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学习要点范文
时间:2023-12-15 17:30: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学学习要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要点分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4)001016702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徐兵(1979-)男 ,硕士,广东海洋大学信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图像处理、GIS。
0 引言
地理信息系统通常简称为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它是用于描述地理空间信息的计算机系统,融合了地图学、地理学、测绘、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并被广泛地应用于城市规划、国防军事、防灾减灾、资源调查等领域[1]。本文所述《地理信息系统》是面向农学、资源环境等非地学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为学生讲授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常用的GIS工具软件,熟悉基本的地学空间分析方法,能够对已有地理数据熟练地进行采集、绘图、建库、空间分析、可视化等操作,并对各类空间数据进行统一管理[2]。由于课程是面向非地学专业学生开设,这些学生普遍缺少地理学、程序设计、数据库、测绘信息等方面的知识储备,在学习GIS软件工具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对一些重要概念和空间分析操作往往不能很好地理解,造成实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3]。因此,本文结合课程实验教学实践,总结出该课程的实验教学要点,通过对要点进行分析归纳,有针对性地应用到以后的实验教学中,以期提高课程实验教学效果。
1 实验教学目标
本文面向环境科学专业开设的《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安排了32学时理论教学、16学时的实验教学以及32学时的学期末课程实习。在实践教学环节,16学时实验与理论教学同步,这些实验主要安排ArcGIS、MapInfo等常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操作学习,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在对地理信息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接受常用GIS软件进行制图技术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制图、建立数据库和属性库,学会基本空间分析的能力。而32学时的课程实习主要以实际应用案例为基础,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GIS基本理论和空间分析方法,对实际应用案例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通过课程实习一方面促使学生继续深入掌握GIS基本工具软件的使用;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对GIS空间分析原理与方法的理解,并能够学会运用GIS工具进行初步的空间分析应用,同时结合基本程序框架实现GIS应用的可视化表达,并提交实验结果和分析报告。
2 实验课程设置
2.1 基本实验
该课程安排了8次共16个学时的基本实验操作,主要包括:①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基本操作;②数据文件与空间数据库;③地图数字化与专题制图;④地图查询与统计分析;⑤GIS空间分析;⑥初步建立3D GIS;⑦GIS二次开发;⑧3S集成及其初步应用。这些实验的设置与理论教学基本同步,在设置过程中由浅入深、由简到难,基本覆盖了GIS软件操作的大部分内容。
2.2 课程实习
学期末的课程实习以地理信息系统工程的分析和开发案例为基础,通过实际的项目开发完成课程实习报告,检验学生对GIS软件以及对GIS软件开发的掌握情况。在具体实习环节中,设置了多个实际应用案例,以“城市公交系统的优化及空间分析”为例进行说明。该实习题目的基本要求是:①以某个城市(比如湛江或广州的某个区)的公交系统运行情况为基本背景,调查该区域现有的公交线路运行设置情况;②通过资料查找的方式获得研究区域的城市交通图,借助于ARCGIS或MapInfo软件对该地图进行数字化处理,按照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应用的基本要求,对地图进行配准、矢量化等处理;③以所学的地理空间分析基本原理和方法为依据,设计出城市公交系统线路优化、公交换乘、最短路径等方案,可以选择其中一个作为重点进行设计,并以选择的功能为基础,对地图矢量化进行调整和优化;④运用所学的地学空间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域的公交系统进行线路优化、公交换乘、最短路径等方案进行空间分析,得出空间分析结果,并对结果进行优化和评价;⑤以报告形式将上述过程完整记录,并总结本次实习工作,提交最终报告和实习过程中的各类数据。
3 实验教学要点分析
3.1 空间数据结构
空间数据结构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基础,在GIS系统开发中通过构建空间数据模型并定义各空间数据之间的关系,实现地理信息与属性信息的关联。在实验教学中,学生对地图分层、图层控制、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关系等概念往往理解不清晰,由于缺少数据库相关知识,在建立空间数据时经常出现差错、导致图层分层不清晰,后续应用开发无法使用地图的问题。因此,该知识点需要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给予足够重视,通过理论讲解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向学生解释空间数据、属性数据、空间数据库构建等概念。一般来说,在GIS开发中,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对整张电子地图中的各类空间实体进行有序的分层处理,通过图形分层方法将一张地图分成不同图层,相同的图层代表用户定义的特定的空间实体类。采用这样的分层方法可以提高电子地图中各类实体要素的检索效率,便于后期GIS开发中调用各类图层[4]。医疗卫生机构地理分布的空间分层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空间数据结构
3.2 空间数据关联
在GIS二次开发过程中涉及的数据包括图形矢量数据、空间属性数据和工程管理数据,不同的GIS二次开发平台对数据格式、存储标准等均有所差别。以MapInfo软件为例,矢量化的图层数据文件以标准格式存储在目录文件中,在图层文件.TAB中通过设置每个地物对象的唯一编号(通常用地物ID号表示)来建立相应的空间索引。由于MapInfo自带的数据表存储容量有限,因此,通过.TAB文件的ID号与属性数据表中地物的ID号进行关联,建立起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索引机制,将更多的属性信息通过空间索引机制存贮在关系数据库系统中。通过地物对象属性信息的ID号实现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对应关系[5],以医疗机构的地理分布为例,其图形文件与属性数据表的关联如图2所示。
图2 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关联关系
3.3 空间分析
空间分析是GIS的主要功能之一,这也是课程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在讲授空间分析问题时,经常会提到最短路径问题,它是网络分析中经常遇到的一个技术难点,在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最短路径方法和应用。最短路径不仅包括物理意义上的距离最短,还包括了如时间、费用、流量等其它多参数融合的度量,这实际上涉及到了学生运用最优化理论解决实际空间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课程实习中要求学生分析城市公交换乘及其优化问题,在具体分析之前,会将相关的算法介绍给学生,其中,Dijkstra算法是在实验教学中向学生介绍的最短路径算法之一。学生在掌握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后,开始设计整个公交换乘的算法、程序流程、空间表现结果等,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重点考查学生的空间数据结构设计以及空间分析能力。在公交换乘算法中需要存储一些地理信息,譬如节点、道路等信息,这就要求有一个较好的空间数据结构。此外,对于一个大型的城市公交网络而言,Dijkstra算法的效率显得尤为重要,这时需要重点考虑如何进行算法优化提高Dijkstra算法的计算速度(如基于cache的缓存计算方式)。通过这些实验内容的优化设置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实验教学历来是理工科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门交叉综合性课程,其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任课教师对课程实验教学内容的优化设置、对实验教学要点的深入分析,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GIS基本原理与方法,并将所学理论融入到实际的GIS开发中。本文通过对实验教学中的主要知识要点进行分析,为后续教学活动提供有益参考,有助于教师更准确地把握学生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对加强实验教学效果、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田雨,卢秀山,姜岩,等.GIS专业实验教学建设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9,28(1):116118.
