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范文
时间:2023-04-07 07:43: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互联网时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近来因为从美国传入的Uber以及其他各种专车软件的使用,引发部分地区的出租车司机群体和专车司机群体冲突此起彼伏。
我们关注政府有关部门对专车亮红灯是否适宜,以及出租车司机钓鱼执法的合法性,不应忽略事件背后折射出的“互联网+”时代新的利益格局重组模式,以及由此引发的新的利益群体冲突模式、动员机制及其对过往的社会管制模式所带来的挑战。
我们欢呼“互联网+”时代带来对传统行业的高效盘整时,似乎没有充分意识到,这种盘整方式对行业利益格局的迅速颠覆,以及这种颠覆带来的爆炸性冲击效果。这不仅使原来的从业人员几乎没有喘息之机,也令相关政府管理部门拙于应对。
因为缺乏缓冲,既有从业人员的反抗格外激烈。移动互联所带来的动员效率以及动员的低成本,意味着双方冲突的高频模式,这在出租车司机与专车司机的冲突事件中已充分展现。
考虑到“互联网+”重组各传统行业的凌厉之势,再考虑到移动互联时代群体动员的高效,这类局部社会冲突模式可能会反复出现,给转型期中国社会经济向新常态的过渡带来一定冲击。
这种“互联网+”时代的社会管理新挑战,需要各方妥为应对,首当其冲的是地方行业主管部门。表面上看,相关政府部门似乎很难中立,因为相当多的行业准入及管理范式都是它们制定的。从经济学意义上说,行业主管部门已经设立并收取了“租金”,这在出租车行业尤为明显,因此坐视不理任由新“闯入者”搅乱既有利益格局,似乎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尤其是难以向已经交了“租金”的既有行业参与者交代。
对专车及其他行业搅局者一味打压,显然不是出路。考虑到搅局者带来的行业效率的提高和给普通消费者带来的实惠,行业主管部门过于袒护既得利益集团肯定会招致更大的“众怒”,这在民众几乎一边倒地支持行业搅局者的舆情中便可一窥端倪。
除了消费者利益这个小气候,眼下从中央到地方都对“互联网+”寄予厚望,除了视其为加快中国经济向消费驱动转型的助推器,更视其为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的利器。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激发市场活力,让市场更有效地发挥资源配置作用,中央三令五申强调政府要以壮士断腕的精神从对市场越俎代庖式的干涉中退出。在这样的政经大气候下,如果行业主管部门执意扮演针对“互联网+”拦路虎的角色,肯定属于政治不正确之举。
无论从大气候还是小气候出发,顺应“互联网+”对各行各业的重组大潮,做到从善如流才是正道。当然,这绝不意味着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要做“甩手掌柜”,任由行业重组自动发生。恰恰相反,相关行业部门面对行业准入门槛被冲破并拉低的现实,应调整监管方式,扎实做好事中和事后监管工作,把涉嫌以短期行为搅乱市场冀图炒作概念捞一票就走的鱼目混珠者及时清除出场,以维持基本的市场秩序,让正常的市场重组得以顺利发生。
这并不意味着对既有行业参与者不管不顾,只不过应寻求更好的方式,拉偏架肯定是比较糟糕的方式,“激励”既有行业参与者扮演钓鱼执法者的角色,更是再糟糕不过的方式。因为这在损害新行业入场者利益的同时,并不能有效保护既有参与者的利益,尤其会损害其长远利益,等于人为制造一个双输的局面。
篇2
前几日,我在上海接待了美国一家电视台的广告部主任,他的名片上印的是全媒体营销总监,背面印了电视、手机和PC的卡通图。虽然他们的营销收入还主要来源于电视,但是他们已经在手机和网站方面开始整合行销,也有一定的收入。我和他谈起互联网电视,他说这绝对是未来,但是广告这种营销模式还是会存在,观众也不希望都是收费内容。广告仍然会在互联网电视时代有强大生命力,虽然也许它呈现的方式和到达观众的方法会发生变化。
从企业经营模式来讲,电视台仍然有存在的必要和可能。电视频道是线性播出的产物,而事实上,互联网电视10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了非线性播出的可能性,观众可以按需点播,按习惯编排自己的播放列表。在爱丁堡电视节上,著名演员,Netflix网剧《纸牌屋》的主角凯文・斯派西指出,观众有“Binge View”(一口气看10多集剧)的要求,这种观看电视的方法就不是普通电视频道编排可以照顾到的。但是当下的电视盒子和互联网超级电视机都以宣传能看到数百个频道为卖点。其实到观众拿到这几百个甚至上千个大同小异的电视频道列表时,有几个又会是他们要看的呢?当下的互联网电视如果只是频道的聚合,而且是无聊电视频道的聚合,又有什么意义呢?只是省了每月十几元钱的有线收视费吗?在互联网电视时代,电视频道自己也要革新。如果能适应这样的新潮流,频道也许还能继续存在,继续做品牌,做营销。如果不是,频道的编排就没有意义,制作的节目就没可能到达观众了。
当互联网电视还纠结在牌照和合法性的时候,许多在线视频网站开始自制内容,企图借助新的盒子和电视机占领观众的客厅,利用自制内容获得效益。而这也为千千万万传统的节目内容生产商提供了机会,因为无论是和电视台合作还是和视频网站合作,他们都只需要老老实实地生产出内容即可。而观众自制自播的行为也在得到更多技术的保障和支持,UGC会比过往来得更加的猛烈。在3G直播领域做得相当出色的以色列企业LiveU将和在线直播公司iStream合作,达成新闻的采编播到达观众全互联网实现。当电视台还巴望着3G带来更便宜的直播信号源时,人家已经绕过电视台新闻编辑部了。
篇3
一、互联网发展概述
自1969年互联网发明以来,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其发展可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是以门户为特征的Yahoo!和Google时代,整合全球的信息,消费者在这个阶段扮演的是信息接收者的角色,是单向的人找信息的阶段。
第二个阶段(21世纪00年代)是以社交为特征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新浪微博、人人网时代,连接人与人,消费者在这个阶段扮演的是信息生产者的角色,可以进行双向的分享和互动。
第三个阶段(始于2011年)是以SoLoMo(社交+本地化+移动)为特征的时代,这个时代正在开启。
