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治疗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15 17:30: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神经治疗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神经治疗的方法

篇1

1术后残端神经瘤临床治疗方法

1.1预防处理 神经瘤性残端痛的根本原因是神经瘤的产生,彻底治愈神经瘤残端痛,必须从预防神经瘤形成着手。为有效预防术后残端神经瘤的发生,临床医生采用将受损部位神经高位切断的方法,使其残端回缩至正常组织内,并避免术中对受损神经进行粗暴剥离、牵拉或压榨,或将残端神经置于瘢痕组织或感染部位。姚一民等人[3]对10例截肢患者的11个肢体行神经残端端端缝合治疗术,术后均未发生神经瘤性残端痛,起到有效预防作用,减轻患者痛苦。机制:神经残端端端直接缝合重建神经的连续性,使神经再生并恢复其生理过程,既可消除靶器官对神经再生的刺激和引导,又能使两中枢端轴突通过神经的趋化作用长入非靶器官的微环境中,使神经再生停止;解决神经轴浆压力过高的同时,也解除了神经纤维兴奋性增高及异位放电的异常活动;限制再生的神经轴突互相缠结交叉,从而防止残端痛性神经瘤的形成。

此外,临床试验及动物实验均表明[4],采用高频电刀焦化处理神经残端可有效预防残端神经瘤的形成。机制:利用高频电刀切割组织时,极高密度的高频电流流向组织,在电极边缘有限范围内的组织产生迅速而强烈的放热,使局部神经细胞液快速蒸发而发生断裂凝结,维持一定时间高温后,残端神经组织即变性焦化,组织凝固成痂,残端被固化的组织封闭,形成一个良好的神经残端再生屏障,周围的微生物及炎性介质也难以侵入产生不良刺激。

1.2非手术疗法

1.2.1液氮冷冻神经治疗法 动物实验表明[5],将受损神经自远端切断后,以凡士林纱布保护周围组织,近端残端用冷冻治疗仪喷射,使神经"浸泡"在液氮里行冷冻处理,自然解冻后,逐层缝合切口。术后形态学检查发现神经残端无明显瘤体形成;镜下残端神经纤维稀疏,排列一致,较增厚的完整外膜包绕神经残端。机制:冷冻处理神经可通过破坏雪旺氏细胞及基底膜,使再生神经失去脚支架;同时,也使神经受到初期充血、后期束膜增厚与胶原的阻挡以及吞噬细胞的误吞噬亦难以延长再生。远端结缔组织的长入封闭残端,这与冷冻长段神经有关,使远端有时间被优先长入的结缔组织所占据。

1.2.2枸杞多糖治疗法 范洪伟等人[6]于实验组坐骨神经离断后的大鼠腹腔内行枸杞多糖注射,对照组行同等剂量生理盐水注射后,结果表明枸杞多糖对坐骨神经离断后自噬现象和创伤性神经瘤的形成有抑制作用。机制:枸杞多糖是从枸杞子中提取的一种生物活性物质,除具有抗衰老、抗肿瘤作用外,对全身性的免疫功能有重要调节作用,能有效增加神经损伤后的免疫反应,对神经损伤修复起抑制作用,进而抑制并治疗创伤性神经瘤。

1.2.3射频热凝术治疗法 翁泽林等[7]对左足趾末梢痛性神经瘤的患者行射频热凝治疗并随诊发现,患趾末端无触痛,趾甲正常。机制:足部末端发生Morton神经瘤,较少见。采用多点射频治疗时,射频针在温差电偶电极间产生高频电流,可使局部组织升温,在组织内形成一定范围的蛋白凝固灶,毁损瘤体及阻滞神经痛觉的传导,使瘤体足趾坏死,实现切除瘤体、保全足趾、缓解足趾疼痛。

1.2.4皮三针治疗法 周喜亭等[8]应用中医针灸皮三针,即从患者主诉神经瘤敏感压痛点旁处平刺一针;第一针左右平行齐刺2针,并以疼痛程度、发作次数等项目为评价标准,与药物疗效对比后发现,皮三针治疗残端神经瘤疼痛有显著临床优势,临床总有效率高达93.33%。机制:针刺可刺激皮下所分布的感觉神经纤维末梢和植物神经纤维,有效调节血管与肌肉的机能活动。还可将伤害刺激上传至中枢神经-体液反射,一定时间内循经运行至病灶处,相互协同、震荡,使病灶局部例子通导率迅速增加而显著止痛。

1.3手术疗法 早在上世纪中期,国外学者就提出采用神经瘤切除肌内移植法、神经断端骨髓腔内埋入法等治疗残端痛性神经瘤,但其疗效各异。本文在进一步回顾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以下手术治疗的方法。

1.3.1直接切除神经瘤 桑向群等人[9]以截指术后发生残端神经痛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于伤指近端找到两侧指神经主干向远端游离并暴露神经瘤,将其用锐刀切除至出现正常神经纤维为止,在指残端选择一根废用性肌腱中间分开,在倍手术显微镜下用无创伤缝线将双侧指固有神经主干与肌腱端端吻合送开止血带止血后缝合皮肤常规包扎,术后随访优良率高达92%。机制:完整显露神经及切断残端神经瘤至有完整神经束部分,可将神经残端建立一个完整的神经结构,限制其生长,阻止神经瘤的形成,既解决了神经轴浆压力过高,也解除了神经纤维兴奋性增高及异位放电的异常活动,从而彻底治愈神经瘤性残端痛。

1.3.2神经瘤切除静脉桥接法 李宝林等[10]采用神经瘤切除静脉桥接法对56例外伤并发神经瘤性残端痛的患者进行治疗,术后随访优良率为92.8%。于建民等[11]采用静脉神经桃姐缝合法治疗10例18条神经的残端神经瘤患者,术后随访1~2年,7例完全治愈,3例症状减轻,1例仍有触痛及放散痛。机制:采用静脉桥接神经重建了神经连续性,可将神经残端建立一个完整联系的结构,限制其向外生长的同时,恢复神经连续性,使神经残端的纤维有序生长,是治疗神经瘤的生理疗法。

1.3.3骨内置入法 早在1943年,国外学者就提出将神经末端植入骨内治疗神经瘤的方法。临床医生也尝试将神经断端但骨孔植入骨髓腔内防治神经瘤,术后早期疗效高达90%,但复发率较高。由此,国内学者朱海波等[12]应用显微外科术,对截肢术后痛性残端神经瘤患者行残断神经瘤神经断端双骨孔骨内植入,即术中将锐性切断神经瘤后,近端所游离的神经断端穿入并穿出于临近骨质所钻取的两骨洞,缝合神经外膜与骨膜,闭合骨洞,保障神经残端于骨内增生,避免神经瘤外露。术后随访发现,骨内植入神经残端治疗神经瘤的临床中期治疗效果很稳定。机制:神经断端埋入骨髓腔,可避免其向四周杂乱生长;同时因神经外膜与骨膜粘连而封闭,可阻止瘢痕长入而形成神经瘤。神经断端封闭在骨髓腔内,与外界伤害性刺激隔绝,即使形成神经瘤也不好引起疼痛。尤其改良型双孔置入法,可进一步加固神经残端,有效解除残端痛及复发率。

