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课本范文
时间:2023-03-24 10:05: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子课本,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 共探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及应用的发展之路 电子课本出版与生态发展的阐释与研究 教育信息化暨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及应用国际论坛 浅析健全地质勘查预算标准研制与使用标准的完善的过程研究 面膜的研制与分析 电子课本的术语、特性和功能分析 信息技术学科电子课本建设的研究 《电子云课本》的研发与应用 兼容与超越:电子课本的内容包装设计 基于iebook的小学数学电子课本设计与开发 面向自主学习的电子课本设计与开发 企业技术标准的研制与实施 基于电子作业系统的研制与开发 关于航天型号研制项目技术状态管理的研究与分析 EPUB电子书标准研究 电子课本畅想曲 应用电子技术与行业标准衔接的课程体系研究 CDIO标准下的中职电子商务课程研究与探索 民族标准弩的研制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分析与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3-01-05].
[19]祝智庭.教育技术前瞻研究报道[J].电化教育研究,2012(04):5-20.
Kim M, Yoo K H, Park C, et al. Development of a digital textbook standard format based on XML[M].Advances in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010: 363-377.
Chen J, Li Q, Wang L, et al. Automatically Generating an e-Textbook on the Web[M].Advances in Web-Based Learning–ICWL 2004.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004: 35-42.
Mackintosh, D.W.Pre-Conference Workshop II: Introduction to Open Peer Collaboration Models for Open Textbook Development[EB/OL]. http://ict2012.ouhk.edu.hk/.[2013-01-05].
Hylén J.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J]. Proceedings of Open Education, 2006: 49-63.
Ditmyer M M, Dye J, Guirguis N, et al. Electronic vs. traditional textbook use: Dental students’ perceptions and study habits[J]. Journal of Dental Education, 2012, 76(6): 728-738.
Sun J, Flores J, Tanguma J. E‐Textbooks and Students’ Learning Experiences[J]. Decision Sciences Journal of Innovative Education, 2012, 10(1): 63-77.
Dennis A R, McNamara K O, Morrone S, et al. Improving Learning with eTextbooks[J]. http://etexts.iu.edu/files/Improving%20learning%20with%20etextbooks.pdf.[2013-01-05].
顾小清,许哲.电子课本何以支持教学方式变革[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3(02):13-17.
祝智庭,郁晓华.电子书包系统及其功能建模[J].电化教育研究,2011 (4):27-34.
傅伟.富媒体技术在数字化学习终端上的应用探索[J].远程教育杂志,2011(4):97-98.
篇2
[关键词]电子课本研发 问题 解决办法
[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
几年前,人们还在对电子书这种新兴事物持观望态度,如今,阅读电子书、电子杂志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习惯。欧美等国对电子课本的研发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我国部分学科的电子课本已经面世并投入使用。从长远来看,电子课本将会是数字时代课本介质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电子课本研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电子课本有着传统纸质课本无可比拟的优势,在研发过程中,人们力图充分发挥电子课本所特有的功能,拓展学生视野,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但我们依然要看到电子课本发展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 内容选取不恰当
电子课本的内容选取不恰当,是电子课本研发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电子课本选取的内容应与学科核心内容紧密相关,且与学生的学习进程[1]相符,通过一定的学习进程促进学生对学科核心内容的理解。但目前并非所有的电子课本的内容都能达到这样的要求。
例如,小学中低年级有关“固体的认识”这一部分,所指向的学科核心内容是物质的原子、分子理论,是学生学习进程中处于最初阶段要认识、理解的内容,即从宏观层面认识固体及其性质。电子课本中可选取这样的内容:让学生对由不同材料构成的固体进行比较,如对大小基本一致的木勺、塑料勺、铁勺等,从轻重、色泽、能否被磁铁吸引等方面进行比较,从而获得对固体性质的初步认识。但有的电子课本仅仅是让学生认识不同的固体,记忆这些固体的名字,这与学科核心内容关联不大,仅仅是事实性知识的堆积;且滞后于学习进程的需要,仅仅是要求学生记忆一个个孤立的个体,学生不能获得对固体的概念性理解。有的电子课本过早地引入公式,如密度公式ρ=m/V,让学生通过测量不同固体的质量和体积,计算出相应的密度,这种定量计算的方式,超前于学习进程的需要,学生无法与之前对固体的认识建立联系,因此,学生只能生硬地记忆公式,既不理解公式的含义,又不能运用公式解决问题,无助于此阶段学生对固体应有的认识和理解。
2. 盲目追求形式的多样化
形式过于花哨,是电子课本研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鼠标点到这里,电子课本会发出声音;点到那里,会出现一些图片;再点到另一个按钮,又会出现一段动画……人们大多会认为电子课本本应如此,就是要形式多样,以区别于传统纸质课本。固然,与电子课本研发的最初阶段人们对电子课本的朴素认识——电子课本就是纸质课本的电子版相比,这种想法与做法显然是前进了一大步。但课本的内容永远是第一位的,采用什么形式应根据具体内容而定。如果不顾内容需要过于追求形式的多样,不但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反而会使学生的兴趣点发生偏离,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有些电子课本在学生通过阅读文字便很容易理解的内容或学生早已熟知的内容上花费过多精力,而对那些学生仅凭文字或简单的图画较难理解、需要下大力气表现的内容却一笔带过。还有一些电子课本忽略了对培养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有重要作用的内容,这些本应重点反映的内容却没有进入研发者的视野而处于边角地位。这使得有些电子课本表面看来内容丰富,但实际上中看不中用,空有一副花架子。
3. 界面设计不够友好
界面不够友好,即易用性、可操作性、人机交互性不强,也是电子课本研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例如,有的电子课本中并没有预留出学生做笔记的空间,致使学生仍需将笔记写到本上。有的电子课本根据各课内容设置了相应的参考资料,穿插在各课之中,但单元主界面并没有设置相应的按钮,而只是将按钮设置在各课中,这对于那些想搜寻某一参考资料却不知该资料具体在哪一课中的学生来说非常不方便,他只能一课一课挨着找,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有的电子课本在检测部分,尤其是主观题部分,学生作答后提供的反馈并不令人满意,不能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恰当的反馈。此外,大多数电子课本并没有设计“帮助”按钮,在电子课本的研发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如何帮助学生熟悉电子课本的使用,这对于那些不熟悉计算机或对课本内容、电子课本设计不了解的学生来说是非常不便的。
二、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
电子课本的研发尚处于起步阶段,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我们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逐步解决并防止类似问题的再次出现。
1. 研发目的不清
上述问题的出现,研发目的不清是一个重要原因。有些人并没有认识到电子课本对学生所起的重要作用,他们坚持认为纸质课本仍是学生学习的必要载体,对于电子课本,认为可要可不要,只是“为了开发而开发”,为了顺应电子产品日益发展的形势,甚至将电子课本研发作为噱头,以赢得外界的眼球,借以提升自己在业界的影响力。从服务教学的最终目的来看,这些认识都存在某种程度的偏差。我们必须对“为什么研发电子课本”这一问题有清醒的认识。研发电子课本,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进程[1],电子课本将各种学习内容以适当的方式灵活表现,使学习内容的初始概念得到充分展现,这些概念被不断构建、逐步完善,学生在概念构建的过程中发展各种能力、培养各种情感。我们应认真分析前述问题产生的原因,树立正确的研发动机,从源头上把好电子课本质量关。
篇3
【关键词】高频电子技术;应用型本科;教学改革
