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范文
时间:2023-12-15 17:30: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的,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对因失业而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提供物质帮助的制度。它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险的主要项目之一。
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安置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等方面,其中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五个项目。
2、失业保险有哪些特点?
失业保险具有如下几个主要特点:一是普遍性。它主要是为了保障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失业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其覆盖范围包括劳动力队伍中的大部分成员。因此,在确定适用范围时,参保单位应不分部门和行业,不分所有制性质,其职工应不分用工形式,不分家居城镇、农村,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后,只要本人符合条件,都有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权利。分析我国失业保险适用范围的变化情况,呈逐步扩大的趋势,从国营企业的四种人到国有企业的七类九种人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职工,再到《失业保险条例》规定的城镇所有企业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充分体现了普遍性原则。二是强制性。它是通过国家制定法律、法规来强制实施的。按照规定,在失业保险制度覆盖范围内的单位及其职工必须参加失业保险并履行缴费义务。根据有关规定,不履行缴费义务的单位和个人都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三是互济性。失业保险基金主要来源于社会筹集,由单位、个人和国家三方共同负担,缴费比例、缴费方式相对稳定,筹集的失业保险费,不分来源渠道,不分缴费单位的性质,全部并入失业保险基金,在统筹地区内统一调度使用以发挥互济功能。
3、什么是失业保险制度 ?
失业保险制度,是指依法筹集失业社会保险基金,对因失业而暂时中断劳动、失去劳动报酬的劳动者给予帮助的社会保险制度。其目的是通过建立社会保险基金的办法,使员工在失业期间获得必要的经济帮助,保证其基本生活,并通过转业训练、职业介绍等手段,为他们重新实现就业创造条件。
失业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
1、建立专项基金;
2、建立专门管理机构;
篇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医疗改革的不断完善,城市居民已经逐步建立起了与他们本身经济发展水平相符合的医疗保险体系,但是转型期农民工群体却被排斥在这个体系之外,他们没有权利平等的享受这个待遇。并且,转型期农民工大部分都是青壮年,很少去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这使得转型期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的积极性不高。
二、建立和完善我国转型期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的相关对策及建议
(一)建立与转型期农民工特点相适应的特色养老保险制度。适当降低缴费基数,目前我国的城镇养老保险中规定的缴费基数和缴费比例没有考虑到农民工群体的现实收入水平,超出了农民工自身的承受能力,因此影响了农民工群体对参保的热情。面对这种情况,应当适当的降低缴费基数,降低农民工参保的门槛高度,从而提高其参加保险的热情。合理调整缴费年限,针对养老保险制度的续费期间较长,在到达一定的年龄段后才可以领取基本的养老保险金的情况,可以采取针对不同工作的累计年限分别进行不同对待的方法,并且根据累计年限的不同等级来分别收取不同的缴纳金额,以便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保险之中。
(二)建立强制性的参加生育保险制度。女性农民工在生产和孕检期间所应享受的生育保险待遇往往会因为用人单位的效益成本而得不到保障,对于我国的劳动力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为了使女性农民工的合法的社保权益得到切实的保障,应当取消对生育保险户籍限制,不应仅限于当地城镇企业职工,而是涵盖所有职工人群,包括农民工都应被强制纳入生育保险范围,切实保障农民工特别是女性农民工的劳动权利。
(三)制定灵活的农民工失业保险制度。转型期农民工在失业过程中,如果没有及时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在城市就可能失去经济来源,也没有劳动部门免费提供的就业机会,那么就要承担失业所带来的巨大的经济、社会和心理压力。针对这一问题,各地区可根据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和财政能力,制定灵活的农民工失业保险制度,因地制宜,统筹考虑,适当的调整农民工失业保险金和一次性生活补助费的标准。但是,农民工失业保险金应当不低于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的待遇,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农民工参加失业保险的积极性,才能保障农民工在失业期间的正常生活。
(四)建立分级、分类的医疗保险制度。转型期农民工的就业类型主要为正规就业和灵活就业两种,针对这两种不同的就业类型,可以实施不同的医疗保险制度。对于正规就业的农民工群体,可以给与与城市职工平等的社会医疗保险。而对于灵活就业的农民工群体而言,可以建立大病医疗保险,制定最低缴费限额,以便当农民工因突发疾病而造成的紧急压力时给予保障。目前就医疗保险发展的现状而言,很大一部分农民工因为条件限制不符合而不能参加保险,因此不能及时有效的对疾病进行治疗。所以,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扩大参保人群的范围,加大资金的投入,增加指定医院的数量,依法保护农民工自身合法利益,来彻底解决农民工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三、结语
篇3
一、我国社会保险风险阐述
社会保险风险是指政府在对社会保险制度做出安排时,由制度环境变量、制度设计缺陷与制度实施缺少效率等因素所产生的对社会保险本身施加的风险影响。社会保险包括了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从人出生到人老年这一过程,国家提供生育、看病、事故补偿、失业等一系列的保障,以尽量减少社会成员的不确定损失,分散个人因损失遭受的风险,以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安定和谐。但是作为人制定的社会保险制度,就必然会因为认识不够全面、事态发展的不确定性等因素而导致其面临各种不同的风险。人们只能通过不断的努力,尽量减少因风险带来的损失或建构社会保险风险预警体系规避风险。
二、我国社会保险风险险源
1.我国社会保险的制度风险。所谓社会保险制度本身的风险是指由于社会保险制度缺陷或运行机制紊乱而造成的风险。一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安排存在缺陷。我国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最大缺陷是由回避转制成本问题所造成的个人账户空账运行问题,导致养老保险制度在转型过程中存在重大隐性债务。二是社会保险筹资制度不完善。筹资比例不太合理、筹资渠道比较单一、筹资范围较窄等因素,都使得我国社会保险筹资存在较大风险。
2.我国社会保险的财政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养老保险带来的财政风险;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在转型过程中形成了的巨额隐性债务,加之老年人口迅速增加,我国的养老成本迅速加大,这旧债和新账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较大的财政负担。二是失业保险带来的财政风险;近年来我国进行了国有企业等改革,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但因此也产生了大量的结构性失业工人,失业保险支出不可避免的增大。三是医疗保险带来的财政风险;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进行,对社会成员的普惠力度加大,国家用于相关方面的资金投入不断加大,这也给国家财政带来了一定的压力;而且我国逐步的建立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险体系,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加大医疗保险的支持力度,这也无形中加大了财政风险。
3.我国社会保险的收支风险。主要表现在:第一,高失业率加大了社会保险的收支风险。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快调整经济结构的步伐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目前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高失业率。它带来了较大的收支风险,一是失业人口增加,而这个大都是国有体制改革导致的结构性失业,他们在职时都缴纳了失业保险费,因此失业后必然可享受失业保险,这使得失业保险基金的支出必然加大;二是下岗、失业人员的存在,不乏一些人因长期找不到工作致使生活贫困,使得贫困人口增加,这又增加了社会保险对贫困人口支付的风险。第二,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由于我国经济基础较薄弱,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到来,给我国社会保险制度造成了巨大压力。我国特有的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如基数大、速度快等特点既加大了我国养老保险的风险,增加了养老支出,又加大了我国医疗保险风险,老年人更需要医疗保障用于解决看病的费用,使得不至于会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篇4
一、建立就业保障是失业保险制度应对挑战的必然选择51-论文-网-欢迎您
1.就业压力带来的挑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越来越大的供需差距、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弹性逐渐降低都是不得不面对的客观现实。51-论文-网-欢迎您
