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建设的必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15 17:33: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校园建设的必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慧校园建设的必要性

篇1

关键词:智慧校园;机制保障;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1-0019-03

一、引言

自从2008年11月IBM首次提出“智慧地球”概念后,国内外教育信息化领域有关“智慧校园”的研究分析很快成为热点,许多活跃在教育信息化领域的专家学者纷纷提出智慧校园的内涵和建设方案,并在高校付之于实践,大力推动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2010年南京邮电大学提出并实施了“智慧校园”建设方案,正式拉开了中国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序幕。经过这几年的积极探索和总结经验,智慧校园建设在信息化教育中的成效有目共睹,然而从理论研究角度来看,以技术角度对智慧校园进行探讨的研究占大多数,在CNKI中以“智慧校园”为关键字对期刊论文和硕博论文进行搜索,找到348条结果,90%以上的论文是从技术角度对智慧校园展开分析。可以说,智慧校园建设依旧还处于起步阶段,作为一项具备基础性、长期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人造工程,其推进过程最大困难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在提高管理水平方面也势在必行。

智慧校园正逐渐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为更好地全方位地推进智慧校园建设,适当适时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有助于提升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有效促使教育信息化正能量最大发挥,对于今后智慧校园的发展将有着积极作用。

二、建立和完善智慧校园建设保障机制的必要性

制约智慧校园发展的因素各有不同,抛除技术原因,主要表现为:各业务部门沟通协调困难;相关法规制度不健全;持续发展资金不到位;人力资源建设不到位等。

1.信息部门主导项目,全员参与意识淡薄

总结近几年智慧校园建设的经验来看,多数建设的主导负责是技术部门信息中心,其他业务部门项目参与度往往取决于信息部门的倾向性、协调性,这样建设的智慧校园虽然有利于突出新媒体与新技术,但其缺点也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1)信息部门作为一个技术部门,其角色的能力、权力有限。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主管校领导的强力参与,在智慧校园的整体管理、沟通和协调方面显得举步维艰;(2)对办公、教学、科研和后勤等业务流程不了解,造成重技术轻应用的倾向,一定程度上忽视教与学等主流服务;(3)其他业务部门人员在思想上存在知识依赖,缺乏主人翁意识,很多日常信息化工作都被动地由信息管理部门承担,不能充分调动每个岗位上业务人员的积极性,致使不能全员参与校园信息化建设。

2.项目一次性投资,缺乏持续资金支持

目前,很多学校以项目方式筹建智慧校园建设初始资金,这种资金是一次性的投入,项目结束也就意味着资金投入结束。这种方式的资金一般投入比较大,主要用于购置软硬件基础设施,无法兼顾资源建设、团队建设、运维升级等方面的持续投入。智慧校园的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建设过程,除了初期建设一次性投入,还应该保证每年投入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系统运维、教学资源开发、人员信息素养培训等方面。

3.信息素养偏低,人力资源建设不到位

智慧校园系统作为典型的人造系统,构架图中最上层是应用系统,其主要使用者包括行政人员和教师,他们的信息化水平对智慧校园的推进程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践证明,项目团队的整体信息化水平越高,智慧校园的推进越顺利。为提高团队整体信息化水平,必须先梳理目前智慧校园建设团队普遍存在的问题:(1)团队组员的不可选择性。智慧校园建设团队成员一定来自各业务部门,包括办公室、教务处、后勤等。他们来自不同岗位,兼职成为智慧校园建设团队成员,具有不同专业背景和工作背景,年龄、学历、职称等也各有不同。(2)缺乏提高信息素养氛围。业务部门行政人员、信息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和学校领导的信息化素养均需要提高,必须建立长效保障机制,以营造潜移默化提高信息素养环境。

4.专项政策法规缺乏,激励机制不健全

近几年,教育部下发了诸多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政策法规,涵盖了教师教育信息化、数字化校园、教育资源信息化方面等建设内容: 2010年1月,教育部下发 《关于印发<教育部2010年工作要点>的通知》,提出:“加强终身学习网络和服务平台建设”, “推进教育信息化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2010年5月,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共同《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把建设数字化校园作为重要目标;2011年8月,教育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的通知》;2012年3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等等。

篇2

关键词:智慧校园;智慧教育;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使得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应运而生的智慧校园力求利用信息技术变革师生教与学的观念与方式,培育智慧型的教师队伍,提升教师智慧教育的能力,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的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一、什么样的校园称为智慧校园

所谓智慧校园,指的是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化的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化环境,这个一体化环境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融合。智慧校园是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信息终端高度感知、学科与技术深度融合的信息化校园,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高级阶段,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

智慧校园兼有技术、教育和文化等多重属性,具有以下特征:融合的网络与技术环境,广泛感知的信息终端,快速综合的业务处理服务,智能的管理与决策支持,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泛在的自主学习环境,智慧的课堂,充分共享、灵活配置的教学资源平台,蕴含教育智慧的学习社区。

二、智慧校园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一)智慧校园呼唤智慧教育和智慧型教师

智慧教育不仅仅是智能化电子产品在教育中的应用,其本身具有丰富的内涵。祝智庭等研究认为,信息时代智慧教育的基本内涵是通过构建智慧学习环境(Smart Learning Environments),运用智慧教学法(Smart Pedagogy),促进学习者进行智慧学习(Smart Learning),培养具有高智能和创造力的人。

智慧教育使得学生的学习突破时空限制;教育目标由以往的注重读写算的3R教育转变为培养21世纪学习者所必备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创造性和创新、协作和领导能力、跨文化理解、沟通、信息和通信技术素养、职业与生活技能等7C品质;教师也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的组织者和设计者,充当学生学习的设计师,由以演完“教案”预设为特征的“演员型”教师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导演型”教师转型。

教师必须深刻理解智慧教育的内涵,提升自身智慧教育的能力,顺应信息时代智慧育人的要求,转变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二)智慧校园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有组织、为了实现改善教师教学实践和促进学生学习之预期目标的努力。智慧校园中新的教学技术和手段的引入,使得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不断丰富,不仅包括了教育理念、学科专业素养、教学能力,还包括信息素养和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等。

在这个信息触手可得的时代,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学习的方式更加多元化,碎片化学习、泛在学习成为与正式学习互补的重要学习方式。碎片化的学习方式是基于移动终端进行的,可实现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建构性和社会性。泛在学习意味着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学习信息和学习支持,是一种无所不在、无孔不入的学习,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内容和认知目标,积极主动地、随时随地利用易获取的资源来进行的各种学习活动。

智慧校园对智慧型教师的新要求是教师不断提升自我、发展自我的不竭动力;智慧校园中无所不在的无线网络覆盖,为教师的泛在学习、碎片化学习提供了硬件支撑;智慧校园开放的在线资源平台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学习资源,以及可通过移动终端下载阅读的电子图书为教师随时随地的学习提供了资源。

