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范文
时间:2023-04-09 10:07: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互联网思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互联网思维主要体现为对互联网平台的充分利用。要打造积累人气、打造品牌。
互联网思维重视数据的营销,让企业能够一次性的集中到海量的市场数据,并从中挖掘更多的市场需求。
互联网思维还包含了粉丝思维,没有粉丝等于没有产品。得粉丝者得天下。
互联网思维下的宣传路径主要来自于用户的口碑。口碑是王道,只有口碑好,人们才愿意去传播这一品牌。
篇2
关键词 纸媒转型;新媒体;互联网思维;融合思维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3-0154-02
随着新媒体、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传统报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有关纸媒命运的讨论几至沸点。
互联网环境下,纸媒的转型势在必行。而纸媒的转型绝不会像做一个网站、办一个客户端搭上“互联网”那么简单,而是要运用“互联网+融”思维,在指导思想、组织架构、运行机制、生产方式、盈利模式、企业文化等方面来一次整体调整,实现纸媒的“生态再造”。
1 “纸媒将死”?
“十年青春空飞扬,人未老,报先亡,新识旧友,何处诉离殇。”一位《新闻晚报》的记者填写了这首下步《江城子・记梦》之韵的挽词后,这份运营了15年的报纸宣布2014年元旦起停刊。
曾经风光无限的纸媒,逐渐被一种危机笼罩,而且这种危机愈演愈烈。6年前,著名的美国《华盛顿邮报》停止发行后,《费城问询报》、《芝加哥论坛报》、《洛杉矶时报》、《西雅图邮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等也申请破产保护或转向网络版。此外,西班牙最受欢迎的报纸之一――《国家报》也大幅度裁员,《法国晚报》、《德国金融时报》等也销声匿迹。
国内,除了《新闻晚报》外,《万象》、《天天新报》、《房地产时报》、《竞报》,河北的《杂文报》也相继宣布停刊。
此外,人才流失,读者减少,发行量、经营效益下滑……这些集中发生的事件,使业内气氛骤然紧张,不少人惊呼“纸媒将死”,各种悲观言论甚嚣尘上。
2 纸媒的互联网误区
毋庸置疑,很多纸媒的传播理念是不落后的,其新闻产品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但令人苦恼的是:为什么已在网上实现了“互联互通”,还是叫好不叫座?
其实,从20多年前互联网引入我国,很多纸媒就开始了建网站、实现报网互动的工作,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尝试互联网转型,但从实践上看,鲜有成功者。一直以来,纸媒往往只是把互联网及互联网所创造的种种传播形态视为纸媒传播链条上一种内容补充和物理延伸,现在回头看,这是纸媒在发展战略上的一个误区。
审视传统纸媒所推出的电子版、手机报或者App产品,做的更多是搬运工的工作。在深谙新媒体之道的业内人士看来,这注定是要失败的。从纸媒到新媒体绝非平移新闻内容那么简单,二者间横隔着一个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工具的传播平台以及由此所决定的新产品形态。
这意味着必须要用全新的理念和思维来探索新媒体。线性传播模式的消解,网络时代循环传播模式的确立决定了传统纸媒进军新媒体的必由之路:搭建一个供用户展示自我、并与用户积极互动的平台,输出一个为用户量身制定的个人媒体。
新传媒流传最广的概念之一是美国《Online》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新媒体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在新媒体中,传统精英式的传播方式被颠覆,受众作为被动的信息接受者的身份被消解,任何一个信息接受者绝非单纯的消费者,同时也是一个传播者。每个人的主动性得以彰显,在接受信息的同时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点评进而影响新闻的传播以及其传播效果。
3 互联下的“生态再造”
早在60多年前,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就说,“计算思维必将作为唯一的思维方式为人们所接受和
践行。”[1]
从传播学领域来看,互联网正重新“激活”这个世界,正在重新架构这个社会的思维观念、生产方式、传播和消费方式。像电和基础设施一样,互联网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必需,成为一种推动社会运行的全新
“业态”。
因此,在互联网“业态”下,互联网的连接、开放、分享等特点日益显现,由此产生了用户思维、产品思维、跨界思维、迭代思维、共享思维等互联网思维方式。
在互联网时代,每一个人都是网络关系的一个端口。传统报业要做的是,将眼光投向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争取成为网络关系的一个关键点,在产业整合和市场协同中寻找、激活和整合相关的资源。这就要求报业积极打造以网站、手机报、客户端APP、微博、微信等组成的“全媒体生态圈”,融入互联网。
当然,融入只是开始,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吸引你的受众,如何吸住?就是需要借鉴互联网思维,让受众参与到新闻“生产”中,体会到互动的乐趣,并利用“大数据”精确分析为用户提供适合其口味的新闻产品,实现订制推送。
此外,还需要运用互联网思维去重塑其组织架构,从根本上打通各个关节,建立统一的“指挥中心”,打破原来的条块式、垂直化的业务体系,建立开放、共享、扁平的组织结构。
