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电工维修培训范文

时间:2023-12-15 17:31: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级电工维修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级电工维修培训

篇1

关键词:中职生 《维修电工初级》考证 培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在不断地提高,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对中职毕业生来说,仅一张毕业文凭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还需要有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维修电工初级》考证在中职校中应运而生。

一、应知培训

在培训过程中,发现题库量之大令人乍舌,有些内容是否需要作为应知培训和考试题目呢?譬如电动势的概念、电流的正方向等。其实,对维修电工来说,主要是运用这些概念,这些概念的具体定义对他们来说已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

如果一个维修电工连这些基本概念都不清楚,那他怎样才能进行电子线路的调试、照明线路的连接、机床电器控制线路的安装、机床的故障排除?如果培训内容和考题能围绕主要内容、关键的知识点设题,那题库的量就可以缩小,考生就可以提高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二、应会培训

篇2

论文摘要:中职学校的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的主要场所,实训基地建设和课程改革紧密结合,为人才培养创设职业环境,真正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是职业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抓手,文章以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为例,介绍了三个层次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和心得。

实训基地是中职教育专业教学的主要场所,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保障。因此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迫切要求,是深人推进课程改革的前提要求,更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以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为例,凝练出三个层次的建设途径。

一、基础性实训基地建设,创设认识性职业环境

1.建立专业认知机制,激发学习动机。

(1)领进门。我校的办学理念是“学生是未来,将他育成才;学生是未来,一定能成才”。我们在新生人学的第一个学期设置新生入学教育课程,包括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方面:思想教育重点是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职业素养;专业教育由各专业带头人负责,对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学习模式,评价方式,就业前景做介绍,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学习目标。

(2)走出去。中职学生的特点是行象思维能力强于抽象思维能力,光靠入学教育来激发学习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以课外活动或班会课的形式,组织学生参观校内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情结,参观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感受职业环境,为将来的就业定位做好思想准备,避免脱离现实的盲目行为。

(3)请进来。中职学生的另一个特点是自信不足,刚刚经历了中考的失败,对自己的将来没有信心,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请本专业的毕业生来校开设讲座,讲述自己走上社会后的点点滴滴,不一定会很精彩,但一定会很感人,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知。

2.创设“做中学”环境,切合中专生特点。

(1)基础理论综合化。“做中学”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全部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杜威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行动的副产品,所以教师要通过‘做’促使学生思考,从而学的知识。”“做中学”理论不仅塑造了现代美国教育,而且影响了全世界。中职学生区别于高职学生的特点是对专业理论课不感兴趣,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差,根本听不懂,上课睡觉现象普遍,但对于动手热情较高,因此,给中职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创造一个“做”的条件很重要。我们将《电工基础》、《电工工艺》和《电工测量》融合为《初级电工模块》,确立“做中学”的课改理念,由专业带头人牵头,课程主讲教师共同参与,依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维修电工》初级,制定以“做中教”和“做中学”为主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职业标准与课程相结合,以任务驱动为载体,以职业环境为依托,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置学习内容,将理论、实验、操作、技能和训练有机整合,真正体现“做中学”,彻底打破学科体系,创造真正切合中职生特点的“做中学”基础性实训基地。

(2)基础技能职业化。将基础课程综合化以后,融进基础技能训练项目,还是以《初级电工》为例,其中一个课题为《照明电路的安装与调试》,将直流电路的基本知识作为该课题的准备知识,这样将基础理论融进技能训练中,让学生不再是单一的理论学习和工艺训练,而是将基础理论和电路设计相结合,工艺训练和维修技术相结合,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思”,基础课程不再是沉闷枯燥的理论课,上课场所不再是唯一的教室,学生技能不再是单一的操作,充分了体现基础课程的综合化和职业化。

3.注重专业文化浸润,提升职业素养。

(1)专业环境文化建设。专业环境文化是指:专业建设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外在物化形式。学校实训基地以及其他硬件设施的环境文化布置是专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专业文化建设的一面镜子,是专业建设理念展示的窗口,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手段。我们的专业文化建设特色之一:“5S管理”,所有教学场所都有SS宣传标牌,教学场所实行5S管理,将5S管理作为专业课程的第一课;特色之二:实训基地环境企业化,3千多平米整层楼面作为一个整体,将教学场所布置成企业环境;特色之三:“学生优秀作品展示区”,将学生在学习,创新过程中的优秀作品成立一个展示区,作为专业认知活动的一个重要窗口。

(2)专业制度文化建设。“专业制度文化是指:专业价值观和专业精神的刚性显现。通过专业制度建设将专业建设要求和口涵文化规范有序地制成文本来传递表达,它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导向性、规范性和发展性,是学校专业建设的基本保证。”我校专业文化建设的做法之一:实训基地准人制:学生进人实训基地学习,首先要学习有关实训基地的规章制度,经过考试合格,方能进人教学场所,学习过程中如果有违纪现象,必须填写违纪记录单,作为和班主任、专业部,家长沟通的依据,严格执行有关制度。做法之二:教学工厂经理负责制,整个教学工厂由经理负责培训师人员管理、场室5S管理、设备维护与使用、耗材采购与使用,每个教学班级由一名主讲教师和一名培训师共同负责教学,主讲教师负责课程设计、理实一体化教学,培训师负责规范管理和指导学生操作。

二、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创设真实职业环境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模拟企业工作环境。

(1)项目引领。要让学生具备职业岗位技能,单凭基本的专业技能是不够的,因此建立以项目课程为载体,以职业岗位为目标的教学场所是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部分,本专业目前拥有“电机安装与维修”、“无线电调试工”、"PLC控制”、“机床电气维修”等项目课程教学场所四个,对应的工作岗位有:无线电调试工中级、.电机维修工、维修电工中级、PLC编程员等。将课程与职业合一,实训与生产合一,学生与员工合一。 转贴于

(2)引企人校。以项目课程为载体建设的实训基地,主要面向专业岗位,参与建设实训基地、开发课程的是学校专业教师,毕竟和企业的实际生产有差距,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建立校企合作的校内实训基地是很好的途径,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于2009年与苏州某企业合作办班,将企业生产线搬入校内实训基地,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担任教学,1周内3天由学校负责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2天由企业派人来校上课,从一开始的企业文化教育到生产线的正常运行与管理,学生轮流在流水线各个不同的岗位实训,这样的合作方式有别于某些学校将流水线搬人学校成为校办工厂,该流水线完全用于教学不作生产。经过一年的实践,成效显著,目前该班级的学生学习风气良好,连续两个学期被评为文明班集体,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明显高于同类班级。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创设企业工作环境。

(1)校企紧密合作型。我校的中德合作班进行了“双元制本土化”的实践,2008年10月31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题为《太仓职教走出“双元制”本土化特色之路》一文,全面介绍了办学特色。2009年11月29日,学校与德企合作的材料与经验在北京“中德职教合作30周年庆典”上展出和演讲。

