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和治疗精神病范文
时间:2023-12-15 17:30: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预防和治疗精神病,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精神科病员;冲动伤人;行为;预防
病人出现冲动伤人行为时,护士要果断作出反应,及时控制兴奋冲动行为,在保证病人及工作人员安全的情况下,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并及时报告医生处理。特别是新入院的病人,大部分都有冲动行为。如何预防和护理这些病人,是我们精神科每个工作人员都必须基本的常识。在此我就针对精神科病人冲动伤人行为的原因分析以及如何预防及护理谈一下几点看法:
1 原因分析
1.1 受到住院时间的影响 很多刚入院治疗的患者不愿意接受住院,他们不承认自己有病,加之其精神经常受到幻想、妄想的支配,使得他们感觉兴奋、烦躁、情绪激动,容易伤人。
1.2 受到用药量的影响 很多新入院病患不承认自己有病,他们的精神大都过于兴奋,情绪激动,也不配合医生接受治疗,不吃药也不打针,总认为医护人员让他们吃药是在迫害他们,所以,将药物东藏,药物摄入量极少,根本没有得到治疗。另外,部分年龄稍大的病患,倘若身体本身就含有其他疾病,注射一些抗精神病的药物后容易导致其他意外发生。
1.3 受到文化程度的影响 据了解,在发生冲动伤人病患中,有一半以上都是小学或者初中学历,他们的素质较低,当遇到问题时,坚决问题的方法简单,容易对他人造成伤害,另外,病患冲动伤人的形式多种多样,一般情况下,病患发生冲动伤人都发生在医护人员较少或者是在治疗过程中。
1.4 与精神症状密切相关 很多精神病患者自认为无病,所以,他们不愿意呆在医院,也不会配合治疗,当护理人员开门之后,他们便出手伤人,精神病患者喜欢幻想、妄想,他们稍微一听到有人要害他们,就会不自觉的进行“自卫”,伤害他人,当医护人员为其打针,督促其吃药时,他们极力反抗,认为这是一种迫害行为。
2 预防及护理
2.1 认真搜查和管理危险物品
2.1.1 新病员入院后,通过对病员或家属入院宣教后,彻底搜查危险物品,如:皮带、领带、鞋带、钥匙、水果刀、项链、戒指、耳环、玻璃杯、刀剪、绳索和药物类等无论病员配合与不配合,都要想办法拒绝将危险物品带入病房。
2.1.2 还应做好病房内危险物品的管理,如:约束带、体温计等在病房内流动的危禁物品要认真交接班,用后及时收回,绝不能遗留在病房,办公室、保管室要上锁,进出关门。每天进行病房内危险物品的搜查,每周进行一次大搜查并有记录。
2.1.3 对于兴奋状态又有冲动行为的病人,应安置在重点病房,限制其活动范围,随时将其控制在视线范围内以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2.2 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道德水平
2.2.1 护理人员必须具备有接触病员的基本常识和安全防范意识。
2.2.2 对病人态度应和蔼耐心,满足病员的合理要求,加强心理沟通,设法稳定病员的情绪。
2.2.3 对于持续兴奋、难以护理的病员,应尽快组织医护联合查房,研究治疗、护理方案,做到早期控制。对症处理并观察和记录精神状态改善情况。
2.2.4 严格交接班,对病患的情况要做到心里有数,例如,每个病患的所拥有的病患人数,每个刚入院的病患的姓名、样貌、特征、病情症状都需要了解清楚,并掌握到每个病患出现问题后应采用什么样的处理方法,患者的病症是什么,劝导教育对其有用与否等。对于平时已经有了冲动伤人记录的病患,要引起高度重视,密切关注其行为变化,在交接班过程中,一定要详细询问,认真交接。
2.3 加强心理护理,可应用启发、诱导、暗示等方式,耐心解释、说服和劝服病员,为其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和气氛,增加病人的自控能力,可降低冲动行为的发生。
2.4 加强基础护理,保证入量、定时进食、进水,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2.5 对已发生冲动伤人行为的病人,要做出果断处理。
2.6 如病员发生冲动伤人行为时,经劝服教育无效时,可采取暂时隔离式保护约束措施,以防止病员再次伤人、毁物或自伤,同时做好解释工作。
2.7 环境的改变可能会引起病人情绪的变动,让病人激越、冲动,所以应尽量避免环境对病患带来的影响,日常生活中的项目步骤要尽量简化,让病患能够不被打扰,有充足的休息时间,倘若病患遇到疼痛、口渴、饥饿、便秘等,要及时为病患解决,让病患感觉身心舒适。
总之,尽管精神科病员的冲动伤人行为常带有突然性,但在工作中,只要大家加强责任心及真强安全意识,随时提高警惕,多与病员沟通交流,掌握其心理动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对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要有预见性,才能更好地保证精神科病房的安全。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精神病患者;自杀;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4[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3(a)-114-02
自杀是指在意识清晰的状态下,主动采取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意识障碍下和被动采取的行为不能称为自杀。精神病患者是自杀的高危人群,有研究表明,某些精神病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物质滥用等自杀的发生率是正常人的60~120倍[1]。故精神病患者的自杀现象较为常见,据报道[2]自杀死亡的发生率占精神病患者总数的0.19%,占精神病患者死亡数的12.24%,精神分裂症占84.62%。自杀给患者家庭及社会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如何预防和阻止精神患者的自杀,已得到精神科医务工作者、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笔者对2005年1月~2007年12月的住院及门诊精神病患者发生自杀行为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自杀行为发生的规律,以期探寻预防对策,减少自杀行为的发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005年1月~2007年12月住院患者的病历及门诊病历进行分析,有自杀行为者共38例,其中,精神分裂症25例,占66%;情感11例,占29%;焦虑症2例,占5%。男27例,女11例,平均年龄(31.5±8.72)岁,平均病程(7.56±4.38)年,职业:务工人员3例,农民4例,干部21例,学生5例,教师5例;文化程度:文盲3例,小学8例,初中11例,高中7例,大专及以上9例。
1.2方法
调阅相关2005年1月1日~2007年12月31日住院和门诊病历,检出有自杀行为的精神患者进行相关因素分析。
2结果
有自杀行为患者共38例,其中,自杀死亡10例,10例中,精神分裂症7例,抑郁症3例;住院患者6例,门诊患者4例;自缢死亡5例,服毒自杀3例,溺水死亡等2例;自杀前有先兆者7例;既往有自杀行为者4例;发生于夜间6例;发生于工作人员或家人无暇顾及者5例。自杀未遂者28例,其中,精神分裂症20例,抑郁症6例,焦虑症2例;住院患者13例,门诊患者15例;自缢自杀13例,跳楼8例,服毒5例,跳河2例。住院患者自杀均选择凌晨或中午工作人员较少时或乘人不备时。
3讨论
3.1精神病患者的自杀原因