1.2.4肌内置入法 郭义柱等人[13]行截肢术时,术中剥离显露神经后,用锐刀切断神经。神经外膜不切开,神经断面彻底止血,不作束间分,在保证神经残端的完整性和无再损伤的前提下,将神经近断端埋入附近血运好、无瘢痕的正常肌肉内。术后随访患者无自发性疼痛,局部无压痛及触电感,残端软组织内未触及硬结或包块。机制:将神经近断端置入远离刺激的部位,可避免重复性损伤和物理刺激;肌纤维的基底膜具有与雪旺氏细胞基底膜相同的生物活性,可促进和诱导神经纤维的定向生长。另外,肌膜作为机械屏障,可防止瘢痕长入,有效阻止神经瘤的形成。

2讨论

综上,残端痛性神经瘤的防治原则是使神经断端处于无张力、无感染、血供良好的非瘢痕性神经床和非受压部位。早期处理残端时就重新建立神经的连续性, 是目前认为较积极的防治措施。但由于其致痛机制存在争议,临床学者处理残端神经瘤的临床治疗方法也是多样化。随着医学知识及医疗技术的持续更新,临床医生也在根据手术经验及随访结果不断改良已有治疗方法。此外,我们还可通过动物实验与临床应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神经再生的潜力及内在规律,促进受损神经功能恢复的同时,进一步减少或避免残端神经瘤并发症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肢体功能恢复程度及术后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Herndon JH, Eaton RG, littier JM. Management of painful neuroma in the hand[J]. J Bone Joint Surg,1976,58(3):369-373.

[2]Cravioto H, Battista A.Clinical and ultrastructural study of painful neuroma[J].Neurosurgery,1981,8(2):181-190.

[3]姚一民,唐佩福,张聪,等.地震伤截肢患者残端痛性神经瘤防治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9,24(4):363-364.

[4]谢晖,戴冀斌,帅克宁.高频电刀焦化处理神经残端预防痛性神经瘤的临床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11,25(4):285-286.

[5]杨绍安,肖晓桃,余斌,等.长段神经液氮冷冻预防残端神经瘤的临床体会[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1,21(10):798.

[6]范洪伟,邓春荣,付健,等.枸杞多糖对大鼠坐骨神经离断后创伤性神经瘤形成及其疼痛影响[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0,24(11):1298-1301.

[7]翁泽林,张学学,张达颖.射频热凝术治疗足趾神经痛性神经瘤一例[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2,28(12):1219.

[8]周喜亭,黄琳娜,安军明.皮三针治疗截肢术后残端神经瘤疼痛30例[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4,37(6):57-58.

[9]桑向群,付炉春.手术治疗指神经瘤性残端痛的体会[J].浙江创伤外科,2009,14(5):483.

[10]李宝林,周超,郭春生.外伤性神经瘤切除静脉桥接治疗神经瘤性残端痛[J].临床骨科杂志,2008,11(6):539-540.

[11]于建民,孙艳玲,郭荣光,等.静脉神经套接缝合法预防治疗神经瘤性残端痛[J].中国综合临床,2001,17(5):392-393.

篇2

关键词:心脏神经官能症;中医;病机;治疗方法

心脏神经官能症属西医临床常见病症,是由于患者中枢神经功能失调,对植物神经功能造成一定影响,继而引发患者心血管功能紊乱的综合病症,患者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心悸、胸痛、疲乏等,并伴有头痛、头昏、食欲不振、呕吐等诸多症状。近些年来,对该病症的治疗在临床上经过中医理论的指导,使用中药对该病症进行辨证治疗,取得较好疗效,有效避免了由于采取西药治疗而引发的诸多副作用。本文就以8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中医辨证治疗取得的良好效果总结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88例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排除由于甲亢、心绞痛、心肌炎等病症诱发的器质性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44例,对照组患者男24例,女20例,患者年龄23~54岁,平均年龄37.8±4.2岁;患者病程1~7年,平均病程4.2±1.3年;其中临床症状以心悸为主者30例,以胸部闷痛为主者14例;观察组患者男25例,女19例,患者年龄21~55岁,平均年龄38.2±4.2岁;患者病程1~10年,平均病程5.3±1.5年;对照组病症分型:肝郁气滞型患者13例,心血不足、脾气虚损型患者9例,气滞血瘀型患者10例,痰热内扰型患者7例,阴虚火旺型患者5例;患者均有肢体震颤、多汗、失眠多梦、气短、乏力等临床症状出现。两组患者在各项资料方面比较均无显著差异存在(P>0.05),极具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谷维素及美托洛尔治疗,口服25mg美托洛尔,每天两次;口服30mg谷维素,每天三次,20天为一个疗程。

观察组予以中医辨证治疗:

1.2.1肝郁气滞型

此类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胸痛、胸闷、心悸、气短、头晕、倦怠、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舌质淡,脉细弦;临床治疗以解郁、安神,疏肝、健脾作为重点;采用逍遥散合归脾汤进行加减治疗。

1.2.2心血不足、脾气虚损型

该类型患者主要表现为心悸、乏力,其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心悸、腹胀、心慌、失眠、健忘、疲劳乏力、面色枯黄,舌淡、苔薄;对此治疗的原则应着重放在补益气血、健脾养血方面;采用人参归脾汤予以加减治疗。

1.2.3气滞血瘀型

此类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烦躁易怒、坐卧不安、失眠、多梦、胸闷、胸痛、气短,舌质暗并伴有瘢痕,脉弦细,且病症轻、重变化,具有多变性;临床治疗应以活血化瘀、疏肝理气作为重点;建议采用逍遥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

1.2.4痰热内扰型

此类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胸闷、心悸、心烦易怒、心中烦热,患者呼吸伴有叹息状,有严重的胸痛或者刺痛发生,失眠、多梦、口渴、头晕、耳鸣,舌质呈红色,脉滑数;临床治疗应以宁心、安神,清热化痰作为重点;采用柴胡疏肝散合温胆汤进行加减治疗。

1.2.5阴虚火旺型

此类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耳鸣、头晕、失眠、多梦、烦躁、心悸,男子有遗精表现,而女子则有月经紊乱的表现,患者舌质呈红色,少苔、脉弦细;阴虚火旺型患者症状繁多,多见于更年期妇女;临床治疗以滋阴降火、交通心肾为主;采取交泰丸合天王补心丹予以加减治疗。