用户思维和产品思维要求记者不仅仅仅给报纸供稿,而要同步向各个传播平台提供不同“口味”的新闻产品,突破传统纸媒报道延时、单一等局限,及时和受众实现互动交流。
其工作模式为:新闻事件记者第一时间发回现场图片、短消息多媒体平台(官微、网站、微信、手机报)滚动播发并及时互动第二落点加大深入报道力度纸质版出版多媒体平台再度传播深度互动交流。
随着电子商务迅猛发展,报社可以利用自办发行的队伍优势,在送报业务基础上,发展同城配送等叠加业务,加速从传统报刊发行企业向现代物流服务企业转型。此外,为解决落地配送的“末端薄利”问题,报刊发行还可以向产业链上端进军,发挥传统优势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共同打造本土电商平台。
4 “融”思维下重建平台
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化,媒体发展进入了融媒体时代,这种情况下仅有“互联网思维”是不够的 “融合思维”也必不可少。
所谓“融合思维”,指的是基于融合文化的特征,从新旧媒体融通性的角度考虑问题的一种大系统思维方式,它包括并超越了单纯的“互联网思维”。
剖析传统的成长路径,不难发现,在互联网“业态”下传统媒体已经逐渐失去“话语权”,这其中包括失去了信息整合平台的地位和新闻话题的设置功能。因此,对于纸媒来说,必须重新建立平台功能,回到新闻的
“主流”。
对此,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王君超说,重要的是确立“融合思维”,摒弃“分离式思维”。他认为,作为新闻的一种形态,“融合新闻”不再是“易碎”的,而是“弹性”的(可实时更新、发展)r不再是单一的,而是集群的r生产过程不再是一兵一卒单打独斗,而是“各兵种协同作战”。[2]
纸媒要建立的融合品台,要将“纸媒精神”与核心竞争力传承下去,作为其发展的内核。传统纸媒,具有权威性、公信力属性,它对社会的整体把握,对文化的精致提取方面的优势,随着互联网兴盛,锋芒会越发显现。而作为纸媒传统优势的深度报道,也要充分发挥其深刻性、思想性强的特点,利用大量独家且具影响力的深度报道,扩大纸媒平台的品质感和传播力。
纸媒转型要建立的“一体化平台”,要实现各种资源、生产要素的优化升级,打通“内外”环节,让资源在不同介质的共享、优化、增值,实现由“短传播、窄效应”向“长传播、广效应”转变。此外,在稳固共性传播的同时,这一平台还要加强个性化传播和分众传播,成为一个多元新闻产品的供应平台。
“一体化平台”还要加强与不同媒体及上下端产业的融合共赢,形成融合、粘结不同传媒、产业、空间和发展要素的融合式价值链,构建多元共赢的业务发展渠道和产业格局。
参考文献
篇3
从去年10月开始,互联网思维一词的百度指数,一举跃升10余倍。但是,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什么,各路高手众说纷纭,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探讨,又有落地执行的实操分析,更有针对具体行业的案例解读,还有另辟蹊径的逆向思考。
理论高度不断攀升,落地体系持续迭代。云山雾罩,仙气飘渺。若隐若现的互联网思维,引成功人士竞折腰。
今年两会期间,TCL的李东生还抽空出席了极客公园“创新者联盟”月度闭门会议。自认为“在互联网上落伍了”的李东生,为的就是能与一干互联网新锐真正交流碰撞。
而就在几周之前,有着33年历史的TCL提出了“双+”战略,即“智能+互联网”与“产品+服务”。这个战略中涉及游戏、互联网金融、O2O等时下互联网最热门词汇,目标是要从过去以经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经营用户为中心。
按照互联网思维,关注用户需求、快速迭代似乎应该成为主流。在眼花缭乱的各路大词中,“产品”似乎成了最不被待见的词,避之犹恐不及。
其实,这是互联网思维挖的坑。海尔、TCL可以转型互联网,雷军能在小米践行他的互联网思维,这都没错,但别忘了别人的实力。就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小孩,看见成年人健步如飞,过过眼瘾就行了,千万别以为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要不你跑一个试试?
还真有跑的!
今年2月26日,长虹高调推出了启客系列,意图以一溜主攻三四线城市的二三线产品,构建自己的家庭互联网,该有的产品都有了,该有的概念也有了,但10多家天猫店“热卖”两三周,成交却只有一单!仅凭一个还没有联网的家庭互联网概念,就想比同类型产品多卖2000块,这显然有点轻视消费者的智商。试想一下,如果小米当时卖的是苹果手机的价格,雷军还会有今天的江湖地位吗?
何况,长虹的启客系列还属于耐用消费品,根本不可能一两年换一次,也就失去了快速迭代的试错机会。
醒醒吧,互联网思维救不了每个企业,也不是每个企业都能成为苹果或小米。比如凡客。
凡客可是根正苗红的互联网企业,凡客的创始人陈年属于第一代互联网人,读书人出身、做过编辑,2000年就和雷军、王树彤创办卓越网,主要产品是图书。要说互联网思维,陈年那必定是沾了不少仙气,何况他的投资人里还有大名鼎鼎的互联网大牛雷军。但,六年多的摇摆, 5亿美元的融资,比小米还先站上风口的凡客,依然步履蹒跚。
连雷军都忍不住在陈年的微博上吐槽:“作为凡客老用户,我的要求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件真正好的白衬衣!把产品做好了,才会有凡客的品牌和用户忠诚度!”
显然,只有仙气不接地气最后只能上气不接下气。互联网思维的地气就是一个好产品,一个能够超出用户想象地满足其需求的好产品。
篇4
“雷布斯”的互联网思维
夸张地说,小米自从出现的那一天开始,每一个毛孔里都流淌着互联网思维。
定向定点挖人,组建梦幻团队,建立米粉社区,推崇市梦率(高科技网络股的市盈率如梦幻一般高得离奇),营造手机的互联网品牌,网络预售,饥饿式营销,借用现成的电子商务平台开创了全新的手机销售渠道(凡客& 京东商城),产品设计全球众包……
那么小米可以复制吗?
