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基本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15 17:30: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的基本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分子 原子质量 基本概念 难点 探讨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基本概念,是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习基本概念时应注意概念的准确性。现探讨如下。
一、正确理解分子的概念
分子是物质结构的一个层次,它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对于分子概念的理解,要注意如下几点:
1.分子的独立性
分子是能独立存在的微粒。二氧化硅晶体是由大量Si和O原子组成的原子晶体,虽然其中Si和O原子数的最简整数比是1 :2,它的化学式可以写成SiO2,但晶体中并没有能独立存在的SiO2单位,就不能说SiO2是由分子构成的。
2.分子的微粒性
分子具有微粒性。即使是高分子,如牛胰岛素,大约由1500个H、C、N、O、S原子组成,分子量达12000,但它仍然具有微粒性。高分子溶液中分散的质点,仍然是一个个具有微粒性的高分子。SiO2晶体由大量Si和O原子堆积而成,有种说法,认为二氧化硅晶体是一个大分子,这种说法看来是不妥当的。因为把SiO2晶体看成是一个大分子,是和分子的微粒性不符合的,这是把宏观和微观两个不同概念混淆了。
3.并不是一切物质都有分子这个结构层次
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和金属晶体中并不存在分子这个结构层次,只有能形成分子晶体的物质才有分子这个结构层次。稀有气体是由原子组成的,不要硬把分子这个层次强加给稀有气体,认为稀有气体是单原子分子,这种说法是不妥当的。
二、原子质量、原子质量数和原子量的区别
1.原子质量
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中子的一种原子,叫做核素,如168O。某核素的一个原子的质量,叫做核素的原子质量。原子质量是一个原子的真实质量,它不用千克作单位,否则所得数值太小,使用不方便。如1个168O原子的质量是2.657×10-26kg等。
原子质量是有单位的,叫做原子质量单位(a.u.),它等于一个12C核素原子质量的1/12。如168O的原子质量是15.999914a.u.。
2.原子质量数
一个核素的原子质量的最接近的整数,叫做原子质量数。如一种氧的原子质量是15.999914a.u.,它的原子质量数为16。原子质量数在数值上等于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
3.元素的原子量
元素的原子量是某元素的一个原子的平均质量对12C核素的一个原子的质量的1/12之比,也就是该元素按其各种稳定同位素(核素)的原子质量和原子百分数(丰度)计算出来的平均值。如氯元素有35 Cl和37Cl两种稳定同位素。35C的原子质量是34.96885a.u.,占75.53%;37C的原子质量是36.96590a.u.,占24.47%。所以氯元素的原子量是34.96885×0.7553+36.96590×0.2447=35.458。如果按稳定同位素的原子质量数计算,得出的是氯元素的近似原子量,为35×0.7553+37×0.2447≈35.5。
注意:
(1)原子量是对元素而言的,原子质量和原子质量数是对一个核素而言的。
(2)原子量和原子质量数没有单位,而原子质量有单位。
(3)原子量的数值与核素的丰度有关,而原子质量,原子质量数与丰度无关。
三、电价数、共价数和氧化数
化合价是指元素化合时彼此的数量关系,即元素化合时其原子个数是以怎样的比值进行的这一性质。电价和共价是指两类化合物。电价存在于离子化合物中。元素的一个原子形成离子化合物时所得到或失去的电子数,就称为电价数。电价数有正、负之分。如MgO中镁显+2价,氧显-2价。在共价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叫共价,其值等于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跟其他元素的原子化和时所形成的共用电子对数。共价数没有正、负之分。如水中氢为1价,氧为2价。有时共价数不能从分子式直接推出,只能根据分子结构来确定。
氧化数是对原子而言的。它表示化合物分子中各元素原子在形式上或表观上所带的电荷数。氧化数是某元素的一个原子的荷电数,这种荷电数由假设把每个键中的电子指定给电负性更大的原子而求得。
例如,过氧化氢分子中氢原子氧化数为+1,氧原子的氧化数为-1。一般说来,原子在离子化合物中的氧化数跟它(离子)所带的电荷数相同,共价化合物中原子的氧化数等于两原子间偏移的共用电子对数。
元素的化合价和原子的氧化数的区别如下表。
篇2
一、借助实验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
化学非常奇妙、非常“好玩”,学生初次接触化学非常感兴趣,但当要从表象去理解本质的时候,不少学生又觉得很难,不容易理解许多化学知识中的奥妙,觉得化学知识很抽象很不可思议.但是如果借助实验演示化学现象,抽象的知识就会变得直观易理解,同时实验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所以教师在化学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多种实验教学方式,避免由于知识抽象而学生无法理解,尽量将抽象知识简单化、直观化.
比如,在学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两个基础概念的时候,就可以借助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先把一张纸撕碎之后再用火点燃,然后向学生提问: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是什么?两者之间存在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观察便可得出纸撕碎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而纸燃烧成了纸灰,称之为化学变化.再比如讲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这两个概念的时候,教师通过演示改变温度和溶剂量后溶液中溶质的变化,让学生判断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帮助学生加深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这两个化学概念.
二、选择适当的方法解构化学概念
教学化学基本概念,主要是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启迪学生的思维能力,并能在教师“教”概念中归纳总结、掌握学习基本概念的方法,走向自主学习、自主理解概念.教师如果设置合理的学习情境,将完整的化学概念解构成几个要素,渗透进情境中,引导学生从某个角度来解析这种情景,总结情境中出现的问题.这不但让学生理解了概念,同时也能熟练解析概念的方法,在以后学习过程中能找出重点难点,明确学习目标,为自主学习化学概念作铺垫.