[2] 汤国安,杨昕.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 李朝奎,王利东.不同专业背景下GIS专业建设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4):9395.
篇2
【摘 要】高校的建设和发展中,随着我国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实施和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完善,对学生管理工作更加重视,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信息化技术在我国社会的不同行业和领域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中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管理的水平,促进高校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
目前,我国高校的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在学生管理工作实现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辅导员应该通过对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开展有效的学生教育和交流工作,避免学生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因此,辅导员需要根据高校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要求,结合学生管理工作的特点,抓住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的要点,实现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
1.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对电脑和网络的应用十分普遍,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因此,高校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时候,实现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实现学生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是通过对网络技术的有效利用实现。目前,高校辅导员在利用网络辅助工具实现对学生管理的时候,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经过一定的调查研究发现,虽然高校辅导员已经逐渐认识到网络技术的重要性,开始进行应用,但是主要的形式体现在对电子邮件、QQ群、QQ和移动飞信等技术的利用,网络辅助工具的应用,主要是在公开班级信息和通知信息等方面,不能实现对网络技术的全面应用,不利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2.学生管理工作实现信息化建设的作用
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通过对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实现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学生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增强了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和沟通的有效性;提高了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创新。实现高校信息化的普及,不仅仅是指对校园中信息和传递方式的改变,还应该创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方式。这种方式必须能够有效缩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具有多样的交流方式、灵活的手段和沟通自由等方式。
辅导员对网络技术的有效可利用,对传统的教育为主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创新,利用网络技术加速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提高了信息的传播工作效率。而且,网络技术的利用可以让学生在虚拟的声音和仿真的三维图形中,更加深刻的理解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教育重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增强学生的归属感,从而实现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实效性。在班级中建立校友录和QQ群,可以增强学生的班级归属感和责任感,有利于实现班级集体的凝聚力。尤其是,辅导员利用网络技术组织开展班级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让学生进行学习交流和沟通,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具有良好的效果。
3.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
某高校为了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在实际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实现信息化建设,应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建立了专门的学生管理工作平台系统。该高校中建立的学生管理工作系统,主要是以信息化作为平台,对学生管理工作系统的内部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管理的工作效率。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对信息化的建设,广泛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建立了具有较强技术力量,较广网络覆盖面,具有强大功能的网络信息平台。在高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校园网络的覆盖,让学生通过对网络技术的有效利用,为学校的网上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且,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网络办公平台的有效开发,实现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无纸化办公,降低了学生管理工作中产生的办公成本,实现了对高校办公手段的优化。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平台的建立,通过对信息化平台的有效利用,提高了高校的教育管理水平。学生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平台是保证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一项重要载体,利用短信群发或者信息快讯等方式实现对信息的迅速传播,开办不同类型的专题教育栏目,以加强在高校中对学生党政思想的教育,强化学生的党建工作。信息化平台的建立,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加大了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力度,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和欢迎。利用网络技术实现对学生思想状况的滚动调查,可以对高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规律进行充分、全面的了解,因材施教,通过对学生的分层教育和分类指导,提高高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水平。学生管理工作信息系统的研发,有效地改变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高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和管理水平。例如,学生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平台中,可以实现对很多工作的优化,可以完成评奖评优、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和学生档案管理等工作程序,提高了高校学生管理的工作效率。
信息化学生管理工作平台的建设,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管理的工作效率,还建立了科学的学生评价机制,可以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评价,更加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加强了高校的队伍建设,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全面提高学生管理的工作水平,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建设和发展。
4.总结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在高校的建设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充分认识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实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制定有效的措施实现信息化建设,才能更加适应我国高校教育教学的发展要求,促进我国高校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常连玺.高校学生工作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51(05):89.
篇3
【关键词】校外实习实训 工学结合 信息管理平台 工作流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5-0015-02