进入3G时代以后,wifi开始普及,绝大多数手机用户,愿意的话随时可以永远在线。移动互联网便是“任何人、任何物、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永远在线、随时互动”。而2011年随着手机硬件成本全面降低,千元Android智能机开始普及,智能手机用户大规模增长。据 eMarketer 调研数据显示,2014 年我国智能手机用户达5.19 亿,未来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数将继续增长,预计到 2018 年我国智能手机用户数将超过 7 亿(见图1)。中国智能手机用户的巨大规模为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提供了基础。
二、“互联网+”时代消费形态的变化特征
移动浪潮来袭,当每台设备都能连接网络,人和设备之间,设备和设备之间的通信全部连接在一起,“互联网+”有了更广阔的空间。移动技术和社交网络的合力将最终改变商业、工业及整个世界的经济。在移动互联的新时代,消费形态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主要表现为:
在线化。从使用时间的长短来看,现在的人除了睡觉,几乎16个小时跟移动端在一起,比PC端多出数倍的使用时间。据Edison Research调研数据显示,87.1%的18~24岁年轻人手机从未离开他们身边,八成的年轻人每天醒来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机,有六成年轻人认为接下来的5年里,任何事都可以在手机上完成(见图2)。
高频率的在线加快了消费者得到各种信息的速度,时效性更强,信息量更大。在线化对传统企业产生天翻地覆的影响,包括工作的在线化、传统的层级信息传递转化为网络状;营销的在线化,冲击了实体销售渠道,社会化营销成为重要的营销方式;技术开发的在线化,众筹、众包等新兴技术开发方式取代实验室开发方式……
碎片化。由于消费者接收信息非常方便,时间被移动互联网碎片化;完整的阅读、系统的传播等方式也被移动互联网碎片化;用户也会因为微信群里或网站上别人对某产品的评价而改变购买决策,以往完整的清单式购买也被拆解得七零八落。碎片化也无时无刻影响着传统企业和PC互联网的新兴企业,源自需求、互联网流量以及消费者的时间被移动互联网分解得支离破碎,社群营销悄然兴起,小而美的品牌也有足够的生存空间,更为细分的市场出现,新的品牌定位法取代传统品牌定位法……
个性化。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不仅能够提出自己的想法,而且会召集一批朋友一起影响到企业的需求决策。移动互联网推动所谓的“长尾经济”出现,即需求和销量不高的产品也会占据相当高的市场份额,甚至可以和主流产品的市场份额相抗衡。由于个性化产品的出现,精准管理和柔性生产显得特别重要。由于个性化的需求,针对细分群体开展的创客实验、社群共同研发等也得到蓬勃发展。有了“互联网+”,企业能从线上获得消费者快速变化的需求,能快速探索、研究、发现消费者的改变,能与消费者互动并让消费者参与产品研发。
去中心化。当移动互联网的属性映射到企业内部时,每一个工作群体都能够自我管理、自我成长,每一个创客团队都能够根据市场直接开发,直接对接外部资源时,企业将不存在“中心”。当企业客户或消费者三五成群地成为一个个碎片化的社群,品牌的口碑在社群之间流动,节点和节点之间的传播速度加快,影响力趋强,品牌也将不存在中心。去中心化导致节点比中心更重要,去中心化重新构建产品和消费者的关系,重新构建传统的商业模式、产品战略、传播策略以及企业的组织结构,改变现实的商业规则,驱动商业形态和社会经济的变化。
去中介化。在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时代,信息的获取不再依赖于广告、宣传、软文或者平台,直接通过社交网络的“推荐”就能完成许多事情。去中介化的趋势和力量深刻地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模式,当用户和企业之间的沟通愈加便捷、直接和低成本时,营销传播的方式必然发生剧变,企业的生产组织模式也将不再一样。
三、“互联网+”时代企业管理的变化特征
在移动互联时代,当消费者呈现在线化、碎片化、个性化、去中心化、去中介化等特征时,企业的商业模式、盈利方式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同时也会影响企业管理的进化和转型。总的来说,在“互联网+”时代,企业管理发生了如下的变化:
层级与扁平。传统管理组织采用“正三角”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员工在最下边,逐层往上,顶层是最高管理者,在这种模式下,信息决策和传达的速度都很慢。但在移动互联时代,“正三角”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已经不能适应用户的个性需求。如果还是采用一层层上报,一层层下达的模式,要第一时间了解用户的需求,第一时间满足和创造消费者需求,结果只能是:黄花菜都凉了。在移动互联时代,我们要采用新的“正三角”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将以前最底层的包括营销、研发、制造等人员直接和用户联系,直接了解用户需求,马上为用户做出判断。这时,企业在“互联网+”进化之后,更加科学、节点闭环的网状结构应运而生,即高度扁平化、点与点之间相连,与消费个性化的需求达到融合。苹果、Facebook等世界顶尖企业正是采用了这种扁平化管理模式,才通过不断创新获得巨大成功。
控制与自主。传统管理采用严格的工作时间,采用层级化、KPI考核等管理制度,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当信息不是壁垒,当一线比上层更能洞察需求,当一线更能敏锐察觉市场变化,当一线已经能够吸纳用户参与全流程,传统的分工、流程、科层、考核将束缚人才的手脚,人才需要更多的平台和机会。正在转型的领先企业也一直用新的管理体系来提高对互联网的适用性,比如由于市场变化太快没有办法设定KPI,新兴的互联网企业取消KPI考核,而将不断变化的客户体验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移动互联网造就了个人能力的崛起,与客户连接的顺畅,在“互联网+”进程中的企业应倡行“自由与责任”的文化,给人才以自主,给员工广阔的空间。
