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务认识范文

时间:2023-12-15 17:33: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际商务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际商务认识

篇1

[关键词]文化差异跨文化沟通跨文化认同

一、文化差异

所谓“文化差异”,简要地说是指不同国家、民族间文化上的差别。内容涉及到语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伦理道德、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审美观念等。

其中最基本的五个问题,即人的本性、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间观念、行为方式和人际关系五个方面。Trompenaars(1988)提出了国家文化的七个特征:普遍性与具体性、个人主义与共有主义、中性与情感性、特殊性与扩散性、成就文化与归因文化、持续性与同时性时间取向、内在控制与外在控制的环境价值取向。EdwardT.Hall(1976)则提出了高情景文化语言和低情景文化语言分析框架。

通过文化维度模型分解出的文化特征可知,不同国家、不同地域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当两种文化在同一环境系统交汇时,必然存在文化差异(Culturaldifferences)。两种文化之间差距越大,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越多。

二、跨文化沟通———国际商务合作中的应用

跨文化沟通(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是指两个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或群体之间表达思想、传递信息、交流感情、形成互动的行为过程(唐炎钊等,2005)。陈剑平等(2005)提出跨文化沟通的实质,是不同文化双方对彼此尊重和理解。从广义而言,跨文化沟通的目的在于存在文化差异的双方在尽量避免或者减少跨文化风险(Cross-culturalRisks)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双方的文化认同感(CulturalIdentity),将跨文化(Cross-culturalConflict)降低到最低程度,产生文化协同效应(CulturalSynergy)。

三、国际商务合作中的文化差异产生原因

国际商务合作沟通的主要特点是文化的差异性,文化的差异性是影响国际商务合作沟通的关键因素。

第一,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在国际商务合作沟通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他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活动方式是不同的,不同类型的方式方法容易给沟通造成障碍。

第二,先入为主的母国文化主义。其内在的许多规则有时候也是所在国成员无法觉察到的,人的内心具有趋同性,倾向于与自己有相同信仰相同文化背景。但在国际商务合作中,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这样考虑会引起沟通诸多问题。

第三,文化优越感。人们作为某一特定文化成员所表现出来的优越感,通常是无意习得的,并且总是在意识的层面反映出来。这种偏见会极大地打击国际商务合作其他成员的积极性,使合作过程遭到破坏。

第四,缺乏共感。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对事物的态度不同,往往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行为不能够理解。沟通过程中缺乏共感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经常过多的站在自己的立场而不是他人的立场上去理解、认识和评价事物。

四、对策

国际商务合作中,通过发展文化移情,可以客观充分了不同国家文化的特征,并可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逐渐建立起共同的价值观,培养跨文化认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分析文化特征,划分高情景文化和低情景文化。高情景文化中的沟通过程常常是含蓄的,沟通中重视的是“情景”,而不是“内容”;低情景文化的沟通过程中,“内容”备受重视,沟通常常是直接的,不太重视个体之间的关系。

第二,发展共感,消除文化中心主义,增强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包容。发展共感,首先要承认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分析文化特点。其次要有一种“换位”思考意识,排除对不同文化的排斥和各种成见,试图用对方的思维方式去看待问题,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理解文化现象。再次,要摆脱文化中心主义的偏见。只有客观、公正、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差异文化,才能消除在国际商务合作过程中的种种文化因素障碍。

第三,注重反馈。在国际商务合作的沟通过程中,反馈是非常重要的,发讯者根据核实的结果再发出信息,以进一步确认所发出的信息是否已经得到有效的传递和理解,从而使双方对沟通过程和有效性加以正确的把握。双向沟通有助于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信息的诠释。通过双向沟通和反馈,进一步刺激跨文化沟通的积极性,拓宽沟通渠道,及时总结沟通中好的经验并加于推广,并对沟通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偏。

参考文献:

[1](瑞士)苏珊•施奈德等.跨文化管理(石永恒译)[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2]张新胜(澳)杰夫•拉索尔等.国际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崔立新韩经伦.论企业全球化引起的沟通障碍[J].南开管理评论,1999

[4]杨泉:跨国企业中的跨文化管理[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2

[5]孙东川陈伟翔:跨文化的有效沟通[J].财经问题研究,2003

[6]王成银:解析文化差异在现代经济合作中的影响[J].工业技术经济,2004

[7]G.HofstedeandMichaelH.Bond,ConfuciusConnection:FromCulturalRootstoEconomicGrowth,OrganizationalDynamics,16,1988

篇2

关键词: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国际商务专业硕士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063-02

国际商务硕士是我国“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国际商务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质量”设置的专业学位。到目前为止,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的培养不过两年,各高校在探索教育中对其培养体系的建设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严重制约着国际商务硕士的发展。本文以北京工业大学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培养为例,深入剖析我国全日制国际商务硕士培养的现状,进而从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等方面探讨研究如何提高该专业人才的培养。

一、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建设的背景和人才培养的规模

国际商务硕士教育首先出现在英美国等发达国家,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这些国家已形成较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美国教育部早在上世纪60年代已根据教育法案成立了国际商务教育研究中心,并已建设了国际商务硕士的教育体系和课程”。我国在2001年之前一直将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放在职业技术教育中,2001年之后开始发展高校的国际商务本科专业。2010年教育部设置了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学位,首批授权78所院校开设该专业。这些院校中有25所是经贸类专业院校;有69所院校设有经贸专业博士点,其中50所为“211”院校,这使得国际商务硕士专业的开办有着很好的专业依托。

二、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建设的目标

国际商务硕士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胜任在涉外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从事国际商务经营运作与管理工作,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通晓现代商务基础理论,具备完善的国际商务知识、国际商务分析与决策能力,熟练掌握现代国际商务实践技能,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商务专门人才。各高校都依据教育部的上述规定确立了该专业培养的具体目标,并根据各自师资方面的优势进行了有所侧重的培养。以北京工业大学为例,它将2011级国际商务硕士的培养方向定位为外包服务型人才,这也是结合北京市外包服务迅速发展的现状并预测市场人才需求所做的定位。

三、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建设过程中所遇问题及建议

虽然各高校都确立了细致的培养目标,但由于前期经验欠缺、专业认知不深以及师资条件不足等因素,国际商务硕士专业人才的培养出现了以下问题。

1.学科定位不清。在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出现前,我国早已存在国际商务人才的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长久以来各开办院校对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科定位不清,使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体系大相径庭。目前主要存在三种人才培养范式,即“语言学范式、经济(贸易)学范式和管理学范式”,但都存在很多问题,“难以胜任国际商务人才质量要求”。根据英美等发达国家对该学科的定位,应属商科,即包含语言、经贸和管理。对于中国来说,国际商务硕士是一个新的学科,应该使语言、经贸和管理三个学科的精华部分相互融合,在融合中形成全新的培养范式。

