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院的盈利模式范文

时间:2023-12-15 17:30: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研究院的盈利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研究院的盈利模式

篇1

[关键词]高级英语视听说 独立学院 任务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064-01

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当前英语视听说教学在内容和方法上都存在问题。因此,视听说教学需要一种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提高课堂效率的教学方式。

一、当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独立学院的学生属于第三批次录取,学习基础较弱,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特点,给教学的组织和管理带来了许多的困难,在实践中具体存在以下问题:

(一)视听内容题材主题单一

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形式多样的作品不断涌现,使原有教材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使其失去学习兴趣。

(二)传统的视听说课堂重听力、轻听说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重视学生听力技能方面的训练,忽视了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三)忽视了学生对语言及文化的学习

课堂上学生们关注视频的情节及可视性,往往忽视了对语言及文化的学习,不利于提高语言的输入输出能力。

二、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与动力

近年,任务型教学法被越来越多地用在英语教学上。以英国语言学家Jane Willis提出的任务型教学的理论模式为基础,以独立学院学生学习的特点和现状为依据,创设了一种以教师启动―学生主动―师生互动―学生自动的“四动”式新型的动态教学模式(帅江云,2010)。它能有效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听说水平。

三、视听说教学模式研究及实践

为改变目前的教学现状,必须改革旧的教学模式,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作者所在的独立学院2008级英语视听说课程所用的教材为王镇平教授编著的《高级英语视听说》,下文从课前、课上、课后三个方面来介绍教学实践模式。

(一)课前准备活动

1.研究课题的选择。选择知识性、趣味性、时效性强的教材及视频对整个学习过程能否顺利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程所采用的教材包括环境、科技等主题,每个主题又以一部相关的电影作为其载体。这些视频材料包括《毕业生》《克莱默夫妇》《费城故事》等。在教学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身份危机、家庭与婚姻、教育、中年危机、战争与感情等八个主题,并围绕这些主题整理出相关的课题。为有效地开展课堂活动,课前根据各个学生的英语水平、性格特点等综合因素将整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分组,每组4-6人,各小组选派一名组长组织协调任务分配、资料搜集等。

2.资料查询与处理。教师作为领导者和激发者启动整个项目,指导学生们利用教材中提供的补充材料、互联网等进行资料查询与搜集工作。同时,教师还向学生推荐与主题相关的参考书目及网站(en.省略/),并适时解答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思考与处理。

(二)课上活动

根据英语视听说课程的特点,首先要求学生在基本层面上了解影片或节目的内容,从中找出语言点和知识点,了解其知识及文化背景,并掌握主要情节。其次,要求学生分析探讨,归纳总结出主题,并探求其中的复杂矛盾。

1.学生主动展示学习成果。学生可以单个作演讲,也可以小组集体编排出小品在课堂上展现。在学生完成报告或展示时有互动环节,以增强学生在互动中的输出能力。完成展示以后,要回答老师及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除此以外,教师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课堂上穿插一些有趣的环节,例如分角色朗读、影片配音及片段表演等环节。

2.师生互动深入分析主旨及矛盾冲突。教师巧妙地设计问答题或提出有争议的辩论。学生们积极参与回答问题或集体讨论。在信息的交流与碰撞过程中,分析总结、提炼出独特的观点并提供理据。例如在学习《克莱默夫妇》时,教师引导学生留意情节中的前后照应,比如泰德在厨房前后的表现及乔安娜在电梯里的两次细节刻画,从微妙处鲜活的表演真切地展示人物内心的矛盾,剖析女性在追求自身价值与承担家庭责任之间的矛盾。

(三)课后书面总结的提交与评价

课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强调学生的书面语言输出能力。学生在完成口头展示后,将以书面形式提供其演讲稿及总结体会。然后,教师根据各组展示的成果、课堂表现及总结等进行评价。为了使学生重视平时学习,课程实行学生平时学习、课堂表现以及作业占总成绩70%,而期末考试只占30%,从而使考查更公平有效。

“四动”式教学模式展开的动态教学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学生的学习。此外,以任务型教学理念及其模式为基础,立足于教学实际,从最基本的问题来研究,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主动性,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7-0023-03

引言

当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应用性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中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迫切的任务。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学科建设为核心,因而过多强调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教授,忽视了实践教学在学生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使得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在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使学生缺乏必要的专业实践动手能力,也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社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尤其是对于技术性及实践性较强的工科专业来说,这种矛盾越发成为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电子技术的日趋成熟与高速发展,数控制造技术日渐成为现代制造业的核心力量,制造业对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数控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数控专业是高校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面向现代化机械加工行业设立的一个实践性及技术性较强的工科专业,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大多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性。传统教学中,由于较多的原因,该专业在具体课程开设及人才培养中存在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脱节的情况,严重阻碍了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及技能的培养。因此,要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必须对现有的传统教学观念及模式进行改革,尤其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融合。本文以我校开设的数控专业为例,对该专业引入“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数控及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

“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离的教学形式,将理论讲授、实践操作、技能训练等集中于一体,突出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综合性与实践性。[1] [2] [3] [4]其实质即是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将实践教学融入理论教学中,在实践教学中又加深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与应用,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实现了实践中学理论,应用中学技术,突出了学生动手能力与专业技能培养。其特点是:1.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互融合。通过教学场地、内容的相互融合,以项目为依托,将传统理论教学中的课堂搬到实训场地,结合产品的实际生产学习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并通过实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从而解决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知识重复等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2.打破传统教学方式中理论课与实践课时间段相互独立,进而造成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的局面。根据课程特点及内容的实际需要,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通过结合相应的实践操作来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间、空间上的统一,使学生在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同时,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促进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这不仅在降低了课程学习难度,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在对国内高校现有数控专业教学模式分析研究的基础上[5] [6] [7] [8],我校结合数控专业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及需要,对数控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如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一体化”教学观念的设定与实施

我国传统教学观念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通常被分割成相对独立的两个环节,理论教学中主要以课堂讲授为核心,通过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完成对课程内容的教学;而实践教学则以实训中心及校外实训基地的现场操作及观摩实习为主,集中在如何对设备进行操作与使用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实现理论与实践在场地、时间上的相互统一与协调,进而造成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上的相互脱节,使专业知识学习在内容与形式上重复、孤立。此外,理论教学方法单一,多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及多媒体教学,导致学习内容抽象、枯燥,学生对课程内容理解困难,无法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程应用相结合,所学知识应用性较弱,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均不理想。例如,《数控编程》中在讲授数控车床对刀方法时,学生对涉及的坐标系、坐标原点、对刀过程等知识就很难理解和接受,在该部分内容学习中如果能结合相关仿真软件及学校现有机床设备,进行仿真操作演示、示范讲解及实际操作训练,学生就能较好地理解课程中的专业术语及对所学内容进行实际运用。因此,在专业课程教学计划制定时应着重注意理论与实践教学在内容、时间及地点上的相互结合,对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学时比例应根据课程的特点进行合理设置,课程安排应由浅入深,理、实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充分发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间相辅相成的作用,促进学生基础知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体系的优化设置

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促进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须根据专业的要求开设课程,并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相互协调的原则合理设定课程的先后顺序、安排课程讲授的内容,并对理论与实践教学进行调整,根据实际的工作任务、过程及条件组织课程。针对“一体化”教学课程设置,我们提出如下建议:1.根据专业要求进行课程设置及调整,对专业应开设的全部课程、设置的课程顺序及课时组织专家及企业相关技术人员进行集中讨论,制定课程设置方案。2.教学内容的确定不再以学科体系为中心,而是以社会的实际需要及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目标,重组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学以致用的特点,在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其实践应用能力。3.根据专业特点,以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为依托,设置相应的教学模块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将所学专业知识融入生产实践中,避免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脱节、重复,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就业竞争力。4.对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知识、技能的课程内容,可采用课外时间通过学生自主地参加课外活动或相关专业的技能竞赛等方式来完成。此外,学生还可以借助图书馆提供的专业书籍和学校建立的专业课程网络资源来完成相应的工作,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及实践动手能力。