10 个亿的赌局
互联网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这也就意味着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模式。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与小米公司董事长雷军的“10亿赌局”更能证明互联网带来的冲击。
2013 年年底,在央视的经济人物颁奖典礼上,小米董事长雷军和格力总裁董明珠“不期而遇”。在谁的企业更有发展前景这个问题上,两个人“言语不和”。雷军表示,5 年内如果小米模式营业额击败格力,愿董明珠赔自己1 元。董明珠则表示,如果被击败愿意赔10 亿。二人均不示弱,现场争论十分激烈。雷军现场邀请马云做担保,马云笑答“支付宝不敢担保”。
很显然,央视策划这场赌局,意在表现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移动互联网技术对传统商业模式的冲击。
2013 年12 月21 日,在格力电器一项技术现场,董明珠被媒体拦下追问“10 亿赌局”,再次阐释了她与雷军对赌的立场和角度。在董明珠眼里,没有工厂、没有渠道、没有零售店的小米或许压根就不是一个值得比较的对象。“我们要脚踏实地做,到了今天大数据到来的时候,格力,像我们这样制造业的企业坚守什么、发展什么是很重要的。”
4 天之后,12 月25 日,雷军南下广州,参加2013 广东(国际)电子商务大会,谈到自己对赌局的把握时,雷军说,“5 年之内小米的营业额超过格力,我现在觉得可能性是99.99%。万一我们赢了,这不是我雷军或者我们小米的同事们有多能干。这是因为我们的企业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雷军表示,小米属于轻资产,没有工厂,可以用世界上最好的工厂;没有渠道成本,采用电商直销模式;重视客户体验,在互联网上号召所有的“米粉”参与,根据客户需求定期更新。雷军称,“在互联网时代,用互联网的基因重新做消费电子的时代已经开始,小米就是这个方向的典型代表。”其具体的论据体现在:“第一,互联网跟用户群最贴近,极其强调用户体验和口碑;第二,因为它是轻模式,所以成长速度会很快;第三,虽然是轻模式,但在服务上仍然下了很多功夫,比如小米有2500 人的服务团队,1300 人的7 乘24 小时的呼叫服务等。”而雷军攻击董明珠格力模式的论据也很清晰,即:“第一,格力的销售经过层层渠道,与用户的距离非常远;第二,很长的渠道会导致库存在路上,进而产生极大的风险;第三,格力做的事情太多,很难专心做好最擅长的事情。而小米只做产品研发和用户服务,这样才能真正把品牌和业务做好。”
小米与格力有着不同的生产经营模式;雷军与董明珠,一个技术出身却一心一意走上了重视服务的道路,一个营销出身却坚定地走上了技术创新之路。雷军最经典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做产品就是做营销”,这让互联网营销(即粉丝营销)几乎成了小米模式的代名词。董明珠的观点很简单,“互联网的更大意义不是营销或买卖,而是对企业效率和效益的提升。”
不难看出,其实这场赌局远非一场简单的斗嘴,雷军把双方的赌局卡位在了“互联网是营销还是技术”方面。在雷军看来,互联网就是在和用户的互动中进行营销。
雷军“七字诀”
与多数中国传统实业家一样,董明珠相信实实在在的投入,实体与实业是存活的必要条件。从研发上,在小米科技尚未成立的2010 年,格力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就高达30 亿元,雇佣着4000 多名研究人员,目前已有4000 多项专利;在产能上,格力在全国的9 大生产基地年产能超过6000 万台,商用空调年产能550 万台。而在销售和售后上,格力有遍布全球的1.5 万家专卖店可保证7 年保修。董明珠坚信,在一个行业里,只要保持技术领先,不断创新,能给消费者带来生活的改变,那就没有天花板。如果有,也是自己不敢挑战自己。
那么,雷军何以如此的自信?
2010 年的4 月,雷军几个人在北京中关村附近创办了小米公司,仅仅两年时间,小米在百度手机品牌排行榜排在前五名,也在淘宝销售排行榜名列前茅,第一年估计至少销售了500 万部手机,米聊也超过了1300 万用户。到今天,小米如日中天,雷军本人更是受到众多粉丝崇拜,被冠以“雷布斯”、“中关村劳模”等诸多美誉。
在谈到小米的辉煌时,雷军认为互联网是一种观念而不是技术,是一种方法论。他认为理解了这一点就能把握住互联网的精髓。什么观念呢?只有七个字,“专注、极致、口碑、快”,雷军称,只要按照“七字诀”去做,任何事业都可以事半功倍。
雷军认为大道至简,做事第一就是专注。深圳的山寨厂一天能出100 款手机,而苹果到今天为止也只出过6 款而已。iPhone 整整获得全球智能手机的绝大部分市场,其它所有智能手机厂商,三星、摩托罗拉、htc 等等他们全部加起来,利润也才达到iPhone 的三分之一。雷军说,“出一款你需要有莫名其妙的自信,你坚信我做的这款手机就是天下最好的,如果你不自信就做100款,如果你自信就干一款,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其次要做到自己能力的极限,就是极致。一个耳熟能详的例子就是,据说,雷军看到同仁堂的对联,“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于是恍然大悟,老祖宗讲的是做产品就要真材实料,不偷懒。
然后就要树立口碑了。怎样树立呢?雷军发现,口碑的真谛是超越用户的希望值,超越期望值。比如海底捞都开在很一般的地方,当顾客走进去的时候,他的服务超越了大家所有的期望值,于是就有了口碑。所以说超越用户预期是获得口碑的捷径。
最后是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雷军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快本身就是一种力量。速度能掩盖很多问题,企业在快速发展的时候往往风险是最小的,当速度一慢下来,所有的问题都暴露出来了。以往,手机上市之后,性能和操作系统均已固化,就算发现任何问题也只能到下一版手机里解决。苹果和谷歌将这种模式又向前推进了很多:iOS 一年有一次大的升级,android 则是半年一次。
而小米手机坚持每周迭代,推动自己快速推陈出新,打动消费者。
但是如果雷军把小米的火爆都归因于自己的“七字诀”,显然有些夸张。比如业内大佬丁磊就对这个“七字诀”不以为然。2014 年5 月,丁磊在接受媒体访谈时就间接地批判雷军:“我的互联网思维中‘快’不是特别重要,精益求精、极佳的用户体验,这两个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专注’也是对的,但是这本来就是传统行业的定义,不是互联网行业专有的。我的产品每一个版本都要精益求精,你根本不要看竞争对手怎么样,竞争对手犯错误的时间是大把的,不要因为快,把自己搞死了。”
360 的周鸿祎也说,雷军的成功只是雷军一个人的成功,小米一家企业的成功,别人根本无法模仿。他认为小米成功的真谛是硬件不赚钱软件赚钱。周鸿祎说,“但如果让格力电器董明珠不赚硬件的钱而去赚软件的钱,董明珠一定会认为你疯了。就是你跟杨元庆说,手机不赚钱,靠联想乐商店里的软件赚钱,杨元庆也不会同意。”
互联网思维的道与术
业内人士指出,小米并没有太强的核心技术优势,与苹果、三星比起来,小米只有营销做的好。
小米模式的成功在于他产品非常符合消费者的心理预期,低价格高性能,尤其最先采用此模式,成为消费者心智中的第一品牌。而且除了硬件高配置外,恰好软件系统上也非常优秀,所以小米手机才会供不应求。如果突然有一天另一个品牌的手机性价比与小米相同,而且营销做的也一样的好,小米的用户必然会遭到分流,若有五个或十个这样的品牌呢? 那小米注定不会再有今天的影响力了。所以说,小米只是走在了行业变革的前列,是时代变化下的特例,如果小米模式普遍存在,那也就没有小米的存在了。无数的案例证明以营销优势为核心驱动的模式难以持久。
这么看,雷军的“七字诀”的确有似是而非的地方。那么互联网思维这个概念究竟存在不存在呢?