精神病患者自杀的原因很多,一般来说精神病症状支配下引起的自杀占精神病自杀总数的93.2%,其中,精神病性症状占63.9%,主要为幻觉、妄想、怪异的思维所致。情感性症状占29.3%,主要是焦虑、抑郁[3]。在精神疾病中,精神分裂症的自杀率仅次于抑郁症,但由于发病率高,病程长,自杀的绝对数占首位[4]。据报道[5],大约1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死于自杀。部分处于恢复期的患者由于对精神病没有正确认识,或者认为患了精神病被社会鄙视,世人冷淡,逐渐产生厌世念头;或是对自己在患病期间的某些病态行为感到极度羞耻而自杀;或是无力支付药费,妻子离异,愿望未遂等心理负担过重而自杀[6-8]。
一般情况下,精神病患者的自杀行为发生采取“隐秘式”,也就是乘人不备,有些意识清楚的患者自杀是有计划的,因此,多在凌晨3∶00~5∶00工作人员非常疲乏时采取行动或乘患者吃饭、服药时躲在厕所里自杀[6、9、10]。据报道[3、6、10、11],自缢者最多,占27.5%~61.8%,其次为自伤、服药等;自杀前有先兆症状者可达78.64%,既往有自杀行为者占44.62%[2]。
3.2精神病患者自杀的预防措施
3.2.1严格检查入院时随身物品患者由于受精神症状支配和日常生活所需,身上有时带剪刀、绳子等物品,这些物品可为其本人或他人提供足够的自杀条件,所以入院时应仔细检查,全面更衣。
3.2.2加强病房内物品和内部管理办公用品种类繁多,不乏有些危险品,每班要认真交接班和检查,检查室内电路、窗户、床铺等。发现物品及时解决,同时加强病房内部管理,严格执行巡视制度,特别在开饭时间和夜间,护理人员对有自杀企图的患者心中有数,加强药品管理和发药制度,坚持“发药入口,看药下肚”制,严防藏药现象发生。
3.2.3加强探视者的管理首先有自杀观念的患者往往向家属提出一些近乎合理的要求,如要头绳、水果刀等,警惕性不高的家属往往会满足患者的要求,因此探视时应有工作人员陪视,不要因为工作忙或人情关系而粗略行事,另外也应向家属做好宣教工作。
3.2.4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及心理变化患者自杀前往往有一些征兆,如对病友流露出活着没意思,非常惦念家中孩子或老人,向工作人员借纸和笔写告别信;突然情绪低落,垂头丧气,退缩,少活动,走坐不安,不语,有的则直接说自己想死;家属探视后情绪改变,某些药物副反应,如药源性抑郁,静坐不能等导致患者自杀。总之,只要细心观察异常反应,认真思考,关心体贴患者,达到心理沟通,就会发现其根本原因,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心理护理,以防患于未然。
3.2.5掌握自杀发生的规律自杀发生时间以夜间特别是凌晨,这与5-HT昼夜节律变化有关[12]。因此,夜深人静,值班人员少,又处于疲劳状态,患者摸清规律,趁机自杀。其次是进餐时,患者和工作人员都集中于餐厅,患者谎称去厕所或洗手而趁机自杀。因此,工作人员要掌握规律,做到心中有数,保持旺盛精力,严格履行岗位责任制,加强巡视,防止意外发生。
3.2.6对自杀行为的诊断评估及干预有研究表明猜疑、抑郁和自杀行为之间有明显的关联[13],也有研究表明在幻觉和自杀行为之间也存在明显的联系[14],一些量表的应用有助于临床上评定自杀风险[15],如贝克抑郁调查量表(BDE),自杀观念量表(SSI),自杀意向量表(SIS)。通过评估,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有效减少自杀死亡的发生。
3.2.7做好健康教育,加强精神卫生知识宣教,增加社会支持患者患病期间往往有某些不正常或有碍他人的行为,当病情缓解后,首先感到抱歉和不安,此时应得到周围人的理解和同情,这对患者来说将是极大的安慰,可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重新唤起生活的信心,如周围人不理解甚至再刺激患者,将会使患者感到前途无望,出现自杀念头。加强健康教育,教会患者如何去分析,面对现实生活,同时应指导家属如何观察病情,提高其早期识别患者行为异常的能力,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督促患者规律服药,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帮助患者树立生活信心,为患者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也是减少患者自杀的有力措施之一。
3.2.8康复治疗与社会功能的锻炼精神患者康复后还要回归到社会中去,承担一些必要的责任和义务,故精神患者在康复出院前,要进行必要的社会功能锻炼,比如社会交往、人际关系处理方法等,进行卓有成效的康复治疗,否则也会增加自杀的风险。有报道社区康复“上海模式”[16]行之有效,定期回归社会,也收到较好的康复效果[17]。
总之,精神患者自杀是一个严重问题,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护理人员一定要做好精神患者的心理护理,做好康复治疗,取得患者家属的合作、社会的支持,减少复发;同时,注意加强医院内部管理和内涵建设,消除隐患,尽可能地减少自杀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Jacobs D.Duicide and clinical practice[M].American Psychiatric Press.1992.131-146.
[2]饶克明.上海市徐汇区居民十年间精神病患者自杀死亡病例分析[J].上海精神医学,1993,新5(1):15.
[3]王鹏,李业平,何思忠,等.精神病患者自杀行为的调查[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5,5(2):90.
[4]姚芳传.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观念和行为[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4,17:331.
[5]陈佩俊.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的特征和原因[J].国外医学・精神病分册,1988,15:104.
[6]蕲志强,王军锋.精神病患者自杀现象的预防及护理[J].健康心理学,1995,3(合刊):125.
[7]陈淑清,王述彭,刘静芬.精神科护理学[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77.
[8]钟华.精神科急诊抢救中的自杀32例分析[J].上海精神医学,2000,12(2):97-98.
[9]王艳玲.住院患者自杀行为的临床分析及护理[J].山东精神医学,2000,13(3):51-52.
[10]刘悦玲.住院患者自杀行为分析与护理[J].中原精神医学,1999,5(2):111-112.
[11]刘素贞,路英智,徐桂莲,等.精神患者自杀行为分析及护理干预[J].中原精神医学,1999,5(4):237.
[12]李红政,雷美英.国外有关军人自杀行为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0,27(3):141.
[13]Messias E, Kirkpatrick B, Ram R, et al. Suspiciousness as a specific risk factor for major depressire episodes in schizophremia[J].Schizophr Res,2001,47:159-165.
[14]Nordentoft M, Jeppesen P, Abel M, et al. OPUS study:suicidal beharior,suicidal ideation and hoplessness amony patients with first-episode pspchesis,one-year follow-up of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Br J Psychiatry,2002,181(suppl43):98-106.
[15]印海翔,郑军然.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自杀行为的判断及防治[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7,7(4):319.
