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范文

时间:2023-12-15 17:30: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

篇1

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学什么

本专业以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素质为本,培养适应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具有深厚经济和管理理论基础,系统掌握管理技能与方法,具备国际化视野、创新与思辨精神,能够在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会展行业协会、会展专业组织及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研究、策划和教育工作的中高级会展管理和实际操作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会计学》、《管理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学》、《公共关系学》、《消费行为学》、《市场调研与预测》、《会展概论》、《会展经济学》、《会展管理》、《会展策划与实务》、《会展营销》、《会展旅游》、《会展政策与法规》、《会展英语》、《会展项目管理》、《会展文案》、《会展场馆与目的地管理》、《会展服务与接待》、《会展策划与组织》、《会展营销与客户关系》、《会展营销与客户关系》、《博览会组织与管理》、《大型活动组织与管理》、《会议需求与策划》、《会展传播学》。

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有哪些

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非常乐观,毕业生可在各会展服务公司、会展服务网络中心、展览中心、各大博物馆展陈部、企事业单位的广告策划部从事会展方面的中、高级经营管理专门人才或会展方面经营管理工作,以及旅游企、事业各项经营与管理工作。

篇2

【关键词】职校 经济管理课程 就业导向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B-0055-0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教学目标开始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并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在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逐步趋向成熟,竞争和机遇接踵而至,使得我国对人才的需求量开始不断增加,这对我国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现状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虽然职校经济管理专业已经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技术型和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但是从整体来看,却依然存在着影响职校经济管理专业持续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其中,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职校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就业效率和市场需求的对比差异上面。而且,多数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上岗时依然需要度过较长的适应期。所以,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校经济管理课程教学,就成为了时下发展的重点课题。

一、顺应未来社会职业变化需求

随着互联网、数码等高端设备的不断普及,一些新兴行业的发展幅度在市场上开始呈现出递增的趋势,这些新兴的或者是未来几年间可能成为时代主力军的行业,恰恰为职校经济管理专业的发展提出了严格的挑战和要求。职校经济管理专业在设置课程教学方案时,首先要考虑到未来社会职业的变化需求,并针对社会上的一些新兴行业的发展动态,按照其技术特点和岗位需求灵活设置课程教学内容,以此让职校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案符合时代的发展走向与趋势。例如,笔者在教学中在渗透工学合作机制的同时,还将一些企业文化传达给了学生,让他们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感受岗位工作的特点。此外,在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方面,笔者也作出了系统的整改,如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参与实习,鼓励他们利用新型技术(互联网)调查当前市场发展规律和走向,总结调查报告,以此增强他们对岗位的代入感。

二、将岗位就业设定为教学目标

我国毕业生在参加岗位工作时,普遍存在着一个尴尬的问题:教学与工作岗位脱轨严重,课程设置无法满足职业岗位需求。长此以往,毕业生在参加工作的时候,将很难应对岗位上的挑战。所以,在设置职校经济管理课程教学内容时,教师有必要将教学目标定位在就业导向上,并根据学生的专业课程科学地导入岗位情境,让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态度都获得最充分的提高与成长。例如,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笔者全面改革传统教学目标(提高分数,可以完成理论试题),将目标确定在面试和实习上面。目前,我国多数毕业生在面试和实习上容易出现问题,常常无法准确回答人事部门提出的问题,无法学以致用。而通过这种教学目标的变革,学生将面试和实习视做学习的最终目标,可以让他们在毕业之后更好地应对企业的人事部门和实习岗位。此外,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其目标主旨方向不但要设计大量的工作技能,同时还要涵盖许多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及概念。

三、根据岗位工作主线设定课程

在构建职校经济管理课程时,教师要根据岗位工作主线设定课程内容,并将就业导向当中学生的能力培养主要方向,从岗位职责的需求出发,以此让学生在课堂中更好地感受工作氛围。其中,因为课程教学内容要满足岗位工作主线要求,所以在设置专业课程时,设置的方法和内容要满足学生所学专业所面向的岗位要求。以会计专业为例,传统教学中,当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后,很难快速上手,经常需要一些企业的老人手把手教才能快速胜任岗位工作。所以,在为该专业的学生布置课程内容时,要格外注重对制单、出纳、成本核算等课程的规划,争取提高学生的这些专业技能,让理论知识和实践操练完美结合,从而让他们在毕业之后可以快速胜任岗位工作。此外,在构建职校经管类课程的时候,构建方向要以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主,并帮助学生现场解决一些技术类的问题,让他们明确学习的重心所在。

四、构建目标职业岗位能力体系

构建目标职业岗位能力体系是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校经济管理课程教学的核心环节,其中,笔者主要参照了KAS培训模式。在教学的时候,笔者是这样解读KAS模式的:首先,将K比作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人格素养;其次,将A比作学生的一般实践能力,主要体现为学生对工作岗位的理解能力和使命感;最后,将S比作为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这个环节时整个培训模式的关键部分。在培养的过程中,针对这三个方向的性质及特点,需要学生达到的程度也有所不同。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在针对K时,只需要学生了解市场营销方面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并能理解财经杂志中所提出的一些术语;针对A时,学生不但要全面掌握市场营销方面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提出自己的市场营销规律及走向的见解和想法;针对S时,学生在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还要参与市场调查,并可以初步撰写经济文章。不过,从长远的角度来看,K和A的培养结果则会决定毕业生在岗位中的业绩。所以,教师要正确处理KAS的关系。

篇3

关键词 人才培养目标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 生产实习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1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要求具有系统的经济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林业科学知识,掌握农林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各级政府部门、各类农林企业、教育科研单位,从事政策研究、经营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会等方面工作。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经济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相关基础专业知识,熟悉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较系统地接受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强的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实践能力。通过系统学习和实践,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相关的农林科学知识和较宽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2)掌握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经济分析、经济核算、社会调查等方法;(3)具有独立获取知识、计算机应用和信息处理、较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基本能力;(4)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的能力;(5)了解农林经济科学的理论前沿和农林企业经营管理的发展动态,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2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习面临的困境

