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范文

时间:2023-12-15 17:33: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

篇1

关键词:文本解读;原则;方法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6-0085-01文本解读是语文阅读教学首要解决的任务。新课改以来成为热点探讨的内容之一。那何谓文本解读?文本解读是一种读者与文本对话交流的活动。读者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读出作者的创作意图,读出文本的丰富内涵,读出文本的时代精神。正确解读文学作品,就犹如握着一把钥匙,轻轻松松地找准切入口,进而获得更新更深的文本意义,获得独特的阅读感受。

1.文本解读的意义

文本是一种静态的语言符号系统。现代读解理论认为:文本在解读之前,意义处于未决状态,是潜在的、模糊的或不确定的。而人们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把外在的客体文化内化为自己,从自己的视野出发加以重构。经过这样的解读,文本进入鲜活的生命形态,具有了创新性。正如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述过"古今之成大事、大学问者,必须经三种之境界"。王国维对三境的意义重构就是对文本进行创造性解读的成功范例。因此,文本解读决定着语文阅读教学的成败,是进行创造性的教学设计的前提,是教师深入对话、驾驭课堂的基础。

2.文本解读的原则

文本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载体。解读文本首先就要立足文本,不脱离文本。阅读教学以文本为基础,因人而异。同一部文学作品,不同的读者可从中读出不同的意义。但无论如何解读,都不能脱离文本。其次凸显建构性。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教师、学生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领悟文学作品的魅力,准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在此,解读主体拥有的文化积淀得以强化,在文化认同中建构了个体的精神世界与自身的价值取向。

3.文本解读的方法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过程,是教师、学生运用自我期待同文本撞击的过程。"而要与文本深入的对话,把握文本的内涵,悟出文本的精髓则需要正确地掌握文本解读的方法。

3.1创设情境,构建和谐的氛围。吕淑湘先生曾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他把课教'活'了,把课教'活'的关键就是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令学生置身其中,流连忘返的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随课文内容的波澜起伏而流动,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浓郁兴致。"教学中,教师对文本进行解读时应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绪区",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让学生借助文字联想画面,借助作品品味人生。教师在构建和谐、融洽、激励、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充分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充分调动学生解读文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而让学生在文本解读中完成自我的心灵感悟,获得文化的熏陶。

3.2真诚对话,读出文本的内涵。朱光潜在《谈美》一书中倡导"慢慢走,欣赏啊!"文本解读也需要如此,慢慢地读,慢慢地品,慢慢地赏。此时,你与文本真诚地对话。当你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中,你就与文本、作者进行思维的碰撞,达到心灵的融合。例如,教授《项羽之死》,有学生评价项羽"临死,只想到自己疼惜的美人与宝马,完全未顾及江东父老的心情与出路,是自私自利的,是不值得尊敬的"。乍一听,似乎有几分道理。但,引导学生认真地细读文本后,学生就纷纷发表意见"项羽的性格不能用自私自利来形容。看,项羽乌江边拒渡、赠马给亭长、赐头给故人,这些情节形象地刻画了一个知耻重义的末路英雄形象。而诀别美人名骓,是血性柔肠的项王多愁善感的表现。其实,项羽也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普通人罢了。在慢慢地品读情节,品读语言中,学生读出了文本的内涵,也获得了真实的审美感受。课堂教学中,与文本真诚对话,学生则以自己的心灵叩问作者的心灵,体验作者情感,最终获得新的发现与新的理解。

3.3立足文本,解读应富有创意。文本是水之源、木之本,是阅读的根基。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阅读教学倡导"关注学生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语文新课标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而,文本解读应立足文本,倡导个性化解读,也就是说解读文本应富有创意,应读出属于自己的独特体验,应读出时代精神。正如我们日常所认同的,"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唯有立足文本,引导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方能寻幽探秘,领悟文学作品的神韵美和魅力。例如,教《过秦论》时,我抛出问题:"作者借古讽今,认为强秦的速亡究其根本是在于其不行仁政。联系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说说秦灭亡的原因。"这时,我们不能局限于作者的看法,而应联系自己学过的历史知识,进行个性化解读。除了"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一原因外,秦亡原因还有:用人不当,特别是信任贪恋手中权势的李斯,导致李斯成为秦国丞相后篡改遗诏之事的发生;秦灭六国后统一了文字、货币、思想等,尽管从历史进程看,有其进步性,但这一过程难免过于血腥,致使其他六国人有所怨言;秦始皇去世后,奸臣当道,颇得人心的扶苏与大将军蒙恬相继被害,导致秦顶梁尽亡……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这一些富有创意的解读,增强了文本的思想深刻性,增强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再如学过《鸿门宴》、《项羽之死》,我就要求学生探讨分析,假如在鸿门宴上,项羽杀了刘邦,历史将会怎样改写?这时,教参也无法告诉你答案。这就需要你个性化解读文本。学生在探究这个问题时,就要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并加以想象、补充,使作品变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形象,使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感受,读出属于自己的独特体验。

