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课堂在教学中的应用范文
时间:2023-12-15 17:33: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课堂在教学中的应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是低年级英语课堂的关键。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及“三维目标”的要求,我校提出了“生本智慧课堂”的教育理念。“生本”课堂: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每一个学生都是重要的,要进行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是学习成长的主体。要把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智慧”课堂:发展智力培养灵魂的课堂。学习绝不是为了分数的学习,也不仅仅是为了知识的学习,而是为了“学会学习”。知识教育要与人文素养和谐发展,实现学生的终极价值,使他们成为有灵魂有信仰的人,实现课堂的育人功能。
1.课堂教学模式
1.1前置性学习。前置性学习就是在教师还没有进行讲解之前尝试自主性的学习,主要就是预习环节。以我校学生为例,低年级的学生基本没有英语基础,那么面对没有英语基础的学生,前置性学习如何实施?研究分析了学生的情况,并结合英语新课标的要求,设计了以提高阅读和识图能力为目标的前置性作业,即最初的时候让学生在家里通过观察文本中的图片,尝试分析图片发生的故事,回答“who?when? where? what?”这些基本问题。随着所掌握的单词句型的增多,在分析图片的时候尝试用会表达的方式解读图片的内容。在预习过程中将自己没有弄明白的地方圈出来,课堂上重点听讲。这样学生在前置性学习中不仅对课本的图片内容有了基本的认识,提高了自身的阅读能力,而且在听讲过程中做到了有目的有侧重点地听讲,提高了听课的意识,攻克了自己不会不懂的难点知识,真正实现了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学习。
1.2小组交流。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即低年级一般两人一组,中高年级一般4-6人一组,教师不再像传统课堂上逐字逐句地对课本进行讲解,而是抛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自学。对于我们低年级的学生,主要采用的是两人互助式小组,也会在课本剧表演时用到四人合作式小组。低年级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互补互助”的原则进行分组,同桌即为一个小组,这样可以保证每个学生在小组内有充分的交流和发言活动。低年级英语课堂将课本情景呈现给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尝试完成情景对话。小组合作学习在英语课堂的课前、课中及课后检查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课前小组内检查昨天的预习作业完成情况在老师来到后做基本的汇报。课中在老师讲解了重难点知识点后,小组内互帮互助相互监督完成知识点的检查工作并签上自己的名字。低年级学生积极地参与检查工作,认真负责,不让自己的同桌掉队。课后同桌之间除了互相监督检查课上的知识点,还共同完成课后的拓展作业。在小组交流中,学生真正实现了自主,自己也是小老师,监督了别的同学,也提高了自己。
1.3班级交流。班级交流的形式有很多种,有小组在班级上的展示,也有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和展示,主要目的是检测小组的成果,通过大家的交流活动集思广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低年级英语课堂中,最主要的展示形式就是课本剧的表演及英语的演讲。课本剧的表演就是讲英语学习寓于快乐之中、情境之中,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增强了语感,在实际情境中学会了运用,在表演中增强了学习信心。英语的演讲是低年级尝试的新挑战,学生们在课后自己动手设计手抄报,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用英语或者英语歌曲去展示自己的作品。将他们的展示做成视频给学生们观看,大家在观看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问题,同时取长补短,这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愿意学,学得快乐,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1.4总结巩固。总结和巩固由较适合学生一起共同完成,在总结巩固中坚持学生会的不教,学生不会的教他们怎么学,学不会的老师来教。在低年级英语课堂汇总中,如何总结能让学生们一下就记住呢?相比老师来给大家总结,学生很多时候更喜欢自己来总结,我也把机会交给学生,课堂最后的五分钟我会找一个组的学生,把课堂交给他们,他们成为我的小助手和小老师,给大家讲讲学习的知识点,还会出几道测试题检验其他学生的学习成果。这个时候我就可以在旁边做场外指导,在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给他们提供一些提示和帮助,在他们讲解完之后给予一定的补充。学生在一次次的锻炼之中不断成长,他们认识到课堂不再是老师的课堂,而是学生的课堂,老师是指导者,他们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就会更愿意投入课堂。
2.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生本智慧课堂”给了学生很多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但是同样给了老师很大的挑战,需要老师不断地提升自己。当然,在课堂中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低年级学生小组成员之间的配合问题,他们可能会出现分歧或者闹情绪;小组之间因为竞争出现的矛盾;有些小组成员责任心不强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制定了一系列的奖惩措施,在学生们的民主决议下通过,并在学期末有一个综合的考评结果,让全员全方位地参与到考评中。
我会以自己的实践不断地探索“生本智慧课堂”在低年级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争取在自己以后的课堂中能够不断地创造出“以生为本”的好课,将“生本智慧课堂”切实融入课堂,实现“建生本课堂,做智慧教师”。
参考文献:
[1]刘汉文.深圳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创新(盐田区)现场会发言材料(2012.6.12).
[2]王桃.浅谈生本课堂是孩子快乐的天堂.中小学教育,2012(11):115.
[3]邓淑燕.生本课堂的生成因素开启智慧之门[J].现代教育论丛,2011(1):90-92.
[4]黄奕熙.“生本”促成智慧构建高效的课堂[J].科教文汇旬刊,2011(4):93-94.
[5]刘泽芳.生本课堂与深度教学[J].语文天地:理论综合,2013(12).