2.1 生均实习经费严重不足

生均实习经费不足是各农林院校安排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习面临的最大困难。长期以来,大多数农林院校的教育经费不太充裕,安排给每名学生的实习经费一般都在300元左右(实习时间为1个月),生均实习经费为10元/天,远远满足不了生产实习要求。以笔者2011年参与的一次生产实习为例,实习地点安排在省内一个距离学校大约200公里的乡镇,每个学生来往实习地点的交通费为100元,住宿费为10元/天,伙食费为10元/天,为每名学生购买保险,人均花费30元,总计730元。生均短缺430元。短缺的这部分经费由学生承担,无疑会影响学生参与生产实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实习效果打折扣。由于实习单位一般都没有安排专门的实习预算,如果短缺经费转嫁给实习单位,会增加实习单位的负担,影响以后教学单位和实习单位的合作,甚至导致实习基地撤销。

2.2 难以寻找合适的实习单位

难以寻找合适的实习单位是导致各农林院校安排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习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自毕业分配采用双向选择模式以来,学生择业空间和领域大大拓宽。为了满足这些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要求,教学单位需要相应拓展实习单位和实习内容,以提高学生适应新工作的能力。但由于受到传统实习模式和观念的限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生产实习还局限于为实习单位所在地农村和农民做一些科学技术、经济管理和生产劳动方面的服务。这样的实习内容很难与学生以后的工作联系起来,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生产实习效果不理想。同时,与以往的生产实习不同,现在的生产实习点都是依靠教学单位人员与实习单位人员的私人关系在维系。如果教学单位人员与实习单位人员中有一方调离原岗位,原实习点上的生产实习工作就会被迫中断,教学单位必须重新寻找合适的实习单位。这也加大了寻找合适实习单位的难度。

2.3 难以灵活安排实习时间和实习学生数量

难以灵活安排实习时间和实习任务是影响各农林院校安排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习效果的另一重要原因。按照教学单位的教学计划安排,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连续性和方便学生学习,生产实习一般都会安排在寒暑假进行。同时,为了节约开支及便于管理,教学单位一般都会选择进行集中实习。通过与许多实习单位的交流我们发现,上述两种安排均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和实用性,实习单位很难配合教学单位安排学生实习。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看,新员工的培训及考察都需要1个月以上的时间,而生产实习只有1个月时间,学生还没有完全培训好或考察清楚就要离开实习单位,这对学生和实习单位都是一种损失。因此,实习单位希望学生能有更长的实习时间。另一方面,集中实习往往是十几个或几十个学生做同样一件事情,忽视了学生的个性需求,同时,实习单位一下子要找这么多的熟练员工来带学生也有困难。因此,大多数实习单位不愿意接纳太多的学生进行实习。此外,大多数高等农林院校都是在第七学期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生产实习,这恰好是考研及就业的关键阶段。考研及就业问题严重影响了实习秩序和实习任务。

3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习模式的调整与完善

3.1 细化生产实习方向

以提高学生生产实习效果为目标,细化生产实习方向。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可进行生产实习方向的细分,以更好地适应学生就业的需要。农林经济管理生产实体上可以划分为农业企业管理和乡镇经济管理两个方向。这样的划分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使学生能结合自身的特点选择实习方向。既体现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特色,也增加了与工商管理专业的差异性竞争优势。为学生顺利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细化生产实习方向的前提是加强生产实习经费的投入。一部分投入用于实验室的建设,增强实验室的硬件与软件条件,使实验室可以高仿真度地模拟农业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一部分投入用于校外生产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维护,在组织管理运作中投入更多的费用,让不论是集中实习还是分散实习,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3.2 增加实验室模拟实习环节

以提高学生适应新工作能力为目标,增加实验室模拟实习环节。通过充分挖掘校内实验室、大学生创新基地、科研基地等的潜力,配合学院各建设经费的使用,尝试建立农业企业管理仿真实验室。在校外实习之前,先通过农业企业管理仿真实验室进行模拟或实训,使学生熟悉企业工作内容和环节。然后,利用校外实习进一步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实习效果。校内实验室模拟实习基本不需要实习经费。因此,可以考虑适当缩短校外生产实习时间,增加校内实验室模拟实习时间,将有限的实习经费用在具有代表性的校外实习基地上。

3.3 灵活安排实习时间与人数

以满足实习单位需求为目标,灵活安排实习时间与人数。与大型涉农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与沟通关系。由企业设计培训模式,确定实习时间和人数。由学生提出实习单位类型与实习职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将企业与学生的要求进行对接,为学生安排合适的企业,并按照企业的要求在第四学年安排学生进行为期三个月的生产实习。同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要与企业开展经常性的沟通,熟悉不同行业背景和企业管理场景及其对人才技能的需求,了解企业对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能力需求的关键点。与学校周边的乡镇建立良好的合作与沟通关系。由乡镇或村提出需要的服务和帮助,确定每一个实习点上的实习时间和人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将没有到企业实习的学生统一安排到各实习点进行生产实习,实习时间为期四周。在实习期间,学生早出晚归,先按照统一设计、不断完善的调研内容进行实地分工调研,再按进度进行数据处理,完成新的资料数据库建设,并进行反馈补充,然后调出历史数据供实习学生选题研究分析,得出各个角度的实习分析报告。

3.4 加强实践教学队伍建设

以保障生产实习教学质量为目标,加强实践师资队伍建设。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生产实来逐渐被弱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高校对科研越来越重视,使教师没有或者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考虑指导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因此,要切实提升实践教学的地位,鼓励优秀教师指导学生生产实习。要提高生产实习的效果,必须选派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通过实习中与老师的交流,可以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提高以及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同时,采用多种措施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学生实习指导,通过承担实践教学任务,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基金项目:华中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团队建设研究

参考文献

[1] 黎东升.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高等农业教育, 2001(8):64-65.

