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材料专业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2-15 17:33: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分子材料专业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林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10-0066-02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各国都在不断创新和研发新的材料,而每一种新材料的使用,都能够引起一次技术上的重大变革,而这种变革可能是世界性的。现代人类社会的“三大支柱”领域分别为材料、能源和信息。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在短短的二十年时间内发展迅速。1998年,教育部调整了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与高分子材料相关的工科类专业统一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教育部出台的专业建设指导精神明确指出,要重点发展高分子材料产业[1]。
东北林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始建于2000年10月,专业的建立基于东北林业大学木材科学与技术学科在天然高分子材料的加工与利用等条件成熟的基础上,由我国木材胶黏剂领域知名专家顾继友教授组织创办。在十几年的不断实践探索中,建立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依托东北林业大学的发展平台,明确培养目标,凸显了林业院校的特色和优势,培养了一大批兼具知识、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一、依托院校优势,打造品牌专业
东北林业大学创建于1952年,是国家“211工程”和“优势学科创建平台”项目重点院校。学校是以林科为发展优势,以林业工程为办学特色的综合性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在建立之初就显示出专业的优势,它是在天然高分子开发利用、生物质复合材料、高聚物合成、合成树脂胶黏剂的开发等领域都较成熟完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厚基础的专业优势。专业发展迅速,于2003年获批建立“生物材料工程”博士点学科,2006年该学科被评为黑龙江省重点学科,2010年进入“985”优势学科平台建设行列,目前是东北林业大学的重点专业。专业涵盖了胶黏剂、生物质复合材料、天然与合成高分子材料和生物质功能材料四个具有学科优势和特色的方向。其中胶黏剂是本专业的主要特色,尤其是木质基材料用胶黏剂的研究、开发和推广方面处于世界先进、国内领先的行列;专业的另一个特色是生物质复合材料的研究,尤其是在木塑复合材料、木质素、蛋白质、淀粉等生物质材料的开发利用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为黑龙江省重点专业,教学理念先进,师资力量雄厚,具有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本专业有三门课程“胶黏剂与涂料”、“生物质材料”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入选东北林业大学重点课程建设项目。东北林业大学作为林业院校的领跑者,有着林业院校的优势。为此,东北林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上以林业院校优势为依托,支撑学科“生物材料工程”在科研方面以天然高分子为核心,以生物质复合材料、胶黏剂、天然与合成高分子材料以及生物质功能材料四个特色研究方向为重点。与之相适应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既注重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基础,更体现林业院校相关专业的优势特色。在近十几年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也在不断的调整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既重基础,又宽口径,注重素质和能力培养,突出林业院校品牌专业的特色和优势。
二、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活动的实践规范和基本样式,是高等院校对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途径以及培养方法等要素的综合概括。随着目前人才市场化程度的日益高涨,如何造就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创新型人才是亟待解决的难题[2]。不同的学校、专业应根据人才需求、本身专业特色以及学校优势等方面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且要经过一定的实践检验,千万不能照搬照抄、生搬硬套。
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我们总结了一些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的偏差,积极探索出“强化基础、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指导思想,考虑到学生的基础水平,发展方向、内在潜质,按照发展方向和个人选择的不同对学生进行分类,大致分为就业、继续深造、出国深造等几种类型,以此为前提在课程设置、实践动手能力、毕业论文和设计、教师培养等方面进行适当的改革,使培养出的学生知识结构广泛,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能在聚合物合成、胶黏剂、生物质复合材料等领域从事生产、开发研究、管理的工程技术人才,探索出一种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特色化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一)规范培养过程,提升教育实力
学科之间的相互影响与渗透逐渐成为发展趋势,通过各学科之间的彼此渗透,相互关联成更大的、完整的学科体系[3]。这就要求现代大学教育要有更广博的知识背景,更敏捷的思维创新能力及开阔的学科视野。只有在大学科平台上和开放的学习氛围中采用灵活创新的教育模式,才能完成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4]。
为满足国家林业科技的战略需求、学校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的要求以及社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东北林业大学重点突出“林产”特色,构建相关的学科课程体系。本着厚基础、宽专业的主导思想,构建学科基础课;结合专业方向的特色,构建专业基础课和特色课程;同时完善交叉学科的渗透,构建开放性的选修课程,学生可自由选修,实现资源共享。学校和学科带头人广泛听取学生意见,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专业管理制度,加快重点专业建设步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构建专业教师团队;聘请国内外专家教授、学者定期在学院及学校范围内进行专题讲座;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以专业教师牵头,鼓励学生自主开发,大胆创新,认真观察;创建具有自己学科发展特色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创新实验室,建立以专业教师牵头,本科生为主体的创新训练团队,在保证验证性和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增加本科生专业技能综合训练;从大一新生开始实行“导师制”,提倡因人施教,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鼓励学生开展批判式学习,用与时俱进的思想运用知识,用发散的思维研究知识[5]。
(二)产学研相结合
“产学研结合”是东北林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产学结合”是指学生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来自于生产实际,学生通过走进工厂、校企合作单位帮助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一方面锻炼了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凡事不再依赖教师、依赖课本,是完全意义上的实践;学生通过实习较早地熟悉了工作岗位,积累了工作经验,对待就业问题不再盲目,缩短了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时间。另一方面,工厂在实际生产中也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新鲜血液的注入也为企业解决了遇到的实际问题,节约了用人成本,并在经济效益方面有所收获。“研学结合”是学生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选题大部分来源于指导教师的研究课题,导师的课题研究具有前瞻性及实践性,学生通过参与导师课题,导师指导学生更直接、更具体,锻炼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对于继续深造或是出国留学的学生来说锻炼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结合科研实践培养专业人才是专业建设大力提倡的,专业教师积极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课题研究工作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大有裨益。
(三)突出专业实践特色建设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特色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较强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在课堂和实验室,高质量、充分的专业实践是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可以到企业现场观摩,根据企业现有的生产条件将理论和生产结合,学生将学习的书本知识融会贯通到实践中,同时在理论的指导下,学生撰写实习报告反馈实习内容。学校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出台了一系列的制度方案,健全实习质量保障体系。为此,专业积极拓展实践基地,依据指导教师的特长进行分工指导,邀请具有培训经验的一线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讲解和模拟。学生的整个实践环节与毕业论文和设计紧密结合,实践过程为论文的撰写提供第一手资料,也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不断探索高等学校专业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校外实践基地,是学生磨炼意志、增长才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载体。
无论是林业院校还是各类地方高校,都在努力地积极探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特色化人才培养的模式,东北林业大学在特色化人才培养方面也在不断实践中,既结合了传统的专业优势,又不断挖掘新思路、新方法、新观念,这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林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
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年颁布)[Z].北京:高等教
育出版社,1998.
[2]周泉兴.人才培养模式的理性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
2006,(1).
[3]曹赛先.一流大学的大学科观[J].当代教育论坛,2004,(1).
[4]陈峥滢,秦毅红.大材料学科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培
养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10,(1).