从劳动力供给看,“十五”期间,新生劳动力每年达到1400万人,城镇登记注册的下岗失业人员截至2001年底已达到1250万人,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已有1.5亿人以上,“十五”期间每年还要新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500—600万人,劳动力供给将是一个数以亿计的庞大群体。而从劳动力需求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1年的全国62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就已经显示,100个求职者只有75个就业岗位,供给已大于需求。2002年,各大城市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以北京市为例,劳动力市场供求比例大致为1.4:1,即100个求职者中仅有71个就业岗位,供求矛盾由此可见一斑。51-论文-网-欢迎您
中国已经加入WTO,将来各行各业会逐渐融入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去,这样一来,虽然在新兴产业、新兴正规部门和非正规部门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但传统正规部门会进一步减少,预示着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会进一步减少。51-论文-网-欢迎您
更为严重的是,一方面由于下岗职工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弱,再就业率将会逐渐下降,失业大军将不断扩充;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多,每年的外出流量仍会大于返乡量,劳动力的供给将会不断增长。可见,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将越来越尖锐。51-论文-网-欢迎您
2.下岗职工向失业并轨带来的挑战。到2003年底,所有下岗职工都要出中心,转换身份进入市场,寻求再就业,到那时,目前这种过渡性“双轨制”保护机制将告结束,企业排出的富余人员将依国际惯例,直接表现为裁员或失业,其保障也相应地由失业保险承担。下岗职工并人失业保险后,如果继续按照现行制度,失业保险将难以应付如此沉重的压力。可以通过预测下岗职工完全“并轨”后,即2004年失业保险基金的收支来看其影响。51-论文-网-欢迎您
失业保险金的收入在国家财政收入不大的情况下,主要是靠征收失业保险费得到的。失业保险金的年收入应该等于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乘以月缴费基数(并不等同于实际工资)乘以12,再乘以0.03(企业、员工缴费比例相加)。2001年,全国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10355万人,比2000年减少54万人。全国失业保险基金收入187亿元,比上年增长16.8%。考虑到失业保险制度的强制性会逐渐增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按1.2亿人计算,年缴费基数按7000元计算,这样,得到失业保险基金收入也就是252亿元。51-论文-网-欢迎您
再来计算失业保险基金的支出。2001年,用于保险失业人员基本生活费用支出88亿元,为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向国有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调剂资金45亿元,本年实现基金盈余54亿元,到2001年底,全国失业保险基金滚存结余226亿元。全年共有469万名失业人员享受到不同期限的失业保险待遇。到年底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312万。在此基础上,可以算出每位失业人员在2001年内(每人的失业期限不同)得到的失业保险平均金额是2256元。假设2004年,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为失业人员的一半,即1000万。由于下岗人员就业竞争力不强,在劳动力市场中处于弱势,其失业时间将长于正常失业人员,而且由于其庞大的人口基数,因此,失业保险金子均金额必将大幅度提高,而且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失业保险待遇水平也将必然提高。因此,我们将2004年的失业保险平均领取金额定为3000元。那么,仅失业人员基本生活费一项就300亿元,已经超过当年收入了,更别指望失业保险支付就业指导、技能培训的费用了。51-论文-网-欢迎您
篇5
关键词:社会保险;福利;企业管理;成效
Abstract: Social insurance as an economic, social welfare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and employees. Sound and perfect social insurance system, affecting the entire enterprise development and staff stability. In the current socialist planned economy the transition to a market economy, social insurance and welfare has become the enterprise management process should not be evasive focal problem, must cause height to take seriously.
Key words: social insurance; welfare effect; enterprise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79.23
社会保险作为企业一项最基本的福利制度,在企业的内部管理的过程中,社会保险福利方面的问题逐步受到更多员工的关心和重视。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有所助、工伤生育有所管”已成为人们在寻找工作中最为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做个详细的了解。
一、有力保障了在企业福利中的主导地位
企业的福利保险管理,既要控制成本开支,又要为员工提供一个比较满意的工作条件。通过建立和掌握企业福利项目涉及的原则和方法,能够根据企业支付能力设计提高企业凝聚力的福利项目。
社会保险福利实际上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政策体系。经过多年来实际的操作和应用,已成为各行各业身体例行的大事。社会保险福利是为保障员工的合法权利,有政府统一管理的福利措施。它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及一些补充性的保险项目。
二、社会保险从单位保障到社会保障的转型
社会保险从单位保障到社会保障的转变,它不仅要促使职工从“单位人”转变成为“社会人”,而且制度本身要具有经济上的可持续性,并兼顾保障范围、水平和程度的公平性。因此,新的保障体系要改变单位负责、国家兜底的“完全”责任,筹集资金要从单一主体走向多元化,保障待遇与“贡献”挂钩而不是与“身份”挂钩,力求做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公平与效益的统一。这正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改革过程中逐步明确的目标,即建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这是把现收现付与基金积累相结合的一种混合模式,其目的是为了完成社会保险从“单位保障”到“社会化保障”的“体制转换”需要。
三、社会保险在企业中优于其它保险
(1)行为主体不同。社会保险属于政府行为,保险人是国家权威机构。政府不仅是社会保险的倡导者、组织者、执行者,也是它的坚强后盾,即一旦社会保险入不敷出,出现严重赤字,政府一定想方设法预以弥补,以保障受保人的权益,维持社会安定。商业人身保险纯粹是企业行为,保险人是保险公司,它讲究“多进少出高盈利”,与投保人保持商品买卖关系,无半点政治色彩可言。
(2)追求目标不同。社会保险以国家的社会政策为出发点,把保障社会安定,实现长治久安作为追求的目标。商业人身保险追求的则是利润最大化,时时处处以赚取最大利润作为自己的经营目标。
(3)实施手段不同。社会保险依法执行,带有强制性,强制一切用人单位及其员工按时如数交纳社会保险费,否则,轻的罚以滞纳金,重的绳之以法,毫不含糊。商业人身保险则不同,它纯属商业活动,严格实行买卖自由、等价交换的原则,自愿投保,其范围相当广泛,只要是符合保险公司的承保条件,都可以参加,无半点强制色彩。
(4)保险费的计算和来源的不同。社会保险的保险费的计算和来源,,社会保险的保险费采取储蓄方式,实施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的制度,由国家、企业、个人三者负担,专户存储,统一管理。而商业保险的保险费率,是以数理统计为依据,根据预定死亡率、预定利率、预订营业费用计算得来的,由投保人承担。
(5)可靠性不同。社会保险待遇支付最可靠,年保证足额及时发放,商业人身保险则不能这么做。
(6)交换原则不同。社会保险实行的则是互助互济原则,强调劳动者之间的互相帮助,即富裕地区帮助不富裕地区,高收入者帮助低收入者,在业者帮助失业者等等。而商业人身保险实行不投不保、少投少保、多投多保的商品等价。
(7)保障程度不同。社会保险的保障程度通常根据社会经济生活水平、国家福利政策、被保险人的贡献、工龄、地位,由国家单方面决定,保障程度一般在社会贫困线和在职职工工资收入之间。而商业保险的保障程度则根据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保险需求和购买价格而定。
(8)权利和义务不同。社会保险是国家有关劳动法所规定的劳动者尽到了为社会贡献劳动和交纳社会保险费这两项义务,就可以享受到相应均等的或相对平均的保险待遇。而商业保险则主要依据的是《保险法》、《企业法》和《合同法》,贯彻的是合同原则。
四、社会保险的健全和发展是企业福利改革中的重中之重
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处于关键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启动和发展。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要紧紧围绕深化企业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个中心环节,充分考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改革背景和客观要求,精心谋划和实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应该是社会保险,其中心是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
(1)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由分散走向统一。1997年,国务院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确定了统一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确定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是管理社会保险制度的统一管理机构,行业统筹逐步移交地方,养老保险制度中长期存在的“条块分割”局面基本结束,城镇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基本统一。
