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的护理范文
时间:2023-12-15 17:30: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神科的护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5(c)-0143-02
精神科作为临床一个特殊的医疗科室,其护理工作的难度高,风险性大,发生医疗纠纷的机率也高。若处理不当,护患间的关系不仅会受到影响,严重者还会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1]。如何将现念应用到精神科的护理管理尤其是夜间护理中,尽可能地减少因护理不当造成的护理差错和护理事故,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是当前精神科护理管理者亟需思考的问题。为探讨精神科夜间循证护理的方法及效果,该院精神科2010年2月―2012年10月坚持循证护理的管理理念,通过综合评估精神科夜间护理的主要不安全因素,实施针对性的夜间安全护理管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选择的对象共1 600例,男693例,女907例;年龄18~82岁,平均(53.1±9.5)岁;病程2~30年,平均(11.7±5.4)年。文化程度:初中及其以下902例,中专及高中589例,大学及以上109例。所有患者均符合CCMD-3 中国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入院时间1~34个月,平均(7.2±3.6)个月。护理人员共35名,护龄均≥2年。按干预组和对照组各800例划分。
1.2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主要护理不安全因素
2.1 制度及流程执行不到位
夜间值班由于工作直接监督者的缺乏,导致个别护士出现工作作风不严谨、有章不循、粗心大意等情况,夜间巡视不勤,异常发现、报告、处理不当或不及时,不仔细观察患者症状、体征,用药差错、护理记录模糊不清等。
2.2 夜间交接班不规范
出现部分护士为了早下班,交接班时粗略地进行口头交接,未仔细清点器械、药品、危险品(如剪刀、打火机、镜子等)及不到床头交接的情况。
2.3 护士业务不精
部分护士尤其是低年资护理缺乏护理理论知识及相关时间操作经验,对病情观察不够不细,对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缺乏护患沟通技巧。
2.4 护士身体状况差
一些护士尤其年轻护士常在上半夜玩耍(如打麻将、上网等)后直接上后夜班,使得睡眠不足,身体疲乏,精神状况差,直接影响护理工作的开展。
2.5 患者因素
患者由于大脑功能紊乱,期间多出现杀已、伤人、毁坏、出走等安全问题,后半夜是精神病患发生自杀的高峰时段[2];药物副反应可导致吞咽困难而发生噎食等危险。
3 护理对策
对照组采用常规精神科护理模式。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循证护理的概念和实施步骤,综合评估夜间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实施针对性的夜间护理管理。具体如下。
3.1 健全护理安全管理制度
针对精神科夜间护理安全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遵循精神科护理工作的相关管理要求,结合科室实际,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规范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与流程,防止管理疏漏。
3.2 加强对护理人员业务技能培训
在培养护理人员“以人为本”护理理念的同时,定期对科室护士进行内容包括精神科常用药物的药理机制、使用方法、精神科基本理论知识、生命体征监测、夜间巡视、异常处理等方面的培训,使精神护理人员在思想意识和实践行为上统一。并将法律法规教育纳入到护士继续教育的范围中,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
3.3 加强各级联动管理
成立专门的精神科夜间护理质控小组。针对目前病患多、护士少的特点,制定出各班工作程序及夜间护理量化评估表,使护理安全质量控制纳入精神科护理质量综合考评中,优秀者给予奖励。质控人员不定期检查各项制度落实情况,相关问题及时上报科室。
3.4 重视人的因素
护理管理者应从物质及精神上给予体贴和关怀,以示充分理解及体会夜班护士工作的艰辛。目前“护士连续排班法”在该院实行,在不影响科室工作的质量的前提下,使护士上夜班次数减少的同时辅以弹性排班制,尽量使护士的个人需求得到满足,有效提高了夜班护士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5 提高护士身体素质
教育、督促护士科学合理作息,夜班护士要注意调整生物钟,避免出现上半夜玩耍后直接上班的情况。鼓励护士在工作之余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注意调节膳食,维持心态平衡。使护士每天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做好护理工作。
3.6 加强安全监控
夜班护士除了要做好基本的安全管理之外,还要每晚对病区进行安全监控,对相关情况要做好登记。对于新入院者和病情较重者要加大监控力度,做到了事前防范,事后分析。同时注重护理细节管理,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加强对患者服药依从性的教育,确保“看服到口”。
4 结果
6个月后,干预组夜间共发生24起(占3.00%)护理意外及护理差错事件,55次(占6.88%)患者暴力倾向事件,通过问卷调查,患者护理满意率为97.38%(779/800);对照组夜间共发生81起(占10.13%)护理意外及护理差错事件,104次(占13.00%)患者暴力倾向事件,通过问卷调查,患者护理满意率为91.88%(735/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5 讨论
精神科护理工作具有对象特殊、专科性强、疾病复杂、差异大等特点。夜间护理是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在实际工作中,体制上仍存在缺陷和漏洞,并且各项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加上护理工作的动态性与连续性,伴随着临床诊治中出现的各种新设备、新仪器、新技术,日渐增高了护理工作的风险及难度。作为现代管理学的内容之一的风险管理,已成为精神科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部分。循证护理(EBN)是一种新兴的临床护理模式,是以持续改进护理质量为目的,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点,通过权威的资料来源收集实证资料,考虑当时临床环境,根据个人经验,以最佳证据对病人实施最佳护理,从而提高护理质量的干预方法[3]。该院应用循证护理的概念与实施步骤,对精神精神科夜间护理从安全管理制度、护理人员安全意识、护理人员业务技能、护理质控、患者管理等方面实施循证护理,其结果表明,干预组在6个月内的护理质量、患者及家属满意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在精神科夜间护理中运用循证护理模式,可显著提高护理安全管理水平,降低医疗事故发生率,最大限度地保障护士和患者安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梅,周丽,王紫云,等. 夜间精神科护理潜在的安全问题[J].中国民康医学,2009,21(4) :1672-1674.
[2] 杨宏英. 精神科夜间护理工作探讨[J].医学信息,2010,23(6):558-560.
