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护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3-12-15 17:33: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孤独症儿童护理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孤独症儿童护理措施

篇1

关键词:孤独症 家庭照顾者 护理干预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类型,起病于婴幼儿期,发病多在3岁之前,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行为上孤立,奇特、感觉异常、动作刻板重复、语言发展受阻、沉浸在自我封闭的世界里。据国际上孤独症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孤独症病情严重发病率为5/万,病情轻者发病率为40/万左右。在当下中国人口中,病情较重的孤独症患者有65万之多,较轻的则有500多万。而英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儿童孤独症发病率是公认数据的25倍,且儿童孤独症发病率也一直在变化① 。

以目前的医疗水平而言,孤独症尚无特效的临床治疗方法,现以长期的综合治疗为主,患儿家庭照顾者在治疗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角色。而医务工作者或者孤独症治疗的专业人员往往重视的是对于孤独症患儿的治疗和护理,却忽视了患儿主要的家庭照顾者。其实,在患儿的治疗过程中,患儿的照顾者在经济、健康、心理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因此,对于孤独症患儿家庭照顾者实施护理干预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阐述对孤独症患儿家庭照顾者的护理干预措施

一、帮助照顾者完成从否认、愤怒、抑郁到接受的过程

当孩子被诊断为孤独症时,患儿家庭成员会受到强烈的打击。一开始拒绝承认患儿的病情,或者多方求医问药以求治愈疾病。当得到否定答案的时候,他们往往表现为苦恼,绝望甚至抑郁等精神症状。护理人员在此过程中,要认真观察患儿家庭照顾者的心理变化,向其解释孤独症的基本知识,使家庭照顾者可以冷静和理智地接受疾病,积极主动的配合专业人员,一起治疗和训练孩子。

二、帮助家庭照顾者达到对疾病病因的正确认识,消除其心理包袱

在儿童被确诊后,患儿家庭成员由于缺乏对病因的正确认识,认为疾病是由于患儿出生后父母养育不当造成的,比如父母工作忙无暇照顾孩子等。由此,患儿家庭照顾者会产生强烈的负罪感和沉重的心理包袱,甚至会家庭矛盾。目前为止,孤独症的确切病因尚未被阐明,可能与遗传因素、孕期及围产期并发症、孕母在孕期的不当生活方式以及细菌感染、代谢异常、先天异常综合征等有关,所以,护理人员应该对患儿家庭照顾者解释疾病的可能病因,使照顾者减轻心理负担。

三、帮助家庭照顾者完成其角色认知,避免角色冲突

患儿的家庭照顾者,尤其是母亲,往往选择辞去工作在家照顾患儿。这就容易导致其从社会关系网中脱离,自我价值难以实现,容易心情低落,烦躁,甚至会出现社会对其不公的思想。护理人员要极其耐心和友善地对家庭照顾者进行指导,帮助家庭照顾者进行角色转换,完成自我认识,使家庭照顾者的思想发生积极的改变,可告知照顾者除照顾患儿外,还可以做很多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尽可能的实现自我价值,预防心理平衡的破坏和偏执的发生②。避免照顾者发生角色冲突。

四、指导家庭照顾者掌握对患儿的基本护理技术

孤独症患儿的治疗与康复需要长期依赖于照顾者,照顾者需要对患儿进行各方面的训练使患儿保持原有的技能或不断进步。在此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告知照顾者对患儿的教育与训练要循序渐进,要细心观察患儿的病程发展变化,可以使用家庭可用的自闭症简易行为量表,如 HBH自闭症(Autism)个性疗法康复程度量表③,有效地记录患儿的日常行为改变,评估孩子的社会融合能力是否增加,从而告知专业人员患儿的有效信息,为治疗提供帮助,使治疗得到更显著的效果。

五、纠正家庭照顾者的心态,促进家庭照顾者的心理健康

有关研究调查显示,儿童孤独症家长的心理反应依次为紧张和焦虑,急于求成和期望过高,压抑沉闷和缺乏信心,过于依赖和过分顺从。护理人员要了解照顾者的心理状态极其原因,并且制定出相应的护理对策,进行早期干预,改善和促进照顾者的心理健康状况。通过宣传、指导、教育,使家庭照顾者达到对于疾病的正确认识,使其对治疗效果有正常的期望值,并保持心态平稳。

六、帮助家庭照顾者树立对未来的信心

孤独症患儿治疗过程中,无论情况是否有好转,其照顾者会对患儿成长后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极其的担忧。护理人员要指导照顾者加强对孤独症患儿的观察,发现患儿在某些方面的特殊才能并加以训练培养,使照顾者树立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减少对患儿及其自己家庭未来的担忧,合理的规划未来。

孤独症作为一种需要长期治疗和康复的疾病,护理人员对患儿家庭照顾者进行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地减轻照顾者在社会生活及心理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使照顾者可以以优良的心理素质照顾患儿,从而使孤独症患儿的治疗得到更好的疗效。

文献参考:

[1]孤独症儿的疗育,务学正主编.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8:4-6

[2]寻找心理平衡(日)田中千穗子著.陈刚,陈飞译.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68-170

[3] 安炳.自闭症的成因探索及HBH自闭症个性疗法康复程度量表[J] 中国西部科技,2004,12,100-101

篇2

【关键词】 孤独症儿童;家长;心理问题;对策

儿童孤独症是一种全面发育障碍的疾病,主要是在社交技能、认知和交流等多方面存在障碍的发育障碍(包括发育延迟和扭曲), 多数患儿在智力、学习、语言表达、环境适应、与人交往等方面表现差[1],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 但综合治疗对多数患儿有重要帮助, 其中少数可获明显好转, 但多数患儿远期预后欠佳。

1 资料和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对2011年2月~2013年2月在本院就诊并确诊的102名孤独症儿童家长, 其中母亲81人, 父亲21人, 年龄26~39岁, 平均31.4岁, 有固定工作的69人, 工作不稳定33人。

1. 2 方法

1. 2. 1 量表及问卷 采用状态焦虑问卷、Zung抑郁量表[2]、90项症状自评量表[3]及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表对患儿家长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分析。

1. 2. 2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百分率表示

从表中可见孤独症儿童家长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依次为:紧张焦虑、悲观抑郁、信心丧失、自责自罪。

2 心理问题评估分析

2. 1 紧张焦虑 由于家长对疾病知识缺乏了解, 难以接受孩子患病的事实, 四处求医, 认为孩子会致残, 且因为孩子与人交往障碍、行为异常等, 时常担心孩子伤害他人或被他人伤害、周围人的无知嘲笑等, 常常感到紧张不安、顾虑重重、焦躁。

2. 2 自责自罪 多数家长在了解一些相关疾病知识后, 认为自己为了个人的发展而疏于在妊娠期情绪的不稳定、患病、自行用药、在孩子的婴幼儿期未尽到照顾和关爱孩子的责任、生活压力大、对孩子的不正当教育、在孩子婴儿期出现的初期症状未及时发现就诊等等因素造成家长的自责自罪心理。

2. 3 信心丧失 大多数孤独症患儿即便接受了良好的治疗和训练也难于达到正常同龄儿的水平, 同时因治疗和训练持续时间长、见效慢、孩子不配合、难照顾等, 还需承担来自家庭其他成员、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 使家长信心丧失。

2. 4 悲观抑郁 孤独症儿童预后差, 多数患儿伴有明显的精神发育迟滞, 智力低下, 感知觉、语言、社会交往障碍, 行为异常等症状, 部分症状在孩子成年后持续存在甚至加重, 使家长过分担忧孩子的将来, 产生悲观抑郁的心理。

3 对策

3. 1 紧张焦虑 在与家长接触时应热情耐心, 态度和蔼, 认真倾听家长的倾诉, 建立良好的关系, 做好知识宣教, 安慰家长, 认真解答疑问, 帮助正确认识疾病, 勇敢面对疾病, 培训家长指导孩子与人相处时的注意事项及方法技巧, 减轻孩子受伤或伤人。

3. 2 自责自罪 帮助家长正确面对疾病, 与孩子建立正常、良好的亲子感情及关系, 合理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教会家长妥善处理孤独症儿童的照顾、训练与生活、工作的关系, 有助于帮助家长克服自责自罪的心理。

3. 3 信心丧失 对家长表示理解, 使其知道早起治疗、驯良的重要性, 鼓励家长克服困难, 帮助和指导进行有效的家庭训练, 患儿改善和取得进步及时鼓励, 让家长和患儿看到希望。

3. 4 悲观抑郁 与家长保持长期的咨询随访关系, 开展结构化训练教育, 采取积极长期的干预措施, 改善预后, 帮助取得相关社会机构的支持[4], 提高患儿的自我照顾能力。

参考文献

[1] 沈渔. 精神病学.第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569-571.

