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贸易的好处范文
时间:2023-12-15 17:33: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进口贸易的好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国际贸易经济理论中,亚当·斯密、李嘉图和赫克歇尔·俄林分别通过国际分工、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理论解释了国家应该进行分工,分别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并通过国际贸易进行交换,使每个国家都得到最大的利益。也就是说,每个国家都应该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分别发展不同的产业,然后进行行业间的贸易,从而实现最大的利益。然而在实践中,有许多贸易都是发生在行业内的。例如英国出口汽车的同时也从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工业化国家进口汽车。对于国家间为什么会发生行业内贸易,有学者认为行业内贸易能减少贸易自由化时的经济调整成本,此外在垄断的情况下,产业内贸易能提高经济的运行效率。就一个国家而言,在非充分就业的条件下他不仅会发展自己的优势行业,同时他也会力图保护自己的劣势行业,从而使得不同的国家会发展相同行业并产生行业内贸易。如美国按照分工理论,应该放弃纺织行业,而发展自己具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但现实中他却对自己的纺织行业进行保护,限制中国的纺织品进入美国。正是因为行业内贸易在现实中是广泛存在的,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布兰德(Brander)、布兰德和克鲁格曼(BranderandKrugman)、布兰德和斯宾塞(BranderandSpencer)、奈文和菲利普斯(NevenandPhlips)将价格歧视和市场分割的基本模型用于开放的经济世界中,发现即使只有一种完全相同的产品,国家间也会发生贸易。
在现实中,发生贸易的国家政府会处于保护本国企业和市场的目的通过关税调节本国企业及外国企业的利润,产生利润转移效应并同时影响本国的福利。本文通过一个相同产品的双寡头竞争市场模型,讨论政府的最佳贸易政策的选择及其影响。
2模型的基本假设和建立
有两个相似的国家,国家1和国家2,作为博弈方确定对进口产品征收关税的税率。为了讨论的方便,假设国家征收的是从量税。假设两个国家各有一个企业生产既内销又出口的相互竞争的商品我们称他们为企业1和企业2。两国的消费者分别在各自国内的市场上购买企业1或企业2的产品。用Qi记在国家i市场上的商品总量,则市场出清价格Pi为Qi的函数Pi=Pi(Qi)=a-Qi,i=1,2。企业i生产数量为hi的产品供内销,数量为ei的产品供出口,因此Qi=hi+ej,i,j=1,2。当i=1时,j=2;当i=2时,j=1。再设两企业的边际产生成本同为常数c,且无固定成本,则企业i的生产总成本为c(hi+ei)。当企业出口时,因为进口国征收的关税也计入成本,设国家j的关税为tj时,企业i的出口产品成本为(c+tj)ei,因此企业i的总成本为c(hi+ei)+tjei。以此假设构造一个两阶段都有同时选择的四方动态博弈。
此模型的第一阶段,先由两国政府同时制定关税税率t1和t2;然后企业1和企业2根据t1和t2同时决定各自的内销量和出口量(hi,ei)。
在此博弈中,企业关心的是它的利润:
πi=πi(ti,tj,hi,hj,ei,ej)
=Pihi+Pjei-c(hi+ei)-tjei
=[a-(hi+ej)]hi+[a-(ei+hj)]ei-c(hi+ei)-tjei
国家作为博弈方所关心的是社会总福利,包括消费者剩余,本国企业的利润和国家的关税收入三部分,
wi=wi(ti,tj,hi,hj,ei,ej)=(hi+ej)2+πi+tiej
其中,i=1,2,(hi+ej)2是国家i国内消费者剩余。
3需求成本无差异条件下的关税及社会福利
3.1非合作竞争时的最优关税及福利
下面用逆推归纳法来求解本博弈。先从第二阶段开始,假设两国已选择的关税分别为t1和t2,则如果(h1*,e1*,h2*,e2*)是在设定t1,t2情况下两企业之间的一个纳什均衡,那么(hi*,ei*)必须是满足下列最大值问题的解:
πi(ti,tj,hi,hj*,ei,ej*)
由于πi可以分成企业在国内市场的利润和国外市场的利润两部分之和,且国内市场的利润取决于hi和ej*,因此上述最大值问题就可以分解为下列两个最大值问题:
{hi[a-(hi+ej*)-c]}(1)
和
{ei[a-(ei+hj*)-c]-tjei}(2)
假设(1):ejhi*=(a-ej*-c)(3)
假设(2):hj*ei*=(a-hj*-c-tj)(4)
求出的hi*和ei*都满足各自的假设(1)和(2)
由于(3)和(4)对i=1,2都成立,联立方程(3)、(4)、(3)′、(4)′解得:
hi*=(5)ei*=(6)
i=1,2。这就是在设定ti,tj情况下两企业间的博弈纳什均衡。
结论1:从这一结果可以看出来,如果国家提高进口关税,可以使本国企业的国内产量提高而进口量下降。这说明国家能通过关税保护国内市场,限制外国产品的进入。这是世界各国普遍设置关税并想提高本国关税的主要原因。
现在回到第一阶段两个国家间的博弈,两国同时做出关于t1和t2的决策。
对于国家i来说,它要选择ti*满足:
wi(ti,tj*)
将(5)(6)式的结果代入wi得到
wi(ti,tj)=+++(7)
对i=1,2都成立,因此我们令上式对ti的一阶导数在t=ti*时为0,可得两联立方程组,解之得:ti*=(i=1,2)
在本博弈中,关税t1=t2=为两国的最优选择。将它代入(5)(6)式
hi*=,ei*=(i=1,2)
结论2:此结果说明,在两国自由博弈,即没有贸易协定的情况下,政府会制定t1=t2=的关税税率以获得最大的社会福利;而企业则会内销hi=外销ei=的产品以获得最大的企业利润。
此时,企业利润πi=(a-c)2,社会总福利为wi=(a-c)2。
在此博弈中,企业和政府都通过最优反应策略最大化了自己的利益,但这是否是最优安排呢?下面分析一下自由贸易下的情况。
3.2两国自由贸易时的社会福利
在两国自由贸易时,即关税税率ti=0,此时由(5)(6)得hi*=,ei*=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利润为πi=(a-c)2,社会福利为wi=(a-c)2
与最优关税相比,在自由贸易时,企业的内销产量有所下降,外销产量有所上升,企业总产量上升。虽然自由贸易下企业利润有所下降,但是总的社会福利大幅度上升。这很好的解释了国家间为什么需要双边贸易谈判相互减免关税以增加两国的福利。但遗憾的是,这种自由贸易政策并非是纳什均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两国政府都有提高关税而限制对方企业的进口以提高本国福利的动机。于是各国会变相地使用一些非关税壁垒如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和进口配额等来限制对方的进口,以提高本国的福利。
自由贸易政策的实施是以对方国家同样实施自由贸易政策为前提条件的。因为单方面实施自由贸易只能提高对方国家的总福利而降低本国的总福利。这也是为什么国家间需要进行双边贸易谈判,相互承诺降低关税水平,而不会单边降低关税进行自由贸易。
双边贸易谈判的本质是双方对自由贸易产生的利益的分配的问题,双方都试图使对方多降低一些关税而自己少降低一些关税以在关税减让中获得更多的好处。因为根据(7)式:
=[-3ti+(a-c)]
当ti<(a-c)时大于0,即ti<(a-c)时wi(ti,tj)是ti的递增函数。
=[tj-(a-c)]
当tj<(a-c)时大于0,即tj<(a-c)时wi(ti,tj)是tj的递减函数。
因此在关税减让中,增加减让的越少,对方减让的越多,国家得到的福利也就越大。所以在双边贸易谈判中,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进行激烈的讨价还价也就是很常见的事情了。
篇2
当前,在人民币汇率面临外部升值压力的情况下,汇率升值可能产生的经济成为人们关注的。这一问题的结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民币汇率水平的高低。一些发达国家政府要求人民币汇率升值的主张主要基于人民汇率低估的判断,然而,如果人民币汇率水平不存在低估问题,那么人民币汇率升值将导致汇率高估,而人民币汇率高估将会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在探讨人民币汇率升值影响之前,首先应该对现有的人民汇率水平做出客观评价。本文认为当前的人民汇率水平不存在低估问题,该结论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事实:第一,从实际汇率的变化来看,从1994-2002年为止,人民币实际汇率一直处于升值状态,这一时期的实际汇率升值已经抵消了1994年由名义汇率调整引起的实际汇率贬值。第二,受实际汇率变化的影响,从1998-2001年为止,我国经常收支顺差的相对规模处于减少趋势,这一变化显示,人民币汇率升值有可能恶化我国对外经济状况。第三,我国贸易收支顺差主要出现在与美国的双边贸易中,如果不考虑中美贸易,那么我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收支总体上是逆差。这意味着中美贸易顺差主要起因于美国的经济结构问题。第四,从贸易收支的结构来看,我国的贸易顺差主要发生在劳动密集型项目下,贸易逆差发生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项目下,这说明,我国的贸易收支顺差主要起因于低工资的比较优势。第五,就汇率与购买力平价的差距而言,由于发达国家非贸易商品的价格要远远高于发展家,因此发展中国家的均衡汇率水平理应低于由购买力平价决定的汇率水平。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汇率与购买力平价的差距属于中等水平,因此,即使从购买力平价的角度来看,人民币同样不存在低估问题。第六,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加主要来自大规模的资本流入,这一状况与我国鼓励资本流入、限制资本流出的资本项目管理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因此,适当限制资本流入、积极促进对外投资是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从以上几方面来看,人民币汇率不存在低估问题,因此,人为引导人民币汇率升值必然导致人民币汇率高估,而人民币汇率高估会对我国经济产生以下几方面的不利影响。
一、劣化我国利用外资的质量
引进外资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因此,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利用外资的影响是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回顾近几年,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是,主张人民币汇率升值和反对这一观点的学者都把吸引外资作为自己的重要依据。另外,以往的争论主要把焦点集中于汇率升值对引进外资数量变化的影响方面。本文认为,现阶段,我们很难确定人民币汇率升值对引进外资数量的影响,但升值趋势的形成会劣化我国引进外资的质量。因此,人民币汇率升值对引进外资的负面影响主要涉及质量问题,而非数量问题。其主要负面影响可以概括为两点:第一、在间接投资方面,人民币升值趋势会引起短期资本流入增加和助长外汇投机行为;第二、在直接投资方面,汇率升值趋势会抑制出口主导型投资和助长市场主导型投资。
人民币升值论者认为,人民币汇率升值和由此形成的人民币升值趋势能够促进来自国外的间接投资。如果人民币成为强势货币,持有人民币或人民币资产将有利可图,因此,人民币升值趋势将会促使海外投资者持有人民币和进行人民币资产投资。从理论上讲,当一种货币处于升值趋势时,升值本身可以给该货币资产持有人带来升值利益。但对海外投资者而言,获得升值好处的条件是不采取任何汇率风险保值措施。一旦采取了保值措施,投资者只能获得确定的利差收入。在采取汇率风险保值措施的情况下,投资者在回避汇率风险的同时将丧失获得货币升值好处的机会。虽然,有一些保值可以使投资者做出灵活的选择,但这些方法要求受益者支付昂贵的费用。