(三)“一体化”教材的编制

传统教材一般过分强调全面、系统的理论知识,而忽视了与实际生产的结合,且教材内容更新缓慢,一本教材有时用了十几年也不换,这些均不符合“一体化”教学的需要。“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学中使用的教材要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结合学校实际教学条件及发展特色,以服务社会为主线,突出专业特色。可通过组织相关教师对本专业现有课程内容进行研究,并根据自身的办学需要及专业建设特点自编校本教材,将课程加以整合,课程内容可通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模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习。首先,要整合教材,应紧跟时代步伐,根据社会需要、专业特点来补充教学内容,将专业领域内先进的知识及时引入到课程中来,将课程内容中与实践关联不大,且基本过时的内容删掉,使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紧密结合。其次,要制定“一体化”课堂教学计划,编写讲义、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并通过将教学内容模块化达到教学目的。此外,更要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开发制作与“一体化”教学相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及相关教学用具,以提高教学质量。

(四)“一体化”教学考核方案的制订

“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技能的培养不是用单一的评价指标能够评定的。因此,考核时既要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要兼顾其实践操作能力及水平,以此作为制定教学考核标准的依据。建议教学考核可以根据不同阶段的要求设定考核标准,合理划分考试结果所占比例,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进行综合评定。例如,可根据本校实际情况采用课程考试方式,考试分值以满分100分计算,合理划分实验成绩、理论成绩、平时成绩所占比重。此外,注重实践评价,除了对实习实训情况进行总体评价,还要创设条件对学生进行单项能力的评价。学校可开展一定专业内容的知识、操作技能竞赛,增强学习竞争气氛,也可将其作为检查教学效果的一种方式,同时要求学生在毕业前获得相关专业技能证书。

(五)“一体化”教学硬件设施建设

硬件设施建设为进一步提升“一体化”教学效果及质量提供了充分的物质保障。在学校大力支持下,通过政府贷款及学校投入,我院先后购置了教学、实训所需的较为完善的实习实训设备,先后建立了数控模拟编程实验室,CAD / CAM实验室,可控编程实验室及工程实训中心等,为“一体化”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通过参考同类院校实训中心建设中的先进经验,并结合地方机械制造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我校在工程实训中心建设中既突出了学生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又突出了满足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同时为校企合作提供了条件。中心分为两个厂房,划分了传统加工设备实训区、数控加工实训区及先进加工设备实训区,包括传统加工设备(车、铣、刨、磨、钻等),常用操作系统的数控车、铣加工设备,数控加工中心、线切割、电火花成型加工设备等。此外,由于滁州市为国内较大的家用电器及其模具加工生产基地,设备的购置也重点突出了地方经济建设的需求。教学过程中应根据现有设备、课程实施进度安排及人员状况等,编制每班实训基数及合理安排实训时间、配备相应的教学设备。

(六)“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要培养出具有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需要建设一支具有综合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即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具有熟练的实践操作能力。为了提高教师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综合能力,我校专门制定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计划,对专业教师进行培养:1.制订教师培训进修计划。根据院部师资队伍情况及发展,确定教师进修方向及名额,鼓励教师参加技能培训,对专业教师参加学习进修在政策上给予倾斜。2.建立专业教师挂职锻炼制度。针对大多数教师一直都在学校,实践经验较为匮乏的情况,组织专业教师利用寒暑假或脱产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学习企业先进的技术及经验,以使其掌握新的专业知识及技能,提高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3.校内培训。安排教师在假期进行培训实习或参观学习。开展行业或专业的社会调查,了解本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同时,通过学校牵头,加强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企业建设,将教学中的一些成果带到企业中,并从企业中发现新的研究项目,相互学习,在提高教师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此外,还邀请数控方面的专家举办专题讲座,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培训。

三、结束语

我校数控专业通过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为我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在实践中也存在着较多问题。例如,课程改革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随着招生人数增多,设备配置不能完全满足相关专业的教学要求,如何合理使用现有设备,制定更加实用规范的实习分配方案及制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教材的开发水平还需提高,使其更加突出专业特点,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在专业学习中学生喜欢实践操作,轻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易造成专业基础知识相对缺乏的现象,需在教学中加以正确引导。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在深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与总结,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加以改进,只有这样才能完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崔玉成,付红杰.谈数控专业一体化教学方案的实施[J].职业教育研究,2010(6):101-102.

[2] 丁家献,李健龙.浅析数控专业的一体化教学[J].广西轻工业,2011(5):170-171.

[3] 董炳洪.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实施数控专业一体化教学[J].职业教育研究,2008(8):145-146.

[4] 邓媛媛,聂志萍,肖晓兰.数控技术教学体系建设初探[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4):45-47.

[5] 彭智娟,殷永贵.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岱宗学刊,2010(4):96-97.

[6] 金清肃,李文忠,等.应用型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基础课实践教学的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132-134.

篇3

【关键词】法院档案管理;新模式;构建与应用;研究分析

引言

对于法院档案管理来说,就是指对一些基本案件的具体过程以及卷宗进行一个初步的管理,来保证以后查阅的方便,并为以后的案件审理提供一个基本的参考。因此本文将对目前法院档案管理的新模式构建与应用进行分析,主要从进行法院档案管理的新模式构建与应用研究的意义、法院档案管理的新模式构建与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法院档案管理的新模式构建与应用策略等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并提出科学的发展策略,促进法院档案管理工作的与时俱进。

一、进行法院档案管理的新模式构建与应用研究的意义

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过程中,档案管理工作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它关系着社会案件的审理以及结果的判定,并且对以后的案件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因此对目前法院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及时地分析存在的问题对于法院档案管理工作的的顺利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次,通过研究可以促进目前的法院档案管理工作,改变传统的、不合时宜的管理方法,来进一步促进档案管理方法的进步;最后,通过开展法院档案管理的新模式构建与应用研究,可以进一步规范法院工作,促进案件的公平、有序管理,为进一步公平的审理案件提供一定的借鉴,实现国家司法工作的规范化运行。

二、法院档案管理的新模式构建与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法院档案管理技术手段落后

根据目前的调查显示,在法院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档案管理技术手段落后的问题。简单来说就是所有的档案仅仅是通过纸质化的方式进行保管,这样就容易造成法院档案的遗失和破损,不利于查阅和保存,同时还会对今后的档案应用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尤其是随着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资料开始面临信息化的问题。对于法院档案的管理来说,同样出现了管理技术手段落后的现象,这将对法院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会大大降低法院档案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所以必须要采取科学的档案管理手段,实现档案管理的与时俱进。

(二)法院档案管理意识比较薄弱

除了以上问题之外,在法院档案管理新模式构建的过程中还存在着法院档案管理意识薄弱的问题。因为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之下,档案资料问题关系着法院工作的效率以及基本的考核标准,所以说如果缺乏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将会严重影响法院案件审查的效率,甚至会对正在进行审理的案件造成严重的影响。要知道,意识问题将会对实际操作程序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那么如果没有好好利用法院档案管理意识,发挥意识的重要作用,那就不利于法院档案管理的发展与进步,所以必须要进一步解决法院档案管理意识薄弱的问题。

(三)法院档案管理缺乏专业的人才

最后法院档案管理新模式的构建,还必须要具备专业的新技术管理人才。因为通过目前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的法院档案管理人员都是采用一些老员工来对档案进行管理。虽然这些老干部对档案的运用和查阅具有十分丰富的经验,但是却并不具备使用现代技术的能力,因此这个矛盾的存在将会严重制约法院档案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必须要加强专业档案管理技术人才的引进与变革。