[2] 沈渔. 精神病学.第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250-252.

篇3

一、2015年工作回顾

(一)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专项调查工作有质有量。

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专项调查目的是为上级残联制定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提供详实的科学依据,我县参与此次调查的共有2乡16镇,总计269个村/社区。专项调查底册共有残疾人10612人,其中进村入户调查人数:10223人,采用电话调查的人数3人,入户调查率:99.97%。落实了专项调查工作经费5万元。集中举办了二期调查员培训班,培训调查员100名,分别到三个人口多,残疾人数量大的乡镇举办了培训班,培训调查员76名,培训效果明显,参加学习的调查员掌握了调查表的内容填写要求,错误率低,工作开展得较为顺利。在调查数据初录和复录阶段,为确保系统录入的数据与纸质表内容保持一致,做到准确无误,我会高度重视,精心部署,在各乡(镇)精心挑选了熟悉电脑操作、责任心强、业务能力素质高的残疾人专职委员组成数据录入工作小组,集中在县残联实行封闭式管理,统一食宿,全力承担我县残疾人调查表的系统初录与复录工作,县残联专项调查办公室负责人全程督导。圆满完成了我县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专项调查数据上报工作。

(二)“助残日”系列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

在第二十五次全国助残日期间,XX县残疾人工作委员会紧紧围绕“关注孤独症儿童,走向美好未来”活动主题,早安排,早布置,在全县上下营造了浓厚的扶残助残氛围。

一是5月6日,县残联就第二十五次全国助残日活动的主题、县残联的初步安排向县委分管领导汇报,得到了县委分管领导刘龙林副书记的支持,县残工委向全县各乡镇、县直各单位下发了开展第二十五次全国助残日活动的通知,明确了各成员单位在助残日期间要为残疾人做好两件以上实事,张贴助残日宣传标语,营造出浓厚的扶残助残氛围。

二是5月13日,县残联邀请XX市第三人民医院孤独症治疗专家来我县为全县孤独症儿童及家长讲授孤独症的临床症状、诊断以及抢救性康复等知识,并与家长、老师进行互动交流,现场认真解答家长们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活动中,县残联还为每个孤独症儿童家庭送上了300元慰问金,并呼吁社会多关爱、关心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生活等问题。XX新闻联播在助残日当天对此次活动进行了相关报道。

三是5月13日,县药监局工作人员到县特殊教育学校,专题为在校的残疾学生讲了一堂食品药品安全课,辅导学生们做了一套康复操。

四是5月13日下午,我县举行了上海拉夏贝尔服装有限公司服装捐赠发放仪式,有31名残疾人到场参加活动,领取了合身的衣服,宣传了上海拉夏贝尔服装有限公司助残善举。

五是动员助残志愿者开展助残活动。5月14日上午,“康复乐”脚病修治专业店10名技师,自备车辆,自带药品,到八都镇敬老院为在该院生活的40多名老人修脚,治疗脚病,并为每位老人送上一双袜子、一瓶药膏。

六是县残联在5月14日组织全县各乡镇残联理事长、残疾人专职委员共36人开展登山活动,这36名残疾人工作者团结协助,兴致勃勃,登上了XX县最高峰---大东山,感受了作为一名残疾人工作者参与集体活动的愉悦心情,体现了我县残疾人工作者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

七是各乡镇残联、县民政局、教体局、妇联、卫生局等县直单位在助残日期间悬挂了助残宣传横幅。

(三)贫困残疾人摸底调查工作圆满完成。

按照XX省残联、XX省民政厅联合下发的《关于在全省开展贫困残疾人摸底调查工作的通知》(赣残联字〔2015〕40号)文件精神,为确保我县贫困残疾人基本情况摸底调查工作顺利实施,我会高度重视,迅速反应,下发了《关于在全县开展贫困残疾人摸底调查工作的通知》,通知各乡(镇)残联、民政所要高度重视,将此次摸底调查工作作为当前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按照相互职能密切配合,加强沟通,相互支持。由民政所负责提供享受低保、五保供养的所有残疾人名单;残联负责组织、核残、统计、汇总等工作,严格按照时间节点上报摸底数据,为协助上级部门研究制定我省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实施方案提供准确地数据依据。

(四)各项民生工程残疾人项目顺利实施。

根据年初工作计划和市残联下达的任务,我会认真开展好了各项业务工作。

1、康复工作:一是我会于4月和10月,两次组织XX康明眼科医院王木保院长一行11人,深入到我县各乡(镇)开展“白内障免费筛查”活动。共筛查总人数为360人,其中患白内障总人数有118人,有48人可行白内障手术,目前已有10人接受了免费手术,缓解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二是认真做好了全县重度聋儿(人工耳蜗)救治康复对象申报工作,组织了0-6岁4名、7-17周岁3名聋儿参加了省残联的人工耳蜗筛查。三是继续与市、县精神病院合作,将残联精神免费救助资金与省级重性精神病贫困患者免费救助资金整合使用,将我县346名持证精神病患者全部纳入了免费服药、治疗救助范围,超额完成目标任务。进一步加强了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收治管理工作,并设立严重肇事肇祸精神病人专项救治和监护人奖励基金,大大减轻了患者家庭的沉重负担。同时,切实加强了20个社区康复站管理,为1000名残疾人提供了康复救助与服务,并建立了康复需求评估档案,已完成任务数的100%。

2、教育工作:理事长亲自带队深入到全县18个乡(镇),协助县特殊教育学校开展了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筛查工作;为3名贫困在校大学生每人发放了助学金2000元。

3、就业和扶贫工作:按照省、市残联的工作部署,开展了以“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为主题的残疾人就业援助月活动,帮助用人单位与有就业需求的残疾人搭建了一个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平台,活动为14名残疾人在县工业园区企业找到就业岗位;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形式安置残疾人专职委员28名,认真落实了140名农家书屋残疾人管理员上岗工作,专职委员、管理员工资报酬,年底统一由县财政局通过“一卡通”形式直接划拨到他们帐户。

今年加大了向上级争取扶持农村贫困残疾人发展种、养殖业资金的力度,向省残联争取了种养示范基地和种养大户两户,为贺远庭、李连娇、周文诚、袁贱根、彭冬生等五人做好了残疾人种养大户示范基地的向市申报工作,并争取了二户,鼓励他们更好地辐射和带动周边残疾人就业和共同发展致富。

结合XX县委、县政府的“双学双用双服务工作”,我会分别在白水镇井冈蜜柚种植基地、冠山乡、醪桥镇叶小平水产养殖基地、县残联职业培训中心、盘谷镇优质稻种植基地等共开办了10期“双学双用双服务”讲习班,为县残联领导干部及残疾群众传授了相关的专业技术,帮助当地的残疾人自主创业。

4、工作:我会与县局、各基层残联加强联系,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及时处理好残疾人来信、来访案件。定期排查不安定因素,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对在残疾人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及时把握,认真做好疏散、化解、劝返等工作,一年来接待来访8余人次,来信5件,协调解决各类问题11件,维护了正常的秩序。

5、办证工作:我会切实加强了《核发第二代残疾人证》的管理工作,严格按照残疾人证评定标准,一年共换发残疾人证1216人次。

(五)其他中心工作开展有条不紊

1、深化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专项治理,进行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的专项整治。自开展深化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专项治理工作后,我县残联进一步加强整改,我会健全和完善了《XX县残联机关管理制度》,从四个方面明确了十一条规范举措,对改进工作作风和密切联系群众提出了更加明确具体的要求和制度化、长效化意见,严明纪律要求,加强监督检查,使各项规定得到有效落实。领导干部带头执行公务接待、公车使用等各方面的规定。下基层调研密集开展,坚持轻车简从,简化接待。做到可开可不开的会议不开,改为以电话通知或文件形式布置工作。可合并召开的会议采取开套会合并召开。2015年至今以残联名义召开的全县性会议活动,综合数量和规模,与八项规定前相比,精简了50%,大大降低了开支,提高了效率。