文本解读是一种读者与文本对话交流的活动。唯有创设和谐的氛围,真诚地与文本对话,在解读时又富有创意,我们的文本解读教学才能开创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局面。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文本解读模式;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6-0041-01

阅读教学作为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很难与文本相脱离,大多数篇章所涵盖的知识点都是学生阅读学习中需挖掘的主要内容。而篇章的理解与文本内涵的体验关键在于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模式的引入,其强调帮助学生学习语言与掌握阅读技能的同时,更能深刻理解篇章传递的信息。因此,本文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模式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x。

一、文本解读模式应用意义

文本解读模式的引入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注入新鲜的活力,从其应用的意义看,具体表现为两方面。第一,教学目标的确定需以文本解读作为基础。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将课程目标分为五个维度,包括文化意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语言知识以及语言技能,这些目标很难在一堂课内直接实现,要求教师综合考虑阅读篇章涉及的文化、语言、题材以及体裁等,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目标的确定。其中篇章分析过程是指为文本解读的过程,可从中寻找到利于学生学习与理解的途径和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策略的选择与教学目标的确定。第二,文本解读模式的引入是阅读教学活动设计的关键性保证。英语阅读篇章中,题材类型不同,在教学要求上也有一定差异,如议论文题材要求学生在掌握篇章知识要点的基础上给予评论,说明文题材要求学生充分了解篇章现象与事物情况。而题材的确定、篇章细节内容的读取以及深层次含义的挖掘,都需在文本解读模式下实现,以文本解读结果为依据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可使教学活动有效性得到保证。

二、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内容分析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模式的应用强调在教学目标确定下,结合教学要点,对文本内容进行挖掘,从文本解读内容看,包括三点。第一,解读文本特征。根据大多数研究总结,文本特征在功能上以背景知识的激活、文本主要观点的概括、综合信息与关键点提取、以图表解释概念、补充信息的呈现等,这些功能特征是文本解读中考虑的主要内容。第二,解读文本结构。不同文本中采用的结构方式有一定差异,如插叙、倒叙或顺叙等在记叙文中的表现,透过对文本结构的分析,对作者写作意图、写作思路充分了解。以“Puzzles in Geography”篇章为例,篇章结构上分为六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作为引入,中间四个部分均以England为主题进行讨论,将政治、历史、文化与地理情况作出介绍,而最后一部分将对读者提出的建议进行总结。在文本结构得以理清后,学生容易理解篇章整体内涵。第三,解读文本语言,仍以“Puzzles in Geopraphy”为例,解读可从具体词汇、语句等方面着手,如worthwhile,enjoyable以及treasure等词汇,都可将作者的思想情感描述出来,其中大多数语句也会对作者的写作意图、篇章讲述的历史与文化进行表达,这些都需通过解读文本语言实现。

三、文本解读模式在高中阅读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篇3

关键词:备课式文本解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教师会用很多方式解读文章,本文介绍了其中一种——备课式文本解读,这种方式可以让教师深层次的理解文章,总结文章想要表达的思想,提高备课的水平,让教师指导自己需要教授哪些内容,设计教学步骤,以文章为基础,与学生对话,互相交流。

一、略读了解课文内容,发现教学素材

备课式文本的解读会先梳理文章的脉络,从中找到教学素材,根据教学素材选择教学方式,最后会进行教学总结。

1、以整体入手

教师会预先通读全文,从全文中找到文章主要表述的内容,发现每段和每段之间具有的关联性,围绕文章的题目,分析全文,在脑中对文章有大致的了解,进行复述,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把文章划分出多个层次。课文是备课的基础,以此为基础,达到语文的目标,掌握学习的能力和技巧,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其所要表达的概念,传授语文知识[1]。

2、从局部入手

从局部入手可以从两方面分析,即把握文章的文本的特征,突出语文能力。文章的文本特征是指,通过备课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推敲出作者用某个字或词的用意,以及某段文章为什么在这个位置,分析为什么会用这个标题作为文章的题目,总结文本特征,从而确定可以培养学生哪些语文能力。突出语文能力则是需要考虑文章想要向学生传达什么,或是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养成哪种语文能力,同时,要注意学生真正需要什么,现在还不会什么,从而为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增加练习的机会。

3、回归整体回归整体则是把相关的教学元素串联在一起,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用语言表达出来,实现学习能力的迁移,围绕语文教学。

