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范文

时间:2023-12-15 17:33: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

篇1

基于此,中国数字经济百人会依托中国电子学会的专业研究团队,深入分析全球各国数字经济主要战略,调研走访在数字经济领域具备领先水平和突出能力的典型企业,系统梳理了国内外顶尖学者的最新观点,以及权威智库和知名战略咨询公司的公开成果,对全球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做出十点研判,具体如下:

一、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成为新的关键生产要素

人类生产、生活及治理的数据基础和信息环境正在得到大幅加强和显著改善,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持续普及部署,智能终端和传感器加速应用渗透,人、机、物逐步交互融合,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相关的各项活动已启动全面数字化进程,呈现出从被动到主动、从碎片到连续、从单一分离到综合协同的三大转变,源源不断地产生着呈现爆炸式增长态势的海量数据,蕴含着巨大的价值和潜力。数据已成为与资本和土地相并列的关键生产要素,被不断地分析、挖掘、加工和运用,价值持续得到提升、叠加和倍增,有效促进全要素生产率优化提升,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新动能。

图1 新摩尔定律主导下2015-2035年全球数据总量增长态势

数据来源:IDC,中国电子学会整理

二、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是首要战略任务

全球经济仍处于相对稳定的复苏阶段,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将继续作为主要增长点,在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中不断焕发新的动力。下一阶段,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数字经济相关战略会陆续深入实施,普遍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先进制造业作为重要举措,积极推进从生产要素到创新体系,从业态结构到组织形态,从发展理念到商业模式的全方位变革突破,持续催生个性化定制、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形成数字与实体深度交融、物质与信息耦合驱动的新型发展模式,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有效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图2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三、平台化、共享化引领经济发展新特征、新趋势

企业之间的竞争重心正从技术竞争、产品竞争、供应链竞争逐步演进为平台化的生态体系竞争,一批用户基数庞大、技术积累丰富、资金实力雄厚的行业领军企业已率先启动,通过提供开源系统、营造开放环境、促进跨界融合、变革组织架构、重塑商业模式、孵化创新团队等多种方式,持续构建完善资源集聚、合作共赢的生态格局。同时,飞速发展的新一代信息科技,高频泛在的在线社交,以及渐趋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为大量未能得到完全有效配置的资源提供了成本趋近于零的共享平台和渠道,吸引了共享者数量的指数级集聚,弱化了生产生活资料的“所有权”而强调“使用权”,逐步创造出新的供给和需求,促使共享经济快速兴起。

图3 共享经济行业渗透趋势

数据来源:罗兰贝格,中国电子学会整理

四、全球创新体系以开放协同为导向加快重塑

创新仍是推动经济数字化发展的源动力,受技术开源化和组织方式去中心化的双重作用,知识传播壁垒开始显著消除,创新研发成本持续大幅降低,创造发明速度明显加快,群体性、链条化、跨领域创新成果屡见不鲜,颠覆性、革命性创新与迭代式、渐进式创新相并行。创新主体、机制、流程和模式发生重大变革,不再受到既定的组织边界束缚,资源运作方式和成果转化方式更多地依托互联网展开,跨地域、多元化、高效率的众筹、众包、众创、众智平台不断涌现,凸显出全球开放、高度协同的创新特质,支撑构造以数据增值为核心竞争力的数字经济生态系统。

图4 具有典型意义的开放式协同化创新平台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五、基础设施加速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

持续提升数据获取的量级和频率,不断丰富数据传输的渠道和方式,以及扩大数据存储空间,强化数据加工能力,创新数据使用能力,都是数字经济能够得以蓬勃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万物互联和人机物共融将会成为网络架构的基本形态,各国信息基础设施的规划与部署都面临着扩域增量、共享协作、智能升级的迫切需求。同时,电网、水利、公路、铁路、港口等传统基础设施也正在逐步开展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向着智能电网、智能水务、智能交通、智能港口转型升级,显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资源调度能力,支撑数字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图5 基础设施加速转型升级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六、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延伸至信息空间

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呈现数字化发展趋势,传统产业纷纷面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日益广泛深入。人类社会、物理世界的二元结构正在转变为人类社会、物理世界、信息空间的三元结构,国家和地区之间竞争和博弈的重心逐步从土地、人力、机器的数量质量转移至数字化发展水平,从物理空间延展到信息空间,并将很快呈现出以信息空间的竞争和博弈为主导与引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格局。掌握信息空间核心竞争优势的国家和地区,将在围绕新一轮国际分工态势展开的博弈中抢先占据价值链制高点。

图6 2016年主要国家数字经济规模

资料来源:《数字经济 迈向从量变到质变的新阶段》

七、数字技能和素养推动消费者能力升级

新兴的数字化产品、应用和服务大量涌现,已形成规模巨大的消费市场,不啻于是对消费者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需具备一定的数字化技能和素养,才能更好地发掘数据价值、使用数字化产品和享受数字化服务。消费者所具有的对数字化资源的获取、理解、处理和利用能力,将成为影响数字消费增长速率和水平的重要因素,直接关系到数字经济的整体发展质量与效益。全球各主要发达国家将会愈益重视对公民数字素养的挖潜和培养,并将持续提升公民数字素养上升到构建国家新兴战略竞争力的高度,作为推动数字消费、扩大内需市场、强化内生动能的重要举措。

图7 数字经济时代对公民素养提出新要求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八、社会福利水平依托数字化手段得到有效改善

满足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数字经济孕育、诞生、发展的重要动力及目标。大幅提升公共资源供给效率,显著增强公共服务效用,进一步推动教育、医疗、慈善等公共事业的便捷化、普惠化、均等化,是数字经济在创新变革生产方式、促进实体经济提质增效之外的关键着力点和突破口。多种类型、多个领域的网络化、智能化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将被搭建,面向公众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互联网远程诊疗将成为高频次、低门槛、易得可选的常规医疗方式,并引入人工智能助手有效提升诊疗精准度,缓解全球性的医疗资源紧张难题。区块链技术将在慈善资金募集和捐赠过程中得到大规模应用,强化互信关系,减少交易成本,溯源资金去向,保障慈善事业的公正、透明、有效。

图8 数字化手段提升社会福利水平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九、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启动规划、建设和管理

随着信息基础设施的规模扩张、功能升级和网络构建,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运行管理过程中广泛深入地推广应用,大量完整、连续、系统,具备一致性、关联性、价值性的城市数据将被持续获得,为构建与现实物理城市精准映射、智能交互、虚实融合的数字孪生城市提供了可行基础。全球一批形成技术、人才集聚发展,产业规模与创新能力较为突出,具备主动比特化条件的现代化城市将率先尝试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的同步规划,并逐渐上升为两者的同步建设和同步管理。为匹配真正海量数据的采取、传输、存储和计算,专门用于数字城市运行管理决策的系统级平台将得到持续的开发与完善,并逐渐形成可推广复制的标准体系。

图9 数字孪生城市功能日趋完善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十、社会治理体系的数字化程度持续提升

篇2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新旧增长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数字经济作为发展最迅速、创新最活跃、辐射最广泛的经济活动,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中国高度重视数字经济的发展,大力实施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等,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经济已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数字经济释义

数字经济就是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经济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数字技术被广泛使用并由此带来了整个经济环境和经济活动的根本变化。所以,数字经济的本质在于信息化。

数字经济在中国

据《中国统计年鉴2016》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数字经济的规模达到18.6万亿元,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位。对于中国来说,数字经济既是中国经济提质增效的新变量,也是中国经济转型增长的新蓝海。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18万亿元、网民7.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数字经济占GDP的10.5%……这些激发人们想象力的数字,反映着中国数字经济带来的效应。“双11”购物节再创全球在线交易新纪录、无处不在的二维码、形形的O2O等无不显示出,数字经济对中国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宏观的经济规模上,更是渗透到了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场以数字化为形式、以技术进步为手段、以经济转型升级为目标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

经济发展的数字化转型成为重点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技术群体性突破是构建现代技术产业体系、引领经济数字化转型的动力源泉,先进的信息生产力将推动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数字经济阶段演进。

按照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要求,到2020年,重点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以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为代表的数字经济供给体系基本形成。到2025年,数字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信息消费总额达到12万亿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到67万亿元;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迈上新台阶。到本世纪中叶,数字红利得到充分释放,经济发展方式顺利完成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成为主要的经济形态。