2、开展发展环境深化年活动,重点围绕“三单一网”建设,我会严格按照县里“全集中、全到位”的要求,县残联办证窗口进驻行政服务中心,服从县行政服务中心统一管理,为全县残疾人提供更优质、高效的服务。加强整治,摒除作风,加强依法行政意识。

3、高度重视法治XX建设,把“法治XX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和领导班子责任目标,健全了法制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加强法律法规宣传,认真做好残疾人矛盾调解、矛盾纠纷排查、提供残疾人法律维权服务等工作,并积极组织县残联领导干部参与网上法律知识考试,为普法依法治理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4、切实抓好精准扶贫工作。县残联多次深入水田乡富口村开展精准扶贫调研,鼓励富口村6户贫困户立足特色抓项目,指导他们走养牛致富的路子,作为他们增加收入、提高效益的重要举措,并在中秋节期间为他们送去粮油等慰问品和每户300元慰问金。

5、认真抓好美丽乡村建设。因地制宜,落实各项措施。县残联从办公经费中抽出10000元资金,帮助阜田镇育贤村抓孙家小组好村级基础设施建设,整治村容村貌,重点抓好路、水、厕和绿化等工作。同时,建立健全挂点村联系制度,确保全年工作有序进行;同时坚持重大事件报告制度,落实节假日值班制度。开展了法律宣传活动,组织全村党员干部及部分村民认真学习了《宪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残疾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大力提升了全村干部群众的法律水平。

6、扎实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今年以来,我们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坚持排查矛盾、化解纠纷、分析原因、妥善处理、消除隐患等工作措施,努力构建维持社会稳定的坚固防线,切实做到了排查矛盾、化解纠纷、稳定人心、巩固稳定。一是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定期召开矛盾纠纷排查分析会,做到了改制企业遗留问题和其它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底子清、情况明,及时发现和处理矛盾纠纷。二是完善制度,结合单位实际,建立健全了检查监督、责任追究、请示汇报、奖惩等管理制度,使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三是对机关和企业,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切实把调处工作拿在手上,抓出成效,坚持实行“一票否决”,并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四是坚持“三个原则”,努力构建维稳防线。坚持“属地管理”的原则,实行分级管理,归口调处,把确保一方稳定的责任落实到了各企业和单位;坚持“预防为主、教育疏导、依法处理、防止激化”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处理各种矛盾纠纷;坚持“工作在前,各负其责”的原则,经常分析、预防不安全苗头。大力开展综治、禁毒等法制宣传教育活动,采取悬挂横幅、发放宣传材料等方式在职工和居民中进行宣传,全年宣传达到2次以上。加强对干部、职工及住宅区居民的思想政治工作,广泛开展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内容的教育活动,不断化解矛盾,稳定人心,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全年没有发生越级群体性和个别上访事件,确保了一方稳定。同时,认真抓好阜田镇育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示范村建设工作,牵头召开协调会三次,落实帮扶建设资金6万元(每个单位2万),搞好了硬件建设。

7、积极参与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今年以来,县残联加强了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自查和自测自评工作,对照《文明城市测评体系》,逐项进行核对,对已经达标的项目,全力进行巩固,并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对尚未达标的项目,进行归纳梳理,加强了对周边环境卫生、市场秩序、交通秩序、绿化美化、等重要问题,进行反复督查、整改。同时,努力做好学雷锋志愿服务和身边好人榜的工作,做好了肖晓明作为“中国好人”的推选工作。

二、2016年工作计划

1、继续加强与县财政局、县民政局的联系,将贫困低保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发放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及时掌握重度残疾人是否享受低保的工作动态,力求做到不遗漏、不误报。切实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纳入补贴范围,完成好我县低保重度残疾人补贴发放工作。

2、主动联系县就业服务局,以创新培训方法、丰富培训内容为手段,采取集中培训和基地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切实做好我县城乡残疾人就业培训工作。培训结束后,积极帮助他们寻找合适就业岗位,大力倡导、鼓励和支持残疾人自主创业。

3、认真贯彻落实《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进一步摸清我县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底数提高我省残疾儿童入学率,继续做好6-14周岁的适龄残疾儿童相关信息的收集、建档工作。

4、全面完成下年度民生工程各项工作,并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将信息资料录入到相关业务系统,确保数据录入及时、准确。认真做好台帐、年报、快报的上报工作。

5、切实做好三进三解三促走访活动、精准扶贫、新农村建挂点帮扶、提升大走访等县委、政府中心工作。

篇4

关键词 医教结合 特殊教育 改革

分类号 G760

近年来,“医教结合”受到越来越多特殊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一方面,国家和一些地方政府把“医教结合”纳入到特殊教育政策法规和工作文件中,并且进行实验和试点。另一方面,各地不少特殊教育学校和学者正在坚持不懈地探索特殊教育学校职能转变,开发与实施康复课程。上述探索有的是在教育部或地方项目指导下进行的,有的是学校自发组织的。然而,也有人对特殊教育“医教结合”提出了一些质疑。在这一背景下,本文试图分析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实施背景、内涵和积极作用,以期更多特殊教育研究者和教师能对“医教结合”实践有更全面、准确的认识,进而深入思考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实践价值与重要意义,更科学合理地开展特殊教育实际工作。

1 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实施背景

1.1 特殊儿童教育与康复的需求突出

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全国0-14岁残疾儿童总数为387万人,其中0-6岁残疾儿童141万,6-14岁的学龄残疾儿童246万。这些残疾儿童大多是学校教育的适龄对象。由于目前的医学手段尚无法治愈脑瘫、智力障碍、孤独症等疾病,这些疾病不能像肺炎、腹泻那样等儿童身体康复了再上学,患有这些疾病的儿童只能带病接受教育。因此,这些残疾(病患)儿童在接受教育的同时,都具有康复的需求,尤其是被安置在特殊教育学校的39.9万名特殊儿童,他们具有更加突出的康复需求。

1.2 特殊教育学校的对象改变及困境凸显

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中聋校的规模和听障学生人数正在萎缩,培智学校的教育对象在结构上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培智学校教育对象的改变具体表现为:障碍程度严重;障碍类型多样化,包括:中重度智障儿童、脑瘫儿童、自闭症儿童、生长发育迟缓儿童等;多重残疾儿童增多。例如:某培智学校2001级9名学生中,构音障碍3人,不能说话,重度自闭症2人,严重多动症2人,其中一人还伴有抽动症,脑瘫1人,呈“剪刀腿”步态,行走困难,1人为唐氏综合症患者。目前,培智学校几乎都是类似的情况,以致原有传统、单纯的教育手段难以凑效,学校陷入了课堂集体教学难以进行,原有的教育教学目标及教学计划难以实施。教育效果无法体现的困境中。特殊教育学校教育对象的这种变化以及困境,势必引起特殊教育模式的改变。

1.3 特殊教育相关服务与支持体系缺失

在美国等特殊教育先进国家和地区,法律规定不仅要为特殊需要儿童提供特殊教育,还要提供听力学、言语语言病理学(ST)、职能治疗(OT)、物理治疗(frr)和心理服务等相关服务,并且建立早期疗育服务体系。在其实际工作中,康复治疗(含OT、PT、ST)等专业内容以特殊教育相关服务的形式进入到特殊教育学校,以满足特殊学生的多种需要、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提供保障和支撑。而我国特殊教育的相关服务未受到应有重视,相应支持体系缺失。长期以来,我国康复治疗服务主要由医院承担,特殊教育主要由教育机构提供,它们分属于卫生、教育两个不同的系统,彼此相对封闭、相互分离。

针对目前特殊教育学校教育对象的变化、教育教学的困境以及相关服务的缺失,人们近年来开始反思康复与教育分离模式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特殊教育改革对策。比如,儿科专家、上海市副市长、原教委主任沈晓明教授指出,这种相互分离的模式有两个弊端,一是残疾儿童个体很难同时兼顾学习与康复,二是康复治疗与学习完全分离,医生和教师各念各的经,康复治疗不能有效为教学服务,提出应大力发展基于学校的康复治疗模式,并将其视为教育过程的一个部分。