(2)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逐步深化。医疗保险制度涉及投保双方与医疗机构、医药市场等多方面的复杂关系,导致其改革更加曲折。1998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确定了城镇医疗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
(3)失业保险制度改革迈出坚实步伐。作为经济体制转轨国家,如何消化数千万沉淀在国有企业“无效就业”的大量冗员,成为中国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市场化步伐必须迈过的一道“难关”。80年代开始建立的待业(失业)保险制度,由于覆盖面窄、筹集比例低、基金规模小而难以担此重任。中国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采取了建立失业保险制度与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制度相结合,双管齐下的办法,以保障就业市场化过程中的社会稳定问题。1999年,国务院颁布了《失业保险条例》,失业保险金的征缴收比例提高,基金规模扩大,作用日益增强。从2001年开始,中国逐步取消作为过渡措施的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制度,将其与失业保险制度并轨。
(4)社会救助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传统社会救济制度主要是针对身体差、无劳动能力、无收入来源的特困人群,覆盖面很低。1993年上海市率先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随后这项制度逐步覆盖全部城镇居民,并扩展到有条件的农村地区。针对数量广大的农村贫困人口,中国实施了卓有成效的扶贫开发战略,成为国际上解决贫困问题的一个范例。
(5)社会福利制度在改革中得到一定发展。社会福利制度是较高层次的社会保障。近年来国家一方面加大对优抚安置、残疾福利、妇幼保健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坚持社会福利社会办的原则,改变国家包揽社会福利事业的传统做法,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市场力量解决社会福利的资金短缺、机制不活等问题。各地坚持安置就业、扶持就业、自谋职业相结合的原则,逐步改革强制性安置部队转业军人的做法,加快了退役军人的安置进度。通过发展慈善事业、福利彩票等措施,扩大了社会福利事业的资金来源,使社会捐助工作走上了经常性、规范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华林、俞自由、郭杨:中国保险市场的开放及其监管。《保险研究》,1998(7)、(8)、(9)。
(2)文富:学习研究《保险法》,创立保险法律关系新理论。《保险研究》,1998(10)。
(3)王建、马学平等:论加强保险业偿付能力的监管。《保险研究》,1998(8)。
(4)江生忠:对我国保险企业经营风险成因的反思。《上海保险》,1999(3)。
(5)孙祁祥:保险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6)徐卫东等:保险法,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
(7)卓志:保险经营风险防范机制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篇6
关键词:西宁市;失业保险问题思考
中图分类号:F8427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6-0075-04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城镇劳动就业体制改变了过去“国家统包、高就业、低效率”的局面,使国有企业大量冗员的隐性失业显性化,同时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特别是先进科学技术与管理方式的运用,在提高劳动力素质要求的同时,相对减少了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并绝对减少了对低素质劳动力的需求,从而使社会吸纳就业的能力相对下降。再加之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进入城市,由于城市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有限,导致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仍然无业可就,成为没有失业保障的失业人口。失业问题的日益凸显已引起整个社会的高度关注,并构成对我国今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尖锐挑战。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对我国来说刻不容缓。1999年《失业保险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失业保险进入法制化轨道,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
西宁市作为西部地区一个欠发达城市,自2000年以来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和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一直呈上升趋势,失业保险工作也出现了基金征缴不力,保险管理体制不健全及覆盖面窄的问题,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办法,以确保失业保险制度的完善
一、国内、外失业保险发展的经验
(一)国内失业保险发展经验
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其功能和宗旨都侧重于对失业者生活的保障,导致失业保险的覆盖面过窄;救济水平低;管理效率差,基金支出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这对当前的失业问题缺乏有效的应对机制,不能从根本上促进失业问题的解决。同时,这一制度自身的承受力也很有限,很难应付同比增加的失业保险金的开支需求。对此全国各地对失业保险制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1失业保险发展的基本思路
发展促进就业型的失业保险,促进劳动者自我保障能力的提高,是中国失业保险发展的长远和根本的保障目标。就当前形势而言,变消极的生活保障为积极的就业保障是我国乃至世界各国失业保险发展的方向。完善就业保障的具体措施有:(1)逐步扩大失业保险的范围。应将失业保险覆盖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覆盖到城镇国有、集体、个体私营以及农村所有劳动者,真正解决非国有经济从业人员无失业保险的问题。(2)加强失业保险相关立法的完善,确保失业保险的高效、有序和规范运行。(3)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首先要拓宽筹资渠道,保证低保资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其次要努力扩大就业机会。(4)提高失业保险和救济的给付水平,同时取消“下岗”政策,将下岗与失业并轨。(5)建立同失业预防、职业培训和失业补救制度相衔接的失业保险,由消极的事后救助向积极的就业促进机制转化。
2主要省份失业保险发展的经验
一是湖北省坚持以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的失业保险为核心,不断加强基础管理。其具体措施有:(1)创新管理制度,努力推进失业保险费的征收 。完善“五费合一、统一基数、一票征缴、按比例分账”的社会保险费征收机制,将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和缴费基数与养老、医疗保险统一起来。此外在全省范围内建立了重点监控制度,通过建立重点监控单位数据库、定期上报情况、组织检查和督办等方式,形成了分级负责、逐级督办的监控模式。(2)强化基础建设,搞好失业保险内部管理。建立失业保险工作考核评比制度。对目标工作进展情况、机构和制度建设情况,以及统计报表和基金管理情况三个方面进行考核评比等措施。
二是广东省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不断开拓创新,坚持“一个扩大, 四个完善”,努力实现失业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1)扩大覆盖范围,将参保单位从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扩大到所有用人单位,使更多劳动者纳入失业保险保障范围 ;(2)完善失业人员医疗保障办法,将失业保险与医疗保险相衔接,为失业人员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3)完善失业保险管理服务方式,以人为本,方便失业人员享受失业保险待遇。(4)完善失业保险权益保障机制,规定单位违法行为的赔偿责任,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5) 完善失业保险基金支出结构,加大促进就业支出比例,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功能。在基金支出项目方面,结合拟进行试点的城市促进再就业现实需要,扩大到所有与促进就业再就业有关的项目,增加的项目具体包括:失业人员档案保管费补贴、失业人员参加再就业培训后的技能鉴定费补贴、职业指导补贴、创业培训补贴、单位在职职工转岗转业培训补贴,以及省政府批准的其他促进再就业补贴。
(二)国外失业保险发展经验
由于世界各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不同,使得各国失业保险制度的类型也大不相同,大致分为社会保险型、社会救助型、雇主责任制型、个人储蓄型、混合型等。而中央财经大学褚福灵教授又具体地对不同国家的情况阐述了三种社会保障制度,分别是:英国、瑞典和加拿大“福利型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德国、中国、美国的“保险型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新加坡的“储蓄型国家”社会保障制度。
1美国的浮动性征税制度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改变了不向失业者征税的传统,改而采取征税的办法。费改税有利于减少失业保险金开支,也有助于激励失业人员积极寻找新工作。实行浮动性的失业保险征税制度,抑制雇主对雇员的解雇,保持企业工作岗位的稳定,以减轻社会失业压力。实行限制性的保险金给付条件,差别性的失业保险金给付期,促使失业者积极寻找工作,尽快实现就业。
2比利时的保险机构事业部制