当然存在。但是,从小米的产品开发、用户互动、商业模式到生态链建设各个层面深入剖析,我们就可以发现,小米的成功,并没有超出利用互联网占据商品价值曲线两端的范畴。首先,小米根据互联网用户定义产品。
当年,雷军和联合创始人、最早一批进入手机行业的专家周光平最契合的观点之一,就是互联网化的产品开发模式:“好的产品应该是由用户定义的,而非由工程师拍脑袋定义的。”周光平说,这些年来,对若干手机公司盛衰变迁的观察,让他坚信这个结论。“我们做手机不是说想把什么带给用户,而是用户需要什么,我们把它做出来”。
其次在终端,拥有粉丝而非用户在这个过程中,小米非常注重和用户之间的直接沟通和情感建立。
如果说这些年在业内浸的经历让雷军学到了什么,那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是要拥有粉丝而非用户。“用户跟粉丝是两回事,用户是在没有更好选择的时候用你”,雷军说。“怎么真心真意对待你的每个用户,怎么让你的粉丝支持你,这是最重要的。”
在互联网发展前十年,整个行业处于拓荒状态,只要把握住了合适的产品方向,就能依靠“人口红利”迅速累积用户基础。但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让用户对产品的鉴赏能力大大提高。只有极度贴近用户,与之交流,建立情感维系,才能支持产品的发展。
互联网模式开发,利用互联网销售,不设线下渠道,最大规模的减少中间的渠道成本,大大降低了价格门槛。低成本加上高额的销量自然会给小米带来惊人的利润。
余额宝用几个月时间,聚集了4000 亿资金。春节期间,微信红包,一夜之间,让五六百万人参与,互联网金融因此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进展。腾讯和阿里采用高额补贴乘客和司机的办法展开对手机支付的争夺,打车软件因此迅速普及了,优化了出租车的调度服务,方便人民的生活。
篇5
真正的企业家是对社会有抱负、有理想、有责任感的人;掌握互联网思维,实现产业升级,融入超我生态系统,获得远远超过个人追求的共生共荣价值,是新常态下中国企业家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的基本任务,因为我们要的不仅是丰碑,更是能够照亮别人的灯塔。互联网思维能够让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飞向世界。
什么是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是什么?根据多年个人从事产业互联网运营的经验,今天特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理解与总结的产业互联网矩阵系统理念六字诀:“根、超、大、连、人、心”。具体解读为:
根:生态、循环、产业、服务
产业互联网首先需要帮助传统企业建立互联网思维,为传统项目植入互联网基因,突破现有新常态下企业的发展瓶颈,建设共生共荣的产业互联网生态环。产业互联网的整个生态多元立体、依托产业系统相互支撑、价值在诚信体系中得以呈现和循环;只有让企业扎根于产业互联网生态并茁壮成长,才能帮助传统企业成功转型升级;只有扎根于实体产业及社会服务机构,才能助力实体和服务产业并建立起循环生态链,企业发展了,国家经济发展才会有更稳健的根基。升级产业思维、服务实体产业、建立生态循环,既是互联网思维的落地之根,更是产业突围腾飞的立足之根。
超:超乎想象、创造不可能、实现价格和价值分离
互联网创业是一项成功率只有二十万分之一的超乎想象的挑战,只有超越自我,达到忘我的境界连接他人,只有从一座固有的山头爬下来,再用空杯心态爬上另外一座山头,才能真正成为富有时代精神的创客。今天的互联网时代很残酷,又很有趣,爱恨就在一字间,所以有了一句很经典的话:“如果你爱一个人,一定要带他做互联网,如果你恨一个人,就捣鼓他去做互联网。”因为只要做互联网,大约百分之九十九都会失败,成功的不会超过百分之一。我们必须深刻意识到,如果你要想做互联网产业,就要做好当烈火金刚的准备,有没有孙悟空经过炼炉锤炼能存活下去的本领?如果没有这个本领,你就要做好九死一生的准备。
神奇的互联网又能让人取得超乎想象的巨大成功,我们一起看一看这位女士――童文红,14年前投资1万人民币成为了阿里巴巴小股东,如今成为了3.2亿的富翁。她为什么这么成功?因为她选择的是阿里巴巴这样一个互联网复合型的生态平台。
互联网思维的另一个“超”是实现了远远超越价格的价值塑造,比如:滴滴、优步,最初动机只是想通过拼车软件带到顺风客,减少路程成本,未料它们的出现,减少了城市早晚高峰车辆拥堵和尾气排放,实现了无限的社会价值放大,也实现了价格与价值的分离。只有革新机制,让所有的劳动成果超越固定的成本属性,产生抽象价值,才能实现互联网虚拟世界的价值最大化,真正良性推动企业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大:无边界、全覆盖、整个世界、虚拟价值、唯一性
有别于传统产业在时、空、物上的客观局限,互联网在时、空上是无边界的。虽然互联网是虚拟的,但互联网能够把工业时代的价值放大10000倍,而互联网虚拟的时间和空间可以创造出无穷大的时空价值,如淘宝、京东虚拟空间的产品超过沃尔玛无数倍;如果把互联网的虚拟网店搬到线下,从太阳排到月球也排不下来。
今天的世界已经变成地球村,你会发现你的对手已经不是你同行业的人,跨界劫杀的时代已经来临,不管身在何地,你躲也躲不掉,这一切就是因为互联网。由此,我们一定要明白:互联网是无边界,全覆盖的,能够真正让世界变小、让家变大。一个互联网公司,它也许不是做这一行业的,一样可以把你淘汰。
为什么如此艰难的互联网产业依然有那么多英雄好汉趋之若鹜?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今天的互联网时代残酷又有趣,爱恨就在一字间,所以又有了一句经典的玩笑话:“如果你爱一个人,一定要带他做互联网。”因为一旦成功,即使只是一点小成功,它的回报都会超出想象:假设你的企业做最简单的应用型的企业,即便是开发一个软件,都可能做成十亿量级的企业;假设把它做成一个平台型的企业,你的回报就可能会是百亿以上级;如果能做成一个全员覆盖,全生态型的企业,就可能是千亿量级的。这就是互联网的魅力所在!