篇4

我国高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以下局限:①一是学科专业单一,知识面狭窄;二是在课程体系结构不尽合理,课程内容相互脱节与重复现象突出;三是忽视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比较欠缺;四是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脱节,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缺乏;五是缺少社会责任感和正确从业观及能力培养。这些问题导致高等农林经济管理人才模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本专业人才缺乏自己的特色和竞争力,因而需要改革与创新。

表1华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现状分析

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完善程度来看,东北农业大学最为完善。东北农业大学农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了:②办学指导思想;分析优势所在;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术交流方面分析办学特色;课程体系改革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和改革成效;注重实践教学和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的培养。

就华南农业大学而言,农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始终围绕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地得到调整,在摸索中日臻完善(见表1)。但目前的人才培养方案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1)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国内理论、轻国外理论。具体而言:①课程涉及面很广,但缺乏深度。课程涉及通识教育、基础教育等近70门课。老师只能点到为止,学生学得不精。②课程安排不合理。有一些学时数较多的课程集中时间上课,导致学生听课疲惫,影响教学效果。③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与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不够。在实际教学中却以传授知识型的课程为主导,重点介绍农林经济管理的相关理论,而与农林经济管理实践结合较紧密的应用型课程则很少涉猎,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实践教学方面,缺乏明确的教学实践目标和切实可行的实践措施,效果难以保证。学生们普遍认为,学校的实习指导和实践环节流于形式,多以短时参观为主,学校对实践环节投入太少,补助标准太低,实习计划的拟定受到经费的严重制约。究其原因,一是实习基地建设滞后;二是教师的实践能力本身有限;三是学校实验设备明显不足;四是实践教学内容本身不明确。③

(3)毕业论文写作的要求相对宽松,学生重视程度不够。以“考试”为导向的专业学习模式,促使学生将重心摆在考试分数上,专注于考试范围内的知识,而非对于学术的研读深究。而对于毕业论文的写作,大部分同学的重视程度不足,心存侥幸未认真对待。这一方面是毕业论文的撰写时间与找工作的时间冲突,面对就业压力,同学们将更多的精力置于后者;另一方面则与目前对于毕业论文较为宽松的考评机制有关。

(4)人才培养与社会就业需求存在一定的矛盾,专业的就业局限性较大。学生们反映:在农林经济管理四年本科教育中,最大的体会是什么都学,什么也没学。客观上,除了农口的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下转第159页)(上接第129页)业生有直接需求之外,毕业生们经常遭遇招聘限制。

2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建议

2.1 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1)注重合理性与综合性。注重课程结构的科学化、课程内容整合衔接的合理性和知识结构的整体性。(2)注重深度性与学术性。优化专业课的课程体系,要深入浅出分析,引导学生自主思考。(3)注重实践性与社会适应性。提供平台加强学生的实操能力,课程设置应结合学生的就业方向,与社会需求的就业人才方向相适应。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农林经济管理类选修课比例,扩大选择范围,尤其是人文教育类课程比例。④二是强化农林经济管理课程的深度,打造专业化的农林经济管理人才。(4)注重政策性,与时俱进地关注农林方向政策的更新,通过案例分析、专题讲座、课堂讨论等形式进行分析。

2.2 创新教学管理体制

本科生导师制学长制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学生通过比较系统地参与到指导教师的科研而提高创新、分析和研究能力。华农的“红满堂计划”和“助理班主任”制度已有一定的成效,但是辐射范围不够大,约束力度不够大,仍需要改善。此外,农业经济管理可以依托“国家级重点学科”这一平台,实行“本硕连读”或“本硕博连读”的制度,着力培养研究型人才。

2.3 完善实习制度

(1)在内容上,注重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更新,突出对农村经济研究的科研训练和社会调查等实践教学形式的运用。(2)在体制上,要将实践教学固定到人,责任到人,每个实习由专人负责,长期在实践领域有所成就。(3)在经济力度上,加大经费投入以改善实验实习条件。⑤(4)在对象上,利用各种机会和条件,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可以考虑与村镇以及涉农企业磋商,充分挖掘资源,如华农经管的长期合作伙伴温氏企业等。

2.4 培养开发教师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加入wto,构建公共管理框架体系,以及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教师首先需要换脑,重新学习更新知识,并在改革、更新、探索中创造新知,提高教师创新素质与能

篇5

关键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校生;职业规划

一、引言

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应该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规划。因为它可以为职业生涯指明大致的方向,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明确学习的目标和内容,从而避免学习的盲目性,更好的实现人生的目标和理想。因此,职业规划对于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大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相比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因为该专业学生中,农村生源占比高,同时该专业与当前社会热门的“经济”和“管理”密切相关,从理论上讲,学生的就业面也比较广,该专业学生毕业后既可以在“三农”领域大展身手,又可以在“非农”行业施展拳脚,但该专业又因“涉农”,从而制约了其所具有的“经济”和“管理”背景的就业优势。因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更应该重视和做好职业规划。