比如,在学习氧化物这一知识时,教师在课前让学生先将学过的化学式进行整理.例如“NO、SO2、CO2、CaO、Fe3O4”等等这些化学式,再根据化学式写出化学名称“一氧化氮、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氧化钙、四氧化三铁”这些化学名称,让学生寻找这些化合物之间存在的共同点,学生就会很容易发现都是“氧化”这样的字眼,所以,在课堂上就很容易引进氧化物这个名称.接下来,教师给学生总结:像氧化某或者几氧化某以及几氧化几某都可以将其称作为“氧化物”.教师接下来又让学生归纳这几个氧化物之间的共同点,学生就很容易看到,每个化学式当中都有“O”这个字母,而且基本都是在化学式的后边.这样总结之后,学生对于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都比较容易,学生就不会觉得化学学习困难,学生自己探究学习,自己归纳总结化学概念和知识点,最后理解化学基本概念,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效率就提升了.以后再遇到化学概念就可以自己进行概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三、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化学概念
理论联系实际,借生活实际来理解概念,来印证概念,是学生在化学概念学习中乐于接受的方式.教师不妨教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学习化学知识.
比如,在学习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基本概念时,教师就给学生举生活中的例子.在我们生活的空气当中,存在氮气、氧气以及二氧化碳等等的气体,因此空气是由很多种气体构成的,是一种混合物;海水的成分有水还有盐,也是混合物;我们经常喝的自来水中也有很多矿物质离子存在,在自来水烧开之后,锅底会有水垢,因此自来水也是混合物.但是冰水不同,虽然是冰也是水,但是属于一种物质,所以说这是纯净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学习化学概念,理解起来也就更容易.
四、总结对比,加深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彼此之间有区别也有联系,为了使初中生学习时不混淆,指导学生对概念总结对比,非常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篇3
化学概念往往都是“成群结队”出现,而且众多概念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故澄清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是化学基本概念教与学活动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于表示知识范围的大小的同一知识系列概念,可启发学生根据分析对象的特点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用对应的数学手段――集合加以表示。如:氧化物、含氧化合物、化合物三个概念的相互关系就可以用集合的定义表示成:
对那些从定量角度反映概念内涵,而仍以文字形式给出的概念可让学生通过对概念认真分析,弄清各个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用代数式的形式把概念“翻译”出来。例如在“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讲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其质量极小,运用起来很不方便,指出“相对原子质量”使用的重要性。指导学生阅读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然后依据课本中定义把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翻译”成下列代数式:
公式:相对原子质量=■
再指导学生通过练习的形式对概念加以巩固,在实际计算中体验相对原子质量的真正含义。如果学生只注意背相对原子质量概念,尽管多次记忆仍一知半解。通过这样计算,学生便能直观地准确地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而且还较容易地把握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值,一个没有单位的相对量,数值大于等于一。
实践证明,用数学手段(集合、代数式等)处理化学概念,大大降低了学生理解概念和澄清概念相互关系的难度。同时对学生掌握和应用概念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利用实验对基本概念进行解析
概念教学往往强调的语言较多,绕来绕去,让学生感到化学很难学。为避免学生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教师尽可能地加强直观教学,增加课堂实验,让每个学生都能直接观看到实验现象,加强直观性,增强学生对概念的信度。同时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概念。例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首先由教师演示测定白磷燃烧前后质量变化的实验,然后由学生分组测定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变化。通过多组学生的实验事实导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教师还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进一步从微观角度去分析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并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练习,学生就会真正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这样,从宏观到微观,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自然学生学习起来兴趣高,学习内动力大,对理论问题认识清楚。再如“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催化剂”、“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等概念的形成,都可以由实验现象分析、引导、归纳得出其概念。
三、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掌握相关概念的本质
学生对基本概念的运用造成偏差的原因,主要是对概念的本质掌握不牢、理解不准,特别是对一些本质属性相似的概念更是如此。因此做题时经常出现差错。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有关概念进行有目的地比较,让学生辨别其区别与联系很有必要。通过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有利于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要点和特征,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概念,启发学生积极的抽象思维活动。如在“元素”和“原子”概念形成之后,比较分析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即元素是宏观概念,是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只讲种类,不讲个数。而原子是微观概念,是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再如分子和原子,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等概念也可以通过对比的方式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行辨析,使学生明确概念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加深印象,从而理解概念。
