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沟通的基本技巧范文
时间:2023-12-15 17:30: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患沟通的基本技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目前的社会背景环境下,医患关系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医疗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是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之一。高尚的医德、正确的医患沟通技巧是维持良好的医患关系的重要前提,因此,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以及医患沟通技巧的培养,能够使医学生顺利地实现从学生到临床医生的角色转变,应该成为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生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
医患关系;医德;医患沟通;和谐社会;人文教育
医学生进入临床,是医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医学生理论知识水平能否联系临床实践的必经之路。医学生进入临床后,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从患者所患疾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其次是如何就病情及治疗方案、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患者进行沟通。临床医学工作者在具备高尚的医德、精湛医术的基础上,如何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关系到医疗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医患关系是医学人际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最核心的关系,也是医学伦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1]。医学生进入临床以后,其身份比较特殊,即既是学生,又是医务人员,如何实现从学生到医务人员的角色转换,在培养良好医德的同时,掌握全面的医患沟通技巧对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保障医疗活动的顺利实施意义重大。中国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社会和医疗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近几年来,医患纠纷格外突出,已经有多起因医患矛盾导致的恶性事件发生。为此,探讨在新的社会背景环境下加强临床医学生医德教育以及医患沟通技巧的培养非常必要。
1医德在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具有继承性
医德是调整医务人员与患者、医务人员之间以及医务人员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医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特殊表现。医德规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不同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对医务人员所具备的医德要求也不尽相同,但在同时,医德规范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具有历史继承性,不同的国家、民族虽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文环境不同,但是在以患者至上、一切以患者利益为出发点,为患者提供最好的医疗技术服务这一基本的对医务人员的医德要求在全世界却是相同的。中国传统医学历来重视医德的培养,纵观古代有建树的医生,无不具有高尚的品格。中国历代医家通过言传身授,一代代传递下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德文化,这种文化与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相结合,正是中医的魅力所在。“医乃仁术”是我国古代医学界信奉的行医信念,也是古代医者通过行医施药实现仁者爱人、济世救人的高尚理想[2]。西方伦理学认为对医学伦理学内容的理解只是起点,体验和实践才是深入核心的根本途径,让学生早期参与临床医德实践是美国医学界和医学伦理学界医德培养的有效途径[3]。美国大多数的医学院校入学条件是已经完成了4年的本科学习,较好地完成了人文素养和社会素养的综合提升之后才进行医学阶段的学习。而我国医学院校则是从高中毕业生中选拔,缺乏之前的综合素养培养阶段,因此在我国,要更加重视医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拓展和提升,而不是直接进行专业沟通素养的培养[4]。医学生在进行医学知识学习的同时,应该意识到学习目的是最终毕业后成为一名医生,并服务于患者,因此加强医学生的医德教育非常重要。医学生首先要做到“仁者爱人”,要有强烈的仁爱之心和责任意识,肩负治病救人的重任,不能让生硬的机器代替仁爱之心。实践证明,只有具备良好的医德,才能成为有建树的、合格的医生。因此,医德教育应该成为医学生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德培养也应该是医学生加强自身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2医患沟通技巧的培养是医学生医德教育的重要组成要素
医德教育的目的是使医务人员逐渐达到较高的医德境界,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念。医患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是医疗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医患之间沟通顺畅,有利于病史的收集,增加患者在医疗过程中对检查、治疗的依从性,避免因误解导致医患矛盾的发生,有利于提升医疗质量。因此,医患沟通技巧的培养是医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学说是最重要的内容,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在中医学中的渗透,对中医医德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即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后世历代医家对此亦多有阐发和充实,使儒家文化在医学中,尤其是医德领域不断渗透,于是形成了今日具有浓厚传统文化特色的中医学。中国传统医家历来重视医患之间的沟通,孙思邈告诫医生不可“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实质上是要求医者在各方面体现出对患者的尊重,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2]。1989年,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在福冈宣言上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同情)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5]。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五星级的医生(fivestar)”应该是“保健提供者、交际家、决策者、健康教育家、社区领导者、服务管理者”[6]。1999年,国际医学教育学会(IIME)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中,细致地描述了医学院校培养的医务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其中医患沟通能力是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7]。美国医学院校注重把课堂医学教育应用于实际,实现课堂理论教育、医德实践和医疗实践的有机结合,让学生走进医院,接触患者,开展关爱生命义工活动,深入到医院为患者提供一些基本的护理,急患者之所急,培养医学生的道德情感。一些医学院校还通过网络创办道德教育社区,收集一些医疗道德事件,让学生自由讨论对事件的真实想法,使医德教育更具开放性和互动性,从而增强了道德教育的效果[3]。医患沟通是维护良好的医患关系的重要纽带,而医患沟通渠道不畅、相互误解是导致医患之间发生矛盾的导火索,也是一些伤医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在新的社会背景环境下,掌握好医患沟通的技巧,是保证医学生在进入临床工作后医疗活动能顺利进行的前提,也是维护患者生命健康的重要保障。因此,加强医学生在医患沟通技巧方面的培养理应成为医学生医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医德教育和医患沟通技巧的培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之一
历代医家在实践中形成了许多优良的医德传统,并根据医学科学的要求,从理论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普遍、积极意义的医德规范,这是人类共同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应当批判地继承和发扬。造成社会医患关系的紧张有诸多因素,但其中不可忽视的一方面是医学生教育中对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的课程比例失衡,人文素养教育相对匮乏,尤其是针对医患沟通的专业教育几乎为零。医学高等院校是培养未来医务工作者的土壤,目前在医学生教育过程中有一种普遍现象,即注重医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服务理念与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发生的因医患矛盾导致的伤医事件,究其原因,有些是患者对医院、医生以及护士工作的不理解;有些是受一些无良媒体的误导,导致社会对医院存在很深的成见。毋庸讳言,医德教育的缺失,医患沟通技巧的缺乏也是导致这些伤医事件的重要原因。医患纠纷是新的社会条件下社会矛盾的一种体现,也是导致社会不安定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加强医德教育和医患沟通技巧的培养,有利于化解医患纠纷,保证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之一。
3.1医学生要树立以患者为主体的服务意识近年来逐渐增加的医患纠纷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和谐音符。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医疗制度的不断完善,患者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医生要加强自身的医德修养,时时刻刻以患者为主体,提高为患者的服务意识。医患关系紧张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医学生在学校理应加强在医德教育和医患沟通技巧培养方面的课程,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念,为进入临床后能够尽量减少医患矛盾,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从根本上防止医生与患者之间冲突的发生,促进社会和谐做好准备。
3.2医学生要认识到尊重生命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医疗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也是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前提。在医患关系和谐的前提下,医生为患者服务的积极性得到极大的调动,患者也会积极地主动配合医生的医疗行为,使得医疗活动能够顺利进行,从而使患者的疾病得到很好的治疗,健康得到保障。医学生应该认识到,对生命的尊重是医生存在的价值所在。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也有自身的诉求。当然,患者由于所掌握的医学知识的限制会有一些不切合实际的要求,这就需要医生去用专业知识耐心地做出解释,消除患者及其家属的疑虑,从而配合医疗,最大限度地提高医疗质量,挽救患者的生命。
3.3如何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医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和谐的医患关系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医疗卫生事业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健康的医患关系能够赢的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从而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又能促进医患关系的改善,如此形成良性循环,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贡献。总之,和谐的医患关系能够促进医疗服务与患者需求的良性发展,从而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医德教育、医患沟通技巧的培养是维持健康的医患关系的重要保障,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之一,应该成为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生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陈翔.论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技巧的缺失及对医德教育的启示[J].中医教育,2011,30(3):48-50.
[2]万婕,梁尚华.儒家思想对医学生医患沟通教育的影响[J].中医药文化,2013(4):14-17.
[3]邝红妹,杨棉华.美国医德教育对我国高校医德教育的启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理论,2008(10):44-45,126.