二、调查组织与过程

为了了解长江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校生的职业规划,课题组对在校的2015级、2016级和2017级学生进行调查,获得了有效样本179份。当然,为了完成本课题的其他研究任务,也获得了其他方面的相关调查数据,有待后期进一步进行研究。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文主要从生源地结构、关注职业规划的时间、职业规划明确度、希望接受的职业规划内容、专业知识学习对未来发展(职业)规划的帮助、未来发展(职业)规划与专业的偏离度、将来考研升学是否还会选择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等七个方面进行了调查,了解在校生的职业规划情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一)生源地结构。不同的生源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规划。因为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不仅会影响学生的视野,还会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所以要了解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情况,首先应该了解其生源地的结构。调查结果显示:长江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农村生源占到69.83%。以农村生源为主体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职业规划的认识程度。(二)关注职业规划的时间。关注职业规划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将来的职业发展,关注的时间越早,越有利于对职业进行规划和调整,提前为将来的发展做准备。调查结果表明,在大一和大二开始关注职业规划的人数没有超过半数,只有44.13%,低于在大三和大四关注的人数,在大三开始关注的人数相对最多,占36.31%。甚至还有7.26%的人没有关注过职业规划。因此,整体而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关注职业规划的时间较晚,不利于将来的职业发展。这就意味着,我们应该尽早对学生的职业规划进行干预,合理科学的引导学生尽快关注职业规划。(三)职业规划明确度。大学生对职业规划不仅仅是关注,如果仅仅是停留在关注层面,并不会有什么效果,而是应该有较为明确的规划。但是从调查结果来看,有明确的职业规划的学生很少,仅占14.53%,多数是只有一个初步的规划(占比58.66%),甚至还有超过四分之一(占比26.82%)的学生没有明确的规划。这就意味着,我们不仅要合理引导学生尽早关注职业规划,而且还要帮助其尽快形成一个较为明晰的职业规划。(四)希望接受的职业规划内容。职业规划包含的内容很丰富,不仅有最初始的职业启蒙,还有较为较高层次的职业目标,既有抽象的职业理想,也有较为具体的实践指导,还有帮助树立职业理想和确立职业目标的职业测评,还有就业观念方面等。这六项内容共同组成了职业规划的主要内容,作为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但是,不同的学生关注的重点有所侧重。调查结果显示,按照比例的高低,学生最关注的是实践指导,占38.55%,其次是职业启蒙,占20.11%最低的是职业目标,仅占8.38%,其次是职业理想,占比8.94%。其可能的原因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主要来自农村,受思维、知识面和视野的局限,对职业规划希望得到更加具体的实践指导和职业启蒙;在还没有很好的得到职业启蒙之前,多数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所以,对职业目标和职业理想考虑相对较少。这就意味着,我们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很好的职业启蒙教育,然后通过职业测评,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和确立职业目标。(五)专业知识学习对未来发展(职业)规划的帮助。大学生刚进校时,对专业也许是一知半解,并没有一个比较清醒和理智的认知,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我们的专业教育来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从而通过加深对专业的了解来帮助其进行理性的职业规划。如果专业知识不能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那么学生的职业规划就很有可能会偏离专业方向。调查结果显示:有42.46%的学生认为“有帮助”,有50.84%的学生认为“有帮助,但不大”。所以,总体上看,绝大部分学生认为专业知识学习对未来发展(职业)规划是帮助的,真正认为没有帮助的只有6.7%。(六)未来发展(职业)规划与专业的偏离度。大学生在学生都要接受不同的专业教育,从理论上讲,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应该从所学专业出发,不能脱离所学专业,以本专业为基础进行职业规划。样本学生未来发展(职业)规划与专业的偏离度见表6。调查结果显示,“偏离较大”和“完全偏离”的比例并不高,二者合计也只有15.61%,而“基本吻合”和“有一定偏离”二者合计接近85%,当然要求都“基本吻合”既不现实,也做不到,而“有一定偏离”是允许的,也是正常的。本项的调查结果与上述关于“专业知识学习对未来发展(职业)规划的帮助”调查结果基本吻合,这就预示着,学生未来发展(职业)规划,不能仅仅依靠职业规划课程来解决,而应该是将职业规划贯穿在整个专业知识教育全过程,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怀。(七)将来考研升学是否还会选择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近几年考研的报考人数呈逐年增加趋势,屡创新高,2018年考研报考人数达到238万,比2017年增加37万人,增长18.4%。其中,应届考生131万人,比2017年增加18万人,增长近16%。一个方面是就业压力和名校情结;另一方面是想通过考研来调整专业方向,从而重新进行职业规划。调查结果显示,尽管明确考研升学继续选择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只有31.84%,但是明确“否定”的也只有31.84%,相对多数的人还是处于不确定的状态,而且根据调查中了解以及平时教学时与学生交流得知,这部分不确定的学生中,之所以难以决定是否选择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作为考研专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林经济管理属于管理学,考研的国家分数线较高,学生担心考不上,所以其中相对部分学生选择了不考数学,而且国家线相对较低的专业学位“农业硕士”,而选择报考农业硕士的学生,其专业方向几乎全部选择的是“农村发展”和“农业管理”,这两个专业方向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非常接近。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本文从七个方面调查了农林经济管理在校生的职业规划情况,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以农村生源为主体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职业规划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对关注职业规划的时间较晚,不利于将来的职业发展;有明确的职业规划的学生很少;专业知识学习对未来发展(职业)规划有帮助,未来发展(职业)规划与专业有偏离,但偏离度不高。(二)建议。1、引导学生尽早进行职业规划,增强学生职业规划意识。长江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在第一学期就安排了10节课的职业规划教育课程,应该说启动职业规划教育还是算比较早的,但实际上学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6.20%的学生在大一时开始关注职业规划。因此,要进一步加强职业启蒙教育,让学生明确职业规划的意义和作用,增强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尽快开展职业规划。2、加强实践引导,提升职业规划效果。职业规划教育不能全程在课堂上进行“纸上谈兵”,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基础,通过实践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实践引导的形式很多,内容也很丰富,不能局限于传统的实习与实践,这项工作可以融入到其他的教学实践工作中,也可以与其他的工作结合起来。比如就业信息的和校园招聘会等,就不能局限毕业生,可以在四个年级都进行,让非毕业生提前知道社会需求,通过不断地比较,他们就可以了解社会需求的变化,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职业理想。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充分利用学校的校企合作项目,参与社会上的志愿者服务活动以及学校暑期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充分接触社会,增强对社会的了解和对职业的认知。3、分阶段进行职业规划教育,细化职业规划内容。大学生在大学的不同阶段,对职业规划教育需求也是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应该针对不同阶段的需求特点,细化职业规划内容。一年级的新生,在职业规划认识上,往往存在两个极端:一种情况是对职业规划很模糊,有的甚至基本上没有什么概念;另一种情况是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所以,这个阶段的重点是进行职业启蒙,引导学生尽早找到人生方向,正确认识专业与职业的关系,强调职业规划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如何进行职业规划等。二三年级侧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素质能力,进行自我塑造,加强实践引导,增强社会阅历和经验,同时要开展职业评估,传授职业规划的方法等。四年级侧重就业指导,加强就业观念的引导,教授求职面试和笔试的技巧,还可以进行求职简历制作培训和模拟求职面试等。4、加强专业知识教育,降低职业规划与专业偏离度。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认为专业知识学习对未来发展(职业)规划是有帮助的,而且未来发展(职业)规划与专业的偏离度也不高,这说明了专业知识教育对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因为职业是基于学业的,而学业可以成就职业。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以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将职业规划融入其中,将职业与学业紧密结合,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怀,降低职业规划与专业的偏离度。5、专兼结合,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职业规划师。我校现有的学生职业规划课程的师资以从事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辅导员为主,他们长期服务学生,对学生很了解,同时也负责学生的就业工作,对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也非常了解,以他们为主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是合适的,但还不够,有所欠缺。毕竟他们长期工作生活在校园,不是专业的职业规划师,职场阅历相对不足,职业环境不是很熟悉,对国家产业发展趋势和相关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因为职业的缘故,也不是很了解,因此需要有兼职的职业规划师加以补充和完善。可以聘请优秀校友、创业成功人士、优秀企业家作为兼职的职业规划师,不定期来学校举办职业规划讲座,分析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要求,介绍产业发展趋势和职业需求动态等。