三、法院档案管理的新模式构建与应用策略

(一)加强法院档案管理信息化模式构建

法院档案管理的新模式发展的方向就是不断地与时俱进,进一步加强法院档案管理信息化模式构建。通过将法院中的案件档案都通过计算机来进行管理,逐步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这样一来就进一步方便了相关人员的查阅和管理。首先,要引进专业的计算机设备,来实现档案管理的设备的完备;其次,还要安装一些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管理的网络化;最后,还要加强法院之间的档案信息化连接,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和一体化进程。

(二)以现代化管理理念构建法院档案管理新模式

为了更好地实现法院档案管理的新模式的发展,还要加强对档案管理意识的培养,并以现代化的管理理念构建法院档案管理新模式。首先,档案管理人员就必须要具备现代的档案管理理念,采用高效率的工作方式,来实现对档案的管理和应用;除此之外,还要在档案的保存和管理过程中,不断地去学习和借鉴其它先进的管理方式,这样就可以进一步促进法院档案管理工作的与时俱进,发挥现代化管理理念的重要作用,为法院档案管理新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一定的意识和理论基础。

(三)分配专业的法院档案管理人才

最后,在法院档案管理新模式构建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分配专业的法院档案管理人才。第一,要对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进行一个严格的测评,这样就可以保证对档案管理工作的熟悉程度进一步提高,便于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二,还要对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操作水平进行测试,因为只有具备熟练地机算机操作能力,才可以进一步来辅助法院档案管理工作,促进档案管理新模式的发展,使得法院档案管理工作朝着信息化的方向稳定发展;第三,还要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测评和考核,来保证管理人员的能力和知识水平不断提高与进步。

四、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在目前法院档案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档案管理模式的落后等,因此本文提出了合理地解决措施,以信息化的档案管理方式进行研究和分析,来进一步促进法院档案管理方式的变革与应用,实现档案管理的科学化、高效化。

参考文献:

[1]李瑞.构建法院档案工作新模式之我见[J].陕西档案,2014(02).

[2]翁东东.毕尧翔.基于云计算的法院档案管理系统研究[J].电子世界,2014(07).

篇4

关键词: 数据库原理;协作化教学;教学方法;课程改革

1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的教学现状和效果概述

该课程在管理学院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公共专业基础课,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数据库系统管理数据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水平。课程分理论教学、应用实验和课程设计三个部分,数据库管理系统采用SQL Server 2005,考虑到学生的专业方向、课程基础和接受能力不同,核心课程内容要求学生熟练操作数据库,掌握数据库的建立和查询,完成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加工、存储、传递和检索利用。开设这门课,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对数据库技术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其次还要研究如何使学生能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触类旁通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和操作技术。相信首次开设这门课程的教师都会碰到这些问题,因此必须要系统地学习相关的课程知识,系统地研究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更侧重于动手的操作实践能力,让学生能针对用户需求,设计和开发出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支撑的管理信息系统来辅助解决管理中的问题。

随着网络数据库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课程教学将着重发展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在全面掌握原理和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应用了解发展历史和趋势,不断提高对数据库技术的认知水平,有利于综合性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理论教学是重中之重,为学生的具体应用和设计开发打下基础,要作为必修课程进行安排;应用实验能让学生通过系统操作平台的使用更多地了解抽象概念的具体实施,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课程设计则是学生通过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提高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也是课程体系结构中的重点,促使学生融合其它学科内容对管理中的具体问题用信息化手段辅助进行解决,达到实践应用的教学目的。

通过对以上课程安排的介绍,可以看出数据库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还需要进一步进行优化。网络数据库技术支持的信息系统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各管理模块的协同化、协作化应用。所以遵循课程的技术特征,采用协作化的教学模式能促使教学目标最大化,让教学重点更明确、教学内容结构化,与其他课程内容融合但不重复。如在阐述数据库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SQL语言在实验室局域网内进行C/S模式的联机调试;阐述异构数据库转换的时候可以利用不同类型的数据文件进行导入/导出操作;阐述数据库安全性的时候可以结合前沿技术成功案例,使学生将抽象的概念融入到具体案例中去,这样课程的体系结构也将随之不断完善。

2 教学对象的组织管理和目标设定

数据库课程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经常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技能的传授为重点,教学模式僵化,缺乏开放性,学生的创造性和探索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学生之间以缺乏集体性和分工协作,不利于合作精神、社会意识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而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这门实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中,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为今后参加工作和进入科研活动打下良好基础。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而协作化教学模式则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处于从属地位,发挥辅导、指引和激励作用,强调学习过程中以任务为驱动,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相互配合、相互交流,共享学习成果,培养学生之间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这种专业基本技能是他们将来获取工作岗位的基本能力,更是一种社会适应和行为规范能力,学会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以及工作中的人际交流、劳动组织、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心等,培养学生在多样和多变的职业生涯中具备专业发展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具备这种终身可持续发展专业能力的毕业生,在将来进入职业生涯后才能逐渐表现出其个人质素的优越性。

协作化的教学模式可根据现行课程和评价体系,多启发训练学生的思维和协作能力。学生可按兴趣特长自愿三两人结成教学实验小组,提前让学生了解协作化模式的基本内容和方法,阐明互助协作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小组成员间有明确的分工协作关系,发挥教师在教学实验中的指挥控制职能。

学生按照所规范的教学内容、协作要求和权限等完成实验操作,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培养自我创新和自我激励的学习意识。在整个教学实验过程中,应该把目标重心放在能够改进教学品质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实验兴趣的形成上,通过及时发现问题查遗补缺,适时矫正偏差,控制教学品质,重视学生获得答案的反应过程,向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不但能了解学生的思维品质,也可可诊断其学习中的困难,有利于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补救措施。

3 协作化教学内容的编排和选定

协作化教学模式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共同提高,但这是以细化学习内容为前提的,如果不加以精心安排,就会使协作流于形式。通过多个学期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以下值得进一步总结完善的协作化教学内容。

3.1 数据库远程检索

数据库远程检索的意义在于加深和巩固学生对一些有代表性意义数据库联机远程访问的意识,利用任务课题远程访问各大数据库检索平台查找信息资料,如利用知网、维普或万方电子文献数据库检索学术论文;利用国家图书馆的书目数据库检索已出版发行的书目数据和文献信息;利用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等外文在线数字化馆藏数据库检索特色中国馆藏等。可以针对每个学生,按最有效的个人化原则来安排任务,注重培养自学能力。通过任务课题和案例教学、情景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信息素质。

3.2 SQL操作语句

SQL语句是数据库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在SQL Server 2005数据库管理平台的教学中占有较大的学时比例。首先讲解表的二维结构,行的一维方向,列的一维方向。先从查询语句Select…From…Where的讲解开始。其中的From子句确定查询的数据源,Select子句则确定从表中列的方向上选择哪些字段,Where子句从行的方向上选择了满足条件的记录。这样一来,紧紧围绕着行和列的二维概念,让学生对查询有切实的理解。有了查询的基础,授课内容就能扩展到多表查询,将From子句后的查询数据源从一个表扩展到多个,并在多表查询的基础上进行表的连接运算。在关系数据库理论同现实的对应过程中,理论中的“关系”就对应SQL Server中的二维表,理论中“关系的连接”对应SQL Server中的“多表连接查询”。两个表的连接是有前提条件的:从表象上看就是两个表有“共有字段”;从理论上讲,是在设计表结构时为了消除冗余和依赖等要求,人为地在表与表之间设置的共有字段联系。这才为多表连接提供了前提。通过这样的讲解,使学生在理解当前所学查询内容的基础上,也对数据库理论中的关系代数和数据库设计做了进一步阐述。SQL Server在多表查询环节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数据库理论的关系代数和设计规范。学生在熟练掌握Select读的操作语句基础上,继续讲解Insert、Update、Delete等写的操作语句就要容易得多。最后可以讲讲SQL语句的优化,即在现有的软硬件资源基础上,如何编写合理的SQL语句,以优化数据访问,减少系统开销,获得最大的数据处理效果。日常使用的系统中,劣质SQL语句和优质SQL语句之间的速度差别可高达近百倍。SQL语句优化的基本原则是:通过尽可能少的磁盘访问来获得所需要的数据。协作化教学过程中,除了要照顾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外,还要适当提升难度,设置相应的操作实验题,引导自学和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不仅要“授之以鱼”,更强调“授人以渔”,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全面素质的提高,是对传统教学的发展。教师一方面要通过引导,把握整个教学过程的内容和进度;另一方面采取多种方式激活思维,传授思维方法,提高思辨能力,鼓励相互合作,促成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总结,形成体系,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3.3 数据库设计与信息系统的联机调试

