计管理与社会环境发展之间的数据库信息读取与连接,进而实现绿色会计管理的科技化。目前,在我国关于绿色会计的社会关注度较低,因此需要以互联网为根基,通过媒体实现绿色会计的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宣传。为了实现低碳绿色经济发展,需要在对主流媒体驱动形式下,实现对低碳经济的大力宣传,并在社会中举办与。低碳经济相关的公益活动,加深其在社会民众心中的印象。在政府部门的领导下,通过主流媒体例如电视以及微博等形式,实现线上的绿色经济指导,将以低碳经济为主的;绿色会计通过书本知识以及视频等形式,向社会中传播。绿色会计要想实现服务与社会经济建设,其在社会中的影响力是关键,因此,相关企业应该对员工进行该方面的经济指导,实现全民绿色经济发展。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绿色会计理念逐渐在我国渗透,但是其相关的体制还不健全,还需要在发展低碳经济背景下,将其不断完善与修正。因此,在本文中对绿色会计与低碳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对提出基于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的绿色会计工作开展策略。
参考文献:
[1]方冰.浅析低碳经济背景下绿色会计工作[J].商业会计,2014
[2]鞠秋云.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核算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
篇6
关键词:企业 财务管理 绿色模式
自2009年12月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召开以来,一场绿色低碳经济革命在全球范围内悄然展开。新时期下的全球经济发展,最大的特点就是基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全球的发展营造更好地生态环境。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片面追求财富最大化,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需要创新发展财务管理模式。绿色财务管理模式已成为低碳经济时代对企业管理的必然要求。
一、绿色财务管理的内涵
所谓绿色财务管理是将资源的有限性、社会的效益性、环境的保护性以及企业的盈利性综合考虑的一种财务管理,其目的是在保持和改善生态资源环境的情况下,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以及企业与社会的协调和发展。
二、绿色财务管理的理念
不同的管理模式背后有不同的管理理念做支撑,绿色财务管理模式与以往的财务管理模式相比较,其理念具有很大的不同。目前被普遍认同的主要理念有:
第一,环境保护理念。人类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密不可分,保护环境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当然也是企业的责任。这个理念要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做到让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齐头并进。
第二,循环经济理念。所谓循环经济,是指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这样,企业的发展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环境,同时也是企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
第三,企业社会责任理念。企业进行绿色财务管理主要是建立在“社会人”的管理价值观基础上,不是把企业单纯的看作是盈利的组织,而是强调企业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
第四,企业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传统的财务管理理念主要是围绕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然而,绿色财务管理却是把股东、员工、社区等相关利益糅合到一起,把他们的共同利益作为企业利益的追求目标。
第五,可持续发展理念。绿色财务管理体现了注重长远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使企业的经济活动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三、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难点及存在问题
现阶段绿色财务管理还只是一种比较新的观念,它是顺应低碳经济社会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而产生的,其理论和实践的成熟与完善还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因此,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阻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市场调节作用具有缺陷。市场经济是行为自立性经济和利益主体性经济,它所遵循的价值规律对生态问题没有约束力。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和机会成本,而未来相应的环境效益却具有较多的不确定性。这就会出现风险完全由企业承担而收益由全社会共享的“不平等”局面。在市场经济“无形的手”的调节下,企业从自身经济利益角度出发,势必缺乏推行绿色财务管理的动力。
第二,会计基础薄弱,如何计量环境成本效益影响了绿色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环境成本和效益的计量是绿色GDP核算的基础。而环境破坏和环境保护效益都无法直接用价值表现出来,只能用货币形式对其后果进行经济评价。目前,还不能完全准确、有效地对环境成本及其效益进行科学、全面地计量,由此导致绿色财务管理的综合效益难以进行量化和比较。加之企业受其业务水平和核算条件的限制,对于有关环境资源问题的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显得“力不从心”。这些问题极大的阻碍了企业推行绿色财务管理的步伐。
第三,环保意识淡薄,外部约束不到位。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对环境保护都缺乏足够的重视。政府部门虽然针对环境问题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没有相应的有效政策给予支持,执行力度也不够。某些地方的企业仍然存在片面追求利润增长不考虑环境影响的落后观念,严重制约了绿色财务管理的推广。
四、对策及建议
企业要建立绿色财务管理,必须首先建立绿色环境会计制度,制定完善的标准,并在相关部门的监督和指导下执行。在实施企业财务预算的时候,把环境成本纳入到企业的成本预算范围中去。企业在编制预算后,要把相关规定落实到实处。只有在根本上解决企业财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的进行的企业绿色财务管理,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
在建立健全财务制度的同时,还要不断的加强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政府相关部门应出台绿色财务管理标准,并实行注册登记制。企业在申请过程中需提供与绿色财务管理相关的文件,申请通过后,企业还应当定期报送经营活动的绿色管理资料。此外,有关部门还应进行定期绿色审计,查验企业绿色管理的具体落实情况,形成政府的长效监管机制,督促企业完成既定的绿色财务管理计划。
总而言之,绿色财务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已经逐步渗透进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随之而来的必然是绿色财务管理实践在企业中的广泛推广。绿色财务管理能够推动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可以帮助企业赢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能够促使企业注重社会效益,寻求组织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成为实现企业长远发展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吴金波董雪艳李婷婷.绿色财务管理探析[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5,(12).