2.教学资源不足。该专业作为新开设的专业尚未在社会上形成明晰又全面的认知,导致学生生源差异化较大,学生的知识背景大差大离,给教师的授课造成了一定的难度,也制约了学校精英式教育的开展。此外,该专业教师团队也是由经管专业和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师组合成的,师资质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和不足,而商务业界的校外导师资源更是稀缺。生源问题一方面要靠各招生院校根据培养方案细化招生要求,保证生源质量;另一方面则需政府和各院校加大对该专业的宣传力度。师资问题则要靠师资队伍的建设解决,重点要落实双导师制。除了要整合现有的师资力量,提升该专业校内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质量以外,还要通过政府、企业和学校的联合,切实解决校外导师的问题。

3.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滞后。教育部设置国际商务硕士学位时没有出台全国统一的MIB课程体系,所以各高校大多根据自己的学科优势和以往国际经济与贸易、MBA的教学经验进行课程设置,这势必会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此外,在教学方法上对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方法照搬的现象比较严重,缺乏本土化的融合,仍需进一步发展创新。国际商务硕士是直接面向社会需求的专业硕士,因此各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应充分考虑社会对该类人才的需求,要以实践为导向,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的滞后则需各院校进行教学改革,针对国际商务硕士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现有的教学经验在引进西方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融合创新,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国内国外的资源丰富该专业的教学。

四、以北京工业大学国际商务专业为例探析国际商务硕士人才的培养

1.国际商务硕士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合理的课程体系建设是迈向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目标的第一步。“国际商务活动是一种包括了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全部经济贸易活动的过程,覆盖了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为了更好地满足国际商务专业研究生未来就业的需要,要构建更具针对性的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我校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采用了模块形式,主要分为以下模块。①基础知识模块。主要包括商务英语、国际商务等基础课程,这些课程均采用英语或者双语授课,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②专业必修模块。主要包括国际商务前沿专题、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商法等,部分课程采用双语授课。该模块以促进学生积淀专业知识和形成专业思维为目标。③综合素养模块。该模块由人文、经管类课程和第二外语的选修组成,通过选修不同领域的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④国际商务实践训练。该模块由校内国际商务实训模拟和校外实习两部分构成。通过具体模拟和实践,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对专业知识的转化能力。

2.国际商务硕士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我校该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也是从经管和商务英语专业抽取优秀讲师和教授组建的,其中富有活力的青年教师和经验充足的中年教授各半。我校还定期输送优秀青年教师出国进修,不定期邀请商界人士做商务类的讲座。同时,在校外导师的选取上,采取学校推荐和学生自荐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有效资源,为学生选取合适的校外导师。此外,还可以在地方高校之间建立师资库,兄弟院校之间共享优秀的教师资源,进一步完善师资结构。在校外实训基地的选取上,可以跟政府有关部门以及相关企业签订长期协议,切实解决国际商务硕士研究生的校外导师问题,同时也使校外实习更加规范化。

3.国际商务专业教学方式设置。对该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要重点要提升其综合能力。综合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多种能力。针对这些能力的培养,我校在教学中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包括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社会调查、角色扮演等。国别经济课程主要采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教师会布置一个讨论课题留待下堂课讨论,并从该课题展开教学,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分组的随机性和经常性则培养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此外,该课程采用群体教学,参与教学的教师均有出国学习的经历,在授课的同时也介绍各国文化,引导学生了解跨国文化。商务英语课程则引入了社会调查的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等能力。此外,调查方案的书写与展示语言均为英语,又提升了学生对英语的运用能力,营造了国际商务的氛围。

国际商务硕士专业的人才培养才刚刚开始,我国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则会随着我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程度的深化而不断扩大,如何培养大量符合国际需求的国际商务人才将是社会持续关注的热点。本文谨结合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对该问题提出了简要看法。在国际形势变幻的背景下,专注于国际商务人才的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探索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方案,将会大力推进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金融硕士等19种专业学位设置方案[EB/OL].2010.

[2]陈齐洁,凌斌.关于发展我国国际商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J].文教资料,2013,(1).

[3]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北京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M].2011.

[4]乐国林.我国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三种学科范式及其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0,(5).

[5]李兵,于萍.《国际商务》课程的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19).

[6]教育部.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EB/OL].2010-03.

[7]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EB/OL].

篇3

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创业型人才培养

在我国研究生教育中,专业学位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专业学位所培养的人才相比较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更偏重于应用和实践。因而,需要培养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创业型人才不仅需要转变我国原有的旧的教育观念,还需要学习和借鉴外国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体系,并结合我国实际的国情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找出适合我国高校切实可行的对于国际型商务专业硕士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道路。

一、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国际商务的概念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其人才的培养要求远远高于我国高校以往所培养的外贸人才,而一个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则应该具备以下能力:(1)国际上的人际交往能力;(2)创新和自我开拓能力;(3)具备一定的国际事务能力;(4)对于信息的获取有较高的能力;(5)具有多种专业知识或技术。作为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在拥有以上能力的同时,还应该具有较强的判断力和执行力,同时还应具有开阔的视野。

我国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本身就是培养应用性人才,而“应用”的具体表现则是创业,但我国对于应用性人才的培养仅仅只停留于文字的表述上,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往往体现不足。归其原因是由于我国对于传统教育和教学模式的沿袭。我国高校在对于人才的培养上往往更重视学术上的环节,大多缺乏理论实践,因而我国缺乏创业型人才。国际商务专业在我国发展较晚,我国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人才本身就很少,加之我国的教育环境,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创业型人才则少之又少了。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不断加强,这就使得我国经济开始与世界接轨,因而对于国际化的人才的需求就越来越大。

二、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培养目标定位准确性的缺乏

国际商务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对于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有清晰的定位,如果没有清晰的定位,培养的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人才则缺乏竞争力。这就大大影响了我国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二)教学及课程设置上存在问题

国际商务专业是一门跨学科专业,其涉及的学科很广泛,但是我国目前对于国际商务硕士的培养在教学和课程设计上存在不能在课程上实现科学的统一,这就导致学生要么专业知识水平不够,抑或对于理论的实践缺乏。

(三)缺乏理论实践的环节

国际商务专业属于一门偏向实践的专业,但实际操作上,因为我国对此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大多重视理论上的培养,忽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过程,这就使得培养的国际商务专业型人才大多缺乏理论实践。