主要参考文献:

[1]肖涵,戴静雅.大学生职业规划认知及指导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6).

[2]宋广军.基于大学服务社会视角的职业规划教育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36(9).

篇6

关键词:独立学院 经济管理 职业生涯规划

一、引言

经济管理类专业是我国高校中开设最普遍的专业大类之一。在持续的高校扩招及2007年以新世纪金融公司破产为标志的次贷危机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与理工类专业相比,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就业呈现出形势更为严峻、压力更为突出的局势。高就业率、高就业质量是每所高校的办学目标之一,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但关乎其自身的前途与命运,还关系到高校的发展以及社会、国家的稳定。独立学院,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就业情况是其生源的重要保障,切实抓好经济管理类专业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则是大力推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二、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本文通过调研笔者所在学校――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经济管理系09、10、11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并进行相应分析,进一步了解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从而提出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和建议,以期让学生综合社会需要、所学专业、个人兴趣和特长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进行科学地规划,在保障学生就业数量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就业的质量。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和资产评估8个专业的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占学生总人数的32.14%),回收有效问卷548份,回收率91.33%。调查样本中男女生的比例为1:1.6,江西省学生和省外学生数的比例为1.4:1,来自城镇和农村的学生比例为1:1,且学生干部的比例为58.98%。调查问卷共设计16题,包含学生的自我认知、专业和职业认知、职业生涯规划认知及意向性调查、职业定位和职业准备、学校职业生涯课程及辅导现状调查和建议等内容。

(一)自我认知情况

问卷调查显示,对于“是否了解自己的个性和兴趣”,表示“非常了解”、“比较了解”、“不确定”和“没考虑过”的比例依次为15.16%、34.55%、43.99%和6.3%;对于“是否了解自己的能力和特长”,相应选项的比例依次为30.12%、46.86%、18.35%和4.67%;对于“自我认知的方法和手段”,36.03%的学生表示“来自于自己的体会”,35.39%表示“来自于家人、老师、亲朋好友等的评价”,28.58%表示“来自于心理测试和专业机构提供的测评”。

由此可以看出,被调查的学生中,仅小部分未考虑过自我的“个性和兴趣”、“能力和特长”,大部分对后者的了解更甚于前者,其中,女生、省内学生、农村学生和非学生干部对自我的认知稍欠缺;在自我认知的过程中,学生更多的是凭借主观感受,而非科学、客观的评价,农村学生、女生较多是通过自身体会,学生干部较多是通过他人的评价,选择专业测评的多为省外学生、男生。

(二)专业和职业认知情况

根据调查,对于“高考填报专业的依据”,46.12%的学生表示符合自己的兴趣、性格和特长,22.38%的同学是遵从父母的意见,19.19%为老师、亲友的推荐,12.31%认为就业好;对于“就读专业的满意程度评价”,回答非常满意的是7.84%,满意的是46.87%,一般的是40.06%,不满意的是5.23%。对于“是否了解专业对口的就业范围及其工作内容”,8.25%的学生表示“非常了解”,64.15%表示“了解一些”,27.6%表示“不了解”;对于“了解职业相关信息的主要途径”,67.48%的学生选择网络搜索,28.37%选择老师或高年级学生,26.13%选择父母及亲友,17.36%选择报刊杂志,还有2.57%的学生选择其他途径。

根据调查可知,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程度较高,这与较高的自我及专业了解程度不无关系;从专业选择依据和职业相关信息了解的渠道来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强,能够在父母、老师、亲朋好友的指导下,加以网络、报刊杂志对自己的专业和职业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从专业上来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和满意程度偏低,近50%的学生迷茫于职业发展的方向。