篇2
关键词:医患沟通;社会心理学;医患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0-0216-03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的发展[1],中国目前的医患关系变得日益复杂。在当前医务人员紧张的工作压力形式下,与患者及家属相处时间越来越久的逐渐成为医学生群体。目前见习、实习医学生已遍布医院的各大主要临床科室,经临床培训后,在临床医疗的第一线逐渐承担了大量的诊治任务。然而,由于临床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不足,法律意识及风险意识不强,使得近年来医患纠纷中医学生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为了进一步了解医学生医患沟通的现状及其所存在的有关问题,本课题组成员通过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对某高校附属医院的住院患者或家属共200名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
一、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以随机抽样方法对某高校附属医院的住院病人或家属共200名进行调查,其中抽取该院10个临床科室。所选取的患者及家属分布各个年龄段,其文化层次、医疗保险等基本资料均各有代表,配合调查的患者及家属意识清醒,无语言障碍。
(二)调查方法
查阅有关医患沟通的相关文献资料,根据调查所需设计《医学生医患沟通情况问卷调查表(患者及家属篇)》。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患者及家属的基本情况、患者及家属对医学生医患沟通的认识、患者及家属对医学生医患沟通的满意程度、患者及家属对医学生提高医患沟通技巧的建议。
(三)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合格的问卷数据采用EXCEL 2007软件建立数据库,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患者及家属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总共设计并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在1周内完成调查并收回195份,其中有效问卷195份,有效率达97.50%。男女比例大约为1.4:1。患者及家属中青少年12人(6.15%),青年37人(18.98%),中年60人(30.77%),老年86人(44.10%)。文化水平为本科及以上36人(18.46%),专科34人(17.44%),高中75人(38.46%),初中及以下50人(25.64%)。被调查的患者及家属中职工医保27人(13.85%),居民医保71人(36.41%),农合84人(43.07%),无医保13人(6.67%)。
(二)患者及家属对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不足的认识及满意度调查
1.患者及家属对医学生医患沟通的认识调查。
2.患者及家属对医学生医患沟通的满意程度调查。
(三)从患者及家属角度分析造成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不足的原因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热潮,医患关系的愈演愈烈逐渐受到各界媒体的关注,从调查结果来看,患者认为导致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最主要因素是:(1)医学生的专业知识不够,不能更好解释患者病情,其中67人(34.36%)。(2)医学生的沟通技巧把握不到位,其中95人(48.72%)。(3)大量媒体的负面报道使得医学生对医患沟通产生畏惧心理,其中33人(16.92%)。
(四)患者及家属对提高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建议
三、讨论
(一)患者及家属对医患沟通的满意度分析
在求医过程中,医患沟通成为了患者与医生之间的桥梁,作为一名医学生,这是步入合格医师殿堂的必要条件[3]。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福冈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同情)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医学生对医患沟通技巧的学习刻不容缓,是缓解目前紧张医患关系的有力动力。从患者及家属的角度分析,其对医学生的医患沟通满意度基于三点:其一,医学生对患者病情的知情度。当患者对医学生进行其病情的询问时,如果医学生的回答模棱两可,则会令患者对医学生造成不信任感,使得医患关系变得紧张。其二,医学生的言行举止。刚步入临床的见习、实习医生常因临床经验不足,医患沟通技巧欠缺而不被患者及家属信任[4]。其三,医学生对患者心理的不理解,患者对医学生的服务同样存在其期望及实际感知的对比,患者在就医中会产生焦躁和恐惧心理,而医学生往往对于他们的心理反应持不理解态度,于是加重医患紧张关系。
(二)沟通不足造成医患关系紧张原因分析
1.医学生对患者及家属心理的不理解。研究者表明,对某事物的认识必先建立于其心理角度下的客观观点,而非主观性的认识。在医患关系中,最常见的就是焦躁和恐惧心理。当患者开始进入医院的陌生环境,在应激情绪的强烈影响下,患者会选择性地注意与疾病相关的信息,而这些信息都是负面的[5]。医学生对于患者心理的不理解,再加上病人的自我意识较强,性格刚烈,情绪易冲动,那么医患关系就更加难以融洽。
2.医学生专业知识不足及沟通能力技巧的欠缺。长期以来,“前苏联医学教育模式”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主要方式,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只注重医学生的专业知识灌输,从而忽视综合素质的提高,其中包括医患沟通能力与医学服务理念的培养[6]。缺乏社会经验的医学生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无所适从,在临床见习、实习中的医患沟通技巧上缺乏相应对策,再加上与患者沟通时自信不足,且不能准确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常产生医患紧张关系。
3.社会媒体舆论的负面报道对医学生的心理压力。近年来,无论是网络媒体、报刊杂志或是电视报道,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都是有关的医患纠纷与冲突的报道,有多数患者及家属所看到了解的都是一些负面相关消息,甚至对一些已经歪曲事实的报道深信不疑,以至于产生对医务人员浓厚的怀疑之意甚至憎恶之情。由社会舆论所制造的不良社会心理氛围使得医学生对高尚人文医学产生沉重的压力感,在如履薄冰的医学之路上害怕自身受到患者及家属的意外攻击,处于对自我的保护意识,使得其无法与患者及家属自如沟通,严峻的医患关系进一步恶化。
(三)改进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措施分析
1.加强了解患方心理。医患和谐关系的体现基于双方之间的信任,而心理建设是必不可缺的关键。医学生应该主动从患者的立场出发,设想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需求及医疗解决方案,重视患者的心理感受、生理体验,从而消除患者的恐惧、担忧和排斥心理[7]。高校及医院可以开设相关医学生心理培训及心理平台,指导医学生如何更好地理解患者的需求和心理,从而提高临床医患沟通能力。
2.提高医患沟通人文技巧。随着生理―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融入现代医学领域,越来越多受到关注的成为了医学生的沟通能力问题,在欧美发达国家尤为明显[8]。美国的医学院校十分重视临床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并把它列为21世纪医学生教育课程重点加强的九项内容之一[9]。根据目前国内外的实际教学体会,加强医学生沟通能力技巧的培训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实施:(1)开设相关人文科学知识课程,有效引导医学生对医患沟通由“知”转为“行”,对医学生进行规范化培训,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课程教育,例如PBL教学、SP教学、兴趣小组、知识竞赛等方式。(2)注重临床带教老师医患沟通技能的传授,将模拟课堂知识运用于临床实践教学。(3)加强医学生医患沟通技巧的学习。包括非语言沟通和语言沟通,而主要方式是语言沟通,交谈是其主要办法。(4)强化医学法制学知识,提高医学生的法律意识,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5)将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列为考评的重要内容。在提高沟通技巧的同时,站在患者立场设身处地思考,重视患者的心理感受、心理需求、情绪及个性心理特点,具备一颗仁爱之心。
3.加强媒体的积极正面宣传。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求我们把握信息传播的方式,充分利用新媒体,使宣传工作事半功倍,从而纠正患者及家属对于医院的负面认识。通过积极地宣传,尽量多地占领传媒信息渠道,从而强化医院品牌,让受众在了解医院先进的医疗技术的同时,传播医院的价值观、服务理念,并使患者获得及时、准确、有用的医疗信息,合理就医、提升就医体验,从而提升医院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
四、展望
通过本次调查显示,患者及家属对目前的医学生沟通能力总体不太满意,同时对于医患沟通有很强烈的需求。加强了解患方心理,提高医患沟通人文技巧是改善医患沟通现状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可以提高其临床技能的能力,并能积极促进患者病情的缓解及消除,给予他们精神安慰等,这既符合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要求,同时也是医学生素质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我们应该从医学生出发,提高医患沟通能力,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加强医学生的专业知识及医患沟通技巧的学习,从人文态度上,正确把握患者与医务人员之间的沟通平衡,建设和谐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刘江华,贺军.医学生医患沟通教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2]王经纬,马超,张琼,等.尊重和扭曲―从自医疗父权及其关系的角度谈和谐医患关系[J].医学与哲学,2012,33(12A):42-44.
[3]林杰才,田冬霞,沙秋云.比利时大学校际课程对我国医患沟通教育的启示[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114-116.
[4]丁建,张少佼,陈玺华,等.实习医师医患沟通现状的多中心调查与策略[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6):58-59.
[5]黄玉莲,尚鹤睿.影响医患沟通的心理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1,24(4):79-81.
[6]杜舟,黄萍.关于加强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3):58-59.
[7]徐源,杨福寿,胡昕,等.医学生医患沟通与换位思考能力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6):1073-1075.