篇2
关键词:高年级 英语 智慧课堂
一、智慧教学的内涵和特征分析
在《教育大辞典》中,教师面对复杂的教学情境所展现出来的一种正确、快速、敏锐的推断能力就是智慧教学法。经过对智慧教学内涵的界定,我们能够认识智慧教学法详细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教学环境的繁杂性;第二,教学的情境性;第三,教学的实施性。尤其是在高层次的智慧教学中,教学环境相对复杂,教师不但要具备较为充裕的教学经验与迅速的反应能力,更要把教学艺术水平与自己的建设能力实施有效结合。
二、完善学生的“自我意识”
课堂不再是指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新知的场所,给老师与学生提供应创新的空间与余地。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施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育学生的自立意识。过时的教学法基本上都是老师给出规范答案,学生负责去记忆,这样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状态,创新精神很难在他们身上找到。因此教师应当经过师生互动帮助学生胜利,让他们拾回自信。教师要有意识地从思维的多向性指导,从不一样的角度探讨知识,主动思维,充分施展他们自己的见解,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尽量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余地多一些,展现自我的机会多一些,尝试胜利的愉悦多一些,让学生始终不渝地参加知识生成的全流程。
三、机智捕捉生成资源,增添教学的精彩性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把执行教案看成课程实践的一个开始,用心收集、捕捉与筛选学习活动中反馈出来的有利于进一步学习的生动情境,以此来调动教学行为,从而让课程实践从执行教案走向师生互动生成。
比如五上Unit3 “What would you like?”这一课,在教授时,首先师生对话。T: What do you like, Chinese food of western food?Ss: I like….T: Some like Chinese food and some like western food. What western food do you know? Ss:……T: Today let’s learn some popular western food. 在对话中教师用多媒体课件依次出示三文治、沙拉、汉堡包和冰激凌的图片,引出单词“sandwich”、“salad”、“hamburger”与“icecream”。T: Do you know what English people like to drink? They like to drink tea. 其次,教师把生词写在黑板上,带领学生读几遍,然后让学生分组比赛读、分男女生读。之后第一次播放教学录音,全班学生跟着录音读。最后学生拿出人物头饰,替换对话中的关键词,重新编写对话,然后教师请两三对学生上讲台表演对话。
四、课堂纪律要严抓,提升学习的有效性
在课堂上我需要学生做到“仔细听,大声说,重点记,工整写,主动练”。在上课前说一些句子,像:“Listen,listen,I must listen carefully.Speak,speak,I can speak aloud.Study,study,I can study English well.Practice makes perfect.”来激励学生张口说英语,并提示他们一定要遵守课堂纪律。每节课,我不单单是站在讲台上讲课,而是连续穿梭于过道,随时留意着每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状况,并随时对他们实行提问与指导。
通过让学生复习之前的旧知识、单词拼读、重点语言点应用、观看幻灯片回答问题、造句、小组练习、小组调查等活动,阻绝了某些学生在课堂上不思维、不开口、不参加、说闲话、思想开小差等不良情况,让每个学生在紧急而又活泼的氛围中经过听、说、读、写训练,动脑、动口、动手掌握与运用本节课的重难点。
五、有效的小组活动让课堂活起来
“面向全体学生,重视素质教育”是英语课程规范的基础理念之一,课堂是执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执行素质教育就是要突破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套路,建造具备实际性、教育性、建设性的,以突显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方式,激发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探讨、创新,优化课堂教学,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智慧型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设计不一样的任务让学生经过现实的应用去实现,而且会使用方式多样的活动形式让课堂活起来,像游戏、表演、歌唱、绘画、讨论、争辩、记者招待会等活动。这样经过较好的小组活动设计,能建立良好的英语交际“情境”,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协作”、“会话”,从而实现学生不知不觉中听说能力提升的“意义建设”。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为完成一定教学目标而设置的原则,“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是不能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只有这样,师生才可以释放出生命的活力,闪耀出智慧的光芒。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智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207-01
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情景是极为复杂的。教师在生成教学的实施中,至少应该成为学生的对话者、引导者,课程的设计者,教学智慧的创造者。而其中,最能体现教师人格魅力的,莫过于教师教学智慧的养成,以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发挥。动态生成的课堂还原了课堂复杂的本来面目,要求教师运用自身的全部智慧应对来自课堂的各种挑战,在复杂多变的课堂上生成出新的教育教学智慧。下面我结合自己在十多年的教学工作中的一些案例,对于数学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教学智慧,如何成为课堂教学智慧的创造者这个课题尝试进行探讨。
一、具备捕捉信息、果断决策的智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往往会主动发现问题,思考、交流。而这时候涌动的很多信息,有些是无序、无价值的,甚至是错误的,而有些有意义的信息却很可能稍纵即逝而被忽略。这时就需要教师认真倾听,捕捉到这些有价值的信息,重组这些生生交流中“生成性资源”,引导学生从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三角形》一课时,练习中有一道题:3个三角形被遮住了一部分,只看到露出的一个角,要学生来判定各是什么三角形。“第一个”,“钝角三角形”,“第二个”,“直角三角形”,“第三个”,由于露出的是一个锐角,学生得意洋洋的大声回答“锐角三角形”,2秒钟后,有一个孩子轻声的说了句“不一定”,这一下,教室里仿佛开了锅,讨论的,甚至争论的都有。在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后,教师就请从争论的两派中各选一名代表,来阐述自己的想法。由于教师观察到其中一名学生在与同桌交流的时候,采用的就是动手摆一摆的思考方法,就选他为代表,这样,这名学生就很自然地上了讲台,拿起老师桌上的几个三角形示范起来,得出了正确结论。然后,教师接着再问:“那第一个和第二个三角形呢,你现在还能确定是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吗?”这一次,学生都不急着回答了,都不约而同地拿起自己的学具三角形,摆了起来,不一会,正确结论很自然地产生。再有一个案例,在教学《混合运算》一课时,练习中有一道减法性质的应用的习题,“算一算、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180-36-44和180-(36+44)”学生在回答了“结果一样”、“用的数字一样”就再无进展了。这时候,教师让学生小组讨论这两题的运算顺序有何不同,用自己的话来描述的时候,发现其中一个小组的孩子在偷偷地笑,而那个引起笑声的孩子告诉我:“这两题就像我每天放学后的点心,爷爷叫我先吃面包,再吃火腿肠,就像第一题;而我总是把火腿肠塞到面包里,一口吃掉,就像第二题,哈哈”。教师就抓住这个生活实例,果断地让这个孩子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全班听,同学们在哈哈一笑之后,很容易就理解了例题的含义,理解括号里面加号的意义,在后面的应用中,也没有出现错误。
