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专业现状及趋势范文

时间:2023-12-15 17:33: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风景园林专业现状及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风景园林专业现状及趋势

篇1

关键词:风景园林教育;中国特色;学科建设

一、我国风景园林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修筑风景园林的国家之一,但是园林教育仅仅是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的,是教育中的一个新型的学科。最近20年来,我国处于大规模建设时期,对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需求比较大。当前我国的风景园林主要是通过利用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来创造出优美的、生态平衡的人类生活环境。目前,高等院校从事风景园林教育主要包括五大方面:建筑院校的城市规划与建筑学专业;农林院校的园林、观赏园艺专业;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专业;资源环境院校的资源生态专业。这些专业根据各自不同的条件和对环境的不同认识,在教学过程中也不尽相同。目前,我国风景园林教育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

(一)风景园林教育指导思想落伍

风景园林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对各种地形的改造和对花草树木的一直来营造出建筑物和布置道路的过程中,是通过创造来完成美丽的自然景物,是一门协调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自然环境的一种综合性学科。通过科技力量,采用最经济有效的方式来保护、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创造生态健全、景观优美、反映时代特征和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

(二)风景园林教育课程设置缺乏广度和深度

我国农林院校的园林专业多脱胎于园艺或观赏园艺专业,转为园林专业后,其课程体系大多是承袭了20世纪50-60年代北京林学院造园学科的课程体系,其后虽有一些改进,但总体上还没有脱离传统园林学的框架。目前我国风景园林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广’度不够

现代园林学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均有了长足的发展,已发展成一门融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规划、建筑、旅游、社会、经济、环境、心理、历史、艺术、林学、观赏园艺等学科。

2.“深”度不足

我国园林专业现有的设计类课程体系看上去比较注重纵深方向的研究,实际上大多停留于表面形式,如增设规划类课程,多只介绍景区规划、绿地规划等内容,而在与之相关的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性开发方面研究不够深入;植物造景方面更多是注重形式美学,在真正合乎生态规律的种植设计方面缺乏深入研究。

3.教学方式原始

在信息时代,计算机辅助设计对园林领域的冲击是广泛而深刻的,现有课程体系对此缺乏应有的估计和准备,唯一开设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只停留在将计算机作为表现工具的水平,远没有进入真正的辅助设计水平。

二、我国风景园林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系统化

1.风景园林专业的内涵

风景园林专业是应用艺术、科学和技术三个类型的知识来规划、设计和管理土地的一门学科。从事该专业的工作者――景观设计师,运用人文科学知识来考虑资源的管理和经营,创造一个令人愉快的生存环境。职业内容包括土地经营管理、城市扩展控制、资源保护与经营管理、城市扩展控制、中心老城区复兴。

2.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目标

风景园林专业致力于探索并提供:有信息、程序和技术所组成的、用于景观规划设计职业的应用知识;与相关的社会学、自然科学专家进行语言和图形交流的能力;理解由文化决定人类行为,以及社会、政治、经济和法律上对土地利用及决策的影响;理解形成土地合理利用和设计的两大决定因素――自然因素和生态因素。

3.风景园林专业的培养方向

当今中国风景园林学科正在迅速扩展。传统园林专业局限于园里植物和园林规划的局面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由于风景园林是一门集艺术、科学和技术于一身的学科,因此必然要和这三个领域发生联系,这就大大的拓展了传统风景园林专业的范围,使其从单一专业扩展为综合专业。

(二)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国际化

现代园林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日益综合的学科,它需要一个科学的课程体系作为支撑。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经验,可以将整个体系分为三大体系,即基本知识体系、理论修养体系、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每个体系再设置若干相应课程。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风景园林学科

我国国土之大,各地气候、土壤、植被等条件各不相同,更兼有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由此形成了各自的地域特色。我国许多著名的园林古建筑无不包含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底蕴,其设计思想无一不折射出独特的人文理念,这也是引起人们无限遐想的根本原因。弄清楚国学的内涵在园林教育中的作用,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园林专业,培养合格的园林专业人才具有现实意义。

