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水产养殖池塘养殖技术范文

时间:2023-12-15 17:33: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淡水水产养殖池塘养殖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淡水水产养殖池塘养殖技术

篇1

一、养殖环境及设施要求

(一)水源及水质

水是渔业生产最基本的要素,水源及水质的好坏对于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水产养殖过程中,除了要求养殖的水源充足、供水稳定外,水源水质还应符合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的规定,淡水养殖用水的各项指标应符合NY5051-2001《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的规定,海水养殖用水的各项指标应符合NY5052-2001《无公害食品 海水养殖用水水质》的规定。严禁水源中含有氰、酚、汞、铬及石油等各类有害物质的污水进入养殖池塘。好的水质应该是:感官指标做到――肥、活、嫩、爽;理化指标――温度、盐度、透明度、溶解氧、pH值、化学需氧量、氨氮、亚硝酸氮等达到要求;生物指标――病毒、细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等不存在。

(二)大气、土壤和周围环境

要求养殖场的环境质量符合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规定,渔业水域土壤环境质量符合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和GB/T18407.4-2001《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的规定。同时,养殖场选址在符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主管部门制定的水域滩涂养殖规划的前提下,应从以下几方面对养殖环境进行综合评估,并对养殖池周围的土壤和水源进行检测,相关的评估和检测记录予以保存:①养殖区域内及上风向、水源上游没有对产地环境构成威胁的污染源;②场地环境应无或不直接接触工业“三废”及农业、城镇生活、医疗废弃物污染;③周围农用、民用和工业用水的排污和土地的侵蚀、溢流情况;④建场以前的土地使用情况,以及重金属、杀虫剂和除草剂的残留程度;⑤周围农业生产的农药等化学剂使用情况。

(三)养殖设施

养殖场区的进排水渠道应分开设置,进排水采取高进低出方式,防止交叉污染。养殖池塘应具有良好的清淤条件,池塘淤泥在10厘米以下。池塘的建设应在走向、排列、面积、深度、进排水设施、排污、净化能力等方面符合养殖品种的生态习性,达到科学、合理、易操作的目的。养殖池塘堤埂牢固,水、电线路规范、安全,并配备有足够的增氧设备。流水养殖要保证充足、稳定的水源流量,保持进排水口的通畅。网箱养殖应根据水体容量,合理放置,避免被水流冲击或因网箱数量过多造成局部水域富营养化。

二、苗种质量的监管与选用

(一)苗种的监管

养殖苗种是渔业生产的重要基础,由于各养殖场的苗种大部分依靠外购,购进苗种质量参差不齐,可能携带有各种病菌等不安全因素。因此,强化对水产养殖苗种的管理尤为重要。一些地区可通过对水产苗种场的普查登记,实施水产苗种选购放心场推荐,建立索票索据制度和快速检测等方式,加强对水产养殖苗种生产、使用的监控管理。

(二)苗种的选用

选购用于水产养殖的苗种时,应该挑选技术力量雄厚、信誉良好、具有苗种生产许可证的苗种生产单位购买。选购的苗种应符合相应的苗种质量标准,并检疫合格。苗种运输一般要求在傍晚或凌晨进行,必须行动迅速,有助于保证苗种较高的成活率。一些生产单位采用自行繁育的苗种进行养殖,生产单位应具备与育苗生产相配套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设备,在苗种繁育中,制定标准的苗种繁育技术规程,并严格按规程操作,生产合格的苗种。

(三)苗种的暂养

一般情况下,当池水透明度达到养殖对象要求时方可放苗暂养。放苗时间、方式、密度、苗期均需适合不同池塘的养殖条件和养殖容量。苗种暂养期间的日常管理至少包括饵料投喂、水质监测、水交换处理、病害防治、苗种生长状况的记录、辅助养殖设施(如增氧机等)的使用和维护等。

为了加强苗种的质量管理,在购买、自育、投放和暂养过程中应保持如下记录:①苗种购买记录,包括供应商名称、联系方式、苗种名称、规格、购买数量、购买日期、检验与检疫合格证等;②苗种自繁生产记录包括亲体来源、育苗数量、病害防治及用药情况等;③苗种投放记录包括放苗日期、放苗地点、放苗密度、放苗苗期或规格、检疫结果等;④暂养过程记录包括生长状况、苗种观测等。相关文件记录必须保存至该批水产品销售后2年以上。