二、细读了解教学特点,制定教学内容

细读文章要求教师不会借助任何参考资料,只是单纯的读文章中的文字,再多次阅读,发现文章中文字描绘的细节。

1、细读文章文字

教师在备课阶段,不会翻阅任何的教参,也不会管文章中的图片、生字及课后习题等内容,有时为了保持自己的注意力,会把文章打在纸上,便于日常阅读,这种方式能让其发现文章的基本内容,就像是《月光曲》这篇文章,教师会适当调节课文文字的大小,让其呈现在一张纸上,便于通篇阅读[2]。

2、提高阅读的敏锐感

教师之所以会先把自己作为读者,阅读文章,其目的是教师读过文章后,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发现文章中多次读不懂的地方,整理文章给出的信息,提高自身阅读的敏锐度。比如《月光曲》这篇文章,第一遍读会形成一种理解,打破了自己之前对文章的预想,根据第一遍阅读的理解,认为前半部分文章很容易理解,而后半部分内容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到了第二遍读,就会发现中一些细微地方的描写,把文章划分出更多的层次。教师之所以可以记住自己初次阅读与二次阅读的感受,是因为他会抓住自己的敏感点,注意细节,看哪些细节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与学生相符的教学内容。

3、多次精读

每位教师在一天中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精神状态,有自己的备课方式,但通过多次阅读文章,从不同角度理解,是小学教师必须运用的备课方式[3]。比如,有的教师会利用早上的时间阅读,有的则会在中午或晚上阅读,会阅读文章的整体脉络,也会阅读文章中某一部分。同时,有的教师每次从不同角度阅读文章,都可以解答或增加阅读遇到的难题,发现自己感到疑问的地方。就像是《月光曲》这篇文章,教师可以发现盲女孩的心性,也可以发现文章中语段的过渡,像是文章作者与读者做游戏一样。

三、多次读优化语文阅读教学,发现课文教学点

备课式教学是总分交替的过程,从文章的整体结构到内容,反复解读文章的思想。这种方式可以检验教师阅读教师是否全面,根据教学内容的重要程度,调整教学的顺序。

1、检验阅读教学是否全面

阅读具有一定的难度,它是指读者是否可以抓住文章的内涵,确定文章的边界,理解文章内容。因此,教师理解文章内容时,可以从三方面着手,其一是文章描写的内容,其二是文章是怎样写出来的,其三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只有真正从这三方案着手,才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对文字的敏感,让其发现文章中的信息。

2、调整教学点的前后顺序

通过阅读找到文章中教学的信息点,会让教学做“加法”,但如果从文章中发现多个教学点而没有有效安排,就会让教学做“减法”,延长了教学的时间。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找到符合学生认知的教学点,确定教学点中包含的价值,调整教学点的教学顺序,适当取舍,让学生掌握语文能力,实现语文能力的延伸[4]。

3、让课堂教学变得统一

经过检验阅读教学是否全面,调整教学点的前后顺序两个教学顺序后,教师要收集课上讲解的教学点,让每个独立的个体变成一个整体,也就是把“1+1+1+1”变成一个数字“1”,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能力。但备课式文本解读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把学生作为课堂上的主体,围绕学生展开教学,给学生正确的引导,深入教学,从细节着手,对学生的“学”有真正的理解,让教学活动有序进行。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备课式文本解读的教学渗透,要求教师需要通过略读了解课文内容,发现教学素材,然后细读了解教学特点,制定教学内容,最后是多次读优化语文阅读教学,发现课文教学点,让学生掌握语文技能,优化教学。

作者:陈娜 单位:徐州市八里中心小学校

参考文献:

[1]李玉贵.备课式文本解读的教学审视——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3,07:110-118.

[2]刘实中.文本解读需基于学生视角——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J].考试与评价,2015,12:139.

篇4

关键词:文本;解读;尊重; 超越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0155-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这种倡导阅读的个性化和创造性是阅读回归本真的本质要求,它有利于打破过去老师垄断课堂,独霸话语权的教学局面。然而,阅读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老师由于对阅读和阅读教学关系认识的出错,片面追求所谓的"诗意的课堂和平等的对话",任由学生对文本作无限的解读,这是极不负责任的做法。因为受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生活经历、语文积淀和审美情趣的影响,他们对文本的解读难免会出现误读,误解,我们不能放纵他们的思想,不能让他们恣意地解读,一定要对他们进行适时、适当地引导,帮助他们深入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真正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和作品所蕴涵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要在尊重中真正实现对文本解读的超越。