[2]郭海芳.企业绿色财务管理之探析[J].财会研究,2011,(3).
篇7
关键词:循环经济;和谐社会;绿色税制
1国外“绿色税制”的借鉴
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瑞典、荷兰等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实行了大规模的绿色税制改革,并取得了很大成效,对我国税制改革有重大的借鉴意义。这些税制改革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
1.1开征环保税种
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对污染物或者导致污染的产品开征环保税,具体来说,各国环保税种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1.1直接对末端污染物的排放征税
(1)碳税:是针对能源量计证的税种。其目的在于反映能源的使用对CO2排放量的贡献度。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先后开征此税,以减少CO2的排放。
(2)填埋税:一些国家根据填埋具有成本低的特点,收取填埋税,从而使垃圾处理的价格趋于上涨,有利于促进企业进行减量化和再生化利用。
(3)很多国家对空气、水污染、废物、噪声等污染物征税。
1.1.2对可能导致污染的产品征税
(1)电池:挪威和瑞典对造成环境污染的电池课以重税
(2)塑料袋:2001年3月,爱尔兰对每个塑料袋的使用征收15欧分的税款,半年后爱尔兰的塑料袋使用骤减90%
(3)装于一次性容器中出售的饮料:丹麦、瑞典、芬兰等国对这类饮料课以环保税,如饮料瓶可以回收,则退税
(4)化肥:包括澳大利亚、芬兰、挪威在内许多国家均对农业化肥课税。
1.1.3征收能源、资源税
其目的是保护不可再生资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国外这方面税收典型有燃油税、资源税等,如德国除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外,其他能源如汽油、电能、矿物都要收取生态税。英国为鼓励清洁能源生产,限制排放污染物,开征了公司汽车税、燃油税等。美国主要开征了与汽车使用相关的税收,包括汽油税、轮胎税、汽车使用税、汽车销售税等,还开征了开采税和环境收入税。
1.2利用税收优惠杠杆,促进环境保护
为促进环境保护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世界上很多国家对绿色产品以及环保行为实行税收优惠。
(1)美国对公共事业建设和公共投资项目,包括城市废物储存设施、市政污水处理厂等给予免税的优惠待遇,在美国,每购买一辆使用新能源的汽车可免联邦税2000美元。
(2)日本政府对在使用年度内的费塑料制品再生处理设施、废纸脱墨处理装置、处理玻璃碎片用的夹杂物除去装置、铝再生制造设备等环保设施给予加大设备折旧率,减免固定资产税等优惠措施。
(3)德国对排放减少环境危害的产品可免交销售税,而只需缴纳企业所得税即可。
2我国现行税制中环保政策的分析与思考
我国现行税制中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相关的政策比较陈旧,并且力度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税种中:
2.1增值税环保政策
相关政策主要有:对企业的生产原料中掺有不少于30%的煤矸石、石煤、粉煤灰烧煤锅炉的炉底渣(不包括高炉水渣)的建材产品,包括以其他废渣为原料生产的建材产品免征增值税,或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对企业以“三剩物”和次小薪材为原料生产加工的综合利用产品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对油母页岩炼油、垃圾发电和废旧沥青混凝土回收利用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对综合利用煤矸石、煤泥、煤系伴生油母页岩等发电、风力发电、部分新型墙体材料产品实行增值税减半征收政策;对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销售其收购的废旧物资免征增值税;生产企业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入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销售的废旧物资,可按10%计算抵扣进项税额。
2.2消费税环保政策
对环境资源造成损害的鞭炮、焰火、一次性木筷、汽油、柴油及摩托车、小汽车等消费品列入消费税的征税范围,并对小汽车按排气量大小确定高低不同的税率。
2.3企业所得税环保政策
相关政策主要有: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需要的各项费用计入管理费用,在所得税前扣除;企业利用废水、废气、废渣等废弃物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可在五年内减征或免征所得税;为进一步促进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顺利履行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的义务,经过环境保护总局通过招标确定,关闭生产线或削减生产量的全氯氟烃、哈龙、四氯化碳、三氯乙烷生产企业所获得的《议定书》多变基金赠款,可视为有特定用途的企业,免予征收企业所得税。
2.4资源税环保政策
对开采燃油、天然气、煤炭等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和生产盐的矿产品征税,按资源自身形成条件和开采条件差异,设置差别定额税率。
尽管以上税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但仍存在很多的不足:一是由于资源税收入大部分归地方,反而会起到鼓励地方对资源过度开发的作用,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二是资源税范围较窄,不利于限制当前经济中对资源的过度开发;三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产品和行为的征税力度不够,未对企业成本产生大的影响;四是对促进节能投资、节能技术的开发及环保产品的消费引导力度不够,手段不够多元化。
3完善我国循环经济中绿色税制的建议
3.1开征环境保护税
将现行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工业废弃物、城市生产废物等收费制度改为税收环境保护税,以强化企业的环保意识。环境保护税可设置为中央地方共享税,可提高地方政府的积极性;税率根据排放标准设置为累进税率,以促进企业采取措施减少污染。
3.2开征燃油税
设置机动车使用燃料计证的税率通常高于其他产品,不同的税率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机动车,如柴油与汽油的税率蝉翼设置在一个恰当水平,无铅汽油与含铅汽油相比给予折扣价格,对于适用清洁车(达到特定的排放标准或安装了催化式排气净化器的汽车)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
