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课基本要求范文
时间:2023-12-15 17:33: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微型课基本要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船舶可维修性;基本要求;影响因素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竞争呈现了非常激烈的势态,诸多国家为了促进自身的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视海洋经济的发展。其中,航运是海洋疾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航运市场来看,确保船舶运行的可靠性及安全性非常关键[1]。与此同时,要想使船舶运行的可靠性及安全性得到有效保障,便有必要在设计过程中注重船舶可维修性。鉴于此,本课题针对“船舶可维修性的基本要求及其影响因素”展开分析具备一定的价值意义。
1 船舶可维修性的基本要求分析
对于“维修性”这一概念来说,是指产品或者设备,基于既定的时间及相关条件范围内,根据规定的方法或者程序实施维修作业过程中,对其原始功能进行恢复的一种特性。在船舶设计过程中,船舶的可维修性非常关键,因为其与船舶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安全存在密切关系;并且,从广义层面来看,也关系到航运市场的整体经济效益[2]。因此,便有必要注重船舶可谓修性的基本要求,从而使船舶可维修性的效果得到有效提高。
1.1 船舶可维修性的定性要求
对于船舶可维修性来说,其要求总结起来体现在定性和定量两大方面。其定性要求指的是部分性能不能通过量化的考核标准进行评价。有关船舶可维修性的定性要求包括:1)基于维修的可互换性。此环节的要求体现在“互换”上,也就是说对于船舶的一些零部件,或者设备,可采取其他零部件或者设备代替使用,但需注重所代替的零部件或设备的型号、规格、性能都需和原来的零部件或设备相适应[3]。如此,能够使采购与仓储管理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并且能够使船舶在抢修过程中难以及时找到原配的零部件或设备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进一步确保了抢修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为了使船舶可维修性中的可互换性得到有效体现,有必要在设计阶段对其加以重视,在设计一些零部件及设备过程中,做好符合标准的能够代替这些原零部件及设备的设计,这样在确保维修的可互换性的基础上,便能够确保船舶的可维修性。2)重视标记的识别。无论是在船舶设计过程中,还是在修建过程中,均需要重视部分特殊部位的设置,在标记过程中可采用到不同的颜色或者箭头,方便维修改造人员可以快速精准地将故障发生的位置判断出来,进而落实及时有效的维修方案,从而使船舶的安全性得到有效保障。3)保证人机修复环境的优越性。航海过程中,对于船舶来说受到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在船舶可维修性设计过程中,需对环境因素加以靠量;与此同时,由于在船舶维修过程中,维系工作人员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也需要对人的因素加以考量。在充分考量环境因素和人的因素的基础上,遵循“人机和谐”的船舶设计原则,进一步使船舶的可维修性效果得到有效增强。
1.2 船舶可维修性的定量要求
如前所述,船舶可维修性主要体现在定性要求和定量要求两大方面,上述分析对船舶可维修性的定性要求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船舶可维修性仅有定性要求明显不足,因此还有必要注重其定量要求的实现,其定量要求指的是可以精准地采取数据进行考核的一种标准。总结起来,船舶可维修性的定量要求包括:1)修复时间均值。指的是修复一次设备需花费的时间的平均值,通常采取MTIE表示;代表修复时间越短,设备的可维修性越优良[4]。2)预防性维修时间均值。指的是设备一次预防性维修需花费的时间的均值,通常采取MTRM表示;和MTIE相同;时间越短,表示船舶可维修性能越优良。3)维修停机时间率(MTUT)。该定量指标用于对单位工作时间内所需的维修停机时间的均值进行描述。值得注意的是,对于MTUT来说,时间越短,代表船舶可维修性越好。4)维修工时率。指的是单位工作时间花费的维修工时的平均值;时间越短,代表船舶可维修性越好。
2 船舶可维修性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船舶可维修性需满足定性和定量两大方面的基本要求,这样才能够使船舶可维修性的效果得到有效增强。但是,从实际角度来看,船舶可维修性还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总结起来,影响船舶可维修性的主要因素包括:
2.1 环境方面的因素
船舶可维修性会受到环境方面的因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船舶运行期间的环境以及相关工作人员起主要作用的环境等。首先,船舶维修工作开展过程中,会受到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海水、空气、风向等自然因素。因此,在船舶维修设计过程中,需对这些因素充分考量。其次,在船舶维修特殊环境下,维修工作人员无论是在身体上还是在心理上,均会受到相应的影响,从而间接地使船舶维修的效果受到影响。因此,提高维修工作人员的综合专业素质非常关键。
2.2 装备设计方面的因素
船舶维修设计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且存在较大的复杂难度。从现状来看,诸多理论及技术均不是特别地完善;与此同时,在船舶装备设计过程中,会对产品的性能及质量充分重视,但是对可维修性则表现的不够重视,当没有在定性和定量两大方面综合考虑的情况下,便会使装备设计的整体质量受到影响,进一步使船舶可维修性受到影响。因此,优化装备设计非常关键[5]。
2.3 人为方面的因素
在船舶维修工作过程中,维修工作人员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对于部分船舶维修工作人员来说,在整体专业技术水平上较为不足,在维修作业过程中,难以从环境、设计方案优化等方面综合考虑,从而使船舶的可维修性的效果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因此,在现代化科学技术逐渐进步及发展的背景下,在船舶维修工作中,相关维修工作人员除了需要注重自身维修专业技术的提升的l件下,还需实现“人机互动”,一方面减轻维修工作人员的工作负荷,另一方面提高船舶维修的工作效率及质量,进一步使船舶可维修性效果得到有效增强。
3 结语
通过本文的探究,认识到船舶可维修性的提高非常重要,一方面需船舶可维修性满足定性要求,使船舶维修实现可互换性、重视标记的识别以及保证人机修复环境的优越性等。另一方面,满足船舶可维修性的定量要求,合理控制修复时间、预防性维修时间、维修停机时间率以及维修工时率等。并且,还需要了解影响船舶可维修性效果的相关影响因素,包括环境因素、装备设计因素以及人为因素,为船舶维修创造良好的环境,优化装备设计,并提高维修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等,相信从以上方面加以完善,船舶可维修性的效果将能够有效增强,进一步为船舶运行的可靠性及安全性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冬,张平,方强,祝泓.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舰艇维修性评估方法[J].中国舰船研究,2013(1):102-106.
[2]王志炎,熊文,衣正尧,李江波.船舶维修性设计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3(3):330-331.
[3]李栋.煤矿坑道钻机液压系统可维修性设计研究[J].机床与液压,2012(3):170-174.
