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猜想范文

时间:2023-03-20 16:39: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互联网猜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互联网猜想

篇1

现在的互联网,运营商只是基础设施提供商,而移动互联网中,他们扮演的角色要重要的多。在日本,手机都是订制的,所以运营商控制了手机的入口。iPhone在美国最早也是捆绑AT&T的服务。韩国是通过法律保证非运营商与运营商平等接入移动网络的。

对运营商来讲,数据接入资费是另一个问题。从日本手机的发展可以看出,数据包月服务推出后,移动互联网的用户急剧增加。但如果移动运营商区别对待,只给自己的服务数据包月,无疑会使其他公司处于劣势。移动运营商代收费是另一把利器。在过去服务提供商的发展过程中,完全依赖运营商的代收费。毕竟小额支付除了运营商很难找到好的渠道。推广能力是运营商另一个优势。一个创业公司,想在移动互联网上推广自己的产品,要花大量成本。但运营商就不一样了,群发短信、手机内置、定制手机、账单夹页、营业网点、大客户团队等是无人能比的。另外,还可以交叉营销,送话费。

移动互联网的门口排满了PC互联网的巨头,一个个跃跃欲试要进入到这个离他们很近的领域。手机搜索几年前曾经红极一时,现在看到的是谷歌和百度们正在清理这个领域的创业公司。PICA作为手机即时通讯的先驱,现在根本无法同手机QQ相竞争。空中网推了很长时间的,现在公共汽车上似乎看不到了当年的豪言壮语。这些互联网的巨头们会在哪里止步,我们的创业公司又会在哪里筑起自己的城堡抵御他们的攻击呢?

这要看移动互联网的特点。既然称之为移动互联网,自然移动是第一特点。这就有了导航、定位等与位置相关特性。其次,移动终端不可能做的很大。笔记本、上网本、iPad、手机尺寸逐渐减小,表现力也是逐渐减弱的。再者,手机的使用难度比PC低,手机的用户群与PC的用户群有差别。最后,手机和PC产业发展的次序不一样会塑造出不同的产业特点。分析之后,结论不难得出,如何利用移动互联网的特点是关键。这包括:可移动、有位置信息、私密性(终端一对一)、贴身(即时响应、打发时间)、有限性能(包括输入、屏幕、计算能力)、用户群有差别等。

篇2

有朋友希望我写篇文章,预测下未来十年互联网业的发展,我没敢答应。网络业是个高速发展,急剧变动的新兴高科技产业,以我的能力,说说三五年后产业的大趋势是可以的,以往的记录证明预测三五年的情况大致比较准确,再长的时间就是胡猜了。所谓互联网业,可以谈全世界范围的事情,也可以谈中国一家的事情。前者比较好谈,因为相对单纯,只要抓住几个主要公司和几条主要脉络就可以说清楚。中国的事情就比较难谈了,中国的网络业自身一片混沌,产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与国家的发展捆绑在一起,产业以外的不可测因素和不可抗力太多。这里试着从三个角度谈谈未来三五年的互联网业,到时候看是不是靠谱。

谁是主流

在互联网业,“主流”一般用在三个问题的讨论中:1)在今天的中国,互联网使用者群体是否已经成为社会主流人群,网络民意是否代表社会主流民意;2)互联网新闻资讯和社交互动等服务是否已经成为社会主流媒体,网民对新闻资讯的需求特点是否代表社会主流需求;3)在互联网业内,究竟是国有官媒还是民营公司是主流服务渠道,究竟是前者还是后者是互联网业的主力军。

2010年底进行的中国人口普查和CNNIC每年两次的网络业调查为讨论网民群体是否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主流人群,网络民意是否代表社会主流民意提供了全面和权威的数据。

中国网民数量达到4.85亿,占总人口的36.2%。这个互联网普及率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离发达国家60-70%的普及率还相差甚多。但是,如果按照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口径,把全国人口分为低龄、劳动力年龄和高龄三组,就会发现中国网民的绝大多数(96%)集中在劳动力人口中。在15岁到59岁人群中,网络普及率已经达到49.5%。

在中国人口中,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已经普及了互联网(96.1%),高中教育程度的人也基本普及(87.2%)。

按城乡结构划分,城市人口中一半以上已经使用了互联网。如果排除年过60岁的人群和15岁以下的人群,说城市人口已经基本普及互联网应不为过。

从表1可以看到,在5亿网民中,如果从最流行的10个网络媒体性应用看,五分之四以上的网民通过网络寻找新闻资讯,与朋友即时互动,获取音乐服务;四分之三的网民从网络上获取新闻;近三分之二的网民在网络上自我表达和获取网络视频服务;近一半的网民通过网络社交,获取网络文学服务;即使是近两年才流行起来的微博服务也有五分之二的网民开始使用(2011年11月国新办宣布的最新数据是3亿网民使用微博,相当于五分之三的网民群体)。相对于服务形式比较单一,比较昂贵,比较缺少实时性和互动性的传统媒体,中国已经走到了一个形式性的拐点上,即作为媒体的互联网已经成为人民获取新闻资讯的首选渠道。

从表2可以清楚地看出,在中国用户数量排前10名的网站中,7家是网络媒体性很强的公司(按一个公司只算一个网站统计),其网民覆盖率从近四分之一直至高达八成以上。而受到政策、资金、人才各方面强力支持的垄断型国有媒体,在网络世界影响甚微。在排名前100的网站中,5家网站的网民覆盖率高不过7%,低不到3%。

综上所述,中国目前的五亿网民一半以上是高中以上受教育程度,四分之三居住在城市地区,九成以上处于劳动力年龄段。所以,把网民整体上视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人群是准确的,符合事实的,有权威根据的。那么,网民整体的意见就应该被视为主流民意,网民整体中的多数意见就应该被视为主流民意的代表,网民整体中的不同意见就应该被视为整个社会多元化的反映。同理,网络业中主要网站的服务取向、创新变革、变化走向和盛衰存亡就应该被视为整个社会发展变化的风向标和晴雨表,网络媒体就应该被视为社会的主流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五年后,目前形成的格局只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尽管不能完全排除由于不可抗力的作用,使自然形成的格局受到一定程度的扭曲的可能性。五年后,中国网民总数将达到7-8亿的水平,网络普及率将达到50-60%。这尽管还达不到世界先进水平,但会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互联网在新闻资讯传播,娱乐,零售和社交四大方向上的地位会进一步加强。互联网在新闻资讯传播方面将成为首屈一指的主流媒体,而过去承担这一社会职能的传统媒体将向小众边缘化和网络化两个方向演变。以影视、音乐、图书为主体的娱乐业将基本网络化,非网络化的娱乐业将逐渐小众高端化和边缘化。一切适合网络化销售的商品零售业将受到网络零售服务的巨大冲击,价格主导权和服务模式将逐渐向互联网转移,传统批发、物流和零售体系将难以维持现状。网络社交和网络民意将成为社会变革与进步的重大推动力量,中国社会能否以较快的步伐,较小的代价和较全面的领域取得现代化的实质性进步,在相当程度上要看互联网与现实社会互动的进步速度。

何为创新

未来三五年中,网络业的创新方向大致会沿着三条主线展开,而这三条主线之间又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在这三条主线之外,不排除有些零散的创新出现。但这些创新或者可以直接间接地归入三条主线之中,或者只有局部、短暂和微弱的市场影响力,难以支撑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影响整个产业的格局。

第一条主线可称之为平台大战。

网络业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05年以前可以称为扩张侵略阶段,体现为向各种传统产业领地的进军,将大量传统服务数字化和网络化,同时创造出许多纯粹的新型网络服务。2006年以后,网络业在极度扩张的基础上进入了重构集约阶段,体现为寻找如何让网络用户更全面真实深入地在网络世界生活的架构,更有效地将无数网络服务推介给用户的方式以及更牢固地粘住用户的方法。在业内,我们把第二阶段称之为WEB2.0。