[5]熊建辉,付刚.林业特色学校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之路
篇2
关键词 本科教育 课程改革 实验能力 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高分子材料以其质轻、耐蚀、易加工等性能,正处于迅速发展时期,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企业迫切需要大量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高分子材料专业人才。建立面向市场和企业,适应现代高分子材料发展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竞争能力强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已成为现有高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①②③④本文结合我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提出构建新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实验教学分层次、按模块进行,加强了实验教学的基础性、系统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改变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学科平台建设,强化对学生创新性实验能力的培养。
1 创新性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实验和实践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在很长时间里,实验和实践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实验和实践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是验证性和认知性实验,启发式、设计性以及综合性实验偏少,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化能力的培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以塑料、橡胶、胶黏剂、纤维、涂料为代表的高分子材料已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更多创新能力的从事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共混复合、加工成型等方面的高素质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以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验课程建设为核心,深化实验教学改革,通过按模块教学,强化学生实验技能,增加以新产品设计开发为导向的创新性实验,兼顾趣味性和挑战性,通过老师的引导,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工程创新能力。我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成立于1994年,2005年被批准为湖北省立项建设本科品牌专业,并于2010年通过合格验收,同年被批准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年被批准为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是我校首批在一本进行招生的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是与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应用型本科专业,在湖北省内乃至中南地区具有较大影响,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高层次应用人才,并提供了大量实用型科技成果。
2 创新性实验教学的具体措施
2.1 构建创新性人才实验培养方案,改革实验课程体系
制定创新性人才实验培养方案。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是培养高分子材料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通过理论学习及实验、实践教学训练,掌握材料的制备、加工、分析测试等基本方法,能从事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和改性以及聚合物合成与相关产品的生产设计、研究、开发和技术管理等工作的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⑤坚持“夯实理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增强工程和创新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人才培养思路。⑥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统一,重视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对新材料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研究,吸纳相关产业、行业和用人部门共同研究课程计划,制定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培养方案。
改革实验课程体系。结合现代高分子材料发展状况,及时完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验课程内容,补充高分子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参考国外知名大学的具体措施,我们在实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建立有利于学生实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的不同阶段和理论课程进度计划,按模块化设计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形成了由“化学基础实验”、“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实验”、 “高分子工程实验” 和“高分子综合设计实验” 四个实验模块组成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其中化学基础实验模块不仅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四大基础化学实验,而且还涵盖仪器分析和化工原理实验,在编制新的实验课程体系时,结合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特点,对传统实验进行有目的的筛选、分类、整合和更新,突出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实验包含高分子物理和高分子化学实验内容,不仅巩固学生所学的高分子科学实验的基本理论,而且培养学生制备高分子材料、测试材料物理性能及高分子的结构表征和测试等技能。高分子工程实验模块包括橡胶、塑料、胶粘剂、涂料四大实验,从材料加工、成型、性能测试以及应用,独立设计实验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分子综合设计实验模块是教学的最高层次,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选取实验内容,应体现实验的知识性、综合性和创新性。
2.2 加强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篇3
关键词:教学探索;生物功能材料;生物医用高分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8-0198-02
青岛农业大学化学与药学院生物功能材料专业成立于2011年,专业成立时间短,国内开设此专业的院校也非常少。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有:《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可降解与吸收材料》、《生物材料学》、《无机生物材料》等。其中,《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是生物功能材料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界定该课程的讲授内容、探讨其讲授方法、发展其教学规划、增强该课程的培养效果,是非常有意义的一项课题。《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课程是一门交叉课程,医学、生命科学、化学及材料等学科专业均有开设,相互之间密切相连,其研究与开发兼有重大的社会与经济需求。此课程在生物功能材料专业中开设,有利于学生对生物医用高分子的概念、分类、结构、应用等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生物功能材料的研究兴趣,提高其自主思考、创新能力。相对于《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基础课程,生物医用高分子的相关研究尚短,理论不成熟、系统,且内容众多、繁琐,而该课程开课学时仅32学时。这样的课时设置给我们的授课带来了极大难度。如何上好《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对该课程进行系统的讲解,让学生对《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课程有一个清晰、系统的认识,将是该课程授课教师需要重点探索的问题。作者从事高分子、生物材料的相关教学工作,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就如何更好地开展《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课程教学,凸显其在生物功能材料专业中的作用,介绍相关见解和体会如下。
一、课程内容与学生(生物功能材料专业)素质、能力之间构效关系的建立
课程内容是学生接触到的直观材料,是指导学生思考、分析、学习的基本要素。课程内容选择的适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所培养学生素质、能力的高低。选择合适的讲授内容,应遵循原则如下:
1.课程内容是否可引起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课程内容的设计是引导学生学习的第一步,一个优秀的课程内容预示着成功了一半。本教学中部分章节重点讲述人工器官、医疗诊断用高分子材料,如牙科材料、眼科材料、医用缝合线等,贴近生活中的应用,一下子拉近了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与大家的距离,在让学生感觉有趣的情况下引发他们的思考,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让学生真正了解到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是有用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击溃社会、校园传播的“读书无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动力。
2.课程内容是否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息息相关?本专业为生物功能材料,致力于生物功能材料高素质、强能力人才的培养,选择课程内容时应密切联系“生物”、“功能”、“材料”三概念。选择一本《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教材,并不意味着本教材所有内容均需详细讲解,与专业人才培养相关的重点讲解,不相关的则可只言片语带过。如绪论中对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发展、由来的讲解,可用0.5学时或更少的时间讲述;而对该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安全性评价及其应用,则需重点讲述。有目的、有选择性地讲授课程内容,突出重点,结合实际应用讲解。
3.课程内容是否紧跟学术前沿?《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课程中,部分章节对典型的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进行了讲解,如聚乳酸、聚磷酸酯等。本科学生主要专注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及一定程度创新、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于化学、材料合成方法、技术的发展知之甚少。讲授《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课程时,适当介绍相关材料研究的最新热点,如聚乳酸的合成方法、特殊的性能等,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4.课程内容与开设课时是否匹配?针对课时较少的现状,需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首先讲述高分子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安全性,及其和生物体的相互作用;再次讲述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在人工器官、医疗诊断、药物缓控释、组织工程等领域中的应用;接着讲述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性能及其改性;最后依据前面信息,总结关系规律,讲述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设计方法。这样既保证了对该课程的系统讲解,使学生对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应用有了初步了解,又没有因为课程过难或过多给学生造成负担。
二、教学方法的优化探讨
众所周知,大学的课堂基本上都是教师高谈阔论,学生按部就班,到了考试周就划重点,疯狂背,及格就万事大吉,但这并不是我们设计的目标结果,我们的目标是希望每一位学生都真真正正地学到知识。因此,有必要建立良好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学习方法)两大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教授法必须依据学习法,否则便会因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的。但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在教法与学法中,教法处于主导地位。在课堂上应使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可具体、直观、生动地表达抽象的现象,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吸收。比如,制作材料合成、加工、性能表征及应用的视频,打破传统的“说―听”教学模式。新的方法是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让学生主动学,让学习效率更高。材料包括材料的组成、材料的性能、材料的使用,三者之间环环相扣,抓住了这一点就能很好的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一种材料的产生,更能锻炼同学们的整体思维。鼓励同学们自主学习,学生在课堂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更多的是课余时间,老师在课堂上提出几个探讨性的问题,鼓励同学们成立小组相互讨论,引导同学们上网查询资料,到图书馆资料室查资料,增加自己的眼见,丰富知识。使同学们在课堂学的知识能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在课堂上讲到一种材料,如硅胶,可以作为隆胸的材料等。通过具体实际的例证说明此种材料的用途,加深同学们的理解。在课堂上让同学们认真地做笔记,在做笔记的同时也加深了理解,同时也能让同学们更加深入的思考。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开展互动式教学,促进教师、学生之间的紧密沟通交流。作者在课堂上采取提问、讨论与学生上讲台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增加了教与学双方的主动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比如在讲述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相容性与安全性知识点时,在课前教师可先提出问题:补牙时使用劣质材料,则会导致牙齿发炎、疼痛,分析其原因、阐述理由。让学生通过预习和查阅资料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下次上课时,可让学生先就自己的结论相互讨论,教师进行纠正或补充。这样既促使学生进行了课前预习,也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结语
以上就是我们对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改革,改革的目的是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学习知识,让学习的效率更高。更好地培养专业基础知识稳扎、具有创新性思维的优秀专业人才,而达到这一目的,无疑改革和创新才是动力源泉与保证。
参考文献:
[1]喻湘华,鄢国平,李亮,郭庆忠,杜飞鹏,郭俊芳,张桥.材料化学专业生物医用高分子课程教学探索[J].教改论坛,2012,26(1):58-59.