篇3
【关键词】 儿科;沟通技巧;护理质量
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法制观念的增长, 人们对于医疗护理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加之人们法制观念的增强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加强, 医患关系也显得日益紧张。研究发现, 护患之间引起纠纷和矛盾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护士和家属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所致[1]。儿科的护理对象为14岁以下的儿童, 患儿自身表达能力较差, 对疾病和痛苦的表达能力有限, 再加上父母爱子心切往往容易出现紧张焦虑情绪, 对医疗和护理人员要求过高, 常常造成对治疗和护理的不满意, 护理难度较大[2]。因此, 作为儿科的护理人员要有意识的提高沟通技巧, 提高护理质量, 最大限度的提高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 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本研究旨在分析儿科护理中常用的沟通技巧, 旨在提高护理质量, 减少医患纠纷和护患纠纷。
1 影响护患沟通的主要因素
1. 1 护患比例失调 目前我国护士人员人数较少, 平均每千人才有一个护士, 而国际上大多数国家每千人至少有5个护士[3];严重的护患比例失调导致护士的工作日益繁重, 加之儿科病房环境嘈杂, 极易造成护士身心疲惫和沟通效果下降。
1. 2 护理人员自身因素 部分护理人员对儿科病房的护理模式理解不够透彻, 自身技能不够娴熟, 而且对于沟通技巧缺乏理解, 容易造成对病情和护理的解释工作不到位。
1. 3 患者的特殊性 儿科病房的患者多为儿童, 年级较小, 对自身病情常常不能够准确的描述, 容易造成对患儿的误解从而降低沟通的治疗。
1. 4 家属因素 大多数家属对患儿病情预后和发展缺乏必要的理解, 往往对预期结果抱有较高的期望, 对医生或护士的态度有时比较挑剔甚至不配合。部分家属甚至对疾病抱有恐惧心理, 表现出悲观绝望的心理, 这些因素都可以影响护患之间的沟通[4]。
2 护患沟通的主要方式
目前护患之间主要的沟通方式有语言式沟通、非语言式沟通和抽象式沟通。要根据不同年龄和性格类型的患儿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
3 护患沟通技巧
3. 1 和家属的沟通技巧 真诚、尊重和平等是护患沟通的基本前提[5], 作为护士要设身处地的站在患者家属的角度去着想, 要从心理上同情和理解家属的心情。
3. 1. 1 避免在谈话开始时使用闭合性问题 如:“是不是”、“有没有”, 或命令式语言如:“不要”、“不能”等, 从对患者疾病康复有利的方面劝说, 冬天, 很多家属开窗通风怕孩子受凉再感冒, 致使孩子病情加重, 而不予配合, 这时就要从对孩子疾病康复有利的方面讲, 空气质量不好对孩子病情恢复不利, 同时也增加了输液反应潜在的危险性, 另外通风前同病室家属相互沟通, 把孩子盖好, 不要在风口处;病房暖气片上时常会有晾晒尿布、衣物的情况, 这时就要和家属讲这样做会增加交叉感染的几率, 使用一次性尿裤就可避免或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 他们都能够很好的配合。
3. 1. 2 经常和主管医生沟通, 责任护士应全面了解患儿的病情和患者所用药物的作用、副作用, 有些药物的药理作用有几个, 具体用在个体患者身上利用的是那个作用应了解清楚, 避免和医生的告知的不一致而导致家属的误解。
3. 1. 3 经常深入病房向患儿家属详细解释病情及治疗方案, 尽量做到使家属对患儿的疾病和治疗心中有数, 能够正确的对待病情变化和不良的预后, 减少误解的发生和不必要的纠纷。很多孩子在用了抗生素之后会出现腹泻, 要提前和家属沟通告知, 避免事情出来了再解释有些被动。
3. 1. 4 经常了解患者及家属的实际需求, 帮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3. 2 树立良好形象 作为护理人员要保持仪表端庄、言行举止得体, 容易给患儿和家属留下良好的印象, 也容易取得家属和患者的信任。要主动向患儿和家属介绍自己, 并介绍整个病区和科室的基本情况使患儿和家属对病区产生归属感和信任。
3. 3 技术操作的沟通技巧 大多数患儿对于静脉扎针输液抱有恐惧心理, 因此常常苦恼而不配合治疗。部分家属对于患儿使用头皮静脉输液不理解, 抱有排斥心理, 要向家属详细解释使用头皮静脉输液的必要性。作为护士要有耐心, 具有娴熟精湛的穿刺技术, 遇到不顺利的状况要保持从容的情绪, 心平气和的和患儿及家属进行沟通, 必要时将患儿单独送至房间进行操作。要尽可能使用安慰性和鼓励性的语言争取患儿信任和配合。基础护理是作为护理人员最基本的操作技术, 也是衡量护士基本素质的重要指标[6]。因此一定要先练就过硬的技术本领, 争取操作时“一针见血”。
3. 4 塑造舒适温馨的病房环境 对于患者来说, 一个干净整洁、舒适温馨的病房环境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作为护理人员, 要时刻保持病房干净卫生, 可以增加适当的游戏设施, 使用暖色涂料等。舒适的环境有助于缓和护患和医患之间的紧张关系, 便于沟通的进行。
3. 5 保护患者隐私 保密原则是医护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操守之一, 在工作之余不要提及关于患者的任何信息, 体现人文关怀。
3. 6 催款的沟通技巧 患者住院经常会遇到欠费情况, 这是就需要护理人员及时催款。由于患者家属通畅对此类话题较为敏感, 在催款时要注意说话的语气, 切不可傲慢无礼、语言粗暴。每日定时发放一日清单, 对于即将欠费的患者家属要提前通知, 以免因为欠费而影响治疗。
3. 7 学会倾听 倾听是重要且有效的沟通技巧, 在现代社会尤其重要。大多数家属因孩子患病而合并巨大的心理压力和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 作为护理人员要换位思考, 充分理解患者家属的心情, 对家属的倾诉甚至不满要耐心倾听, 并从中发现其潜在的需求从而给予适当的心理辅导和安慰。
3. 8 加强护士自身素质建设 由于患者和家属自身的生活习惯、文化差异和民族信仰等不同, 对疾病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 面对这些千差万别的家属要达到精细的服务水平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护士自身的素质建设对于良好的沟通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作为护士要提高自身修养, 不断充实自我, 除了资深专业知识意外, 还应该关注自然、人文和社会等方面的知识, 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4 小结
良好而有效的沟通是拉近医患和护患关系最好的方式, 在具体工作中使用必要的沟通技巧有助于开展治疗和护理工作, 对维护和谐的医患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向凤玲,郝洁.儿科护理中存在的纠纷原因分析及对策.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28(27):69-70.
[2] 余建军.儿科护士与患儿家属的沟通技巧.护理杂志, 2009,26(6):52.
[3] 黄人键.温故知新-展望2007年的护理事业.中华护理杂志, 2007, 42(1):5.
[4] 王璐,史巧云.探讨避免儿科护患纠纷的方法和沟通技巧.中国美容医学, 2012,21(9):419.
