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焦虑范文

时间:2023-04-03 21:17: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互联网焦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互联网焦虑

篇1

让传统产业大佬们倍感焦虑的是,他们想要进入互联网,却始终找不到方向在哪里;明明感觉危险在一步步逼近,却看不清敌人是谁,但又随时可能冒出一个颠覆者,打得自己毫无还手之力。任谁处于这样的环境中,都摆脱不了焦虑

患上“互联网焦虑症”,也算是传统产业的一大进步。三年前雷军做小米的时候,传统的手机制造企业不但没有感觉到危险,还在一旁等着看笑话,最后连哭都哭不出来。现在,已经没有人敢小觑互联网行业的任何一个微创新。连一向低调谨慎的李彦宏都说,“中国互联网正在加速淘汰传统产业,传统产业都面临着互联网的冲击”。传统产业再不焦虑,估计会怎么死的都不知道就被灭掉了。

互联网本质上是一种连接。在PC互联网时代,BAT三巨头的模式,都是促成了人和互联网的连接:百度用互联网连接人和信息,淘宝连接人和商品,腾讯连接人和人。移动互联网时代,连接人和服务,被认为是一个巨大的机会。从教育、零售、金融……现在连制造业都必须面对建立连接的问题了。

这不,张瑞敏和任正非两位教父级企业家,最近都表达了要触网的决心。张瑞敏潜心思考多年,虽然还没有找到互联网时代制造企业转型的完美方案,仍在不断试错的路上,但是海尔从组织架构到生产方式、营销渠道都在向互联网转型。任正非在华为终端内部多次提到电商战略,“我看可以大胆地干”,甚至传出华为电商要卖酒和牛肉的说法,虽然是玩笑之语,却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篇2

记得在广州的一个小餐厅里,唯品会的沈亚跟我讨教创业和融资的事情。我已经不记得当初跟他说过什么,对他是否有帮助也无从知晓。但是今天唯品会的市值已经58亿美金,是我们的3.5倍。

还有一次在IDG的年会上,我信誓旦旦地号称自己要将华住做成100亿美金的企业,台下掌声雷动,给我很多鼓励,自己觉得也蛮了不起的。在我后面发言的正好是雷军,他做小米比我还晚,上一轮融资的作价已经超过100亿美金。还没上市就100亿了,汗颜,惭愧!

酒店行业并不好做,都是些苦活累活,事务繁琐,环节众多。经济型连锁更难,既要好又要便宜,成本稍微高一点,利润就不见了。365天,天天要睁大眼睛,不能出任何纰漏。你看别人,沾点互联网的光,换个互联网的新打法,轻轻松松市值就超越了我们。光从市值上看,是几倍、几十倍的差距。且不说谁笨谁聪明,古话说“天道酬勤”,难道我们这么辛苦和努力,都没用吗?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危机

另一个焦虑的事情是OTA。随着APP的普及,OTA们都各显神通,又是综合服务平台,又是手机门户。手机屏幕小,容量有限,我们这些单一用途的APP很难被用户保留在手机里。眼瞅着OTA的比例一点点上升,心里着急。本来OTA每间房挣的钱就是我们的两倍多,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还会从我们这里抢去更多的市场份额。

OTA的日子好过吗?也未必。建章回到携程后,大刀阔斧地进行调整,夜以继日地工作,又是购并,又是投资。除了要对付来自去哪儿和艺龙的竞争和蚕食,还要提防阿里和腾讯的顺手牵羊。真可谓呕心沥血。

BAT的日子就好过吗?马云大哥被腾讯的微信弄得焦头烂额,也处于明显的焦虑中:内部强行推广“往来”,匆忙推出手机游戏,收购微博,甚至传出入股360的消息(马云曾经扬言:阿里与360 永远不合作)。

马化腾呢?也未必轻松。且看他的一段话: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个企业看似好像牢不可破,其实都有大的危机,稍微把握不住趋势,就非常危险,之前积累的东西可能灰飞烟灭。看来大家都在焦虑,都在纠结,都在苦苦思索和寻觅。我们所焦虑的原因就是移动互联网。跟14年前互联网浪潮一样,每一次信息技术的革命,给企业界带来无穷想象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转型的危机和被淘汰出局的恐慌。

线上企业生命周期会较短

当一个问题无解的时候,反观自身,回顾历史,也许能找到方向和答案。

1949年以前,中国出现过很多“大王”:剪刀大王张小泉,粽子大王五芳斋,面粉、棉纱大王荣氏家族,烤鸭大王全聚德……这些都是跟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他们在民族资本兴起的年代,迅速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解放后,他们大多被国有化,至今仍有部分活跃在各自的领域。再看看现在衣、食、住、行各个领域的“大王们”:

优衣库目前市值408亿美金,麦当劳951亿美金,刚刚上市的希尔顿220亿美金,西南航空146亿美金……同样是行行出状元。这些传统公司的特点是:历史长、盈利稳定,规模和市值也不小。

在新技术不断出现的时代,高科技公司的产生和淘汰率实在太高。曾经作为商学院案例的惠普已经是风雨飘零;Yahoo被Google取代,Facebook又抢了Google的风头;曾经2000亿美金市值的诺基亚,被苹果挤兑得难以维续,70亿美金贱卖给微软;微软自己也好不到哪儿去,即使抱团取暖也只能苟延残喘……50年甚至100年以后,一定还会有更多新兴企业凭借新技术,颠覆目前的这些大腕儿们。今天盛极一时的新兴企业,能剩下的不会太多。

线上企业固然好,可以达到千亿美金的规模,但是数量极少,因此竞争将会非常惨烈,生命周期也会较短。

做出让用户尖叫的产品

现在很时髦的一个词是O2O,也就是Online To Offline,是指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热门的O2O企业都是互联网企业,比如大众点评网、团购网站等,传统服务业大多寂然无声。其实O2O的概念非常广泛,只要产业链中既可涉及到线上,又可涉及到线下,就可通称为O2O。

十年前,我刚刚进入传统行业时提出:用IT精神打造传统业。当今,中国酒店业真正具备竞争实力的,都是秉承这一精神的企业。今天,我要进一步调整为:用互联网精神打造传统服务业。不仅仅要使用互联网技术,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思维。