上述药方水煎服,每天一剂,持续治疗20天。

1.3临床评价标准[1]

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情绪恢复正常,治疗总分值减少在60%以上;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治疗总分值减少在30%~60%;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未见改善,治疗总分值减少低于30%。

1.4统计学处理

经由SPSS17.0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处理,以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行x2检验,P

2结果

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2%,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72.7%,两组间数据差异比较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X2=6.510,*P

3讨论

在中医学中,虽然没有对应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病名,但依据其胸痛、心悸以及胸闷等临床特点,可按照“胸痹”、“心痛”、“惊悸”等范畴进行相应诊断以及辨证治疗。依据情志过激因素在该病症的整个发病过程中所占的关键部分来看,可将“奔豚气”、“脏躁”作为诊断与治疗的重点。

就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中医病机来看,医家自身都存在着不同看法,有相关研究表明[2],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病因是由于情志刺激,例如在日常生活中的劳心过度、忧思愤怒等等,与心、肝、脾等重要脏器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气滞血瘀、心神不安、肝气郁结为其根本病机。另有研究认为[3],心脏神经官能症的重要致病原因就是情志失调,致病根本则在于干预,虽心为该病症的病位所在,但与肝之间也存在着密切关系。而其他研究中也有诸多病因总结,例如由于久病劳倦、不节,心火亢盛等造成心火亢于上、肾阴亏于下,心肾不交。

结合各个医家的病机表述,该病症的病机可以将其分为两个方面:内因与外因,也就是正气虚与邪气实;内因多为先天性的禀赋薄弱,主要包括患者生理素质以及心理素质不高,在辛劳过度以及久病失血等情况下,导致发生气血阴阳亏虚;外因则主要在于情志因素的刺激,病位集中在心,且与肝、脾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病机则为情志失调引发肝气郁结、血瘀气滞,使心肝火旺,影响阴阳[4]。

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施行中医辨证治疗,治疗后总有效率高达93.2%,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72.7%,组间差异比较显著;表明中医辨证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效果显著,具有积极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余竹青.心脏神经官能症中药注射剂的临床观察[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8(7):48-49.

[2]朱洪艳,王德伟,刘金涛等.叶酸配合维生素B12对心脏神经官能症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J].河北中医,2010,32(11):1746-1747.

篇3

【关键词】 心理学;放松疗法;心血管神经症

心血管神经症是心血管疾病有关症状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病理上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常抑郁焦虑忧愁,精神上受到环境刺激或工作紧张有压力时难以适应,即可发病[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有自觉症状时就医,自诉胸闷、心悸、心慌、心率加快、呼吸不畅,有时需做深呼吸或叹息样呼吸来缓解症状,有的患者心前区疼痛,但部位不固定,服硝酸甘油无效;有的患者自觉多汗、手足冷、尿频、大便次数多;有的失眠、多梦、头晕。临床检查,心脏X线无异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偶有期前收缩或伴有非特异ST-T变化。

1.2 方法 对诊断为心肌炎的患者只给予药物治疗,对诊断为心血管神经症的患者给予消除顾虑,寻找诱发因素,进行体育锻炼,消除思想障碍。

1.3 统计学方法 检查结果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所有患者跟踪治疗:诊断为心肌炎的患者用药,根据化验数值的高低给予用药,一般时间为1周~1个月,同时需要定期检查化验数值。而且半数患者遇到感冒等其他因素,心肌炎症状加重;对心血管神经症的患者给予心理学放松疗法,发现患者心情放松,在3~5天的时间症状好转,除1例患者15天后自述自我症状加重给予放松疗法+药物治疗外(此患者18岁,高三年级),其余患者无复发。

3 讨论

现在孩子多娇生惯养,饮食上无节制,生活富裕,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同时由于环境污染加重,气候冷热不均,病毒种类增多,使人们容易患病;另外,科技的发达,人们需要掌握的知识种类增多,社会心理压力加大,儿童体育锻炼减少,使人们的情绪消沉,很容易患上心理及身体的疾病。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和身体的、精神的各种病理过程,及其相互影响的规律,从而利用心理活动的改变以促进病理过程的消失和正常功能的恢复。情绪是神经系统特定结构的特性。情绪的生理机制既受大脑皮层的调节又与边缘系统脑干网状结构、植物神经系统以及内分泌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情绪活动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情绪分为3种状态:激情、应激、心境;其中应激状态与人的健康有密切的关系,是多种疾病的致病因素和诱发因素[2]。

儿童心脏神经官能症分析其外在原因有家庭和学校两方面主要原因,好胜心强的孩子在学校处处优先,当愿望未能实现时,易产生愤怒、羞愧、抑郁等负面情绪,家庭中督促学习过分紧张而使孩子处于慢性应激状态[2]。

因此,在临床上,根据心理学治疗原则,采用心理学放松疗法对有神经官能症的患者进行治疗。放松疗法又称松弛训练,是一种源于古代的自我身心保健和疗疾方法,它的种类很多,但不论方法如何,其核心是“静,松”两字。就是在一个安静的环境里,保持最宁静的心境,并用意念使情绪轻松和肌肉放松。在紧张状态下,人的心跳呼吸加快,血压上升,肌张力升高,放松疗法可对抗这一过程。当这种训练达到理想程度时,可见到交感神经兴奋性的降低和副交感神经兴奋性的增高。这时机体耗氧和耗能都减少,蛋白质合成代谢加强,血尿儿茶酚胺含量降低,血液中甲基肾上腺素和胆固醇含量也有明显下降。所以,心理放松疗法在临床治疗中起着特别大的辅助和改善的作用[2]。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盐酸伐昔洛韦;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中图分类号]R75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7)04-93-03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单侧神经分布的小水疱,其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若治疗不及时,常见伴有后遗神经痛的发生,其发生率随着患者年龄升高而升高。后遗神经痛主要表现为局部阵发性或持续性的灼痛、刺痛、跳痛、刀割痛,严重影响了患者的休息、睡眠、精神状态。盐酸伐昔洛韦是目前常见的抗疱疹病毒药,本研究通过早期给予带状疱疹患者大剂量盐酸伐昔洛韦治疗与常规治疗方案对比,观察在带状疱疹消退后1个月随访患者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探讨早期给予盐酸伐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对预防后遗神经痛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6年11月收入的带状疱疹患者共11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大量组和常量组,每组55例,大量组:男29例,女26例,年龄20~74岁,平均(40.8±15.3)岁,带状疱疹发生在头面部13例,胸背部22例,四肢11例,腰腹部9例,带状疱疹发病时间11~62h,平均(37.53±14.45)h,常量组:男32例,女23例,年龄18~71岁,平均(40.0±15.0)岁,带状疱疹发生在头面部11例,胸背部18例,四肢13例,腰腹部13例,带状疱疹发病时间12~60h,平均(36.83±15.02)h,本研究已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且通过,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发病部位,病程等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1.2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经临床症状、病史、实验室、血尿常规等检查证实为带状疱疹;(2)急性发病,病程