雇员与合伙。移动互联时代,不确定性需要人才去感悟,新模式需要人才去试错,信息导致人才更大赋权,于是传统企业的生死存亡问题已经落脚在创新和转型之上,而创新和转型归根到底变成人才的问题――年薪制、聘用职业经理人是否能够拢住人才,是否事业合伙制才能凝聚人才?传统的战略决定组织,组织跟随战略,人力资源适配组织,现在是否需要组织来适应人才――雇员或许在未来仅仅是一小部分,更多的是平台上的股东制、合伙人制,才能让组织更适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人才。 图 世界顶尖企业的扁平化管理模式
体系与归零。因为互联网的开放、平等、协作、共享、去中心,让每个人的欲望、激情、活力、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发挥,组织才会快速形成想法,把想法变成产品,把产品变成商业模式,然后快速长大。互 联网思维带来了小人物不断战胜大人物的现象,这一过程充满了颠覆与被颠覆。但这一切都与传统的管理格格不入,新的管理需要企业在分工、职能、流程和体系上进行新调整。推动“互联网+”,如果一切不归零重来,或许转型之路仅仅是一场打着革命旗帜的改良活动而已。
共享与保护。传统的企业通过专利、版权、商标来控制和保护专有资源,鼓励和保护创新,而互联网却产生了一种新的知识产权经济学。正是因为有了安卓操作系统的知识产权共享,才会有那么多的小米粉丝没日没夜地共同开发新的MIUI;正因为有了知识共享,知乎上才有那么多的知识创造者。知乎在众包书籍的项目中,在保护产权和共享中寻找到一个共同点――让所有人贡献内容,这些内容可以共享;集结成书之后,生产者都具有知识产权。这才是“互联网+”所要认真对待的。新的商业模式和传统商业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传统商业模式将顾客锁定在某处,禁止移动;而新的商业模式允许顾客产生内容,成为商业的救世主,然后反过来去管理好他们。
结构与裂变。移动互联网变革并非简单地改变营销渠道或者品牌建构方式,因为移动互联网的信息机制变化,所以首先要改变的应该是人的分工和协作方式,即组织结构方式。如果转型仅仅是基于营销方式、品牌方式、促销方式等一些表层的变化,而没有整个结构的裂变,那么任何企业转型、产业转型都是镜花水月。但是,传统企业要改造成一个适应互联网的机制非常困难,谁都不愿意放弃已经很舒服的模式,去自宫、去自杀重生。
篇4
美国人查克·马丁有一本《决胜移动终端》,《决胜移动终端》就是说消费者拥有指尖上的权力,他指头点到谁那就是谁。
现在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和PC互联网不一样,消费者不是“去购物”,而是“在购物”。所谓“去购物”,就是我到商场购物。但是现在我是“在购物”,我在车上也可以购物,在家里也可以购物,随时都可以。
消费者有这个权力,而你没有,那你怎么办呢?你就要考虑怎样让消费者得到最好的体验?你的购物体验,有可能马上成为全球范围里的一个,而且是新闻的实时直播。客户体验很好,马上全球就知道了,体验不好,马上全球也都知道了。不像过去,你有意见我给你压下去,而现在你没有办法压下来。
另外一个就是移动的趋势,把即时性变成了驱动力。你每时每刻都要和客户接触,否则他随时都可以离你而去。有人说我有多少多少粉丝,是,但是你今天有,明天可能暴涨,后天也可能一个也没有。
像美国的副总统拜登所说的“我们美国不是创新一个产品,我们是创新一个行业。”互联网行业就是美国兴起来的,为什么美国可以创新一个行业呢?很重要的就是因为他有这种创新的机制,创新的这种文化。
就像美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费尔普斯的《大繁荣》里所说的,国家层面的繁荣兴盛一定取决于民众对创新参与的态度,如果民众没有对创新参与的热情,这个繁荣是实现不了的。
同样没有员工自主创新的这种热情,我们这次向互联网时代的转型肯定会失败。为什么我刚才说这三条当中到最后是落地的、是落实到位的?这个非常重要,一定要员工自主创新。过去我们员工是在科层制下面的执行者,现在是什么呢?现在就是平台上的一个自主创新、自主驱动者。
凯文·凯利在《失控》这本书里说的,“均衡即死亡”,我觉得应该作为每个人的警示句。
过去传统时代的企业,追求的是均衡。比如古典管理的三位先驱:泰勒、马克斯韦伯、法约尔。法国的法约尔专门提出了企业内部管理的一些要素,但是基本的观点就是企业内部的职能部门,它必须要进行的工作是什么呢?就是部门之间的再平衡。如果部门之间有时候不平衡、不均衡了,就一定让它平衡、均衡起来。
但是现在在互联网时代,外部的变化非常非常快,你内部均衡了,内部静止了,那就等死吧,这个时代一定会把你抛弃。
篇5
前一段传言的凡客要进入家具行业,在微博上引起了热议。从营销的角度来看,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它们不仅向传统的销售方式提出挑战,也向传统的品牌营销模式提出了挑战。一概的否定不是专业的态度,对于品牌延伸、品牌的疆界和品牌的发展战略,在新的时代,我们的确需要进行重新审视。
品牌的感性因素
毫无疑问,“定位理论”在营销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与贡献,也得到了菲利普・科特勒、迈克尔・波特等世界级权威的认可。但是,定位论对品牌延伸的论断的确有其局限性,企业界的许多案例也证明,合理的品牌延伸是成功的策略。的确,现实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因品牌延伸失败的案例,但显然,它的成功概率始终比推出新品牌要高。
定位论关于品牌延伸的论断,很可能是忽视了品牌与产品的区别。品牌具有不同的维度,这些维度使得品牌能区别于产品,并能满足顾客的需求。品牌与产品维度的差异既可以是理性与有形的,也可以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感性的与无形的。换句话说,如果营销者能让顾客对品牌的联想突破具象的束缚,那么,品牌延展空间会非常大。众所周知,奢侈品往往能延伸到很多大的品类,很多品牌从化妆品到箱包再到服装无所不包,而且都做得相当成功。什么原因呢?正是因为品牌是消费者对产品属性的感知、感情的总和――是超越产品本身的感性因素在起作用。这也说明,品牌完全可以利用感性因素克服产品的品类局限。
过分讨论品牌延伸的对错没有太多意义,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在互联网日益影响消费者生活的情况下,品牌延伸的技术是否出现了一些变化?我们该如何看待品牌的疆界?如何更好地利用新技术为品牌服务?