[16]张明园,严和骏.上海市社区精神康复和防治工作[J].上海精神医学,1990,新2(3)
篇3
早期的"流脑"症状像"感冒"
流脑的早期症状和感冒的症状差不多。相同之处在于都有发热、头痛、咽痛、流鼻涕、咳嗽等症状。不同之处是通常流脑初期症状为发烧、头痛、流鼻涕、浑身乏力等,持续时间非常短,在经过几个小时或1-2天后,患者皮肤和口腔黏膜、眼结膜开始有出血点等败血症表现。出血点小如针尖,大则成片状出血斑。病情严重时,会有颈项强直、频繁呕吐(呕吐呈喷射状)、怕光、狂躁,甚至出现昏迷。而暴发性流脑病情发展更快,患者常在24小时内发生休克,表现为面色苍白、口唇青紫、血压下降,重者危及生命。若婴幼儿患流脑,病情更为凶险。婴幼儿常表现为睡眠不安,突然尖叫,两眼凝视不动,甚至抽搐。流脑的初期症状很像感冒,因此,往往会被人所忽视,常有人视流脑为感冒,延误了治疗。
应当如何预防流脑
15岁以下的儿童是流脑的易感人群,应按免疫接种时间及时接种流脑疫苗;应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平时多喝水,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经常开窗通风换气、晒衣服、被褥、晒太阳;不对着人咳嗽、打喷嚏,不去或少去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活动,流脑流行季节尽量少到人口密集的地方;外出时要戴口罩,防止交叉感染;一旦发现不明原因的发热、乏力、咽喉痛等症状的病人,应提高警惕,若病人出现高烧不退、剧烈头痛、喷射呕吐等,应立即送医院检查,确诊者应隔离治疗。
有人不宜接种流脑疫苗
接种流脑疫苗可以有效预防流脑,但并非人人皆宜,其中下列人不适宜接种流脑疫苗:
1.如发烧或正处于疾病的急性期,不宜接种流脑疫苗;
2.有过敏史的不能接种,过敏史包括药物和食物的过敏;
3.有精神系统疾病和精神病的人不能接种;
篇4
前不久,朋友介绍一位病人来我处。这是一名中学女老师,最近一个多月经常感觉一些“妖魔鬼怪”在打她、掐她、折磨她。刚开始这些异样感觉只是晚上出现,最近白天也不得安宁,扰得她痛苦万分。
像这种没有精神刺激现象而突发精神症状的情况,医生首先会想到大脑是否有占位性病变。但经CT等检查,脑部并没有发现器质性病变。进一步了解,得知病人在四个月前的一次例行体检时发现肺部有—团“阴影”,疑为“肺癌”。因不愿接受手术治疗,遂使用泼尼松、硫唑嘌呤和环孢菌素A等免疫抑制剂和激素治疗,几周后便出现了上面提到的精神失常表现。
能够引起精神失常的原因很多,除了精神心理因素外,还包括中毒、颅脑外伤、脑肿瘤、脑血管疾病、老年性痴呆等;寄生虫病也是其中之一,如疟原虫、血吸虫、脑囊虫、弓形虫寄生于脑部时。
近年来发现,一些寄生虫寄生于人体,既没有症状,也不被常规的检测方法查出来,即处于隐性感染状态。一旦人体免疫功能下降,虫体就会大量繁殖增生,产生很强的致病力,使人出现一系列症状。这一类寄生虫,医学上称为机会性(或条件性)致病寄生虫,由机会性致病寄生虫引起的疾病则称为机会性致病寄生虫病。目前报告的机会性致病寄生虫病有弓形虫脑炎、卡氏肺孢子虫肺炎、隐孢子虫腹泻、利什曼原虫感染腹泻、微孢子虫感染腹泻等。
针对这位病人的情况,我建议她去做相关检查。通过血清学特异抗体检查,最后确定为弓形虫隐性感染,因使用了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导致弓形虫大量繁殖而引发精神病。病因明确后,使用乙胺嘧啶、螺旋霉素等药物杀灭弓形虫,她的幻视、幻觉逐渐消失。
机会性致病寄生虫病是怎样引起的
近年来,机会性致病寄生虫病的报告日益增加,已成为一个较为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产生机会性致病寄生虫病的主要原因是人体免疫功能下降,如艾滋病病毒引起人类免疫细胞如T淋巴细胞严重缺失,从而导致原本寄生于人体肺内的肺孢子虫大量繁殖,产生发烧、咳嗽、呼吸困难等肺炎症状。有调查表明,艾滋病肺炎中,80%是孢子虫肺炎。
艾滋病感染者肠道内如有圆孢子虫寄生时,常可使圆孢子虫大量繁殖引起暴发性腹泻,与一般圆孢子虫引起的腹泻相比,其病程大大延长,病情也重得多,并可以转变成慢性。
有学者报告,弓形虫感染和艾滋病病毒感染一般都是无症状的隐性感染,但是,当艾滋病病毒受到各种微生物激活时,则大量复制,破坏人体的免疫细胞,形成免疫缺陷。其中弓形虫就是一种激活因素。弓形虫脑炎在艾滋病流行前很少见,在艾滋病流行后明显增加,表明弓形虫已成为艾滋病的一种严重机会性感染,占各种感染的10%。
除艾滋病外,随着器官移植和医源性免疫抑制剂的运用,机会性致病寄生虫病的发病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如有人报告62名患者在肾移植后,有12人并发弓形虫感染。还有人报告5名肾移植者在术后口服泼尼松、硫唑嘌呤和环孢素进行排异治疗期间,均发生卡氏肺孢子虫肺炎。
如何预防机会性致病寄生虫病
最重要的是,在使用免疫抑制剂或长期、大量使用激素前,及对艾滋病、肿瘤病人进行治疗前,常规进行机会性致病寄生虫病的检查,阳性者及时给予治疗,待控制这些寄生虫病后再进行下一步治疗。
篇5
Q:因为工作原因,我和丈夫经常加班,很晚才能到家,周末也很少休息。为了照顾3岁的孩子,我们给他请了保姆。前两个保姆都只干了半年就离开了,我们只能换新人。谁知,孩子见了新保姆不是哭就是闹。没办法,我们只能再换人。人是换了不少,可孩子总是闹,谁哄也不行。这是为什么?难道孩子怕保姆吗?