1.2方法

常量组给予盐酸伐昔洛韦300mg(山东罗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H20056674,0.15g*6片)每日2次口服,共服10d。大量组对患者给予盐酸伐昔洛韦1000mg[西班牙:G|axo Welleome S.A.分包装:葛兰素史克(天津)有限公司,J20130175,0.5g*10片]每日3次口服,共服7d。统计分析治疗后第5、8、11天疗效,带状疱疹消退后1个月随访后遗神经痛的发生情况。

1.3评估标准

(1)疗效观察指标:痊愈:皮疹消退,疼痛完全消失,破损基本愈合;显效:75%以上疱疹结痂、萎缩、脱落,疼痛明显缓解,皮损愈合范围≥60%;有效:疱疹消退50%左右,疼痛有所缓解,皮损愈合范围≥30%;无效:疱疹消退低于30%,疼痛无缓解甚至加重。(2)症状体征改变:止痛时间:开始用药到神经痛明显减轻时间。止疱时间:开始用药到疱疹停止增多时间。结痂时间:开始用药到水疱干枯结痂时间。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对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大量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常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止痛时间、止疱时间、结痂时间比较

大量组止痛、止疱、结痂均明显短于常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后遗神经痛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大量M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低于常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带状疱疹是一种潜伏在感觉神经结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由于机体受到某种刺激(如创伤、疲劳、恶性肿瘤、病后虚弱等),机体抵抗力下降,病毒再激活后引起的皮肤感染。具有一定的自限性,愈后一般不会再发。有研究表明,临床上抑制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的药物主要为核苷类似物,如伐昔洛韦、阿昔洛韦等,其中前者是后者的前体物质,水溶性高,口服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达阿昔洛韦的3~5倍,可选择性抑制病毒DNA复制,进而改善症状和缩短病程的目的。也有研究表明,常规抗病毒治疗虽可使水疱很快地消退,但临床上9%~13%的带状疱疹患者治疗后可发生后遗神经痛,危险l生随年龄增大而增加,年龄越大,疼痛越难消除,尤其是50岁以上的患者更为明显,故如何尽早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和预防后遗神经痛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篇5

所谓的应对方式其实就是人们缓解心理问题的一种方式,直接关系着应激反应的最终结果。经过相应的研究不难发现,患有精神分裂的患者其应对方式都比较消沉,在遇到困难时容易逃避,这种消极的心态容易加重患者的病情。认知行为疗法主要是采取一系列认知、行为干预方法提升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这种疗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疗效,尤其适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已在国内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CBT在这类群体应用的临床特点,发挥疗效的具体心理机制还未明确。本研究为深入探讨CBT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应对方式的疗效,为进一步改进临床治疗和服务提供指南。

1.一般资料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的资料。随机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精神分裂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平均把其分成两组,每组患者各25例。具体的入选标准如下:满足精神分裂症的诊断要求;患者年龄在19-61岁之间;患者的学历在初中以上;患者以前只采用过药物治疗方法;已经按照要求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排除标准如下:患有精神病以外的其他疾病;患者的情感交流障碍得分机交流障碍得分均高于5分;在30天内接受过药物治疗外的其他治疗。把符合标准的患者平均分成两组,每组患者各25例。其中,CBT组平均年龄在29±9岁,男性10人,女性20人,平均受教育年限12.5年,病程85±70月,氯丙嗪等效剂量429±316mg,ST组平均年龄在30±9.5岁,男性16人,女性9人,受教育年限12.5年,病程90±75月,氯丙嗪等效剂量489±409mg。经t检验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工具。本文主要采用的是应对方式问卷调查法(CSQ),其中主要包含6个不同的衡量因素,即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回避、合理化因素。对不同的条目计分为1分和0分。

1.3 治疗方法。研究中我们针对不同的患者采用药物治疗,并在此基础上分别采取同等次数的认知行为治疗和支持性心理治疗。

1.3.1 认知行为治疗。在进行研究工作之前,研究人员需要严格按照要求阅读相关的操作要求,了解精神分裂患者的认知问题,还应该参加精神分裂症认知行为治疗的培训,提升自身的治疗水平。具体的治疗流程如下:采取个体治疗的方式共进行15次治疗,治疗时间控制在24周左右。认知行为的治疗是一大类包括了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的心理治疗方法,是通过改变个人非适应性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来减少失调情绪和行为,改善心理问题的一系列心理治疗方法的总和。主要应包括四个方面,针对幻觉、妄想、阴性症状和情绪症状的治疗。针对幻觉:正常化、组织应对策略等;针对妄想:苏格拉底式提问、重新归因等;针对阴性症状:行为激活等;针对情绪症状等:情绪管理、放松训练。

1.3.2 支持性心理治疗。与认知行为治疗相对应的是支持性心理治疗,具体的治疗次数及时间需要参照认知行为治疗,在确保这两个因素相同的前提下进行心理治疗,主要是通过鼓励、劝告及建议的方式来治疗精神分裂患者的心理问题。

1.4 统计方法。采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t检验。

2.结果

经过研究比较不难发现,两组患者在应对方式问卷的评分上没有太大差异,二者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通过相同时间的治疗后,认知行为治疗组患者在解决问题和求助两个因素的评分明显高于支持性心理治疗,并且二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总而言之,两组患者在经过相同时间的治疗后积极应对方式得分均有所提升,消极应对方式得分有所下降。因此,药物结合认知行为疗法能够有效改善精神分裂患者的应对方式,从根本上增加患者的积极情绪比例,减少消极情绪比例。经过相关的研究不难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健康人之间的差异就是消极应对方式的结果。采用认知行为治疗通过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应对方式,更具有针对性,精神分裂症本身就是一种比较难于治疗的疾病,由于患者自身的认知、行为、情感等方面均不同程度出现了障碍,单纯依靠心理治疗已经无法满足精神分裂患者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霞,谭洪华.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07:1014-1015.

[2]周晶晶.认知行为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健康研究,2015,05:539-541.