高频电子技术是应用型本科教学中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之一,也是一门理论和实践都要求较高的课程,同时也是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一门课程,它内容丰富,应用广泛,新技术、新器件的发展也非常迅猛。因此搞好该门课程的教学对于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桥梁作用。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信息与通信教研室在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的“高频电子技术”的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可以说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一、高频电子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一般院校来说,高频电子技术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都是单独开课,即讲完理论课再去做相应的验证性实验,这种以分段实验来验证相应部分理论的教学方法会使理论和实验教学割裂开来,不利于理论和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
1.实验教学中的问题
传统的高频电子技术实验课多是验证性的实验,如小信号选频放大器、调幅技术与二极管包络检波器、正弦波振荡器、混频器等实验,这些分立的验证性实验项目对学生理解分段的理论知识的会有一定的帮助,但不能达到提高学生对高频电子技术整体技术理解的目的。且现在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多是现成的实验箱或实验板,学生实验时只要参照实验指导书,利用信号发生器、扫频仪、示波器等常见用仪器,按照所要求的步骤、方法,连接好实验箱上的线路并观测相应的仪器,通过简单的调试就可以观察到实验现象并获得测量结果,记录下实验数据,写出实验报告就算完成了高频电子技术实验。这对于应用性本科教学中的学生通常是不够的,因为他们通常不会课后再去查资料,对实验内容的思考仅限于书本上的知识,对实验中遇到的异常现象不知如何进行解决。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只重视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忽视了实验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其实,实践性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种条件,让他们在正确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实践来提高对高频电子技术的理解和实践能力。正确的引导应用性本科教学中学生动脑筋、查资料,鼓励他们掌握新知识、创新实验方法、不怕失败、善于从成功与失败中吸取经验与教训。
2.理论教学中的问题
目前我国应用性本科教学中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对于课程中高深理论和公式推导并不需要要求过多,但是高频电子技术课程的中公式和理论推导又非常多,而且不好理解,现在的教学方式又都是教师在黑板上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通常只注意理论上讲解,缺乏物理概念的形象阐述和应用方面知识的解释,课程就会变成一门数学公式或数学模型推导课,对于应用性本科教学中的学生学习的难度会大大增加,因此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而且教师在授课时要么依靠多媒体课件,要么黑板上直接讲授,教学方法相对单一,达不到应用性本科教学中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目标所期望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应用型本科教学中必须对高频电子技术这类理论和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进行改革。
二、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
1.实践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理论课堂搬进实验室、做做讲讲、讲讲做做
考虑到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应用性本科教学中理应把培养应用型人才放在首位,所以将这门理论性和工程性都极强课程教学方式改变为以实践教学为引导,在实践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进行理论分析教学。具体做法是先把学生高频电子技术的理论课改在实验室中进行教学,利用相关高频电子技术实验的工程实践作引导,如可用一个具体音频收发机的具体电路来对应讲解高频电子技术课本上的基本理论,即在实验室中做做讲讲、讲讲做做,学生以手做、眼观、配合以简单数学分析的学习方法来理解高频电子技术理论。例如讲到小信号选频放大器这一章就可以利用收音机选频接收的实际电路来引入LC选频电路和高频放大器的概念,通过实际电路的演示配合讲解使学生对选频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有更进一步的理解,这样可以做到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从而能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关于实验报告的改革
实验报告是学习实验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学习高频电子技术时,更是不能缺少实验教学内容,它不仅能加深理解已学的理论知识,而且能提高学生实验总结能力和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为后续类似理论课程的学习和从事实践技术工作奠定基础。
实验报告是为实验教学而设置的一个考查和评价学生实践操作和理论分析能力的手段。由于把高频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放在了实验室,教学方式改为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所以对过去的实验报告中的一些内容和形式就需要进行改革。学生过去通常都是看着实验指导书来抄写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步骤等一些对理解高频电子技术无用的内容,做了许多无用功,所以为了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避免学生浪费大量的课余时间去抄写一些不必要的东西,把《实验报告》和《实验指导书》二者合二为一,将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一本《高频电子技术教学实践手册》。其内容主要为:
(1)教学实践内容。
(2)工程实践的目的。
(3)工程实践所需要的仪器。
(4)工程实践的课件及电路。
篇4
关键词:本科 电子技术 实践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b)-0000-00
1电子技术实验课程的现状分析
1.1实验课程尚未独立,课时安排不合理
在大部分高校中,学校的实验课是作为理论课的一部分进行学习的,实验课用作理论课的辅助学习。在实际情况中,实验课具有理论课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门实践课,它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实验课的教学可以把理论课中零散孤立的知识点有效的结合,使之贯穿整个课程的学习。
1.2实验室设备不完备,基础设施不完善
由于部分高校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实验室资金严重短缺,一些实验室设备长期不进行更换,造成实验系统过于老化。当进行实验操作时,一方面,由于元件损耗,设备老化等原因而得不到正确的实验数据,这样不仅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而且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由于高校不断扩招,实验室设备的数量不能保证每个学生进行学习实践。
1.3学生的基础与学习的主动性存在差异
由于电工电子技术实验要求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强,大部分学生又对电工电子实验比较陌生,并且没有实际操作的经验,这就造成了他们在理论学习中不能正确的对待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说,培养学生对实验教学的认识,实验教学才能发挥发挥它的最大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2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路径探析
2.1转变传统观念,加强实践教学
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是用以掌握知识和实践知识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就是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两者之间没有孰轻孰重。学习知识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学习,也可以在实验课上学习,而对于实践而言,我们不仅可以在实践课上进行,也可以在理论课中进行实践。因此,我们应该转变实验课从属于理论教学的传统教育思想,有计划的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在理论教学中的比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
2.2引入现代电子技术,完善实验课程体系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微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设计的方法与理论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对电子信息类和电气类专业的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培养,依据“基础、提高、综合、创新”课程设计的要求,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校要根据电子技术发展的要求,大力提倡电子信息类和电气类专业的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实践的活动,使学生所学课本知识内容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巩固专业知识,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探索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与电子专业学生获取知识矛盾的新途径。
2.3加强实验室建设,扎实专业硬件基础