[2]赵长生.《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篇4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生产实习;困境
作者简介:盛旭敏(1977-),女,四川彭州人,重庆理工大学材料学院,讲师;王选伦(1976-),男,四川南充人,重庆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副教授。(重庆 400054)
中图分类号:G64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1-0111-02
重庆理工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成立于2007年,主要培养在高分子材料合成、改性以及成型加工等领域从事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经过近五年的建设及发展,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在招生规模、课程体系构建、专业平台搭建等方面已基本稳定下来,但在生产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方面还存在实习效果欠佳等问题,需要积极寻求有效对策,进一步改善实习效果。
生产实习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通过在工厂实地参观、学习,强化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加深对生产过程、成型设备、生产管理等方面的感性认识。[1]为迎合市场经济体制下生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工科学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进行相关专业技能训练,以便提高工作中的创新能力。因此工科院校应充分重视生产实习实践环节。[2]
重庆理工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时间共4周。其中前2周安排学生在重庆市内实习,实习单位分布在重庆主城区及璧山等郊区,以生产塑料管材、汽车内饰件等产品的中小型企业为主;后2周为重庆市外实习,主要安排在四川长虹集团等自动化程度高,技术水平先进的大型企业进行。学生在重庆主城区企业实习以参观为主,当天往返;在郊区及市外实习则采用驻厂实习的形式。
从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2007级、2008级两届学生的实习情况来看,实习效果总体欠佳,究其原因,主要由以下三方面因素造成:一是实习联系难,经费紧张;二是实习模式主要由实习单位决定,学校自不高;三是实习时间安排不够恰当。
一、加强校企合作,就近建立稳定实习基地
实习联系困难,经费紧张是各院校工科专业生产实习面临的普遍问题。[2,3]
1.加强校企合作是解决实习联系困难的关键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招生规模比较小,工科院校学生紧俏,各大中型国有企业本着吸引人才的目的,也乐于接待工科院校学生进行生产实习,故不存在生产实习单位难以联系的问题。而在现有市场经济体制下,除四川长虹集团、洛阳拖拉机厂、十堰二汽集团等少数国有企业愿意继续接待工科院校学生生产实习外,多数企业都不愿意接待学生实习。原因在于企业为自负盈亏,以生产效益为第一目标,接待学生实习容易打乱正常的生产秩序。此外随着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企业出于学生安全考虑以及技术保密等原因也不愿接待大批学生进企业实习,从而造成实习联系困难的现实。
重庆理工大学高分子专业实习带队教师曾尝试联系重庆周边某大型国有企业。该企业设备先进、技术全面,不仅拥有从美国杜邦公司引进的高分子原料生产线,塑料产品的注塑、挤塑、吹塑生产线也一应俱有,并且还有专门的塑料模具设计及模具加工分部,拥有奥地利进口的深孔钻等先进的模具加工设备。该企业所在地距离重庆市约两小时车程,交通十分便利,非常适合重庆理工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学生进行生产实习。但经咨询该企业人力资源部,对方明确表示只接待有校企合作关系的高校学生。
2.就近建立实习基地是缓解实习经费紧张的有效途径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物价水平不断提高,生产实习单位针对学校收取的学生实习费和培训费等也普遍上涨。以重庆市内实习单位为例,几年前每个学生每天的实习费一般按3~5元收取,而现在则按每人每天10~15元收取,较几年前上涨了2~3倍。此外,因重庆周边无法联系到专业对口且愿意接纳学生驻厂实习的大型企业,高分子专业只能舍近求远,到四川绵阳实习,由于目前重庆、绵阳两地无直达火车,只能选择乘坐汽车包车前往,车程约5小时。学生实习交通费、住宿费等大幅增加,导致有限的实习经费更是捉襟见肘。实习经费不足直接影响了实习单位的选择、实习内容的安排,路途时间延长也导致学生市外实习时间的压缩,严重影响了实习效果。
可见,要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实习单位“年年联系,年年换”的困境以及在有限的实习经费下保质保量完成生产实习任务,还是需要由学校相关部门出面,与重庆周边企业特别是与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对口的大中型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以产学研结合的思想为基础,重视校企合作,以便在重庆周边就近建立起稳定的实习基地,从根本上解决实习困境。
二、改进实习模式,加强学校自
由于目前生产实习单位基本依靠校友关系或专业教师的私人关系联系,“求人办事”,实习带队教师也无法对实习企业提出实习行程安排及实习内容的具体要求,学生在企业进行生产实习时通常只能听从实习单位安排。目前,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模式主要以实地参观、生产体验等形式为主。
1.“走马观花”,学生收获最小
篇5
关键词:课程建设;创新型人才
一、课程建设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作用与意义
1,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是课程建设
教学以课程为起点,课程居于教学的核心,是教学活动中内容和过程的统一。课程是把教育思想、观念、宗旨等转变为具体教育实践的中介,没有这个中介,一切教育目的、思想、观念、宗旨等都不可能得到落实。因此,要实现创新教育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应是首当其冲。
许多教育教学研究成果表明,创新人才的培养使命最终要靠创新课程体系来完成,创新课程体系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终归途径。创新课程体系不能单靠某种因素构成,而要包括课程的新观念、新内容、新机制和新方法等。华中科技大学承担的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项目组通过对国内外高校的人才培养进行调研、分析,得出结论:课程体系是开展创新教育的保证,工程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开展各项创新活动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力措施。
2,课程建设可以有效促进专业发展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可以有效促进专业建设与发展。以郑州大学国家精品课程“材料科学基础”为例,通过课程改革,综合了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材料加工等专业基础知识,构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新的基础平台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增设八类“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实验”,实现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大类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突出“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创新教育理念,促进了专业建设与发展,使材料科学与工程大专业逐步成为郑州大学的特色专业。
在2007年4月召开的教育部高等学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工作年会上,与会专家结合高分子材料专业建设、专业规范、专业评估等工作,重点进行了课程建设研讨。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已有的课程改革成果,通过认真讨论,计划由郑州大学作为召集单位,针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本科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课程建设为切入点,提出具体的课程建设规划,探讨课程建设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作用与意义,并探讨该课程对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新专业建设的推动作用。
二、课程建设基本思路与内容
结合学院本科教育发展目标,根据学科专业的发展趋势、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学院的具体情况,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确定了“以教学为中心,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和科学研究为主体,全面提升学院的整体实力和水平,努力建设成为培养工程应用创新型人才”的总体目标,突出“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为:强化基础,注重实践,突出创新。具体包括:
1,拓展课程专业理论知识与技术方法
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特点,借鉴国际化教育方法与先进的教学体系,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具体通过三项措施优化课程知识体系:
(1)拓展专业知识。主要包括:在新的课程体系中融入“高分子材料科学基础”、“高分子材料成型原理”、“成型机械”、“成型模具”等相关课程知识,组成新的课程基础平台,突出新课程体系的基础性、全面性、系统性。
(2)增加技术方法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在材料加工知识领域增加“高分子材料制品开发设计”、“生产质量管理”、“工厂车间设计”以及最新的数字化制造技术等知识,全面拓展各类高分子材料(有机材料)的成型与加工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保持课程中材料成型加工技术与方法的新颖性、先进性、前沿性。
(3)注重学科交叉。主要包括:在课程体系中不仅涉及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相关知识,更要综合交叉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加工学、机械工程学和生产管理学为一体的新型教学平台,注重课程建设的综合性、交叉性、适应性。
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在高等教育中,实验教学是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具有直观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特点,同时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合格人才用其他教学环节不可代替的重要环节。“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进一步强调指出要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些对于理工科学生而言更为重要,尤其是材料科学与工程这样一些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很多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都是从实验过程中产生的。
但长期以来实践教学处于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中发挥的作用远远不够。问题在于教育观念上的落后,对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投入的经费不足,实验室仪器设备缺乏,以至于有的教学实验往往开成演示实验,严重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近年来,国家对高等教育投资力度逐步加大,在实验室建设上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验室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实验室的建设仍难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实践教学环节仍然比较薄弱,本科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总体设计能力不够理想。因此,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在注重基础理论、交叉学科、前沿领域等基础知识的同时,要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1)在注重各类基础实验教学体系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创新型实验。在专业平台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培养。通过三类学院平台基础性实验、两类专业方向综合性实验、一类开放性实验,并结合“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创新基地班”建设,设立3~4个创新型实验。重点培养材料先进加工与自动控制相关的专业实验技能,拓展专业知识面,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和基础理论应用能力。