三、养殖前的准备工作

(一)池塘清理

在进行养殖前,应清除养殖池污物、杂物。养殖池若是土池,沉积物较多的地方必须予以清除,翻耕曝晒,促进有机物分解。养殖池若是水泥池,必须进行多次刷洗。清污整池后,必须清除不利于养殖的敌害生物和可能携带病原的宿主,对养殖池和进排水渠道进行消毒。消毒严禁使用高毒、残留期长、不易分解的药物,经常使用的药物有生石灰和漂白粉等。一般先将养殖池注水10~20厘米,将药物溶入水后,再将药物泼入养殖池。水泥池需用溶有消毒药物的池水多次冲洗,然后再用沙滤水或清洁水冲洗。土池则可由溶有消毒药物的池水浸泡一段时间,在放苗前几天换成沙滤水或清洁水。

(二)肥水

养殖池纳水后,需要进行肥水,即重新培养有益生物群落,繁殖优良的单胞藻类和有益菌群。肥水期间向养殖池加入适量光合细菌及其他有益菌株,有助于加快养殖池肥水进程,强化肥水效果。水温在20℃以下,肥水一般需要15~30天;水温在20℃以上,肥水通常至少需要8天。肥水效果和所需时间根据当地的养殖环境、养殖对象、养殖模式和肥水方法等存在差异。

为了强化养殖池清污、消毒和肥水等过程管理,应当做好如下记录:①清污记录(包括清污人、清污日期、清污地点等);②消毒记录(包括消毒人、消毒时间、消毒药物等);③肥水记录(包括肥水状况、肥水时间、肥水方式、水温等)。记录必须保存至该批水产品销售后2年以上。

(三)购买饲料等渔需物资

采购的渔用配合饲料、饲料添加剂、渔药及其他化学剂和生物制剂投入品,应来自具备生产许可证或进口登记许可证的生产经营单位,并具有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及产品批准文号。不应购买停用、禁用、淘汰或标签内容不符合相关法规规定的产品和未经批准登记的进口产品。当生产单位自制饲料时,应制定和执行相应的生产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应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生产单位还应配备与自制生产产品和质量检验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

篇2

关键词:斑点叉尾鮰;成鱼;养殖技术

斑点叉尾鮰,又名沟鲶,属鲶形目鮰科。原产于美洲,具有生长快、适温范围广、抗病能力强、肉味美、出肉率高等特点,深受广大养殖户和消费者喜爱。目前在我国主要以池塘养殖为主,具有投资小、见效快、收益大、生产稳定、不受面积大小限制等特点,适合我国大部分淡水水域养殖。笔者根据多年养殖与研究经验,现将斑点叉尾鮰成鱼健康养殖技术总结如下。

一、养殖条件

1.1养殖环境

要求生态环境良好、水源充足、排灌方便。在不受工业“三废”及农业、城镇生活、医疗废弃物污染的同时,还要兼顾到交通、电力方面的便利。

1.2池塘条件

池塘为长方形,东西走向,面积在2000~6667m2,水深1.6~2.0m。池底平坦,淤泥少,有注排水设施,进排水方便,水质清新,pH值7.0~8.5,每口池塘配备3kW增氧机1台,2.2kW潜水电泵1台。

二、鱼种放养

2.1清塘消毒

鱼种放养前15d,先清除池底淤泥,保持水深6~10cm,用生石灰900~1125kg/hm2进行消毒。消毒2周后,施有机肥1500kg/hm2,然后逐渐加水至1.5m,待池塘水体中出现大量浮游生物后即可放苗。

2.2鱼种消毒

斑点叉尾鮰鱼种必须到正规场家购买,鱼种要纯正,宜就地购买,以减少运输损伤。鱼种放养前用3%~5%的食盐溶液浸泡5~10min。以杀灭鱼种体表的病原微生物,同时具有消炎作用,从而增强鱼种的抵抗力。

2.3放养模式

一般放养大规格斑点叉尾鮰鱼种1.2万~1.8万尾/hm2,鱼种要求规格整齐、体表无伤、活动能力强,同时可以套养规格为50g/尾左右的滤食性鱼类(如鲢、鳙鱼)600~750尾/hm2。不宜套养吃食性鱼类,如鲤鱼、鲫鱼、草鱼,否则不利于斑点叉尾鮰的摄食和生长。