篇6

关键词:膝部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DVT);D-Dimer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12-0035-02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由于可继发致死性肺血栓栓塞症(PTE)及远期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已被公认为是创伤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DVT误诊率及漏诊率高,但早期诊断明确并经过治疗者死亡率明显下降。因此,对DVT及其早期诊断的研究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分析膝部骨折患者术前DVT的发生率,探讨膝部骨折患者DVT的治疗与预防。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单发股骨髁骨折、股骨髁间骨折、股骨髁上骨折和胫骨平台骨折予以静脉造影术检查的患者,共147例。所有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5.2岁(15~76岁),其中男94例,女53例。股骨髁骨折7例,股骨髁间骨折10例,股骨髁上骨折10例,胫骨平台骨折120例。

1.2 DVT的诊断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下肢B超和下肢静脉造影进行DVT的诊断。

1.3 D-二聚体(D-Dimer)的诊断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胶体金免疫渗透试验(胶体金法,GIA)法对D-Dimer浓度进行定量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测得数据采用SPSS v13.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

1.4.1 描述膝部骨折患者DVT的发生率。

1.4.2 应用χ 2检验对DVT(+)组和DVT(-)组的D-二聚体浓度进行比较分析。

1.4.3 应用χ 2检验对男性患者组和女性患者组DVT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

1.4.4 应用χ 2检验对高年龄患者组(≥65岁)和低年龄患者组(

1.4.5 应用χ 2检验对股骨远端骨折(股骨髁骨折+股骨髁间骨折+股骨髁上骨折)和胫骨近端骨折(胫骨平台骨折)DVT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P

2 结果

全部147例患者中,共有25例被证实有深静脉血栓形成,另外122例未发生DVT。

2.1 膝部骨折患者DVT的发生率为17.0%

2.2 DVT与D-Dimer的相关性:DVT(+)组D-Dimer浓度范围420~1994 ug/L,DVT(-)组D-Dimer浓度范围12~1021 ug/L。

表1显示膝部骨折患者DVT(+)组与DVT(-)组,应用χ 2检验,D-Dimer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DVT与性别的相关性:表2显示膝部骨折患者中,男性94例,形成DVT(﹢)17例,女性53例,发生DVT(﹢)8例,应用χ 2检验,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4 DVT与年龄的相关性:表3显示膝部骨折患者中,≥65岁患者14例,发生DVT(﹢)2例,

2.5 DVT与骨折类型的相关性:表4显示膝部骨折患者中,股骨远端骨折27例,形成DVT(﹢)8例,胫骨近端骨折120例,发生DVT(﹢)17例,应用χ 2检验,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6 髋部骨折患者发生DVT后的治疗:本研究147例膝部骨折患者中,共计25例在手术前发生DVT。在最终经静脉造影证实后,25例均予以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同时进行骨折内固定手术。25例均未发生PE及其他并发症。骨折后予以抗凝治疗,同时正常进行手术后下肢肌肉及关节功能锻炼。骨折均如期愈合。

表1 深静脉血栓形成与D-Dimer浓度的相关性

表2 深静脉血栓形成与性别的相关性

表3 深静脉血栓形成与年龄的相关性

表4 深静脉血栓形成与骨折类型的相关性

3 讨论

DVT是一种涉及多因素、多基因相互作用的疾病,其中涉及遗传性和获得性危险因素的相互作用。DVT发病率高;DVT死亡率高;DVT易误诊及漏诊,漏诊率高达80%以上;DVT诊断明确并经过治疗者死亡率明显下降。因此,研究DVT与PTE,判别高危人群,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1856年Virchow提出造成DVT的3大因素:迟滞的静脉血流、静脉壁损伤及高凝状态。这个理论虽然经历后人不断完善和发展,主体内容仍未改变,而手术及创伤患者包含了这3种危险因素,制动或出血性休克均可致血流缓慢,静脉壁的损伤可能激活内源性及外源性凝血系统,促进血小板的凝聚。而手术及创伤可造成凝血酶原的释放,明显降低纤溶系统的活性,增加血小板的黏附性。

创伤患者DVT和PE主要发生于受伤之后和手术之前,创伤会诱发高凝状态的出现,严重创伤会进一步加重这种状态,一般认为血栓形成往往发生于创伤之时或创伤后短时间内[1]。据国内文献报道,发病时间多为伤后3小时~5天,平均为2.6天[2],美国多为7天。

目前,静脉造影是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金标准[3、4、5、6、7],但由于它的有创性和昂贵价格,还不能被所有患者接受。因此,对于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诊断,国际上趋向接受包括患者的临床评估、D-Dimer浓度、血管超声等无创检查以及血管造影在内的逐步诊断法[8]。

本研究147例患者中,共有25例被诊断为DVT,发生率为17.0%,而且这25例患者D-Dimer浓度与DVT(﹣)组D-Dimer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血浆D-Dimer浓度对膝部骨折患者DVT的发生具有预测价值。在本研究147例膝部骨折患者中,性别和年龄与DV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骨折类型与DV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147例膝部骨折患者中,共计25例在手术前发生DVT。在最终经静脉造影证实后,25例均予以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同时进行骨折内固定手术。25例均未发生PE及其他并发症。骨折后予以抗凝治疗,同时正常进行手术后下肢肌肉及关节功能锻炼。骨折均如期愈合。

对于膝部骨折患者,年龄、性别对DVT不具有临床意义,D-二聚体浓度、骨折类型对DV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可确保骨折内固定手术及术后康复安全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Juan F. Agudelo,MD,Steven J. Morgan,MD,Wade R. Smith,MD.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Orthopedic Trauma Patients. Trauma. ORTHOPEDICS 2005;28:1164

[2] 刘建龙,蔺锡侯,崔爱民,贾伟。手术及创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溶栓抗凝治疗。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2,11(7):405-407

[3] 刘春萍,何建国,陆慰萱。流行病学与自然病程。见:王辰(主编)。肺栓塞。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第一版,65-71

[4] Geerts WH,Pineo GF,Heit JA,et al. 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The Seventh ACCP Conference on Antithrombotic and Thrombolytic Therapy. Chest 2004,126(Suppl):338S-400S

[5] Geerts WH,Heit JA,Clagett GP,et al. 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Chest 2001;119:132S-175S

[6] Lensing AW,Buller HR,Prandoni P,et al. Contrast venography,the gold standard for the diagnosis of deep-vein thrombosis:improvement in observer agreement. Thromb Haemost,1992,67:8-12

篇7

关键词:神经阻滞;带状疱疹及其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神经痛;睡眠障碍;治疗效果