一般来说,重视长期投资的外国投资者会针对汇率变动风险采取保值措施,因此,对投资者来说,汇率是否升值不是决定投资的主要因素,因为投资的目的在于获取资产本身的稳定收入。在这种情况下,汇率升值趋势对促进投资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然而,与长期投资相比,汇率升值对短期投机资本的流入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为了获得升值带来的好处,这些投机资本一般不采取保值措施,因此这类资金的流动对汇率风险非常敏感,在汇率处于升值趋势时,这类资金会在短期内流入本币升值国,在升值趋势发生变化时,为了避免汇率风险,这些资本会迅速撤离这些国家,从而对这些国家的金融稳定形成威胁。这正是亚洲金融危机留给我们的重要教训之一。
通过以上我们可以看出,人民币升值确实可以起到促进间接投资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升值对促进长期投资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对升值较为敏感的是短期投机资本,因此人民币升值会引起大量短期投机资本的流入。短期投机资本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取决于金融市场的成熟程度,在发达和成熟的金融市场,投机资本可以强化和健全市场的功能,但在金融市场发展滞后的发展中国家,短期资本移动是引发金融危机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从预防金融风险的角度出发,我国不宜过早实施人民币升值政策。
另外,一些人民币升值论者认为,人民币升值趋势不仅有助于促进国外对中国的间接投资,而且也有助于促进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对那些在中国投资的来说,随着人民币的升值,以外币的资产价格将会上升,这对外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因为公司的帐面价值发生了增值,另外,如果将来出现撤资,公司可以收回更多的资产。同样,在人民币出现升值的情况下,即使以人民币计算的利润不发生变化,外资企业汇回国内的利润会相应增加,即升值本身能够增加以外币计算的企业收益。一般而言,对于那些以中国为主要销售市场,而且原材料不依赖进口的直接投资来说,人民币升值确实可以带来明显的好处。
然而,对那些把中国作为生产基地,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进行出口生产的外资企业来说,人民币升值只能带来弊大于利的结果。这些企业在中国投资的目的主要是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然而,人民币升值无疑会增加劳动力成本和降低外资企业在中国投资的魅力。发达国家的企业在选择投资地点时,将以本国货币或其他主要国际货币比较不同国家的工资水平,然后选择低工资的国家进行投资,而人民币升值将会增加以外币计算的、我国的工资水平,这意味着人民币升值会减少出口主导型对华直接投资。
东亚国家的经济发展经历揭示工资变化对直接投资的影响。70年代和80年代,“四小龙”是发达国家投资的重点地区,80年代后期以后,随着“四小龙”工资水平的提高,外资企业开始把投资转向东盟国家,而此后东盟国家工资水平的上升又成为资本流向中国的主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受大量过剩劳动力供给的影响,我国工资水平的上升速度要明显低于其他国家,这是我国吸引外资的重要优势之一。考虑到这一特点,日本的一些家和学者认为,相对稳定的廉价工资是促成日本企业向中国转移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一现象加剧了日本产业的空心化趋势。他们认为短期内中国工资水平明显上升的可能性很小,在这种情况下,阻止日本产业向中国转移的唯一方法是要求人民币升值。
综合以上,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人民币汇率升值一方面会促进国内市场主导型的直接投资,另一方面会抑制出口主导型的直接投资。然而,对我国这样一个家来说,后者对我国发展的促进作用要远远胜过前者。国内市场主导型直接投资会争夺国内的市场份额,在市场规模一定的情况下,这种投资不会明显增加就业机会。另外,这种投资没有创汇效益,因而容易恶化我国的经常收支状况。但出口主导型直接投资可以避免以上这些负面作用,这种投资不争夺国内市场,因此不会减少本国企业的就业机会,同时由于其产品销往国外,因而可以改善我国的对外经济状况。由此可见,人民币升值对直接投资的同样弊大于利。
从我国长期吸引外资的情况来看,我国外资政策偏重于鼓励来自国外的出口主导型直接投资,而且受政策和低工资水平的影响,这类直接投资一直是我国吸收外资的主流。近年来,外资企业实际使用资金额占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大约在10-20%,外资企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率大约在20%-30%,而外资企业在全国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高达50%左右。这说明以利用廉价劳动力为目的、以出口为主导的直接投资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而人民币升值无疑会削弱我国经济发展的这一动力。
二、妨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人民币汇率升值对贸易的影响可以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进行考察,当前学术界有关这方面的探讨,主要着眼于汇率升值对贸易的短期影响。就短期影响而言,汇率升值会引起进口增加和出口减少,一增一减,在这种情况下,很难确定汇率升值对贸易总量的影响。然而,从长期影响来看,由汇率升值引起的本币汇率高估会同时抑制出口和进口的发展,因而,人民币汇率高估会妨碍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全发展。
一国对外贸易可以分为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因此汇率对贸易的影响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对进口和出口的影响。从宏观经济学的一般原理来看,本币升值和由此引起的本币汇率高估会起到抑制出口和促进进口的作用,这意味着汇率变化对进口和出口的影响。方向是完全相反的。然而,值得强调的是,这只是本币升值的短期效果。发展经济学领域的许多显示,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出口能力是制约进口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出口较多的国家通常进口的规模较大,缺乏出口能力的国家同时也缺乏进口能力。因此,从中长期的视点来看,本币汇率高估会通过削弱一国的出口能力,最终削弱其进口能力。这是因为,发展中国家的货币不具备进行国际结算和支付的功能,因此,其进口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出口创汇能力的制约。在本币汇率高估的情况下,出口的下降会引起外汇收入的减少,而外汇收入的减少又会导致进口的下降,这意味着本币汇率升值和由此引起的本币汇率高估会妨碍贸易的发展。
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经历显示了汇率对进出口的影响作用、及出口与进口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改革开放以前,人民币汇率一直处于高估状况,其结果,不仅我国出口产业的发展受到影响,而且有限的创汇能力成为扩大进口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瓶颈,在这种状况下,汇率高估成为妨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伴随着人民币汇率的下调,此后,避免人民币汇率高估的汇率政策为保持我国对外贸易的高速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的出口和进口具有同步增长的趋势,二者的变化存在密切联系。这是因为出口的高速增长和外汇收入的增加为图1我国进出口规模的推移(亿美元)扩大进口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大量先进技术设备的进口又提高了我国的出口潜力。因此,维持合理的汇率水平、保持出口和进口的良性循环是推动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通过以上分析,在人民币汇率升值对贸易的影响方面,我们不难得出以下三点结论:
第一,就短期而言,人民币汇率升值会抑制出口和降低外部需求,这意味着汇率升值会降低我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加大财政、政策的负担。一国经济的总需求由消费、投资和外部需求所组成。外部需求的减少会引起总需求的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以扩张性财政政策弥补外部需求的减少,那么过度的财政支出将会导致财政状况的恶化。另外,汇率升值的另一短期效果是引起进口的一时性增加。进出口的以上短期变化将会引起我国失业人口的增加和农业经营状况的恶化。因此,人民币汇率升值不仅有可能降低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而且有可能影响到我国和经济的稳定。
篇3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产品尤其是数字产品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电脑的操作系统、数据库以及各种应用软件正被全世界人们所使用和消费。而数字产品与物质产品的不同特性,使得其对国际贸易带来不同的影响,从而也使得原来的经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不再适用,文章提出了新理论框架和相应的国际贸易策略。
关键词:信息产品 数字产品 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理论。
0 引言。
随着信息经济和网络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飞速发展,同时面临新的挑战,原来的理论很难对信息经济的许多问题做出完善的解释。
当大家都感到网络使全球变成了地球村的时候,却发现地球村的居民并没有走向共同富裕,信息经济仿佛把距离拉近了,但是却把地球村的村民贫富差距拉大了;欧洲的债务危机使得欧盟有分裂的危险,穷国和富国的差距也在拉大。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不能适应现在的信息经济的发展,很难去解释国际贸易中与信息产品或者知识经济相关的现象,需要对其理论进行改进或者提出新的理论。
1 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发展。
1.1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于各国之间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别。一国应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那些本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那些外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所谓绝对优势是指,如果一国相对另一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有更高的效率,则称该国在这一产品上有绝对优势。