二、具备因势利导、巧妙点拨的智慧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在学生思路受阻、困惑不解的时候点拨,使其畅通;在学生理解肤浅、就事论事的时候点拨,使其深刻;在学生思路偏离、南辕北辙的时候点拨,使其明晰。在教学《找规律》一课时,新授过后的一道练习题让孩子们犯了难,“林庄小学准备在边长20米的正方形四周植树,小组讨论植树的方案,再全班交流。”由于这是一道开放的习题,学生在审题后无法入手。在听取了学生的想法交流后,教师问:“哪些因素不是主要因素,可以忽略的?哪些因素是必须的,不可或缺的?”学生很快理清了思路“栽什么树,谁去栽,不是主要因素。”“怎样栽,树的间距是多少,四个角上要不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才是主要因素。”当学生为数的间距该是多少米争论的时候,教师就指着窗外操场上:“你看,我们的树苗,间距大概是多少米?你觉得用5米作为间距合适吗?其他的数据呢?哪几个是合适的,哪些就不符合实际情况了?”这样,学生就很快从纷乱的思路中脱身,用较快的节奏,切入到例题的学习中去了。
三、具备随机应变、化解矛盾的智慧
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出现意想不到问题的机会也随之增多了。在这样的课堂上,需要教师有很好的随机应变能力,要对课堂上出现的矛盾加以分析,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化解,而不是用“一言堂”的方式强行定论,抑或不假思索,听之任之。在教学《统计与可能性》一课时,出现的一次“意外”让我感想很多。口袋里4个红球和2个黄球,分组摸球,结果预料之中――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大。教材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公平的游戏,教师按照学生的设计,放入4个红球4个黄球,可实验出现了个小意外――几次实验都是红球多,与预设不一样。这时,教师没有被学生的起哄和吵闹而乱了情绪,马上追问两位摸球的学生:“几次摸球,都是你输他赢,老师都替你不服气,那你是不是觉得今天的游戏,很不公平?”小男孩回答:“游戏很公平,大概是我今天运气不好吧。”教师顺势总结:“游戏规则公平,只能表示游戏双方赢的机会一样大,但实际游戏中,仍是有输有赢的。”
四、具备人文情怀、让课堂焕发人文魅力的智慧
篇4
2019年7月1日至7月5日,东西部协作2019年大通县信息技术骨干教师能力提升培训在南京市雨花台区教师发展中心进行。信息技术素养观转变。从技术应用能力转向信息素养能力,我们不仅要利用技术,更要利用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合作。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
一、人工智能驱动智慧教育
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创新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活跃期。当人类社会迈进信息时代的新阶段——人工智能时代,这种工业化的教育体系已经无法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时展迫切需要一场教育变革。换句话说,教育不是由外而内传递知识,而是由内而外觉悟智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打破整齐划一的传统教育形态,构建与人工智能时代相适应的智慧教育体系,利用智能技术对学习环境、学习内容、教学方式、管理模式进行系统化改造,为学生提供富有选择、更有个性、更加精准的智慧教育。
二、智慧教育的理念内涵
综合已有研究,我们认为,智慧教育是指以“人的智慧成长”为导向,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促进学习环境、教学方式和教育管理的智慧转型,在普及化的学校教育中提供适切的学习机会,形成精准、个性、灵活的教育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只有把“人”置于教育的最高关注,发掘人的潜能,唤醒人的价值,启发人的智慧,才能从容应对人工智能时代带来的挑战。智慧教育不仅是教育基础设施的信息化、智能化,而且是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的转型升级,从注重“物”的建设向满足“人”的多样化需求和服务转变。
智慧教育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相互融通的学习场景,利用智能技术打通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之间的壁垒,让万物互联,让世界互通,所有学生都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二是灵活多元的学习方式,注重学习的社会性、参与性和实践性,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开展面向真实情境和丰富技术支持的深度学习;三是富有弹性的组织管理,破除效率至上的发展理念,释放学校的自主办学活力,利用人工智能提高教育治理的现代化水平,让学生站在教育的正中央。
虚拟和增强现实(VR/AR)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前景展望
一、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的起源、概念和应用领域
(一)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的起源
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简称VR)技术描述的就是我们现在熟悉的“虚拟现实”。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是指在真实环境之上提供信息性和娱乐性的覆盖。
我国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起步于20 世纪90 年代初。随着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系统工程等的高速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得到相当的重视。2016 年3 月17 日全国两会授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指出:“大力推进先进半导体、机器人、增材制造、智能系统、新一代航空装备、空间技术综合服务系统、智能交通、精准医疗、高效储能与分布式能源系统、智能材料、高效节能环保、虚拟现实与互动影视等新兴前沿领域创新和产业化,形成一批新增长点。”
(二)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概念、特征和应用领域
1. 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是一种基于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仿真技术的沉浸式交互环境。具体地说,就是采用计算机技术生成逼真的视觉、听觉、触觉一体化的特定范围的虚拟环境,用户借助必要的设备以自然的方式与虚拟环境中的对象进行交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产生亲临等同真实环境的感受和体验。
虚拟现实具有特性,即沉浸性(Immersion)、交互性(Interaction)、构想性(Imagination),是一个学科高度综合交叉的科学技术领域。虚拟现实与人工智能 (AI) 技术及其他相关领域技术结合,将会使其还具有智能(Intelligent) 和自我演进演化(Evolution) 特征。头戴式虚拟现实设备,即可观看虚拟现实视频介绍。
虚拟现实涉及门类众多的学科,整合了很多相关技术。虚拟现实是未来科技发展的方向之一,它可以从人的感觉系统上改变现有的空间感。虚拟现实现有的产业链大致可分为硬件设计开发、软件设计开发、资源设计开发和资源运营平台等几种类别。通过虚拟现实关键技术的突破以及“虚拟现实+”的带动,会产生大量行业和领域的虚拟现实应用系统,为网络与移动终端应用带来全新发展,将会推动许多行业实现升级换代式的发展。虚拟现实可以应用于国防军事、航空航天、智慧城市、装备制造、教育培训、医疗健康、商务消费、文化娱乐、公共安全、社交生活、休闲旅游、电视直播等领域中。
2. 增强现实技术
增强现实是在虚拟现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技术。增强现实技术基于计算机的显示与交互、网络的跟踪与定位等技术,将计算机形成的虚拟信息叠加到现实中的真实场景,以对现实世界进行补充,使人们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增强对现实世界的体验。
增强现实具有三大特点,即虚实结合、实时交互和三维配准。
增强现实具有三种呈现显示方式,按距离眼睛由近到远划分分别为头戴式(head-attached)、手持式(hand-held)、空间展示(spatial)。增强现实智能眼镜,扫描二维码可以观看Magic Leap 增强现实演示视频。