数字经济面临的挑战

首先,数字经济对基于传统经济构建的国际税收规则和体系形成了巨大冲击。在今年7月份成都举行的央行行长会议税收高级别研讨会上,时任财政部部长的楼继伟以跨境电子商务为例,指出对数字经济征税存在难度,因为其有着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既得利益。同时,征税要解决技术上的难题,首先要实现监管。对此,楼继伟解释称,共享经济通过互联网可以逃过常规的知识产权监管,在这一领域如果不进行监管,财税部门也无法征税。因此,监管是基础。

篇3

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及物联网为核心技术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已经到来,全球各同都在全面布局这一轮新的科技和产业。《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已于近期,以智能制造为我国制造业未来发展主攻方向。制造业涉及几十个国民经济核心领域,是实体经济的基石,也是现代服务的基础甲台。虚拟经济则是实体经济的催化剂、放大器和资源配置器。两种经济形态在国民经济和同家治理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而又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相互促进。金融资本与信息数据、互联网与工业体系相结合是相加的关系,金融与信息数据、未米互联网与工业产业相融合,将会出现相乘态势,产生化学效应。

我们有理由相信,以现代科技为引领,以现代制造业为基础的新的产业革命,必将成为全球新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把互联网智能赋予到工业资产中去,在推进军民融合、深化两化融合的基础上,加快实体经济与互联网的全面融合,将会使当前这场产业革命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我们所工作和生活的世界也会更加色彩斑斓。

当前新军事革命以联合化、数字化、网络化为重要特征,在由现行机械化军事体系向未来信息化军事体系转型的过程中,军民融合也要适应新军事革命方向。

一是军民融合体系建设,特别是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要突破体系束缚,促进科研、管理、市场化等领域的军民融合发展,有针对性的进入战略新兴产业,我们选择了软件信息服务、信息安全、海洋信息、卫星导航等领域;二是转变能力模型,要按照市场核心功能管理军民业务,建立面向重点能力建设项目的军民融合试验点;三是机制生成和转化,要在国家战略部署指导下,探索建立符合实际的激励约束机制,研究“军促民、民参军”的激励政策和组织机制,探索股权多元化和混合所有制,优化资源配置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创造条件;四是军民融合人才培养,要从军民融合产业管理、研发、营销等不同岗位的需求特色选拨、任用、发展人才,打通人才融合渠道,激发员工创业、创新的热情与激情。

军民深度融合,未米的重要趋势就是在做到保密安全的前提下,打破行业壁垒、促进合理流动、开展公平竞争,逐步取消制约发展、阻碍竞争的各项约束。军工企业、国防体系必须更加具有创新力和和活力,要坚决去除封闭思维模式,引领行业发展方向,构建军民融合安全发展格局。

篇4

20世纪70年代美国电子商务交易在美国银行家协会以及美国运输数据协调委员会发表的第一个EDI标准下诞生,由于网络在那时仍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这使很多商务活动的电子化仅仅处于一种想法阶段。直到90年代,基于Internet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些想法逐步成熟,Internet网络开始真正应用于商业交易,这时电子商务日益蓬勃发展起来,人们开始通过网络进行产品交换、订购等活动,并成为90年代初期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一种崭新的企业经营模式。随着国际电子商务环境的规范和完善,中国电子商务企业开始走向世界,电子商务也就成为进一步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和适应经济全球化、提升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一把利器。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中,B2C市场发展迅猛。根据艾瑞市场咨询的报告,2011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接近8000亿,达7735.6亿元,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3%;同时,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将达到1.87亿人,在宽带网民中的渗透率为41.6%。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势必对虚拟电子商务环境中的虚拟商品提出新的要求,虚拟商品的包装设计也就应运而生。短短十几年的发展时间,虚拟数字化包装从初期的产品名称、货号及图片的展示,到现在全方位细节特写、材质说明、3D展示、视频音频展示甚至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无论在技术上还是艺术上都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

2、传统包装设计正面临着新的转型

传统的购物方式,往往是消费者与商品之间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消费者根据自身的需要去选择商品,商品通过实体包装去传达自身内在的功能和形式信息。传统的实体包装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对商品的保护、运输、形象展示等各个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在超级市场模式下的架上购物时代,包装本身就成了产品的推销员,更进一步的拥有了宣传和导购的作用。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网民中的一员,数字媒体技术作为网络信息传递的载体,已渗透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需求与分配的组织化已不分国家、地区、投资、贸易额大小等,一律将通过网络来完成,按照网络秩序来活动,许多传统企业正面临挑战。在网络的虚拟购物环境中,坐在电脑前,简单的几个指令,可以实现绝大多数现实世界中想做的事,在这些事当中,包含了人类世界发展的最基础环节——生产与消费。随着网络购物热潮的到来,人们可以足不出户的购买到自己需要的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商品,无比的高效与便利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涌入这个互联网带来的信息化服务之中,成为网上消费者中的一员。网络购物作为一种潮流化的趋势,在现实社会中得到用户的青睐并且成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网络技术发展、网络购物的配套设施越来越完善的情况下,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在短短数年之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80后年轻人,超过八成人的习惯在网上购物。因此虚拟网络商城的快速发展,实体购物环境中的商品包装促销功能也将随之被淡化,实体商品包装的优势逐渐失去了它昔日耀眼的光环,原有的宣传、促销甚至是导购功能已经被新的包装形式所替代——虚拟数字化包装。

3、虚拟数字化包装设计是新时期消费市场的刚性需求

虚拟数字化包装设计是相对传统实体包装的概念而言的,是指在电子商务交易中利用数字化的图形、文本、超链接等相关信息,将交易的虚拟商品材质、功能、大小、外观、促销信息等通过互联网虚拟空间环境展示出来,辅助其完成对商品宣传、销售,诱导网民产生购买行为的一种应用型设计模式。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类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开拓了一个依靠网络虚拟空间来生存、发展的时代。虚拟数字化包装依赖于互联网络的虚拟环境才得以快速发展。网络虽然是虚拟的,数字包装手段和形式也是虚拟的,但在这一环境中相关的买卖双方的商品本身却是真实存在的,虚拟数字化包装设计通过数字手段将商品的各个层面信息以虚拟现实的方式传递给消费者,使消费者最大限度地通过这些虚拟信息了解商品。不得不承认的是,就目前的技术手段而言,虚拟包装与现实商品之间确实存在着某些或大或小的差距,如色差、质感等,但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这一差距正在被逐步的缩小,这也为虚拟数字化包装设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2001年网络传递花香的技术在日本总务省诞生,改变了以前网络传递仅限于传递图像和声音。综合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五大网络传递技术为虚拟数字化包装设计服务,扩大虚拟数字化包装的展示效果,产品信息用数字的形式把文字、声音、视频、图像、气味等信息通过机顶盒或传感器等传递技术传达给网民,满足网民对产品信息的全方位了解,大大增加网络虚拟市场的成交量,必将冲击着传统商品的销售。虚拟概念性包装的发展一旦突破了艺术与技术之间的结合瓶颈,一定会成为未来包装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虚拟数字化包装以最低廉的成本实现宣传与销售的最大化,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虚拟数字化包装设计以交互式电子文件的形式把产品信息到虚拟网络市场中,没有固定的店铺、厂房、办公大楼等固定资产,只需要计算机、网址、数据库、软件系统和优良的信誉度来进行营运,减少了投资者成本,实现零库存和低成本运作;能节约有限的自然资源,简化了包装的设计流程、缩短了设计周期、降低了生产成本,通过无纸化的包装设计,真正实现了绿色包装,使人、自然与产品之间达到最大的和谐,对社会的发展、环境的保护将产生巨大影响并带来前所未有的经济效益,真正的符合了当前低碳环保的时代主题。这也是B2C电子商务市场得以迅猛发展的重要前提。可以说,B2C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虚拟数字化包装设计功不可没。同时,电子商务的发展也使得虚拟数字化包装对设计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4、虚拟数字化包装时代对设计师的要求

