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筑材料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15 17:31: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代建筑材料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西方古代建筑 中西方建筑的差异
每一种建筑都是一个地区、一种文化、一个民族心理和思想的象征,建筑的设计所包含的内容很多很多,无论是建造的选取,还是建筑的装饰和造型,都是经过很多的思考而得出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地域的差异必然导致了中西方建筑的差异,两种所体现出的精神都是截然不同的,本文将从几个方面简要分析中国古代建筑。
1.中西方建筑差异的比较
1.1建筑材料上的差异
中西方传统建筑材料有3种:土、木、石,中国传统建筑材料以木为主,西方的建筑材料则更多的是以石为主,中国人是将石与土用于建造基座和墙体,西方人则是将木用于屋顶上,这就使得中西方建筑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也表达着不同的情感,中国的建筑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人自己的情感,西方的建筑则是一种上帝神灵的情感,偏向与宗教方面的。
1.2建筑结构上的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结构具有以下3个特点:第一是讲究对称的艺术效果;第二是以木材为主要的构架;第三是独特的个体造型。西方的建筑并不着力与追求建筑的结构美,而更追求建筑的雕塑美,西方建筑中最多的就是石柱与走廊,这抽象的表现了人体美。
1.3建筑价值观念上的差异
中国的建筑具有强烈的绘画效果,注重意境美的营造,不太注重建筑的造型和透视效果,但往往更加注重建筑群在空间上的那种透视效果,这样可以给人一种延伸、曲径通幽的感觉,包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含蓄美以及追求和谐的心态。西方建筑相较于中国传统建筑,便更加倾向于造型的雕塑化,重视建筑整体与局部的和谐与统一。
2.中国古代建筑与易经的关系
《易经》是中国符号学的起源,其中的八卦是一套完整的符号系统,八卦中的每一卦都代表了一个符号,象征一定的信息,中国古代建筑由于深受《易经》的影响,因此极具符号及象形优势。中国古代建筑中蕴藏着一种建筑符号信息,例如北京天坛祈年殿,祈年殿的造型就是以天阳之数“九”以及“九”的倍数通过扇环形展开的,这天阳之数“九”也就来源于《易经》乾卦中的“九”。
3.中国古代建筑与风水的关系
阴阳五行说,是中华民族通过观察和思考建立起来的一种哲学思想观念。其中的风水学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是十分巨大,北京紫禁城便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在色彩方面,故宫的宫墙以及柱子使用红色,象征着光明正大;屋顶采用黄色,象征中央,故宫东部的屋顶使用绿色,象征生命力,向上生长,因此皇子都居住在东边,西宫作为太后的专属方位,象征清净,天安门至墙门不栽树,其意义为南方属火,在此不利于有木材建筑。中国人选择了土木作为数千年不变的建筑材料,认为土木是有机体构成的,符合“天人合一”的理念,动是永恒的,静是相对的,立柱和横梁的连接都是采用利于抗震,这充分地体现了老子所提倡的“以柔克刚”。
4. 中国古代建筑与中庸思想、国家的宗法制度的关系
中庸是中国人的基本精神之一,这一点与“恒久意识”是相互连通的,在人格思想上并不注重强烈的自我表现,而是追求执两端而用中的温顺谦和的君子之风。将中庸用于中国古代建筑中,则表现了中国人追求内涵的特点。中国建筑往往将建筑的精华放在最里面,最隐蔽的地方,通常在前面仅仅只用朴质,中华民族那种传统的内向型性格特点就造就了中国古代建筑重视内涵的特点。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不仅可以找到中庸思想的影子,还可以看到宗法制度对古代建筑的影响。在古代中国,宗法制度兼有政治权力和道德制约双重功能,即使是经历改朝换代,家族依旧是社会构成的最基本单位。以家作为基本单位,使得中国古代建筑有着以“住宅”为原型的特征。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一切建筑形制均是由住宅发展而来的,一切均以住宅概念为原型。中国的住宅却可以改作佛寺,官衙是官员的住宅,佛寺是佛的住宅,皇宫是皇帝的住宅,至于商店也是“前店后居”、是商人的住宅。总之,似乎没有一种类型的房屋是完全和居住无关的,而且,任何一类建筑似乎都是由住宅发展而来的。
篇2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何为仿古建筑以及仿古建筑的特点,如何利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来实现古建筑中的各个节点和构件,在仿古建筑的结构设计时应着重考虑的节点。
关键词:仿古建筑;苏式古建;结构设计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expounds the antique buildings and what i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tique buildings, how to use the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to achieve the ancient buildings each node and the component, the structure design of antique buildings should focus on the consideration of node.
Keywords: antique buildings; Su shi the lachlan Macquarie; Structure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仿古建筑的概念和特点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中国建筑和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爱琴海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并列为世界古老建筑的六大组成。中国建筑文化历史悠远,形成独特,建筑物造型优美,结构严谨,宏伟中不失细腻,庄严中不失优雅。而“仿古建筑”一词正式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但直到上世纪末学术界在理论上的探讨, 褒贬不一, 可以说它经历了一个坎坷不平的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仿古建筑”与古建筑几乎相同, 但它已经完全脱离了具体型式的案臼, 如果仅停留在型式上的理解, 那么对传统建筑的因袭照搬就在所难免, 也是对仿古建筑形式的偏见。所以说对“仿古建筑”一词全面和准确的表述是模仿古建筑设计的外在表现形式。
仿古建筑形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仿古建筑形式是指利用现代建筑材料或传统建筑材料, 对古建筑形式进行符合传统文化特征的再创造狭义的仿古建筑形式是指利用传统建筑材料, 在特定范围内对古建筑的复原,严格讲属于文物修复范畴, 本文所论及的只是广义的仿古建筑形式。通俗点讲既是用现代的施工工艺体现古代建筑的外形,而我们知道的由于古代建筑材料和理论的局限性,古建筑并不存在高层结构;故而现今的仿古建筑也以单层和多层为主。众所周知,现代多层建筑多为砌体结构和框架结构。所以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应用在仿古建筑中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体现在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并保持构架制原则。为了保护木材,表面需加油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中国古代建筑形成独具特色的彩画制度,令世人叹为观止。鉴于木结构的耐火性很差且使用周期短,在现今建筑中已经不提倡使用;而构架制的结构形式和现在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极为相似:传力途径明确,主体的承重结构和围护结构分开。这就说明框架结构是最能体现古建筑精髓的结构形式。这也为室内空间的灵活布局创造了条件。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多种多样的罩、挂落、隔扇、屏等自由灵活地分隔室内空间。但彩画制度这一形式在现今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也只能通过外贴或喷绘等装修手段才能达到。
中国古代建筑创造并使用斗拱结构形式,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中所特有的形制,它既是梁和柱之间传递荷载以及承担抗震作用的结构构件,又以其自身优美、华丽的造型而成为建筑的主要装饰构件。集结构功能与装饰功能与一体的精华所在。随着现代结构形式及建筑材料的发展,斗拱这一重要的结构构件应用在仿古建筑中时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实质作用而仅仅作为一种具有观赏性的装饰构件。但是它作为古建筑的代表性构件是不可或缺的。
中国古代建筑组群大多以庭院为组合单位:单体建筑沿周边布置,围合成中间的庭院。这样的庭院整体风格是内向的:内部开敞而富于变化,外观较封闭。按照中国的封建礼制观念,庭院强调中轴对称布局,以突出主体建筑,并求得整体的平衡。正是由于这种理念,古代建筑的单体建筑形式也是高度统一,无论是宫殿、寺庙、住宅等,不论其规模大小,外观体形皆由台基、屋身和屋顶三部分组成。这些特点难免单调,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的古建筑的多样性,而古代建筑师则从建筑组群沿轴线作多层次的纵身布局,从而使庭院变化丰富多彩的。