篇2
【关键词】 精神科;心理护理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精神科护理模式逐渐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发展,开展以患者为中心,全面了解患者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正确地分析患者在正常和异常情况下对客观事物的反应,重视患者的心理与社会因素的责任制护理,引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学习适应社会生活能力。
1 心理护理含义
心理护理系指护理人员运用医学心理知识,以科学态度、恰当方法、美好语言对患者的精神痛苦、心理顾虑、思想负担、疑难问题进行疏导。用启发、诱导、说服、解释、安慰、劝解及调整环境等方法,帮助患者摆脱困难。由于精神病患者的异常行为常被人误解,受人歧视,在社会和家庭得不到尊重和理解,加之疾病折磨,患者精神痛苦,心理矛盾比较激烈,常可导致自杀或伤人。心理护理任务艰巨。要为患者排除紧张、恐惧、忧伤、愤怒及消极情绪,使他们心情愉快,坚持治疗,树立信心,战胜疾病。鼓起勇气,面对现实,重新走向新生活。
1.1 熟悉病历,掌握病情,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是心理护理的基础。缩短与患者之间的差距,让患者感到亲切感,信任感。
1.2 掌握患者的病情与沟通是心理护理的必要条件 由于精神病是大脑功能发生紊乱导致认识,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其本身也缺乏对疾病的认识和判断,甚至认为自己的病态体验是正确的,很少向工作人员吐露内心体验,造成沟通困难,故了解病情是心理护理成败的关键。就这要求护士掌握患者疾病原因,主要症状,病情程度,发展过程及治疗经过等。
例如对于整日缄默不语或隐瞒症状的患者就需要我们向患者亲属了解情况,多观察接触患者,改变其错误认知。如对于有消极抑郁有自杀企图的患者,我们护理人员应当把心理护理的重点放在帮助患者树立继续生活的信心上,转移其轻生的思想,根据原因进行心理疏导及护理,打开心结。如对于拒食的患者,可找出拒食的原因,对其进行心理护理,说明进食的益处,鼓励其主动进食。
1.3 关心体贴患者,尊重患者的人格是心理护理成败的关键
站在患者立场上感受患者体验,尊重患者的人格,保护患者的隐私。
1.4 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是心理护理的主要方式 语言沟通中诚恳的态度肯定的语气可使患者产生信任感。以利于心理护理更好的进行。心理护理主要是加强同患者感情交流,这种交流主要有两种方式:言语和非言语的,言语交流是通过语词如说和写为媒介的,言语交流能精确有效的传达真实的信息,言语交流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受到个人的文化素养的影响。护士要成功地与患者交流,必须认识交流的局限性,我们护理的是一些失去理智的精神病患者,一部分患者思维方面有障碍或者存在严重的违拗行为。
非语言交流包括除讲和写的其他一切方式,它运用了人的五个感官,有的研究指出,在交流中,言语占7%,与言语密切相关的如语气、声音占55%,患者往往更加注意人们所作的,而 不是人们所说的。特别是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在言语交流中遇到困难的情况下,非语言交流就更为重要。护士的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个麻利的操作的动作,会使患者感到善意。认同和信任的感情。Lacrosse对非语言交流作了研究,总结出被人接受的非语言行为包括微笑、点头、精神饱满的姿态,80%的眼睛接触,20%的身体向前倾斜,不被人接受的非语言行为包括40%的眼睛接触,20%的身体后靠,没有别 的接触。
2 心理护理的具体方法
2.1 在进行心理护理时,首先应仪表端庄、态度和蔼、言语温和,动作文静、沉稳,给患者以亲切感和安全感。使患者愿意与护士交往,并建立良好户患关系。逐步取得患者信任,为进一步开展心理护理打好基础。
2.2 要了解患者主要病史。对不同身份、职务的患者应一视同仁,平等相待。要尊重患者,为患者解除痛苦。对暴露出的各种心理矛盾,应给予足够重视,不得歧视。要综合分析,善始善终给予解决。护理人员的行为是无声的治疗。生硬或冷淡的护理态度,不仅使相关患者产生厌烦感,对周围患者心理也是一种恶性刺激,护理道德的败坏绝不会取得心理治疗的成功。
2.3 要针对疾病不同特点进行护理。某些重性精神病患者无自知力,常拒绝住院和治疗。此时要耐心劝解患者暂住下来做系统检查,向患者讲解精神卫生的重要意义,使患者能接受治疗要求,安心住院。患有神经官能症和焦虑症的患者,常纠缠工作人员,述说内心忧伤和躯体不适,对自身疾病焦虑不安。要向患者宣传疾病知识,解除思想负担,可根据患者病情及文化程度,就主要矛盾个别交谈。语气要肯定,观点要明确,使患者有一定收获,争取再次谈话时达到预期目的,以使患者得到安慰,增进信心,缓解忧伤情绪。
2.4 针对治疗不同时期的心理问题开展护理
2.4.1 新入院患者如是被哄骗、强迫而来的,心中往往愤愤不平。入院后又增加了对环境的陌生、恐惧感,也有的惧怕治疗等,心理上不安全。患者离开亲人,需要关怀和温暖,需要得到爱护与尊重,希望能有好的医疗环境和护理。此时要热情诚恳的接待患者,帮助患者尽快熟悉医院环境,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和友谊,逐步打消各种顾虑,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
2.4.2 患者进入缓解期,开始对疾病过程进行回忆。患者常为发病时的病态行为(如丢失钱财,毁坏贵重物品,伤害亲人等)后悔莫及,悲痛欲绝,展示前程,心灰意冷。此时要关心理解患者,诱导患者分析有利前景,珍惜治疗成果,正确对待过去,重新开创未来,创造美好的新生活。
2.4.3 疾病恢复期的患者,常出现各种心理负担,如升学问题、工作分配问题、婚姻问题、预后、复发问题、遗传问题等等。要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状态,引导患者面对现实,正确对待疾病,正确对待自己。帮助患者分析发病原因,总结发病规律,制订预防措施,教给患者防病知识,鼓励患者放下包袱,树立信心,依靠科学战胜疾病。
篇3
【关键词】精神科;夜间安全;护理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病人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精神病人常受精神症状的支配而出现自伤、自杀、走失、毁物等异常行为。在精神科护理中,有效地进行护理安全管理,是减少安全隐患、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的重要环节,而夜间护理是一个薄弱环节,本文对精神科夜间护理中常出现的安全因素及对策浅析如下:
1夜间值班特点
1.1值班人员少由于精神科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夜班护士首先面临的是患者行为紊乱,生活不能自理及治疗上的不配合,有自伤、自杀、伤人、毁物等潜在的危险和危机[2]。另外一般精神科医生很少常驻于病房,这样对夜班护理人员的要求就高了,夜班护理人员少,夜班者又集病房的治疗、护理、管理工作于一身,工作量明显大于白班的人均工作量,夜间发生的许多临床问题以及一些特殊情况均由值班者单独解决[3]。所以,要求夜间护士要有较好的精神科业务水平、独立工作能力、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善于辨别疾病复发前的细微变化,做出预防性护理。