三、智慧校园建设推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一)智慧校园建设促进教师智慧教育理念转变

智慧校园不单纯是硬件环境的智慧化,它包含学校发展的方方面面,智慧校园建设也不仅仅是信息化部门的专利和职责,它需要全校师生共同营造和构建。很多教师对此存有偏见,“等相关部门建好智慧校园之后告诉我们该怎么做”类似的想法层出不穷。因而学校在智慧校园建设的过程中,应自上而下全面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通过专家讲座、优秀课例观摩、外出学习等途径让所有教师认识到智慧校园建设的必要性,让所有教师主动参与到智慧教育的变革中。学校要敦促教师紧跟时展的步伐,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拒绝故步自封。时代需要创新型人才,智慧校园是时展的必然产物,智慧教育是时代赋予教师新的使命,教师有义务了解智慧教育、不断提高自我实施智慧教育。

(二)智慧化环境促进教师智慧教学能力的提高

智慧校园将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研究成果引入教学,营造了智慧化的教学环境。智能机器人数字化创新实验室、数字仿真实室、探究实验室、VR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各学科的多媒体资源不但能再现真实的情景,让学生开展实验研究,真实地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开展创客研究。智能化环境中教学活动如何开展,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需要不断思考和探索智能设备和环境与教学融合的方式方法。

智慧校园所构建的在线学习平台将学生的学习行为延伸到课外,各种移动终端的使用将教学的互动从课堂扩展到网络,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断拓宽,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为此,教师不仅要熟悉在线学习平台的使用方法,还需要学会录制微课,学会映客平台直播等。

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学习的效果,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在设计教学和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教学能力。

(三)在线平台智慧研修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智慧校园依托各级教学资源云平台,为教师编写教案、制作课件、批改作业、辅导答疑和在线教研、培训等提供智能化服务。提供备课和教研数字资源服务,支持教师开展网络协同备课,支持教师自主学习和协作研究。提供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各种培训资源和供教师开展教研的各种数字化资源,包括网络培训课程、专家报告、公开示范课等,支持教师在线互动、交流、资源分享、案例研讨等为教师个性化发展提供指导。

学校在推进数字资源建设与应用的过程中,要注重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积极采用由多机构、多用户协同参与编辑的“群建共享”模式,广纳各方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数字资源的可持续生产、传播和共享。

(四)智慧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师信息能力和素养

智慧校园所营造的智慧化教学环境推动着教学方式的智慧化,同时对教师的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学校要不断加强教师信息能力建设,努力让教师具有在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的意识和能力;能进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能获取、加工和集成教学资源,支持课堂教学;能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混合式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对象、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管理和评价等。

中小学教师要主动加强学习,拓宽知识面,熟知并熟练使用各种新技术、新设备、新平台,研究它们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更好融合的方式方法,让技术真正成为促进教学的手段。比如教师要在教学中使用各种数字化、智能化设备,首先自己必须学会使用并熟练掌握,进而通过教学不断探索在什么时间使用、怎样使用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探索让学生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和移动终端开展学习时,怎样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设置哪些学习活动、提供哪些资源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探究合作等等。

(五)多元化评价体系促进教师全面发展

完善而良好的教育评价体系对教师专业发展有着正面效应,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表现,保证教师专业发展的品质。智慧校园在建设过程中要建立教师专业成长评价系统,整合教师成长档案记录和多元化评价功能,从基本信息、教育教学成果、教科研成果、学习培训、信息素养等方面进行全面记录和分析,对教师进行多元化评价。同时结合评价体系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鞭策教师在工作中不断反思和提高自我,促进教师队伍建设的规范化,推动教师的长远发展。

中小学在建设智慧校园的过程中应以转变教育理念为先导,以在线资源平台、备课授课系统、多元评价体系建设为抓手,全面、持续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从而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黄荣怀,张进宝,胡永斌,杨俊锋.智慧校@: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18).

[2]蒋家傅.基于教育云的智慧校园系统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13(2).

[3]祝智庭,贺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

篇3

(一)楚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1.楚文化的概念

楚文化作为我国春秋时期文化的重要代表,起源于古老的华夏文明,也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延续。楚文化吸收借鉴了华夏文明和南蛮文明的优秀成果,在春秋战国时期发挥着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作用。通过不断的发展和借鉴,楚文化自身的风格更加突出,文化艺术成就显著。楚文化的文化性质源于中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劳动创造。楚文化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长期发展已经十分成熟并独具风格。楚文化作为一整套文化系统,包括历史、文学、经济、科技、文艺、人文等重要方面。楚文化的发展和成熟是古代中国人民发挥丰富的想象创造的结果,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古代中国人民审美意识的发展。因此楚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符号之一。

2.楚文化的内涵

楚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内涵十分丰富。最杰出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楚文化是一种神秘想象力的象征。楚文化作为中国农耕文明的代表,其中包含着中国人民最原始的崇拜。楚文化的神秘性正体现在古老的图腾艺术中,古代中国人民发挥想象力,将耕种和祖先的崇拜结合起来,创造了属于各个氏族的图腾文化。主要有凤凰、公鸡等图腾符号。通过图腾艺术传达人们祈福、祭祀等最原始的意识。楚文化丰富的想象空间还体现在人们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春秋时期我国的青铜器冶炼达到了顶峰,人们将丰富的想象力表现在纸质、青铜、陶器和漆器上,从而成就楚文化中绘画、青铜器、陶器和漆器的繁荣。

2)科学技术的进步。楚文化时期不仅人文艺术繁荣,相应的科学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表现在数学和天文知识的新探索和新发现上,也表现在建筑和农业的发展上。春秋时期的建筑集中反映在都城的建设上,楚文化建筑地址的选择和建筑的布局设计已经逐渐成熟,楚文化的建筑都城已经集群化发展,不仅有了护城墙,也开始建造护城河,兼顾建筑美观、居住舒适和国家防御的功能。举世闻名的章华台就建筑在这个时期。楚文化时期的农业发展十分迅速。楚文化我国的南方和北方相互学习和借鉴,楚国融合了南北农业文明的优势,开始修筑水利工程来解决农田旱涝的问题,孙叔敖修筑的期思陂就是我国第一个水利工程。

3)文化艺术的发展和创新。文化艺术不仅是楚人智慧集中体现,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审美意识的进步。青铜器是春秋时期出现,并在战国时期走向成熟,因此青铜器是楚文化艺术的集中代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冶炼和青铜铸造技术已经逐渐成熟。楚国人民能够博采众长,结合焊接和铸造技术冶炼青铜器。同时还将自身的审美情趣和传统的装饰纹样结合起来,通过圆雕、浮雕和透雕的技法让我国的青铜器走向成熟。除此之外的制陶业、漆器、丝织刺绣、文学、音乐、绘画也彰显了楚文化的特色。