一 高职高专校外实习实训的重要性及管理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高教界逐渐形成了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潮流,国内也纷纷开始尝试教育改革以适应市场人才的需求。校外实习实训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高职教育中,实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亮点,而此亮点也正是适应市场人才需求变化的结果。
校外实训有别于校内实训的特殊实训形式,是学生在学期间到实际的生产环境参与工作、将校内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过程,达到锻炼、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目的,只有参与实际生产实践培养的人才才是市场所需的创新型人才。
由于校外实习实训企业的多样性、分散性等特点,在时间、地点、学生组织、教师管理、实践岗位、实习任务等问题上经常存在协调不一致的问题。特别在管理上,学校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做到精细化管理,大部分企业基于廉价劳动力的目的对学校的实习实训要求理解不到位,直接导致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显得散、乱,对自己的实习实训目的不明确,犹如放鸽一样,自由发挥,甚至理解为打短工。多年来,国内在实施基于“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时,在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校外实习实训部分落实得相当差。
因此要不断改进实习实训的管理方式,有效地监控存在的不确定因素,特别是对“工学交替”新教学模式下“工”这一教学环节对指导教师、学生实践情况的监控和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 规范总结,归纳实习管理模式
为有效管理学校、学生、企业的实训过程,取得良好的校外实训效果,很有必要对校外实习实训进行规范管理,建立一套完善的综合评价体系。通过督促企业、教师的指导过程,监控学生的实习日志、实训工作记录、作业评价、实训考核、综合报告等材料。不仅要评估学生的实训质量,也要把教师的实训指导质量细化为指标项目,融化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考评过程中。
经反复调研、多年实践,依据实训开展的形式、时机、管理模式等可将校外实习实训总结为参观实习、体验实习、技能实习、就业实习等类型,对每种实习的每个环节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特别对学生的实习成果制定评价体系,最终形成实习成绩。
1.参观实习
通过参观本专业对口企业的工作情况、生产过程等,使学生对本专业有感性的认识,达到入学专业教育的目的。主要分为以下环节完成:(1)教研室提出计划,明确参观企业及时间、带队指导教师等;(2)系教务秘书统一审核,组织交通等事务;(3)参观回来后,学生提交心得体会,指导教师审阅。
2.体验实习
通过组织学生到企业生产第一线,按企业普通员工制度组织生产,使学生感受企业一线生产氛围,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其过程可分为以下环节完成:(1)系教学秘书制订实习计划,明确参与班级及带队管理教师;(2)相应班辅导员确定本班可参与学生,并逐个将学生分配给带队管理教师;(3)带队管理教师与学生到企业后,教师负责日常的生活管理,要记录与企业方的交流信息、与学生的交流信息、学生的考勤记录等,学生完成实习后,提交实结,其相应带队教师完成审阅工作。
3.技能实习
结合专业需要,将学生分配至企业专业岗位上,由企业指导教师完成指导,使学生真实体会专业岗位的工作情况及工作内容,达到专业锻炼的目的。实习环节可分解为:(1)企业人力资源制订实习用人需求计划;(2)系教务秘书确定参与班级;(3)相应班辅导员确定参与学生;(4)企业人力资源逐个确定学生实习岗位及指导教师;(5)学生到岗实习,提交实习计划、周记、完成实习后的总结等,指导教师相应审核学生的实习计划、批阅周记、审核总结等。
4.就业实习
就业实习主要是学生在毕业前结合就业开展的实习;很多学校还要求完成毕业前的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撰写工作,二者结合起来完成,此时校内指导老师负责毕业设计的指导,同时还需对学生的就业实习过程进行辅导管理。实习环节可归纳为:(1)系教务秘书制订任务计划,明确实习时间,参与的班级、指导教师;(2)指导教师各自登记毕业设计题目,教务依次审核确认;(3)相应班辅导员确定本班可参与的学生;(4)指导教师、学生双向选择;(5)学生开展实习、毕业设计工作,提交实习过程资料、毕业论文撰写材料等,指导教师分别对本组学生审核、管理。
三 信息化平台建设要点
依据校外实习的组织管理过程及实习内容的特点将其归纳为四大类实习后,为了管理的规范性,提高效率,建立一个信息化管理平台就相当有必要。在建设此管理平台时要充分考虑校外实习的不定期性、专业性、分散性的特点,需重
点考虑:(1)根据每次实习开展的线性工作特点,系统设计为工作流的管理模式;(2)注意数据的共享和隔离,校外实习往往是各系、各专业分别组织实施,要做好各单位数据的相对独立性和共享处理;(3)每个用户在系统中应只见与本人相关的数据,避免陷入数据海洋;(4)做好每个工作环节的容错处理机制;(5)依据学校实际制定好量化指标,加强考核、监督机制。
四 效果及意义
由于实习企业及岗位的多样性,基于“工学交替”的校外实践教学环节也就具有多方面的不确定性,如时间、地点、合作企业、参与人数、指导教师、实践岗位等,这就给其管理带来了诸多的不便。通过归纳整理校外实训的各种组织模式,整理为四大类实习过程,规范了管理,理清了思路。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在信息化管理平台中对参与实践活动的教师、学生、企业进行实时记录,了解实习开展中的各种情况;建立完善的综合指标评价体系,运用该评价体系评估实习质量,综合、客观、科学地指导实践,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在评价体系中加强了实习指导老师的管理,以实习开展情况核准实习指导老师的工作量及报酬,督促指导老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高指导水平。信息平台也能实时采集师生的反馈数据,对合作企业也实现了完善的考核评分机制,促进了实习合作企业的质量改进。采用以上过程化跟踪、实时改进、及时反馈的信息化手段,对不断改进基于“工学交替”实践教学模式下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管理方式,有效监控实习中的不确定因素,加强实习指导教师的管理和实习学生的监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立新.发达国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及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06(3)
[2]董晓青.关于高职高专院校实习实训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1(9)
[3]吴宪洲.以就业为特征的高职教育模式[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6(4)
篇4
关键词: 认知心理学学习观 英语教学 指导作用
当代认知心理学自20世纪50年代建立以来,受到了心理学家的广泛重视,并取得了非常丰富的研究成果,成为了当今心理学发展的主流。虽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认知心理学取得了重大的发展,也产生了许多具有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但是却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知学习理论。[1]本文结合国内外与教育有关的认知心理学研究成果,探讨当代认知心理学的学习观,以及对英语教学的启示作用。
1.认知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1.1认知心理学产生的外部原因
1.1.1社会原因。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是现代美国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物。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对人的认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突出了人操作技能的研究,产生了人―机系统(man-machine system)的概念,表明人在操纵机器时具有信息传送者和加工器的功能。这些都为后来产生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提出了实际的社会要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经济迅速发展,科学、知识和智力在国际的竞争中日益显现出重要性,因此,社会迫切要求研究人的认知、智力和思维,掌握人对信息选择、接受、编码、贮存、提取和使用的规律,这是现代认知心理产生的最基本的社会原因。[2]
1.1.2哲学背景。
认知心理学的哲学基础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现代科学主义哲学思潮的融合,并且它坚持以上世纪初出现的实证主义相对论为方法论。实证相对论主义者认为心理的实在就是我们对自己环境中的事物的“理解”,而且实在是心理的,不同于任何客观存在,它是人们通过他们的五种感官所获得的事物。因此,当一个人不抱绝对化的观点,而是力图加强或改善事物或者设法用什么更好的东西以取代某些事物时,他在思想和行动上就是实证相对论的。这些哲学思想对认知心理学崭新的研究方法和丰富的研究成果均有一定程度的积极意义。[3]
1.2认知心理学产生的内部原因
1.2.1早期实验心理学的影响。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与冯特时代的德国早期实验心理学的关系是比较密切的。冯特借鉴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继承和发展了早期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课题,因此,有些心理学家认为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是实验心理学行为主义的统治后,向早期实验心理学的回归,这种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批判性地改造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4]
1.2.2行为主义的危机。