1.2工作时间长夜间持续工作时间实际比日间长,而且容易疲劳。这就要求护士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1.3意外发生多据有关资料记载,精神病患者自杀率高于一般人群的10-30倍,尤以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居多。并有资料表明16:00-24:00以外走行为较多,24:00-8:00则以自伤、自杀行为较多,后半夜不少病人已经醒来,会趁人不注意在卫生间选择自杀。有的患者,趁日间外出活动时拣回一切可利用的锐器,或吞服作为自杀的异物,或撬取门窗企图外逃等。对睡眠的观察,一定要贴近患者,听呼吸、观面色,确定患者是否熟睡。如发现患者睡眠异常,要及时回报,正确处理,不给患者任何可乘之机。另外要加强病房安全设施及危险品管理;病室光线明亮,设备简单,地面干燥防滑;药品、器械、玻璃制品、绳带、易燃物及各种锐器等班班清点、交接,一旦缺少及时追查;夜间护士须加强巡视,仔细观察病情和具有一定的应急处理能力。
1.4生理因素由于时差颠倒,容易引起生物钟节奏紊乱,这样,人的精力不易集中,判断力下降,夜班护士很容易出现职业疲劳,不但损害自身健康,同时也威胁到患者的安全及护理质量;病人在熟睡中,其体征和症状容易被掩盖和忽视。所以夜间的病情变化不像白天那样容易被发现,这就要求护士掌握病情,心中有数,加强巡视观察。
2夜间的安全因素
2.1个别护士责任心差夜间值班由于护士长不在,没有直接监督者。个别护士安全和医疗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差,交接班不认真,工作作风不严谨,不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观察病情不仔细,巡视不勤,造成发现病情变化不及时,延误治疗和发生意外事故等引发各种医疗纠纷。
2.2交接班不严格不规范有的后夜班护士为了照顾前夜班能早下班,匆匆地进行口头交接班,没有清点器械、药品、危险品、不到床头交接就让前夜班下班,导致物品清点不清楚、实际与登记不符合、少了东西不知道、出了问题说不清。值班者没有一对一进行交接,有一人提前来接班,交接好就都下班。
2.3专科业务知识和技能不高精神科护理学是研究对精神病人和实施特殊护理的一门科学。由于年轻护士精神科知识掌握不够,对于理论学习死记硬背,应付考试,没有真正理解精神科症状学,平时护理操作缺乏训练,碰到意外及抢救时缺乏应急能力。
2.4身体状况差上半夜因种种原因没有休息好而直接上后夜班;长期夜班导致生物钟紊乱,表现睡眠障碍、饮食障碍,以至于体质下降,上班精神不振,影响夜间护理质量。
2.5经验不足,判断能力差这几年随着医院的迅速发展,聘用了大量的合同制年轻护士,这些护士工作经验不足,精神科知识缺乏、待遇比在编护士要低,独生子女多以自我为中心,服务意识淡漠,容易引发医疗护理差错。后夜班基本上都由这些护士值班,而后半夜往往是精神病人最容易发生自杀的时间段。
3对策
3.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关心护士生活定期进行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组织护士座谈会、庆祝表彰护士活动。给护士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提高夜班费和其他待遇,以激发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
3.2科学排班,满足工作需要针对目前病人多,工作人员少的特点,一方面在护士人员的配置上注意调整,保证人员足够,减轻护士工作量。另一方面采取弹性排班,在晨间和晚间比较忙的时间段安排帮班协助完成护理工作。
3.3加强身体煅练,提高身心素质上夜班加上生物钟被打乱容易劳累,平时应调整好心理的平衡,注意休息,调节膳食,积极参加体育煅练,如练太极拳可强身健体,陶冶性情,提高免疫;爬山可以增加肺活量,呼吸新鲜空气,放松精神;跳舞更是一种高雅的运动,身心两方面都可以得到煅炼等等。每天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做好护理工作。
3.4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认真学习医疗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在工作中严格按照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执行,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的规章制度,按常规规范进行护理工作,做到依法执业,行为规范,避免护理纠纷。
3.5加强业务学习。定期组织全院护理人员参加各种业务学习;发生安全事件及时讨论、研究和整改;熟悉常见应急事件的护理流程。据文献报道及临床血的教训,认为护理人员对夜班可能发生的事故要有预见性,在事故未发生前采取对策,可把事故降到最低水平或防患于未然。
4小结
医疗护理安全,是每个住院病人的共同需求和早日康复的保障,随着社会的进步及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长,病区夜间护理安全工作已提升到日常护理工作重要地位。因此,加强病区夜间护理安全因素的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只有认真地对病区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监控,把不安全因素控制在最低限度,才能减少或杜绝护理差错的发生,减少护理纠纷,为病人提供满意放心的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潘绍山,孙方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本社,2001:349.
篇4
【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164-02
精神病人存在着思维、情感、行为等障碍,不能正确的认识主客观世界,其自身缺乏对病态的认识和判断,拒绝接受自己有病的说法,不肯就医,因此大多数病人为被动就医、哄骗就医或强迫就医。特别是新入院病人不会主动配合治疗,极易发生拒绝服药、拒食、自杀、自伤、伤人、毁物、外走、不知料理个人卫生、睡眠障碍等护理问题。我们把入院不足20天的病人视为新入院病人,它是一个特殊时期,做好这个时期的护理对病人疾病的转归、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
精神科首次入院的患者常常缺乏自知力,但不能因为这样就忽视了护患沟通,恰恰相反,正由于患者处于疾病的高峰期,心理很脆弱,又极不情愿地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常常表现出紧张恐惧、焦虑不安等,护理时应该更为小心,因为此时一个小小的甚至是平时习以为常的动作或语言都会引起患者情绪上很大的波动,给今后的治疗和护理带来相当的负面影响。
1 熟悉病情,做好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很重要的工作,它是通过语言行为及非语言行为等对患者进行的一种精神护理,它采用科学启发解释、教育或暗示,唤起患者的积极情绪,从而改善心境使病人从不安、烦闷、消极、抑郁等情绪中摆脱出来,以积极的态度接受治疗,尽快摆脱疾病的痛苦,走上健康之路。新入院病人的心理护理的重点是让病人感到安全,取得病人的信任,从而安心住院,配合治疗。精神病人的各种异常活动,往往给家人和社会造成了一定的麻烦,也不会引起别人的同情和理解,甚至遭到亲人的指责误解与打骂,这样更加重了病人的不安全感,给病人留下了严重的心理创伤。在工作中要尊重病人的人格,要同情、理解、相信病人,爱护病人,护理人员不诋毁、取笑病人,对病人出现的离奇古怪的言语要耐心倾听、幼稚怪异的行为要注意观察,既不要与病人辩论或强行纠正、制止,也不要表示认同支持病人,但要保证病人的安全。因为每个患者的症状都各不相同,心理状态也各有不同,要因人而异做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2 护理人员及时、正确的执行医嘱,确保病人的药物治疗
精神病人在疾病初期,各种治疗中药物治疗是根本。要认真核对医嘱,准确投药。发药前要督促病人入厕,料理好大小便,服药后30分内不准入厕。发药时要精力集中,熟悉病人姓名、面貌,两人认准病人,两人核对后将药亲自交给病人,看到病人将药服下,检查口腔确认有无将药物藏于上腭、舌下、齿龈与唇颊之间等处,保证服药到胃。服药后30分钟内不离视线看护,防止病人将药物呕出。对拒绝服药的病人,如果经督促、劝解,病人仍旧拒绝服药,则应报告医生更换给药途径。鼻饲给药、肌注抗精神病药物,注意操作前后要做好解释和安慰工作。