(2)领校人企—中间实习。“中间实习”是我校继“双元制本土化”特色的又一衍生,即学生自第二学期开始到校企合作单位实习两至三周,亲身体验企业员工的工作环境,成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为学生就业打开了渠道,许多企业表示欢迎中间实习的学生毕业后去企业工作。学生经过中间实习再回到学校上课,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效果更加明显,目前我校将“中间实习”已经作为一门课程列人人才培养计划。

3.创新型实训基地建设,拓宽就业环境。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虽然是我校的品牌专业,但由于电子行业岗位、工作性质单一枯燥、上班时间长等原因,学生就业持久性短,因此招生情况不是很理想。所以近几年对该专业尝试拓展,建立了全新的电机控制、PLC控制、变频器控制实训基地,专业方向由原来单一的电子装配扩展到电气运行与维修,学生职业资格除了无线电调试工外,增加了维修电工,经过两年的实践证明,维修电工这个行业对学生的吸引力远远大于电子行业,2009年,学校针对太仓港口码头的飞速发展,开设了新的专业方向—港口设备维护与管理,该专业方向已经被评审通过获得苏州市优秀新专业称号,目前已经和太仓万方码头、武港码头等公司确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关系,校内有关港口电气设备维修的实训基地已经初具规模,预计2010年9月投人使用。与之相配套的是机电设备维修省级实训基地,资金已经到位,正在紧张的建设中。

三、社会化培训基地建设,创设再就业职业环境

1.建立社会培训基地,服务地方经济。我校的社会培训工作机构健全、管理规范,充分发挥师资、设备等优势,开设计算机、数控加工、维修电工等十余类社会培训,培育了“现场经理(Meister)职业资格”“机械模具工”“实用日本语鉴定(J.TEST )”等特色项目。逐步形成了职前职后、考试考核、学历进修等多层次、多种类的办学与培训体系,实训基地建设是社会培训的基本保障。近三年来培训量在12300人次以上。我校作为太仓地区唯一的社区学院,与太仓民政局、太仓劳动局合作,成为退伍军人、外来人员、失地农民和其他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主要阵地,就我们维修电工对外培训,近三年的培训人次达到700人/年以上,数控专业的对外培更是期期爆满。

篇3

按照采油厂关于岗位培训工作的有关要求,为进一步搞好现役电力设备的安全经济运行,同时针对目前我厂电气运行人才储备缺乏,动力装备日常工作中凸显的理论基础薄弱、维修技术经验欠缺等问题,6月24日,动力装备科在办公楼一楼电教室举办了为期10天的电力技术培训班。

培训开展前动力装备科召开专项会议,科长全面安排部署了各项准备工作。5月底,动力装备科按照厂内培训管理的要求办理了相关手续,并及时向各相关单位培训,同时诚挚邀请机电工程学院的老师来我厂授课。6月20日,动力装备科向参训人员所在单位发出通知,详细说明参训时间地点及具体要求。

6月24日,培训班正式开课,授课老师根据我厂实际情况科学拟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分别从电力安全知识、电工基础知识、实际操作技能等方面进行教学授课,使培训人员从基础理论入手,打好了实践操作的坚实基础。7月2日,课程学习结束,动力装备科组织了严格的理论和实操考试,57名参训学员均以合格成绩顺利完成学业。

培训期间,动力装备科派遣专人进行日常管理,负责学员的考勤、作息、课堂纪律等管理工作,了解学员思想动态及学习情况,积极配合授课老师的教学工作,确保培训任务的顺利完成。

通过此次培训,提高了我厂电力技术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使参训人员掌握了初级电工工作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能独立上岗,完成一般电气线路及常用电气设备的安装、维护与操作。同时此次培训对提高我厂电力工作人员工作效率、促进个人全面发展,保障采油厂供配电系统的安全平稳运行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篇4

广泛的企业调研和毕业调查是确定企业岗位需求和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的基础。在企业调研中,共调研广西区内及珠江三角地区的大中型机电类企业50家,其中调研机电产品制造类企业22家,利用机电设备进行生产类企业15家,机电产品服务类企业13家。调研结果表明,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就业范围较广,不同类型的企业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有所不同。机电产品制造类企业和利用机电设备生产类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重合度较大,其主要就业岗位群是机电产品制造、检测及自动生产线的维护和现场管理;机电设备使用、安装、调试、保养与维修;普通机械加工设备操作。机电产品服务类企业主要就业岗位群是机电设备安装、调试、保养和维修;楼宇的自动化控制、维护及维修;供用电线路运行和维护。企业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资格需求最多的是维修电工证和电工上岗证。此外,机电产品制造类企业对电梯安装维修证、叉车证及电焊工证有一定的需求,利用机电设备生产类企业对电焊工证、钳工证和吊车证有一定的需求,而机电产品服务类企业对电梯安装维修证和电工进网许可证有一定的需求。在调查的108名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中,在机电产品制造类企业工作的占44%;在利用机电设备生产类企业工作的占31%;在机电设备、产品服务类企业工作的占25%。毕业生的主要岗位分布为生产线操作岗48.3%,机电设备安装维修岗16.7%,楼宇的自动化控制维修岗16.7%,维修电工岗10%。调研结果表明,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在参加工作初期主要是在企业生产一线工作,部分毕业生经过2~3年左右的生产培训和管理培训,能进入管理员、组长、线长、技术员初级管理岗位,再经过3~5年的生产实践锻炼,个别毕业生能进入车间主管、部门经理中层管理岗位。根据调研结果,笔者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具有机电技术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良好职业道德意识,掌握机电产品生产、管理和机电设备使用、安装、调试、保养与维修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以工作分析为依据确定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在企业和毕业生调研的基础上,召开了由具有丰富企业工作经验的一线工作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组成的企业实践专家研讨会。邀请熟悉典型工作任务开发流程的全国著名课程专家担任主持人,通过企业实践专家的深度交流,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职业岗位群进行认真剖析,从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岗位中确定,机电产品生产和机电设备的维修与维保以及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维修和维保为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两个专门化发展方向。通过对两个专门化方向的主要就业岗位群的工作情境、工作方式、工作内容、工作过程进行分析,根据工作要素相近性和代表性,将工作任务进行归类整理,确定机电产品生产和机电设备的维修与维保专门化方向的主要岗位群是机电产品生产操作工、机电设备维保与维修工。提炼各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从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入手得到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明确了机电产品生产和机电设备的维修与维保专门化方向的岗位能力需求。

三、以完成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篇5

【关键词】建筑工程;临时用电;安全管理;组织措施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城市建筑工程施工机械化和自动化的要求有所提高,用电场地范围不断扩大。临时用电是建筑工程施工的重要能源载体,施工照明、机械设备运作和施工机具等方面都离不开临时用电。但是,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现场设备多、用电量大、施工环境多变和临时使用等原因,时常会出现触电和漏电的事故,这不仅影响到建筑工程施工的进度,而且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和人员的伤亡,临时用电触电事故也被列为建筑施工的重要伤害之一。为避免触电事故和电气火灾事故的发生,施工单位应加强临时有点的管理,严格安全相关规范用电,以此确保工程安全、高效地发展。