带状疱疹是一种常见病,主要是由带状疱疹和水痘病毒引起。其临床特点为,沿神经带状分布、绝大多数呈单侧分布、常有密集成群的疱疹,疼痛十分明显,在治愈后复发率极低,但是如果治疗不当或者延误治疗,病程超过1个月就很可能会发展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则是较为难于治疗的顽固性疾病,疗效差,病程长,多数患者体质差,年龄大,大于50岁就可能发生该病,应该重在预防及早期治疗。带状疱疹患者有着各种年龄的人群,多数并疼痛及睡眠障碍,其痛苦严重程度和其疗程与体质,年龄,是否早期就诊等密切相关,中老年人居多。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则多为中老年人,困难治疗而且疗程较长。本文通过三种不同治疗方法对带状疱疹及其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治疗效果作相关临床记录分析,希望可以为治疗带状疱疹及其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推荐一种有价值的治疗方法即神经阻滞。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麻醉科疼痛门诊收治自2011年2月~2013年8月的165例带状疱疹及其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中老年患者进行临床总结,其中属于带状疱疹并存神经痛的有84例,而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PNH)有81例。直接将两种不同情况的患者分为两组,带状疱疹并存神经痛的为第一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患者为第二组。第一组中基本情况为,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36例;年龄分布在58~81岁,平均年龄为(63.32±4.59)岁;第二组中基本情况为,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39例;年龄分布在60~83岁,平均年龄为(65.45±5.18)岁。根据统计学的相关计算发现,第一组和第二组的患者在年龄、性别上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可以认为年龄等基本信息不会影响到对比的结果。此外还有关于患者资料的收集,如患者的疱疹所在部位,患病时间,患者的睡眠情况,疼痛感等。

1.2研究方法 本文的最终目的是在总结神经阻滞对治疗带状疱疹及其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作用,因此在治疗上分为ABC三种不同的治疗方式以作对比,A是使用单一的药物治疗法,B是使用单一的神经阻滞治疗,C是使用神经阻滞和药物共同治疗的方法。使用单一的药物治疗,主要有镇痛类药物,抗病毒类的药物,神经阻滞是根据疱疹所在部位或疼痛部位分别采用椎旁神经,臂丛神经,颈丛神经,星状神经节,肋间神经,硬膜外阻滞等相应方法治疗,以1%利多卡因为主,维生素B12注射液及维生素B6注射液为辅,配成混合液作神经阻滞,1次/d。每组患者各再随机平分为三组分别作ABC三种治疗。经过5d的临床治疗观察之后,对患者的相关参数进行记录并加以统计,其结果用于研究分析。疼痛感以视觉模拟评分法即VAS评分作为参考,存在中重度疼痛者或存在睡眠障碍者作为重点研究分析对象。

1.3统计方法 通过表格的形式,对患者的各项资料进行统计,行t检验和χ2检验,P

2结果

2.1治疗结果 治疗过程中要测试的几项参数主要有患者的睡眠情况和神经疼痛情况,见表1,表2。

2.2其他数据的综合,在治疗过程中会发现患者发病的部位不同,而在疗程也会存在不同,在治疗过程中同时还可以观察到带状疱疹所导致皮损区的恢复情况,如局部肿大淋巴结逐渐消退,红肿逐渐缓解,疱疹逐渐结痂等。可以观察到B法和C法恢复情况较好,而A法疗效则无法比拟。第一组患者经后续治疗一般再需3w左右治愈,经1w治疗后,如A法无效者加用B法治疗,即转变为C法,这种情况有7例(占第一组A法25.00%),一般共需5w。该组患者经后续治疗均治愈,治愈率100%。第二组患者经后续治疗一般再需5w左右,同样,经第1w治疗后,如A法无效者加用B法治疗,即转变为C法,这种情况有18例(占第二组A法66.67%),第二组患者共有3例疗效不佳,其余均治愈,治愈率96.30%。随访后得知,3例患者均为高血糖的糖尿病患者,其中1例反复治疗无效后自杀身亡,1例长期交替口服使用曲马多,美施康定等药,另1例行三叉神经损毁术。

2.3数据分析 从上面的表1中可以看出,从疼痛感缓解的角度来看,第一组中A法的效果并不是十分明显,B法的效果极为明显,数据的下降幅度较大,P

从上面的表2中可以看出,第一组中,B法和C法疗效接近,均能很好缓解疼痛,数据的下降幅度均较大,P>0.05;睡眠改善方面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二组数据对比结果显示B法和C法疗效也接近,P>0.05。

综合表1及表2可以得出结论,即ABC三种不同治疗方法对带状疱疹及其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治疗效果的比较结果:B法和C法均优于A 法,B法和C法疗效接近,因此神经阻滞对带状疱疹及其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疗效好,既可以单一使用,也可以联合药物治疗,是该疾病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3讨论

从上面可以看出单一药物治疗疗效欠佳,尤其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甚差。因此需结合或更改为其它治疗方法以提高疗效,而使用神经阻滞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带状疱疹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病因及诊断明确,早期多伴有神经痛和睡眠障碍,严重程度及其预后与本身体质相关性较大,年龄越大,神经痛越重,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呈显著上升。发生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如得不到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疼痛可以在带状疱疹消失后仍然存在,即发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据报道,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小于40岁的患者很少发生,大于60岁以上患者发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发病率超50%,70岁以上患者发生率为75%,这种疼痛性疾病是医学界极其难治的顽症之一,应用神经阻滞方法能取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本文笔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现,带状疱疹及其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经历连续5次神经阻滞治疗,大多数能观察到显著疗效,再经后续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疗效,因此仅以5d治疗效果作对比分析。

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及其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机理可能和以下几个方面有关:①神经阻滞可以阻断疼痛传导路,通过阻滞感觉神经,使疼痛减轻;②神经阻滞可以解除肌肉痉挛,疼痛可以反射性地引起局部软组织痉挛,形成恶性循环,神经阻滞可以通过阻滞运动神经传导路,使肌肉松弛,解除肌肉痉挛缓解疼痛为功能恢复正常创造良好条件;③神经阻滞可以阻断疼痛的恶性循环,疼痛可致局部缺血,致痛物质产生并蓄积,形成疼痛反应的恶性循环,通过神经阻滞可以使局部血液循环及代谢得到改善,内环境趋向稳定,从而使疼痛消失;④神经阻滞可以改善血运障碍,使疼痛得到缓解;⑤神经阻滞并且具有抗炎症作用,近年来发现了内因性抗生素即天然性抗生素是白细胞内的微小蛋白质,神经阻滞可以使内因性抗生素充分发挥作用,增强自然治愈力;⑥带状疱疹不仅仅局限于皮肤,其病理进而也涉及内脏,其组织学所见是毛细血管的炎症及动脉炎,从这一点而论,神经阻滞疗法也是最妥当的治疗方法。广义上,神经阻滞有化学性和物理性的,有可逆性和损毁性的,本文所述仅仅为最常用的神经阻滞,以局麻药利多卡因为主。一般经过5d共五次神经阻滞治疗后就可以看到显著疗效。而后续治疗可以改为1次/2~3及1~2次/w,4w左右可以治愈。有顽固性疼痛者,如有适应证甚至可以损毁神经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从带状疱疹移行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大约有10%,推测是由于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神经纤维的炎症,出血,使后遗神经变性所致,其治愈率与细胞免疫关系很大,有显著的细胞免疫功能减低者,神经阻滞疗效不佳。如糖尿病高血糖患者,大于70岁以上患者,太迟接受神经阻滞治疗的患者均可能使神经阻滞疗效不佳。