加强实验室建设,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要转变错误思想,加大对实验室的资金投入。近几年,由于国家对于学科建设的大力支持,学校加大对实验室的资金投入,实验室可以利用这些资金对部分设备进行维修更换。其次,提高管理水平,完善规章制度。高校实验室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实验室仪器管理制度,向学生介绍实验室仪器的使用方法,减少因为操作失误而引起的设备损坏,当实验结束后,由老师检查实验仪器后方能离开,对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要做到责任到人,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事实证明,通过提高管理水平,完善规章制度可以有效地减少学生操作失误,培养良好的操作习惯。
2.4扩大学生自主实验,改革实验教学课程内容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教育在新时期内要以人为本,将传统“以教为主”的教育方式慢慢向“以学为主”过渡,逐步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近几年,部分高校将“开放创新实践”纳入“电子技术实验”的必修实验环节,其实验内容紧密结合理论知识,保证创新实践的内容的创新性和实用性,以鼓励每个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
2.5建立健全开放实验平台,促进学生探究式学习,
学校应该推进开放实验室的建设,利用实验室资源为广大学生提供一个免费学习,开放交流,进行实践创新活动的平台,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体,为学生的开展创新活动提供最大的可能。
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推广,让学生体验到主动探索性实验的乐趣,由被动变主动。在开放实验室这个独立的平台中,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对实验方案反复推敲、分析实验过程、观察实验现象、处理实验结果,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索的能力。开放式实验教学方式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和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积极参与到老师的研究课题当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初步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适应当代电子技术发展的教学新体系。
2.6加强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学校在提高实验室硬件设施的基础上还应该加强实验室教学队伍的建设,如果没有好的实验室教师团队,再好的实验条件和实验设备也不能体现出它们的价值。所以说,实验室教师队伍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加强实验教学队伍的建设:
实验室教师队伍的建设不能急于求成。实验室的技术人员应该在充分了解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下,正确操作,逐步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实验室设备正常使用,发挥最大的功能。实验室技术人员在设备出现问题时,能够找出问题所在,并及时维修,保证学生的正常使用。(2)对于部分特殊情况实验室,应该提高实验室科技人员的薪酬待遇,有利于实验室的人员稳定。(3)定期对实验室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掌握设备工作原理,熟悉设备操作,提高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实践教学能力。
3 结语
电子技术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进行后续电类各专业的学习的基础。伴随现代电子信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方法已难以适应时代的需求。我们必须认识到电子技术课程所具备的特点与特性,如较强的理论性、应用性和工程实践性等特性以及综合性强、应用范围广、内容更新快等突出特点,不断的深化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发挥其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姜风国."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02:137-138.
篇5
《金工实习》是正式进入专业课学习之前的一门实践性技术基础必修课,其作用举足轻重,它不仅将学生引导入工程师成长的正常轨道,还将学生从感性认识事物提升到改变和创造事物的高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新的加工方法和设备不断涌现,《金工实习》课程教学也需要不断的改革和发展,才能适应当前教学需求。金工实习是学生走进工程师教育的第一门实践性课程,是工程教育最基本的工程实践内容,是卓越工程师成长的引导性课程。金工实习在课堂中通过对基本技能的讲解和实践,引发并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在课堂后,通过对某些零件的设计与制造,建立并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引导他们将思考带到自己的项目设计制作中,对自己所做的项目可以勇敢地提出疑问,并进行适当的创新探索,最终实现从实习到研习的转变,完成授之以渔。对多个学校金工实习的运行情况进行了考察,购置了各种设备,并将新的《金工实习》课程体系运行了两年。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将旧的课程教学目标———“熟悉、理解、掌握金工实习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变为新的课程教学目标———“通过课程学习,提高个人工程素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总结凝练出“学生主导,专业教师、技能教师和实验室教师协助,通过知识和实践的相互交叉,着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工程素养和实践能力共同发展”的实习教学理念。这两年的运行已为我们提供了足够的教学改革经验,探索出了一条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改革内容
以往金工实习课程中,教师配备不合理;实习只是按照图纸制造加工出零件,对零件在整个系统中的作用和零件加工的具体要求并非了解;教材由于选用了其它学校的教材,其内容并不适合我校电子类工科专业的实习,实习项目缺乏针对性,在较短的实习时间内无法达到较好的实习效果。这种旧的实习模式已经严重影响了我校电子类本科学生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对事物的好奇心,影响了创新意识的培养。针对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我系购入了大量的新设备,结合之前的教学大纲,修订了2014版教学大纲,将电子类的金工实习课程进行了分层次设计,并配备相应的指导老师。金工实习的指导老师主要分为四种:①知识面广但实践能力弱的专业教师,主要负责理论课的讲授,并指导学生数控程序编写,实习中管理学生按操作规范实习;②技术能力强但知识面窄的技能教师,主要负责车床等的实际操作与演示、管理学生按操作规范实习;③专业知识强的外聘专家,主要负责指导、培训专业教师和技能教师;④实验室管理强但知识面窄的实验室管理员,主要负责金工实习各种工具的发放与回收、管理学生按操作规范实习、安全教育等内容。
2.1层次化实习教学方法
为了培养学生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在学校对金工实学时不变的情况下,改革金工实习的教学方法,采用层次化实习教学方法。层次化实习教学方法是指将金工实习按照认知训练、项目训练、项目创新训练三个层次,其中项目创新训练属于课程的外延。认知训练以机械制造过程中相关的各种知识为基础,包括各种机床的安全规章、操作与加工方法、机械制图与识图、加工工艺的编制、技术测量等训练内容。认知训练是金工实习课程的核心内容,是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工程素养为目标。在金工实习上课前,学生完成工程制图中识图模块、技术测量模块的复习与回顾;完成机床的安全使用防护;在实习的过程中,讲解各种机床的安全规章、操作与加工方法和加工工艺,要求学生根据所要加工的零件分析并编制加工工艺。项目训练是在认知训练的基础上,通过一个具体加工项目,完成金工实习的训练方法。该种方式是一种更为深入的实习训练,学生对各个零件在整个项目中的作用与功能会得到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在该阶段,核心内容是完成零件的设计与加工工艺的编制,整个项目中系统的装配与装配工艺的编制。项目创新训练是在认知训练和项目训练的基础上,结合多个课程知识,确定一项实习项目的训练方法。该方式是一种最为深入的实习训练,通过该实习训练,增强了学生的工程创新意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了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在该阶段,关键是完成图纸的审阅与加工工艺的优化。项目创新训练是金工实习课程的外延,学生主要在科技竞赛、创新创业项目、工程实践、毕业设计和科研等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如需加工零件或装配,只需与专业教师或者实验室管理员联系,老师审阅图纸后,学生进行零件加工工艺或装配工艺的编制,再与技能教师约定好时间,审核零件加工工艺或装配工艺,完成零件加工工艺或装配工艺的优化,最终在技能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零件的加工或装配。
2.2模块化零件制作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对本专业和金工课程的兴趣,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改革金工实习的教学内容,采用模块化零件制造方法。模块化零件制造方法是指将零件加工分为若干个模块,通过学生思考,采用集成创新的方法,选择不同模块进行组合形成所需零件,编制并优化与模块特征相对应的加工方法和工艺,在老师指导下完成零件的加工制作。模块化零件制造方法具体操作方法(以轴类零件为例说明)是:轴类零件一般有台阶、倒角、通孔、内螺纹、外螺纹、端部半球体和椎体等多种特征,这些特征在较短的实习时间内,是无法逐一完成,我们必须进行取舍。如果图纸已经确定好并发给了学生,那么这样的实习,必然会导致学生的实习兴趣不高,最终无法完成金工实习的教学目标,无法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如果学生能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根据各个零件在系统中的功能,对应选择相关特征绘制零件图,由于每个特征都有其相对应的工艺规程,这样只需根据零件的特点和车床的类型,初步完成零件的加工工艺编制,通过专业教师的审核,在技能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零件的加工。