(一)我国传统的园林设计方法

《园冶》中记载,相地、立基、屋宇、装拆为园林设计的步骤。我国园林传统的创作路线和方法讲究综合性和实事求是,表现在:(1)总在处理着一个个的具体空间以及这些空间之间的联系,而不是图纸;(2)在做出任何一个判断和决策时,已经照顾到方方面面;(3)时时刻刻离不开对现场的调查、理解和分析。可以说,我国园林文化大大超越了迄今为止的西方发展水平,这也是一些世界大师对中国传统园林十分佩服的根本原因。

(二)风水与中国园林

中国古代的园林设计,从本质而言,与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无异,探讨的都是“天人(自然与人)关系”。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风水学说的集大成者,其中很多原理都与现代科技有“巧合”之处。在去除风水中迷信的糟粕部分,中国园林的风水,深深浸透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精神。它们讲求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生态因素,适当保留有景观特色的自然地形地貌,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使中国东、西、南、北、中的园林景观各具特色,美不胜收。

篇2

关键词:园林规划;设计;建议

Abstract: Environmental art is a comprehensive subject of city space landscape design, it use plants, water, stone, stainless steel, light absorption of various materials, culture, history and other humanities content, combined with the specific environment to create different forms of rich colors, activity space.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modernization, environmental art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city planning, landscape design and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Key words: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suggestion;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精神生活的水平追求也越来越高,而园林景观作为现代社会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园林设计师的水平要求也随之提高。这就意味着设计师在创新过程中对各园林景观要素的细节进行艺术设计,从而提高园林景观的价值。

1.园林规划设计需要论证的内容

(1)园林绿化应考虑绿化的功能。无论是公园游园,风景名胜区,居住区,城市广场和道路,厂矿企业和机关单位及校园环境的规划设计;还是像世博园等大型专类园的规划设计.应根据其服务对象不同,明确功能和主题。

(2)提高园林作品的艺术品味。高品味的园林工程是一幅美丽的立体图画,不仅要有点线面的合理运用,还要有四季特色的变化,它是各种园林要素的艺术组合,是巧夺天工的人造大自然的再现,使人在其中有融于大自然之感,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3)应有历史文化内涵。将自然与历史文化紧密联系,是园林造景应注意的,能否画龙点睛,使历史人文景观与周围环境或其他方面协调,并符合人们的审美情操及心理要求,要经充分论证才有说服力,被人们所接受,景点宜恰到好处,忌贪多、太杂。

(4)对园林绿化的各项指标进行认真计算。包括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率、立体绿量、多层次植物配置、保持水土、有效地吸收有害气体及灰尘和是否符合生态效益等。只有这样才能决定是选择单一的草坪还是乔灌木与林下草坪相结合,避免盲目追求草坪的现象,使草坪与树林相得益彰。

(5)树种选择的论证。实践证明,以什么树作主体,配置什么树都有讲究。不同植物在一起要考虑相互间的生长速度、影响能力、阴阳性,观花、果、叶的树如何映树,病虫害的交叉性,同种树的连片与分隔的统一,病虫害防治的难易程度,耐湿耐旱性等都是选择树种的重要因素。

(6)科学估算园林工程的建设成本及管理维护费用。不同设计方案的园林工程,建设成本和维护管理费用不尽相同,很多本是比较好的规划设计,由于建设成本和建成后维护管理费用超过单位经济实力,只有低水平维护,最后观赏效果不理想,很多应有的功能丧失,有的草坪被杂草挤占.应正确把握建筑,铺装,水体,绿地等要素的比例,严格控制建设成本,我们近几年的经验是既发展一部分高档次、管理要求高的绿化景点,也积极探索大众化、低成本、低维护费的绿化方法,并不断推广,得到了较好的效果。所以在设计时对植物根据性状的合理选用,论证其管理费用高低,有利于绿化单位更好地达到绿化效果。