1.4 医教结合是我国特殊教育改革的可行途径

进入新世纪以后,一些有条件的特殊教育学校基于满足特殊儿童的实际需要这一初衷,不断开展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探索和康复训练实践,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详见《现代特殊教育》2011年第2期系列文章)。2007年2月教育部颁布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把“教育与康复相结合”作为课程设置的原则之一。要求在课程特色上,针对学生智力残疾的成因及类型,注意吸收现代医学和康复技术的新成果,融入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咨询和辅导、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等相关专业的知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并把康复训练课作为培智学校的选择性课程,为特殊教育学校的医教结合实践提供了直接的政策性支持。《“十一五”期间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2008―2010年)》及配套文件和资金等的落实,改善了部分特殊教育学校教学、康复训练设施的配置,为特殊教育学校康复课程的实施提供了硬件支持。2011年、2012年、2013年教育部都把“特殊教育‘医教结合’改革实验和试点”作为年度特殊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对推动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工作发挥了积极影响。2011年4月授牌的18个特殊教育学校“医教结合”实验基地正在进行的实验探索,2013年1月“推进医教结合,提高特殊教育水平”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结题,并总结了成果,上海市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工作也取得了初步成果。这些前期实践、有利条件以及成果可以说明,由特殊教育学校承担“康复与教育的双重任务”、改变“康复与教育”二元分离模式的“医教结合”实践探索是目前我国特殊教育改革的一条可行途径。

2 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内涵

最初,“医教结合”作为一种较固定的提法,是“医学手段与教育手段相结合(注:在特殊教育、康复医学领域)”或“临床医疗与教学相结合(注:在医学人才培养领域)”等通常含义的简称。目前,“医教结合”已经成为特殊教育领域的热门名词,其内涵为许多特殊教育实践者和研究者所关注。

2.1 “医教结合”的已有论述

从现有文献中,“医教结合”最早始于何时、何地、由何人提出无法得到确切答案。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一些地区和特殊教育学校的特殊教育工作者进行了不断探索(详见《现代特殊教育》2011年第2期系列文章)。他们在教育教学中,有机地融入和运用现代医学康复的理念、内容和手段,力求科学、有效地对残疾孩子进行教育和干预,实现缺陷补偿和潜能开发,提高其素质和能力,并称之为“医教结合”。

在目前实践中,人们已经对医教结合进行了一些论述和总结。有的从特殊儿童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明确提出“医教结合是一种简称,它应当包括医教结合、综合康复、多种干预、潜能开发等内容”。有的站在特殊教育学校工作的角度,认为“‘医教结合’就是将医疗康复手段与教育方法进行有机结合,在尊重个体差异、面向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实施的一种教学模式”。有学者同样认为,在聋儿康复过程中,医学康复与教育康复是两个重要的手段。因此,聋儿康复中的“医教结合”,是指两者有机结合而形成统一的模式,并使两者在聋儿康复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也有人试图对“医教结合”进行较全面论述,指出:医教结合是指采用医学和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对残障儿童实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可以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其中“医”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利用先进的临床医疗技术对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各种疾病实施专项检查、诊断、治疗;其二是利用康复医学的手段消除和减轻人的功能障碍,弥补和重建人的功能缺失,设法改善和提高人体各方面的功能。此外,也有一些围绕“医教结合”的目标和意义来展开的论述,比如上海市相关文件指出,特殊教育实施医教结合旨在采用教育、医疗等多学科合作的方式,根据残疾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实际需求,对残疾儿童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与康复,开发其潜能,使每一个残疾儿童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这些论述从多个方面阐释了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反映出它是一种综合、跨学科、跨专业的理念,突出体现了特殊教育实践需要整合运用教育和医学的内容手段的思想。但这些论述都没有全面表述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含义。即使有人试图全面论述,但并未形成共识。

2.2 “医教结合”的概念界定

作为一个专业性名词,目前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定义的表述值得进一步梳理。尤其是,有必要给出一个在学科结合、特殊教育学校实践、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具有可操作性的,更有利于特殊教育实际工作的定义。从前面的论述分析及其他相关资料可知,目前特殊教育实践中所提的“医教结合”都共同指向医学与特殊教育的结合。但是,具体含义可有特指和泛指之分。

2.2.1 特指的含义

现代医学可分为保健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四类,有上百个亚学科。特殊教育“医教结合”主要是指其中的现代康复医学与特殊教育的结合。教育部特殊教育学校“医教结合”实验基地项目中主要采用此特指的含义。

由于康复概念更新、全面康复思想的传播,康复医学范围逐渐扩大。发展于20世纪40年代的现代康复医学强调应用各种医学和相关学科的手段,对残疾者进行身体、心理、教育和社会等方面的全面训练,使其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改善、代偿或替代,并最大限度地回归社会。与以往相比,现代康复医学的康复对象包含了残疾儿童;其手段扩展到工程、心理、教育、社会等各个领域,包括物理治疗(PT)、作业治疗(OT)、言语治疗(ST)、心理治疗、康复工程、艺体治疗、中医治疗、康复护理、职业咨询、社会服务等;内容已涉及到运动功能、感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语言交流能力、认知能力、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等多种人体功能障碍。由于现代康复医学和特殊教育在内容和手段上都涉及运动、语言、认知、心理、生活自理、社会适应等领域(或称课程);在对象和目标上又都指向使残疾儿童的功能和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改善、代偿或替代,并尽量能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两者也都有神经可塑性(或关键期)、行为主义理论、身心发育(或发展)理论等相同的理论基础。由此可见,现代康复医学和特殊教育之间存在相互结合的天然基础和必然性。

对于学科结合而言,“医教结合”是一种现代康复医学和特殊教育深度合作的理念和追求,即这两个交叉学科互通有无、相互借鉴,以促进两者交叉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对于特殊教育学校实践来说,“医教结合”是一种基于学校为特殊儿童提供康复与教育的综合服务模式,不同于一般学校中课程教学的教育模式,也不同于基于医院为病患者提供康复训练的模式。它具体是指整合教育、康复训练的内容和手段,主要为教育机构里学前及低年级(1-3)特殊儿童、以及其他兼具教育和康复两种需求的特殊儿童提供综合服务的一种工作模式。它要求打破学科壁垒,梳理和统整现代康复医学和特殊教育等学科间交叉重叠、相同相通的知识技能,以特殊儿童的需求为导向,分别从言语、听觉、语言、认知、情绪行为、学习能力和运动等领域对其进行康复训练与特殊教育。

2.2.2 泛指的含义

特殊教育“医教结合”一般泛指与特殊儿童相关的医学领域和特殊教育的全面结合。其中相关医学领域包括:儿科、其他临床科、康复科、保健科、护理科等学科,这些学科的内容涉及到特殊儿童的筛查、诊断、临床医疗、康复治疗、护理保健、建档、转介、综合干预等工作。而特殊儿童的教育教学只有与这些工作良好衔接,才能共同构成完整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可以认为,上海市《关于开展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工作的通知》及其承担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推进医教结合,提高特殊教育水平》所采用的是“医教结合”的此含义,体现在上海市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制度建设、实践工作(内容、手段、服务流程等)、队伍建设和保障系统等多个方面的改革工作中。这些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工作“已在上海全市各区县普遍展开,内容丰富、涉及面广”。

对比特指和泛指的含义可知:两者并不矛盾。特指的含义是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核心,泛指的含义包括更宽泛的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内容,其外延比特指含义更大。无论是特指还是泛指的“医教结合”的论述,都对特殊教育实际工作、医教有机融合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建设等具有指导意义。

2.3 “医教结合”的做法

整合分析教育部特殊教育学校“医教结合”实验基地项目和上海市特殊教育“医教结合”改革的相关表述及实践内容以后,本文认为目前“医教结合”特殊教育的工作内容包括了:低龄段在校特殊学生的康复训练;基于学校的儿童康复中心建设;残疾儿童发现、诊断、评估、安置与综合干预的服务机制建设;特殊教育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的工作制度;医教结合的专业队伍建设;医教结合的特教课程改革;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人才培养等。整合分析这些内容,从特殊教育学校、政府两个层面来看,目前较成型的一些做法有以下几个。