1.施工现场的临时用电管理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管理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安全用电在技术上所采取的措施;二是为了保证安全用电和供电的可靠性在组织上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它包括各种制度的建立、组织管理等一系列内容。

2.安全用电技术措施

2.1 保护接地

保护接地是指将电气设备不带电的金属外壳与接地极之间做可靠的电气连接。它的作用是当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带电时,如果人体触及此外壳时,由于人体的电阻远大于接地体电阻,则大部分电流经接地体流人大地,而流经人体的电流很小。

2.2 保护接零

在电源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低压电力系统中,将用电设备的金属外壳与供电系统中的零线或专用零线直接做电气连接,称为保护接零。

2.3 设置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

施工现场的总配电箱和开关箱应至少设置两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而且两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的额定剩余动作电流和额定剩余电流动作时间应作合理配合,使之具有分级保护的功能。

2.4 安全电压

安全电压指不戴任何防护设备,接触时对人体各部位不造成任何损害的电压。我国国家标准GB3805-83《安全电压》中规定,安全电压值的等级有42、36、24、12、6V五种。同时还规定:当电气设备采用了超过24V时,必须采取防直接接触带电体的保护措施。

2.5 电气设备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配电系统应设置室内总配电屏和室外分配电箱或设置室外总配电箱和分配电箱,实行分级配电。

2.6 电气设备的安装

配电箱内的电器应首先安装在金属或非木质的绝缘电器安装板上,然后整体紧固在配电箱箱体内,金属板与配电箱体应作电气连接。

2.7 电气设备的防护

在建工程不得在高、低压线路下方施工,高、低压线路下方,不得搭设作业棚、建造生活设施或堆放构件、架具、材料及其他杂物。

2.8 电气设备的操作与维修人员必须符合要求

施工现场内临时用电的施工和维修必须由经过培训后取得上岗证书的专业电工完成,电工的等级应同工程的难易程度和技术复杂性相适应,初级电工不允许进行中、高级电工的作业。

2.9 电气设备的使用与维护

施工现场的所有配电箱、开关箱应每月进行一次检查和维修。检查、维修人员必须是专业电工。工作时必须穿戴好绝缘用品,必须使用电工绝缘工具。

2.10 施工现场的电缆线路

电缆线路应采用穿管埋地或沿墙、电杆架空敷设,严禁沿地面明设。电缆在室外直接埋地敷设的深度应不小于0.6m,并应在电缆上下各均匀铺设不小于50mm厚的细砂,然后覆盖砖等硬质保护层。

3.安全用电组织措施

建立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和安全用电技术措施的编制、审批制度,并建立相应的技术档案。

建立技术交底制度。向专业电工、各类用电人员介绍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和安全用电技术措施的总体意图、技术内容和注意事项,并应在技术交底文字资料上履行交底人和被交底人的签字手续,注明交底日期。

建立安全检测制度。从临时用电工程竣工开始,定期对临时用电工程进行检测,主要内容是:接地电阻值,电气设备绝缘电阻值,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动作参数等,以监视临时用电工程是否安全可靠,并做好检测记录。

建立电气维修制度。加强日常和定期维修工作,及时发现和消除隐患,并建立维修工作记录,记载维修时间、地点、设备、内容、技术措施、处理结果、维修人员、验收人员等。

建立工程拆除制度。建筑工程竣工后,临时用电工程的拆除应有统一的组织和指挥,并须规定拆除时间、人员、程序、方法、注意事项和防护措施等。

建立安全检查和评估制度。施工管理部门和企业要按照JQ59-88《建筑施工安全检查评分标准》定期对现场用电安全情况进行检查评估。

建立安全用电责任制。对临时用电工程各部位的操作、监护、维修分片、分块、分机落实到人,并辅以必要的奖惩。

建立安全教育和培训制度。定期对专业电工和各类用电人员进行用电安全教育和培训,凡上岗人员必须持有劳动部门核发的上岗证书,严禁无证上岗。

4.施工现场的安全用电防护

笔者结合长期用电检查和实际工作的经验认为,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可以归纳为“12345”来理解和操作。

4.1 “1”是施工现场的一条电路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必须统一进行组织设计,有统一的临时用电施工方案,一个取电来源,一个临时用电施工、安装、维修、管理队伍。严禁私拉乱接线路,多头取电;严禁施工机械设备和照明各自独立取自不同的用电来源。

项目经理作为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要经过安全用电基本知识培训,了解所用设备性能,具有上岗资格的电气技术人员,要建立完整的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资料,建立定期检查制度,做好电气设备日常维护、电阻测试、电工维修记录。临时用电工程施工完毕,必须做全面的检查验收。

施工现场经常出现的主要问题是,没有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或虽然有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但编制手续不全,内容空洞,照抄照搬规范不能指导施工,与现场实际脱节,没有用电维修、检查制度,用电检测资料凭空填写,电工缺乏配电知识等。

4.2 “2”是临时用电两级保护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要求,施工现场所有用电设备,除作保护接零外,必须在设备负荷线的首端处设置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同时规定,开关箱中必须装设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就是说,临时用电应在总配电箱和开关箱中分别设置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形成用电线路的两级保护。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要装设在配电箱电源隔离开关的负荷侧和开关箱电源隔离开关的负荷侧。总配电箱的保护区域较大,停电后的影响范围也大,主要是提供间接保护和防止漏电火灾,其剩余动作电流和动作要大于后面的保护。因此,总配电箱和开关箱中两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的额定电流动作和额定剩余电流动作时间应作合理配合,使之具有分级分段保护的功能。开关箱内的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动作电流应不大于30mA,额定剩余电流动作时间应不小于0.1s。对搁置已久重新使用和连续使用一个月的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应认真检查其特性,发现问题及时修理或更换。

4.3 “3”是三级配电

配电系统应设置总配电箱、分配电箱和开关箱。按照总配电箱—分配电箱—开关箱的送电顺序,形成完整的三级用(配)电系统。这样配电层次清楚,便于管理和查找故障。总配电箱要设在靠近电源的地区。分配电箱应装设在用电设备或负荷相对集中的地区。动力配电箱和照明配电箱通常应分别设置。配电箱、开关箱应装设在干燥、通风及常温的场所,要远离易受外来固体物撞击、强烈震动的场所,或者做环境防护。分配电箱与开关箱的距离不得大于30m。开关箱与其控制的固定式用电设备的水平距离应不超过3m。配电箱和开关箱周围要有方便两人同时工作的空间和通道。不能够因为堆放物品和杂物,或者有杂草、环境不平整妨碍操作和维修。电箱还要有门、有锁、有防雨、防尘措施。