篇2
一、实验教学的思想
1.从认识规律看,实验教学是验证理论的最佳方式
理论往往是抽象、枯燥的,甚至是繁杂的。特别是微机原理课,许多内容要从其内部、微观的层面上想象认识,在教学上很难构建教学模型进行说明,有时候表述一个问题,从理论到理论会越讲越复杂,学生越听越糊涂。教学现状是学生在学习这门课时,刚开始兴致都很高,渴望知道计算机究竟是如何工作的。随着课程的进行,学生普遍感到这门课不是那么好对付的,表现出对原理学习的乏味,提不起精神,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实验教学可以验证理论,同时也是加深理论认识的必要手段。正是处于这样的考虑,使我们统一认识,走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路子。
2.从技能培养看,实验教学是形成和增长技能的唯一途径
通过实验可以使学生掌握操作技能。微机原理课的实验教学不是让学生简单地做一些手工操作,而是以理论指导操作,是计算机原理论与操作相结合的计算机技术的集中体现。从汇编语言的编辑、到调试、到运行,有一个正确的思维和方法过程,学生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亲身感受,把握操作要点,才能学会、提高操作技能。
3.从教学方式看,实验教学是全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近几年由于高职大专的扩招,各地中职类学校把高职考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就或多或少地挤掉了一些实习课时,或实验教学被不同程度地轻视了。在课时有限的条件下,合理、有效地做好实验教学设计和实施,成了一个需要重点考虑的工作。不能因为加强基础课学习,而忽略实验课的教学。其基本要求是:既要保证必要的实验项目开展,以求足够的实验教学课时;又不至于面面俱到而占有过多的教学课时,确保正常、合理的实验教学课的进行。
4.从发展创新看,实验教学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础
实验教学对于教师来说,既是教学要求,又是一个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习惯于课堂上讲解,教师“动口不动手”,这对现代教育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制约。在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和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同时兼备理论和实践数素质成了基本要求。通过实验教学可以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有利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有利于教学过程的正常展开。实验教学对于学生来说,从实验教学中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动手能力,有利于更好地学习知识,更多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更快地适应社会需求。
二、实验教学的设计和实施
1.结合微机基本结构的实验
微机的基本结构式本课程的基础,也是学习汇编语言的基础,必须认真掌握。通过debug下有关命令的执行,可以显示/修改寄存器或存储器单元的内容,在显示屏上能真实地看到寄存器、有关存储单元及其信息状态。由实验过程可以看到这些微观构成已不再是抽象的,而是实实在在的。不仅如此,学生还可由此学到相应的操作方法,也能学到计算机的有关结构特征。该项目的实验,有助于学生对微型计算机组成的感性认识,加深对其基本结构和信息状态的了解。
2.结合程序设计的实验
用汇编语言进行程序设计是本课程学习的核心,但是光在理论上讨论程序设计不是目的,而要在微机上设计程序、调试运行程序,达到理想的运行结果才是真正的目的。选择若干个典型问题,如实现数的连加循环程序设计、比较判断的分支程序设计等,通过上机编辑、调试和运行等,使学生体会设计、编程、调试程序的技巧。更重要的是通过程序的运行,验证程序设计的思想,学会上机操作的方法和技能。
3.结合输入/输出系统的实验
完备的外设使微机功能得以充分体现,但它离不开输入/输出系统的支持。该实验项目着重让学生认识i/o口地址,如何与i/o口联系,实现对外设的控制功能上。如要求在显示器上显示字符串“the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microcomputer”等,可以让学生认识一个完整微型计算机的结构体系,特别是与外设
转贴于
的联系及工作过程。
4.结合专门技术的实验
微型计算机由于有了诸如堆栈技术、中断技术、数组参量的不同表示,串/并行数据传送等,功能更加丰富、完善,这部分内容恰恰是学生在学习时感到抽象、不易理解。例如,如何建立堆栈,在利用调用指令(call)时堆栈所起的作用;利用中断矢量表实现某种中断类型的响应等。这对这类专门技术,安排相应的实验项目,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那些在理论中难以想象的问题,使他们对计算机技术掌握得更全面、更深入。
5.结合提高发展的实验
以上四类微机实验教学是最基础的内容,因而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但在实验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微机原理具有浓厚的兴趣,上述实验似乎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为了鼓励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有进一步开拓发展的机会,我们在实验教学别安排一些结合具体实际的项目,如微机在线控制系统、微机数据采集系统等实验,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实验教学的保证
1.硬件建设是开展实验教学的物质条件
开展以上各项实验教学,建立专门的实验室是必要的,以免与其他课程实验公用造成冲突。实验微机可以以旧带新,采用早期使用的80386型机等,可使建设成本大为降低。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做到人手一台,有利于学生的独立操作。还需配备有关测试仪器、仪表,接口卡和外设等,保证全部实验教学升级项目的顺利进行。
2.软件建设是开展实验教学的保证
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时间技能的教师,是实验教学进行的保证。实验教学教师需全面把握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熟知教学要求,正确体会课程的重、难点之处,才能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做好各项实验。理论课教师兼任实验课教师,可以起到对课程内容、教学要求的确切把握,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其薄弱环节更加了解,更有利于实验教学的实施。
3.合理安排是开展实验教学的必需
对实验教学的组织安排,要突出两点。一是要把它作为课来对待,决不仅仅是简单的上机,更不是工厂工人的操作,而是贯穿整个教学理念和教学要求的过程。二是体现在实验上,学生的实验过程,始终伴随着探索、验证、释疑和发现的过程。因此,首先要对学生的实验心理和行为操作有一个充分的估计,要有应对其变化的思想准备和措施,保证实验教学在预期的过程中进行;其次,是在理论课适时安排对应的实验教学课,使学生的实验起到帮助理解理论,并为指导实践服务;再次,要充分估计到同一班级学生之间的差异,利用较优秀的学生,带动帮助稍差的学生,可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也有利于整个实验教学过程秩序井然、有条不紊。
篇3
【关键词】大型综合实验 应用型人才 实验技能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6-0062-02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如何通过各个环节达到培养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教学实验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所谓大型综合实验是在高年级安排的实习课程中具有一定量的专业知识的综合实验。通过综合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科学实验平台。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我校近年来陆续开设了园区网组建综合实验、协议分析综合实验、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综合实验等多门综合实验课程。本文结合这些综合实验谈谈实验安排的指导思想和课程教学方面的一些体会。
一 给学生留有发挥空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在园区网组建综合实验课程中,我们选择中型网络构建一个通用、开放的教学和实验平台,除了那些涉及网络技术、交换技术、路由技术等基础知识的控制模块、通信模块、交互模块以外,还涉及服务器系统、分布式数据库等研究的前沿课题。使学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实现和检验所学习的理论,探索和研究新的方法,培养促进学生的资料阅读及综合能力、总体设计及实验能力。课程内容便于因材施教,给学生深入钻研以及发挥创造性的空间。
要实现实验课程教学从知识型到应用型的转变,就要实现课程从以教师为主体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如何安排大型综合实验课,是较重要的一环。园区网组建综合实验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去学习,根据如何设计优秀的园区网“交换”和“路由”,如何架构网络拓扑,进行局域乃至全局的通信。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再去解决问题。教师对学生的研究进行启发式的指导。