1尊重作者的创造意图和情感态度倾向

文本不仅是一定社会生活的观照,而且也深深地烙上作者的思想情感。阅读的本质就是读者与作者进行时空相隔的心灵对话。如果我们在进行文本解读时,忽视作者的创作意图,思想发展,人生轨迹和情感倾向,一味地用自己的社会阅历、人生体验和社会价值观去进行图解、臆测,肯定会出现误读、误解,更何况学生的经历狭窄,体验肤浅,认识有限,再加上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未曾成熟,因此,在文本解读时,教师应加强阅读指导,引导学生尊重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在文本中所体现的情感态度倾向,即一定要重视"知人论世"的文本解读方法,这是解读文本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如果游离文本,恣意解读,就会出现诸如"韩麦尔是一个不务正业,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老师。"(《最后一课》)"父亲是因为失业了,怕儿子不赡养他,所以才爱他的儿子"(《背影》)刘兰芝被休的原因是刘兰芝患有"不孕症"(《孔雀东南飞》)等等这些令人匪夷所思的解读结果,这种随心所欲的解读是很不严肃的。它完全丢失了阅读教学应有的解读要求和价值标尺。

2尊重专家学者的智慧选择和经典解读

学生阅读的文本主要是语文课本,它不仅是学生阅读的主要载体,而且也是阅读教学开展的重要凭借。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教材,它不同于平常所阅读的读物,它是经过专家学者精心选择、加工、组织而成的。从教育文化学角度讲,它体现了教育对文化的两种取向"选择",一是按社会的需要选择文化,特别是人文倾向很重的语文,都蕴含着一定社会的价值取向、意识形态,二是按教育的需要选择文化,即教材中的文化要有可能为学生所接受,要有利于他们知识的增长、能力的发展、品性的陶冶等。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具有定向整理功能,即所选择的文化一般都是社会规范的、稳定的文化,镌刻着人类的智慧;而且选择的过程也是文化系统化、条理化的过程。

就语文来讲,教学中文本的主要形式是教材,而语文教材在选文时又特别强调文章的典范性和目标性。课文的选文大多是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作品,它凝聚了许多专家、一线教师心血和智慧。虽然文本的多义性犹如富矿难以开掘尽,但作为阅读对象的作品,由于是精挑细选而来的,对它的解读经过名家的解读和岁月的沉淀,其意义具有相对的恒定性和经典性。因此,我们在文本解读时,首先要立足文本,尊重专家学者的智慧选择和对课文的经典解读,用好文本,读好文本。只有在准确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对文本多元解读的超越。那种片面强调学生阅读的个性和自由,无视文本的经典解读,是不严肃的阅读,也是不合阅读教学目的和要求的。

3尊重文本所蕴藏的思想意义和价值取向

语文课本的课文所蕴藏的思想意义是丰富而又深刻的。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由于受到生活经历、社会阅历、思想认识和语文素养等因素的局限,他们在阅读时,常常会依据自己的视野和视角对文本进行解读,因此,对文本的解读难免会出现误读、误解。如有人解读《荷塘月色》,把作者对"景物美女化"(荷叶比做"亭亭的裙"荷花"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看成是性本能压抑,作者的淡淡哀愁是婚外恋的苦闷;把《木兰诗》读解成花木兰追求"女性解放",如此等等。这种随心所欲的解读是很不严肃的,是对文本所表达的主旨的歪曲。我们在解读文本时,一定要尊重文本本身所蕴藏的思想意义和价值取向,不能随意地游离文本进行所谓"延伸、拓展"式超越,否则,必然会导致文学作品文本价值的丧失。我们强调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个性化解读,是在尊重文本意义的基础上的合规律的时代新解。如对鲁迅《一件小事》的解读,首先需要了解作者及所处的时代,超越时空去恢复作者原意。当年鲁迅弃医从文,意欲改造愚弱国民的灵魂,他在车夫的身上看到了未来,分明地"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劳动人民正直无私的高尚品质,"叫我惭愧,催我自新";表现出知识分子严于解剖自己的思想。这是传统的读法。如有人联系现实生活和时代特征,把它解读为:我们要以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人际之间需要沟通、理解和合作;不论贫富如何悬殊,文化差异如何巨大,人与人应该友爱、和谐相处,不然只有对立和冲突,社会就不会发展,人类就不可能进步。这种解读虽不是鲁迅的意义,但这种误读搭上了时代的脉搏,富有现实意义,是可以使人接受的合理误读。

总之,作为学生的阅读对象的课文,是学生积累语文知识,发展阅读能力和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载体。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和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要重视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和创造性解读,但无论怎样解读,都不能脱离文本,要尊重作者的原创意旨。虽然说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而不是荆轲也不是勾践。因此,文本解读要在尊重中实现超越,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根基,丝毫动摇不得。

参考文献

[1] 刘君 《谈阅读教学中的相机点拨》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10;

[2]黄厚江: 《黄厚江讲语文》 ,北京:语文出版社,2007.9;