我们正在迎来一个消费平等、消费民主和消费自由的消费者时代。原有供应链上的关键角色,如品牌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的权力在稀释、衰退甚至终结。在消费者的时代,消费信息越来越对称,价值链上的传统利益集团越来越难巩固自身的利益壁垒,传统的品牌霸权和零售霸权逐渐丧失发号施令的能力。话语权从零售商转移到了消费者手中,消费者通过自媒体,建立和强化了这种自。

互联网思维是一种用户至上的思维。以前的企业也会讲“用户至上、产品为王”,但这种口号要么是自我标榜,要么是出于企业主的道德自律。在数字化时代,“用户至上”是你必须遵守的准则,因为用户口碑和好评变成了有价值的资产。

移动互联网也颠覆了价值创造的规律。我们必须回归到商业的本质,找到用户真正的痛点、痒点,为客户创造价值。就像雷军说的:要做出让用户尖叫的产品。如果仅仅提供商品本身的消费价值,由于大量同质化商品的存在,粉丝是没有动力去买你的东西的。

点评和团购 “无中生有”垄断渠道

为了区分当下流行的O2O概念,也为了更好地诠释我们传统产业的O2O途径,我提出了O2O2O的概念。

第一个O是Offline线下,也就是产品和服务,这是我们的基础和根本。在网络时代,我们必须借助互联网手段(Online)来传播和销售线下产品和服务。

用户Online(在线)购买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后,必须来到我们Offline(线下)实体店来体验,这就是第二个O2O。连起来就是O2O2O。

许多新兴互联网O2O企业,做的都是一些“无中生有”的事情。利用服务和产品的过剩,跟商家讨个好折扣,以此吸引大批客户,低价批发、低价销售,美其名曰“团购”。收集一批用户评价,给商户评级排名,再设法跟商家或者用户收钱,这样的就叫“点评网”。一旦他们聚敛了巨大的用户,就跟过去的分销渠道一样,垄断了商家和用户交流的渠道,就会有很强的话语权,就会在两边赚取超额利润,但更多的是向商家榨取高额佣金。

对于小型企业和分散的商家,这些新式的O2O是有帮助的,至少在没有超越临界利润点的时候是利大于弊。但是对于大型品牌集团,如果一味依赖这些新兴的渠道商,将会是灾难性的。因为这些新型的“中介”更加容易沉淀和粘着用户。

篇3

目前,市场上出现了五花八门的去除广告软件,诸如Adblock Plus这样的知名过滤插件,用户量已达数千万。被过滤、快进广告的互联网经营者也不甘示弱,纷纷采取一系列反制措施。并且,围绕互联网广告而引发的较量已从市场竞争燃及司法裁判。笔者曾审理多起针对视频网站贴片广告的不正当竞争纠纷案,被告均为浏览器、播放器等工具类软件经营者。在对其过滤、屏蔽或快进视频广告的辩解中,无一例外地强调原告投放的广告缺乏用户利益考虑,为谋公众利益之善举才实施相关行为。

笔者试图从互联网广告的基本形态、地位出发,分析互联网广告对互联网企业的重要意义,并探讨在法律视角下应当给视频广告留有生存空间的必要性,以及不给替代方案的情况下去除视频广告的不正当性。

互联网广告是什么?

简言之,互联网广告就是以互联网为媒体所的广告,包括利用图片、文本链接、多媒体等方法在互联网中展示的广告。正是由于互联网广告具有互动性、视听觉于一体的多元化感染效果,使这种广告形式发挥的效用日益突出。

从法律的角度理解,广告可以视为用户和媒体资源持有人之间以免费内容换取资讯的默示社会合同。互联网的自由、便捷及互动分享模式优化了广告主、广告者、产品或服务提供者以及用户之间的关系,创新出了“羊毛出在狗身上,猪掏钱”的互联网思维理念,使用户有机会以非金钱代价换取所需的资讯内容。当前的互联网行业主要有三类经营模式,一是广告模式:如视频网站主要以用户点播观看免费视频时展示的视频广告盈利;二是交易模式,如淘宝网等电商平台以收取交易费用盈利,三是娱乐模式,如网游等通过用户为游戏等产品付费盈利。后两种模式下互联网广告收益虽然不是主要的盈利手段,但其主营业务搭载的平台依然充斥着各类互联网广告,广告收益是其重要营收来源。

上述三类模式涉及的互联网广告种类繁多,引发争议的大多为展示类广告,包括置于网页中属于网页一部分的横幅广告(Banner)、按钮广告(Button)、通栏广告(Column)、文本链接广告(TextLink)等,浮于网页上的弹窗广告(Pop up)、漂浮广告(Floating)等,还有就是与网站内容相结合的视频贴片广告(Video ads)等。当然,尽管存在争议,但实际短兵相接而进入诉讼程序的广告主要为视频贴片广告。

互联网广告惹谁了?

从互联网企业看:由于互联网广告为互联网经济繁荣所作的巨大贡献,互联网企业作为广告主,或者作为广告者,亦或者为广告经营者,均为互联网广告的获益者。包括那些在诉讼中作为被告的安全软件、浏览器等工具类软件经营者在内,无不视互联网广告为“宠儿”,使出浑身解数,尽可能在自身产品或服务中加载广告。毋庸置疑,互联网企业本身并不排斥互联网广告。

从网络用户看:网络用户对互联网广告的喜爱程度显然远低于互联网企业,大量的互联网广告碎片化了用户接受网络服务的注意力、时间和上网心情。对于一些制作水准低劣的广告,用户当然希望越少越好,同时免费内容越多越好。网络用户给予互联网广告的是可容忍度,即容忍免费获得网络服务的前提下所付出的时间和耐心。

