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抗震设计规划范文

时间:2023-12-15 17:30: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抗震设计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抗震设计规划

篇1

关键词:住宅小区;要求;规划存在的问题;抗震问题;对策;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national strength and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improve, the masses to improve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the increasingly high demand. Pay attention to some problems and seismic design process i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n the residential area of the problem,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residential area; planning requirements; existing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seismic problem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G32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城市对住宅小区的要求

作为宜居城市重要组成部分的居民住宅,适宜人居住的环境应该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好的物质环境;二是好的人际环境;三是好的精神文明氛围。一个宜居城市要以人为本、且是可持续发展的。既要满足人们居住、出行、上下班、购物、安全、舒适的需要,又要满足人们审美和陶冶性情的需要。

2建筑抗震设计过程别要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2.1建筑体型设计问题

建筑体型包括建筑的平面形状和主体的空间形状的设计。许多平面形状复杂,如平面上的外凸和凹进、侧翼的过多伸悬、不对称的侧翼布置等在地震中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在建筑体型的设计中,应尽可能地使平面和空间的形状简洁、规则;在平面形状上,矩形、圆形、扇形、方形等对抗震来说都是较好的体型。尽可能少做外凸和内凹的体型,尽可能少做不对称的侧翼和过长的伸翼。在体型布置上尽可能使建筑结构的质量和刚度比较均匀地分布,避免产生因体型不对称导致质量与刚度不对称的扭转反应。

2.2建筑平面布置设计问题

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在建筑设计中是十分重要的部分,它直接反映建筑的使用功能和要求。柱子的距离、内墙的布置、空间活动面积的大小、通道和楼梯的位置、电梯井的布置、房间的数量和布置等,都要在建筑的平面布置图上明确下来。由于建筑使用功能不同,每个楼层的布置有可能差异很大,建筑平面上的墙体,包括填充墙、内隔墙、有相应强度和刚度的非承重内隔墙等等布置不对称,墙体与柱子分布的不对称、不协调,使建筑物在地震时产生扭转地震作用,对抗震很不利。

2.3建筑竖向布置设计问题

竖向布置设计问题在建筑设计中主要反映在建筑沿高度结构的质量和刚度分布设计上。无论是单层或多层,还是高层建筑或超高建筑,这个问题是比较突出的。存在的这个主要问题是,由于建筑使用功能的不同要求,如底层或下面几层是商场、购物中心,建筑上要求是大柱距、大空间;而上面的楼层则是开间较大的写字楼或布置多样化的公寓楼,低层设柱、墙很少,而上面则是以墙为主,柱很少。建筑使用功能的不同,形成了建筑物沿高度分布的质量和刚度的严重不均匀、不协调。突出的问题是沿上下相邻楼层的质量和刚度相差过大,形成突变。

2.4在实际设计中,在建筑使用功能不同的情况下,很可能出现上下相邻楼层的墙体不对齐,柱子不对齐,墙体不连续,不到底;上层墙多,下层墙少;上层有柱,下层无柱等,使地震力的传递受阻或不通;抗震用的剪力墙设置不能直通到底层、剪力墙布置严重不对称或数量太少。所有这些布置都将给建筑物带来地震作用分布的不均匀、不对称和对建筑物很不利的扭转作用。

3小区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3.1 商业环境混乱

小区内商业用房过多过滥,住宅区内饭馆、家庭旅馆、家庭美容院、家庭英语辅导班、婚姻介绍所、牙科诊所等纷繁复杂的商业内容在小区随处可见,环保、城建、工商、社区多头管理,却无从根本治理其带来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3.2 生态环境单调

小区空间环境品质不高,有些地段好的小区建筑密度大,容积率高。部分中心绿地面积虽多。但儿童活动设施缺乏,功能性及亲和性差,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缺乏人文性和地域性特征。由于小区园林绿化大多是草坪加灌木及少量的树木的模式,原有植被在重新绿化时一般全部被铲除,使得植物物种和群落的多样性被破坏,植物种类单调,易引发生态环境的不平衡和植物病虫害的爆发。