四、通过反面论证,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教学中指导学生在正面认识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反面或侧面去逆向剖析,使学生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理解、掌握每一个概念。如对于“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这一概念,反过来问“纯净物一定由同种分子构成吗?”学生容易看出分子只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除了分子外,还有原子、离子。如铁是纯净物,但是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纯净物,但是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再如,元素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核内的质子数)同一类原子的总称。这一概念,可理解为同种元素的粒子中质子数一定相同。如氧元素里的16O、17O、18O三种原子都具有相同的质子数(质子数均为8);氯元素里的氯原子与氯离子的质子数相同(质子数均为17)。但是反过来问“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是同种元素吗?”如钠离子与铵根离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但它们不是同种元素。教学中要及时指导学生运用反面论证的方法,对所学概念反复认识,以达到深刻理解概念的目的。
五、通过练习巩固,灵活应用概念
对难理解的概念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设计练习题,使学生能够灵活地应用这些概念。事实证明,一道好的、典型的习题,不但能起到检验被试者是否准确记忆和理解概念的作用,还能提供从多方面深入认识概念的机会,甚至还能起到深化和发展概念的作用。通过教师精心设计或筛选出来的质量较高、对应性较强的习题,经过练习之后,会把学生认识概念的水平提高到一个较高的层次。
六、抓住概念的关键词,灵活记忆
概念关键词的记忆和理解,是准确掌握概念的前提;强化概念应用,是概念拓宽、深化的关键。例如,在“催化剂”概念中,强调“一变”和“二不变”。“一变”指能改变(加快或减慢)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的速率,“二不变”是指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发生变化,但物理性质可能变。又如:单质的概念中要强调两点:一是同种元素,二是纯净物。因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气体就是混合物。这样的要点,不仅便于记忆,又能将重点准确地理解。
篇4
一、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问题
1.概念的教学被削弱
教师在概念的讲解上有些粗略,只是提到,没有对概念所包含的内容做到内涵上的理解,欠缺对教材的深度挖掘,在模仿和记忆中仅部分练习,仅让学生快速地熟悉知识与技能。
2.概念的形成过程被缩短
对学生所要记忆的概念知识和盘托出,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了,学生只知其意而不知其内涵,记得快也忘得快。
3.概念的运用被忽视
只认为学好概念知识即可,不在应用方面下工夫。概念的抽象概括性学了,并不是教学的完成,学生仅了解了概念,而不会灵活运用这些概念,更谈不上解决实际的问题。
4.概念间的联系被忽略
学习概念时,没有将其与相关联的概念加以联系,许多有关联的概念孤立地保留在学生的头脑中,没有实现概念间的沟通,未形成系统的概念和认知网络。
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
1.在体验感知中了解数学概念
在学习数学概念前,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对这些生活经验中比较零散的,不成系统的,或者学生只了解皮毛的,并没对其中的内容进行思考的。教师在熟悉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针对所要学习的概念加以探究,对学生所了解的,了解的程度,所要掌握概念的距离,如何帮助学生较快地掌握这些概念等问题加以研究与思考,再根据这些问题预设问题,进一步完善教学的过程。在准备使用课件、材料及教具时,以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问题为主,在教师提供的丰富、有趣的材料中,让学生感知概念。
2.变抽象为具体,理解数学概念
在数学教学中,有大量的数量关系皆来自于具体的生活中,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地利用学生现实生活和实际问题,以恰当的方式做出具体和抽象的运用。变抽象的内容为具体的生活知识,对学生思维过程加以抽象和强化,理解数学概念。
比如,在学习乘法的分配律时,先让学生先理解这一问题:学校买的一批桌椅。每张桌子需67元,每把椅子需33元,共买了78套,需要交付多少元?学生在做题时发现,此题有两种方法进行解答。一种是先分别对桌子总价和椅子总价进行了计算,最后再相加。列式为:67×78+33×78=780(元)。另一种方法是先算出一套的钱数,再计算78套所需钱数,列式为:(67+33)×78=780(元)。这样,以学生所熟知的生活情境加以考虑,变抽象的问题为具体化的内容了。再如,在学习体积的概念时,教师利用两个不同大小的石头在同样的圆柱水杯的高度来显示石头的体积大小。并将抽象的体积概念转化为了水的具体高度,这对没有形成抽象的思维的小学生来说是比较容易掌握的。结合概念对教学方式的深化有不同的形式,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将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入到教学中,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深化学习内容,加深对概念的认识,并在练习中巩固了新概念。
3.区别比较,加深印象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些概念的含义相近,但在本质属性上有较大的区别,对于这些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学生要将他们进行比较,从而避免其相互干扰。在比较中,找到它们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学生在比较中了解了它们的内在联系,并将之加以区别,这样所学到的概念更明确了。比如,在学习“比”与“比例”时,这一章节还出现了“比”的基本性质及“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在理解时也容易将其相混。为使学生进一步对这两个概念加深理解,课堂教学过程中,强以通过区别比较法,先对“比”与“比例”这两个概念进行比较,理解了两个数相除,还可能叫做这两个数的比,对这两个数之间的运算关系,了解到“比例”乃是两个“比”间存在的等量关系。“比”是由两个数所组成的,“比例”则是由四个数所构成的等式。如2∶3和3∶7=9∶21,前面一个是比,后者一个是比例。这有得于学生理解“比的前项与后项同时扩大或者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零除外)时,它们的比值不会变”。了解了比的基本性质以后,再对“在比例里,两个内项之积等于两个外项之积”进行了解时,这种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显而易见。再比如,在学习“质数”与“互质数”这一节时,也是通过区别比较法,质数是指对约数的个数来说的,质数是对某一个数(自然数)所下的结论。即一个数的约数是1和它的自身,这样的数是质数。对于两个数的公约数只有1,这样的两个数是互质数。在区别比较中,学生不会再将两者相混了。
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数学概念,才有了数学学习的基石,小学生只有接受了抽象的概念,才能够正确地运用,教师要进行正确的引导。教学方法具有多样性,在概念学习方面是不变的,在强化小学生对数学概念加以理解与应用时,还要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以保证数学概念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中国人事出版社,2010.