所谓的政府部门的事业部制设计,就如同将下级政府部门设计成一个集团公司的子公司,使其享有更多的自和决策权,同时也承担更多的责任,具有对民众需求反应灵活,对普通民众负责,政府适度放权等优点。
3英国以提高就业水平为核心的“工作福利”
英国以提高就业水平为核心的“工作福利”是社会保障政策改革的切入点与中心环节,它的基本含义是通过工作来享受到社会福利,通过国家的投资来提高失业者的受教育、受培训水平以使其更顺利地找到工作,在缓解他们的贫困和被社会排斥问题的同时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从而改变以往那种单纯的、消极的、依赖性的失业福利。社会福利部门不仅为年轻失业者提供就业咨询和就业培训,而且为雇佣年轻失业者的雇主提供补贴,鼓励他们尽可能雇佣失业者。同时,鼓励年轻失业者受雇于志愿性工作,政府保证接受各种就业培训和受雇于各种志愿性工作的失业者应得的各种福利。
4日本的雇用保险制度
日本国会1974年12月通过《雇佣保险法》,调整雇佣状态,扩大雇佣机会,促进劳动能力的开发与提高,增进与改善劳动者福利。日本的雇佣保险制度由对失业者进行一定程度的收入损失补偿,保障其基本生活水平的善后,以及促进就业,从雇主与雇员两方面开发就业机会,提高职业技能,尽量防止失业和重新就业后的再失业的预防两部分构成。日本失业保险费主要由单位和被保险人双方共同负担,按年工资的一定比例缴纳,国库予以适当补助。而且在征收失业保险费时单独征收促进就业费。
5德国政事分开的失业保险管理制度
德国的失业保险属于国家性的强制保险,始建于1927年。其保障的对象基本采用国际标准,即凡是能够工作、可以工作,并且确实在寻找工作而不能得到适当职业,致使没有工资收入的人即可成为失业保险对象,保险范围相当广泛。1969年颁布的《劳动促进法》第一条明确阐明“劳动促进的主要任务是在整个经济,社会政策的范围内争取达到保持较高的就业水平,不断改善就业结构,以避免,减轻或消除失业给国民经济及个人利益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西宁市失业保险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西宁市失业保险发展现状
1失业保险标准逐步提高
1986年,青海省开始实施失业保险制度,最初的内容主要是养老保险。1993年9月,省政府下发了《青海省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实施细则》,制定了失业保险金标准和医疗补助标准。从2004年10月1日起, 将青海省失业保险金发放标准在现行的基础上,每人每月统一增加40元,即:西宁市、海东地区由每人每月180元提高到220元;海南、海北、黄南州由每人每月190元提高到230元;海西、果洛州由每人每月200元提高到240元;玉树州由每人每月210元提高到250元。失业保险金发放标准提高后,所需资金从失业保险基金中列支。又先后六次提高了失业保险金标准, 2008年1月1日起青海省失业保险金标准提高,较1993年的66元增加了264元。失业保险在促进就业和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方面越来越发挥出重要作用。
2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继续增加,失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截至2008年底,全省城镇登记失业人数2.3万人, 比2000年增加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4%,比2000年上升了1.64个百分点。同时伴随失业保险的发展,失业保险覆盖范围已扩大到城镇企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国家机关的劳动合同制工人、社会团体的专职人员。2008年末,失业保险参保单位1 246个,参保人数14.86万人,失业保险基金总支付8 826万元;与全国相比失业率相近,但由于青海省人口基数小,西宁市失业问题还是比较严重。
3就业人员分布单位不均衡。
政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增加资金投入,搞好就业援助是提高就业水平减少失业的重要手段。
上表可以看出, 私营企业和个体是西宁市就业的重要渠道。而西宁市的联营单位,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港澳台商投资单位,外商投资单位,乡镇企业在容纳就业方面几近空白,所以要解决西宁市失业保险发展问题应考虑加强这些企业促进就业的能力。
(二)西宁市失业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
1失业保险缺乏促进就业的保障力度
一是失业保险基金征缴不力,失业保险管理体制不健全。加强失业保险的促进再就业功能,基础便是有资金作保证,失业保险基金征缴不力和拖欠,导致保险资金中的部分“个人账户”形同虚设,有的已成为空账(见表2)。
失业保险管理采取的是政府直接管理的体制。由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设立专门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失业保险基金的征收、发放等相关的管理工作。将失业保险同劳动划为一个政府机构管理,虽然有利于保障失业者基本生活和促进就业的双重目的实现,但政府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和缺乏有效管理,这既增加了基金支出,又降低了失业保险基金对失业者的保障和促进就业的作用。
从表2可以看出,西宁市失业保险参保人数、缴费金额和基金支出逐年增加,参保单位有所下降。其中,失业保险基金收缴金额少,支出多,造成入不敷出的局面。保障部门应加大征缴力度,解决失业保险基金欠缴等问题。
二是基金的保值增值措施不够。
在西宁市,社会保险基金被严格控制在购买国债和存入银行范围内,这样,基金保值增值不够,而且还有可能会出现贬值的情况,使得基金不能更好的实现保值增值,使基金形成较大的资金缺口。可见,社会保险金支付风险的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应该合理的应用失业保险基金,使其在运作中稳中求增,增加基金数量。
三是失业保险基金缴费范围小。2000年,青海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根据《失业保险条例》的要求,全力抓失业保险的扩面工作,在巩固原有缴费单位和职工的基础上,将各类非公有制用人单位和职工纳入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拓宽了征缴渠道,提高了保障范围。截至2008年底,全市参保单位达到1 246家,参保职工达到148.6万人。但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及经济体制转轨,使得失业人数急剧上升,再加上失业保险费的征缴基本上集中在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而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其他城镇企业职工及一些灵活就业者失业保险费的征缴则基本上处于探索推进过程,并未能实现制度化的强制性征缴,使得失业保险基金明显不足。
2失业保险覆盖范围窄
2009年据劳动保障部门统计,年末失业保险参保单位1 486个,参保人数13.44万人,失业保险基金总支付2 040.01万元;全年累计城镇登记失业人数4.49万人,年末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数2.24万人,登记失业人员就业人数2.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15%。年末,城市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补贴7.6万人,全年累计兑现最低生活保障金6 079万元。目前个体经营者、私营企业的工人、农民合同制工人基本上没有失业保险。还有事业单位的失业保险工作仍未开展,这既不利于失业保险工作的全面推进,也有损事业单位落聘人员或失业人员对国家和社会帮助的享受。
三、解决西宁市失业保险发展问题的对策
(一)借鉴国外经验增强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功能
一是实行浮动性的失业保险征税制度,抑制雇主对雇员的解雇,保持企业工作岗位的稳定,以减轻社会失业压力。二是实行限制性的保险金给付条件,差别性的失业保险金给付期,使失业保险金的发放与再就业联系,促使失业者积极寻找工作,尽快实现就业。具体途径可以包括:对于提前就业者进行补助,对于有可行创业计划的失业人员,可考虑一次性发放多月的失业保险金,作为其创业资金;对于不积极参加就业培训的失业人员,可以采用适当减少失业保险金或对于参加失业培训的失业者给予增加失业保险金的方法,鼓励失业人员努力提高技能,尽早就业。三是调整失业保险基金支出结构,加大就业指导、技能培训等促进就业方面的投入,为实现就业保障型的社会保险制度提供资金上的保证。
(二)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建设
首先,规范失业保险形式法制化是必然趋势,也是解决现存问题的必然选择。在宪法中增补失业保险方面的条款,以增强失业保险法制建设的权威性,应尽快建立《失业保险法》及其配套法律,以维护失业保险法律的真正效力。要明确有关法律责任,制定有关处罚条款,以发挥法律的震慑力。 其次,监督手段主动化,财政部门应该建立失业保险基金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将失业保险金作为专项收支,纳入国家预算管理,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明确支出范围,及时足额发放保险金和促进再就业费用的支出,坚持专款专用。
(三)理顺失业保险管理体制,建立独立的失业保险工作机构借鉴比利时的组织机构,将直线职能制结构转变成事业部制结构。德国在失业保险管理制度方面,形成了政府、雇主和雇员三方共同组成自治机构管理,根据职能分工和权力制衡的原则,实行政事分开、社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和社会化监督的管理体制。西宁市失业保险现在虽然是事业部制结构,但其在自和决策权,灵活性,部门间的协调等方面还不及比利时和德国。我市社会保障机构可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辨证地借鉴比利时和德国的管理体制。
(四)做好失业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加强基金的法制化管理
我市失业保险基金的收益主要来自于银行的利息收入,投资渠道单一并且投资效率低下,这实际上是对失业保险基金资源的浪费。因而我市还应采取多种投资组合方式,在确保基金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投资运作实现失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最后,为应对国际国内环境突变,还需要积极探索建立预防高失业风险基金,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社会高失业风险。
(五)慎重扩大失业保险基金征缴范围失业保险费率体现权利和义务一致的原则,从而避免解雇率低的企业对解雇率高的企业进行单项补偿的格局,从而提高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和福利水平。针对出现的重大事件,所造成就业压力增大,失业人员明显增加时,建立相应的应急措施。可借鉴美国开征社会保障税,扩大税源。根据西宁市现状,以企业单位发放的职工工资总额、职工取得的工资薪金收入和个体及私营企业主交纳个人所得税的所得额作为课税对象。征收范围可先限定在城镇,以城镇各类企业、机关、单位及其职工作为纳税人,并在时机成熟时把征税范围逐步扩大到农村。