斯密主张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反对国家对外贸的干预,认为自由贸易能有效地促进生产的发展和产量的提高。
1.2 相对优势说对绝对优势说的取代及其发展。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世界各国产品比较优势的存在,各国应该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参与国际贸易,贸易双方均将在国际贸易中获得贸易利益。任何国家都可以凭借自己的相对优势即按照两优取最优,两劣取次劣的原则从事生产和交换。
1.3 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被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其理论模型即 H- O 模型。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双方均凭借自己的相对优势从事生产和交换,即各国应该生产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充裕要素的产品,而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
在赫克歇尔和俄林看来,现实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要素不只是一种劳动力,而是多种。根据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在各国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则取决于各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即相对禀赋差异,故称为要素禀赋说。由此产生的价格差异导致了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
2 信息经济或者知识经中环境下的国际贸易。
2.1 物质、能量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我们都在喊信息经济时代
或者知识经济时代到了,但是我们中的很多人并没有对此有很深入的理解和研究,人类的三大生产要素是:物质、能量和信息,人类文明也经历了:以物质材料为主要生产要素的第一代文明;以能量能源为主要生产要素的第二代文明;正在经历的以信息知识为主要生产要素的第三代文明。美国的第一、二、三产业,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过程是:一二三,二一三,二三一,三二一,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三二一的三次产业结构符合后工业化阶段经济的发展需要的。第三产业的主体是信息产业和以知识为主的服务业,信息和知识是其核心。
2.2 信息产品的边际成本。信息产品尤其是数字产品不同于物质产品和能量产品,可复制性和非排他性,使其具有边际成本为零的特点,从而也导致其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于物质产品和能量产品不同。
作为国际贸易的基础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家之间通过分工可以提高双方国家的福利,也就是国际间的分工对双方都是有好处的。然而在信息经济下,国际分工可能只对生产信息产品或者知识产品的国家带来好处,对生产物质产品和能量产品的国家之能带来负效益。
比如美国微软的 windows 操作系统,满足美国国内的需求,但是它出口到其他国家,基本不需要改动,只是将语言本地化即可,而世界其他国家的正版用户必须和其他物质产品一样为之付费。而对于美国而言,美国人并没有为此付出更多的劳动(相对于软件开发成本,语言本地化成本可以忽略),然而其他国家如果生产物质或者能量产品,则必须付出与之相对应的额外劳动。
3 信息产品对国际贸易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影响。
3.1 信息产品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假设只有 A,B 两个国家进行贸易,A 国只能生产物质产品和能量产品,B 国能生产物质产品、能量产品和信息产品,A 国出口量等于 B 国进口量,A 国进口量等于 A 国出口量。A 国出国产品的总价值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出口产品的总成本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但是成本为错误!未找到引有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0)如果 A 国的信息产品进口量 =A 国物质产品和能量产品的出口量,则 B 国不需要付出任何成本就可以得到 A 国出国产品的总价值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如果 A 国的信息产品进口量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生产信息产品的国家可以从国际贸易中得到不平等的好处,在极端情况下,可以无偿的从别的国家获取物质和能量产品。
3.2 信息产品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影响。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还是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都不适用信息产品的国际贸易。这些理论是建立在国际分工基础上的,而国际分工在信息经济之前主要以物质能量产品为主,所以这些理论是适用的,之所以这些理论不适用是因为信息产品的特性与物质能量产品不同,信息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而物质能量的边际成本不为零,因此在使用国际分工理论时,需要区分是信息产品还是物质能量产品。在信息产品这个大类中,进行小类国际分工,以前的理论才能使用;同理,在物质能量产品中,进行进行小类国际分工,以前的理论也使用。而不能将所有产品不做区别的进行国际分工。
4 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建议。
篇4
关键词产业内贸易社会福利自由贸易最优关税
1引言
在国际贸易经济理论中,亚当·斯密、李嘉图和赫克歇尔·俄林分别通过国际分工、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理论解释了国家应该进行分工,分别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并通过国际贸易进行交换,使每个国家都得到最大的利益。也就是说,每个国家都应该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分别发展不同的产业,然后进行行业间的贸易,从而实现最大的利益。然而在实践中,有许多贸易都是发生在行业内的。例如英国出口汽车的同时也从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工业化国家进口汽车。对于国家间为什么会发生行业内贸易,有学者认为行业内贸易能减少贸易自由化时的经济调整成本,此外在垄断的情况下,产业内贸易能提高经济的运行效率。就一个国家而言,在非充分就业的条件下他不仅会发展自己的优势行业,同时他也会力图保护自己的劣势行业,从而使得不同的国家会发展相同行业并产生行业内贸易。如美国按照分工理论,应该放弃纺织行业,而发展自己具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但现实中他却对自己的纺织行业进行保护,限制中国的纺织品进入美国。正是因为行业内贸易在现实中是广泛存在的,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布兰德(Brander)、布兰德和克鲁格曼(BranderandKrugman)、布兰德和斯宾塞(BranderandSpencer)、奈文和菲利普斯(NevenandPhlips)将价格歧视和市场分割的基本模型用于开放的经济世界中,发现即使只有一种完全相同的产品,国家间也会发生贸易。
在现实中,发生贸易的国家政府会处于保护本国企业和市场的目的通过关税调节本国企业及外国企业的利润,产生利润转移效应并同时影响本国的福利。本文通过一个相同产品的双寡头竞争市场模型,讨论政府的最佳贸易政策的选择及其影响。
2模型的基本假设和建立
有两个相似的国家,国家1和国家2,作为博弈方确定对进口产品征收关税的税率。为了讨论的方便,假设国家征收的是从量税。假设两个国家各有一个企业生产既内销又出口的相互竞争的商品我们称他们为企业1和企业2。两国的消费者分别在各自国内的市场上购买企业1或企业2的产品。用Qi记在国家i市场上的商品总量,则市场出清价格Pi为Qi的函数Pi=Pi(Qi)=a-Qi,i=1,2。企业i生产数量为hi的产品供内销,数量为ei的产品供出口,因此Qi=hi+ej,i,j=1,2。当i=1时,j=2;当i=2时,j=1。再设两企业的边际产生成本同为常数c,且无固定成本,则企业i的生产总成本为c(hi+ei)。当企业出口时,因为进口国征收的关税也计入成本,设国家j的关税为tj时,企业i的出口产品成本为(c+tj)ei,因此企业i的总成本为c(hi+ei)+tjei。以此假设构造一个两阶段都有同时选择的四方动态博弈。
此模型的第一阶段,先由两国政府同时制定关税税率t1和t2;然后企业1和企业2根据t1和t2同时决定各自的内销量和出口量(hi,ei)。
在此博弈中,企业关心的是它的利润:
πi=πi(ti,tj,hi,hj,ei,ej)
=Pihi+Pjei-c(hi+ei)-tjei
=[a-(hi+ej)]hi+[a-(ei+hj)]ei-c(hi+ei)-tjei
国家作为博弈方所关心的是社会总福利,包括消费者剩余,本国企业的利润和国家的关税收入三部分,
wi=wi(ti,tj,hi,hj,ei,ej)=■(hi+ej)2+πi+tiej
其中,i=1,2,■(hi+ej)2是国家i国内消费者剩余。
3需求成本无差异条件下的关税及社会福利
3.1非合作竞争时的最优关税及福利
下面用逆推归纳法来求解本博弈。先从第二阶段开始,假设两国已选择的关税分别为t1和t2,则如果(h1*,e1*,h2*,e2*)是在设定t1,t2情况下两企业之间的一个纳什均衡,那么(hi*,ei*)必须是满足下列最大值问题的解:
■πi(ti,tj,hi,hj*,ei,ej*)
由于πi可以分成企业在国内市场的利润和国外市场的利润两部分之和,且国内市场的利润取决于hi和ej*,因此上述最大值问题就可以分解为下列两个最大值问题:
■{hi[a-(hi+ej*)-c]}(1)
和
■{ei[a-(ei+hj*)-c]-tjei}(2)
假设(1):ejhi*=■(a-ej*-c)(3)
假设(2):hj*ei*=■(a-hj*-c-tj)(4)
求出的hi*和ei*都满足各自的假设(1)和(2)
由于(3)和(4)对i=1,2都成立,联立方程(3)、(4)、(3)′、(4)′解得:
hi*=■(5)ei*=■(6)
i=1,2。这就是在设定ti,tj情况下两企业间的博弈纳什均衡。
结论1:从这一结果可以看出来,如果国家提高进口关税,可以使本国企业的国内产量提高而进口量下降。这说明国家能通过关税保护国内市场,限制外国产品的进入。这是世界各国普遍设置关税并想提高本国关税的主要原因。
现在回到第一阶段两个国家间的博弈,两国同时做出关于t1和t2的决策。
对于国家i来说,它要选择ti*满足:■wi(ti,tj*)
将(5)(6)式的结果代入wi得到
wi(ti,tj)=■+■+■+■(7)
对i=1,2都成立,因此我们令上式对ti的一阶导数在t=ti*时为0,可得两联立方程组,解之得:ti*=■(i=1,2)
在本博弈中,关税t1=t2=■为两国的最优选择。将它代入(5)(6)式
hi*=■,ei*=■(i=1,2)
结论2:此结果说明,在两国自由博弈,即没有贸易协定的情况下,政府会制定t1=t2=■的关税税率以获得最大的社会福利;而企业则会内销hi=■外销ei=■的产品以获得最大的企业利润。
此时,企业利润πi=■(a-c)2,社会总福利为wi=■(a-c)2。