这条主线上的创新大致分三个战场。第一个战场是软平台之争,也就是在互联网上构建以个人和个人关系为基础逻辑的新型网络平台之争,目前的胜者以FACEBOOK为代表,败者以MYSPACE为代表,前途莫测者以TWITTER为代表。第二个战场是硬平台之争,也就是在网络信息终端上的竞争,目前的胜者以苹果为代表,败者以诺基亚为代表,前途莫测者以谷歌的安卓系统为代表。第三个战场是软硬平台相结合之争,也就是从互联网的软平台和网络信息终端的硬平台相结合人手。目前的胜者以亚马逊为代表,败者数量众多,谷歌、苹果和FA CEBOOK以及微软都是随时可能入局的强悍竞争者。三五年后,平台大战应该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结局,战争的胜利者应该可以成为网络业相当一个时期(例如10年)的领军者。

这场战争目前在中国并没有正式开局,也没有正式的入局者,总体上中国网络业已经落后于美国硅谷3-5年了。在做平台的意识、能力、投入等方面,国内网络业诸公司好像至今仍

然没有真正下定决心。一方面,中国经济近年来的高速发展提供了不创新仍然可以发财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中国社会被迫与外部世界的创新发展相隔绝和网络业进入其他领域的种种人为障碍提供了不创新的内在理由。但从长远看,缺席平台大战不是中国网络业的福音。三五年后,这一点将会被更多的人所认识。

第二条主线可称之为新媒体大战。

网络媒体服务是网络业最早成熟,为最大量用户所使用,对社会影响最大的领域。从网络业逐步走进WEB2.0时代起,新媒体就成为业内外相关者颇为关注的概念。所谓新媒体,大致描述的是一种全新的信息服务模式,它基于互联网,采用WEB2.0架构,以多媒体多终端方式提供服务,信息生产者与信息使用者合二为一,信息具有持续产生、不断重组、无限延伸的特性。

这条主线上的创新大概有三个看点。第一个看点是新媒体平台之争,其实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网络平台之争,因为媒体服务是整个互联网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目前看,FACEBOOK的软平台方向、苹果的硬平台方向、亚马逊的软硬平台结合的方向大致代表了新媒体平台可能的发展大方向,三五年后的新媒体平台应该不会超出这几个方向上博弈的范围。若干个市场份额较大的新媒体平台与无数作为开放平台上应用的内容提供商组成完整的新媒体服务大军,崭新的媒体服务方式和不断丰富的商业模式构成全球范围内的主流信息服务阵营。

第二个看点是视频服务之争,也就是网络视频服务如何侵吞传统电视业的市场,而传统电视业如何抵抗网络视频服务业的争斗。到目前为止,传统媒体业基本上已经完败于网络业,至少是败局已定。唯一还比较健康,仍旧有一定成长性的传统媒体只剩下了电视业。网络业迄今为止在视频服务上的尝试创新还没有形成对电视业的致命一击。网络业对电视业的进攻有三种尝试:一是内容方向,例如用户提供内容的YOUTUBE和专业视频内容网络化的HULU;二是外挂硬平台方向,例如GOOGLE TV和众多的网络电视或机顶盒;三是重新定义电视机为网络终端方向,例如APPLE TV。我个人比较看好第三条路,苹果或者其他公司在今后三五年中完成视频服务网络化的任务,使互联网在新媒体方面一统江湖。

第三个看点是传统媒体的转型之争,也就是众多传统媒体究竟是顽抗到底衰落灭亡,还是锐意转型成为新媒体生态圈的有机组成部分。迄今为止,所有传统媒体转型的尝试都是失败的,前有时代华纳与AOL的合并,后有新闻集团收购MYSPACE。目前众多传统媒体奉行的所谓全媒体战略也无一找到出路。究其原因,无非就是以传统媒体的思路来做新媒体,新瓶装旧酒。在逻辑上,传统媒体积累的品牌、专业能力、社会资源和市场应该在新媒体业找到发挥的空间,恐怕真正的区别就在于主动参与与被动入局了。

中国新媒体的发展恐怕要经受更多的考验与磨难,这不仅是网络业自身创新能力的问题,也是社会环境牵制的问题。也许,三五年后新媒体在这里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突破。

第三条主线可称之为用户数据大战。

随着网民数量的日益增加和对互联网的依赖性日益增长,随着网络服务的日益丰富与推广网络服务的成本增加,随着网络终端的多元化和云计算的发展,如何收集分析整合用户的网络行为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个人化,个性化和智能化的网络服务体系,是每一个试图成为网络业领军者的公司都面临的重大挑战。无论是用户居世界第一的FACEBOOK拒绝世界第一的谷歌搜索引擎进入其平台内部进行搜索,还是苹果的从操作系统到硬件环境的全封闭与谷歌的安卓系统的全开放,其竞争核心就是用户数据的争夺。这将是一场世纪战争,三五年内不会看出产业终结者,阶段性的全球领先者应该还是苹果、谷歌和FACEBOOK这三家,亚马逊和微软也是有力的挑战者和局部领先者。在国内,腾讯、百度和阿里是可能的领先者,假如它们愿意认真搭建WEB2.0平台的话。

说到底,无论这三条战线上创新之战如何热闹,今后三五年具有全局意义的创新只会围绕着一个焦点展开,那就是让用户使用更加强大简单方便便宜的软硬平台获取自己喜欢的网络服务,同时使网络服务提供者以相对低廉的运营成本获取较大的市场份额与收益。在这方面,中国网络业还会一如既往地作为跟随者和学习者,最好的可能是不被领先者甩得更远。

谁的未来

今天在中国讨论互联网的未来,必须分成两个问题来讨论:世界的或中国的,否则难以开口。在世界范围内,三五年后的网络业仍然将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网络业将成为IT业、媒体业、娱乐业、商业、金融业等诸多行业的领军者,形成一个巨大的互联网生态系统。

在中国,由于我们屏蔽了诸多引领世界互联网发展的网站与服务,使我们与世界互联网发展潮流越来越隔膜,越来越跟不上产业发展的步伐。FACEBOOK的九亿用户(明年将超过10亿)中没有中国用户(除个别资深网虫),谷歌的诸多世界一流服务无法在中国顺利使用,亚马逊的电子书无法在中国落地,YOUTUBE、TWITTER以及众多引领潮流的互联网网站都被隔绝于高墙之外。随着软硬平台一体化的趋势,很难想象三五年后中国网络用户还会失去什么。

中国的网络业当然还会发展,不过会有中国的特色。首先,电子商务是相对较安全,外部障碍较少,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领域,应该会得到比较大的发展。其次,基于各种开放平台的针对全球用户的应用也有相当的机会得以发展。第三,网络娱乐业也还会有一个相对宽松的生存环境。第四,移动互联网领域至少在理论上仍有机会。不过,这些发展都属于比较下游,比较低技术含量,比较没有创新机会,因而在性质上属于现有网络业格局的扩张和增长,不是创新意义上的发展和变革。

篇3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使用;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22日

一、互联网金融及其理财产品相关概念

互联网金融指的是利用互联网技术、云端通信技术、移动处理技术等高端领域技术实现资金的融通、支付、存储和信息中介等金融业务,是一种新型的金融流通模式。与实体经济不同,互联网金融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客观限制,特别是如今手机的大量普及,只要有网络和通信的位置就有其存在的市场土壤,大大弥补了传统金融理财产品的地域限制等缺陷。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主要有三种模式:

(一)货币基金。这类理财产品以阿里巴巴推出的余额宝以及腾讯推出的微理财为代表,截至2014年2月26日,上市短短8个月的余额宝已积累用户8,100多万,融资规模已达4,000亿元,且仍以飞快的速度向上发展。余额宝的成功随即引发了货币基金型理财产品的井喷式发展,其特点是无需任何手续费即可完成资金的消费、流通与收益,灵活性大大加强,其收益取决于货币市场的资金利率水平,因此不太稳定。