传播方式的改变
定位论产生于平面和电视媒体作为主导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媒体特点是费用高昂、刊登的篇幅小、阅读频次低、播出时间短,并且不容易被细读或者细看。事实上,我们多年来所总结的广告传播技巧也都基于这个时代的媒体特性。既然传播受到媒体的限制,那么,品牌塑造的过程也必然如此。艾・里斯先生曾经说过:“公关第一,广告第二。”公关塑造品牌,广告维护品牌。这种理论的提出依然不能脱离当时的媒体特性。公关往往能通过事件、故事和情节更吸引人的关注,让人花更多的时间去关注、阅读或者收看。无论如何,品牌都离不开消费者的关注,消费者关注时间越长,品牌越能深入人心。
USP理论(独特的销售主张)、定位论等传统品牌营销观念,都是强调在非常短的时间内给到消费者强烈的印象、推销出独特的卖点或占领消费者心智。定位论说“成为第一胜过做得更好”的原因是,在传统媒体时代消费者没有时间、渠道去更深入地了解你为什么比别人做得更好,消费者只会记住最容易记忆的:第一。
进入互联网时代,传播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什么信息都会被“记录在案”,消费者通过搜索、网页浏览的方式可以了解非常多关于品牌的信息,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购买决策。如果说在传统媒体时代消费者更注重品牌的外在形象,那么,互联网媒体时代消费者就更注重品牌的内在细节。我们不难观察到,现在的消费者更注重产品的细节描述。在互联网上卖产品靠一张海报或是电视广告的视频是行不通的,消费者要看很多文字描述和产品各种角度的图片。淘宝两大营销技巧中的“一米五原则”,就是强调产品的内页描述要做得非常详细,事实上这是对传统营销的一种颠覆:消费者如果对你的品牌感兴趣,就会花足够多的时间来了解你,甚至成为一名产品专家。
其次,互联网媒体时代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第一个进入某领域显得并不是那么重要,但成为“更好”却变得非常重要。这就是淘宝和所有B2C网站都遵循的另一个原则:单品制胜。这个原则的本质就是成为更好,因为消费者有着足够的兴趣来了解你的产品是不是更好,是不是性价比最高。
所以,互联网时代的购买逻辑是:消费者想要购买某一种商品,他们就会花大量时间来搜索、研究和分析对比,这使得“你的产品究竟如何”显得非常重要。从另一个角度讲,竞争使得品牌商不得不花大力气去推性价比极为优异的产品,凡客29元的衬衫、49元的帆布鞋正是在这种氛围下营销方式的一种体现。消费者先接受你的产品,再接受你的品牌,这实际上已经和传统的品牌营销相反了。
这样一来新的问题就产生了:在互联网时代,为了能给顾客好产品、好的体验以及推销自己的明星单品,往往会造成固定成本高昂,这就逼得品牌商不得不扩充自己的品类和规模。如果只关注利基市场,即便是做到品类的第一也可能是死路一条。幸好,从互联网时代的消费者习惯来看,扩充品类也恰好是消费者能够接受的。
互联网渠道对品牌的影响
在传统的销售渠道中,受制于货架、商店面积等因素,品类扩充往往会遭遇到物理性的障碍,即便是品牌延伸,营销传播的成本也不低。互联网时代营销传播渠道和销售渠道的同时变迁,使得企业营销战略的逻辑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传统媒体时代更注重的是千人成本,而互联网媒体时代则更为注重转化率,前者强调攻占消费者心智、加深印象,后者强调立刻购买。互联网上的广告同时具有品牌广告和销售广告的特性,尤其是后者的比重越来越大,互联网把“销售达成是最好的推广”这句话演绎得淋漓尽致。品牌商对销售达成的迫切期望会导致流量成本(争取到顾客的成本)越来越高,所以,大多数B2C势必会将营销的重点放在“流量变现”上,规模化和品类拓展也成了大多数B2C所采取的手法。无论是垂直B2C还是品牌B2C,对不断地拓展品类和增加商品都同样抱着积极的态度。
互联网把传统的购买逻辑(从品牌到产品)演化为了从产品到品牌,这让品牌有了很强的可塑性,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品牌塑造过程由消费者共同参与。在这种互动的传播渠道中,品牌不再像以前那样高高在上,变成了一部可以由消费者参与写作的维基百科。品牌延伸只取决于消费者是否接受你,而不再是你的品牌代表了什么。“代表什么”在这里是个经常可以变的“变量”。
销售渠道和传播渠道一样对品牌延伸有很大的影响。理性的品牌延伸大多会围绕着原有渠道进行,它的本质是提升渠道的效率,带动渠道的连带率,在这点上,传统渠道和互联网渠道是相通的,但互联网的成本更低。
新世纪的趋势
21世纪品牌营销的发展趋势从由上至下演变为由下至上,这点我在之前的专栏文章中说过很多次。在这样的变迁过程中,品牌的塑造方式也将变得更为自由、迅速,传统的营销方式固然需要学习,但不见得必须遵循。互联网之所以使社会发展变得更为快速,在于沟通成本的降低和沟通次数的倍增式增长,信息传播得更广,反馈的速度也更快。品牌的疆界将会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宽泛,它的本质是由传播所决定的。
也许营销学将会被改写:4P中每个营销要素的构成基础都发生了巨大改变,营销没有理由不变。菲利普・科特勒在《营销革命3.0》中提出,人文中心主义的时代以价值观驱动营销变革。价值观是以人(消费者)为核心构成的思想,营销的变革也正是以人类社会的变化作为基础。我们未来很多年所面对的营销,其落脚点将是网络化对人类社会的改变。
如此说来,不仅品牌延伸没有错,而且可延展的范围可能越来越宽泛。未来伟大的品牌,疆界可能只存在于人类社会本身。
[俞雷:艾伦艾妮(中国)儿童家居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进一步的问题或探讨,请登录yulei.省略]
篇6
不管从规模、效益还是市场占有率,传统衡量企业的主要指标的哪一个方面来看,格力都是家电行业的佼佼者。格力的不安并不是对传统竞争对手的不安,准确地说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的普及和渗透已经改变了固有的竞争模式。拿这个10亿的赌注来说,表面看来是董、雷两位在空调和手机领域的“关公战秦琼”,可谁又能说董女士心中没有“如果小米出空调”的隐隐担忧呢?