(三) 职业生涯规划认知及意向性调查

根据调查显示,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53.2%的学生认为很重要,30.65%认为比较重要,16.15%认为一般重要;对于“是否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过规划”,23.11%的学生有着自己的中长期职业目标,48.26%有着自己的短期目标,20.89%没有仔细考虑过,7.74%从未想过;对于“所能接受的专业职业咨询价位”,投资意向为200-300元的人数比例最高,为29.13%,其次为100-200元的24.51%,而0-50元、50-100元、300-500元的比例不相上下,均在14%-16%之间。

由此可见,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有普遍的认同感,却多数止步于短期目标,仅少部分放眼于中长期目标。男生和城镇学生对中长期目标的设定较多,非学生干部多数徘徊于无规划状态。在专业职业咨询的价位方面,学生的选择呈现出中间多、两头少的形状,这大多出于对时下专业咨询的认可不高和“便宜无好货、好货不便宜”的认知。

(四) 职业定位和职业准备

对于“大学毕业后的打算”,58.12%的学生选择直接就业,28.46%准备考研继续深造,13.42%想自主创业;对于“理想的工作岗位”,46.83%的学生选择公务员或事业单位,31.63%选择外资企业,12.06%选择私营企业,9.48%选择其他;对于“选择职业时最看重的因素”,20.41%的学生看重兴趣,38.12%看重职场发展空间,27.89%看重工作的稳定性,13.58%看重工资。

从专业来看,金融专业学生大都选择毕业后从事银行、证券等相关的职业,国贸、资产评估专业学生更倾向于工资较高、福利较优厚的外资企业,工商和会计专业学生青睐于稳定的国家单位或事业单位,而电子商务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则较多选择考研。

(五) 学校职业生涯课程及辅导现状调查

问卷显示,“对于我院职业生涯课程的满意程度”,表示满意的学生比例为8.36%,而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为21.47%,几近前者的3倍。究其原因,在于该课程采用大班授课的形式,且授课教师多为辅导员,专业教师少,缺乏对授课技巧和侧重点的驾驭能力。

“对于我院引入的CareerSky职业生涯测评系统的满意程度”,满意比例高达86.31%,其余均为比较满意和一般满意。有不少同学表示,这是第一次接触专业的测评系统,对自我和所适应的职业有了更进一步、更深一层的认知。

“对于我院举办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从初赛的职业生涯规划书筛选到决赛的PPT主题陈述、职业角色模拟和现场答辩,学生们最期待的是答辩环节评委席上人力资源经理们的精彩点评以及中肯的建议,给他们指引了前进的方向,离梦想又进了一步。

三、 建议

(一)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建设

我院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于大一上学期,意在让职业规划的意识深入学生心中,并使其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为了达到良好的预期效果,学院应尽可能实现小班教学,建立起一支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一方面,学院应对授课老师进行专业培训,对其心理咨询、职业发展测评及沟通能力进行强化;另一方面,还应定期举行课程讲授研讨会,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筛选出精益求精、与时俱进的授课内容,挖掘出独具特色、重点突出的授课技巧。

(二)建立教研室老师专业导师制度

教研室老师是全院对专业的职业生涯有较深入了解的人群,他们不仅仅能承担专业课程的讲授,还能为学生提供较为实用的专业技能培训。大一上学期专业介绍时,可以向学生初步展示专业的研究方向、所需技能和就业前景。大一下学期,再以教研室各老师的研究方向为导向,让学生自行选择导师,做到学有所长、学有所用。而后的学习中,导师可以设定学期读书、考证、实践计划,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与专业能力。

(三)拓宽职业生涯规划咨询与辅导渠道

职业生涯规划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持,还需要实训和实践环节。目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主要由学院招生就业办承担。一方面,招就办应设立专门的职业咨询和指导室,选拔具备相关资格的老师作为咨询、指导人员,在部门网站上特设“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在线预约”窗口,为学生提供免费或适当的有偿服务;另一方面,招就办应多邀请各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和SYB毕业班成功学员参与“金沙湾讲坛”,并提前在校内做好主题宣传,让有兴趣的同学及时索票参与讲座,多角度认识和思考自我的职业生涯规划。

参考文献:

[1] 宁春花,张康德.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分析――以常熟理工学院为例.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12):34-36

[2] 韩艳君.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基于北京石油化工学院2010级学生的分析.价值工程.2012,(08):265-266

[3] 童卫丰,朱慧.基于“学生发展”理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12,(07):100-103

篇7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大范围普及,社会对经济管理学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改变。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因此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重点话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在经济管理学教学中开展校企合作模式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几点加强校企合作的建议性措施。

【关键词】

经济学管理;校企合作模式;路径

现阶段,我国的人才市场朝着极度不平衡的趋势发展,即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广大毕业生却很难就业或者选择的职位与专业不相符,因此国家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加强校企合作的教育方针。该方针旨在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符合企业用人需求,进而提升就业率。

1经管教学中进行校企结合模式的作用

1.1加强经管专业课建设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理论教学为主,部分案例教学为辅,当然经济管理专业,也包含在其中。学生在毕业之后难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融入社会企业的难度。进行校企合作模式教学之后,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学习相关的经济学理论知识,还可以进入企业进行实习,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专业课操作能力,让学生充分了解到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类型,找到未来工作目标。

1.2实现教学内容的三个结合教学内容的3个结合主要是指,教学的内容体系改革,与现代知识,学科建设,课外实践相结合,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提供的实践机会,提升自身的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进而使学生能力能够更好地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提高学校的教学指导能力,为以后培养更优秀的综合型人才打下夯实的基础。

2经济管理教学中校企合作模式的路径

经济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要求学生必须在实践中将理论知识充分了解,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实习的机会,并且还可以在实习的学生中选择优秀的人才,进而使双方达到了共赢。