(二)证券投资基金。这类产品以京东推出的“超级理财产品”为代表,将以货币基金为主的现金流通管理模式转向为定期管理。2014年4月15日,京东更是推出了年化支付率的新理念,年支付率达到了8.8%,这种按约定的年化支付率为投资者提供现金效益的模式为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推广开拓了更大的投资空间以及吸纳了更多的投资对象。

(三)公募基金。上述两种互联网金融产品模式虽然风险较小,收益仍然较低,为了吸引那些渴望巨额回报的投资者,阿里巴巴与新华基金合作又推出了新华阿里一号保本基金,集借款、公募、贷现等功能于一身,其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挖掘投资者的投资潜力,整合投资资源,且其投资年限一般至少超过一年,风险较大。

二、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优势

(一)投资门槛低。我国的主要人员架构仍然是富裕集体少,中下阶层多,民众手中普遍具有一些闲散资金,但数额较小。在这种情况下,普通百姓对房市、股市、银行等高收益但是高风险、高成本的理财方式望而却步,余额宝这类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正好满足了这类群体的需要,使用户手中的闲散资金能充分利用从而增值,不仅利率远高于银行活、定期存款利息,同时成本和风险都较低。

(二)功能多样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金融产品不只是作为一种支付、消费工具,以余额宝为例,除了帮助用户建立投资、消费渠道之外,已经兼顾到居民的衣食住行中,不仅可以完成水电煤气费的缴纳,还能进行信用卡还款、股票投资、游戏充值等各类城市服务。

(三)经营成本低。与传统银行理财实体化不同,互联网金融理财完全是虚拟运作,只需要有网络及其终端设备就可以进行互联网的金融经营,不再依赖一个又一个实体网点,所耗费的运营成本和人工成本大大减少,可以不断扩大产品的运营规模,实现资本的再增值,同时大多数互联网理财产品无需任何手续费,极大地降低了理财过程中的交易成本。

三、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使用的影响因素

(一)功能价值。首先,消费者选择一件产品注重的应该是其功能价值,针对金融理财产品来说,其功能价值主要有五个方面:投资收益率高、操作简单、品牌信誉好、功能实用性、平台稳定性。以投资收益来说,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收益要远高于银行定期存款效益和普通理财产品收益,如余额宝的七日年化收益率可达6.24%,而银行普通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普遍在4%~5%,二者高下立判;其次,由于银行上班时间、排队等候、转账时间较长,而余额宝可以省掉这些步骤,实现资金的快速认购、支付,且无任何手续费,操作方便快捷;品牌信誉方面阿里巴巴、京东、腾讯一直都是资金充裕、信誉较好的公司,深受消费者特别是青年人群青睐;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功能繁多,不仅具有支付、转账、信用卡还款、投资等多种功能,还能完成水电费缴纳、煤气缴纳、游戏充值等家居事物;至于互联网理财产品平台的稳定性一直是业外人士颇为担忧的情况,一旦平台崩溃,会给消费者带来巨大损失,但目前看来,各大理财产品平台一直比较稳定。

(二)感知成本。感知成本指的是消费者使用理财产品所总共花费的费用,包括产品货币支付成本、产品学习使用、搜索时间成本以及心理成本等。产品货币支付成本很好理解,指的是使用该产品所需花费的购买成本,由于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普遍都是虚拟运营,只需要网络就可以下载相关客户端,因此只需花费很少一部分网络运营费即可;时间成本为隐性成本,包括用户搜索产品所花费的时间、学习产品操作方法时间等等,对一些年老人群,这一部分时间普遍较长,因此他们更愿意选择一些操作简单的理财产品;为了购买到最满意的理财产品,消费者往往需要货比三家,尽可能搜集和判断产品的质量,购买之后也会担心售后服务问题这一部分,由此增加了消费者的心理成本。

(三)感知风险。感知风险指的是用户对理财产品及其附属功能使用后出现的各种风险后果和不确定状况的感知,包括对理财产品资金保管安全的担忧、产品投资效益或收益率的担忧、互联网产品的监管力度不够、国家政策的不明确,等等。首先,资金保管安全是最为直接的风险感知,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不可控性,用户对相关理财产品的资金保管功能一直存有疑虑,特别是一些中老年人群接触网络较少,对互联网金融还不能接受,认为理财产品的实际效益不如广告所宣扬的那么高,一旦投入过多,可能会出现较大的亏损;其次,担心产品的提现慢或是有限制,带来很多麻烦,国家目前对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态度还不明确,相关的监管措施也未实施,用户也会担心一旦出现风险没有申诉途径,因此无法完全放心使用。

(四)情感价值。对年轻一代来说,购买一件产品不只是看中了其使用功能,同时还需要满足其好奇心、时尚感以及优越感。好奇心是人类的本能,面对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大多数用户的第一印象就是新鲜、好奇,产生渴望进一步了解的欲望;其次是追求便捷省力的心理,无需动身前往实体网点,直接在家中动动手就可以完成消费活动的支付、转账等,节省了用户的时间;最后是用户的效仿、从众心理,看见其他人使用便觉得高端时尚,继而产生学习炫耀的欲望。

(五)社会价值。社会价值指的是用户为了强化社会层面的效用产生使用欲望的感知,认为该款产品能帮助用户提升社会层次感及良好印象。使用同一款产品会让同事或朋友在社交沟通中有一个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或是在那些还没有使用过该产品的人面前有一种轻微的自豪感和优越感,会得到善于理财的赞许,等等。

四、结语

互联网与金融领域的融合是大势所趋,随着人们对空闲资产的增值理财意识越来越强,相关的理财产品也有了用武之地,但是面对市面上琳琅满目的各类产品,用户的使用欲望受到种种因素影响,只有仔细研究这些因素的影响机制,才能更好地促进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应用和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邱均平,杨强,郭丽琳等.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使用影响因素研究[J].情报杂志,2015.1.

篇4

关键词:互联网;财务会计;管理动向;财务管理

企业网络会计的应用,是对于传统会计工作缺陷的补充,同时也完善了以往的会计管理工作。凭借网络财务自身开放性等特征,实现了业务与财务的同时,以及企业内在资源的有效整合,真正的推动着企业会计工作向着安全化、高效化的趋势发展,为了更好的促进其发展步伐,对此加强此方面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网络会计概述

网络会计是借助了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利用网络来完成一系列的会计活动,同时也推动了当前现代电子商务的产生和形成。网络会计实现了会计工作的远程协同处理,并能够在线进行财务信息获取、接收电子单据与货币、会计核算、账务管理等操作。互联网电子商务,主动拉近了企业与商、批发商之间的距离,同时电子下单、订单,也节省了一定的时间、精力、成本,提升了商业生产的方便性。

二、网络与会计间的差异

(一)对比以往的会计工作,网络会计在核算内容环节要更加的广泛,是以往会计工作的补充,在其基础上,新增加电子货币等网络业务的会计处理,在优化传承以往会计的基础上,朝着新方向发展。

(二)传统、网络会计之间,主要的差异在于服务主体的不同,前者的会计主体就是企业业主或是其他部门,但是后者的会计主体是不确定的,不受到场地以及实体的控制,变化较为频繁,且核算空间不能被准确的界定,主要受到任务、市场的变化而调整,通过会计主体的重组、拆分等操作实现网络会计处理。

(三)网络会计不仅仅是会计电算化,是在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利用网络记账,代替以往的手工会计处理方式,对此可以说是会计核算技术的优化、更新。同时也不能说其是会计网络化,是对于会计网络化的优化。其中会计网络化,主要是指将全部经营活动纳入到网络系统中的集成化系统,财务人员可进行远程动态会计核算。以上两种形式的界定,对于网络会计来说,都只是基础、前提的关系。