(二)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楚文化艺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

1.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楚文化艺术的应用现状

富含楚文化艺术精髓内质的湖北高校校园文化系统是中国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应用楚文化的代表。但是总体来说我国的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楚文化的应用现状还不容乐观。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指校园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行为文明和制度文明的共同和谐发展。其中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都是静态的,而精神文明和行为文明却是动态变化的,因此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动静结合,在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碰撞的基础上,促进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的融合。但是楚文化在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理想,实际上楚文化在我国的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应用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楚文化在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范围不广,我国的高等院校的数量在逐年壮大,每个学校也有每个学校的校园文化,但是我国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地域性比较强,北方学校十分注重儒家传统文化的吸收和应用,南方特别是湖北的部分高等院校会结合地域文化适当的吸收和借鉴楚文化。因此总体而言楚文化在我国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范围还很小,甚至大部分的高等院校对楚文化并不熟悉。

2)楚文化在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楚文化在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应用是为了起到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但是实际应用中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在为数不多的楚文化应用高等院校中,楚文化有的单单作为符号,被摆放在学校当中,学生缺乏对相关校园景观的了解,楚文化在校园中的文化认同度并不高。因此楚文化的传承作用完全不能得到发挥,另一方面学生也没有从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中受到教育。以武汉大学为例,武汉大学的建筑应用了楚文化的建筑风格,学生只知校园美,却不懂得将这种楚文化的美传承。

2.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楚文化艺术的发展

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楚文化艺术的应用现状不容乐观,但是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楚文化艺术的发展前景很广阔。

1)楚文化和高等院校的精神文明的融合。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精神文明主要是指学校的办学理念、文化传统、人文环境、校训等潜移默化的软件。这些都可以和楚文化结合。利用楚文化中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古代楚国人民勤劳智慧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来教育影响高等院校的学生,让他们形成勤劳、创造、智慧的观念,将楚文化融合到高等院校的学校文化中,形成高等院校独具特色的文化软实力。

2)楚文化和高等院校的物质文明的融合。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物质文明是指学校中的建筑、雕塑、教学设备、科研设备和基础设施。楚文化可以充分的和高等院校的物质文明融合,楚文化中的青铜器和漆器等手工艺作品可以作为学校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增加学校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底蕴,利用楚文化中的绘画、文字、音乐符号来装饰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利用楚文化中的建筑成就来设计学校的教学楼,让楼宇更加具有文化气息,从而提升学校的整体硬件条件。

二、国内外高校在导入民族地方艺术特色方面的应用研究成果综述

(一)国内外高校导入地方文化艺术特色的应用现状

目前国内外高校在导入地方文化特色方面各有千秋,本文选取国内高校和国外高校的典型代表进行研究。

1)中国高校在导入地方文化艺术特色方面的应用差距很大,有的高校能够将民族地方艺术特色完美的和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做到相互融合。以江苏省的苏州大学为例,苏州大学校园不仅自然景观优美,民族文化气息浓厚,学生置身校园自然而然的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但是部分中国高校在校园的建设方面过分的追求现代化,而忽视了民族文化和地方文艺的教育渲染作用,整个学校的文化建设缺乏根基。不仅让民族地方文化艺术渐渐被学子淡忘,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岌岌可危。

2)我国的高等院校在导入民族地方文化艺术应用方面存在着地方上的差别。以山东高等院校为例,山东是孔孟之乡,因此山东文化中一直具有浓厚的儒家氛围,山东的高等院校在导入民族地方文化艺术应用方面多重视儒家思想的再现,在山东高等院校的校园中孔子雕像在校园中很常见,孔夫子在时时刻刻教育学子勤奋努力。但是在我国的南方地区,高等院校的校园中多注重地方文化的发扬,还是以苏州为例,苏州校园中处处流露出古代吴国的文化气息,东吴文化盛行,学子在漫步校园的时候也仿佛回到古代和圣人对话。

3)国外高等院校在导入民族地方文化艺术应用上要略胜一筹。国外的高等院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不仅吸收了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也将地域文化融合到学校的文化建设中,经过长久的发展和融合,已经实现了民族地方文化和学校文化的和谐相处,形成了独具特色和富含魅力的校园文化。以哈佛大学为例,哈佛大学的校园文化中不仅有美国的传统建筑等硬实力,也有美国传统文化等软实力,因此哈佛大学的校风一部分的贡献来自于美国的民族地方文化艺术的应用。

(二)湖北省高等院校建设楚文化艺术内涵的校园文化的迫切性及必要性

湖北省作为楚文化的发源地,理所当然的应该承担起传播楚文化和发扬楚文化的责任,高校作为地区文化集中地,更加应该将民族文化和校园文化有机的融合。湖北省高等院校建设楚文化艺术内涵校园文化十分的迫切和必要。

1)湖北省高等院校校园建设中存在很大程度的文化失根现象。校园文化缺乏民族文化的渲染,而民族文化在重塑校园文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民族文化也容易引起学子的共鸣。因此解决湖北省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失根现象,需要借鉴楚文化的优势,将楚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应用于校园,渲染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将楚文化的理念传播给学子,引起学子的共鸣。

2)楚文化的传承本身遭遇危机,楚文化发源于湖北省,但是人们目前对楚文化的认同感并不高,只是简单的知道楚国的青铜器和漆器等文物,对楚文化的内质并不清楚,湖北省的高等院校作为文化传播的主阵地,有义务将楚文化艺术内涵和学校的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做到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既让楚文化得以发扬,有让校园文化得以鲜活。

3)湖北省高校建设楚文化艺术内涵的校园文化是创新发展的需要,湖北省高校的学校建设需要创新,楚文化要想在时代的潮流中继续发展,同样需要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因此湖北省高校建设楚文化艺术内涵的校园十分必要。

三、结语

篇4

滦南明德小学位于渤海北几十公里的一个滦南县小镇的中心地带,建筑虽不雄伟但很优雅。走进校园给人以清新温暖的感觉。洁白的墙壁加上醒目颜色的点缀,更会使人有着奔放豪情。当叙述到这里的时候就会想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我理解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种整体文化的一个分支,是在学校发展过程自然形成的文化形态。校园文化以它独特的个性形成物质、制度、精神、课程、活动等文化。这些文化来源于学校在行使国家赋予的权利时,在规律的教学中挖掘、发现、发展、巩固的精神文化,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沃土,以校园精神为特点的群体互动文化。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它无形的让人难以形容。但当你发现它的时候,就会感觉它的能量是巨大的。为此,我们要积极的挖掘它的潜能,不断的进取,通过各式各样的文艺形式、体育活动等形成一种勃勃生机、努力进取的文化气氛。学生自身融入这种环境之中,受这种精神的启迪和熏陶,在不知不觉中被感染成为一个有文化、有教养、有积极向上精神的气质学生。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小学生的校园文化建设比起初高中校园文化有着很大不同,在某种意义上是有着差异的。校园文化在教育体系中占有很重的地位。在小学更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潜能,然而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也会更难。它通过文化环境和各种各样文化活动,以及群体行为的互动,直接或间接使小学生受到影响。因此我们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谨慎分析每一个细小的情节,科学细致的做到言传身教,因为小学生的观念、思想、都会因此而根深蒂固。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很强,也很容易被一些混淆的观念所迷惑,这就是她与中高学生的差异和区别。小学生思想不成熟在她们很幼稚的心灵世界里我们的灌输,周围的环境都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启迪着孩子童稚的思维。