3.3 街路改造引发的噪声污染严重

城市开发时打通道路,或将不通车的人行小道拓宽,变成随时可通机动车的小区道路,使城市交通被大量引入住宅小区内部。这种做法虽然从一定程度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改善现有主次道路的交通拥堵状况。方便了有车族,但却影响了许多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噪声和汽车尾气等影响了他们的睡眠质量和空气质量,夏季开窗多更为突出。按居住小区规划设计要求,内部道路应该是通而不畅的,为的就是避免将小区外的交通引入内部,影响居民安全和产生噪声。

3.4住宅小区建设突破了环境承载力且科技含量较低

小区内固体、液体及气体垃圾的处理消极被动;雨水收集利用、生活用水的二次利用率很低;太阳能技术利用不多,智能化小区就更少。

3.5小区空间环境品质不高

有些地段好的小区建筑密度大,容积率高。部分中心绿地面积虽够,但儿童活动设施缺乏,功能性、亲和性差,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缺乏人文性和地域性特征。

4改善住宅小区规划建设对策

4.1 重视住宅小区环境质量

住宅小区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是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灵魂,已经越来越受关注。环境的概念几乎涵盖了存在于人类周围的一切。采用现代城市设计的理念和方法,尽可能完善各项居住功能,增加情趣,提高品味,住宅小区规划建设中,应当将环境设计作为一个独立的设计阶段来进行。通过对住宅小区空间轮廓、群体组织、建筑色彩、立面造型、绿化配置、小品设置、屋顶、地面的辅砌效果等进行综合考虑,从而实现整合环境最优。

相对独立阶段的环境设计应与修建性详细规划同步进行,应建立在对居住形态的深入调研,对居住行为充分认识了解的基础之上。一些住宅小区只注重植草坪、不注重栽树或很少种乔、灌木的做法也在改进中。取而代之的是方便实用、贴近居民的宅旁路边可以进入的小花园和各种便于人们交往的休憩场所,住宅小区绿化追求密实度,讲究乔、灌、草、植物的合理配置和氧气的释放量。中国风格、地方特色、尺度适当、空间宜人的规划设计已越来越受到推崇。这是住宅小区规划建设进步的表现,其环境整合效益定会越来越好。

4.2 适度建设配套公共设施

现在住宅小区公共设施有越建越大之势,似乎成了住宅小区档次、水平的象征。公共设施建得大,设施较多,功能较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弥补城市功能不足的作用。但从长计议,公共设施大了,要获得经济效益,要维持正常运营,就必然要招揽区外人员加盟。然而,这对住宅小区环境是一种干扰,住宅小区居民的家园感、领域感受到影响。倘若无外来加盟者或数量偏少,则正常运营难以保证。

4.3 创建绿色生态小区

4.3.1住宅系统:以节约资源、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以人为本为理念,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生活空同,在建筑安全生命周期中实现高效率的利用资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这是绿色建筑的概念。在住宅建设中要积极运用环保的外墙保温节能技术和新型建筑材料,采取屋顶绿化、窗户遮阳等新技术,建设绿色生态小区。

4.3.2绿化系统:改变以草坪为主的简单的图案化绿化模式,尤其在北方缺水大城市中,应多植树木,减少绿化用水量。并且多树种搭配,养护更容易,遮阳挡风沙效果比草坪好。再辅以灌木、花卉等绿化植被,形成有良好使用效果的绿化景观系统。

4.3.3能源系统和水环境系统

合理利用太阳能、小型风力发电、地源热泵等。合理规划组织小区的日照、通风、绿化遮阳,改善小区环境的微循环。加大中水回收系统、雨水利用系统的推广。

4.4 倡导小区智能化建设

能建筑已经在我国各地蓬勃发展并渐成主流。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也将“智能化”引入了住宅小区和家庭建设中。住宅小区智能化势在必行,目前小区的智能化主要是指以小区管理中心为总指挥部进行的三表的集抄,三防(防水、防盗、防煤气泄漏)网络的建立,楼宇的可视对讲及IC卡门锁,小区宽带网的建设,综合信息的服务以及小区的大屏幕电子广告等。