许多心理学家一致认为,行为主义的失败是认知心理学产生的极其重要的内部原因。因为行为主义否定意识和心理活动,认为对意识存在的观念是回到古代的迷信,只承认可观察到的有机体的反应或者行为,并将“刺激―反应”公式奉为普遍的原则。20世纪50年代前后,行为主义很多观点遭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反对,行为主义内部也出现了认知派,他们要求恢复对认知的客观研究。这样一来,美国许多心理学家开始放弃行为主义的立场,转而研究人的内部心理过程。[5]
2.认知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2.1主要内容――信息加工理论
认知心理学家之所以要用电脑模拟人的认知过程,是考虑到人脑和计算机在信息加工功能上有很多相类似之处。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同样是一种信息的输入、加工、输出的过程。人脑的认知过程和计算机的操作过程在功能上的确有相类似之处。从这些结论可以看出,认知心理学的实质就在于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是信息加工的过程。[5]
2.2研究方法
认知心理学主张采用抽象分析法,即不致力于了解人在认知活动时每一神经细胞的活动情况,而是在较为抽象的水平上探讨人的信息加工各个阶段的特点,主要有实验法、观察法、电脑模拟法这三种实验方法。[5]
3.认知心理学的优势
认知心理学兴起以后,迅速地改变着心理学的面貌,给许多心理学的分支巨大的影响。最为重要的是认知心理学将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过程,除了用实验,观察法等方法外,主要用电脑进行模拟、类比和验证,这就为研究心理活动的内部机制或内部心理机制确立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认知心理学比以前任何一个心理学思潮都更好地表明心理过程的特殊性,也具有更多心理学的色彩。现代认知心理学提出的学习信息加工模式(information processing models of learning),就是把学习看做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加工、存贮、输出和反馈的过程,并构建了一些模型,为深入理解学习过程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这对学生学习新知识和知识的保存有着重要的意义。[6]
4.认知心理学学习观
认知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发展的主流,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认知心理学学习观主要有:学习是个体主动构建的过程,学习不是被动的,不是在外界环境支配下练习、强化所形成的刺激―反应联结,而是获得知识、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学习者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通过认知技能控制他的认知理性。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是学习的充分条件,对信息的认知加工和相应的策略是学习的必要条件,元认知对认知过程的意识和调控影响学习的顺利进行,动机指导着个体的学习。[1]据此,现代教学实践应改变传统的学生观,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研究、学生学习策略和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教学评价也应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学习研究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对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有不少有益的启示。
5.认知心理学学习观对英语教学的指导作用
5.1注重对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只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尽管知识和技能是重要的,但是学生的学习策略和反思其已经习得内容的能力(批判性的思维)可能更加重要。[7]因为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强调的是教给学生吸收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有了这些方法,不仅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而且学生可以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下,自行学习新的事物与解决新的问题;而监控能力(即元认知能力)的发展就等于在学生的心里培养了一位“老师”,随时可以告诉他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什么知识和策略,就可以解决其学习与解题的问题。[8]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认知策略与元认知能力培养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教给学生认知策略的知识和策略运用的条件等相关的知识;二是教师示范的同时,提供学生练习的机会,并对学生的思维过程给予指导,使学生从对教师的依赖逐渐过渡到独立运用认知策略和元认知对认知的监控上来。
5.2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
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就是教师运用一些策略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关键是让学生能运用注意、记忆、思维的策略改进自己的认知过程。为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运用以下几个策略。
5.2.1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注意的策略。
认知心理学家们研究发现:在阅读材料中附加一些问题,能引发学生注意。因为问题能帮助学生更加明确学习要求,确立学习目标,强化焦点注意,促使头脑保持一般警觉和知觉集中,从而能迅速地选择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这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现在很多英语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会采用相应的策略,即在初次阅读过程中加上了具有启发性和指导性的问题,这样可以强化学生的焦点注意,有利于选择有用的信息。而在阅读篇章讲解到一定程度时,再设计复习性的问题,就能引起学生选择性地回忆,激活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接收和加工相应的新信息做好准备。另外,教师还可以将设计问题作为一种学习策略教给学生,让他们学会自己提问,自己回答问题。
5.2.2强化复述、分类归纳――引导学生记忆的策略。
信息可以在短时记忆中保持,但要在长时记忆中保持就需要多次复述和对信息加工。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是强化复述的一个重要手段。多媒体教学通过多种传播媒体以不同形式(声音、形状、色彩等),将同组信息同时呈现给学生,使学生的多个感官在感知信息后,在头脑中形成多个相互联系的通路,以增加识记和提取此信息的线索。在现代英语词汇教学中,多媒体运用是非常广泛和具有实效的。我在《新课标高中英语必修课教学设计课例研究》这本书中看到过一节生动的词汇课:学生在视觉的饕餮盛宴中学习英语词汇,最后这堂课取得了成功。另外,分类归纳是一个学习的重要方法。增强记忆最重要的是对信息进行编码。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知识信息的分类归纳能力,不仅有利于记忆过程的信息贮存,还有利于信息的提取(记忆信息的根本目的)。因此,教师要注意为学生提供分类归纳知识的范例,提供其分类归纳知识的思路,指出知识分类的条件特征,指导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类比联系的尝试和训练,以此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5.2.3审题析辨、思路讲解――丰富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策略。
信息的输出是对信息加工过程(即信息输入、加工、贮存、提取等阶段),所得结果的外显性反馈是对信息加工这个内部过程的重要检测。学生的信息输出常常以书面和口头作业的形式来呈现,教师则从作业上了解和判定学生学习的效果。但是,教师这样是难以了解学生认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对于正确答案,很难判定是学生机械模仿例题的结果,还是正确认知的结果;对于错误答案,更难以判断是由于过失性失误、知识缺漏性失误,还是能力低下性失误造成的。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带领学生对典型题进行审题分析,把思维过程要点记述下来,要求学生在作业中书面表述或在课堂上口头表述,由教师评点或由同学们展开讨论辨析。例如:初中学生在做单项选择时,最难把知识点运用到定语从句的相关题目中,教师可在课堂讲解时引导学生阐述自己做题的思维过程。这样,教师就能较准确地发现学生在认知结构、认知过程及思维策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
5.3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注重考查学生学习的过程,又要看学生学习的结果,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一个相对全面、真实、准确的评价。传统考试评价侧重教学的最终结果,由教师进行单一的评估,只有一次让学生展示能力和所学知识的机会,风险性较大,因此,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学习的情况,难以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形成性评价强调教学过程,教师评价的重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出的努力,教师对他们的努力程度和进步表现作详尽的记录。形成性评价的手段和内容较为多样,教师结合课堂情形的观察和分析,将学生实际表现出的技能水平和所取得的成果作为评价的依据,使学生学习过程成为一种公开性、连续性的活动。
参考文献:
[1]黄天元.当代认知心理学的“学习观”及教学启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12):109-112.