正是看到了网络用户的这部分需求,一些互联网企业认为寻到了商机,开始采取去除某些互联网广告的措施。若是过滤一些干扰用户浏览网页的漂浮广告、弹窗广告,甚至是携带病毒的广告链接等,实践中并未引发激烈的纠纷。主要的纠纷发生在互联网企业针对视频网站提供的免费视频所加载的贴片广告而采取过滤、屏蔽、快进等措施的情况下。该行为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被去除的广告具有这样的特点,要么是加载于用户量巨大的网站,要么是加载于大量用户喜爱的节目;二是去除他人广告的同时通常是为了推广自身某些主营产品;三是去除他人广告的互联网企业并无意提供原本加载广告的产品或服务。猎豹浏览器过滤优酷网视频广告案即反映了上述特点,纠纷发生时,优酷网在国内视频网站排名前列,拥有3亿多用户,而猎豹浏览器上线不足两年,急需扩大影响、吸引用户,金山公司将其可过滤优酷网视频广告作为宣传亮点推广猎豹浏览器,金山公司在过滤优酷网视频广告的同时,并未替代性地向用户提供正版免费的视频资源。

可见,从引发纠纷的情况看,让对互联网广告持喜爱态度的互联网企业去除互联网广告的动力,是其所去除的广告必定是其竞争对手的广告,通过打击对手或者搭对手便车壮大自己。

去除视频广告,动了谁的奶酪?

对于网络用户而言,能看到去除广告的免费网络资源,当然“喜大普奔”,但“免费的午餐”偶尔一顿两顿罢了,难以持续,原因在于去除视频广告显然动了视频网站的“奶酪”,视频网站必定采取相应的反制措施。正如与猎豹浏览器过滤优酷网广告案同时期出现的另一案件情况,优酷网通过识别用户使用的浏览器User-Agent身份,对猎豹浏览器登录优酷网时采取黑屏等待、视频无法播放等反制措施。有人认为,互联网企业之间这样的制约与反制约体现了市场竞争,但笔者认为,这恰恰应是法律干预的不正当竞争。

正当的市场竞争是什么?应是在确保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前提下,不破坏其他行业经营者的经营活动的基础上,经营者提高在同行业产品和服务中自身产品和服务的水平,以此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正当的市场竞争有三个基本条件:

一是保持并提升消费者现有的合法权益。就在线视频服务而言,消费者现有的合法权益就是通过观看一段时间的广告获得免费视频节目,或者通过支付一定费用直接获得视频节目。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提升需要在满足消费者可正常获得正版视频节目的基础上,通过缩减广告时间、降低费用支付,甚至改变现有的广告盈利模式等方式来实现。

二是竞争实力的提高应以同行业产品和服务为标准。如猎豹浏览器要开发抢票功能、视频广告过滤功能的原因,是IE、Chrome等主流浏览器均不具备这些特色功能,作为后起之秀,只能与同类产品“找不同”,才能增强自身的吸引力。

三是不破坏其他行业经营者的经营活动。这种情况在传统行业市场竞争中不多见,原因在于传统行业重点经营产品,一般会严格考虑成本收益核算问题,进军其他行业并非易事,不同行业产品的协同效应不明显。而互联网行业重点经营用户,且网络技术和服务交叉、融合的成本低、协同效应强,为了更多地吸引用户,互联网行业跨界经营的现象普遍。另外,作为信息传播媒介,传统媒体是封闭平台,缺乏互动性,而互联网平台相对自由开放,大多具有互动性特点。基于以上两点,就能初步解释为何公众同样讨厌电视台中铺天盖地的广告,却没有市场竞争者能够干涉这些广告的现象了。笔者认为,不论互联网行业对市场竞争的理念作出何种颠覆,尊重其他经营者正常经营的基本原则不会改变,不能因为A修理厂对B百货商店柜台设计不合理,就以提升用户体验为名越俎代庖将B百货商店的柜台拆除,或因为A修理厂产生大量噪音的机器设备扰民严重而遭C包装制品厂强拆。

去除视频广告,对于现阶段的视频网站而言,实际是破坏了其主要业务模式,即视频网站通过展示视频广告向广告主收取广告费,弥补向用户免费提供的视频节目所花费的版权采购等经营成本,所以,这样的去除切断了视频网站经营模式链条中可获得广告收益的重要环节,显然不符合上述第三个条件。

去除视频广告,能保持并提升用户权益吗?答案依然是否定的。可受法律保护的用户权益应当是全体用户长期、稳定的合法权益,部分用户不用观看广告的代价是视频网站愤而反击,这样将最终导致更多用户无法稳定获得免费视频,损害用户权益。这种“恶性竞争”无非出现以下结果:视频网站技术实力更强,导致使用去除广告软件的用户无法正常获取视频网站的服务;或者双方技术实力相当,视频广告在过滤有效与无效中反复;或者视频网站技术实力弱,广告主投放广告热情减低,影响视频网站“广告+免费视频”业务模式的生存,最终导致视频网站无法向用户提供大量免费视频。无论何种结果,希望长久稳定地获取免费视频的用户合法权益都将受到损害。

除非去除广告的行为人,如浏览器经营者,能提供视频网站的替代性业务,比如其在去除视频广告的同时,也能向用户提供大量正版免费视频。有人将360免费杀毒颠覆收费杀毒软件市场与浏览器过滤视频广告相比,笔者认为这种比较正好印证了“无法代之,不可弃之”的理念。360提供免费杀毒软件确实破坏了收费杀毒软件的经营模式,但这是同行业的竞争,这种竞争是建立在360杀毒软件向消费者提供更优越的产品和服务方案的基础上,消费者在360软件挑起的安全软件革命中可以保持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且这些行为不干涉其他行业经营者的正常竞争活动,属于正当的市场竞争。

篇4

一、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发展的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对产业融合的界定

从技术创新角度来看,植草益(2001)、马健(2002)认为产业融合是通过技术革新和放宽限制来降低行业间的壁垒,加强各行业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从产业角度来看,Greenstein(1997)、厉无畏(2002)认为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 最终融为一体, 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综合已有研究,认为产业融合是由于技术进步、放松管制和管理创新而导致不同产业边界的模糊或消失,使产业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并使原有产业产品特征和市场需求发生改变,最终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