(六)逐步扩大失业保险的范围应将失业保险覆盖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覆盖到城镇国有、集体、个体私营以及农村所有劳动者,切实做好失业人员的续保工作,这是真正解决非国有经济从业人员无失业保险的问题。但不能盲目地追求“扩大”,应该结合西宁市的产业政策、经济发展阶段等综合考虑,并非范围越大,实现效果就越好,应该考虑合理性问题。
(七)积极完善就业培训体系一是劳动部门职业培训机构应建立起科学的、合理的、灵活的、与再就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培训机制,建立健全职业技能开发的组织机构,采取多种办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全方位地组织失业职工进行提高素质的就业培训;二是劳动部门要增加对就业培训工作的投入,加大技能开发投入的比重和培训与就业结合的密度,围绕当前经济形势和企业生产的发展目标,制定具体计划和长远规划;三是鼓励支持有条件的行业、单位、团体和个人兴办培训实体,挖掘各级培训机构的潜力,建立多种形式、多个渠道的培训网络;四是构建完善的培训网络,应着眼于新兴的行业和工种,根据社会的变化及发展需求随时调整培训内容,不断推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就业培训。
参考文献:
[1]应永胜.美国失业保险制度解析及启示[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5)
[2]青海省财政厅课题组.青海省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研究[R]2005,(07)
[3]马永堂.比较研究:完善失业保险促进就业功能[J].中国劳动,2006,(01)
[4]青海省委政研室,西宁市委政研室青海城镇化进程中的劳动就业问题研究[R]
[5]汪洁,王延瑞,孙学智.借鉴国外经验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J].理论与现代化, 2007,
(05)
篇7
关键词: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缴费;财政性质;研究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人们对社会保险统筹基金征收的形式存在一定的争议,有的人认为应当用税收的形式进行征收,一些人则认为使用缴费的形式进行征收比较合理。笔者看来,两种征收的方法在实质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只是征收的部门发生了变化,下面笔者对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缴费的财政性质进行分析。
一、对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缴费的固定性进行分析
所谓的固定性主要指社会保险的缴费率具有固定性的特点,并且相关部门需要制定固定的政策和制度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通常情况下,社会保险的缴费率是中央政府部门或者地区政府部门在制定社会保险制度和政策时对其进行明确,社会保险的缴费率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在确定完成后不宜随便进行改动或者变更。城镇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医疗等等正处于试点的阶段,在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缴费率以及财政补贴政策等方面需要根据城镇和地区的实际情况作出科学、合理的调整。但是随着城镇和地区的不断发展,社会保险部门需要制定一些固定的政策,不能经常的进行变动,最大程度的避免在征收统筹基金时出现一些问题,并且需要派专业的管理人员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使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征收工作可以顺利的进行和完成,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从固定性的方面进行比较,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缴费和税收的财政性质基本相同。
二、对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缴费的强制性进行分析
我国社会保险法明确规定:企业员工应该有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养老保险金由员工和企业共同承担;企业员工应该有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医疗保险金由员工和企业共同承担;企业员工应该参加工伤保险,工伤保险金由企业承担,员工本人不用缴纳工伤保险金;企业员工应该参加失业保险,失业保险金由企业和员工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的比例进行共同缴纳;企业员工应该有生育保险,生育保险金由企业自行缴纳,员工本人不用缴纳生育保险金。由上述规定可知,社会保险在参与和缴费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从强制性的方面进行比较,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缴费和税收的财政性质基本相同。然而在城镇和地区进行试点时,在城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地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具有一定的自愿性,城镇和地区的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参加和缴费,政府部门提供一些财政补贴对人们进行引导,为此,这一部分社会保险不具有强制性的特点。
三、对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缴费的无偿性进行分析
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缴费的无偿性主要指交纳的费用和所享受的福利、待遇没有直接的关系。现阶段,我国城镇企业员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都有个人独立的账户,个人账户中一部分资金属于储蓄型的资金,员工个人缴费是有偿的。下面从两个方面对无偿性进行分析:一方面,从保险理论的角度而言,社会保险统筹基金是一种风险汇集与风险分散的机制,参加社会保险的人用缴纳的费用换来一定的保障;另一方面,从财政的角度而言,社会基本保障可以被视为一种公共的产品,政府部门为人们提供基本的保障,政府部门顺利运行的资金来源于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缴费和税收,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缴费和享受的福利、待遇等均没有直接的关系。例如:企业为员工缴纳一部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但是企业却没有享受到任何的福利和待遇。除此之外个人缴费也有一定的无偿性,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只有在员工发生一些事情后才可以享受一些福利和待遇,如果员工没有任何事情发生,员工不会享受到相应的福利和待遇。由此可知,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缴费具有一定的无偿性,因为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税收也有一定的无偿性,所以两者在无偿性的财政性质上也基本相同。
四、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缴费的建议
为了使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缴费可以顺利的进行和完成,笔者提出了如下建议:第一,对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缴费率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缴费的比例相对比较高,企业和员工的负担比较大,经常会出现企业和员工拖欠统筹基金的现象,甚至一些企业因为需要缴纳的费用较高没有为员工设置五险一金。为了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政府部门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缴费率进行适当的调整,降低企业和员工的缴费比例,在企业和员工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从而使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缴费工作可以顺利的进行并且会取得较好的成效。第二,加大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缴费的监督和管理的力度。政府部门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缴费制度和管理体系,对缴费的相关内容和注意问题进行说明,并且需要明确规定缴费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缴费的流程,让收缴人员严格的按照规定和流程进行,与此同时需要派管理人员以管理体系为主要依据对缴费的全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最大程度的减少问题发生,从而使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缴费的过程顺利完成。
五、结语
上述文章对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缴费的固定性、强制性和无偿性等财政性质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研究发现,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缴费和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税收的财政性质极其相似。由此可知,在征收社会保险统筹基金时,无论使用缴费的形式或者征税的形式均可以达到预期效果,希望对我国社会保险行业有一定的帮助。
作者:杨静伟 单位:固原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
参考文献:
[1]刘亚萍.社会保险统筹基金的法律性质及管理运营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5(7):66-66.