数据库设计和程序设计开始之前,需要先明确各自分工,统一程序所使用变量和参数的名称、类型及数据库结构,设计过程中及时相互协商与探讨。然后在给定的环境中,进行符合应用语义的逻辑设计,提供一个确切存储结构的物理设计,建立实现系统运行目标并能有效存取数据的数据模型,数据存储独立于应用程序,易于维护、易于理解、效率较高。可以利用数据库支持的开源电子商务系统,如网上商店做单机本地调试,打开程序源代码和数据库源文件,组织学生小组分析实例,讨论关系数据库设计的若干原则,如:合理选择规范化程度和范式要求,消除数据删除、插入操作中的异常现象,降低数据冗余度,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安全性等等。

4 教学过程和效果的评价

协作化教学模式的学习过程和效果如何,教师要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可以包括: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技能的能力、学生协作态度的变化等。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如教师的书面和口头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等,激发学生进行下一步协作学习的兴趣。选择适当的实验操作内容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进行协作学习,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从而实现知识技能的主动获取和主动构建。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技能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意识,而且有利于将来学生职业生涯的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1]姜代红,基于任务驱动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自主-协作学习模式,计算机教育,2011(24).

篇5

医院档案数据资料中包含了医院工作中的很多重要内容,是对医院整体内容的存储,通过这些档案数据即可以看到医院的发展,也能够分析出相关医学技术的变革,而且通过深度加工这些数据资料之后,还能够为领导层提供一些决策支持信息。因此,在议员中建立档案管理制度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现如今的医院档案管理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当前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改革措施。

2 医院档案管理的意义

医院作为一个涉及到众多群体的机构,建立一个系统、科学的档案管理制度是非常有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般的医院档案管理包括:医院从成立到现如今的发展历史记录、基础建设信息存档、医院内部人士信息等。另外,通过医院的档案管理资料,可以监控和分析出医院的发展历史,医院的工作效率改变等,而且非常方便相关人员查看档案资料信息。比如设备档案信息,相关人员可以非常快速的了解到设备的型号、性能等,及时的对一些老旧或者损坏的设备给予更新换代,保障整个医院能够快速、高效的运转。因此,对医院建立全方位的档案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3 现行医院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足够的档案意识

虽然信息化时代已经发展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在医院中,依然有很多科室的工作人员甚至是领导层,对档案管理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其并没有实际的价值,所以没有给出足够的重视。这也直接导致一些工作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并不注意相关资料的收集,因此使得很多信息无法及时、准确的记录在案,严重损害了档案的正确性和价值。这也会使得后期对医院整个内部状况无法做出及时的评估和调整,不利于管理决策层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

3.2 档案材料不齐

通过相关调研可以发现,很多医院的档案材料并不齐全。这主要是由于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个是由于相关单位并未填写或者上报真实、准确、齐全的档案资料。因为医院档案管理中涉及到的部门众多,而且部分工作人员由于未建立正确的档案价值观,因此在填写、整理相关档案资料时,会导致很多重要信息的缺失、遗漏。另一个就是一些工作人员在阅读档案资料时,可能处于无心的举动,导致档案资料缺失甚至是忘记归还等,都会导致档案资料的残缺不全。

3.3 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

由于许多医院并未从根本上认识到医院的哪敢管理的重要性,因此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也不注重档案管理制度是否合理,更不用说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来约束和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在相关档案的格式、内容等方面缺乏统一的要求,整体工作状态比较随意。甚至在有些地方,对档案资料依然采用传统的手工记录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仅非常不利于快速查找,而且浪费资源。另外,针对档案的收集工作缺乏科学的过程,档案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3.4 专业档案管理人员的缺失

目前,除了一些非常大型的医院之外,很多医院里并没有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一般由医院科室内部的员工兼任。但所谓“术有专攻”,因此这些科室的工作人员本身并不具备专业的档案管理知识,所以实际建立、获取的档案资料十分不规范,非常不利于后期资料的查找,而且也不具备相应的参考价值,失去了档案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意义。

4 医院档案管理模式改革探讨

4.1 档案资料数字化

目前计算机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在医院档案管理中也是非常有必要采取信息化模式,将这些档案资料数字化,这既是顺应时展的潮流,也提高了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由于长期以来,在人们的心目中对档案资料管理的重视程度比较低,因此对档案管理的方式也比较落后,而且在实际的调查中也能够发现,很多医院依然采用传统的管理办法。然而,在现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信息存储更加方便快捷的时代,档案资料管理必须转型,必须与时代接轨,才能够满足现代社会人们的实际需求。

另外,档案资料数字化,也有助于根据数据资料进行深度分析。比如通过建立设备档案资料信息系统,包括设备的年代、功能、价格等信息。一旦某台设备出现故障,可以及时的在信息系统中进行相关标记,当设备数量达到预先设定的阈值时,通过系统报警,可以及时的提醒相关人员调整当前的设备数量,对设备进行维修或更新换代等,而这些都是传统的管理方式无法提供的服务。

4.2 档案管理人员专业化

在医院中设立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是非常重要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另外针对档案管理人员应该进行相关的专业化培训,提高其对于档案管理的认识,当然最好是能够聘请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管理。然而对于很多医院并不具备设立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或者聘请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但可以针对当前涉及到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应该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另外,为了进一步调动整个医院工作人员对于档案资料的重视,也为了建立和手机更加规范化的档案资料,可以针对所需档案资料制定一个比较具体、详细的说明,并开展员工相关内容学习,培养每位职工的档案意识。这样会使得后期档案数据的准确性以及收集效率都得到答?偷牡鞲撸?只有这样的数据资料才具有研究价值,才能够为决策层提供决策依据。

4.3 档案管理制度规范化

因为档案数据资料对了解医院的整体情况非常重要,因此需要建立非常规范的档案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够得到更具有价值的档案资料。首先需要简历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明确档案管理人员的职责,以及介于档案资料人员的职责,避免档案资料丢失、不全等状况的出现。其次,分管领导应该做好带头作用。利用这种上行下效的管理办法,从源头上改变员工对于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和认识,进一步促进档案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

篇6

0 引 言

随着国家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成为推动教师专业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然而,与国家近年来在相关领域的巨大投入相比,中小学学科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并未显著提高,“信息技术在教育改革中至关重要”的效果并未显现。究其原因,中小学教师日常教学中使用技术的能力和意愿成为决定性关键因素之一,教育信息化改革10年来,广大在职教师在技术应用方面一直处于一种被动状态,福建师范大学杨宁博士的研究明确指出至少目前来看“在职教师的集体习惯甚至是排斥教育技术的”。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其职前所受的能力培养与其职后的专业发展是正相关的。地方师范院校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更能有效促进欠发达地区缩小数字鸿沟,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新课程改革深度和广度。

1 地方师范院校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地方师范院校泛指省级教育厅管理的师范大学和师范院校,以云南省为例,目前共有玉溪师范学院、楚雄师范学院、曲靖师范学院、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几所地方师范院校,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相比,其办学条件较差,部分院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偏低。其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受到一定客观条件的限制。

以笔者所在的师范院校来看,地方师范院校的生源80%以上为农村生源,其中学阶段接触信息技术的经历较少,家庭中也鲜少有能力为其提供信息化学习的条件,进入院校学习后,其对技术的意识态度、已有的技能等储备都使得对其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面临更大挑战。