(二)对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发展的界定

程锦等(2011)综合已有研究认为旅游产业融合是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或者旅游产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发生相互渗透、相互关联,最后形成新产业的过程。旅游业与农业的融合发展,是将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有机结合开发旅游产品和旅游体验项目,以满足游客多样化旅游需求的新型产业发展方式。农业通过和旅游业的融合,可以拉长农业产业链,也促进旅游业的多元化发展。陈琳(2007)认为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属于交叉融合,即农业向旅游业提供资源,旅游业向农业延伸服务。李俊玲(2009)认为两者融合属于延伸融合,赋予了农业新的旅游功能。注重农业研究的学者主张农业提供资源,旅游业提供服务的交叉融合模式,注重旅游业研究的学者认为旅游业与农业的融合模式是旅游业对农业资源的重新利用过程。朱海艳(2014)提出了三种旅游产业融合模式:主动融合、被动融合和互动融合,指出并验证了旅游业与农业的融合是主动融合模式。

二、怀来县旅游业与葡萄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怀来县旅游业与葡萄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

怀来县旅游业与葡萄产业融合发展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葡萄酒庄旅游

以酒庄作为葡萄特色旅游的平台,将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储存和销售等产业链有机融入旅游的各个环节。近年来,怀来的葡萄酒庄发展迅速,已建成8家,35家在建,2004年,容辰酒庄被评为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并承办了2014年第15届“中国怀来葡萄节”;2015年,瑞云酒庄、百花谷酒庄分别被授予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五星级、四星级企业称号;桑干酒庄是集苗木繁育、科技研究、产品开发、旅游观光为一体。

2、葡萄园农家乐休闲游

它是乡村旅游的一种形式,也是葡萄种植与旅游融合而产生的一种旅游项目。农家乐周围是美丽的自然或田园风光,可以缓解城市人工作中的精神压力,因此,农家乐成为都市人假日休闲放松的首选去处之一。目前,怀来县已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点106个,参与农家乐旅游家庭350多户,多以赏农家景色、吃农家饭、住农家院、采摘鲜食葡萄为主。

3、“葡萄节”旅游

以葡萄节作为怀来县葡萄产业旅游对外宣传的主要平台,形成了葡萄会展旅游。中国怀来葡萄节始办于2002年,今年9月份是其举办的第16届葡萄节。这一节庆活动的连续举办,为怀来葡萄形象的定位、葡萄品牌知名度的提升、葡萄产品的品鉴促销以及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搭起了平台,成为人们了解怀来葡萄的重要窗口。

(二)怀来县旅游业与葡萄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通过开座谈会、走访观察、实地体验等方式,发现怀来县旅游业与葡萄产业融合发展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旅游业与葡萄产业的融合不够深入,旅游产品较单一

其主要原因为融合中先进技术的应用率低。目前,我国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已成为旅游产业融合与新业态的主要驱动因素[9]。而怀来旅游业与葡萄产业融合过程中几乎没有应用先进技术,因此,旅游产品较为初级,多为基于传统葡萄产业资源的参观游览、体验采摘等。而农家乐旅游,也仅限于采摘葡萄一日游。

2、葡萄产业资源转化为旅游要素的过程中缺乏整体规划

怀来县所辖的11镇6乡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葡萄种植园和葡萄酒庄等旅游资源,但在发展上缺乏统一规划定位,出现资源整合不够、同质开发等一系列问题。对农家乐旅游而言,在道路建设规划、道路标识设置、采摘观光路径、食物采购、住宿条件、停车场面积、接待服务等方面均无具体标准,完全由农户根据自有条件随意决定。

3、管理不规范,宣传力度不够

目前,怀来只有少数酒庄获得了A级资质,农家乐的等级评定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其发展还处在盲目自发的初级阶段, 经营者需先到旅游局备案,再去工商局注册领取营业执照,卫生局负责卫生检查,公安局负责安全管理,可谓政出多门却都疏于管理。怀来葡萄节虽然已连续举办了15届,但未形成营销合力,政府偏重于从政绩角度做宣传,企业则各自为战,收效甚微。农家乐的经营方式也还处在坐等游客上门的初级阶段,创新服务、建立品牌和主动宣传的意识相对较差,主要依靠到访过的游客间口口相传。

三、“互联网+”视角下怀来县旅游业与葡萄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

旅游业是信息密集型和信息依托型产业,与信息技术有着天然的耦合性,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兴盛,是传统旅游业变革的主要驱动因素,也是促进旅游产业融合的主要因素。以“互联网+”的视角研究旅游业与农业的融合发展,将转变发展的理念和路径,变革产业组织,创新业态与产品。

(一)充分利用葡萄产业资源,优化提升旅游产品

怀来位于地球北纬40度这一世界公认的葡萄种植黄金带上,拥有优质的葡萄资源。鲜食葡萄品种以白牛奶和龙眼葡萄著称,基于这些优质的葡萄品种,分层次开发旅游产品(见表1)。

(二)合理运用现代新兴技术,深度开发旅游项目

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改良传统葡萄品和培育新品种,并使其具有示范效应和推广价值,提高葡萄种植产业链的旅游观赏性与趣味性;整合葡萄资源,开发全新的葡萄旅游产品,使其更具有体验性与参与性。如上述“科普园”、“体验馆”、“视频”农场。

(三)重视葡萄周边商品,围绕旅游全要素创新

目前,怀来的特色商品主要以鲜食葡萄和葡萄酒为主,应围绕“食住行游购娱”的旅游全要素进行产品创新,开发特色产品系列。如挖掘葡萄酒饮食文化,开发特色“葡萄宴”;建设葡萄园野营基地;在葡萄旅游带景点之间开发适合骑行、自驾的观光游览或比赛路段;在游购娱方面,设计葡萄旅游的特色商品,形成系列,打破商品的单一性。

(四)做好旅游整体规划,积极吸引社会资金

怀来县应以发展葡萄旅游为重心,并制定整体规划,积极实践并探索出一条“政府引导、村企合作、产业推动”的旅游业与葡萄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如果能够探索成功,将会吸引各地公务考察团的参观学习,届时怀来的商务旅游会应运而生。

四、“互联网+”视角下促进怀来县旅游业与葡萄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一)制定葡萄旅游服务标准和规范

为了更好的维护品牌,保证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实现怀来葡萄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制定葡萄旅游服务标准和要求,进行规范化管理。怀来县的葡萄旅游既有强势增长的市场需求,经营者也有从事葡萄旅游的积极性,如果政府能在政策倾斜、资金扶持、规范制定、高效管理方面积极作为,必将推动怀来葡萄旅游迈上一个新台阶。