篇5
论文关键词:化学概念;学困原因
化学概念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举足轻重,学生只有清楚地、准确地理解基本概念,才能学好化学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及化学计算等有关内容。本文分析了造成初中学生学习化学概念困难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一些策略,目的是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化学概念和其他化学知识。
一、重视对概念的导入
1.在化学实验的协助下,实现对化学概念的引入
(1)化学实验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化学实验,化学知识会非常形象!直接地被呈现给学生。学生在观察了化学实验之后,懂得了实验背后的化学知识,了解知识的本质。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引导学生正确掌握化学概念。
(2)初中是学生接触化学课程的最初阶段。因此,对化学概念的学习彰显重要性。对化学概念的引入形式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及学习热情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借助教材上的例子,抑或是让学生死记化学概念,那么就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但不利于化学概念的理解,还会激起学生的厌烦心理,负面影响极其严重。相反,如果采用化学实验的方式进行化学概念的引入,那么就会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为了引入“化学变化”的概念,可以将其与“物理变化”进行对比。先准备两只火柴,一支折断,另外一支进行燃烧处理,此时对两支火柴不同处理前后进行对比,会发现,那只被折断的火柴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物质本身没有发生变化,而燃烧后的火柴却发生了形状的变化,同时灰烬产生,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化学变化”的概念,使得学生对这一概念实现了深入的掌握。又如,为了实现对#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引入,可以借助香水的味道,使之在整个教室弥漫,这样就可以向学生提问,询问他们是如何感受到香水的存在的,此时,分子的概念就自然地被引出。
(3)采取直观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直观的教学手段能够形成鲜明的教学资料,杜绝心理障碍。通常情况下,可以将学生经常接触的生活实践做为教学的材料。例如,在讲解溶液的饱和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验:在12毫升的水中加入4克硝酸钾,而后进行搅拌,再加入4克硝酸钾。而后,将溶液进行分份,其中一份加水,另一份加热4再对加热后的溶液进行冷却处理,观察实验效果,再往冷却的饱和溶液添加1.5克的氯化。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仔细观察实验效果,记录结果,强调概念中涉及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试剂的数量、温度等因素,从而获得更加充分的例证。毕业论文
二、讲清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提炼出概念中的要点
为了深刻理解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并为学生指明在运用这个概念时有几个必需的要点。例如,在讲“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与“化合物”(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中心词“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提炼出两个要点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也就是要判断某物质是否是单质的要点必须满足:①一种元素;②纯净物。要判断某物质是否是化合物的要点必须满足:①多种元素;②纯净物。否则学生就容易将概念运用错。例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错误的原因就是不满足以上选项要求点中的第二点(因为它们虽是由同一种元素组成,但不是纯净物)。
三、突出对概念的关键字句的理解,加强学生记忆
一些化学概念层次较多,给学生记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我对组成定义的关键词句重点讲解。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强化记忆效果,例如,在“催化剂”概念中强调“变”和“不变”。 在酸碱定义中强调“全部”这两个字,等等。只有理解这些字句的意义,才能深刻理解基本概念。
四、注意分析概念间的相互联系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较多,分散在不同章节!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这些概念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在教学中要善于总结。归纳各部分概念的体系和结构。使之系统化、条理化。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基础知识的能力。
五、多角度训练使学生巩固并应用化学基本概念
学习的目的最终在于应用,只有适当地练习,才能达到巩固、深化概念的目的。对于一些重点、难点、弱点的概念,教师要针对性地设计一些练习题,先让学生自行分析或分组讨论,教师再讲评,以求落实。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释一些实际问题,是强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环节。让学生在习题训练中应用化学基本概念,从而真正地理解、掌握。比如,在学完“绪言”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后,可以列举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判断属于何种变化,并说出理由。
六、注意概念的巩固,深化和发展
概念形成之后,一定要使学生通过复习和反复运用掌握和巩固,绝不能满足于死记硬背和一般性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一要注意组织练习。当学生学过有关概念后,教师应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练习题,使学生通过习题实践,巩固和增强应用概念的能力。二要分析错误,及时改正。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掌握情况考查了解,根据反馈发现的问题,及时有针对性地采取补救措施。
篇6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概念;探索式;实验教学;理论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076-02
一、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意义
物理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概念弄不明白,是无论如何都无法正确理解题目的。而且,如果理论掌握不好,或者是掌握得不全面,是很难解决综合性题目的。
1.初中物理基础概念的教学为学生掌握初中物理基础知识的关键。每当进行一门学科的教学时,必须使得学生深入了解并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框架结构[1],此结构亦为相关学科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并以此加深学生对所需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的理解,可有助于知识的纵向迁移,进一步变成系统的学科前景。老师必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以辅助学生将所学新的物理学概念融进其本有的正确的概念网络中去,重构其新的知识体系与认知框架。
2.初中物理学概念教学主旨是为塑造学生思维能力。初中物理的概念并不是为了让学生们把它记住,而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锻炼。就像数学是来锻炼一个人的思维逻辑的,语文是用来锻炼一个人语言水平的。物理所要锻炼的是塑造学生的思维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其他科目所不能够涵盖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物理概念都是来源于生活中的事物,并不抽象,很容易让学生把生活和物理结合起来[2]。
3.初中物理学概念教学是可对学生进行科学训练的主要手段之一。初中物理学概念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与培养提供了理论根据。在初中物理学概念教学中,掌握运用物理学概念与物理学研究方法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就能促进学生深入理解物理学概念,并逐渐熟练与掌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达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
二、初中物理学概念教学的基础模式
初中物理学教学阶段为一项包括多层次、多因素相互作用的较为复杂的过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思想、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并教学手段等密切相关,初中物理学教学模式按照不同分类就有许多种,就概念教学模式而言主要有:传递-接受教学模式、自学-指导教学模式、练习-巩固教学模式、实验—归纳教学模式等[4]。
三、初中物理学教学模中探索式的实验教学模式的作用[4]
1.探索性实验教学模式可激发学生对物理学学习的兴趣。探索性物理学实验模型一般从问题与矛盾入手并对学生的已有认知产生强烈冲突,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内动力。在教学中应该客观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立志坚持与自主启发性相互联合的原则,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使得每一位爱好学习物理学的学生都可能达到成功掌握的目的。从中可显著发觉学生对物理学习抱有浓厚兴趣,这对学生的学习习惯也大有裨益。更重要的为将改善初中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学习心向,并能使学生更加理性地投入物理学习,达到学生不断进取、努力追求的自我完善的升华高阶段。
2.探索性实验可开发学生的智慧潜力与学习能力。物理教学中进行“探索式教学”非常重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通过参与并揭示物理学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及方法的思考过程,也可揭示问题的发现过程和规律的探究过程[5]。唯有如此才可充分启发学生于此物理学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主体作用,也可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活泼和生动。这不但可使学生牢靠把握物理知识,并对初中学生智力的开发、学习能力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提高都是大有裨益[6]。初中学生通过对物理学概念与物理学规律的形成过程的探求,亦能塑造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创新的意识并提高学生发现物理学问题的能力。
四、初中物理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概括为以下几个要点
物理教学的模式是非常简单的,但是又非常有逻辑的。物理教学不同于数学和语文等其他学科,这是由物理的特点决定的。我们不可否认物理是非常博大的,因为它涵盖了我们生活的全面,而且还超越了我们的生活。物理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概念的讲解,进行概念的消化,到最后对概念的理解和在题目中的应用。对于概念教学,切记不能够死记硬背,更不能够强迫学生去记忆这些知识和概念。对于一些我们没有接触过的知识,我们要让学生去学习自己推理,因为一个概念一旦学生自己能够推理出来,那么他们就真正掌握了这个概念。而且即使是长时间不适用这个概念,当用到的时候,学生们也会用最原始的方法把答案推导出来。很多学生,尤其是物理学得好的学生。他们并不把每一个物理概念都牢记于心,而是将推导方法熟记于心。他们用最原始的方法,迅速推导出一些新的公式和概念。这种学习方式是非常可取的,对于很多学生都是非常适应的。所以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将每一个公式推导给学生看,然后给他们机会去自己推导。只有把知识消化成为自己的知识,才能够运用自如,才能算得上是自己的知识[7]。
参考文献:
[1]黄伦松.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基本模式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7,(10).