长期以来,绝大多数师范院校都参照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来指导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课程设计,对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主要依赖 《现代教育技术》这一门课程。一直以来,对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存在两个很明显的误区,要么过分强调技术的广度,追求技术的新、奇,而忽视技术应用的基本技能;要么将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等同于学科教学法,注重教学设计、教学技能训练,对技术的整合能力完全忽视。虽然众多师范院校都承认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是职前教师能力培养的必备内容,但是研究表明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依然令人堪忧。

2 地方师范院校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应用研究

2.1 师范院校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目标

福建师范大学杨宁博士在其研究中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核心做了归纳,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主要包含信息素养、技术融入学科的教学能力和教育技术研究能力,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构成势必以这三个核心能力的框架为“母体”,其与在职教师的区别应该是发展的层次。杨博士指出:职前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发展应该定位为“开阔视野、提升意识、强化基本技能”。纵观国内相关研究成果,笔者认为这一定位是中肯而恰当的。

2.2 完善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是对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进行培养的重要载体,我们充分调研了各相同层次师范院校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模式、内容、教学效果等,对培养内容的模块进行了调整,实现以《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为基础,以《多媒体课件制作》、《网页制作》、《图像处理》等教师教育技术技能限选课为补充、以职业技能大赛和MOOC课程为延伸的一体化培养内容,使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通过培养得到真正意义的提升。图1所示是地方师范院校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一体化培养模式。

图1 地方师范院校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一体化培养模式

2.2.1 重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内容模块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是目前各地方师范院校实施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主阵地,我们综合了各院校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应主要体现在对地方师范职前教师教学媒体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利用与设计制作、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设计的培养三方面。这三方面涵盖了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从“课里到课外”教育技术应用全程,以帮助职前教师养成“技术解决教学问题”的思考习惯,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内容设计与加工、进行教学活动组织与管理。综合以上分析,笔者构建了地方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内容体系,本文以信息化教学资源利用与设计制作内容模块为例说明,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示例

其中信息化教学资源又包括图3所示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

2.2.2 改进《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策略

整合策略是几个著名的组织(如ISTE/NCATE,2003)强烈推荐的促进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策略,它的主要优势在于对有意义的真实问题的解决。职前教师是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而不是学习计算机技术。虽然这种策略依赖于开设课程的教师对技术整合的理解与实践,对于所有开设课程的高校教师的技术整合的专业知识要求较高,但却是所有策略中较为理想的选择。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在封闭环境中学习技术不利于职前教师在真实教学环境中迁移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实施了如下策略:

图3 信息化教学资源类型的具体内容

针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我们的策略是从中小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现代教育技术能力需求的案例入手,每一个模块中都设计了实践环节和教育技术课堂教学应用案例,以培养学习者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思维。联合多个同类院校力量及借助社会化免费网络服务资源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让学习者在学习中使用技术,在“做中学,在体验中学”。

笔者以《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内容中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制作与利用”部分课程为例,选择其中的 “图片素材处理技术”模块,介绍整合策略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本模块主要介绍了图像的基本知识和图像处理编辑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学习者应当能够熟练利用图像处理软件解决使用图像时遇到的一些问题,教学中用的图片不光求美,更求简洁,要避免冗余信息的干扰,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动手练习。该教学内容的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任课教师课前准备

教师在本节课程开始之前,通过多种渠道搜集和制作本节课所需案例。首先制作了以图像的基本知识和图像处理编辑的一些方法和技巧为主要内容的微课,上传至学校网络教学平台;通过微信平台制作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学习需求及学习准备;教师还准备了和各个专业学科类别相关的原始图片素材,通过百度云盘分享给所有学生;待学生本节课学习结束后,向学生布置任务,通过学习论坛提交图片处理的实践作业。

(2)职前教师的课前准备

本节课开始之前,学生已经在前面的课程教学中登陆过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已注册有任课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让学生使用的网络存储工具(百度云盘等),对教师使用的诸如由淮南师范学院孙方老师主持的“且行教育技术论坛”等知名论坛较为熟悉。

(3)教学流程

环节一:观看微课视频,进行模仿操作

由于学生的专业背景及技能背景不同,利用微课完成本节课的技术要点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视频课程可以反复播放的特点也可以满足该部分内容操作较为复杂的学习需要,该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完成本模块的技术要点学习,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技术要点,做到每个学生都基本掌握。

环节2:任务驱动,完成实践任务

向学生强调本模块的实践任务是每人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完成相关学科中小学某个教学内容的课件封面设计与制作。学生利用掌握的技术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学科内容,根据教师的选题及提供的素材完成图像处理操作任务。

环节3:作品提交、互评鉴赏

学生完成作品后,将作品上传至自己的百度云盘,论坛提交云盘分享链接提交作品,班级所有同学均可在论坛中看到同学的作品,由于相同专业学生的选题是基本固定的,学生完成作品的优劣对比较为明显,网络教学平台的平时学习记录功能又可以极其准确地记录学生的平时学习,有效促进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和兴趣。

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整合了网络教学平台、论坛、云盘等多种类型的技术工具,让职前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多种教学技能的运用流程,在使用中逐步学会各种工具的使用等。地方师范院校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其网络教学资源有限,如笔者一般借助社会化网络工具及其他教师开发的开放网络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是一个理想的选择,这既有助于拓展有限的教学资源也可以在此过程中向学生传达相关的应用思想。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师范生置身于真实的情景中,在分析和模仿的过程中学习到知识,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有利于良好教育技术能力的形成。

2.3 多门课程联动、动态培养职前教师教育的技术能力

国内诸多相关研究已经得出充分结论,目前广大师范院校广泛采用的《现代教育技术》虽然仍是提高师范生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但它绝不是唯一途径,独立课程更显示出它在知识迁移方面的局限性。目前,我们为了着力提升职前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在师范类专业学生的课程体系中设置了教师教育类限选课程,学生必须在学习期间选修够一定的学分方可毕业,这类课程涵盖了技术类如《课件制作》、《图像处理》等及教育类技能课程。从学校层面对师范类学生的技能进行了规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

2.4 构建良好教师教育系统促进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有效提升

近年来,我校在提升教师教育系统优势方面做了诸多尝试,影响较大的有每年一度的学生职业技能大赛,主要由两方面构成:其一是信息技术作品大赛,鼓励学生在课程学习之余参与大学生计算机作品赛,有效促进了相关课程的教学,近年来有不少学生参与并在国家级省级比赛中获奖;其二是教师技能大赛,此赛项要求师范类学生全员参与,竞赛在当地中小学完成,选题、指导教师都由对方提供。此活动有效锻炼了学生的教师技能,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感受中小学教育的内涵。学生在参加比赛过程中需要对自己的教育技术能力进行整合,往往那些综合能力表现突出的学生方可获奖,甚至得到提前就业的机会。这些对于巩固学生学习技术、应用技术的决心也有极大作用。

此外,为了创设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学校还引入了MOOC课程,在校学生、教师均参与到此学习过程中。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增加了技术应用的紧迫感。

篇7

关键词:“回炉”;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引言

在2000年报道了贵州等地大学毕业生回到技校学习之后,近几年陆续报道郑州、天津、广州、沈阳等地有大学生“回炉”技校的现象。这其中有已经获得本、专科文凭的大学毕业生真正返回技工学校学习某一门技术艺;也有在读的本科生、高职生,甚至硕士生参加技校举办的单项技能培训,以期获得某一项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的。这种大学生“回炉”技校现象一方面反映我国的高等教育不能真正适应社会需求,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相当一部分高校办学定位不切实际、专业设置陈旧、教学内容与市场脱节。这给正在从事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独立学院以下一些方面的启示。