2.4放养时间

斑点叉尾鮰宜选择春节前后放养,因为冬季水温低,伤亡小,能延长鱼的适应时间,增长生长期,有利于鱼苗早开食、早生长。最好于晴天现捕现放。鲢、鳙等滤食性鱼类的放养可在4月上旬进行。

三、日常管理

3.1投喂

斑点叉尾鮰属于摄食性鱼类,在实际生产中,应选用正规厂家符合质量标准的斑点叉尾鮰专用颗粒饲料,切不可使用霉变过期的饲料,以保证斑点叉尾鮰的体色和品质,并获高产。投喂时须做到投匀、投足、投好。鱼种阶段投饲量为鱼体重的3%~5%,成鱼阶段为鱼体重的4%~6%。具体投饲量应根据水温进行适当调整。

根据斑点叉尾鮰喜欢弱光摄食的习性,开始驯化摄食颗粒饲料的时间应定在黎明和傍晚,每天2次,经过10~15d的驯化后,就可定于每天8∶00和17∶00定点投喂。投喂要坚持“四看”和“四定”。“四看”,即看季节、看天气、看水质、看鱼的活动和摄食情况,一般阴雨天少投或不投食,鱼摄食少时少投食。“四定”,即定位、定时、定量、定质。另外,为了观察鱼的吃食情况,应在池中搭设饲料台,这样既能掌握投饲量,也易于残饵清理和疾病防治。

3.2巡塘

每天早晚各巡塘1次,查看水质,观察鱼情,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每天要捞除池中杂草、污物、死鱼,保持塘口清洁卫生,并做好塘口记录。

3.3水质管理

斑点叉尾鮰窒息点低于四大家鱼,耐低氧能力相对较差,易浮头或泛塘,对水质要求较高,养殖过程中要长期保持水质肥、活、爽,透明度保持在25~30cm。定期注排水,7—9月每10~15d换水1次,每次换水20~30cm。水色过浓,透明度低于25cm,应及时冲注新水。每月用生石灰150~225kg/hm2全池泼洒,使池水呈微碱性,以利于鱼类的生长和鱼病的预防。

养殖池配备的增氧机械,每天于午后和清晨各开增氧机1次,每次2~3h,高温季节每次3~4h。闷热或阴雨天气及傍晚下雷阵雨,提早开机,鱼类浮头应及时开机,中途切不可停机,傍晚不宜开机。

四、鱼病防治

斑点叉尾鮰抗病力相对较强,患病少,很多情况是养殖水体环境不良、饲养管理不善而造成病原体侵袭所致。因此在饲养过程中要采取综合防病措施,以预防为主。主要措施有:①在鱼苗、鱼种入塘前,应严格消毒,用2%~4%食盐水浸浴5min或20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浴20~30min。当鱼苗、鱼种下塘15d后,1m3水使用1~2g漂白粉泼洒1次。②在高温季节,饲料中按每千克鱼体重每天拌入5g大蒜头或0.47g大蒜素,同时加入适量食盐,每次连续6d。③巡塘时,若发现死鱼应及时捞出,埋入土中。病鱼池中使用过的渔具要浸洗消毒,可用2%~4%食盐水浸浴5min,或20mg/L(20℃)高锰酸钾溶液浸浴20~30min。④鱼体转运时温差不能超过3℃,池塘换水时换水量不宜太大,以免鱼体产生应激反应,降低鱼体抗病力。⑤平时除定期用生石灰消毒外,还可不定期使用水质净化剂改良水质,饲料中定期添加多维,预防鱼病的发生。

五、收获

5.1捕捞

到8月底部分斑点叉尾鮰已达上市规格,可起捕上市,让小规格斑点叉尾鮰继续生长,提高净产量。斑点叉尾鮰用网捕,拉网3~4次,上网率可达90%以上。捕前10h应停止投喂。

5.2运输

长途运输前,斑点叉尾鮰应停食1d,排除粪便,减少运输途中对水质污染,这样可以提高运输成活率。

参考文献:

[1]曾庆祥.斑点叉尾鮰不同模式池塘主养试验[J].科学种养,2010(2):38-39.