[2]胡笑天.社会保险统筹基金法律问题研究[J].法制博览,2016(7):163-162.
篇8
[关键字]目前;我国;失业保险;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失业保险是指劳动者由于非本人原因暂时失去工作,只是工资收入中断而失去维持生计来源,并在重新寻找新的就业机会时。从国家或社会获得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他具有普遍性,强制性和互济性的特点。目前实行由国家,个人和企业三方缴费的模式以充分保障非自愿失业人员的生活水平。目前大家都着重关注医疗和未来的养老问题,而对越来越严重的失业问题却关心力度严重不足,因此失业保险在执行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了问题的不断出现,下面我们来论述一下目前失业保险存在的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
一、失业保险覆盖面较窄
失业保险从广义来看是针对所有劳动者的一项保障政策,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操作等问题而只能保障一部分人的生活,把对其余的人的保障排除在外。例如失业保险只对正式员工提供保障,而对那些临时性,非正式,季节性的从事短工的劳动者并没有提供相应的保障服务。面对农民工,应届毕业生等最需要得到保障的劳动力却缺乏保护力度,农民工的工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尤其是最近克扣农民工工资的现象此起彼伏,面对这种情况,农民工的失业问题更是难以保障。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由于就业压力的不断扩大,有些院校的毕业生毕业就面临着失业,而失业保险规定的是对就业后失业的人群进行保障,而不是对尚未就业即失业的人群的保障。由此可以看出对于我国农民工和应届毕业生这两个数量较大的人群来说失业保险并没有的到充分的覆盖。
二、“防失业。促就业”工作不到位。造成劳动力的流失
虽然从2009年我国就出台政策要求失业保险把重点从失业后发放失业补贴金转移到失业前减少失业,失业后帮助就业上。但是从现实具体情况来看。“防失业,促就业”的效果并没有充分发挥,在执行中依然是失业后的工作做得比较多。失业保障金介于福利和最低生活保障之间,通过劳动者失业后发放失业补贴容易产生劳动者的依赖心理,使他们宁愿领取失业后发放的救助金,而不愿花力气去找工作,因为现在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他们即使找到了工作,每月所得的工资也不一定会比失业救济金多多少,并且他们也不一定能找得到工作。这就容易使一部分劳动者产生不劳而获的心里,不去找寻工作机会而单纯依靠失业救济金,也就直接导致劳动力市场大量的劳动力流失的现象。
三,监管力度差。管理机构分散。冗杂
由于各地区具体情况的差异导致了失业保险大框架虽然是统一的,但是在具体执行中却千差万别。失业保险包括的内容较为广泛,其管理涉及到劳动,人事,银行,财政等众多部门,因此各个部门均根据自己的需要管理失业保险。各部门的运行模式和管理方式大相径庭,无法统一协调,就造成了失业保险在各地区、各部门的管理模式无法统一,这也就为某些非法分子提供了钻空子的机会。另外我国对失业保险缺乏完善的法律体系和监管体系,监管力度较差,惩罚力度小,导致了失业保险在执行中漏洞百出而无人问津。
正是因为以上等问题的出现致使失业保险并没有真正的做到为劳动者的利益服务,甚至会损失相关劳动者的权利,为保证失业保险能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利益,我们应该采取措施防治失业保险中存在的问题。下面将提出一些解决措施供参考:
1、完善法律和监督体系,扩大覆盖面
正如上面所述,目前我国失业保险所覆盖的只是一小部分人,并没有真正做到为所有的劳动者提供保障。因此我们应该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在原有失业保险法律基础上进行修改,使得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尽可能的扩大,以保护全体需要保障的劳动者,在增加覆盖面的同时也要相应提高的“瞄准率”,根据各地方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价标准的改革,而不是盲目的“一锅端”。并且也要加强相关的监督力度,改善监督体系,严惩违反失业保险法律法规的行为,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增加违法犯罪的成本,进而减少犯罪行为。
2、采用经验费率制,根据不同的情况按不同费率征收
失业保障的重点是防止或减少失业人群的出现,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从相关单位人手,控制单位企业的解雇职工人数,因此就必须从提高企业解雇职工的成本做起。针对那些员工失业率较高且主要是由主观因素导致的企业应该提高其所缴纳的失业保险金的费率,作为补偿失业员工所付出的代价。对于那些员工失业率较低的国家应该通过降低企业缴纳的失业保险金费率予以鼓励。
3、执行中要以保就业为主
如果仅以提供失业救济金的方式保障失业人群的生活水平,这样就会助长他们不劳而获的心里,导致劳动力流失。因此在保障中应该以促进为主,通过帮助失业人群快速的找到适合他们的工作而让他们能够自食其力的养活自己,不仅为国家的节省了资金也有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以及提高失业人员的自信心和社会满足感。
参考文献:
[1]卞文婷,蒋凤高,应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江苏法制报/2011年/8月/第C01版
[2]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法律对策,百度文库:
[3]郑秉文,应对我国失业保险基金不断增长的五大政策选择,社保论坛
篇9
听百遍不如细究一遍
越是平常的事物,越是容易想当然或人云亦云。有些看起来是常识的观念,实际上却是错误的。
提起社保,许多人很自然地就会想到“三险一金”或者“五险一金”,认为这就是社保。也有人前进了一步,知道“一金”并不是社保,他们的逻辑链条建立在“五险是社保,因为社保是法定的、强制的;一金不是法定的,不是社保,不缴是可以的”基础之上。
正确的理解应该是:五险一金都是法定的。其中五险是社保,但五险仅是针对城镇职工而言的狭义上的社保,具有强制性,而广义上的社保并不都具有强制性;一金不是社保,但仅仅是由于历史因素等而没有加入社保,其同样具有强制性。
通常所说的三险一金或五险一金是针对用人单位而言的法定义务。五险指基本养老保险(常简称“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常简称“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一金指住房公积金。在五险中,前3个险种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纳,后两个险种完全由企业承担,即用人单位为职工缴纳五险一金、职工缴纳三险一金,这是两种说法得以并存的重要原因。
我国社保体系总体建立在20世纪80年代,住房问题在当时还算不上很棘手的社会问题,再加上国际惯例的原因(在西方发达国家不存在公积金的问题),致使住房公积金没有纳入社保体系建设。五险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等规范,由劳动保障部门管理办理;住房公积金受《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规范,由当地的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办理,两者属于不同的序列,但均是国家强制性的缴费制度。现在很多地方只强调社保,而对公积金重视不够,用人单位(包括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等)职工可依法要求自身权利得到保护。
组成与划分
2011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是我国社保领域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其第一章第二条规定:“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结合该文件的其他相关规定,我国社保体系是一个“广覆盖、多层次”的体系,以“保基本、可持续”为指针。“广覆盖”,从参保对象上来说,就是不仅包括通常意义上的企业职工(对应五险),还把灵活就业人员、公务员及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事业单位员工等归入职工的范畴,更进一步把参保对象扩展到了城镇未就业居民和农村居民,具有了真正的全民性质。“多层次”是“广覆盖”的具现,以基本养老保险为例,依据参保对象的不同,细分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我国社保体系的基本情况见下图,社会各主要人员参保社保的基本情况见下表。
我国社保的基础和核心是职业保险,即以城镇职工及用人单位为参保对象、具有法定强制缴费功能的五险,新版《劳动法》强制要求用人单位为劳动者缴纳,早期的非户籍劳动者无法缴纳生育险、部分单位违规仅缴存三险等已成为过去式。但社保并不局限于此,针对城镇未就业居民和农村居民,在基本养老保险层面,分别建立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基本医疗保险层面,则分别建立了农村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需要指出的是,这4个险种实际上并不具有强制性,比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强调的是由政府加以引导,政府补贴城乡居民积极参保。
作为社保的核心内容,五险是我们的重点关注对象。在五险中,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不需要个人缴纳,二者同失业保险一样,参保形式比较简单、领取概率较低,因此我们将更加关注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
主要险种基本情况
现将各主要险种的基本情况做个列示。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简称“职保”)