2.3.1 引进个别化康复的内容与方法,落实特殊儿童个别化计划

个别化计划是特殊教育最重要的核心,特殊儿童与青少年的特殊教育需求正是通过个别化计划的拟定与实施得以实现的。个别化康复是康复医学所采用的一种形式,是指康复训练人员对患者进行某些方面功能或能力的系统评估,并制订相应的康复计划,对其进行个别化、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的过程。在“医教结合、综合康复”理念指导下,开展培智学校低年级、聋校学前和低年级儿童听觉(指聋校)、言语、语言、认知等康复训练的实践探索,以此验证和探索特殊儿童个别化训练的有效方法,促使教师系统地了解并掌握听觉康复、言语康复、语言康复和认知训练的理论知识体系,增强教师实施个别化言语、语言、认知等训练的实践能力,落实特殊儿童个别化教学和训练的工作,从而为提高培智学校低年级、聋校学前和低年级儿童的语言沟通和认知能力等奠定扎实的基础,增强其交流和社会适应能力。

2.3.2 注重课程教学与个别化训练的内容衔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在学前聋儿的康复教育中,“医教结合”实践以聋儿康复教育HSL理论和“1+x+Y”操作模式为依据,在听觉康复和言语矫治的基础上开展语言教育,将集体语言康复与个别化康复和家庭康复相结合。采用强化听觉、言语训练的主题教学活动,渗透语言、健康、社会、科学和艺术五大领域内容的六个康复活动以及生成课程等集体康复教育形式,在促进语言发展的前提下全面提升聋儿的各种技能,使得聋儿得到真正意义的全面发展。

目前,我国培智学校课程中的“实用语文(数学)”或“生活语文(数学)”,以及培智学校改革所强调的“综合课程”或“主题教学”都注重课程的功能性。功能性课程强调学科性的知识技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强调知识、技能学习的整合,重视内容选择的生活意义。在培智学校的低年级课程教学中,“医教结合”实践将言语康复、认知康复方法与生活语文教学互相融合、互相渗透,使课程教学与个别化训练的内容衔接,以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2.3.3 加强制度、队伍和运行机制建设,建立完整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

采用“建立区县特殊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医教结合专项工作制度;成立特教专职康复教师队伍、专兼职的特教保健教师、专兼职的巡回教师队伍;多渠道开展培训,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参与医教结合工作的医生的专业化水平”;开展教育康复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等具体做法,以保障医教有机融合的特殊教育工作开展,保障特殊儿童发现一诊断一安置工作网络的运行。同时,采用“建立残疾儿童发现、诊断、评估、转介、安置运行机制;建立残疾儿童确诊和报告定点医疗机构制度、明确定点医疗机构的职责;建设残疾儿童信息通报系统;设置残疾儿童入学鉴定委员会”;加强康复课程建设和开展个别化教育与康复训练等具体做法,以规定残疾儿童“发现-诊断-安置”的工作流程与方法,确立“定向转诊-定点确诊-回访上报”及“医教结合综合鉴定-科学安置-统筹实施康复与保健”的工作模式。最终建立起残疾儿童发现-诊断-随访-安置-综合干预等完整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并不断完善。

3 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积极作用

特殊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残疾学生的发展,使之融入主流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实施,符合残疾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实际需求,有助于每一个残疾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对特殊教育学校工作而言,实施“医教结合”具有如下积极作用。

3.1 转变特殊教育观念,完善特殊教育学校职能

教师以往所采用的传统、单纯的教育手段在特殊教育中所能起的作用很有限。比如有的教师以往在面对不会开口说话或口齿含混不清的听障学生时,“教学手段和方法单一,对聋童发不出或发不清楚的音往往束手无策,常常只能用传统的教育手段一味地让聋童反复模仿”,效果往往很差。通过“医教结合”实践,教师可以学习康复技能,会知道说话困难可以从呼吸、口唇舌运动、发声和构音等方面去找原因,并实施针对性的言语训练方法,从而具备一些疗育结合的新思路和办法。“医教结合”实践可以使教师在特殊教育观念上逐渐走出那种“教育是万能的、是无所不起作用的”认识误区,加深对现代康复医学的认识,提高对残疾儿童康复过程、康复需求的认识,一定程度上改变过去那种“先医后教”、“医教分离”的认识和做法,逐渐采用“当医则医,当教则教;医中有教,教里融医;医为教用,教需医辅;医教结合,科学发展”的务实做法。

“医教结合”实践也能使一些特殊教育学校逐渐认识到,在面对中重度特殊学生时,学校的职能定位不只是单纯的学科教学和知识传授。提供康复训练,满足特殊儿童的康复需求也是特殊教育学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在有些自发探索康复课程的培智学校中,康复课程正逐步成为学校的核心课程。

3.2 掌握新技术新方法,解决特殊教育中的新问题

训练器具、假肢、矫形器、助听器、人工耳蜗、辅助沟通系统、电子导盲杖等现代科技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残疾儿童身上及学习生活场所中。这些新技术新科技的运用,给特殊儿童教育和康复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如何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这些辅助设备的作用,帮助残障学生改善生存和生活状况?如何教会残障学生或家长使用这些辅助设备?如何利用这些设备更好地为残障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成了特殊教育学校和教师们面临的新问题。

“医教结合”的实践探索,能帮助学校和教师逐渐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和途径。通过实践操作和继续教育的形式,大部分教师都能掌握一些可在学校环境和教学中实施的康复方法与技术,充分发挥学校所配备的基本康复设备、器械,以及残障个体所适配的辅助设备的作用。还可以和其他专业人员配合,通过教育、康复与医疗(与医生配合)等手段的综合运用,使残障学生得到更理想的发展。

目前,一些较先进的评估和康复训练的手段方法已运用在特殊教育学校的“医教结合”实践中。与一些传统的方法相比,这些手段方法可以提高特殊儿童参与教育训练的兴趣,减少教师的工作量,还能及时地反馈训练效果,提高训练的科学性、针对性。

3.3 推动最佳实践模式的探索,提升特殊儿童教育水平

特殊教育学校的“医教结合”实践是基于特殊儿童的实际需要、康复医学和特殊教育等领域所积累的科研成果、前人探索的成功经验而展开的。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实践探索证明了该模式对特殊儿童发展的有效作用,也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比如,有人将目前国内常用于医疗康复机构的“引导式教育”引入到特殊教育学校的脑瘫儿童教育康复中,并进行1年的随访评估,得出“引导式教育有助于特殊教育学校脑瘫儿童上肢、下肢和躯体、及平衡功能的改善,并有助于减少不良事件和副反应”。有实践者指出,“医教结合”的康复模式既促进了孤独症学生的身心康复进程,又能满足他们接受教育的需求。“医教结合”的康复模式是促进孤独症儿童心身健康发展、全面康复的一种趋势和比较理想的一种模式。而自2001年起开展“医教结合”试验,探索一种更科学、对残疾孩子的发展成长效果更好的教育教学模式的哈尔滨燎原学校,更是得到时任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的肯定:“哈尔滨燎原学校以“能生存、会生活”为办学目标,通过医教结合等创新模式培养智障学生,使他们树立信心,融入社会,事迹感人”。

这些特殊教育学校的实践证明:多年来,特殊教育学校里的“医教结合”探索,对残疾学生进行综合康复、多重干预、潜能开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将进一步推动特殊教育最佳实践模式的探索,推动更多适合我国国情、省情和各校校情的特殊教育实践模式的提出,推动特殊教育的内涵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国特殊儿童教育水平。

4 总结

篇5

【关键词】亚健康;疗养员;健康教育

健康是一种身体、精神和交往上的相对完美状态,而不是身体无病。人群中真正健康(第一状态)和患者(第二状态)不足1/3,有2/3以上的人群处于健康和患病之间的过渡状态,世界卫生组织称其为“亚健康”(第三状态)[1]。亚健康人群与社会发达程度和竞争强度呈正相关[2]。军队疗养人员文化程度普遍较高,绝大部分人员主要从事战备训练和科研工作,所承受的工作和竞争压力较大,是“亚健康”的高发人群。搞好对“亚健康”疗养员的健康教育,不仅仅靠医务人员参与,更应是疗养员与医务人员之间互动,让更多的疗养员认识到:脱离“亚健康”走向健康的关键在自我。