3 病人的清洁卫生护理
由于精神病人受症状支配,生活不能自理,入院时往往卫生状况很差,因此入院时要协助病人做好个人卫生,帮助病人洗澡、更衣、理发、修剪指甲,做好晨晚间护理,对女病人还要管理好经期卫生。病人清洁会减少躯体不适,缓解负性情绪,维护了病人的尊严,增强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拉近了护、患距离,提高了住院依从性,有利于各项诊疗护理措施的实施。
4 病人饮食护理
根据病情需要护理人员要按时按量为病人提供适宜饮食,保证病人营养物质和水分的摄入。在进餐时应细心观察病人进餐情况。有的病人受症状支配而影响进食。护理人员要针对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处理。认为饭里有毒拒绝进食,要集体进餐,打饭流程病人亲自监督,或与他人的饭对调,或者工作人员先品尝;对称自己有罪不进食,工作人员把饭菜拌在一起或饭后必须协助清洗餐具等;把食物看成其他不能吃的东西而不进食,给病人更换其他食物,同时向病人解释并给予安慰;受药物副作用影响出现吞咽困难而影响进食,要给予流食,劝病人缓慢进食;暴饮暴食不知饥饱的病人,要适当限制入量。对意志倒错,吃赃物、异食癖的病人,护理人员要及时清除病区的生活垃圾和严密看护病人,保证病人每餐吃饱。对进食不好的病人给予保护性约束后鼻饲流食、静脉输液等,以保证营养素的摄入。
5 病人的安全护理
新入院病人的安全护理重点是防自杀、自伤、伤人、毁物、外走等问题。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必须熟悉病人病史、病情及症状,坚守岗位,新入院病人安置在重点病室,保证病室环境安全,管理好床单位,对病人24小时不离视线看护。对发生突然冲动的病人,攻击性较强,不能放任不管,要机智大胆,果断地采取必要措施,防止伤人或自伤;对症状活跃有可能发生意外的病人,必要时给予保护性约束;对住院态度转变快又主动与护理人员搭讪,询问工作人员作息时间,主动要求协助工作人员管理的病人,要提高警惕,防止伺机外走;对主
动与同病室的病人交谈,窃窃私语的病人,要注意观察,及时发现问题的苗头,采取有力措施;对上厕所或反复上厕所的病人要专人陪护。
6 病人睡眠的护理
良好的睡眠可促进病情的恢复,严重的失眠可使病人焦虑、烦躁、苦恼、并易发生意外。新入院病人往往存在着睡眠障碍,护理人员要根据睡眠障碍的原因及心理进行护理。首先要为病人创造良好的入睡环境,睡前用温水泡脚,督促他们养成按时就寝的习惯。防止病人蒙头睡觉,要善于发现伪装入睡的病人,如果病人因精神分裂症症状而出现睡眠障碍,可报告医生增加抗精神病药物剂量;如果病人由于紧张、焦虑、恐惧情绪导致失眠,则应加强心理护理。
精神科护理人员必须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不断总结临床经验,掌握新入院精神病人的病情,做好新入院精神病人的护理工作,提高病人住院的依从性,使病人配合治疗。
篇5
【关键词】 精神科 药物中毒 抢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185-01
精神药物主要是对中枢神经产生作用,适量的药物对精神病患者起到治疗作用,但药物过量使用时,可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抑制作用,导致延脑中枢出现麻痹。部分患者发生虚脱、昏迷,部分患者出现呼吸抑制、循环衰竭,甚至可导致死亡。现选择我院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神经科接收治疗的34例药物中毒患者,对其临床资料加以回顾性研究,并总结具体抢救护理措施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神经科接收治疗的34例药物中毒患者,其中包括女性患者18例,男性患者16例。年龄均在24-64岁之间,平均年龄(47.45±4.16)岁。病程时间0.4-14年,平均病程(6.82±3.14)年。其中,神志清楚者19例,嗜睡者7例,浅昏迷者5例,深昏迷者3例,流涎者5例,急性肌张力障碍者11例,呼吸急促者4例。
1.2 抢救措施
1.2.1 洗胃
洗胃是对经口中毒患者抢救的一项常规措施。将24号胃管插入患者胃内,先把胃内容物、药物彻底抽出,再连接自动洗胃机,应用15-20L温开水予以洗胃,直到洗出液体变为澄清无渣。在插胃管操作时,应注意插管技巧,尽可能减轻患者痛苦。洗胃期间紧密注意患者出入量是否一致,患者腹部变化,口鼻是否有液体溢出,避免注入气管稻子吸入性肺炎或窒息。洗胃完成后胃管内应注入20%浓度的甘露醇,剂量为125-250ml以便导泻。
1.2.2 保证呼吸道畅通
应及时将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彻底清除,保证呼吸道的畅通,及时吸氧。对于意识障碍的患者应选择平卧位,将患者头倾向一侧。将气管插管、压舌板、舌钳以及开口器等用具准备完善。对于呼吸衰竭的患者及时采用呼吸机予以辅助呼吸。及时安置监护器,以便监护,时刻注意血压、心电图等指标变化。对于心脏停搏的患者,应积极配合临床医生给予心脏复律。
1.2.3 建立静脉通路
护理人员应该及时建立静脉通路,有效采血,进行肝肾功能、电解质以及血常规等检查,及早应用适量的纳洛酮予以静脉推注。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还应应用纳洛酮静脉滴注维持治理哦啊。根据患者意识状态,逐渐降低药物剂量。血压减小者应及时给予升压药,当患者呼吸抑制使,合理应用呼吸兴奋剂。确保患者输液畅通,让患者获得有效的对症治疗及支持治疗,例如维持酸碱、电解质平衡、利尿、能量供给、预防感染、护肝以及保护胃粘膜等。
1.3 护理措施
1.3.1 严格监测生命体征、病情变化
对患者的心率、呼吸、体温、血压、神志以及瞳孔等指标进行紧密监测,可利用监护器予以监护,并做好相关记录。如果患者发生血压降低、心率加快、降低以及呼吸改变等情况,应该及时通报临床医生给予抢救处理。如果患者发生抽搐时,应该加强对患者的保护措施,以防患者肢体受到损伤,或咬伤舌头。如果患者全身大抽搐,应该注意观察患者呼吸情况,在必要情况下可给予人工辅助呼吸。如果患者发生锥体外系反应时,可适当应用抗胆碱能药物予以治疗。
1.3.2 各种管道的护理
患者抢救成功后,置留各种管道,护理人员应做好相应的管道护理,避免并发症的产生。各种管道需加强固定,保证各管道畅通。认真负责的做好交接班工作,执行班班交接制度。如若发现有气管移进一侧支气管,或是出现脱出,应及时汇报临床医生解决。脱管是十分紧急的严重现象,如无法得到及时处理,可能引发窒息,甚至引起呼吸停止。对于未气管插管置留吸氧的患者,应该按照医嘱将氧流量调节妥当,观察患者肢端、口唇是否发绀,在确保氧流量的基础上,还应严格防治氧中毒现象。保证置留尿管固定良好,避免脱出的发生,保持会位的清洁,时刻注意引流尿液的量、性质以及颜色等情况。
1.3.3 发热护理
大部分患者药物中毒后均会出现发热症状,临床表现为皮肤潮红、高热以及寒颤,应及时给予冰敷、温水擦浴。在患者出汗时,应使用干毛巾轻柔擦汗,及时更换患者汗湿的衣服。若患者体温仍没有消退,应按照医嘱为患者注射适量的柴胡,合理应用抗生素有效处理。对于体温骤降的患者,应加强保暖措施,避免出汗过多致使患者虚脱。对于药物中毒患者病情严重的,应暂时禁食、禁水,只能通过静脉补充液体。所以,我们应准确记录好液体的出入量,并及时反馈给临床医生,确保摄入充足的液体,纠正电解质、水的平衡。
1.3.4 皮肤护理
患者长期卧床休息,还应加强皮肤的护理,每天用温水为患者擦浴一次,确保患者的皮肤清洁,应用气垫床,每2小时翻身、叩背一次,对受压部位给予局部按摩,以便增强血液循环,降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应用甘露醇的患者,应更加注意观察患者穿刺部位的皮肤,确保输液畅通。将穿刺部位的针头妥善固定,以防液体外渗,引发组织及皮肤的坏死。
1.3.5 生活护理
保证患者病床的舒适、干净以及整洁,在患者出汗以后及时为其更换。对于昏迷、消瘦的患者,需定时为其翻身,避免形成压疮。对于烦躁的患者,应适当的约束,避免出现意外事件。
1.3.6 心理护理、宣教