2.3金工实习课程外延建设
金工实习课程外延建设,主要是指金工实习网络课程的建设。由于金工实习课时很短,为了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需要在课前预习部分金工实习知识。网络课程的建设可以确保课程的第三个教学层次———项目创新训练阶段的顺利完成。网络课程中主要包括各种机床的安全规章、操作与加工方法、机械制图与识图、加工工艺的编制、技术测量等各项知识,这些知识以视频、动画等多种文档格式到网上,方便学生预习与学习。
3.教学改革效果
此次的金工实习教学改革开始于2013年。从运行情况看,效果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提高了学生的工程素养。由于金工实习课程外延建设的逐步完善,缩短了学生认知训练所需要的时间,保证了认知训练和项目训练各项实习内容的时间,提高了学生的工程素养。②提高了学生多学科的创新能力。通过项目训练,学生掌握了零件加工的一般方法和一定的创新思维,再加上项目创新训练,学生在工程实践、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和科研中有了更丰富的想法。通过两个层次的训练,学生能够针对自己的项目综合多个学科的知识,提出一种或者几种零件结构。③提高了指导教师实践教学水平。在三个阶段的实习过程中,学生提出的各种零件结构的想法,给专业教师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在讲解的过程中扩展了实习的深度和广度。学生提出的各式的零件结构和各异的加工工艺,也促进了技能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
4.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探索
虽然这次教学改革的效果明显,但仍需要做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继续完善金工实习课程外延建设。今后需要将更多的资料,其中包括视频、动画和项目上的一些零件的制作方法等文档网上,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宽广的创新平台。②编写金工实习教材。现在的金工实习课本大多都是针对机械类或近机类专业,没有针对电子类工科学生的金工实习教材,为了金工实习课程的顺利开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编写一本适合电子类工科学生的金工实习教材。③建设创新创业平台。为了能更好的利用工程训练中心,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以工程训练中心为核心建设一个学生创新创业平台。
5.结语
篇6
论文关键词: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教学方法
电力电子技术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主要研究电力领域中使用电力电子器件对电能进行高效的变换和控制,是电力、电子、控制三大学科的交叉学科。目前,“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类本科专业最为重要的学科基础课之一,教学内容涵盖电力电子器件、四大类电力变换电路、控制技术以及电力电子新技术等多方面知识,理论性和实用性都非常强。为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该课程要求教师能结合各自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设计课程,均衡理论和实验教学的比例,针对具体不同的授课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分析方法等理论知识并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浙江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是全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类本科专业教学链中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它的前续课程有“电路原理与实验”、“模拟电子技术”、“电机学”、“数字电路与数字逻辑”、“电气工程基础等”,后续课程有“开关电源设计”、“控制电机及应用”、“现代电气传动控制技术”、“DSP原理及应用”、“毕业设计”等。多年来,我校在不断学习国内外高校教学经验的同时不断实践,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积极改革创新,追求高质量和高水平的教学。
本文将主要介绍我校多年来在电力电子技术本科生教学方面所取得的一些实践经验以及关于今后如何继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的一些设想。
一、注重建设教学团队和培养青年教师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是知识的教授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同时还是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者。优秀的教师是保证教学高质量和高水平的关键,他们为人师表、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富有爱心,能够激发学生求知的热情,既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又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
经过多年的积累,目前我校电力电子技术本科生教学团队已初具规模,核心成员主要有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实验员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2人,硕士学位3人。该团队每年都会承担全校3个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类本科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自动化专业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育专业)约6~8个班的电力电子技术教学工作。为保证全校范围内该课程教学内容与质量的一致性,各授课教师按统一的教学大纲分专业分班级进行教学,期末所有选课的学生参加全校统一的考试。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学生呈现出来的特点也各不相同。在学内容的前提下,各教师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采取灵活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针对性授课,确保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校电力电子技术本科生教学团队自组建以来一直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并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交流并总结教学经验,共同开展教学和科研课题项目,促进各成员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业务上的进步。在培养教学新生力量上,该教学团队引入青年教师导师制度,由多位(副)教授级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对经验尚浅的青年教师进行全程、全方位的培训,包括写教案、制作PPT课件、课堂试讲、实验指导、批改作业、学生答疑、拟考试卷、指导毕业设计等。每个阶段,指导教师都会对青年教师的表现做出中肯的评价,帮助他们尽快熟悉业务、提高水平。在整个团队的关心下,青年教师成长很快,在由学院组织的学评教和教学技能比赛中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二、完善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课程设计
“电力电子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实用性都很强的课程,课程内容量多且面广,合理分配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比例就显得非常重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我校电力电子技术本科生教学团队为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类相关的3个本科专业制订了统一的教学大纲。“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总共安排了6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8学时、实验教学16学时,在注重教授学生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等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同样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与大多数国内高校接轨,教材主要选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类“十一五”规划教材——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电力电子技术》最新版本和学校自编的《电力电子技术实验用书》,实验装置采用求是公司生产的MCL型电力电子及电力传动教学实验台。所选教材《电力电子技术》第5版本一共有10个章节,仅48学时的理论课不可能也没必要面面俱到讲授教材中的所有内容。因此,教学团队进一步对这10章的教学内容划分了主次,对电力电子器件、电力电子器件应用的共性问题、整流电路、直流-直流变流电路这4个章节做重点教学,对其余的6个章节做次重点教学。16学时的实验课要求完成5个实验的教学,内容涉及各主要电力电子器件及其驱动电路、晶闸管可控整流电路、PWM直流斩波电路分析及测试和开关电源分析及测试,进度与理论课的相关内容同步,确保学生能在第一时间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教学团队在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效果考评两方面同时做到了对理论与实践的兼顾,规定学生学习该课程所得总成绩由以下三部分组成,即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占70%、平时实验成绩占10%、课堂表现及课后作业成绩占20%。