在基于linux系统的协议分析综合实验设计中,隶属传输层的协议控制的设计是关键,选择合适的协议控制对带宽占用的高效性有直接影响。目前现有协议控制的方式大多数采用UDP协议的SOCKET套接字函数来实现,它结构简单,便于软件系统实现。但存在控制力度不足的缺点,很难正确反映流量数据包的分布关系。实际上多数网络流量是突发性的,呈正态分布或类似概率分布函数关系。在协议分析中,当协议规则确定后,管理控制系统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数据包在整个网络传输系统中所占的优先级。目前常用的优先级分配方法有二进制退避算法、静态优先级分配法、专家经验法等,而实现优化的优先级分配算法,存在着运算精度与速度和管理系统本身复杂度之间的矛盾,即精度提高,会使软件开发成本很高,编程复杂度加大,如何解决好这对矛盾,使两者兼顾,我们提出目标,引导学生研究,创新更精确、简单的数学方法及结构实现方法,达到简单网络管理控制的最佳效果。在课程设计中我们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讲清题目意义、给出部分参考资料,提出基本要求和研究目标。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设计算法和结构、设计实验方案、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进行实验研究,让学生更充分地思考与研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下功夫组织好讨论课,在讨论课上发现有创新性的思想和方法,鼓励他们并进行引导,使闪亮的火花能结出硕果。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常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NS2和MATLAB上分别仿真实现了运用查表法、二进制二分搜索“逼近”法以及线性插补法等实现任意网络流量情况下的高效管理。经常有学生在相应会议和国内刊物上发表相关文章,学生普遍反映得到了一次极好的学习和锻炼机会。
二 巩固基本概念,提高实验技能
综合实验的另一个训练目标就是巩固基本概念,提高基本技能。因此,在综合实验中要注意安排各个环节巩固学生的基本概念,并训练学生学习网络通断测试仪、协议开发模拟平台、思博伦测试仪等现代网络技术构建和开发的基本仪器和工具。
在为学生开设的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综合实验中,目标是设计一个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最终使该系统能实现单回路闭环控制和四通道数据采集。课程要求学生设计、调试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硬件和软件。
该实验主要针对部分学生中还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一般课程的实验内容比较单一,实验学时比较少,教师们也普遍反映学生的基本概念不太清楚、动手能力较差,学生们接触计算机硬件的机会较少,基本实验技能较弱。我们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和实验调试能力。如在系统设计中,不提供程序框图、不提供参数,让学生根据实测受控对象的参数设计系统,运用所学积分离散PID算法编写程序,学生通过动手编制、调试,对系统进行分析,学会如何选定采样周期、如何调试整个系统,学生们反映收获很大。有的学生在实验报告中说:“PID算法我学了三遍,每个字母代表什么总是记不清,做完这次课程设计,才真正理解了PID。”
我们在实验的交换机实验板中预留了一些选项,提供给学生设计思考,促进学生巩固基本概念。如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共地点的选择问题,首先让学生必须牢记系统中各个电路模块必须共地,其次让学生在实验中体会应该怎样选择共地点,在模拟与数字电源之间、A/D电路的模拟地与数字地之间等,预留实验选择点,使学生通过选择比较,对“在系统中对信号精度要求较高的电路处共地”有所体会。又如微处理器的总线具有三态功能,在系统设计中对处理器的总线往往需要添加地址锁存器和数据驱动器,微计算机技术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添加驱动器以后要使总线继续保持三态功能。为此,我们在驱动器的控制逻辑部分增加选择项,促使学生考虑总线驱动以后如何控制总线的三态。
通过实验,强化了理论知识,得到了一定的工程训练,提高了基本实验技能,一些简单的问题能迎刃而解。
三 力求实验的实用性、趣味性和竞技性,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实验过程中实用性、趣味性和竞技性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园区网组建综合实验、协议分析综合实验和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分别是完整的系统,这些系统完成以后,具有实用价值。不少同学自己动手完成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实现对电机的速度与转矩的高品质控制以后兴奋不已,激动地说:“我们低年级时参观过××研究所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如今我们亲自实现了。”有些学生用较少的二层交换机冗余设计实现了园区网在恶劣环境下的传输稳定性,撰写的文章被国际会议录取,深情地说道:“给自己留下深刻的影响,鞭策我继续努力学习,刻苦钻研。”
在讨论课中开展设计方案讨论,让学生们进行方案比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聪明才智,是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措施之一。在协议分析应用教学中,我们始终上好讨论课,讨论课是学生最踊跃的交流环节。教师在课上选择几个比较有特点的设计方案,由学生讲解。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优化,往往都能推出有创造性的方案,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先后开设的综合实验,都需要两个以上学生配合完成。特别是园区网组建综合实验,每组学生完成自己的区域拓扑、交换和路由等规划决策以后,还要和队中队友协调,制定整体安全策略。课程结束时,要安排实际网络攻防对抗,除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外,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协作能力和培养团队精神,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四 结束语
我们经过不断的努力和探索,在实验教学改革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增强了学生上实验课的兴趣和自觉精神。大型综合性实验是学生从单纯书本学习转变到学习如何进行科研与开发的第一步,课程的开设提高了学生科学实验的兴趣和探索解决难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21世纪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慧、张静武.注重大学生的科研训练,培养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2(2)
篇4
微课程,是基于学科教学知识点或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疑点内容进行选题、设计、拍摄和制作的系列微课教学视频。微课程由一系列的微课视频组成。每个微课视频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它们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让学生能够花最少的时间学到关键内容。而专题微课程是基于一门学科/课程的某个重要的专题而设计开发的一种微型化的在线视频网络课程。那么,又什么是微课呢:微课是指利用最短时间讲解一个非常碎片化的知识点、考点或作业题、考试真题、模拟题的一种微型教学。它既可用于课堂的新知识教学,又可用于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网络在线辅导。微课是比正常课时间长度短、教学容量小的课。教学内容集中,一般为某一个知识点或一节课内容的某一个方面;教学性质上,具有甄别评估功能。所以它更能表现出一个教师教学的基本功和基本教学素养,因此它被用在很多赛课活动中,并且它对于一个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微课程也是由基于某个专题的系列化、连续性、层次化的微课构成。某个专题的微课程一般有5-10节微课组成(具体数量因学科、学习对象、专题内容等而定),这些微课可以向学生传授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专题或总结复习过程,非常适合学生自主学习、意义建构和提升成绩。
因此,我们“班班通”背景下高中校本微课程资源建设的基本要求是:通过研究与应用实践,1)形成一套高中“自助式”网络校本微课程的建设和应用策略。2)建成一个高中“自助式”网络校本微课程学习平台(网站)。3)通过高中“自助式”网络校本微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兴趣、增加学生知识、发展学生智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同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4)通过研究和实践,提升高中教师的教学指导水平和教科研能力。重点是如何设计“班班通”背景下适合学生个性化自主微学习的高中微课程? 微课程是一个知识挖掘的框架,我们将告诉学习者在哪里挖,需要挖些什么。并将对这一过程进行监督。具体为:
1)在哪里挖掘知识?学生注意力时间短,适合微学习。微课程的设计要紧密联系教学目标与内容,目标单一、陈述清晰,使学生产生“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微课的学习,体现了“微”的特色,短暂、高效。虽然学生每次只接受少量的新知识,但这样更易吸收,且能以此为契机,不断滚雪球式增加信息量。移动设备,包括iPhone、iPad、iPod等,都能让学生进行微学习,草坪、汽车……都是微学习的场所,学习将无处不在。微学习可以使学生有效利用“碎片时间”,是一种及时、高效、便捷的学习方式。微课程的“微”特征,满足了学生“随时、随地、随需”展开微学习的要求,但微课程的设计必须要能够促进学生对概念体系的深入理解,才能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2)需要挖些什么?只有深挖微课细节,加强互动,才能提高学生微学习效率。我们要深挖微课细节,设计体系完整的微问题,加强微课互动,提高微学习目标精准度,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微课要重视细节研磨,设计能够促使学生深度学习的完整的、短小精悍的微问题,促进学生思考。无论是知识讲解还是疑难讲解,都要不断解决教学中的一些微问题。在建构微课程时,我们应该用系统思维方法对问题进行整体策划,追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效果。把一些课时较长的重点内容划分成若干小主题,把内容相关的微课程组织成小专题,供学生选学,使学生明白自己所学知识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权重,集中精力学习,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