小学的校园文化本身,是一个教学系统在规律运转时最具有挑战性的,无形的,智慧、知识、精神的一个缩写。它具备着各种文化的素质与特点,可以给人不可置疑的精神力量,它等待我们去挖掘,它在我们的无限想象过程中不断的完善。它所具备的教学、管理、服务、组织、课程等等细微的规则和方案,能使我们在不断的求索中得到补偿,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使我们的道德品质得到提高,使我们的精神得到激发,使我们的素质得到熏陶。希望我们每个教师、员工、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得到应有的启迪和收获。

大家都知道一个学校,教学是我们每一教师都应该具备的资格,一谈到校园文化建设可能大家都会一口同声的回答:“那太复杂了。”的确校园文化建设这个系统工程是既抽象又复杂,但它的潜能和对教学事业的推动力是巨大的,也是不可估量的,就我校的实际情况,几年前对校园文化建设认识不高,目标就一个:抓好学生的成绩就好。把教学和建设校园文化搅在一起,单一的只求成绩忽视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严重的违背了一个自然的教学规律。只是单求教学成绩却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少数学生的成绩上去了,但他们的身体素质、道德修养并没有得到提升。教师只教书,却没有做到育人的职责。对此,教育部于2006年4月25日下发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通知指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各地必须高度重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不断推进、长期积累的过程”。因此,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这项工作不仅关系到小学生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更会关系到我们国家教育事业的未来发展。2007年明德小学开始了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在校领导的带领下,对各个小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了调研,通过分析才感觉到校园文化的建设的重要性,校园文化建设不光需要积极的态度,热情的耐力,更要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因此我们呼吁大家: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全身心投入,把校园文化建设推上一个新台阶。在此基础上,我们希望大家就摆在我们面前的校园文化建设献计献策,为校园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更深一步发展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和要求,摆在我们面前的校园文化在小学校园的生活中,具有的特殊性是其它教育不能替代的作用,比如:小学生的潜能意识必须在自然的环境中、心情愉快时、特定条件下、好奇心情迫切时、骄傲虚荣的情绪下,在别人热情鼓舞下,就会使人潜能意识突然出现。虽然这是一个很小的例子,但它进一步的证明了校园文化的建设的重要性。校园文化培养人的素质,修养人的品德,开发人的知慧;是教育事业未来发展宝藏。它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挖掘开发。因为校园文化不仅是小学生的第二生命,更是小学生通向幸福的桥梁。学生们一早就来到校园,当他们回家的时候已是傍晚,清醒的每分每秒都在接受着校园文化的熏陶,校园的每一个细小变化都在学生们的眼里,也装进了他们的心怀,都为他们编织美好的梦想提供着素材。校园文化也是造就着小学生幸福的摇篮。总之校园文化关系到小学生的个性发展,更关系到他们的终身幸福。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就是人民造福,是教育后代的百年大计。

篇5

《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编者说:“大凡读书,是读一种知识,是读一种智慧,是读一部人生。”简单地说,知识就是书籍;智慧就是思维;人生便是成长。目前,书籍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书,而是给人类提供的各种载体的信息资源,从中我们可以获得同等的阅读量和满足不同类别的阅读需求。什么是思维?思维是我们行动前的想法、思考、计划等等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拟物,它可以指导人们判断图书馆信息资源为己用的利用价值,以及如何将所得信息资源融入自己的学习课程中,考验自身思维能力的进度。

中学图书馆的存在,不仅仅是一个文化标志,而是培养人才的大课堂,它的必要性在于让高中生借助这个有利的平台,更好地拓展自己的思维能力,思维空间,较全面地发展自我形态。

2 高中图书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1 图书馆建设与学生思维培养

中学图书馆是学校文化的标志。深厚的文化积淀是中学图书馆发展进步的重要资源,也是学校气质、风骨和灵魂所在,引导学生走进图书馆,感受特色文化氛围,实现课外阅读量。让新生走进图书馆,喜欢图书馆的环境、氛围,才能留住学生三年的足迹、思维。并促成高中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健康形成。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图书馆建设和课外阅读环境,充分发挥课外辅助教育教学的重任。

学生对图书馆的认知思维,是精神上的家园,给人以张力。如果图书馆不能保障它的必要条件,如清洁、整齐、美丽、安静、明亮、温暖、通风等舒适的环境,或者是设备陈旧,图书破败,势必影响学生进入图书馆的第一思维。图书老师职业化,有一定的经济地位,也会给学生带来良好的职业思维感觉。

2.2 图书装备对学生心灵的塑造

在学生思维能力还不健全的情况下,中学图书馆图书装备具有它的积极性、时效性与阅读性。学生从中获利,推动校园文化健康发展。比如,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不但给学校带来宣传资本和知名度,还会带来大量好的生员,形成良性循环。所以,图书装备在中学所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视。

通过调查发现,图书馆建设与学校发展成正比,这个结论也是学生和家长不争的事实。学生在学校图书馆这块心灵的栖息地,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学校也为社会输送大量的优秀人才,也形成了良性循环,受到家庭、社会各界人士的赞扬,名校也就应运而生。

3 高中生图书馆课外阅读思维取向

高三包括文理科,通过几次统计、调查发现,他们大部分借阅的图书有《中国高中生获奖作文》、《奥林匹克物理竞赛集》、《3+X高考轻松过关理科》、《尖子生题库物理》、《3+X高考轻松过关文科》、《最新归类英语语法》、《高中全程复习优化设计》、《全品高考复习方案地理》、《新英语备考》、《区域地理基本读本》、《戴高乐》、《高中语文基础》等,还有《走进象牙塔高考必备》、《游戏高手》、《高中化学实验与计算》、《简明欧洲哲学史》、《杰克・韦尔奇自传》、《文言文诠释》等课外参考资料、知识性、趣味性的图书占了绝对优势。其中借智力开发书《游戏高手》的男生2007年高考考出了652分的好成绩,进入了浙江大学。从高三借阅思维取向分析,他们都趋向于借阅学习参考书,为高考在做准备,其次是文学类图书,他们在高三紧张的学习中,依然渴望在校园里了解社会,了解世界,了解更多校外的事物。