5小区建筑设计现体出三种可持续发展

5.1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小区的空间环境设计,既要满足当前的使用要求,更要满足未来环境、生态和节能发展的需要。

5.2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起为所有居民提供认识社会、参与社会、交流文化及满足其精神需要的居住环境。

5.3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即具有先进技术经济指标及信息化的经济结构和保值、增值的经济能力。

6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各地都在加紧建筑工程的建设,但是建筑施工不能以噪声扰民为代价。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必须遵守国家地方法规,采取得力措施保护和改善施工现场环境,尽量减少对施工现场周围环境的影响,减少对周边居民生活的干扰。住宅小区的规划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共同配合,并遵循人与自然共生的原则,创造出更加舒适、更加便捷、更加文明健康的人居环境,创造一个科技环保、健康舒适的宜人社区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 薛慧平.魏征.吴屹东. 居住区生态小区的规划设计[J]. 陕西建筑,2009

篇2

5月12日下午,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发生8级强烈地震,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其中也包含位于震区及周边的物流仓储系统,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影响。自动库系统这一国内近些年迅猛发展的新兴物流系统如何抗震、耐震、免震成为了此次地震后,物流行业内讨论的热点话题。大福公司作为行业内技术领先的物流系统集成商,在物流系统抗震及免震方面掌握先进的技术和成功的应用案例,重庆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和平物流中心便是其中之一。该项目在此次的地震中成功的经受了考验,同时也在此次的抗震救灾工作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重药和平物流中心概况

和平物流中心上桥自动仓库是重庆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现代物流项目主体工程,由改造原医药仓库7890m2连接新建仓库19040m2组成,总建筑面积26930m2,于2007年4月21日投入试运行。上桥自动仓库包括立体库堆垛机系统、环形无人自动搬运车系统、入出库输送机系统、滑块式自动分拣系统和手持数据采集终端(RF)等,并通过WMS、群组控制器控制整体系统运作。系统规划设计、系统集成和关键设备由日本株式会社大福提供。

上桥自动仓库设计年出库量不低于40亿RMB,平均存量13万箱,在库SKU数不低于15500个,日均处理订单2000个,15000个订单行,可以适应医院纯销、批发分销、终端配送、零售连锁等业态订单的混合作业,是辐射云、贵、川、渝的一座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医药物流中心。

重药项目抗震设计考虑

和平物流中心目前肩负着给灾区提供医疗器材及药品的重任。尽管公司在地震当天就确认了自动仓库的运转情况良好,没有受到地震的影响,但是为了能更好地协助抗震救灾活动,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大福公司在地震当天就派出技术人员去重庆与物流中心员工并肩作战协助救灾。面对此次突如其来的重大灾难,和平物流中心充分体现了物流现代化技术的高效性和准确性。

此次地震中,重药配送中心能够成功的经受考验,与设计规划过程中关于抗震因素的考虑分不开的。从建筑设计到货架设计再到物流设备,都考虑了抗震的要求。

建筑抗震考虑。根据重庆当地的地震烈度设防要求,在计算自动库系统对建筑地基作用力中,充分考虑地震短期应力和系统长期作用力下的地面受力情况,利用大福公司专业的计算软件分析在地震烈度设防要求下地面最大的承载要求,并将该承载要求提供给建筑设计方作为地基设计的参考。

此外,自动仓库的建筑立柱采用的由三根立柱组合而成的空间结构支撑方式,如图5所示。该式样的立柱结构比普通的单立柱支撑结构强度和稳定性都有较大的提高。同时,在中国国内的实施的自动库项目遵照国家抗震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要求进行设计。

货架抗震考虑。对货架采用有限元工具软件进行受力分析,根据应力分析报告选择货架规格进行货架的详细设计,确保了货架受力的结构合理、性能稳定。尤其是此次规划中采用水平横梁式货架,其稳定性比牛腿式货架结构要高,同时还在货架背部采用背部拉杆的形式进行加固,如图6所示。进一步提高了货架整体的稳定性和货架的抗震强度。