(2)增加实践环节,加大实验教学、实习、综合设计等教学内容。实行“3+1”培养模式,增加毕业设计论文时间,即在学生第七学期下半学期开始进入毕业设计(论文)环节。
3,教材建设
结合实际应用范例编写教材。既注重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知识与基础理论、基本加工原理、成型加工工艺、成型加工设备等,又介绍最先进的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教材内容多样化,既注重不同材料成型加工的共性,又兼顾不同材料成型加工的特色。
4,实训教学
主要包括应用实践载体建设和创新实践载体建设。其中,充分利用区域与学科优势,加强产学研联合,设
立产学研联合体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社会实践场所,保障实习、实践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位于郑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区内有许多家材料类相关的高新技术企业,涉及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的企业有十几家,通过应用实践载体建设,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依托,建立产学研联合体实验室,作为学生实训教学基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拥有材料加工工程国家重点学科、橡塑模具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材料成型过程与模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实验设备先进,从事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863计划”、“973计划”项目等,研究领域涉及许多前沿性课题。因此,充分利用这些学科优势,以学科前沿实验室为依托,作为本科生创新实践载体,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前沿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
5,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新的课程体系需要不断完善,从而保证教学效果和学生培养质量。因此,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需要注重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改革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进一步完善多媒体课件,使教学内容丰富、直观、科学、系统。
(2)建设网络课程。以“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课程为平台,围绕精品课程建设要求,积极推进网络课程建设,即将所有课程资源上网,与国内相关高校进行课程互动建设,实现异地课程同步建设、同步交流、共同发展。
(3)建设虚拟实验室。对于当前材料成型的新方法,往往通过教材无法及时介绍。因此,通过虚拟实验室,介绍最前沿、最先进的成型方式及作用过程,保证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先进性。
(4)开展第二课堂实践教学。通过吸收低年级本科生提前进入实验室,参与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开设各类课外创新实验,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科技活动,积极参与大学生“挑战杯”等各类课外创新活动竞赛。
(5)完善双语教学,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探索有效的双语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6)课程建设国际化。课程建设国际化是中国大学教育与国际接轨的基础,对于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借鉴国外有益的教学和管理经验,培养国家经济建设急需的专业人才,增加中国教育供给的多样化和选择性,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通过与国外相关高校加强交流,共同探讨课程建设体系,选用原版教材,使学生了解国际前沿信息,促进课程国际化建设,培养国际化专业人才。
教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课程体系中涉及的高分子材料模具设计、加工过程模拟等软件的研制开发及应用推广等的教学研究。
二是课程体系中涉及的新型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机械设备的改进、设计、研制与应用等的教学研究。
三是课程体系中涉及的高分子材料成型加T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探索等的教学研究。
四是课程建设过程中各类教学实践与改革的教学研究。
通过教学研究,从而掌握新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规律,提出相关建设理论,指导其他工科类相关课程建设,全面提高各工科类本科生的培养质量。
6,教学团队建设
篇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201149),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12259)。【摘要】功能高分子属于多学科交叉领域、具有前沿性、边缘交叉性等特点。此外,该课程是高分子科学的热点领域,新颖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课程内容更新快,这都为改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挑战。本文作者就如何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了探索,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功能高分子;教学探索;互动自主教学Opinion and Probes on the Teaching of Functional Polymer Course
Xiaoli Song, Aiping Zhu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Yangzhou University, Jiangsu, Yangzhou, 225002)
【Abstract】Functional polymer is a course related to various research fields and with many points, such as discipline forward position and multidisciplinary cross-link. In addition, functional polymer is a hot area of polymer and the contents update quickly. All these characters bring the challenge to the teaching of this course. The author introduced some probes to the teaching to improve the study quality and obtained favorable results.
【Key words】functional polymer;teaching probe;independent study mode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3-0024-01
功能高分子是高分子材料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一门与多种学科如物理学、生物学、医学、分离科学等交叉的综合性课程。其主要内容涵盖了电、光、磁以及化学反应、吸附分离、膜分离、液晶、生物医用等特殊功能高分子,内容繁多,更新快。对于高分子材料专业的学生,仅仅认识上述功能高分子是远远不够的,更应该着眼于功能高分子的设计思想、制备方法等。因此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对功能高分子的认识、设计及应用是非常重要的。然而,该课程一般在大四上学期开设,此时,学生面临考研及找工作等问题,往往难以安心深入学习。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就如何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了探索,经过课堂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就自己的体会作一叙述。1抓住章节要点,精炼授课内容
功能高分子作为高分子学科研究的主要分支,研究成果也日新月异,就国内而言,目前关于功能高分子的教材有数十种,内容的多少和编排也多不相同,然而主要内容及要点是相通的。此外,由于功能高分子一般在大四上学期开设,课时较少,就我校而言该课程设为32学时,因此无论选择哪版教材作为参考书,必须抓住每一章节的要点,突出重点,精炼授课内容,才能在有限时间将该课程最根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经过分析对比,我们最终选择了由王建国[1]等主编,于2006年出版的教材,并在授课内容上进行了精炼,主要讲解反应性、吸附分离、超高吸水、导电、感光、液晶、生物医用等功能高分子,讲解其发展历程,作用机制、设计思想、制备方法及发展方向等。近几年,高分子复合材料、纳米材料成为研究热点,因此我们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又选讲了高分子复合、高分子纳米功能材料等,以扩展学生的视野,了解前沿知识,拓宽思路。
2联系生活实际,培养认知兴趣
在讲解知识要点之前,首先以生活中的实例或者最新科技进展引出所授内容,让学生意识到功能高分子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与我们切身息息相关,从而培养学生的认知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及对科学研究的兴趣[2]。比如,从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显示屏幕出发,引出电致发光功能高分子,讲解其设计思想和原理等,让学生从实际和理论相结合的角度理解所学的知识。同时根据生活实例提出现有电致发光功能高分子材料的不足,如,聚合物电致发光机制尚不清楚、使用寿命短、效率低、各基纯度不够等,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开拓思维,思考解决这些不足之处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也会得到改善。
3利用网络资源,紧跟研究更新
功能高分子发展非常迅速,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为了让学生及时了解到最新知识,提高学习热情,需要及时补充热门和重要的研究成果。互联网的发达,给我们提供了更新知识的平台,是补充教学内容的最佳途径,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同时可以鼓励学生在互联网上查找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互相讨论学习,培养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4借助电脑媒体,加强感性认识 功能高分子课程内容繁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无法在有限课时将知识透彻地传达给学生,且无法让学生从感官上认识功能高分子。多媒体具有内容量大、速度快、形象生动及课堂教学效率高的特点,不仅可以解决教学内容多与学时少之间的矛盾,还可以降低教师讲抽象内容的难度,将难以理解的知识通过多媒体形象地呈现给学生,加深学生的感官认识,从而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3]。比如在讲述电致发光高分子时,对不同发光颜色的高分子采用对应颜色的背景,让学生感性认识这些材料颜色变化与其结构之间的关系。再比如讲述膜分离技术时,通过动画形象生动地体现分离膜对不同尺寸物质的分离过程,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当然,多媒体也不是万能的,比如对于某些重要的理论公式及作用机制的讲解,单纯通过多媒体教学难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完全理解,此时结合板书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采用互动模式,增加自主学习 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属于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创新和表达的能力。因此,我们将互动模式纳入到课堂教学中,如将学生分成小组,每节课结束后,给学生留下相关思考题(包括机理推导、设计具有相关功能的材料,如何改变现有材料的不足等),同时提出下次课的要点,进行课后小组讨论。待下次课时,首先对留下的思考题进行讨论交流,并引导学生进入本次课的学习。如此,提高了学生自助学习的热情,更容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研究兴趣。