A:您说的这种情况属于幼儿分离焦虑现象。在幼儿阶段,一般来说幼儿和母亲以及长期照顾者建立了亲密的依恋关系,这种关系对于幼儿内心的宁静和心理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孩子越小,依恋关系相对容易建立,这也就是为什么您的孩子对前两个保姆尚能适应,对新保姆却难以适应的原因。在幼儿见到陌生人时,他的内心会非常恐惧,担心被抚养者抛弃,会显得极度焦虑不安,严重的伤害了他心中的依恋之情,所以他会以哭闹作为反抗。如何预防幼儿这种现象的发生呢?现提出以下几点供您参考。
1.延长孩子和新保姆熟悉的时间,帮助孩子和新保姆建立依恋关系。
新保姆刚来时,妈妈应主动向她介绍孩子的习惯、爱好、个性以及家庭教育的方法,也要向孩子介绍新保姆的优点,有意拉近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孩子开始不愿意让新保姆带,家长需请一两天假陪在身边,让孩子和新保姆有一个逐渐熟悉的时间。即使以后上班,父母也要明确地告诉孩子,会在指定的时间内回家见孩子。
2.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
从小就让孩子和其他小朋友接触,培养孩子和陌生人相处的习惯,使孩子能与同伴相处培养合群的能力,以便能够适应和不同保姆愉快的相处,避免发生焦虑。
3.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在平时,妈妈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自己动手:如吃饭、穿衣、洗手、洗脸、大小便等,孩子确实不能够做,大人再帮助一下。过份依赖家长的孩子,将不能适应与保姆在一起的生活,因而产生紧张、恐惧、焦虑。
4.给孩子安全感
篇6
美国一母亲因患产后抑郁症而亲手杀死自己的五个孩子的事件刚过,在上海就传出一代艳星陈宝莲刚坐完月子,从静安区南阳路一幢公寓的24楼跳下去,自身身亡。家属在追忆其生平的时候,公开了陈宝莲跳楼自杀的真正原因是产后抑郁症。相关事件各大传媒已经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本文不再复述,这里要谈的是引起她自杀的产后抑郁症。
产后抑郁症是怎么回事
产后抑郁症是指产妇在产后二周内起病的抑郁疾病。如:产妇出现情绪低落、郁闷、不安、内疚、易怒、焦虑、失眠、绝望甚至有轻生的念头等。
引起产后抑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分娩前产妇体内雌激素水平较高,分娩后大幅度的下降,造成短时期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使产妇的情绪烦躁等。又如,分娩时子宫收缩,胎儿娩出的生理过程,都是对产妇的一个极大心身应激,产生恐惧、焦虑、不安等等。再如,产后产妇的兴奋性转移到婴儿身上,过分的关注婴儿,时时都看着婴儿,影响了自身的正常睡眠;或者由于意外婴儿夭折、死胎、畸胎等等,使产妇遭受悲伤、打击。
尽管分娩能引发产后抑郁症,但并不是每一位产妇都会发生产后抑郁症的,所以产后抑郁症的发生与产妇个体的性格和健康状况、环境因素等也有很大关系。
如何预防和治疗产后抑郁症
患了产后抑郁症不要害怕,它是可以治愈的。当然,最重要的是还是了解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原因,做到预防在先。例如,产前让产妇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了解分娩过程和分娩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各种情况,以及产后应注意的事项。作为医务人员,在产妇产前、分娩时和分娩后都要耐心,细致地关怀产妇,做好心理疏导,消除产妇对分娩的紧张、恐惧心理。
发生了产后抑郁症,首先家属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鼓励患者就诊。要了解产妇发生抑郁的原因。要消除不敢就诊,怕外人知道的顾虑,也不要把产后抑郁症误认为是精神病。及时就诊,不仅有利于产妇的产后康复,而且对家庭和婴儿也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针对产妇发生抑郁症的原因,症状较轻者,为不影响她哺乳,拟进行心理疏导或认知治疗,帮助产妇消除产生抑郁的思想顾虑,增强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如症状较重者,必须要药物治疗的,那么在心理医师的指导下用抗抑郁药。一般用药4~6周后,能缓解抑郁症状,逐步恢复正常,再巩固维持4~6周,基本可以控制,以后逐渐在医师的指导下减药,大多在3~6个月可完全恢复。在这里特别要提醒的是,采用药物治疗时,婴儿只能用人工哺乳,因为药物能通过乳汁影响婴儿。另外,在药物治疗的同时,也要结合心理疏导和认知治疗等,帮助产妇提高应对各种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认识客观世界的态度。当然适当的健身活动有助产妇身体的康复,对增强体质,治愈抑郁症也是有促进作用的。
篇7
[关键词] 胃癌;术后;围化疗期;连续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73.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35-0091-04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居于首位,胃癌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治疗+术后辅助化疗,但是术后患者身体虚弱,加上化疗,患者会出现身体不适,增加心理负担[1],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该着力于胃癌术后化疗患者的综合护理,以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缓解其不良情绪。本研究主要对胃癌术后化疗患者围化疗期进行综合连续护理干预,观察对患者不良反应、焦虑、抑郁、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6月~2013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胃癌手术后辅助化疗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胃癌诊断明确,全胃切除或者胃大部切除术后;②患者对自身病情了解;③开始化疗前;④无复发,未合并其他系统严重或者慢性疾病;⑤无精神病史;⑥KPS评分≥70分;⑦40~60岁。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系统慢性病;②患有精神病,无法配合研究;③不方便随访的患者;④化疗过程中改变化疗方案。纳入研究的对象共60名,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采用前瞻性研究。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1.2.1 研究组 化疗前,向研究组患者发放连续护理干预的指导手册,介绍手册的内容,包括化疗相关知识、常见的不良反应以及预防方法、护理方法、饮食指导。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心理护理,疏导不良情绪。第1个化疗期间进行音乐疗法,在第1个化疗前发放存有肌肉放松操作指导音乐的MP3和耳机,每天上午和下午各1个小时进行音乐疗法和肌肉放松训练等,每次30 min,直至整个化疗结束。在化疗期间给予认知干预、心理干预、应对副作用干预、家庭社会支持、饮食指导、功能锻炼指导等。认知干预包括讲解化疗的目的、意义、常见的副作用及发生机制。心理干预包括诊断患者的情况,降级不良情绪对患者治疗的影响,采用音乐疗法等舒缓患者的情绪,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向患者和家属讲解应对不良反应的方法,包括恶心呕吐的护理、静脉炎、过敏、口腔黏膜、感染等的预防和护理。鼓励家属多关心患者,并鼓励患者与家属多沟通,增强信心。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饮食指导,如清淡饮食、预防便秘、进食富含维生素的食物等。指导患者进行慢步等运动。参与研究者及时向患者及家属讲解不理解或者有疑问的问题。记录患者不良反应。化疗间期患者出院回家,定时进行电话随访,每次30 min,一方面了解患者各方面的情况,一方面对指导手册内容进行答疑。
1.2.2 对照组 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不发放护理指导手册,仅在每次化疗前给予常规指导,疗程内不进行任何干预。收集患者化疗期间的不良反应。
1.3 研究方法
第1个化疗疗程前、第2个化疗疗程前及第3个化疗疗程后进行焦虑、抑郁、生活质量的调查。记录第1个化疗期间和第3个化疗期间患者的不良反应。采用SDS[2]进行抑郁情况评价,共20个条目,得分越高则抑郁程度越重。采用SAS[3]进行焦虑评估,得分越高则焦虑程度越高。采用QLQ-C30生活质量核心问卷[4]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调查,共分为5个功能领域、3个症状量表、6个单项测量项目,共30个项目,每个条目按照4级评分法,1个总生活质量领域采用7级评分法。每个领域的得分为该领域各条目得分和/该领域包含的题目数。不良反应评定[5]:无毒性为0度,轻度毒性为Ⅰ、Ⅱ度,患者可耐受,但需要必要的检测及治疗;严重毒性反应:Ⅲ、Ⅳ度,应尽可能避免,进行严密观察和积极的治疗。收集患者和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职业、婚姻、学历等。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者F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不同时间点焦虑与抑郁的评价
研究组在第1个疗程后和第3个疗程后焦虑和抑郁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
在第1个疗程后和第3个疗程后,研究组恶心呕吐、白细胞下降、外周神经感觉异常、肌肉关节痛、脱发的程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2.4 两组生活质量调查结果