在此博弈中,企业和政府都通过最优反应策略最大化了自己的利益,但这是否是最优安排呢?下面分析一下自由贸易下的情况。
3.2两国自由贸易时的社会福利
在两国自由贸易时,即关税税率ti=0,此时由(5)(6)得hi*=■,ei*=■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利润为πi=■(a-c)2,社会福利为wi=■(a-c)2
与最优关税相比,在自由贸易时,企业的内销产量有所下降,外销产量有所上升,企业总产量上升。虽然自由贸易下企业利润有所下降,但是总的社会福利大幅度上升。这很好的解释了国家间为什么需要双边贸易谈判相互减免关税以增加两国的福利。但遗憾的是,这种自由贸易政策并非是纳什均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两国政府都有提高关税而限制对方企业的进口以提高本国福利的动机。于是各国会变相地使用一些非关税壁垒如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和进口配额等来限制对方的进口,以提高本国的福利。
自由贸易政策的实施是以对方国家同样实施自由贸易政策为前提条件的。因为单方面实施自由贸易只能提高对方国家的总福利而降低本国的总福利。这也是为什么国家间需要进行双边贸易谈判,相互承诺降低关税水平,而不会单边降低关税进行自由贸易。
双边贸易谈判的本质是双方对自由贸易产生的利益的分配的问题,双方都试图使对方多降低一些关税而自己少降低一些关税以在关税减让中获得更多的好处。因为根据(7)式:
■=■[-3ti+(a-c)]
当ti<■(a-c)时大于0,即ti<■(a-c)时wi(ti,tj)是ti的递增函数。
■=■[tj-(a-c)]
当tj<■(a-c)时大于0,即tj<■(a-c)时wi(ti,tj)是tj的递减函数。
因此在关税减让中,增加减让的越少,对方减让的越多,国家得到的福利也就越大。所以在双边贸易谈判中,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进行激烈的讨价还价也就是很常见的事情了。
4讨论
政府在决定贸易或产业政策时要权衡利弊,在做出关税或补贴的水平时,要即考虑对本国企业的利润影响,又要考虑对本国消费者福利的影响。在不进行贸易合作时,国家关税水平的制定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若关税的制定偏离了最优关税税率,会降低本国的福利。然而,国家间通过谈判达成贸易关税协定,同时相互进行关税减免,能使双方国家都从贸易合作中得到更多的好处。这种关税减让的好处不论是在产业间还是在产业内都能实现。因此国际上的双边贸易合作比单边贸易保护更值得推广,这也是符合当前国家贸易实践的基本事实。但贸易合作并非是均衡状态,参加合作的企业都有在贸易制度的框架内寻求对本国产业进行保护以获取更多好处的动机。
参考文献
1强永昌.产业内贸易论——国际贸易最新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苑涛.西方产业内贸易理论评述[J].经济评论,2003(1)
篇5
贸易是国家间开展的商品交易
对于所需要的全部商品,我们并不是亲自制造的。将商品或服务销售至海外,获取更多的利润,这就是出口;从海外购买国内不生产或利润很低的商品或服务,则是进口。而在国家间进行的这种交易,就叫作“贸易”。“贸易”这个词,最早出现于中国汉代的司马迁所编撰的《史记》中。在司马迁生活的时代,有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东西道路,用以实现与欧洲各国之间的交易。通过这条道路所交易的商品中,最重要的就是中国古代的丝绸了,因此19世纪后期开始,这条路也被人们称为“丝绸之路”。
贸易的基础——出口和进口
贸易由出口和进口构成。将商品或服务销售到外国,就是出口;而从国外购买商品或服务,则是进口。如果出口的话,可以从国外赚取外汇;相反,进口则需要将本国本币支付给国外。
最早开展贸易的民族——腓尼基人
最早与其他国家开展贸易的民族,是腓尼基人。腓尼基人原本生活在叙利亚山脉与地中海之间的狭窄地域内,仅仅依靠农业根本无法生存。因此,他们沿着地中海东部海岸线建造城市,并开始与地中海的邻近国家开展贸易,交易小麦、油、葡萄酒等。腓尼基人的航海技术很高超,不仅到达过大西洋,甚至踏上了非洲大陆。而由他们建造的城市乌加里特,曾经是地中海贸易的中心。
贸易开展的过程
在进行贸易时,为了消除销售者和消费者的不安或者其他危险因素,银行发挥了中介作用。银行代表进口企业做出承诺,保证支付商品的价格;这种承诺的证据,就是银行发行的信用证。因此,现在大部分的贸易是以信用证为基础进行的。
开展贸易的原因及贸易的优点
每个国家的气候或自然条件不一样,技术和产业化水平不同,所以各自拥有竞争力的产品也不相同,这就需要通过进出口贸易来取长补短。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贸易也比以往活跃多了。通过贸易都能够得到哪些好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技术和产业化水平不同
韩国制造存储半导体和手机的技术举世闻名,但是目前仍然无法制造飞机。瑞士的钟表制造非常有名,而德国的汽车零配件产业很发达。世界各国所拥有的技术领先领域各不相同。因此,韩国在出口半导体或手机的同时,也需要进口飞机和尖端电子零配件。
进口商品更便宜
韩国虽然能够制造电子计算器或电风扇等小型家电,但最近,这些小家电多数是从中国进口的,还有运动鞋、玩具这些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商品。中国的劳动力丰富,人工费用较低,而韩国的人工费用相对较高,因此进口这些商品,能够使韩国获得更多的利润。
各国的气候和自然条件不同
冰岛是冰雪之国,而菲律宾则常年炎热。瑞士有很多高山,而日本则是岛国。对于韩国来说,这里完全不出产原油。像这样,每个国家的气候或自然条件都不一样,所出产的资源种类和数量也完全不同。这样一来,国内无法生产的商品,就必须依赖国外进口。还有像小麦或香蕉等产品,虽然韩国也能生产,但是从国外进口更为有利。
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
就在30多年前,香蕉在韩国还是非常贵重的水果。由于香蕉价格昂贵,很多人一年到头只能吃上一两根。但是现在,香蕉却很常见、很便宜,这是因为韩国从国外进口了很多香蕉。就像这样,贸易能够通过低廉的价格使消费者得到更大的满足,对于稳定物价也有一定帮助。而且,贸易使商品的种类更加丰富,消费者选择的范围也更大了。
降低生产费用
通过贸易销售的商品数量越多,生产费用就越低。举个例子来说,某电脑公司每天能生产100台电脑,但每天的销售量只有50台,那么就只能生产50台了。但是,随着电脑出口到邻国,每天的销售量都在增长,从而使电脑的日产量达到了100台。这个时候,虽然电脑的生产量增长了,但是生产设备并没有增多,因此生产一台电脑所需的费用,与以前相比就降低了,从而能够获取更多的利润。
篇6
关键词:对外贸易顺差收支平衡
一个国家能保持对外贸易顺差通常可以被认为,该国的出口商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并由此积累了相当的对外支付能力或对外债权。但持续、巨额的贸易顺差则可能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降低资金使用的收益率。贸易顺差本身就说明放弃了同期相应的进口,若未将顺差资金运用于对外直接投资、或引进国内所需的先进技术或人才,而只是表现为在国外银行的存款或购买外国债券,则其收益率往往不如进口国内所需的先进设备或短缺的原材料;加大本币汇率升值的压力,若不能有效地化解这一压力,而让本币升值,则可能对随后经济发展、尤其是对外贸易的发展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有关企业要将其中大部分兑换成本币,以满足其继续经营的需要,而迫使货币管理当局通过外汇占款渠道增加本币投放。货币当局若不能以有效的手段对冲、收回这些本币,则将加大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将承受对外谈判的巨大压力。顺差国的贸易伙伴、特别是逆差国,势必设置多种贸易障碍、甚至可能不惜牺牲其国内消费者利益,以贸易失衡为由,要求顺差国减少出口或增加从逆差国进口,使顺差国经济遭受巨大困难。
巨额顺差加大了国内经济受外来冲击的风险,不利于国内经济的协调发展。近些年来,我国大陆国际收支双顺差问题,特别是贸易顺差令世人瞩目,并引发若干国际争议。鉴于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国大陆对外直接投资额还将少于吸收的外来直接投资,其顺差局面一时还不会改观,因此,本文仅就贸易顺差展开讨论。
我国贸易差额的基本分析
(一)我国贸易差额的发展概况
原本经济落后的国家,采取了符合其国情的经济发展方针策略,随着经济发展,其对外贸易往往在经历一段时间的逆差后转为顺差。日本、韩国等国家都曾如此。我国也不例外:上个世纪80年代,进出口贸易1年平衡,两年顺差,其余7年逆差。合计为42.9亿美元逆差。而从1990年起,情况就完全改变了,除1993年外,我国对外贸易持续顺差,抵消1993年的逆差121.2亿美元,1990-2005年,累计顺差达3977.5亿美元,其中2000-2005年累计顺差额为2291.7亿美元,2005年为1018.8亿美元,创历史记录。近年以来,有关部门多次提出平衡贸易收支和国际收支,但2006年上半年顺差仍达到615亿美元,超过2005年同期水平。
(二)我国贸易顺差剧增的主要原因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连续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并形成了以外资企业为主的加工贸易基地。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0-2004年,外资企业在我国大陆加工贸易总顺差中所占比重分别为63.6%、67.9%、70.1%、74.1%和77.8%,同期,外资企业在进出口总顺差中所占比重依次为56.7%、62.2%、61.8%、73.6%和76.7%。正是在外资企业加工贸易顺差持续增加的推动下,2004年我国大陆的加工贸易顺差达1063亿美元,2005年攀升到1424.5亿美元;2006年上半年外资企业在我国大陆进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更达58.47%;
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的生产和销售大幅度增加,替代了进口,如美国政府责任办公室向国会提交的对华贸易报告就指出:2003年美国公司在华分支机构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达340亿美元,而同期美国对中国出口仅290亿美元;
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大量地从我国进口劳力密集型产品的同时,严格限制其具有先进技术的产品向我国出口,人为地扩大了贸易差额;
2005年顺差突然扩大主要是由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进口(主要是设备进口)增速(17%)放慢,与出口增速(28%)拉开缺口;
外商投资企业伪报进出口额以转移资金。有学者运用比较法(即比较贸易伙伴贸易统计数据估算转移定价规模)对进出口伪报的研究结果认为,“仅2001年一年,中国大陆通过进出口伪报方式进行的变相资本流动,就高达662.27亿美元,相当于当年中国大陆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3.0%。当然上述估算忽略了转口贸易、加工贸易的影响而并不十分精确,但足以说明进出口伪报规模之大已不可忽视。”“2002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升值预期逐渐兴起,进出口伪报的目的,日益从资本外逃转向资本内流,方式也从过去的高报进口低报出口,转向高报出口低报进口。”这样的变化虚扩了我国大陆外贸顺差。渣打银行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也提出:“由于进出口企业虚报数据等原因,中国去年的贸易顺差远没有官方公布的1020亿美元那么多,估计实际上只有350亿美元,其余的670亿美元实际上是贸易中隐藏的非贸易资金流入。”