篇5
关键词:混合学习;微课;模式;应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20-0015-04
一、引言
2009年美国教育部公布了在线学习的实证研究评价《对在线学习的元分析与评论》,报告显示:混合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1]在这种学习方式中,优质的资源是其有效进行的保证。教学视频通常是混合学习中常用的资源,录制的课堂实录式视频比较冗长,忽视了互动,学习者的注意力难以持久保持。而微课视频短小精悍、重点突出、注重交互符合学习者认知特点。“微型化”的学习方式更加符合学习者网络化学习特征,将微课理念应用于混合学习,以提高学习效率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如何将这种理念融入混合学习,需要结合混合学习特点,对微课进行系统设计。
二、微课及其特点
微课,以其短小精悍、微型化之优势走在了互联网时代电子教学领域的前端,是近年来国内外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的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提出,他把它称为“知识脉冲”,认为这并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2]
我国很多教育机构和学者对微课也进行了探索和研究。鉴于微课仍在实践之中,学者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取向也不大相同:胡铁生认为[3],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张一春则认为[4],“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虽然学者对微课理解不同,但其中却有相通之处:
第一,短小精悍的微型教学视频。微课以短小精悍的视频为主要载体,时长通常在10分钟左右,简短高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着力解决教学活动中的某个重点或难点。这种微视频的学习方式,符合学习者的心理特点,不会给其视觉驻留带来任何消极影响,降低了学习者的认知负荷,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同时,学习内容的即时传输,使学习互动性、时效性更强。
第二,知识精细化,教学解析化。通常将教学内容拆分成若干知识点,精细化处理,聚焦具体内容。但微课并不是知识点的简单罗列,它的基本要求是提炼内容,教师重在对知识点进行解析,优质的微课需要见微知著、以小见大、带有启发性。微课教学内容更加聚焦,使学习者将注意力集中在单一主题上,便于学习者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能使不同背景的学习者灵活选择学习起点。
第三,教学设计完整性,内容全面性。微课不是实际课堂教学的某一段切片,不等同于完整课堂的局部片段。虽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切割,但微课依然具备完整的教学设计,包含明确的教学目标、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伴随交互反馈、作业练习和评价等环节。
第四,形式灵活多样,应用广泛。微课内容的形式可以是基于图文、PPT、视频、富媒体及融媒体等,多样的微课形式便于教学实践灵活选择。微课资源容量相对较小,能够在不同的终端实现,使知识的获得更加快捷,应用更加广泛。
基于对微课特点的分析,通过适当的设计模式,将微课应用到混合学习中,不仅能够很好地弥补混合学习中教学视频无法提供学习巩固和反馈的短板,而且能够利用微课优势,促进混合学习高效进行。
三、混合学习理论下的微课教学模式设计
1.混合学习及其学习模式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混合学习:柯蒂斯・邦克[5]认为混合学习是面对面教学和计算机辅助学习的结合;黎加厚教授[6]认为,混合式学习指的是对所有的教学要素进行优化选择和组合,以达到教学目标。从中不难发现,混合学习的内涵很广泛:从形式上看,混合学习不仅是线上线下的结合,更是不同学习理论、学习方式及评价方式的整合;从资源角度看,混合学习有机地组合了教学视频资源、辅助教学资源、多媒体资源和学习活动资源等;从有效性角度看,混合学习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双主体教育思想,强调以教为中心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融合。[7]
如何“混合”是混合学习的关键问题,对于怎样“混合”,没有统一标准,这给我们带来了更多实践和探索空间。混合学习的模式,是指用来清晰地展示混合学习过程,明确混合学习的各个环节的一种描述方式。[8]混合学习的模式有很多,PurnimaValiathan[9]将其分为技能驱动型模式、态度驱动型模式、能力驱动型模式以及Barnum和Paarmann模式。不同的混合学习模式,混合时机不同,学习资源设计不同,学习内容分配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可结合实际教学情境,设计出满足学习对象需要的混合学习模式:第一,以融合的学习理论为指导。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等理论为混合学习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在混合学习环境下,更需要将多种学习理论进行融合;第二,设计建构性的学习环境。建构性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学习者利用其认知结构自我建构。要以学习者特征分析为起点,选择合适的课程资源、媒体资源、认知工具和交互工具;第三,加强学习资源设计。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对混合学习中的资源进行精心设计与合理整合,使其协同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第四,突出评价和反馈。学习资源设计是否科学、媒体运用是否恰当、混合学习效果是否显著等问题需要进行评估。对教师而言通过评价和反馈,可以调整教学策略了解学习者状况,为其提供个性化指导;对学习者而言,即时的反馈可以使其纠正学习态度和调整学习方法。
第三,学习资源的整体利用率偏低。混合学习中有较为丰富的资源,这些资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调查中发现,除了教学视频资源利用率较高外,辅资源和微媒体资源利用率相对较低,比如很少同学使用智慧空间进行反思和知识共享。如何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也是设计时须考虑的问题。
第四,微学习活动有待细化和整合。实践中发现,有些微学习活动出现交叉重叠、设计低效、与学习资源关联不紧密等情况,这不仅降低了资源利用率,还影响学习者的积极性。在学习活动设计中,还缺少对高效的、动态的交互进行设计。
五、总结
本文立足教育实践,基于混合学习的特点和模式并结合微课的特点,提出了基于混合学习的微课教学设计模式。实践后的调查和实施效果证明,该模式能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给师生提供更多教与学的自由,有助于提升信息时代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同时多种交互媒体资源的支持便于学习者交流与共享,保证了混合学习的效率。但就该模式而言,还需要更大范围的实践,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逐步完善。具体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教师要加强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和引导,培养学习者在线学习能力;第二,搭建支架助力学习者将零散的知识进行建构和整合,实现微课学习的“零存整取”[10];第三,加强资源关联性设计,及时更新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第四,细化学习活动设计,强化各资源与学习活动的联系;动态交互性是微课的发展方向,要利用人机交互、学习者间的交互以及游戏化,使学习活动更丰富有趣;第五,加强顶层设计,根据对象属性、内容属性、媒体功能等方面,对资源优化集成设计,使资源无缝融合;重视微课脉络设计,使学习者通过碎片看脉络,通过碎片看整体,利用碎片化学习,引导学习者深度学习;第六,提供个性化的辅导,使学习监控和质量评估更加精确。
参考文献:
[1]俞显,张文兰.混合学习的研究现状和趋势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3):14.
[2]蒋佳龙.基于微课程的在线教育应用模式研究[J].中小学电教,2013:30.
[3]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4]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28.
[5]柯蒂斯・邦克,焦建利等译.世界是开放的:网络技术如何变革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6]阿不来提・瓦依提.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设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03):104.
[7]郭丹.混合式学习的有效性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7):153-154.