三、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途径

(一)加强创业知识方面的教育

在加强学生专业知识培养的同时还应该兼顾对于创业知识的教育。具体实践中可以设置创业相关的课程,如公关学、管理学等学科,使学生具备创业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从而使学校培养出能适应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创业型人才。

(二)增加对于创业能力的训练

创业方面的教育仅仅纸上谈兵也是不可行的,与此同时还应该加强对于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人才创业能力实际操作和实践上的训练。这主要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首先,鼓励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参与到相关课题的研究;其次,加强和相关企业的合作,鼓励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专业的学生去相关企业进行实习和锻炼。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既有较高理论知识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高素质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创业型人才。

(三)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

面对我国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现状,学校应该积极实行和企业间的合作,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的联系,实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给学生一个能够实际操作和实践的平台。使得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人才能够具备实践经验,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变化和发展的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创业型人才。

四、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于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创业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我国在对于国际商务专业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不仅要吸收借鉴国外的现今教学经验,还要结合自身的国情和社会发展条件,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切实可行的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只有找到既符合我国国情又切实可行的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才能促进我国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创业型人才培养水平的不断提高,培养出世界水准的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创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施锦芳.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思考[J].大连大学学报,2012,(04):81-83.

[2]常永胜,罗海鸥.基于创业导向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与路径研究[J].高教探索,2012,(06):100-104.

[3]侯铁建,刘丽,刘增科.地方院校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前瞻性分析――以徐州师范大学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学位工作为例[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0,(06):708-711.

[4]郭桂杭.国际通用型商务人才培养模式评价――以广外大国际商务专业为例[J].当代经济,2008,(08):148-150.

篇4

【关键词】国际商务 复合型 专业人才 培养 探索

我国企业的发展逐渐与国际接轨,想要在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都能快速地发展,就需要有专业人才,帮助处理相关的事情。但是当今社会要求的是复合型人才,也就是说,国际商务专业人才,不能仅仅只掌握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有其它的可以辅助的能力,因此,培养复合型人才成为了高校主要的目标。尤其是需要根据市场的发展,制定学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同时还要根据企业的发展需求,培养相关的国际商务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一、复合型人才的内涵分析

国际商务专业人才,不仅要拥有本专业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和专业相关的知识,在出现任何情况的时候,都能及时的进行处理。因此,复合型人才要比专业人才更加的受欢迎。而复合型人才,顾名思义就是至少具有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具体的实践能力,能够打破学科之间的隔阂,而且要具有高素质。

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形式

一般高校在培养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时候,只需要开设相关的专业就可以,而要配合复合型的人才,就需要设置跨学科的专业,在培养人才的时候,要保证学生能够在不同的学科之间游刃有余,这样才能在发生任何事情的时候,能够及时处理,减少企业的损失。而培养复合型人才,在高校一般有三种方法,首先需要建立双学(历)位制,顾名思义,就是要学习两个学科,而且要是跨学科的,并且获得本科的学士学位。其次就是联通培养制,借助于高校的教育特点,进行本硕连读制度,也就是在本科上学期间,尤其是大四开始完成硕士学生的学业,而后就可以获得硕士学位,然后校企联合,让学生进行实际锻炼。最后,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本科专业的时候,一定要选修其它辅助科目,学分够,才可毕业。

三、国际商务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必要性

国际商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经济发展必然出现的产物,是企业想要在市场增加实力,让企业增加经济收入的重要环节。因此,复合型的国际商务人才,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尤其是培养的复合型人才,能够有效的促进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且对于商务学科和科技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同时,由于企业的发展需要的商务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国际商务学科发展的内在需求,而且培养的复合型人才,也是按照国际市场对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进行培养的。尤其是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市场,以及企业都要向国际市场进军,因此国际化的企业经营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同时培养的高素质,高水准的大学生,在具有实践能力的同时,能够完全胜任国际商务这份工作。

四、国际商务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方向

(一)确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在培养复合型的国际商务人才的时候,需要确定培养的目标以及培养的过程。也就是在确立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是什么之后,才能够制定相关的计划。而且复合型人才确实是我国国际商务培养的重点。

(二)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打破课程界限、整合教学内容

确立了国际商务专业要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的时候,就要根据目标制定相关的培养计划。由于是培养复合型人才,所有首先就要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限制,让学生能够跨学科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把不同的知识进行整合,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并且丰富知识量。而且高校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时候,也要优化培养教学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培养的效果明显。

(三)进行“过程式”教学改革,探索“过程式”教学管理

国际商务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人才,而且由于其涉及到的事务十分的复杂,所以在处理的过程中,不能照本宣科,而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因此,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时候,就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管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要把“过程式”的教学,作为改革的方向之一,并且进行探索,让学生在培养的过程中,就能够提高自己的能力。

(四)创造辅修第二专业条件

由于培养复合型的商务管理人才,最重要的就是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的学习。而学生想要跨科学习,就需要借助于学校开展的辅修第二专业的条件。因此,学校只需要完善辅修第二专业的制度和条件,让学生能够收益于相关的学习。这样才有利于国际商务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同时,才能培养出更好的复合型人才。

(五)完善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探索改革实习方式以加强实践教学

能够胜任国际商务工作的人才,必须具有相关的能力和实践经验,也就是学校需要和企业进行联合,为学生的实践提供机会,让学生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巩固专业的知识,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结束语:国际商务复合型人才是目前企业急需的人才,因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在很多领域与国际接轨之后,我们的企业需要更多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来处理相关的事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能够在国际市场中站得住脚。而目前我国在培养国际商务人才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尤其是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还需要不断的改进,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商务活动能够及时的和国际接轨。因此,针对培养复合型的商务专业人才的模式,是目前需要研究和改进的。

参考文献:

[1]张廷海,秦超.高等院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市场论坛,2011(06):145-146.