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本教学;措施

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吕叔湘说过:学习语文就是要用最少的时间理解文章的主旨。文本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心灵的表露。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文本,才能明晰作者的意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真正理解文本,达到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把握细节,深入解读文本

在文本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一段描写中抓住事物的本质与特征。因此,在解读文本时一定要抓住其中的细节描写,通过细节描写来解读文本的实质,从而取得理想的阅读效果。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散文时,其中对父亲爬月台时的吃力样子用了几个动作描写:“探”“穿”“爬”“攀”“缩”等动词,从细微之处突出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意。鲁迅先生在《孔乙己》这篇小说中,通过“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样的人物外貌描写,不仅说明孔乙己经济贫穷,而且还细腻地刻画了孔乙己内心的无奈。在这些文质兼美的文章中,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既反映了人物的性格与特征,更表达了文本的主旨。如果忽略了这些细节之处,深入解读文本是存在困难的。

二、设计问题,引发学生自我思考

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共同解决问题,尤其是学生带着自己发现的问题,才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深入解读。引发学生自我思考是成功教学的体现,而且这样阅读可以激发学生的成就感。例如,在教学《紫藤萝瀑布》这篇散文时,设计用“主问题”带动学生思考的形式,并且利用这样的“主问题”把全文的线索串到一起,从而激起学生深层探究文本的兴趣,如“作者为什么对紫藤萝花情有独钟”。这一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通过引导,学生给出了很多答案,如有的说是此花外形美,由花得到的感悟很深刻;有学生认为,结合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与这种花的象征意义,作者发出了“特别的爱给特别的花”的感慨。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引发学生自我思考,得出很多具有现实意义的答案。同时,也展示了学生的个性特征,使文本阅读走向深处。

三、结合语境,深入走进文本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尊重学生的多元化理解。阅读的过程就是咀嚼的过程、揣摩的过程。每篇文章都是通过文字的律动来升华作者的内心,同时通过具体的语境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因此,在解x文本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具体的语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与作者的心灵碰撞。只有这样,才能走进文本。例如,《背影》这篇散文中,朱自清先生用平实的语言描写出传神的语境效果。这篇散文的教学重点不是文章内容,而是通过作者所描述事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在解读中,我们很容易发现作者的表述十分朴实,没有豪言壮语,但从具体的语境中却让人感受到父子之间的深厚情谊,如回家的缘由、离别场景等,无不从细节处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因此,结合具体的语境可以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

四、个性解读,培养自主阅读习惯

发展学生的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而个性解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阅读文本的过程就是与作者心灵对话的过程,只有通过对话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此,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而不是代替学生解读文本。学生在与文本、作者对话的过程中要保持思维的透明度和清晰度,否则,会让思维受到束缚或堵塞。学生接受文本信息是一个动态的生成与建构过程。因此,教师既要基于文本又要尊重文本,并且发现文本蕴含的人性光芒,从中发掘潜在的情感,用独特的视角去审视文本、感悟文本。人只有用冷静而深沉的思想智慧去发现文本,才能打破诸多的缺憾与局限,从而感受文本中所表达的人性、人情和人心,并及时进行探讨、修正。这样的解读才能闪烁出创新的火花。例如,解读《皇帝的新装》时,读出文本是抨击人类的媚俗与虚荣;解读鲁迅的《故乡》时,读出文本是反映社会个体化的哀歌。

总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必须走进文本,深入进行解读。因此,教师要善于采取策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学生一起共同品味语言,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阅读教学才能呈现出别样的精彩。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文本细读;英语阅读;语境

现阶段我国小学英语阅读教育中,如何提高小学生英语阅读的效率,已成为当今英语教师主要探讨的话题,文本细读的解读方式,正步入人们的视野。

一、小学英语文本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必要性

文本细读,注重在阅读中对语境的分析理解,并加强对文本中,上下结构的研究。这对于加强对文本知识的详细理解、提高学习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在我国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通过文本细读的教学方式,进而加深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学习发展趋势。在现阶段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对于教师而言,学生难以理解阅读内容、阅读时总表现得兴致不高,是老师教学的难点。文本细读,让老师带领学生直面阅读内容,分析文章中所展示的语境,形象地阐释文本中的语言环境。这对于解决英语教师教学中所面临的如何加深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小学生对英语阅读的理解能力的问题,有很高的借鉴意义。

二、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方法

1.立足文本

立足文本是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根本,文本细读,就是要求对文本本身进行全方位的解读,通过对文章的全方位解读,达到最好的理解文章的目的。英语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中,在必要讲解文章的内容之外,更要鼓励学生通过文本展开联想,通过不同的思考方式,来理解文章,实现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目标。同时,也可以通过话剧的方式,还原文章中的画面,提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实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阅读习惯