护理人员应以诚恳、温和以及关心的态度获得患者的信任,主动倾听患者的叙述。对于患者遇到的问题,应耐心为其分析、处理,鼓励患者树立对生活的信心。对于精神病患者,布景要给予系统性治疗,控制好病情以外,同时还应处理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工作,以利于及时获取患者心理情况及病情变化,及时给予相应的处理。建议家属看管精神病患者接受治疗的同时,还应该增强对药物的保管,尽量放在安全的地方,由家属每天按时按量的给药,切勿让患者随意用药,避免发生意外。
2 结果
本组34例患者中,因误服中毒者3例,因精神症状中毒者31例。中毒症状表现为生命体征改变、严重性锥体外系反应以及意识改变。经有效抢救护理后,34例患者均得以康复出院。
3 讨论
精神药物对中枢系统产生的抑制作用较强,中毒以后大部分患者出现进行性意识障碍。主要临床特征为昏迷、昏睡,同时伴有呼吸困难、口唇发绀、心动过快、低血压以及瞳孔缩小等症状。如果不能及时获得抢救,可造成呼吸循环衰竭,或是中毒性休克,从而出现死亡现象。所以,对中毒患者一定要分秒必争,以最快速度了解服药史、精神病史以及现场情况,积极采取抢救措施。抢救的关键在于迅速正确的利用清水彻底洗胃、吸氧以及气管插管接通呼吸机辅助呼吸等。其次,通过解毒、护肝、促催醒、促排泻、脱水等药物辅助治疗,同时给予充足的能量,纠正电解质的平衡,保证酸碱平衡。最后,加强急救后护理可有效避免并发症的产生,促使患者的恢复。本组研究34例患者在急救后产生咳嗽、高热等症状,应抗生素治疗、控制肺部感染等细致的护理干预,无发生并发症病例,未有发生压疮、托管等不良事件。患者出院后,护理人员一定要特别强调药物的安全保管,嘱咐患者按照医嘱按时按量用药,同时向其家属讲解精神病的有关知识。总之,为了防止精神科药物产生中毒现象,应该对精神病患者的病情采取积极的防控措施,将药物妥善保管,若发现大量用药后,需及时给予急救护理干预,有效挽救患者的生命。
参考文献
[1]王伟航,宋宝华,陈浙丽,等.精神药物中毒抢救54例临床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10,9(9):1192-1193.
[2]樊晓羽.42例抗精神病药物急性中毒的原因分析护理干预[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5(4):23-24.
[3]陆小平.抗精神病药物急性中毒的分析及护理干预[J].中华临床医药杂志,2010,3(23):69-70.
[4]于伟文.54例顿服过量精神药物的临床资料分析和护理对策[J].上海精神医学,2010,12(21):27-28.
[5]肖爱祥,关艳华,黄丽红,等.60例精神药物中毒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与护理[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0,14(4):118-119.
篇6
【关键词】 精神患者; 出走; 预防; 护理
精神患者出走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没有得到医生的同意私自离开医院的行为[1]。患者出走会导致治疗的中断,可能造成自己受伤或伤害他人,危害社会,出现严重的后果。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24例患者,男13例,女性11例,年龄17~45岁,平均28岁。其中精神分裂症12例,情感障碍8例,其它4例。
2 患者出走行为产生的原因
2.1 精神症状所致 精神患者由于受病态支配大多不承认自己有病,缺乏自知力。还有的患者受幻觉妄想支配认为住院是受廹害而逃离医院[2]。
2.2 社会心理因素 强制住院的患者由于生活受到限制,认为自己没病等因素的影响想尽快离开医院。病情好转的患者因为思念孩子、家庭或挂念工作离开医院。
2.3 环境影响 如患者感到住院条件差,伙食不好,生活单调苦闷,受约束和限制,处处不自由等而出走。
2.4 对治疗恐惧或不理解 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患者感到头晕、心跳加快、胃肠道不适,惧怕药物给自己带来记忆力下降,智力出现问题成为残疾。
2.5 工作人员疏怱或态度造成 如责任心不强,态度生硬,方法简单,不耐心造成患者不满而出走。
3 出走患者的征兆评估
及时发现患者出走的征兆会帮助护士提高警惕,加强巡视,重点观察护理,预防患者出走行为的发生。如有出走行为的历史;有明显的幻觉、妄想;不愿住院或强迫住院的患者,对住院和治疗恐惧不适应住院环境;强烈思念家人急于回家的患者。
4 出走患者的行为表现
意识清楚的患者多采用隐蔽的方法,平时多与医务人员拉关系取得信认、窥探情况、寻找出走的途径,在防备不当时出走。患者在准备期间情绪上也会表现焦虑、失眠、坐卧不安、烦躁等。意识不清楚的患者出走时无目的、无计划、不讲究方式,一旦出走不知道防范、危险,容易受到伤害。
5 出走行为的防范及护理
5.1 重点监护 在掌握患者病情的情况下,对不安心住院有出走企图的患者必须重点监护,严格交接班,尤其在人员少的节假日、夜晚更要注意。
5.2 加强安全防范措施 注意病房门窗的安全检查,患者外出活动检查时要有专人陪护看护好患者。工作人员出入病房时要锁好大门,注意观察禁止患者冲门、伺机出走。
5.3 丰富患者的住院生活 根据患者的兴趣爱好安排工娱疗活动鼓励其参加,消除紧张、恐惧和顾虑。
5.4 尊重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士要多与患者沟通交流,牚握患者的心理状况及病情变化,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消除出走的念头。注意服务态度和服务方式,减少不良刺激。
5.5 加强与家属联系,共同关心患者 鼓励家属多来院探视,减少患者被隔离和被拋弃感。
5.6 创造舒适安全的休养环境 保证病房清洁卫生整齐,根据患者不同的口味制定适宜的食谱,让患者吃的可口,住的放心。
5.7 开展心理护理 对有出走企图的患者应主动接触,了解其心理动态,不安心住院的原因,认真倾听患者的诉说,分析并提供帮助。结合病情讲解精神卫生知识,指导患者如何正确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引导其正确认识疾病,保证患者能遵医嘱服药,及早控制精神症状,缓解精神症状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6 出走行为发生的护理
若发现患者出走时,应立即报告病区护士长和上级主管部门,并与患者家属取得联系,在最鋀的时间内组织力量寻找患者。对出走回院的患者,需寻问出走的原因,针对性的给予解释帮助,生活上多关心照顾,充分尊重患者的人格,制定防范措施,同时应重点交接班,防止再次发生出走。
7 讨论
住院精神患者的出走是精神科非常严重的、后果不可预测的、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患者的出走导致治疗的中断,不能按计划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和护理,使患者不能如期痊愈和康复。有的患者在出走期间易发生各种意外事故,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家属强烈不满,医患关系紧张纠纷不可避免。住院患者出走是医院必须重视的问题,医务人员必须加强工作责任心,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认真抓好落实,严格执行各种安全管理措施,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观察患者的心理动态,对症性地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如发现患者有出走观念,应高度重视,严格交接班,重点观察护理。如有出走行为应及时追查,迅速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将患者出走发生率减少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 李丽华.心理与精神护理[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5.