高中生活是人生的一道坎,家长和老师都希望他们从容地跨过这道坎。他们的年龄和思维影响着高考成绩和未来的人生轨迹。在引导、推荐、二次加工图书的工作中,引导学生定向思维到发散思维起到了积极作用。从高三学生课外阅读思维取向的结果分析,是可喜的和成功的。

4 高中生健康阅读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篇6

【关键词】移动技术 高校数字化校园 移动教学 实践平台 设计

近年来,人们所使用的手机、电脑等移动设备越来越多,尤其是无线带宽增加而成本降低的条件下,在高校中建设数字化校园的条件已成熟。高校通过各种移动数字应用作为基础,把高校师生工作、学习以及生活情况有效地统筹起来,在移动设备的应用中达到信息交互、资源共享以及远程教育的目的,从而推进高校教学、科研以及管理工作进入智慧化、人文化以及多元化信息服务中,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以及其他各个部门的工作效率。

1 分析高校开发与设计移动教学平台的可行性以及必要性

1.1 必要性分析

本文依托西华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资助专项项目:《数字化校园随行移动网络应用研究》(项目编号 15D004)进行分析。目前,数字化的校园建设和可穿戴的设备结合在未来发展中是一个重要趋势,通过个人的穿戴设备基础,结合无线网络的纽带,有效地连接校园中数字化的设备进行交互,从而实现校园中的设备、图书资源、讲义资源以及课件资源再到教、学、服务、管理以及办公数字化的目标。这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学工作效率。此外,对拓展校园间空维度以及提升校园传统系统管理的功能都带来积极作用。当前,可穿戴的项目主要集中在个体的资料收集以及整理方面,对于校园环境下的应用未出现相关的研究。因此,本项目结合了校园环境中的数字化技术,把可穿戴的设备更好地服务于教职工和学生生活以及工作情况。例如学校中检查教师到岗情况,传统的做法主要是依靠人工抽查以及实地巡检,这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如果对每个教室都安装打卡系统,由于学校人数较多,可能会被学生的频繁操作而发生损坏,而通过手机App或者是穿戴式的移动设备,可以使得教师轻松扫描二维码则能够来到签到的指定网页,完成对教师上课情况的管理。此外,这些设备还能够有效地进行位置定位坐标,提升了检查的效率,同时也提高了教学的纪律。

1.2 可行性分析

在本项目中主要运用了校园网实际的环境情况进行搭建实验相结合,通过目前工作单位中的网络中心已有资源,如路由服务器的设备等,可以有效地与校园网进行接入,同时还可以在区域中设置无线网,从而实现架设、发送以及接受信息等良好的服务。在初期,只是把基础的穿戴设备借助于手机的方式进行实验,通过手接入无线网络,然后进入实验环境进行测试实验;而在中期,则可以直接地去掉手机这一中间设备,而是直接通过穿戴设备进入校园网,而且进行多种近场通讯测试;在后期,主要是搭建一个实验网络,通过人为干扰,如信号受干扰的模拟以及盲区情况下,实施多传输与多方案结合,从而更好地保证信息能够实现传达而不受影响。

2 分析本项目的创新点和达到的目标

2.1 创新点分析

本研究项目通过对高校的授课考核、签到情况以及行政办公情况作为切入点,根据绩效改革过程中所明确提出:高校需要着力提升教学质量以及工作效率相关要求,在原来的设备上进行创新。因为原有的打卡设备架设不便,而人工签的方式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所以本项目采用NFC的传输手段以及802.11a、802.11b、Blueooth4.0的技术,结合一些便携式的设备,如手表(手环)以及手机等设备,把传统的无线设备以及近场的设备技术连接在一起,从而实现方案互为补充的目的。而在信息覆盖的盲区中,可以最大程度增加校园网原来的辐射面,提升了师生体验以及网络应用的范围,进而对原有网络的管理方式也带来一定的改变,在新用条件下可以找到良好的解决方案。

2.2 阐述本研究所达到的目标

在本项目中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能够对高校中的信息能够即时传达至对应的用户设备中,需要保证用户提前知晓与授权情况之下,能够有效地对用户目前所在的位置进行定位,同时可以把个人的有效信息上传至学校管理系统中。这一项目研究中可以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对学生、教职工进行信息多途径的通知,例如活动集会中的签到、学生出勤情况以及教师上课情况,此外在可穿戴的设备中还可以有效地反馈用户的身体状况,对用户身体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在必要的情况可以即时发出告警。除此之外,这个项目可以有效地解决当前校园网中有线网络所出现的不便性,如信号出现盲区、信号受干扰以及电源无法提供等情况下,则可以发挥这些可穿戴的设备增益、补充以及拓展信息地传达和数据的收集、提交等技术,进而能够有效地提升高校在管理方面的效率,例如教职工开会、授课迟到以及早退行为的约束,从而促进高校各项管理能够做到严正纪律,保证提升学生对学校管理以及教师授课的满意度。

3 结束语

在建设移动数字的校园过程中,体现出变革传统教学与管理的模式,通过创新的方式使得师生能够在移动设备中更好地学习与体验,这不仅在技术与研发方面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方向,而且也是我国高校在教育方式以及理念方面所进行的变革。通过搭建这一移动教学平台,符合了国家对教育工作所做出的统一部署,同时也适应了当前师生的科研与学习要求。在积极开发一些优质的教学资源以及创新教学手段中进行有益尝试,使得广大师生能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程子彪,蒲小梅.移动互联时代高校班主任工作创新开展研究[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3,29(10):117-121.

[2]戴云武,郑楠.移动互联环境下云计算的高校混合学习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36(03):81-85.

[3]何磊.高校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的效果及发展趋势分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5,33(05):117-119.

[4]赵英,程良.基于OSGi和RESTful技术的移动校园数据中间件的设计[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1(z2):127-130.