第1个疗程结束后研究组患者躯体、角色功能、疲乏、疼痛、恶心/呕吐、食欲丧失、总健康状况显著轻于对照组(P
3 讨论
在世界范围内胃癌死亡率在肿瘤死亡率中居第二位,在我国,胃癌也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并且死亡率也在恶性肿瘤中居首位。胃癌多见于40~60岁,男性多于女性。手术治疗是目前胃癌的主要治疗方法,通常患者会给予术后辅助化疗以提高其生存率。抗癌药物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会对正常组织造成一定的损害,导致恶心呕吐、腹泻、白细胞下降等不良反应。胃癌术后患者本身身体就比较虚弱,加上化疗药物的副作用,患者容易出现不良反应症状,造成身体不适,甚至脏器功能损害,影响治疗效果[6]。癌症患者本身容易产生负性情绪,化疗药物的副作用又会给患者机体造成一定的不良反应,这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负担,依从性也会比较差。术后化疗一般会进行多个疗程,而在每个疗程间歇期,患者会回家疗养,出院后,患者往往得不到有关饮食、生活作息、运动锻炼等指导,遇到问题时难以及时得到解决,加上化疗后的不良反应,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对化疗间期出院后的患者进行定时随访,指导生活、饮食等,解疑释惑,使患者整个化疗过程都能获得持续的护理干预,这对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
胃癌术后辅助化疗虽然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但是术后患者体质弱,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会影响患者多个系统的功能,出现多种临床症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导致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的患者在化疗前就发放了连续护理指导手册,对化疗的目的、意义和连续护理的内容、方法等都进行了阐述,使患者有一个心理准备。并向患者讲解化疗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如何预防和处理这些不良反应。患者了解了化疗计划、护理计划、化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不可预知性降低,疾病的不确定感下降,其焦虑或抑郁的情绪自然会得到缓解[7]。
癌症的确诊对患者来说是一个应激时间,而手术后患者身体虚弱,加上化疗的不良反应,患者常常存在身心双重压力,容易出现焦虑、恐惧、抑郁、悲观等情绪,这些情绪甚至会导致患者放弃治疗,也会影响化疗的效果,影响预后[8]。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一方面是接受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一方面通过媒体的肌肉放松训练、音乐疗法等,达到舒缓紧张情绪、转移注意力、减轻化疗导致的身体不适症状的效果,从而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并且在化疗间歇期,患者出院回家,护理人员会定时电话随访,除了讲解手册上的内容外,还答疑解惑,指导饮食,使患在家疗养期间出现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肌肉放松训练缓解了患者的不良反应症状和负性情绪,也相应增加了患者对痛苦的耐受程度,更积极地配合治疗,从而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恶心呕吐是术后化疗常见的不良反应[9],并且治疗药物效果欠佳,反复发生恶心呕吐会增加患者对化疗的焦虑感。研究显示心理干预能够预防化疗导致的恶心呕吐症状,通过转移注意力等有助于缓解患者恶心呕吐症状。恶心呕吐会导致患者食欲下降,而营养的摄入对患者的预后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对化疗间期患者进行饮食指导、使其了解食物禁忌、如何预防恶心呕吐等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组在进行饮食指导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具体的、个性化的饮食指导,如恶心呕吐的患者以清淡饮食为主,帮助患者恢复食欲,增强营养,提高免疫力。外周神经感觉异常、肌肉关节痛、脱发也是常见的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对机体造成痛苦的同时,亦影响到心理情绪,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连续护理干预除全面对相关知识进行健康教育外,还鼓励患者多与家属沟通,主动寻求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也会指导家属如何给患者以应该的鼓励和支持,从而使患者得到更多更好的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帮助,提高生活质量。疲乏是癌症患者常见的症状,尤其对术后化疗的患者。虽然疲乏常常会被医护工作者以及家属忽视,但其确实会影响到患者生活的多个方面。研究组通过肌肉放松训练,一方面缓解了心理紧张,一方面也使肌肉得到了放松和恢复,从而达到缓解疲乏的效果,帮助患者恢复体力,振作精神,平复情绪。
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在干预后、第1个疗程后和第3个疗程后,焦虑和抑郁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胃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患者接受围化疗期的连续护理,能够缓解不良反应症状,改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阮国栋,李志安. 进展期胃癌术后同步放化疗毒副反应观察[J]. 浙江临床医学,2013,15(5):684-685.
[2] Zung WWK. A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J]. Arch Gen Psychiatry,1965,12:63-70.
[3] Zung WWK. A rating instrument for anxiety disorders[J]. Psychosomatics,1971,12(6):371-379.
[4] 郑连雪,王清馨. 晚期胃癌病人生活质量的调查[J]. 护理研究,2009, 23(3):599-600.
[5] 张惠兰,陈荣秀. 肿瘤护理学[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8.
[6] 金军,孟平,胡国成. 进展期胃癌术后同期放化疗的临床研究[J]. 医学综述,2013,19(7):1343-1344.
[7] 陈令允. 恶性肿瘤化疗药物应用中的不良反应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2,7(26):136-137.
[8] 邝洁红,吴丽仙. 肿瘤化疗药物应用中的不良反应临床分析[J].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6):1030-1031.
篇8
【关键词】 老年;2型糖尿病;低血糖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elderly type 2 diabetic hypoglycemia causes, clinical features and how to prevent avoidance. Methods 24 patients ≥ 60 years with type 2 diabetes,related hypoglycemi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Results 24 patients, the elderly were common reasons for hypoglycemia, hypoglycemic drug unreasonable application of, irregular life, duration of stress and low blood sugar ability to happen overnight, and the use of improper drug type. Typical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hypoglycemia like a pale, cold sweats, limb weakness, tremor and other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sympathetic activity, also showed symptoms of the brain, even without any symptoms, can easily lead to misdiagnosis and missed diagnosis. Conclusion In elderly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prone to hypoglycemia and the symptoms are not typical, easily missed, misdiagnosed, clinician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ypoglycemia in these patients, to observe the timely adjustment of medication and treatment, to prevent the possible cause of irreversible of damage.