增强现实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如在教育领域增强现实可以为学生呈现全息图像、虚拟实验、虚拟环境等;在旅游业增强现实可以帮助游客自助游玩景区,以虚拟影像的形式为游客讲解景区概况、发展历史、人文景观等内容;在零售业中增强现实技术可以实现一键试穿,在网上销售中具有极大的应用空间。增强现实在工业、医疗、军事、市政、电视、游戏、展览等领域都表现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二、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主要体现在运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具有激发学习动机、创设学习情境、增强学习体验、感受心理沉浸、跨越时空界限、动感交互穿越和跨界知识融合等多方面的优势。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能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全新的教学工具,同时,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因此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应用于教育行业是教育技术发展的一个新的飞跃, 它营造了自主学习的环境,由传统的“以教促学”的学习方式演变为学生通过新型信息化环境和工具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新型学习方式,符合新一轮教学改革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设备有多种,这里分别介绍各种设备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头戴式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设备在教学中的应用
头戴式虚拟现实设备一般包含头戴式显示器、位置跟踪器、数据手套和其他设备等,分为移动虚拟现实头盔和分体式虚拟现实头盔。国外有脸谱、谷歌、微软、三星等公司的虚拟现实头盔产品,国内有微视酷、蚁视、暴风魔镜、中兴、乐视、华为、小米等100 多种虚拟现实头盔产品。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报告以及目前虚拟现实教育实践情况,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生物、物理、化学、工程技术、工艺加工、飞行驾驶、语言、历史、人文地理、文化习俗等教学中均可应用。
学生使用头戴式虚拟现实设备体验学习时具有置身真实情境的沉浸式感觉,能给学生以绝佳的真实体验, 使人如身临其境,让书本中的内容可触摸、可互动、可感知。例如地理学科讲述关于宇宙太空星际运行的课程时,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无法遨游太空,如果戴上头戴式虚拟现实设备,就可以让学生从各个角度近距离观察行星、恒星和卫星的运行轨迹,观察每个星球的地表形状和内部结构,甚至能够降落在火星或月球上进行“实地” 考察、体验星际之旅等。虚拟现实头戴设备, 手机扫描二维码观可看虚拟现实效果视频。
(三)手持式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设备在教学中的应用
手持式增强现实设备多采用移动设备与APP 软件相结合的方式。APP 有视+AR、AR、4D 书城、幻视、视AR、尼奥照照等,另外有多种增强现实图书都有相配套的APP,如《机器人跑出来了》《实验跑出来了》《恐龙争霸赛来了》这套“科学跑出来”系列增强现实科普读物有iRobotAR、iScienceAR、恐龙争霸赛来了等多个APP,它们的原理都是采用手机摄像头获取现实世界影像,通过手机在现实世界上叠加虚拟形象的形式,实现增强现实的特殊显示效果。有的APP 中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如安全教育、科普读物、识字卡片、益智游戏等,特别适合儿童教育。使用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手机APP 与相配套的纸质图书一起使用,用手机摄像头扫描图书上的图片,在手机屏幕上即可呈现出演示效果;另一种使用方法是运用APP 下载增强现实资源并与外界实景叠加即可呈现出演示效果。增强现实特效非常逼真,利用这些APP 进行学习,学习过程具有真实感、体验感、沉浸感,增强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可以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三、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优势分析
(一)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教学资源存在形式多种多样, 根据采用的设备不同,可以将教学资源保存在网络运营平台、桌面式设备、移动设备和纸质图书里,学生可以在不同的地方采用不同的设备调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教学资源进行随时随地的自主学习。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有些知识点未能掌握,可以重新学习一遍,增加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有时学生因为特殊原因未能在课堂上学习,也可以课后弥补,同时可以将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设备作为载体采用“翻转课堂”或“微课导学”教学模式组织教学,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条件,教师也可以从繁重的重复性讲解中解脱出来,有针对性地为学生答疑解惑,有助于传统教学方式的变革。
(二)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的情景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上,知识的传输主要通过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和视频的形式呈现。遇到比较复杂的情况,比如数学课的立体几何、地理课的天体运动、物理课的磁力线和电力线、化学课的微观粒子结构、生物课的细胞结构等,教师用语言很难把这些知识点表达得非常清晰,同时由于每个学生的理解力不同,教学效果也会因人而异,甚至初次学习这些知识的学生会得到“盲人摸象”般的感受。而采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组织教学,三维立体效果的呈现可以弥补这样的缺憾,能够把知识立体化,把难以想象的东西直接以三维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文字所表达不出来的知识,真实的情景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的想象变得更加丰富。
(三)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具有视觉、听觉和触觉一体化的感知效果,学生具有真实情境体验、跨越时空界限、动感交互穿越的感受,能身临其境般在书海里遨游,让书本中的内容可触摸、可互动、可感知。身临其境的感受和自然丰富的交互体验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更给学习者提供了大量亲身观察、操作以及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机会,促进了学生的认知加工过程及知识建构过程,有利于实现深层次理解。传统的学习方式让很多学生觉得枯燥乏味, 为了应付考试不得不去死记硬背,但很多知识学生考完之后很快会忘得一干二净,而采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组织教学,新颖的学习方式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能够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生动形象的场景会加强学生的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不竭动力。
(四)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应用能促进优质资源均衡化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贫富差距较大,存在教学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经济发达地区无论是软硬件配置, 教学师资和教学资源都非常丰富,而经济落后、地域偏远的山村学校学生连接受最基本的教育都难以实现。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都在大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大教育投资力度,而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应用将是解决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的一把金钥匙,有利于缓解教育资源两极分化,扩大优质资源的分享范围,能让教育资源不再受限于地区和学校,让教育发达地区的名教师通过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课堂走进山村学校,能通过整体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教育公平,同时这也是教育扶贫的较佳途径。