三、互联网时代的财务会计与管理动向

(一)网络财务最初被界定的核心理念,就是利用网络将财务的技术结构进行重构,继而形成网络财务的计算机语言。同时其也是当前信息数字化时展的必然产物,是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技术为基础,将其进行整合,形成企业电子商务,企业财务活动以及管理工作可以通过网络核算实现。自身具备一定的开放性、远程性、高效性的特征,不仅实现了财务、业务的同步处理,同时也能够整合企业的内外资源,提升财务管理的效率,将财务管理作用最大程度的发挥。

(二)当前网页形式的会计数据载体,打破了空间对于会计信息传输的限制,并保证了信息传输速率的高效性。网络会计实现了业务、财务的协同,包括物流协同等,将信息流、资金流与优化整合,彻底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

(三)网络会计的在线管理,使得企业可以通过远程实现财务与业务信息的在线反映、分析等。另外网络会计也积极的推动了电子商务发展的步伐,实现了企业产品营销活动与财务信息的有效连接,并且能够对市场变化进行有效的应对,为新会计主体的构建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完善互联网时代财务会计与管理的对策

(一)会计信息安全问题方面。基于网络的财务活动开展,首要的就是保证网络数据的安全,对此企业既要注重安全防护技术水平的提升,更要加强网络财务软件的双重加密;尤其是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数据的加密处理,避免非法入侵攻击用户对于会计数据的盗取、操作等;另外双重加密技术,主要包括SSL协议、私有加密两种方法。

(二)网络系统安全问题方面。首先要通过数据保护等措施实现加强内部控制,其次加强系统对于非法用户登录、错误指令的识别、报警处理功能。最后注重网络安全防范,提升病毒抵挡、漏洞扫描、信息系统加密、数据备份等意识和落实,继而保证网络财务系统的有效性。

(三)会计档案管理问题方面。网络会计属于虚拟操作,面对财务软件出现的更新换代问题,建议应用标准的转换接口,继而保证系统自身的兼容性,以及会计档案的稳定应用。然后提升存储媒体的多元化,采取不同的会计数据存档方式,方便日后财务数据的有效查询、应用等。

(四)市场环境问题方面。发展网络会计,首先要加强企业、银行间的结算账户托管制等服务,提升两者之间资金流通的高效性以及便利性。另外注重物流管理环境问题的解决,对于产品流程全过程进行规范化标识化管理,有效的规避制约网络会计发展的因素。

五、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对于互联网时代财务会计及管理动向的分析,发现网络会计与传统会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前者不仅以后者为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对于后者的传承和优化,继而促进企业会计工作的与时俱进,保证其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盖地,姚王信.试论财务会计核心价值[A].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2010年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

[2]吕书明.探析财务会计的改革与创新[A].经济生活――2012商会经济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2.

[3]刘仲文,王文斐.财务会计报告内容的国际比较[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

篇5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管理 财务风险

一、移动互联网与财务管理的概述

(一)移动互联网的涵义

移动互联网即为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结合,指的是互联网的技术、平台、商业模式和应用与移动通信技术的结合并付诸实际活动的总称。4G时代的到来及自媒体平台的不断优化,加之移动终端设备的不断完善,都为移动互联网诸如巨大的能量,给移动互联网产业带来突飞猛进的发展。

(二)财务管理的涵义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构成部分,指的是在一定目标引导下,按照财经法规制度和财务管理原则,组织关于资产的购置(投资)、资本的融通(融资)、经营中现金流量(营运资金)和利润分配的管理的一系列财务活动。

二、移动互联网对财务管理方式的影响分析

在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之下,企业财务管理方式受其影响而发生一定的改变。在移动互联网的促进下,有效带动了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诸多便利。但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也给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及工作方式带来新挑战,甚至新的风险。

(一)带动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

每个企业中都有独立的财务管理部门,但企业内部其它部门实际上对财务部门或多或少抱有不信任感,认为产量、产品、标准服务、渠道、顾客和结果的相关成本报告存在作假或者存在对自己不利的因素。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企业财务管理方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由原先的会计纸质化向会计信息化方向转变,财务管理也从财务部门单方面掌握向多部门的财务共享转变,企业的产量、产品、顾客及结果等成本报告在财务共享平台上出现,并由其它部门一同“审核”,改变了以往其它部门对财务部门的不信任。

此外,移动互联网也为会计行业升级、会计人才转型、会计职能转变等带来新的机遇,加快了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建设和服务模式的转变,有关公司的经营业绩、员工的绩效、各部门员工工资等都可在企业的APP中查询到,员工只要在手机上下载一个企业APP软件,再使用员工账号登陆,便可查询到相关的信息,这便是移动互联网对财务管理的转变,使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

(二)对企业财务管理的模式及工作方式带来挑战

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方面,在移动互联网的引导下,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均能与计算机、手机联合,如银行业务可通过移动通信完成转账汇款业务、银企对账业务;而相关的投资、融资、利润分配等财务管理活动,企业管理者及投资者都可利用手机或者计算机进入对应企业的官网或者APP而查询到相关信息。

根据工作方式特征来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使企业的在线办公和移动办公等成为可能,且企业还能够处理电子货币、电子单据、网页数据等新介质,有效打破时间、空间限制,使企业财务管理效率大大提高、管理成本大大降低。

移动互联网确实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了诸多方便,并有效帮助企业降低了经营成本和提高了管理效率。但与此同时,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者由于受到传统思维的影响,仍然还无法适应移动互联网对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影响,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受限及自身思维的拘束,而使得移动互联网对其财务管理工作方式的积极改变,有可能变成对其工作的消极影响,给其工作带来挑战。而这需要企业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必要的教育与培训,要求相关财务工作人员转变思维,并跟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步伐。

(三)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新风险

移动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虚拟的平台,虚拟性必然使其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移动互联网在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便捷的同时,相应的也会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新风险。比如企业的财务共享平台、手机APP等都需要员工账号登陆或者输入口令,而这些账号及口令的安全性并不高,很容易被一些不法分子(如黑客或犯罪集团等)入侵盗取账号和口令,甚至入侵管理者的账号,从而窃走企业的财务信息,变卖给同行企业或者将财务信息泄露出去。不管是哪种行为,都会威胁到企业的健康发展。

此外,移动互联网使得以往各项合同、文件的手写签名变为电子报表和电子合同的电子签名,而电子不同纸质媒介,电子签名难以辨别真伪,甚至任何人都可以代替本人签名,从而给企业带来交易风险。

三、移动互联网下财务管理的完善对策

(一)实行财务共享服务,提升财务信息化管理水平

财务共享服务可以将企业分散、重复的业务整合起来,并为业务单位提供充足的后台支撑数据与服务,利用财务转型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财务共享服务尤其适用于集团公司,能促进不同地方分公司与集团共享一个财务服务平台,促进集团与地方分公司之间的联系与沟通,避免许多不必要的地方管理者协同财务人员出现财务舞弊、做假账等现象的发生。实行财务共享服务,也能够提升财务信息化管理水平,通过整合分公司分散、重复的业务,采用跨级工厂的运营模式,做到工作标准化,为业务单位提供足够的后台支撑数据与服务,并建立一个可以共享的财务服务中心,提高财务管理效率、服务水平,并降低财务管理风险与交易风险。

比如现在很多集团公司都建立了一个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并利用移动互联网上线,该系统的上线能为集团公司会计核算搭建统一的共享服务平台,不仅促进集团与分公司会计核算基A与业务流程的统一,而且还推进了集团与分公司财务业务一体化进程,清楚了解集团与分公司的资金情况与投融资情况,利用分公司或者集团公司的剩余资金为其他财力紧张的分公司提供资金支持,有效整合了集团与分公司的资金使用,强化了预算控制,加强财务的集中管控,避免一个或者若干个分公司同时出现资金短缺而影响集团整年度营运情况。