配电箱和开关箱必须用铁板或者优质绝缘材料制作,并且装设端正、牢固,下底与地面的垂直距离要>1.3m且0.6m且

4.4 “4”是电器装置的四个装设原则

每台用电设备必须设置各自专用的开关箱,开关箱内要设置专用的隔离开关和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不得同一个开关箱、同一个开关电器直接控制两台以上用电设备。开关箱内必须装设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这就是规范要求中“一机、一箱、一闸、一漏”的四个装设原则。开关电器必须能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使用电设备实行电源隔离,其额定值要与控制用电的额定值相适应。开关箱内不得放置任何杂物,不得挂接其它临时用电设备,进线口和出线口必须设在箱体的下底部,严禁设在箱体的上顶面、侧面、后面或箱门处。移动式电箱的进、出线必须采用橡皮绝缘电缆。施工现场停止作业一小时以上时,要将开关箱断电上锁。

4.5 “5”是五芯电缆

施工现场专用的中性点直接接地的电力系统中,必须实行TN-S三相五线制供电系统。电缆的型号和规格要采用五芯电缆。为了正确区分电缆导线中的相线、相序、零线、保护零线,防止发生误操作事故,导线的颜色要使用不同的安全色。L1(A)、L2(B)、L3(C)相序的颜色分别为黄、绿、红色;工作零线N为淡蓝色;保护中性线PE为绿/黄双色线,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准使用绿/黄双色线做负荷线。

5.结束语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的有效管理是确保工程质量安全的重要举措。因此,建设单位应把临时用电安全管理放在工程管理的首要位置,并且完善临时用电组织技术和管理上的不足之处,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用电,从而减少和避免施工现场触电伤亡事故的发生,充分发挥出建筑工程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职业院校 机电一体化 职业资格证书IHK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43-02

一、我国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考核方式

我国目前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最重要的职业资格考试就是维修电工考证。在我国相关电工证有三大类: 1.特种作业操作证:作业种类:电工(俗称 操作证、上岗证),分为: 高压操作、低压操作。 2.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可以在国家电网内作业,分为低压、高压、特种三个类别。 3.职业资格证书:维修电工等级证,分为五个等级:初级(五级)、中级(四级)、高级(三级)、技师(二级)、高级技师(一级)。[1]

无论是中级证、高级证还是技师证,考核方式均包括理论考试和实操考试。其中理论考试主要采取闭卷考试,目前各个省市地区根据各地情况,部分等级考试采用笔试,部分地区采用上机考试[1]。例如广东省东莞市,维修电工中级证和高级证的理论考试题型均是客观题,已于近两年采用了上机考试的方式,考场要求与题库联网,随机抽取考题。而技师证的理论考试由于相当一部分是主观题,因此还是采用纸质考核方式。理论考试在题型方面也主要是以电工电子、电机拖动、可编程序控制器以及自动控制等相关内容为主,有少部分机械内容。实操考试方面,近两年题库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更新,例如中级考试增加了PLC调试,高级考试增加了步进电机、变频器装调,技师方面增加了生产过程控制等等。但是实操考试主要考核的是学生的电工电子方面的操作规范、完成度以及工艺水平等。理论考试和实操考试均是百分制,只有两次考试均达到60分以上才算通过[2]。

二、德国IHK机电师证书考核方式

德国机电师(对应我国的机电一体化)IHK证书分两次考核,第一次考核为第二学年上学期考试,占总成绩的40%。内容包括了理论考试占50%,23道选择题,抽选20道,8道非选择题。实操考试占50%,包括在展示阶段的口试。在理论考试方面,机械部分内容有将近50%,在实操考试方面,考核的任务一般都是针对一个完整的电气控制系统,包括有配电柜、PLC、各种气动执行机构和各类传感器,能实现一个简单的控制。在第一次考试中,将这个控制系统中的部分电气部分拆除,要求考生进行一些简单的接线以及会使用各种测试工具,对设备进行安全性的测试。在第一次考试中,电气部分的实操内容相对较少,更多的是机械部分,要求考生能根据图纸以及控制对象,通过手工切削的方式加工一个非标部件,以达到该控制系统能完整的实现控制功能。由于在实操过程 中,要求考生主要通过手工切削方式进行加工,因此大大增加考试的难度。[3] [4]

第二次考试是在最后一个学期进行,占总成绩的60%。第二次考试也有包括有理论考试和实操考试,其中理论考试有四场包括加工计划Ⅰ(客观题)、加工计划Ⅱ(主观题)、功能分析Ⅰ(客观题)、功能分析Ⅱ(主观题)。在德国,第二次考试中的实操考试考题的来源有多种多样,有来自企业的课题,有来自跨企业培训中心的课题,甚至是学生自创的课题等。课题的要求,一般都是要求学生从无到有的,完成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的设计、加工、安装、调试以及交货。在整个过程中,老师或者是培训师都是扮演指导的角色,而不直接参与,要求学员独立完成。由于课题来源的多样化,因此每个考生的课题也是不一样的。考生最后还需要通过答辩考试。[3] [4]

三、中德考核方式对比

我国维修电工等级考试考核方式相对单一,仅有理论和实操,在实操考试中一般关注的都是最后的结果,对考试的过程不够重视。而德国IHK考试,不但有理论考试,在实操过程中穿插有由考官随机的口试题目,在第二次考试中还有答辩环节;同时德国IHK考试在学生评价考核方面更多注重的是过程评价(尤其是系统可靠性方面的评价),而不是只关注结果评价。多种多样的考核方式,可以从各个方面考核学生的专业水平以及更为重要的职业核心能力,这样的学生将具备更为全面的综合素质。

我国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目前的资格考试也是套用维修电工考核,因此在理论考试中只有极少部分的机械方面的知识点,而在实操方面几乎没有任何一点的机械加工。机电一体化学生也有部分机械方面的课程与实训课,但是一般不要求考取相关的等级证,更没有一个综合性的机电一体化的考证,机是机,电是电。机电一体化顾名思义,就是要将两者融合起来,而不是分割开来。而德国机电IHK考试,无论是第一次考试,还是第二次考试,机械方面无论是理论还是实操都占用相当大的比重,机和电近乎各占50%。在第二次考试中,要求学生通过掌握的机械和电气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完成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

我国维修电工等级考试考核课题来源过于单一,与企业实际有一定的差距。考题基本上都是固定的,虽然近几年实操考试也采取了题库的模式,但是题库量有限,同时也要考虑考场是否能提供种类如此之多的硬件设备。德国机电IHK考试课题基本上每年都不一样,每个学生之间的课题也是千差万别,而且很多课题是来自学生实习的企业提供的,学生完成后直接可以应用在企业,马上产生经济效益。整个课题从无到有都是学生独立完成,也免去了学校或是考场的大量的备料与资料浪费。老师或培训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对学生进行协助与指导。

我国维修电工等级考试实操考核内容过于简单,目前我国维修电工等级实操考试一般都是在一个现有的系统上进行,该考核系统都是完整的只是进行一些编程和调试考核,有部分考核系统最多也是需要考生进行一些接线操作。由于,系统基本上是完整的,考核的内容就相对简单了,只是进行编程和调试。设备的选型、设备的配置、设备布局与安装、设备的应用场所等等一些非常重要和贴近生产实际,贴近企业需求的技能和知识都无法考核,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总会脱离实际。而德国IHK考试,尤其是第二次考试要求的是考生通过半年的时候,独立计划、独立设计、独立采购、独立加工、独立安装、独立调试等,独立开发出一套完整的控制系统。在这个过程中,考生需要面对很多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例如PLC选型包括厂家、型号、I/O点数等以及对系统上一些非标件的机械加工等等。考生通过这样一个综合性的考核,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定是能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而不是一个只会“考试”的优秀学生。