[2]叶澜.学校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李泽军.物理概念与物理概念教学研究[M].湖南师范大学,2004.
[[4]吴波.基础物理中的物理概念教学研究[M].江西师范大学,2003.
[5]刘炳升.物理8年级上册[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篇7
一、以旧引新法
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与旧知识有着内在的联系,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旧知识,从中引出新概念来。这样既概括了旧知识,又学了新概念,有利于精讲多练。例如在对“比的基本性质”这一概念教学时,首先将以前学过的除法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一次复习和巩固。让学生理解“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同时缩小相同的数(零除外),以及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零除外),得出的商(分数值)不变。”这两个性质,让学生自己从这两个性质中得出“比的基本性质即比的前项和比的后项都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零除外)比值不变。从而达到在复习巩固已学概念的同时,掌握新新概念,并能在学习中灵活地运用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
二、直观引入法
感知是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感知所积累的感性材料,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缺乏足够的感性材料,思维就不能进行,让学生借助直观的作用形成充分的表象才能有助于概念教学的形成。直观引入法适用于几何形体的概念,整数、分数的概念。数学概念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有相邻的、有相反的、有并列的等等。特别是到了高中年级,随着知识面的不断扩展,概念的不断增多,思维方式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要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来完成。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一单元中棱和面的概念时,如果教师只凭着书本来讲是很难讲清楚的,学生也很难理解和掌握。只要拿一个长方体让学生观察,他们就能清楚地看到棱是由两个面相交的一条边。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从而给学生建立起正确、严谨、完整的棱和面的概念,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区别比较法
在小学数学中,有些概念含义接近,但本质属性又有区别,这类概念学生比较容易混淆,必须把他们加以比较,以避免相互干扰。比较时主要是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学生看到进行比较对象的内在联系,又看到它们的区别,这样学得概念就更加明确了。如在对于“比”和“比例”这一章节中出现的“比”的基本性质、“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难以理解,也很容易将二者混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两个概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区别比较的教学方法,先从“比”和“比例”这两个概念入手,理解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而这两个数之间的运算关系,“比例”则是两个“比”间的等量关系。“比”是由两个数组成的,而比例则是由四个数构成的等式。如2:3与3:7=9:21,前者是比,后者才是比例。这样学生理解了“比的前项和后项都同时扩大或者都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零除外)比值不变”这一比的基本性质后,再来理解“在比例里,两个内项之积等于两个外项之积”,这一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比较容易了。再如,在进行“质数”与“互质数”的教学时,也可以采用此方法,质数是指根据约数的个数而言的,质数是给某一个数(自然数)下结论。即一个数的约数只有1和它本身,这个数就是质数。而两个数的公约数只有1,这两个数叫互质数。通过区别比较,学生就不会将二者混淆了。
四、情境引入法
马克思曾经说过:“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 运用具体事例,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创设乐学的情境。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可以这样进行:“同学们,我们平时所见的车轮都是什么样的?”学生会肯定地 回答:“都是圆形的。”“方的行不行?”“那怎么行,方的怎么滚动啊?”“这样的行吗?”教师随手在黑 板上画一椭圆形问。“也不行,颠得厉害。”教师再问:“为什么圆的就行了呢?”当学生积极思考时,教师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同时板书:圆的认识。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短短 几句话,就调动起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动力,激起学生学习的情感,使学生一上课就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取 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计算引入法
篇8
关键词:音乐理论 教学 基本概念 问题
音乐基础理论的教学,是音乐教学中至关重要的课程之一。清末至今,我国也有不少专著(包括译本)、教材或类似的通俗性读物相继出版:这对国民音乐教育、理论建设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也不难发现一些基本概念欠妥的问题,等闲视之,似为不妥:就此提出一些个人意见,进行商榷。
基本的概念、术语是否准确、科学,是乐理教学及教材建设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据笔者所见,不少已出版的教材、书刊中存在着大量的不妥之处,加以修正或增补非常必要。下面几例仅是我国较有影响的乐理书上选下来的。
变化音的概念
正确地识别不同类型的半音与全音,对各种音程的构成、和声及调性转换的分析尤为重要:何谓变化半音?“由同一音级的两种不同形式所构成的半音,叫变化半音;”何谓变化全音?“由同一音级的两种不同形式或隔开一个音级所构成的全音,叫做变化全音;”(分别见斯波索宾著《音乐基本理论》20页、李重光编《音乐理论基础》12页)
二者比较,不难看出:变化半音只能在同一音级的两种不同形式之间构成,而不能象变化全音那样可以隔开一个音级形成。为什么?恐怕找不出理论根据:在B.赫伐斯琴科编的《音乐基本理论习题》一书及近现代乐谱中,时常见到#E-bG,#A-bC这样一类的倍减三度的音程。上述概念对此无法做出解答。这正是变化半音概念的不妥之处:笔者认为,变化半音与变化全音一样,均可在同一音级的两种不同形式或隔开一个音级上构成,只是它们实际包含的音数不等而已。
还应强调,所有自然半音与全音、变化半音与全音,它们分别在自然音程与变化音程上形成,这是辨别各类不同半音与全音的根本标志:理应在教材中体现出来。这样看来,上述定义与其认为是变化半音或全音的概念,毋宁说是构成这类半音或全音的方法,方法与概念不能取而代之。上述概念倘若改为:含有1/2个全音数的变化音程叫变化半音;含有一个全音数的变化音程叫变化全音,这样也许会使学习者更明确、易辨些。
音程的概念
“同时弹奏的或顺次弹奏的两个音的结合,叫做音程:”(斯波索宾著《音乐基本理论》第58页)“先后弹奏的两个音形成旋律音程。”“同时弹奏的两个音形成和声音程。”(李重光编《音乐理论基础))43页)