6优化考核方式,端正学习态度 考核是督促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手段,考核形式不同往往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传统的课程考核主要是以最终的闭卷考试成绩为主,这种评价形式也使学生处于被动位置,学生往往在考试前进行突击复习应付考试过关,而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对该课程的理解和掌握。我们对考核形式进行了优化,最终的成绩考核分为三部分:课堂表现,文献报告,考试成绩。课堂表现:主要包括出勤和交流发言,占总成绩的30%,主要目的是督促学生自我学习,培养创新表达能力。文献报告:根据所授课程内容,给定每位同学一个关于某一类功能高分子的题目,要求学生根据题目给出关键词并查找资料(网络资源、文献及杂志、书刊等),根据资料总结与题目相关领域的研究状况,研究方法,存在问题并思考给出解决方法。最后以小论文的形式上交报告,占总成绩的30%,主要目的是督促学生学会资料检索,锻炼总结的能力,培养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大知识面。考试成绩:采用闭卷考试形式,考察概念、原理、设计思路和方法等课堂内容,占总成绩的40%,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以上考核形式,端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态度,加强对知识的自助学习及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教学效果也是质的提高。
7结语 在功能高分子的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我素质,还应该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上述教学方法和考核体系的优化,我们获得了一些经验,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提升,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我们认识到以上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要继续探索,比如课件设计,理论和实践的联系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善,争取让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真正掌握这门课程的真谛,为科研领域培养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建国,王德海,邱军,赵立群。 《功能高分子材料》,上海:华东理工出版社,2006。
篇7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加工与成型;课程设计;指导方法;教学改革
高分子材料加工与成型课程设计是高分子材料专业系列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完成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加工原理理论学习和工厂认识实习后的一项实践项目,是学生对所学相关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与实践[1-2]。通过这一实践环节,使学生熟悉并了解文献检索相关知识,培养学生资料收集及运用、设计及配方计算、计算机CAD作图的能力,为毕业设计打下基础[3-4]。高分子材料加工与成型课程设计通常是在给定设计题目基础上,根据设计要求,一人一题独立完成。通常安排2~3周,需要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指导学生完成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同学只会死记书本知识而不会灵活运用,在接受设计题目后茫然无措,不能有效收集资料。此外,对课程设计环节不重视,懒于思考,经常坐等其他同学接近完成后拿来机械模仿,不去思之所以然,导致设计说明书漏洞百出。因此,为了提高学生课程设计完成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熟悉工程设计流程并掌握正确的工艺计算规则,指导老师必须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探索合适的指导方法,以达到培养合格工程实践人才的目的。现就课程设计的各个环节指导方法的改革和实践总结如下。
1课程设计题目的选定及时间安排
在课程设计开始之前,首先要对学生情况进行摸底,了解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及灵活运用程度,以及对本专业领域主流产品实际生产流程、工艺参数、基本配方的熟悉程度,了解学生获取文献及生产资料的渠道和学生对课程设计的重视程度。在辅导学生时,通过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帮助其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详细的调研和辅导,了解学生的基础,并使学生知道如何进行课程设计准备工作。在拟定课程设计题目时,尽量拟定学生感兴趣且资料收集较为容易的题目。如我们在生产实习中曾经组织学生参观株洲时代新材、株洲工业园金德管业,对改性塑料生产工艺、注塑、模塑和挤出加工成型方法积累了详细的一手资料,学生对一些应用性强的产品如家电专用PP塑料、汽车内外饰件的工程塑料、给排水管等产生了浓厚兴趣,我们拟定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题目供学生选择,如“高铁用PTFE滑块产品工艺设计”“耐高温聚乙烯管工艺设计”和“高铁用尼龙扣件加工工艺设计”等。课程设计开始的时间选择也极为重要。课程设计一般需要2~3周时间,程序为指导老师下达题目,进行具体安排和讲述基本要求,确定考核方式,使学生充分了解课程设计的内容和需达到的任务指标。但是如果采用集中的2~3周时间,完成从选题到设计方案优化和完善以及设计说明书的撰写,时间上较为紧迫。因此,需要机动灵活地安排设计各个环节的时间。同时,由于目前我校的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课程设计安排在理论课程结束后、期中考试周开始前,生产实习安排在学期初,虽然理论课程的学习和课程设计环节衔接紧密,有利于学生在对理论课程尚有深刻记忆时通过课程设计进一步加深理解,但即将开始的期中考试必然会分散学生的精力,占用不少时间,使课程设计完成的效率和质量难以保证。学期初的生产实习由于只是进入车间参观,听取工程师讲解,生产实习结束后马上是多门专业课程的学习,实习期间掌握的现场知识和工艺细节会随时间流逝慢慢淡忘,对课程设计没有起到应有的辅助作用。为了把生产实习、理论课程讲授和课程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改革了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在学期初安排生产实习时,根据实习内容安排了课程设计的选题工作,使学生带着课程设计的任务进行生产实习。在实习动员会议上,指导老师引导学生关注实际生产中原料配方、原料质量指标、设备参数、车间生产制度等与设计相关的问题,做好详细记录。学生在现场实习时,由于有确定的目标,可做到“带脑”“带心”参观生产过程,与工程技术人员深入交流,有利于获得更多的生产资料。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在实习报告中添加和设计题目有关的生产工艺现状与发展、工艺流程及控制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对将要进行的课程设计有一个总体认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消化理论知识,提高效率,课程设计集中的时间段可安排在期中考试结束后,一来学生可释放复习迎考的压力,心态最为放松,有利于课程设计环节的开展;二来老师结束理论课程也有更多的精力全程辅导。在组织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上,为了强化学生的独立性,减少对教师和其他同学的依赖,在选题上尽量体现不同,如在产品规格、原料来源和质量指标、生产工艺选择等方面存在差异。同时,指导教师需在统一的时间检查进度,召集3次设计讨论会议,时间节点设置在工艺计算部分初步完成、设计说明书初稿完成和图纸初稿完成阶段,在集体讨论中,对相关环节出现的错误可及时更正。在学生分组上,应考虑不同学生的层次,在对学生性格、心理的充分了解上进行分组,如有的学生工作细致,追求完美,有的学生善于整理文献,有的学生公式运用熟练,计算能力强,合理的分组能达到1+1>2的效果。
2课程设计应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辅导的有效性
在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指导老师的辅导环节是十分重要的[5]。指导老师首先要消除学生面对选题时茫然无措、无从下手的心理,给学生详细讲解相关范例,帮助确定设计说明书框架并及时审阅相关内容。指导老师辅导可以采取在线随时辅导和线下集中组织两种方式相结合的形式。老师统一召集学生,以会议的形式对设计任务、设计说明书的内容和格式、图纸的要求和数量进行统一规定,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统一解答。引导学生查阅和使用工具书,对往届课程设计中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好预警并提出解决的途径。由于学生在知识储备和接受水平上存在个体差异,开展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十分必要。在线聊天工具是大多数学生使用频繁且得心应手的工具,在线讨论也可消除学生单独会见老师的紧张。设计组的学生和指导老师可建立讨论组,畅所欲言,开放和放松的氛围也有利于激发灵感,减少失误。学生遇到公式运用上的困难以及某些关键资料无法收集的情况,可以直接和老师进行一对一的讨论,获得及时有效的帮助。
3课程设计授课方式改革应体现科学性和学生独立性
3.1课程设计在课程体系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课程设计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之后和开展毕业论文(设计)之前的实践教学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3]。首先,它以某一理论课程为基础,如在学习了高分子成型加工原理这一门理论课后开始高分子成型工艺课程设计,学习了塑料成型加工设备后,相应地开始高分子设备课程设计等。根据课程所学内容对学生提出了设计任务和技术要求,又给学生动脑、动手的余地。这个环节对学生的毕业设计,乃至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实际工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3.2课程设计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为了使学生获得必要的工程设计能力,必须通过授课方式改革来体现科学性和学生的独立性。如指导老师从往届的设计中,挑选代表不同水平层次的设计,在课程设计开始前的课堂讲授环节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设计质量标准。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在设计时,务必使每位学生有不同的设计基本数据,如产量、原料组成和配方设计,生产工艺等,减少学生对其他同学的依赖,积极参与到设计的整个过程,能够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同时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创造。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工艺流程和设备类型的选择都需要根据物料的物性参数和实际工艺条件来共同决定。
3.3课程设计授课需针对不同学习层次进行合理设计
在实际指导环节,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的差异,在获取基础工程数据、物性数据、方案设计、公式选用等方面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困难,可对问题进行分析,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1)针对少数同学遇到的非共性问题,单独辅导,对认识不清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如注塑、挤出工艺中基本原理和工艺条件确定,对于PS,需考虑熔体温度、模具温度、平均注射速度的影响,而对于PP和PE,还需额外考虑保压时间和总循环时间的影响。2)对于大部分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采取集中详细讲解的方式进行,并对设计过程中所涉及的知识点在实际工程中的影响进行引导与分析。如在挤出机的设计计算中,对于挤压系统的计算,包括螺杆主要参数设计和机筒设计以及螺杆和机筒材料的选择与校核。然后根据市场上常见挤出机的型号和基本数据,结合挤出机生产能力、产量基本要求,根据物料特性、理论公式计算出螺杆加料段、塑化段和均化段长度尺寸,确定螺杆种类,并根据计算数据进行校核,选定挤出机设备。3)对于设计过程中学生遇到的因不了解设备形状和结构等造成的困难,指导教师可通过实物、多媒体图片及动画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说明,让学生充分了解设计中所选用设备的结构和特点。
4考核方式应综合全面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