转贴于
三、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活动实践
在具体实施电力电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互动教学氛围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教师以学生为本结合具体的授课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我校“电力电子技术”是“电路原理与实验”等课程的后续课程,理论性很强。在教授该课程新知识点时,若涉及到相关前续课程重要的旧知识点,教师会采用先温故后知新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复习旧知识点,由浅入深帮助学生进入状态以便教授新知识点。比如,在讲述变压器漏感对整流电路的影响这一节内容的最开始,先温习理想变压器的特性和非理想变压器的等效电路模型,再把简化后的非理想变压器等效电路模型代入到已学的整流电路中,然后进入正题——分析电路的工作原理。教师在讲授电路工作原理时,会一再强调电力电子器件的开关工作状态和电力电子电路的分段线性分析方法这两个贯穿整个课程始终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并现场指导学生独立完成一部分电路的分析工作,通过加强学生的参与感来促使他们更积极地把外在的基本知识点转化为内在的电路分析能力。
在传统的口头讲授过程中,教师会适当地借助“静动相宜”的PPT课件、具体的实物教具和灵活的板书等来提高“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理论教学效果。此外,教师还会适当地扩充一些教科书以外的电力电子技术内容,如仿真技术等。教师利用仿真软件PSPICE、MATLAB等在课堂上虚拟地实时演示电路更真实的工作过程,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又能很形象地解说课程中的知识难点,如三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中晶闸管的正向耐压问题。电力电子器件的封装材料及形式多种多样,性能也不尽相同。为了让学生更真实、更立体地认识电力电子器件,教师除了展示器件照片外还会提供一些器件的样品让学生亲身接触。关于教材中重要公式的推导,教师会采用PPT课件与板书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包含很多基本概念,在讲述时教师会根据听课学生的实际英语能力,有意识地就专业术语部分进行中英文双语教学。这不但能增强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使用中英文关键词检索科技文献的能力,为该课程的后续课程特别是“毕业设计”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电力电子技术”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强调电力电子技术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在举例说明电力电子技术的实际应用时,教师会尽量多举些与学生日常生活以及当前社会热点相关的例子(如手机电池充电器、笔记本电脑电源适配器、未来的“光源之星”LED照明、节能环保的电动汽车等)。先抛砖引玉让学生有些感性的认识,再通过启发性的提问鼓励学生积极地去发现身边所遇到的科学技术。在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
“电力电子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为了更好地衔接理论知识和实验内容,教师在课堂上除了提供电力电子电路的理想波形图,还会提供一些电力电子电路的实际波形图,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思考它们之间的异同。用一连串的疑问激发起学生的强烈求知欲,令他们更主动地去预习实验,更认真地进行实验,并且更努力地去尝试着寻找答案。比如,反激式电路在电流断续工作模式下,由教科书提供的开关管S两端电压的理想波形和在实验中用示波器观察到的S两端电压的实际波形在S关断的部分是有很大差别的。在理论课堂上,当教师同时给出理论和实验波形图加以对照时,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跃跃欲试地去寻找实际电路中S两端电压在S关断时刻出现阻尼振荡现象的原因。此时,教师正好因势利导,鼓励他们认真地去完成相关的实验,通过实验再结合已学理论知识自主地找出答案。实践结果表明该教学效果很好。
四、关于今后教学的一些设想
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关于“电力电子技术”的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紧跟潮流,与社会接轨。目前,在我校采用全英文教学电力电子技术的条件还不够成熟。但是,教师可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从目前以中文为主的双语授课,到中英文各半的双语授课,再到以英文为主的双语授课,最后过渡到全英文授课。目前,最适合我校的办法是课程的重要章节主要采用中文教学,务必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而次重要章节则可主要采用英文教学,这对扩展学生视野很有利。
层出不穷的电力电子新技术不断丰富着“电力电子技术”的教学内容。全面而系统的“电力电子技术”教学是无法仅通过一门课程来完成的,但它可以通过一系列课程来不断深化。在现有“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基础上,按社会就业的需求配套完善其后续课程。除了强化这些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完善整个教学链,教师还应多鼓励优秀的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电子设计竞赛、申请由学院提供的建龙基金等,在教师指导下开展一些与电力电子技术相关的小课题。通过一系列课程的学习和科研课题的参与,学生能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电力电子技术,对他们今后从事与电力电子技术相关的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
篇7
关键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教学改革;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彭光含(1973-),男,湖南洞口人,湖南文理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副教授。(湖南常德41500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0-0050-02
质量工程建设是教育部为实现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建设和发展,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所采取的重要举措;而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质量工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标准是“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1,2]这就要求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过程管理模式等诸多方面尝试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模式的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传授书本知识的课堂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缺乏灵性与活力。由于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的严谨性和逻辑性,课堂教学显得犹为沉闷。因此,电子信息类本科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已成为各个高校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湖南文理学院作为地方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办学历史较短,在开办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时主要参照国内重点大学来制订自己的方案。由于学校实验室条件、师资力量、生源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许多困难和疑惑。经过10余年的教学实践,该专业的办学思想与理念有了比较成熟的想法和特色。湖南文理学院为加强课程建设,全面打造特色专业,把2011年定为“课程建设年”。2011年,湖南文理学院物电学院在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理念等方面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了全面打造和升级,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一、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模式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是综合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交叉学科。[3-9]从专业特点和专业培养目标上,构建了“基础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技能课程体系”及“创新实验课程体系”一系列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
1.建立新的学科课程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扩展专业技能的课程体系