连:连接、参与、赋能、协同、共生、共享
互联网是开放的共享空间,创造价值的唯一方法就是参与链接,与一切有价值的产生行为连接和共同价值观的分享,在参与和呈现中为自己增信赋能,通过参与赋能,与更多资源产生协同,把更多的需求让他人帮助你完成,形成共生共荣系统,所有人都用参与为梦想买单,用呈现为价值投票,协同前进,共建系统,方能拥有及共享系统美好的未来。
传统生意都是以自我为核心,保护自己的客源;而互联网产业时代,保守得不到回报。“学习力是创新力,协同力是生产力”,是互联网的规律。只有通过提升协同力,建立起流通信用,才能真正创造出价值。
要通过学习过程去捕捉到真正有效的信息,互联网产业的信息量非常之大,一分钟获得的信息量甚至可以与多年信息的总和相当,信息量太大,需要在参c的过程中去判断,找到自己要的结果,光有认知是绝对不够的,要从传统企业思维升级为创造社会价值的互联网企业思维,通过努力去参与推动社会进步,真正打造出自己的互联网企业,不参与、不连接,一切都是零。
人:一切围绕人、满足社会需求、 创造社会价值
消费互联网一切以物为中心,产业互联网一切以人为中心,产业互联网最大的意义在于解决社会需求,让更多的人参与共享经济,从而释放隐性资源,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实现了高度去中心化,让用户成为企业不花钱的员工。马云在阿里巴巴成功登陆美国资本市场时这样讲过:“阿里巴巴融到的不是钱,是投资人对阿里巴巴千万服务商的信任。”一个具备产业互联网基因的公司,在帮助释放社会隐性资源的同时,同样能够为更多人创造就业机会。
在生活中,如果儿童生病时伴随高烧现象,家长往往会在其皮肤上擦拭一定浓度的酒精溶液,通过挥发吸收热量来进行“物理退烧”,但是解决疾病还是要从根本着手。需求侧改革就是那个“治标”的方法,供给侧改革才是“治本”的关键。经济的发展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体现了对“人”需求尤其是个性化需求的重视,也是互联网时代商业本质回归的最佳证明。
所有伟大的互联网企业都是社会型企业,比如:滴滴打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必须要到交管所去投诉,才能投诉司机服务质量的情况;而现在,只要在网上的服务评价中打低分或者投诉,驾驶员就面临着处罚,所以就会更用心地为你提供服务。出行方式也在发生改变,我们不再需要在路边拦车,只要手机在网上下订单,就可以让驾驶员来到约定地点接你,恶劣天气也不受影响,由此可见,滴滴打车已成了社会离不开的服务平台。同样,阿里巴巴让生意不再难做,腾讯让社交更加便捷,因为它们能够产生人人离不开的社会价值,所以它们才能称之为伟大的企业。
心:心智、情怀
今天的互联网已经不是一个工具,他是心智的延伸,就像“火”点燃了“胃”一样,我们怕冷的时候会吃大量食物来取暖,今天有了火的发明,可以烤火取暖了,胃就不需要如此努力l挥功能了,所以说火改变了胃的属性;而今天互联网改变了人脑的属性,它可以比人脑更简单、可快速的获取信息,一分钟可以获取过去多年的信息,进而提炼到能够产生信用价值的信息。
当今社会许多人都在谈爱,爱和欲望是两个概念,真正的爱是超越现实、超越生死的,我们不需要靠道德修养来做这个体系,而是要靠真理――互联网思维!
六字矩阵核心:创新机制、构建信用、金融黑洞
篇6
对于常年浸在互联网的人来说,互联网思维这个词频繁地被提起是显然的。最近看到的一本新书《互联网思维
商业颠覆与重构》,这本书中将互联网思维解释为:专注、极致、口碑、快四个要点。而在我看来,互联网思维的核心依然是产品,专注和极致则应该类似的。我的结论是:互联网思维七式。
第一,极致简约。何谓简约?总听到有人在强调极致,在互联网上很少能够有真正的极致,敢于砍掉每一个可能造成多余的部分都是极致的体现。微信在产品的每一次改进中,都在试图调整产品的逻辑,包括把扫一扫、摇一摇这样的功能重新排列安排到不同的逻辑层次中,都是基于更加简约的因素。
第二,产品痛点。不管是什么产品,都需要从用户的痛点下手,以解决痛点为产品思路。痛点存在于原始需求中,也可以说是原始需求中需要产品人员特别注意的一种需求。能够被发觉的痛点往往代表的是一些真问题,而在其背后往往隐藏有价值的功能诉求点,对于产品来说,这些诉求点要足够真实并且能够获取用户的认同感,才能成为商业点。
第三,“屌丝”通杀。在史玉柱的征途游戏中成千上万砸钱的人很多很多。身边也有一掷千金花费20多万充值就是为了一把屠龙刀的记录。但是大部分人的消费还是控制在500元以下的,他们的存在才给史玉柱创造了今天的价值。还有余额宝,也不用多说,最好的例子。
也就是说,在互联网混,搞不定屌丝你就别想做高富帅的梦。互联网的屌丝经济之所以能撑起半边天,主要是由于这种经济模式中,“屌丝”需求、“屌丝”供给、“屌丝”流通以及“屌丝”特有的交易端是屌丝经济的核心。对于互联网来说,屌丝的需求就是难得的用户需求。
第四,粉丝至上。粉丝的力量有多强大?简单来说,就是米粉给了小米100亿。几乎所有的企业都知道,拥有自己的粉丝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就连一向持重的华为,也开始营销自己的“花粉”。乔布斯没有刻意去经营粉丝,却给了我们一个启示,那就是粉丝需要经营和维护。
对于粉丝,要有对父母的态度,要尊重以及照顾到粉丝用户的参与感、尊重感、成就感。
第五,打造爆点。所谓的爆点,就是产品值得用户为之引爆话题的点,简单地说就是产品的口碑落地点。既然要引爆,那么起码就要做到几点:首先,爆点不要太多,太多对于产品来说是负担,没有人会一直维持一种兴奋的状态,那样会窒息;其次,要真的能够引爆用户,而不是仅仅让用户觉得好,觉得好的,那只是产品的功能还不错,如果不能让用户觉得这个实在是太好了,一款产品就不算有爆点。最后,还要熟练掌握能够引爆话题的时间点。
第六,倍速迭代。迭代就是产品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过程。常有人说小步快跑,快速迭代。传统企业的产品从研发到投放的整个过程时间长而且程序复杂,而互联网时代讲究快字诀,很多产品的节奏是以周为单位。可见,速度对于处在高速发展的产品有多重要。因此,互联网思维里,快是不可或缺并且最不需要赘述的一大要素。
篇7
论述设计的互联网思维,必先谈及到什么是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具备了如何的特性?为什么这些特性会具备强有力的影响作用?设计如何结合互联网思维走得更远更好?