1护理人员应掌握“亚健康”的相关知识

1.1主要症状

1.1.1慢性疲劳综合征(CFS)1982年美国疾病中心将一组慢性(或反复)极度疲劳持续时间至少半年为主要特征的症候群命名为慢性疲劳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疲劳、忧郁、失眠等。

1.1.2信息过剩综合征长期大量接受和处理信息造成大脑皮层活动抑制,并由此所致的各种病症的总称。

1.1.3神经衰弱是一种神经系统衰弱而无器质损害的功能,个体的素质和性格特征可能是其发病的基础。

1.1.4肥胖症肥胖早期属于“亚健康”状态,肥胖发生年龄越小,时间越长,成年后导致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的可能性越大,而所谓现代生活方式和垃圾食品的无度摄入是问题的主要症结。

1.2“亚健康”的发病机理人类“亚健康”状态的发生与社会环境、经济文化、生活方式和遗传因素等密切相关。就人体医学研究而言,可能是病毒感染、应激等多种因素引起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紊乱的结果。按照生物学的机理,应激刺激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后,肾上腺素皮质系统分泌增加,血中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升高,呼吸、心率加快,血糖升高等。本来是机体一种“应急”反应,一种保护机制,然而,就是因为这种刺激是长期性的,使得人体交感功能长期亢奋,进而导致疲劳、失调等不良反应。国内外许多研究证实“亚健康”与应激密切相关。

1.3给生活带来的影响 “亚健康”发生率较高,严重影响人的工作、生活和健康。其特征是:诱发因素往往由病毒感染、重要生活事件或心理应激之后引起,并不断产生新的持续或反复发作;由于潜伏期无明显症状,一般性体检也无异常,因此,这部分人群通常不予以重视,也未安排充分的休息与保健,最终易导致突然发病。

2健康教育内容

2.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远离“亚健康”,首先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习惯专指人们在衣、食、住、行和工作、生活、爱好、偏嗜、风俗以及信仰等方面的习惯与行为特点,并由此产生对待现实生活的心理活动状态。不良的习惯主要表现为吸烟、酗酒、乱性、吸毒以及不良的饮食、起居行为和不爱运动或极少运动等。

2.2均衡营养,合理膳食世上没有哪种食物包含人体必须的全部营养,理想的膳食首先要保证营养的平衡。人体必须的营养物质(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矿物质和维生素)在每日的食物摄入中均不可或缺,因此,应该注意膳食选择的多样化,以谷物为主,多食蔬菜、水果、薯类、鱼禽、蛋肉。饮食不要依个人的嗜好选择,不暴饮暴食。

2.3不吸烟、不酗酒、不乱性、不吸毒吸烟与被动吸烟极易促发某些疾病,如:肺炎、肺支气管炎、肺癌等。适量饮酒不会损害健康,而酗酒则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严重危害。乱性、吸毒应是禁止的,这两种行为对人体的健康危害更为严重。

2.4养成良好的起居习惯每个人都要按照自身的生物钟规律作息,注意劳逸结合,合理安排每天的活动,使每天的时间保持相对合理与稳定,并形成相对稳定的生活规律。既要避免过度疲劳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也要避免过度安逸懒散造成机体的免疫力下降。

2.5科学适度的有氧锻炼有氧运动是指在运动过程中,心率处在其身体最大心率60%~80%之间的运动。运动时间开始在20 min,随身体的适应程度,循序渐进地延长到60 min。有氧锻炼的最大特征是:人体在运动的过程中,保持着一定的节奏和舒适,通过不断地摄取氧气,让身体各部位和心肺系统在有氧的情况下达到锻炼的最佳效果。促进机体的平衡和新陈代谢,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有氧运动包括散步、登山、骑自行车、游泳、舞蹈、太极拳等。有氧运动不仅具有健身作用,而且还可以调节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使人在轻松愉快的运动中获得乐趣,体验快乐。通过丰富多彩,富有趣味性的活动缓解和消除心理和身体上的疲劳,促进身心和谐统一。

2.6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健康体检是预防疾病和保健的重要内容,既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重要手段,也是为制定预防保健措施提供科学准备。通过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可以正确了解自己身体处于何种状态,帮助找出身体的各类隐患,同时,从体检中得到警示,促进生活习惯的有效改善。

3健康教育的实施

3.1护理干预我们通过对疗养员进行“亚健康”状态问卷调查得知,“亚健康”状态疗养员占健康疗养员的80%以上,我们适时采取了集中教育方式,健康教育内容有:①你的生活方式健康吗?②合理膳食对健康的影响。③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等。并把教育的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和供疗养员学习,提高疗养员的自我防病意识。

3.2建立了科普知识阅览室疗区为疗养员订阅了很多与健康相关的科普报刊和丛书,如《中国健康保健》、《老年医学》、《健康报》,自制了《疗养生活指南》、《健康知识小问答》、《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军人的心理健康》、《军事训练伤的预防》、《护士对您说》等小册子供疗养员随时阅读学习。

3.3健康教育与疗养娱乐有机结合健康教育形式不拘一格,在疗养员生活区、治疗区、活动区和游览区设置了很多温馨提示语,如:“天天三笑容颜靓,七八分饱人不老,相逢借问留春术,淡泊宁静比药好”。此外,利用宣传栏进行宣传,建立疗养员健康体会交流平台,把健康知识编成小品、快板书等在工休联欢会上演出,通过多种形式把“亚健康”教育内容融入娱乐之中。

3.4建立了健康知识护理咨询服务一是在护士站设置护理咨询服务台;二是设立疗养员护理服务热线电话;三是每个疗养员的个性化健康教育由责任护士负责;四是实行了疗养护理服务限时制度和疗养员回访制度,保障疗养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好的护理服务;五是疗养员出院后进行跟踪护理指导,实现疗养护理的持续性和向疗养期以外辐射。

3.5疗养护理个性化教育从疗养护理问卷调查得知,“亚健康”人员的个体差异较大,这类人群需要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指导,如:儿童孤独症、离退休人员退休综合征、在职干部疲劳综合征等。我们针对不同的“亚健康”人员进行个性化健康指导,并制定出个性化的出院指导方案。

4健康教育的效果

通过在疗养护理工作中开展“亚健康”教育和回访576名“亚健康”的疗养员得知,他们不仅对“亚健康”有了正确的认识,也初步掌握了应对“亚健康”的基本方法,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和生活中,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各种压力和应激事件。据统计,有303名疗养员改正了各类不良生活习惯,做到了戒烟、限酒,学会了主动养生,养成了良好的生活方式;通过不断调整自我生存方式,增进了心理与身体、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其健康体检的各项生理指标都明显优于以往。

参考文献

1赵瑞芹,宋振峰.亚健康问题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2002,19(1):10

篇6

一、2020年工作成效

(一)转作风,严治党,形成残疾人工作新格局

1.抓契机,强化理论武装。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对标“一法四条例”,以开展“坚守初心使命、做新时代合格残疾人工作者”大讨论为载体,精心制定方案,重点学习贯彻落实对残疾人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省残联杨志远理事长对于残疾人工作重要讲话精神,传达贯彻中省市重大工作部署和县委十三届十一次会议精神,在全系统开展集中和分散的学习讨论活动12次,参与人员245人次;参加上级中心组及辅导讲座8场次;各党员领导干部带头自学,全面完成学习计划;完成书面心得体会20篇;完成上报调研文章2篇;全系统残疾人工作者对于自身工作岗位职责重要性和正确履职有了新的认识,干事激情有了新的提高。

2.转作风,确立人民中心理念。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一是坚持人民团体属性。重点突出“强三性、去四化”,组织全体干部职工深入基层开展工作237人次,实地走访覆盖12个乡镇,足迹覆盖全县50%行政村(社区),为人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强化干事创业能力。坚持“四个坚定不移”、“六个准确把握”,协调推进新时代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基本工作方略,以时不待我的激情,制定全方位的学习提升计划,着力提升“六+”能力,以打造一批精品创新项目为抓手,建设一支敢打仗,能打仗,打胜仗的干部队伍。