两个概念的共同不妥在于“弹奏”二字不当。众所周知,音乐有两大门类即器乐与声乐,“弹奏”一词显然专指器乐而与声乐无关,同时演唱或先后演唱的两个音仍可形成和声音程与旋律音程。因此,建议用“发响”二字替代“弹奏”一词。
如同变化半音与全音的概念一样,上列音程的概念其实是构成不同音程的方法,无关音程的本质。音程是指两音之间的距离(包含音数的多少)与相互关系。
等音的概念
在十二平均律中,固定音高相同而音名、意义记法不同的两音,叫等音(亦称同音异名,笔者认为称同异音可能更准确些):如把这种等音,单纯地解释为“bD音等于#C音”,"#F音等于bG音”,、音等于bC音”(廖天瑞编著《基本乐理》82页、康讴主编《大陆音乐词典》390页)也是不能成立的。“等”是指“相等、等于”之意,等音即相互等同的音:既然等同,即可取而代之,试看取代的结果(以#E等于F为例):
从不同音律的角度讲,纯律或五度相生律中的#E与F存在“等音之差”,两音是不等的,从音.级角度讲,C调中的#E音是变化音级.,而F是自然音级,从调式的音程上看.,C-F为纯四度乍:自,然,协和音程,而C-#E则是增丰度...变化不协和音程;从调试的角度分析亏耗:的角滴式(或弗里第亚调式),不能说成是F的清角调式(或里第亚调式),在大小调体系中,等音的记谱更是界限分明,否则会导致调式、调性的含混不清:从和声上来看,这种取代的结果,将发生和声意义与调性意义上的根本转变。可见,音乐中使用的等音其实质是不等的,因此,这种称谓也不恰当。某些教材也改用“同音异名”代替,’等音”一词,虽说相对准确,但总不如把“等音”称为“同异音”更为适合。然而“等音”或“同音异名”之术语,已被人们沿袭使用,因此也无需作名称上的更换(如同雅乐、燕乐、清乐音阶的称呼不妥贴一样)。重要的是应当把问题的实质,在授课或教材中讲清楚。
调式交替的概念
什么叫调式交替?众说纷纭,请看:
“在调式关系的扩大和发展的接触中.,为了丰富调式的表现力,因而使一些调关系较近的调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新的调式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两个调的主音在乐曲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这种新体系叫做调式交替。·一共有三种类型:1.同音列交替;2,同主音交替;3.不同音、不同音列交替:”(李重光编《音乐理论基础》182-186页,高天康编《音乐知识词典》429页)
“音列相同或主音相同的不同调式在音乐作品中先后出现,叫做‘调式交替’。”(孙从音《乐理》35页)
“一只旋律在1音音高不变的情况下,较长时间地从一种调式转到另一种调式,就形成了交替调式。(黄虎威著《和声写作基本知识》149页)”“所谓调式交替是指在音列相同的条件下,调式主意的转移。”(吕宏久著《蒙古族民歌调式初探)68页)
篇9
一、教材分析
“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一节,包含“新陈代谢的概念”和“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两个知识点。其中,“新陈代谢的概念”是一个非常抽象、复杂的概念体系,涉及代谢的过程、性质、方向、实质、意义等概念要素,是对前面所学内容(酶、ATP、光合作用、细胞呼吸、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等)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是根据新陈代谢的两个相反方向(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对不同生物的代谢特点进行分类归纳。整节内容除了化能合成作用外,其余都是初中生物学学习过的相关知识和本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另外,该节内容还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内环境的稳态等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目标定位
1. 知识目标
1)从化学变化的性质的角度,明确细胞内的化学变化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两个方面,说出物质代谢的内涵(一个交换,一个转变)和能量代谢的内涵(一个交换,一个转移)。
2)从代谢方向的角度,明确代谢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方面,领悟同化与异化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把握新陈代谢的实质,领会新陈代谢的意义。
3)从代谢过程的角度,认识生物体的代谢活动发生在机体与环境之间以及细胞内部。其中,细胞内部的物质转变和能量转移是代谢核心。
4)根据典型事例将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加以分类归纳。
2. 情感目标
1)结合同化与异化的对立统一关系等内容,接受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
2)结合代谢类型的有关知识,体会生物学的科学价值。
3. 技能目标
1)以新陈代谢的概念体系为例,接受概念学习方法的训练;以代谢类型知识为载体,接受组织策略的训练。
2)剖析同化与异化的对立统一关系,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三、教学组织
鉴于上述分析,教学设计应紧紧围绕所设定的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让学生历经概念的形成或同化过程,建立新陈代谢的概念,剖析新陈代谢的概念要素,并将其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概念体系;通过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概念,促进对概念的深刻理解,从而接受概念学习方法的训练。
1. 新陈代谢概念的学与教。概念的获得,实质上就是要理解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学生获得概念有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两条基本途径。所谓概念的形成,是通过分析大量的具体实例,概括出其共同的本质属性,概念获得途径为“具体―抽象”;所谓概念的同化,就是运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提示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使学习者获得概念的方式,概念获得途径为“抽象―具体―抽象”。
概念的获得既然有概念形成和同化两种方式,那么概念的教学也可以采取相应的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先向学生呈现某个概念的具体实例,然后要求他们分析概括,归纳出相应的定义。另一种方法是先给学生一个概念的定义,然后要求他们识别具体实例,分析这些实例是如何代表这一定义的,最后,根据具体实例,再次陈述和讨论这一定义。
新陈代谢是一个高度抽象和概括的概念,在学生认知结构中,没有用以同化的上位概念,但已习得了酶、ATP与新陈代谢的关系、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动物和人体的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细胞呼吸等具体的代谢知识,因此适合于采用概念形成的途径来获得概念。教学时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植物代谢和人体代谢的核心知识,从而进入概念形成过程。然后组织学生思考、讨论:
1)植物、动物和人体新陈代谢都包含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两个方面,物质交换和能力交换发生在什么和什么之间?物质转变和能量转变主要在哪里进行?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之间有何关系?并完成下列表格。
2)假若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植物能否表现出生长现象?为什么?在人的一生中,体内的蛋白质在什么时期合成大于分解?在什么时期分解大于合成?临床上如何测定蛋白质代谢是否达到动态平衡?