(二)整合利用媒介,多方位立体营销

除了运用旅游宣传册、电视广告、户外广告、葡萄节庆等传统的营销方式进行促销外,还应充分利用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来改造乡村旅游和现代农业。加快建设葡萄旅游业的网络化和信息化,宣传品牌、树立形象、网上销售,构建多方位、立体化的营销体系。

(三)整体营销,宣传区域品牌

篇5

【关键字】 互联网+ 旅游景点自助导游平台 位置服务

伴随着20世纪中国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人民的消费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与此同时,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发展,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仅如此,与旅游行业相关的其他技术产业也在不断地蓬勃发展。本文将从“互联网+”的角度来看自助导游平台的发展,透过自助导游平台的相关技术,浅析自助导游平台的功能与服务,以便为旅游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研究背景

“互联网+”战略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和先进的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创造一种新的产业方式,尤其是在旅游业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出游方式的选择正在悄然发生着改变,相应的旅游相关产业正在不断革新。据资料显示,自助游的旅游形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所接受,而随之产生的是对自助导游相关平台的需求了。

二、自助导游平台的发展

1、广播式。广播式自助导游平台就是将景点的基本信息以及其他的相关信息,比如景点访问、距离等存储在特定的媒介之上,随后通过扩音器播放出来,但是这种方式的效果却不如预期,景区内的人流较大,环境更为嘈杂,收听的效果往往很差,此种方式只能让部分游客获取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与内容,普及度不高。

2、预存储/播放式。这种播放方式是由景区的工作人员将已经把解说词预定义存储到的录音器或录音笔发放或租借给游客,随后由游客自行播放。这种方式较好的解决了广播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相较于广播式,适当提高了自主性并且还可以对想要收听的内容进行筛选,但是这种方式过于传统且便捷度不高,难以推广。

3、无线发射/接收式。无线发射/接收式导游平台由发射器和接收器两个部分组成,发射器被预先安装在景区的各个景点之中,接收器中则存储了所对应的景点信息与位置信息。当游客行走到一个被存储过信息的景点时,接收器能够根据所接收到的电频信号来选择相对应的景点信息进行播放。这种导游方式使用起来更加便捷,但是它的缺点是成本相对较高,以及信号的不稳定等缺点。

4、定位式导航。伴随着GPS全球定位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定位式导航旅游服务也出现在人们面前。这种方式的导游系统除了传统的景点介绍外,还具有在地图上显示景点信息、查询旅游线路、旅游景点介绍、留言等各种附加功能以及位置服务。这也反映出用户对旅游服务的需求已经有所改变。

三、相关技术介绍

3.1GPS技术

GPS全球定位系统是具有进行全方位实时定位能力的卫星定位系统,它可以提供定位与导航服务。GPS系统的卫星总共有24颗,分布在6个轨道上。当GPS接收机同时接收到4颗以上的卫星的信号时,就可以确定当前所处位置的经纬度坐标、海拔高度、速度、方向和精确的时间等关键数据。GPS的基本定位原理是围绕地球运转的人造卫星连续向地球表面发射经过编码调制的无线电信号,同时用两台 GPS 用户接收机分别安置在基线的两端,并同步观测相同的 GPS 卫星,从而最终确定最终的位置。自助导游系统如若使用GPS技术进行导游定位,将为旅游提供更多服务。

3.2百度地图API

百度地图API是一套以百度地图为基础的可以提供相应的地图服务的应用编程接口,包括JavaScript API、Web服务API、Android SDK、iOS SDK、定位SDK、车联网API、LBS云等多种开发工具与服务,提供景点标记、范围的搜索、定位、坐标转换、路线规划等功能,其具有动态性、可伸缩、超媒体集成等特点。

四、总结

旅游业的发展以及中国社会发展导致了自助导游平台的兴起,而自助旅游的兴起和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则使得自助导游系统的产生和发展成为可能。结合现有导游系统的特点,建立旅游景点的数据管理、分享、使用等功能为一体的旅游景点自助导游平台将为自助游的游客带来不一样的旅游感受。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借助网络与手机平台进行推广,旅游景点自助导游平台将会得到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 考 文 献

[1]基于LBS的智能导游系统设计与实现 曾风山 湖南大学 2014年10月

[2]基于移动电子商务的自助游发展研究 孙倩燕 南京师范大学 2008年5月

篇6

首先从“触网”开始,传统企业需要找到自己与互联网的恰当关系。如果实在不知道怎么开始,那就试试把渠道拓展到天猫这类电子商务网站上。当传统产业与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开始结合,创新的灵感也许就此打开。以电子商务为例,过去认为网购只是实体渠道的补充,现在则冲击和颠覆传统零售业,甚至商业地产。

当然,互联网绝非作为一个销售渠道那么简单,仅仅把渠道搬到线上还远远不够。利用互联网,企业能够创造出新的行业机会,激发传统行业在细分领域的潜力。移动浪潮下,甚至连互联网企业都已成为传统企业,门户网、电子商务、设备商/运营商,都需要能够跟得上移动互联的步伐。

由于互联网时代用户需求碎片化,企业可以从规模化生产向个性化定制转变。有一家生产家具的电子商务网站,所有的设计方案都放在网上由用户评分,企业只生产用户评价排名前5位的家具产品。来自意大利OSVehicle汽车制造公司的“虎斑猫”,是全球首部采用模块化设计的开源汽车。虎斑猫将互联网思想引入到汽车生产中,登录其开源平台,就可以下载设计图并自行组装。只要一小时,就能完成一辆模块化设计的开源汽车的制造和组装。当前,不少中国服装企业陷入了“规模陷阱”,耐克的运动鞋定制能够为他们带来一些启示:用户可以在网上选择不同的产品样式,不同的定制规模对应不同的产品价格。