考试与考核是培养技能人才的最后一个环节,一个好的考核方式一方面能促进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的不断的提升与改进,另一方面是整个教学质量的检验与把关,学生通过一个综合的考核方式,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也会得到一个升华。

四、推进职业资格考核方式改革的意义

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国家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公民待遇的提高、公民权利意识的提高等,导致企业的用工成本越来越高,以前那种一条长长的流水线上两边坐满“打工仔”、“打工妹”长时间的进行重复简单劳动的场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制造业从低端的、低附加值的制造,逐步走向高端的、高附加值的制造,企业单单依靠普通工人的工艺水平,很难达到生产出高端产品的能力。

我国制造业必将从“泰勒式”的生产方式向“精益式”生产方式转变,能否转变成功取决于两个条件。第一,企业需要大量投入设备改造,采用自动化程度更高的生产线。第二,企业需要大量能操作自动化设备的技术工人、需要大量能维护和保养这些设备的技术工人、更加需要能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对现有自动化设备进行升级改造的技术工人。尤其是技术工人的储备尤为重要,很多企业和工厂,不是不舍得对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往往是苦于没有相应的人才来实施和支撑。导致很多企业要么“外逃”到其他劳动力更为便宜的国家,继续那种“泰勒式”生产;要么回到拥有大量的高质量的技术工人的国家中去进行“精益式”的生产。

因此,拥有一个成熟的、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高品质的考核方式对我国培养大量、高质量的机电一体化技能人才,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教程[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9.2.

[2]维修电工高级[M].山东:石油大学出版社,2005.7.

[3]德国IHK机电师框架教学计划[E].德国,2013.

[4]德国IHK机电师培训规则[E].德国,2010.

篇7

论文关键词:高职高专,应用能力,电工电子实训,设置方法

 

一、引言

《电工电子技术》是电类各专业的主要基础课程,是学生接触电类专业课程之前的第一科电类课程。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同时通过实训掌握基本技能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高职教育中,实训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是高职教育的特色。电工电子实训水平,将直接影响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直接影响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专业领域的工作能力。如何设置电工电子实训题目,构筑电工电子实训体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有机的结合是本文研究的方向。

二、电工电子实训题目设置研究的意义

1、电工电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相脱节。教师基本上是以课堂为中心,以讲授知识为主,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比较好的做法是采用多媒体教学,把那些理论上难以想像,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以“直观”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但多媒体教学并不能解决创造力培养的问题,无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1.2 实验教学手段还延续传统的路子。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理论与实验相结合。传统的实验是验证性的,实验过程由教师设计好,学生只要按部就班,就可以获得预定的结果,主要目的是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能提高用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构建电工电子实训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2.1 经济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要求。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是现代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要求。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岗位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在生产现场是用理论解决问题应用能力,而不是用理论分析问题。学生就业的第一个面试题目就是应用能力的测试。为此,为使学生系统的掌握电工电子技能,有必要把电工电子实训做为高职教育的一个课程体系,使之系统化、科学化。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工业产品的制造、运用、安装、调试、维修等方面需要大量的高职人才,正是这种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转换环节上的需求,搭起了高职高专教育的讲台,探索电工电子实训题目的设置方法,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是高职教育不断完善过程中的永远课题。

2.2 多学科技术相互融合的需求。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微处理器把各专业学科有机制联系在一起,如图一所示。接口技术是电工电子学科发挥作用的舞台。同时做为电类专业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技术是完成学科融合,掌握相关专业课程基本保证。

三、电工电子技术基本应用能力分析

电工电子技术是为适应高职高专教育学业时间短,学业任务重的特点而产生的,虽合二为一,但是也自成体系。电工技术是电子技术的基础,应用能力模块既有明显的区分,也有有机的结合,如图二所示。

通过以上分析表明,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恰当的实训题目设置,可以很好的完成相应的能力训练。

四、实训题目的设置方法

4.1 影响实训题目设计的因素

4.1.1 教师的专业倾向。专业教师是专业人才,但并不是全才,“术业有专攻”,所以,在实训题目的选择上必然有侧重的方向问题。

4.1.2 实训条件的限制。高职院校大多是由过去的中专学校转型而来,实训条件还没有跟上社会对高职学院的要求。实训并不是简单的教学场地的转移,不是授课方式的转变,而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支持才能有效的运行。

4.1.3 地域市场的人才需求。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形式与地域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有很大的关系。高职学院的办学宗旨也就是为地域市场经济服务。所以,实训题目的设置,也会受到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需求的影响。

4.2 实训题目的设置方法

电工电子技术实训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是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同时,也有自身专业性的一面。经过适当的知识和技能扩展,而成为相对独立的职业领域。如家电维修工、维修电工、无线电装配工等。

电工电子实训题目的设置应遵循“四适应”原则:

4.2.1 适应学生特点。高职学生的高中学业水平较差应用能力,但这不意为着动手能力差,我们把实训题目分成三个层次,各取所需。初级水平基本达到实训目的,中级水平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基本可以独立工作。高级水平基本可以独立工作。

4.2.2 适应专业需求。不同的学科专业,对电工电子实训内容要求不同,如:机电一体化专业侧重于维修电工、接口电路、功率推动等。自动化专业侧重:数字电路的设计、检测电路、接口电路等。分专业设置不同的实训题目,满足不同的专业需求。

4.2.3 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灵活的专业设置,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设置是高职院校生存的法定。实训题目的设置也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如:长春的汽车产业,无锡的弱电子应用,沈阳和徐州机械装备制造等。深入地域企业,了解职业技能需求。

4.2.4 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专业与职业是不同的,电工电子实训题目的设置要给学生的职业取向留下适当的“接口”。学生毕业后,经过适当的专业能力补充,就很容易实现职业转换。图三是为机电一体化专业设计的电工电子实训题目设置方向。

五、总结

电工电子实训题目设置,必须符合高职学院的办学宗旨,本着“必须、够用”为度,以职业需求为导向,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行动为导向”等多种教学模式,灵活设置电工电子实训题目。

参考文献:

[1]许高炎,高职教育项目教学法的实践与研究[J], 职教论坛 ,2008年10期。

[2]何成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集群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西部科技,2008年7期。

篇8

十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第一次将环保与执政党的执政理念挂钩。作为社会公共服务性国营企业,企业有职责贯彻落实好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率先承担并推广新能源低碳环保战略。而作为公交企业下属营运单位,深圳巴士集团公汽分公司承担着集团公司新能源战略部署中的车辆维保业务,也是新能源车辆推广应用的最基础、最基本环节,关乎着新能源战略在企业推行的成败。本文将结合新能源车辆推广应用三年多以来累计经验,研讨新能源车辆在公交行业维保管理。