所以对于有能力的上市公司或者其他中小公司,都可以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ERP系统,该系统需要借助移动互联网上线,并与财务共享服务平台连线,以查询往年的财务变化情况,管控企业整年度财务运行情况,同时预测未来几年企业的财务水平,做好财务管理工作计划。

(二)创新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及工作方式

在移动互联网之下,为了适应新的环境,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及工作方式都必须进行改变和创新,以应对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

第一,企业需实现财务管理网络化。财务管理网络化便是将移动互联网技术利用到财务管理活动中,即企业借助移动通信技术和自媒体平台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全部职能。这就要求企业聘请专业的计算机人士,在财务工作人员的配合下开发适合本企业的网络财务管理软件,该软件能改变财务管理传统模式,使企业实现财务管理与业务运营的在线适时管理、协同移动通信设备及对电商的统一管理。最终实现对财务的动态会计控制和在线经济资源管理。

第二,借助移动互联网对财务管理实行柔性管理,创新企业各方面管理,包括人员调配、企业生产、信息处理等的柔性管理,将企业内部所有员工的资料、生产工作安排、档案处理等信息都分享在财务共享服务平台或者企业官网上,而这些信息只有企业的高管(各部门管理者或者负责人级别以上)才能查看,以方便这些管理者分配员工工作和进行员工调配。其中,档案信息还包括财务信息资源,从财务的计划、控制、分析角度入手,借助移动互联网分享财务信息资源,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参考,以提高企业财务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三)分散财务风险和交易风险

即便移动互联网存在一定的风险,但企业财务管理必须依赖移动互联网开展一系列活动,这已经是大势所趋。但企业必须清楚认识到移动互联网本身存在一定的风险,因而在开发财务共享平台和企业官网、手机APP时,都应聘请专业计算机人士进行防火墙设置,并对管理者账号、进入口令的安全性设置高级密码,以防止其他不法分子对管理者账号及进入口令的入侵,窃走企业重要财务信息。当然,为了防止一些更高级别黑客的入侵或者对公司财务信息的破坏,一些事关公司重要机密的财务信息建议不共享,最好是保存在公司内部未联网的电脑内,避免不必要的财务风险的发生。

此外,企业可以用手写签名的文件和合同仍沿用传统的手签,尽可能避免使用电子报表和电子合同的电子签名,尤其是重要文件与合同更应用纸质签名,以避免交易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吴彦国.移动互联网浅析[J].轻工科技, 2013(9):87

篇6

高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每年都会向社会传送大批量的毕业生,怎样才能提升高职财务会计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掌握更多的实践性操作技能,成为了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翻转课堂教学的基本设想,希望通过翻转课堂的活动形式,来提高财会专业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一、“互联网+”时代背景

简单来说,“互联网+”就是将互联网技术同过去的一些传统行业联系在一起,但是这种联系是在互联网络连接的基础上形成的,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已经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支持,在网络平台中,能够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行业的生产效率以及行业间彼此交流的密切程度,促进互联网络技术同传统行业的融合发展,进而推动我国市场经济中各行业发展水平的快速提升。

二、高职院校财务会计专业开展翻转课堂的重要性

(一)帮助学习繁忙与学习困难的学生

在高职院校财务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中,正在积极创建并开展财务会计专业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这是高职教育同互联网技术高度融合的教学模式,实现了对互联网络资源的高度利用,而高职院校财务会计专业教师通过开展翻转课堂教学以后,能够很好地帮助那些学业任务比较繁忙的学生,让他们能够充分利用闲暇时间来进行财务会计专业的学习,提升高职学习时间的利用率。而通过开展翻转课堂的教学课程,还可以帮助一些有学习困难的学生,让他们可以在课下反复观看教学视频,对课堂学习不懂的地方进行反复性的深入探究,而不是像传统课堂学习模式那样将问题积累,每天都可以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理解。

(二)增加教学互动

同高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高职院校财务会计专业教师通过开展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增加许多教学互动,这是传统高职教育模式所无法比拟的,在“互联网+”的时展背景下,在翻转课堂的教学中可以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实践活动,指导学生熟练使用各种财务信息处理软件,针对高职学生不会操作的步骤问题进行正确指导,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师生之间的沟通效率,在高职翻转课堂的教学沟通中,学生不必太过拘束,同学们可以针对一个共同的教学课题展开探讨,集合大家的智慧来完成学习任务,师生之间也可以互相帮助,共同成长。

(三)实现分层教学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要求高职院校财务会计专业教师在开展翻转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来进行因材施教,因为不同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和需求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同学财务会计专业软件和技术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相对较差,要想掌握财务会计系统软件的应用技巧需要一个时间过程,而且现代化企业中财务会计职务本身也会分为几个不同的方向,比如财务会计核算、财务会计统计还有财务会计审计等,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财务预算和企业资产评估都需要由专业的会计从业人员来完成,而在高职翻转课堂中实施分层教学,则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对财务会计专业的学习自,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展开指导。

三、构建互联网+高职院校财务会计专业翻转课堂的教学设想

(一)互联网+微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关于构建互联网+高职财会专业翻转课堂的教学设想,可以从微翻转课堂的网络教学模式展开研究,主要实施微翻转的财务会计专业课堂教学策略,同时开展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并进的翻转课堂教学活动,将高职财务会计专业的学生联系起来,基于“互联网+”的微翻转课堂能够将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将财务会计专业的教学分成几个模块,然后进行单元式的模块教学,减少了教学资源的闲置性,对传统的“填鸭式”理论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重点是转变了高职院校财务会计专业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动手实践操作,培养了高职学生的财务会计专业实践应用能力。

(二)互联网+3D微教学空间

而互联网+3D的微教学空间,主要指的是运用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远程教育的操控管理,在三维立体的微教学空间中,高职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出多样立体化的财务会计专业知识,所谓3D立体的微教学空间,简单来讲,就是打造一种虚拟模拟式的微型课堂,进而实现对财务会计专业课程的翻转教学,在虚拟的教学空间中,学生同样可以感受到真实的教学情境,将本单元的专业课程教学主体注入到3D微教学空间当中,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参与性,所有3D场景绘制均取材于真实的财务会计工作环境和工作场景,高职教师还可以设计安排一些教学任务,对学生施加一些学习压力,通过构建互联网+3D微教学空间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对高职财务会计专业的实践性应用能力。

(三)互联网+APP翻转学习平台

伴随着现代化电子通讯技术的发展,智能互联网络,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可以说是已经走进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同时也影响着高职院校财务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基于互联网+APP的翻转学习平台也逐渐成为了高职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自己的智能手机上下载安装APP软件就可以实现对高职财务会计专业的学习。在互联网+APP的高职财务会计专业翻转学习平台中,主要分为三个模块,将每一学习单元的微课教学视频进行整合,学生可以随时翻阅学习PPT,也可以从互联网+学习平台中了解到更多关于国际金融财务会计方面的热点知识,在软件练习的过程中,熟练掌握新会计准则,同时也可以了解当前我国银行、金融证券公司以及现代化企业的发展趋势,明确现代化企业对高职财务会计专业学生的人才招聘需求。

四、“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财务会计专业翻转教学的实施步骤

(一)录制视频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开展高职院校财务会计专业的翻转教学,首先第一步要做的是录制好翻转教学视频,每一小节课的教学视频最好不要超过20分钟,一般控制在15分钟最好,录制视频内容要尽可能地抓住高职院校财务会计专业的重点和难点,录制的过程要简单明了,不要有多余的话,可以在每堂课结束的时候留给学生几个问题,让高职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利用课余时间来进行财务会计专业的教学实践,把实践中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再重新进入到翻转课堂的学习当中,直接切入主题来开展教学,视频要尽量短小精悍,重点体现高职财务会计专业的教学特色,针对现代化企业的财务会计软件应用操作展开清晰的讲解。