一、应把握本科人才培养的层次性原则

截止2005年底,我国普通本科院校统计数据见表1。

从表中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普通本科院校近千所,其中包括211工程、985工程的近百所全国重点高校,其余九百所左右普通院校都是属于中央与地方共管高校或纯粹的地方高校。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根据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高等学校可分为精英型、精英-大众并存型、大众型三种类型,或研究型、通识型、复合型、应用型和技能型等类型。一般研究型高校是指承担培养精英型(研究或通识)人才为其教育任务的高等学校,主要表现为以研究生教育为主,培养具有国际和国家水平的研究型、创新性人才,比如我国重点建设的“211工程”、“985工程”高校,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重点大学;我国第二层次的本科院校一般属于精英-大众并存型高校它们是既承担精英教育任务又承担大众教育任务的高等学校,主要表现为研究生、本科生教育,一般以培养通识人才教育为主,由省级财政大力扶持的院校。大众型本科院校是指承担大众高等教育任务的高等院校,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和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院校。教育部近两年重新审核的独立学院应归属此类院校。

普通本科院校虽然与重点大学同属本科层次教育,但由于其经费、师资、生员无法与重点大学相比,所以其按照同一模式培养的本科生质量以及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无法与重点大学相比,近几年本科毕业生就业难主要集中在普通本科院校。普通本科院校尤其是独立学院应充分认识自我,准确定位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看到发展历史短,生员质量相对较差等客观事实,认真分析自己学校在全国普通本科高校中所处的位置,根据学生自身素质特点把学院定位在培养生产、管理、服务行业的高级应用性、技能型人才上。

二、应把握应用性本科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前瞻性原则

现在常听到就业指导人员甚至教育专家劝戒大学毕业生的一句话“先就业后择业”。其含义就是只要有单位愿意接收、能有份工作,管它专业对口不对口,先就业再说。其实这种“先就业后择业”有三大隐患。一是就业时并非自己所愿,到单位工作后会“身在曹营心向汉”,跳槽是早晚的事,造成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敬业精神和诚信意识产生怀疑;二是造成资源浪费,试想一个国家、家庭、学校付出了无数心血、耗费3—5万元培养出的本科毕业生最终的工作却是与专业所学无关或无直接关系,在学生心里、家长心里只会觉得四年大学既浪费了金钱又浪费了时间。三是造成社会、家庭对高等教育的不信任,最终导致高等教育信任危机。试想当一个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本科生最终与一个初中生、甚至高中生干相同工作、拿相同待遇的时候,他们是否会问四年的大学教育值得吗?他们还会相信高等教育关系到孩子的成长和未来吗?

我不想深究是什么原因造成高等教育的人才“过剩”?但这种现象却启示我在研究独立学院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时应把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原则。把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前瞻性要求不能简单地根据现实人才市场需求而决定四年后的就业趋向。应知道一个本科生从入校到就业与现实就业市场相比存在明显时间滞后性。我国相当部分的普通高校在1997—1999年眼见 “虚火”的网络经济神话愈演愈烈,已有计算机专业的院校纷纷几何递增地扩大专业招生规模,没有开设的院校不管条件如何,纷纷开设,短短三年时间全国不管是工科院校、理科院校甚至文科院校、管理院校几乎无一例外的都办起了计算机专业、网络专业。而网络经济神话却在二十一世纪初无情破灭,结果是2004年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在个别省份就业市场供求比近20:1,学生不要说像2001届毕业生开价月薪四、五千元,就是低至七、八百也难觅婆家。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就是专业设置时缺乏前瞻性和预见性,只顾眼前甚至死盯着过去的就业情形,而没有真正分析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以及它可能对我国未来四年甚至更多年后国民经济运行的影响,没有根据这些因素进行必要的专业人才需求预测和调整,而是简单地跟风,所以人才培养并不适应未来就业市场的需求。 转贴于

三、应把握应用性本科人才专业培养计划与区域经济的适应性原则

培养应用性本科人才是近几年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教育部近两年审批的独立院校、一些有一定办学规模和历史的普通本科院校,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面前,尤其是从毕业生求职四处碰壁的窘景中逐渐意识到培养适应社会真正需求的应用性本科人才才是他们的出路所在。但国家及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也处于摸索阶段,所以各个高校对培养应用性本科人才的探索也刚刚起步,独立学院在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的研究方面并处于劣势。总体来讲独立学院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应适应高等教育为社会经济服务的总体要求。其专业计划不应照搬传统一般本科相应专业的培养计划,而应遵循专业计划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能力的需求,应树立为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的思想。

为此独立学院应组成校领导、专业教师、就业指导人员的调研队伍广泛深入地进行区域经济发展及毕业生未来就业区域市场调研,了解市场对专业人才能力的实际需求,并时刻跟踪专业技术前沿变化;院校各学科、专业负责人应综合市场对专业人才能力需求,理清专业人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方面的能力,建立专业人才培养能力体系,并和专业教师理顺每一个方面的能力应由哪几个方面的知识和素质加以支撑,最后将知识落实到一门门的课程及其所包含的内容上,继而制定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四、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中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原则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靠一门门课程、一个个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来实现。在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意根据社会需求、学生实际情况选聘教师、选择新教材、选做新实验,而不能简单地根据我有什么样教师、教师能开什么课、能开什么实验来决定课程以及实验的开设、课程以及实验内容的讲授。我们处在一个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这就要求在课程内容选择时要有实用性、时效性,应尽量包含某一领域的新技术、新器件、新工艺,而不要简单地重复过时的、甚至已经淘汰的一些陈旧的知识。

五、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中的预就业原则

传统本科教育中一般遵循学校学习——毕业——就业的定式。这种模式导致学生毕业时惶恐不安,不了解自己的长处,不了解就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也不知道自己是否具备某一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过程应打破这一模式,将就业前置。独立学院本科教学中可以施行学校学习——预就业——学校学习——预就业——就业模式。一般大一、大二学生在学校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大三上学期让学生进入公司、企业进行就业实习,使学生在就业实习的过程中了解社会、明确自己的职业倾向,这样他们在后续的学习中学习目标更明确,学习知识、能力培养的针对性更强;同时学校也根据市场调研和就业市场现状做出一年后的就业预测,实时调整专业人才后期培养计划;然后进行一个学年的专业课程和实用技术学习,补充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专业领域中的一些新技术和新器件以及一些新的工艺,进行岗位实际需求能力培养;大四下学期将毕业设计、生产实习、就业三位一体同时进行。学生此时进入公司、企业,完成企业、公司和学校布置的毕业设计(生产实习),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毕业设计内容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有利于企业和毕业生实现真正的双向选择,可以有效避免毕业生短时间跳槽,降低学生不诚信风险。

六、应把握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中学生、家长投入的效益性原则

企业生产产品一般以追求最大利润(效益)为根本原则,学校应以学生充分就业、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为最高效益。学生在高校要花费四年的时间和几万的费用,投入不可谓不大,尤其是一些农民家庭,为了孩子上大学背负上沉重的经济负担。他们也渴望产出、渴望效益,即使不能带给他们最大效益但至少能够预期。培养应用性本科人才的学校费用普遍在本科院校中是较高的,更应该报着为社会负责、为家长负责、为学生负责的态度,加快教学设施建设、加大实验设备投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开创新的多层次就业思路,提高毕业生就业岗位质量,让每一位学生在毕业时能找到专业对口、经济收入相对较高的工作,使他们感到在高等教育的投入产生了相应的效益,他们为父母及自己在接受高等教育中的投入不致后悔,这是所有有志培养应用性本科人才院校的责任。

参考文献

[1]2004年全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教育部网站.