篇6
初中语文 素质教育
初中语文既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又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工具和媒介。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如何落实素质教育,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摆在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那么,在新课改的实施下,如何进行初中语文的素质教育呢?笔者对此浅谈如下几点,仅供大家参考:
一、初中语文教学实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素质教育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基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的教育。素质教育实现了“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在语文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是实现提高全民素质的要求。因此,语文教育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要将重点放在打基础上,使学生“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祖国语言文学的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自学能力增强,知识面拓展。
2、语文教学过程的本质要求。
现代语文教学论认为,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的教学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不是接收新知识的容器,而是要通过主动创新去获取。因此,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优化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在教学思维上进行深层次的参与。对提高学生素质的引导,正是抓住了教学过程的本质,引导学生更积极,更有效地参与教学过程,把教学改革和学法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这是提高课堂效果的重要措施。
二、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的策略
1、优化语文课程结构
初中语文课时分配,依大纲的要求,初中一、二、三年级分别是6课时、5课时、6课时。事实上,可以改革为"4+2"或"4+1"的课时结构,其中初一、初三可以用四课时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一课时补充微型课程,将选修教材分散穿插到每周的语文教学中,然后拿一课时举行紧扣大纲的课堂语文活动。笔者认为要建立多元的、立体的语文素质教育体系。语文的“基础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多元性,“多元性”是对语文“基础性”的哲学诠释。一要大胆地把信息技术、脑科学和心理科学的成果应用于教学改革实践,重视学生知识、技能、心理、思维、文化、审美等方面的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语文表达、语言交流等活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敢于争辩、勇于探索和实践;二要把学习语文知识与学习其他文化科学知识(包括事实知识、原理知识、技能知识、人力知识四大形态的知识)高度结合,促进知识结构、技能结构的不断完善;三要以人为本,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本。
2、增强目标意识,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检测和评价的依据。要克服语文学科综合性特点带来的教学目的的随意性和要求的模糊性,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增强目标意识,充分认识和发挥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期望、定向、激励和调控的作用。初中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和课文目标体现了学科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应以它们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来制订课时目标。细化时应注意:一要考虑目标的全面性,又要突出重点。一般以一项为主,一至两项为辅,既利于学生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又能保证落实。二要有针对性和层次性,能切合教学班群体和个体的实际,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三要有可操作性和可测性,目标的描述应简洁、具体,应使用外显行为动词,切忌空泛。教学目标既是教的目标,也是学的目标,应当使学生明确每节课、每篇课文、每个单元的学习目标,从而集中注意力、调动已有的知识和展开思维,实现学习目标。
3、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有法,但无定法。语文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练习法、自学法等,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等实际情况加以选择,进行优化组合。教学方法运用的关键在一个“活”字,必须适应教材、学生的变化和教师自身条件,采用不同的教法,使学生不断具有新鲜感,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善于独立思考,博采众长,从教学实际出发,创造符合教学规律的新鲜方法。学法和教法同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因素。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使教法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适合学生的学习要求,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学习能力。
要积极恰当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最佳学习环境,加大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的密度,加快教学节奏。教学手段的运用要为教学目标服务,不能只追求形式上的多样化,要使各种手段形成优化组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篇7
关键词:微课;士官教育;教学;探究
一、微课的特点
微课是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五分钟以内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模拟一对一教学情景的一段视音频。
这些知识点,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
微课主要特点是时间短、制作简单,容量小、易搜索、易传播,适合学习者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常见的微课有两类:第一类:PPT式微课,主要由文字、图片、动画等制作成PPT,经整合加入录制音频并转换成视频形成微课,其时间10分钟左右,简单易操作。第二类:讲课式微课,主要是教员基于传统课堂,以知识点为单位拍摄制成视频,时间也为5-10分钟,此课程操作性较强,需一定的拍摄技巧和视频设备。
二、教学上微课的运用
1、微课的课堂辅助
微课讲授知识点,分解归纳在5到10分钟时间里高效呈现给学员,充分借助微课可以将一些空间性强、学员难理解的知识点转化为简洁、形象的图像信息,转难为易,启发教学。
2、微课的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中单靠教员讲解,学员很容易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依赖性很强。教学中经常遇到在学员知道自己哪个知识点不会或者在上课听得一知半解的情况,微课短小精悍,每个环节,每个重点相互独立,借助微课的可选性和针对性特点,学员查看微课自主学习,得到“暂停”和“再学”的机会,能确保不同学员对学习知识点的充分理解,有效弥补学员不懂不熟悉的知识点。另外在教员给予学员自主空间的微课实践过程中还应教会学员自主学习的方法,告诉学员微课使用要点,引导学员根据学习目标观看微课视频,过后学员会结合适当练习巩固知识点。
3、微课的“个体辅导作用”
微课的在线学习有利于关注不同学员的个体差异,随着科技的进步,电脑应用日益普遍,更多学员可以通过微课参与学习,提高个体学习机遇。各层次学员利用微课进行循序渐进的学习得到相应的提高,学员自己也不再拘于整个班级教学,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的对应微课,达到个性化教育。
三、微课制作注意事项
微课绝不仅仅是一个视频那么简单,从视觉听觉上要舒服, ppt要简洁大方,声音要清晰响亮;名称要包含知识点,体现适用对象;要越容易懂越好。所以做好一个微课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微课制作流程:
选题――教案编写――制作课件――教学实施与拍摄――后期制作――教学评价反思
2、选题标准:
微课的选题是微课制作最关键的一环,良好的选题可以事半功倍的进行讲解、录制,不好的选题同样可以使得微课变得平凡乃至平庸。
(1)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一节微课一般讲授一个知识点,对于这个知识点的选择,关乎知识结构的设计,对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用来制作微课,是一个较好的选择,较为符合微课制作的初衷:教学资源分享,为学员(教员)解惑,启发教学。
(2)要适合用多媒体表达。微课作为一种媒体,内容的设计要适合使用多媒体特性,对于不适合使用多媒体表达的内容,制作的结果也许是徒劳的,因为也许使用黑板教学或进行活动实践的教学效果更佳。同时也会使教学过程平庸无奇,令观看者失去学习欲望。因而微课选题要适合使用多媒体表达,适合加入丰富的图形图像、多姿的动画、声色兼有的视频。
3、教学设计要求:
微课虽然只有短短的数分钟,但是也需要进行良好的教学设计,良好的微课应该是井然有序的,杂乱无章而随意的微课是与微课理念背道相驰的。
微课必须要适合教学对象,不同学科学段的微课对应不同知识能力的学员,微课不但应有学科学段的分别,同时还要有同一学科学段适应不同水平的学员,诸如同一个数学知识点,对于不同水平的学员,传授的方法乃至内容应该是有差异的,进行个别化教学,这也是符合我们微课理念的。
如果学习的对象是教员,则由于记忆能力下降,可能需要多次的重复,才能牢记。同时由于观念的固化,接受新事物有一定缓冲过程,在陈述内容、观点时,转折应适当圆滑、缓慢。
四、上好微课的基本要求
1.切入课题要迅速。由于微课教学时间短,切入课题必须迅速。可以设置一个题目或问题引入课题;可以从以前的基本内容引入课题;可以从生活现象、实际问题引入课题;也可以开门见山进入课题。
2.讲授线索要清晰。在微课的讲授中,要尽可能地只有一条线索。在这一条线索上突出重点内容,着重进行主干知识的讲解与剖析,或精要讲授,或巧妙启发,或积极引导,力争在有限时间内圆满完成课题所规定的教学任务。
3.教员语言要得体。在微型课中,学员活动被省略之后,教员的讲解水平倍受评委的关注,教员语言在要求生动,富有感染力的同时,更应做到准确,逻辑性强,简单明了。