作为工科专业,我校材料化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分子材料设计、加工改性领域的工程技术人才。仅仅通过提交设计说明书、由指导老师评定一个分数,对于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来说还较为片面。课程设计考核的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6]。因此,有必要对考核方式进行改进,比如指导老师可以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这些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但可以开启学生思路。如原材料为什么要规定某些成分的最高含量值,超过规定值会有什么影响;如果在现有配方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韧性或硬度应怎么改进等等。指导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专业知识基础上探索答案,使学生提高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更好地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可以实施弹性考核,从而更好地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表现能力。考核成绩将按比例分配至课程设计的各个具体环节,即设计方案的提出和思路(20%)、课程设计方案的工程计算和工艺安排(35%)、工程图纸绘制(20%)、课程设计答辩(15%)和开放性工程实际问题回答(10%)。其中,设计方案的提出和思路主要从方案的合理性、实践性进行评价,同时考察学生思路是否清晰、文献调研是否周密以及系统总结能力等;课程设计方案的工程计算和工艺安排主要考察学生是否能充分利用所学相关知识在设计资料基础上完成正确的工艺计算,并根据平时实习环节获取的现场知识充分进行工艺安排;工程图纸绘制主要考察学生图纸绘制的正确、规范程度,课程设计答辩主要考察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而通过对指导教师所提出的工程问题的解答可了解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是否扎实,能否活学活用。
5结语
综上所述,高分子材料加工与成型课程设计的选题需结合学生就业方向,因地制宜,难度适中;时间安排要灵活机动,适当分散,以安排在期中考试结束后为佳;教师辅导应方式灵活,统一与个别相结合,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考核方式应多样化,将设计的多个环节分开考核,综合评价,考察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应用上述指导方法,学生均感觉通过完成高分子材料加工与成型课程设计,既提高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又增强了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收获很大。
参考文献:
[1]张世杰,黄军左.关于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课程建设的思考[J].广州化工,2014(1):148-149.
[2]龚春丽,文胜,郑根稳,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设计的探索与建设[J].孝感学院学报,2010(3):113-115.
[3]辛华,任庆海.加强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课程实践性教学的探讨[J].价值工程,2014(5):292-293.
[4]张新,金志杰,王丽.高分子材料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探索[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2(6):88-89.
[5]张琼,胡炳仙.知识的情境性与情境化课程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16(6):26-32.
篇8
2001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文件中强调,本次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是,要以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人才市场需求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发展高新技术类学科专业和应用型学科专业为重点,全面进行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深化教学改革,努力形成与国家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学科专业调整机制,促进高等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由教育部的《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文件可以看出,专业建设的目标是人才的培养,最终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针对教育部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和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具体现状,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专业教育基本能化学工业的基本理论,与新时期化学工业发展相适应,与我国重点院校化工专业教育接轨。根据延边化学工业发展特点及对化工行业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专业建设向有地方特色的大口径教育发展。专业建设结束后,本专业师资队伍、实验设施、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及教学管理水平等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为延边地区培养化工类高级技术人才。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达到专业培养要求,培养具有厚基础、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层次人才,提出了新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及要求。新专业培养计划具有更宽的社会适应面,受到社会的欢迎。目前,根据社会的需求和专业的发展,在专业课程及实验课程的设置上,借助国内外知名大学的相关课程设置,确定我们的课程体系。即在考虑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的同时,采取了拓宽学生专业基础,综合高分子材料与化工两方面的专业课程。新的专业培养计划在老化工的基础上,加入了高分子材料方面的理论课,如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学、功能高分子、聚合物加工工程、高分子膜材料等。同时筹建了高分子基础实验室以及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实验室等。新教学计划更注重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对原有课程进行了整合,对课程内容、课程体系进行了大的变动。但是专业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要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市场需求来不断调整,更新,而且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2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条件是专业发展的基础,并且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成为大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它要求高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为了更好地满足和适应本科教学的需求,适应社会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要,必须做好实验室建设工作。本专业在2001年之前由于普通存在的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的现象及本专业建立时间较短的原因,除专业基础实验室条件尚可之外,均达不到及格标准,且基本为验证性实验,与专业“重视能力和创新”的培养目标差距很大。随着延边大学“211工程”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专业实验室条件得到一定的改善和提高。实验开出率达100%,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比例上升到接近50%以上。目前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相关的实验室有化工原理实验室,化工专业实验室,化工仿真实验室,高分子化学及物理实验室等。通过“211工程”的建设,实验室比以前有了较大的改善。但由于资金投入有限,其中化工专业实验室从20世纪70年代建成到现在几乎没有投资改善。实验室建设的主要任务:①加大资金投入,建设高分子材料加工实验室;完善化工专业实验室以及化工仿真实验室;②加强实验室管理体制、提高设备利用率,保证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论文及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③逐步实现开放式实验教学,提高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比例。
3整合利用校内外资源,建设一批稳定的校内外实践基地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工作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基本条件之一,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又主要是通过实践教学来完成的,因此,加强实践教学建设的意义不言而喻[1]。校外基地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主渠道,通过校外基地的实习可以提高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应遵循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原则。目前我们已经跟图门炼油厂、石岘造纸厂、开山屯造纸厂和吉林等建立了良好的厂校关系,建立了学生毕业实习基地。这些基地为我校化工行业学生进行校外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论文(设计)提供了有利保证。在实习基地建设上,一方面加强校内的组织和协调,整合校内资源,另一方面,对外要加强联络和沟通积极争取校外资源,主动聘请现代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来校讲座,参与我们的实践教学,能够全面锻炼学生,又可过大学校专业影响,建设一批高质量的、稳定的、管理先进的、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教学实习基地,
4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及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20多年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发展迅猛异常,新技术、新理论不断涌现,与生物、药学、环境和材料等学科的交叉发展更快,因此,化工基础课和化工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按照新的内容体系编写和修订教材,并且将部分科研成果写入教材,设计为实验,融入课堂教学中,可以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同时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有利于提高他们从事基础和应用研究的能力。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探索教学规律,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精简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学条件。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因材施教。改革“灌输式”以及在教学中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和归纳式教学法。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有利于增加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实际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加大优秀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力度。建设优秀课程、精品课程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集中优秀教育资源,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当前,全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学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优劣和教育水平的高低,成为学校能否生存、发展的首要因素,而建设一支高级师资队伍,对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2]。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一方面资助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另一方面引进高层次人才,提高师资队伍质量,形成一支素质较高,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师资队伍。目前,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有教师12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从学位结构上看,博士4人、硕士5人;硕士以上学历者目前占教师总数的75%,基本形成了职称结构、学位结构合理的、精干的学术梯队。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我们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进一步的工作:①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鼓励教师不断摄取现代文明成果,并把它应用于教学及科研当中;②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科研参与率,提高科研档次,以科研带动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强化危急意识,形成团结向上的团队精神;③积极创造条件,鼓励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篇9