篇7
便秘是指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每周少于3次)且粪便干硬,便后无舒畅感。本人对我病区病人便秘情况的观察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取2007年9月―2008年8月住于病区的153例病人(均为女性),其中精神分裂症135例、抑郁症6例、精神发育迟滞7例,躁狂发作5例(均符合CCMD―3 的诊断标准)。年龄在15―80之间。
2 方法和结果
于常规护理工作中,在每日13点对病人测体温、脉搏、呼吸时询问并记录大便情况。连续3 日未大便者66 例,占43.14%
3 原因
3.1 药物的影响
据有关文献报道,精神药物所致便秘的发生率为41.76%--42.76%。大多数抗精神病药物具有抗胆碱作用和镇静作用,使肠道的张力减弱,蠕动减少,腺体分泌减少而造成便秘.另外,临床上为预防椎体外系反应而常规加用盐酸苯海索片,盐酸苯海索片与抗精神病药物合用使抗胆碱作用增强,更易引起便秘。
3.2 缺乏运动
由于病人处于封闭式管理中,活动范围小;另外,由于运动及行为障碍、精神衰退导致生活疏懒,主动活动减少,使腹部肌张力降低,结肠平滑肌松弛,肠蠕动减慢而造成便秘。
3.3 饮食因素
病人长期住院,饮食结构单一,粗纤维食物较少;病人家属探望少,进食水果较少;另外,病人处于集中管理中,因此饮水量也相对较少。
4 护理干预
4.1 心理护理
关心、安慰患者,耐心解释,说明便秘是一种常见的药物副反应,是一种功能,可以有很多方法解决,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同时,要耐心听取患者的主诉,鼓励患者自行排便。
4.2 生活护理
加强用药后的观察,对缺乏自知力、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病人督促、提醒其排便,并做好基础护理;对恢复期病人,指导其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4.3 饮食护理
4.3.1 进餐适量,多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蔬菜,(韭菜、芹菜等);水果,(香蕉、梨等);粗粮,(玉米等)。膳食纤维是食物被消化后的主要残渣,是形成粪便的主要成分,可刺激肠壁产生肠蠕动。
4.3.2 保证足够的饮水,每天督促饮水不少于2000ml,特别是早晨饮用一杯温开水。适量水分可以肠道,促进正常的肠蠕动,利于排便。另外可适当饮用些蜂蜜。
4.4 适当的锻炼
适当的锻炼对患者的便秘有良好的效果,因此,根据医院条件,尽量给病人提供活动的空间和设施。组织病人参加一些文体活动,如:跳绳、广播操、踢毽子等。鼓励病人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如:整理床铺、协助工作人员一起打扫卫生。
4.5 指导腹部自我按摩
睡在床上,双腿弯起来,腹肌放松,将一手掌放在肚脐正上方,用拇指以外的四指指腹,从右到左沿结肠走向按摩。当按摩至左下腹时,应适当加强指的压力,以不感疼痛为度,按压时呼气,放松时吸气,每次10 分钟左右。一般选择晚上入睡前或晨起时,按摩前应排空小便,且不宜过饱或过于饥饿的情况下进行。同时教病人进行肛提肌锻炼。
4.6 药物治疗
根据医嘱给予一些药物,如:(1)果导片:可刺激肠壁加速蠕动,从而达到清除粪便的效果。(2)开塞露:注入后可刺激直肠壁,反射地引起排便,并有作用。(3)麻仁软胶囊:可促进和提高正常小肠排便和排便次数,软化肠道内容物。(4)番泻叶:泡茶饮用,进入大肠腔刺激肠蠕动,从而产生泻下作用,但该药治疗依从性差,一般很少使用。
5 小结
便秘是精神科住院病人的常见症状,常伴有腹胀、腹痛、食欲不良,不仅给病人生理上带来了极大的痛苦,而且还会影响服药的依从性,影响病情康复。因此,通过各项措施对患者进行干预,可有效地减少了便秘的产生,同时也使病人学到了一定的保健知识,并建立起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加了服药的依从性。
参考文献
[1] 化前珍.老年护理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93
篇8
【关键词】循证护理;精神科;护患纠纷
循证护理是受循证医学影响而派生的一门分支学科,其将遵循最佳证据的新思想、新理念运用到医学护理领域,是护理人员审慎、明智和准确地运用现有的科研结论为基础,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需求和愿望,结合护理人员的临床经验综合考虑,选择最佳护理措施,为病人实施有效的护理[1]。我们把循证护理运用于我院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中,通过一年多的观察,发现在有效防范护患纠纷方面收到良好的效果,现将我们的经验报告如下。
1 精神科的独特性决定护患纠纷有一定特殊性
1.1 管理模式精神科住院设施目前绝大多数仍停留在封闭式状态,患者的活动范围往往较局限。目前虽然有精神卫生中心在探索开放式管理模式,但对于精神科住院病人中占绝大多数的重性精神病人来讲仍然是封闭式管理模式,护患关系中,作为管理者的护士绝对占主导地位,慎独精神,开展各项护理工作,循证护理尤其重要,否则易导致护患纠纷的发生。
1.2病人的特殊性在住院精神病患者中,绝大多数是重性精神病,其中精神分裂症占绝大多数。是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迁延难以治愈,严重影响到家庭及社会,并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特别是有攻击行为的患者对社会及家庭的影响更甚,有许多相关报道,家人为了得到解脱,而不惜触犯法律杀害自己的亲人-精神病患者)。同时也给临床护理管理工作增加难度,病人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差,反复发作住院,有时因病情需要采取特殊治疗方法和护理措施,但又有违于护理工作所倡导的人性化护理,家属及社会上其他人不理解。
1.3 管理者-护士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水平作为管理者的护士长期处于高风险的职业危险因素中。面对的是失去理智的精神病患者,病人各种突发的冲动行为的干预,是第一线护士,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伤害。精神科护士既需防范患者的攻击,又要为患者躯体疾病和意外事件担受责任,还要受到不明原因的许多人的歧视,长期以往,心理健康就存在问题,有资料统计显示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明显低于综合科护士。
2 运用循证护理杜绝或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2.1精神病患者中有许多受精神症状支配而出现兴奋、躁动、毁物、自杀、伤人、自伤等危险行为,出于保护患者的目的,许多时候要采取保护性约束(但常常不被家属及患者接受,且通常家属不在医院,了解不到当时情况),采取约束前,充分评估病情,运用循证护理思想,寻找约束的证据,最佳方案。在约束过程中切忌粗暴,以免给病人带来伤害;并在约束的动态过程中,根据病人的情况及时评估,尽早解除约束状态,并给予解释[2]。及时做好护理记录(实施过程前、中、后病人情况等等。)
2.2 运用循证护理规范精神科特殊治疗护理行为精神病患者的特殊性决定了与综合科病人的不同。求医多是家属、单位、朋友采取强制性措施来实现,绝大多数患者缺乏自知力,这决定了精神科护患关系仍为主动-被动型。由于疾病的影响,病人抗拒或不理会护士的护理行为,要完成各种治疗与护理,有时就必须强制病人服从,不需征得病人同意便可执行的护理方式。我院对存在的护理问题进行相关实证的文献检索,得到与临床实际情况相关的证据,通过采用已被证明的能改善护理问题的循证护理方法,使护理程序有据可循,符合科学性,避免护患纠纷的发生[3,4]。
2.3 运用循证护理与家属有效沟通精神科住院病人中绝大多数(重性精神病人,无躯体其他疾患)是不需要家属的陪护。许多治疗护理没有第三者在场,也决定了循证护理重要性、必要性。慎独精神,利用循证护理采取恰当的护理措施,及时、准确、客观的记录我们采取的护理行为。当家属提出异议时,能有据可循,并耐心细致解释我们采取护理措施原因、方法,为患者带来的好处,让家属得到认可。