3.3深化企业所得税环保优惠政策
对生产节能产品的专用设备企业允许其以加速折旧法提取折旧,为鼓励更多的人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可对雇员的交通费用在税前全部或部分扣除。对生产节能减排产品的企业,在所得税发面给予进一步的优惠。
3.4加强资源税的调节功能
我国现行资源税征税范围较窄,要进一步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应将那些必须加以保护开发和利用的资源也列入征收范围,如森林、海洋、草原、滩涂、淡水、地热等自然资源,从而使资源税对循环经济的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我国目前的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税率定得过低,对耕地占用和调节级差收入力量微弱,应调高税率,减少土地过度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冯之浚主编.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
篇8
一、绿色建筑经济的含义
绿色建筑的含义是在建筑的整个使用期限当中,最大化的减少甚至是避免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有效节约各项自然资源和能源,注重建筑设备以及技术的创新改革,倡导环保绿色的技术和设备应用,进一步优化人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改善以及提升整体生活质量,最大化的降低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减少相关资源的耗费,从整体上提高建筑品质,有效落实绿色建筑的建设标准。总而言之,在我国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过程中,绿色建筑可以全面达成以上目标,并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绿色建筑经济则可以称之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理念,倡导在推动建筑行业以及建筑项目的发展过程中做到绿色环保,使得人们拥有良好的居住和生活环境,避免大量的资源和能源的耗费。以全面发展和推动绿色建筑建设为核心的建筑经济,就可以被称之为绿色建筑经济,而这样的经济类型拥有可持续发展的条件,而且需要在实际发展当中提出相应的策略。
二、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原则
绿色建筑经济是我国建筑行业在今后发展当中必须要坚持以及落实的创新理念,而在实际的建设以及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第一,恰当采用绿色环保技术。绿色建筑的建设以及建筑经济的发展不会增加建筑的经济压力,也没有运用十分昂贵的技术以及材料,反而是要恰当选用绿色环保的适用性技术,有效减少能源消耗。适用性强的成熟技术如屋顶绿化、自然通风等都可以在发展绿色建筑经济当中使用,进而达成节能环保的目标。第二,评测建筑的全寿命周期。绿色建筑的建设不仅仅要在设计以及建设方面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需要重视绿色建筑在实际运营当中节能环保的情况以及建筑寿命终结之后能否进行循环利用等。第三,创设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要为人们的工作、生活居住等创造健康环保以及富有生机活力的环境,这样生产以及创新的潜能也能够得到挖掘,为绿色建筑经济的长远发展奠定有力根基。第四,加强可再生资源应用。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必须要从根本上意识到可再生资源的重要性,并将其应用到建筑发展的各个环节,保障节能减排以及绿色环保的实现。
三、绿色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政府加大引导培育
当前我国正在全面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但是市场经济的整体发展还没有完全进入到成熟时期,也没有形成较为完善,健全的市场体系和机制,也就是存在一定的市场缺陷。在整个社会经济的大市场当中,绿色建筑市场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自然而然的会存在一定的市场缺陷,也就是直接受到市场失灵的影响,不能够全面反映出环境以及社会价值。建筑企业是建筑行业发展的一个元素,进行自主经营,并且自负盈亏,无论是开展何种形式的经济活动,其目的在于实现利益最大化,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强调效益最佳。但是绿色建筑市场的发展以及绿色建筑经济的进步都需要考虑到环境保护问题,而如果单纯的从环境保护的活动层面看,不会为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这就使得企业不能够在环保活动的实施当中拥有巨大的内驱动力。针对这样的问题,政府必须要及时给出干预措施来弥补市场缺陷,例如政府可以加大对绿色建筑开发商的经济补贴。政府在我国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在整个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当中,政府承担着宏观调控的职能,也就是要选用恰当的方法来引导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政府必须要履行环境监督的职能,积极的培育绿色建筑经济市场。
(二)有效加强市场宣传