而在古代园林的设计中这些特点并不明显,原因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以“师法自然”为原则,极尽自由灵活之能事。这才有了现在我们熟知的各式园林。
2.仿古建筑在现代工艺中的设计要点
正因为古建筑拥有以上特点,所以在仿古建筑中应尽可能的以现在工艺的手段实现以上特点。中国古建筑中以明清时期的苏式园林古建最具代表性,也最为人们熟知;所以在仿古建筑形式中以仿明清苏式古建为主。
古建筑的主受力构件大体可分为:柱、梁、桁、檩、椽。传力方向为:屋面椽檩桁梁柱;途径明确,受力简单。而古建中的梁均为简支梁,这对建筑物的抗震是很不利的,所以斗拱这一构件就诞生了;但在钢筋混凝土结构框架中梁与柱均为刚结,梁承担抗震作用,从而架空了斗拱这一构件;而现在屋面工程大部分采用现浇整体式,所以檩、椽等构件也成为非必须构件,可以取消。这样会对外立面产生影响,所以仿古建筑的屋面工程成为整个工程中关键的节点。
我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式样非常丰富,变化多端。等级低者有硬山顶、悬山顶,等级高者有庑殿顶、歇山顶。此外,还有攒尖顶、卷棚顶,以及扇形顶、盔顶、盝顶、勾连搭顶、平顶、穹窿顶、十字顶等特殊的形式。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等又有单檐,重檐之别,攒尖顶则有圆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变化形式。而在这些形式当中又以歇山顶的应用在苏式建筑中最为广泛。 “歇山”是清式叫法,在清代之前它又有“曹殿”、“汉殿”、“厦两头造”等不同名称。歇山式屋顶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歇山顶屋顶在两侧山墙处,不再像硬山式和悬山式那样,山墙是由正脊处向下垂直一线。歇山式屋顶的正脊比两端山墙之间的距离要短,因而歇山式屋顶是在上部的正脊和两条垂脊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垂直区域,称为“山花”。在山花之下是梯形的屋面讲正脊两端的屋顶覆盖。在古建筑中屋面结构多为木、瓦等轻质材料,两条垂脊相对荷载较小。而现代建筑中的钢筋混凝土屋面自重较大设计时应在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处设梁建立可靠支撑从而明确山花部位屋面的传力途径。这和古建木作中的“桃尖顺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由于现代工艺取消了椽,“飞椽”这一形式只能通过混凝土的可塑性强这一特点来实现。
古建筑中梁支撑桁进而支撑屋面,而现今对进深要求不大的建筑可以将平梁更改为随坡面的折梁,这不但减少了工程造价,也可相对增加整个建筑物的室内高度,不会有压迫感。而梁跨度较大时,例如寺庙等需要内部空间较大,结构内部不宜设置柱;如使用折梁则会对边柱产生侧向的水平推力,而古建筑的柱截面形式多采用圆柱,所以不能通过改变柱截面的方法来抵抗水平力,联想到一般明清时苏式园林建筑大多有外廊,可将外廊作为建筑物的一部分,由外廊柱与结构边柱用大梁连接共同抵抗屋面折梁传递给柱子的水平推力,这样就解决了柱子同时承受三项应力的不利受力状态。
虽说古建中的各式“飞檐”、“望角”等复杂且精细的装饰构件通过混凝土来实现是对施工工艺的考验,但苏式仿古建筑最关键的难点还并不在结构本身,而是仿古建筑的节能。苏式古建讲究的是明亮、通透。需要相对较大的窗口,这在北方很多城市规范要求的开窗面积和传热系数等都是不满足的,这回在设计和施工中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困扰。这就需要相关的规范在这些方面进行一些特殊的要求。
3.小结
总而言之,古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精华的凝聚,是标示各个时期中国建筑史的里程碑,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古建筑设计中的优秀理念,将仿古建筑做到形神兼备,从而传承中国古典文化和历史底蕴。继往开来,为现代建筑事业的发展壮大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剑平《关于仿古建筑形式的思考》学术论坛 2010.07
[2]罗哲文《中国古代建筑》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12
篇3
中国擅长以木构体系为造房的主要结构,从夏商一直延续到明清,其建筑发展性具有稳定、持之以恒特征,形成了世界古代建筑中的一个独特建筑艺术体系;西方古代建筑体系是以石材为主建造结构,无论是从古希腊建筑柱式运用、还是到古罗马建筑时期建造技术、艺术、型制、理论空前发展,以及到中世纪哥特式建筑风格出现,和后来兴起的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均都表现出建筑风格在不同时期变革所留下的历史烙印,展现了西方人较高艺术修养与智慧。
一、中西方古代建筑文化上的差异
1.讲求“天人合一”的中国古典建筑
中国古源地是以黄河流域为主,其气候温和,国家经济发展以农耕为主,所以人们相信丰收离不开自然的恩赐,讲究“天人合一”,崇尚自然,顺其自然,将人与天地万物紧密联系在一起和谐发展。因此中国建筑注重因地制宜,讲究风水,这一点园林建筑就有所体现,“虽为人作,宛若天开”,充分表现出建筑与自然的和谐意境。另外,中国古建筑也受着周礼之制的影响,如宫廷建筑———北京故宫,平面讲究中轴对称,纵深布局,三朝五门,前朝后寝,创造了高低错落,起伏开阖的群体空间,象征了九五之尊、皇权至上的思想。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圆地方”,因此北京天坛总平面北墙呈圆形,南为方形,即取此意。标志性建筑祈年殿,优美的体型和高超的艺术处理,被人喻为我国古代最优美的建筑之一;其平面形式为圆形,周边12根柱,象征12个月,中心四根金柱,意为四季;外观为三重攒尖顶,处于三层汉白玉石台基之上,高处周围苍松翠柏之上,使人感觉屋顶就是天穹,令人海阔天空,好似天地相合之处。
2.“人”与神性为主题的西方建筑文化
西方建筑文化发源地希腊,被喻为欧洲建筑的摇篮。它地处地中海北岸,东临爱琴海,属海洋性气候。在这里生活的人们需要长期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做斗争。所以建筑突出以“人”为中心,如古希腊建筑中的柱式多立克式、奥尔尼式就隐喻着男人和女人。高耸的石柱支承厚重的梁枋又象征着对“力”的崇拜。西方人强调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如在西方古代园林建筑别注重人工修饰,将植物剪裁成规则的几何图形,有序整齐的排列,体现建筑是位于自然之上的。到12-15世纪欧洲进入了一个宗教统治的时代,基督教保持着绝对统治地位,具有代表性的哥特式教堂,高耸的构图和玲珑剔透的雕饰,表现出神秘敬畏的感觉,走进教堂仿佛走进了神殿,通过人与神的对话使教徒心灵得到了洗礼,感受着超尘脱俗的感觉。
二、中西方古代建筑外观形式上的差异
1.中国的斗拱建筑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外观形式特征显着,与世界上其他建筑截然不同。中国古代建筑由屋顶、屋身和台基三个部分组成,结构形式以木构架为主,由立柱和横梁承重,屋顶多为坡屋面,不但起到很好的排水作用,其外观形式的多样化,与高低错落的起伏勾勒出中国古代城市丰富的天际线。屋顶的形式有庑殿、歇山、攒尖、悬山、硬山及卷棚顶等。中国传统建筑木构架体系中的“斗拱”是最显着和重要的构件,在审美上有极高的价值,它位于柱顶、额枋和屋檐之间。斗拱的形成与发展历史悠久,由大变小、由雄伟变纤丽,不仅在结构和装饰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还为建筑各部分和各构件大小尺寸起度量单位的作用,在2”1”年上海世博会上的中国馆就隐喻着中国建筑文化的代表—斗拱。对比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外形与西方古代建筑相比规模和尺度相对较小,但是中国建筑不以单体取胜,而是注重虚实结合的群体空间布局,传统的建筑群基本是一组或多组建筑围绕一个中心空间构成,即所谓层层深入院落空间组合。这种方式延续了几千年,对于建筑群则以“院”来表示,所谓“无院不成群”,这是东方建筑所追求的独有的特色。
石制梁柱为特色的西方建筑
以西方为代表的古代希腊、罗马时期,创造了一种以石制的梁柱作为基本构件的建筑形式,这种建筑形式经过文艺复兴及古典主义时期的进一步发展,一直延续到2”世纪初,成为世界上一种具有历史传统的建筑体系,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西方古典建筑。用石制的梁柱围绕着建筑主体,形成一圈连续的围廊,柱子、梁枋和高耸的穹顶勾勒出西方建筑的主要特征。其中最突出的是柱式的变化,对欧洲后来的建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西方建筑强调个体的表现,在建筑外观形式处理上变现几何比例和数字关系,建筑庞大的体量和巨大而又高耸的穹顶,赋予了一种向上和四周扩张的气势,与周边自然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中西方古代建筑材料上的差异
1.中国建筑以木材为主
中国古代建筑材料多以木材为主,中国人对木的宠爱就像西方建筑多以石材为主一样。建筑材料的差异首先在所在地域和文化上的差异,中国古源地以黄河流域为主,土木材料在这一带储量丰富,气候干燥少雨不但有利于木材的防腐,而且价格低廉,它比石头更容易取材。在《韩非子.五蠹》中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可见木构建筑材料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如《左传.襄工二十七年》记载:“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这五材就是指金、木、水、火、土,而石却在外。中国古建筑主要以木构架为主,屋面上的瓦、墙体的砖都是用土和水,用火烧制而成。中国古谚语所谓“墙倒屋不塌”,说明墙不承重,都是由木构架来承重的。且在中国传统的思想上,木材是多么重要。
2.西方建筑以石材为主