篇5

关键词:国际海运;承运人;过失免责制度;本土化

一、国际海运承运人过失免责制度产生的确立

在西方中世纪时期,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通讯技术落后,信息和沟通不对称往往使得货主把货物交给承运人后,不知道该批货物在途中的状况。正相反,承运人却实际控制着货物并且知悉货物的动向。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发生货物毁损或灭失,货主很难证明作为承运人的船方或其人有过失行为。因此当时的海上霸主英国在其普通法中规定只有发生天灾、公敌行为、火灾等五种情况下造成的货物损毁或灭失,船方可以免除责任。到了十九世纪,货主和船方深受当时盛行的“契约自由原则”的影响,在订立合同条款时更加注重意思自治。因此,船方往往会在合同中加入对己方有利的条款,以降低或规避航运风险,使自己的利益达到最大化。而在实践中双方发生纠纷时,法院往往会尊重双方的意思自治,使得货方怨声载道,而船方也变本加厉,变得毫无责任。托运人和提单的受让者的权益无从保障,提单信用逐渐削弱,保险公司不敢承保,银行不肯汇兑。国际贸易受到了很大阻碍。

面对国际海运行业的混乱局面,美国率先打开了局面,于1893年制定了《哈特法》,其中规定了船方应尽的最低基本义务、可获的最高免责标准,并对免责范围进行了限制。该法是第一部规定免除承运人驾驶船舶和管理船舶过失责任的法律。因为当时通讯条件落后,不可能要求船方对船舶的管理事无巨细。只要船方在开航之前使船舶处于适航状态,那么其在开航之后由于驾驶和管理船舶而产生的过失将被免除责任。该法在赋予承运人诸多免责权利的同时限制了其在提单等中滥用免责条款的权利,较好地平衡了货主和船方的利益。 为了进一步在世界范围内消除承运人过分滥用“契约自由原则”的现象,国际社会于1924年在布鲁塞尔通过了《海牙规则》。该规则第一次在国际公约中明确规定过失免责制度,奠定了过失免责制度在国际海运史上的地位。此后的《维斯比规则》对过失免责制度进行了一些补充和完善。但随着科技进步和海运发展,过失免责制度受到了质疑,1978年《汉堡规则》及2008年的《鹿特丹规则》两大国际公约都取消了该制度。 --!>

二、有关国际海运承运人过失免责制度的国际公约比较分析

(一)《海牙规则》与《维斯比规则》中的承运人过失免责

《海牙规则》第4条第2款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承运人航海过失免责和火灾过失免责条款,规定了承运人在驾驶、管理船舶中的过失、火灾过失可以免责。但该规则中并没有明确规定由承运人的雇佣人员等关系人过失造成的货损或灭失能否免责。随着《海牙规则》在全球的实践、集装箱运输的普及等使得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过失免责制度对船方的偏袒。对于该制度的争论催生了1968年的《维斯比规则》。货主一方企图全盘否定《海牙规则》中的过失免责制度,但没有成功。但《维斯比规则》扩大了过失免责制度的主体范围,扩大至承运人的受雇人以及人。因此《维斯比规则》仍然遵循的是不完全过失责任。总的来讲,上述两大规则本质上是调整海运提单的公约。

(二) 《汉堡规则》与《鹿特丹规则》中的承运人过失免责

随着造船技术的进步、航行经验的累积、运输方式的多元化、海上运输保险的发达大大降低了船方的风险系数。1978年通过的《汉堡规则》是真正意义上专门调整国际海上货物运输的第一部国际法案。首先,该规则对《海牙规则》进行了大修大改,重新对货主方和船方在国际海运中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法律规制。其次,《汉堡规则》对于承运人责任要求相当严格,对其采取过错推定原则,将船舶的适航义务贯穿于整个海运航程。从该规则第5条第1款可以看出,除非承运人举证证明自己釆取一切合理措施避免损害结果的发生,否则推定承运人对自己的过失应当承担责任。再次,《汉堡规则》删除前两个公约中列举的17项法定免责事由,将免责事由抽象化规定。其中删除承运人的过失免责制度对承运人的免责权利来讲是个不小的冲击。例如该规则废除承运人在火灾过失上的当然免责权利。

21世纪以来,国际海运业涌现出如恐怖活动造成货损等新问题。联合国大会于2008年通过《鹿特丹规则》。该规则有如下几个重大变化:首先,《鹿特丹规则》在废除过失免责之后,对于承运人的责任而言已经回归到完全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上,对于承运人的管货义务实行的是完全过错推定原则。其次,该规则还综合了列举式的立法模式,列举15项法定免责事由,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修正传统免责事项,二是继承传统的免责条款,三是顺应新时代而新增加了部分免责事由。其中,再次将火灾免责事由纳入到了公约,并且将火灾的免责限制在船上,不在区分到底是承运人还是承运人的人或雇佣人员,也删除承运人本身的过失和私谋的例外情况,转而将举证责任分配给了索赔一方。可以看出《鹿特丹规则》对于承运人的免责事由采取的是无过错推定原则,举证责任也更加明确。

三、有关国际海运承运人过失免责制度的外国立法比较研究

美国的过失免责制度依次体现于早期海运弱国时为维护货主利益而制定的《哈特法》、1936年颁布的《海上货物运输法》,而随着集装箱化运输的普及和国际海运立法的不断更新,随着美国成为海运强国,1999年的《海上货物运输法》应运而生,该法的明显变化是直接废除了承运人的航海过失免责制度,实行举证责任的倒置。其中第9条37规定废除了驾驶船舶和管理船舶的过失免责。美国海事立法的趋势说明了过失免责制度的存废与国家经济利益息息相关。

法国海商法第21条和日本的《海上货物运输法》中第3条第二款中都可以看出承运人仍是不完全过失责任制度。

德国虽是《海牙规则》、《维斯比规则》的缔约国,但是德国在其商法典中建立一个新的责任模式。德国商法典第606条明确表明承运人要对货物的运输途中的过失行为承担责任,也就排除承运人的过失免责制度的适用。

四、 对我国《海商法》过失免责制度的启示

第一,虽然国际公约的发展趋势为废除了过失免责制度,但从世界上大多国家的立法来看,保留过失免责制度仍为世界主流。笔者认为,我国应保留过失免责制度,因为我国目前海运竞争力弱小,而且仍以低成本的出口型战略作为发展道路,而且我国的保赔保险并不发达。

第二,纵观国际公约立法,对免责制度的规定从列举式立法发展到列举式和抽象性相结合的立法体例。而我国《海商法》仍然为列举式的立法,这样不可能穷尽所有的情况,无法应对司法中出现的新问题。因此,我国应借鉴海牙与汉堡两大规则的混合体制。

第三,我国《海商法》中的过失免责制度存规定不具体,极易造成司法裁量权过大。例如,针对火灾过失免责,条文中仅仅是表明火灾可以免责,但是没有具体规定是船上亦或船外火灾能够过失免责;管货义务与管船义务的区分没有具体标准。因此,我国应尽快出台相关司法解释来规定这些问题。

第四,我国《海商法》只适用于海上运输,我国应当尽快修改《海商法》,将其适用的范围扩大至国内的水路运输以及沿海的港口运输领域中,从而构建统一的海上运输法律机制。

参考文献:

[1]司玉琢:《海商法专论》(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2]李章军:《国际海运承运人责任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

[3]孟雨:《关于航海过失免责的再思考》[J],载《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22卷第3期。

篇6

关键词:国际货运 岗位需求 中职 国际商务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宁波外贸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带动了国际货运行业的发展。国际货运行业发展迅猛,需要大量的具有一定外贸基础的应用型人才。

然而,中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难度高、体系庞大,光专业核心课程就有《进出口贸易实务》《商务英语函电》《国际贸易基础知识》《外贸单证实务》《国际汇兑》等。要想让学生面面俱到全都掌握,对学生和老师都是个挑战。中职学校普遍实行的“两年在校,一年实习”的模式,根本来不及深入学习课程,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不高。

中职国际商务专业用传统模式培养的中专毕业生难以适应外贸企业的岗位要求,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函电、合同的书写能力极差,离外贸企业的人才要求相距甚远。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高不成低不就,只能适应辅的外贸助理工作,上升渠道受限。

基于此,在原有国际商务专业的基础上开展大刀阔斧的改革势在必行,需要对接货运与报关岗位需求,探索中职国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依托岗位需求,建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删去一些国际汇兑等难度高、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性不强的课程,其主要知识在外贸业务协调中体现。把商贸法律与案例与商务谈判礼仪整合成一门课程商《贸案例与谈判》,并编写校本教材。最后,加入国际货运、报关实务等一些与国际货运行业密切的相关课程。

国际商务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外贸业务协调》《外贸跟单与生产跟单》《国际汇兑与结算》《外贸商函》《外贸制单》《商贸法律与案例》《商务谈判礼仪》。

国际商务(货代与报关)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外贸业务协调、外贸跟单与生产跟单、报关实务、外贸商函、外贸制单、国际货运、商贸案例与谈判。

二、强化实训环节,引入专业模拟实操软件

传统教学注重理论知识,忽略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注重业务规范,忽视实际流程等。笔者学校在学生实训平台上,引进了上海远恒公司与上海海关学院联合开发的“报关模拟实习平台”。该软件采用了角色扮演模式,让学生扮演报关员角色,亲身经历报关工作,以实际报关工作流程为背景,将教学重点落实到实践实习中。

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理实一体化”改造,在校内模拟实训室完成一体化教学,实现外贸业务协调实训、外贸跟单与生产跟单实训、报关实务实训、外贸单证实训、国际货运实训等实操任务。

三、加强考证教学,推行“学历+技能”双证制

中职学校都比较重视专业课考证,但对企业实际的证书需求还缺乏了解。中职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可以设置对国际商务单证员证书、跟单员证书、货运从业资格证书、报检员资格证书和报关员资格证书等的考证要求,专业课教师需要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考证教学对接,在课堂上完成考证课程的辅导。在学籍管理制度中,要求学生至少取得两种专业资格证书。

将考证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在日常上课过程中逐渐渗入考证的信息。例如我们在外贸单证课程中与考证同步教学,把考证的题目融入日常教学当中。对于新出台的报关水平测试,把最新的报关考试信息渗入到相关课程的日常教学当中,并在学生第三学年考前集中辅导报关水平测试的内容。

四、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人与职精准对接

国际商务专业是实践要求非常高的专业,用人单位十分注重学生在校学习时的专业职业能力与实践经验。

在宁波地区寻找合适的外贸类及其相关港口物流企业,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或采取专业订单培养模式,有针对性地为外贸类相关企业培养人才。

作为港口城市,宁波市有大大小小国际货运公司几千家。笔者学校与浙江中外运有限公司、宁波雅戈尔国际贸易运输有限公司、宁波泛洋国际货运有限公司等本地知名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积极推进学生第三年去货代企业顶岗实习的合作,开辟了广阔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扩大了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空间。

篇7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学术界对企业应如何把控供应链管理中的破产风险开展了积极探索,其中风险管理问题作为稳定公司绩效的主要手段一向是公司发展的关键。企业绩效涉及到会计学、经济学、统计学和管理学等领域,其理论基础在研究深入中不断更新,开拓了企业绩效研究的新视角和新领域,也为我们研究企业绩效与破产风险之间的内在关系奠定基础。是以本文运用我国物流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探究物流上市企业社会责任与破产风险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就企业绩效在社会责任与破产风险关系的内在机制上的中介效应展开探讨,以期有助于防范物流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导致对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文献综述 

现代物流作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物流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对社会责任的履行也更受关注,对物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研究也成为了热点话题。对比物流企业社会责任和其他企业,其中既有共性,又有特性。归纳总结现有研究文献,多数是以物流企业的功能要素为中心。Maignanet.al(2002)表明物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時必须注重采购方面的社会责任。Carter(2004)提出以人为本的物流企业文化能够帮助企业实现较高水平的采购责任,主要表现在善于循环利用企业设施设备,高效节约能源资源。SheuJB(2005)等学者选取物流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废旧品回收率、组织和政府补贴等指标,构建了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得出物流企业积极履行对社区、环境的责任,构建闭环供应链系统能显著提高供应链净利润。总结现有文献对物流企业社会责任范畴的理论研究,主要立足于物流企业经营活动的功能要素,而其研究对象多涉及到供应链的利益相关者,例如政府、社区、供应商、顾客等。 

在物流上市企业社会责任和绩效的关系研究中,Fried-man(1962)提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将增加其成本,减少利润,并且承担社会责任不利于企业提高竞争优势,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沈洪涛(2005)通过实证结果证明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关系。刘琪(2010)将研究企业限定为交通运输业及其相关辅助业,通过实证检验发现交通运输类的上市公司履行对股东及债权人的社会责任与其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但对其员工和政府履行社会责任与其企业绩效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对于社会责任和风险的研究,Spicer(1978)最早开始进行此项研究,他将环境保护控制报告数据作为变量度量企业社会责任,分析得出企业社会责任与总体和系统风险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这是最早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有效履行能降低企业风险的论证。Heinkeletal(2001)认为如果资本市场能够获取与企业社会责任效率相关的信息,就能推断这些公司股票的预期收益将能补偿其相关的风险,从而对风险进行调整使股票收益保持在均衡水平。可见直接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如何影响企业风险的文献较少,特别是国内,大多数研究都是从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能否提高企业价值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等角度出发。 

根据上述研究,本文针对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2012第四季度-2015第三季度跨度十六期的季度数据进行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绩效和破产风险三者的内在联系。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综合前文国内外学者对物流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上市物流企业内部社会责任(员工、股东)和外部社会责任(政府、债权人、供应商、消费者)是企业对各利益相关者责任的综合表现,并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1:上市物流企业内部责任和外部责任的履行都对破产风险有正向影响。 