逐渐地,互联网思维要能够渗透到企业的每个细胞和每个业务单元。眼下的电子商务,用户的需求和体验是全流程的。在线上,用户要求参与和购买;在线下,用户需要实体店的体验、快捷的物流和送装一体。只有通过线上和线下的虚实融合,才能够满足多样化的用户需求。海尔的“虚网”有海尔商城、天猫旗舰店等,其营销网、物流网、服务网等“实网”能够和虚网实现线上线下融合。以海尔物流网为例,它承接的是来自互联网的订单,调动的是营销网中的产品库存和服务内容,针对家电等大件产品的物流配送,提供全国范围的24小时按约送达、送装一体的物流服务。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海尔保证了电子商务交互、交易、交付三大功能的实现。

传统企业的互联网转型难点在于组织转型。企业的经营历史越成功,组织就越难以变革。海尔认为互联网思维就是企业平台化发展。通过构建“平台型企业”,海尔一边聚集着引领企业创新的用户需求,一边连接着供应商资源和解决方案,形成创新生态系统,通过开放式资源整合,不断创造用户价值。

篇7

不管从规模、效益还是市场占有率,传统衡量企业的主要指标的哪一个方面来看,格力都是家电行业的佼佼者。格力的不安并不是对传统竞争对手的不安,准确地说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的普及和渗透已经改变了固有的竞争模式。拿这个10亿的赌注来说,表面看来是董、雷两位在空调和手机领域的“关公战秦琼”,可谁又能说董女士心中没有“如果小米出空调”的隐隐担忧呢?

传统行业和互联网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成为中国财经界的焦点问题,虽然以小米和乐视的互联网企业最终的盈利模式是内容为王,实现与消费者强黏性连接,但其对传统的电视和手机制造商的伤害是无比巨大的。实际上,相较而言,传统行业中的翘楚无论是技术研发、资金、品牌厚度以及渠道上都还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却为何在与互联网企业的竞争中节节败退?我认为,核心在于与消费者的沟通,在传统中心化的企业和品牌中,并非不关注消费者的需求,但与消费者的互动和沟通实在是贫乏的,也缺乏有效的方法。因此,捕捉消费者真实需求的能力很弱,反映在市场上就是品牌的节节败退。

所以我认为,现在很热的所谓传统企业的互联网化转型的问题,更像是一个伪命题,起码也是一个以偏概全的命题。传统行业真正需要的是解决和消费者沟通的问题,互联网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平台,如果丢弃掉多年来积累的竞争优势,另起炉灶仿照那些新型互联网企业去运作,实现所谓的“互联网”转型,未必就能得到好的结果。

篇8

没有与焦虑斗争过的老板,不足以谈论基业常青。有一千个商人,就有一千种怕与爱,不同人的焦虑与渴望,同年龄、经历、性格有关,也与所身处的时代有关。

市场经济激发了商业的活力,人口红利造就了GDP增长,互联网让传统企业耿耿于怀,而对财富的追求始终激励着人们向上努力攀爬。

商人、企业、市场,他们的焦虑与渴望,究竟是什么?

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民营企业渴望冲出体制束缚,解放生产力,但同时又焦虑于政策的不确定,为该不该、能不能办企业感到焦虑。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论,犹如高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市场经济的充分竞争中,企业焦虑的是供给关系、政商关系以及销路问题――产品卖给谁,渠道怎么做?

进入新千年,中国终于叩开WTO的大门,在“浪来了”和“狼来了”的博弈中,企业为跨国品牌带来的压力焦虑,为市场与渠道多变焦虑,为品牌塑造与产品创新焦虑;移动互联网时代,各种商业思想、商业模式、技术手段蜂拥而至,过往的经验、机制统统失灵,一切要素都被重构。企业们焦虑风口,焦虑转型升级,焦虑电商是否真要革了实体门店的命?

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情绪。在中国这样一个激荡而又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必然充满各种不安与焦虑。每隔一段时间,不同行业的企业总会发生一些整体性的“危机”,这些“危机”既来自于外部环境的挤压,也来自于企业自身的迷思。当一个旧的价值体系被破坏,而新的还没建立起来时,“成长性恐慌”就会始终伴随企业。

事实上,任何时候,大多数企业都缺乏安全感,都有着强烈的求变欲。因此不难理解,每当时代出现些许“风向标”,他们都急切地想去抓住剧烈变化的东西,希望抓住下一波的商业趋势,从而在不确定的未来占得先机――至少不至于被淘汰。

危机感与“自救手册”

过去十年,基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社交网络、人工智能的剧烈变革,深刻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重构着商业的边界。

在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双重作用之下,大公司基业常青的命题受到挑战,中小企业和创业公司的生存压力与日俱增。2000年以来,《财富》500强公司有一半从榜单消失。而在中国,每年约有100万家企业倒闭,平均每分钟就有2家企业倒闭。

市场的“残酷物语”之下,人人都有危机感。

传统企业最大的焦虑来自于转型升级,在互联网的降维攻击之下,内心深处往往有着一种“时不待我”的急切与盲从。钱不知道该怎么赚、东西不知道该怎么卖、广告不知道该怎么投、消费者也不知道在哪里,甚至连对手是谁都不知道。就连华为如日中天的时候,任正非也会焦虑,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

互联网公司的焦虑是用户、速度和护城河。大公司靠资本、靠规模、靠快速模仿产品功能蚕食小公司,小公司忧心于要么被做掉,要么等着被收购给巨头打工。

但反过来,大公司又有一种焦虑是来自于创业者,害怕创业公司看到了他们视线之外的战场,甚至在某些领域走在了前面。很多互联网大佬坦言,“我们也很焦虑,怕成为传统互联网企业”。

对于创业者来说,最大的焦虑,就是创业本身。如果选择了创业这条路,根本难以停下,而在成王败寇的评价语境下,创业者往往容易被英雄化或者悲情化。事实上,不管置身于哪个行业,创业者都必须面临一个现实问题――你做的事情,壁垒有多高,护城河到底有多宽?

资本更是焦虑背后的翻云覆雨手。随着险资大量进入资本市场,“门口的野蛮人”虎视眈眈,攻城略地。“宝万之争”带来的是上市公司企业家普遍的焦虑情绪――“明早醒来,公司控制权还在不在我手中?”

不确定的未来,看得见的焦虑。对于身处商业大变局的企业而言,看上去都需要一份“自救手册”来对抗焦虑。但殊不知,与其拼命战胜焦虑,不如成为焦虑的“朋友”,进而将它转化为前行的动力。

中国企业的焦虑从哪里来?