西方建筑发源地古希腊所在地理位置地势崎岖,河流湍急,石灰岩和大理石储量丰富,这为石构建筑提供充足的材料资源。在气候方面,这里属海洋性气候,常年湿润,如选用木结构更易腐朽,所以石材建筑从这里开始广泛的运用。到古罗马时期,罗马人又发明了由天然的火山灰、砂石和石灰构成的混凝土,这种人工制作的石材为拱券结构的建造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为将来建筑材料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纵观西方古代建筑,无论教堂也好,宫殿也罢,以至于一般的建筑也都和石构是分不开的。中西古代建筑这一木一石,一柔一刚,可谓泾渭分明,各有千秋。
四、中西方古代建筑装饰上的差异
1.中国古代建筑装饰风格艳丽,注重雕琢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风格具有浓厚的传统民族风格,在建筑颜色上中国古代建筑注重清醒、名目、艳丽的颜色,如宫殿庙宇中用黄色琉璃瓦顶、朱红色屋身,檐下阴影里用蓝绿色略加点金,再衬以白色石台基,各部分轮廓鲜明,使建筑更显得富丽堂皇。屋顶上布置的彩绘也是中国古建筑装饰中一种重要类型,彩绘多以动植物图案为主,如明清时期的和玺彩绘、旋子彩绘和苏式彩绘。在梁枋、斗拱,檩椽等构件上运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技法、加以雕刻、书法等手段,使图案丰富多彩、变化无穷。另一方面由于采用建筑材料的特点,中国人将木构件进行细致的雕琢,再附以颜色罩面,雕梁画栋,其手法和工艺之精湛堪称当世一绝。
2.西方古典建筑朴实、庄重,雕饰宏伟
西方建筑古希腊建筑装饰风格给人以朴实、庄重之感,建筑的颜色也偏于黑、白调,注重材料-石材的颜色,这与中国古代建筑相比不免单调些,装饰彩绘图案也没有中国这样丰富多彩。但到了古罗马时期,罗马的贵族们生活奢华,各种装饰手段开始运用,特别是室内运用华丽耀眼的颜色,把宫殿装点的金碧辉煌。到了宗教时代,人们更追求装饰色彩的变幻,室内的屋顶及墙壁装点了许多壁画,绘制多属圣经中的故事,人物绘制惟妙惟肖,极为真实,映射出狂热迷幻的宗教主题。另外,西方建筑的装饰多以雕饰为主,雕饰包括雕刻和雕塑,以人物、动物、植物为对象,采用石材进行雕琢,其形象生动逼真,立体感强极强。相对而言,中国古建筑的雕饰虽没有西方雕饰的大气宏伟,但在双方地域中的独特的风格都是独树一帜的。
五、西方古典主义建筑装饰风格的基本原则
1.适度性原则
西方古典主义风格总的来说是宗教思想的物化体现,在其影响下的装饰本身,也带有很多特定社会和时代的痕迹,这些如果照搬照用会破化 设计的整体感。古典主义有很多装饰手法和装饰元素在现代人看来己经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如若大量过度地使用这种装饰,将失去简约式风格的内涵和意义。古典主义装饰题材和装饰手段都比较丰富。在特殊的环境中,需要仔细斟酌选择装饰语言和元素,以和整体环境氛围相符。因此,选取装饰语言要格外谨慎,以求整体风格的一致,否则适得其反,事倍功半。
2.以人为本原则
建筑更应该给人一种亲近感,设计目的是“人”,而非物。一个好的空间因该是环境和情感的结合体,是环境和情感的对话和交流方式。环境的营造应该展示出特定的精神气质,给身处此环境的人一种应该具有的感情需求。不同环境体现出不同的气质,满足不同的情感需要,因此,在装饰的应用上也应该遵循这种原则,以人的环境情感的需要为出发点,把握空间环境的情境,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3.合理性原则
所谓合理性原则就是合乎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合乎逻辑性原则,指在进行环境设计时要尊重和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尽量避免主观随意性和盲目性。比如在进行古典主义氛围的营造中,应该合理的选取装饰材料。古典主义装饰多采用天然材料如石材木材等等。如果在一个古典色彩浓厚的空间中突然多出一个现代新型材料,不但令人感觉可笑,而且装饰的韵味和内涵也荡然无存了。其次,施工技术要合理、结构要合理。如果没有适当的加工技术也会给材料、结构等带来麻烦。总之,简化的西方古典主义装饰的借鉴和应用将在尊重历史和体现时代精神的前提下,多种设计原则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状态。
篇4
【关键词】建筑;材料;空间;智能;绿色;节能;环保
1 建筑的发展历史
在中国几千年的古代封建社会里,虽然政治上有二十余朝皇帝的更替,文化上有多次的对外交流,但是中国的建筑,在中国整个环境总影响之下,虽各个时代有时代的特征,其基本的方法及原则却始终一贯。
2 古代建筑
2.1 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
2.2 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
2.3 古代建筑造型优美 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 庑殿项也好,歇山顶也好,都是大屋顶,显得稳重协调。
2.4 运用彩绘和雕饰。彩绘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颜料中含有铜,不仅可以防潮、防风化剥蚀,而且还可以防虫蚁。
3 现代建筑
一批青年建筑师提出了比较系统及激进用于建筑创作改革的主张,因而大大的推动了建筑改革。对于这些年青建筑师所提出的观点,当时有过许多不同的名称,诸如功能主义、客观主义、实用主义、理性主义以及国际式建筑等等。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则有更多人称之为现代主义或现代派,现在则称之为现代主义。
建筑设计中逐渐更加强调建筑三要素(艺术、技术、空间)中技术的成分,要求设计和各学科的紧密配合。现代建筑设计采用的是新的建筑材料,以较现代化的材质,突显与旧建筑不同隐喻或意象。
3.1 智能建筑:今后的建筑科技将围绕保护环境,省资源,降低能耗而展开。建筑智能技术的发展要为生态、节能、太阳能等在各种类型现代建筑中应用提供技术支持,实现生态建筑与智能建筑相结合。建筑智能技术是以建筑为平台,兼备建筑设备、办公自动化及通信网络系统,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组合,向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
3.2 绿色、节能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也称为生态建筑。绿色、节能建筑的设计将向环保型材料和绿色设计两方面发展。
3.3 环保型建材,要求所采用的建筑材料具有耐久性好、易于维护管理、不散发或很少散发有害物质,同时也得兼顾其他方面的特性,如艺术效果的特性,同时要求节约资源。艺术表现注重于建筑造型的面和体的表现,可以说现代建筑是根据技术、材料与艺术相结合的精神产生。现代建筑的形式与技术包含应同工业化时代条件相互的配合应用,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的革新。
4 结束语
建筑本身就是一个供人们居住、工作、娱乐、社交等活动的环境,因此不仅内部各组成部分要考虑配合与协调,而且要特别注意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建筑师们在进行设计时都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周围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认真调查研究,从而构成为一个大的环境空间。
建筑师在设计上新的里程碑----使用新材料、新工法制造出许多经典的设计作品,也让建筑界在艺术风格上及建筑设计理论方面,获得很大的进步。新的材料及强调功能性、理性为原则,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的革新,也决定了建筑形式的完美呈现。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史.建筑工业出版社
[2]董海丽.建筑艺术在古建筑中的应用[J]. 2003
篇5
[关键词]闽南 “出砖入石” 装饰艺术
1 概述
闽南乡土建筑中墙体的一种砌筑形式—“出砖入石”,该形式采用不同形状的石材和红砖交垒叠砌,其装饰美体现于石的表面与砖表面的质地对比[1]。“出砖入石”较好地结合闽南自然、气候因素。本文从“出砖入石”建筑特点入手,研究其装饰艺术形式,探讨该种建筑形式在当代的继承与创新,为传承并发扬传统建筑与装饰形式做贡献。
2 建筑特点
2.1 用材简单
“出砖入石”建筑所用建筑材料均为就地取材、因材施工,主要建筑材料包括石、砖和灰土。石材的选取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多是当地的花岗岩块,其质坚高强、抗风化、抗侵蚀,颜色以灰白色和淡黄色为主,少量为辉绿岩呈现暗青色。石块多数呈长方形,少量呈现梯形、圆形等。砖块一般呈现暗红色或红色,称为红砖,该种颜色是泉州民居较为普遍的建筑色彩,古代“出砖入石”的红砖尺寸大小不一,厚度不等。灰土是泥水浆与石灰的混合物,有的辅于蛎壳灰、红糖水,具有较高的塑性和粘聚力。
2.2 结构牢固
“出砖入石”墙体结构牢固,该墙体的砖相当于现代结构中的填充墙,而石则相当于现代结构中的剪力墙,加上中间的灰土,因此砌筑的墙体结实、结构牢固。墙体外侧没有涂抹任何浆材,在历经风雨侵蚀几百年后,表面仍然完好无损。“出砖入石”的抗震性能良好,地震在墙体中的剪应力遇到石块时,由于花岗岩石块较高的抗剪强度,故剪切面不会沿石块内部发生,故数百年前的“出砖入石”建筑不少迄今仍保留完好。
3 装饰艺术特点
“出砖入石”墙体具有自然简单、朴素美观与韵律协调的特点,同时具有较好的观赏价值和耐久性。
3.1 自然简单
“出砖入石”墙体的自然美,主要是指所用材料基本无统一规格,而是从自然中顺手拈来,没有经过人为统一大小尺寸。在砌筑过程中,石块长边方向无统一规则,但一般以水平向和竖直向为主,对于任意四边形或梯形的石块,一般下边长度大于上边,红砖则一般呈水平向砌筑,少数呈竖向砌筑。有的整面墙体全部采用“出砖入石”建筑形式,也有半面采用的,将“出砖入石”作为墙体基础。石块与红砖基本上任意组合,无规则性。
3.2 朴素美观