对于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而言,让学生独立地去理解课本中的语境,简单还原课本中的结构,这对提高小学生英语阅读的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现代小学生英语阅读的教学中,对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视的。提升小学生独立思考的阅读习惯,对于学生思维模式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同时,独立思考,对于小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减少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的困难度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

文本细读,通过对文章的全方位了解,来达到对文章认知的目的,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更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方式,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模式、情景分析能力和学习兴趣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我们要提倡文本细读的方式,不断提高小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本阅读 方法

高中语文的学习必然要经过文本阅读的阶段,科学的阅读习惯与正确的阅读方法能够让学生的理解能力不断提高,从而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语文学习效果。文本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但是现在的高中语文文本阅读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直接影响到学生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如何加强高中语文文本阅读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是值得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关注的问题。

一、高中语文文本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呈现“泛概念化”。有的高中语文教师自己所拥有的知识面比较窄,知识更新的速度比较慢,长期采用一套比较封闭的标准和方式给学生进行文本解读,这就导致了文本教学过程中的“泛概念化”。例如,有的教师一讲到《项链》这篇文章,就只会想到资本主义妇女的虚荣;一讲到《雷雨》,就只能想到周朴园的冷酷自私等等。这些结论并不完全错误,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问题是并不是所有的文本内容最终永远只能得出一套结论,这对学生容易产生一种束缚,使得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很难再产生新的体验,对文本内容有新的理解。

2.教师文本解读不够深入。深入阅读对于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和中心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随着阅读多元化、个性化都概念的兴起,很多语文教师主张学生在阅读时少说为宜。语文教师普遍认为,文本阅读的核心是文本,阅读就是读者与文本之间进行对话和交流互动,与其他无关,于是在文本阅读过程中教师既不重视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也不带领学生挖掘文本的美学价值与思想深度,这就难以让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深入的交流与对话,更不会有心灵的碰撞。久而久之,学生会养成一种浅尝辄止的习惯,文本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不但不会得到提高,还容易形成一种固化的模式,阻碍学生在阅读方面的改进和提高。

3.教师进行文本解读时不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很多语文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时,只按自己设定的框架进行,几乎从不考虑学生,更不会重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对学生解读文本,原本应该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社会阅历、情感体验和年龄特征等因素。但是教师往往自己主导文本阅读进程,不考虑学生需求,只就文本解读文本。这种背离学生,背离目标的解读方法,会导致文本解读过程中的主体失衡,不仅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还容易误导学生,让学生在原有的框架中很难突破。

二、加强高中语文文本阅读教学的方法

1.带领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文本阅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让学生能够理解文本的深刻内涵,对其中精华的部分进行吸收。在当今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文本阅读的过程中,不仅仅要按照传统的框架进行解读,只让学生接受作者的思想,还应该让学生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阅读,让学生在理解作者观点的同时能够超越传统框架中的思维认识,拥有属于自己的观点。所以,学生的创新性和独立性应该得到重视。高中学生要进行创造性阅读,关键在于心灵的对话。学生在对文本进行审美体验的同时还要与作者进行对话,能在接受文本所表达意义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意义。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对有创新观点的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这样就会让学生突破原有的框架,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成长,思想越来越成熟。

2.引导学生进行能动性阅读。高中学生的文本阅读应该建立在个体的内在需求基础之上,让学生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才会有阅读动力,才有可能真正理解阅读的内容。高中语文课本很多文章都是文学作品,在语言表达上极具艺术特点,同时还有很强的思想意义,在对这些作品进行阅读的过程中,需要对他们进行能动的联想和想象才会了解其中的内涵。所以,语文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时,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能动的分析与阅读。在实际的文本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能动想象,在其中继续一定程度的介入,学生才能对文本进行有效阅读。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文本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解读泛概念化、解读不够深入、不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等问题,要提高高中语文文本阅读效果,语文教师应该多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和能动性阅读,积极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对文本进行深刻的理解和新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杨瑾.高中语文文本阅读教学探究[J].文理导航(上旬). 2011(07).

[2]高正鑫.高中语文文本阅读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J].宜宾学院学报.2009(10).

[3]邱维军.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探微[J].语文学刊. 2011(02).