互联网又被称为万维网,由英文名称“worldwide web”翻译而来,即“世界范围内的”,“宽广的”,“网络系统”。无论是它被翻译成不同的语言,还是被简写成3个“w”,但是这些名称都围绕着它的一个中心的特性,即是大、宽、广、快――信息容量大、知识层级宽、辐射范围广、传播速度快。
但是单单只有大量的信息,宽广的资源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这些远够不成一个强大的系统。所以互联网更为惊人的是它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并且将已有资源进行分析分类再共享。在一大堆混乱的资源信息中,像是有无数双手,将他们分拨到一个个不同的信息篮筐中,以便使用者在提取他们需要的信息的时候具有足够的准确性。在这里,不得不说的是“大数据”这个富有当下时代性特征的名词。随之而来的数据库,数据链,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等等围绕大数据的商业价值和利润焦点,在IT业掀起了轩然大波。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敦促着人们需要更加强有力的决策能力,洞察表现力和流程优化的处理能力。例如风靡的美剧《纸牌屋》,Netflix的节目内容主席Ted Sarandos在调查了Netflix用户的收看习惯,归整出的数据之后得出了结论,认为David Fincher和Kevin Spacey的合作会吸引大量观众收看本剧。就是这样一个仅仅靠网站分析的数据,就决定了Sarandos的购买全部剧集的决策。这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所以作为设计,无论是设计师还是设计作品,都应具备这样的互联网思维,才能走得更远更好。对于用户,或者说是消费者不再是以前简简单单的购买产品或者服务,不同的用户会根据自身的行为和使用特点,对众多的产品或服务进行比对,并从中筛选出更适合自己的。而且有些用户,更甚是越来越多的用户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几乎都将关注力集中在“定制”、“专属”这样的词汇上面。作为设计师,不得不也将重新审视今后设计的发展方向――即设计的互联网思维。设计师不再只是低头画草图做设计了,还得更多的关注和分析用户群的数据特征和需求。例如手机等电子产品的设计,在互联网思维下的手机或电子产品的设计将不再是单纯的产品外观的优化,或者材料、电子技术的上的升级换代,而是根据使用者的在手机屏幕或键盘上的触按频率,分析出用户的使用习惯,比如哪些方位是比较容易即方便触按的,哪些程序是该用户使用频繁的,从而分析出该用户的作息时间、生活学习习惯、兴趣爱好、关注信息等,进而分析该用户群的潜在消费倾向,根据这些设计出更具有用户针对性的产品,直击消费者的购买
需求。
这样大数据时代下的设计思维,对于产品来说,无疑是更满足了用户的需求,但是对于设计师自身而言,也一定程度地产生了影响。当设计师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而无条件地走向极端,这个“极端”指的是设计师不再将专业的设计技能要素作为设计作品的理论支撑,这将是一件比较可怕的事情。这将是设计师对设计的互联网思维的思考。以用户需求作为导向进行产品的设计,这固然重要,但同时也不能放弃作为设计师最基本的责任和权力。设计的互联网时代,将是对设计师的一个巨大的挑战,再也无法像以前那样只要埋头画图做设计就好,也不能主观地一厢情愿地将自己对作品的想法和理解强加于目标用户身上;但是,也绝对不能不负责任的抛开设计的原则和理论,双手一摊告诉消费者:“好吧,就这样,你们想要什么就设计
什么。”
互联网的互动性将设计师与用户之间的距离越拉越近,两者之间的身份不仅在逐渐地融合,也在相互转换。还是以定制设计为利,用户可以根据自身地需求,选择不同地设计方案和元素的搭配,所以就用本自身而言,他也是一名设计师;而设计师这样一个群体也作为自己设计的产品的使用者,所以在设计时也会将自身的需求特点作为一条分析线。
篇8
一、媒体融合关键是“观念”和“思维”的转变
众所周知,“观念”是决定事物发展方向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说,某人是老观念,意指这个人以老眼光看问题、干事情,其直接的结果往往是工作上不敢大胆创新、不思进取,做事畏头畏尾,阻碍了新事物的发展。说某人观念新,是说这个人敢于打破常规,用新的理念思考问题,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打开一条新的思路,创造新的事物。
“思维”是决定人们思考的逻辑。用什么样的思维思考问题,也会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以及事业的成败。比如,用形象思维来主导写作,会写出文学类的作品;而用抽象思维主导写作,就会写出思辨类的作品。而我们现在提倡的互联网思维,简单地说,就是要求用互联互通的思维,或者形象地说用“互联网+”的思维,来思考、考量我们当前所面临的一切问题,找出事物发展的新的路径和办法。
从上述这两个概念出发,再来审视我们当前所面临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问题,也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启示,找出新的思路。
我们先来分析传统媒体,比如党报的情况: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党报人普遍盲目乐观,很多人特别是岁数偏大的同志,在思想深处或者表现在行动上不屑于新媒体,认为新媒体的信息、人群碎片化,公信力差,而且缺乏原创的信息,算不上主流的媒体。只有党报才是主流媒体,党报的信息渠道特别是政经类的信息,党报得天独厚,来源权威、独有,公信力自不必说。党报的“三度”即信度、深度、高度,新媒体不可企及。再者,党报党管,发行有渠道,广告有来源。党报人乐观地认为,有党在即使是面临着新媒体的多方竞争,党报的日子也坏不到哪里去。