“出砖入石”墙体所用材料均为最为常见的建筑材料,墙体砌筑完毕后没有经过任何涂抹,更没有色彩斑斓与复杂的装饰。从色彩上看,直接的是石块和砖块的颜色,多为灰白色和红色。旧时红砖表层存在深灰色或黑色斜纹,是红砖烧制过程中,砖坯之间没有压住的位置经松木烟熏而成,黑色为红砖添加了一丝自然美。红白相间,色彩简单,对比鲜明,即体现了一直朴素淡雅,又不失乏味单一,如图1所示。
3.3 韵律协调
整个墙体从装饰外观上看,线形平、斜、曲组合,石块上下层相错,砖块则厚薄不一;以石块作为面、点,而砖缝作为线,点、线、面形成宽窄变换的组合,因而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整体面积上的韵律[2]。石块与砖块本身的看面宽窄不同,而形状基本规整,排列大体整齐。“出砖入石”,石块稍凹,红砖稍凸,石块与红砖凹凸层次,具有立体空间感,错落有致,凹进去的是一直朴素内涵,凸出的是一种绚丽,有一种只可意会的闽南地域乡土文化特色的独特魅力。
4 继承创新
“出砖入石”在古代广泛应用于建筑物中,迄今为止保留下来的典型代表有石狮巷中“五房”的墙壁、安海文化宫朱祠西侧墙壁、南安官桥蔡资深古民居建筑群等。现代建筑仍有不少采用“出砖入石”的建筑艺术形式,既继承了传统的主要特色,又有一定程度的革新,“出砖入石”典型的代表建筑物有:
实例一: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结合传统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技术,整体风格及室内的中庭、走道、回廊等空间借鉴吸收闽南建筑“出砖入石”墙体的做法,将其作为墙面装饰的主题,其施工是用红色碎砖瓦和现代毛石干挂相结合。砖石相间结合,石材位于砖块的周边,屋面、前墙面和外楼梯均采用这种形式,色泽上灰白与红色搭配,既不会因全部的灰白色而单调,也不会因全部的红色而过于绚丽。
实例二:嘉庚建筑
“嘉庚风格”建筑也对“出砖入石”进行了较好地结合与创新[3],以镶嵌迭砌的高超技艺,在柱头梁底、门楣窗套、墙面转角、外廊立柱上,用白色花岗岩与釉面红砖犬牙交错,拼饰图案,搭配色彩,既充分展示了构造的细节之美,又提升了建筑的整体美感。这些建筑方法分布在集美大学与厦门大学等建筑物中。
实例三:泉州中山路复古古厝
泉州市中山路上的一个复古古厝,较好地展现了“出砖入石”的建筑形式,采用长方形、圆形和任意多边形的石块砌筑,周边的砖块经过切割与石块形状完美结合,砌筑中使用了水泥砂浆代替里传统的灰土。红砖的表面刻意保留了古代红砖的“黑色斜纹”,增加了整体美感,如图2所示。
5 结 语
出砖入石是典型的建筑材料循环利用的绿色手法,废旧利用、变废为宝,符合现代生态观念,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义。这种方法在现代室内生态环境设计中十分值得学习和借鉴[4]。利用地震废墟建起的“出砖入石”墙体,因其具有用材简单、结构牢固,在装饰艺术上具有自然大方、朴素美观与韵律协调的特性,时至今日,传统与革新并存,并由从闽南传播到了金门和台湾地区,可以预言“出砖入石”将一直存在于民间,其形式也会逐渐演变,但仍脱离不了其本色。
参考文献
[1] 黄坚,简论闽南砖石墙的装饰特色,装饰,2004.8:85
[2] 林静,泉州红砖墙装饰特点探源,福建建筑,2006.97(1):27-30
[3] 缪远,传历史文脉承嘉庚风格——厦门大学嘉庚风格建筑楼群赏析,工业建筑, 2008. 38(5):126-129
篇6
【关键词】传统文化;当代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通常是按照前人设计经验,以传统文化为基础。针对现代建筑设计,想要突破传统建筑设计风格,需尊重历史,传承传统建筑文化,吸取优秀理念和传统经验,进而与现代建筑相融合,促进艺术再生。例如上海世博会中的中国馆建筑,在设计时,传承了天人合一理念,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得以淋漓尽致表现。可以说,传统文化是建筑设计的基础,是艺术设计的经验资料、艺术灵感。尽管部分设计师与传统文化脱离,开展建筑新设计,但即使再新颖,也是对传统文化创新。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建筑设计经验,主要分析传统文化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1.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特征
我国具有二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经过数千年发展,我国建筑已自成独特体系。对于建筑装饰,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的影响较深。在我国古代社会,特别是封建社会,儒家思想的地位无可动摇,道家思想也极为重要。因此,在阐述哲理的过程中,也对我国传统建筑风格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传统建筑属于仕文化的范畴,是只为少数人服务的,是少数人的艺术。俞孔坚称之为“死去的艺术”。虽然西方建筑在古代也是只为少数贵族服务的,但是由于在近代的各种先进思想和哲学方法的指导下发生了质的飞跃,而且在形式上也是一脉相承的。在传统建筑设计中,非常注重自然主义思想,对于楼宇高度、台阶级数具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建筑装饰物也具有鲜明等级特点,主要由于当时主流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提倡“中和”,道家思想提倡“自然”,不论是亭台楼阁、廊间小道,均追求与自然的融合。建筑装饰也追求整体性、统一性,由建筑图纹、漆色描绘等,均具有封建体质,等级观念非常鲜明,尤其官员住宅、庙宇等,均严格区别于平面住宅建筑。
2.当代建筑设计中传统文化的影响分析
首先,建筑布局。我国古代的建筑布局设计,是依靠风水学思想,传统风水学并非一种伪科学,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极大影响了我国古代建筑的布局设计。传统风水学主要包含古代美学、生态学、哲学、地质学等内容,体现了地理人文和自然生态的思想,是古代建筑设计的关键思想源头。例如,我国明清时代的皇宫布局,主要运用风水学思想,皇宫坐北朝南设计,是环境、日照、气候等因素的综合,同时也纳入了风水和文化因素。再例如,北京四合院作为我国传统文化、古老文化的重要象征,体现了我国“四”和“合”的布局及和谐气息,讲究分明和布局严格,是社会等级的直接体现,即可营造良好内部环境,又可抵御外部气候环境。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这些因素十分平常,几乎无论哪种建筑均可看见,然而却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体现。
其次,人文思想。因我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在我国古代文化时期,涌现了大量儒家、佛家和道家思想家,极大影响了后世,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也非常大。当代设计师性格和审美观念,深受传统人文思想影响,进而达到建筑设计境界。其一,儒家提倡和谐统一和天人合一。针对建筑设计,主要体现建筑严格封闭,而对外是自由天地。其二,道家提倡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道家思想对当代建筑设计影响非常深。例如,我国国家大剧院设计,则充分体现了道家思想。在建设初期,承受巨大社会压力,待建成之后,获得一片赞声,主要是体现协调设计,是无为而治的重要融汇,表面“无为”,而实际是遵从自然,充分发挥建筑形式、建筑功能的自由空间。其三,佛家提倡返璞归真。例如,我国著名建筑苏州园林“拙政园”,是传统佛家思想精华,提倡远离世俗、亲近自然。现阶段,人们生活非常忙碌、繁杂,更愿意追求一种远离闹市和自然和谐的建筑。可以说,返璞归真是当代建筑设计的重要思想。
3.当代建筑设计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首先,传统符号传承。对于传统因素传承,主要为事物符号、思想符号传承。对于当代建筑设计,需积极吸取传统符号,与现代建筑设计有机融合。符合作为一个系统概念,包含了人文、人物和概念思想。针对当代建筑设计,主要是传统图案因素和建筑手法的传承。实现传统形式的现代化,传承非精神成分。当传统因素和当代建筑设计,出现时空交汇时,可提取现代符号和传统符号,实现两者有机融合,进而在当代建筑设计中,有机传承传统符号。
其次,传统材料传承。在建筑设计中,建筑材料是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古代、现代建筑设计,均发挥着关键作用。在当代建筑设计中,传承传统文化,是传承传统材料。在我国古代建筑设计中,主要以木材为主,进而达到朴素自然和亲近自然的美感。现阶段,混凝土和钢筋材料,是当代建筑设计的时代主导。然而,在格调方面,还是主打传统材料特点。对建筑材料设计,可通过艺术造型,将木质材料风格显现出来,达到一种亲近自然的文化内涵。我国传统建筑装饰主要注重精神感触、自然领悟,在建筑创造、应用过程中,以人类心态为基点,表达情感宣泄,传递意境,建筑装饰设计注重人文主义思想,在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重点目标在于“人”的研究,强调以人为本的建筑装饰。传统建筑意境更让人感受深邃、深层次的意境,注重虚实美,善于将设计者情感注入设计之中,通过隐喻手法,使人在观赏建筑过程中,逐渐领悟独特境界,注重建筑外在性景观设计,感受外在轮廓美。可以说,每挪动一步,即可感受一种“移步换景”的感觉,其建筑周围韵味、精致也随之变化,建筑装饰的雕刻、花草与树木起着互相配合作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设计中应用传统文化,是现代化城市建筑的视觉形态,对传统历史文脉传承,营造一个积极、特色环境特征。对于现代建筑设计,立足某种意义而言,是世界、民族的传承。利用现代建筑设计,是城市文明形态重要表达,合理运用了历史文化,促进传统精神、现代文明的有机融合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强,付佳,赵峰等.传统文化符号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变异性应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38(5):206-209.