4.课堂板书要简约。板书不宜太多,也不宜太少,要真正起到对内容要点的提示作用。在微课中,部分板书可以提前准备到纸板上,以挂图的形式在授课的过程中展示在恰当的位置,这样可以节省时间。
5.课后小结要快捷。在微课的结尾,一定要有小结,用二三分钟时间对一节课的教学进行归纳和总结,使微课的课堂结构趋于完整。微课的小结,不在于长而在于精,在注重总结内容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科方法的总结。
篇8
[关键词] 微课;翻转课堂;高职英语写作;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D470 [文献标识码] B
《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提出,“各校应积极引进和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新模式”[1]。《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明确“全面深化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应用”[2],在“互联网+”时代,教学资源与教学模式的创新是整个高职英语教学信息化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微课作为一种“新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模式”[3],以其“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资源多样、情境真实”、“短小精悍”[3]等特点,成为教学模式创新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而翻转课堂恰好是“以教学视频为核心内容”[4],两者的有机结合,将为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带来新的活力。
一、概念界定
(一)微课
微课教学的热潮始于“可汗学院”的教学微视频。国内学者对微课的定义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微课是“教学视频资源”[3]、是“以为视频为中心的资源包”[5]、是“微型的教学活动”[6]。简而言之,微课是“微小精致的新一代课程之细胞”[7],它以视频为主要载体,配有文字、PPT、教案、教学设计、练习等教学资源,信息量大、感染力强。将微课引入课堂教学,不仅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补充,而是在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借助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改变以往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创建出基于混合式学习理念的翻转课堂教学新模式。
(二)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课前学生自主观看教学视频,完成知识的传授,课上学生通过教师设计的各种教学活动完成知识的内化。教学视频能否帮助学生高效完成知识学习,对课上的知识内化环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设计出高质量的教学视频是决定教学效果的核心环节。微课为翻转课堂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也为微课提供了发挥作用的舞台,两者的结合在英语教学中已被广泛应用。卢海燕(2014)探索了微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彭敏(2014)将其应用于大学英语读写教学。
二、高职英语写作教学现状
高职英语写作主要是指应用文写作,旨在服务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但是目前高职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岗位要求,这与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有很大关系,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学习方式传统落后
高职英语写作多数采取的仍是以教师讲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课上教师讲解写作方法、进行范例解析,课后学生模仿范例练习写作、教师批阅。这种模式主要注重教师如何教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较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知识的内化及写作能力的提高帮助不大。
(二)教学资源单一匮乏
高职英语写作课堂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存在着教学资源与实际教学应用脱节、资源数量巨大而优质资源匮乏、现有的教育资源形式还难以满足广大师生的应用需求、优质资源短缺的问题没有根本改变等问题”[3]。学生通常依赖于教材内容和教师提供的范例进行学习,内容枯燥乏味。缺少优秀教师设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及共享平台,也没有围绕某一写作主题设计的课件、练习测试、师生互动、信息反馈等教学资源包。
(三)评价体系滞后笼统
学生递交作业后,教师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批改,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教师无法保证能够及时修改,反馈存在滞后性。另外,教师也只能凭主观判断从整体上给出评价,考核方式比较笼统单一,没有从词汇、句型、语篇、语法等各个角度给予评价,不利于学生从单项入手,有针对性地提高写作水平。此外,教师是学习的唯一评价者,学习同伴及家长无法参与评价。
三、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写作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
笔者在概念理解的基础上结合高职英语写作教学现状,设计出以下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二)实施流程
下面,笔者将以手机英文广告写作为例,进一步阐释以上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流程。
1.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梳理出教学内容,并搜集相关材料、制作微课视频。并将微课视频、素材课件、测试练习、学习任务等教学资源包上传到在线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学生收到推送的通知后,自主学习微课视频,记录难点及疑点,并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教师要求学生登录国外购物网站,搜集与手机相关的英文词汇,各学习小组由组长统计后,发送给教师,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课前的知识传授至关重要,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监督。
2.课中。教师播放一段英文情景对话的微课视频,引出手机英文广告写作的任务。然后教师将此任务分解成词汇、句型、格式三个活动,为写作做好准备。首先,教师将学生事先搜集的词汇添加到flash游戏数据库,学生通过趣味游戏,轻松掌握词汇。接着,学生通过复读听写软件,记录国外经典英文广告中的句子,借此熟悉英文广告的句型特点。最后,学生通过课程网络平台的阅读理解练习,提炼出广告语篇的格式特点。以上三个活动,帮助学生消化课前通过微课学习的写作理论知识。
接下来,学生登录批改网写作平台,按照教师的写作要求,完成手机广告的写作任务。写作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进行协作学习,教师分别对各小组进行辅导。完成初稿后,学生点击提交,并根据系统的修改意见进行修改。然后,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作业。教师在听完学生展示之后,发现学生作业中的两大重要问题:英文标题不够凝练及广告语言缺乏魅力。随后,教师通过英文广告写作技巧的微课,从词汇、语音、修辞、句型四方面,对症下药,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初稿。最后教师布置课后任务拓展活动:制作手机广告海报及为中文手机广告视频配上英文。
3.课后。教师登录批改网写作平台,对学生完善后的作文进行人工批阅,主要从词汇、句子、篇章结构、内容相关性等四个维度,进一步提出修改意见。学生根据教师的修改意见进一步完善作文,并且可通过教学平台答疑板块向教师提问。随后,学生通过图片编辑软件,设计出图文并茂的手机广告海报。另外,通过视频配音软件,将修改好的广告词,为手机广告配音。然后,各小组将完成的海报及视频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教师通过平台对完成的作品进行打分评价,学生也可对其他小组的作品进行评价。最后,学生通过教学平台进行教学满意度调查,为教师提供教学反馈意见。
(三)特色创新
1.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从以教师为中心向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式的变革。微课教学资源及信息技术并非用来强化或巩固传统教学模式,而是改变以往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的个性化教学模式。教师成为教学资源的提供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与组织者以及疑难问题的解答者。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可以控制教学视频的进度、提出问题、与同伴交流,从而获得学习的主动权,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2.教学资源。高职院校可以借助网络开放课程平台,探索一条新型的网络课程开发与共享之路。一方面,高职院校可将本校名师的精品课程开发成开放性的微课资源,利用网络平台,打造开放、优质的“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另一方面,教师个人可以选用国内外慕课平台、微课大赛网站上的优秀微课视频,不断完善网络课程平台建设,将教师从重复性的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使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创造性、个性化指导上,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3.评价体系。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使用多元化的课程、教师、学生评价体系。评价的主体不再单纯是教师,还包括学习同伴。评价的对像不局限于作业或考试,还包括独立思考能力、课堂解决问题能力、小组写作学习表现、成果展示、课后拓展作品完成情况等多方面内容。而针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批改网会从词汇、句子、篇章结构、内容相关性四个维度进行评价,对于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的拓展作品,教师和同学也会从语法、语篇、创意、总体效果四方面进行评价。
四、结论