国家之所以要全面推进绿色建筑的建设,大力发展拥有可持续发展价值的绿色建筑经济,其目的在于更好的服务于广大消费者,全面提高消费者的认可程度,使得消费者能够有意识地使用绿色建筑,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和节能意识,也使得我国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拥有持久动力支撑,起到对绿色经济支持和推动的作用。对此,要让绿色建筑经济拥有持续发展的动力必须要从根本上加强对市场宣传工作的重视程度,并且积极采用多元化的措施来进行市场宣传教育,引导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使得消费者能够在相应的宣传教育活动当中深入了解绿色建筑的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的价值,能够高度的认可绿色建筑,真正意识到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是国家战略大计的组成部分,是一项关系到子孙后代可持续发展的大事,并因此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绿色建筑经济的宣传当中,扩大绿色建筑的影响力。一方面,政府以及行业组织需要承担起相应的市场宣传责任,做好市场引导的相关工作,使得广大建筑企业能够加大绿色建筑的建设,投身于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并为其作出突出贡献。另一方面,社会媒体也要承担市场宣传责任,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三)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绿色建筑经济的持续性发展离不开绿色技术的应用,更是需要将绿色技术进行不断的更新换代,更好的满足时代以及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使得绿色建筑的建设发展以及循环利用都能够落实节能减排的根本性目的,也为我国绿色建筑经济长足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基础保障。拥有持续发展动力的绿色建筑经济需要在节能减排方面拥有较大的优势,节约的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地、材料、能源等多个方面,也就是要实现多种资源节约的目标,那么要确保多个目标的实现就要求相关的科研机构以及企业意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并且在技术创新方面加大力度和投入程度,加快新的绿色技术的创新和研发速度,并尽快将相应的技术成果进行转化,能够快速在市场上进行实践推广和应用。同时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还需要重视技术的规范,也就是将研发的新技术和产品纳入到标准规范范围当中,并形成完善化和综合性的标准体系,做到资源的节约以及环境的有效保护。例如,在对绿色建筑的材料进行技术研发的过程中需要将重点放在绿色材料方面,保障这些材料有着较高的利用率、回收率,不会对环境造成较大的负担,并且能够实现有效降解。
(四)建立健全强制立法
当前对于我国绿色建筑标准的调研和分析能够发现,相关建设标准尚处在推荐阶段,在落实当中的难度较大,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用强制立法的方法,使得绿色建筑经济的运作和长远的发展得到法律制度的保障和规范,并对绿色经济市场的竞争进行约束,构建良性竞争机制。首先,强制性的条文立法需要选准重点实施对象,一般情况下可以选择示范区和示范建筑,首先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安置工程的建设着手,逐步构建起绿色建筑强大的影响力,为绿色建筑的建设树立良好的榜样。在示范工程建设水平不断增强的过程中,可以由点到面地进行拓展,进而使得绿色建筑全国范围内的普及,也让绿色建筑经济的持续性发展目的能够循序渐进的实现。其次,强制立法当中需要在规定当中逐步提升绿色建筑达标比例。由于绿色建筑市场的更新换代较快,在强制法律条文的年限设计方面不能过长,可以采用定期修订的方式,做到法律制度的及时更新,满足绿色建筑发展的要求。最后,强制性的推广绿色建筑的相关适用性技术。适合于地区绿色建筑建设的各项技术以及材料都可以选用强制立法的方法进行推广。同时也需要加大在技术以及材料方面的审查工作,增强绿色建筑的技术内涵,使得绿色建筑经济能够不断的发展和壮大起来。
(五)全面完善政策体系
从全国范围上看,当前我国的绿色建筑经济发展水平还有着极大的提升空间,可以说正处在基础发展的时期,而这一时期由于发展的时间较短,相关的经验较为缺乏,使得政策体系也没有有效的建立起来。例如,有关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政策提出以及实施的时间还不长,实践应用的价值还有待继续考量和修正;在相关的政策规定当中没有涉及到有关于经济激励策略的问题,使得建筑企业的绿色建筑积极性得不到激发。上面提及到的由于政策体系不完善而形成的问题极大的制约了我国绿色建筑经济长远的发展,造成了政策障碍问题。对此,我国必须积极完善和推进政策体系的建设工作,而且在政策体系构建当中必须要从国情出发,提升政策的可操作性,同时还要积极建设相关的评价标准以及推广机制来保障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这样不仅仅能够节约了各种建筑资源,还使得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兼顾了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政策的建设必须要兼顾激励性和强制性,最终形成一整套带有中国特色和符合国情的政策建设方案。
四、结语
随着建筑行业发展水平的提高,整体的建筑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也在逐步增强,随着可持续发展动力的绿色建筑经济发展成为必然趋势以及发展方向,能够满足国家建设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要想进一步推进我国绿色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通过政府加大引导培育,有效加强市场宣传,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建立健全强制立法,从全面完善政策体系等策略实施着手,增强绿色建筑的生机活力,为我国绿色建筑经济的长远和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石。
作者:张艳丽 单位:濮阳市装修装饰行业管理办公室
参考文献:
[1]刘凯英.基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绿色建筑设计流程[J].优化施工技术,2014(4):17-18
[2]刘光成.我国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SWOT分析[J].建筑经济,2013(5):52-54
[3]李维良.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4(8):8-11
篇9
1.对绿色建筑经济认识存在诸多误区
长期以来,受市场宣传的影响,居民普遍认为绿色建筑就是造价高昂的高档建筑、新建筑。实际上,绿色建筑定义非常宽泛,它不仅包括新建建筑,也报告对既有建筑的改造,同时也并不需要很大成本。此外,人们普遍认为,绿色建筑建设只是政府部门的职责,而实际上广大居民才是绿色建筑的最终实践者和受益者。
2.绿色建筑相关技术及产业不发达
绿色建筑的建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整体性的工程,其整体的效果受设计、施工、安装等多方面的影响,而由于我国绿色建筑起步相对较晚,研发资金投入不足,相关技术人才缺乏,技术相对滞后,绿色建筑产品种类及数量严重不足,导致施工人员仍多使用传统建筑产品,采用传统的设计以降低施工难度和工作量,这严重影响了绿色建筑目标的实现。