四、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学习兴趣、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但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发展还处在初级应用阶段,在技术瓶颈、资源开发、教学内容和推广普及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虚拟现实设备应用中的眩晕问题
人们在使用虚拟现实设备时会出现眩晕感,从硬件结构来看,由于现在的科技还无法做到高度还原真实场景,许多用户使用配置达不到要求的虚拟现实产品时会产生眩晕感;虚拟现实界面中的视觉反差较大,实际运动与大脑运动不能够正常匹配,影响大脑对所呈现影像的分析和判断,从而产生眩晕感;虚拟现实设备的内容有相当一部分资源是从PC电脑版上移植过来的,UI 界面不能很好地匹配虚拟现实设备,不同的系统处理上也无法达到协调统一,画面感光线太强或太弱都不能让用户接受;虚拟现实设备帧间延迟跟不上人的运动,会有微小的延迟感,当感官与帧率不同步时也会让使用者产生眩晕感。
(二)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教学中资源短缺
目前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产业刚起步,软硬件设施不完备,开发人员技术力量不足,很多学校未配备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设备;中小学校的很多教师还没有接触过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不知道如何在教学中应用,更谈不上如何去开发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教学资源。因此,针对中小学教学所开发的虚拟现实资源很少,课程资源短缺是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在中小学推广的最大瓶颈。但随着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的迅猛发展,将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应用于教学势在必行,未来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势必带来课堂教学方式的颠覆性改变。
(三)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教学平台和资源的设计重形式轻内容
当前很多虚拟现实教育平台都只是在一个3D 视频或虚拟现实软件游戏的基础上构成虚拟现实教学。虽然学生在虚拟世界玩得津津有味,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互动、交流和讨论很热烈,表面上看学生得到了沉浸式的体验感,但是有些虚拟现实教育平台所提供的知识点讲解还停留在现实世界中,课本内容的单调、枯燥并没有因软件的存在而得到缓解,知识要点的讲解没有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和有针对性,这种只重视形式而不重视内容、教与学完全脱节的虚拟现实课堂只能称为“伪虚拟现实课堂”。
(四)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设备价格较高和技术条件限制导致普及困难
企业的前期研发成本较高、设备销售量较少,导致多数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设备销售价格居高不下, 很多学校因资金问题望而却步,无力购买售价高昂的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设备,进而导致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学校的推广普及步履艰难。大多数虚拟现实软件普遍存在语言专业性较强、通用性较差和易用性差等问题。受硬件局限性的影响,虚拟现实软件开发花费巨大且效果有限。另外在新型传感应用、物理建模方法、高速图形图像处理、人工智能等领域,都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三维建模技术也需进一步完善,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处理等都有待进一步提升。以上诸多原因的存在制约了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中小学教学中的推广和普及。
五、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前景展望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发展对未来教学形式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云计算、雾计算、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突飞猛进的新时代背景下,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融合,将会让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应用如虎添翼。
随着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软硬件设备的性能提升和价格降低,会有更多的教育投资公司开发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让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快速走进中小学课堂,在教学中大面积应用普及。依托其具有的沉浸性、交互性、构想性、虚实结合、实时交互和三维配准等超级体验感的优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将会发生改变。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普及将会颠覆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教学形式,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与应用前景。
篇5
一、将课堂适时交给学生,创造精彩的课堂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放手,给予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独特个性才可以得到张扬。
例如教学应用题中的这一类题目:南北两城的铁路长357千米,一列快车从北城开出,同时有一列慢车从南城开出,两车相向而行,经过3小时相遇,快车平均每小时行79千米,慢车平均每小时比快车少行多少千米?
学生小组讨论明白题意后,学生A很快说出了自己的解题思路,通过[357-(79×3)]÷3算出慢车平均每小时行40千米,然后通过79-40=39(千米),求出慢车平均每小时比快车少行39千米。其他学生听后,都表示赞同。当学生准备用这种方法进行解答时,我用期待的眼神看着孩子说:“还有其他方法吗?相信自己一定行!”学生思考了一会儿,学生B马上站起来说:“通过79-(357÷3-79)可以直接求出慢车平均每小时比快车少行39千米。”我还没来得急评价,学生C马上说:“老师,我还有这种解法,设慢车平均每小时行x千米,79×3+3x=357算出慢车平均每小时行40千米,79-40=39(千米)求出慢车平均每小时比快车少行39千米。”紧接着学生D、学生E……分别介绍了自己的解题方法。
把课堂适时地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宰,就可以看到学生思维碰撞迸发出的智慧的火花,就可以听到学生不同的心声。因此,我们需要“精彩”的课堂。
二、善待学生出错,创造智慧的课堂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应建立评价方式多样,评价目标多元的评价体系。在课堂教学中善待学生的错误,学生的智慧才可以得到展示。为此,教学时,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差错”,善于发现“差错”背后隐藏的教育价值,非但不能否定学生,还需通过巧妙点拨,扭转了学生的原有观念,将错就错,因“错”利导,反而生成了另一种解法,善待学生的“差错”,课堂才能够得到有效生成,也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在教学了“分数的认识”以后,习题上有这样一类题目:小红家有一些金鱼,送给小芳8条,正好是这些金鱼的2/5,小红一共有多少条金鱼?
学生马上对这一题目进行了讨论并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得出算法。我选了两位不同层次的学生来板演。一位学生先用:8÷2=4(条),先求出5份中的1份有多少条,再求总数5份有多少条;下面的同学马上投来了赞许的目光,该同学得意地回到了原位。再看第二位同学冥思苦想后只写出了:8×5=40(条)这一步,坐在下面的学生沉不住气了,纷纷举手要求发言,几个胆大的孩子窃窃私语:“怎么会这样做?瞎做!”我当时也差点就让他下去,但这时我头脑中闪过一个很奇特的念头。我微笑着对大家说:“大家都觉得他做错了,其实他没有做错,只是还没有做完!”