传统行业和互联网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成为中国财经界的焦点问题,虽然以小米和乐视的互联网企业最终的盈利模式是内容为王,实现与消费者强黏性连接,但其对传统的电视和手机制造商的伤害是无比巨大的。实际上,相较而言,传统行业中的翘楚无论是技术研发、资金、品牌厚度以及渠道上都还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却为何在与互联网企业的竞争中节节败退?我认为,核心在于与消费者的沟通,在传统中心化的企业和品牌中,并非不关注消费者的需求,但与消费者的互动和沟通实在是贫乏的,也缺乏有效的方法。因此,捕捉消费者真实需求的能力很弱,反映在市场上就是品牌的节节败退。
所以我认为,现在很热的所谓传统企业的互联网化转型的问题,更像是一个伪命题,起码也是一个以偏概全的命题。传统行业真正需要的是解决和消费者沟通的问题,互联网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平台,如果丢弃掉多年来积累的竞争优势,另起炉灶仿照那些新型互联网企业去运作,实现所谓的“互联网”转型,未必就能得到好的结果。
篇7
互联网渗透到社会生活各领域
人们的生活如何互联网化,不妨先来看一组数据,CNNIC数据显示,2003年,中国网民数0.79亿,互联网普及率4.6%,截至2015年底,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6.88亿,互联网普及率50.3%,网民拥有量全球第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2015年中国手机网民规模6.20亿,渗透率近9 0%,高于全球30个百分点。从早期的通过互联网发送邮件、及查询信息,逐渐发展到运用QQ、微信等进行社交聊天,运用网络购物、网络地图导航等,互联网渗透到民众生活的各个领域。2015年,中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1.10亿人,占网民的16%;互联网医疗用户规模为1.52亿,占网民的22.1%;网络预约出租车用户规模为9664万人,网络预约专车用户规模为2165万人。互联网的普惠、便捷、共享特性,渗透到公共服务领域,加快推进社会化应用,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促进民生改善与社会和谐。
互联网已成为各工作部门的标配,从政府部门到企业都越来越广泛地使用互联网获取信息,处理文件及各种交流与交易。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中国企业使用计算机办公的比例为95.2%,使用互联网的比例为89.0%,通过固定宽带接入方式使用互联网的企业比例为86.3%、移动宽带为23.9%。此外,开展在线销售、在线采购的比例分别为32.6%和31.5%,利用互联网开展营销推广活动的比例为33.8%。企业广泛使用多种互联网工具开展交流沟通、信息获取与、内部管理、商务服务等活动,且已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将系统化、集成化的互联网工具应用于生产研发、采购销售、财务管理、客户关系、人力资源等全业务流程中,将互联网从单一的辅助工具,转变为企业管理方法、转型思路,助力供应链改革。
近年来,互联网经济迅速发展。中国的互联网经济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早期的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是中国互联网经济发展的先锋和主力军,后来又出现了奇虎、新浪、京东、人人等互联网企业,目前的BAT(百度、阿里、腾讯)已成为国际知名的互联网巨头企业。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天猫、支付宝及京东、苏宁等电子商务企业及其相关的各类物流配送、仓储、网络设计等服务企业组成了新型的电子商务生态圈,引领构筑了互联网消费的大平台和大通道,广大消费者通过网络进行购物、消费。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规模20.6万亿,其中网络零售交易额3.88万亿元,高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20.9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10.8%,应用网络购物的消费者达到4.13亿,连续三年成为世界最大网络零售市场,预计到2018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规模将达到6.5万亿人民币。而跨境电子商务更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2015年跨境电商交易额超过5万亿元,交易规模占进出口贸易的比重达到18%,初步实现了通过互联网“买全球、卖全球”,中国居民可以足不出户购买到世界各国的产品。
互联网催生产业发展新模式
早在2010年的《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中就提到:中国政府和人民以积极的姿态迎接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中国把发展互联网作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大机遇。互联网对产业的渗透从本质上来说,是赋予传统产业更多的属性,将传统产业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形成产业协同的质的飞跃,即原有的非互联网业务,在与互联网连接后产生跨界融合的质变,并且这种质变不仅在于提升效率,而是体现在产业的重构上。