篇7

关键词:围棋文化 幼儿园 教师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232-01

围棋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样式,具有独特的功能和社会价值。围棋记者胡廷楣说“黑白、方圆、动静,古远的围棋,可以是一把新世纪的钥匙。”而围棋的起源说、最高境界说,告诉我们围棋的本质是“和谐”。围棋文化的愉悦性、陶冶性、开发性、社会性、实用性等,具有文、史、哲、艺等丰富内涵。围棋的先者们所总结出的“棋虽小道,品德最尊”“棋是智慧的体操”“胜不言、败不语”“神思方运,万途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等围棋文化的作用。

1 幼儿园教师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近年来,幼儿园文化建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普遍认识到幼儿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但在幼儿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教师文化建设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园文化建设不仅对幼儿的学习、生活、心理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教师文化建设更是精神的软文化,它同样对规范幼儿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全面素质的提高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1.1教师文化建设是提高幼儿园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力量

我们在实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过程中,教育理念不断更新,但与我们的实际教育行为还有一定的距离,两者没有同步而行,教育理念先于教育行为,教育行为滞后于教育理念,进行多元文化建设将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有力支撑和平台。

1.2教师文化建设是促使幼儿园持续成长的重要保证

幼儿教师是幼儿园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人,是幼儿园发展的关键。所以幼儿园的文化建设应以人为本,积极地培养人的正确价值观,努力让广大教师把实现自身价值与本园的发展目标结合统一起来,培养教师正确的是非、善恶观,树立积极竞争意识、拼搏进取意识和奋发向上的意识,把为幼儿教育事业作贡献作为实现自身价值的最高追求。切实地把“以人为本”落到实处,尊重人才,尊重教师。

2 幼儿园教师文化建设的特点

围棋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包含着诸多做人的道理。尤其在围棋文化中,教师教师文化表现出了独特的特点:

2.1以德育人

幼儿教师作为教师职业的从业者,其个人的道德行为对幼儿有着强烈的示范性,其道德影响广泛而深远,教师的思想品德、人格修养甚至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当我们接触了围棋后,就能由棋道悟人道,从棋品中学人品。比如:吃一堑长一智;落子无悔;观棋不语中;走好每一步;胜不骄败不馁……。由此,笔者也懂得了作为教师对幼儿要全面负责,让幼儿德技智能多赢,实现幼儿“德正、智慧、性灵、体健”的全面发展。围棋能够让我们构建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塑造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凝聚工作合力,发挥围棋文化的最大魅力。

2.2以礼为先

在幼儿园里,要养成懂礼貌、讲文明的好习惯,可以从下围棋中逐渐培养,让幼儿学会每天主动向老师阿姨问好、道别;不乱扔、不采摘、不乱吐、不乱画,养成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用餐不交谈,保持桌面地面干净;参与活动守秩序,不吵不闹懂先后;用完物品会主动整理并物归原处。

2.3趣味教学

兴趣是从事各种活动的内在动力,幼儿园更是幼儿生活、游戏的场所,幼儿教育其过程应是潜移默化的,是文化熏陶的结果。教师可以利用围棋创设具有特色的幼儿园文化,可以使我园的教育发挥围棋这一特色,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应。在教学中,可将围棋巧妙渗透于语言、科学、数学、音乐等各领域中,采用故事、游戏、韵律等形式,围棋故事特点,突破封闭性的教师文化,使教学趋于趣味性。

3 幼儿园教师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围棋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浓厚的围棋氛围,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一方面可以营造幼儿园的围棋氛围,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师幼围棋水平和素养。高品味的校园文化氛围,有较强的情境性,对幼儿个性的陶冶、情感的激发、思想的启迪、精神的升华、道德的同化以及幼儿非智力因素培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3.1环境渗透

布置富有围棋特色的幼儿园环境。如:布置围棋名人的介绍、等墙饰等;各活动室还可用围棋装点出不同风格的造型,让幼儿沐浴在这浓厚的围棋氛围中感受黑白世界的魅力,接受围棋的熏陶。在班级中,教师们也别具匠心地设计了围棋角,如:“棋轩阁”、“博弈区”、“黑白精灵屋”等,使其散发浓浓的围棋气息,使幼儿能与环境积极互动,潜移默化中提高各自的围棋素养。

3.2资源利用

结合孩幼儿的日常所见所闻直接感知的生活经验;教育化是幼儿在感知和运用环境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互动性是幼儿和环境能够对白;潜在性是让幼儿在感知中悟到其中的道理,其中的难度必须是孩子跳一跳能够摘到的“果子”;操作性是给幼儿创设操作区域,提供多元化的操作材料;人文性是在环境的布置中以幼儿为主体,关注幼儿的身心需要;空间性是留给幼儿创作和想象的空间,留给幼儿动手和动脑的机会。

3.3多样活动

篇8

一、教师团队发展的焦虑现状

近年来,我校教师团队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学校地处边远山区县城,教师年龄结构不尽合理,个别教师进取精神衰减,其释放的负能量影响了教师团队发展。二是学科结构矛盾突出,语文、数学、体育、科学、计算机等学科教师短缺,教师教学负担普遍过重,专业与学科不配套,出现教师专业紧缺与浪费并存的尴尬局面;三是个别教师专业水平不适应教学改革发展的要求,后续学历教师所占比例较大,并存在高学历低能力现象;四是个别教师协同意识淡薄,消减了教师团队精神和职业信念。

这些问题引起我们对教师团队发展的高度关切,并认识到教师队伍成长的艰巨性、复杂性,特别是优秀教师团队培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建设优秀教师团队的必要性

一是推进教育改革特别是实现中国梦,要求学校必须培养出数量众多的有抱负、有才识、有创新的圆梦人才。小学教育要完成人才培养的奠基任务,一所学校仅有几个优秀教师是不够的,只有拥有优秀教师团队才能适应新形势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

二是根据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诉求,落实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教师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并与优秀教师团队共生共长。

三是教师是最活跃、最积极的教育生产力,是学校创造性劳动的主体,没有优秀教师团队支撑,学校不可能成为一流学校;达成名校梦、质量梦,离开了优秀教师团队都将是白日做梦。

三、优秀教师团队形成的校本路径探索

优秀教师团队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创造性地构建起“践行学校核心价值观——树立教师观——名师孵化——有效教学——有效评价”的优秀教师团队形成路径。

(一)德育为先,创建优秀教师团队核心价值观

人们习惯性认为学校德育只适用于学生,其实这是误解。学校德育应当包含师生思想道德教育,只是内容各有侧重,学生德育注重良好品行养成,教师德育应注重思想与精神引导。基于这种认知,我们根据校园精神文化创建原则,确立了师生健康、敬业、乐善、创新的学校核心价值观。健康指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理、健康的生活、健康的工作,敬业即职业操守高尚、职业技能精湛、职业责任感强,乐善是乐观阳光、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知恩报恩,创新即创生新思维、创生新管理、创树新形象、创造新业绩。这一价值观之所以能被师生高度认同,关键在于它立足校情,体现了以人为本、尊重人性、与时俱进的教师本质追求。树立这样的价值观,我校教师团队坚定了职业信任:“今生怀揣梦想择业于师,今世实现梦想执教于阆师附小。教不为官,但不可淡其志;师不为利,但不可漠其名……”由此奠定了优秀教师团队形成的思想道德基础。