现代包装设计的目的有两大功能——自然功能和社会功能,设计师要探究两者优化组合的规律和方法。其前提必须符合“科学、适用、美观、经济”的原则。要求体现科学、适用、美观和经济原则,产出无任是自然功能,还是社会功能,无论是科学原则,还是适用原则,均以经济原则为准绳,均受到经济原则的影响和制约,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虚拟数字化包装。全面了解其经济属性,不仅有助于对虚拟数字化包装设计本质意义的认识,而且对准确把握其发展过程及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应用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虚拟销售环境中产生了一类网上成交网下运送的产品一一“虚拟产品”,虚拟数字化包装设计就是为这类产品进行设计策划、营销的一项专业技术;是辅助其完成对商品的展示、宣传、销售过程的一种设计模式。从技术方面可以定义为:电子商务的虚拟数字化包装设计是一种多技术的集合体,包括交换数据(如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获得数据(共享数据库、电子公告牌)以及自动捕获数据(条形码)等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是随着销售商品的展示环境的变化而延伸发展的。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对传统包装概念理解的基础之上,还要对虚拟购物环境下的数字包装技术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当前的虚拟数字化包装,虽然发展很快,但仍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通过实验性的问卷调查发现,大多数网民抱怨网络上的产品画面太小、太模糊,有些网站甚至不能提品的形象,要么将商品包装拍照上传到网页中,以静态模式展现在浏览者面前;要么是将产品实物拍照以后直接展现在网页上,人机不能互动,展示一面就是一面,满足不了网民对产品信息全方位的了解。顾客不能被虚拟视觉包装所说服,虚拟产品包装与网民之间的沟通遇到瓶颈,就必然会影响电子商务的发展。“包装是无声的推销员”,要发展电子商务,就必须先从虚拟产品的品牌包装设计上着手,强调其包装装潢的视觉效果的真实性与美观性,最大限度的缩小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差异。遍览世界电子商务格局,对网络虚拟产品包装虽有不少规范,但却并不得要领,仅仅是对网络技术上的上传图片尺寸、分辨率、格式、文件大小做出了技术性的要求,但对虚拟产品包装的设计要求交代甚少。很少有企业或者研究者将虚拟数字化包装的设计提到日程上来,虚拟数字化包装设计,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待我们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而目前虚拟产品包装设计的现状基本上还是停留在传统包装设计思路和设计模式里徘徊。在虚拟的网络市场中流通,设计师如果没有针对其特殊的销售环境、特殊的消费人群和媒介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就不利于电子商务的发展,更不利于虚拟数字化包装设计行业的发展。因此,对数字虚拟包装设计的应用研究必须要开拓思路,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将网络推广营销手段植入数字包装设计规划之中,使得实现虚拟数字化包装更好地为消费者、厂家、商家服务。

5、虚拟数字化包装与传统包装的关系

篇5

>> 浅谈数字化技术对音乐传播的影响 论数字技术对影视技术的影响 论数字技术对电影创作的影响 高新技术产业化对湖南经济发展的影响 税收政策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 FDI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 政府投入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 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对区域优势形成的影响分析 谈论高新技术产业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 金融资源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影响机制研究 数字时代对摄影的影响解析 新技术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新技术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数字化时代下虚拟现实技术对影视艺术的影响 数字化时代下粉丝经济对中国动漫衍生品产业影响的研究 新企业所得税法对西安高新技术产业的影响 国外隐蔽性贸易保护对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影响 区域创新环境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高新技术产业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数字音乐产业发展、创新与共赢”论坛》。]数字时代新技术革命对音乐产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可以展望的未来我国的音乐产业应当怎样发展?这些都是我国音乐界、产业界、政府决策部门面临的现实命题。本文拟就这一命题展开讨论,并提出简要结论和若干建议。

本文所指数字时代的新技术,主要是指以数字技术平台发展的与音乐产业直接相关的数字音视频、计算机与多媒体、广播电视、Internet网络、移动通讯等技术。因文章版面所限,本文中所论及的“音乐产业”并不包括音乐演出和乐器制造产业,有关上述两个产业的问题另文再述。

二、数字时代新技术对音乐产业链的影响

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是用来分析企业的价值创造和传递活动,企业与供应商和顾客可能的连接,以及企业通过对价值链上活动的组合与创新而获得竞争优势的可能性。[注:参见迈克尔.波特著,夏忠华主译《竞争优势》,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6版。]每一个产业都有自己的价值链。以下我们试图对数字时代新技术对音乐产业链影响的分析作一简要的分析:

1、实物-数据,音乐商品形态的变革

“如果说信息是物质过程的思想内容(意义),符号是表达信息的外显形式,那么媒介就是负载符号的物质实体。”[注:参见邵培仁著《传播学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23页。]传统的音乐产业中,音乐载体媒介主要是唱片(包括CD唱片),唱片工业是音乐产业的支柱。音乐商品的形态是实物(磁带或CD)。在数字时代,音乐载体媒介物质已从唱片实物变成计算机数字音频文件。计算机数字音频的格式有很多种,音频格式的不同所带来的音质也不同,其中大多数音频格式是为普通计算机用户构建多媒体计算机而制定的。全球众多的计算机设备及视听设备生产厂商都制定了各自不同的格式,目前,市面上比较流行的音频格式主要是WAV、MP3、WMA、RAM、AIFF等。作为音乐格式的数据文件一般存储在计算机数据库中,占用的实物空间可以忽略不计。音乐商品形态的这一革命性变化,可以实现实体产品的零库存,消除了过去因为滞销而销毁磁带或CD从而造成的损失。使商品的制造成本和存储成本降至为零,直接降低了音乐商品的售价。

2、门店-网络,音乐商品销售方式的变革

传统的音乐的销售方式是唱片公司将音乐的实体产品如磁带、CD等卖给发行商、发行商再卖给批发商、批发商再卖给零售商,最后由零售商卖给消费者。卖不掉的音乐产品再退回到唱片公司。在数字化时代这一销售方式发生了转变:音乐的网上销售成为音乐销售的主流模式。音乐的网上销售模式主要是网上音乐商店通过购买或者以利润分成等方式获得音乐版权,然后将音乐产品进行数字化,再在网上把音乐销售给消费者。在这种模式下,传统发行商、批发商和零售商的作用在逐渐消失。

3、专辑-单曲,音乐消费方式的变革

传统的音乐消费方式是消费者到一家音像店去购买自己需要的磁带或CD,然后用录音机或CD机来欣赏音乐,消费者购买的一盘磁带或一张CD专辑一般含有10-12首歌曲,而消费者可能只喜欢其中的1-2首歌曲,其余的歌曲并不喜欢但必须一起购买,消费者为不想买的歌曲也支付了费用。但是,在数字时代,这一消费方式发生了改变。当我们需要购买音乐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不是去外面的音像店,而是打开电脑,用搜索引挚搜索自己想要的音乐,然后从网上进行支付后再把音乐下载到自己的电脑、手机、MP3等上面欣赏。或者刻录成CD在CD机上播放。而在网上音乐销售模式下,消费者一般只进行单曲下载,只购买自己喜欢的歌曲,这样下去音乐专辑的销售将会更加困难,直至最终消失。

4、工业化-信息化,音乐产业链的重新整合

音乐产业一般可以分为创作、生产、宣传推广和销售等四个环节,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传统的音乐产业价值链具体为:音乐内容创造(创作与录制)――工业制造(制造实物形态的商品)――商业宣传推广――销售(分销、批发、零售)――消费者。在数字时代,音乐产业价值链演变成:音乐内容创造(创作与录制)――商业宣传推广――销售(网上零售)――消费者。从以上两条价值链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在数字时代,音乐商品形态发生了变化,产业价值链中工业制造环节消失了,销售环节变成了网上直销,新进入了网上音乐商店的经营商,音乐实物产品的分销商、批发商和零售商将逐渐被淘汰。同时,模拟技术的音响设备制造商被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和数字音乐播放设备的制造商代替,音乐产业链被重新整合。

三、数字时代新技术对音乐产业融合的影响

产业融合在今天来讲其实质就是信息技术及其产业作用于其它产业,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业融合在一起,产生出新的产业属性。产业融合表现为产业边界的消失,融合成为一种与以往不同的新型产业,它不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产业的简单累加,而是一种在原有产业有机整合基础上的重新分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信息技术在音乐产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音乐产业逐渐与信息技术、电信、互联网和传媒等产业相互融合,形成一种新的产业,在传统音乐产业中出现了产业革命。例如电信、计算机和音乐产业相融合出现的数字音乐,创造出新的业务和市场(如手机铃声、彩铃、MP3、无线音乐等)给企业的经营和活动带来新的商机。根据互联网实验室的分析,到2005年底,国内数字音乐的销售额达到37.83亿元,预计到2008年国内数字音乐的销售额将达到112亿多元。[注:参见,《“数字音乐产业发展、创新与共赢”论坛》。]