笔者认为,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以下几点也很突出:
对贸易差额观念和政策的滞后。我国曾长期外汇短缺,改革开放初期,把鼓励出口换汇、创汇作为政策的重点;将“外汇自求平衡”作为外商直接投资一项基本要求。应该肯定这些政策的历史必然性和正确性。但是,发展至今,我国外汇储备以至国际债权债务的情况已完全不同于当初。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2005年《中国国际投资头寸表》,2004年我国已有对外净资产1203亿美元,2005年,该项资产达到2875亿美元。尽管如此,在许多地方或部门,人们的观念仍然停留在当初,一些“经济学家”也鼓吹出口对国民经济有贡献,而进口则相反。体现在政策上,各级政府鼓励出口换汇、创汇的措施不少;鼓励进出口平衡安排和鼓励进口的措施,则相对不足。
经20多年发展,我国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且许多制造业出现产能过剩,以至于许多国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取代了进口品,而且在相关的国际市场上也占据了很大份额。这种转变是好事,但也使相关产品贸易由原先逆差转变为顺差。
骗取出口退税。虚报出口的动因,除了上述资本内流,以获取人民币升值好处外,还有骗取出口退税的好处。出口退税本是国际惯例,意在避免双重征税,以降低消费者负担。同时也降低出口商经营的成本,鼓励了出口。我国大陆的出口退税额从1985年的19.7亿元迅速增加到2004年的4200亿元,同期占出口额的比重从2.4%提高到8.6%。然而,并非所有的退税都有真实的出口。虚报出口,骗取退税案件时有发现和披露,就说明了这点。
我国内需不振影响进口增长。我国提出扩大内需以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方针已多年,但成效并不明显,主要标志之一是城乡储蓄存款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经济发展速度,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公布数据,我国大陆城乡储蓄存款余额从2000年初的59321.83亿元增长到2006年6月底的154996.87亿元,短短五年半时间,增长了161.3%。高储蓄率的成因除了传统消费观念因素外,更多的是对收入增长的预期不佳,而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等消费前景的担忧。在消费欲望不强的情况下,消费品进口的增长自然也就难以理想。
此外,还应看到,虽然我国贸易顺差较大,但真正具有综合竞争力的产品还很有限,许多产品出口靠低价竞销,效益并不理想。实现贸易收支平衡的若干思路和建议
(一)切实转变观念
要辨证地认识顺差的利弊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正确、全面理解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意义,特别要从我国人均自然资源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基本国情和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出发,在平等互利的前提下,善于利用国外资源,发展对外贸易。在制定和修订发展规划、政策和法律法规时,都应以实现贸易平衡为出发点,同时,加快统一中、外资企业税收制度。
(二)转变对外贸易发展的方式
积极鼓励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对外贸易,改变外资企业在我国外贸中占据主要地位的局面;积极发展一般贸易和其他形式的贸易,改变加工贸易在我国外贸方式中占主要比重的局面;出口商品以数量增加为主转变为以品质提高为主;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改变靠外延发展为主的外贸发展思路。要明确:靠外资企业和加工贸易为主发展对外贸易是不可能成为贸易强国的。
应考虑根据我国的产业政策和外贸商品的经营效益等情况,适时适度调整出口税率和出口退税率,进一步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和进一步提高效益,进而促进实现贸易收支平衡。
应进一步加强引进先进技术工作,并着力在真正吸收和消化所引进的技术,为我所用,同时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实现由目前的贴牌、定牌加工为主向委托设计、生产,以至自有品牌生产、营销为主转变的贸易。
(三)积极推进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和建设
我们必须冷静对待贸易摩擦和外国施压,据理力争,从长远发展观点出发,处理争议。同时,我国已经与东盟国家达成自由贸易区的意向,并与新西兰、智利等国家进行自由贸易区的谈判。这些都应该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以利于双方共同努力,实现贸易收支平衡。
(四)谨慎处理有关战略物资储备建设
我国已经是石油净进口国,且石油进口规模还将继续扩大。而近两年来,世界石油价格急剧上升,屡创新高。对此,有人提出大量进口石油,建立国家石油储备,既稳定保障国内石油供应,又降低国家外汇储备。对其他一些战略物资,也有类似建议。笔者认为,对此应十分谨慎,认真分析石油价格持续上扬的原因和趋势,考虑我国大量购进对价格的冲击。
此外还需要加强海关、外贸管理、外汇管理、银行、商品检验、运输管理等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验核进出口商申报的进出口贸易的真实性及其报价的可信性,以核实相关的统计数据,确认贸易差额的准确性。
同时应加强经济发展规划,严格防止重复建设,有效地缓解或化解产能过剩问题;积极、稳妥地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更好地利用国外资源和市场;着力改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人民群众收入和生活水平,有效地扩大内需,降低国内高储蓄率。
平衡贸易收支的前景
目前我国政府已开始采用扩大内需、降低储蓄率、市场开放、汇率浮动以及扩大进口等组合政策措施来改进国际收支平衡。
笔者认为,由于上述造成贸易顺差的原因,都是长期存在、并在随后多年继续存在,2-3年内不可能全都扭转,实现贸易收支平衡需要多方面相当时间的综合努力。鉴此,笔者认为提出“适度顺差,综合平衡,中长期平衡”的方针比较合适。
所谓“适度”,是指在外贸一时还不能实现收支平衡的情况下,应努力将顺差额控制在一定限度内;所谓“综合平衡”,是指不要求所有商品贸易和所有贸易方式都实现收支平衡,而允许在不同商品领域和贸易方式顺、逆差互见;所谓“中长期平衡”,是指从现在起,经过几年努力逐步实现贸易收支平衡,而且不硬性要求每年都实现平衡,只要逆差或顺差不超过一定限额,可以若干年为一个阶段,实现阶段平衡即可。
参考文献:
1.周小川.中国的贸易平衡和汇率有关问题[N].金融时报,2006
2.梅新育.多种暗箱成就外资暗流[N].国际商报,2006
3.翟志宏.外资加工贸易持续推高中国外贸顺差[N].国际商报,2006
篇7
关键词产业内贸易需求水平成本差异
在国际经济贸易理论中,许多经济学家都提倡自由贸易,因为自由贸易能给参与国带来相应的利益。亚当·斯密在他的《国富论》中指出“如果外国能以比我们自己制造还要便宜的商品供应我们,我们最好就是用我们有利地位使用自己的产业生产出的物品的一部分向他们购买。”因此,亚当·斯密主张自由贸易,他认为各国都应该充分进行分工,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发展本国最具有成本优势,最适宜生产的商品。在这种分工的基础上,通过国际间的交换和贸易,使每个国家都能从中得到好处。大卫·李嘉图在他的《政治经济学及税赋原理》中发展了亚当·斯密关于国际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他指出即使国家在所有的商品上都具有绝对优势或绝对劣势,但只要集中生产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通过国际间的商品交换和贸易各国都能获得好处。而赫克歇尔和俄林在他们的要素禀赋理论中提出各国要素禀赋的差异是各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基本原因和决定因素。在各国开放贸易的条件下,每一个国家都应集中产生并出口密集使用该国相对丰富的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的要素生产的商品。
无论是绝对成本、相对成本还是要素禀赋理论,它们都主张国家之间应充分开展国际贸易,从而实现国际分工。各国都集中生产自己的优势产业,然后通过国际间的交换,以获取自己的劣势产业的产品,这样参与贸易的国家都能以较少的投入实现较大的消费,从而实现最大的收益。
然而,随着世界贸易的蓬勃发展,国家之间不仅存在着产业之间的贸易和交换,同时也存在着大量的产业内部商品的贸易和交换。例如英国出口汽车的同时也从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工业化国家进口汽车。按照上述传统的贸易理论,美国就应该放弃纺织行业,而发展自己具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但现实中他却对自己的纺织行业进行保护,限制中国的纺织品进入美国。这种大量存在的产业内贸易现象是传统的贸易理论所无法解释的。并且这种产业内贸易的现象在发达国家之间体现的尤为明显,它似乎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现象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产业内贸易是如何形成的,产业内贸易水平的高低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
笔者通过一个自由贸易情况下的双寡头竞争水平产业内贸易模型,讨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
1模型的基本假设和建立
有两个国家,假设两个国家各有一个企业生产既内销又出口的相互竞争的商品我们称他们为企业1和企业2。两国的消费者分别在各自国内的市场上购买企业1或企业2的产品。用Qi记在国家i市场上的商品总量,则市场出清价格Pi为Qi的函数Pi=Pi(Qi)=ai-Qi,i=1,2。企业i生产数量为hi的产品供内销,数量为ei的产品供出口,因此Qi=hi+ej,i,j=1,2。当i=1时,j=2;当i=2时,j=1。再设两企业的边际产生成本同为常数ci,且无固定成本,则在自由贸易,即无关税的情况下,企业i的总成本为ci(hi+ei)。
在此博弈中,企业关心的是它的利润:
πi=πi(hi,hj,ei,ej)=Pihi+Pjei-c(hi+ei)=[ai-(hi+ej)]hi+[aj-(ei+hj)]ei-ci(hi+ei)
企业i在企业j的内销量(hj*)和出口量(ej*)一定的情况下,选择自己的产量hi和ei,以使本企业的利润最大。即:
■πi(hi,hj*,ei,ej*)
由于πi可以分成企业在国内市场的利润和国外市场的利润两部分之和,且国内市场的利润取决于hi和ej*,因此上述最大值问题就可以分解为下列两个最大值问题:
■{hi[ai-(hi+ej*)-ci]}(1)
和
■{ei[aj-(ei+hj*)-ci]}(2)
2经济发展程度对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决定
经济发展水平是社会发展的程度,对产业内贸易影响的具体表现为收入水平和要素禀赋,如技术、资本、资源、劳动力等方面的差异。收入水平差异决定了对某种产业需求水平的差异,即ai,而要素禀赋差异决定了某种行业中成本的差异,即ci。下面我们分析一下收入水平差异和要素禀赋差异在自由贸易情况下是如何对行业内贸易产生影响的。假设两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两国的国内需求参数和两企业边际成本分别为:ai和ci(i=1,2)。在自由贸易下,即无关税,解(1)(2)两个最大值问题。
解得:
hi*=■(ai-ej*-ci)(3)
ei*=■(aj-hj*-ci)(4)
当i=1,2时,联立方程解之得:
hi=■(ai+cj-2ci)(5)
ei=■(aj+cj-2ci)(6)
即:h1=■(a1+c2-2c1)(7)
e1=■(a2+c2-2c1)(8)
h2=■(a2+c1-2c2)(9)
e2=■(a1+c1-2c2)(10)
3结论
结论1:由此可以看出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就某一具体行业而言,某国家的本国企业内销量随着本企业的生产成本的上升而下降,随着外国企业的生产成本的上升而上升;而外销量同样会随着本国企业的生产成本的上升而下降,随着外国企业的生产成本的上升而上升。这就导致一方面各个企业都会想方设法降低成本,以扩大在国内和国外市场的销量;另一方面成本高的企业,产品不仅不能大量销往国外,连本国市场也无法保住,也就迫使它会向本国政府施加压力,以求通过增加关税来保护本国市场。如在中国加入WTO之后,美国的纺织品企业会向政府施加压力,要求采取特保措施来防止中国纺织品对它们造成的冲击,而中国的纺织品企业则不会向中国政府要求对本国市场进行保护。
结论2:由方程结果还可以看出,在某国市场上经营的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都能从该国消费者需求的增加上得到好处,企业的销量都能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增加而成比例的增加,本例中和均为。这就是为什么发达国家的企业和政府对发展中国家给予各种各样的援助,希望发展中国家能够尽快的富裕起来,以消费过多的消费品。而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和企业也同样是这么希望的,因为各方都能从中得到好处。
对于国家间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我们用Grubel和Lloyd(1975)提出来的产业内贸易指数(intra-industrytrade,IIT)进行分析。
IIT=1-■
式中X为进口额,M为出口额。为了简化起见,我们用出口量代替出口额。
将(7)(8)(9)(10)代入式中得:
IIT=1-■(11)
当两国收入水平相同时,即a1=a2=a时
IIT′=1-■(12)
结论3:当由两国的要素禀赋和技术水平决定的产品生产成本差异越大时,两国的行业内贸易会越少,而由两国的要素禀赋和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成本的差距越小时,两国的行业内贸易会越大。
当两国的生产成本相同时,即c1=c2=c;而收入水平不同时,即
IIT″=1-■(13)
结论4:当由两国的收入总量所决定的需求总量越大时,行业内贸易越大;而当由两国的收入总量所决定的需求总量量越小时,行业内贸易越小。此外,由两国的收入差距所决定的需求量差异越大时,行业内贸易越小;而由两国的收入差距所决定的需求量差异越小时,行业内贸易越大。上式还表明当两国的收入的总水平相同时,两国间的收入分配越平均,行业内贸易将会越大。
以上分析表明,两国的行业内贸易量与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有很大的关系,两国的收入水平所决定的消费结构并且要素禀赋所决定的生产成本差异影响了行业内贸易量的大小。收入水平越高、收入差异越小和要素禀赋越接近时,行业内贸易量越大。如在发达国家之间,由于收入水平普遍较高、收入水平差异较小、并且要素禀赋差异较小,因此它们之间的行业内贸易量是相当大的。而在发展中国家之间,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因而其行业内贸易量相当小;同样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由于收入差异和要素禀赋差异相当大,其行业内贸易量也不会高。
4讨论
产业内贸易显示了一国产业在国家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如果一国某种产品的出口大于进口,则处于国际竞争的优势地位,能从产业内贸易中得到更多的好处。发展中国家通过自由贸易,能从劳动密集型行业中获得比发达国家更多的好处。但对于传统的劣势行业,如技术、资本密集型行业中,发展中国家在自由贸易中明显处于不利地位。发展中国家如能通过贸易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加速本国产业的技术升级换代,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则会反映在与发达国家的行业内贸易量上。因此在高技术、高附加值行业上与发达国家行业内贸易量的增加,能反映出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缩小。因而加强与发达国家的行业内贸易对发展中国家经济腾飞起重要作用。
通过自由贸易,使本国企业由国内竞争转而面向国际竞争。此时,企业间的成本差距往往决定了无差别产品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输赢。这就迫使企业要不断改进技术,降低成本,以取得国际竞争的有利地位。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自由贸易对推动一国产业的动态发展是有好处的,它增强了企业科技创新的动力,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能获得技术外溢和“干中学”效应,在竞争中不断推动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
1陈莉.产业内贸易理论评述[J].福建论坛,2001(2)
2岳昌君.遵循动态比较优势——中美两国产业内贸易对比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2000(3)
篇8
2月11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了8380亿美元经济复苏计划,其中包含了经过修改的“购买美国货”(Buy American)条款。
此前几天,“购买美国货”条款招致了邻国加拿大、墨西哥以及美国部分商业贸易伙伴的强烈反对。然而,这种被认为是球式的保护主义条款在美国终获通过。
有分析人士认为,该条款将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报复行动和贸易战一触即发。
“以邻为壑”
日前奥巴马当局在向国会提交经济刺激计划过程中,美国国会两院都程度不同地补充了关于“购买美国货”的条款,主要内容是:联邦政府资金在用于为道路、桥梁和运输项目采购时,应该采用美国产钢铁产品。
而包裹在“购买美国货”爱国主义华丽外衣下的参议院版本,甚至包含了更加反自由贸易的条款。
有参议员提出附加“雇用美国人”条款,即300多家正在接受政府援助的美国银行在需要增加雇员时,必须优先考虑雇用美国人,之后才能考虑雇用外国人。
“购买美国货”条款只会招来其他国家的报复,并可能引起“以邻为壑”政策在全球的盛行。
该条款在近期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上引发了明显担忧,美国最紧密的贸易伙伴加拿大怒气冲天。
欧洲和中国对此的态度一样明确。欧盟已经表态,如果美国违反双方贸易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规定,欧盟不会坐视不管。
报复行动和贸易战可能一触即发。作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商,其他国家的报复行动给美国造成的失业人数可能要比“购买美国货”条款创造的就业人数还要多。美国弥补赤字所倚靠的国际资本流动也可能因此发生变化。
此外,该条款还可能延误一些本可以动工的基建项目,因为要备齐全部美国产原料可能没那么快。毕竟,美国国内的钢材产量尚不能满足需求。
显然,这场“购买美国货”运动不符合经济学原理,它威胁到了贸易和资本流动的稳定性,有可能使当前的全球衰退最终演变为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
福克斯新闻之前采访总统奥巴马时问及他对“购买美国货”的看法,奥巴马表示,美国不应发出贸易保护主义信号。显然,他是对的。
假如不允许美国50个州之间自由贸易,那么住在新泽西州的人就买不到夏威夷的菠萝、加州的葡萄酒和蔬菜、堪萨斯州的小麦、德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的石油,而新泽西人也不会向美国其他地区销售药品,那生活将比现在糟得多。正是自由贸易带来的生产分工让所有人都能过上更好的日子。
全球贸易也是一个道理。如果美国能从中国进口便宜的服装,同时向中国销售电脑和数据存储设备,那么两国都会获益。
诚然,自由贸易并不能让每个人获益,这也是为什么自由贸易是个很难推销的概念,特别是在经济困难时期。
如果一名纺织工人因为来自中国的进口导致其所在工厂关门并连带他失业,那他感受到的痛苦肯定要比其他消费者因为买到便宜服装而感到的欣喜深刻得多。
但痛苦的毕竟只是少数,获益的才是多数。虽然个人买到便宜商品的好处无法与一名纺织工人因此失业的痛苦相比,但全民得到的好处肯定要超过由此付出的代价。充满竞争的市场引发了创新革命,也因此诞生了美国如此有活力的经济体。
对于那位失业工人,美国应当向他提供再就业培训和调整期的帮助,并提高过渡期内失业工人的生活保障。同时,还需改革美国的教育体制,使美国人民能够为现在甚至还无法想象的未来社会做好准备。
今天美国必须避免重蹈上世纪30年代《斯姆特-霍利关税法》的覆辙。“购买美国货”条款和其他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能够带来的只有失业而非就业。它们是对全球经济下滑做出的不负责任、会弄巧成拙的回应。
“以邻为壑”政策带来的将是更多的乞丐和敌对的邻国。正如布朗在达沃斯所言:“保护主义无法保护任何人,尤其是穷人。”
中美贸易摩擦升级?
分析人士称,虽然“购买美国货”条款可能不会直接对中国经济给予打击,但却可能引起北京政府的民族主义情绪反应,奥巴马正在走向进一步与中国对抗的危险轨道。
“中国脆弱的社会结构,有可能会被此次改革开放30年来首次遭遇的经济困难动摇。”布鲁金斯学会客座研究员李侃如警告,奥巴马政府可能对中国采取更加强硬的路线。“中国或许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对布什总统离任感到遗憾、对继任者感到不安的国家。”
面临出口下滑及数以百万计人的失业困境,北京也正在实施“以我为主”的贸易战略。当前中国监管机构的反应,暗示其将会重新采取出口引导经济增长的模式。西方的中国法律专家们预测,中国政府将给予技术含量低、劳动力密集以及出口导向型的制造业更大的支持和更多的鼓励政策。
随着当代经济中商品供应链遍布全球,“购买美国货”也不再像上世纪80年代抵制日货进口那样简单。如今,“中国制造”标签同时也代表着美国公司及其证券投资者们的利益。
不可否认,美国消费者从廉价的中国进口商品消费中获益。去年Broda-Romalis撰文《不平等性和价格指数:中国会使美国穷人受益吗?》,其中指出,自1994年至2005年,美国收入不平等的增加部分,很多已被贫困家庭消费品价格指数的下降抵消了。10%美国最富有家庭的通货膨胀率要比穷人高6%,富人要为享受高级服务的奢侈花费买单,而穷人通常只购买从中国进口、在沃尔玛超市廉价销售的非耐用品。
该文章还提出,那些中国进口商品增加最多的行业,尤其是罐头食品和衣服等非耐用品,产品价格出现大幅下滑。
作者还预计,从中国进口商品的不断增长与价格指数的下降有直接联系。“在没有中国商品进入的商品区域内,通货膨胀率高达20%以上。”
国会内保护主义者的成功意味着,在中国有经营业务的美国公司会面临与中国贸易官员之间的“关系”风险。
挣扎在这种风险中的公司包括摩托罗拉、戴尔、通用汽车等几千家生产商,这些公司在中国市场生产并成功销售了价值上百亿美元的手机、计算机和汽车。
篇9
一
不仅我们国内的经济形势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新的常态,我们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即我们面临的国际发展的大环境也出现了一些重大的变化,出现了复杂情况,而在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些变化是中国的快速崛起所造成的。
在当前新的国内国际形势下,中国要实行一种什么样的对外开放战略呢?或者说,在新的形势下,我们的对外开放战略要做出哪些重要的调整呢?