这时,一位学生忍不住站了起来说:“老师,我明白了,他这一步是把8条鱼看作一份,先用8×5=40(条)算出5份有多少条,再用40÷2=20(条)就求出了一共有多少条鱼。”我由衷地赞赏了同学的回答,并请板演的同学把题目继续做完了,他也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座位。
珍视并合理利用日常教学中的错误资源,可以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可以让“静”的课堂“动”起来,可以让单纯的“传递”变为主动的“建构”,因此我们需要“智慧”的课堂。
三、巧抓学生“生成”,创造灵活的课堂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了课堂生成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学生各种有价值的“意外”,师生的创造力才可以得到发展。
“意外生成”的课堂我们经常遇到,我们不应该因尴尬而回避,也不能为求精彩而一味迎合。我们应该抓住“意外”,以智慧来启迪智慧,以“生成”来应对“生成”,我们需要“灵活”的课堂。
篇6
【关键词】电子书包;小学英语;智慧课堂;构建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以电子书包为代表的数字化课堂让我们进入了智慧课堂时代。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电子书包不仅通过情景体验让学生更加积极地融入教学,而且给予了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更广阔的创造空间。
一、电子书包
电子书包是利用信息化设备开展教学活动的便携式终端,随着信息化教育的不断推进,电子书包在实现家校沟通、为学生提供数字化教育资源、帮助学生解答学习问题等方面的作用逐渐显现,而我国也从2012年开始在一些有条件的中小学开始了推广电子书包的尝试。
二、小学英语智慧课堂在构建中出现的问题
智慧课堂是一种运用信息技术的力量,营造一个具有情感认知、思维推理以及辅助决策等智慧因素的学习环境,从而推动学生的智慧实现全面、协调发展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构建智慧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但是目前在构建中却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有些教师由于对学情把握的不及时、不准确,从而造成了整个课程的构建无法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契合;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着多媒体资源运用不当,或者形式主义等问题;还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检测机制等。而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电子书包的各项功能,从而让课堂更加智慧、更加灵动。
三、电子书包环境下小学英语智慧课堂的构建
(1)准确地掌握学情。新课讲授之前,教师在第一课时完成知识的初步讲解后,根据教学任务为学生安排了基础知识作业,作业的内容主要是单词和常见口语的练习,学生在完成作业之后会利用电子书包将作业上传,这样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就会实现透明化,学生之间可以依据作业内容进行互动交流,而教师也可以通过作业内容客观地分析学情,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最后教师根据学情有针对性地设计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2)利用视频创设教学情境。电子书包的视频演示功能,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并综合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器官,参与知识学习,例如在以Family为主题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先通过课堂采访,让学生对自己的家庭成员以及职业等情况进行简单的英文介绍,这样学生就会对父母的职业,以及即将学习的课堂内容有一个直观的感知,然后,教师再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构建,制成生动有趣的视频,最后,学生在视频营造的教学情境中,不但获得了英语知识,还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3)实时测验,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课堂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一个教学环节向下一个教学环节过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利用实时测试的方式了解学生对上一个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完成度和差异性,有计划地安排下一个教学环节。在电子书包的帮助下,课堂的实时测试变得简单又快捷,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电子书包中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的热身、导读、初学、精读、口语练习等各个环节插入小练习,进而帮助学生及时完成知识的巩固。
(4)利用资源推送,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有效的课堂参与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构建智慧课堂的重要内容,教师在利用电子书包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一、利用电子书包的推送功能,向W生进行学习任务、课后测验以及课外阅读等内容的推送,同时利用屏幕广播或者信息上传等功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并进行答疑解难;二、鼓励学会生互动,利用电子书包的模拟功能,为学生创造多维互动的机会,从而让学生在发现问题、体验情境中融入课堂,提升智慧。
(5)完善多元化评价体系。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增强学生学习信心的重要途径,在智慧课堂的构建中,如何突破传统课堂教学中片面重视结果评价的困境,是目前小学英语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重点。而在电子书包的环境下,小学英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其多元化功能,鼓励学生通过作业分享,实现学生之间的互评,同时利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评价,教学后的测试评价以及作业展示等形式,实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多元评价,进而保证学生在智慧课堂中能够实现全面的发展。
四、结论
总之,英语的学习是一种自主的认识过程,是学生个体将外在的知识观念转化为其内部的精神财富的过程。而电子书包这种现代化教育技术既能够满足英语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也符合智慧教育的基本理念。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在利用电子书包构建智慧课堂的过程中,应该积极转变教学思想,以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身份把握课堂教学,以充分发挥电子书包的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演示实验是目前化学实验教学中使用最广泛的教学形式,在演示实验教学中,教师的实践智慧表现在实验操作技能的高低和与之配套的文字表达能力,它要求化学教师不仅要掌握正确、规范、熟练的操作技能,而且要科学、完整、规范地表达整个实验。因此,提高演示实验能力是形成实践智慧的关键。如在氨气喷泉的演示实验中,较多的化学教师由于操作不规范,不熟练,而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甚至失败。有的化学教师因担忧学生得不出正确的结论打乱自己的教学,干脆自己包办实验的观察、描述现象和得出结论,这样的化学教师永远都生成不了实践智慧。在这个实验中,实践智慧表现在收集氨气的圆底烧瓶必须干燥;双孔胶塞进入三分之二以防漏气;挤出胶头滴管中的水动作要迅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实践智慧还表现在提醒学生观察现象的同时,配上适当的问题情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总结、概括能力。高层次的实践智慧表现在实验前设计的问题情景:当安装装置时提出问题:为什么用氨气可以做喷泉实验?为什么要在水中加入酚酞试剂?当形成喷泉时提出:形成喷泉的原理是什么?当实验要结束时提出问题:为什么水喷入烧瓶后会变成红色?如能进一步提出总结性的问题:还可以用什么气体进行喷泉实验?那更高层次的实践智慧也就生成了。所以,教师在演示实验时适时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从老师那里得到结论变为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老师恰到好处地起到了主导作用的同时,实践智慧也生成了。