2.1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委员会学校与企业之间需要在良好的沟通的前提下建立合作关系,因此就需要在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一个优秀的合作沟通平台,即成立一个专业的合作委员会。首先,合作委员会应该与经济管理学相关的企业进行沟通,在充分了解其对经管人才能力的需求情况下,合理设计教学课程与研究项目。在进行学生实践培训时,委员会可与企业进行沟通,使其为学生提供优秀的案例,并且让企业高级经济管理人员对学生进行培训,让学生切身感受不同的实践内容和企业文化。

2.2建立教学示范中心教学示范中心的建立能够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一个优秀的平台,并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基础性研究工作的落实,进而促进我国基础性产业的发展。企业在进行一部分研究时,也可利用示范中心中的现有资源进行试验,分析对比在相同条件下试验数据与企业实际经营情况之间的差别,进而找出企业的价值提升空间,提高企业的同行业竞争力。

2.3培养定向专业人才企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作后盾,而学校作为人才输出部门,其中不乏专业的优秀人才,只是学生缺乏专业的实践培训,掌握的经济管理学知识没有与实际相结合。因此企业应该看到现阶段社会的人才竞争压力,与学校进行积极合作,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为学生提供一个加强实际锻炼的机会。企业出于人才需求原因,与学校进行合作,在学校内开展与经济管理学相关的定向培训班,吸引学生的兴趣,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人才输出。

2.4加强课程创新工作目前,大部分的学校在进行经济管理学课程设定时,都按照传统的固有模式进行课程选择,设置课程时、选择课本时很少考虑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但课程学习是理论学习的基础,也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因此学校在选择课本时,应该从实际出发,确保课本的实用性;在进行课程设定时,应该充分对与经济管理学有关的企业进行调研,确保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需求相符合,尤其是应该听取企业的优秀经济管理人员的建议。在课程创新上,应该融入职业素养教育和职业资格考试课程,并且与企业不断进行沟通,明确其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用人标准,进而不断调整考核体系与制度,使学校的学生培养类型与企业更加贴合。

2.5“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流失对策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主要参与者。要保证校企合作模式的展开,就必须建议一支工学交替的师资队伍,也就是说,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进行校企合作的前提。经济管理学中的双师型教师是指教师不仅能够传授学生基本的学科理论知识,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从业观,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进行实际技能操作培训。我国高校选择教师时,大多选择的是从学校毕业的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高学历人才,这种类型的教师虽然理论知识相当丰富,当缺乏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无法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就业指导。再加上学生在企业实习时企业的工作人员没有优秀的指导能力,进而无法达到实习目标。因此教师指导仍然处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位置。因此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力度,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与经济管理学相关的会议与论坛,了解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而提高教师的就业指导能力。学校也可选派部分教师去企业进行顶岗,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进而丰富自身教学知识。学校还可以在社会上广纳各个专业的优秀人才,不断丰富师资队伍。在防止双师型教师流失问题上,学校应该建立相应的奖励措施,对就业指导工作进行完善且优秀的教师进行奖励,确保其对工作充满热情和信心。

3总结语

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是符合当今社会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该模式不仅能够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还能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促进学校、学生、企业之间的互利共赢。目前我国的校企合作模式仍处于初级阶段,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多种问题,基于此,笔者提出了五点建议性措施,希望能为促进校企合作带来帮助。

【参考文献】

[1]徐绍埔.经济管理教学中校企合作模式的路径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14,16122.

[2]陈勇.关于经济管理教学中校企合作模式的路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3,12362.

篇8

首先,高校职业指导是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职业指导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随着劳动力人口正在从第一、第二产业向三产业转变,服务业和信息业的兴起,网络经济的发展,引起了社会就业结构的变化,从而导致职业结构的变化,客观上出现了对职业指导的要求。其次,高校教育需要职业指导,职业指导推动高校教育的发展。再次,高校职业指导的现实意义在于,通过帮助学生分析自我、分析市场需求,让学生学会调整自我、提高职业技能、提高社会适应性;通过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解决学生就业的盲目性、非理性,提高就业质量。

二、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职业指导的现状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50强,成为广东省唯一获此殊荣的省属高校。学院职业指导工作处于全省先进水平,具体表现在:1、建立了较好的职业指导工作平台。我院为促进本校的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搭建了职业指导工作平台——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有专门的机构、人员、工作场所,师生可以借助就业指导中心的硬件设施、互联网、测评工具等开展职业指导,就业指导中心还提供职业信息、招聘单位信息等。2、职业指导校园文化逐渐形成。职业指导融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中。例如,鼓励专业课教师参加职业指导师培训,是全国首家解决职业指导教师职称待遇问题的高校。3、职业指导工作已经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均设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课程。该校财经系经济管理专业下设“投资理财”和“金融保险”两个专业方向。

从目前情况看,对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1、职业指导观念尚未深入人心,没有形成全员参与的氛围。2、职业指导形式单一,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指导》、《创业教育》课程和岗位认知课程为主,理论多、实践少,大范围大课堂多,个性辅导少。3、教师职业指导水平有待提高。4、教学实习经费欠缺。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职业指导对策

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是滴水穿石、耳濡目染的系统工程。以经济管理(金融保险)专业为例,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对策有:

(一)加强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

(二)开展预防性、全程化、多元化的职业指导工作。

大学生进入大学初期,就要开始进行职业意识教育,唤起学生的职业意识;对于不喜欢、不认同专业的同学,且性格特质不适合专业发展的,允许转换专业。系部辅导员、班主任、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专业课教师,在各自工作中要有职业指导意识。在校园文化渲染、大课堂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政策宣讲、信息提供、求职技巧指导的背景条件下,通过开展各种专题比赛活动、报告会、校园招聘会,通过专业课教学、校企合作等等,在各环节具体落实职业指导的内容,切实帮助和指导学生转变观念、转变态度,树立职业理想,刻苦学习知识技能,实现个人人生价值最大化。