篇4
【关键词】医患沟通;技巧;脑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应用
沟通是人类交际的桥梁。医患沟通(doctor-patientcommunication),是医患双方在诊疗中进行思想和感情的传递和反馈,以求交流和思想达成一致,保证感情的通畅。西方医学奠基人希波克拉底提出“语言、药物、手术刀”是医生的三大法宝,“医生有两种东西能治病,一种是药物,一种是语言。”目前,世界各国或多或少都存在医患沟通问题[1-3],中国亦存在医患沟通问题[4-6]。现有统计资料显示,80%的医疗纠纷与医患沟通有关[7]。由此可见,医患沟通贯穿于临床工作和医学教育全程,是医患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1加强脑病科住培医师医患沟通技巧教育是医学环境和医疗模式发展的需要
不同时代产生不同的医学模式,在古代,主要包括自然哲学模式、神学模式、机械物质主义模式等三个医学模式。现代医学最早起源于生物医学模式,随着社会发展,人类的疾病谱也跟着产生变化,人们认识到人不止是一个生物个体,还是一个有社会属性的社会人,不仅重视其生理和病理,还重视心理,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强调对患者的关心和关怀,同时关注社会,注重技术与服务的同质化提升。现代医学模式拓展了医学发展的内涵、广度和深度。近年来,随着中国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规模、服务条件、医疗环境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此同时,医患关系亦日趋紧张,医患矛盾和冲突十分突出,医疗纠纷呈上升趋势,全国各地恶性伤医事件时有报道,表明医患关系紧张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师处于临床第一线,在缺乏临床经验、操作技术不熟练的情况下,如果医患双方沟通处理不当,就会产生误解和曲解,极易引发不必要的纠纷,尤其是在脑病科,医生面对危重患者、介入手术患者时,这些问题尤为突出。准确的医患沟通和和谐的医患关系,不仅可以在诊疗过程中获得患者的积极配合,而且有助于减轻医生工作和心理负担,使其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临床活动中,并在资深医生的带教指导下,掌握患者的病情,做出正确的诊疗决策。
2脑病科住培医师医患沟通技巧教育现状
文献调查研究[8-9]显示,大多数患者在医疗活动中出现的纠纷和投诉并不是由于技术本身的问题,而是由于患者认为医者服务态度不佳,或者是由于人文关怀不足和医患沟通不畅曲解误解所致。脑病科绝大多数脑血管疾病就诊患者的特点是“危、急、重”,起病突然,病情较重,时间紧迫。医生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时,要在短时间内做出正确决策,这就要求对住院医师进行规范化培训,以体现其专业素养。医师住培不仅高度重视住院医师是否具备急救知识、熟练掌握急救技能,还要重视医学人文素养、医德医风教育和医患沟通技能的培训,增强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是医学教育的关键因素[10]。医学人文教育和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应该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然而,目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普遍存在重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而轻医患沟通技能培养的现象。因此,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亟待加强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
3脑病科住培医师医患沟通技巧教育培训的方法和途径
3.1理论学习,人文教育
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医德医风教育,培养医生执业过程应致力于对生命、健康的敬畏、关爱和守护。在治病救人的同时,要从人文理念和人文角度对医学现象进行思考和总结。医学不仅仅是“纯科学”或“纯技术”,医疗活动的对象是生命个体,除了治疗疾病本身,还有情感和道德的付出,其核心是“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以患者为中心、以人为本”。因此,在住培医师医患沟通教育培训的过程中应该加强人文教育和职业素养培训,培养具备高尚医德乃至受人尊敬的优秀医师、合格医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向合格医生转变的桥梁,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中,医德教育不应局限于理论课的“纸上谈兵”,使住培医师觉得空洞而乏味[11]。建议脑病科主任、副主任、教学秘书以及专业组长定期在晨交班、周例会或专题会上结合近期科内、院内发生的典型医患沟通不良事件、医疗纠纷事件以及相关的时事新闻进行总结和点评,结合医德医风及医患沟通技巧展开教育教学专题活动,理论联系实际,使医患沟通教育的内容具体化、生动化,有效提高培训的实效性,从而提高医患沟通培养质量[12]。
3.2转变观念,强化意识
随着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开始重视培养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相应的教学医院也开设了医患沟通课程[13]。但理论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由于脑病科专业性很强,往往医生更多关注点聚焦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掌握操作技能两个方向,带教中常常忽略了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然而,国内外医患关系并不乐观,医疗纠纷甚至恶性医疗事故在全国各地频繁发生。医患关系是影响社会和谐、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因素之一,而医患沟通是关键因素[13]。因此,有必要转换医学教育教学的传统观念和方式,强化医患沟通技巧和能力的培养和历练。
3.3教学相长,言传身教
临床医生每日都会和患者及家属交流和沟通,良好有效的医患沟通亦是临床医生工作能力的体现。带教的一言一行无形中影响学生的学习,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在日常诊疗过程中,医患沟通因门诊接诊、住院诊疗、出院和回访而呈现不同的沟通内容及方式。同时要根据患者文化程度、知识背景、病情轻重缓急、年龄结构、性格脾气等因人而异进行沟通。在脑病科专科住培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入优秀的医患沟通实例,让住培医生对有效的医患沟通有一个更深刻、更直观的认识,确保住培医生医患沟通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3.4情景模拟,角色扮演
有效医患沟通能力是医学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成为一名合格医生的必备条件。脑病患者以中老年脑血管病居多,此类患者病情危重、病程长、年龄大、恢复慢,大部分属于卧床患者,伴有运动功能障碍,尤其是卒中患者普遍伴有焦虑、紧张的情绪。对于刚刚上岗的住培医师来说,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由于缺乏同理心、社会经验和流程经验均不足、心虚胆怯等因素,经常导致沟通不畅。这就要求医务人员要掌握患者病情、理解患者痛苦,做到临床共情[14],真正站在患者的角度和立场思考和解决问题。在住培医师掌握一定沟通技巧,医患沟通能力得到提升后,本脑病科教研室运用情境模拟教学法,以急性脑梗死患者继续静脉溶栓为案例进行角色扮演,明确医师职责的同时,换位思考,用心体会患者身心痛苦。演练完成后首先进行课堂集中式讨论,采取学生自评、组内互评演练中的优缺点;其次由教师点评学生演练前准备、演练中的表现,和学生讨论提出改进意见;最后教学主任进行意见反馈和总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带教在一旁观察,模拟练习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并给予指导。通过情境模拟教学使每个学生都有实践训练机会,通过训练,及时纠正医学生在诊疗和沟通过程中的错误和不当之处,为以后真实的临床诊疗打好基础,减少风险。提供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的教学模式,更能调动培训生的积极思考,便于打开思维。
3.5制定考核,专业评估
对于住培学生考核的形式,国内考核方式更多以笔试的形式进行,住培医师出科考核时科室多从理论考试、技能操作、病历书写、接诊能力和急救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虽然可以客观评价住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但往往忽视了医学生医学人文实践能力的考核[15]。通过医患沟通教学培训考核和专业评价,保证培训的有效性和培训质量。因此,有必要定期收集住培医师的医疗质量情况、医患关系状况、医疗纠纷发生率和第三方评价(患方和带教医师的评价)等。在学生出科前如使用医患沟通技能评价量表(setelicitgiveunderstandend,SEGUE量表)进行考核,这样可以检验住培医师的真实沟通能力,分析评估结果,提升住培医师的沟通技能,提高临床服务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4脑病科住培医师医患沟通技巧教育培训的意义
脑病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医学学科,一方面,对于住培医师来说,其所包括的疾病种类较多,专业性极强,是比较难学的临床学科之一。另一方面,对于患者来说,很多脑病科疾病的诊断和专业术语闻所未闻,对疾病的认识和了解非常有限,增加了对疾病的恐惧和焦虑感。而医患沟通是日常诊疗工作基本能力之一,通过技术和非技术两种水平上的交流得以实现[16]。提升脑病科住培医师医患沟通能力,做到有效沟通,不仅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更能使患者积极支持和配合临床诊疗工作的实施和开展,是创造和谐的医患关系和治愈疾病的关键。
4.1医患沟通是医疗诊断的需要
疾病诊断的前提是了解掌握疾病起因和病情动态发展过程,病史采集的过程就是与患者沟通和交流的过程。同时,在做体格检查时医者的情感、动作和言语沟通方式等,都会影响患者的配合度。因此,诊疗过程中的医患沟通直接或间接影响了病史采集信息的可信度,对医生准确把握病史、做出判断有一定影响。医疗活动由医患双方共同参与,医患沟通既是医务工作者的日常活动,也是临床诊疗不可或缺的过程。
4.2医患沟通是医学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和医学的高速发展,部分临床医生对辅助检查的依赖性越来越大。社会—心理—生理医学模式对医患沟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标志着医学道德的进步和人文精神的回归,使医患双方从生理、病理、心理全方位认识健康和疾病,携手并进。
4.3医患沟通是减少纠纷的需要