数字时代新技术在音乐产业的渗入和融合,使我国的音乐产业出现了以下的一些融合趋势。

1、音乐产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是音乐产业融合的基础,现代信息技术在音乐产业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是音产业融合的根本原因。传统的音乐活动主要包括作词、作曲、歌手演唱、乐队演奏、唱片录制、唱片发行和举办演唱会等等。由于计算机的普及以及相关数字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音乐领域被广泛应用。例如,由于乐谱打印软件的开发,乐谱由原本的手工书写和印刷转变为通过电脑输入和自动排版印刷;随着计算机作曲软件的推广,计算机作曲被广泛应用;MIDI技术在音乐领域中的出现,使计算机根据程序模仿各种乐器的自动演奏;由于数字音频软件的快速发展,唱片制作中的传统录音技术正在被数字录音技术所替代,音乐录制后以数字的形式保存;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通过数字技术录制的音乐很方便地利用网络来进行传输;在举办的现场音乐演唱会中,灯光、音响、摄像和录音等工作都利用了计算机和数字技术等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与音乐产业的融合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产业融合给原有的产业的生存将造成威胁,同时也会带来新的发展机会。

2、音乐产业与电信产业的融合

我国今天的电信业发展非常迅速,截止2005年底,我国的手机用户数突破4亿部,电信营业收入达到6373.7亿元人民币。[注:参见信息产业部的《2005年通信业发展统计公报》。]音乐产业与电信业的融合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首先是技术融合。传统的电信业和音乐产业使用的技术是相互独立的,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音乐可以转化为数字形式利用电信网络和终端进行传输,这就为音乐与电信的融合创造了条件。其次是业务融合,音乐产业瞄准了市场开始把数字音乐作为自己发展的方向,电信业为了更好地为顾客服务,为用户提供了许多增值服务。在技术融合和业务融合的基础上,使双方原来独立的产业实现了交叉,出现了电信与音乐融合的增值服务,如定制音乐手机、提供手机铃声和彩铃下载、提供无线上网业务和在线音乐欣赏等等,统称无线音乐、在线音乐,形成了音乐产业和电信业产业融合。

电信业过去主要通过服务提供商(SP)提供服务,但今天,中国移动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无线音乐门户网站(),并与四大唱片公司开展内容合作,拓展无线音乐业务,延伸产业链,

3、音乐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

近年来,互联网以惊人的速度进入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来。目前,中国大陆地区互联网的使用人口超过1.2亿。

拥有网络终端机(个人电脑)的人通过公共线路或专业线路来连接互联网供应商,互联网供应商会提供如下与音乐有关的服务:①音乐资讯;②音乐(如歌曲、铃声、彩铃等)的下载;③在线音乐欣赏;④音乐的P2P服务;⑤新歌试听;⑥唱片、音乐会、演唱会门票的网上订购;⑦音乐排行榜;⑧定制个性化音乐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互联网上提供的与音乐有关的服务内容和形式还将不断增加。互联网的最大特点就是快速地提供多种信息服务。通过提供信息服务带来大量商机,取代了部分传统的业务,给互联网和音乐产业自身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例如,由于互联网和音乐产业的融合,音乐产业的销售渠道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由传统的物理分销渠道,转向了网络渠道,使传统的物理渠道的分销商被逐步淘汰。

4、音乐产业与传媒业的融合

目前我国开通的数字有线电视能看到一百多个频道的电视节目和数字广播。数字有线电视节目包括新闻、经济、娱乐、电影、教育、体育、少儿、音乐、信息、时装等传统的频道和一些新的专业频道。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音乐频道目前就有四个:中央电视台的音乐台、东方音乐、魅力音乐、风云音乐,音乐节目的内容极为丰富。音乐节目的内容主要从国内外的音乐节目制作公司、唱片公司、版权公司等单位购买版权然后使用,还有一部分节目是自己录制的如现场音乐会录像、歌手比赛等等。

音乐的比赛和选秀活动都有媒体的参与。“超级女生”的音乐选秀活动由湖南卫视一手策划,也可认为音乐和媒体相结合的典范,在国内产生巨大影响,2005年“超级女生”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超过7.5亿元。[注:参见人民网,2006年1月15日《“超女”产业链营收获利大盘点》一文。]“梦想中国”是音乐与媒体融合的另一个典范,通过音乐与媒体的融合,成就了许多年轻人的音乐梦想,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国两年一次的青年歌手大奖赛由中央电视台主办。如果音乐的比赛和选秀活动没有媒体的参与,那么这种比赛和选秀的影响面有限,参与的人数不会太多,也就不会带来较多的经济效益和较好的社会效益。

随着在我国数字电视的普及,电视频道还会增加。电视图像的清晰度还会提高,电视的双向互动也会出现,音乐和媒体必将出现进一步的融合。

四、简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音乐产业与信息产业融合对我国传统的音乐产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首先、它将有力地推动传统音乐产业的高新技术化,促进传统音乐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将信息技术融合到传统的音乐产业中,可以改变传统音乐产业产品的生产流程、工艺技术和销售渠道,使传统的音乐产业焕发新的生机,2004年,由于数字音乐销量的增加,传统唱片业的收入增加,唱片公司从手机铃声下载中获得了20多亿元的版权收入,加上20亿元的正版唱片收入,唱片业的收入较前一年翻了将近一番。[注:参见2006年6月28日,《IT经理世界》。]其次、音乐产业的融合有利于资源融合,减少重复投资,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经济效益。例如时代华纳与美国在线合并的动因就在于资源共享,时代华纳拥有唱片公司,电影制片厂,出版公司和各种杂志,近年来也在发展自己的互联网业务,想通过互联网来提升传统业务,但收效甚微。美国在线是全球最大的互联网提供商,它争取受众的手段就是增加网络提供的内容,近年来努力自己开发新内容,两者合并,共享内容和利用网络资源,达到共赢的目的,这值得我国音乐产业借鉴。

我国的音乐产业与发达国家的音乐产业相比,无论在规模,还是在产业集中度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政府应考虑到我国音乐产业的实际情况,给予必要的政策引导。下面针对我国音乐产业的融合趋势,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1、音乐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全球性趋势。我们应该转变观念,重视音乐产业的产业融合,抓住产业融合带来的新机遇。政府部门可以利用手中掌握的资源,进行宣传和促进,使我国的音乐产业融合跟上世界的潮流。

2、积极扶植音乐产业融合中出现的新业态。音乐产业融合中出现的新业态上如无线音乐、在线音乐等,往往是发展最快、经济效益较好的部门,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积极扶植这些新业态,对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3、加快有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在音乐产业上融合后出现的新的产业体系中,还缺乏的相应的法律、法规,影响新的产业体系健康发展。例如在数字音乐中的无线音乐和在线音乐市场上,缺乏明确的音乐著作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影响音乐著作权纠纷的解决。因此,政府在音乐产业融合的立法工作要跟上。

篇6

数字内容产业链迎合当今全球低碳经济时展趋势。新媒体艺术的数字虚拟资源彻底消解了以自然实体资源消耗为主导的煤电与机械等传统能源模式,虚拟能源旨在通过创新、智力资源筹建与低损耗特质,继而触发产业多元化,构建再循环体系,减少高碳能源消耗,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建立绿色生态文明,是现代经济持续性发展与生态环境改进双赢的一种新型产业经济链模式。

新媒体艺术中的数字内容产业链在其主导的价值链、企业链与供需链等关联性中,其资源的纯粹性与产业的多元化始终贯穿其间:基于移动媒体网络、在线实时通讯、超级链接、楼宇多媒体、触摸媒介、数字动画、数字杂志等媒介技术,创立以拟像、交互和共享为标志的新经济模式,构建起创意产业,信息产业,传媒产业,娱乐产业,旅游产业等经济产业链,其全面渗入的领域包括数字动漫,平面设计,网络游戏,展览展示,广告,咨询业,旅游业,远程教育等整个社会公众媒介系统。

一、时基传输与眼球经济

2001年著名经济学家托马斯、达文波特Thomas Davenport在其著作中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眼球经济”,其阐述的重点着重于后工业时代,资金、信息、知识、资本和劳力的供应都已十分充足,而一种潜在的稀缺资源正浮现水面,这就是注意力经济中的消费者的注意力。从其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稀缺资源的配置与有效利用已成为当今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时基媒介”基于光纤光缆传输,超越了传统时间与空间的划分,在其时间的革新中促成了“时间即事件”概念的形成,同时也成为“眼球经济”可能性的平台基础。