二、应用化学四重表征生成理性智慧
化学课堂教学是教师通过以实验为基础,化学用语为工具,宏观、微观、符号、图表四重表征的有机结合,教师、学生、教学信息和教学手段的相互作用,促使学生学习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应用化学“四重表征”是化学课堂教学中建立秩序和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它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有些教师由于缺乏有效的应用化学“四重表征”技能,往往只在处理学生不当行为的方式方法上下功夫,而忽视促进学生的学习,这是化学教师形成理性智慧的一块巨大的绊脚石。所以,提高应用化学四重表征能力是生成理性智慧的关键。如“物质的量—摩尔”教学中,由于本节内容理论性强,宏观、微观、符号、图表四重表征同时出现,课堂会出现两个极端:一是课堂互动少,表现在老师把自己当成演员,把学生当成观众,老师整堂的讲,学生整堂的听;二是学生缺乏兴趣,任意妄为,表现在打闹嬉笑、玩手机等。究其根源主要是教师没有形成理性智慧:在课前准备不充分,没有对教材进行合理处理,没有按教材中提供的物质的量材料,运用化学四重表征创设问题情景,只是按照教材提供的陈述性方式直接呈现物质的量的概念,造成教学方法单一,课堂结构不严谨,详略不得当,从而导致知识点、德育点、情感点、学法点不明确、不到位。而理性智慧形成的教师不仅能使不良行为降到最低程度,而且能运用化学四重表征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具体表现:教师能捕捉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恰到好处地起到主导作用,并能灵活果断地采取恰当有效措施,推进教学过程的发展,给学生创造探索、发现的机会,使学生合作、探究、交流、主动发展,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得最大的课堂教学效益,实现有效教学。这样,在运用化学四重表征同时,化学教师的理性智慧也生成了。
三、提高自我反思能力生成经验智慧
篇8
课堂教学需要反思,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反思、提高的过程。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如何更好地组织与调动物理教学课堂呢?笔者在此浅谈下反思物理教学课堂的组织与调动。
1.教师在课前准备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和行为实际,为学生准备适合的教学氛围。
根据教材的需要,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表演带入课堂。如在教学《牛顿第一定律》时,教师采用让学生表演滑板引入课堂,不仅可以让有滑板表演特长的学生展现其特长,提高他的表现欲和自豪感,还能提高整个课堂学生的学习气氛。教师让学生先在课桌问的地板上滑动,然后再让其在放上了地毯的地板上滑动,表现过程既生动又活泼。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的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马拉车,借助于色彩艳丽的动画故事创设情境,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了,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巧妙的引入了新课。既形象又实用,特别是在农村学校见识外面世界的机会较少,在这里以学生身边常见的事例做为引入,使学生觉得物理其实就在他们的身边。又如在《声音的发生与传播》一课中,教师用歌曲《幸福拍手歌》引入,让学生通过手、脚与音乐的互动,学生心情愉悦地进入课堂情境,整个课堂的氛围也随着音乐活跃起来。
2.教学中细节的处理方式不同,所得到的作用效果也不一样。
如在《声音的发生与传播》一节,在固体能传声这一内容的教学环节中,我直接让两个学生直接根据课本的原图进行展示,由两学生分别在棉线的两头,由A学生说,B学生听的方式,实验后,让B同学把A同学说的内容说出来,与A同学对峙是否一致。这一实验展示略显呆板,而且有作弊嫌疑。而另一教师在上这堂课的时候做了一个非常微小的变换,就使得这一内容更加真实,让人信服。她让B同学转过身去,而向A同学及全班同学展示一幅字,由学生看这幅字,然后把字收起来,让A同学把内容通过棉线说给B,最后由B同学把内容讲给大家听,当同学们听到B同学所说内容与刚才教师所展示的内容一致时,同学们立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固体传声这一内容就非常自然显现,并且深深地记在学生的印象里,当学生在亲身经历了自己非常感兴趣的事情之后,感想也一定会很丰富。两种方式展示的效果显而易见。
在《声音的发生与传播》声音由振动产生一部分的教学当中,教师采用让学生摇动矿泉水瓶(瓶中有水或小石块等)的方法,观察手中的水瓶,有声音时瓶中的水在振动,若瓶中的水不动,则振动停止。以引联想,有的同学就会举出抖动钥匙也会发生这种现象,抖动有声音,无抖动无声音,与教师演示的击鼓时米粒在鼓面跳动,及击打音叉时,音叉旁边的小乒乓球会振动,无声时,乒乓球无振动的道理一样。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空间,在教师的充分引导下,不仅能提高学生课堂上的学习兴趣,还为自己能学以致用得到教师的赞许而自豪。也可让学生用手摸摸自己的喉咙,学生们惊奇的发现:原来每天都听到的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而产生的,这样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了解物理知识的实用价值,懂得在社会中如何对待和应用这些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应用能力。
3.在教学中注意物理历史与教学内容的整合,在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适当拓展历史,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历史的博大精深。
如《牛顿第一定律》中,在教学中适当拓展了有关牛顿总结第一定律定立之前的历史渊源,伽俐略的推理,亚里士多德及笛卡儿的观点,最后由牛顿总结得出的定律及内容。让学生在不仅只学课本知识的同时,能激发其兴趣,在课后使有能力的学生自由发挥,去查找物理的相关历史及知识,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把我们的课堂充满趣味,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细胞,使枯燥乏味的物理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过程,让学生感悟到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的奇妙与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科学知识的最大潜能,真正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4.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自由探索,设计实验,分析实验数据。总结规律。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探究的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在这种氛围下,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下转第50页)
(上接第45页)应该为学生的表现,预留出一定的空间,把学生推到课堂的前沿,自己退而欣赏学生的创造美。如在《牛顿第一定律》中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这一组实验,在进入主题探究过程时,教师通过让学生分析当小车在不同的表面上滑动时,其目的意义如何?由学生充分讨论回答:如何让小车受不同的阻力?如何比较小车在不同表面受到的阻力大小?如何让小车具有相同的速度在不同的表面上开始运动?等问题,设疑让学生分组讨论回答,并依据讨论结果自由设计实验。至此,改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的权威,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和老师都在愉快和兴奋的状态中经历教学过程。