3.对绿色建筑的有效需求相对不足
对城市普通居民而言,由于绿色建筑初始建设或改造成本较大,长期经济效益也不明显,加之缺少实质性的宣传,居民对绿色建筑的消费意识较差,这使得绿色建筑的推行障碍重重。对新农村建设,在推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国家既有政策支持,又有资金补贴,因此要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推行绿色建筑确是一个大好时机。
二、推动绿色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议
1.提升绿色建筑的认知度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强化政府监管
当前,我国建筑相关行业对绿色建筑还为形成共识,民众对绿色建筑概念认识仍不足,在实际工作中多数人也未将绿色建筑的实施上升到战略高度,因此有必要健全相关节能及环保法律、规章制度,将绿色建筑上升至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并强化行政监管力度。
2.制定、建立相关的经济政策及激励机制
在推行绿色建筑经济方面,可以采用税收优惠政策、限制性税收政(如对非绿色建筑纳税标准从高)及鼓励性政策等多元化税收政策,通过减少绿色建筑投资者纳税额度,适度增加非绿色建筑投资者纳税义务,逐步引导投资者由单纯的建筑经济向绿色建筑经济转变。在制定绿色建筑激励政策时应立足“以奖代补”经济对策,充分发挥绿色建筑贷款优惠及专项补贴的作用,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用经济杠杆,形成长效激励机制,推动绿色建筑健康、持续发展。
3.加强对绿色建筑及绿色意识的宣传
做好绿色建筑理念宣传工作,增强绿色建筑经济的消费意识,发掘绿色建筑市场需求,为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打破居民对绿色建筑的认识误区,加强绿色环保理念的宣传,扩大宣传的受众群体,强化全民(尤其是农村居民)绿色环保及绿色建筑经济意识。
4.大力推动绿色建筑技术创新及绿色相关产业发展
德国学者厄恩斯特•冯•魏茨察克曾在其文章《四倍跃进:一半的资源消耗创造双倍的财富》中提出这样一个概念:只要技术革新和效率革命到位,在同样资源消耗条件下实现财富的四倍跃进,或在经济成倍增长的同时资源消耗减半是可能的。受多方面条件限制,我国绿色技术创新及相关产业发展缓慢,而现有绿色技术创新产品价格高昂,且不能很好的融合。在实践中,绿色建筑的建设往往是多种高新技术设备的简单堆砌,不能充分发挥绿色建筑合理通风采光设计而达到节能减排环保的作用。
5.推行绿色建筑市场精细化管理
篇10
关键词:CO2排放;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全要素生产率
基金项目: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城镇化发展研究中心招标课题(XJCSFZ201202);教育部一般基金青年项目(11YJC790148)。
作者简介:郭辉(1978-),女,江苏丰县人,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董晔(1974-),女,蒙古族,内蒙古呼和浩特人,新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1.2;F0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096(2012)06-0077-05收稿日期:2011-11-22
引言
伴随着中国GDP的增长,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耗数量增多且增速加快,导致CO2排放不断增加。能源消耗增大、环境质量持续下降约束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持续性。2008年世界环境绩效指数(EPI,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ex)报告指出,中国的EPI指数从2006年的94名下降到105名;2010年中国得到了49分,在所有163个国家和地区中排第121名,环境情况不容乐观。作为世界上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和CO2排放国,中国面临着经济发展和CO2排放之间的两难选择。如何降低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消耗的高度依赖、减少污染排放的负向影响已成为中国面临的主要难题。本文主要分析中国经济自1978年以来的快速增长究竟源于资本和劳动力,还是能源或技术进步;在考虑能源消费和CO2排放的情形下,各要素贡献率如何;CO2排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多大;特别要考察中国自2003年将节能降耗作为约束性指标以来CO2排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及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变化形势;同时对索洛模型进行扩展,来考察能源消费、CO2排放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及大小。这些问题的解答对中国制定更加有效的节能政策、发展低碳经济有一定意义。
一、文献综述
对有关能源消费、污染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问题的研究文献,陈诗一(2009)做了归纳,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考察能源消耗或环境污染变化的驱动原因。这类文献利用分解技术,将导致能源消耗或者污染排放变化的因素拆分成几种不同的影响因子,最终确定主要的影响原因。另一类文献则研究能源消耗或污染排放对产出的影响,如揭示经济增长与污染排放之间是否存在EKC曲线,或将能源消费或污染排放纳入增长理论模型等。这些文献大多集中对这3个经济变量中两两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近年来,一些学者在同一框架下考察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污染排放(尤其是CO2排放)三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推动了该领域的研究。Ang(2007)、Apergis等(2009)、Ghosh(2010)、Soytas等(2009)、任力等(2010)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预测方差分解或面板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等方法进行研究。也有少数文献根据研究目的,进一步拓展了研究方法,如Lozano等(2008)利用非参数的数据包络方法(DEA)、杨子晖(2011)采用有向无环图技术方法等进行研究。