临床大部分医患纠纷的发生,并非医疗技术水平所致,主要由于无效沟通,医患双方交流和沟通不到位,致使诊疗过程中认知存在误解或曲解,或是其他心理因素导致其对医疗服务的信任度下降引发纠纷和矛盾。因此,良好、有效、及时的医患沟通是减少和杜绝医疗纠纷的关键,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4.4医患沟通是双向的互动
医患沟通是医患双方的互动,是医学整体意义和完整性的真实体现,是医学事实与医学价值、医学知识与人性的和谐统一。通过医务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有效沟通,可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减轻医生的心理负担,创造和谐的医疗环境。
5结语
篇5
【关键词】医学实习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
回想我们二十年前临床实习和毕业后第一阶段,在带教老师的指导和监督,独立与病人诊疗,不需要告诉病人我是“实习医生”之说。但由于现阶段的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疗纠纷时有发生,必须先告知,当患者同意后再参与诊疗,从而达到融洽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这对医学生培养存在一定的障碍。为了适应新形势,提高实习生与患者的沟通能力显得特别迫切,否则病人不会让实习生独立完成诊疗。卫生部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简称:规定),自今已三年,有必要追溯其落实情况,教学检查发现,在有的医院对此《规定》落实需要强化。因为临床带教不仅在思想上不重视,更多的是不知道如何对提高沟通能力的带教。实习生从学校刚进入临床,常对医患关系无所适从,在与病人沟通的实践中倍倍感困惑。如何提高与患者沟通能力,师生如何去努力?笔者就此阐述个人见解如下。
1 剖析 医学生医患沟通 “四缺陷”
1.1 心理缺陷 医学实习生正处于心理、生理的“断乳期”,但他(她)们渴望被尊重、被理解,同样独立意识、平等意识和自主意识特别强烈。而患者对实习生缺乏技术信任感是客观存在,不愿意接受实习生诊疗。面对患者的不合作,实习生的自我期望值常无法实现,部分学生感到紧张拘束,惧怕与患者接触交流;有些学生甚至对不合作的患者产生厌恶感,干脆采取尽量不与病人说话的消极做法,因为怕说错话、做错事而引发纠纷,由此实习生容易产生畏缩情绪。
1.2 认识缺陷 部分实习生对自己与患者沟通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医患沟通是带教老师的事,跟自己关系不大,老师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从来不尝试主动与患者交流,查房也流于形式。有些学生则走到另一个极端,他们对当今医患关系认识不深,法律意识不强,对患者不尊重,不该说的话随随便乱说,当有关患者病情的交代与带教老师所说不符,而引起患者误解,诱发医疗纠纷。
1.3 专业知识缺陷 有些实习生的专业知识薄弱,患者的问题一问三不知,使患者对实习生的信任感大打折扣,人为构成了医患沟通的障碍。
1.4 沟通技巧缺陷 由于大多数医学院都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方面,在医患沟通方面培训流于形式,学生自身不重视,使实习生与患者交往能力先天欠缺,仅会停留在简单的“询问病史”。由于语言表达能力及技巧欠缺,实习生在与患者沟通时,导致对疾病概念、诊疗计划、疾病预后等模棱两可,阐述不清,使患者对整体医务人员都会不信任,对医疗行为产生疑问。
2 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 “四对策”
2.1 消除心理障碍,注意言行举止。 作为实习生自己,在进入临床后,应尽快在心理上完成“学生”到“医生”角色的转变。与患者交往中还应注意使用眼神和必要的微笑配合友好、自然的手势。
在这一方面,带教老师应发挥主导的作用,使实习生度过“心理关”。
2.1.1 带教老师应给予实习生足够的尊重,在称呼上应当把实习医生称为“医生”,特别是在向患者介绍实习生时更应如此,使学生有“名正言顺”的感觉,能够以“医生”的角色来面对患者。
2.1.2 带教老师应处处维护实习生的威信,不能当着患者的面指出实习生的错误,应充分肯定其成绩并给予鼓励,这样会使他们的自信心极大地增强。
2.2 更新观念,认清医患关系, 目前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院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分析纠纷构成许多不是医疗过失而致,更多是对医患 认识不到位,仍然停留在“求与被求关系”。因此导致与患方沟通欠缺而发生一些不该发生的纠纷。随着社会的发展,医患关系已不单纯是一般意义上的人际关系,也有别于一般的消费关系。正是如此,医患关系是现阶段社会广为关注的热点问题。因为它涉及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等诸多方面。此外,由于医患双方有平等的法律关系,受到相同的法律约束,实习生应强化自己的法律意识,学习两部《规定》、《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及《执业医师法》等相关法律知识,要充分尊重病人的权利,保护患者的私密性。塑造实习生的良好形象。
2.3 努力提高专业知识水平 实习生在进入科室前首先应重点复习教科书中涉及该科室的内容,初步掌握该科常见病的诊断及治疗原则。遇到疑难问题要多看书、多查资料,并及时请教带教老师,切忌不懂装懂。由此,沟通的障碍就越少。
2.4 注意沟通技巧,处处关爱病人 有心理研究表明:及时了解患者的信息需求和偏好,将极大地提高患方面的满意度和医疗服务水平,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医患沟通是专业性的沟通,而这种交流技能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需要经过培训才能达到的。
2.4.1 学会倾听的技巧 患者从医生那里需要的不仅是同情,更需要理解。相互的理解能达成信任,而倾听体现接纳和尊重。因此,学会倾听能使实习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4.2 诊疗过程中矛盾及冲突的处理技巧 诊疗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冲突和矛盾。学会处理冲突、化解矛盾是与人沟通所必不可少的。最佳的选择是就相关问题运用讨论的方式解决。其次以理服人,运用说服的方式。一味的忍让是不现实的做法,退缩可能会使冲突更加严重。而攻击则常使矛盾激化,甚至导致不可预知的后果。一般来说,热情关心的态度、熟练正确的诊疗操作、适时的健康指导等通常会建立起与患者良好沟通的桥梁,加深患者的信任。
2.4.3 体检体现关爱病人的技巧 在体格检查中应体现“爱伤”观念,这是取得患者密切配合的前提。对女性患者体检应有两人在场,并让其他无关人员回避,体检结束后应帮助患者盖好衣被并致谢。
篇6
2.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 南宁 530011)
摘要:医患沟通是护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本文分析医学院校中护理专业医患沟通原有传统教学法的不足,探索综合实践性教学方法的设计及使用,为提高护理本科《医患沟通》教学质量及护理本科生的沟通能力做出参考。
关键词:护理本科;教学方法;医患沟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200-02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对于广大医学生和护理专业学生来说,医医之间、医护之间、医患和护患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紧密,处理这些人际关系的能力,医患之间沟通是否有效,不仅影响到病史采集过程,还影响病人遵医和求医行为,进一步关系到医疗质量的好坏。并且目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断增多,人际关系问题、学习问题与情感问题较多。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引起社会交往障碍[1],这对医学生进入临床有极不良的影响。因此,作为一个现代的医学生,除了学习《医患沟通》,还要掌握必要的日常人际沟通理论与技能,既能提升自身素质、保障心理健康,也可以融会贯通,以一达广,以常达变,促进《医患沟通》学习的纵深程度,是今后提高医疗专业水平的需要,也对医学生专业学习和以后的临床实践有极大的帮助[2]。
在本科医学教育中,医患沟通的课程性质至今还没有统一的明确规定。八年来,我教研室一直致力于研究《医患沟通》的教学。对于正处在自我意识发展新阶段的大学生,自身发展欠成熟,情绪性格未稳定,经常出现人际认知的偏差,因而在医患沟通教学中,我们选择和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探索最利于引导学生有效沟通的方法和对策来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为医学生顺利地转变为医务人员奠定基础。以下是我们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医患沟通教学情况分析
1.护理专业基本学情分析。护理学专业具有其特殊性,绝大多数学生为女生,由于青年女性的生理心理特点,部份女生心思细密、敏感,情绪波动大,所以在女性环境中人际关系的问题及人际交往矛盾均多于男女比例平均的专业。鉴于这一特点,护理专业的医患沟通的学习须与人际沟通的学习相结合。只有学生在其基本人际环境中掌握沟通学的理论方法,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加以实践练习,具备建立人际沟通的能力和技巧,在真正的医患沟通中才能融汇贯通,学以致用。
2.传统医患沟通教学的不足。我校护理专业医患沟通课设为必修课(考查课),课时32课时。因为课时有限,无法兼顾沟通基本理论和临床沟通实践,也无法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很多学生虽然对沟通感兴趣,但不能分配足够的学习时间。
传统教学法中,教师主要用讲授法进行教学,沟通理论枯燥乏味,难以激发起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注意力不集中,并且极少关注课程内容,也很少提问,没有实践指导,学生不知如何应用沟通技巧,学习积极性较差。导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减少,课堂纪律散漫。另外,大教室固定的桌椅,使得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培养医学生的沟通能力而非理论知识是医患沟通课程的教学目标,学生必须充分融入沟通的环境,经过认真的观察体会、模仿、尝试,才会树立沟通理念,理解沟通的意义,所以其他国家的医患沟通课程教学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
医患沟通课程的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很多医学院校已经意识到,却因为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原因,实践教学的实效性不佳。如医患沟通最有效的实践教学是在临床环境中由医务人员指导进行,但因为我国医疗资源的匮乏,医务人员医疗工作任务相当繁重,因而愿意承担这一教学的人员很少。正因为实践教学专业的指导教师严重不足,实践常常流于形式[2]。