5.由于智慧具有实践性,因此教育智慧更多地表现为实践智慧。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开展讨论和交流合作学习,教师对学生鼓励的话,和蔼可亲的态度,理论联系社会实际,从生活中来学习,思考。当所学的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与自己密切相关的疑问的时候,学生会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当所学的知识揭示了自己习以为常的现象中的新的含义的时候,学生就会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还可引领学生经常做家庭小实验,课后上网查资料,学生会感觉学习比以前更轻松,更喜欢上学,对学习更感兴趣,更积极。
作为新课程的教师,以及专业化的教师,积累实践智慧更显得重要。在实践中生成智慧,反思是不可少的,教师要勇于实践,勤于反思。即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问进行的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如果教师对一堂课的设计能令教师自己都兴奋起来,学生又怎会不兴奋、不感兴趣呢?那样的课学生又怎会感到“厌”呢?教师设法优化每一次的课堂教学,注意课堂教学的组织与调动,从而使学生不厌学,至少能使厌学的学生大大减少!也使我们的教学在一种更加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学生的学习更有主动性,更有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李玉平.怎样上好一堂课关键要素总论
篇9
关键词:导入点;切入点;结束点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070-02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能否抓住教学中的每一个"点",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语文课不仅要让让学生学到知识,掌握方法,同时还希望在视觉、听觉等方面享受到身心的愉悦之感。
多媒体技术集图、文、声、像为一体,具有共享性、交互性和丰富的表现力等特点,在教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赋予了课堂教学新的活力。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抓住导入点、切入点、结束点等三个关键环节,可以促进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全面优化,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启迪学生智慧,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使语文教学充满花香,充满色彩。
1.媒体导入, 激发学习兴趣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好的导入可以激活学生求知的欲望,引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兴趣,也可以启迪学生思维,唤起学生的情感。在导入新课时,恰当运用多媒体,可以通过声音、画面拓展语文教学中的信息通道,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感染力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授小学语文中的古诗《春夜喜雨》时,用课件播放儿歌《春晓》,音乐响起,小学生不但被音乐吸引,而且很快进入到描写春天的古诗中。教授《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时,播放歌曲《坐上火车去拉萨》,同时加上有关修筑拉萨铁路的相关视频,学生提前对文章相关内容有了了解,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播放的音像片段要注意与课文内容紧密相连,而且时间不能太长,否则会喧宾夺主,影响课堂学习。
2.巧选切入点,出奇制胜
一堂课就是一个舞台,是师生共同活动的相对完整的实践过程和艺术创造,所以根据课文不同的特点,巧妙地选择切入点,力争出奇制胜,是上好一节课的又一关键环节。
如初中语文课《春》,教师在授课时抓住"春天"这个主线,在同学们朗读、揣摩课文的同时,穿插播放优美的背景音乐和有关春天的图画,在这美景中,学生的情感体验最大限度的被唤起,通过画面、音乐的辅助,使他们如身临其境一般。再如《中国石拱桥》,教师抓住"桥"这个关键词,配合纪录片《文明与创造》中的介绍赵州桥的视频片段,帮助了解石拱桥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的特点,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3.结束点瓜熟蒂落,圆满结课
篇10
智慧教学就是要不断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逐渐形成整体感知力、直觉思维力和果断行动力,学会自主发展。智慧教学是一种崇高品质,追求的是双赢,既成就“教”,也成就“学”。
首先,智慧教学须以学定教。就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看,亟待反思教情,从学情出发,让学生由“学会”走向“会学”。研究学情是以生为本理念的具体行动,但不能仅采用经验性的印象式判断,必须对教学语境与学生学习状态进行详细分析,要研究学生的现状与需要,也要研究学生的可能与期望,特别要在意学生的此时此刻,寻找到其学习起点,并在教学中始终保持高度的敏感性,不断开展对学情的诊断、评估与分析。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使教学走进灵动生成的境界。
其次,智慧教学须以教导学。一是准确定位教什么,二是胸中了然怎么教。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语文教师要清楚自己在追求什么,能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不仅要知道学生学了什么,还要知道可能会对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教师既要引导学生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还要精心组织合作探究。如果学生思路不畅、模糊混乱,教师需耐心疏导,使学生从混沌走向清晰。
再次,智慧教学须少教多学。“少教”强调教师少讲、精讲,提高“教”的质量;“多学”就是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其多参与体验,多参与思维过程,自觉地、主动地去吸收,去发现,去探索。“少教”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而是要求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少教”来指导学生“多学”,让学生自信、睿智、积极地投入,促进其更快更好地提升语文能力和素养。“少教多学”重教重学,旨在用教师的教学智慧激发学生的学习智慧,让教学过程充满快乐,让课堂焕发出强大生机与活力。
智慧教学是用心灵塑造心灵,用智慧启迪智慧,教师要给学生以心灵和智慧的启迪。智慧教学不追求教学容量的最大化,而追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精心捕捉课堂瞬息教学资源,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讲究引导和纠错的智慧,让学生学有门道,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自我认同感。
要达到智慧教学的境界,语文教师首先得是一名智慧者,而成为智慧教师的唯一途径就是智慧教研。智慧教研是一种高度的教研自觉,即把教研当成语文教学生活的常态,对教学与研究有清醒的定位,正确处理教学与研究的关系。智慧是在应用中产生的,教学智慧就是在创造性地解决一个又一个具体的教学问题中发展起来的。教师有新手、能手和高手之分,教学有技、艺、道之别,智慧教研就是根据教师的不同状况,对教学的具体情形展开持续、细致的研究,努力追求技、艺、道的高度统一;智慧教研就是严于律己,持续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注意从多个视角进行反思和调整,直面教学中的复杂因素,及时总结得失,不断培养解决复杂问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智慧教研就是灵活地向智慧者借智慧,但一定不是对他者的机械模仿和完全照搬,而是在质疑与追问中不断创新,能在当下教学情景中灵活运用,彰显教师个性,使教学精妙得当,左右逢源。
- 上一篇: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 下一篇:母婴分离护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