2.园林设计

具体实施规划中某一工程的实施方案,使园林的空间造型满足游人对其功能和审美要求的相关活动。一般指具体而细致的施工计划。包括:地形设计、建筑设计、园路设计、种植设计等。

园林规划设计:园林规划设计包含园林绿地规划和园林绿地设计两个含义。园林绿地规划从大的方面讲,是指明对未来园林绿地发展方向的设想安排,其主要任务是按照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提出园林绿地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规模、速度和投资等。这种规划是由各级园林行政部门制定的。由于这种规划是若干年以后园林绿地发展的设想,因此常制定出长期规划、中期规划和近期规划,用以指导园林绿地的建设。这种规划也叫发展规划。另一种是指对某一个园林绿地(包括已建和拟建的园林绿地)所占用的土地进行安排和对园林要素如山水、植物、建筑等进行合理的布局与组合,如一个城市的园林绿地规划,结合城市的总体规划,确定出园林绿地的比例等。要建一座公园,也要进行规划,如需要划分哪些景区,各布置在什么地方,要多大面积以及投资和完成的时间等。这种规划是从时间、空间方面对园林绿地进行安排,使之符合生态、社会和经济的要求,同时又能保证园林规划设计各要素之间取得有机联系,以满足园林艺术要求。这种规划是由园林规划设计部门完成的。

通过规划虽然在时空关系上对园林绿地建设进行了安排,但是这种安排还不能给人们提供一个优美的园林环境。为此要求进一步对园林绿地进行设计。所以园林绿地设计就是为了满足一定目的和用途,在规划的原则下,围绕园林地形,利用植物、山水、建筑等园林要素创造出具有独立风格,有生机,有力度,有内涵的园林环境,或者说设计就是对园林空间进行组合,创造出一种新的园林环境。这个环境是一幅立体画面,是无声的诗,它可以使游人愉快、欢乐并能产生联想。园林绿地设计的内容包括地形设计、建筑设计、园路设计、种植设计及园林小品等方面的设计。

园林规划设计的最终成果是园林规划设计图和说明书。但是它不同于林业规划设计,因为园林规划设计不仅要考虑经济、技术和生态问题,还要在艺术上考虑美的问题,要把自然美融于生态美之中。同时还要借助建筑美、绘画美、文学美和人文美来增强自身的表现能力。园林绿地规划设计也不同于工程上单纯制平面图和立面图,更不同于绘画,因为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是以室外空间为主,是以园林地形、建筑、山水、植物为材料的一种空间艺术创作。

3.我国园林的发展方向

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鲜明的视觉形象、良好的绿化环境、足够的活动场地,这是基本的出发点,随着景观环境建设的发展,仅仅满足这3方面,肯定还远远不够。但这毕竟是远期景观建设发展的基础,对于未来景观建设的腾飞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正是基于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三元,在众说纷纭的各类景观规划设计流派中,3种新生流派正在脱颖而出:

(1)与环境艺术的结合:重在视觉景观形象的大众景观环境艺术流派;

(2)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结合的城市景观生态流派:以大地景观为标志的区域景观、环境规划;以视觉景观为导向的城市设计,以环境生态为导向的城市设计;

(3)与旅游策划规划的结合:重在大众行为心理景观策划的景观游憩流派。

这3种流派代表着现代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

4.建议

(1)园林设计上植物多样性与适应性同时并重。这几年,城市绿化提出了增加绿化树种、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目标。于是许多城市一味求新,盲目引进外来树种。为求好心切引进新品种不是不可以,但如果忽视了苗木的适应性,则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而且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

(2)完善园林设计法规。首先是对于《建设工程勘查设计管理条例》(2000)有关条文的修改,如第二章资质资格的管理等等。

其次是一系列园林设计法规的建立,如注册园林师签字制度、注册园林师条例、设计收费标准、工作量范围标准、后期跟踪服务标准、园林设计标准合同、园林师事务所设立标准等等。