参保范围: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包括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等)、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
账户管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单位缴纳部分进入社会统筹账户,个人缴纳部分进入个人账户
领取条件:企业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且个人缴费满15年的,退休后可以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缴纳年限不满15年的,可以在退休时将个人缴纳部分一次性领走,不能领取单位缴纳部分
覆盖范围: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参保人数3.22亿人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
实施时间:2009年启动试点,2020年前实现全覆盖
参保范围: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可在户籍地自愿参保
缴费方式:新农保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以“有弹性”为原则,比如设计的缴费标准从100元到200元、300元、400元、500元。农村参保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收入水平进行选择,同时允许地方增设缴费标准,可以向上增设,也可以向下增设
领取条件: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户籍的老年人,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
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城居保”)
实施时间:2011年7月试点
参保范围: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不符合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条件的城镇非从业居民,可在户籍地自愿参保
缴费方式:居民缴费、政府补贴
享受待遇:参保居民年满60周岁,可按月领取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在内的养老金
在北京、烟台等地区,新农保和城居保已合并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新农保、城居保参保人数已达4.98亿人,其中领取待遇人数达1.38亿人
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8.19亿人,覆盖率为79.7%,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计划是世界上覆盖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养老保险计划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参保范围: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包括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等)、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
账户管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用人单位所缴纳的医疗保险费一部分用于建立基本医疗保险社会统筹基金。个人账户资金主要用于支付参保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就医购药符合规定的费用,个人账户资金用尽或不足部分,由参保人员个人用现金支付,个人账户可以结转使用和依法继承
覆盖范围: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参保人数5.73亿人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实施时间:2007年启动试点, 2010年在全国全面推开
参保范围:不属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学生、少年儿童和其他非从业城镇居民都可自愿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缴费方式:以政府为主导,以居民个人(家庭)缴费为主、政府适度补助为辅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实施时间:2003年起在全国部分县(市)实行试点
参保范围: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可在户籍地自愿参保
缴费方式:居民缴费、政府补贴。自2013年起,各级财政对新农合的补助标准从每人240元/年提高到每人280元/年。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到75%左右,并全面推广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结肠癌、直肠癌等20个病种的重大疾病保障试点工作
失业保险
参保范围:各类企业及其职工、事业单位及其职工、社会团体及其职工、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
领取条件: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所在单位和本人已按照规定履行缴费义务满1年。一般交1年拿2个月,享受待遇期限最长不超过24个月
覆盖范围: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参保人数1.64亿人
工伤保险
参保范围: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
认定条件:在工作中或在规定的特殊情况下,遭受意外伤害或患职业病导致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死亡。工伤保险有一个争议性的规定,即在工作岗位发病并在48小时内死亡的,被认定为工伤。如果是发病后超过48小时死亡的,就不会被认定为工伤
覆盖范围: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参保人数1.99亿人
生育保险
参保范围:所有用人单位(包括各类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由用人单位统一缴纳,职工个人不缴纳
篇10
关键词:失业;保险制度;分析
从1986年颁布实施《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开始,到1999年《失业保险条例》的正式实施,中国的失业保险制度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相对完善,在保障失业人员生活和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随着经济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入,失业保险也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一、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
失业社会保险是对遭受失业风险,暂时丧失工资收入的失业者设计的,因而失业保险覆盖范围主要应是劳动者。由于条件限制,我国最初的失业保险只适用于国有企业职工,这就忽视了对非国有企业职工的保障。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保障能力的提高,我国在1999年《失业保险条例》中将适用范围界定为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城镇企业是指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以及其他城镇企业。这就使得更多的劳动者能够参加失业保险,保障自己的权利,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未将乡镇企业纳入失业保险范围。乡镇企业职工以农民职工为主,人员众多,数量很大,在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并不是每一个农民都有足够土地耕种的情况下,乡镇企业的发展壮大缓解了这一困境。但乡镇企业经营状况极不稳定,一旦这部分农民职工失去工作,而又暂无其它谋生渠道,又将产生众多失业人员。不但使这部分农民生活难以维持,还会给社会造成不稳定。此外,还有一批非农民职工在乡镇企业工作,由于乡镇企业不参加失业保险,使这部分人群的权利也难以得到保障。
二是个体工商户的雇员也未纳入保险范围。目前,我国个体工商户的雇员数目越来越多,而按照《条例》规定,却未将这部分雇员纳入保障范围,只是在附则中授权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将有雇员的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员纳入失业保险。有的省份在制定本地相关规定时,未将有雇员的个体工商户纳入范围。个体工商户的雇员本身就流动频繁,失业现象时有发生,如不参加保险,则生活得不到保障,因此,如何加强立法至关重要。