“互联网+”时代为高职英语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英语教师应当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及网络资源,变革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努力“创建信息时代高校学堂”[7],创建教师发展新生态。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改革传统学系方式、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创新性教学评价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与资源保障。在此模式下,借助批改网等信息化手段,写作不再是枯燥的作业,而是与教师、同学共同协作的社会化的学习任务,学生的创造力、团队协作能力及学习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培养与提高。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用)[S].2009(10)
[2]教育部.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S].2015(2)
[3]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2-63
[4]梁乐明,梁锦明.从资源建设到应用-微课程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3(8):72
[5]郑小军.微课的六点质疑与回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50
[6]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28
[7]桑新民.从热点中孕育新生态――高校微课发展报告[R].北京: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2016:7-12
篇9
关键词:化学教学;微专题;专题复习;“微专题”复习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12-0067-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12.023
化学复习教学通常可以分为知识梳理、专题突破、综合训练三个阶段,其中专题突破阶段的复习效果尤其重要。专题复习一方面对基础知识进行精炼提纯、巩固提升,同时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指导学生学科思维方法,从而全面提升学生解决综合问题能力。传统专题复习比如“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学计算”等,其设置切口宽、内容多、跨度大,缺乏针对性、灵活性和选择性,教学时间和教学效果的关系往往不能令人满意。针对上述存在问题,同时考虑到选修学科教学时间限制,在专题复习教学中采用“微专题”复习形式,取得了比较好的复习效果。本文从“微专题”的内涵特征、“微专题”复习教学的实施流程、“微专题”复习教学的教学反思三个方面展开叙述。
一、“微专题”的内涵特征
“微专题”是指以某一知识、方法或者某个问题情景为中心,整合相关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模型和基本规律,所形成的一种联系紧密、逻辑清晰的微型专题复习结构。“微专题”切口窄、内容少,强调知识深度而非知识跨度,学习目标简明而清晰,其教学时间相对也比较短,一般控制在35-45分钟左右,课堂复习教学中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使用。“微专题”容量小因而其数量相对可以多一些,可以将高考考点量化分解设置成若干“微专题”,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如“抓住重点”“围绕疑点”“关注热点”等方式选择性使用。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微专题”复习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与综合训练穿行,并不一定严格区分专题突破与综合训练的界限。因此学生通过“微专题”在复习基本知识的同时,深化对知识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形成逻辑清晰的知识网络和应用体系,有效提升综合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传统的高三专题复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和“化学实验基础”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可以在其基础上设置系列“微专题”如图1和图2所示。
二、“微专题”复习教学的实施流程
课堂教学中实施“微专题”复习教学一般按照问题背景、思维模型、问题解决的逻辑顺序进行。教学时间根据“微专题”难易程度而定,有些仅需要3~5分钟,一般需要30分钟,最长不超过一节课。下面选取图2所示“微专题10:新情境下物质制备方案的设计”(下简称“微专题10”)为例说明“微专题”复习教学的实施流程。
1. 坚持目标导向,把握高考脉络
专题复习的时间一般距离高考比较近,因此其目的应该非常明确,必须针对化学高考中出现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微专题”复习教学中首先就必须将每个问题所对应的高考背景揭示出来,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一开始就能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从而将有限的学习时间和精力集中到必须完成的问题情景中。这种目标导向策略,既符合高考考查的实际需求,同时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增强了复习的有效性和参与度。比如“微专题10”可以按照如下教学片段展开问题背景。
[教学片段1]问题背景
考试说明要求“了解常见气体和一些简单化合物的制备原理和实验室制备方法;能综合运用化学实验原理和方法,设计实验方案解决简单的化学问题”。
高考命题方向:以一定情境下某物质的制备为背景,要求设计或“补充完整”物质制备的实验步骤。
2. 构建思维模型,萃取知识精华
“微专题”复习教学中与学生共同构建某问题背景下的思维模型,这是每个“微专题”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也是“微专题”能以小见大的原因之一。教育心理学家麦基奇认为:保持和理解知识的学习策略主要包括复述、精加工和组织策略。“微专题”复习教学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再现和重演,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解和优化,进而建立更高级的逻辑认知和更深刻的知识网络。课堂教学实践中通常指导学生重温教材基本知识和基本情景,按照问题中隐涵的逻辑关系进行梳理归纳,最终以思维导图形式展现出来并加以解读,对于某些必要的“微专题”还可以辅以某个案例进行说明。比如“微专题10”可以按照如下教学片段展开思维模型教学。
[教学片段2]思维模型
[设计意图]通过图3所示思维模型图可以看出,“微专题10”综合考查学生对元素化合物性质、物质的分离提纯、实验条件控制等的理解与把握,同时考查思维的全面性、缜密性,以及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引导学生明确解题时,通常先理顺“整体”思路,再进行“除杂设计”,“产物获取”则需根据物质制备的基本要求和试题提供的信息,分析应如何控制条件。
[教学片段3]案例: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以硫铁矿烧渣(主要成分为Fe2O3、SiO2、Al2O3)为原料制备绿矾。请结合如图的绿矾溶解度曲线,补充完整由硫铁矿烧渣制备FeSO4・7H2O晶体的实验步骤(可选用的试剂:铁粉、稀硫酸和NaOH溶液):向一定量烧渣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 ,得到FeSO4溶液,
,得到FeSO4・7H2O晶体。(已知:Fe2+、Fe3+、Al3+完全生成氢氧化物沉淀的pH分别为8.8、3.2、5.0)
[设计意图]首先理顺“整体思路”,根据硫酸铁矿渣中的主要成分,其中SiO2与稀硫酸不反应,可以直接过滤除去,然后设法除去Al3+并还原Fe3+。因此制备FeSO4・7H2O晶体的整体思路为:首先考虑杂质的除去,获得FeSO4溶液,其次通过再结晶获得FeSO4・7H2O晶体。其次进行“除杂设计”,Al3+的除去可以利用NaOH溶液调节pH至5使其转化为氢氧化铝沉淀,还原Fe3+可以利用铁粉,这里还需要考虑杂质的除去是否有先后顺序。可以有两种方案实现该实验的目的:方案一先将Fe3+还原为Fe2+,后分离Fe2+和Al3+;方案二先分离Fe3+和Al3+,后将Fe3+还原为Fe2+,无论哪种方案均可获得FeSO4溶液。最后再分析如何控制条件来获得FeSO4・7H2O晶体。根据溶解度曲线,应加热浓缩至60℃得到FeSO4饱和溶液,再冷却至0℃结晶,过滤、洗涤、干燥。为了减少损失,应用冰水洗涤,并采用低温干燥。
3. 优化训练反馈,提升课堂效率
专题复习为了强化学生应考能力,通常都会设计相关反馈巩固训练,以供学生在训练中反思、反思中提升。“微专题”复习同样如此,也设计有问题反馈训练环节,但和传统专题复习教学又存在不少区别。首先是教学时间安排,每个“微专题”最长不超过一节课,去除目标导向、思维模型教学环节后,剩余时间当堂完成反馈训练。其次是训练内容安排,统筹考虑教学时间安排,要求问题反馈内容精炼、针对性强,一般2-3个问题限时完成。再有问题情景精心设计,限于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的要求,一般不采用原有习题或者问题情景,通常都会对原有问题进行拆分、优选、重组等,要求即能在规定时间完成,同时又要做到与思维模型紧密契合,从而有效提升训练效率和应考技能。
三、“微专题”复习教学的反思
1. 内容安排灵活
现行江苏高考模式导致选修学科教学时间,相比过去明显减少,不可能采用传统“大”专题复习形式。在专题复习教学实践中,“微专题”复习教学因其固有特点,自然成为一种比较适合的教学方式。具体教学安排时,对于学生掌握比较扎实、知识难度比较低的教学内容,可以进行必要删减以提高教学效率。还有一些“微专题”教学时间很少,远远低于一节课教学时间,有的只要10-15分钟左右,可以将2-3个“微专题”置于同一节课完成,或者利用一些边角时间完成。事实表明,采用“微专题”复习教学后,专题复习教学效率显著提升,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2. 学生深度思考
“微专题”切入口比较小,思维专注程度比较高,通过目标导向、思维模型、反馈训练三个教学环节,逐步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特别是思维模型教学,通过思维导图展现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回忆梳理相关化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化学知识本身的理解,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体系逻辑关系的理解。通过典型案例教学,学生思考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推进,在案例解决中不断深化认知、提升能力。通过针对性的反馈训练,围绕思维模型,优化问题设计,在训练中拓展学生思维深度,促使学生思维向更深层面发展,从而形成对问题深刻的洞察力和持久的理解力。
3. 教学方式多元