时基媒介以跨越时空界限而聚合信息,时间成为其媒介采样、传输与回放的唯一价值参照,由时间引发的媒体自身之内、媒体与媒体之间的实时同步,其中的数据流层则蕴含了极其庞大的服务层,因为在面对多个媒体数据流,通过相应的时间同步方案,保证各个媒体信息能够按照规定的次序出现持续性的传递给用户,进而有效删减了中间繁琐的应用环节来聚合大众的初始感受力。信息已成为一种“景观”(居伊・德波Guy Debord),它裂变了生产方式与消费意识形态,商品已成为一种景观性的意识形态之消费。

由时基传输带来的信息实时共享,一方面瞬息万变的信息不再受时间性的限制,使得大量的影像、咨询、声像、动画等由服务器向客户终端实时性、持续性传送,用户可以于第一时间内网罗来自全球众多的共传、共享资讯。另一方面就是对空间概念的革新,实时共享使得现代都市生活成为一个重叠的“U”型世界,因为其链接与传输方式已完全“扁平化”了,中间繁琐的交替应用环节被彻底消解,由广褒地域空间所引发的时效性秩序也不复存在,启动与到达成百倍的缩短,使得当今世界正在经历“内爆”(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 ),而这正是由媒体本身所引发的各领域之间之界限丧失,价值爆于媒介自身。

因此,眼球经济不再受传统经济模式中关于主动与被动,即主客体之间的限制,并已潜入当下人们普通经济生活之合理授权。资本利益价值将最大化的集中在时基媒介之中,如今天的门户网站、搜索引擎、博客、微博、手机频道等代表数字媒体上的所有资产,其中包涵了物质性实体产品与创意衍生性虚拟产品,进而达成注意力经济之受体与资产提供之主体之间合理换。而其时基传输价值链源头将引发企业链的链锁反应,如平面设计与创意规划生成的广告创收;由网络和其他数字平台运营成为生成的服务性消费创收;由中介、导引环节发展生成的信息交流创收;庞大的物流费用;由软件开发以及知识产权投资生成的一系列创收等,“眼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又反作用于原创设计、艺术、传媒、程序编写等数字化人才的培养机构的增多,人才传输与专业教育领域的附属产业链的扩张与繁荣,有效增多竞聘岗位,解决了社会的就业问题。所以,以时基传输、实时共享为代表的新媒体艺术潜藏着构建新型世界文化产业经济结构与运作模式的强大价值体系。

二、数字动漫的虚拟沉浸

20世纪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在其“拟像(simulacres)”概念中着重阐述了基于媒介革新,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正向拟像、仿真社会加速转变,这并非简单停留在“仿造”层面,而是:缺席已还原为存在,暂存已成为一种常态,虚拟已为一种真实的“在场”,摹本已没有了原本,因为原本已成为了一种“拟像”。新媒体艺术中的虚拟沉浸效能正使得人们生存于某种“拟像”世界当中。“虚拟现实”已成为一种现实。新媒体艺术的虚拟现实沉浸通过对人类综合感知系统的重新整合与调配,创建包围式叙述,虚拟模型创建,时空穿越,边缘体验搜索等技术概念化,构建起如奈西塞斯式的“梦想”(异想的可行性)存储数据库,在创造身体生理到心理感知全新包围式体验,实现深沉梦幻沉浸与交互完美体验同时,改变人们的认知方式,实现人与外部客体的深度的交互融合。

那么以虚拟沉浸与交互体验技术为主要“变现”渠道的数字动漫产业,凸显了以媒介自身技术革新促成新型产业经济链的典型案例,同时在国际竞争中已成为提高国家软实力与文化输出的新兴支柱经济力量。数字动漫产业可以极大的发挥智力创意性价值链,借助各区域各地域的文化属性,充分发挥民族文化优势,借助区域市场的区间专业化分工、协调以及多维性需求,以虚拟沉浸为体验的头脑风暴、眼球风暴创意为核心,以大众传媒机制载体为合作形式,带动一系列周边产品开发的供需链而成的产业链架构。

就当前动漫产业链案例而言,日本ACG产业链的高端技术与成熟市场确实有目共睹,成为日本的文化输出主要渠道和第二大支柱型产业。虚拟沉浸技术新媒体产业链的构建将如同原子裂变一样引发潜在的巨大经济链锁反应:处于价值链源头的原创设计、形象创作、技术研发、项目策划,作为智力创意能源在建立其形象品牌的同时本身蕴含了源源不断的衍生能力;继而到品牌传播、市场运营、虚拟销售等与大众传媒合作形式,以电视电影、报刊杂志、舞台出版为拉动效应的载体合作,又将引发下面一些列延伸性产业,如公仔玩具、包装装饰、文具书刊、餐饮、邮电、主题服饰、主题公园、产品体验馆等周边产业。英国,法国企业借助虚拟沉浸技术的数字魔力而创作的“哈利波特”,“达芬奇密码”等形象品牌在全球掀起上亿的电影票房同时,与其相关的书籍销售、DVD影像、画册、服饰、食品、网络游戏以及主题旅游产业更是蕴含了不可估量的价值利润。

三、交融性的公众渠道

日本艺术家八谷和彦Hachiya kazuhiko于20世纪90年代尝试了人机交互实验作品:“ Inter Discommunication ”,在其作品中八谷和彦设置了两位参与者互带着数据头盔,从数据头盔的显示屏中显示的却是以对方视角所观察到的物象。艺术家借用新媒体技术对图像、声音、频道等交叉叙述与对活动(静止)物象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交互与替换,从语言、风格、形式以及立场等方面提出了影像与空间、环境、视角的融合性问题,并有意于哲理层面对传统上“自我”与“他者”概念进行了交换。

因此,新媒体艺术的交融性概念通过将受众(客户自身)直接纳入到网络化和地域性多媒体虚拟数据库,建立交互性公众产业渠道,如为环境设计、城市规划、建筑空间以及广告创意、产品设计甚至跨领域学科如自动化办公等提供技术与美学上的支撑,另一方面增加了传播渠道的衍生性,如将户外移动媒体、楼宇多媒体、公共客服终端等公共空间声像交互“链接”为一个严密体系,使得城市移动人口生存在这个由多种新媒体平台所焊接的虚拟数据通道(数字社会)之中。因此在产品的宣传与传播过程中,供应商不再以单纯的广告植入而消解消费者理解与接纳之权利,而是通过交互对话的意义发掘;基于交融性中的身份界限的消解,从而使受众作为巨大的需方市场同时也转变为间接的供方市场,彻底改变过去单向度的供需关系进入一种循环互经济的运作体系;拓展多元化的销售渠道,即人们在体验与理解中就已经开始“消费”了:“技术即产品”。从这条价值链中又进入对如销售咨询(传播途径)、信息广告(传播内容)、电子制造业(传播技术)、交通(数据共享)、教育(新媒体应用与教学)、旅游产业(都市文化)等多层企业链的有效推动与发展。

在这样一种新型经济网络结构中,没有严格纲目,不再有特权与从属之分,平等的环节与共存关系使其突破了传统的行业壁垒与行政边界,融合了从投资、生产到销售链条中的每一环节,促成其间之“共谋互利”:投资方通过概念创意刺激资本市场的活跃;技术开发商和设备生产商通过“技术即产品”而获取巨大的市场空间;传播运营商可跨越行业壁垒来扩大经营内容;而内容提供商则可寻求更多的产品分销渠道、扩大公众的议价能力。

新媒体艺术虽具有不可比拟的技术与观念上的优势,但我们也要看到其与区域性经济体结合过程中将会出现的一些难题,尤其在国内,新媒体技术相较于传统媒介在针对具体应用问题划分与方法论确立方面还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创新内容与原创品牌的稀缺,对外来形象与手法的盲目复制;以鲜明的东方形象简单附着西方风格最终沦为不中不洋缺乏民族创意的作品,“华侨文化”制作迹象普遍存在等等,技术的优势与智力概念的劣势强烈反差与尴尬处境使得数字内容产业优势没有尽致发挥。同时由于新媒体艺术与传播渠道磨合的实验性,导致相当部分的创意产品被其他传统传播渠道习惯性的同化,导致后期销售渠道边界模糊,遍布于城市中的新媒体载体并没有发挥其功效,使得数字内容价值无法转换为等效利益,因此与其相联的企业链与供需链诱导出初始性脆弱与相对闭合状态,没有形成真正的良性循环与衍生。这些都是新媒体艺术产业链经济发展探索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参考文献