上市物流企业履行内部责任及对员工和股东履行社会责任,分别通过员工工资和基本每股收益率来衡量。当企业履行内部社会责任时,有利于提高内部利益相关者的工作积极性,帮助物流企业提升盈利能力。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2:上市物流企业绩效在企业内部社会责任与破产风险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上市物流企业履行外部责任即对政府、债权人、供应商、消费者履行社会责任时,通过良好的信用记录、企业形象等不仅能获得政府、债权人、供应商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保证物流企业的供应链有效运行,还有利于刺激消费,提高购买率,提升企业绩效或者抗风险能力。同时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履行社会责任,对抗风险能力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影响程度、如何影响都需要进一步分析。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3:上市物流企业社会绩效在企业外部社会责任与破产风险之间起不完全中介作用。 

四、研究设计 

1.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主要根据中国证监会2015最新上市公司行业分类结果,选取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G)板块中我国深圳证券交易所及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股票市场71(剔除连续三年亏损有退市风险的*ST凤凰)家上市物流企业为样本,该板块一般流通股企业集中典型反映了我国上市物流业企业的运营情况,并运用其2011第四季度-2015第三季度跨度十六期的季度数据。上市物流企业的各类指标数据均来自国泰安CSMAR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数据库。数据分析处理采用了Eviews7.软件。

      2.变量选取 

根据以上研究,各变量的指标选择如下: 

(1)社会责任履行(X) 

对股东履行社会责任(x1):基本每股收益率 

对股东履行社会责任(x2):员工工资/主营业务收入 

对股东履行社会责任(x3):实际纳税/主营业务收入 

对股东履行社会责任(x4):长期资产负债率 

对股东履行社会责任(x5):应付账款比重 

对股东履行社会责任(x6):销售增长率 

(2)破产风险(Y) 

Z-score破产指数=1.2*(营运资金/总资产)+1.4*(留存收益/总资产)+3.3*(息税前利润/总资产) 

+0.6*(股權市价总值/总负债)+0.999*(销售额/总资产) 

(3)企业绩效(M) 

ROE(净资产收益率:m1)=净利润/股东权益平均余额 

TobinQ值(m2)=(权益的市场价值+总负债账面价值)/总资产的账面价值 

3.模型构建 

本文借鉴温忠麟等学者(2004)在系统分析Baron和Kenny(1986)提出的检验方法的基础上得出一种可以做完全中介检验及部分中介检验的方法,构建以下模型验证企业绩效的中介作用: 

假设H1的检验:用物流上市企业社会责任对破产风险进行回归看回归系数是否显著。 

通过构建如下的模型,将2012年-2015年的面板数据使用以下方程进行回归,以验证假设H1: 

Ynit=α0+α1x1it+α2x2it+α3x3it+α4x4it+α5x5it+α6x6it+εit(1) 

同理进行假设H2的检验:用物流上市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绩效进行回归看回归系数是否显著来验证假设H2: 

Mnit=β0+β1x1it+β2x2it+εit(2) 

Ynit=χ0+χ1x1it+χ2x2it+χ3m1it+χ4m2it+εit(3) 

同理进行假设H3的检验: 

Mnit=δ0+δ1x3it+δ2x4it+δ3x5it+δ4x6it+εit(4) 

Ynit=λ0+λ1x3it+λ2x4it+λ3x5it+λ4x6it+λ5m1it+λ6m2it+εit(5) 

Ynit为被解释变量,代表运用物流业上市企业Z-score破产指数。x1it~x6it为解释变量,代表第i个物流上市企业对不同利益相关者在季度期间第t期履行的社会责任程度,αi~λi是对不同利益相关者履行社会责任对应的参数估计,通过前述分析,认为物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其破产风险有相同的边际影响,所以参数不变。εit为模型的随机误差项。 

五、实证研究 

回归结果分析 

根据表1的Hausman检验结果判断,更适合选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从而拒绝了使用随机效应模型。因此,我们最终选择固定效应模型作为回归模型。 

表2列示了样本数据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的方程回归结果。对方程(1)的回归结果显示:将破产风险的Z-score指数设为因变量,将自变量企业社会责任放入层次回归方程,得出层次回归的结果(模型5)。 

从模型5中可以看出,对股东、员工、债权人、供应商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对破产风险有显著地正向影响,对政府、消费者履行社会责任对破产风险的正向影响相对较弱,假设1得到了充分认证。 

采用Baron和Kenny(1986)对中介效应的分析步骤,通过层次回归分析法检验企业绩效在履行企业内部社会责任(员工、股东)和破产风险之间起的中介作用。根据表4假设检验结果,履行企业内部社会责任对破产风险有显著影响(模型5)。同时履行企业内部社会责任对企业绩效(m1、m2)也有显著影响(模型1、模型3)。当加入中介变量企业绩效后,履行企业内部社会责任对破产风险的影响变为不显著,而企业绩效对破产风险有显著影响(模型6)。因此,根据结果可以得出:物流企业绩效在履行企业内部社会责任与抗风险能力之间起完全中介支持了假设2。 

根据假设2的分析步骤同理可得,物流企业绩效在履行企业外部社会责任与抗风险能力之间起完全中介,支持了假设3。 

六、结论 

本文以中国沪深两市物流上市企业2011第四季度-2015第三季度跨度十六期的季度数据为研究样本,考察了在现代经济背景下,基于企业绩效的中介效应下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与破产风险的内在关系机制。本文实证结果支持了我们的假设预期:若企业弱化对各利益相关者社会责任的履行将导致企业绩效的贬损,从而影响其对抗来自企业运营等各方面风险的能力。因此,本文给出如下建议: 

第一,物流上市企业应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带动整个行业履行社会责任激励机制的建立健全。国家大力支持物流行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物流行业发展,可以采用媒体宣传和线上网络等平台引导物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同时也应推动物流企业与政府之间、与其它物流企业间、供应链节点间的合作,帮助物流上市企业满足政府、股东、债权人、供应商、客户、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第二,物流上市企业应转变发展观念,将履行社会责任摆在企业战略的高度。根据本文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充分验证了物流上市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提高企业绩效。因此物流企业首先应该转变对社会责任的传统观点,真正将社会责任内化为企业的发展战略。 

第三,根据本文的实证结果来看,物流上市企业绩效在履行社会责任和抗风险能力之间起中介作用,说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是同盈同损的关系,这就要求物流上市企业能切实维护各相关利益者的权益,减少利益受损害的事情发生,把眼光放长远,建立健全公司治理机制以提高企业“软实力”。

       本文的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未来还能继续开展如下研究:对于第三方物流行业,其面对的风险包含经营风险、法律风险、信贷风险等,因此对物流上市企业风险的研究应是全面的,但由于时间精力有限,需要下一步再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温宏伟.物流企业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 

[2]Maignan I,Ferrell O C.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marketing: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004,32(1):3-19. 