“微专题”复习教学在实践中,由于其涉及的知识面相对比较小,学生更容易切入问题的研究,一般而言可以利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展开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学习主要针对相关知识的回忆梳理,形成对本专题知识的初步意象;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分析、讨论、探究、展示等,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各抒己见,基本达成知识体系的建构和思维模型的建立。同时在思维模型建立的过程中和案例分析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根据实际需要,在思维关键节点进行点评提升,充分发挥教师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课堂教学实践表明,“微专题”课堂学生既有独立思考的过程,又有合作探究的机会,教师亦有点评提升的空间,整个课堂具有多样性和生成性,教师和学生都具有相当的思维发展空间,切实体现了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景。
“微专题”以全新的组织形式展开专题复习,有效解决了传统专题复习内容跨度大、教学时间长、教学效率低等问题。新的目标导向、新的思维模型、新的反馈训练,都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事实表明,“微专题”复习教学打破原有知识体系、探索优化教学策略,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基本要求,应该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郭建虹.固本浚源 见微知著――“微专题”复习的实践探索[J].化学教与学,2014(10):19-21,37
篇10
关键词:分析能力;归纳能力;操作技能;观察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4-0107
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科恩(美)和波普尔(英),以表彰他们在理论化学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从中体现出化学不再是纯实验科学,因而我们的化学教育也不能“唯实验”。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不能为了实验而实验,应该少些迷茫和跟风,多些反思和选择。实验探究能培养学生的求实的科学态度、严谨的科学作风,辩证的科学方法,训练学生的观察、思维和独立操作能力等化学基本品质。
一、正确分析实验类型,提高学习者的实验分析能力
掌握目前的化学教学,就实验内容来讲,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1. 有关制取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实验。2. 有关阐明概念,证明基本理论和定律的实验。3. 有关研究 物质的性质和各类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实验。4. 有关定量研究方面的实验。
一般来说,每一类实验的原理、装置、操作等方面总有规律可循。因此学习者在亲自动手完成实验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分析、对比,总结出实验的规律,以期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如通过“粗盐的提纯”实验,可总结出制取纯净的晶体物质的实验原理以及操作方面的规律。在实验原理和基础知识方面,应着重掌握:(1)组成混合物的各种物质的溶解度;(2)混合物中各类物质的性质和它们之间能否相互发生反应(如能发生反应,需要弄清反应条件);(3)有关物质的溶解、过滤、结晶、重结晶的操作方法。这样通过正确分析实验,提高学习者的实验分析能力。
二、明确选择仪器的原则,提高学习者的实验归纳能力
实验中,正确的选用仪器是保证实验顺利完成的前提之一。
1. 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以及反应选择仪器
化学教材里,化学反应的条件一般有常温、加热、加压、催化剂、光和电等。根据不同的反应条件和反应物的性质来制取新物质时,所需要的仪器也就不完全相同。如实验室用加热KMnO4的方法制取氧气时,一定要使初学者明白两点:(1)凡是对固体物质进行加热制取气体时,均可采取制取氧气的这套装置;(2)气体的收集和储存,应根据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对空气的相对密度,常温下能否与水或空气中任一成分反应等因素而定。这样,学会了制取氧气的方法,也就类推出制取氨气的方法;学会了制取氢气的方法,也就类推出制取CO2的方法。由此,让初学者学会实验的归纳,提高了实验中选择仪器的能力。
2. 根据控制化学反应速率的要求来选择仪器
在实验室里,为了安全而又快速地制取某种物质,有些反应需使反应速率加快,有些要控制生成物的量,有些则反之。为此,在实验中,要采取适合这些要求的装置。例如,实验室制取氯气时,要明白为什么要选用分液漏斗而不用长颈漏斗的原因;实验室制取氢气时,要明白为什么要选用长颈漏斗而不需要用分液漏斗的原因;实验用碳化钙和水反应制取乙炔时,要选用分液漏斗而不用长颈漏斗,不直接用水,而要用饱和食盐水。这样分析、比较可以使实验者在进行实验设计时正确地选择仪器。
三、剖析某个典型实验,提高学习者的实验操作技能
实验操作的正确与否,不仅是保证安全和实验效果的先决条件,也是培养实验技能所必须的。在这方面,除了按实验原理和要求外,还必须从以下几点培养实验技能:
1. 剖析一个典型实验,掌握一类实验内容
如通过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的分析,可归纳总结出操作内容:(1)仪器的选择、连接和固定;(2)装置气密性的检查;(3)药品的取用;(4)加热的方法;(5)气体的净化和干燥;(6)气体的收集和放置;(7)装置的拆卸。都应该明白这些实验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根据。比如在实验室用浓盐酸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氯气时,由于浓盐酸有挥发性,水的沸点也不高,所以制得的氯气中可能混有氯化氢和水蒸气。欲除去氯化氢和水蒸气要用饱和的氯化钠洗涤,不能用水直接吸收,因为氯气与水能发生下列反应:Cl2+H2O=HCl+HClO
根据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可知增加生成物 Cl-的浓度,可使平衡向左进行,以减少氯气的溶解度。又根据氯气的性质,要想干燥氯气,只能选用液体或颗粒状的酸性干燥剂。通常用浓硫酸做干燥剂。
2. 通过对实验操作的分析,掌握实验操作要点
在分析某些实验操作时,为了学得会,记得牢,把操作要点总结成几个字或几句话,这样可以便于记忆。如在配制一定体积一定浓度的溶液时,可总结出计算、称量(对固体溶质要称,液态溶质要量)、溶解(对固体要溶解,液态要稀释)、洗涤(容器的内壁)、转移(用玻璃棒引流)、定容(用滴定管滴至容量瓶刻度)、混匀等步骤。实验证明,学生根据实验内容、操作内容和要点,独立地进行实验,往往能提出改进某些实验的设计。如教材中根据氨气易溶于水的“喷泉”实验,若只按教材中的实验要求,先用氢氧化钠与铵盐反应制取氨气,用干燥的烧瓶收集再按教材中“喷泉”实验装置进行实验,会因为在化学实验里很难将烧瓶干燥充分,而氨气易溶于水,导致实验效果往往不理想。有些分析了上述方法失败的原因,又重新研究该实验的要求和所用药品的性质,提出了改进的方法,即先在圆底烧瓶中加入2mL-3mL浓氨水,后摇晃烧瓶将浓氨水迅速倒掉,立即演示“喷泉”实验,实验效果比按教材中提出的实验方法好的多。
四、正确引导,培养初学者书写实验报告的能力
写实验报告是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综合运用知识的过程。但是有些学生不能较好地写出实验报告。其原因是有些初学者不知道在实验过程中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记录什么,有些初学者对实验报告写什么和怎样写还不了解。因此,他们常常把实验报告写的杂乱无章,空洞无物。
1. 在演示实验中注意提高观察现象的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教师要多提示,多引导,并对演示过的实验进行归纳、综合。如:光、热、声、态(状态)、颜色、气味、溶解、沉淀、液化、燃烧等等。在每次实验中,要根据实验内容中有无新物质的生成和上述实验现象来观察,并将现象记录好,认真分析,去伪存真,填写于实验报告中。例如,在做金属钠和水反应的实验时,这个实验不十分危险又刺激感官,学生很兴奋,但学习者往往只看热闹不看门道,教师要注意引导学习者正确的观察,再做一次实验。这样做可以使学生获得比较完整的知识,而且也不会漏掉某些重要的实验现象。
2. 逐步提高绘制装置图的能力
写好实验报告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正确地绘制装置图。过去初学者绘制的装置图,往往比列失调,难以辨认。因此,在提高绘制装置图方面,应首先分析各种仪器的构形,提出每件仪器各部分的比列关系及每件仪器各部分之间的比列关系,作反复的绘图练习,才能在实验报告时迅速而正确地画出装置图。
五、适应形势,培养初学者的环保意识
全国数万所大、中学化学实验室排放的废物每天都在污染环境。北京市中学每年大约有20次左右的实验课,而高校一般化学专业的学生每年要做的化学实验超过50次。在实验室中,几乎每次都会产生废气、废液和废渣,而且绝大部分都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国家环保总局有关人士指出,化学试剂废液的处理,基本上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因为建专门处理工厂需要巨大投资,处理的费用也很高。像学校“聚沙成塔”式的污染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现已研究出“微型实验仪器”等专用微型教具,有关专家还推广“微型化学实验”,通过减少实验试剂来控制污染。
要预防化学污染,最关键的问题应该从小培养具有环境保护意识的人,这就需要将绿色化学思想贯穿于化学教育的全过程。
六、引导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初学者的创新能力
化学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原理正确,方法简单,操作方便,现象明显,环保或污染小。化学实验的创新通常通常是根据反应原理,根据假设和推想,拟定实验方案。例如,组合法就是将一些相关的化学实验按某种关联因素或特征进行新的组合,构成新的实验方案的实验创新法。爱因斯坦曾说过:“我认为,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而找出已知装置的新的组合的人就是发明家。”组合即创新。同样,将已有的化学实验,按一些共同特征或功能进行合理组合使其具有某种新的功能也是对原有化学实验的一种创新。例如“Cu和浓HNO3的反应――彩色喷泉实验群”就是一次创新。
实验步骤与现象:在烧杯中滴加4mL浓硝酸,并在靠近橡皮塞(预先将石蜡熔融均匀抹在橡皮塞上)的长导管上缠上螺旋状粗铜丝,缓缓倒置烧瓶,接上一个盛水的塑料瓶。铜与浓硝酸即开始反应,红棕色气体由下而上充满烧瓶,空气被排出,塑料瓶中有气体逸出,逸出的少量气体被收集在气球中。当整个烧瓶充满二氧化氮气体时,用手挤压塑料瓶使少量水进入烧瓶,立即形成美丽的蓝色喷泉。试验结束后,烧瓶中剩余气体的体积约占烧瓶体积的1/3。
上述实验将铜与浓硝酸反应的实验、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喷泉实验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装置简单。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该实验不仅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使学生牢固掌握相应的化学知识,而且能形成良好的教学气氛。
总之,经过这样一系列实验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化学基本素养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郑长龙.化学实验教学新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书化学1(必修)[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