1许江、吴美纯合著:《非线性叙事:新媒体艺术与媒体文化》,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

2熊澄宇著:《新媒介与创新思维》,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3(加拿大)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 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陈玲著:《新媒体艺术史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张微:《文化社会学视野下的新媒体艺术论析》,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篇7

“数字货币”涉及货币制度的巩固与创新,必须坚持国家法定货币的统一性和最终维护货币稳定的目标。

中国人民银行强调关于数字货币研发的基本原则:一是提供便利性和安全性,二是做到保护隐私与维护社会秩序、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的平衡,三是有利于货币政策的有效运行和传导,四是保留货币的控制力。“数字货币”在具备法定、强制性发行的前提下,在先进的货币制度下,应由中央银行实施类似传统实体货币一样的发行管理与监管举措,承担发行与流通成本。

目前,近千家基于P2P网络等生成的虚拟货攀谐。大多体现区块链个体经营特点,甚至于遵循私有化逻辑,运营形态均为脱离中央的去中心化、去中介化离散式数据库。此类,与“数字货币”关系不大。“数字货币”在于整体性、普遍性、公有化,排斥局部性、特殊性、私有化。货币无小事,货币需统一,货币要稳定。根本杜绝金融失衡累积的潜伏性和隐蔽性危害,属于各国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能和首要使命。透过现象看本质,“数字货币”既然定性货币,根本在于货币性质与货币制度的裁决,其与纸币、硬币具备共同的法定性质与职能,而与各类货币运行工具(支票、本票、汇票、银行卡、手机、电子信息网络平台)处在截然不同的位置。从科技服务层面论,区块链纯属科技话题,与带有法定货币性质的“数字货币”绝非一个范畴,区块链如果设计合理,最多也只是服务“数字货币”的工具。银行业金融机构传统的业务营运方式多为链条式,以条条为主体上下融通,最终实现全国一盘棋。如果将区块链与“数字货币”混为一谈纯是风马牛不相及,将服务型的工具或模式与宗旨性的主体竞相混淆了。

市场经济属于法制经济,商品流通、货币流通受到价值规律、市场运行规律制约。“数字货币”发行不应存在硬性额度,无需像以往那样纸币、硬币发行强调备付金率,并伴生等量规模,不管指数高低都是堆积如山的现钱,所以根据印制生产力状况,根据市场的急需,包括挤兑风潮、地震、水患、春耕、夏秋收等大量用现金,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保持一定量的现金支持日常营业和以备不测。“数字货币”发行与“实体货币”截然不同的是物种变更,因为不存在实物了,在其身上原来的传统纸币与硬币属性多元化消失了。然而,货币的本质属性却不会改变,随着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国民经济在新常态中高速发展,将带来滞后性变现(现钱)结果。流动性越是宽松则“数字货币”“实体货币”量越多;相反,“数字货币”“实体货币”量会对应递减,它们之间直接关联并属于正向升降。“数字货币”“实体货币”之间无本质区分,但在量化上必然产生转换,“数字货币”必然越来越多,“实体货币”必然越来越少。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是“数字货币”与“实体货币”量化转换的本质根源。

“数字货币”为实体“现钞货币”之变种。基于螺旋回归原理,在形式上需要搭建实体“现钞货币”与“抽象货币”的有机衔接,其完全归属一种二元综合体。货币均为数字,“数字货币”归属物种概念,以抽象形态构成货币集合中的一个独立子集。其将现代信息技术附着在传统“现钞货币”之上,融合声、光、机、电、磁,光机电网络一体化,说到底,“数字货币”归于沿着互联网大数据轨迹自由飞翔的智能货币。300年前科学家发明了票据,替代了大量纸币和硬币,如今科学家创新“数字货币”属于螺旋上升。“数字货币”是“现钞货币”与“抽象货币”的混成体,其既有“现钞货币”原型,形似有型有态、有零有整,可收来付去,又不动声色,构成实与虚、明与暗、露与隐的互动互补状态。在支付时,“数字货币”应与纸币、硬币的使命雷同。所不同的是“数字货币”所创新和具有的优越特性包括依附互联网支付快捷;运行轨迹透明可见,便于统计分析与风险防范;实施无档次结构,可大宗使用而回避了整箱整袋的“现钞货币”,避免了多项使用传统“现钞货币”的累赘与不安全因素。“数字货币”的本质在于智能。

篇8

关键词:数字音乐;产业价值链;数字音乐传播

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音乐的产生与普及,使其成为了我国音乐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及全新的发展起点。数字音乐以其特有的传播形式,打破了传统音乐传播的实体化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音乐传播范围的拓展、传播效率与传播质量的提升,传播速度的强化,从而导致数字音乐产业价值链的形成。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我国数字音乐产业链仍存在一定的不足,这就需要对数字音乐产业价值链进行一定的了解,明确其发展原理c形成原因,从而强化我国音乐产业的优化发展。

一、产业价值链理论概述

价值链最初是由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中得以提出并发展的。迈克尔?波特认为,企业是一种不断进行着“设计、生产、销售、运输”等活动的整合系统,而其中的活动都具有一定的价值体现实现了创造价值的动态体系,该系统可用价值链表述[1]。而产业价值链是基于产业链的基础上,实现产品以及服务更高价值的体现,并从产业链所具有的价值角度对产业进行分析与研究的系列活动。而传统的音乐产业价值链主要体现为歌词的使用(音乐创造)价值链、唱片生产价值链以及歌曲现场演出价值链,这三种产业价值链又构成了传统音乐传播的整体产业价值链。

二、基于数字音乐传播的价值链概述

相对于传统音乐传播的产业价值链而言,数字音乐由于其传播形式的变革其产业价值链也发展了相应的变革,且产业价值链更为复杂。

(一)数字音乐产业价值链的组织结构

数字音乐由于传播形式的不同,可分为有线互联网传播音乐(在线音乐)和无线移动通信网络传播音乐(移动音乐)[2]。这两种音乐传播形式为音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促进了产业价值的进一步发展。然而无论是在线音乐还是移动音乐其产业价值链都是由唱片公司、服务平台提供商、电信运营商、终端设备与软件供应商以及音乐体验用户共同组成,进一步细化可分为上、中、下三个环节,即上游的音乐传播工作环节、中游的具体传播环节以及下游的用户消费环节。

(二)基于数字音乐传播的价值链的经济特性

相对于传统音乐单向性、层次性等营销模式和传播特点而言,由于数字音乐信息化的发展,时期具有音乐欣赏与传播的便捷性、快速性、多层次转换性等营销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用户的消费行为,形成了不同的产业价值链[3]。进而使其具有以下经济特性:首先,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音乐产品形成了独特性的成本结构,即成本投入集中在中上游环节中,产品复制成本极低,从而形成了巨大的规模经济;其次,数字音乐产品传播与存储形式的改变,改变了传统音乐产品的边际效益,与此同时,数字音乐产品不存在物质的损耗与磨损,其音乐创作成为提升经济发展主流。

三、基于数字音乐传播的价值链形成原因

由于数字音乐是基于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人文变化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所以,数字音乐产业价值链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人文理念、科学技术、市场经济、相关政策条例等的大环境,以及数字音乐内容生产商、服务提供商、终端设备与软件供应商、竞争企业以及各层次的数字音乐用户等的微环境[4]。因此,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提升数字音乐产业有效发展已成为音乐产业现代化建设的重点。而了解变化环境中数字音乐产业价值链的形成原因,对实现音乐产业优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在价值体系下数字音乐产业价值链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数字技术的深化改革,使音乐产业与电子产业、多媒体产业、通信产业、互联网产业实现了融合发展,从而使音乐产业边界消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形态,进而促使数字音乐产业价值链的形成;第二,数字音乐的产生与传播,尤其是移动音乐的形成其自动化与数字化的发展特点,改变了传统音乐作品的单一性的获取形式,实现了用户获取音乐作品的便利性、实效性。而这种音乐获取的便利性,改变了成本模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经济特性,从而强化了数字音乐产业价值链的形成;第三,用户的个性发展决定了用户消费行为的改变,现对于传统音乐作品固定定价产品而言,数字音乐边缘化的消失改变了消费者以价格为限制的购买行为,而趋向于自身个性发展中对音乐种类、内容的选择和高追求,从而促进了数字音乐产业价值链的形成。

四、基于数字音乐传播的价值链发展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知,数字音乐受环境变化的影响巨大,而社会环境又是不断变化的,这就需要我国音乐产业在发展数字音乐过程中,结合我国社会需求,制定完善的数字音乐产业法律法规,从而强化对数字音乐侵权行为的处罚,进而实现数字音乐市场稳定、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音乐产业也应建立更为完善的版权管理制度,从而改善现今版权保护制度存在的缺陷,实现数字音乐传播经济效益的优化发展。此外,实现音乐内容的创业发展以及强化数字音乐专业人员的专业技能也已成为数字音乐产业价值链优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和基础保障。

结论:总而言之,数字音乐以其特有的传播形式和优势,使其成为音乐产业发展的新起点。在现今数字音乐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要实现音乐产业的优化发展,只有准确认知数字音乐传播下数字音乐产业价值链内涵与形成原因,才能准确掌握其发展趋势,探索存在的弊端,进而实现数字音乐产业价值链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田蕾. 价值链视角下的文化产业与科技创新融合分析[J].新闻界,2013,13:61-65.