湖南文理学院是教学科研型大学,倾向于教学。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学校根据培养目标,设置了学校及大类专业课程平台模块、学科基础互通课程平台模块、专业共性课程平台模块及专业个性课程平台模块等四个课程体系平台模块。学校及大类专业课程平台模块主要是公共基础课程、相关学科基础课程(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文化素质创新能力课程。学科基础互通课程平台模块主要是学科基础课程,如电路、模拟与数字电路等。专业共性课程平台模块主要是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集中实践。专业个性课程平台模块主要是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新的培养方案注重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创新思想,针对社会职业需求,更新设置相应课程,基础课程课时分配强调“基础与新颖”。专业基础与专业课程和企业需求对接进行甄选,重在技能训练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建立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加大了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制订完善的实践教学环节教学计划,强化实践教学与课程教学的衔接。
2.调整课程结构,增强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和学校实际,学校调整了课程设置,修订教学大纲,整合、更新教学内容,加强教学过程的检查督促;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模式,实现与企业合作培养的对接。近年来,物电学院光学学科获得了湖南省重点建设学科和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光电信息集成与光学制造技术”,建立了一系列光电信息技术专业实验室;并计划申请筹建光电信息工程本科专业,为打通相关专业培养模式,与物理学、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一起构建了专业方向课程平台。学校建立多门校级精品课程,设立完善的课程建设标准和完整的课程建设文档,要求优质课程有完整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案、教学手册、试题库;实现教考分离,从主讲教师、队伍结构、教学活动等全方位提升教学质量;强化实践教学,建立实践教学大纲,并纳入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分为校内进行的综合课程实践和专业综合设计课程训练,以及校外进行的企业和社会实践课程。校内基本专业基础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校外实践教学提升和强化专业综合应用技能,并与广东、江苏等地多家电子企业达成实习、就业以及人才培养等意向。
3.构建科学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实践综合能力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学校按照实践教学功能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目标,构建实践教学内容和技能与创新思想相融的实践课程,精心设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实现基础实践课程、专业实践课程、综合设计实践课程的人才培养融合。为强化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优质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三分之二以上的实验是创新和综合设计性实验。学校设立项目导师制,让创新和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参与教师的一些项目研发,或者申请学校的质量工程立项和产学研项目,师生共同参与项目建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扩展视野。学校还通过设立创新实验室,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项目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多年办学实践,物电学院逐步形成了充分发挥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的人才培养理念,在要求学生具备本专业较扎实基础的前提下,十分注重学生的兴趣特长发展。近几年来,学生获得各种省级以上电子竞赛(包括电子设计竞赛、科技制作竞赛)奖励数十项;获得三项国家专利,发表科研论文十余篇。学校进一步改革评价方式,成绩评定与考核包括理论、操作实验、实践报告等多方式的能力考核。
二、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模式
课程体系建设是以知识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为宗旨,以校企合作培养人才需求为导向,走专业知识适应企业科技实践的专业发展道路。按照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改革与创新课程体系、构建理论课程教学体系与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教学方法,建立了培养学生在电子信息专业实践与创新能力突出的、有特色的、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对教学内容修订与改革作了明确的要求,要求教学内容要添加前沿性、实用性等新的专业知识;更新旧教材内容,把最新的电子信息类教学科研成果纳入到教学内容之中,以满足新的教学需求;理论课程的实验课时增加,实验课以创新性和综合性实验为主,减少验证性实验,激发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动力,也强化了教师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责任和思想活力,从而促进了学与教适应科技发展的步伐。
实践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也作了全面的改革与创新,采取分阶段实践的办法。课程实践主要是系统建模、电子装配、计算机程序应用设计、电子电路课程设计、电子技术课程综合设计以及到企业实践训练实习等一系列专业课程实践。从基础硬件设计到软件设计,再到综合课程实践,实践教学分阶段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不断提升与发展。课程设计实践按照项目要求模式安排课题,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实践的主导,教师只做服务性的指导。这样学生实践能力循序渐进、逐层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扩展了理论知识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模式
电子信息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突出了电子信息专业特色,优化了基础理论与实验技能、强化了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拓宽融合了专业口径;实现宽口径、厚基础、实践能力与创新思想好、理工结合的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专业基础理论与知识构架更加科学合理,实践能力与创新思想明显提高;扩宽了学生在光、电、计相关行业的就业机会;也为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指明了方向。
教学方法改革首先是教学思想的改革。由于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课时紧张,学生接受能力不一,致使课堂教学大都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单向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在知识获取过程中是一种被动获取,严重阻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发展。因此,针对不同课程特点,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的重要课题。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主要采用启发式、情景教学法、动态显示法、引导讨论等课堂教学模式。实践课程的教学采取项目课题教学法与企业顶岗实训法为主要教学模式,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充分借助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和多媒体课件,把抽象的电子信息课程知识具体形象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接受。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倡导课堂讨论与师生的交流,通过交流触发学生的思想和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主题,除此之外,改革和完善课堂外的教学工作也很重要。教师课前精心准备教案,课程多人参与备课的讨论;精心布置与批阅作业;改革考试考核的方法;采取基础知识与实践考核并重的系统考核评价模式;对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也进行系统的评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既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也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结束语
通过对电子信息专业本科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明显加强;学生获得省教育厅和学校的各种立项明显增多;学生发表的科研论文、国家专利、以及学校和省级以上电子竞赛获奖数明显增多;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明显增强,考上研究生的比例稳步上升。电子信息本科课程建设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不断地对课程体系和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这样才能使本学科充满活力与生机。笔者也将继续努力,通过对电子信息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特点与教育规律探索,凝练学校电子信息专业特色方向――光电信息方向,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学科方向,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更多更好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孟然,刘淮霞,杨岸,等.以电路理论精品课程建设推动电气信息类教学改革[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78-80.