篇7
关键词:玻璃材料;建筑空间;玻璃特性
引言
由于中国整体设计行业起步比较晚,所以玻璃材料在建筑空间中的运用虽然融合了地方文化,但大多数的理论是和实践还是从西方等国家借鉴而来的。其中以西方的欧美、东方的日本为典型。马克•库森斯似(MarkCousins)的《二十世纪玻璃》,论述了玻璃材料在形状、质地、颜色、制作工艺等方面的革新与发展;斯蒂芬•耐普《玻璃装饰艺术》从艺术设计的视角阐述着玻璃艺术的美使得玻璃材料成为室内装饰的主流。国内邬烈炎的《现代玻璃艺术》论述了玻璃材料的特点、形状、制造工艺、装饰性等,解说了玻璃材料作为装饰品所展现的艺术美,与空间结构融洽融合;王振宇《玻璃与现代建筑》讲述了玻璃材料的艺术美融入建筑空间所体现的玻璃材料所特有的美学特点;为本文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一、玻璃材料的发展史和特性
(一)玻璃材料的发展史:玻璃材料被发现并应用于制造要追溯到4000年前,古埃及人在制作简易的玻璃器具和玻璃装饰用品时,因为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加工技术的有限性,玻璃材料仅被用于制作室内装饰品和首饰用品,没有办法适用于建筑设计中。人们发现玻璃材料的透光性是在古罗马帝国时代,于是将玻璃材料用在了建筑结构中的采光部分,取代了大理石和石膏材料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玻璃材料最开始出现在建筑空间中是用来做成玻璃墙壁的。春秋战国时期,生产方式是压铸工艺,外观上来看就相当于现在的普通平板玻璃材料。由于我国在建筑方面和加工制造技术方面与西方国家存在着较大差异,导致玻璃材料没有被加以重用。建筑用玻璃大多来自国外,仅供皇家宫殿的窗栅使用。直到北魏时期,交通的便利促进了西方国家与中国的文化交流,先进的玻璃制造技术逐步引入中国,并在明清逐步开始生产玻璃材料,但仅应用于建筑物墙体的小格结构窗格栅上,尺寸小且操作不便,因此应用甚少。随后玻璃材料还经历了彩绘玻璃窗时代、生铁时代、框架时代、玻璃幕墙时代等历史的变迁。(二)玻璃材料的特殊性质:玻璃材料的透光性。在建筑设计应用中这一特性非常重要,自然光通过玻璃材料穿透到建筑物的内部,使得建筑内部空间明亮而柔和。康巴斯尔曾说过建筑就是“把各种建筑材料在光线下进行精巧的、恰当的、宏伟的组合”。因为有了自然光线的多样变化,所以才有了丰富多彩的建筑物,自然光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改变建筑物的视觉造型,多样的建筑材料则成了自然光的收集器,自然的光线使建筑的材料和结构充满生机和活力。在建筑设计中玻璃材料与自然光线是不可分割的组合关系,自然光线在传播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光线穿透玻璃,剩下一部分被反射出去。自然光线的强度和方向性可以展现出玻璃材料的质感,同时玻璃材料的颜色和质感也会通过自然光的反射和透射发生变化。高度透明是玻璃材料的又一特性,纯净无瑕的透明视觉意象,给人一种洁净、细致、剔透的美感。透明的玻璃材料表现力丰富多样,可以进行任何比拟,构成了其他材料所无法效仿的格调和氛围。玻璃材料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材料,给人的视觉感受也不同,玻璃材料的透明性使得其具有丰富的表现空间,使得观赏者好像置身在一个飘浮于不确定,仿若置于虚空中的构成感受。由于玻璃材料的透明性能够提供清晰的和无阻碍的视线,使得人们可以从建筑外部看到建筑内部的装饰、结构、以及空间布局,而且建筑物以外的美景也能被带到空间的内部,使得室内和室外的建筑物本身的结构和周围环境可以完美融合(如图2)。透明玻璃运用在建筑空间中不但可以减少视觉上的层次感和建筑物中的封闭感,给人带来一种剔透、洁净和自由、开放的视觉体验,玻璃材料的透明性具备流动性和超感官的秩序性,能赋予玻璃建筑物艺术的美感和活力。玻璃材料的折射性,可以通过玻璃材料的表面折射自然光,将自然光线折射到其他地方。不同材料折射的光线和颜色是不一样的,而且色彩与色彩之间有映射关系,这也将影响到我们在挑选建筑材料时,建筑材料质地、纹理的不同,给人的视觉体验也将不同。由于玻璃材料具有折射性这个特点,一旦光线透射到建筑物的玻璃上,就会产生大量的光学现象,建筑空间将会产生不同的色彩以及光影变化,使得空间色彩斑斓给人不一样的空间氛围感受。
二、玻璃材料在建筑空间中的运用
(一)玻璃材料与空间划分:玻璃材料的折射性能可以利用光线改造空间,使建筑空间的层次感更加丰富,并且可以划分空间格局,但并不影响室内空间视线的连续性,将玻璃材料用来分隔空间,使得空间更具有层次感,还可以构成隐匿的小空间,如此既不破坏原有的空间完整性,又可以丰富空间层次感。例如,在建筑空间中用立体玻璃来构成一个小空间,这种方式使单一的建筑空间衍生出了一个子空间,再通过玻璃材料的通透感,使得大空间和小空间完美统一,这样既不破坏母空间,又丰富了建筑空间的层次感(如图1)。这种利用光线改造空间的方式适用于透光性较强的玻璃,如透明玻璃、磨砂玻璃等。(二)玻璃材料与装饰效果:玻璃材料的表面装饰技术有很多种类型,装饰技术的差异,制作出来的装饰玻璃会存在各式的特点,有的色彩强烈、形状奇特,似一张张富有想象力的画作;还有的镶钻贴金银像色彩灵动的水彩画,展现虚幻、朦胧、光与影相互交织的质感;有的则色彩凝练好似优雅、含蓄的油画;为了满足不同风格的建筑空间对玻璃材料的不同需求,工匠们利用多样的装饰技术制作出变幻多姿的装饰玻璃,以供建筑设计者选择和使用。由于装饰玻璃的造型加工工艺多样化,不同的造型特点,在光的作用下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如传统、现代、复古、时尚等多种风格。如教堂的彩绘玻璃窗,通过阳光的照射,使得整个教堂里面色彩斑斓,让教堂看起来就像沐浴在神奇的仙境里一样(如图2)。
三、玻璃材料的表现力分析
(一)玻璃材料的光与影效果:光与影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相互作用模式,光与影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光在产生影的同时,影同样也在反射着光。玻璃材料可以通过其独特的光传输性能和折射性能,来借用光与影所产生的效果来影响和装饰建筑物的内部空间和外部构造,由此达到其他建筑材料所不具备的特殊视觉体验。玻璃材料在外界自然光线的反射下,不仅可以照亮建筑物的内部空间,还可以通过光线和阴影表现出独特的空间氛围。所以许多建筑设计师利用玻璃材料的自然光传输作用和阻隔效应,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光影效果来营造建筑空间的氛围,建筑设计师们大胆而精心的设计,使得不同的自然光线透过玻璃材料在墙壁内部、地板上投射出各种丰富而独特的光影效果,从而形成了建筑空间内的奇特氛围。(二)玻璃材料的色彩效果:S.E.拉斯姆森曾经说过“色彩的应用不仅仅只是保护建筑材料,强调结构和质地效果,而且还要使壮观的建筑构图更加清晰,以表达一系列房间之间的内在联系”。就好比深色系的混凝土建筑物会带给人们坚实而稳定的视觉感受一样,色彩也是建筑设计中展示玻璃材质魅力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透明的玻璃材料通过自然光线的照射,会呈现出五颜六色、色彩缤纷的面貌,折射在建筑物或者建筑空间中,使得建筑空间中色彩纷呈。还有一种有色玻璃材料是通过在制作时上色、镀膜以彩绘等工艺手法制得的,因烧制时温度的不同会呈现出不同的,千变万化的色彩表现。另外,在生产过程中玻璃材料透明度的差异取决于制作过程中添加化学元素分量的多少,才使玻璃材料拥有绚丽多彩的视觉体验。玻璃材料的颜色千变万化,应有尽有,彩色玻璃材料的色彩差异决定了它们的特点差异,建筑设计中设计师采用的玻璃材料的颜色不同,观赏者在观赏时也会有不同的感受。(三)玻璃材料的肌理效果:玻璃材料的肌理效果,是将熔融状态下的玻璃液体急速冷却再用带有图案的模具压制而成。这种玻璃材料表面上的图案高低不一,入射光线会产生漫反射,使得玻璃材料可以投射光线,但是不能透过它看事物,所以外界无法通过玻璃看到空间内部,并且从外射入的光线还可以使得空间内部光线柔和。这种有图案玻璃材料可以用在建筑物内部的隔板部分、浴室里的玻璃门窗等需要阻挡视线的部位。刻花玻璃材料表面上的图案就好像雕刻上去的一样,图案的立体感较强,这种刻花玻璃应用在建筑空间中,经过灯光的照射,显得格外好看,刻花玻璃材料同样也具有透光不透明的性,可以用在建筑空间内作为装饰屏风使用。
四、玻璃材料与其他材料的综合运用