纵观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学术界就这3个经济变量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及作用方向尚未达成一致结论(Ozturk,2010)。因此,对这三者之间关系展开深入研究十分必要。本文与其他文献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对索洛模型进行扩展,得到能源消费和CO2排放约束下经济体的均衡增长率;二是把能源消耗和CO2排放与资本和劳动力等传统要素一起作为投入要素引入生产函数,估算中国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将CO2排放作为投入要素而非产出的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在没有环境管制的情形下,污染排放物作为投入要素会通过两种方式对产出起促进或抑制作用。第一种方式是在给定其他投入要素的前提下,经济体利用对自然环境的污染来增加产出。起初,经济体把污染排放物通过生态环境系统的吸纳和沉积作用作为一种投入要素来增加各自的产出水平,此时污染排放物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第二种方式是当逐渐累积的排放物最终导致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并降低经济体的期望产出时,此时污染排放物对经济增长出现抑制作用。总体来看,污染排放物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或抑制作用取决于上述两种方式下排放水平相对变化的情况。如果存在环境规制,污染排放物的负外部性会挤占部分本来用于生产产出的要素投入,从而降低期望产出的数量。第二,在投入-产出活动中,无论采用何种技术,CO2排放都是不可避免的。将CO2排放看成投入要素是不受约束的,但如果将其作为非期望产出,则要进行弱处理(Zhou et al,2008) 。
二、方法与模型
(一)模型
本文设定生产函数为
Y(t)=F(A(t),K(t),L(t),E(t),C(t),t) (1)
其中,Y为GDP;K、L、E、C分别代表资本、劳动力、能源消耗和CO2排放4个投入要素,t为时间趋势变量。为简化形式,下文将t省略。
对模型的基本假设如下
f′K(·)>0, f′L(·)>0, f′E(·)>0, f′C(·)
f″K(·)
f(·)符合稻田条件(Inada condition),同时满足上述假设的模型有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和超越对数生产函数。为了估算投入要素随时期而变化的产出弹性系数,本文采用CD形式
Y=AKαLβEγCτ, α,β,γ>0, τ
α、β、γ、τ代表4种要素的产出弹性,A代表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系数。根据Solow(1957)的经典方法,对(3)式两端同时微分并除以Y,可以得到全要素生产率(TFP)。
TF·P=Y·-αK·-βL·-γE·-τC· (4)
其中,变量标注上端点表示其增长率。在新古典假定下,α、β、γ、τ的产出弹性就等于各自的产出份额,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则近似于技术进步率。式(4)同时也可以用来进行本文所需的绿色增长核算分析。
将能源看做一次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单一混合体,其消耗率为b,再生率为c。能源E随着时间t的变化率为
E·=-(b-c)R,c,b>0 (5)
根据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假设,对式(4)取对数得到
lnY=αlnK+βlnL+γlnE+τlnC+gt, α,β,γ,g>0,τ
对(6)两边对t取导数后,根据Solow(1957)的基本假设得
g*=[γ(g+n)-β(b-c)-τm]/(1-a) (7)
g*是经济体存在能源消耗和CO2排放的均衡增长率,其中n和g分别代表劳动力和技术进步的增长率。对经济增长而言,不可再生能源对其存在阻碍,其大小为bβ/(1-α)。这意味着在给定情况下,不可再生能源消耗率越高,它对经济增长的约束越大;更说明经济增长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程度越高。可再生能源对经济增长存在促进作用,其大小为cβ/(1-α)。从总体来看,能源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为(c-b)β/(1-α),其大小取决于b和c的相对大小。换言之,能源消费结构对经济增长起决定作用,即可再生能源的占比越高,能源消费对经济体的促进作用就越大。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起推动作用,其力量为γg/(1-α)。CO2排放对经济增长存在大小为τm/(1-α)的阻碍作用。
(二)数据与变量测量
由于各类统计年鉴公布数据的时间不同,因此我们将样本区间设为1978年~2008年。数据来源为《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和《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其中GDP数据为1978年不变价格的实际GDP,其他数据间接利用年鉴估算。本文主要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3种一次能源为基准来核算中国的CO2排放量。公式为
CO2=∑31CO2,i=∑31Ei×NCVi×CEFi×COFi×(44/12) (8)
其中,CO2代表估算的CO2排放量,i代表煤炭、石油和天然气,E为消耗量。NCV为2007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附录4提供的中国3种一次能源的平均低位发热量;CEF为2006年IPCC提供的碳排放系数;COF是碳氧化因子(煤炭设定为0.99,原油和天然气为1,参考陈诗一(2009))。44和12分别为二氧化碳和碳的分子量。各种能源折算标准煤系数由2007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提供。
资本存量的测算公式为:Kt=(1-δt)Kt-1+It/Pt。其中Kt、Kt-1分别为t年、t-1年的实际资本存量,Pt为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It为t年的名义投资,δt为t年固定资产折旧率。本文选择王小鲁等(2009)假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5%,直接采用Chow(1993)核算的1978年年末中国的初始资本值为14112亿元。本文根据张军等(2003)所估算的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折算出1978年~1991年(1978年为基期)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并与1991年国家统计局正式编制的1992年~2008年价格指数合并。