因此,本文认为神经阻滞是治疗带状疱疹及其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有效方法,,早期应用可以早日解除患者痛苦或者预防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生,既可以单一应用,也可以联合药物治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甲钴胺 糖尿病治疗仪

[中图分类号] R5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2(b)-0190-0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当前我国临床医学中比较常见的糖尿病疾病的并发症状,该疾病具有致病因素复杂、治疗周期长、治疗难度大等方面的特点。尿病治疗仪治疗法是我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先进科技相结合的治疗手段之一,该治疗方法将引入电子毫米波技术,形成一种无创伤、非介入性电子治疗手段,其作用机理为通过电脉冲对人体穴位进行刺激,对患者机体微循环起到改善作用,通经活络,对糖尿病疾病的各种并发症起到控制的作用。另外,该治疗仪也能够通过发光二级管产生红外线,对病变血管进行照射,在促进血管扩张的同时也能够加速新血管生成,对可鄙和局部微循环起到改善作用。该次实验研究选取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56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为其提供治疗,对比不同治疗方法下患者的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实验所选取的56例研究样本中均经过严格的临床诊断并确认患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疾病,症状表现主要包含失眠多梦、乏力倦怠以及针刺样疼痛等。排除患者严重心脏以及肝肾等脏器疾病患者,将全部研究样本分为两组,遵循随机分配的分组原则,其中对照组患者20例,观察组患者36例。观察组女性患者10例,男性患者26例,平均年龄(46.31±4.33)岁,平均病程(8.2±1.8)岁;对照组女性患者8例,男性患者12例,平均年龄(57.3±8.2)岁,平均病程(10.8±4.4)年。

1.2 治疗方法

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需要落实已往的降糖方案与包含方案,观察组哮通过糖尿病治疗仪毫米波探头对患者涌泉、曲池、太溪、关元、脾俞等穴位进行照射,依照患者耐受程度对输出强度进行调节,1个疗程共14 d,1次/d,在此基础上为患者提供药物治疗,通过静脉注射甲钴胺的方法,连续2周注射1.0 mg/d。为对照组患者单纯提供药物治疗,通过静脉注射甲钴胺的方法,连续2周注射1.0 mg/d,1个疗程共14 d。

1.3 观察项目

参与该次实验研究的所有患者均在接受治疗前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完成膝反射与跟腱反射检查,对患者检查结果进行详细的记录。另外也需要为患者提供肌电图检查,通过肌电图仪对患者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两个方面的指标进行测量。

1.4 疗效判定标准

患者在完成治疗后腱反射恢复正常、不存在自觉症状记为显效;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提升量在5 m/s以内,自觉症状有所改善记为有效,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方面未出现任何改善,自觉症状无任何变化甚至恶化记为无效。

1.5 统计方法

该次实验中分析数据所采用的分析软件为SPSS 14.0统计学软件,在计量资料方面,用(x±s)表示,以t检验的方式进行比较分析,以[n(%)]对比例数值进行表示,当P

2 结果

2.1 状态改善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在治疗有效率方面的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变化

两组患者治疗在接受治疗前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两方面的指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两方面的指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甲钴胺药物可以在甲基转化反应过程中加速脂质、蛋白质与核酸的代谢,加速神经细胞内神经髓鞘、蛋白质与核酸的合成,对周围神经起到良好的修复作用。由于两种治疗方法的作用C理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因此,可以采用联合治疗的方法来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该次实验研究通过甲钴胺药物与糖尿病治疗仪相结合的方式为患者提供治疗,两组患者在完成治疗兵器所取得的治疗效果均在预期范围以内。为对照组患者提供单纯的药物治疗也能够取得相应的治疗效果,这是由于甲钴胺药物能够降低神经与血管的损伤,血管损伤与周围神经病变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并发症患者下肢血管一方面受到重力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与心脏部位距离比较远,受到损害的可能性比较大。随着患者患病时间的不断增加,机体策循环能力不断减弱,无法充分扩张微血管,也无法为神经组织提供充分的血液,引发神经内镜缺氧与制备,进而产生周围神经病变等症状表现。采用物理与药物综合治疗的方法,能够对患者血糖指标进行有效的控制,提高患者的机体免疫能力,最大程度上避免患者在长期的治疗过程中出现各种形式的并发症状,使患者的疾病预后得到改善。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与护理人员展开配合,由于部分患者对于糖尿病疾病缺乏了解,中断服药。为了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护理人员需要与新入院的患者进行积极主动的沟通,将治疗过程中所需要注意的有关事项向患者进行详细的阐述与说明,重点介绍疾病的治疗方法、治疗原理以及预期的治疗效果,最大程度上争取患者对于治疗与护理工作的配合,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经实验研究证实,能与该次实验研究的36例观察组患者在总有效率方面相对于对照组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提供甲钴胺联合糖尿病治疗仪治疗能够发送发送患者疾病症状,提高治愈率,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凌振南,朱丰,李琼.α-硫辛酸与甲钴胺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效果对比分析[J].当代医学,2012,7(17):13-14.

[2] 李竞,张琳,赵.α-硫辛酸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Meta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3,3(11):88-89.

[3] 景丽娟.神经血管治疗仪联合甲钴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J].新疆医科大学,2013,6(20):18-19.

[4] 张立新.糖尿病治疗仪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4,1(4):84-85.

[5] 尹代婵,陈敏,王星娜,胡湘明,何霞,宋俊华,刘美萍.糖尿病治疗仪联合甲钴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Hs-CRP、Hcy的影响及疗效[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4(8):21-22.

[6] 高怀秀.糖尿病治疗仪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观察[J].糖尿病新世界,2015,12(6):64-65.

[7] 陆晔.糖尿病治疗仪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1):372-373.