三是农民合同制工人不能享受完整的失业保险待遇。目前,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招用了许多具有农业户口的合同制工人。根据《条例》规定,农民合同制工人个人不缴纳保费,原则上是不能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但目前用人单位在缴费时,工资总额中已包括农民合同制工人的工资。因此《条例》规定,单位招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连续工作满一年,本单位已缴纳失业保险费,劳动合同期满未续订或者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根据其工作时间长短,对其支付一次性的补助。而从各地实施情况看,一次性补助标准都不是很高。这样规定显然有失公平,无论是城镇户口还是农业户口工人,都是为本单位工作的职工,应享受同样的失业保险待遇。可考虑农业合同制工人个人也适当缴费,而失业后享受城镇职工同等的失业保险待遇。
四是“职工”范围法律界定不明。目前许多企业为了逃避责任,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视职工为“临时工”,拒绝为其办理失业保险。而实际上国家对临时工的相关问题早有定论:“用人单位如在临时性岗位上用工也应当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并依法为其建立各种社会保险。”但在条例中对职工的界定不明,使得一些企业钻漏洞,职工权益得不到保障。
五是新增失业群体。目前《失业保险条例》中所指的失业人员只限为就业转失业的人员,而在现实中,尚有一类人群是从未参加工作的劳动力,其中又有一个颇为引人注目的群体———大学生失业群体。这部分人群没尽缴费义务,原则上是不能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但据一些国家的做法,对不能立刻找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作特殊规定,给他们发放失业津贴。我国是否可借鉴类似做法:对其基本生活先做一定保障,帮助其就业,待其正式工作后,再支付相应保费。当然这种做法会加大失业保险基金的支出,而且对当事人的诚信也很难认定。
六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这其中一部分人进入城镇工作,而大部分仍留在农村,基本上处于失业状态,但目前却并未纳入失业保险。
七是即使是《条例》中明确规定的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应参保,但到目前为止参加保险的主要是国有企业,其他性质的企业及事业单位参保率不高。
二、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
《条例》中对缴费基数及比率作了相应规定,但缴费基数并不规范。《条例》中规定:“应参保的城镇企业事业单位的缴费基数为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缴费职工按本人工资的1%缴费”。而对工资总额时间界定不明,是以上一年度单位工资总额平摊到本年各个月份作为基数,还是以上月单位工资总额为基数,各地目前做法并不统一。
而且在基金筹集中,欠费现象比较严重,分析其原因:一是一些企业经营不善甚至无力付薪,更不用说缴纳失业保险费了;二是有些效益的企业主观上不愿缴费,觉得本企业职工失业不多,如果缴费,是在背别人的包袱;三是强制性不够。对某些企业拒不参保,拖欠保费的现象,相关机构更无有效措施解决,导致应收未收,基金筹集困难。
三、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条件
尽管各国都规定了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但并非参加失业保险的人都可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由于失业保险制度担负着促进就业的责任,因此各国对失业保险的资格条件都很严格,中国也不例外。《条例》中规定,失业人员要领取失业保险金,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一)依法参加了失业保险,所在用人单位和本人履行缴费义务满一年
此条件规定了劳动者的义务,充分体现了社会保险的特性。但在现实中,某些用人单位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参保或拖欠保费,缴费期限不足一年,那么失业人员是否可以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呢?有的省份规定:“用人单位拖欠保费的,职工失业后,按累计实际缴费年限发放待遇,所欠保费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继续清缴。”但仍然未明确说明由于用人单位的原因而使缴费期限不足一年应如何处理。
(二)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
“非本人意愿”一般指“终止劳动合同的,被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被用人单位开除,除名和辞退的”等。但其中规定并不明确,如职工违反有关规章制度,甚至故意制造事端,影响正常工作,危害他人利益而被开除也能享受失业保险的话,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对“非本人意愿失业”应详加规定。
(三)依法办理了失业保险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
按照《失业保险金申领发放办法》规定,“失业人员应在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之日起60日内,到经办机构申领失业保险金。如果超过这一期限,算自动放弃享受失业保险权利,以前所累计的缴费年限在下次失业时不再计算”。此条规定过于苛刻,如果失业人员发生一些特殊情况,不能在规定的60日内(有些省份规定为30日)办理申领手续,却因此不能享受相应待遇,显然其今后生活难以保障。可否条件放宽,减额发放保险金或保留其以前所累计的缴费年限在下次失业时计算。
四、失业保险待遇给付
我国对失业保险待遇的给付,项目规定较为详细,除了按累计缴费年限的长短领取不同期限的失业保险金外,还规定了失业人员可享受的其它待遇,如:医疗补助、生育补助,丧葬补助和抚恤补贴,以及减免职业技能培训费和职业介绍服务费等,但这一规定尚不完善。由于失业保险制度作用不仅在于保障失业人员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更重要的是承担了促进就业的这一重任。因此,应对失业人员的就业提供更多措施。目前有些地区已经采取了相应方法,如对选择求职的失业人员,就业服务机构应在60日内提供可供选择的岗位2次。但这对促进就业来讲却并不全面。可借鉴其他国家(地区)的一些做法,比如台湾法规定给予失业者创业补助、提前就业奖励以及给雇佣失业工人企业奖励。此外,可适当对一些特殊困难的失业者如伤病失业者,老年失业者以及孕妇失业者等特殊的弱者给予额外失业补助。
对失业保险金的标准,我国规定应高于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这样既可以保障失业人员的生活,又可促进其再就业。从各地执行情况看,有的省份一般标准都在最低工资70%-80%之间,有的省规定为当地低保金的120%,但此项规定并不符合社会保险的公平效率的原则。一些失业人员在职时工资收入较高,自然比低工资收入的劳动者缴费要多,而在失业时,却只能领取相同的金额,这显然并不合理。因此可适当考虑以个人失业前收入的一定比例发放,例如国际劳工公约规定失业保险金不低于原工资的50%;同时可以规定一个最高限额,以避免以前高收入者的失业金仍然很高,丧失劳动积极性。此外,有些失业人员家庭经济不好,负担重,可借鉴少数国家的做法,适当调高失业保险金,以保障其实际生活水平。
失业保险待遇给付并不同于养老保险金的给付,它主要是对那些暂时失去工作的人群给予适当经济帮助,因此,给付并非无期限的。我国针对累计缴费年限的不同而制订了不同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如:累计缴费时间10年以上的,最长能够领取24个月的失业保险金。这样的规定既鼓励了单位和个人的缴费积极性,又能促使失业人员尽快寻找新的工作。但由于失业严重程度经常进行变化,而且不同年龄段的失业人员寻找工作的机会并不均等,因此,可考虑将失业保险金的领取期限随失业率高低做调整,并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失业人员规定不同的领取期限。
五、失业保险待遇的停领规定
由于失业保险主要是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及促进其就业,因此,当失业人员的一些情况发生变动时,就不能再享受失业保险待遇了。
《失业保险条例》规定了以下情形:重新就业,不过《条例》并未明确解释重新就业的内涵。如果失业人员只是暂时打零工算不算重新就业呢,而且如果重新就业人员不及时通报就业情况,相关机构很难知道实际情况,会加大失业保险基金的支出;应征服兵役的;移居境外;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被判刑收监执行或被劳动教养,但当这类人群刑满释放或劳动教养期满不能立刻找到工作,是否可以继续享受以前应享受而未享受完的失业保险待遇呢;无正当理由拒不接受相关机构介绍的工作,何为“正当理由”,并未有明确规定,因此实际操作很困难,可以借鉴国际劳工组织44号公约提出的参照标准:提供的职业与失业者的专业、能力、工作经验相适应,必要时考虑年龄等。
六、失业保险基金的统筹层次
根据《失业保险条例》的规定,失业保险基金在直辖市和设区的市实行市级统筹,省、自治区可以集中部分失业保险基金调剂使用,但仍有的市并未实行市级统筹,抗风险能力弱,而且各省的省级调剂金比例大不相同。因此,应努力提高统筹层次。
七、有关数据统计不准确
失业保险是针对失业人员提供保障措施,因此失业人员的数量关系到失业保险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因此,失业率这一统计指标能否准确和及时极为重要,但我国失业率却不能完全反映我国失业情况。我国失业率指的是城镇登记失业率,那些在城镇打工的农民工及农村无活可干的劳动者并未统计在内;而且也并非全部城镇失业人员都会到相关机构去进行失业登记。根据这样统计出来的失业率制定政策必然影响失业保险的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熊敏鹏等《社会保障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 上一篇:电工实训安全操作规程
- 下一篇: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