重药立体库项目货架与地面的连接也采用了特殊的方式。立体库项目中采用膨胀镙栓或化学镙栓进行连接固定的方式比较常见,但在该项目中根据立体库系统的长期静载和地震短期应力的综合考虑,采用二次浇灌的方法进行货架与地面的连接固定,货架直接与埋在地下的钢筋结构相连接,使得货架与地基部分成为一体,同样有效地提高了货架整体的抗震性。

设备抗震考虑。堆垛机是立体库的核心设备,大福公司的堆垛机在不断进行技术革新的情况下,一直保持着全球销量第一的地位。本项目中的堆垛机能够自动进行位置学习,并在运行中自动矫正位置以保证存取精度。当地震发生后,堆垛机设备会在外力的作用下延轨道方向发生移动,同时货架和货物也会发生形变或偏移(部份短期应力的形变能够恢复)。堆垛机设备能够自行校正自己的位置,在运行中若发现货架位置异常时会主动报警。以上的功能保证了系统在地震后能够快速的恢复并投入使用。

在重药项目的规划中,各个楼层的托盘输送机都与自动库相连接,它们直接安装在楼板上,但与自动库相连接处的巷道输送机是安装在钢平台上。钢平台一端直接与货架立柱相连接进行固定和支撑,另一端则直接搭在建筑横梁上,只受到建筑梁的支撑作用,并没有固定相连。该做法的最大优点在于降低了地震作用力在建筑楼板和货架部份之间进行传导,同时也减少了对钢平台以及平台上设备的破坏。

同样位于震中附近的成都伊利有限责任公司冷饮事业部的由大福公司承建的国内第一座进口自动化立体冷库,位于成都的邛崃市距成都65公里,距离震中汶川县175公里,在发生地震时,仍处正常的运转中,整个系统也没受到任何影响。

抗震技术应用前景

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国,自动仓库的抗震功能倍受关注。大福公司很早就开始致力于产品抗震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在抗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众多成功的业绩。日本水产株式会社东京综合物流中心立体自动仓库就采用了其特有隔震构造技术。货架和建筑物地板间设置隔震地板(钢结构),通过免震装置使地板和建筑物地板绝缘。通过滚动和滑动支撑,极大的减少了地震对地板上货架以及所保管的货品作用力,提高系统抗震性。此外,日本第一制药(Everlth 制药)医药配送中心也采用了免震装置。

篇3

【关键词】高层建筑时代要求,高层建筑的特点,施工与技术

一. 前言

我国当前城市发展需要,高层建筑早已是必不可少的城市建筑。而实践证明,高层建筑可以带来有效的经济效益。对于我国而言,高层建筑能够集中人口,提供住房,缓解住房问题;还能减少因建筑而制成的土地滥用;第三,可以便于城市建设,有利于集约型城市建设发展。但在高层建筑设计上,对于高层建筑特点,其建筑要求要比普通建筑要高,工期要长,规划更有缜密有序,材料资源运用的到位,简而言之,在其设计上和技术上都要考虑全面,使之符合要求。

二. 高层建筑的特点和要求

1.“高”,只是一个形象的字,能够直观的使人想到高层建筑的一大特点—高。而此,“高”不只是体现在其高耸的外表,还有建筑时的“高”。例如建筑危险系数“高”。其体现在:高空作业时间长、难度大,具体有容易有人生伤害出现,物资运输难度大,防火难度大等。投资费用高,包括维护费用等。技术要求性“高”,对于专业要求需要极高的保障,由此才能使得高层建筑在施工过程中做到合理有序。可见“高”,不仅仅是外在而已,因此在建筑施工设计时要有全面的考虑与规划。

2.“大”,也是一个形象的字,体现出高层建筑应有的霸气。在高层建筑上。“大”字可谓有明显的代表性,在设计上,其涉及的专业知识面就“大’,其可体现在建筑外表的美学体系,和建筑本身的土木工程体系,还有经济管理上对施工流程和资金上的把握等到之类的;在建筑上,人员需求量大,监管方面广,以及某些大型的设备,还有大量的材料。可见“大”,在建筑过程中无处不在,而因此,在施工设计上考虑到的因素需要全面而且透彻。