2011年,诺基亚新任CEO艾洛普发出内部备忘录《燃烧的平台》,提醒他的同事,诺基亚的旧平台已经燃起熊熊大火,结果,他带着员工跳上了另一个准备沉没的平台――Windows Phone。

这听上去像是一个冷笑话。

中国正在崛起,过去多年取得的经济成就,在全世界可以说首屈一指。俄罗斯、日本、东欧、拉美,更不用说非洲国家,无论生活的提高,还是国际地位的提升,谁也无法与我们相比,我们进步的速度叫人惊异。

而对企业来说,这似乎就成了一场时间争夺战。“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尤其是当下,新的技术疯狂涌现,商业环境急剧变化,前有天花板,后有追兵,颠覆者不知道将在何时出现。企业面对时间的压力和焦虑倍增。最大的风险在哪里?不是不知道怎样做,而是不知道做什么。

我们为什么如此着急?为什么经济越发达,物质越丰盛,企业家内心却越没有安全感?

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人的欲望的无限性,高效地利用一切资源是一个社会能够存在的根本要求。然而现实环境中资源分配不公、阶层流动困难等种种问题,造就了时代的焦虑心态。在能快则快尽量快的比拼中,我们逐渐丧失了慢的能力,也失去了淡定与冷静。因为我们总在担心,如果@个机会不抓住,就会被抛弃;如果我们不快人一步,就会被落后。

这样的后果往往是欲速则不达。公共生活出现了更多的灾难和意外,更低的效率和更坏的结果;个人迷失在成功学之中,盲目快速地消耗着自己的健康;企业则打乱原本的节奏,违背商业规律,过早地把自己作死。

篇9

要想了解公安部门如何利用互联网追捕逃犯,怕不容易。毕竟属于秘密。但我们可以从相关报道中捕捉到一些信息。如在车站,警察发现可疑人员,上网一查该人员身份证号,就可知其是否被列入网上追逃。当然,非相关人员如普通市民是上不去这个网的,那是公安部的专门网站。

公安部门对互联网使用如此之早,效率如此之高,很大原因是他们有动力。很长一段时期,命案必破带给他们压力;维稳是中国头号大事,他们不敢懈怠;社会治安秩序是每天都要做的常规工作,更不敢忽视。

如何很好地完成这些工作,不至于官怒人怨,互联网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大契机。互联网既可以很大限度地助他们完成这些工作,也一定程度地减轻了他们的工作强度和压力。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何乐而不为?

以这个事实看,政府过去建网站也好,现在搞互联网+政务也好,顶层制度安排很重要,制度中的奖惩也是必须。但这只是外部约束和外部驱动,就像要求所有公务员必须好好为人民服务,但仍有人置若罔闻一样,虽然有效益,但没有最大化。因此,政府及公务员内在动力也很重要,它会变让我+为我要+,加了会对政府和公务员个人都有好处;如果不加,于政府而言,会降低工作效率,于个人而言,会影响政绩、前途、收入。

所以,在政府层面推行互联网+政务,除了要有制度安排,至关重要的一点,是要让他们有+的动力,就像公安部门那样。那么这个动力从哪儿来?很简单,来自于压力,上面的、社会的、企业的、公众的压力。

在谈及取消政府非行政许可审批时,评论员陈斌在《南方周末》发文指出:道理很简单,原来有那么多行政审批事项,需那么多人手,因而需要那么多人员编制与财政预算。现在这些审批事项一部分保留,一部分合并,一部分取消,一部分下放,就要计算该缩减多少预算与编制。否则,官僚机构求生意志就会驱动,部分消解甚至吞噬行政审批改革的成果。

篇10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 播音主持工作 专注 极致 口碑 快

关于互联网思维,马云的一句话说得很到位,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不仅仅是一种产业,更是一种思想,是一种价值观,互联网将是创造明天的外在动力。创造明天最重要的是改变思想,通过改变思想创造明天。而我们从近年来在互联网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多位著名人士的顿悟中,也可以提炼总结出如下一些互联网思维本质性和规律性的内涵: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互联网思维包含了用户至上思维、流量思维、大数据思维、跨界思维等;从方法论的角度出发,互联网思维则包含了简约思维、极致思维、迭代思维、社会化思维、平台思维等。计算机专业出身的著名互联网天使投资人雷军经过漫长的思考,结合其成功经验,把互联网思维总结成七个字,即“专注、极致、口碑、快”。

这七个字,堪称精辟。本文从方法论的角度,以雷军的互联网思维七字诀为基础,浅谈互联网思维对播音主持工作的一些启示。

专注

一个品牌在市场上能够取得成功,专注是重要的因素。反观目前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界的现实情况,要求主持人成为全能选手的呼声甚高。在一些电视台,一名主持人往往要承担多个不同节目的主持工作,跑场成为常态。而在一些广播电台,主持人的收入和主持节目的数量紧密挂钩,一名主持人每天不但要承担多个不同类型节目的主持工作,而且在每个节目当中都要承担起采、编、播、录、控五位一体的职能角色。在笔者的微信朋友圈里,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媒体的主持人都有共同的感受:太忙了,感觉人都快被掏空了。

与之相对应的,反映到广播电视节目质量上,就出现了模式化严重、抄袭模仿、急功近利成为常态。主持人日常节目结构松散、内容空泛、口水话充斥其间,尤其是广播节目经常靠主持人之间相互挖苦取笑、打情骂俏填充节目时间。笔者在网上抽样收听了多个不同地方电台的节目,发现许多主持人的状态疲惫懒散,有的节目主持人从头到尾在放歌,一个小时说不上十句话,一开腔就让人感觉好像没睡醒,或者是喝醉了。

有一些广播电视机构为了追求一时的轰动效应,强行要求全台所有节目每隔一年甚至半年改版一次,每一次改版都要重新设计节目时间表,所有的节目都要大张旗鼓地重新调整,大量的主持人需变换岗位。其结果是整体节目面貌在焕然一新的同时,也让一些优秀节目好不容易积淀起来的人气瞬间流失殆尽。听众观众最大的困扰就是:一个好好的节目,怎么会说没就没了?