篇9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药物治疗

临床上将三叉神经痛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1]。原发性三叉神经痛(idiopathic trigeminal neuralgia, ITN)属于常见的精神科疾病, 指的是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阵发性的反复发作的剧烈疼痛[2]。以中老年人多见, 多数为单侧性。本院采用不同方法治疗三叉神经痛, 现就其不同方法临床疗效比较作出总结,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来本院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患者57例, 男30例, 女27例;年龄24~75岁, 平均年龄57.6岁。右侧32例, 左侧21例, 双侧4例。疼痛分布于第I支4例, 第II支12例, 第III支11例, 第I、II支3例, 第II、III支22例, 第I、II、III支5例。A组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 B组采用药物治疗, C组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配合药物治疗, 三组随机分为17例, 其中A组男9例, 女8例, 年龄25~61岁;B组男7例, 女10例, 年龄24~72岁;C组男6例, 女11例, 年龄26~75岁, 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1. 2. 1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 患者全身麻醉抽管, 采用侧卧位, 患侧朝上, 头向前倾10~15°。枕下乳突后头皮切口, 做乳突根部直径3 cm左右骨窗, 硬脑膜处“+”字切开并悬吊。上至横窦, 外至乙状窦。暴露枕大池并打开, 放出部分脑脊液。引入手术显微镜, 牵小脑向内下方, 在面听神经的前方打开蛛网膜进入桥池, 深入到桥小脑角池上1/3处, 仔细观察三叉神经后根及其周围结构, 形态、颜色、位置、血液供应与毗邻关系, 使岩尖脑膜孔到神经根入脑桥处要全部暴露于显微镜的视野中。找到压迫三神经根的致病血管, 先将钝头神经剥离子插入致病血管与神经根之间进行游离, 粘连带用显微剪剪开, 血管和神经完全分离后, 以teflon棉片铺垫于神经与血管之间, 使三叉神经完全解除压迫。

1. 2. 2 药物治疗 先给予卡马西平100 mg, 2次/d, 以后每日增加100 mg, 直至疼痛控制或不能耐受时为止, 苯妥英钠1~0.2 g, 2~3次/d, 每日总剂量不超过0.6 g, 维生素B1、B6各10~20 mg, 3次/d, 维生素B12 100~200 μg肌内注射, 1次/d, 山莨菪碱5~10 mg口服, 3次/d, 烟酰胺100 mg口服, 3次/d。持续治疗10 d为1个疗程。

1. 2. 3 显微血管减压术配合药物治疗 通过上述显微血管减压术的治疗, 并配合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维生素B1、B6、B12、山莨菪碱和烟酰胺的药物治疗。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

2 结果

通过治疗, 三组患者的病情均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和改善。C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9%, 平均住院时间(6.5±2.5)d;B组总有效率为64.7%, 平均住院时间(16.4±3.6)d; 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2.4%, 平均住院时间(8.2±2.7)d, C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随访6~36个月(平均19个月), C组未见复发, 术后2例眩晕症状, 治疗后得到缓解, 1例出现面部麻木感;B组2例出现嗜睡、呕吐等症状, 3例发生药疹, 1例共济失调;A组1例因并发脑脊液漏导致切口延迟愈合, 2例术后面部麻木感。三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手术治疗是三叉神经痛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 还有其他较为先进的治疗方法也被广泛的应用, 而微血管减压术上其中效果最显著的质量方法, 能够较好的改善患者的病情。本研究表明, 在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同时与药物配合质量, 效果更佳。这种配合治疗能够消除由于三叉神经导致的对神经系统的压迫, 达到疏通神经、消除神经压迫和疼痛的目标, 促使患者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3-5], 能够减轻患者的精神压力, 有利于患者快速的康复。

参考文献

[1] Jorns TP, Zakrzewska JM. Evidence-based approach to the medical management of trigeminal neuralgia.Br J Neurosurg, 2007, 21(3):253-261.

[2] 史有才.三叉神经痛外科治疗的现状及进展.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05, 4(4):765.

[3] 刘乐, 宋扬, 张玉龙, 等.三叉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87例 .陕西医学杂志, 2009, 38(2):200-202.

[4] 张春红.三叉神经周围支撕脱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0, 9(24):1853-1854.

篇10

【关键词】 腋神经损伤 针灸 理疗 康复 炎症水 神经激活

2008年6月~9月,笔者以理疗、针灸、小针刀及心理疗法治疗腋神经损伤15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本组15例,均为男性,年龄30~55岁。多因双上肢突然用力上举,或长时间挤压,紧张收缩的肌肉牵拉损伤腋神经而出现肩部疼痛,肩关节外展功能丧失,继而肩部肌肉萎缩。

1. 2

主要症状

上肢外展困难、外旋无力,三角肌萎缩,失去肩部丰满外形,三角肌区皮肤感觉障碍。肩关节前侧及外侧疼痛,但疼痛部位定位不清楚;患肢外展、外旋位维持1 min,可诱发疼痛症状;肌电图检查见腋神经损伤,MRI检查可发现小圆肌萎缩。

2

治疗方法

2. 1

减轻局部炎症水肿,促进神经再生

采用微波、红外线、低中频电疗等物理治疗;神经营养因子、维生素改善微循环等药物治疗。

2. 2

止痛治疗

活血化瘀止痛药,或采取四边孔封闭治疗。

2. 3

激活神经

选穴:肩三针,阿是穴;配穴:曲迟,合谷。电针刺激。

2. 4

增强肌力

肌力在3级以下时,可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瘫痪的肌肉,被动活动、主动助力运动减缓肌肉萎缩,增加肌力。肌力达3级以上时,应进行抗阻练习。为防止肱骨头下方脱位,可用肩吊带。

2. 5

防治软组织挛缩和关节僵硬

按摩患肢各肌群,被动活动各关节;超声波、温热治疗、中频电疗等物理治疗能消炎消肿,松解黏连;如已经发生了挛缩,应进行关节松动术、被动牵拉、理疗等治疗。

2. 6

治疗肿胀

神经损伤后肌肉失去了运动功能,也失去了对上肢静脉的挤压回流作用,特别是当肢体处于下垂位、关节屈曲挛缩、腋部有疤痕挛缩时,易发生肿胀。治疗可采用肩吊带、三角巾悬吊患肢,主动、被动活动,按摩,注意悬吊时间不能太长,否则因上肢缺少活动而加重水肿,每天应多次取下悬吊带进行运动。

2. 7

心理治疗

因腋神经损伤后,一侧肢体丧失了大部分功能,影响患者的工作与生活,加上恢复慢,病程长,使病人产生焦虑情绪,故应作好病人的思想工作;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 8

小针刀治疗

对治疗效果不明显的运用小针刀行四边孔松解术。

3

疗效标准与结果

治愈:肩关节功能恢复,肌力恢复正常;好转:肩关节功能恢复,肌力部分恢复;未愈:症状未见好转。结果:本组15例,治愈13例,好转2例。

4

小结

腋神经发自臂丛后束,主要由C5神经根组成。腋神经损伤如在四边孔处多因长时间挤压,紧张收缩的肌肉牵拉损伤腋神经。治疗上以消肿止痛恢复神经功能为原则,采用理疗,电针灸,针刀松解等为主要方法,配合运动疗法增加肌力,恢复肩关节运动功能,效果比较满意。也有因颈丛神经炎即病毒感染造成的腋神经损伤,急性期首先应消炎抗病毒治疗。急性腋神经损伤的恢复,根据《临床疼痛学》记载,需15 d~3个月,个别病例需要6个月,故应坚持治疗[13]。

参考文献

[1]洪建军,高伟阳,李志杰,等.内窥镜辅助下治疗四边孔综合征[J].中华手外科杂志,2007,2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