关键词 公交;环保;新能源;维保模式;推广应用

中图分类号 U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112-0234-02

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环保战略实施,公交行业发展新能源战略顺应时展趋势。受社会公共资源、技术共享资源、配套设施、专业维修技能等因素影响,新能源公交车辆推广应用仍处于初级培育阶段,其管理经验处于摸索期。为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根据深圳市节能与新能源工作方案,深圳巴士集团于2009年6月率先投放营运新能源公交车(目前有386台混合动力及纯电动大巴,占运力总数23.23%),走上新能源车辆推广应用的探索之路。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一条适合公交行业发展的新能源公交车维保管理模式。

1 积极心态认识新能源,危机意识学习新能源

新能源汽车作为新技术应用综合体,受知识普及和社会资源局限影响,自投放之日起,技术线人员对其普遍存在畏惧心理。新能源汽车应用三年多来,通过深入接触,原来新能源汽车电子技术早已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比如电池系统技术(电动单车)、高压电子及电路集成(电视、洗衣机等)、电机驱动技术(遥控玩具、电梯、电动单车等)、程序控制技术(电脑、电饭煲等)等。作为营运维保单位,只要我们端正态度,相信自己,以积极心态并结合日常生活认识新能源汽车技术,可帮助我们克服畏惧心态,更好营运维保这类车辆。

能源汽车中电子技术和能源技术的大量应用颠覆了常规燃油车动力传递模式,电子技术应用使企业原先具有汽车维修技能的员工进入技术初始学习阶段。但如果还沿用老一套机械维修技术去维修新能源车,可能要面临岗位淘汰,因为新能源汽车已没有多少机械部件可供维修。因此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初期,一是要增强员工岗位危机意识,积极学习新能源结构原理,掌握理解《电工学》和《交流伺服电机及控制学》等基础知识,学会新能源车辆基本维修和故障诊断技能,实现机械维修向电子技术维修转型;二是开展实际就车维修技术学习,逐步摸索熟悉技术应用,通过点滴知识积累,掌握基本维护维修技能;三是通过专项系统培训学习,多看、多思考、多操作,理论联系实际,深入认识掌握新技术结构原理,提升维修熟练程度和经验值。只要我们在处理新能源故障时,克服新知识畏惧心理,做到事前安全防护,事中细心处理,事后总结经验,通过实践性操作和理论性技术培训,循序渐进,完全可以很容易掌握维修保养和故障诊断排除技能,实现技能技术转型,处理常见故障和保修。

2 转变保守观念,探索维保新模式

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将会促使维保模式改革转型。本文认为新能源维保模式可从以下四种模式进行深入探讨思考。

模式一:专业自主维保模式

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能源系统、电控系统等核心技术差异,对检测设备、诊断调试仪器、维修技术和场站设施要求专业化。在推广初期,设立专业化维保车间,按照新能源汽车维保要求配置诊断设备仪器、基础配套设施和专业人员,便于新能源车辆集中维修管理、技术沉淀和经验积累,快速适应新能源汽车维修特点,利于专业化管理和专业技能提升,为普及推广积累保障管理经验。但公交行业受场站资源紧张限制,新能源汽车缺乏统一标准、缺乏专业技术和人才储备,新组建车间或现有车间转型投入大,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不利于现有维修工知识技能结构逐渐转型,会集中造成大量富余人员。

模式二:常规与新能源混保模式

利用现有车间人员设施,通过增配检测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新能源车辆维保作业。开展常规车辆和新能源车辆混合维修,渐进式向维保新能源车辆过渡。通过格式化实操培训和周期性三定维保(定人定岗定标准)作业轮训,以点带面和言传帮带,促使现有维修工逐步掌握简单新能源汽车维保技能,通过潜移默化方式实现大多数维修工知识结构和技能转型,有利于提升整体人员的维修素质,缩短新能源维修技能的普及周期,不会集中造成富余人员。但不利于专业技能的快速提升和专业化管理,受技能结构和文化水平影响,初期维修质量难以保证,需增加大量专业技术人员,维修经验和管理经验积累沉淀周期长。为降低不利影响,可通过引进外脑弥补专业技能不足问题。

模式三:自主维修与购买服务混合维修模式

当前新能源汽车技术和检测设备缺乏统一标准,实用维修技术仍掌握在汽车研发单位,新能源汽车在研发设计、生产和售后维修过程中,衍生出的维修技术和故障判断排除技能仍难实现技术资源共享。对于专业性较强的电池管理系统、整车动力管理系统、驱动电机等项目,采取向专业厂商购买维修服务模式(或外包),由厂家提供整套维修保养,解决企业无法实现专业维修的困境。有利于解决目前维修技术、场站、专业人才紧张困境,快速保障新能源车辆维保需求,减少大量检测设备仪器投入和专业人员配置,缓解现有人员技术转型压力。但购买服务不利于使用单位新能源维修技术及经验积累,不利于新能源车辆自主维修能力提升,成本质量控制较难。

模式四:自主修理为主、委外修理为辅维修模式

在新能源车辆推广初级阶段,其维修技术受核心技术保密影响,主要分散在生产企业少数技术人员和售后服务队伍中,缺乏专业综合性维修技术人才。

一是通过与生产企业建立联合培训机制,对员工维修技能进行培训和现场作业指导,通过实操性反复动手操作,可使大部分现有员工掌握格式化保养作业技能,掌握基础性的自主维保技能。通过1-2年质保期内实践性学习摸索和培训,逐步掌握维修保养和判断故障技能,实现替换型自主维修。

二是通过挖掘引进外脑,取长补短,解决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性维修和日常故障诊断排除问题,专业性较强的总成故障实施互换。

三是对于专业性较强的总成及电器管理模块,与专业厂商协议委托修理,实现技能互补。

3 优化维保业务管理体系,强化一线保障管理

当前公交行业维保体系基本上以维修车间为中心,以车队机务临修为延伸,车辆大修为辅助。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汽车大量应用电子电路及控制技术,维保类型由机械维修向电子控制兼顾机械维修转变,重体力型向智慧诊断型转变,维保技术保障重点也需随之变化。

3.1 将故障类型和处理向一线转移

新能源车辆大量应用汽车电子电路技术、电机技术、程序控制技术和通讯技术,常规动力系统和传动系统等重型部件机构取消。作为基本单元电子元件和电路,其故障特性具有随机性和抽象性。故障类型向轻体力智慧型电子故障转变,周期性故障减少,随机性故障增加。故障特性转变促使技术保障重心向一线车队机务转移。

为做好一线技术保障,可通过强化培训一批具有汽车电工维修基础的人员,重点针对新能源故障诊断、控制电路原理、电机维修进行强化培训,使之掌握故障诊断排除技能,充实到营运一线;对现有机修人员进行单项专业培训,使之掌握某部位或模块维保作业技能,通过熟能生巧方式提升一线保障能力。

3.2 将故障诊断由经验型转向专业测试型

常规客车大量使用机械传动控制技术,辅以简单程序控制技术,其结构设计决定其故障诊断排除需要维修诊判经验,其故障因素较固定,可视性高,基本上通过经验积累和简单仪器辅助即可满足故障诊断维修需求,对检测仪器依赖度不高,通过定期拆卸检修保养提前发现故障隐患。