【Key words】 Elderly;Type 2 diabetes;Lower blood sugar
低血糖反应是2型糖尿病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更是常见,由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理机能减退,低血糖症状常不典型,如不及时处理,可能发生昏迷,甚至死亡,因此,早期诊治和预防低血糖的发生非常重要。我院从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低血糖症患者共24例,现特总结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从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共收治老年2型糖尿病低血糖症患者24例,其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为61~86岁,平均为71.5岁,糖尿病史2~26年,合并冠心病10例,伴高血压病13例,伴脑血管病的9例,伴自主神经病变14例。
1.2 诊断标准 糖尿病诊断参照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WHO糖尿病诊断标准,低血糖症的诊断标准: 根据低血糖(Whipple)三联征即(低血糖症状和体征,静脉血浆血糖低于2.8 mmol/L和血浆葡萄糖浓度升至正常水平时症状消失或显著减轻)确诊。
2 结果
2.1 发病原因 由药物所致的低血糖者有共17例,占75%,其中, 口服磺脲类降糖药引起的7 例,占29.2%,口服双胍类降糖药引起的2例, 占8.3%;注射胰岛素引起的8 例, 占33.3%,运动量过大引起的3 例, 占12.5%,进食过少引起的2例,占8.3%, 急性胃肠炎引起的1例, 占4.1%;普萘洛尔引起的1 例,占4.1%。
2.2 临床表现 低血糖发作时表现为手抖、心悸、出冷汗、面色苍白、烦躁、焦虑、饥饿等症状,急性低血糖反应13例,占54.2%。无明显症状的隐性低血糖反应4例,占16.7%。表现为意识丧失,小便失禁,抽搐4例,占4.1%。四肢乏力伴突发跌倒1例,占4.1%。突发失语2例(占4.1%)。24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其中嗜睡4例,昏睡7例,浅昏迷10例,深昏迷3例。
2.3 治疗与转归 对于意识障碍不明显的,血糖不是太低的患者,可速食含糖类食品。如意识障碍明显,血糖较低的病重患者,立即给予50%葡萄糖注射液60~100 ml静脉注射,半小时监测血糖1次,直至患者神志清晰,血糖维持在8 mmol/L左右,对于病情严重者,反复抽搐、烦躁、休克者加用地塞米松。24例患者经积极治疗后无1例死亡。
3 讨论
低血糖症是一种由某些病理性、生理性或医源性等因素,导致血浆葡萄糖浓度(PG)低于2.8 mmol/L而引起的以交感神经兴奋和中枢神经、精神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症候群,我国主要以PG<2.8 mmol/L作为一般人群划分低血糖的分界点,美国ADA低血糖工作组把低血糖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分为5类:严重低血糖、确凿的有症状的低血糖、无症状低血糖、可能的症状性低血糖、相对低血糖[1]。有研究表明,62%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经历过低血糖发作,老年人更是多见[2]。
通过本文的研究表明,老年人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常见原因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①年龄: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生理机能逐渐减退,胰高血糖素释放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尤其老年人糖尿病合并肾功能不全时,易造成降糖药物的积蓄而发生低血糖。②药物:最常见的是降糖药物引起的低血糖,其中以磺脲类或胰岛素最常见,另外其他药物也会导致低血糖的发生,如心得安、抗精神病药、异烟肼等。③生活方式不当:如饮食和生活不规律,进食减少或活动量增大。④疾病:有此疾病能影响食物的吸收等,从而导致机体血糖下降,如急性胃肠炎等。⑤夜间:由于夜间拮抗胰岛素的内分泌激素,生长激素、胰升血糖素等的分泌水平处于低谷,在夜间胰岛素的需要量减少,低血糖诱发的心律失常可能是夜间死亡的主要原因[3]。⑥病程:老年糖尿病患者因病程较长而降低了低血糖的应激感知能力,从而更易发生无症状的严重低血糖症。
由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多伴有高血压、冠心病、脑出血等较多基础性疾病,且老年人低血糖时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症状不明显,低血糖临床表现多样,且有相当一部分无典型临床症状,常被漏诊及误诊而造成严重的后果,根据本文的研究,认为主要从以下8个方面来进行预防低血糖症非常重要:①健康宣教:让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知道低血糖发生的原因、相关表现及发生早期应采取的措施等等,从而重视低血糖的预防。②饮食规律:每天定时定量饮食,不要过分节制饮食量。③运动适量:运动方式及运动量最好能保持恒定,不要突然增加运动量,如有低血糖症状,须立即停止运动,随时服用含糖食物。④按医嘱服用药物:很多老人由于记忆力较差,常把降糖药物的剂量及种类记不清楚,常超量服用,重复服用,另外要尽量选择半衰期短、作用相对较弱的降糖药物, 避免发生严重低血糖。⑤避免使用使血糖降低的药物:注意药物相互间的作用,对血糖有降低影响的药物禁用及慎用。⑥胰岛素注射剂量要准确:老年人常因视力不佳,因此在注射胰岛素时,看不清楚胰岛素笔的剂量刻度,从而过量注射,及记忆力欠佳,还可能发生重复注射,如有条件,最好有年轻人帮助注射。⑦血糖控制目标放宽: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应
综上所述,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易出现低血糖症,且症状不典型, 易漏诊、易误诊, 临床医生应根据老年患者低血糖症的特点, 注意观察病情、注意监测血糖、及时调整用药、及时合理治疗, 以防可能引起的不可逆性损害.
参 考 文 献
[1] ADA,Ddfining and Reporting Hypolycemia in Diabetes, Diabetes care,2005,28(5):1245,1249.