3.“多”,这个字也是能够体现高层建筑的施工设计。就拿建筑方面说,考虑的因素多,体现在要考虑的各种的防护:防火,防震,防雷,甚至防恐怖袭击。“多”是要求建筑本身的合理性,建筑在外观设计上符合时代要求,质量上达到标准,空间布置上的合理,等等。

高层建筑拥有这些特点,而在施工设计上需要前期设计规划人员做好准备工作,把相关因素归纳完整,以便后期施工时能够尽量避免决策性失误。

哈利法塔(原名迪拜塔,又称迪拜大厦或比斯迪拜塔),位于迪拜的一栋有162层,总高828米的摩天大楼。哈利法塔2004年9月1日开始动工,2010年1月4日竣工,为当前世界第一高楼与人工构造物,造价达70亿美元。其建筑材料也有十足的分量,哈利法塔总共使用33万立方米混泥土,3.9万公吨钢材及14.2万平方米玻璃。大厦那么高,当然需要先进的运输设备。大厦内部设有56部升降机,时速高达17.4米/秒,另外还有双层的观光升降机,每次最多可载42人。此外,哈利法塔也为建筑科技掀开新的一页。为巩固建筑物结构,大厦已动用了超过31万立方米的强化混凝土及6.2万吨的强化钢筋,而且也是史无前例地把混凝土垂直泵上逾606米的地方。迪拜大厦的建立可以为当今时代高层建筑的典型,其充分体现了高层建筑的“高”、“大”“多”。

三、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

高层建筑施工技术难度大,设计方面广,通常有深基础施工、深基坑工程施工、施工测量控制。高大模板脚手架支撑体系和垂直运输等多项技术难题。

1.高层建筑的“核”模式

高层建筑它有一个垂直交通和管理设备集中在一起的、在结构体系中又起着重要作用的中心点,即中央核心筒式的“内核”空间构成模式。意旨在建筑处理上,以争取时间使用空间,将电梯、楼体、设备用房等服务用房间向平面的中央集中,使功能 空间占据最佳的采光位置,以达到视线最好与交通便捷。在建筑构造方面,力求一个刚度更强的筒来承受压力和抗扭,而此恰好符合建筑要求。在建筑的中央部分,将各类较为固定的服务用房形成中央核心筒,这样可以使得建筑的质量重心、刚度中心和形体核心三心重合,更加有利于结构受力和抗展。

对于核的分散与分离,在结构专业来说,加强建筑

边的刚度也会有效地抵抗地震对建筑的破坏,所以有种以分散布置核的方式无疑也会对高层建筑有利,使受力分散与均匀。同时,分散的多个外核空间构成模式,也正好使用与现代的钢架式高层建筑。

2.高层建筑的施工测量

此外,高层建筑的施工测量技术的运用到位,则非常有利于保障建筑结构的垂直和平面位置,保证建筑的标高和形状能复合实际。

3.高层建筑的建筑体系

高层建筑的建筑体系涉及结构材料、结构类型和施工工艺的选择问题,既取决于不同建筑产品的功能要求和建筑层数的高低,也决定于物质技术基础和施工条件。

4. 高层建筑的施工机具

高层建筑施工机具的选择必须满足工期,机械费用低和综合经济效益好要求,合理进行起重运输体系的组合。高层建筑要着重解决好垂直运输和吊装的施工机械。塔式起重机既能垂直运输,又能水平运输,工作范围大,是高层建筑的关键施工设备。为了解决高空安全作业,要重视高层建筑脚手架和吊篮的选型和设计、制造、使用。目前采用的有钢管扣件脚手、门型脚手架、桥式脚手架、悬挑架和各种吊篮等。今后还要发展一机多用的设备,例如能沿屋顶运行。

5.高层建筑的地基建设

由于我国各地区地质差异,高层建筑的地基要因地制宜,采取多种途径。主要有钢桩制、预制桩、现浇桩。此类的方法需要灵活运用,例如:钢桩不宜多搞,宜侧重发展现浇和预制的钢筋混凝土桩。预制桩已有较长的发展历史,质量较有保证,鉴别承载力方法明确,近年使用的预应力空心管桩有较大的承载力,预制桩对高地下水位地区更为适用;但这种桩法存在着耗钢量大、造价贵、施工噪声大和截桩困难等问题。现浇桩近年有了较大的发展,机械钻孔、冲毯已经发展到直经1m左右,人工挖孔直经大,荷载大,但应十分重视安全施工。现浇桩适应性强,噪声小、造价低,可以作为发展重点,并努力实现机械化。当基础埋置特别深时,在施工技术上困难大,并且不易保证施工的安全,宜采用沉井或沉箱法施工。  6.高层建筑的工程监测