[3]Carter C R,Jennings M M.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supply chain relationships[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 Logistics & Transportation Review, 2002, 38(1):37-52. 

[4]Sheu J B, Chou Y H,Hu C C. An integrated logistics operational model for green-supply chain management[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 Logistics & Transportation Review,2005,41(4):287-313. 

[5]Friedman M. A Friedman Doctrine: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is to Increase its Profit[J].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1970, 32-33. 

[6]沈洪濤.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财务业绩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5. 

[7]刘琪.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来自中国交通行业上市公司的数据[J].江苏商论,2010(6):146-148. 

[8]Spicer B H. Investors,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nd Information Disclosure: An Empirical Study[J].Accounting Review, 1978, 53(1):94-111. 

篇8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

自2002年以来,国务院、教育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相继出台多项决定,旨在形成合力共同促进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满足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而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出口贸易总额不断增加,世界贸易地位不断增强,对商贸类各个层次的人才需求量不断加大。在这样的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都已经意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开展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并在各自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上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另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课程体系的建设需要通过实践进行探索,如何在实施中少走弯路,需要研究人员进一步探讨。

1 国际商务专业建设现状评述

大连市经济贸易学校国际商务专业始建于2001年,自专业设立以来,学校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积极探索和研究国际商务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等各个方面的发展。2005年,国际商务专业设立校内实训基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取得重大突破。2010年国际商务专业参加国家级精品课程共建共享课题建设,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取得重大成绩。大连市经济贸易学校国际商务专业与2004年获评省级示范专业,专业教师队伍不断增加,专业教师素质不断提高。学生双证书持有率逐年递增,就业率不断提高,受到用人的单位的好评和认可。

2 研究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建设的意义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战略部署,按照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和《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要求,加快推进大连市经济贸易学校国家级示范学校国际商务重点专业建设,开展基于国际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2.1 理论意义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对企业人才需求模式调研开展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形成适应学生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建立新型课程体系

通过对精品课程的开发、校本教材的编写、实训项目的设计、职业守则的编纂,建立以“国际商务业务员”等职业活动为主线的专业课程体系。

――适应职业教育发展要求

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符合企业要求的专业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开展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建设,能够更好的适应职业教育发展要求。

2.2 实践意义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

地处辽宁沿海经济带,大连紧紧围绕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地区经济增长迅猛。对外贸、制单、报关、报检、航运、物流、保险等各类商务专业人才需求量的明显增加。中职院校有责任通过自身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和课程体系的建设,为社会培养更加家具有岗位竞争力的技能型专业人才。

――适应企业用人标准要求

为企业培养专业技能强、职业素质高的专业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是职业院校必须深刻思考的问题。

3 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的主要内容

3.1 国际商务专业建设目标

旨在研究国际商务人才需要,按照行业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提高大连市经济贸易学校国际商务专业的教学质量,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

3.2 国际商务专业建设主要研究内容

3.2.1 调查国际商务相关行业(诸如外贸跟单、外贸文秘、报关报检等)对中等职业人才技能水平的要求,以大连地区作为依托,辐射到周边的市区乃至辽宁省、全国的范围;

3.2.2 探讨国际商务专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参照行业要求和企业标准,由国际商务教研室牵头,联合学校培训部、实训部,聘请企业从业人员共同探讨既适合学情又能与企业对接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3.2.3 研究大连市经济贸易学校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的实际情况,找到其中的不足

3.2.4 从精品课程建设、校本教材编制、实训项目开发、校企合作开发等方面入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体系建设,形成包括调研报告、校本教材、实训项目、精品课程、职业准则、相关论文等丰富的课题材料。

通过讨论和研究,我们认为研究的重点内容是在现有模式下,完善企业参与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相关配套的课程体系和实训基地建设,开展项目教学,建设实训项目;研究国际商务专业相关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的可行性并建立相关机制。

3.3 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

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主要依托专业建设委员会和校企合作来实现,通过调研、专家参与建设的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过程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重点研究

――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如何使人才培养完全参照企业模式,由企业人士提供模板,学校依据企业环境系统进行教学改革是本课题要突破的难点之一。

――建立新型课程体系

如何使所开发课程更有效的为人才培养服务,使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有效的结合,是本课题要重点突破的问题之一。

――消除实践教学和企业操作之间的时滞

校本教材的开发、精品课程的建设、教学方法的创新、管理制度的改革等方面都存在着实践教学和企业操作之间的时滞。国际商务专业建设致力于如何消除这一时滞的研究,如何能够做到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工作内容的完美对接。

专业建设的创新之处

――通过对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将现有资源进行整合,联合企业人员及校内相关部门,开发更具企业仿真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从调研入手,分析不足,探讨有关课程设置和建设模式,并联合相关部门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

[1] 《国际商务单证理论与实务》2010版中国商务出版社,2010年

篇9

[关键词]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财务绩效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0-0115-02

1 引 言

随着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和人们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对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和披露相关信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煤炭行业尤为如此。但是,企业的最终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研究我国煤炭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不仅能推动我国社会责任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还能为其他学者在研究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方面提供借鉴意义。

2 国外研究现状

1895年,美国社会学家Albion W. Small曾指出“不仅仅公共办事处,私人企业也要为公众信任”,这是企业社会责任的萌芽。[1]美国会计学家David F.Linowes1968年首次提出“社会责任会计”这一概念[2],成为会计发展以来最重要的概念,揭开了研究社会责任会计的序幕。[3]2001年,Gerald针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利益相关者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提高企业价值。[4]2001年,Hillman和Keim通过研究表明不同利益相关者对提升企业价值具有不同影响,有的起促进作用,有的则起消极作用。[5]2003年,美国学者Mare Orlitzky,Frank L. Schmidt 和Sara L. Rynesd以财务绩效指标来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

综上所述,西方出现社会责任的萌芽较早,国外学者很早就开始了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以及信息披露的相关研究,他们认为企业的行为能够影响到整个社会系统,并通过实证研究指出企业的信息披露与企业的价值存在一定关系,有的学者通过研究证明了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有的学者证明存在负相关,还有的学者认为两者不相关。