(3)实施专业教育的大调整,培养适合新时代的园林规划与设计工作者。

首先是专业教育结构层次的调整。要使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具有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其专业教育需要有3个层次:①面向学科:为长远学科建设培养的高层次博士、硕士人才;②面向社会:为国家园林管理和规划设计建设部门培养的大学本科、硕士人才;③面向中国数量与质量日益高涨的风景园林建设市场:为各类规划设计院所、园林工程公司培养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人才。其次是专业知识结构的调整。一方面,要考虑引入环境艺术、旅游策划的专业课程;同时,还要引入建筑学科、地理学科、计算机与信息学科、社会人文学科等专业知识。这是以课程设置为实质的专业知识结构调整。

(4)规划设计人才的知识结构有待完善。

现有的规划设计人才有来自城市规划专业院系的;也有艺术院系的;有建筑院系的,还有农林院系,来自不同院系的人才都各有各的特长,同时也存在各自的不足,由此,根据目前的专业状况,应该有一个合作互补的专业团队。

参考文献

[1]刘丽红.浅析影响我国城市园林发展的因素和园林规划发展趋势[J];现代园艺;2011年09期

篇3

关键词:道路绿化;道路绿地形式;绿视率;海珠区

中图分类号:U412 文献标识码:A

城市道路是城市形态结构和景观风貌的主要承载者,而绿地作为城市道路重要的环境景观要素之一,主要通过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等指标加以控制与管理。“绿视率”这一概念首先由日本的青木阳于1987年基于视觉环境科学的发展而提出,后由日本环境心理学研究专家大野隆造教授加以理论提升 [1]。近几年来,国内学者引进“绿视率”指标展开相关研究,并尝试用以完善城市绿化定量指标,指导城市绿地景观设计与建设[2][3]。不难发现,绿视率会受到绿地类型、地域自然条件、社会发展情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以广州市海珠区道路绿地为主要研究对象,选取多个样本道路展开调查,探索相应的指标数据,以期对道路绿地设计做出有益的探讨。

1 调查研究的对象与内容

1.1 “绿视率”的内涵

众所周知,当我们在一个环境中静止或前行时,在前行的方向会看到天空、绿化、建筑物和地面等物体,而人的视域近似一个圆形。绿视率是指眼睛看到绿化的面积占人类正常视域面积的百分数[4]。如果行走过程中看到的绿化面积越大,舒适度也会相应提高。据统计,世界上几个有名的长寿区,绿视率均达15%以上[5]。绿视率的提出,以环境心理作为突破口,强调视觉质量与城市生活质量的密切关系,从而提出人性化的规划要求。本文着重于道路绿地绿视率研究。

1.2 调查样本的选择

本文调查样本按道路绿地形式对广州市海珠区主要道路进行梳理筛选,样本选择主要有一板两带式道路滨江中路、上渡路和江南大道中路;二板三带式道路新港西路的和昌岗东路;三板四带式道路的江南大道中-江南西路一段、江南大道南路。

1.3 调查内容

选取的海珠区特色路段取样分析,调查道路绿地的树种结构及生长情况,同时结合海珠区的历史变迁、社会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态势,分析海珠区道路绿地绿视率现状及可能的发展趋势。具体内容如下:

实地调查海珠区主要道路,记录道路绿化模式、绿化树种和植物生长状况,并测得不同道路板块的道路绿视率数据。

整理并且分析数据,运用已有相关理论分析对绿视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可能因素,根据结果总结影响绿视率可取值范围。

2 研究方法

绿视率的测定主要有车行道绿视率的测定和人行道绿视率的测定,其中,人行道绿视率注重人的行为体验,较准确的反映出道路绿地的实际情况。因此,本文主要研究的是行人在人行道上的体验及相应的绿视率测定。

2.1 调查方法

采用数码相机拍照的方法调查样本道路各样点视域范围内的绿色面积。“绿色”包括树叶呈相的所有颜色,其中明显主干不计入绿色范围内。拍摄道路时,分两个不同角度拍摄。第一种是与道路走向呈垂直方向拍摄,理论上把道路两侧的绿视率值看成一样,因此,所有拍摄只针对一条道路单侧进行拍摄,选择绿视率理论值较低的一侧进行数据分析。第二种则是沿道路行走方向在人行道的中心线上拍摄,与行人主要步行方向一致。