[2]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莫里斯.比格学习的基本理论与教学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4]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5]王,汪安圣.认知心理学(重排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篇5
关键词:学习心理;巧妙;提醒;易错点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12-0019-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12.008
一、问题提出
作为自然科学的一种,化学有着独特的学科特征。单纯从知识上来说,高中化学要求学生进一步学习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以及重要应用[1]。其中,众所周知的是,知识积累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占了很大的比重,也正是这样,使得许多学生对化学中看似繁杂无序、变化多端的知识望而生畏。而使广大化学教师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多次强调的化学易错知识点,如重要反应的条件、特殊的实验操作、特别的实验现象、物质转化时反映出的重要性质等,学生为什么仍是一错再错?最后,将问题归咎为:现行的高考制度下,学生不重视化学的学习,再加上化学课时少,学生的学习时间没有保证,化学学不好就显得顺理成章了。其实,这种归因对学生并不公平,颇有教师的推卸责任之嫌。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易错知识点的提醒能结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巧妙选择合适的时间、方式和频率,对于学生的学习将会起到明显的积极作用。
教师不妨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是否存在不合适的思想和行为,间接成为学生错误的帮凶?在反思中,促进教学效率,为学生的成长提供科学的帮助,同时也达到了自我提升的作用。
针对化学易错点的教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常存在一些误区。
二、常见误区和弊端
我们都知道,知识和学法并重,然而因为教师的观念不同以及具体操作中的各种问题困扰,在实际教学中会出现各种与教学本质不符甚至一些极端教学方式。
第一种极端做法是放任式教学。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自己不太清楚教学目标,对于授课知识泛泛而谈;或者过度崇尚学生体验,相信教学的无为而治,任由学生在漫无边际地探索中发现、感悟,教无重点,学无要点。化学知识显得繁杂无序,学生渐渐就会失去学习兴趣。
放任式教学的另一个极端是“包办式”教学。大多发生在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和虽有经验但观念保守、习惯“填鸭式”的教师身上。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唯恐学生不会分析、记不住要点,满堂灌和满堂问交替进行、轮番轰炸,在整节课的重点教学中,学生茫然失措,失去了目标,有的同学甚至总结出某位老师在一节课上强调了二十几次“这个知识很重要”。
以上两种其实并不是极端的案例,对某些知识点的课堂处理时,在许多教师身上都有反映。在教学中,针对易错点的提醒,最为常见的方式是提前强调式。教师脱离问题的实际,只告诉学生应该注意的问题而不涉及前因后果,导致学生学到死的知识,在新的问题情境面前不会考虑是否适合,只能生搬硬套。
提前强调形成的刺激虽然有利于引起学生的选择性注意,但一个副作用是造成学生忽略整体或其他环节。例如,在钠的燃烧实验中,事先强调要学生注意产物与钠在常温下变化的不同,学生注意力集中在生成淡黄色固体上,容易忽略钠在燃烧过程中变成光亮的小球,甚至形成黑色外壳,继而燃烧,伴随黄光等重要现象。这不仅干扰了学生自主观察,完整记录实验现象并从分析中获得研究的方法和科学习惯,浪费了特别现象促成精彩课堂的机会,即使对“淡黄色固体”这一孤立的信息保持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心理学实验表明[2],完整的信息链,会促进学生对信息的编码和精深,在信息提取即知识利用时有利于学生激活有关线索来构想知识。因此,预防学生犯错的提前强调,从学生学习心理上来说,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例如,在对化学必修1中涉及到的重要反应的学习中,关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条件的教学,我在两个平行班中一直交替着进行两种方式的对比。统计时发现,强调要点后再书写的正确率,总是低于学生写错后再强调的书写正确率。在对方程式书写错误较多的学生的访谈中发现,有些学生记得有这么一些特殊反应条件,如高温、放电、电解,但记不清在哪些反应中,很容易张冠李戴。还有的学生记住了钠、镁、铝、氯气在工业制法上选择了相同的电解法,但是不会找共性:生产极为活泼的物质或非自发的反应,一般的反应条件达不到要求,需用电解法。这样在题目中遇到问题如氟气的制备,不能类推到选择电解法。
常读死书就会读书死,而养成这一习惯,教师是间接的推手。这一点,在实验的操作要点上,反映更为明显。如银氨溶液配制时试剂的加入顺序和用量,常见离子检验时如何排除干扰,实验现象描述的全面性和顺序性,仅仅依靠“放任”、“包办”或“提前强调”,不仅完不成学习的知识目标,更让学生将化学知识当成纯文科的知识点记忆、强化,没有质疑和探究,与化学学科的科学精神相违背。
三、有关提醒技巧的心理学依据
提示和提醒是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知识而频繁采用的方式,并且也通过这种方式成功地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早在70年代初,罗斯科夫和弗雷斯曾对注意或有选择地察觉书面材料中的某些特定部分的认知策略进行过实证探讨,发现学生对提问涉及到的信息保持上有所提高。80年代,在大量的理论和实验的研究基础上,加涅同意对策略重新分类,即把学生调动和维持注意等手段归类为情感策略。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利用教学经验进行预测,并提示或提醒学生注意一些易错知识点,是为了通过强调该知识点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避免遗忘。那么,究竟采取什么方式进行提醒?