(二)引导学生观看视频

在引导高职财务会计专业学生来观看“互联网+”翻转教学视频时,相对于过去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可以说是丰富了许多,在当前的高职院校内已经基本实现了无线局域网WIFI信号的全层覆盖,学生可以自行选择时间和地点来对财务会计专业的翻转课堂教学视频进行观看学习,用自己的智能手机或者智能平板电脑都可以安装APP翻转学习平台软件,高职院校教师在开展翻转课堂教学课程时,一定要发挥出教师的引导性作用,而不是对学生放手不管,反而要比以前更加负责,定期考察学生对财务会计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每次教学视频的观看学习做好记录。

(三)开展翻转课堂教学互动

为了能够更好地利用现代化互联网技术来开展高职院校财务会计专业翻转课堂的教学任务,高职教师可以把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研究小组,不断整合翻转课堂的教学资源,吸收并引进更多社会上最为先进的财务会计技术到高职课堂的教学当中,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积极开展翻转课堂的教学互动,同学之间要互相协作,共同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讨论,在对财务会计专业问题进行学习思考的同时,学生也能够意识到自己身上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与此同时高职教师也可以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由师生一起讨论出下一节课教学的主题内容,学生也可以对高职财务会计专业的翻转教学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篇7

一、互联网+经济对企业的影响

“特别是移动互联网规模快速增长,极大带动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各类智能终端的发展。”业内专家表示,作为交易平台,互联网已成为分销的重要渠道,越来越多传统企业进入电子商务领域。而作为工作平台,互联网对企业的服务支撑逐步渗透到生产经营全过程,推动了传统企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同时,互联网新技术、新业务加快创新发展,不断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及应用发展势头强劲,并带动相关产业创新发展。为顺应当前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企业应该加强对互联网+经济人才的培养、保留,也是当前企业应该考虑的重点。

二、转型的方向、具体措施

(一)加强人才引进,保留人才

实现人才选拨的完善性在互联网+下人才选拨是十分重要的,企业需要实现人才选拨的趣味化,将人才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互联网+”人才甄选流程中应用到的评估工具(或方法)包括在线标准化测评工具、基于在线测评结果的潜力评估报告、结构化面试和情景模拟(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360度多角度评估等,这些工具(或方法)分别被赋予不同的使命,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才选拔测评中心,以对人才“问、闻、望、切”。除此之外,在人才选拨方面,还需要多角度的进行完善,并非仅仅局限在学历方面,还要实现其多元化,比如像职业技能水平、人际关系、思考模式、情感情绪等,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利用想用的测评工具进行评估。

互联网+共享经济时代,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链接,并提供丰富的资源共享平台和条件,为企业招聘带来了更多便利,但同时挑战并存。

一方面,人才的找寻更便利。人才可谓是无处不在,人才和企业链接的渠道也更加丰富多样,早已不限于招聘网站、招聘会等传统渠道,在社交网络、新媒体、各种圈子、社群等等都能遇见。但另一方面,企业争夺人才也更加激烈。因为信息的高度共享,人才对企业的挑选、判断,机会也越来越多。如果企业还沉浸在过往所谓渠道方式的经验中不能自拔、不突破、不创新,不形成一套优势成熟招聘用人思路,对优秀人才的及时引进及保留,那么企业在人才引进方面,将变得愈发困难,这无疑会掣肘企业的发展。在“互联网+”共享经济时代人才培养与保留,详细方式如下所述:

第一,狠抓企业内功。在企业管理、人才激励、职业通路、优秀文化打造、工作氛围、团队合作、职业培训、福利保障等诸多方面,企业要狠练内功。筑巢引凤,筑窝抓鸡。企业需要在人才吸引力、保留力、发展力三力上持续狠下功夫,这个伴随企业成长的整个生命周期。

第二,甄选快,决策快。这是一个抢人的时代,是人才,就意味着有无数机会等待他,诱惑他,慢一步,迟一程。因此,企业要构建人才素质模型,精准挑选人才;建立精准评估体系,提高甄选和决策录用效率,第一时间确定意向,通知录用,避免冗长低效的面试流程,尤其对于现在的“速时主义”人群,没人愿意陪你长时间的面试、等待下去。

第三,预判需求,建立圈层,做足储备。如前述,人才都有其所在的圈子,企业招人要打入圈子招聘,事半功倍。而招聘战略必须时刻和公司战略同步,这就要求对行业发展趋势,企业战略规划有透彻清晰的把握,提前构建人力规划,做足人才储备。做到手有存粮,才能足够应对人才短缺。

第四,快速建立能征善战的招聘团队。在企业成立之初,这个团队就是首要重拳打造的。这样,才能保证急需岗位,团队作战,提高招聘效率,储备及规划岗位,持续招聘,储备人才。对于招聘人才的人才队伍打造,不容忽视。

第五,精准把握需求。企业容易犯的错误是需求不准,将牵连到一系列不知道人才画像的情况下,凭感觉找人,选人准确率不高,这是其一;其二,人才需求不准,导致不能很好定位渠道,招聘效率太低;其三,带来评估标准不一,导致甄选效率低,出现优秀人才遇见了也抓不住的情况,浪费机会成本。

第六,准确背景调查。很多企业不重视背景调查,实际上背景调查至关重要。一个人的表现,仅靠面试阶段,最高能评估准确70%左右,这已是行业很高的水准,但真实评价一个人,往往在其之前工作履历中,是如实自然显现的。背调不建议由应试者提供人员,这样的往往因为熟识有失偏颇,需要找到既往经历中是否有熟悉的朋友,朋友给的意见一般是更具参考性,另外重要岗位可以寻求专业背调公司进行,效果很好。

(二)全面掌控?D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第一,争取面向“新思路 新机遇 新突破”为主题,探讨人才战略理念、模式、发展方式的转变,共同分享人才管理的最新观点与成果。

第二,创新发展是分享经济的根本动力。分享经济是伴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的创新应用而兴起的,以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源的使用而非拥有为产权基础,通过以租代买等模式创新,实现互通有无、人人参与、协同消费,充分利用知识资产与闲置资源的新型经济形态。

(三)实现绩效薪酬的变革

在互联网+经济发展下,企业需要根据实际的发展情况,遵循基本的原则与基础,制定切实有效的绩效薪酬制度,其中企业需要对当前绩效薪酬的缺陷加以分析,并且也要加强对绩效薪酬的认识与了解,可以将马斯洛需求理论等融入其中,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企业员工的积极性。除此之外,还要将其与工资挂钩,这样才能实现人才战略转型的科学性。

(四)制定人才战略转型协调管理制度

篇8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计算机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8(c)-0129-02

移动互联网目前已经成为技术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应用前景最为广阔的新兴产业。以移动智能终端、云计算、物联网等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迅速兴起,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高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移动互联网领域课程的学校非常少,人才培养模式还在探索当中。传统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无法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如能适应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培养思路和培养方案,就能赢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生存空间,培养的学生也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

1 移动互联网现状及发展趋势

CNNIC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894万人。与此同时,手机网民规模稳步增长,规模达到5.94亿,半年增加367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4年12月的85.8%提升至88.9%,随着手机终端的大屏化和手机应用体验的不断提升,手机作为网民第一大上网终端的趋势明显。