(一)玻璃材料与竹木材料:玻璃材料与竹木材料的组合,形成了一种既协调统一又相互完善的视觉体验,这种组合可以展示出建筑物结构的艺术美感,竹木材料的线条美感在透明的玻璃材质下完美展现。竹木材料具有的地域性、传统性以及历史文脉感等特性,与轻盈又通透的玻璃材料相结合会带给竹、木建筑更为时尚、现代的新元素,形成良好的时间与空间的过渡衔接。例如:昆山悦丰岛有机农场系列——采摘亭,笔直的竹木材料与玻璃材料的幕墙相结合,使建筑物如薄纱般半透明似有似无,建筑物外面的景物和远方的天际线在其后方若隐若现。由玻璃材料构成的门完全敞开时,将会最大限度地将建筑的内部空间与农场的自然气息相互融合,四周的景物也会和建筑物相互衬托,就好像建筑物与自然景色融为了一体。(二)玻璃材料与砖石材料: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砖石材料都是最常用的建筑材料,而且砖石建筑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沉重深暗的砖石材料与轻盈虚幻的玻璃材料形成鲜明的对比,可以看作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古老与时尚的结合。砖石材料与玻璃材料的组合可以削弱玻璃材料的孤冷与高傲,这两种建筑材料的结合产生强烈的矛盾体,冲击着人们的视觉感官,使人们对建筑物留下深刻印象。例如:Notariaat的住宅,一所位于比利时农业区的住宅,建筑以一个粗砖体块的形态展现在大自然环境中,给人们一种中立的态度。设计师将巨大的玻璃盒子与红砖砌的建筑物相结合,玻璃嵌入砖石完美而和谐,建筑物最大程度地争取与自然景观的交流,整个建筑物与周身的自然景物融为一体,相互衬托,就像一副美丽的风景画,如此安静、和谐。结论文章概括了玻璃材料的发展史和特殊性质,归纳了玻璃材料的艺术美特点和在设计运用中的特点。进而分析了建筑空间中玻璃材料的应用表现能力、设计特点,探究了建筑空间中的玻璃材料在运用特点,分析了玻璃材料在不同的建筑空间中的颜色、形状、视觉三种元素的不同要求。最后,解析了玻璃材料与竹木、砖石组合在一起所独有的建筑语言表现力。玻璃材料因其色彩多样、质感通透、又具有时尚感使得其成为了现代建筑材料的主角,而且玻璃材料还具有环保、节能、可循环利等特点,使得玻璃材料的发展前景可观。在建筑中玻璃材料被赋予创造力,建筑设计师们只有了解玻璃材料的特殊性,才能合理而创造性地将其应用于建筑空间中,才能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参考文献
[1]关善明著.中国古代玻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5
[2]冼宁,刘钊.玻璃艺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表现形式分析[J].设计,2015(24):104-105
[3]刘文亚.装饰玻璃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
[4]纪薇.“光”在建筑空间中运用之美的解读[J].设计,2017,30(1):144—145
[5]邓武.晶彩幻影——玻璃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湖南工业大学,2012
[6]李玉波,朱钟炎.商业空间视觉设计中的修辞分析[J].包装工程,2015,36(16):53
[7]陈淑妍.延伸的空间[J].设计,2016,29(3):20-23
[8]胡新谷.玻璃在建筑中的艺术表现[D].湖北:湖北美术学院,2007
[9]周耀,张吉庆.试论屏风在古代室内生活中的作用[J].设计,2016,29(11):107-109
篇8
关键词:建筑材料建筑风格
中图分类号:TU5文献标识码: A
建筑风格,即建筑的风度品格,具体的说,指建筑物的内在和外表具有的特征,亦即由不同的时代背景、社会制度、生产方式、民族传统、自然条件、生活习惯等所形成的建筑上各不相同的特点。而建筑是人们用石材、木材、钢材等建筑材料搭建的一种供人居住和使用的物体,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对各类建筑材料有了一个基本认识,传统材料如木材,石材,土等是自然界中本来就存在着的材料,人们对这一类材料有一种本能的亲近感和安心感。而对于钢材,塑料,玻璃等现代材料,则总是给人们一种冰冷,严肃的感觉。材料是人与自然的媒介,材料可以赋予建筑某种性格,也就赋予了空间某种氛围,创造出不同的环境气氛。
木材
自有人类文明史以来,木材就作为人类不可或缺的资源,广泛存在于人类的生活中,当然也包括建筑。木材是所有建筑材料中与人类最和谐的,它影响着我们的许多感受;人们都愿意亲近木材,触摸和欣赏它。木材由于其特性,作为建筑材料有其独特的优势:绿色环保,可再生,可降解;施工简易、工期短;冬暖夏凉;抗震性能优良。纵观建筑发展史,木材因其结构上的性能和美学上的价值而得到广泛使用,留下了许多不朽之作;从过去的小木屋到现在的多层木构建筑,木材作为最主要的建筑材料之一,始终在建筑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只要有合理的设计和良好的维护,木构建筑依然能维持近千年的历史。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一直是以木构建筑为核心体系的。建于明清时期的故宫木构建筑群、建于辽代的山西应县木塔等都是古代木构建筑的典范。传统建筑中的各种屋顶造型、飞檐翼角、斗拱彩画、朱柱金顶、内外装修门等,充分体现出中国建筑艺术的纯熟和感染力。
石材
西方建筑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石建筑发展的历史。石材作为建筑材料使用的最初原因是为了能够遮风避雨,是为了基本生存和生活的需要。后来随着君权和宗教的出现,统治者们开始希望他们的君权、神权能够像石材一样不朽。石材因其本身物理和化学性质而坚固耐久,统治者明白石材大厦的永久性,于是建筑中石材的用量大增。人类统治者开始利用石材来建造供人类膜拜和祭祀用的坚固、永恒的象征君权和神权的墓葬、神庙等建筑。
石材具有良好的耐久性,用石材建造的结构物具有永久保存的可能,因此重要的建筑物及纪念性的构筑物都是用石材建造的。例如欧洲最大的王宫——法国凡尔赛宫,占地面积达100多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11万平方米,宫殿中建筑物的墙体以及外部地面全部使用石材建成。由于石造建筑物具有永久性,一旦建造起来通常要存在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因此在建造时 人们总是在空间上留有充分的余地,并考虑群体建筑之间的协调统一。所以,同类的石造建筑物,例如住宅通常采用同样的外形设计,形成整个街区的规一性和规整性。例如巴黎街区,排列整齐的石造建筑物给人以整齐划一,秩序井然的感觉。
粘土砖
粘土砖是人类最早人工生产的建筑材料,以粘土(包括页岩、煤矸石等粉料)为主要原料,经泥料处理、成型、干燥和焙烧而成,几千年以来一直是房屋建筑的主要墙体材料。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陆续创制了方形和长形砖,秦汉时期制砖的技术和生产规模、质量和花式品种都有显著发展,世称“秦砖汉瓦”。粘土砖就地取材,价格便宜,经久耐用,还有防火、隔热、隔声、吸潮等优点,在土木建筑工程中使用广泛。由于粘土砖的原材料是天然粘土,在大气环境下性质不易变化,具有化学稳定性,因此给人以宁静安稳,可以信赖的感觉。在我国的故宫,建筑就是以灰色的清水砖墙为主的形象,在洁白的汉白玉基座和深红色的木构支撑体系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的庄重而清新。
再如山西祁县乔家大院,这是一座城堡式的建筑群,具有中国清代北方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大院四周是全封闭的砖墙,上层是女墙式的垛口,建筑设计考究,体量富于变化,既有整体美感,又在局部建筑上各有特色。
玻璃
建筑上使用的玻璃是以石英砂,纯碱,长石和石灰石等为主要原料,经熔融,成型,冷却固化而成的非结晶无机材料。普通的平板玻璃由于具有透明性,因此被广泛地用于建筑物中的采光材料。随着玻璃生产加工技术的进步,具有特殊功能的玻璃深加工制品越来越越多,现在,已开发出了夹层、钢化、离子交换、釉面装饰、化学热分解及阴极溅射等新技术玻璃,使玻璃在建筑中的用量迅速增加,成为继水泥和钢材之后的第三大建筑材料。
玻璃具有透明的特点,用于外墙饰面,能使建筑物产生轻和机能美,同时具有现代化的气息。玻璃外装修尤其适用于写字楼和展览馆类的建筑物,当人走进这种建筑物时,心情就会变得轻快活跃,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这就是材料所营造的气氛和赋予空间的性格。而采用不同颜色,花纹,不同光学性质的玻璃及其制品用于室内装修,可增加室内的豪华感,烘托不同的空间气氛。采用具有镜像性的银镜玻璃可获得扩大空间和层高的效果。玻璃最早在欧洲建筑上使用,就是将彩色玻璃用于建筑的内墙。
钢材
钢材由于强度高,构件的截面尺寸小,给人以轻巧,明快,纤细的感觉。同时金属材料具有光泽,外表华美,给人以明。例如香港的汇丰银行,采用悬挂式钢结构,钢柱和钢桁架全都暴露在外,不另加装饰,以结构材料本身的光泽和颜色获得金碧辉煌的外观效果。底部完全开敞,内部空间大,给人以开阔感。呈现出一种现代“高技派”的风格。
混凝土
混凝土是指由胶结料(有机的、无机的或有机无机复合的)、颗粒状集料、水以及需要加入的化学外加剂和矿物掺合料按适当比例拌制而成的混合料,或经硬化后形成具有堆聚结构的复合材料,是当代最主要的土木工程材料之一。混凝土具有原料丰富,价格低廉,生产工艺简单的特点,同时混凝土还具有抗压强度高,耐久性好,强度等级范围宽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其使用范围十分广泛。
混凝土通常在结构物中做柱,梁,墙体等结构物中,截面尺寸较大,给人以稳重,强壮的感觉。由于混凝土材料自重大,抗拉强度低,韧性和塑形较差,所以混凝土构件多有粗大,笨重的感觉,缺乏形体美,有压迫感。为了提高混凝土的韧性,人们已经研究出与钢筋或纤维材料复合的方法,可提高构件的抗拉性能,相应地减小构件的断面。
混凝土构件外表粗糙,导热系数大,在实际使用中混凝土一般不直接暴露于建筑物的表面,通常要进行表面装修。但是近来也有一种清水混凝土做法,将原本粗燥的混凝土表面做出非常细腻的质感们的喜爱与追捧。
通过对以上建筑材料的分析,我们认识到材料在形成丰富多彩的建筑格局的时候,它们也在对环境和建筑整体发生着影响,建筑师的责任就是把建筑的性格和材料的特性分析清楚,结构材料和装饰材料分清楚,综合考虑技术,功能,美学,等因素,使建筑不仅满足日益变化的美学要求,而且满足可持续,环保,节能的发展趋势,挖掘材料的本质特征,将材料作为一种有力的语言表现不同风格的建筑,给社会的建筑结构一个稳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王健 《中国建筑艺术欣赏》 山西教育出版社