有因必有果,包括广播电视在内的传统媒体影响力下降固然有新媒体冲击的因素在,而传统媒体内部客观存在的此类问题也不容忽视。互联网企业有许多成功案例告诉了我们专注很重要,如乔布斯的苹果。因此,改变现有播音员主持人队伍的生存现状,让有能力的播音员主持人能够有精力、有机会专注起来,进而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整体质量,形成引人注目的品牌效应是当务之急。

O致

互联网时代的竞争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只有把用户体验做到极致,才能够真正赢得消费者,赢得人心。在目前的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界,恰恰就缺少这种把与节目相关的服务做到极致,让受众的收听收视体验超出预期的精神、做法和共识。

从电视播音员主持人的角度来说,由于节目制作本身是一个集体行为,关于节目质量优劣的压力更多的是由节目的组织者、策划者承担,播音员主持人只要没有太明显的纰漏,就不会承担影响节目质量的压力,因此很多人只是满足于按照节目组的要求做好自己的工作。而广播播音员主持人虽然对于自己节目的质量承担直接的甚至是全部的责任,但是由于日常负责播出的节目数量过于庞大,能够保证按时完成播出任务都已经达到了个人能力的上限,也就没有余力再去考虑怎样才能做到让每一期节目都好到超出听众的预期了。

从播音员主持人管理的角度出发,节目不能够做到极致、做到超出受众的预期也有着这样那样的客观原因。例如,目前广播电视机构里,负责播音员主持人管理的人员由于没有足够的话语权,不能主导涉及播音主持工作的方方面面,而主要管理者大多不是出自于这一行业,对于播音主持工作缺少足够的了解,不少管理者对播音员主持人的要求仅为声音好听、形象好看,在审片或节目听评中不能提出专业而中肯的意见,起不到提高播音员主持人业务能力的作用。部分播音员主持人队伍管理人员又仅仅满足于完成日常的工作指标,没有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所制定的一些管理考评机制更多地是事后监督和惩罚,因此播音主持工作也就很难谈得上追求极致。更有甚者,有些地方的事后监督和惩罚机制过于僵化和矫枉过正,扼杀了一线播音员主持人的创新热情和探索精神。过度指导和过严监管难以有令人激动的奇迹发生,因为人的能力惟有在身心和谐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到最佳水平。这一点,也已经被从Facebok到谷歌等一系列成功的互联网企业所证实――去组织化、去中心化、宽松平等的环境也是互联网思维,它是产生极致产品的土壤。

“专注”“极致”和“快”具有如下的内在逻辑:快是手段,专注是能够快起来的基础,其目的是实现产品、服务及其用户体验的改进超越用户的预期,即做到极致。成功的互联网公司在推出一项产品后都会迅速对用户的需求反馈做出处理,通过不断地迭代更新来使产品日臻完善。而另一方面,产品对用户的需求反馈迅速加以满足又会进一步刺激用户参与改进产品的热情,激发用户创造,自觉组织构筑网络生态,自发形成多层次、多样性的网络单元,进而生成更高价值的内容。

能够做到快需要热情。在这一点上,互联网公司和广播电视机构具有极其相似的特点。一期广播电视节目的推出大都会在片尾或节目最后公布节目组的联系方式以便及时得到受众的报料和对于该期节目的反馈,一些广播电视机构在一些特殊的时期的确能够做到认真倾听受众的反馈意见并及时在节目中作出反馈,一些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也会积极主动地了解这些反馈意见并迅速在后期的节目中做出改进。

但是,热情需要体制机制的保障才能够持续。目前,许多广播电视机构的机制体制是比照行政机构设置的,并不是像互联网公司一样形成一套能够快速进行市场反应和产品更新的组织架构,不能够适应受众市场需要甚至是过于官僚化的组织架构,消磨了包括播音员主持人在内的组织人员的热情和活力。

由于广播电视机构层级过多,基层播音员主持人的声音很难反馈到决策层。某市电视台一名播音员告诉笔者,她所在的部门总共有十二个人,其中有两个副组长、两个组长、两个主任助理、一副主任、一个主任。她如果想反馈一个意见,需要首先通过台内部OA系统给副组长打报告,副组长把报告转给组长,组长报告主任助理,主任助理报告副主任,副主任再酌情报告主任,主任报告主管副总编辑,主管副总编辑才能够在全台层面的办公会议上将这个意见反馈给决策层的领导。在这样的组织架构下,有多少真实的来自基层一线的声音能够反馈到决策层?又有多少人愿意在这样的组织架构下去反馈自己的或者是受众的意见?更何况一个部门12人中有8个是管理人员,真正干活的只有4个人,这四个冲在一线的主持人每天光是完成日常的工作就已经是满负荷了,哪还有余力去反馈什么受众意见?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作为直接制造信息产品、与众多互联网企业信息产品展开正面竞争的广播电视一线播音主持工作者,他们充分利用各种互联网手段及时感知受众的需要,采用快速迭代的互联网思维方式不断改进自己所负责的节目,把节目的质量推向极致,让受众不断得到惊喜、不断超越受众的预期,对于保持广播电视节目的竞争能力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广播电视机构在竞争当中虚心向成功的互联网企业学习,用互联网思维改造自己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方式,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口碑

播音员主持人作为传统媒体的从业者需要口碑,传统媒体本身也需要树立口碑。如何树立和强化自己的良好口碑?深谙这个道理的谷歌公司就给出了答案。这家以研发人员为中心的公司有著名的谷歌十诫――即最核心的十个企业价值观告诫,其中第一诫就是“一切以用户为中心,其他一切纷至沓来”( Focus on the user and all else will follow.)。以用户为中心而产生的好产品或者好服务是口碑的本源和发动机,在这个信息对称的互联网时代,用户用脚投票的能力大大增强,一个产品怎么样、一个播音员主持人和他的节目好不好,大家很快就可以通过社交网络分享,这些口碑性质的信息会比以往任何时候传播得都快,传播的范围都广。例如,2015年初韩国KBS电视台推出了七集新年特别企划纪录片《超级中国》,2016年2月英国BBC播出三集纪录片《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这两部片子通过互联网渠道在中国受众中广为传播,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和讨论,在这个过程当中,微信、微博等互联网社交媒体都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