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把握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的概念要点,并结合上面两幅代谢图解,确认哪些过程属于同化作用?哪些过程属于异化作用?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在物质和能量上有何联系?并完成下列表格。
4)不论是同化作用还是异化作用,其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主要在细胞内进行的,因此,新陈代谢的实质是什么?从而让学生领悟新陈代谢概念的本质属性是发生在细胞内的一系列高度有序的酶促反应,而酶的种类决定了代谢的方向。
5)假若生物体只进行同化作用而不能进行异化作用,或只进行异化作用不进行同化作用,或异化作用大于同化作用,生物体能否进行正常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由此可见,生物体进行新陈代谢有何意义?
6)最后,师生将新陈代谢概念的5个要素整合如下:
2.新陈代谢类型的学与教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是根据代谢两个相反的方向,对不同生物的代谢类型进行分类归纳,属于新陈代谢概念的外延部分。学生容易将自养型与异养型、光能自养型与化能自养型等相关概念混为一谈。原因在于他们没有搞清分类的依据,以及如何进行分类。有效的教学策略是先让学生建立起同化作用、异化作用、自养型、异养型等核心概念,再让他们运用组织策略自主地进行分门别类、归纳概括,教师只可适时指导,不可包办代替。
1)根据上面两幅代谢图解思考,植物和人体的同化作用方式有何不同?完成下列比较表,并让学生根据比较,尝试给自养型、异养型的概念下定义。下定义的过程,就是通过分析具体的实例,概括概念本质属性的过程,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比较分析、概括抽象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当学生建立起自养型和异养型的概念后,应及时地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概念,以促进对概念的深刻理解。教学实践表明,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概念,学生会感到更加亲切,学习概念的积极性就会倍增。事实上,运用概念于实际是一个概念具体化的过程,而概念的每一次具体化,都会使概念进一步丰富和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就更完全、更深刻。
向学生呈现下列反应式,并判断光合细菌和硝化细菌的同化作用方式属于自养型还是异养型?二者的同化作用方式有何不同?并完成下列比较表:
红螺菌在没有有机物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光能,固定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在有有机物的条件下,它又可以利用有机物进行生长。请判断其同化作用代谢类型。
篇10
【关键词】临床医学;本科毕业学年;外科学;教学模式;问题与改进措施
外科学是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临床医学学科重要的二级学科,涉及实验外科及自然学科的基础。现代外科学的研究内容不但包括损伤、感染、肿瘤、畸形及其他外科疾病的诊断、预防及治疗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而且还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诊疗方法的改进,外科学的范畴不断在更新变化。现代外科学体系庞大,不管在深度还是在广度均迅速发展,任何一个外科医生都不能再掌握外科学的全部知识和技能了[1]。如上所述,近年来随着外科学理论与技术的飞速发展,外科学不断呈现专业化分科,学习外科学基本理论和技能对于每一位有志于做外科医生的临床医学生至关重要。然而,临床医学生由于越来越大的就业及研究生入学考试等压力,外科学课程在毕业学年的学习,特别是实践环节的学习更容易被医学生所忽视甚至放弃,这对于毕业后或研究生住院医师临床工作中的临床业务训练及思维均可产生明显影响。因此,本文针对临床医学毕业学年外科学教学模式存在的诸多问题及改进措施予以探讨。
1 存在的问题
1.1 外科学教学体系不完善
大部分医学院校多重视外科学的理论教学,而轻临床实践带教,在外科实践中未带给医学生应该获得的学科知识。外科学是医学院校5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阶段必修学科,通常从第3学年下学期开始学习,整个学科学习时长基本达3个学期。在临床医学本科教学的第3、4学年,外科学理论得到了良好的讲述,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系统理论认识和训练。在临床医学本科的第5学年,即毕业学年,临床实习即开始,本科生开始在医学院或综合大学附属医院等各级医院开始接受以临床医生带教的临床实践为主的学习模式。通常教学医院在外科学理论讲授中有较系统的教学计划,投入良好教学经验的教师教授外科学学科理论。然而,在临床实践学习过程中,多数教学医院未建立将理论与临床实践良好衔接的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的外科学教学队伍;因临床工作繁重,也不能抽调专职带教老师讲述日常外科实践中遇到的理论知识,导致没有专业师资研究具有外科学的特色教学,更做不到对临床外科学基础理论、临床诊治的系统教育和对外科疾病相关知识的全面教学。
1.2 临床医学生毕业学年从临床实践中获得外科学知识的重要性被忽视
外科学为多数三级甲等医院的发展重点,多数大型教学医院已达到以系统或器官为依据的外科分科,如泌尿外科、乳腺外科、肝胆胰腺外科、血管外科等外科专科,外科学的发展及细化分科对于临床医学本科生对外科学整体的认识无疑具有强大的冲击力[1]。本科外科学教学以讲述外科学基本理论和训练外科基本技能为目的。临床医学生在毕业学年,虽已完成外科学等学科的理论学习,并通过外科学基础实验课初步得到了外科操作技术和技能的认识和培训,但多数学生对外科疾病并无立体的认识,也对外科疾病的诊治如手术原则等无清晰的概念。医学生进入外科系统各科室后不知从何开始学习和开展实践工作。相对于内科学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外科学对基础理论的掌握及临床操作能力通常要求更高,学习强度也更大。临床医学生在毕业学年面临毕业后的找工作、研究生入学考试等压力,甚至在外科等学科系统实践过程中脱离临床,放弃临床实践,从新开始毕业学年前的理论学习。