杨静 《建筑材料与人居环境》 清华大学出版社
王立久 《新型建筑材料》 中国电力出版社
张彤 《整体地区建筑》 东南大学出版社
姜继圣 《新型建筑材料》 化学工业出版社
篇9
关键词:传统文化;建筑设计;传承;发展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借鉴意义
中国自古提倡以人为本,注重自然的传统文化。比如,多数古城的规划均呈现出文化性与地方性特点,对环境进行了充分的利用,成为了风景名胜。而当前,一般的城市规划与开发区往往只注重道路的宽阔,没有个性化可言。另外,中国的传统建筑特别是居住建筑,将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美进行了充分的体现。可现在多数开发项目常常在政治、经济利益的诱惑下,未重视起这些美的法则,在一些华丽宏伟的小区及会所中均沿用着相同的模式及思路,没有根据当地的环境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现代流行的造园艺术也仅仅停留在公园式的建筑上,不仅未将中国园林的生态平衡措施充分地挖掘,同时,也没有塑造人和自然的精神共鸣,从而导致园林和文化间的链条断裂。我们应加强审视中国传统,不断扩大建筑文化的发展空间。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清楚地意识到了应把历史变成符号来记忆及提炼,广大的建筑设计师们应确保所选用符号的形象可以将现代思想感性进行全面的表达。在社会多元化需求形势下,我们应充分探寻传统文化的精华,坚持独有的地域特色,同时,借鉴西方文化,不断完善自己,发展自己,充分吸收各民族、各区域以及东西方传统文化的精华之处,创造出全新的设计语言,将传统符号和现代化空间合璧,这是中国现代建筑艺术探索过程中重要的发展手段。
传统文化对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影响及传承
1.传统人文思想对建筑审美的影响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浩瀚如烟,在古代文化长河中,不乏有儒家、道家及佛家这样的思想大家流派,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中,对于现代建筑设计领域也是影响颇大。传统人文思想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设计师的审美观念、性格等来达到左右建筑设计的境界。
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和谐统一,在建筑设计中,则体现为建筑对内严格封闭、对外自由天地。如建筑大师赖特在流水别墅的设计中便是吸纳了这一思想内涵,建设于岩崖之间,室内外却浑然一体,真正实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
道家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中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对现代建筑影响颇深,如我国国家大剧院的设计灵感便源于这一思想。大剧院建设初期承受着巨大的社会压力,建成后却得到了一片称赞,原因便在于实现了协调的设计,融汇了“无为而治”的精华,看似无为实则更加遵从自然,给予建筑功能与形式自身自由发挥的空间。佛家则追求自由随意、返璞归真的人生之道,道家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中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对现代建筑影响颇。
禅宗思想在我国古代建筑设计中影响就颇深,“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可以说是这种设计的真实写照。如苏州园林中的拙政园就是传承了传统佛家人文思想的精华,讲求远离世俗,追求归隐山林。这种亲近自然、远离世俗的思想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也占有极大的市场,尤其是在当今生活繁杂、忙碌的时代,人们喜爱住在偏远闹市、花草丛生而又自然的建筑中,导致了现代建筑设计中大肆融汇了这一思想。
2. “风水文化”对建筑布局的影响
在我国古代,建筑布局主要是指风水学思想。风水并非都是现代多数理解中的伪科学,也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我国古代建筑布局思想风格影响极深。风水学本身具有中国古代美学、地质、地理生态学及古哲学等思想内涵,并包含丰富的顺应自然、适合地理等人文思想,是我国古代建筑设计思想中的重要理论源头。如我国明清皇宫的布局便是采取了古代风水学的思想,其中,一律坐北朝南的布局设计就是综合了地域气候、环境及日照等自然因素等影响,也考虑了文化、风水等人文因素的影响。北京的四合院建筑是我国古老、传统的文化象征,将我国古代关于“四”严格的方向布局及“合”明显的和谐人文气息体现的淋漓尽致,其中,布局严格、讲究分明等也是社会等级明了的体现,也可以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实现对于外部气候环境的防御,夏可纳凉冬防寒。在现代生活中,这些思想因素看似平常,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似乎到处可见,却是我国传统的重要体现。
3.传统符号的传承
传统因素的传承往往体现在一个“思想符号”或者“事物符号”的传承上。于是,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应积极注意对于传统符号的认识与吸取,融合于现代建筑设计中。符号是一个系统而泛泛的概念,可以说包括了人、物、概念、人文思想等。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对于传统符号的传承,可以是一个传统的图案因素,也可以是传统的建筑手法等等。日本建筑大师丹下健三就曾提出,“抄袭传统形式的方法”,即将传统形式中的非精神的成分现代化样的传承下来,并结合未来的发展方向。在传统因素与现代建筑设计在时空中出现交汇时,积极将传统符号与现代符号想象、提取出来,促进两者的共融与结合,实现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对传统符号的积极传承。如1988年我国建成的上海金贸大厦,由美国著名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吸取的就是中国传统塔的符号因素,“一以中国塔的形象为起点,设计的一个极具时代气息和地方特色的塔式建筑”。此类实例还有许多,如台北的101大厦便吸取了中国传统古铜钱图腾和“8”的意寓;而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则是采取的中国古代的“天圆地方”思想,与东方明珠电视塔虚实呼应。
4.传统材料的传承
建筑材料可是说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古代,还是在现代建筑设计中,都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统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另一方面则需要深化对于传统材料的传承上。以中国为代表的大中华文明的古代建筑是以木材为主要原材,力求达到亲近自然、朴素自然的建筑美感。21世纪的今天,虽然钢铁、混泥土式的现代建筑材料已经成为了时代的主导,但是也可以在主打格调中积极吸取传统材料的特点。即我们可以运用现代建筑材料,通过简单的艺术造型等,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展现隐喻木质材料风格中“亲近自然”、“中庸之道”的文化内涵。如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便提出了独特的“建筑美学”概念,并逐渐为世界所认可。在1992年建成的世界博览会日本馆中,他就设计运用了这一理念,使用集成木材,很好的传达了传统木式建筑中斗拱的构成美。这样的传承,是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与认识,也是对传统的尊重和创新,自然实现了对传统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有益传承。2002年,张永和在威尼斯双年展上设计了“二分宅”,一方面积极运用平面实现了对于不同景致、意境和空间的引入,另一方面采取古式夯土墙及土墙内的木构支撑来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美”,也巧妙地传达了生态、环保及现代中国住宅的发展方向。
结语
人们的建筑设计往往是建立于前人的基础之上或者以前的经验基础上,所以,可以说是,建筑设计立足于传统文化之中。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要想实现真正的建筑设计风格的突破,往往需要尊重历史,尊重传统的建筑文化,从中吸取优秀的传统经验与理念、方法等,加以融合与现代建筑之中,才可以实现“艺术的再生”。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中国文化;中国建筑;影响