加涅指出[3]:信息若不加以复述,那么它们很快就会从短时记忆中丧失,因此,用形象和释义这类策略可能就会起到复述的功能。规则是由若干个概念组合起来的,若对这些部分概念的含义理解有局限,则不可能获得完整意义上的规则。新的规则中若含有不熟悉的概念,影响学生对它的全面理解。因此,加涅认为,最好在教学结束时而不要在教学之初就用言语呈现。无独有偶,教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曾经提出著名的试误说,即学习过程是通过尝试错误而获得经验的,学习的实质就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学生在不断地自我强化中形成知识。
在教学中,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学生在理解和记忆信息时,能主动运用自己设想的提示,那么其效果要远优于他人有意给他们提供的有关学习与记忆的帮助。那么学生如何能够成功地建立这种条件反射的机制?这还依赖于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训练,需要教师结合心理学知识和教学要求,把握好易错点提醒的时机、方式和频率,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四、提醒的时机、方式、频率
1. 提醒的时机
我们认为,学生意识到错误之后是最佳的提醒时机。学生在挫折后往往存在愧疚心理,此时提醒可以趁热打铁,学生能够结合自身体会,联系课本知识进行反思总结,同时增强了阅读的目的性,印象深刻,对于信息的保持效果更好。例如氢氧化亚铁的制备,要求用长滴管深入硫酸亚铁溶液中再挤出氢氧化钠溶液,若离开该反应的特殊性,单纯从实际取用时避免相互污染的角度则是不合规范的。但是联系到所制取物质的特殊的还原性,必须通过简易的隔离空气的装置来完成操作,并且,该实验的各种改进装置也是基于隔离空气的核心操作来考虑的。再如,SO42-的检验实验,学生在选择试剂上一般没有太大的障碍,基本可以注意到BaCl2溶液和稀盐酸,但是对于两种试剂的使用顺序却不以为然,即使事先强调也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实践中,在学案编制中我专门设计了几种离子检验的选择题,模仿Cl-的检验特意安排先加入BaCl2溶液后加入稀盐酸的错误选项,公布答案后引导学生思考苏教版必修一第21页实验三,并设计BaCl2和AgNO3的混合溶液鉴定的对比实验,让学生在操作中意识到试剂加入顺序的重要性,同时思考鉴定的原理并改进课本上实验设计的规范性,不仅能对该知识产生深刻印象,还更加体验到发现式学习的本质和方法。
2. 方式
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提醒方式为言语提醒,在学生体验到矛盾冲突时,用平缓的语调引导学生归纳理解要点。如:“为了排除CO32-和Ag+的干扰,需要加入……”在学生回答后,通过提高声调加重语气来重复几个关键词——“先盐酸”、“ 后BaCl2溶液”、“白色沉淀”。
对于学生课堂回答时显而易见的错误,更适合采用非言语激励的提醒方式,如微笑、手势停顿、身体略微前倾等表示对学生的期待和信任,等待学生恍然大悟来自发完善答案。教师通过这种方式来维护学生自尊,欲言又止中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习惯和信心,是实施三维教学目标的最佳途径。
同时,针对易错知识精心设计问题,是练习反馈中的间接而又高效的提醒方式,在问题情境中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广度,通过设置直接陷阱和设疑归谬、放大错误,来促使学生培养阅读和提取信息的习惯。
3. 间隔
根据适合记忆的信息连续性编码规则和艾宾浩斯倒U形的遗忘规律曲线,在相关实验顺序,试剂浓度,特殊操作,特别现象和反应转化规律等知识教学时,教师应主动寻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提醒强化,从每周一次到每月一次,有利于引导学生保持记忆,同时渗透给学生研究的方法,促进学生有意识地建构知识网络。
五、结语
作为教学效果的直接责任人,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教学的三维目标都有着明确的认识,对各种教学行为和教学后果之间的联系有着高度的预见性。因此,如何科学引导学生在反思感悟中纠错,利用学生主动学习和高效学习来促进积极的学习心理,培养善学乐学的学生,是教师的教学目标更是教师的职责所在。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字:格式塔心理学 高等职业本科教育 大学英语教学
1 前言
高等职业本科大学英语教育旨在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突出与专业相关的语言技能的培养,强调语言的应用性它有着不同于普通高等大学英语教育的特殊性和针对性,其质量的高低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结果关系密切,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从而快速提高教学质量。因此,作为高等职业本科教学基础公共课部分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当前高职职业教育的重中之中。昆明理工大学城市学院作为2010年云南省第一个高等职业本科试点院校,其在大学英语教育方面一直在探索实践教学的创新之路,把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建设作为专业建设和办出特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2 云南省昆明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学生英语学习现状的调查
笔者主要依据高等职业本科教育的特征和大学英语的教学原则和需要来分析和评价当前我省尤其是我校高等职业院校公共英语的教学情况。总的来说,情况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较多,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以及师生自身情况上都存在不少问题。昆明理工大学城市学院于2010年成立,截至目前只招收了三届学生,其高等职业本科英语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因此,这必然会影响到大学英语教学的严谨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笔者对我院非英语专业的普通本科2010级的1775名学生和其他部分学生进行了调查,希望以统计表的形式更直观地反映云南省高等职业本科生大学英语学习的现状。
通过以上调查分析发现,云南省高等职业本科大学英语教育面临着以下教学瓶颈:(1)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总体偏低。高等职业院校在生源竞争上往往比不上普通高校,所招收的学生多半是未被普通高等院校一本录取的,这些学生的入学成绩比一般本科院校学生的成绩要低得多,特别是在外语方面,更是他们的弱项。(2)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通过分析发现,高等职业本科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不只存在普遍较低的情况,不同学生水平的差异性也比较大。从笔者所在学院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成绩分布不均,40分以下的和90分以上的都有,水平参差不齐。(4)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对英语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80%以上的学生每周参加英语相关活动的次数为0或1次。(5)学生对目前所使用的教材认可度普遍不高,认为教材好者只占10%左右,因此,在教材选择的科学性问题上也有待斟酌。(6)英语教学方法和手段急需改革。内容枯燥、教法单一、理论和实际脱节,因此,教法与学生承受能力之间的矛盾还是比较突出的。(7)英语课程设置普遍缺乏一个统一和明确的要求,且课时相对较少,教学缺乏连贯性。(8)大班授课与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问题。教师备课和上课不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区别的教学。(9)普通本科的学生由于经历过高考,对英语学习的认识更加理性,各方面的表现均好于艺术类考生和三校生。
高等职业本科教育的特点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适度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较宽的知识面。这就使得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来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成为现在高职院校改革的重点内容。但是无论改革的方向和目的如何,最终的目标是使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够适应社会,适应工作,找到适合自己工作岗位。这就要求我们这些教育者能够根据学生的群体和个体特点来开展具体的教育。在高等职业本科院校不断关注学生职业技能提高的同时,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逐渐成为关注的重点,而大学英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提高又成为一个难点。很多高职学生的入学成绩中,除英语外,其他科目还算可以,唯独英语是学习的难点。很多学生坦诚地说:“初高中的英语基础特别薄弱,学习的难度特别大。”然而,在高等职业本科院校中促进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的提高是教学目标中的重点内容。教师要想使学生从根本上接受并喜欢英语,需要在教学中引入心理学原理,使学生的英语学习成为快乐和享受的过程。
3 格式搭心理学应用于高等职业本科大学英语教学的优势