互联网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通过互联网与工业制造业的融合,引领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联盟”都是利用互联网优势,提升工业的价值创造力。“中国制造2025”,其实质也是通过互联网与工业的聚合裂变,实现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迈进。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经济中约有46%的全球产量受益于工业互联网, 到2020年,全球在工业互联网方面的支出将达到5000亿美元,到2030年,工业互联网将为全球GDP贡献15万亿美元。海尔的数字化互联工厂就是典型的案例。从2012年开始,海尔便规划建设数字化互联工厂,通过对传统生产模式的颠覆与升级,打造按需设计、按需制造、按需配送的互联工厂体系,使整个制造过程实现高度的柔性,满足个性化定制的需求。目前,海尔已建成沈阳冰箱、郑州空调等4个全球领先的示范互联工厂。《经济日报》在报道中指出,海尔探索互联工厂就是为充分满足全球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新华社给出的评价则是,“海尔背后是‘互联网+家电’的率先落地。经过十年探索,一个脱胎换骨、‘互联味’十足的海尔呼之欲出。”
互联网助力农业现代化,将感知、传输、控制、作业等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综合集成, 深入到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各个环节,实现农业的智能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即智能农业模式、农业电商模式和互联网农业产业链模式。其功能不仅使互联网技术改造农业生产环节,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水平,而且运用互联网技术管控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以确保产品质量,甚至还运用互联网技术对产品营销进行创新设计,实现农业的全程可追溯、全产业链智能化、网络化运营。互联网带来新的数据、信息以及新的技术手段,使得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农业领域的各个细分市场,有了更多的工具、条件和可能性来进行创新。如物联网在种植业、畜牧业领域的应用,遥感监测技术在草原、渔业领域的应用,RFID技术在养殖业中的应用,GPS技术在农机领域的应用。此外还现出了几种明显的互联网农业商业模式创新,如:农资电商、土地流转电商化、城乡流通渠道变革、农产品电商、农业大数据、农业物联网、休闲农业互联网平台等。
互联网改变服务业发展模式,通过互联网传输和大数据等,互联网已经渗透到服务业的各个领域,催生了众多网络综合服务平台和O2O等新兴服务业模式,仅阿里巴巴,其业务范围已涉及电商、社交网络、物流、金融、旅游、导航、视频娱乐、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众多服务业领域。而围绕移动社交、O2O、LBS等,服务业企业也开发和推出各类应用,包括网络购物、团购、美食、生活资讯、地图、旅行、天气、导航、健康、电影等。“互联网+通信”,出现了QQ、微信、陌陌等;“互联网+交通”出现了滴滴快滴等打车软件;“互联网+物流”的智慧流通,利用信息化网络管理、注入智能的数据分析,让物流调度智能化、物流节奏控制智能化、分仓存储智能化。互联网医疗包括了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健康教育、原料信息查询、电子健康档案、疾病风险评估、在线疾病咨询、网上挂号、网上处方等。互联网教育打造出了诸如一起作业网等各类P2P互动和智慧教育平台。此外还有互联网旅游、互联网餐饮等各类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型服务业模式。
互联网催生了普惠金融和银行服务新模式,通过互联网平台和支付技术,将金融机构与企业或个人直接对接,推动金融机构的互联网化,提高金融机构在渠道、数据和技术上的竞争力,也使互联网企业可以参与金融服务,丰富了传统金融体系和产品,推动了普惠金融,从而提高整个行业的生产率,促进金融生态的丰富化。目前出现的具体模式包括:互联网金融,网络支付,P2P网络信贷,互联网银行,众筹融资平台等。其实质就是将金融服务和互联网因素结合起来,运用互联网思维,构建互联网金融服务新模式,给金融消费者带来更多福利。目前,中国的各大银行都推出了以互联网技术为引领的银行服务模式。如平安银行专门设立了网络金融事业部,构建了橙E网、口袋银行、橙子银行、行E通、金橙俱乐部等四大客户群体的互联网门户。在橙E网上,用户可以联合起上下游的交易伙伴,完成在线定单、在线收发货、在线结算和消单业务,可以进行线上融资、线上保险、投资理财、资金增值等多种财务管理。整个平台向客户免费开放,大幅减少了中小企业的经营成本和融资成本。
互联网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阿里研究院的《互联网+研究报告》指出,互联网与零售业的结合促进了电子商务统一大市场的形成,释放了庞大的内需消费潜力,并推动中国流通业在覆盖地理范围、覆盖人群上的跨越式发展。同时,得益于交易技术和商业模式的革命,互联网使得流通业的效率和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互联网通过“距离无关”的天然属性,将全国不同区域间的制度与政策落差抹平,构筑了统一的准入条件、交易规则、信用制度、IT服务、金融及物流体系等,形成了事实上的全国统一大市场。阿里研究院测算,网络零售的交易效率是实体零售的4倍,同样1元的投入成本,实体零售完成的商品交易额是10.9元,而网络零售完成的商品交易额是49.6元。互联网与流通业的结合,大大释放了中西部、偏远地区的消费。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中部地区电商与快递物流发展迅速崛起,河南、安徽两地同比增幅甚至超过70%。