[2]高山,刘洋,闫长新.网箱集约化养殖斑点叉尾鱼鮰试验[J].水产养殖,2010(3):12-13.

篇3

关键词 特种水产养殖;现状;制约因素;对策;浙江长兴

中图分类号 S932;F32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3-0285-02

近几年来,随着长兴县委、县政府连续出台扶持发展现代农业的优惠政策,对发展特种水产养殖和标准鱼塘改造进行扶持,各乡镇(街道)也出台配套政策给予扶持,特种水产养殖发展突飞猛进,面积已突破6 666.67 hm2,渔业总产值已超10亿元,从事渔业养殖的人数达1万人以上,已成为浙江省20个重点县之一。

1 长兴县特种水产养殖业概况

2012年全县特种水产专混养面积7 466.67 hm2,主要养殖品种有河蟹、甲鱼、青虾、太湖白鱼、黄颡鱼、青鱼、小龙虾、鳜鱼、牛蛙等。养殖总产量2.34万t,产值8.28亿元,效益4.35亿元。平均产量1 800 kg/hm2,平均产值5.73万元/hm2,平均成本2.58万元/hm2,平均效益3.15万元/hm2。

2012年河蟹养殖面积800 hm2,其中洪桥466.67 hm2、泗安133.33 hm2、虹星桥20 hm2、龙山33.33 hm2、和平80 hm2、林城13.33 hm2。平均产量900 kg/hm2,产值7.56万元/hm2,成本3.45万元/hm2,效益4.05万元/hm2。最高产量1 500 kg/hm2,产值13.95万元/hm2,净利润9.6万元/hm2。

2012年生态鳖养殖面积340 hm2,其中虹星桥133.33 hm2、和平99.33 hm2、林城28.67 hm2、雉城24.67 hm2、泗安6.67 hm2。平均产量1 125 kg/hm2,产值27万元/hm2,成本16.5万元/hm2,效益10.5万元/hm2。最高产量1 350 kg/hm2,产值30万元/hm2,净利润15万元/hm2。

2012年青虾养殖面积2 066.67 hm2,其中和平366.67 hm2、洪桥13.33 hm2、龙山100 hm2、虹星桥500 hm2、林城800 hm2、夹浦80 hm2。平均产量900 kg/hm2,产值5.55万元/hm2,成本2.25万元/hm2,效益3.3万元/hm2。最高产量1 350 kg/hm2,产值9万元/hm2,净利润6万元/hm2。

由于近几年黄颡鱼价格稳定、市场行情、效益好、发展速度很快,2012年养殖面积533.33 hm2,主要分布在和平、吕山、龙山 、虹星桥、林城、夹浦等乡镇。平均产量18 t/hm2,产值30万~45万元/hm2,成本18万元/hm2,效益12万~30万元/hm2。最高产量22.5 t/hm2,产值48万元/hm2,净利润可达30万元/hm2。

2012年牛蛙养殖面积约800 hm2,主要分布在和平、洪桥、龙山、虹星桥、林城、夹浦等乡镇。平均产量30 t/hm2,产值15万~45万元/hm2,成本12万元/hm2,由于牛蛙受市场、季节等因素影响较大,价格波动明显,效益3万~30万元/hm2。最高产量45 t/hm2,产值67.5万元/hm2,净利润30万元/hm2。

2 主要制约因素

2.1 苗种供应不足

一是河蟹。苗种是养殖成败的主要因素之一[1]。目前,长兴县尚无蟹种培育基地,所需蟹种均由养殖户从江苏、上海、安徽等地采购,品种、质量参差不一且难于保证。和平镇泉村2012年通过招商引资和土地流转,引进资金和技术发展20 hm2河蟹苗种繁殖,由于受2013年“菲特”台风影响,培育的苗种全军覆没。为此,河蟹苗种的生产一直是制约长兴河蟹产业发展的瓶颈。二是生态鳖。目前,长兴县养殖的甲鱼品种既有本地的太湖鳖,也有日本中华鳖,易造成产量、品质相差悬殊。如本地太湖鳖生长速度较慢,养殖周期长、成本高、抗病力较差,但品质好、口感佳、销售价格高,适合高端市场,销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日本中华鳖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但口感较差、销售价格较低,适合大众市场。三是青虾。许多养殖户的苗种主要靠自己塘中所养种虾进行亲近繁殖,已经退化,造成产量底、规格小、品质下降,商品规格参差不齐。四是牛蛙。虽然牛蛙养殖技术含量不高、产量大,但是受市场因素影响较大,同时养殖池内长期饲养容易暴发大面积疾病,很难控制,易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2.2 外部环境不利与技术水平落后