篇8

一、尊重是个性化阅读教学能有效进行的前提

尊重教育就要尊重生命,尊重人的需要,尊重人的精神世界,尊重人的个性。教育活动要张扬学生的个性就必须以尊重为前提,尊重的教育这一大理念必须植根于个性化阅读教学中。个性化阅读教学不仅仅包括学生有个性地学,教师创造性地教也是极其重要的。在个性化阅读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我们决不能用诸多的硬性框架来束缚学生的思维,而要给学生充分的个性自由,充分尊重那些细枝末节、灵光一闪。也只有在这样一个宽松的氛围中,教师才能大胆地解读文本、创造性地指导学生阅读,自己的个性思想、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教学艺术才能充分展示出来。作为阅读实践的主体:学生,他们是享有独立人格和鲜活个性的生命个体。我们首先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尊重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体验与创造性的理解,鼓励他们进行多元解读。总之,尊重能催生个性,没有尊重,个性化阅读教学就是无本之木。

二、充分阅读是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关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能静心走进文本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在充分阅读与倾听文本中与文本(包括作者)进行广泛的对话与交流。在阅读教学中,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空阅读。而这一点往往被很多语文教师忽略了,他们都认为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读为先、教为次,先学后教,学生还没真正走进文本就开始教学,吐字不清、读不流畅的情况屡屡出现。让学生复述课文因了解不透彻,有时连个大概都难以说清,个性化的解读就无从谈起了。事实上,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的情况下就实施教学的环节是对学生不尊重的一种表现。阅读的基础应该是自读与自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保证充分地读,学生有了充足的诵读时间,再加上教师启发的读书的方法,学生自然就能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达到以读悟义,以读悟情,以读悟理的教学目标。凡是学生通过自主读书能体会的,教师重在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朗读,复述、默读以及略读、浏览、精读。在实现学生个性化阅读行为的必要条件中,体现在主体方面的就是阅读能力,而这些阅读能力的习得都需要充足的读书训练时间作保障。

三、多方位阅读是实现个性化阅读的平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是苏轼《题西林壁》中的一句诗。这一句诗同样启迪我们在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同时也提醒我们给学生提供多方位阅读的平台是个性化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多方位阅读”包括以下几个内涵:首先是多样化和具有丰富性的文本内涵,正如《题西林壁》中的庐山一样,横看是“岭”,侧看是“峰”;其次是学生多样化的个性,丰富性的情感以及差异性的认识,而这些是庐山之所以成“岭”又成“峰”的主要原因。第三,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教师知识经验的丰富性,教师具有差异性的个性品质。因此,在实现学生个性化阅读这个问题上,教师要将个人教学风格和品格魅力充分地展示出来,挖掘文本内涵,尊重并鼓励学生的个性阅读和独特体验。

四、创造性阅读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阅读

篇9

一、以平等身份使亲和力充满学生的阅读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在进行情感和思维上的对话,这对话的发生和存在都依赖于情感合作的持续发展。教师艺术地组织学生阅读文本,开展与文本的对话。按照事先确定的话题,师生敞开心扉,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实现教学相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阅读者之一,由于其阅历、知识、经验等比较丰富,应作为对话者中的倡导者、发起者,发挥引导、启发、帮助、组织、参谋的作用,控制着教学进程。

二、删繁就简标新立异

学生阅读过程,就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在教学预案时就要巧设阅读话题,构建起阅读的平台。因为,只有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对话才会有相互智慧的碰撞、心灵的交融,才会吸收他人的信息,让自己已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所唤醒、激活,让阅读起到影响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效用,并让阅读与生活链接,在生活的海洋中颉取智慧的花朵,给学生留下拓展的空间。开启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想象、联想,培植思维“生长点”。

三、学生与文本的再次对话使阅读深入进展

语文教学与其他的学科相比,在阅读文本上,深入文本、领会文本才有着独特的魅力。语文教材很精彩:或语言优美,朗朗上口;或形象生动,扣人心弦;或哲理深刻,发人深省……语文学习更精彩:可以在富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去体验五彩斑斓的生活,去感悟善恶美丑的人性,去实现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教科书课文本身就是一个个敞开的文本,具有生命的灵性,所以学生要调动自身的经验去进行心灵的交流。

四、认真研读教材,设置阅读的深度

阅读不是漫无目的的,是有的放矢的深读、实读。从课文的重点、难点入手,仅靠教师苦口婆心的讲解有时是难以奏效的。这时教师不妨在此处设置适当的话题,在学生之间展开阅读思考。阅读教学中,有些文本在内容上与学生生活距离较大,学生没有切身的体验。因此在对文本进行学习时,学生往往只是肤浅地停留在感性层面,不能真正地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对此类课文的教学,教师就应该从学生生活的实际入手,设置恰当的话题,使学生在阅读时,能做到有问题可问、有疑难要解答,进而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与作者、文本、进行有效对话。

五、从学生的认知角度解读

我们知道,备课不仅仅是备教材,更主要的是备学生。同样在文本解读时,我们也必须做到“目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生”。由于每个人生活阅历的不同,对文本解读和建构也会不同,教师应在备课前搜集观摩各种课堂实录,琢磨在不同的课型、不同的设计中学生有哪些类型的反馈,在反复思考后,再结合自己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情况,设计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模式,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与学生在课堂进行对话,共同解读文本。让学生自己在比较、鉴别中,提高对文本的感悟,掌握对文本解读的方法。