3.现代医学教育理念。医患沟通教学结合现代医学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医患沟通在教育模式上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授医患沟通理论和方法,在教学方法上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早实践,多实践。国外医学院校近年来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公开课等,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一致好评[3]。
二、医患沟通教学过程的设计
1.教学前的准备。人际沟通能力是医患沟通的基础,正式进入医患沟通课程前,对全班学生进行人际沟通能力的评估,采用开拓者心理测评软件《人际交往能力测评》量表评估学生学习前的人际沟通能力情况。根据护理学专业学生的特点对教学内容和过程设计做一些调整和改动,让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更符合专业需要。
任课教师的选择方面,授课教师既是我校高校教师,又是执业医师,皆有在临床工作的经验,是担任医患沟通课程的适宜人选,能把医患沟通案例结合临床工作讲授。
2.实践教学的设计。医患沟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科学,只有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才会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才能让学生有效的掌握人际沟通的方法技巧。在每部分理论讲授后,我们都进行一次沟通的实际训练。(1)演讲式实践法。医患沟通的实践以分组的形式进行,在分组之前,要求每个学生都进行简短的自我介绍。在自我介绍后,请学生写出让自己印象最深的同学,并写明原因,让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思考沟通的影响因素及结合身自已的表现进行对比思考,学他人之所长,可让学生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以便在头脑里形成较为鲜明的事物表象的一种教学方法,此法十分适合于能力训练的课程。(2)情景讨论法。给学生观看医患交流如医生查房的现场录像,由学生分组思考讨论,每组同学各自对同一个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分组讨论过程也是锻炼沟通的一种实践。分析案例中沟通方式技巧的得当之处,并对不当之处发表个人的观点和改进意见。另外,还提出“患者有意对你刁难怎么处理”等问题,让学生就这些问题交流自身观点,互相启发,共同学习,最后老师进行归纳小结。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就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人际沟通知识对他们切身的帮助,从而提升学习效率和内外动机。(3)医患角色模拟法。设置一些临床中常见的场景,让学生在其中模拟扮演医生和患者。如医生说服一个不愿住院的病人留院治疗、并在查房时对病人亲属说明病情和治疗方案等。每组扮演的时候其他组的学生一旁观摩,结束后提出个人的观点和沟通改进意见。通过这一形式,使学生能用共情的沟通态度,站在病人的立场考虑问题,还锻炼了他们的医患沟通能力,学习如何把沟通态度和技巧用于临床工作中,并通过模拟对病人进行一些疾病的讲解,巩固之前学习的专业课知识。结束后,请同学分别谈个人的感受,并谈谈若是换成自己又会如何处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体会
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教学活动中务必综合使用多种激励方法。争取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尤其是胆怯内向的或自卑怯懦的,不断地给予他们激励与机会,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症结,体验到成功沟通的快乐。
传统教学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刻板模式,多种实践教学法的结合使用改变这种单一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感与教学括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教学中紧扣教学目标,将各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每次课都有焕然一新的感受,认为这门课是趣味性的,实用的,能够马上在现实中学以致用的,而不仅仅是走向临床才可以运用,也不仅仅是理论知识,就能始终对医患沟通课抱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医患沟通课程教学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摸索,结合本专业学生的特点,找到医患沟通教学的有效途径,提高医患沟通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使学生意识到医患沟通的学习并不是随着本门课程的结束而完结,需要在今后职业生涯中不断提高和磨练与病人、与病人亲属的沟通技巧,树立终身学习沟通技能的理念。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进修医师;医患沟通;重症监护病房
中图分类号:R192.3,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2-0152-02
医患沟通是临床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将诊疗信息和治疗决策传递给患者及家属的途径。和一般的沟通不同,医患沟通交流的信息既有同疾病诊治直接相关的内容,也包括医患双方的情感、愿望、思想以及诊治要求的表达[1]。和普通病房的患者不同,危重症患者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患者群体,由于原发病危重、气管插管等因素,多数患者难以和医师进行连续、清晰的沟通,这直接导致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医患之间的沟通重心转移至医师和患者家属的沟通,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培养进修医师与患者家属这一特殊群体之间良好的沟通能力,是确保医疗工作顺利进行,延长患者生存率,降低医疗不良事件发生的重要环节[2]。
和具有多年ICU临床工作经验的带教医师不同,进修医师的专业背景不同,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对患者家属心理变化把握不到位,缺乏沟通技巧,上述因素均可导致医患沟通障碍。下面我们将一一分析。
一、进修医师和危重患者家属的医患沟通障碍
1.专业知识的局限性。ICU患者的疾病复杂,涉及到全身多个脏器的各种病理生理变化。进修医师多来自基层医院,从业时间长短不一,处理危重患者的经验不足,加之由于二级学科的细分,很多进修医师仅对于自己从事的某一特定领域熟悉。因此在和患者家属沟通病情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因为专业知识不足,而被迫中断谈话,去请示带教老师或上级医师的尴尬局面。
2.对患者家属的心理变化把握不够。相对于普通病房的患者家属,ICU的患者家属普存在极大的焦虑感、情绪波动大。林晓玲等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ICU住院的危重患者家属进行调查,发现ICU患者家属状态焦虑与特质焦虑得分均高于正常人群[3]。进修医师从事ICU的工作时间不长,对ICU患者家属的心理变化把握不够,尤其是那些刚入院的第一周的患者家属,当患者家属在医患沟通的过程中出现哭泣、晕倒、下跪等一系列举动,进修医师面对此突发类情况,往往束手无策,从而导致不能顺畅地沟通。
3.缺乏沟通的技巧。和带教医师相比,进修医师的沟通缺乏技巧,这和我国医学教育长期的重视自然科学知识,轻视人文知识的教育理念密切相关[4]。加之基层进修医师多为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其中以80后居多,多数为家中独生子女,很难理解患者家属因至亲进入ICU而产生的绝望又焦虑的心情,欠缺换位思考,因此在医患沟通中很难产生移情作用,在沟通的过程中充满了冰冷而生硬的医学术语,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导致患者家属无所适从,即使花费了大量时间去解释病情,最终家属可能仍无法全面理解患者的情况,当然也无从谈及建立和谐信赖的医患关系了。
因此,需要在ICU临床教学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对进修医师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行培训,从而培养良好的医患的沟通能力。
二、临床教学工作中进修医师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1.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论知识是医患沟通的基石,因此必须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由于进修医师多来自基层医院,从业时间短暂,ICU的相关理论知识均比较欠缺。临床教学工作中,带教老师应注意在查房的过程中,就某一种ICU常见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过程、临床症状及体征、治疗方案及预后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以加深管床进修医师对相应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科室应每周定期组织针对进修医师的小讲课,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2.熟悉患者的病情。在进行医患沟通之前,进修医师应该仔细浏览患者病史,同时针对主要诊断进行相关知识的复习,从基础的病理生理变化到临床症状、查体特征,以及治疗方案、预后、死亡率等等均应做到心中有数,同时着重了解治疗方案的选择和变化。只有熟悉患者的病情,和家属沟通起来才能事半功倍。
3.学习沟通的技巧。我们一般将进修医师医患沟通技巧的学习过程分为3个阶段:(1)陪同学习期;
(2)共同参与期;(3)独立沟通期。在陪同学习期,进修医师主要陪同带教医师,观察上级医师在医患沟通过程中的沟通方法和沟通技巧,并仔细揣摩和学习。临床经验丰富的上级医师一般都具有较好的沟通技巧,可以用生动的比喻、生活化的语言,清晰地向患者家属解释病情;并且非常注意观察家属的心理变化,能够及时应对,最终在短时间内取得家属的信任。在这陪同学习期,科室可以组织进修医师集中学习,梳理ICU医患沟通的难点与重点,以及沟通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和技巧等,同时还可以播放医院录制的医务人员服务视频,供进修医师参考学习。大约观摩8―10次上级医师的医患沟通过程后,即可进入共同参与期。在这个期间,进修医师可以和带教老师一起进行医患沟通,可由进修医师先向家属阐述患者的诊断以及目前的情况,再由带教医师向家属讲解相应的治疗策略,以及后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危重情况。在这个过程中,进修医师的工作量可以逐渐增加,慢慢地由次要沟通人切换为主要沟通人。与此同时,带教医师可以组织3―5名进修医师针对医患沟通,进行情景模拟训练,锻炼进修医师的应变能力。经过4―8周的共同沟通期,进修医师累积了一定程度的医患沟通经验,即可进入独立沟通期。独立沟通期意味着一个进修医师已经具备了比较成熟的ICU医患沟通能力,除了完成医患沟通的最基本使命,即告知和传达病情,取得家属对治疗的认可和同意之外,还应兼顾人文关怀。ICU患者家属的情绪极不稳定,焦虑、抑郁、烦躁、沮丧等负性情绪如影随形,这个时候医护人员应该适当地予以人文关怀,沟通时注意语调柔和,运用安慰、解释性语言以稳定患者家属紧张焦虑的情况,减轻心理负担[5]。这对取得患者家属的信任,增加依从性,降低医患纠纷,确保诊疗工作的正常开展,至关重要。