[2]董兴法,仲嘉霖,付保川,等.电子类专业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现[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1):20-22.
[3]周萍,刘锦高.构建新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培养计划与课程体系[J].高等理科教育,2004,(1):81-85.
[4]许福永.关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建议[J].高等理科教育,1999,(2):71-74.
[5]刘蓉,李欣,侯宏录.电子类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优化设计的探索[J].科技信息,2010,(21):556.
[6]熊幸明,邓居祁,张文希.浅谈电子信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长沙大学学报,2005,(2):67-80.
[7]李国彪.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体系探讨[J].嘉应学院学报,2006,(3):30-33.
[8]裴留庆,姚力,孟丽艳.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一种框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111-114.
篇8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理论课教学基本要求
序号
教学内容
要求程度
熟练掌握
正确理解
一般了解
1
普通二极管,稳压管
外特性,主要参数
PN结
2
双极型、单极型三极管
外特性,主要参数
工作原理
3
基本放大电路
共射(共源)、共集(共漏)和共基组态放大电路工作原理;静态工作点;用微变等效电路法分析增益、输入和输出电阻
图解分析法
4
电流源
工作原理
5
放大电路的频率特性
含有一个时间常数的单级放大电路的fH和fL
Bode图
频率失真和增益带宽积
6
差动放大电路
工作原理,输入和输出方式,差模增益,差模输入和输出电阻
共模抑制
7
多级放大电路
直接耦合式多级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增益的计算
零点漂移
其它耦合方式
8
运算放大器
理想运放,实际运放的主要参数
不同类型运放的的特点
一种典型运放电路的工作原理
9
放大电路中的反馈
用集成运放组成的反馈放大电路类型和极性判断,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深度负反馈下的闭环增益
虚短和虚断,公式的含义,根据要求引入反馈
10
反馈放大电路的自激
自激的条件
消振原理
11
正弦波发生电路
产生正弦振荡的条件,RC正弦波发生电路
LC正弦波产生电路
石英晶体振荡电路
12
集成运放组成的基本运算电路
比例、求和、积分运算电路
其它运算电路
13
有源滤波电路
二价低通滤波电路
14
比较电路和非正弦波发生电路
比较电路基本特性
非正弦波发生电路
15
单相整流滤波电路
电容滤波整流电路的工作原理和整流电压的估算
电感滤波电路的特点
16
稳压电路
线性稳压电路
开关稳压电路
17
功率放大电路
工作原理、输出功率和和效率的估算
非线性失真
18
噪声与干扰
来源与抑制
19
20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理论课教学基本要求
序号
教学内容
要求程度
熟练掌握
正确理解
一般了解
1
数制、码制
二、十六进制及其与十进制的相互转换,8421码
其它常用编码
2
逻辑代数
逻辑代数基本定律与定理,逻辑问题的描述方法,逻辑函数的化简与变换
3
逻辑门电路
TTL和CMOS门的逻辑功能、特性、参数和使用方法
TTL和CMOS门电路结构及工作原理(推拉、三态、OC)
其它逻辑门电路
4
组合逻辑电路
分析与设计的基本方法
竞争冒险
5
常用集成组合逻辑器件
逻辑功能及使用方法
工作原理
6
触发器
逻辑功能、触发方式、特性和参数
工作原理
电路结构
7
时序逻辑电路
基本分析方法
同步时序逻辑电路的基本设计方法
8
常用集成时序逻辑器件
逻辑功能及使用方法
工作原理
动态MOS移位寄存器
9
半导体存储器(RAM、ROM)
功能和使用方法
工作原理
10
可编程逻辑器件
GAL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其它PLD器件
11
脉冲的产生与整形
555定时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集成单稳、石英晶体多谐振荡器
压控振荡器
12
A/D、D/A转换器和采样保持电路
典型的A/D、D/A转换器的主要性能指标及使用方法
A/D、D/A转换器的工作原理
常用集成采样/保持器件
13
硬件描述语言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基本教学要求
1.实验内容
应覆盖基本要求中的主要内容
2.能力要求
⑴
正确使用常用电子仪器,如示波器、信号发生器、数字繁用表、交流毫伏表和稳压电源等。
⑵
掌握电子电路的基本测试技术,如电压放大倍数,输入、输出电阻,频率特性,脉冲波形参数的测量以及逻辑功能的测试等等。
⑶
具有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分析误差的能力。
⑷
具有查阅电子器件手册的能力。
⑸
根据技术要求能选用合适的元器件,初步具有设计电子小系统并进行组装和调试的能力。
⑹
初步具有分析、寻找和排除电子电路中常见故障的能力。
⑺
能独立写出严谨的、有理论分析的、实事求是的、文理通顺的、字迹端正的实验报告。
篇9
1、学校简介: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部园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由电子科技大学申办,成都国腾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投资的独立学院。
2、学院环境: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创建于2001年,是国家首批示范性软件学院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学院本科教学基地,国家国际软件人才培训基地,国家软件产业基地人才培训中心和软件孵化器人才培养中心。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优质师资力量,保障高水平人才的培养。
3、办学理念:
篇10
一、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模式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是综合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交叉学科。[3-9]从专业特点和专业培养目标上,构建了“基础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技能课程体系”及“创新实验课程体系”一系列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
1.建立新的学科课程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扩展专业技能的课程体系湖南文理学院是教学科研型大学,倾向于教学。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学校根据培养目标,设置了学校及大类专业课程平台模块、学科基础互通课程平台模块、专业共性课程平台模块及专业个性课程平台模块等四个课程体系平台模块。学校及大类专业课程平台模块主要是公共基础课程、相关学科基础课程(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文化素质创新能力课程。学科基础互通课程平台模块主要是学科基础课程,如电路、模拟与数字电路等。专业共性课程平台模块主要是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集中实践。专业个性课程平台模块主要是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新的培养方案注重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创新思想,针对社会职业需求,更新设置相应课程,基础课程课时分配强调“基础与新颖”。专业基础与专业课程和企业需求对接进行甄选,重在技能训练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建立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加大了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制订完善的实践教学环节教学计划,强化实践教学与课程教学的衔接。