传统的劳动力总量不能反映劳动力素质的变化。劳动力接受不同水平的学校教育,其边际产量也不同。因此,本文根据劳动者接受学校教育的年限来测量劳动力素质变量,即人力资本存量。其计算公式为:Ht=Lt*∑(Ei,t*Yi)。其中H为人力资本,E为各学历占比,i为各学历,Lt为t年就业人口总数,Yi为各学历所需教育年限,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专科、本科、研究生受教育年限分别取2年、6年、9年、12年、15年、16年和20年。1978年~2000年受教育情况数据来自于张保法(2007),2001年~2010年受教育情况数据来自2002年~2011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
三、实证分析
本研究全部检验的计算过程通过Eviews 6.0完成。
(一)单位根检验
GDP、资本存量、人力资本、能源消费和CO2排放为典型的时间序列,具有显著的趋势和非平稳特征。根据式(4),分别将上述变量取对数,记为Ly、Lk、Lh、Le和Lc。为避免伪回归,对各变量做ADF单位根检验,根据AIC选取最优滞后期。结果表明,所有变量一阶差分后都通过了单位根检验,均为I(1)平稳过程,符合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结果见表1。
表1各变量的ADF单位根检验
变量名称变量符号检验形式(C,T,L)ADF实际GDPLy(C,0,5)-4.14**资本Lk(C,T,2)-4.68***人力资本Lh(C,T,0)-5.26***能源消费Le(C,0,4)-2.96*CO2排放Lc(C,T,4)-3.36*注:(C,T,L)中的C、T、L分别表示截距项、时间趋势和滞后项;*、**、***分别表示在10%、5%、1%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
(二)协整分析
为进行协整分析,需建立由Ly、Lk、Lh、Le和Lc构成的VAR模型。VAR滞后阶数根据各种准则选定。LR、FPE都选定滞后阶数为4,而AIC、SC以及HQ选择滞后阶数为5。为避免估计模型的过度参数,选择VAR的滞后阶数为2。
协整估计中假定在VAR(2)模型中含有无约束截距和无约束趋势项。迹检验说明在显著水平为5%时存在2个协整方程,显著水平为1%时存在1个协整方程;极大特征根检验说明显著水平为5%时存在1个协整方程。综合来看,接受有一个协整向量的备择假设(见表2)。
表2Johansen and Juselius迹和最大特征根检验
假定协整数量特征值迹统计量5%临界值P值最大特征值统计量5%临界值P值无*0.89119.9079.340.0063.5637.160.00最多1个*0.5956.3255.250.0425.57630.820.19最多2个0.5330.7635.010.13注:*表示以5%的显著水平拒绝原假设。
据此,建立VECM(2)模型,并得到各变量长期协整关系。
Ly=-3.04+0.33Lk+0.77Lh+1.89Le
(3.36)(6.74)(2.79)
-1.87Lc+0.04Trend(78)
(-3.00)
上式括号内为t统计量,协整向量中各变量前的系数反映了变量之间的长期关系。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较低(0.33),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较为显著(0.77),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非常显著(1.89),CO2作为“负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弹性显著为负(-1.87)。
从直观上看,CO2排放是能源消费的增函数,它对GDP的影响似乎应与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相同。应用EG两步法对CO2和GDP的检验结果为Ly=-13.82+1.86Lc,似乎证实了这一点。但应用Johansen协整检验发现,AIC和SC都明确指明两者存在唯一协整关系且方程包含截距和趋势。再应用VECM(2)得到Ly=8.99-0.08Lc+0.10t,表明两者为负向关系。一般而言,Johansen协整检验的准确率高于EG两步法,而且多变量综合分析也优于两变量,再次证实CO2排放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
(三)VECM分析
在检验协整关系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建立将短期波动与长期均衡联系起来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由于本文重点关注实际GDP的方程,所以只列出ΔLy。
ΔLy=-0.91ECM(-1)+0.91ΔLy(-1)-0.3ΔLy(-2)+0.21ΔLk(-1)+2.34ΔLk(-2)-0.22ΔLh(-1)-0.05ΔLh(-2)-2.08ΔLe(-1)-0.21ΔLe(-2)+1.75ΔLc(-1)+0.34ΔLc(-2)-0.01-0.01Trend(78)
Adj.R2=0.79, F=4.80, LogL=85.17, AIC= -5.16
在实际产出的短期动态方程中,可决系数是0.79。这表明短期实际GDP增长率的波动可由5个变量的短期变动以及它们之间的长期关系解释79%。VECM说明短期内如果对能源消费和CO2排放作出调控,将会显著引起经济增长的波动,除非对资本和人力资本作出相适应的调整以抵消其冲击,从而保证经济的平稳。
(四)绿色增长核算
表3报告了中国经济改革开放至今的绿色增长核算和要素贡献的结果。要素投入的贡献率为要素增长率和所估计的该要素的产出弹性之积,它们与TFP加总就等于GDP增长率。因此,该表格隐含了技术进步和4种要素对产出的贡献份额,由此可以判断在能源消耗和CO2排放的约束条件下驱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真实源泉。鉴于篇幅原因,只列出部分年份数据。
表3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各要素贡献率(%)
年份GDPTFPKHECO219797.602.501.033.934.77-4.6419807.811.721.274.625.44-5.23198513.477.222.573.8415.39-15.5619903.84-11.811.4913.863.45-3.14199510.934.973.471.5012.99-12.0020008.431.873.221.696.66-5.0120018.30-0.813.273.096.33-3.5820029.084.273.511.3311.34-11.37200310.036.483.952.1428.86-31.41200410.092.704.122.2430.48-29.45200510.438.134.35-1.7919.94-20.20200611.655.704.451.2418.15-17.89200713.046.444.401.6614.81-14.2820088.95-2.644.223.8613.81-10.29