但我们只要换个思维方式,不妨用互联网思维的方式来思考,你就会发现问题的端倪了。党报固然有新媒体不可比的许多优势,但与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所表现出来的“三度”,即宽度、速度、互动度相比较,突出的劣势就表现出来了:一是党报的传播速度太慢,报纸反应信息的速度最快是以24小时为限的,而新媒体是以秒时来反应的。二是党报这种传统媒体是以单向传播的,难以互动,而新媒体的传播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只要用户愿意随时可以实现双向或多向的互动。三是党报尽管是公信力强,但由于受版面的限制,所传播的信息量是有限的,而新媒体的信息是海量的,尽管公信力差了点,但也不缺乏好的内容,因为新媒体信息是整合了无数党报、都市报及其他信息渠道而来的。四是党报的订户是有限的,在国内大的报纸的订量也就在300万份左右,加之传播的系数以3-5人来计算,其传播的幅度也就是千万人次左右,而新媒体的传播是无限的,一条读者感兴趣的内容,其传播可以相互转发,瞬间即可达到数千万乃至亿级的传播效果。五是党报等纸质媒体自身的特性,决定其在保存和检索信息方面的不方便性,而新媒体在此方面有着无比的功能,其在存取信息、链接功能、检索速度等方面都是纸媒所不可比拟的。
再来看新媒体,尽管上述我们列举了它的许多优点和缺点,但有一个问题不可忽视,就是从事新媒体的人,目前存在信心不足的问题。新媒体技术要求高,投入大,但目前还没有找到一个能持久盈利的模式,致使投入和产出的落差较大。从目前做的比较大的网站或比较好的微信公众号来看,尽管还没有成熟的盈利模式,但由于网众数量大,点击量高,粉丝多,从不同的渠道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简言之,不管是网站还是客户端等,只要拥有强大的用户群,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是双丰收的,显示出巨大的发展空间和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正如美国智库“新美国”总裁安妮・玛丽・斯劳特在《什么是国力强大的关键?》一文中所说的那样:当今世界谁影响并控制信息流动,才是国力强大的关键。这是多么直接的令人警醒的论断!
从上述我们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分析对比中,不难看出两者存在的优势和劣势。在当今信息大爆炸和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如果我们不去转变观念,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自觉地用互联网思维来思考和谋划传媒业的发展,定位我们的未来,就可能被时代所淘汰,进而危及国家的安全。因此,我们党早在十报告中就提出了大力发展互联网和新媒体的问题。随后,在一系列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讲话中,反复强调党和国家工作人员、党的新闻工作者都要树立互联网思维,强调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要深度融合,做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并且把它提到关系到党和国家安全的高度。
二、值得研究、借鉴的实践范例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全国各级党报社和广播电台都在按照总书记的嘱托,大力转变思想观念,解放思想,自觉地运用互联网思维来谋划推动深度融合的实践。全国各地党报社、广电系统的新闻工作者出现了从对媒体融合漠然处之到热情拥抱新媒体、敢用敢试敢于创新新媒体的良好氛围,意识到媒体融合就是媒体的未来,从而都在进行媒体融合的大胆探索,尝试如何把党报独具的“信度、深度、高度”的“三度”优势与新媒体独有的“宽度、速度、互动度”的“三度”优势有机地融合起来,形成新的媒体矩阵和较强的实力、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取得了一批值得借鉴的成果。
带着如何在民族地区加快媒体融合的课题,近期我和内蒙古日报社有关方面负责人到浙江、上海和江苏等地的党报社实地考察学习,在他们火热的媒体融合改革实践中,我们学习到了一些可资借鉴的成果,思想观念进一步得到了转变。如,浙江日报集团在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把顺应用户需求变化作为中心环节,重塑传播逻辑,转变发展方式。其坚持新闻传播价值,服务集聚用户,从提供单一新闻资讯向以新闻资讯为核心的综合服务转变。他们围绕建设具有“党报特质、浙江特点、原创特色、开放特征”的主流网络媒体平台,全力打造“三圈环流”的新媒体矩阵,构建以浙江在线新闻网、浙江新闻移动客户端、浙江手机报及移动视频客户端等“四位一体”的网上党报,加快做大做强主流媒体舆论阵地。浙江日报集团几年来的大胆探索,取得了良好的融合效果。
新华报业集团从2015年以来,在总结以往媒体融合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对集团现有新媒体产品进行升级、改造,举全集团之力打造“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交汇点”的基本定位是集团战略级产品,与平面媒体新华日报、PC端网媒中国江苏网共同构成三位一体、互为协同、覆盖三代传媒形态的江苏第一主流媒体矩阵。“交汇点”成为“数字媒体+移动媒体+民生服务”的新一代掌上平台,打造集新闻资讯、政务查询办理、民生服务、移动化建设的超级互联服务入口。特别是其“中央厨房”建设值得借鉴,它是一个集团统一的内容制作平台。集团各媒体记者采写的稿件全部进入这个制作平台,由中央编辑中心处理、加工、分发。集团各媒体编辑部从平台抓取稿件后进行二次加工、深度开发。考虑到各媒体定位不同,可以通过定制、专供等形式满足各媒体的个性需求。浙江日报集团和新华报业集团各有千秋,在融合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但在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在体制、机制方面还有较大的阻力,还没能彻底解决在深度融合上“彻底通”的问题,存在网上原创稿件不足、更新速度不快、考核认定困难、两张皮影子仍在等问题。