一、中国文化与中国建筑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哲学文化。中国文化与中国建筑的关系变现为:
首先,传统建筑体现出传统的伦理观念。
其次,中国传统建筑很重视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建筑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在自然环境中揉入人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风貌。
再次,中国传统建筑体现出传统文化追求多样性统一的特点,即所谓“和合不同,奇偶结合”。中国传统建筑重视建筑群体的组合,重视空间序列的安排,善于将功能多样,风格迥异的建筑单体,根据实际的使用要求组织起来,既满足使用上的要求又取得合谐而统一的艺术效果。
最后,中国传统建筑中体现着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种“会通”精神体现于古建筑中,就是建筑技术和艺术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以及传统建筑对外来优秀文化的兼容并蓄。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建筑的影响与发展
(一)传统布局方式
传统的中式民居的布局方式主要受到“风水”学思想的影响。“风水”一词始见于《葬书》,其中写道:“葬者,乘生气也,经曰:气乘风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风水”学说以前被人误以为是伪科学,具有迷信色彩,但无可否认它具有中国古代哲学、美学、地质、地理生态、景观诸多方面丰富的内涵,并包含着人如何顺应自然、识时适势、顺势而为的辨证论述。中国历代的都城、皇宫殿堂、州县官府衙署均是南向的,这里不仅考虑到气候日照和环境,而且还涉及风水、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比如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就是传统文化对建筑居住形态的一大贡献。四合院建筑,是我国古老、传统的文化象征。“四”是指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这就是四合院的基本特征。北京四合院民居均为三间正房,黑漆大门,呈围合布局,讲究藏风聚气,在比较封闭的室内,主仆分明、长幼有序、尊卑有别、既能分割,又便于联系。这种布局方式可以营造出良好的内部环境,减少不良外在气候的影响。夏天可以有效地遮荫纳凉,冬天可以很好地采光保暖,抵御风沙。
(二)儒家思想对中国现代建筑的影响
作为几千年来一直深深影响中国人的儒家文化,已根深蒂固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人生目标和审美观,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有所固定而成为传统。
中国古代对自然的审美观,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上的。古代建筑受儒家规范、礼制的影响,一般以华丽炫耀于世,建筑风格追求一种绚烂之美,主要在于显示帝王的权威与富有。审美机制在“天人合一”。格局整齐、气势宏大的建筑群体,布局和单体设计都体现出一种对称和威严。在现代建筑及建筑群体的设计中,对纪念性或城市标志性的重要建筑群体,应用极具儒家传统宇宙观的“天人合一”思想,使其体现一种必要的庄严和肃穆,并使其具有一定的标志性作用,将会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艺术意境和空间艺术效果。
1925年由吕彦直先生设计的南京中山陵采用了传统建筑风格,利用新材料、新技术进行创作。中山陵组群所沿用的传统陵墓构成要素――石牌坊、陵门、碑、亭等,功能上不但能满足新陵墓的适用要求,在空间格局、体量尺度上也比较妥贴,材料、色彩上突出石材的材质美。组群总体上保持着中国建筑离散型布局的基本特点,借鉴了传统陵墓密切结合环境,充分突出自然气势的规划思想和规划手法,使中山陵组群与周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创造了宏伟、疏朗的辽阔气概和崇高庄重的纪念品格,成为中国历代大型陵寝的压轴巨作。又如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民族文化宫等国庆大建筑的设计,尤其是人民大会堂的整个建筑形体巨大,采用两边对称,突出主体部分的严整布局,以浅杏黄色的暖色调为基本色调。整座建筑壮丽、雄伟、朴素,同故宫建筑的威严、豪华、严格的等级规范既相区别又有联系。大建筑掀起的创作和建设代表了当时的高水平,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艺术在各种因素影响下仍在继续弘扬光大。
(三)传统文化对建筑材料的影响
从建筑材料上来看,中国传统建筑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以木材来做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木结构体系;而西方建筑中一般是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如:金字塔、古罗马斗兽场、神庙等都是以石材筑成巨大的体积示人。中西建筑材料的不同,除受自然因素和生存环境影响外,更重要是不同文化所带来的结果。首先,中国传统社会宣扬“天人合一”的思想,而木构建筑正与这种思想相符合,木构建筑会随着时间的变长,渐渐腐坏,最终毁灭消失,但是建筑的技术和形式会继续流传并被运用和发展。因为石质坚硬而不易腐蚀,正好象征了西方世界祖先精神永不泯灭,同时石材经常以人体雕塑的作品呈现,石材的硬朗和结实对西方人所追求身材的矫健和强壮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三,木材有自己的特性,朴实无华,易于雕刻和改造,形成通透的外形,与自然界相融合,符合中国人追求温情、和睦的心理。石材冰冷坚硬,符合西方人理性、客观与人际关系冷漠的心理。
(四)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色彩的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包括彩绘和雕饰。彩绘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颜料中含有铜,不仅可以防潮、防风化剥蚀,而且还可以防虫蚁。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时期规定朱、黄为至尊至贵之色。彩画多出现于内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内天花、藻井和柱头上,构图与构件形状密切结合,绘制精巧,色彩丰富。明清的梁枋彩画最为瞩目。清代彩画可分为三类,即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雕饰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墙壁上的砖雕、台基石栏杆上的石雕、金银铜铁等建筑饰物。雕饰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动植物花纹、人物形象、戏剧场面及历史传说故事等。北京故宫保和殿台基上的一块陛石,雕刻着精美的龙凤花纹,重达200吨。在古建筑的室内外还有许多雕刻艺术品,包括寺庙内的佛像,陵墓前的石人石兽等。中国古代的匠师在建筑装饰中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用榫卯结合的关节,同时增加美观,使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在北方的宫殿、官衙建筑中,很善于运用鲜明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房屋的主体部分也即经常可以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别是用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朱红色门窗部分和蓝、绿色的檐下部分往往还加上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有少数红点,使得建筑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装饰效果。
结束语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建筑设计不可抛弃的重要呢同,为了保证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不断创新发展,在今天的建筑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正确处理好当代与古代、中国与外国在建筑设计上的差异,立足于中国当代的建筑设计理念,吸取古代和国外建筑设计中的精髓部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参考文献:
- 上一篇:农村基层工作存在的问题
- 下一篇:初级电工维修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