篇8

[关键词]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5148

慕课(MOOCs),大规模、开放式、在线学习课程。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是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流程是“新课导入―知识讲解―布置作业―课外练习,是一种课堂上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课后完成作业为主的教学模式。而翻转课堂则是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个性化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当前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教学模式变革对传统教学模式产生巨大挑战,并逐渐在教学中显示出巨大威力。

1独立学院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是由北京邮电大学与北京学涵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按照新的机制和新的办学模式合作举办的全日制本科普通高校,招生批次是第三批统招统分本科,面向对象是全国高中毕业生,在有的省份是第二批次本科录取。从生源质量看,学生层次差别明显,主要产生于省际学生水平差异和入学后学生学习状态差异。上等生各方面表现都比较优异,甚至在校外学科竞赛和专业竞赛战胜一类院校学生,但还有很多学生学习状态很差,没有课前预习习惯,课堂讲解时也无法跟上进度,课后练习和作业主要靠抄袭,考试挂科率较高。

下面以物流工程专业某年级工程经济学为例说明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效果。

本门课程是物流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是后续课程的基础,学好本门课对以后的专业课学习和学科竞赛有重要作用,但本课程知识点很多、难点多,知识点递进层次性强,如果前面的课程没有很好掌握,那么后续课程也不能学好,所以,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也不会很好,最终结局只有两个,一个是成为一个理论性知识的学习,学生不会应用。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做了很多改革,例如,完善教学文件、调整培养方案、推行晚自习并落实效果、完成习题集建设、加大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力度、增加案例教学等,但教学模式没有改变,学生的挂科率虽然有较大降低,但效果仍不能令人满意,下图是改革后的成绩分布图。

从右表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成绩的两极分化现象仍然很严重,最高分可以高达95分,但仍有473%的学生成绩低于60分,最低分只有34分,表明传统教学模式最大的难题是无法再现前面课程的教学过程,使进度较慢的学生无法跟上后面的教学进度,最终被淘汰,新的教学模式亟待形成和引入。

2慕课和翻转课堂应用情况调研

基于慕课和翻转课堂应用情况,笔者对同一层次高校学生、河南省高校的大三学生和北京二本院校的大二学生进行了调研,通过样本数据分析看出实施慕课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成绩有了显著提高、学习积极性明显增强、积极动手参与实践的效果明显,最显著的是课堂师生合作交流有了明显的变化。但也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后两个方面。

首先,从获取学生反馈信息来看,我国高校慕课和翻转课堂普及率不高,虽然有80%的学生反馈接受过翻转课堂教学,但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只有1个学生有参与;从反馈有翻转课堂的科目主要是高数等基础学科,没有专业课的翻转课堂。

其次,从教学效果来看,不同层次学生反馈不同,把调研的学生分成3类,前20%的学生归为A类,后20%学生归为C类,其余学生归为B类,因为样本容量和生源地限制,调研对象大部分为A类和B类,C类很少。C类的反馈是无所谓,感觉有点用处;B类觉得自主学习时间多了,上课也多了一份新鲜感,效果好多了;而A类学生则表示效果不好,感觉教师讲解虽然可以课后听,但课堂翻转效果差,获取的信息量似乎少了很多。最后,从考试反馈来看,基本上所有课程考试环节都没有改变,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平时翻转课堂表现在成绩中没有得到体现。

从分析结果看,慕课和翻转课堂也不是万能的,在实施中要注意技巧的使用,不能够盲目推行。

3新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独立学院课堂教学,对提高学生积极性会产生良好效果,但也不能盲目乐观地认为有这种教学模式一定会生效,所以做好慕课和翻转课堂一定要做好如下工作。

(1)改变传统知识组织方式,现行市场上的教材基本上都是基于传统教学模式编写的,都是以章节的方式串联全书,有的章节花费很大篇幅才能理清一个知识点,而有的一个小节则包含很多知识点,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自由掌控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但给学生课后复习带来困难,一节课信息量太大时,学生会选择放弃复习,使课堂的努力大打折扣。

因此,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前提必须是修订教材,新教材应当以知识点为教学单元,慕课以讲授明白知识点为基本出发点,学生可以反复通过视频学习,直到学会为止,重点、难点和典型例题演练则可以放到翻转课堂上完成。新教材一定要把慕课作为一个单独编写模块,每一个模块安排在一个知识点,而翻转课堂则可以把多个知识点放在一起进行知识联系和综合学习。

(2)慕课不一定要用专业设备录制,但内容一定要精练,每节课固定一个知识点,每节课时长不能超过20分钟。专业教育机构调查发现大学生的课堂专注力只能维持20分钟,独立学院学生则略少于这个数据,所以每节课时长15分钟是最佳的。

(3)慕课讲解部分不宜有太多习题,可以有典型例题辅助知识点教学,但不宜过多,习题过多会产生喧宾夺主效果,知识点的学习效果会下降,使学生过多依赖例题讲解,对于教学中的难点可以通过例题来辅助教学。

(4)翻转课堂组织很重要,尤其要发挥A类学生作用,多让他们去引导其他学生,课堂以教学方法交流为主,辅助进行习题教学,侧重于学生的参与,加大三类学生之间的交流。

(5)改变考核方式,加大平时课堂交流的成绩构成,引导学生课前自学。

通过以上改变,相信会使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产生良好效果,使学生更乐于学,教师则更轻松于教,从而有更多精力研究如何去教。

4结论

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借助在线学习平台这个载体会带来教学模式的巨大变革,也是未来教学发展的主要方向。采用自主式、探索性学习,改革中国传统的传授式课堂教学,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途径,是当代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于天贞,田爱丽“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追求及实践路径[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11)

篇9

研究型教学就是在课程教学中,教师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为载体,组织和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目的地、相对独立地进行探索研究,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使学生从中感悟到科学研究的基本策略和方法,受到科学思想的熏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打好基础。在“研究型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是“教”,而是“导”,即启发、诱导、疏导。

“微型计算机原理”是电子、通信、计算机、自动化、测控技术、机械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对上述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教育、创新教育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微型计算机是一门发展非常快速的科学,中央处理器的升级换代周期以月计。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新机型层出不穷。这就注定了在“微型计算机原理”的课程教学中,必须贯彻研究型教学的理念,也就是将新的理论、新的技术以灵活多样的形式贯穿于课程教学之中。

“微型计算机原理”课程教学内容繁杂,硬件、软件并举,在课程教学中开展提出问题,推断、猜想和假设,归纳、分析与论证,评价、交流等研究型教学的模式,可以进一步提高“微型计算机原理”课的教学效果,本文将结合“微型计算机原理”课程教学实践,对在课程教学中如何贯彻研究型教学模式略述拙见。

一、研究微型机基本结构,建立整机观念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微型计算机原理”课程随着微型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8位机、16位机、32位机的更新换代。几乎是10年一次更新,几年后教科书的内容就已经过时了,实验设备就需升级或更换。然而,无论cpu的更新速度很快,微型计算机的组成结构基本上没有变化,这有利于在“微型计算机原理”课程教学中以整机结构为主线进行研究型教学,引导学生通过研究整机基本结构,建立整机概念,追踪微型计算机的发展,研究微型计算机的发展思想。

在课程教学的第一节课,将“微型计算机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按微型机的cpu、存储器、i/o接口3大部分划分归位,使学生在课程学习的开端就认识微型机的整机结构,引导学生从整机结构角度学习、研究微型机的工作原理。

在课程教学中,强化微型机三大部分通过3总线连接的基本结构的教学,使初接触微型机工作原理的学生通过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学习,纵观8位cpu、16位cpu、32位cpu、64位cpu的发展和更新,研究cpu的更新换代进化特点,更新进化目的及以后的发展趋势。

“研究型教学”突破原有课程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品质,进而推动他们去关注科学的发展、了解科学发展趋势,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

二、以前序课程为基础,引导学生研究和解决微型机硬件问题

“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电子技术”是微型计算机原理课程的前序基础课,学生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已建立了有关电路的基本概念,掌握了应用电路的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