浙江报业集团和新华报业集团存在的问题,在上海传媒集团的解放日报社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解放日报社在上海市委的强有力的领导、支持下,积极树立、运用互联网思维,对解放日报社的定位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一是把解放日报社定位为“以互联网传播为主渠道,以报纸传播为依托的新型媒体机构”,就是把过去以办好报纸为中心,转变为以办好网媒为中心,这是根本性的转变。二是在体制上大胆改革,报社的原有机构全部推倒,以网媒为中心进行重构,形成了新闻中心、视觉中心、运营技术中心3个中心,9个新闻频道,80个栏目的上海观察网的新的组织结构,原有的网媒人员、《解放日报》记者编辑全部重新竞聘上述新的工作岗位,实行栏目竞标的方式竞争上岗;而《解放日报》只保留要闻、地闻、专副刊3个精干的编辑部,报纸稿件各部编辑直接从上海观察网库选取,进行二次加工处理,达到报纸用稿的要求。这一改革彻底打通报和网的阻隔,彻底解决了报网两张皮的问题,原创稿件数量大大增多,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稿件的公信力大大提高,网上的内容大大丰富,栏目设计大大的贴近用户,大大提高了解放日报社的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真正实现了传统媒体和网媒深度融合。三是实现了考核机制的变革,变过去的人工、主观因素为主的考评体系,为以传播力、影响力为主要标准的上海媒体传播影响力软件分析系统。这个系统以稿件的传播次数、传播幅度等要素为主要标准,电脑软件自动生成,据此进行加权计算得分,换算成劳动报酬,既客观又准确,是目前看到的比较科学实用的稿件考核评价系统。
篇9
“我仿佛就感觉自己的企业,如果再不找到一条新的路,可能也有一天就会倒塌。”这种危机感时刻困扰着他。
陈远河出身福建武平的农村,高中跟老师闹矛盾,书没读完就跑出去打工。十几年的商业经历告诉他,这是违背商业法则的行为。当时他的预判是,如果再跟那些O2O一样烧下去,企业迟早会活不下去, toVC的烧钱补贴做法在当时颇为盛行,但跟吸毒一样,愈陷愈深。他开始谋划出路。
转型的速度比所有人预想得要快。陈远河走访了很多相关企业,瞒着团队和投资人,花了三个月时间调研。他跑到各地的线下机构,找到公立学校老师,选择转型方向,最终定在了课外学习中心的方向,里面有托管,有学生作业辅导,有艺术培训。调研完马上又是春节,陈憋着一股气,没敢跟任何人说起,让大家安心回家过年。团队浑然不知,依然还在做着O2O的事情。
年后第三天,陈远河把全员召集起来,在一间大会议室里。他宣布转型,停止O2O业务,把新的任务安排下去,目标是两个月内把整套东西做出来。他们发现前方的旗帜已经变了,需要他们重新适应新的战场。
合伙人黄非第一个觉得不靠谱,他是陈远河的中学同学,两人相识多年。为什么帐上还有钱不继续烧下去?当时请他烧掉的钱只有融资的五分之一。一年多时间,烧了三千万不到。所以多数人的意见是在线上坚持下去。
“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企业要活下去,这对他们是最大的责任。”陈远河已无心恋战,没有等到所有人都同意,立马把船头进行了调整。做这个决定的两三个月后,黄非决定离开,跑去做了另外一个项目。
也几乎同时在进行一场关乎命运的调整。宜生到家在9月份开始收缩,把速度降下来,减少亏损,提高收入。8月份的实付比(实际支付比率)不足20%,每单160块钱实际才收了30多块钱,而光给技师工资就要120块钱。这意味着,做的越多亏损越多。如今,调整过后,宜生到家每月营收已经超过1000万元,从一个上门按摩的品牌扩大到了健康管理的范畴。
今年5月,黄致夫的Pre-A轮融资寻求了三个月后又退了回来,无果而终。他发现冬天还没有转暖的迹象,决定趁著寒冬重新考量产品和业务。
篇10
各位看官一定觉得当今的武侠剧狗血,没有逻辑,但其实,现下互联网圈和投资圈里的故事更加狗血没逻辑。趁着O2O的春风,卖烤串的,卖牛肉面的,卖白菜的,卖煎饼的,甚至是卖成人用品的,抑或是啥都不卖,准备炒作完以后卖自己的,都踩着“互联网思维”这股祥云,直冲万里。
看着做假面膜的发了财,弄假概念忽悠钱的上了市,一堆人也纷纷不学好,就学会了别人炒作和恶俗,殊不知,做假面膜的有很多家,能趁早洗白上岸的不多,单靠炒作是不行的。我们现在很多强调“互联网思维”的人,其实就只是利用了互联网的营销和炒作方式,包装个概念骗骗客户,骗骗消费者,搞几个大号,弄点出位的观点,合作几个粉丝多的公众账号,仅此而已。
用互联网做营销,就叫有互联网思维了吗?其实不然。如果说你有真才实学,这样炒作无可厚非,但如果腹内空空,只是炒作,最后搞坏了行业风气,害人害己罢了。
一个行业的核心流程是否被互联网优化改造,才是“互联网思维”是否起作用的关键标识。
骂完别人,总得说说自己的观点等着别人骂。什么叫一个行业有了“互联网思维”?说得直白点,判断一个行业是否被互联网化的重要指标就是,这个行业的核心流程是否被互联网化。
以大家每天都要面对的吃饭问题举例,去餐馆吃饭(非订餐业务)在C端的角度,如果以一个产品的维度来看,核心流程是:查询信息-定位-点菜-用餐(服务)-结账等,今天很多做这部分业务的公司,正在谋求的是做好前两步和最后一步,很多公司还只是在做第一步,而且居然还在用400电话的方式做第一步,这不是nozuonodie是什么,最近倒掉的饭统网就是血淋淋的例子。
假设我今天决定和同事聚餐,6点下班,但下午14点我已经在线上定好了某个餐厅的某个包间甚至我喜欢的某个桌子,定好了我要的菜和上菜的时间以及步骤,完成了支付。7点30分,一行人到店里,饭菜在最合适的温度和时间上桌,吃完拍拍屁股,拿出手机对着一个扫码器刷一下验证,自动转账即可走人。当然,餐馆也会依据我们长期的用餐习惯和剩菜的比例,待我下次订餐时,推出建议的菜品和菜量。这些都是一个行业被互联网优化和改进的最基本方式。
其实这种改造和优化并不复杂,该有的技术储备都有了,剩下就是看如何找到利益驱动点,来驱动这个领域逐步改进。用互联网炒作卖成人用品不是“互联网思维”,往深了想一步,利用互联网手段“使用”成人用品和根据用户的数据统计,改进产品设计、制造环节、服务环节才是正解。过于具体的,各位看官自行发挥吧。,本人就不写了,甚为不雅。
除了餐饮,想想电影院,想想超市,想想在线旅游,我们看似已经被互联网化的很多领域,其实从产品的角度看,他们的核心流程还隐藏得比较深,用户不便利的地方也还有很多,这些貌似互联网化走得早的领域,离被重构,被颠覆还有距离。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互联网营销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