(二)以校本课程研发为载体,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师观

我们以校本课程研发为载体,帮助教师树立起“教师因学生的存在而存在,因学生的精彩而精彩,因学生的快乐而快乐”这一富有创新意义的教师观,并以浅显直白的语言揭示了教师职业的本质,让老师们深刻认识到没有学生就没有教师这个职业,就没有我们的饭碗,学生才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这一简单而又往往被忽略的问题;强调教师必须树立“因学生的存在而存在”的生存观,“因学生的精彩而精彩”的事业观,“因学生的快乐而快乐”的情感观,把以生为本的理念融入校本课程研发,具化为可以操作的教师观,使教师、课程、学生融为一体。

教师观的树立,引导教师在校本课程研发的实践中,自觉把事业、荣誉、追求与学生成长的喜悦紧密相连,把自己的幸福快乐与学生幸福快乐成长相通,为学生的精彩和快乐成长而努力融入学生的世界。我校校本课程研发主要采取互补整合、流线作业、合并交叉等方式,互补整合就是各教研组在明确课程研发目标、原则后,单独开发同一课程,然后整合、补充、完善各自的研发结果。校本课程研发提升了团队成员对生活、职业经历的深刻体悟与洞察水平,激发、整合了团队成员的智力,将一个个优秀个体悦纳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团队。

(三)探索有效教学路径,提升团队实践智慧

一是在突破课堂有效教学难点中提升团队智慧。有效课堂教学是全体教师以协同创新方式进行的教学改革,它在实践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好的理念支撑和好的运行模式。心理学家认为“培养学生‘会’的动力应从保护学生‘想’开始”,我们由此创立了“‘想’比‘会’更重要”的学生学习评价理念,即“小学生只有失误,没有错误,让他们养成想思考、想说话、想做事的习惯比追求他们会思考、会说话、会做事的结果更为重要”。根据这一理念,我们创建了“三个一”的学生学习过程评价标准:学生的一个创新点比一个百分更有价值;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学生的一个猜想比直接得出一个答案更值得欣赏。通过理念创新和模式构建,既收到了教学改革的实效,又提升了教师团队智慧。

二是利用有效课堂教学平台发展优秀教师团队。实施有效教学关键在于教师团队力量的发挥,我校着力建构一支“素质精良、作风精干、教法精湛、面貌精神”的教师团队,为有效课堂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以名师、名校、名校长“三名战略”助推有效教学,形成优秀教师团队,并采用“定、导、比、推”四字方针,积极开展“圆梦名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形成优秀教师团队”活动:主要通过有效课堂打磨八道关,让每个教师积极探索、实践、创新属于自己的有效教学方法,形成鲜明的教学风格,铺就名师成长之路。

三是追求有效教学效果,实现团队转变。通过实施有效教学及文化强校策略,催生团队和学校发展:一是教师由单打独斗型的教书匠、教书先生,向专家型、学者型、智慧型、研究型的优秀教师转变;二是学校由经验输入型、规模扩张型向经验输出型、内涵发展型转变;三是学生由要我学、被动学向我要学、快乐学转变,学生学习、生活与行为习惯明显改观,实践、创新能力普遍增强。

(四)名师孵化,引领团队成长

充分发挥名师在优秀团队中的引领作用,助力教师团队成长,我校通过创建名师坊,努力打造教育智力资源集聚地和名师成长的摇篮。

名师坊以“名师孵化,引领团队成长”为主题,以学校名师资源为孵化体,培育多个小团队,分别以学校龙头课题、中观课题、微型课题为凝聚载体,以名师领衔、结伴同研,聚焦教育教学难点热点,构建三级互动课题群,形成以科研为中心的教学管理模式。学校从研究导航、问题诊断、提升学习、成果形成等方面,全程考核小团队,课题奖励经费与评比等次挂钩,有效促进了教师教学、研究的自觉性,提升了团队成员发展的能动性:学校已推出“文利作业评价法”、“宋小英语文基础知识有效积累法”等10多个个性化鲜明的校级名师创新教法。

(五)创新教师发展评价体系,全面提升团队发展水平

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是撬动教师团队成长的重要杠杆。

一是扬弃传统的教师评价制度,构建发展性评价体系。变过去对教师评价只看学生分数的应试评价为全面评价,把课堂教学、业务学习、同伴互助、自我反思、教学研究、专业成长等纳入教师评价,坚持多元评价、互动性评价、实践评价、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原则,对教师发展和教师团队进行全面评价。

二是适应课改需要,赋予教师评价新的人文内涵。传统评价主要是对教师德能勤绩的评价,评价方式枯燥呆板,评价尺度以量化测评为主,不利于教师团队发展。我校赋予教师教学评价新的人文内涵,注重团队精神、理论学习、情感态度、人际关系、课程资源开发等评价,变传统单一的组织评价为教师自评互评、学生评议、社会家长评议等多种评价方式。

三是创新教师评价载体,建立教师成长记录袋制度。坚持多元性、主体性、互动性、发展性等原则,教师成长记录袋内容主要包括教师个人基本信息、教师个人成长系列、评价系列等。实施教师成长记录袋制度,克服了原有教师评价单纯的个人业务档案资料管理弊端,丰富了教师成长内涵,成为了优秀教师团队生命实践历程的见证和发展的动力阶梯。

四、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处理好优秀教师团队与优秀教师个体的关系

有人误认为只要教师个体优秀了,团队自然就优秀了。“协同”是优秀团队形成最为重要的构成要件,每个人都是团队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协同作用和协同精神,是优秀教师团队形成的关键。

(二)注意优秀教师团队形成的赛马效应

田忌赛马的故事启迪我们,团队优秀的显效在于团队成员的有机整合。但有的学校一味提升骨干教师和追求名优教师数量,忽视“教师个体优秀只是相对的,教师之间存在差异才是绝对的”这一哲学现象,学校既要加强教师培养以缩小差距,又要善于扬长避短、形成互补,让团队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三)注重对优秀教师团队文化的培养

促进教师团队持续发展,必须培养团队文化。从管理学的角度讲,只有文化管理才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彰显团队优秀品质,充分发挥团队育人功能。必须注重优秀教师团队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的建设与提质,根据校情、地域、文化等差异,构建具有高分辨度的专属于自己学校的优秀教师团队文化。

篇9

今天我们__级全体师生隆重集会,举行__一中首届读书节启动仪式。读书节是20__年学校内涵发展的60个管理项目之一,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今年开始,学校要年年举办读书节,营造读书氛围,构建书香校园,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是本届读书节的主题,在这里,我与大家交流三点。