[2]范宇鹏. 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协调发展研究――基于价值链系统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6,05:137-142+154.

[3]王会欣,马志峰,赵岩红. 新媒体对民间艺术产业价值链的影响分析[J].新闻战线,2014,11:133-134.

[4]何宇宏. 基于数字新媒体的风险投资评价体系研究――以优酷网为例[J].财会通讯,2014,12:109-114.

作者简介:

钟咏(1974.07-),女,汉族,四川人,硕士.

篇9

关键词 数字城市;数字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81-0207-03

信息化的实质就是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从广义上来讲,数字化城市也就是城市信息化。随着城市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数字城市的建设以成为了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利用数字化及相关技术可以以城市为主体,对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问题进行全方面的信息化处理,不仅提高城市的生产力水平和竞争力,而且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更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建设发展。

1 数字城市建设概述

1.1 数字城市的概念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美国率先提出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和全球信息基础设施(GII)计划,随之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全球信息化的行列,从而演变出了数字城市的基本概念。

“数字城市”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通过宽带网络的链接,利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的仿真 - 虚拟化技术,如城市进行多分辨率的数字城市,多尺度,多空间,时间和多品种的三维描述,即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这个城市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网络上的所有内容,数字化虚拟实现。它是从工业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转换的基本标志之一。数字城市不仅可以为人类提供观察物质和精神世界的新途径,还可以辅助参与人类智力相关的创造活动。

1.2 国外数字城市现状

发达国家通过大力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社区信息化建设,有效地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信息化。之后实现了数字城市信息资源共享,面向市民的数字城市在线公共服务,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例如政府网站群是数字城市功能实现的根本途径。而国外的政府网上办公的数量庞大,主要业务有:城市规划管理,城市档案管理,城市审计管理,城市社区管理,城市经济、文化、旅游协调和服务,城市财政和政府采购,市政工程管理,应急管理等。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城市政府在网上进行了规划管理网上作业,将每次城市所做的城市规划方案在网上,征求市民意见,从而实现了程序规范、法制健全、申报简介、过程透明、效率高、尊重民意的城市管理及规划。

除了政府网站群方面,“数字城市”在地理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等也有着很好的发展。回顾国际上数字城市的发展道路,主要分为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阶段;第二阶段:市政府和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建设阶段;第三阶段:市政府、企业互通互联的阶段;第四阶段:网络社会、社区、数字城市的形成阶段。

1.3 国内数字城市现状

“数字城市”的我国也积极的开展了相应的活动,并投入到城市建设中。例如在首届“数字地球”国际会议上,北京市市长正式提出了启动“数字北京工程”。“中国县级第一市”的广东南海,也积极的投入到城市信息化的电子政务。不仅这些城市,我国的上海、南京、杭州等各大城市都开展而来试点工作,并逐步的在全国进行推广。“数字城市”建设在我国的发展是有效的,例如广州市建成了一个市党政机关城域互联网络平台,建成了政府等几大光纤网络,并与多个市直单位实现了高速互联,建立了省政府、中国经济网、国家计算机公众互联网等国家互联网络交换中心的互联。

我国的政府网站数量也相当巨大,覆盖了全国30个省市区。但我国政府网站仍处于政府宣传的初级阶段,主要是介绍政府结构、政府首脑、政策法规、办事程序和统计结果等。由于投入到网上办公的时间较短,和国外政府网站相比业务上不是很成熟,但这些政府网站对数字城市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他向着数字城市的行政管理迈出了跨越的一步,数字城市的社会服务功能需要由政府网站群来实现,因此政府网站群的建设和成长对数字城市管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使得政府和市民能更多沟通,更多交流。

我国目前处在数字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同时并举的形式下,不仅是政府网站群,其他的数字信息系统也不够完善,政府和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数量和质量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关键因素,为了更好的建设数字城市,我们需要在政府网站群和各企业信息系统上做出更多的投入。

2 数字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及存在的问题

2.1 数字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

“数字城市”的研究领域较为广泛,其所设计的理论有:多源多时相多分辨率数据集成理论、分布式计算理论、三维仿真理论、海量存储理论、信息的认知理论、空间数据仓库理论等。数字城市的关键技术主要分为:元数据与海量数据处理、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数据融合与虚拟现实、互操作与超链接。

2.1.1元数据与海量数据处理

元数据在一定意义上是沟通数据生产者、管理者和使用者的桥梁,它主要包括:主题内容与使用范围、参考标准、术语、元数据层次结构、元数据分级、元数据扩展原则及方法等。而“数据城市”则涉及到了大量的数据,对这大量数据处理的技术需要快速、高效地进行存取和运算以及传输,它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关键技术。

2.1.2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

数据仓库是将不同类型的数据进行标准化的过滤和匹配等操作后,进行数据仓库的建模、概括、聚集、调整及确认等工作。它是“数字城市”整合信息资源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信息共享的基础平台。数据挖掘是通过建模从大量的数据中来挖掘所需的数据或知识,其过程为:确定数据挖掘对象、准备数据、建立模型、数据挖掘、结果分析和知识应用。

2.1.3数据融合与虚拟现实

空间数据融合主要内容有栅格数据之间的融合、栅格数据与矢量数据之间的融合和矢量数据之间的融合。其中栅格数据之间的融合技术相对比较成熟,而矢量数据之间的融合较为复杂。目前全世界都在进行攻关的难题是融合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之间的连接关系。由此可见数据融合技术还需更加提升。

虚拟现实系统主要由显示子系统、检测子系统、和模拟子系统三大部分组成。显示子系统主要负责感觉信息的合成,检测子系统主要将操作信息传递给电脑,而模拟子系统是虚拟现实系统的核心,主要是实现虚拟环境的描述和构筑。虚拟显示系统的技术基础有许多,例如高级三维图形技术、多媒体、网络通讯等等。实现虚拟现实系统的应用类型有视频映射系统、沉浸式系统和分布式虚拟系统。

2.1.4 互操作与超链接

互操作是异构环境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体,即使它们的语言、模型和环境不同也依旧可以相互通讯和协调运行,来完成某一指定的任务。这些实体主要包括应用程序、处理对象和系统运行环境等。研究互操作不仅要是技术问题,更涉及到了各个组织机构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它是“数字城市”实现通信共享和系统集成的重要技术途径。

超链接为“数字城市”提供了资源的关联,可以将“数字城市”庞大的信息资源相互联系起来,就如互联网中超链接的作用相似,但由于“数字城市”拥有海量的数据,因此对超链接的技术要求很高。

2.2 数字城市如何建设

建设“数字城市”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标准法规及运营管理体系、访问方式以及数字化生活、数字化管理和数字化经营。由于“数字城市”涵盖的范围很广,所以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适应不同的数字化管理。例如:数字化生活中包含数字社区、数字医疗、网上购物等;政府数字化办公包含决策支持、智能交通、一站式服务等; 企业数字化经营中包含电子商务、企业资源管理、客户管理等。

“数字城市”总体构成分为四部分:基础信息层、地理空间层、应用系统层、决策分析层。“数字城市”建设首先要建好地基,即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建设好信息基础设施后,就要建设第二项工程——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SDI),这是数字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NSDI是指对地理空间数据有效的采集、管理、访问、维护、分发利用所必须的政策、技术、标准、基础数据集和人力资源的总称。第三步需要进行“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建设。截止到2012年5月23日,全国已经有260余个地级以上城市开展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其中已经有100余个城市的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已经建成并投入全面应用。积极响应“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全国将基本建成由“一个网”、“一张图”、“一个平台”组成的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在完成上述工作后,就需要完成最后一步,即地理信息的综合服务,此项包括政府、企业、公众三个方面,这个环节跟民众的生活联系紧密。