3.抓整改,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一是全面提升机关党建。以前期机关党建工作中自身查找的问题为导向,认真抓好问题整改,全面优化各项党务制度,明确专人落实,高标准完成,积极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并向组织推荐,积极参与全县组织活动,获得机关支部讲故事大赛优秀奖;二是全面开展作风整顿。以全市开展作风大整顿为契机,认真开展为期2个月的作风大整顿工作。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残联干部作风大整顿工作领导小组,确保大整顿工作落到实处;2.严肃问题梳理。自我剖析认真反思,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走群众路线,深入基层,倾听群众肺腑之言,对标梳理出班子3个方面5个问题,班子成员及干部职工21个问题;3.突出整顿效果。班子问题全部制定了整改方案,由专人负责全部整改到位,班子成员各自认领问题清单,各自建立整改台账,按时保质保量对应销号,认真整改并举一反三;三是全面抓实党风廉政建设。采取坚持“三重一大”党组会研究、重大事项报告,开展“一月一学法”,常态化党风廉政谈话,积极开展并参与以案说法等方式,抓实抓牢党风廉政教育,筑牢防贪反腐堤坝。

(二)抓创新,强体系,确立残疾人工作新思路

1.以党的领导为首重,完善全县残疾人工作体系。一是以出台《县残疾人联合会改革方案》为契机,构建新时代残疾人工作体系。残联党组高度重视改革工作,明确专人负责,认真研究,结合实际,充分听取意见,重视程序,严格落实,于全市第一批出台《县残疾人联合会改革实施方案》,立足创新工作机制,优化服务模式,推进全覆盖的基层残疾人组织体系,建成全方位的残疾人服务平台,构建新时代残疾人工作体系;二是以积极参与基层治理为契机,提升基层残协组织建设。细化乡镇考核机制,专项化、日常化工作考核比重提升;积极参加村(社区)基层治理工作,明确基层治理中残疾人工作的位置;积极参与村“两委”换届工作,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培养和选用真心帮助残疾人,热爱残疾人事业的干部,充实基层残协组织,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三是以完善残保金征收机制为契机,推动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积极汇报争取,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加强和完善残保金的征收、使用和管理,积极推动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机关、事业单位安置残疾人就业意愿得到巨大提升。

2.以和谐共进为目的,创建“一米阳光·真情恵残”党建服务品牌。一是感恩励志激斗志。组建由“杨过”、彭章其、夏福平、罗莲等残疾人创业模范代表和县特教学校师生、普法先进工作者彭永贵组成的县“希望之光”感党恩励志宣讲团,成功举办大型活动6次,小分队活动20余次,足迹遍布机关、中小学校、乡镇,受众达2000人次以上,得到了高度的评价;二是志愿服务共和谐。残疾人的一技之长也能回馈社会,组建了以残疾人五大协会为主体的残疾人志愿服务队伍,开展了培训讲座、按摩理疗等志愿服务活动4次,服务群众200余人次;三是社会关爱暖人心。残联党组牵头组织集中和分散的献爱心活动,充分动员各乡镇、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爱心组织、爱心人士积极开展扶残助残活动,累计为残疾人捐款捐物共计近120万元。

3.以真情为民为宗旨,创建全县残疾人困难救助体系。针对我县残疾人实际情况,县残联想法设法,构建起一个全社会参与、多角度互补的困难残疾人救助体系。一是残联紧急救助机制。不等不靠,利用节省的自有资金,完善紧急救助方案,做到按政策应救尽救,今年截止目前已投入资金26800元,救助残疾人16人,其中困难救助7人,医疗救助9人,预计争取市残联叠加救助21000元,争取省残联叠加救助3万元;二是联系协调救助机制。在全部重度残疾人免费享受基本医疗、保障医疗服务的基础上,以县政府残工委联席会议为依托,明确专人负责,积极协调联系县级各部门、各乡镇,各方分工负责,建立困难残疾人救助服务机制,积极解决残疾人外地就医难,上学环境改善等一系列问题,累计投入资金近30万元;三是社会救助机制。以五大协会号召牵头为主,社会扶残助残组织、爱心人士为积极参与,对于困难残疾人的政策范围外的个性需求开展救助,累计捐款捐物近5万元。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实实在在的为困难残疾人减轻了负担,托起了家庭的希望。

4.以维权服务为使命,创建全县残疾人法律咨询服务平台。一是建立及时网络咨询平台。在县残联已有残疾人法律援助站的基础上,在法治网上搭建残疾人法律服务专区,实现残疾人法律在线咨询专用通道,整合全县法律工作者资源为残疾人服务;二是建立全面普法教育平台。与县普法服务品牌“指尖普法”正式结成合作伙伴,定期涉残案件案例分析,切实加强全县人民群众对于涉残案件的认识和残疾人相关法律法规的理解;三是建立联系协调平台。对特殊案例,请检察院、法院提前介入会商,形成联席会议制度,既解决了残疾人法律咨询瓶颈,又体现了法律的公平正义。

(三)优保障,解民困,展现残疾人工作新面貌

1.全面开展疫情防控保障,解除残疾人后顾之忧。针对疫情对残疾人尤其是贫困残疾人带来的负面影响,县残联积极作为、主动出击,帮助残疾人渡过难关。一是深入开展慰问。对全县48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到户慰问,发放米、油、面的生活物资,同时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宣传,对县内4家盲人按摩机构,县特殊教育学校发放口罩1000个、消毒液20斤;二是全面协调就业。全面开展受疫情影响失业残疾人情况摸排,加强与县工业园区各企业对接,开展2场针对残疾人的双向就业招聘会,帮助6名残疾人实现就业;三是加强部门协作。积极与县民政局对接,针对疫情防控期间困难残疾人家庭开展临时救助、把贫困残疾人纳入低保,保障了残疾人家庭疫情防控期间正常生活秩序。

2.全面提升贫困残疾人保障,打牢残疾人奔康基础。一是进一步宣传贯彻残疾人扶贫对象生活补贴政策,全年共为1445名贫困残疾人发放残疾人扶贫对象生活补贴384.9万元,比去年增加138万元,为6046名重度和精神三、四级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513.2万元,为4100余名残疾人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470.9万元;二是积极争取到市残联居家灵活就业创业补贴资金16.9万元,对全县从事居家灵活就业、种养殖业等420名残疾人,637名农村贫困残疾人进行就业补贴和发展生产补贴,补贴标准由去年的600元/人提高到800元/人;三是开展温暖万家行慰问活动,共涉及慰问残疾人2182人,慰问金额达91万余元;四是对730名肢体重度或三四级精神智力的残疾人开展居家托养服务,每人每年600元,共计43.8万元;五是争取到省残联残疾人股权量化扶贫资金35万元,投入到共乐镇、仙峰苗族乡两家专合社,资金分别量化给当地37名贫困残疾人,让他们享受股权分红。另今年将有6个村256名贫困残疾人享受到2016年来从省残联争取到的184万元扶贫资金分红,分红资金共计10.58万元,切实提高了贫困残疾人家庭收入,改善生活条件。今年,在全市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县残联获得全市组织创新奖,是全市残联系统唯一一个获得此殊荣的单位。

3.全面加强教育就业保障,点燃残疾人奋斗激情。一是给予创业补助经费。对全县94名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给予2000-5000元的创业补贴,补贴金额共计20万元;二是强化就业扶持。和就业等部门合作,对全县240余名残疾人开展电子商务、种养殖等方面的技能培训,增强残疾人自身就业创业能力,扩宽就业渠道,目前已帮助10余名贫困残疾人顺利就业,并对就业年龄段的残疾人建立就业需求档案,准确掌握残疾人就业需求及现状,有针对性的开展对残疾人的就业帮扶;三是持续残疾学生教育资助。今年共资助残疾学生334人,残疾学生教育资助17万元,其中扶助残疾学生幼儿园到高中学生310人,资金93000元,残疾大学新生12个48000元,困难残疾人子女大学新生12人30000元;四是推动成立了县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是全市第一个成立的(市上都未成立)。对辖区内残疾少年儿童的残疾程度和发展状况进行科学评估,帮助残疾少年儿童合理选择学习及教育方式。全县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5%。