(三)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

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应当结合专业特点讲授,而不是采用全校统一的课程标准。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要结合与专业相关的职业特点展开。

(四)科学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要在科学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人才培养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职业岗位目标;与之相对应的课程设置、学时总量、理论和实践课程的比例、阶段任务和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经济管理专业的职业资格证包括:会计证、证券类职业从业资格证、保险类职业从业资格证、投资理财规划师资格证等等。要鼓励学生积极考取职业资格证。要加强专业课程建设。以经济管理(金融保险)专业为例,在专业课中开展全程化职业指导的工作内容和思路如表1:

(五)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

1、企业进校模式。

也就是将企业引进学校,专业教学与企业生产同步,完成教学任务就等于完成了企业的生产任务,即生产了成品或半成品。学生毕业后就成为合格的员工,可直接到相应的企业上班。

2、工学交替模式。

与企业合作,采取的方式有:让学生课余时间到企业上班,或学生到企业上班课余时间学习,或上班和上课交替进行等方式。例如,我们与友邦保险公司建立的校企合作模式是:让经济管理(金融保险)专业的学生到保险公司实习,采用上班和上课交替进行的方式,保险公司每天按照经营管理流程,安排上午进行理论学习、经验分享,下午实践,学生边学边做,理论联系实际,知识和能力同步提升。

3、行业专家互动模式。

实训课程邀请行业专家亲临指导,学生模拟实操,专家总结点评,完成教学任务。例如经济管理(金融保险)专业实务操作课程,采取行业专家互动模式,让实训课程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市场。

4、订单合作模式。

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入学与就业同步;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定向培养,这是最理想的模式。

5、开展与粤、港、澳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篇9

关键词:信息与计算科学;就业;竞争力;途径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连年以来就业率都比较低,如何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提高其就业竞争力,这成了社会关注的重点。笔者认为要想使其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提高,使其专业就业率提高,真正的关键点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提高本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笔者认为: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型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必须从专业性质定位、人才素质定位等方面出发,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在现有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基础上,找准定位、打造特色

信息与计算科学涵盖面很广,灵活度大。在专业方向选择和课程的开设上应有侧重点,不能“面面俱到”。如何培养特色人才成为摆在各个高校面前的一道难题。笔者认为:首先,信息与计算科学的人才培养应该遵循“强基础、宽口径、重实际”的办学指导思想。“强基础”指深厚的数学基础不能削弱,这是与计算机专业、通信工程专业和信息与管理专业的最大区别。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和模型实现的能力。“宽口径”指基于本科教育的特点,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渗透,尤其是与管理类、计算机类的交叉。“重实际”指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其次,根目前信息与计算科学毕业生供职的行业来看:今后该专业可以朝三个方向发展:侧重于信息科学方向、侧重于计算科学方向、侧重于经济管理方向。侧重于哪个方向,完全由高校的软、硬件条件决定。

二、走校企联合之路

鉴于目前信息与计算科学社会认可程度低的状态,高校可以开辟实习基地,积极与企业联手,实行“订单式办学”。所谓“订单式办学”是指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校就培养、输送什么样的人才。一方面,学生能通过实习及时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并从生产实践中汲取知识,开拓眼界,为今后的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学校通过这些企业提高专业的知名度,开拓就业市场。同时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能及时调整办学思路、培养目标。

三、加强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鼓励“一专多证”

信息产业是一个充满高薪机遇的行业。为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开发自己的“软技能”是必不可少的。在学好自己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通过相关的认证考试,提高自己“专业化”水平,争取做“又红又专”的专业化人才。与信息相关的认证主要有:网络认证、数据库相关的认证、开发技术相关认证、经济管理相关的认证等等。认证资格是获取高薪的“通行证”,这对学生来说无疑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四、探索就业教育走为创业教育的新思路

以往的就业教育通过灌输就业政策,训练学生面试技巧等方式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而创业教育是开发和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事业心、进取心、冒险精神,进行从事某项事业、企业、商业规划活动的教育。从“就业”到“创业”,虽然仅仅是一字之差,但对就业的整体状况迥然不同。单纯的“就业”,只是有限的工作岗位在学子之间的选择,这个选择是通过竞争,通过“找”来得到的。而“创业”不仅能为自己解决就业问题,并可以为他人提供就业机会。这“找”一“创”之间,把减法变成了加法,甚至乘法。

创业教育不仅打破传统意义上“就业就是找工作”、“就业就是替别人打工”的狭隘思路,而且摆脱以往的创业误区,即:大学生创业走的多是IT、高科技的路子。“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只要大学生创业时拓宽视野,在各种变化莫测的形势中就能赢得机遇。

五、结语

总而言之,要想提高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必须提高本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打铁还需自身硬,本专业学生要学会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信息科学、计算数学和金融数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熟练的计算机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等部门从事研究、开发和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应该有针对性地对本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及动态更新学习内容,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专业的学生能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篇10

1、财经类专业是指经济类和经济管理类专业,常见的专业包括市场营销、会计、人力资源管理、金融、国际贸易、企业管理、统计、财税等,是近几年来人才市场上的热门专业。

2、财经类专业就业方向比较广。国民经济各个行业,无论是大型国有、三资企业还是小型民营公司都有不同数量的财经类毕业生的需求,而且受行业结构调整变化的影响也较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财经类专业的就业途径越来越宽。比如财经类报刊杂志的不断涌现,一些非专业的综合性报刊在财经问题上大做文章,都需要大批的财经记者,这就为财经类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很多就业岗位。其他像学校、培训机构也可以成为财经类专业的就业途径。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