互联网便利百姓生活
随着互联网对医疗行业的渗透,互联网医疗的新模式不断涌现,有解决挂号问题的挂号网,有各种可穿戴设备的发明,有做慢病管理的APP,还有专家医生在线咨询等。2015年12月7号浙江乌镇率先出现了全国第一家互联网医院。目前互联网医疗行业已经出现了以挂号网、“360良医搜索”为代表的工具类网站;以“春雨掌上医生”“寻医问药”“有问必答”为代表的咨询类网站;以好大夫在线为代表的重大疾病分诊转诊类网站。除此之外,还有以健康教育和信息为主的39健康网、以电子健康档案采集和应用为主120ehr网、以疾病风险评估为主的宜康网、以专业医师资讯为主的丁香园网站等。百姓可以在家看病,去医院看病可以事先网上预约,消除了“一号难求”的苦恼。
互联网对出行行业的渗透早期主要为传统的汽车租赁、专车、代驾等业务,后期逐渐出现了可以实现服务共享的拼车等业务,服务不断创新和升级。目前,大多数百姓都在手机上下载了滴滴、优步等出行软件,出门叫车既快捷也方便。2015年中国航空和铁路客运出行互联网订票占比分别约为78%和68%,通过网络预订的用户均超过了60%,且稳步攀升。公路方面,多家公路出行平台已将触角延伸到个性化客运业务。公开数据显示,12308全国汽车票是国内最大的公路跨城O2O出行平台,已拓展到目前国内26个省份、3000多个城市,6391个汽车客运站,运营线路规模达到300万条/天,每个售票周期(按5天计)可向市场投放逾7亿客座资源。此外,携程网、途牛网、驴妈妈等互联网旅游平台使得百姓在出行前便可以订好宾馆、旅行接站、公园门票等,百姓出行可以通过互联网享受到全方位的贴心服务。
互联网订餐模式给传统餐饮服务行业注入了新的商机和活力,也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消费模式。各类互联网订餐平台使各类不愿做饭的人群在家通过“美团”、“饿了么”等订餐平台即可以定制各种美味食物,一般1小时之内所订的饮食就可以送上门。尤其是在雨雪天气里,网络订餐使得百姓可以宅在家里,只动动手指就可以便捷地享受到温暖的美食,大大提高了百姓的生活品位和质量。2010年中国餐饮行业整体市场规模为17681亿元,2014年中国餐饮市场规模达到28132亿元,进入2015年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以及互联网餐饮模式的推动下,中国餐饮市场规模达到34892亿元,预计2017餐饮整体市场规模年将达到48962亿。
篇8
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一位中国偏远县城里的年轻妈妈,或许只可能在电视和超市里看到新的品牌。即使她不想用宝洁的洗发水,她也不可能知道英国还有一个名叫“Lush”的小众洗发皂品牌。
从供给侧的角度看,即使英国的Lush公司准确地知道了中国市场有几十万块洗发皂的市场,它也不会来中国开办事处。
Lush没有能力来中国做广告,投央视、投卫视,没有能力在中国做市场调研,更加没有能力把自己的产品铺满中国的几千个县城,在每个县城最大的超市里摆上几款自己的产品。
然而,到了移动互联时代,话语权向消费者倾斜,市场连接的节点变为无数的个人,每个个体都成为一个媒体。按照加拿大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的说法,个体成了渠道与媒体,于是有了社交媒体、有了微商,社群成了连接品牌与用户最便捷的路径。
新产品与新品牌可以不必再通过大卖场与大众传媒抵达消费者。宝洁等传统产业巨子精心打造的“马其诺防线”陷落了,曾经被收视率与销售排名双重加持、固若金汤的壁垒被“互联网+”消解。或者说,任何企业想依托大卖场与大众传媒构建市场的“护城河”,都是从历史的后视镜中看到的“幻象”中滋生的幻想。
市场被重新连接,原先消费者与零售商、媒体之间的壁垒被打破,人与人之间的天然连接因移动互联被强化,产品的通路与营销媒介在无形的新大陆上重新建构,而宝洁们对此却无可奈何。宝洁可以垄断沃尔玛的货架与电视台的黄金广告位,却无法垄断每个个体的声音。再小的品牌都可以将其精心打造的产品推送给消费者。
现在正在从工业时代转向信息时代,又进一步转向数据时代,小而美的品牌可以借助网络渠道接触自己的受众。例如过去的消费者,其实内心深处也有要“与众不同”的需求。
C2B时代,“品牌”概念正在模糊
那位偏远县城里的年轻妈妈,加入了一个网上辣妈社区,听到有人提到英国或者新西兰有一款小众的产品不错,登陆网购平台稍加搜索,还有代购。下单,一周时间,这款产品到手。
宝洁、沃尔玛,这些工业时代的巨无霸,无论宝洁开多少会议、聘请多少人才,研发多少新产品,付出多少成本,或许再难恢复到往日的荣光了。这和宝洁的管理水平无关,和宝洁员工的努力无关。
2009年,马云在APEC峰会上做了“Small is beautiful”(小而美)的演讲,当时很多人觉得,因为淘宝比不上万达广场这种实体大商场,马云有酸葡萄心理,所以用“小而美”来安慰自己。多年之后,谁胜谁负显而易见。
在工业时代,市场竞争的胜者必然是宝洁和沃尔玛这样的公司,通过各种最佳实践击败竞争者,最终雄踞一方。这种结果,对社会、对消费者,甚至对地球的自然环境,都是最优的选择。现在,宝洁的下滑,不是因为人们不再喜欢宝洁,而是在以前的工业时代,除了宝洁别无选择,现在人们有了无限多的选择。
这种下滑,直接体现在营收上。2016年第一季度,宝洁公司营收下滑12%,至165.3亿美元,12%的跌幅为过去七个季度以来的最高值,而且所有业务部门均出现下降。专注于玉兰油、飘柔、潘婷等品牌的美容部门,净销售去年减少12%,至30.41|美元,美发产品销量持续收缩。宝洁采取了各种自救措施,换帅(4次更换CEO)、裁员、瘦身(砍掉一百多个小品牌)、削减广告预算,但是业绩依然没有起色。
宝洁不可避免的衰败,是互联网时代的一曲挽歌。宝洁也不会独自悲伤,因为再往后看,那些现在笑得很开心,不断蚕食宝洁市场的小而美品牌也会衰败,因为消费者的需求会进一步分化,他们会变得更加个性化、定制化。等到了完全C2B的年代,现在的“品牌”概念也许已经不复存在了。
“大品牌模式”出路在哪?