【论文摘要】针对高分子物理课程的特点,作者在高分子物理课堂教学中,从高分子物理历史背景、基本概念公式、理论联系实际并结合典型案例以及充分利用多媒体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提高高分子物理课堂教学效果,并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专业思维能力。
高分子物理是研究高分子的结构、性能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它与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加工、应用等都有非常密切的内在联系,是高分子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学习对学生深入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高分子物理具有概念多而抽象、结构纷繁而复杂、性能多变等特点被公认为高分子专业最难讲和最难学的专业课。不少学生认为高分子物理理论性强、数学推导多等,因而课堂上缺乏足够学习兴趣。另外一些学生反应平时课堂上能够听懂老师授课内容,但是在实际中遇到高分子物理具体问题,感觉不知如何解决等问题。针对以上存在的典型问题,高分子物理老师对该课程教学进行改革研究,探索各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启发式、问答式互动教学等。作者所在学校将此课程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的第一学期进行,此阶段的学生对于该专业的认识还比较局限,笔者在高分子物理课堂教学中采取了一些适合本专业特点的方法和措施,以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积极性和专业思维能力。在此过程中,作者有以下一些体会和感受。
1注重高分子物理史的讲解
高分子物理的每个概念、公式,都有其出现的时间和年代,都是为解决一定的问题而提出的。适当讲授高分子物理史,帮助学生通过高分子物理历史讯号和高分子物理科学家认识高分子物理,有助于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积累一定的感性认识。比如在讲解高分子的链结构高分子链的交联时,引入橡胶硫化的发明史:两千五百年前亚马逊河流域的印地安人将橡胶树汁徐在脚上,发明了橡胶靴子,不过一天后靴子会逐渐解体,直到1839年,Goodyear将橡胶原汁加入硫,使橡胶分子发生交联制造出稳定的橡胶,开启了橡胶工业的时代。另外,结合本系涂料专业特色,给学生介绍目前涂料的发展前沿自愈合涂料,其基本原理是高分子之间通过氢键作用产生物理交联.通过以上讲解使学生认识到交联的重要性及对材料性能的影响,体会高分子物理的魅力,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高分子物理知识的理解。
2深入浅出地讲授基本概念、基本公式
基本概念多是高分子物理课程的一个突出特点,一些概念高度抽象、不好理解,这对于刚刚接触高分子物理的学生们来说,理解起来有相当的难度。如果在讲解过程中,照本宣科,学生不仅印象不深,还会出现前学后忘,而且容易把概念相互混淆。那么,如何达到“多而不乱”、“多而不忘”的学习效果呢?以“高分子链无规线团”概念为例,课本上的定义比较抽象,难理解,在讲课时可以将其具体化,并以Staudinger当时认为高分子链是硬梆梆的竿子,但这并不能显示橡胶的弹性特性,Kuhn提出高分子链象意大利面条一样有弹性、柔韧性的长链分子,以上高分子链形象生动的比喻加深了学生对高分子链构象的理解。再以“玻璃态和橡胶态”概念为例,把高分子链段比作蛇,因为蛇是冷血动物,其体内热量主要来自周围的环境,在温度低的时候被冻僵保持不动以节省能量,这种状态这有点类似高分子的玻璃态,在温度高的时候从外界获得能量可以运动,这点与聚合物的橡胶态类似,以上比喻使学生很容易理解玻璃态和橡胶态聚合物的链段运动情况,而且印象深刻不容易忘记。又如交联橡胶弹性的统计力学应力一应变状态方程非常重要,它将聚合物微观结构与其宏观力学性能联系起来,课本上推导比较复杂,步骤多、公式多,不好理解而且容易忘。事实上只要抓住内能对橡胶弹性的贡献为零,橡胶弹性的本质是嫡弹性,按照以下思路推导,思路比较清晰而且好理解,学生也就很容易理解公式中各参数的物理意义。
3理论联系实际并结合典型案例教学
高分子物理理论性强,应用性也很强,高分子物理教材限于篇幅主要阐述基本原理、基本理论、等方面的内容,应用方面讲得比较少。对于教师在讲授这些基本知识的时候,不能只是简单的以课本上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描述,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并穿插丰富的,不断更新的例子来说明,这样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高分子物理。如在聚合物的液晶态一节中课本上对著名的芳纶纤维聚对苯二甲酞对苯二胺(杜邦公司的商品名为Kevlar)介绍较少,在讲解中可以详细分析该聚合物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其由刚性长分子构成而且其分子链沿长度方向高度取向,并且分子间有很强的氢键作用,其强度是钢丝的5-6倍,因此由该纤维组成的织物能防止子弹的穿过,因此可用来做防弹背心。此外,该液晶态聚合物熔点在500℃以上,很难熔融加工,结晶性很强也很难溶解,杜邦公司Stephanie Kwolek选用复合溶剂N一甲基毗咯烷酮和少量无机盐氯化钙使其溶解,而氯化钙的作用主要是破坏分子间的氢键,从而解决了溶解问题,以上案例使学生深刻的理解了液晶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而且还了解了其溶解的原理和加工的方法。作者主要从事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积累了一些有关纳米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照片、数据与样品。在“高分子玻璃化转变、结晶、高分子的力学行为、粘弹性”等章节中列举了较多的本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和体会,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多组分体系结构与性能的了解,还引发了同学对科研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理论的重要性,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
4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
篇10
【关键词】汽车;新能源产业;工程教育;驻保高校;工程师;培养模式
美国工程院院长查尔斯・韦斯特指出,“拥有最好工程人才的国家占据着经济竞争和产业优势的核心地位。”[1]目前,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工程教育,但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大而不强,多而不精,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薄弱,这不仅是高校工程教育的难题,也是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实力的重要问题。教育部于2010年6月23日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该计划旨在加速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转变。
作为文化古城的保定拥有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多所本科院校,这些高校均设有若干工科专业。那么,如何响应国家的号召,进行工程教育改革是摆在驻保高校面前的重要课题。为此,本文随机调查了河北农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河北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华北电力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本科生培养情况,总结了目前驻保高校本科生工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思考了驻保高校本科生工程教育改革的出路和措施,从而为构建新的工程师培养模式提出了建议。
一、驻保高校本科生工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合理,特色不鲜明
培养目标决定着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格,决定着教育内容的选择和设置,因此,如果培养目标定位不合理,缺乏特色,就不能彰显高校自身特有的优势和地位。本文调查了驻保高校三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如表1。
从三个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大而全”是这些培养目标的特点。所培养的人才几乎是全能型人才,既能从事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又能从事技术开发、生产制造及经营管理。然而,这“大而全”的特点恰恰是驻保高校工程教育培养目标的缺点,即培养目标定位不合理,特色不鲜明。结果,驻保高校培养出的人才缺乏自身的特长和优势。因此,合理定位驻保高校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成为工程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
表1
专业 培养目标
河北农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 培养学生具有扎实而全面的车辆工程科学和技术基础知识与基本应用能力以及运用现代化工具的能力,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本科毕业后能从事与车辆工程有关的科学试验研究、工程设计与制造、管理工作,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车辆工程高级技术人才。
河北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方面知识,掌握高分子材料、高分子物理及聚合物加工流变学、加工工艺和成型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和加工成型、新型高分子材料研究和开发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人才。也可到科研、设计部门和高等院校工作或者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华北电力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一定的创新精神,能够从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相关的工程设计、生产制造、运行分析、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究开发、经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特色鲜明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二)课程设置和实施上重理论、轻实践
上述三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都是单独由学校来培养,学制4年,4年由学校独自管理,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工程教育中有很大的代表性。从课程设置来看,三个专业的课程模块分类略有差异,但大致都可以归结为公共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三大模块,课程教学形式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种,而且都呈现出理论教学明显多于实践教学的特