2 改进措施
2.1 制定符合毕业学年医学生学习需求和规律的教学体系
临床医学生并没有专门为其设计的实践学习及培训过程,目前的外科学临床环节也没有固定而有效的教学体系。随着规范化培训制度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临床实践带教教学较前有所好转,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临床医学本科生的临床实践积极性。通过,对临床医学本科生进行采访调查,普遍反映外科学课时压缩,教学内容节奏过快。因此,制定合适的教学进度方案,充分讲述外科学理论知识,将对医学生毕业学年掌握外科临床实践能力奠定良好基础。外科学实验课作为临床医学生的一门重要实验课程,通过良好教学可提高临床医学生的外科临床实践能力。但临床实习的医学生普遍反映外科学实验课课时安排过早,当开始临床实践时实验内容已经生疏。目前,多数医学院校外科学实验课与理论课程同步进行,虽然在校期间理论与实践进行联系有利了外科学学习,但是外科学实践更像是一门连接外科理论与临床实践的一门课程。如安排学时在毕业学年,可能更有利于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外科学知识。重视临床外科实践能带医学生的不止是外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带给他们良好的外科临床思维,这些可以使医学生对外科学知识的认识更立体化,更容易达到对知识的长期记忆[2]。
2.2 加强教辅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对毕业学年临床医学生的观察、沟通及采访,发现其普遍心理是怕临床实践占用了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复习时间,而且临床见习无专业指导老师,实习带教老师教学辅导欠佳。因此,构建良好临床教学模式,提升教学人员传授外科学理论技能和培训考试经验,能增加医学生在实习工作中获得外科学知识达到临床工作能力和研究生入学水平的信心。目前,多数教学医院的中青年带教老师多数参加过研究生入学考试,为硕士以上学位获得者,有丰富的学科学习经历,有严谨的学科思维模式,有找工作及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经历,对本科生的外科学培养有良好的经验和针对性。选拔具有优秀素质、德才兼备的临床带教老师,建立结构合理、团结一致的临床外科学教学队伍可将外科学理论与临床实践进行良好衔接,为临床医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对提升外科学教学水平,使医学生获取临床实践中遇到的外科学理论知识均有益处。发展外科学优秀带教师资,开展特色的外科学实践教学,建立对临床医学生知识水平及临床实践能力负责的本科生导师制,对以后的研究生升学及工作推荐进行评估评分,将有利于系统对医学生的外科学基础理论、临床诊治实践和外科疾病相关知识进行全面教育[3]。
2.3 加强外科学实验课程与临床实践精品课程建设
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的临床实习是最佳获得外科学知识的学习方式。如果能在外科学理论与临床实践学习中有良好的教学衔接,使医学生能受到良好的临床实践前教育,对提高临床实践能力,提高理论知识转化能力将有较多裨益。在医学院校尚无将实践教学编纂为教学教材的内容,没有可用的临床实践教程对医学生进行实践教学辅导,多数医学生因为无可利用的如实习手册等临床实践书目,导致在临床工作中难以掌握外科学知识重点和胜任临床实习工作。因此,建设临床实践精品课程能够帮助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掌握重要的外科学基础理论与实践技能,增加在实践工作中的信心,强化理论与实践学习的结合,提高对外科学整体的学习能力。
2.4 加强人文科学教育,提升医学生学习动力
医学科学是研究人类自身生命发展变化规律和个体疾病诊疗的科学。其对人类的影响力与关注度远远高于其他学科。作为培养医学专业人才的医学高等教育,除必须使学生具备牢固的医学基本知识和扎实的临床实践技能的同时, 还要具有多种综合能力以及健全的人格、强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外科学是一门临床医学科学,是以病人为中心展开的外科科学研究与实践,多需要对病人进行有创性操作,器官切除或重建等,不仅对病人身体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病人心理也有明确的影响。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对外科学实践学习环节至关重要。人文素质教育能够提升临床医学生对外科学学习的热情及动力,使学生们更积极的参与到理论和实践中,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4-5]。
综上所述,相比于内科学,外科学学习更为直观和立体,一个外科疾病,在外科理论和技能支持下很快能得到验证,获得完整的认识。在临床实践环节中学习外科学知识更为直观,更为实用,记忆也更为深刻。临床医学本科生在毕业学年如能带着问题在临床中学习外科学知识,将更能深入理解研究生入学等相关考试的思路,获得更优异的成绩;完善的教学模式及优秀的带教老师可培养临床医学本科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将对以后的外科学以至于整个医学科目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孝平.绪论[M]//陈孝平,汪建平.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5.
[2]陈创奇,李引,何裕隆,等.加强外科学教学管理,实施规范化标准化教学[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2,2(4):196-198.
[3]张学志,凌云阳,王观发,等.情景模拟与案例教学结合在外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10):1397-1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