2.4 循证护理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开展循证护理时,利用业务学习时间分批举行知识讲座,使护理人员对循证知识有个全面的了解,并掌握循证护理的理论和方法。加强相关医学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同时根据精神专科的特殊性,开展职业道德、专业修养的教育,评选优秀护士、标兵护士、星级护士,提升护理人员的爱心和敬业精神。
3 小 结
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运用循证护理思想规范我们在日常护理中的行为,当我们采取任何护理行为时,能有充分的证据支持所采取的护理,改变过去传统的经验模式,和直觉式的护理行为,倡导以人为本的循证护理思想[5]。通过一年来的实践,患者及家属对我们各项护理工作,包括服务态度、护理业务技术、护患沟通以及健康教育等得到认可,满意度从原来的86%提升到98%。有效地防范了护患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冯先琼,成翼娟.循证护理已成为护理发展的新动向[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6):12.
[2] 万丽红,冯嘉定,苏小茵,循证护理实践方法及管理策略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3):239-240.
[3] 沈渔.精神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
篇9
【关键词】精神科;护理人员;工作倦怠
工作倦怠,简称倦怠,是指个体因为不能有效地应对工作上延续不断的各种压力,而产生的一种长期性心理反应,包括情绪衰竭,去人格化和个人成就感。情感耗竭又称为情绪疲惫,指个体的情感资源过度消耗。疲惫不堪,精力丧失;人格解体又称去人格化,指个体对待服务对象的负性的,有冷淡的,过度疏远的态度;个人成就感降低指个体的胜任感和工作成就感的下降[1]。已有研究表明倦怠与多种生理和心理健康问题有关,包括抑郁、易激动、焦虑、失眠、猜疑、烦躁不安、酒精和药物乱用、头痛、食欲不佳、胸痛和胃肠道功能紊乱。倦怠还影响个体的工作,包括工作满意度降低、工作效率下降、缺勤、离职、医疗事故和个人意外的发生率增加,并可能激化个体的各种危机,导致冲动行为、同事冲突、婚姻和家庭冲突等工作倦怠,还会影响个体的工作,工作倦怠程度越高,工作效率越低,缺勤率越高,跳槽的可能性越大。工作倦怠的消极影响,使得工作倦怠成为健康心理学的研究热点问题之一。
精神科护理人员作为精神病专科医院的一线工作人员,精神科服务的对象是大脑功能紊乱,行为紊乱,缺乏自知力的患者,病情复杂多变,不确定因素多,挨打受骂是经常的事情,患者逃跑、自杀、自伤、冲动、伤人等意外事件随时可能发生。这就要求她们一方面要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同时也要具备较强的应急处理能力,经常处于一种不良的工作环境之中,使精神科护理人员产生一种紧张感,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更容易发生差错和医疗事故[2]。目前,同国外相比,我国是精神科护理人员极其缺乏的国家之一,精神病专科医院医疗工作量不断扩大,医患关系的日趋复杂,造成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日益增加,使得护理人员更容易造成工作倦怠。另外,我国的经济文化还不发达,精神卫生知识没有普及,人们对精神科患者普遍存有偏见,甚至歧视。在精神病专科医院工作的护理人员同样也有一种被歧视的感觉,这也是造成心理压力的原因之一[3]。此外,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压力较大,工作相对一般的企业员工具有更强的不稳定性,这就使得精神科护理人员成为工作倦怠的易发群体,国内有关精神科护理人员工作倦怠的研究并不多见,本研究拟采用国际常用的工作倦怠调查问卷对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工作倦怠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3甲精神科专科医院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260份,收回问卷252份,有效问卷
238份。其中男77人,占32.4%;女143人,占60.1%,未填性别的18人占7.6%。29岁以下76人,占31.9%;30至39岁105人,占44.1%;四十岁以上49人,占20.6%;8人未填年龄,占3.4%。从学历分部来看,中专65人,占27.3%;大专80人,占33.6%;本科70人,占29.4%;本科以上18人,占7.5%,5人未填学历,占2.1%。
1.2 方法
工作倦怠量表采用国际通用的马斯勒倦怠量表-服务行业版,先由四名专家独立问卷
翻译成中文,该问卷采用利克特7分等级量表,0代表“从不”,6代表“非常频繁”。整个量表包括三部分:情绪衰竭、情感疏远和个人成就感。情绪衰竭分量表包括9道题,情感疏远包括5道题,个人成就感包括8道题,整个问卷共22道题。在情绪衰竭和情感疏远方面,得分越高,倦怠程度越强,得分越低,倦怠程度越弱;在个人成就感方面,得分越高,倦怠程度越弱,得分越低,倦怠程度越强。本次调查情绪衰竭、情感疏远和个人成就感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9,0.79和0.87[4]。
在调查过程中,所有调查由研究者亲自完成采用积极统一不记名填写的方式。被试填
完问卷之后当场收回。
2 结果
2.1 被调查护理人员工作倦怠总体结果
从国外的研究结果来看,被试在情绪衰竭的得分高于27则表明被试有较高的情绪衰竭,低于16则表明被试情绪衰竭的程度比较低;被试情感疏远上的得分高于13则表明情感疏远比较严重,低于6则表明被试情感疏远程度比较低;被试在个人成就感上高于39则表明其个人成就感比较强,而低于31则表明其个人成就感比较低。
在情绪衰竭方面,有13.4%的被试的得分比较高,也就是情绪衰竭程度比较高;加上得分中等被试,总共有42.1%的被试有一定程度的情绪衰竭现象,在情感疏远方面,有5.6%的被试得分比较高;但是加上得分中等的被试,还是有22.7%的被试有一定程度的情感疏远现象。在个人成就感方面,有25.5%的被试的得分比较低,加上得分中等的被试,几乎有近一半的被试没有个人成就感。
2.2 工作倦怠的性别差异
女性护理人员在情绪衰竭方面要显著高于男性护理人员。在情感疏远和个人成就感方面男、女性别上无明显差异。
2.3 工作倦怠的年龄差异
不同年龄的被试在情绪衰竭、情感疏远和个人成就感方面不存在明显差异。
2.4 工作倦怠教育程度差异
不同程度的被试在情绪衰竭和个人情感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的事后分析发现,中专学历被试的情绪衰竭显著高于大专、本科和本科以上学历的被试;中专学历被试的个人成就感要低于大专和本科以上学历的被试。
3 讨论
情绪衰竭是指个人认为自己所有的情绪资源已经耗尽,感觉工作特别累,压力特别大,对工作缺乏动力,在工作中会有挫折感,紧张感,甚至出现害怕工作的情况。去人格化是指个体刻意与工作以及其他与工作相关的人员保持一定的距离,对工作不像以前那样热心和投入,总是很被动地完成自己分内的工作,对自己工作的意义表示怀疑,不再关心自己的工作是否有贡献。个体成就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持有的评价,认为自己能否胜任工作,认为自己的工作是否对社会对组织对他人有贡献。本研究的调查结果表明,精神科护理人员存在一定程度的工作倦怠,有很大部分精神科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没有个人成就感,在工作中有情绪衰竭的感觉;也有部分的精神科护理人员有一定程度的情感疏远。精神科专科医院在今后的管理中,应重视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工作倦怠,并采取积极的措施,包括必要的心理调整,来预防和降低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工作倦怠,以提高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工作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调查结果还表明,与男性精神科护理人员相比,女性精神科护理人员的情绪衰竭程度更强。与此同时,精神科专科医院在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时,更应该重视女性精神科护理人员工作倦怠的预防和矫治。此外,低学历精神科护理人员在情绪衰竭方面要比高学历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得分要低,说明低学历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工作倦怠程度要比高学历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工作倦怠程度要高。在预防和矫治工作倦怠时,应该多关注低学历精神科护理人员。