格式塔心理学派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产生于20世纪初的德国。格式塔心理学又叫完形心理学,它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是一门主张以整体的动力结构观来研究心理现象,反对元素分析而注重整体组织的心理学理论体系。格式塔心理学的思想内涵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感觉并不是各种感觉要素的复合,知觉并不是先感知各种成分再注意到整体,而是先感知到整体的现象,而后才注意到构成整体的诸成分。也就是说,人们认识事物并非对个别刺激做出反应,而是对整体的形(即格式塔)做出反应,正常人看外物往往一眼就看到了它的整个形状,一眼就抓住了眼前物体粗略的结构本质,然后才注意到它的各个细部。第二,格式塔的整体性强调的是“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一个事物的性质不决定于任何一个部分,而依赖于整体,这个从该事物整体中产生的性质,即所谓格式塔质。”
目前在高等职业本科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学基本涵盖三大方面:一是基于教学法为原理的结构,如听说法(口语法)、视听法、情景教学法,暗示法等教学结构;二是以教材内容和教学任务为依据的形式,如精读课、泛读课、阅读课、语法课、词汇课、修辞课、写作课、会话讨论课等教学结构;三是依据心理学的原理而构架的教学结构。大学公共英语课的教学实践过程融合了以上这三大方面的结构,但主要还是以第三种形式为主。虽然教学任务和教材内容有所侧重,但总的看来是综合的,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教学任务、教学对象采用各种适宜的模式(方法)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总之,外语教学过程主要是通过对课文整体学习来体现,即包括感知、操练、理解、实践和熟练运用几个方面。在格式塔心理学中,苛勒指出任何一个心理现象都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整体是具有特殊内在规律的完整历程,是有具体的整体原则的结构,整体并不等于局部相加的总合,全体由局部构成又改变了局部,任何一个单元里的局部知觉都显示出一种整体性,这对心理学的研究是个重大的贡献,同时对英语教学也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对传统学习方式的影响
在高等职业本科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理论可以运用“先整体后局部”的方法,弄清学科的整体结构,就能发现一系列个别事实和技巧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知识迁移,从而使以后的学习变得更容易,并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必要的学科知识。例如,对大多数高等职业本科学生而言,记忆单词是最痛苦的事,传统学习法是对每一个单词逐个地发音、拼写和记忆,使每一个单词在背诵的时候尽量不互相混淆。他们至少是在每一个单词的发音、词性和词语都学会后,才会合起来去理解文章。而在格式塔心理学整体论的指导下,则首先要求教师尽力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整个语篇的主旨和整体写作风格,然后才开始学习句子和段落并最终达到对词语的理解。换句话说,单词是放在句子、段落和语篇的语境中在理解基础之上记忆的。在这样宏观背景之下去理解记忆单词的发音、拼写和运用就具有了微观实践运用的意义,这正是高等职业本科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质所在。
3.2 对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影响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理论有利于培养学生较强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有利于提高他们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技能。传统教学法以词句为核心,将重心放在语言形式的训练上。而以语篇为单位的整体教学则从具有交际意义的语篇出发,通过对语篇整体的理解和分析,引导学生通过捕捉表层结构形式的衔接线索来寻找篇章深层的意义连贯,从而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辨明文章的主要论点、层次结构及其逻辑关系,领会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形成较强的语篇能力,提高他们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技能,并且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3.3 对教学模式的影响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理论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逐步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在课堂上唱主角,学生则总想依赖逐字逐句的分析讲解,不愿意进行独立的积极思考,常常处于静态或被动地学习状态之中。而在语篇的整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语篇材料,充分利用课后练习中的Comprehensive of the text、Vocabulary、Sentence structure 、Translation等不同类型的题目来设置成相应的Multiple-choice、Summary、Match-game、True or False、Sentence Completion等问题来启发学生积极获取文章所传达的信息,而非在进行语篇的学习后再来进行课后练习,把语篇分析和课后练习独立开了。引入格式塔心理学整体理论后,教师把课后练习以不同的设问形式穿插在语篇分析中,让学生在微观练习实践中把握宏观的语篇理解,从而真正达到了效用性的目的。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意识,从而达到真正培养学生实用能力的目的。
3.4 对听力教学的影响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理论有利于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自然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沉浸在很有趣味的情境中,为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语篇的整体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材的特色来开展一系列个人和团体活动,如daily report、warm-up、topic discussion、retell等,让学生置身于语言情境之中,逐步培养他们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4 格式搭心理学在云南省高等职业本科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云南省高等职业本科大学英语教学应立足于高等职业本科教育的本质特征,结合云南省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在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和一般原则的基础上,考虑到我省高职学生入学时英语的成绩较差、基础薄弱和学习难度较大的特点,在教学中引入格式搭心理学原理,使学生在语篇的整体理解中不知不觉地用英语和学英语。格式塔心理学强调认知一个问题应先从整体上加以把握,然后研究部分以及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最后再综合为整体。课文的整体教学正是沿着这一序列进行的,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就是整体-部分-再整体,也就是在英语教学中将微观实践和宏观理解不断融合和整合的过程。
4.1 整体扫描学习法
教师可将课后练习中的“Comprehensive of the text”设置成“Global-understanding”,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来完成对整篇文章内容的理解,大致弄清课文的篇章结构,利用辞典等工具书扫除理解语言材料的障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放录音、挂图、简笔画、幻灯片等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伴以英语讲解,绘声绘色地介绍课文的背景知识和故事梗概,尽力把文章的组织结构及其逻辑关系用流程图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学生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及其基本结构有一个比较直观和全面的认识。这时,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语篇材料,充分利用课后练习中不同类型的题目设置相应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积极获取文章所传达的信息,而非在课文语篇的学习后再来进行课后练习,将两者独立开来。将课后练习以不同的设问形式穿插在语篇分析之中,让学生在微观练习实践中把握宏观的语篇理解,可以在学生眼前出现一幅完整清楚的文章流程图。由于流程图的内容来自学生自己的答案,且与课文同步产生,给学生的印象就非常深刻。
4.2 对照突出学习法