新能源纯电动汽车取消了重型机械传动机构,大量应用电子集成技术、程控技术和CAN通信技术,故障特性呈现抽象化和虚拟化,经验难以准确诊断故障,必须借助专业仪器和反编译程序将故障编译为可视性文字及代码,要求作业者熟悉电子电路及程控原理,而电子原件故障具有难预见性和随机性,难以通过定期拆卸检修消除故障隐患。必须借助专业仪器进行解读和参数比对准确判断故障,对专业仪器依赖度越来越高。

3.3 将保养维修由拆检型转向测试诊断型

影响保养间隔里程主要因素机械部件磨损周期,通过周期性二级保养和解体检查等方式保养,做到预前管理,保持车辆技术状况良好。而新能源车辆机械部件大幅减少,影响其二保间隔里程的因素主要是传动机构、转向系及盘式制动器磨损周期,该类部件通过周期性换油检查消除隐性故障。电子模块应用使故障很难通过周期性检修消除,必须借助检测仪器频繁对车辆运行参数测试比对诊断查找故障,以往作业模式无法适应汽车电子化应用需求。频繁回车间进行测试检查将直接影响车辆营运效能,车队机务常规性测试将成为日常检修项目,诊断仪器将成为车队标配。测试诊断故障和更换故障模块将是车队维修保养作业主流。

新能源车辆大量使用新技术,各机械部件寿命周期延长,按照以往方式保养将引起资源浪费,根据新技术对车辆保养周期和检修项目进行评估,尽可能利用周期性保养消除机械故障和可视性电子故障。

车间通过加强故障诊断培训和实操性拆装作业,掌握故障诊断方法和故障甄别能力,学习使用仪器甄别故障技巧和数据分析能力,提高新能源技术故障处理效率。

车队机务通过强化使用仪器甄别参数变化和数据分析故障能力,利用专业检测电脑及仪器,及时发现排除故障。通过采取车队模块互换,车间旧件修复实现新能源车辆快速保障。

4 规范驾驶员操作,掌握提升应急处理技巧

新能源时代,大量电子技术应用,带来的是大量隐形故障及突发性故障,故障及隐患可视化降低,要求驾驶员三检工作更加细心、对电子部件功能、味觉和异常敏感度要求增加;常规应急处理方法难以应对电子故障处理,要求驾驶员改变以往习惯和认识,掌握电子部件应急处理方法。本文认为,在新能源车辆时代,驾驶员必须掌握望闻问诊技能。望即多看,对各控制模块及线束要多看细看,查看有无破损松动及碰磨,运行中多观察路面通过性和状况,提早应变;闻即多利用嗅觉感知电池电器部位有无异常异味;问即发现异常多向维修技术人员问,掌握基本故障特征及应急处理知识技巧,确保及时发现故障;诊即掌握对车辆故障报警含义掌握及车载仪器诊断应用,知道哪些故障属于重大隐患故障,哪些属于一般故障,该采取何种处理方法。

5 优化车型配置,充分发挥资源利用率

新能源汽车运行的充电设施、维修设施、技术支持等后勤保障公共资源,国家缺乏统一标准,而与之密切相关的充电设施投入、维修设施的规划和维修技术储备及培养滞后,该类基础设施前期投入大,回收资金周期长,投资风险较大,以致充电难、维修难等制约新能源车辆普及推广将持续较长时间。本文认为,在新能源汽车推广初级阶段,优化车型配置,统一车型和技术配置,减少配置标准多样化引起的维修设施和充电投入,同时充分利用国家新能源扶持政策,加大充电、维修和维修技术积累和培养工作,最大化利用投入资源效率,降低后期使用维护成本,便于新能源车辆的推广应用。

6 结语

汽车行业作为能源消耗大户,行业未来势必朝着节能、环保方向发展,新能源车正符合国家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新能源车行业发展将成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减轻对原油进口依赖的重要解决方案之一。作为社会公共服务性行业——公交企业推行新能源发展战略属于职责所在,因此我们需将上述的探讨思路付诸实施,在维保实践管理当中不断累积经验,提升完善。

篇9

[关键词]开放型 港口特色 实训基地 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0-0015-02

开放型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主要是政府指导,依托高校、相关企业和科研部门参与,用于满足职业教学、职业培训、生产、技术研究、职业技能鉴定的开放型公共实训基地,其特性是开放性和共享性。本文以北海职业学院港口设备与自动控制实训基地为例,阐述高职院校在开放型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模式中如何有效地运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建设以培养服务于区域产业人才为目的的实训基地

为了克服“各自为政”、“小而全”的现象,基地建设必须具有特色,明确基地建设的定位。北海职业学院在建设港口设备与自动控制实训基地时,明确了基地建设必须以培养服务于区域港口产业人才为目的的这一思路,建设具有港口特色的实训基地,按现代港口产业对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要求来建设基地,以现代港口产业的工作过程为导向,使港口产业每个岗位的实训教学能在校内基地得到相应的职场训练。依托港口门机装卸机械模拟器实训室、港口特种车辆驾驶训练场和维修实训室、港口物流综合实训室等19个校内实训室和6个校外实训基地,为现代港口企业尤其是北部湾经济区各大港口提供港口产业技能型紧缺人才。

二、建设服务于多个专业的实训基地

为了最大化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开放型的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就要避免单一化建设,而要追求复合型的、能够服务于多个专业的实训基地。北海职业学院建设的港口设备与自动控制实训基地就是以服务港口物流专业群为主,其他专业为辅的开放型公共实训基地。港口物流专业群的学生通过在实训基地的学习,可就业于门机、集装箱装卸机械操作岗位、港口企业的机电设备维修工岗位、企业内机动车辆(港口特种车辆)作业岗位、物流仓储岗位和物流报关岗位等。基地为港口物流专业群的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控制、轮机工程技术、物流管理(港口物流方向)、报关与国际货运等4个专业提供教学所需的实训项目。

三、基地可以拓展为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中心

基地是基于港口企业的工作岗位要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建设的。因此,在实际运作中,以港口产业的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能力及职业资格要求来设置实训项目,使实训项目内容与企业工作岗位内容的符合度达100%。学生通过基地实训,可进行门机操作工、集装箱操作工、维修电工、电焊工、制冷工、企业内机动车辆驾驶员、船舶轮机员、船舶电气管理员、报关员、物流管理师等工种的培训与鉴定。

同时,基地积极拓展社会服务功能,对企业及社会开放,企业职工可以在基地进行在职提高、转岗培训,社会其他人员可以进行培训及待岗人员的再就业培训等,不拘一格为社会和企业培训人才,并为培训人员在实训基地进行职业资格鉴定,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这样,实训基地既是职业资格鉴定中心,又是培训中心,基地的社会服务功能得到了全面发挥和体现 。