三、典型病例
患者,女,89岁。诊断:严重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呼吸衰竭,急性肾损伤,急性肝损伤,肺部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病情危重,需要建立人工气道,呼吸机辅助通气,血压在大剂量血管活性药物作用下仍偏低。考虑到该患者预后极差,且治疗费用高,加之患者家庭关系复杂,家属对患者的病情盲目乐观,是潜在医患纠纷的高危案例。带教医师应用了本文前述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训练方法,对管床进修医师进行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沟通效果。虽然最终患者因原发病过重而死亡,家属仍然能够理解并接受该不良预后,并在患者去世后,专门到医院行风办公室,点名感谢该进修医师。
四、讨论
加强对进修医师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是ICU临床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部分进修医师认为外出进修主要的目的是学习理论知识及技术,医患沟通和临床工作并无关联,无须特殊学习。熟不知良好的医患沟通是确保诊疗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ICU患者病情危重,加之治疗费用昂贵,一旦患者死亡,其家庭可能面临痛失至亲以及承担巨额医疗费用的双重打击,患者家属往往会将患者的死亡迁怒于医务人员,最终引发医患纠纷。因此通过良好的医患沟通,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是ICU临床工作的重要环节。进修医师通过陪同学习期,共同参与期以及独立沟通期三个阶段的学习,基本可以掌握ICU医患沟通的要领及技巧,能够在沟通过程中让患者家属充分了解病情,并感受到来自医务人员的关心和帮助,从而确保临床诊疗工作的顺利进行,并降低或者杜绝医患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红芳.提高医患沟通效能降低医疗纠纷风险[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6,27(151):155-156.
[2]朱开梅.医患沟通在防范和解决医疗纠纷中的作用[J].医学和社会,2010,23(10):54-56.
[3]林晓玲,陈碧贞,魏志勇.ICU危重患者家属焦虑状况调查与分析[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6(1):116-117.
[4]史海宁,石磊,梁炜.关于军医大学医患沟通教学方式的探讨[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6,3(6):84-88.
[5]倪红英,陆晓东,刘娅萍,等.重症医学科医患沟通的实验[J].浙江医学教育,2013,12(3):42-44.
The Training of Patient-physician Communication Capability for ICU Physician
LI Hao,GAO Lan#,GUO Qin-yue,YAN Jin-qi,SHI Qin-dong*
(Department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Medical College,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Shaanxi 710061,China)
篇8
摘 要 在日益法制化的今天,医疗纠纷不断出现,如何处理好医患关系、加强医患沟通,成为困扰医院和医务人员的主要问题,而这个问题在基层医院更为棘手。通过对医疗纠纷原因及医患沟通技巧进行解析,促进基层全科医生有效地改善医患关系。
关键词 全科医生 医疗纠纷 医患沟通
The significance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to prevent medical disputes for the general practitioner
Zhai Xuejun1,Fan Huaping2
Laizhou chronic disease hospital,Shandong province,2614001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of Yantai City,Shandong province2
Abstract In the increasingly institutionalized nowadays,medical disputes increadingly,how to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to strengthen the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become the main problem of the hospitals and medical personnel,and this problem is more difficult in basic hospital.Through the analysis on the causes of medical disputes and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skills,promote grass-roots practitioners effectively to improve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Key words General practitioner;Medical disputes;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全科医生是执行全科医疗的卫生服务提供者,又称家庭医师或家庭医生。他们是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患者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被称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医患沟通是医患双方沟通的过程,是双方对医疗护理活动的一种信息传递过程[1],而起主导作用的就是医生。可见如何进行良好的医患沟通,医生起着关键的作用。而良好的医患沟通对基层医疗事故的防范处理是非常重要的。
基层医疗纠纷的主要原因
医院方面:①基层医疗设备不完善,仪器老化落后,而疾病的诊治需要症状体征加上必要的辅助检查。尤其在遇到急危重病的患者时,难以对疾病做出快速准确的诊治。以致延误抢救时机引发医疗纠纷。②工作在基层医疗机构一线的医务人员,工作时间长,工作种类繁杂,基层薪资待遇较差,个人发展空间较小,诸多因素基层医院很难留住专业技术人才,即使留住的人才也会因为对现况的不满出现倦怠情绪。人才缺乏,医院为了满足医疗需求只好雇佣大量的临聘人员。执业范围的限制及职业技能的欠缺,加重了医疗纠纷的发生。
患者方面:农民为低收入人群,对疾病的预防保健意识淡薄,即使患病了也很少及时就诊,往往以生计为重,或者等到无法耐受时才会去医院诊治,耽搁了疾病诊治的最佳时间。在诊治疾病时从金钱的角度拒绝辅助检查,为疾病的诊治带来困难。同时对疾病认识不足,多数患者在症状缓解后自行停止治疗。出现纠纷易被金钱诱惑,盲目冲动,不计后果。
社会因素:社会对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及医疗工作的风险性理解不够。“医闹”的存在以及部分社会舆论媒体误导,都是造成近年医疗纠纷增多的原因。
基层医疗中医患沟通的重要性
医患沟通属于医患关系中非技术层面范畴,包含了医患双方交往中的社会、心理、法律关系。医师在进行基本诊断治疗时,除了要考虑生物学的因素外,还要考虑患者的心理、社会诸多因素的作用[2]。农村患者有时候需要的仅仅是一种尊重。几乎没有一个患者是为了专门去医院闹事而去看病,在治疗前,大多数患者对给予自己诊治的医生都是怀着尊敬求助的心理靠拢医师,就是感受到疾病的痛苦殷切希望得到医师的帮助和解除[3]。做好医患之间的沟通,取得他们的理解和信任,是化解医疗纠纷至关重要的一步。
基层医疗中医患沟通的技巧
基本要求:尊重、诚信、同情、耐心。
亲切的称呼和微笑的面容是打开信任的钥匙:患者及患者家属往往通过第一印象对医生的技术、人格进行确认[4]。患者一进门坐到医生面前,全科医生用称呼亲人般的语调开口叫他一声“大爷、大哥”等等作为亲人之间的称呼,加上医生微笑的面孔就会打开患者信任的大门,取得病人像对亲人一般的信任。也为以后疾病诊治的沟通做好了铺垫。
心理疏导治疗:心理治疗是医疗实践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预防和战胜疾病的重要方法。情绪活动在各类疾病的发生发 展变化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能动作用。积极向上的情绪有利于疾病的恢复,消极悲观的情绪能诱发加重疾病的发展。要善于发现诱发患者疾病的心理因素,给予患者适当的心理疏导,解开了患者的心结也等同获得了病人的信任。这时患者把还会不自主的把医生当成朋友。
适当的帮助换来感激之情:农民质朴善良,因为社会地位低下,往往不被尊重,在就诊过程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在这个时候,在我们力所能及的医疗范围内给与患者适当的帮助,就会轻而易举的赢得患者的感激之情。一个对医生充满了尊重和感激的患者,即使医生的诊疗有不可避免的差错,他都会以最宽广得胸怀去体谅医生。
解释病情不拘泥于形式,要通俗易懂:当患者已经信任医生的时候,因为对疾病的不了解,他会很盲目地把希望都寄托在医生的身上,会对医疗效果的期望值过高,医学科学领域有很多未知数,有的是尚无办法解决的。所以这个时候,需要医生和患者做好对病情的沟通。但医学术语对于一个农村患者来说,有时候如同听天书,根本不能理解医生所要表达的意思,这个时候需要医生变换形式进行沟通,可以用他们日常接触的事物来举例说明你要解释的病情,比如:一个鼻息肉的患者,交代手术并发症的时候,医生告诉每个人的鼻腔都不一样,个人体质不同,可能会发生鼻息肉摘取不全,同时也有复发的可能,如同他们地里的花生,不管怎么仔细也会有花生漏掉在地里。一旦发生鼻息肉摘取不全,我们也会积极的处理,如同你们会在地里再捡一边花生一样,这点请您谅解。相信患者都会明白其中的道理,在体谅自己劳动不易的同时也会谅解你的不易。
防范医疗纠纷的前提是医生一定要有“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对待病情一丝不苟,尽可能地减少医疗差错和事故的发生。一定要强化法律意识,做到既尊重患者的就医权利,也要做到保护好自己以及医院的合法权益,在语言沟通的基础上做好必要的书面沟通。运用沟通技巧化解矛盾,换位思考,使医患双方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有效的防范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 孙慧敏.医患沟通技巧的探讨[J].中外健康文摘,2012,9(6):411-412.