2.1.1 图片采集方法

以人行道中心线处作为调查人员站立的位置,相机拍摄高度选为离站立点地面1.5m处(步行平均视点高度)的水平高度,分别垂直和水平于道路拍摄,每条道路取6个典型的连续性调查点,间隔约200m左右,较长路段相应增加调查点,道路绿地绿视率取该道路所有样点测算值平均值。

2.1.2 图片处理方法

将照片导入AutoCAD软件测量出绿色部分的面积;每张照片测量3次,采取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减少误差。本研究在统计每张照片绿色面积的时候,将绿色叶、彩色叶等全部作为绿色计算;主干及明显的主枝未计入。车辆、行人及路牌等道路设施的遮挡属于正常的遮挡,遮挡住的绿化面积不计入。每个点分析两个方向的照片2张,每条路至少分析12张照片。

2.2 绿视率计算方法

绿视率%=相片中绿色部分面积/相片的总面积×100%

2.3 研究工具

本研究所用的工具有数码相机、皮尺、笔记本、签字笔、电脑、计算器及Photoshop、AutoCAD、Excel等软件。

3 结果与分析

3.1 样本道路绿化结构组成(如表1)

表1 海珠区主要道路不同绿化树种的绿视率对比

从表1可以看出,街道的绿化结构组成有以下特点:

3.1.1绿化配置形式以乔灌式为主,乔木以本土树种为主,适地适树生长,其中细叶榕的利用率最高,其次为尖叶杜英和芒果等,而木棉的应用却很少。灌木的配置较丰富,基本都以两种以上灌木混合间隔种植于绿化带。

3.1.2人行道绿化带以树冠大而密,生长高大的大乔木为主;灌木的配置以喜光,喜高温湿润的灌木为主,如鹅掌藤,黄金垂榕等;分车隔离带的乔木以小乔木或者树冠稀疏的树种为主,如木棉,细叶榄仁等,分车隔离带的灌木则选择耐高温耐旱的树种,如鹅掌藤等。

3.2 绿化树种与绿视率的关系

以江南大道南路和江南大道中-江南西路一段作为例子相比较研究树种与绿视率的关系。调查表明道路绿化带以树冠大枝叶茂密的大乔木为主,其中大叶榕和芒果树间隔种植,该路段的绿视率为39.19%;以树冠小,枝叶稀疏的乔木为主,其中种植细叶榄仁的街道绿视率为20.01%。以江南西路和昌岗东路作比较,尖叶杜英为主要乔木的江南西路绿视率明显低于以茂密的高山榕作为主要乔木的昌岗东绿视率。因此,树冠大且枝叶茂密的树种绿视率大于树冠小、枝叶稀疏的树种。

3.3 道路绿地形式与绿视率关的系分析

调查统计表2显示:三板四带的绿视率30.83%>一板两带的绿视率25.10%>二板三带的绿视率22.81%。三板四带的绿视率比二板三带的绿视率高出8.03%,同时三板四带又比一板二带的绿视率高出5.73%,说明带数越多,绿数率越高。但是结果也显示一板二带比二板三带的绿视率要高,主要是因为一板二带的道路宽度较二板三带的宽度小,行道树几乎将人行道和车行道的大部分天空遮挡住,形成一个绿色走廊,因此绿视率较高(如表2)。

表2 海珠区不同道路绿地形式的绿视率比较

3.4 道路绿化模式与绿视率的关系分析

调查统计表3显示,不同的绿化带有不同的绿视率:乔木+灌木模式的绿视率较高,为32.88%;乔木模式的绿视率较低,为30.01%。模式①比模式②高出2.87%。不同的道路绿化模式会使绿视率有不同。由于复式绿化模式拥有高中低不同高度的树冠使得空间上绿化面积增大,产生近、中、远景的绿化,很有层次,所以人的视野范围内内绿化面积大大增加,从而使得绿视率也增加。但是单一的绿化模式因为树种生长达到一定的高度后,近景的树冠已经超出人的视野 [6],只留下中、远景树冠的绿色面积,所以绿视率会明显减少。