篇9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危机 策略
大学生心理危机是严重影响其成长成才、影响高校稳定和发展的因素。如何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进行积极预防和有效干预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是指学生运用通常方式不能应对目前所遇到的情形而出现的严重心理失衡状态,是心理疾病的早期症状,它是由生活事件所引起,对人的精神状况起负向作用的较大心理压力,通常表现为心理不适,无法适应学习和生活。心理疾病一般具有四个发展阶段:心理危机―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心理衰退。如果大学生心理危机不能被有效地预防,轻者可能导致神经衰弱;重者则可能导致心理忧郁甚至精神疾病。因此,如何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焦点。
大学生心理危机可分为四类:①情境性危机。包括亲人死亡、婚变或失恋,遭暴力伤害、事业失败或自然灾害。②发展性危机。指在个人生命发展阶段可能出现的危机,如青春期的问题、成长时的家庭冲突、身患绝症等。③内心危机。指潜意识中固有的某种心理问题的爆发。④存在危机。指突然发觉生活缺乏意义,失去人生价值。
笔者认为当前心理危机干预的适应对象主要有:①有较重心理应激障碍的学生。②有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倾向、自杀倾向的学生。③有抑郁性神经症、焦虑性神经症心理障碍的学生。④遇突发事件的学生。⑤其他须重点关注的学生。如学习困难、经济困难、网络成瘾的学生。
二、大学生产生心理危机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心理危机主要与其本身的年龄阶段和所处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1.生理和心理矛盾带来的危机。青年大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生理发育的基本成熟和部分心理因素的发展,使他们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认识飘忽不定,有时正确深刻,有时错误肤浅;有时客观全面,有时主观偏激。在他们的意识中,也常有自相矛盾的状况:独立性与依赖织;情绪与理智并存;强烈的求知欲和相对较差的识别力;理想与现实的脱节等等。他们这种不稳定的心理状态,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很容易产生心理危机。如,他们身上常有自豪感和自卑感,作为原来学校的佼佼者迈进高等学府,感受和体验到的是一片赞扬和羡慕,自豪感优越感应时而生(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的学生)。但进入大学后“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一段的学习和相互比较,自已显得不仅平常,而且位居下游。理想和现实的落差产生的失落常会使其心理失衡,产生严重的心理危机。
2.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就业压力带来的心理危机。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智能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才需求的数量却越来越少,在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中,一些学生整天忧心忡忡,表现出严重的危机感;另一些学生为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地给自已施加压力,除了要完成学校规定的课程外,计算机水平等级考试、外语水平的提高、各种职业资格证书都成了学生步入社会寻求发展的敲门砖,考研、出国已成了大学生的新的追求目标。就业、生存、发展的压力同时压在大学生的身上,无形中加剧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与精神压力,一旦努力失败,会带来严重的心理挫折和失败感。
3.人际关系紧张带来的危机。大学里,五湖四海的学生汇聚在一起,各自生活习惯、兴趣、性格的不同,不可避免地带来摩擦冲突和情感损伤。性格孤僻内向,不愿与他人交流的学生很容易产生孤独和抑郁。久而久之,这样的孤独抑郁的性格经不起生活中的挫折,偶因一点的不愉快,都会产生严重的心理危机。
4.由情感引起的心理危机。由于国家对在校大学生恋爱、结婚限制的解禁,当前大学生谈恋爱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但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由于性心理的不完全成熟,生活经验欠缺,对青春期的性冲动和性要求理解不当,常会产生紧张、恐惧、羞涩,甚至不正当的行为,还有因陷入感情旋涡、失恋、单相思等问题困扰,产生苦闷、惆怅、失望、悔恨与愤怒,一旦失恋往往引发心理危机。
5.早期家庭教育。从幼儿时期起,至小学、中学的生命初级阶段也是个体心理发展历程的初级阶段,进入大学后,每个人的心理发展已见雏形,建立起初步的认知结构模式,形成了个体的心理特征。心理专家认为,一个人在少儿时期形成的认知结构将影响他的一生。然而目前一些家庭的错误教育观念却成为了导致孩子心理问题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心理专家指出,在教育型、严厉型和放任型的教育方式中,教育型家庭的孩子心理问题发生率最低。当今大学生,大多在儿童时期未曾接受良好的心理教育,或多或少地存在心理缺陷,一些学生的心理障碍在中小学时期已成形,大学心理教育已是亡羊补牢之举。因此,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重新整合大学生的认知结构,构建现代化人格和价值观念,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更为重要。
6.社会心理支持系统不完善。社会支持系统不完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心理支持系统落后于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到目前为止尚未建立完善的社会心理支持系统;二是目前仓促上岗的心理咨询人员大都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其知识结构满足不了心理咨询的需要,没有能力应对危机干预;三是家庭心理支持失当,一些家长由于心理健康知识匮乏,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足够的认识,对学生心理的问题缺乏科学的认识,常常采用“非打即骂”的传统教育模式。即使孩子行为思想出现了明显的不良征兆,家长也常常不能及时发现或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7.个体应对策略不当与个性缺陷。应对策略也称应付风格,是个人面对应激事件和压力所采取的行为方式。面对危机,每个人都以自己特有的风格去应付。心理健康的人往往能够正视危机,冷静解决;而有心理缺陷的危机当事人却常因认知偏颇、情绪失控、意志丧失而造成严重后果。轻生的人中,性格有缺陷的人占相当大比例。这些人往往心理承受能力差,性格偏执,易于冲动或怯懦退缩,一旦面临危机就会手足无措,心理崩溃,找不到正确的解决办法。更有一些自闭孤僻的人不愿与人交流,使外界帮助无法及时跟进,丧失了接受干预的机会,而产生非理智的过激反应,造成对自己或他人生命的伤害。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应对策略
1.应对心理危机的一般策略。确定了学生的心理危机,了解了学生心理危机的情况以及背景以后,又该如何处理心理危机呢?
①精神支持使当事人有足够的信心,坚信自己的处理危机的能力,赞同当事人的决定,表明你对他充满信心,有别于假安慰。(如:“我知道你能应付这种困境。”)
②宣泄给当事人提供宣泄的机会,有助于疏导那些可能会造成自我毁灭的情感,如愤怒、恐惧、憎恨。一个注意理解的听众可帮助当事人表露闷在内心深处的情感。
③希望和乐观精神选择恰当的时机使当事人看到希望,使他们对前途充满信心。但不能在当事人处于消极情境中,其精神负担还没完全暴露之前传给其希望和乐观,在精神沮丧的当事人面前,先鼓励其诉说心中真实情感,再给予希望和乐观。
④有选择的倾听 在与当事人交谈时,你的回答有选择性,这就决定了有选择听取他们的交谈。如,你可以忽略天气和体育的闲聊,当事人开始谈到情感时,你就可以有所反应。
⑤劝告、直接建议和限制 一般临时情况应避免直接的建议和限制。但许多心理危机陷入困境情绪,思维很混乱,按实际情况提出劝告和建议,限制不利情况的发生还是比较合适的。应用劝告建议要谨慎和深思熟虑,否则当事人会因建议的消极后果责怪你或直接反驳你:“是的,但是……”“是的,我考虑一下,但我想不会成功。”给建议时应取得他们的信任,一般的临时建议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深思熟虑的建议可能会行之有效,建议应考虑每个问题的特征和切合实际。
笔者认为,以上是一般的应对策略,作为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应同时从几方面入手,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保证高校培养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
2.开展心理普查活动,筛选心理危机学生。通过SCL-90(临床心理状况自测量表)、EPQ和UPI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普查,了解大学生的个性特征,筛选出大学生心理高危人群,并予以重点关注、定期分析、重点跟踪、重点帮助,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和某些突发事件……同时,建立心理危机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有利于我们对危机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及时了解和跟踪,较准确地掌握他们心理上的变化,并对有较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予以重点关注和辅导。但要注意严格保密,及时存档,一旦发现其心理有异常变化,就必须及时地加以疏导防治。如果发现有精神病倾向者,应及时同精神病专科医院联系,请精神病专家协同诊断,以免误诊漏诊事故的发生,以防自杀事件的出现。
3.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联动机制。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依靠院系力量和学生社团,使每个教育者和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到心理的自助与助人活动之中,形成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联动机制,共同帮助心理危机的大学生走出心理困境。首先,高校的领导应该给予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足够的重视,成立专人负责的危机干预机构,在人力、财力上给予支持。其次,建立包括学校、学院、班级、寝室等在内的四级信息互通的危机干预网络。做到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干预,以减少心理危机给学生本人和他人造成的不利影响或损失。第三,充分利用学校的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校医院心理门诊、学院的心理健康工作小组和心理协会等各种组织,开展心理危机的干预活动。第四,充分发动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负责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心理辅导员和班主任都参与到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之中,并将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有机地融入到日常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过程之中,形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运行机制,在危机干预中发挥重要作用。
4.加强对心理危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大学生中心理危机存在的比较普遍的心理问题,学院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采取各种途径锻炼大学生的意志,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社会竞争和未来合格人才的需要。一方面,开展普及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意识,帮助他们了解有关青年期心理特征、心理问题的症状表现及其危害,增强他们的心理卫生保健意识,帮助他们掌握一些自我心理调节技巧,提高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同时, 重视和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学生的心理危机和心理疾病等问题只有真正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才能完全行之有效地解决,简单说教和行政手段只能治标不治本。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心理咨询观念,出现心理问题,要及时找心理医生咨询,以便及时能得到心理咨询员的帮助,缓解焦虑不安的心情,避免心理问题加重。另一方面,开展各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和调动学院的心理工作部和心理互助员的积极性,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5・25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心理沙龙”等活动,开设“心理热线”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和心理的调适能力,并利用学院内的一切可以使用的宣传媒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不健康的人健康起来,让健康的人更加健康”。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满足大学生精神和心理需要。充分利用其强烈的参与意识,活泼、好动、乐于展示自我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展现他们的天赋和才华,发泄内心的激情,增强竞争的意识,获取自信心。又可以缓解学习的压力,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风气。
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剧,大学生中的心理危机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如何针对这些问题开展有效的干预措施,预防和减少问题的发生,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甘洁仪.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学生心理危机特点比较研究[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07,(02).