2015年上半年,手机支付、手机团购、手机旅行预定用户规模分别达到2.76亿、2.70亿和1.68亿,半年增长率分别为26.9%、14.5%和25.0%。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5年5月,移动端总体使用时长达到259亿小时,超过PC端使用时长的2倍。当前PC端使用时长已趋于平稳,移动端则仍在以较高速度增长,未来网民对于移动端的依赖还将进一步加强。随着4G的商用,虚拟运营商的进入,无不显示着移动互联网市场正在经历着深刻的行业变革。移动硬件普及、网络基础设施提升带来的市场容量扩张为移动互联网市场持续增长提供内源动力,而行业参与者的增加也将为市场竞争注入鲜活的力量,移动互联网市场正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正在深刻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2 移动互联网人才需求与培养情况

2.1 人才需求情况

从目前国内IT行业的发展对人才需求情况来看,移动互联网方向的人才需求巨大,而传统计算机类专业已处于供求饱和或供大于求的局面,两者形成鲜明对比。随着国内4G行业的不断发展,移动互联网人才的缺口也会越来越大。移动互联网人才需求主要分为两类:一类偏向硬件;一类偏向软件开发。从目前的招聘需求来看,后者的需求更大。移动互联网软件开发包括手机终端游戏应用软件开发、移动增值业务开发和其他嵌入式系统应用软件开发等。相对于传统的计算机行业,移动互联网具有自己特有的行业特征,所需要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软件开发能力,还应该掌握移动通信技术、信息编码与信息安全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必须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

2.2 人才培养情况

目前移动互联网人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处于供需失衡状态,缺口比较大。国内专门针对移动互联网人才培养而开设相关专业的高校甚少,尽管部分社会上的IT培训机构开设各类相关的培训班,但由于学习时间的限制尚不能构成学科专业体系。高校的培养机制、专业设置和市场的需求之间有一定的脱节。就计算机专业而言,为了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人才,紧跟社会需求,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上必须进行改革和尝试。

3 应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相对于传统的计算机行业,移动互联网具有自己特有的行业特征,所需求的人才必须是复合型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移动通信技术,还应该掌握软件开发能力,同时还必须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

3.1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了教学的目标以及达到这个目标必须完成的教学内容,对最终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武昌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根据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定期对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修订。首先由计算机专业骨干教师讨论培养方案,根据行业的变化确定交流考察的重点。接着由学院组织相关教师,走访相关企业事业单位,以及与历届毕业生座谈等形式,弄清社会人才需求状况及应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根据计算机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确定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和内容。同时,还需协调学校相关授课部门,讨论培养方案的可行性,最终确定计算机专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我校属于地方性本科院校,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不但理论知识丰富,更需要具有工程实践经验,所以师资队伍的培养应以“双师型”教师为目标。具体采取用以下几个措施:第一,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度。由有经验的教授和专家做导师,从青年教师的教学、工程实践及科学方向、科研等各个方面进行指导和培养,针对青年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具体建议和意见。青年教师不仅能从导师那里学到教学经验,而且导师的思维方式、人格魅力都会对青年教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二,完善教师培养机制。定期举办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举办课件制作大赛,提高教师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应用能力;有计划地选派教师深入企业事业单位或生产一线进行实践锻炼,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3.3 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更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表明,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校企合作建设的计算机专业实践基地有助于学生及早接触业界,了解专业学习方向,学生所学的知识在实践过程中交织使用,学生能力逐步提高,并具备了上岗工作的能力,实现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链接。

4 结语

应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移动互联网行业的飞速发展,对高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一个探索的阶段,该文从国内移动互联行业的发展、移动互联网人才需求、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期为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 肖志辉.移动互联网研究综述[J].电信科学,2009(10):30-36.

[2] CNNIC.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5.

[3] 谢欣.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行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声屏世界,2011(8):57-58.

篇9

马化腾在最近接受的采访中承认,微信商业化的第一步,将实践海外同行与业界的“共识”,即推出移动社交与游戏方面的增值服务。目前,腾讯“正在紧锣密鼓地研发”,等到体验比较好的时候才会放出。

是的,又是游戏!从上线公众帐号,营销平台,再到力推二维码,拓展O2O,微信的商业化尝试就已经开始了,但是这些尝试的效果都有限,或因产品属性的制约,或是需要长期的耕耘。总之,短期内,微信的商业化进程缓慢。只有移动游戏,是最成熟的商业模式。

在亚洲有两个与微信非常相似的产品――日本的Line,韩国的Kakao,都因为游戏而实现了盈利,再联想到腾讯的娱乐基因,微信进入移动游戏领域,便是顺理成章了。时间点可能就在2013年,此前,触控的创始人陈昊芝更是预计:微信游戏平台的收入在三个月之内就可以达到5亿元到10亿元。

行业内的研发厂商们对于微信游戏平台可谓翘首以盼。那么,微信的游戏平台上线之后,对于腾讯的移动互联网业务,对于中国的移动游戏产业,将会产生哪些影响呢?我们今天不妨在这里大胆猜想一下。如有不同意见,欢迎讨论。

猜想一:产品方面,微信将侧重于休闲类型游戏。目前中国移动网络游戏的主要收费模式,还是与传统客户端游戏相同――游戏内道具收费,以RPG类型为主。这显然对智能终端的新科技(如NFC、LBS、重力感应、多点触控等等)的应用不多,换句话说,玩家们玩的移动网游,其实是换到移动端的客户端游戏。话虽如此,在中国用户不会为游戏下载付费的情况下,游戏厂商们的如此做法也实属无奈之举,而面对营收所带来的压力,也只有如此。

谁能打破这条铁律呢?看来只有拿到第一张移动互联网船票的微信莫属了:手握三亿强交互关系的用户资源,只做一个流量引导的移动游戏下载商店,那岂不是暴殄天物?休闲类型游戏在用户的交互方面,更适合微信游戏平台,因为中国人的“零和博弈”心理,在商业模式上的拓展也更加容易。

大胆预测,微信游戏平台上线之后,中国移动游戏行业的玩法可能出现巨大变化,很可能有新的商业模式被创造出来。

猜想二:在运维方面,微信的许多拓展插件,可以完整运用到移动游戏上面。如附近的人,摇一摇,漂流瓶等等,在微信的发展的初期,贡献了巨大的能量,这些很成熟的运作模式,可以完整的平移到移动游戏平台之上。试想一下,你只消一键就可以找到同一个楼层内与你玩同一游戏的TA,你们可以合作通关,并将合作的成果炫耀出来,这对一众丝来说,该是怎样的吸引力哦。

猜想三:微信的内容推广潜力将被极大的挖掘出来。对微信内的3亿用户充分挖掘,诸如,你可以看到你关注的明星在玩XX游戏,你的好友在XX游戏排行榜的第几位……游戏的公众帐号下将聚集相当数量的玩家,开发都可以直接听到他们的反馈。游戏的开发者、运营人员、玩家被整合到一个平台当中,他们将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社交关系,这对增强游戏的粘性,完善游戏的更新、运营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在某种程度上说,这盘活了微信的营销平台。此外,YY在PC端的模式,是可以被微信复制到移动端并发扬光大的,而且是在社交关系强于前者的情况下。

猜想四:财付通将被放在重要位置,并完成产业链上的最后一环。不可否认,运营商的计费通道依然是今天最稳定的移动支付方式,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推进,移动支付的发展,尤其是腾讯利用自身的优势,将微信与财付通进行有效的整合,可以提供一个媲美运营商的稳定、安全的支付通道,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用户的认可。对微信的移动电商平台的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

猜想五:全产业环节的覆盖将为腾讯创造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纵观移动游戏的研发、运营、推广、支付、用户数据挖掘,都可以在微信的游戏平台一站式完成,这很可能为腾讯创造一个移动游戏的完整生态系统,一旦附着其平台的用户使用习惯形成,这其中的想象空间巨大。在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微信都可以尝试开放:比如接入其他支付平台;比如K歌、美图、电商……到那时,腾讯的第四大运营商当之无愧。

篇10

【关键词】互联网+;深度学习;层进式学习;沉浸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21)02、03-117-03