3 国内研究现状

3.1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研究

郭超(2011)针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以及如何完善信息披露进行了研究。笔者指出目前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不全面,披露的模式单一,没有独立的会计科目。[6]鹿翠、匡慧(2011)利用江苏省42家上市公司四年共168个样本数据,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对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分类,并在我国学者李正介绍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指数法基础上,增加股东这一类别,研究结果表明,企业财务绩效与企业社会责任呈正相关。[7]李勤(2011)以2009年深市和沪市上市公司的462份社会责任报告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质量不高,上市公司规模大则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高,对职工贡献大则能提高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质量。[8]

3.2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财务绩效关系的研究

沈洪涛(2007)选取了1999年至2004年上交所和深交所的石化塑胶行业的A股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结合公司的社会责任理论,对公司特征与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规模越大和盈利能力和公司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呈正相关。[9]鹿翠、匡慧(2011)从企业盈利水平、企业竞争能力和企业成长性三个方面衡量了企业财务绩效并研究了其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结果表明,企业财务绩效与企业社会责任呈正相关,企业规模越大则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就越多。[10]汤丽萍、王秋实(2011)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企业社会责任和绩效关系的研究进行了评述,企业社会责任和绩效呈正相关关系的结果居多,得出两者呈负相关和不相关的结果的文献也存在。[11]

3.3 关于煤炭行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的研究

于翠芳(2009)指出从我国国情出发,结合煤炭行业特点,持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并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笔者指出煤炭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应包括财务层面和非财务层面[12]。夏学英(2011)介绍了企业财务绩效评价内涵、评价指标以及实施绩效评价的必要性,然后结合煤炭行业特点和评价的可操作性并在综合分析各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指出功效系数法比较适用于煤炭行业,最后以神华集团为例,介绍了功效系数法的具体应用[13]。

综上所述,众多国内学者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和绩效相关性研究,发现并非对所有的利益相关者承担责任都可以提高企业绩效,一些学者认为两者之间没有必然关联性,还有学者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是学者采用的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和选取的样本不同。参考文献:

[1]马力.西方公司社会责任界说评述[J].江淮论坛,2005(4):49-52

[2]Davila F.Linowes. Socio-Economic Accounting [J].The Journal of Accounting, 1968 (11).

[3]David F.Linowes.Socio-Economic Accounting[J].The Journal of Accounting,1968(11):45-56.

[4]Amy J.Gerald,D.Stakeholder Value, Stakeholder Management, and Social Issue∶Whats the Bottom lin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2):122-138.

[5]Hillman,Amy J.,Keim,Gerald D.,Luce,Rebecca.A Board Composition Stakeholder Performance: Do Stakeholder Directors Make a Difference?[J].Business &Society,2001(3):295-314.

[6]郭超.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探讨[J].财会研究,2011(1):25-27.

[7]鹿翠,匡慧.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联性实证研究——基于江苏上市公司的分析[J].财会通讯,2011(7):23-25.

[8]李勤.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上市公司2009年社会责任报告[J].财会通讯,2011(6):59-62.

[9]沈洪涛.公司特征与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7(3):9-16.

[10]鹿翠,匡慧.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联性实证研究——基于江苏上市公司的分析[J].财会通讯,2011(7):23-25.

[11]汤丽萍,王秋实.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相关性研究综述[J].会计之友,2011(10):23-25.

[12]于翠芳.基于循环经济的煤炭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国矿业,2009(11):22-28.

[13]夏学英.煤炭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研究[J].会计之友,2011(9):34-36.

篇10

【关键词】国际商务 教学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243-01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加速深化,国家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方式日益多元化的情况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受到巨大冲击,以传统贸易实务操作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新的挑战。在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过程中,《国际商务》这门课应该发挥重要作用。

一、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国际商务》课程教学总体目标是,使学生具有全球视野和本土智慧,熟悉国际商务的理论和实务,并能熟练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传统上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更多的是从货物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的角度入手设计培养目标和方案,未能从培养国际商务人才的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国际商务》这门课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形成全球化视野,从企业运营的角度全面看待国际商务活动,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其从更高的层面看待和理解国际贸易、投资、金融等活动。

二、选用合适的教材。国际商务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比较成熟,原版教材正是其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精华体现。因此,选用高质量的英文原版教材,可以迅速与国际接轨,使得学生在大学期间所构建的国际商务知识体系更加完善和系统。比如当前国际上最为流行的由Charles Hill教授撰写的《International Business》,该教材自1994年出版以来,经过不断的修订和完善,已成为国际商务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权威著作,被众多世界一流大学采用。该书每章从开篇案例开始,体例清晰,内容充实,适时插入management focus,并在章节结尾增加implication for managers专栏,每章后还附有research task 和 critical thinking and discussion questions。总的来看,本教材内容全面,案例丰富,难度适中,十分便于学生学习。

三、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大多数高校对本门课安排了36或48个学时,而《国际商务》这门课涵盖的内容十分庞杂,既包括企业开展国际商务的环境分析和相关理论,即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各国政治、经济制度差异、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与政策、国际资本市场等;又包括企业开展国际商务活动的具体内容,涉及国际企业组织和战略、国际市场进入、国际生产与研发、全球营销管理、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和国际企业财务管理等。部分内容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市场营销等课程有所重合,因此,在内容安排上必修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强化国际商务知识的应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突出课程的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的全球化视野和本土智慧,对重合的内容仅作略讲,或者作为学生自学内容;同时引入中国本土企业的国际化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刻认识中国企业国际化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障碍与问题,增强其学习过程中的目的性与针对性。

四、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以讲授法为主,并与案例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相结合,辅以观看网络视频资料。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既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又可以提升教学效果。而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自己分组找案例,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准备ppt并向全班同学介绍,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和精神。此外,合理利用教学网络平台不仅提高可以工作效率,而且便于师生的交流与互动。本课程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信息、教学文件、试题库、音视频资料的上传,平时作业的布置和批改、答疑、教学建议的搜集等工作也通过该教学网络平成。

五、考核方式多样化、灵活化。由于本门课实践性较强,通过卷面考试很难衡量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和掌握的程度。本门课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督促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总评成绩可以按照平时成绩占50%,期末课程结业报告占50%的比例来确定。平时成绩主要有课后作业、出勤情况、课堂表现等构成,其中课后作业要求必须由3-4名同学组成的小组完成并在网络教学平台提交,鼓励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共同完成作业。要求学生以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案例为主要研究对象独立完成课程结业报告,并鼓励用全英文撰写。

当然,教学过程中还可能仍然存在其它方面的问题,如任课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理论和实践结合不够;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等等,这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克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