表3 广州市海珠区不同道路绿化模式的绿视率的对比

3.5 植物生长状况与绿视率的关系分析

选取新港西路的测量路段(从中山大学门前直到上渡路口)6个样点来研究植物生长状况与道路绿视率的关系。根据道路现状分析,该样本人行道的树种以细叶榕为主,生长较为茂盛。路中段以鹅掌叶和黄叶假连翘为主的灌木,生长较好,有些许阳光不足导致疏叶。车行道的以“红果仔+鹅掌藤/灰莉球”的组合作为灌木丛绿化带。但是红果仔生长较差,特别是道路前段(中山大学门口至天桥)。前段绿化带的鹅掌藤和红果仔的生长状况很差,十分稀疏。相对来说,道路后段的灰莉生长较为茂盛。同时可以从表4中可以看出,道路前段D1与D2观察点的绿视率明显较低,是因为道路前段的绿化带生长情况较差;但是D3--D5点的绿视率较高,绿化带比较茂盛。在表中D6观察点因为处于交通路口立体交叉点,所以绿视率也相对的低,与植物生长状况无太大关系。

表4 新港西路不同的树木生长状况的绿视率的对比

3.6 道路周围环境与绿视率的关系

3.6.1 滨江景观路建设与绿视率的关系

根据广州市海珠区地方志信息网的2012年海珠年鉴中,海珠区的城市建设与管理报道,2011年,结合迎亚运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大力推进都市绿道建设。滨江路集休闲绿道和滨江景观带于一身,并附带休闲娱乐场所,应该将其作为特殊的道路来研究。由于道路两侧不完全是建筑,江面和朦胧的对岸景观都给行人带来美好的景观体验,道路景观感受甚至比在三板四带式道路绿地更好。作为城市示范街道,其绿化树种选择了大冠幅,高大粗壮的细叶榕,道路绿视率高达31.99%。

3.6.2 旧街道拓宽与绿视率的关系

由于海珠区属于广州的老城区,在2010年的亚运期间,为完善城市道路规划系统,有些原本为二板三带的道路拓宽为三板四带的道路,例如江南大道南路。但是新的“三板四带”改造之后挤占人行道,甚至在某些路段出现公交车站占用人行道,行人无法通行的情况。由于老城区道路改造后涉及绿地率达标等相关问题,常常采用“见缝插绿”的形式处理,这使得原本不宽的人行道变得更加狭窄[[7] 。李青,沈红.绿色亚运花城广州迎亚运城市绿化升级改造工程[J].风景园林,2011(3):21-24.][7]。虽然这样仍保持了较高的绿视率,但访谈调查中显示行人感受不佳。

4 结论

广州市海珠区近几年道路绿化颇有成效,新建绿道54km,海珠区获市绿道网建设工作金奖;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31d,优良率99.1%[8]。根据本次调查数据显示,广州市海珠区的平均道路绿地绿视率为27.07%,比理论数15%要高,侧面反映广州市海珠区的主要道路绿化给人们的视觉感受较好。其中,道路绿地形式、绿化树种、绿化模式、植物生长情况是影响海珠区道路绿地绿视率的主要因素。根据比较分析,绿化带数量多的街道比绿化带数量少的街道绿视率要高;复层道路绿化模式的绿视率明显高于模式单一的绿化道路;绿化树种生长旺盛且树冠宽大的路段绿视率比枝叶稀疏,生长状况不佳的路段要高。同时,城市道路周边环境对于绿视率影响很大,其中滨江景观和立体交叉的影响最大,应出台相应措施加以控制与引导。