跨界概念的有機融合:“互联网+”“深度学习”

近年来,人们头脑中常会闪现出一些概念的跨界应用。例如“深度学习”这个词,原指用机器模拟人脑深层结构形成近似于人脑判断的一种计算机算法。它指向的是机器对人的模仿和学习,结果是机器通过大量学习取代人的工作。而教育学中的“深度学习”则另有其意。它主要指主动高效、以理解记忆为特征、涉及高阶思维且学习结果迁移性强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过程。另一个跨界概念是“互联网+”。“互联网+”原指互联网技术与经济领域的叠加产生更大经济效益;现在它从经济领域迁移至教育中,意味着互联网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带动学科教学的全面升级。“互联网+”环境下的科学教育,学习内容变得丰富多样、学习方法趋向于技术支持下的真实探究,学业评价也呈现出真实有效的过程性评价。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层面看,将“互联网+”引入科学教育能够更好地推动学生走向科学的“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的具体表现:“层进式学习”“沉浸式学习”

从本质看,教育学视野下的深度学习,不是学生像机器一样对人脑进行简单模仿,而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知识进行“层进式”和“沉浸式”学习的过程。所谓“层进”是指学生头脑中知识结构稳定推进,形成融会贯通式的知识框架。而“沉浸”则指学生的一种心理状态,亦称作“心流”,它是学习本身对学生具有强大吸引力;学生主动愉快学习,其结果指向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核心素养。

要想实现“层进式”学习,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层进式”的学习指导,需实现“深度教学”和“深度学习”的一体化。对学情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针对学情确定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设立教学目标,根据目标设计难易适中、富有挑战和激励色彩的活动等。这些都是有利于学生按部就班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

至于“沉浸式”学习,则要求尽可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师生相处更加轻松和谐,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有趣、丰富、魅力无穷。两者分指学习过程与学习心理,没有先后主次之分,而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笔者尝试将“互联网+”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学习情境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进入“沉浸”学习的场域之中。希望通过“互联网+”实现对课堂学习资源的有效调配,课堂学习活动的有效管理,协助教师有效利用动态生成新的学习资源等,以有效推进“层进式学习”。

深度学习推进策略:以“互联网+”搭建学习脚手架

1.“互联网+”扩大知识广度

在“互联网+”环境下各科学习都会有意无意地被打上“科学”的烙印。首先是学习资源体现科学性。例如体育老师将科学原理应用到体育的耐久跑训练中;美术教育引导学生将科学幻想与艺术融合;越来越多学校的综合课程以科技为主,“机器人”“创客”“人工智能”以及STEM课程等吸引了众多儿童。语文、英语阅读中各种科普绘本中专业名词越来越通俗化、低龄化:宇宙粒子、太阳风、黑洞、塌缩、红巨星……深深吸引着孩子们好奇的目光。在互联网时代,儿童每天接触的学习空间里大量充斥着科技元素,使科学知识的广度得到充分拓展。其次是学习过程体现探究性。近几年来非常流行的项目化学习,一般都会倡导学生以“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寻找证据—得出结论”的形式开展研究性学习;项目实践的内容几乎覆盖所有的学科领域,但基本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讲究科学性,鼓励学生进行实证研究,注重思维的内在逻辑性,这从本质上讲是符合科学精神的。

因此,在这样的大趋势下,通过“互联网+”环境开展科学教育,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早已不属于单一学科的任务,而是形成了一种泛在、融合的教育态势。教师必须对学科的育人价值进行全面考量,从单一学科知识的讲解中摆脱出来,转向以“互联网+”课堂全面提升学生科技与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更加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2.“互联网+”延续学习深度

科学研究离不开观察,小学阶段培养观察能力是科学活动的主要目标。在现实中由于观察障碍引起的探究不深入、不连续现象屡见不鲜。老师通过“互联网+”有效延续学习的深度与持久度。

(1)对宏观世界的探索。五、六年级学生学习昼夜交替、四季成因和月相成因时,往往因太阳系成员众多且关系复杂而倍感困惑。一般教师借助模型帮助学生理解。随着时展,模型也越来越接近于真实。由最早期的一幅幻灯片开始,到后来用“三球仪”,再到现在学校拥有的裸眼3D影像,学生对于宇宙天体的观察从“纸上谈兵”式的“尴聊”到虚拟现实场景中的观察。“互联网+”提供的学习资源可以突破观察条件的局限性,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宏观世界。

再比如六年级学习“看星座”一课,要求学生观察天空中常见星座。但由于大气污染、光害污染等因素,观察真实星空十分困难。教师为学生量身定制数字化学习方案:a.学生借助Stellarium(《模拟天文馆》)观察星空全貌。b.学习终端出示几组亮星,学生发挥想象绘制个性化图案并给“星座”命名。c.学生观察录制好的Stellarium片段,以“北斗七星”为参照物发现星座的变化规律。d.继续以“北斗七星”为参照辨别星座在一天中的变化和一年中的变化。e.拓展:手机或平板下载“观星指南”APP,学生到真实天空中找星星、看星座。

“互联网+”环境下的科学课堂为学生成功创设了虚拟场景与现实生活的无缝对接。教师将学习材料进行层级化呈现,引导学生头脑中经历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由猜想到虚拟现实论证、由建立模型到解释、论证等一系列“层进式”学习,其科学知识的接纳与抽象概念的形成不是缘于机械灌输,而是建立在对事物和现象进行充分感知、理解、假设、收集证据并论证的基础上,并且在这种“层进式学习”中的学生也一定是“沉浸”在对问题深入探究的情境之中。

(2)亲密接触微观世界。在“显微镜下的世界”一课中,统计“小水塘”内部微生物数量和种类的变化是个难点。学生往往只观察到个别现象,很难从中抽取出“微生物”的共同特征。在课堂上,教师使用“希沃传屏”直播手机摄像头拍摄到的显微镜下的微生物画面,学生忍不住大声欢呼起来!回家后这样的观察也能延续——如观察生长在食物表面和土壤中的霉菌、口腔上皮细胞和洋葱细胞结构等。

在未来的科学研究中,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学会操作和使用各种信息化工具,随时随地进行有效观察。通过观察行为,学生科学视野得到拓展,学习欲望不断加深,短暂的观察行为也更有可能转向持久深入的长期观察,这正是“深度学习”的外在表征之一。

3.“互联网+”增加过程与结果的关联度

科学探究离不开观察和实验。在课堂上,学生还会在实验中通过专用工具测量出一些数值以证明猜想是否正确。在此过程中,好的测量方法与测量工具能够助学生一臂之力,迅速建立实验中所测变量与条件之间的关联性。

(1)利用传感器精确提高实验信度和效度。在日常的科学探究中,除了观察受客观条件限制,数据的收集整理往往也会成为学生学习的绊脚石。数据收集的第一步是测量,小学阶段一般只要求学生用常规手法作简单测量,误差往往会比较大,由此严重影响到实验结论的得出。例如三年级学生研究“一杯热水的降温规律是先快后慢还是先慢后快”这个问题,教师尝试让学生利用传感器感知温度变化,利用平板监控并自动记录数值,最终生成可视化统计图表,大大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学生在观察分析数据结果的基础上顺利归纳出“热水降温先快后慢”的科学结论。由于现象本身与数据之间联系紧密“所见即所得”,使得科学结果的归纳更加严谨顺畅。

(2)利用软件统计和分析。四年级学生在“食物与营养”一课中,学生用PhET虚拟实验“饮食与运动”平台按自己喜好搭配食物。软件自动计算食物中所含营养类别和热量总数,生成折线图和柱形统计图,帮助学生准确预测未来身体的发展变化趋势。学生不但在配餐中掌握了营养全面、比例恰当、热量均衡等三条核心概念,同时还知道了不同人群需要怎样搭配饮食方案才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