首先,我认为,制定对外开放战略的基本出发点,就是使我们的对外开放战略建立在利益共同体的基础之上。
中国加入WTO以后,对外开放战略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争取双赢,也就是我们过去讲的平等互利、共创双赢。当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中国和一些大国关系比过去更加深刻,相互交融程度更加广泛、更加深入的时候,新的对外开放的战略一定要建立在利益共同体的基础之上,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如果说过去对外开放战略的基本原则是实现互利共赢,今后我们要为建立一个利益共同体而制定对外开放战略。这个利益共同体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互利双赢战略的一个升级版。因为双赢还只是一个一时一世的交易,而利益共同体则是从长计议,把两个国家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国防利益和安全利益等紧紧地捆绑在一起。这是我国对外开放战略下一个新的基点。我们不仅仅是经济上得到好处,进出口扩大,对外投资增加,更重要的是使国家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家安全得到保证。
在对外开放政策的具体领域上,我觉得现在也应该做一些重大的调整。总体来说有四个转变:
一是在国际贸易上,从以扩大出口为主转向出口与进口并重。
过去中国的对外贸易主要是以扩大出口为主,中国搞国际贸易的主要目的是赚取外汇。到了今天,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首先并不是说我们就不再需要出口,我们要解决这么一个认识问题。有些人说中国现在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要从重视扩大出口转到重视扩大进口,我觉得不完全对。进口与出口要并重,因为毕竟我们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出口对我们还非常重要。比如2012年当出口超过2万亿美元,制造的就业岗位就有8000万人,所以认为出口可有可无是不对的。现在中国国内那么多部门产业过剩,每年2万亿美元的出口,12万亿人民币的产能,如果不通过出口来消化,完全依靠国内来消化是根本不可能的。我们的外贸出口没有过时,而且我们只有通过出口才能使我们的产品质量紧紧跟上全球同类产品的最高质量,只有走出去才知道我们的产品是否具有全球竞争能力。当然,情况确实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我们现在要加大进口的力度。学国际贸易的人都知道,在国际贸易上真正的赢家是进口方而不是出口方,真正的贸易的主动权掌握在进口方手中。主宰国际贸易的最大赢家必然是最大的进口国。为什么美国一直那么牛?就是因为它是全球最大的进口国。
二是在国际贸易上,从以货物贸易为主转向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并重。
中国现在的货物贸易可以说在全球具有很大的竞争能力。但是我们的服务贸易长期处在劣势、处于逆差。这造成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中国对外贸易对GDP的贡献度是负数。我在《人民日报》也曾讨论过这个问题,国家统计局在2012年底了一个数据,称中国的进出口对GDP的贡献率为负2.2,这让搞国际贸易的人都非常沮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问题正出在服务贸易上。中国2012年货物贸易的顺差与GDP增量相比贡献率为4%,而服务贸易是逆差,与GDP增量相比是负6.2,最后结果是负2.2。所以说,如果中国在服务贸易上不能有大的提高,贸易对于整个GDP的贡献就永远是负数。当然,我们的服务贸易在过去长期处在一个低水平的发展阶段,要解决这个问题非一两日可为,但是我们必须从现在起就高度重视和解决这个问题。
三是在资金流动上,从以吸引外资为主转向吸引外资与海外投资并重。
过去几十年我们主要是吸引外资,我们现在外汇储备那么多,是不是就不再需要吸引外资了?我觉得,中国现在吸引外资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我们缺乏外汇,而是希望通过吸引外资,学到国外的技术,特别是通过吸引外资,和国外的供应链与产业链联系起来。中国的制造业和产业不能孤立于全球的制造业和产业之外,而应成为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立关系的重要载体、打造联系的重要渠道正是吸引外资。很多外国人也担心中国是不是不要吸引外资了。不是。相反,中国需要改革开放,中国的产业必须成为全球产业的组成部分,中国要继续引进外资,中国最终也要回到坚持以制造业为本的经济发展战略上。
四是在经济体制上,从以参与全球经济贸易体制为主转向参加全球经济贸易体制与区域经济贸易合作并重。
中国很早参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我们也通过15年的谈判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确实是全心全意地拥护全球经济贸易体制的。因为从全球经济贸易体制中得到好处最多的就是大国,美国就是最大的受益者。中国在逐渐成为经济和贸易大国后,也可以从全球经济贸易体制中得到最大的好处。全球经济贸易体制是以市场经济规则为主,而中国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承诺了全球经济贸易规则,承诺了市场经济规则。如果中国今后要不遵守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不但中国人不答应,外国人也会谴责我们。这就使得中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不可逆转,因为中国人还是讲信用、讲面子的,在国际上一旦做出承诺,要往回退非常困难。我们加入全球经济贸易体制,最重要的驱动力之一就是国内的改革开放。
总之,中国是全心全意拥护全球经济贸易体制的,现在我们要继续支持全球经济贸易体制,但同时还要积极地参与区域经济贸易合作。全球经济贸易体制当中的一些机构,已经慢慢地被削弱了。所以面对区域经济贸易合作错综复杂的局面,中国必须积极应对,不能一根筋地搞全球经济贸易体制。有时我们也感到非常具有讽刺意味,辛辛苦苦15年谈判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而世贸组织现在反而不怎么发挥作用,倒是区域经济贸易体制在更多地发挥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调整对外开放战略,把重点逐渐转移到区域经济贸易合作中来。
二
最后,我认为中国要真正实现新的对外开放战略,要做到两条:
一方面,我们要像所说,保持战略自信、战略定力。
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阶段,我们的需求还在极大地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于中国的经济前景,我们要充满信心。因为市场经济就是需求推动的经济,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经济发展。在瑞士,任何一个人要建造一个房子,都被要求必须同时建造一个足以防止原子弹的地下室,主要目的就是增加投资规模,因为需求严重不足。日本这些年来银行利率降到0.1%,而日本的企业家还是找不到需求,因为日本已经步入“老年”。而中国则更像“年轻人”,战略机遇期的发展阶段决定了我们的经济仍然充满活力,这一点是中国实现新的对外开放战略最重要的基础。
另一方面,我们要看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软实力还有很大的空间需要加强,中国要成为真正的大国,还必须培养真正的大国气度和大国心态。
篇10
房间里站满了山东龙口海关缉私分局的办案人员,一脸惊愕的谢军缓缓起身,在这群人的“护送”下离开自己的住所,整个过程中没有丝毫反抗。作为一家主营进口成品油的能源贸易公司老总,谢军十分清楚不远处的油库中63425吨成品油就是这些海关缉私人员不请自来的原因。在报关单上,这些成品油是关税仅为1%的“5-7号成品油”,实际上它们是品质优良的高硫成品油,价值高达3.01亿元,而伪报成“5-7号成品油”可以让谢军偷逃关税2593万元。
这不是该成品油走私案的最终数额,经过查实,以谢军为首的犯罪团伙在2012年12月至2013年2月间走私进口成品油124568吨,涉案金额高达5.6亿元。
拉人“入伙”
作为这个走私团伙的核心,谢军给自己“包装”的身份是上海一家能源贸易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正是利用这个身份他在幕后策划了整套个走私活动。
虽然谢军是这起成品油走私案的幕后策划者,但是以“入行”时间来看,他还算不上是一个老手。在2011年以前,谢军可谓一个遵纪守法的成功商人,一开始他做纺织品和塑料的进口生意,由于很有商业头脑,谢军很快便获得了自己的第一桶金,在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后,2008年底他才将目光投向成品油经营业务,并在2009年在上海注册成立了一家能源贸易有限公司。
谢军突然投身成品油业务是有原因的。成品油是燃料油的一种,是原油(即石油)加工过程中在汽、煤、柴油之后从原油中分离出来较重的剩余产物,主要由常压油、减压渣油、裂化渣油、裂化柴油和催化柴油为原料调合而成。成品油在我国一般作为工业燃料,被广泛应用于各工业领域,电力行业、炼油业、陶瓷生产业和船供业是成品油的四大消费终端。自2003年起,中国就是亚洲最大的成品油消费市场,成品油的供求关系十分紧张。虽然国内成品油产量增长较为稳定,但是缺少能源的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对成品油需求不断上升,因此国内成品油的供应缺口不断加大,供应越来越依赖进口,成品油已成为除原油以外进口量最大的石油产品。