参 考 文 献
[1] 吴惠娟,章秋萍,骆宏.精神科护士执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分析.护理和康复,2007,6(2):162-163.
[2] 李兆良,高燕.论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的原因与对策.医学和社会,2005,18(6):26-27.
篇10
【关键词】 精神护理科;护理人员;职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 R473.7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517(2009)24-0202-01
1 精神护理科护理人员的压力源
随着医疗改革和工作节奏的不断加快,以及医护人员所处社会环境的变化,来自工作的压力,始终是影响其工作、生活的主因,精神护理科护理人员在护理由于工作中,专业性更强、面临的问题更为重要和谨慎、劳动强度大、时间分配紧张,主要工作压力均比普通病房护士高,并且工作压力随工龄增加明显升高。工作责任重大,精神高度紧张。病人病情变化快,要做生括护理,基础护理,更担心病人出意外造成心理高度紧张和身体的疲乏,心理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而带入工作中去,精神紧绷。患者及家属素质参差不齐,与护士之间缺乏理解,对护理工作过分挑剔,不能相互尊重配合,批评较多;尤其是护患冲突,危重病人和家属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甚至有时歪曲事实。护士在得不到理解,感受到威协或经历了感情的伤害又无法表达时,会感到地位低下,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对工作满意度下降,长时间的情感投人无法得到认可,使她们的积极心理受挫,产生较大压力。同时,较多的伤感场面极易导致心理负荷加重和身体疲劳,长期的医疗仪器噪声污染,引起心理、生理应激反应,导致其心情烦躁,注意力不集中。业务培训不能及时跟进适应护理需要,自身发展的机会少,造成护士心理失衡,直接影响护士的心理健康。随着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执行和举证倒置原则的采用。医护人员面临的挑战十分严峻,保证医疗安全,防范医患纠纷是当务之急。精神科的护理工作由于长期以来的特殊性,人们对精神病人既存在很大同情心,又存在偏见,很容易发生其他医院所没有的护患纠纷。住院精神病人因自伤、自杀等引起的问题,多数的精神病人家属认为医院应该负全部责任。综上所述,许多客观原因是精神护理科护理人员的压力源。
2 精神护理科护理人员的护理方式
2.1 心理护理 社会的歧视与人们对精神患者的理解与偏见使精神患者尤其是临床恢复自知力的精神患者,思想压力增大而导致自杀、自残及伤人事件的不断发生,因而做好康复期精神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其重要。在治疗时,患者思想顾虑多,其中既有思想认识问题,也有具体的现实问题,由于大多数患者对精神卫生知识的缺乏,担心出院后被人歧视,从而失去自尊和自信,对疾病康复缺乏信心,担心复发而产生消极情绪,担心长期服药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又怕停药后使病情复发,担心治疗期间的费用问题,以及婚姻、家庭问题等。要想达到心理护理的目的,最直接的方法是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通过沟通使患者了解疾病、稳定病情、防止复发,使患者完全回归社会。对患者的诊断和精神病性症状进一步的了解,对于不同诊断和不同精神病症状分别做心理护理。
2.2 安全护理 实施健康的安全护理方法,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谐护患关系,防范医疗纠纷。方法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患者依从性提高,住院时间缩短;患者满意度提高,护患纠纷减少。精神病患者因受精神症状的影响多不愿接受治疗,对住院期间护士实施的健康教育及治疗护理措施易产生不信任、敌对的负性情绪,由此会产生拒绝服药、藏药、与陪伴人员和医务人员发生矛盾冲突,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发生护患纠纷。住院期间,精神科陪伴人员承担着患者的部分监护任务,在患者自知力丧失或缺损的情况下,护士必须加强与陪伴人员的沟通,提高其防范意外的警惕性,建立和谐、互动、信任的护患关系,从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防范护患纠纷,促进患者的康复。在对住院精神病患者进行常规安全教育的,取得良好效果。
3 提高精神护理科人员的职业素质的对策
作为健康教育的实施者,加强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护理人员除了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外,也应加强法律、心理学、社会学、人文科学知识的学习;同时,护理人员外表的整洁、语言表达的流畅、非语言交流的得体等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健康教育的效果。所以,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必须不断更新现有知识体系,注意自身形象的塑造,同时,要具备良好的医德,加强良好素质的培养,获得患者与陪伴人员的理解与信赖,使其产生安全感,加强护患间的沟通,提高教育效果。保证护理人员的休息和培训时间,做到合理安排,避免“连轴转”,一刻不停的持续工作、学习状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性格精神科护士作为一个特殊人群,必须具有自我认识和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对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才能使自己保持稳定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性格。培养善于自我激励乐观自信的坚毅品格,保持对工作的高度热情,才能做好精神科各项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
结语:护理人员在患者康复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对护理人员实行人性化管理和培养,注重倾听她们的想法和意见,并认真、及时采纳是减轻、降低压力源的关键所在。鼓励她们继续发扬积极情感,加强意志锻炼,以提高心理耐受力,是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 刘麦仙.张红云.卢爱莲.对精神病病人探视后的病情观察与护理干预[J].护理管理,200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