测算出的K、H、E、C分别为资本、人力资本、能源消费和CO2对GDP的贡献份额。可见能源消费对GDP的贡献作用最大,其次是资本投入,最后是人力资本要素。同时,CO2对经济增长的负向影响较显著,而且能源消费对GDP的贡献份额愈大,CO2对GDP的抑制作用愈明显。假设b、c已知,根据上表和协整关系系数可以测算出式(7)中能源消费、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大小和CO2排放对经济增长的阻碍大小。
四、 结论
1978年~2008年间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率为3.664%,远低于经济增长的9.785%,平均贡献率较低,可见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贡献较低的原因在于技术进步率偏低。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资本投入和能源消耗,其代价是CO2高排放。CO2作为环境成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负向影响较为显著,而且CO2排放对经济增长的抵消作用与能源消费的贡献大小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但有一点必须证实,中国从2003年提出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列出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以来,CO2排放对经济增长的负向抵消作用呈逐年下降趋势,可见节能减排政策或者技术进步等外部冲击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降低了CO2排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陈诗一. 2009.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与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J].经济研究(4):41-55.
任力,倪玲.2010.中国温室气体排放、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经济管理(10):155-162.
王小鲁,樊纲,刘鹏.2009.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增长可持续性[J].经济研究(1):4-16.
杨子晖.2011.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动态关系研究[J].世界经济(6):100-125.
张保法.2007.经济模型导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张军,章元.2003.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J].经济研究(7):35-44.
ANG J B. 2007.CO2 emissions, energy consumption, and output in France [J].Energy Policy,35:4772-4778.
APERGIS N, PAYNE J E.2009.CO2 emissions, energy usage, and output in Central America [J]. Energy Policy, 37: 3282-3286.
GHOSH S.2010.Examining carbon emissions economic growth nexus for India: a multivariate cointegration approach [J].Energy Policy,38:3008-3014.
CHOW G C.1993.Capital form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3):809-842.
LOZANO S, GUTIRREZ E. 2008.Nonparametric frontier approach to modeling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population, GDP,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O2 emissions [J]. Ecological Economics, (4): 687-699.
OZTURK I.2010.A literature survey on energy-growth nexus[J].Energy Policy,38: 340-349.
SOLOW R M.1957.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 [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39):312-320.
SOYTAS U,SARI R.2009.Energy consumption,economic growth,and carbon emissions: challenges faced by an EU candidate member[J].Ecological Economics,68:1667-1675.
ZHOU P, ANG B W, POH K L.2008.Measuring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under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DEA technologies[J].Energy Economics,(30):1-14.
(编校:沈育)
A Study on the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nd Economic Growth of
China Constrained by Carbon Emissions and Energy Consumption
——Analysis Based on an Expanded Solow Model
GUO Hui1, DONG Ye2
(1.College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Xinjiang University, Urumqi 830014;
2.College of Geography Science and Tourism,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Urumqi 830054, China)
- 上一篇:银行信用风险防控建议
- 下一篇: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