(四)重量服,夯服务,开创残疾人工作新局面

1.预防为主,康复服务有亮点。一是优先开展好残疾预防。经常性开展健康教育、出生缺陷防治知识宣传,避免出生缺陷的发生;和卫健局合作开展特殊孕产妇诊疗工作,做到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最大程度降低新生儿遗传代谢病致畸率和新生儿残疾发生率,并取得了实效;二是注重开展好康复筛查。为全县100余名0-14岁残疾儿童开展了康复筛查,其中股骨头坏死、膝关节功能障碍康复筛查30余名,开展假肢装配筛查20余名;开展白内障、翼状胬肉患者康复筛查1000余人;三是积极开展好康复救助。对定点康复机构0—14岁残疾儿童家庭送训补贴制度(试行)进行扩面,全面开展0-14岁残疾儿童康复:其中脑瘫儿童康复训练11人,投入资金54758.13元;智力儿童康复训练4人,投入资金24068.67元;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3人,投入资金31762.64元;听力残疾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手术2人,投入资金72500元;听力残疾儿童听力语言康复训练6人,投入资金84800元;肢体(脑瘫)残疾儿童辅具适配15人,投入资金38848元;听力残疾人助听器装配5人,投入资金11000元;残疾人辅具适配投入资金727930元,发放辅具1484件,发放人数1456人;持续精神残疾服药救助全覆盖,投入资金180000元,发放400余人;残疾人大小腿假肢装配、上肢假肢装配救助7人,投入资金37000元;建成7个社区康复站,投入资金163245元;贫困残疾人基本辅助器具补贴4人,投入资金2000元;与爱尔优视眼科医院合作,对近700人进行了白内障、翼状胬肉康复手术,其中持证残疾人近60名,普遍康复效果较好,并有效预防视力残疾的发生率,得到了省、市残联领导的高度评价。

2.保质保量,维权组联齐争先。一是全面实施清单式管理,重视流程管控,在全市率先保质保量完成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投入改造资金97万余元,项目覆盖全县12个乡镇,实际改造264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为232户,并全部通过验收;二是全心全意做好残疾人证管理工作。优化办证流程,减轻基层负担,截止12月10日共办理残疾人证2734本;全面完成残疾人证清理阶段性任务,积极开展死亡、迁移残疾人证清理工作;组成专家评定小组,专人专车,对全县12个乡镇2000余名疑似残疾人,依次开展集中下乡筛查、评定、办证工作;全面完成了市上下达的“双证”194人的清理任务,在全市通报中排名第一;截止12月10日,共完成持证残疾人各专项清理注销1111人,位居全市前列;三是强化业务培训。在对乡镇专干常态化培训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对全县178个村(社区)近500名残疾人工作者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水平能力。

3.引领带动,宣文体有新举措。一是重视借助平台效力,宣传引领有新突破。在使用传统宣传模式的同时,与“指尖普法”等全县性覆盖微信公众平台合作,加强残疾人法律宣传;结合脱贫攻坚工作,积极对接争取学习强国、电视台、新闻网、融媒体中心等媒体平台支持报道,让更多的人了解残疾人,理解县的残疾人工作;以开展活动为契机,大力开发自媒体及残疾人网红平台,介绍残疾人生活,推介残疾人产品;二是重视典型形象效能,示范带动有新内容。结合残疾人感党恩励志宣讲团工作,重点打造了白手起家,人称大侠“杨过”的麒麟苗族乡残疾青年企业家何宇星(嘉晨电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用爬行双手撑起人生的肢体二级残疾人夏福平、盲人就业和培训之家---视力二级残疾盲人按摩店老板罗莲、不向命运低头,拥有几十万粉丝的残疾人网红何明强等等一大批励志带动典型,并进行推广,激发残疾人不等不靠、奋发图强内生动力;三是重视组织培育效果,社会参与有新进展。以开展全国助残日、全国特奥日、国际残疾人日等一系列残疾人节日庆祝活动和“五个一”文化进家庭活动的契机,累计投入资金近5万元,以购买服务的形式,大力扶持培育以五大协会为主的志愿服务组织和以爱心驿站为代表的社会扶残助残组织,广大残疾人朋友得到了更优质的服务,同时也壮大了社会助残组织,真正的实现了三赢的目标。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对新时代残疾人工作者要求认识不够清楚,在学、思、践、悟上存在差距。虽然全系统进行了一系列的学习和培训,但对于学习对于残疾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重要论述上,在真正学懂弄通做实方面存在差距,对于残疾人事业思想理论体系、政策法规体系、组织体系、业务体系等方面在学深悟透方面有差距。

(二)对县委县政府和省市残联要求把握不准,勇争一流的信心和勇气不够。一是履职做的不够。在发挥县政府残工委秘书处作用体现不够,虽然今年在部门联合行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效果,但在推动所有成员单位履职尽责方面还存在不少差距;二工作方法上还需继续提升。对于残疾人工作的成效上做到可视化、数据化、项目化上还有差距。

(三)全县残联系统大局意识、服务意识不强,有得过且过思想。一是“量服”有松懈。在继续深化、优化“量服”工作上意识有滑坡,对于开展的工作被动接受多,而在紧紧围绕残疾人需求和期盼上工作努力不够;二是“本领恐慌”。吃老本,老经验较多,对于新时代残疾人工作者应具备的“六+”个能力建设还需继续加强。

(四)工作创新不足,虽有干事创业激情,但在沟通、汇报方面量能不够。一是汇报不足。全县残疾人数量多,需求大,历史欠账较多,对于为广大残疾人谋福利的项目政策资金上汇报不足,在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工作中差距明显;二是争取不够。县残联作为一个代表全县残疾人的人民团体,而本机关却没有实际解决一名残疾人员正式编制的问题,向组织部门汇报争取不足。

(五)县残联系统人员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激发更多的活力和动力。一是机关正编人员少,年龄偏大,聘用人员稳定性不足,面对全县1.6万名残疾人的迫切需求和希望,人员力量深感捉襟见肘;二是基层组织亟需发展。2020年,中国残联《意见》将村(社区)残协定位为残联的最基层组织,15年来从“民间组织”到“自治组织”再到“最基层组织”,体现了残协在残疾人事业中的地位不断提高,重要性不断彰显,而目前我县村(社区)残协、专委力量年龄偏大,力量薄弱,需进一步的加强人员的选拔和干事创业能力的提升。

三、2021年工作打算

(一)全力做好十四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今年是“十三五”和“十四五”承上启下之年,将认真梳理总结我县残疾人事业“十三五”期间的成效和短板,突出“四个要点”,加强对接,加强调研,集思广益,做好准备,在省市残联出台残疾人工作“十四五”规划后,结合我县“十四五”总体规划,明确专人负责,全面制定县残疾人工作十四五规划。

(二)持续推进改革进程。加快中省市县残联改革方案的落实,全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认真贯彻落实《中国残联民政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村(社区)残疾人协会工作的意见》,结合我县基层治理相关实际,进一步明确村(社区)残协在残联组织中的定位,加强残疾人基层组织的的建设;完善五个专门协会的法人治理结构,持续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服务活动;持续提升社会化工作水平,着力培养助残社会组织;强化残保金的征收工作,积极推动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和依法缴纳残保金纳入文明单位考核。

(三)做好残疾预防工作。2020年全县残疾预防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在此基础上汇同卫健、民政、财政、医保等部门进一步探索更好的办法,降低残疾人群的发生率。

(四)持续加强残疾人证的管理。继续加强残疾人证的管理和核发工作,持续开展残疾人证清理工作,切实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五)继续做好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和居家托养工作,解决他们的日常生活居家困难。

(六)加大对残疾人的维权力度。持续做好困难残疾人救助工作;搞好法律援助和服务,继续强化对“一法四条例”的宣传推广,探索法律援助新机制;积极贯彻落实《条例》,不断加强工作,维护社会稳定。

(七)强化残疾人康复服务。认真做好2021年辅具的采购计划与发放工作;继续做好为民办实事“0—14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康复对象的输送;持续加大各项残疾人康复救助政策宣传,争取开展残疾儿童非定点康复机构康复训练;完成同中医院完成康复中心托管协议的签订,加强对县残疾人康复中心的监督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