篇10
【关键词】婚孕前健康干预;婚前检查;健康宣教;优生优育 优生优育是计划生育具体内涵的延伸,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计划生育的具体化体现。我国是人口大国,巨大的人口压力会制约社会的发展,所以做好优生优育既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手段,也是制约人口发展的重要手段,对未来社会整个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要想生一个健康宝宝,首先要重视婚前检查,把好优生优育第一关,不要让婚检走过场,搞形式主义,这样做极有可能会危及自身与下一代的健康。其次,要了解足够多的优生优育知识和健康保健知识,为顺利度过整个孕产育期打下扎实基础。做到了前两步,自然而然就进入了第三步,那就是孕前身体准备。把婚前检查发现的问题处理掉,把不良的生活习惯纠正好,该治疗的治疗,该调理的调理,夫妻双方尽可能以最佳的健康状况迎接新生命的到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绍兴市越城区妇幼保健所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婚检的50对新婚夫妇作为干预组,50对非婚检的新婚夫妇作为对照组,两组夫妇均有生育意愿,实行追踪观察。两组年龄在21~38岁,平均年龄26.8岁。文化程度,大学本科以上学历26%,大专学历39%,中专(高中)30%,中专以下5%。两组间无明显差异。
1.2方法
(1)广泛开展免费婚检宣传工作,通过媒体传播,制作发放宣传手册,使广大群众了解婚孕前检查的重要性,使接受教育者能意识到结婚不仅仅是男女的结合,也是在进行人口再生产,关系到后代素质和民族强盛,因此就要明白优生原则:优婚观、优身受孕、优境养胎和胎教,避免近亲结婚,提高自觉检查的意识。
(2)利用门诊健康教育活动中心,定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通过开设婚前期和孕产期培训班,对新婚夫妇进行优生优育和预防保健知识教育,开展婚前性知识教育、婚后生育计划安排说明、出生缺陷三级预防、遗传学、优生优育咨询、产前筛查、新生儿筛查宣传等。了解如何预防出生儿缺陷、医学检查的作用与意义、孕检的准备工作和怀孕期内的保健、传染病的防治等等。
(3)开展婚前检查。婚前检查项目包括:体格检查、血尿粪白带常规检查、生化全套、超声波检查、胸片、性病指标检测、优生检测等,并建立健康档案。
(4)对于影响优生优育的可控制因素进行孕前干预。包括不良生活习惯的纠正、疾病的治疗、身体的调养如补充叶酸等,通过对夫妇家族史的调查有针对性地进行有关遗传病致病基因的检测,提供相应的遗传咨询,检出可能影响优生优育的疾病或异常并积极治疗,根据指导及干预尽量让一切有害因素在婚孕前消除。
(5)统计采用卡方检验。
2.结果
(1)干预组经过婚前检查结果显示,有11对存在异常和疾病,阳性检出率22%,其中生殖系统疾病4例,遗传性疾病1例,传染性疾病3例,内科以及其他3例。而对照组并没有经过婚检,其潜在患病率应不低于干预组的检查结果。这表明,没及时婚检给自身、下一代以及社会都留下了巨大的阴影和不确定性。
(2)通过实施免费婚检和生殖健康教育干预 ,加强对优生优育和保健知识的宣教,使婚孕前夫妇掌握更多的医学知识,自觉纠正不良生活习惯,重视孕前期的身体调理和孕期的检查。据统计,优生优育知识测试80分及以上者干预组45人,占90%;对照组32人,占64%,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1)。孕期检查6次及以上者干预组48人,占96%;对照组40人,占80%,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5)。整个孕期检查母体胎儿均正常者干预组41人,占82%;对照组36人,占72%,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5)。
3.讨论
婚前健康教育现已成为婚前保健技术服务的法定内容和重要策略,对于优生优育国策的执行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婚前健康教育对于提高婚检质量、保障母婴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具有积极的作用。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规定了婚前保健的法定服务内容:婚前医学检查及咨询和婚前卫生指导。而婚检是针对准备结婚的男女双方可能患有影响结婚和生育的疾病进行的医学检查,即对严重的遗传性疾病、指定的传染病、有关精神病等检查。
当然,要使得婚前健康教育开展好,必须要创建标准的环境才能有利于增加婚检者接受健康教育的主动性。婚检室的布局和所营造的氛围必须要让年轻夫妇感受到家的温暖,同时又有一定的私密性,才能提高他们的接受度和婚检质量。在开设的咨询门诊要做好技术支持,对婚前检查、产前诊断和产前检查工作要准备充分,保证产检的检出率并且保证妊娠、分娩安全,防控妊娠的禁忌证与合并症的出现,做好病残儿鉴定,遗传病与非遗传病的鉴别工作。
婚孕前检查开展优生优育健康教育是预防出生缺陷最合适的时期,完整的婚前检查包括三个方面:体格检查、婚前性知识咨询、婚后生育计划的安排。出生缺陷三级预防包括孕前防范,孕期保健及产前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及干预。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三维彩超、胎儿心电图、妊高征监护仪等先进仪器和设备的更新换代,大大的提高了产前诊断技术水平,这样可以做到产前筛查诊断,早期发现畸形,早期终止妊娠,有效降低出生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