从基坑开挖至基坑回填完成期间软土地区尚应延长个月应对影响区范围内的邻近建筑物和管线垂直与水平变形进行监测。 实施降水和回灌方案时应进行降水观测井和回灌观测井的水位测试以及邻近建筑物管线的沉陷与水平位移观测采用护坡桩系统时,、应对挡土桩的变形桩的内力变化进行监测。当采用地下连续墙作为围护结构时,应监测墙移、平面变形、结构整体稳定、土压力、孔隙水压力、土移和地下水位等项目。 基坑开挖过程中,应对水平支撑系统和锚杆的工作状态进行检查和监测。 施工中应进行大体积混泥土的测温工作。

7.高层建筑的三防设计

三防即防震、防火、防雷。此三种事件对于高层建筑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威胁,所以在建设过程中要精确并有目的的进行此三项建设。抗震设计则需按照国家规定以及当地实际情况而定;防火措施主要在灭火装置,耐温材料,紧急逃生通道,火情警报以及宣传教育等方面;防雷措施,主要以安装较好的避雷设备。其中以抗震设计方法为列:

1、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以及近似于单质点体系的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等简化方法。2、除1款外的建筑结构,宜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方法。3、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甲类建筑和限制高度范围的高层建筑,应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可取多条时程曲线计算结果的平均值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较大值。--中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8.高层建筑组织设计

随着施工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制度,内容等,势必需要进行相应的研究和调整。在工程项目管理实施条例中,明确规定由项目经理主持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既要符合谁施工谁编制的原则,又要以履行合同为基本点,实施“质量、工期、服务一体化”的经营目标为准。施工组织设计是以整个建设项目为编制对象,不仅仅是指导施工全过程的方案,也是建立健全正常施工条件、集结施工力量、组织物资资源供应和生产生活规划的依据。

四、我国建筑上的光芒

1.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是位于中国上海陆家嘴的一栋摩天大楼,2008年8月29日竣工。是中国目前第一高楼、世界第三高楼、世界最高的平顶式大楼。其建筑上的成就有

:塔楼核心筒和巨型柱施工世界先进、混凝土一次泵送至492米、225.40吨可吊至500米高空、世界最快电梯可行10米/秒。显然,在施工建筑过程中充分利用建筑机械,体现建筑机械在高层建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而,现代高层建筑的施工与设计不仅仅是一份人力劳动,也是一场机械大战,对机械的运用精良,也是对建筑本身的建造成功。此外,高层建筑拥有的经济效益非同一般,上海环球金融大厦以及迪拜大厦都给当地带来各方面的经济效益,例如:旅游业、商业用途。因此,高层建筑本身也是经济发展状态与效益的表现。

2. 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

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由塔座、3根直径为9米的擎天大柱、下球体、中球体和太空舱组成,与毗邻的上海国际会议中心的两个巨大球体构成了“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意境。“下球体”直径为50米,安装在擎天柱的68米至118米之间;“中球体”直径为45米,安装在250米和295米之间;而“上球体”即太空舱置于335到至349米的高处,直径为14米,上海东方明珠的整个结构浑然一体,既雄伟又壮美。“东方之珠”是一个高层建筑美学上的很好表现,其外观设计与内在打造浑然一体,其象征意义已不仅是上海电视广播塔,而是一座地标,象征地区的繁荣。

五、结束语

在我国,高层建筑必将在城市快步发展中打造一片光彩。而随着高层建筑的发展,不同的建筑施工也会遇上麻烦,这些都需要利用时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各种成果充分有效合理的运用到高层建筑上,使高层建筑更好的造福于城市,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民。

参考文献:

[1]杜凯;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4)

[2]中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