六、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所谓的文本细读指的是:以文为本,通过对语言材料的反复阅读和深入品味来理解文章的内涵,并且理解和运用语言。在新课标中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钻研,从中培养学生阅读教学新形势,更深层次地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和语言的运用能力。在对文本细读的研究中,它主要是呈现着多元性的姿态,因此在研究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策略中的策略就是要解读姿态,并且对于阅读教学来说,就需要在任何姿态中提高阅读的必要性和价值。其中对于文本细读的研究中主要是从赏者阅读、诵者阅读以及教者阅读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的。

一、作为赏者的阅读

在语文教材中,通常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这样的教材一般都带有一种场、景、情、势。因此在领悟了文本的魅力之后,赏者的内心有一种真正的喜爱之情,从中对自己的认识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这种阅读的方式比较原始,比较纯粹。

二、作为诵者的阅读

诵者,就是一种放开喉咙大声并且有感情的诵读,在诵读中,不仅需要读准字音、控制好音量、掌握速度而且要倾注表情。在文本中只有通过诵读才能充分的表达出来,这就需要知道学生要有感情的进行诵读,体现语文阅读的使命。

三、作为教者的阅读

在小学语文阅读中,教师需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语言,其主要的表现有:需要抛开各种教学参考资料进行多遍的细读,要凭借着自身对语言文字的敏感能力,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独特认识。接下来,需要尽可能地广泛搜集相关的资料,要根据别人的解读对文本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以及相关的标点进行深入的分析,从中引发自己对文本的深刻思考。在进行文本细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语言中去。其中具体的方式有:

(一)捕捉文本的关键处

通常在阅读教学中,主要是从文本的文眼、文本主旨、文本结构、文本题材等相关的地方进行入手。其中,重要的是要保持语言的敏锐性,因此这就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例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一句话:“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其中就有一个非常关键的词――敢。从文中的这一个字就能够表现出小女孩悲惨的命运,从中引发读者深刻的思考。

(二)寻找文字推敲处,学会咬文嚼字

在阅读中,读者需要对一些比较关键的字进行重点的分析,从中推敲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正如朱光潜所说:文字上的推敲,骨子里是敏锐洞察力、深入解读力以及灵活引领力的全面提高。

(三)寻找空白

在阅读中,空白的部分是文本中未呈现的部分,它必须要根据自己的法则剪裁对象,能够从文本设计到场景与场景之间,在语句与语句之间有中断或者是删节。在文本中出现不连贯的并列时,就会呈现出空白。因此在阅读中所形成的思维定势,能够使读者没有把空白作为注意的对象,在正常的阅读中,将栩栩如生的人物以及完整的故事情节表现出来,读者在阅读中通过文本呈现的信息去想象和推敲空白的信息。这种在阅读中关注空白,发现空白,能够将空白的部分进行填充,这样的文本细读方式促进了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能够提高学生处理素材的能力并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一步体现了作家们匠心独具的写作风格。

在进行阅读中,细读文本时,教师既是一个接受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中,教师在细读文本中,需要揣摩教材,这就要在消化吸收的过程中,合理的判断他人对文本细读的理解以及观点,进一步关注文章,归纳和梳理自己对文本细读的独特感悟。

四、文本细读的重点策略

(一)准确把握文本的主导价值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对于阅读教学中提出的要在尊重学生的个性下,进行多角度的对文本的深层内涵进行解析。

(二)细读文本的主要内容

首先要从文本的题目进行入手,其次是细读文本,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抓住文本中的中心句子。再按照文本布局的结构进行分析,把握这些中心句能形成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更深了解。最后就是要细读文本,了解文本主要内容,抓住关键字,揣摩作者思想。

(三)把握文本结构

文本细读教学中,对于一些文本结构比较简单的,并且与文章的内涵有关联的地方,需要重点细读,教师要在了解文本的结构下,使得学生对文章的内涵进行总结,这种方式能够提高学生个人的写作水平。

(四)重视文本艺术特色

在文本艺术特色中,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是从文本表达的方式,另外是文本的语言特色,主要是从文本的修辞和说明方法中分析的。

(五)抓住文本中的疑点

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行分析,学生在进行阅读文本的时候想象力比较丰富,在这种状况下,教师应该耐心进行引导,在回答学生问题的基础上,将学生的阅读方向引导至文章的主导思想上。

五、总结

通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进行分析后,将使教师和学生进入文本,最终实现三者的对话,能够让教师的引领开启学生的思维。在进行细读文本中,它是对教材揣摩慢下功夫的过程,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培养,最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创造力和发散力中提高学生的思维意识。

参考文献

[1]李小燕,周朝阳.文本细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