5 建议

结合本次调查结果分析,从绿视率的角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选择道路绿化树种的过程中,尽量选择本土树种。在开阔的街道可选择树冠茂密的树种,但是要定时养护管理,修建行道树,以免遮挡司机视线。在街道宽度较窄的道路选择小乔木或灌木。使道路绿化环境更趋于合理、舒适。

在道路绿化配置上,要考虑复式的绿化模式,根据路况运用科学的理论合理搭配树种,形成乔木+灌木+草的复式空间绿化模式,是景色丰富而且增加绿视率。

由于老城区道路绿化的管理养护后期不够重视,不能保证四季绿化树木都能较好生长,影响道路的绿视率,在今后应养护管理工作,保持道路的绿化一年四季常绿。同时,要定期检查并更换道路绿化带里的有病植株、严重枯死的乔灌木,适当地选用耐高温耐干旱的树种,并注意及时更换或补充绿化植物。

加强城市街道的立体绿化是能提高城市街道绿视率有力措施。在立交桥边缘种植耐高温耐旱的攀援植物,达到软化硬质铺装的效果;在街道中多设置花坛,利用科学技术和艺术手法,灯柱、桥段与花坛相结合,让垂直绿化更深入街道。

在旧街道改造中,应多考虑行人的便捷、安全以及舒适性,应该摈弃平面的“见缝插绿”的绿化方法,寻找立体化的绿色空间全面提升公众体验。

参考文献

[1] 邓小军.绿化率绿地率绿视率[J].广角镜,2002(6):75-78.

[2] 徐英.城市CBD道路绿化景观规划实践与探索[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1,26(3):199-203.

[3] 吴庆书,符斌.海口市主要街道绿视率的调查研究[J].贵州科学,2005(23):96-99.

[4] 赵生华,梁曲扬,周晓丹.城市道路设计中绿视率的应用[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1,13(2):73-76.

[5] 方咸孚,李海涛.居民区的绿化模式[M].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6] 林鸿辉,刘湘源.广州城市道路城市绿化存在问题和改进建议[J].广东园林,2006,28(3):36-39.

[7] 李青,沈红.绿色亚运花城广州迎亚运城市绿化升级改造工程[J].风景园林,2011(3):21-24.

篇4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问题;对策;全日制专业学位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198-02

为了完善研究生教育体系,优化和调整研究生培养结构,使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迫切需要,使研究生教育从以往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2009年,我国教育部开始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扩大招生规模,其中,主要以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而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迈入了崭新的时代。在本文中,笔者对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一些阐述。

一、我国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

1.是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求。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高层次创新人才,是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紧要需求。当前,适应我国教育实际和国情的重要的研究生教育形式是在我国研究生教育中不断摸索和总结出来的,即应用型人才培养逐步替代学术型人才培养成为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重心,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大力发展起来。

2.是国家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需求。1991年,我国开始着手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在职人员攻读为主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最初的发展模式,而这种专业学位的设置并不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这样的研究生也普遍存在所写学术文章质量低下、所掌握的知识理论功底薄弱等情况。因此,相应学位设置的增加、专业学位类型的丰富,已经成为提高国家硕士研究生教育水平、使国家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体系得以完善、建设和实现国家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目标。

二、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现状

对学术型学位来说,与其相对应的学位类型就是专业学位。专业学位的培养是要求理论基础知识必须扎实,且能够适应职业实际工作或者特定行业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专业学位和学术型学位处在同样的一个层面上,二者各有其侧重的培养规格,其培养的目标是有所不同的。专业学位重视应用与实践,它是以专业的实践为导向的,是培养专门和专业的高层次人才的,且这些人才要受到高水准、正规训练的。能够直观反映出对高层次人才在学术能力、专门技术工作能力上的要求以及所在专业领域的特点是专业学位授予的标准。2009年,教育部在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名额外又增加了5万名的全日制研究生名额,其主要的招生对象是应届本科毕业生。这一举措,表明了我国教育改变以在职研究生为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局面,开始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要招生渠道,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变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从而在整个研究生教育中,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专业学位教育制度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在我国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初步形成了专业学位教育体系,具体表现有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层次并存的现象,且以硕士学位为主,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应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培养方式,培养出了一批符合要求的专业学位人才。但由于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起步的时间短,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知名度和认知度低。在我国,由于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的时间要比培养专业型研究生的时间要长得多,前者的数量也远远高于后者,虽然我国目前的硕士研究生层次教育已经改变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但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认同感依旧不如学术型研究生。同时,受个别高校在职硕士培养质量偏低的影响,相比于学术型学位教育,学生在认识上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有一定程度的矮化,社会认同度太低。