习惯决定命运。一切天性与诺言都不如习惯更有力量。纵观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都有着良好的习惯,而读书,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习惯,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读书能够引领我们成长。我经常说,一个人的成长要经历四条途径,即读书、游学、实践、反思,它们相辅相成,在不断交互中使每个人的心灵进行着螺旋式生长。当下比较流行一句话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同学们在校学习阶段,决定了你们不可能阅人无数,更多的“阅人”还是通过读书来实现,如读小说、读传记、看电影等,通过与经典名著、社会人文和自然科学对话,让你们穿越时空,突破有限,走更多的路,认识更多的人,感受更多的生活内容,从别人的体验、别人的经历中学习、借鉴和思考,学会自我成长、自我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阅读不是一门科目,而是生活的基石,是人类一切成长的基础,是所有和世界接轨的人们乐此不疲的一项活动。

读书能够滋养我们的心灵。读书,有人称之为第二生活,足见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读书,可以使我们经历没有经历过的生活,体验到我们不曾体验到的情感,滋养我们的人生底气。同学们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就必须学会考虑他人观点,要心胸开阔,要有与他人分享智慧的能力,那么,热爱读书是实现这一切的必要基础。一个有着读书习惯的人,经过书籍日积月累的浸润,可以“去蔽、斯文、养气、闻道、立言、成德、济天下”,使我们的气质高贵而不媚俗,心灵宁静而不浮躁,一句话,读书可以使我们的思想不被名利淹没,使我们的脚步不被世俗羁绊,让我们的灵魂飞得更高。

读书习惯的养成首先是从读自己感兴趣的书开始,有了兴趣和爱好,才能谈得上习惯。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本届读书节的主题所以确定为“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目的就是引导同学们养成读书的习惯。在这里,我提五条建议:

一是处理好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关系。课内阅读是培养阅读兴趣、获得阅读方法的必由之路;课外阅读是拓展知识、提升阅读能力的最佳途径。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二是处理好网络阅读与纸质阅读的关系。网络阅读带给我们更多的信息、更快的便捷和更丰富的内容,纸质阅读独有的文化韵味已成为我们阅读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二者各有千秋,不可替代。

三是处理好学业学习时间与阅读时间的关系。学业学习要分秒必争,扎扎实实推进,然后挤出时间来读书。充分利用好饭前午后、周六周日等闲暇时间,通过大量读书丰富自己的阅历。二者相互关联,相得益彰。

四是处理好阅读目标与阅读效果的关系。制定明确的阅读目标,把想读的书列一份清单,看完了就从清单中清除,然后再加入新的书单。同时要做好读书笔记,做笔记促使我们不断思考,从而体验读书的乐趣。二者相互促进,使我们的阅读质量螺旋式上升。

五是处理好买书与借书的关系。如果你买了一本好书,阅读完毕然后推荐给学校,图书馆会“回收”你的书,与其他同学共享。两本好书、无数本好书之间的流通,我们会从中获得成倍的智慧和思想。

“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应该伴随着读书而发展,读书应该成为每个人生命生长的必需。

作为首届读书节,学校科研处、团委设计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读书朗诵比赛”、“征文比赛”等,语文老师、英语老师还将向同学们推介一批经典必读书目,希望各班级根据活动要求,做好设计和策划,确保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在此,希望历时半个月的校园“读书节”,能够营造一种读书氛围,掀起一股读书热潮,以书籍为伴,以读书为乐,让浓郁的书香充盈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班级、每一名同学,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篇10

关键词:中学生;学德;素质培养

中学生学德素质培养的必要条件:

一、加强中学生学德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1.提升中学生个人及群体道德水平的需要

我国有着浓厚的重德传统。在古代很长一段时期内,“修”“齐”“治”“平”的传统学德要求一直为我国社会所奉行。其中的修身要求,是任何时代的人们都必须要努力实现的。今天,我们加强中学生学德素质培养,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使他们十分明确地认识我国传统学德思想中的重视修身、追求美德、完善人格的学习目的要求。

2.加强和谐校园建设的必要前提

中学生的道德品质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中学阶段虽然往往是中学生的思想叛逆时期,但也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只要我们能运用中学生学德规范来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就能让中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他们走向健康的成长道路。

3.造就未来国家建设优秀接班人的应有之义

我国未来的国家建设需要各种人才,而人才不仅是掌握丰富知识和高水平技能的人,更应当是具有高尚道德人格的人。只有从中学阶段就十分重视自身的各方面的尤其是学习实践中的道德素质建设,不断锻炼,积淀厚实的道德品质基础,才能在将来有雄厚知识和专业技能,从而承担起祖国建设的重任。

二、中学生学德素质培养的重点内容

1.尊师、睦友、爱校的学德情感

学德情感是中学生道德情感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在中学生与老师、同学的学习交往过程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是中学生对老师、同学、学校以及与他们之间的关系的认识的真实反映。学德情感一旦形成,就会对中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母校是中学生未来成人的人生重要一站,对他们的将来甚至于一生都会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关系着他们的成长成才。热爱母校更显学生的道德素质。

2.遵规守纪的学德行为习惯

我国社会非常强调要引导树立青少年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中的荣耻之一就是要“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这足见尊规守纪的重要性。在学校里就要培养中学生遵守学校纪律规定的意识,逐渐形成习惯,进一步促进他们提升自我,体验到美好学习生活。

3.勤勉学习、感恩家庭、报效祖国的学德信念

务必要勤奋学习,掌握社会的宝贵知识。勤勉学习、感恩家庭、报效祖国既是中学生重要的学习美德,也是促进他们在学习的道路上顺利前进的不可或缺的学习信念与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家庭是中学生各种生活尤其是学习活动的最重要的经济后盾。

三、中学生学德素质培养的路径思考

1.要加强对中学生学德理论知识等方面的教学

有目的、有步骤地加强对中学生的学德理论知识等方面的教学是中学教学当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如果只有对高尚的道德品质的向往之心,而不努力学习,不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那么,就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要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养成优良学德行为习惯

中学生学德素质培养应强调他们参加多种多样的基础实践活动,不断培养他们优良的学德行为习惯。另一方面,也要在实践活动中激发中学生对学德的认同感,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接受和学习更多的学德知识,使自我学习在学德理念的指导下变得更加规范。

3.要充分发挥社会、家庭的教化作用

正如有的学者所认为的那样,“社会教化是社会通过各种方式将社会成员塑造成所希望的人格的过程”,另外,家庭成员的相互鼓励与促进也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家庭也能够对中学生学德的转变以至养成起到不容小视的作用。在父辈与子辈人格平等的基础上,探求创新交流方式,鼓励、激励学生奋发向上,让他们更加充满自信。

总之,我们要按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其他相关文件的规定,对中学生进行学德养成教育和学习行为训练,高度重视和利用社会上的各种道德教育资源,积极创设有利于中学生优良学习品德生成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梁柱.思想政治教育中要重视历史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85.

[2]杜振吉.伦理的智慧[M].济南:齐鲁书社出版社,2002(1):75.

[3][英]塞缪尔・斯迈尔斯.品格[M].聂永革,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