2 陈黎青.浅谈医患沟通的一点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4):369-371.
篇9
1 加强护士沟通技能培养的意义
1.1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就医观念的不断改变,病人的法律知识、维权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明显提高。病人在就医过程都希望知道更多的 诊疗情况、费用情况等信息服务。在当今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矛盾突出、医院纠纷事件频发的情况下,加强护士沟通技能的培养尤为重要,许多事件都与患者沟通障碍有着直接和间接地 关系。
1.2 护理沟通技能的培养是护理教育新模式的需求。传统护理教育模式对护士的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教育和操作技能的培训。而对于其他方面的 能力如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信息获得能力、交际能力、沟通与交流能力等综合能力的 培养甚少,然而为了适应当前需求,一名合格的 护士不仅要有扎实的护理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具备处理人际关系的综合能力,这样才能构建良好和谐的 医患关系,才能更好的增强护患双方战胜疾病的信心,更好的避免纠纷及医闹事件的 发生。
1.3 随着社会经济的 发展和人们健康需求的 不断提高,护理模式在不断转变,由“以病人为中心”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转变,这就使护理工作有原来的对病人的护理,扩展到对病人的生命过程的护理。护理的对象、护理的 内容、护理的 场所都有可能变化,因此,对于护士的沟通技能培养尤为重要,良好的 沟通技能是适应现代护理工作的重要基础。
2 护理工作沟通技能培养的要素
2.1加强职业道德培养,提高自身素质。护理道德是护士的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遵循的行为规范。只有良好的 道德修养、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才能做到以病人为中心,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在工作中注重对病人的人文关怀,改变服务理念,提高服务品质,才能更好的满足病人越来越高的自我保健需求和生命健康需要。护士要正确理解护患关系的位置,为患者提供热情周到、优质高效的服务,只有真正赢得患者的信任才能更好的服务患者,也是提高沟通技能和搞好护患关系的重要前提。
2.2提高护士自身素质,是提高沟通技能的基础。良好的文化修养、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宽阔的知识面、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精益求精,努力把自己锻炼成素质优良的护理工作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人,因为病人也是一个心理的、生理的、社会文化的综合体,需要一个全面的护理服务。
2.3开展各种形式的沟通技能培训,加强交流,不断提高沟通技巧。护士要通过培训、交流来学习各种沟通技巧,通过对一些礼貌用语、行为规范、礼仪准则的模拟训练及理论培训,来提高护士的仪表、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和技巧,从而达到培养沟通技能的目的。
篇10
1 护患沟通的意义
沟通是一种能力,也是现代医患关系的奠基石。就许多医院目前的情况来说,医患沟通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文献报道:80%的医疗纠纷与服务态度和医患沟通不当有关[2]。作为医务工作者,沟通是职业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工作基本素质之一,故每位医务工作者应学习和不断提高沟通能力;每位医务工作者在践行“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时,也处于医患沟通的主动方,所担当的神圣社会角色就要求医护人员应主动沟通,取得患者的信任,承担起构建现代医患关系的责任[3]。
2 护患沟通的必要性
护患关系是护理职业有的人际关系,它是护士与患者在一定时期内通过护理与被护理交往形成的人际关系,是相容双向的人际关系。护患沟通是护士与患者及其家属、陪护人员之间的沟通,是处理护患之间关系的主要内容。没有护患沟通,就不能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病人的满意,就是我们的工作目的。病人的康复,就是护理工作者的最大心愿。随着人们对健康内涵理解的不断加深,病人既希望从护患沟通中获得健康相关的知识以配合治疗,也希望从护患沟通中得到心理上的支持与安慰。
3 信任,护患沟通的前提
信任是护患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病人授权护士进行护理工作的必备条件,更是护患沟通的前提,充实的专业知识是获得信任的关键。重视病人的心理状态,充分认识到心理、社会和情绪因素在护理中的作用,广泛开展护患沟通,建立一种互动合作的新型护患关系,这种新型护患关系的建立是通过沟通与交往来实现的。在这种新型的护患关系中发挥调整职能作用的是护士。因此,我们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要以高素质,高质量服务于临床,用心、用情履行神圣的职责。热爱病人,尊重病人,指导病人,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使病人产生亲切感,加深其对护士的信任,真正实现护患有效沟通。
4 护患沟通的技巧
作为护士,不仅要努力使自己具备博学、负责、耐心、细致的优秀品质,加强职业道德和内涵气质的修养,更应该学习人际交流的技巧和方法,只有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良好的文化修养、精湛的专业技术、娴熟的沟通能力,才能有理有据、应对自如[4]。熟悉掌握恰当的沟通技巧,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关键。首先是倾听的技巧,倾听是人性的一种需要,做一个会倾听患者声音的护士,不但要富有耐心,还要主动坚持谈话,主动了解病情,引导患者说话。其次是语言的技巧,语言是沟通的重要手段,护士在与患者沟通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语言修养,注意语言的准确性,避免词不达意,注意语言的礼貌性以满足患者希望受到尊重的心理要求,注意语言的艺术性给患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后是非语言技巧,护士应掌握非语言信息的沟通技巧,运用倾听、表情、眼神、仪表、姿势等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从而使自己了解更多有关患者的健康状况、心理感受等方面的信息,更好的满足患者的需要。
5 艺术,护患沟通的方式
护患沟通过程中应做到“五心,二有,六个多,十个一”。即:耐心,细心,热心,爱心,责任心;有问必答,有叫必应;入院时多介绍一句,让病人感到舒心,手术前多解释一句,让病人消除恐惧,手术后多安慰一句,让病人感到亲切,出院时多关心一句,让病人感到温馨,使护患沟通工作的内容更加充实和具体;微笑多一点,仪表美一点,语言甜一点,观察细一点,操作稳一点,爱心多一点,照顾全一点,要求严一点,效益高一点,服务诚一点。
6 体会
良好的护患沟通,是护理工作的基础;良好的护患沟通,可以缩短护患间的心理差距;良好的护患沟通,也可以防范医患纠纷。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切实做到“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和“以人为本”的人文服务理念,重新认识临床护士责任,适应新的医学模式发展的要求,符合病人的心理,以满足病人日益增长的自我保健、安全意识和对护患沟通的需要。护理工作是一个不断与患者交往的过程,只有乐于沟通、善于沟通、用心与患者沟通,才能让护理服务真正地体现出应有的价值,才能够体现出最佳的医院形象,最终使护理工作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褚旭霞,倪爱珍.营造良好就医环境,体现人文关怀.同济大学学报(医学报),2007,28(增刊).
[2]孙素萍.沟通艺术与构建和谐护患关系的探索[J] .现代医药卫生,2008,40(1):65-66.
- 上一篇:电工实习收获
- 下一篇: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开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