2.3 数字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城市数据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也就是说还未达到“快、准、全、廉”的标准,大比例尺空间数据的获取与提供离标准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同时我国目前在城市数据的共享上存在着缺乏合适数据和不能充分有效利用数据的问题。由于建设“数字城市”是一项大的工程,所以设备要求也很高,目前的数据设备才存在着精度、网络传输速度以及虚拟设备模拟的逼真度等方面的问题。建设“数字城市”,技术要求也很高,虽然目前我国掌握一些关键技术,但还不能很好的满足建设需求,所以技术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再者,技术、管理和经济之间的关系也有待协调,“数字城市”数据共建共享和系统互操作的实施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管理、政策和经济的因素,所以协调这些方面是存在的很重要的问题。我国目前城市信息系统建设的进展不是很快,水平也参差不齐,要实现不同领域的系统互联互通是尤为重要而有难度的,这将给我国的“数字城市”建设带来挑战。同时,我国还面临着两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一是没有建立基础地理数据和GIS系统的长效更新机制,二是没有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软件平台不统一,形成不能交流共享的“信息孤岛”。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完善数字化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这是数字城市建设的起点和保障,这需要政府的支持,尤其是在基础研究和尖端技术开发、信息化试验区建设、政府信息系统建设、基础数据库的建设等方面。其次,我们要引入人才,此时不仅需要技术人才,还需要各个专业部门的人才,这样才能更大程度的发挥“数字城市”的建设和管理,因此,我们需要注意人才的比例要协调。再者,“数字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市民,唯有市民的热情才能增加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动力。“数字城市”不仅仅只应用与政府,还应用与生活,比如数字化社区、数字化单位、数字化企业等等,那么开展普及信息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在“数字城市”建设中,政府的作用是十分关键的,主要涉及到加强领导,促进技术管理和经济三者关系的协调,以及制定“数字城市”的战略。“数字城市”是城市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的必然趋势,面对目前无法避免的问题,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带领业内的院士、专家等,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统一建设“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解决办法,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就是建设我国的NSDI。如此可以合理的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相信在解决这些问题后,“数字城市”便能深入到我们的生活工作中。

3 数字城市建设应用及发展前景

数字城市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城市规划、政府机关办公系统、土地管理、公安消防等各种领域的管理,这些大量的城市空间数据在提供和获取上追求着“快、准、全、廉”的目标,而这些目标的实现正是由数字城市的建设来解决的,包括数据生产与更新的速度,数据的准确及精度,数据在空间中的完整性以及体现数据的真三维和时态性。数字城市的建设将大大改善我国城市空间数据的状况。

因此,数字城市建设是城市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城市政治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数字城市建设将会有更大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也会加入到建设行列,从而给城市空间数据的生产和处理增添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李杜,宋富林,卢中正.基于数字城市的关键技术应用研究[J].地理空间信息,2008.

[2]吕长广,杨玉坤.数字城市建设实施战略[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1.

[3]谭啸.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基本思路的探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0.

[4]郑剑宇.数字城市与数据仓库[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5]李果仁.关于数字城市的讨论综述[J].社科情报,2002.

[6]张晶,韦中亚,邬伦.数字城市实现的技术体系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

[7]龚建雅.数字城市的基本概念及实现策略[J].3S世界,2001.

[8]简论数字化城市[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07.

[9]赖远鲲.浅谈数字城市建设与应用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

[10]陈坚.如何构建数字城市[J].特别报道,2012.

[11]王建虎,吴昊.数字城市关键技术研究[J].科技资讯,2012.

篇10

就业压力要靠发展新经济动能纾解

据阿里巴巴集团披露的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该公司创造了超过3000万的就业机会。而波士顿咨询联合阿里研究院日前共同的《迈向2035:4亿数字经济就业的未来》则预测,到2035年,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中国新经济规模将达近16万亿美元,就业容量将达到4.15亿。总理在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高度肯定新经济,他指出:“网店是‘新经济’,直接带动了实体工厂的销售;快递业作为‘新经济’的代表,同样既拉动了消费也促进了生产。”而对处于经济新旧动能接续转换阶段的我国来说,传统产业面临淘汰过剩产能、去库存的阵痛,分流富余人员将成为必然。由此带来的严峻就业压力,要靠发展新的经济动能来纾解。

之所以说要靠发展新的经济动能来纾解,一方面,新经济可以为传统产业插上“翅膀”,用新动能带动传统动能转型升级、焕发生机。近年来,不少新经济、新业态的出现,让传统产业的生产、流通和经营模式都发生了变化,更大的市场被创造出来,新的就业机会随之产生。对很多身处传统产业的劳动者而言,他们可以通过提升自身就业技能在新岗位获得工作,他们不必到陌生的产业领域寻找出路。另一方面,新经济在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创造出大量新的就业机会。阿里巴巴、滴滴、京东、小米、百度、腾讯等新经济的代表,都显现出创造就业机会的能量。滴滴的最新年度报告显示,2016年滴滴出行平台为全社会创造了1750.9万就业和收入机会,其中,238.4万来自去产能行业。新经济帮助来自传统产业的劳动者获得新的工作机会,有力抵消了淘汰过剩产能所减少的就业机会。

另有数据表明,在互联网行业中,每1个岗位消失,就会新创造出2.6个新岗位;每部署1个机器人,就会创造出3.6个新岗位。这意味着,新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需求和新产业链,更多的就业领域被激活。因此,在信息化时代、在数字经济时代,只要立足创新驱动,并为之创造便利条件,新动能的蓬勃发展和传统动能的焕发生机才会实现,每一个为梦想而努力的劳动者也才会得到属于自己的就业机会。更为重要的是,今后一个时期,“平台化、数据化、普惠化”是数字经济2.0的核心特征。20年后,中国总劳动力的50%将通过网络实现自我雇佣和自由就业,即八小时固定工作制将被打破。

2017年1月7日,由阿里研究院主办的“远见2046――第二届新经济智库大会”在北京举行,波士顿咨询现场了题为《迈向2035:4亿数字经济就业未来》的报告。阿里研究院院长高红冰在场详细解读了数字经济特征。他认为,根据这份报告,随着技术的发展,经济进入数字经济时代。2035年,中国整体数字经济规模近16万亿,总就业容量4.15亿。其中,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将达到近16万亿美元,就业容量将达到4.15亿,包括新零售板块以及服务、物流、云计算等在内的整个阿里新经济生态体系将创造超1亿的就业。

数字技术在带动新商业模式中激活就业

BCG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阮芳表示:“在数字经济下,数字技术深入改变了传统行业的商业逻辑和运行方式,使新的组织内外协作模式顺畅运行。同时,数字技术对人类劳动的可替代性越来越强,‘数字原住民’们还拥有新的底质贝工作价值观。”在这样一种趋势下,数字经济对就业生态施加了“新增、强化”及“弱化、消失”的二元影响。

其具体表现是,在就业人群上,掌握特定的专业技能 (尤其是应用数字技术),以及具备机器智能尚无法大规模取代人类的人际交互、创造性等素质成为重要就业壁垒。机器智能化及平台就业使就业者的身体素质、所处地域不再构成制约,带来全球化的广泛协同和对劳动者的一视同仁。在就业领域上,数字化基础服务以及传统产业数字化的跨界机会大量产生;数字技术还带动新商业模式,从而激活新领域就业。被数字技术改变商业逻辑的部分行业及职能领域就业机会面临转型、锐减、甚至消失;部分标准化、程序化的非脑力工作也将被技术低成本所取代。在就业方式上,产生平台型就业和创业的新途径――自由人相互联合、“按需聚散”、履行契约,拥有多份零工的斜杠青年亦能展现价值。而“数字原住民”一代成为就业主力军,他们的新就业文化和价值观也对传统组织雇员关系构成挑战。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数字经济就业生态与传统就业生态将保持并存发展、融合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有关人士举例称,在出行行业里面,工业经济出租车公司共有200万出租车司机,今天以滴滴披露出来的数据,注册司机已经超过1500万;快递物流方面,邮政时代达到10亿件次已经触顶,今天看到整个电商包裹达到300亿,互联网分布式计算让整个商业组织形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金融领域银行卡支付,形成交易峰值就是1.5万笔每秒,双11的时候12万笔每秒,每年都在刷新这个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