长兴县是农业大县,受各种因素影响,大规模的基地难于开发,养殖基地四周均是农田,特别是农药(如杀虫剂、除草剂等),对河蟹、虾类养殖极易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水产养殖户对科学技术的接受能力有高有低,日常管理参差不一。尤其是一些新发展的养殖户,往往盲目跟风,未针对自身实际进行管理,容易导致经济损失。而一些有经验的养殖户经常凭经验养殖,缺少技术更新,也会影响养殖。

2.3 资金投入少

资金紧缺也是水产养殖业发展中重要的制约因素[2]。生态鳖养殖一次性投入较大,一般需22.5万元/hm2左右,且生产期长,需2~4年的时间,普通农民难于发展。而“温室+ 池塘”的模式相对而言投入少、见效快、产品畅销,农民易于接受。

3 发展对策

3.1 河蟹产业扩面提质

一是抓住现有河蟹发展良机,进一步扩大养殖面积,通过2~3年时间,全县发展到1 333.33~2 000.00 hm2。适宜地区为洪桥、夹浦、吕山、和平、龙山、林城等地。二是选择水质条件好、无污染的场地建立蟹种培育基地,使蟹种的自给率达到80%以上(1 hm2蟹种可供应20 hm2成蟹塘)。三是加强与各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合作,全面提高养殖户的生产技术水平,增加有效产出,提高产品规格和质量。四是通过举办“河蟹节”农事节庆活动、在大中城市开设专卖店等营销方式,加强与外界的联系,进一步扩大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3.2 生态鳖养殖稳面提质

长兴县“忘不了”、“神塘”中华鳖先后获得浙江省著名商标和浙江省名牌产品称号,应当利用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做大、做强该产业。同时,考虑到生态鳖养殖的特殊性,建议稳定现有养殖面积(400 hm2左右),进一步挖掘高端市场的潜力,重点提高单产和质量。一是改变养殖模式,充分当地资源,有效地尝试鱼、鳖混养与稻、鳖共生的养殖模式,提高经济效益,采取自繁、自育、自养的方式,改良和培育生长速度快、抗病强、受市场欢迎的优质品种。二是发挥长兴太湖花鳖协会的作用。2007年成立了长兴县第1个水产行业协会――长兴太湖花鳖协会,对技术、资金、信息等方面进行有效资源整合,长兴张老汉鳖业有限公司、长兴和平神塘甲鱼养殖专业合作社骨干单位要引领全县生态甲鱼的发展,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三是科技创新,依靠浙江大学、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的技术力量,制定无公害生态鳖的技术养殖模式,实施标准化养殖,提高品质。

3.3 牛蛙、黄颡鱼、青虾养殖稳面增量

考虑到牛蛙、黄颡鱼、青虾属于大众化消费产品,且生产技术相对比较容易掌握,建议稳定生产面积,改良种虾,严格控制牛蛙种来源,建议饲养全雄性黄颡鱼品种,严格控制病虫害发生,改善水质环境,做到无病先防、有病早治,实施良种战略,提高单产水平和商品规格[3-4]。

3.4 其他养殖品种根据市场调节

应根据市场需求,有选择地进行养殖,有效避免市场风险,决不能盲目跟风,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4 结语

特种水产养殖是长兴县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也取得了一定的规模和效益[5]。只有把握市场、正确引导,在提高效益和优化品种上下功夫,着眼于安全、高效、生态、优质,才能走出一条适合长兴县特种水产发展的路子,从而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5 参考文献

[1] 雍文岳.特种水产养殖饲料发展趋势分析[J].渔业致富指南,1999(6):15-17.

[2] 王烈华.德安县特种水产养殖现状及发展策略探讨[J].江西水产科技,1994(1):6-7.

[3] 丁明儒.中国大陆特种水产养殖现状与发展[J].科学养鱼,1998(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