几年来,北海职业学院严格按照职业技能鉴定的有关制度和规定开展工作,积极为在校学生、北海市的企业、事业单位职业技能鉴定服务。截止到 2012 年底,为社会、企业培训下岗人员、退伍军人、农民工以及在职人员1104人,每年校内学生参加初级工、中级工鉴定考试的超过3000 多人,职业技能证书获证率超过80%。

四、基地充分做到开放、共享,校企合作开展培训项目

实训基地除了面向专业群的学生之外,一些公共实训室,比如:维修电工、焊工实训室、特种车辆操作实训室、制冷实训室等,亦向其他专业学生开放,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要求,开设短期培训班。另外,与各工种关联的实训室亦向社会开放,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实训室,比如:门机模拟仿真实训室,与港口企业共同设置培训项目,开展培训和鉴定工作,为北部湾沿海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工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五、基地建设有效促进校企合作编写教材

由于基地的开放性、共享性,有效地加强了校企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学院专业群教师与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在一起开发和利用基地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合作编写教材,近三年来共编写了7本。分别是:《单片机应用技术》、《机械制图与CAD(非机类)》、《电路CAD技术》、《高频电子线路》、《机械基础》、《港口物流管理务实》和《电工基础》。

此外,校企合作编写了实训指导讲义10本,分别是:《电工基础》、《港口电器技术》、《电机应用技术》、《可编程控制技术》、《制冷设备维修工上岗培训》、《中级维修电工》、《单片机应用技术》、《电子技术》、《变频技术》、《港口物流管理务实》等。显然,基地建设有效促进校企合作编写教材。

六、可以更好地建设“双师型”实践教师队伍

提高教师职教能力和专业技能是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内容,学院注重教师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鼓励新教师、未考取职业资格证的教师,充分利用基地条件,强化自身技术应用能力;同时,专业团队的教师带领学生自行设计、安装、调试实训基地的设备,通过这些实战锻炼,师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

学院还出台了相应的鼓励政策,如制定了《北海职业学院教师参加实践锻炼管理暂行办法》,鼓励教师主动下企业锻炼、为行业企业提供各种技术服务、参加新技术培训,与企业合作进行项目开发,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学院实训队伍不断壮大,“双师型”教师不断增多,目前,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控制实训基地的教师总数为24人,兼职教师8人,技师11人,占比例45.83%,高级技师8人,占比例33.33%,“双师”19人,占比例79.17%。另外,还长期聘任企业的工程师4名作为实习的指导教师,来自一线的技术专家共8人。

七、可以提高实训教学管理的科学性

基地建设过程是实训教学管理趋于规范化、科学化的过程,北海职业学院在建设港口设备与自动控制实训基地时,做到教学核心课程根据工作岗位能力来设计,实训项目根据工作岗位能力、岗位职业资格及技术等级(中、高级)的要求来设计。另外,采用整合、增加或删减学科的方式,合理设置实践课程项目,经过几年的探索,逐步构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践课程体系,融“教、学、做”为一体。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按职业成长规律设计各教学情景,实施行动导向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为保障实训基地高效率地运作和广泛共享,建立完善的设备设施及物资管理制度,仪器设备专人管理,建立完整的档案制度,做到账、物、卡相符;实行维护、保养工作责任制,及时做好仪器设备维修,设备完好率达到98%以上;规定使用大型、贵重设备、特种设备的实训教师,必须取得相关设备的上岗操作资格,学生实训必须有实训教师或管理人员在场指导,保证设备及人身安全;实现现代化、科学化管理,不断提高设备设施的利用率。

八、基地可以成为创新工作室的坚强后盾

几年来,北海职业学院在建设港口设备与自动控制实训基地过程中,专业群师生在港口设备与自动控制实训基地开展各种创新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近三年来,学生参加区技能比赛获二等奖3项,教师参加区技能比赛获奖二、三等奖各1项;参加校级技能比赛获二、三等奖各1项,教学成果奖获一等奖1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发明专利1项;主持的已结题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6项,市级科技项目1项。公开35篇。其中:教改论文23篇,科技论文12篇,中文核心8篇。

综上所述,北海职业学院在建设港口设备与自动控制实训基地时,通过建设具有港口特色,服务于港口产业、港口物流专业群的实训基地,使港口设备与自动控制实训基地的运行富有活力,最大化地发挥了作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 参 考 文 献 ]

[1] 擅小舒,郑渊.高职院校“双证书”制下的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福建高职教育,2008,(5).

[2] 陶书中.职业院本校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2).

篇10

一、加强多方合作,提高职业培训质量

采取“联合、联动、联盟”形式,建立与行业主管部门、工会和行业协会组织的工作联系,形成各方合力助推职业培训的新格局,从而更好的拓展培训项目。一年来,共举办了劳动保障协理员、电焊工、维修电工、锅炉操作工、起重机驾驶员、叉车司机、食品检验员等各类培训16期,合计培训人数886人。同时按照“便民、亲民、乐民”三要求,合理安排授课时间,精心设计授课计划,完善职业培训制度,加强培训管理,努力为培训学员提供一切可提供的服务。

二、完善鉴定制度,科学开展鉴定工作

科学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及时为劳动者提供技能鉴定服务。进一步完善职业技能鉴定制度,积极推行鉴定督导,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和证书核发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强化考评员和质量督导员的队伍建设,确保技能鉴定公正、客观、科学。一年来,共开展职业技能鉴定5576人(其中初级3757人,中级1596人,高级223人)完成市下达指标的124%。通过鉴定,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人数4938人(其中初级3312人,中级1408人,高级218人),通过率为88.56%。共打印证书2117本(其中职业资格证书1673本,合格证书514本)。

三、强化队伍管理,有效开展各项工作

明确每位职工工作职责,加强职工业务培训,深入学习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资料汇编内的相关内容,从而更好的提高服务水平。同时根据局要求,组织职工开展好“三思三创”、爱国卫生、廉政风险防范等相关活动,通过开展这些活动,促使职工在活动中受启发、受教育,进一步增强工作责任心。加强考评员队伍管理,今年共组织15位有资格的教职员工,按工种分批参加了省鉴定中心组织举办的考评人员培训,通过培训进一步补充扩大现有的考评员队伍,为实行考评员轮换制度提供人力支持。

做好中心财务管理,严格按照初审、复核、核准等相互稽核、制约制度办理,落实抽查制度,并建有台帐。

四、2012年工作思路

(一)培训工作

①在培训项目设置上与我中心现有并加以拓展的社会资源、场地设备、师资力量相匹配,同时注重实用性,结合政府的重点工作开展好培训,加强机构管理,为我县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做贡献。

②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将更加注重学员的基本素质与培训工种相适应;更加注重把培训质量贯穿于教材、培训计划、教师的安排等各个环节中;更加注重培训内容与鉴定要求相统一,提高培训合格率。

(二)鉴定工作

进一步补充、完善各项操作规程,注重考评员的职业道德教育,着力推行鉴定督导制度,把好鉴定过程、结果的审核关,严格查处不良现象,确保职业技能鉴定的科学性、公正性。同时明确鉴定中心职责范围,尽一切力量为培训机构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