“微型计算机原理”课程教学是以这些课程的基本理论为基础来讲述微机的硬件结构的。涉及到的是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内部结构及外部特性,面对大规模的集成电路,学生认识到计算机硬件系统是高度复杂的电子线路,会感到难以理解和掌握,有看不见、摸不着的感觉。因此,在教学中,应强调微型计算机的3大组成部分,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从层次观点来认识计算机的硬件组成,把它归纳为数字逻辑层、微体系结构层和指令系统层,分析各层在实现计算机功能上的地位和作用,上面一层的实现是建立在下面一层的基础之上的,实现的功能更强大,更接近于解决问题的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具体过程。这样分层有利于简化处理问题的难度,便于将精力集中于最关心层面的问题上,也清晰地指出微机原理课程的定位。研究型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从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的思维方法,在遇到具体问题时,能够有意识地应用这种方法去处理问题、解决问题。

在研究cpu的基本结构时,推断实现cpu基本功能的电路设计方案、设计思想,归纳、总结cpu升级换代的实现方法。利用研究型教学模式,将cpu升级换代过程中对繁杂和枯燥的型号、功能的教学,融入到基本功能实现电路的设计研究中。

在研究型教学中,问题的结论是未知的、非预定的,结论的获取也不是从书本上直接得到的,而是学生运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以已掌握的科学知识和技术为基础,通过假设、设计和求证,最终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这种探究实质是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式的学习、运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引导学生探究指令系统,培养创造性思维

指令系统是微型计算机原理课程教学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而指令系统的学习、掌握是比较枯燥的。不少学生在指令系统的学习过程中,往往难以进入状态,感觉指令很难记,不少初学者往往长时间徘徊在指令系统中而不得要领。

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引导学生探究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的自主学习。首先让学生认识到指令系统是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桥梁,各种功能丰富的应用程序都是源自这些单一功能的指令,让学生体会到这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指令系统的教学中,从寻址方式到指令的分类学习,引导学生以探究的方式去学习、研究。如在讨论了数据传送指令后,以某一条指令为例,讨论机器码的组成元素,引导学生探究不同型号的cpu指令系统的不兼容的原因。不能死记指令系统,以寻址方式为基点,按功能归纳不同类别指令,引导学生通过归纳、总结、记忆,区分非法、合法指令,掌握指令系统。

“研究型教学”把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看得比结果更为重要,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在这一过程中,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通过诱导学生的探究过程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建立研究型教学的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观,把学生当作盛知识的“容器”,目的是“教会学生”,在课程教学中表现为教师“讲科学”,学生“听科学”。在现代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教学方式已不再适应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只有开展“研究型教学”,形成“在研究中学习”的教学观。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创新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在“研究型教学”中,教师要深刻认识、注重学生的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活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兴趣,为他们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机会,同时也要尊重、信任、赏识每一位学生,形成教学平等的教学观念。

“研究型教学”设计的是一种未知过程的想象和探索,它需要最大限度发挥教师的创造力,教师在教学中应从更高的层面和更广阔的视角出发,同时,根据“研究型教学”的内容和学生发展需要对教学内容及课程教学方式作出新的构思和处理,设计适合“研究型教学”的教学方案,根据方案进行具有特色的教学活动。在“研究型教学”中,教师适时创新开发一些教学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研究型教学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型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从仅仅关注课程教学内容本身的知识到同时关注课程与实践的联系、课程的前沿知识、课程与相关学科的联系,教师不仅要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参与、组织、指导学生进行研究。

“研究型教学”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整个学习过程中注重让学生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设计和自我控制。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融合、组织多方面或跨学科的知识内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和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

篇10

【关键词】信息化 大学英语读写 教学模式改革

一、引言

大学英语读写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是大学英语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它,学生不仅可以掌握一种世界通用的交流工具,也可以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可以说,此门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大学英语读写的教学质量是独立学院教学质量和办学质量好坏的评价标准之一,关系到能否培养出高质量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技术型人才。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大学英语读写教学模式已经满足不了时展对外语人才综合运用能力的需求。因此,积极探索适合独立学院的大学英语读写教学模式,提高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是每个独立学院英语教师的责任。

二、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读写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目前独立学院所招收的学生是第三批次录取的本科生。大多数学生的文化底子薄弱,英语基础相对较差,独立学习能力不够,过于依赖老师课堂上对于英语知识的讲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以及明确的学习动机。同时,由于大学英语读写课在高校学科中属于公共课,学生对此重视不够,只关心期末考试过关,而不在意是否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听、说、读、写等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第二,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读写课仍采用“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大班授课模式,课堂规模过大,学生人数过多。再加上“满堂灌”、“翻译教学”等传统的教学方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乏足够的互动与交流,课堂气氛沉闷,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最终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第三,在信息化时代下,作为重要的教学媒体的计算机运用在了大学英语读写教学的课堂上,这种教学媒体的运用的确使教学信息更加丰富,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直观,也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但是,大多数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并不高,很多老师只能根据教学要求制作静态的教学课件,并不能熟练地将大学英语读写课程和信息技术进行整合,也没有改变自己陈旧的教学理念。因此,大学英语读写课的教学状况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只不过从“老师板书,学生机械地记笔记”转变成了“老师播放课件,学生机械地记笔记”。

第四,在考核方式方面,以客观试卷为评价标准,以教师为主的终结性评价一直在大学英语读写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虽然有许多老师把出勤、作业、课堂表现等列入考核之中,但其30%的比重很难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也难以达到调控其学习的目的。

以上四个方面是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读写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学习潜能往往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影响大学英语读写课的教学效果,进而制约着学生整体外语水平的提高,更无法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求。

三、基于信息化平台的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读写教学模式

2007年10月教育部出台的《大学英语课程建设要求》明确指出,“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强调“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该《要求》的颁布为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的整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大学英语读写教学模式的改革带来了契机和前所未有的新思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自觉性、主动性,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独立学院必须基于信息化这个大平台,采用“以学生为主体和以教师为引导相结合、以任务教学和合作学习相结合、以多媒体、微课等现代信息技术为辅助”的“多元立体化”的大学英语读写教学模式。

第一,在大学英语读写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讲解为主的”的教学模式,把课堂重点从“教”转到“学”上,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在每节课前,教师应该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主题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难度适中的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合作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老师要对各个小组进行积极的指导和监督,帮助学生圆满地完成任务,并给予及时、合理的评价。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自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微课等现代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多渠道的学习机会。首先,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各种教学资源,比如光盘、网站和文字材料为学生创设一种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其次,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平台、网络学习平台等定期向学生一定的学习资料与学习任务,提供相应的策略指导,随时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监测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学生也可以利用网络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讨论。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与学习资料,而且也可以使他们及时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第三,在考核方式方面,除了总结性评价,即期末考试外,可以把网络自主学习,比如学生的网络测试、网络学习记录情况、网上讨论的参与度、互动情况和作业的提交情况等考虑在内,并适当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这种信息化的评价方式一方面有利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改变了学生考试前“死记硬背重点”、“临时抱佛脚”的应付态度,有助于其真正地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质,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多元立体化”的大学英语读写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微课”、“微信”、“SPOC”和“网络教学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倡“任务教学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改变了大学英语读写教学活动中“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确立了学生在大学英语读写课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促进了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对培养适合市场需求、具有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从另一方面来说,基于信息化的“多元立体化”大学英语读写教学模式也可以推动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信息技术水平,将大学英语读写课程和信息技术进行整合,给学生以有效的指导,真正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做到教学相长,与学生共同进步。

四、结语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地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为了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必须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因此,探索有效的大学英语读写教学模式意义重大。在信息化环境下,“以学生为主体和以教师为引导相结合、以任务教学和合作学习相结合、以多媒体、微课等现代信息技术为辅助”的“多元立体化”的大学英语读写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利用信息化的优势来改进我国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读写课的教学现状,大幅度提高大学英语读写课的教学效果,并能进一步满足独立学院“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柏桦.多媒体、网络技术下大学英语读写模式及其效果研究[J].兰州交通大学学(社会科学版),2006,(5).

[2]程可拉.任务型外语学习研究[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邓刚.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一些相关问题[J].中国外语.

[4]郝倩.基于任务的大学英语读写译教学模式的建构.2011,(3).

[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6]刘延.试论“任务型教学”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