之前在商界的成功让谢军拥有了充足的资金和人脉,虽然从未接触过成品油进口生意,但是谢军还是很快让新成立的能源贸易公司走上正轨。由于涉及国家能源安全,成品油进出口经营权必须由国家商务部直接审批,目前商务部批准的具有成品油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只有70多家。虽然谢军的公司规模不小,但不在这70多家企业内,不具备成品油进出口经营权。但谢军在公司成立后的第二年便找到国内一家公司,该公司有成品油进出口经营权,谢军便与对方合作,由对方从国外进口成品油,谢军进行售卖,以赚取差价。
成品油进口的业务已经展开,但做过几单生意后,谢军却没有赚到什么钱。原因在于从国外进口成品油地,在通过海关时要缴纳成品油关税和增值税,在缴纳这些高额的税款后,成品油进口的利润已经很微薄,谢军甚至发现通过正规渠道做成品油进口生意的获利甚至还不如以前纺织品、塑料的进口生意,前后巨大的利润落差让谢军心有不甘,他决定采取新思路来做生意——那就是,直接走私。
谢军十分清楚,要“唱好这出戏”光靠自己一人万万不可能,在正规的成品油进口行业当中,自己也只能算是一个新人,更何况是涉及面广、风险巨大的成品油走私。因此,一开始他便谋划组建一个团伙,整合各方力量共同完成这复杂的走私活动。
姚鹏是谢军挑中的第一个团伙成员,80后的姚鹏此前在房地产行业做过销售,能说会道,精明能干,脑子非常灵光,谢军正是看中了姚鹏这一点,才将他招聘到自己的能源公司,专门主管成品油进口这方面的业务。虽然姚鹏精明能干,但毕竟刚刚涉足油品行业,因此在谢军的眼中,姚鹏更像是他的“马仔”,常常替他出面干一些“跑腿儿”的事。
相比于姚鹏,此时的谢军更需要一位油品行业资深人士为他指点迷津,他想到了一位与自己相交多年的朋友——曹济亮。谢军之所以想到曹济亮是有原因的,因为曹济亮是烟台一座油库副总,长年在油港工作,分管生产,经验丰富,在当地拥有大量人脉,还深谙油品行业的各种门道,鉴于此,在谢军的心目中,曹济亮才是自己最佳的合作人选。
由于相交多年,在谢军的反复劝说下,曹济亮很快便同意“入伙”,自此这个走私团伙基本成立,谢军、曹济亮和姚鹏三人组成了团伙核心。
打通关键环节
曹济亮“入伙”不久之后,谢军立刻便将自己的走私计划向曹济亮和盘托出:“如果按照正规渠道缴纳高硫成品油的关税,成本太高了,生意不好做。如果换成别的成品油品名征税,可以省下很多税款,帮忙想想办法吧。”
曹济亮十分熟悉这个行业,也有这方面的人脉关系,思来想去,他答应了谢军的要求,帮助其协调烟台的事情。
不过向烟台地区的海关伪报成品油品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需要一系列的手续,难度是相当大。曹济亮告诉谢军一定要在海关的重要部门找到可靠之人,这才是整个运作的关键所在。
曹济亮所说的海关重要部门便是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因为做国际贸易,检验检疫是一个必经的重要环节,只有在这个环节打通“关系”,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有多个下属鉴定机构,其中有两个是关键,一个专门负责船舶的检疫、货物的数量鉴定工作,另外一个下设的机电化矿轻纺检验鉴定机构,专门负责口岸商品品质检验,如果想成功伪报成品油品名,谢军必须“拿下”这两个鉴定机构。
在曹济亮的指点下,谢军有段时间几乎不做别的事情,全力搞好与该部门负责人的关系。
谢军搞关系的招数很高明,不是明目张胆地去行贿送钱,而是给该部门负责人的妻子找了个盯油品水分化验的工作,这个活儿有两个好处,一是非常轻松,二是收益很大,一般一条船就能赚两三万元,很多人都对这份工作垂涎不已,该部门负责人(另案处理)经不起诱惑,很快被拉下水,同意帮助谢军顺利过关。
其他部门的一些关键工作人员也在反复突击下成了谢军口中的好朋友,自此谢军完全打通了走私活动中最为关键的检验检疫环节。
伪报品名过关
在打通海关的检验检疫部门后,谢军新生意进入实际操作层面。为了进口成品油,他安排得力干将姚鹏联系有成品油进出口经营权的青岛一家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帮忙进口,他自己联系外商、谈好价格,然后一步步进行对接。
进口的物品先由对方提供检验报告,由于谢军心中“有鬼”,他提前与国外商检机构联系,做通工作后,国外商检机构按照“5-7号成品油”的标准出具了假商检报告。
谢军之所以把伪报的成品油品名定为“5-7号成品油”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因为财政部曾在2011年6月下发一份通知,自2011年7月1日起,中国将大幅下调成品油的进口关税,其中5-7号成品油关税由之前的6%直接下调到1%。当时国内油品专家分析此举旨在降低以加工进口成品油为主的地方提炼厂的采购成本,以降低物流与生产成本,提高其产品价格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增加炼厂生产利润,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机遇。
这样一个有利国民经济的举措,却让谢军钻了一个大空档,在他的眼中,关税大幅下调至1%的5-7号成品油自然是自己“走私道具”的绝佳选择。
在谢军将假的5-7号成品油商检报告交给姚鹏后,姚鹏便联系烟台一家报关行,以“5-7号成品油”报关,不仅是这一单,谢军在2012年12月份从国外进口的两票成品油,都是以“5-7号成品油”品名进行报关。
尽管有了假手续,但还需过真检验这一关。为了让假手续顺利过关,谢军又导演了一幕“狸猫换太子”的大戏。
每次油轮靠港前,谢军都会提前给曹济亮打电话,告诉真实情况,让其提前想办法应对商检,对付商检的唯一办法就是将真假油样互换,只有偷换油样后,才能让检验合格。
曹济亮接到谢军电话后,想方设法提前准备好5-7号成品油,并安排公司生产部的朱明和自己的司机张华伺机将商检调取的油样换成自己准备好的假样品。
“烫烫”一词是他们之间心照不宣的调包词。司机张华一直具体负责“烫烫”的工作。“商检之前,生产部的朱明总会安排我去取事先准备好的假样品,找地方‘烫烫’,也就是给假样品用开水加加温,然后放在车的后备厢等待调换时机。”
真假样品互换的时间点也十分关键。张华说,船上风大,取油样这个活也比较脏,商检部门的个别工作人员一般不亲自取。有时在船的附近等着,安排油库工作人员去取,这是一个调换的重要时机。另外,遇上负责任的商检工作人员到油轮上监督油库工作人员取油的话,一般取完油样后总会将油样放在公司办公楼门口的台阶上,然后到楼里坐一会,这也是调换的重要时机。一般情况下,商检工作人员下楼后,从台阶上拿走被调过包的假样品,然后乘车跟油库工作人员出去吃饭,之后他们才会去化验室检验,最后出具商检报告。
这样调包的过程可谓匠心独具,尽管每次都很小心,但还是发生过意外。在2013年1月底走私一票成品油时,司机张华像往常一样按照安排做了调包处理,但是被掉包的样品送到化验室检验后却出了一个大问题,依照海关的资料,5-7号成品油的最低闪点(当燃油在规定结构的容器中加热到一定温度,其挥发出可燃气体与液面附近的空气混合,达到一定浓度时可被火星点燃。此时的燃油温度为闪点)区间为55-130摄氏度,这次化验结果显示“闪点”指标过低,明显不符合“5-7号成品油”的标准。
检验的“闪点”指标过低,海关商检部门出具的鉴定肯定是油品不合格,这就意味着无法报关,油轮无法入港卸油。谢军一听到这个消息就着急了,他及时安排曹济亮、朱明与海关的商检部门沟通,请求对油轮进行罐式复检。由于做了煞费苦心的准备,这次复验结果终于符合“5-7号成品油”的指标。
过关后都有“好处”
走私成品油涉及面比较广,做每一票都不轻松,为了打点好关节,每次成品油成功出库并售卖后,谢军都不会亏待“帮助”过他的人。
据涉事的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相关科室负责人向检方供述:“一条船鉴定合格后,能得到两三万元的好处,仅2012年就收了20—30万的好处费。”
而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另一位科室负责人供述:“每次过节都会收到数额不等的购物卡,还曾收过曹济亮送的一张2000元的加油卡。曹济亮隔上几个月就会往这张油卡上充钱,累计下来应该有七八千元了。”
生产部的朱明具体负责偷换油样,劳苦功高,待遇也不一样。每条船顺利报关后,他能得到2万元,已收到8万元好处费。
收益最大的是曹济亮,作为这个环节关键人物,可以说,没有其精心策划、全力帮忙,谢军是无法完成走私的。曹济亮供述,谢军向他的银行卡中汇过很多费用,粗略估算有200多万元。对于这些钱,曹济亮解释说,他曾帮谢军介绍过很多炼厂买家,也帮助谢军协调了烟台方面的很多杂事,这些钱里包含了办事费用,毕竟找人办事都是需要花钱的。
案发
伪报成品油品名,在海关内部人员庇护下顺利过关让谢军开始有些“飘飘然”,就在他自认为在走私所有环节做得天衣无缝,准备再次使用先前的伎俩偷逃税款之时,龙口海关缉私分局办案人员出现在了他的面前。
事情要从2012年10月说起,龙口海关缉私分局接到群众举报电话称,上海一家能源贸易有限公司正在走私成品油,接到相关线索后,龙口海关缉私分局侦查人员对该公司暗中展开调查,获取了大量的证据。
显然谢军丝毫没有察觉到龙口海关缉私分局的调查,他的能源贸易公司依旧是贸易频繁,2013年1月27日、2月6日,谢军又以烟台一家油港有限公司名义再次向海关申报,将三票成品油合计63425吨(分别为30246吨、32984吨、1950吨)作为保税仓库货物存入烟台某油库。之后,这家公司委托当地报关行,准备伪报“5-7号成品油”对三票成品油申报出库。
龙口海关缉私分局没有放过这个人赃并获的抓捕时机,办案人员立即将这三票成品油查获,并迅速抓获谢军、曹济亮、姚鹏等涉案人员。在审讯中,犯罪嫌疑人供述,他们的走私套路是:采用伪报品名、将真假油样调包、骗取商检结果的方式,走私进口成品油。据悉,该三票成品油合计案值约3.01亿元,涉嫌偷逃应缴税额约2593万元。
这只是他们违法犯罪的一部分,据谢军交代, 2012年12月21日和12月24日,该公司委托青岛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为经营单位,通过烟台某报关行以“5-7号成品油”的品名向海关申请保税入库成品油32779吨和28364吨,存入烟台某油库。之后,他们精心设计、准备了假油样,将商检、海关提取的油样调包,骗取“5-7号成品油”的品质鉴定,并从海关部门顺利办理了结关手续。该两票成品油合计案值约2.58亿元,涉嫌偷逃应缴税额约2305万元。
- 上一篇:心理学和基础心理学的区别
- 下一篇:建筑工程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