对于处于战略转型期的企业来讲,创新商业模式和提升运营效率,是每一个企业进行周期式转型的主旋律。出售资产、大规模裁员,通常是提升效率的短期之举。宝洁自身效率优化还是否有空间,只有宝洁自己最清楚。但宝洁面临的麻烦与十几年前有了很大不同。
首先,宝洁中所进行的“品牌线延伸”似乎走得过了头。宝洁旗下有300多个品牌,为了获得持续的经营增长,很多子品牌进入到了多个细分市场中。这似乎也是大品类产品的一个品牌发展定律,为了迎合消费者,品牌不断细分。过度细分的品牌又稀释了品牌的定位效应。在这样一个日趋多样化的品牌定位和混乱当中,大品牌模式何去何从,这是它们的第一个重大挑战。
第二个挑战来自于互联网对传统营销模式的巨大改变。在互联网分割消费群体的时代,品牌格局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众消费者所构成的长尾市场,给中小品牌留下了巨大空间。
它们利用互联网营销方式,使得消费群体可以有机会快速接触到自己,从而极大分割了主导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依靠广告、投入重金打造品牌的方式日渐式微。
或许,宝洁还有一些退路
首先,进军非洲等互联网和电商尚未普及的市场,那里仍然需要工业时代的优质产品;中国的乡镇市场、印度市场也仍然有很大的未开发潜力;第二,凭借雄厚的实力,转型为控股和资本运营公司,专事收购各种有前途的小而美品牌,然后打包上市,获利退出;第三,转型为平台型企业,孵化日用消费品品牌;第四,可以尝试转型为B2B公司,从台前走向幕后,用自己的技术专长,为各种日用消费品牌提供原材料和研发、代工服务。这是不少欧美和日本公司正在使用的办法,而且游刃有余;第五,抛弃那些无意义的营销渠道,和消费者进行直接沟通。
篇9
在网络的版图上,有多种形态的内容,一端是接近纸质媒体的门户网站首页新闻区的严肃内容,这些内容来自有名有姓的传统媒体,经过网站编辑们选择、核实,方能上到关注度极大的首页新闻区;另一端,就是论坛中的匿名贴。在这两端之间又有多种处于中间状态的内容。
对这种在不到十年间就突然爆发的多种内容形态,而且都是印刷体的文字,大众很容易就相信,没有对网上内容的不同形态贴上可参考度的标签。一个帖子或报道,描述一件大众感兴趣的,或能激发社会内在情绪的事情,被互联网这个巨大的传播平台演化成全民关注的公众事件,对当事人或组织造成不应有的压力,而且会影响事件的进程或司法判断,导致大大超过所犯错误的惩罚。这就是我所说的互联网时代的语言暴力。施暴者不是某个人,而是集体的无意识行为,是记者或发帖者对后果的无意识,是网站编辑为制作吸引人气的内容的转载行动,是大众易于相信的惯性。
互联网的语言暴力如同狮子的血盆大口,在过去几年中使一大批人或公司组织成为其牺牲品。这种态势还在继续,我估计还需要五到十年的时间,狮子的大口被更多的牺牲品填饱,公众可能开始集体反思:我们当年对某某人或某某事是不是太残酷了点?公众将学会以精细的眼光来看网上爆出的各种事情,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将会被达到。
我希望这一天早点到来,以减少不断增加的受害者数量,因而在此提出并分析这个问题。我还想在此强调一个内容的“可参考度”概念。对于不同形态的内容,它的可参考度与找到内容源的成本成反比。譬如,论坛的过客留言,理论上,网站、电信部门、网吧甚至公安部门联手,是可以跟踪IP找到发帖者,但因为这样做成本巨大,所以留言可以完全不负责任,这样的帖子不具备任何可参考度,而门户首页的严肃新闻区则具有完全的可参考度。
有可参考度并不是自动就有了信誉度和受尊敬,内容的信誉需要记者、编辑长期的努力,进行负责任的报道。公众将不自觉地对互联网上各个区域的内容打上可参考度与信誉度的标签,知道哪些内容是为了读着好玩,哪些内容是严肃的可信的资讯。
篇10
就在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前夕,各类网络安全事件、事故接踵而至。5月底短短3天内,就有支付宝、携程、艺龙、网易、Uber等互联网巨头接连出现故障。5月27日起,知名安全公司安天实验室和奇虎360先后报告,揭开了海外黑客针对中国APT攻击(高级持续性攻击)的冰山一角,一些政府部门及科研机构均受到过攻击。5月29日起,一些有组织的海外黑客针对中国进行大规模网络攻击。无论对政府还是对企业,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
与此同时,互联网行业对于网络安全的重视还有待加强。为节省成本,不少企业、机构在重要的数据灾备上“偷工减料”,一旦数据丢失,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为提高速度,不少企业即使拥有颇具实力的安全团队,但为抢占市场,仍不惜仓促上线产品,留下安全隐患;为吸引用户,不少企业或机构都信誓旦旦地声称,自家的产品或服务的安全性很靠谱,可出现安全事故后,企业又会援引服务协议中的免责条款,让用户风险自担。
随着“互联网+”与各行业的融合,网络安全的保障制度也应该水涨船高。现实中打家劫舍于法不容,那么在网上为非作歹也当严加惩戒;现实中群体活动都会有警察维持秩序,那么承载上亿用户的网络产品自然也非企业一家之事;现实中相关部门都有安全事件应急机制,那么针对网络安全事件有关部门也应有应对预案。
在实现网络安全的过程中,我们还需构建过硬的“网络统一战线”。不仅政府部门要组建维护网络安全的“正规军”,网络安全企业也要发展成可靠可信的“民兵”,互联网企业还应招募有力的“志愿者”。三道防线之间,互为犄角、相互关联。
当然,公众也需掌握基本网络安全常识,不至于沦为网络安全威胁下的“小白鼠”。多位安全人士告诉记者,普通用户只需掌握基本网络安全常识,就能规避90%以上的安全威胁。
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时代,更要呼唤“安全+”。失去了安全,“互联网+”就会成为沙中之塔,难以托起中国经济的未来。如今中国一年的GDP已超过60万亿元,互联网产业只不过万亿元规模,未来还有更大成长空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互联网行业只有打好安全的基础,才有望成长为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来源:新华网 编选:)
“互联网+”智库系列丛书第二部震撼上市
——国内第一部系统性、全景式解读“互联网+产业”实践著作
《互联网+:产业风口》
互联网+系列相关书籍:
《互联网+:跨界与融合》(已出版)
——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权威专著
《互联网+:金融颠覆》(即将出版)
——2015“风口”上国内首部“互联网+金融”系统性著作
《互联网+:海外案例》(即将出版)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互联网营销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