2.调整课程结构,增强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和学校实际,学校调整了课程设置,修订教学大纲,整合、更新教学内容,加强教学过程的检查督促;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模式,实现与企业合作培养的对接。近年来,物电学院光学学科获得了湖南省重点建设学科和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光电信息集成与光学制造技术”,建立了一系列光电信息技术专业实验室;并计划申请筹建光电信息工程本科专业,为打通相关专业培养模式,与物理学、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一起构建了专业方向课程平台。学校建立多门校级精品课程,设立完善的课程建设标准和完整的课程建设文档,要求优质课程有完整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案、教学手册、试题库;实现教考分离,从主讲教师、队伍结构、教学活动等全方位提升教学质量;强化实践教学,建立实践教学大纲,并纳入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分为校内进行的综合课程实践和专业综合设计课程训练,以及校外进行的企业和社会实践课程。校内基本专业基础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校外实践教学提升和强化专业综合应用技能,并与广东、江苏等地多家电子企业达成实习、就业以及人才培养等意向。
3.构建科学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实践综合能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学校按照实践教学功能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目标,构建实践教学内容和技能与创新思想相融的实践课程,精心设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实现基础实践课程、专业实践课程、综合设计实践课程的人才培养融合。为强化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优质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三分之二以上的实验是创新和综合设计性实验。学校设立项目导师制,让创新和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参与教师的一些项目研发,或者申请学校的质量工程立项和产学研项目,师生共同参与项目建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扩展视野。学校还通过设立创新实验室,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项目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多年办学实践,物电学院逐步形成了充分发挥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的人才培养理念,在要求学生具备本专业较扎实基础的前提下,十分注重学生的兴趣特长发展。近几年来,学生获得各种省级以上电子竞赛(包括电子设计竞赛、科技制作竞赛)奖励数十项;获得三项国家专利,发表科研论文十余篇。学校进一步改革评价方式,成绩评定与考核包括理论、操作实验、实践报告等多方式的能力考核。
二、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模式
课程体系建设是以知识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为宗旨,以校企合作培养人才需求为导向,走专业知识适应企业科技实践的专业发展道路。按照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改革与创新课程体系、构建理论课程教学体系与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教学方法,建立了培养学生在电子信息专业实践与创新能力突出的、有特色的、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对教学内容修订与改革作了明确的要求,要求教学内容要添加前沿性、实用性等新的专业知识;更新旧教材内容,把最新的电子信息类教学科研成果纳入到教学内容之中,以满足新的教学需求;理论课程的实验课时增加,实验课以创新性和综合性实验为主,减少验证性实验,激发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动力,也强化了教师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责任和思想活力,从而促进了学与教适应科技发展的步伐。实践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也作了全面的改革与创新,采取分阶段实践的办法。课程实践主要是系统建模、电子装配、计算机程序应用设计、电子电路课程设计、电子技术课程综合设计以及到企业实践训练实习等一系列专业课程实践。从基础硬件设计到软件设计,再到综合课程实践,实践教学分阶段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不断提升与发展。课程设计实践按照项目要求模式安排课题,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实践的主导,教师只做服务性的指导。这样学生实践能力循序渐进、逐层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扩展了理论知识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模式
电子信息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突出了电子信息专业特色,优化了基础理论与实验技能、强化了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拓宽融合了专业口径;实现宽口径、厚基础、实践能力与创新思想好、理工结合的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专业基础理论与知识构架更加科学合理,实践能力与创新思想明显提高;扩宽了学生在光、电、计相关行业的就业机会;也为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指明了方向。教学方法改革首先是教学思想的改革。由于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课时紧张,学生接受能力不一,致使课堂教学大都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单向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在知识获取过程中是一种被动获取,严重阻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发展。因此,针对不同课程特点,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的重要课题。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主要采用启发式、情景教学法、动态显示法、引导讨论等课堂教学模式。实践课程的教学采取项目课题教学法与企业顶岗实训法为主要教学模式,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充分借助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和多媒体课件,把抽象的电子信息课程知识具体形象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接受。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倡导课堂讨论与师生的交流,通过交流触发学生的思想和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主题,除此之外,改革和完善课堂外的教学工作也很重要。教师课前精心准备教案,课程多人参与备课的讨论;精心布置与批阅作业;改革考试考核的方法;采取基础知识与实践考核并重的系统考核评价模式;对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也进行系统的评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既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也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