2.培养环节缺少专业学位教育培养特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与学术型研究生有很大不同,教学目标突出应用性,教学内容强调实践性,应该自成体系。然而,受限于目前高校有限的教学资源,课程体系保留旧有的教育课程模式,即学术型研究生教育模式,但是这样的教育模式缺少研讨和优秀教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不能完全体现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诸多特点。

3.与职业任职资格之间衔接不紧密。目前,我国除风景园林、建筑学之外,其他专业学位几乎都没有与职业或职业资格相关联,专业学位教育与行业执业资格考试之间还没有建立相关的联系,也没有成为行业职业资格所必备的条件,这就相应地影响了专业学位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同时,也制约专业学位高等教育的发展。

4.企业导师指导环节不明显。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采用双导师制,即校内导师和企事业单位导师共同负责制。由于企业导师平日忙于自身岗位的工作,不能将精力投入到培养研究生当中来,对其指导大多局限在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论文选题及论文撰写方面,在培养方案的设置及个人培养计划的制订方面几乎没有企业导师的建议,校内导师指导是培养过程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这让学生感受不到专业学位培养的特殊性,从而也不能使学生在相应的教育中取得应有的收获。

四、解决的方法和途径

1.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可度。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工作中,学术型学位人才培养与全日制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各研究生培养院校应通过各种渠道和各种方式,如利用网络、考研论坛、BBS、期刊、报纸等一些有利的宣传阵地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深刻阐释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大力宣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养目标和发展前景。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理念根植于硕士研究生教育中,且开始采用新的评价标准来衡量新型的培养模式。

2.加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要组建一支学术质量和实践经验“双高”的教师队伍,除了严格执行聘选和建立导师制度的前提条件外,还应对校内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实践经验进行明确要求和有效组织。如,承担科研项目或到相关部门挂职等。

3.深化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制度改革。以应用知识与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高为核心条件,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要为目标,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应更侧重于基础性、应用性和实践性,课程要突出理论性和应用性相结合,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应让企事业单位的导师也参与。根据本专业领域和研究生自身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多进行实践操作,增强其专业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完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的加强,是为了使每一位全日制学位的研究生深入进行第一线的实践训练,以保障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都可以获得多层次、多形式的实践训练,促使其实践能力的提高。学校要开放实验室,建立专业领域的实训平台,增设相应的基金项目等,通过多种形式激励学生参加具有实践、创新和动手能力的活动。

5.加快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任职资格制度密切挂钩。我国在《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中明确阐述了专业学位要逐步作为相应职位任职的资格条件。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应该借鉴西方成功的经验,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携手制定相关政策,将相应行业的执业资格考试与专业学位教育联系起来。

6.建立和完善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评估制度。学校等相关教育部门要把握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规律,针对专业学位教育的特征,逐步建立和完善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的评估制度。这样不仅能提高专业学位的教育质量,还能形成良性的竞争,有效促进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

五、结束语

经过二十余年的教育实践证明,专业学位教育在适应我国实际国情的同时,已经取代了学术型研究生教育成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专业学位教育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是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认真对待专业学位教育在实施中遭遇的困难,相信只要我们“对症下药”,才能确保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质量得以提高,才能真正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文波.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0,(36).

[2]刘秀丽,郭其强,冯强,米玛顿珠.初探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现状及培养措施[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5).

[3]专业学位介绍及详细资料[EB/OL].[2012-05-27].http://.

[4]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Z].2002.

[5]孟红艳,谢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1,(5):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