表中的实践教学包括实验、专业实训、集中实践等课程。通过表格中的统计发现,河北农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时数是理论教学时数的1/3多一点儿,华北电力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时数不到理论教学时数的1/2。而且,实践教学的不足不仅仅表现在数量上,其实施质量上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实验课教学,验证性实验偏多,研究性实验较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平时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学生疲于应付,常常通过网络下载,照抄课本等方法,东拼西凑完成实习报告,而实习鉴定缺乏有效的监管和评价方法,只能根据教师的主观判断进行评价。
(三)师资力量薄弱
高素质的教师是地方院校工科专业为新型工业化培养高素质工业化人才的关键。然而,经调查发现,师资力量薄弱是阻碍上述专业培养高素质工业化人才的因素。驻保高校由于区位劣势等多方面原因,好的人才进不来,进来的人才留不住,导致师资队伍整体实力薄弱;其次,驻保高校教师往往从校园走向校园,虽然学历很高,但基本没有实际工程经验,加剧了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工程技术知识的传播,而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考核方式单一
考核方式单一是所调查专业共同存在的问题。笔试是唯一的考核方式,而且只考理论知识,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没有规范的对实践能力的考核,学生只写一个实验报告或者实习报告,由带实验、实习的教师根据主观判断给个成绩即可。所以,单一的考核方式显然不利于工程专业的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校企合作是驻保高校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有效途径
所谓工程就是“制器”、“造物”的过程,因此,工程师培养要突出实践能力以及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而让工程专业的学生有到企业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及经历无疑有助于其实践能力的增长。鉴于此,校企合作是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有效途径已成为工程教育界的共识。
近些年,保定市的汽车、新能源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成为保定市的两大支柱产业。长城、河北长安等汽车企业以及英利、天威、惠腾、国电联合动力等新能源产业基地都是在国内甚至全球具有竞争优势的大企业集团。另一方面,保定市坐落着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多所本科院校,这些高校均设有若干工科专业,其中许多专业,如上文提到的三个专业都是与汽车、新能源产业紧密相关的专业。丰厚的高等工程教育资源和迅猛发展的两大支柱产业为校企合作提供了有力的资源和便利条件。
校企合作是指创立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双方立足于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总目标,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寻求就业出路等全方位、深层次、持续性的合作,最终提升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为企业和社会源源不断的输送卓越工程人才。过去,学校按照自己的标准培养人才,培养出的人才工程实践能力不足,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满意。而在高校和企业通过校企合作途径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下,本科学生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学习,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因此,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精神在真枪实战的环境中得到了很好的历练和提高,企业也能得到集知识-能力-经验于一身的人才。
三、汽车、新能源产业对卓越工程人才的要求
本文调查了保定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及英利集团有限公司、风帆股份有限公司、保定三伊方长电力电子有限公司、保定世纪星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汽车产业和新能源产由上述要求可见,企业需要的是集知识-能力-经验于一身的工程师,需要的是具备相当工程素养的可造之才,这些人才既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很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相关的工作经验。
四、驻保高校基于校企合作的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构建
汽车、新能源产业的良好发展态势,众多相关企业的异军突起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而高校培养的工程专业毕业生进入企业后,存在着岗位适应期偏长,理论知识偏多,工程能力不足的弊端。因此,驻保高校与保定各大企业密切联合,构建新的工程师培养模式,培养适应保定汽车、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需求的工程技术人才,是驻保高校工程教育的发展方向。
(一)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
驻保高校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就应由高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保定属于中小城市,与重点城市相比产业结构属于较低层次,高新技术产业偏少,所以驻保高校应当立足地方,满足本地的区位资源优势,推进区域实业的发展。驻保高校本科层次的工程教育,在培养目标定位上,应突出应用型,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主,培养掌握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能力、具有初步的设计能力,具备解决生产中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二)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工程型师资队伍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关键所在。针对驻保高校工科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不足的弊端,本文认为驻保高校应采取以下措施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工程型师资队伍:
第一,以优厚的待遇吸引优秀的人才来校任教,招聘人才时向社会公开招聘,无论是学历还是实际经验都要严格要求,力争选聘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能力的人才。
第二,提高在职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1)把没有工程能力或工程能力不强的教师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长城、英利、天威等企业现场参观、实践或挂职锻炼,从而使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2)改革与完善工程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制度。工程类学科专业力求优先聘任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教师晋升时要有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3)搭建教师和企业工程人员组成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以项目合作的形式让教师的工程实际经验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第三,从企业大力引进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优秀工程师,建立一支兼职工程教师队伍,聘请他们到学校做专题讲座,请他们教授一些实践性课程,还可以请他们作导师指导学生在企业的实习,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三)关于课程体系设置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通过调查驻保高校和长城等企业的意见,建议采纳“3+1”校企合作模式,即前3年时间在校内从事理论学习和实践环节训练,最后1年在企业和工程训练基地进行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要重新设置、整合和优化课程体系,在课程结构上可保持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三个课程模块。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要注意三点:其一,加强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开设政治、历史、法律、美学、伦理、心理学或社会学的内容,培养未来工程师的人文情怀,只有关注和了解各种类别“人”的需求,才能更好的理解工程技术的需求。其二,与汽车、新能源企业协商,当学生在校时,预先开设一些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汽车、新能源企业相关的选修课程或者讲座,如企业文化等,由合作企业派工程师或者公司老板来讲授。这样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又能有意识、有目的的为企业培养储备人才。其三,落实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工程教育的核心是实践能力的训练,善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是工科学生的根本能力。[2]所以,驻保高校的工程教育既要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数(使其教学时数与理论教学时数相当,甚至超过理论教学时数),又要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实验教学。教师要切实组织管理好学生平时的实习和课程设计,可以与合作企业达成协议定期带领学生到企业去参观、实习。学生最后一年在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可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将企业生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毕业设计的题目,从而使其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
(四)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驻保高校应完善工程教育专业的考核评价体系,这主要表现为对实践评价体系的改进。首先,完善对实验课的考核:1)可以减少实验中每组成员的人数,不复杂的实验尽量让每位学生独立完成;2)在实验完成后需要实验指导教师检查,并当场对实践成绩做出评价和记录。 其次,对企业实习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可由校外工程技术人员与校内专业教师组成考核小组,考核学生在企业实习的具体表现:1)让学生提交认识实习报告,考察其对企业文化、管理、工作流程的认识程度;2)让学生根据企业的具体要求进行工厂里真实项目的设计,考察其项目设计能力;3)让学生提交生产实习报告,考察其对实际生产中的现象和问题的分析能力与解决能力、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再次,完善对毕业设计的考核,充分考虑毕业设计选题的现实意义、应用价值、完成质量、答辩情况等给予评价。
总之,工程教育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和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国际竞争实力,因此,我国政府提倡改革工程教育,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政策意义深远。驻保高校只有与当地企业合作,立足当地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进行工程教育改革,才能培养出集知识-能力-经验于一身的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国铁.“卓越计划”背景下工程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120.
[2]栗惠芳.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理性思考[J].中国报业,2011(6):108.
作者简介:
郝艳萍,1973,女,河北大学讲师,教育学博士,从事高等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