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的观点,在对事物的知觉过程中,突出的知觉对象被称为图形,起衬托作用的知觉对象即为背景。图形与背景的区别愈大,图形的可识别度愈高,反之则难以区分。图形与背景知觉的规律对学习和记忆的意义在于,人们认知的主要对象是他们所要注意的图形而不是背景,但适当背景的设置有利于凸现图形的特征。因此,增加学习要点与背景知识的区别性将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记忆学习对象的要点。而在学习要点不太明确的情况下,学生很有可能不得要领,这就需要老师对学生加以指导,将新知识和与之形成对照的旧知识进行比照,从而使学习者把注意力集中到要学习的关键问题上。当阅读由浅入深;理解由表层向深层发展时,我们要逐步从了解课文整体内容转入到掌握语言结构。教师对于语言点的讲授要有一个取舍和筛选的过程,不仅要基于对以往旧知识的比照,还要与语篇的整体知识进行比照,做到有的放矢,并把语言点的讲授穿插于语篇分析之中。根据交际能力的相关理论,交际能力包括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篇章能力和策略能力,其中语法能力就是指语音、语法和词汇的知识。因此,语言知识是语篇能力的基础,且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交际能力的基础。因此,语言点的学习与篇章理解的关系应该是相互补充的。
4.3 类比归纳整合法
零碎知识点的记忆在学习中必不可少,但如果仅仅局限于这种分散记忆,学习就会不成系统,呈离散状态,我们就无法在综合能力测试中产生聚合优化的效果。因此,我们提倡整体成型的树形网状学习法。它要求我们能够将杂乱无章的知识碎片进行整理和重新组合,从形成一个浑然的整体。而整合的最基本方法就是根据临近与相似原则,将繁杂的对象进行归类。归类学习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格式塔心理学总结的接近原则强调在知觉过程中,某些距离较近或互相邻近的部分,容易组织成整体。这一原则是归类学习法成立的主要依据。如,文体学习就可以利用这种方法,以一种体裁带动其他体裁特点的讲述,又将教材上重点介绍的议论文,记叙文和说明文进行对比,从而总结出不同的文体在特征上的历史性变革。这样,文体与理论都被带入了历史发展教学的宏观体系之中,具备了动态研究的思维态势。在动态分析中,我们势必会去思考同一种文体历史性变革的内在根源,文体的理解就回归了复杂的生命、生活和文化之源,文体学习的复杂性、丰富性也就随之进入了整体性与发散性的课堂。这样,不同题材的文体写作就可以做到触类旁通了。同样的方法也可以应用于词汇句型综合复现及语法知识的重点复现中。我们可以根据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语言点和课后及练习册上的习题提炼出复现的高频知识点,设计出词语释义、语法填空、多项选择、句型转换、连词成句、英汉互译等多种形式的测试题,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
显然,类比归纳整合法可以突破个别记忆花费时间过多的缺陷,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也可以与对比学习联系在一起,强化学习效果。课文整体教学法的应用符合心理发展的潮流,顺应了当代语言学研究冲破句子结构的藩篱,把握了话语分析领域的总趋势,有利于在职业本科大学英语教学阶段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从而实现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
5 结语
格式塔心理学引入课堂教学,让师生一起回归到了一种轻松自然、声情并茂、情理并重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获得了心灵共鸣的振奋与愉悦,使师生心理能量得到全面地展开,使领悟、实践和效用之间做到了思融会通。这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素质的拓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高等职业本科大学英语教学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
参考文献:
[1]戴秋亚.格式塔--破解英语阅读理解的奥秘[J].科技信息,2009,26.
[2]郑吴琪.格式塔原理在英语学习中的应用.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9.
[3]安晓灿.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
[4]夏喜玲.论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对策哪.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5]董伟,王亦君.高职教育拥有广阔前景[N].中国青年报,2006—05.24.
[6]周辉,韩庆山.高等职业教育英语教学研究初探.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0,3.
篇7
【关键词】心理学;英语教学法;建构主义;人本主义
一、前言
英语教学法每一次创新,都离不开心理学的每一次变革。我们认为,从官能心理学、联结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心理学到人本主义心理学都对英语教学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英语教学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心理学的发展与英语教学法
(一)官能心理学(Faculty Psychology)
官能心理学(Faculty Psychology)起于西方古代的希腊,盛行于十八世纪。认为,人类的心系由许多官能所组成,诸如意识、感情、知觉、想象、记忆、推理、意志、注意等,均属人心中的重要官能;各种官能本来是分立的,如经训练,数种官能彼此配合即产生各种心理活动。
基于官能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属传统语言学派。舒白梅、向宗平[1](p10)认为,“语法翻译法的发展历程并不能完全记录下来。然足以证明,自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西方世界之人想学习拉丁文、希腊文时就把语法分析和翻译作为主要的外语学习方法。该方法注重语法规则、词汇和各种搭配记忆、文本翻译以及写作训练。”其教学过程是先分析语法,然后把外语译成本族语,主张两种语言机械对比和逐词逐句直译,在教学实践中把翻译当成教学目的,又当成教学手段。语法翻译法重视阅读、翻译能力的培养和语法知识的传授,忽视语言技能的培养,语音、词汇、语法与课文阅读教学脱节。
运用翻译法的优势是,通过母语的形式和意义来引入目标语的形式和意义,即用母语来学习外语。劣势是,学生所接触的不是口语语法,而是书面语法,所以和学习的内容关系不大,而且通常可以引起误导,从教学法的角度讲是站不住脚的;另一个缺点是,教学中学生所接触的通常是单个的句子,没有语境和交际的目标,而可以根据语境有许多可以对应的答案,而老师只要求一种答案,所以有误导的作用[2]。
(二)行为主义心理学(Behaviorism Psychology)
行为主义心理学,主要包括以J.B.Watson为代表的经典行为主义、以B.F.Skinner为代表的形形的新行为主义和以E.Thorndike的联结主义。Skinner[3]认为,操作行为的出现离不开学习中三个重要因素:引发操作行为的刺激;受刺激触动的反应;对刺激反应不断的强化物。
1.基于联结主义心理学(Connectionism Psychology)的自然法(Natural Method)
联结主义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家E.L.Thorndike在对动物进行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提出来的一种学习心理学理论[4]。认为,学习的过程是盲目尝试错误的过程,在反复的尝试中,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得以形成[5]。联结主义是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 强调语言同客体的直接联结,强调语言同周围环境中的人的直接联结。
基于联结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自然法(Natural Method),又称直接法(Direct Method),属传统语言学派。自然法于19世纪末期逐渐形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主要由Sauveru,Gouin和Berlitz在法国和德国发展起来的,是出于在工业、国际贸易和旅游中更好学习语言并作为语法翻译法的对立面而出现的。直接法的基本前提是二语应更像母语一样学习,需要较多的口语交流、语言的自发运用,不需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以及很少分析语法规则[1]。
直接法比起古典语法翻译法是教学法史上一大进步,成为以后的听说法、视听法、功能法等现代改革派的发端,完全是针对语法翻译法的弊端提出的,本身也具有有它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对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只看到消极的一面,而没有看到或充分估计到它的积极的一面;只看到和只强调幼儿学母语和已掌握了母语的人学习外语之间的共同规律,而对两者之间的差别未曾注意到或没有充分估计到;在教学中,偏重经验、感性认识,忽略人的自觉性和文学的修养。
Krashen和Terrel于1983年提出了他们的“自然法”(The Natural Approach), 与早先的“自然法”既有渊源,又有重要的区别。他们的“自然法”强调学生应该多接触目的语而不是操练,强调学习情绪的最优化,强调开口前延长听的时间,强调用书面和其他材料作为可理解的输入,强调理解在该方法中的中心地位[6]。我们认为其理论基础具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烙印。
2.听说法(Audio-lingual Method)
据舒白梅、向中平[1](p12-13)认为,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听说法属结构主义语言学;语言的主要媒介是口语:口语即语言。
舒白梅认为听说法强调与目的语的大量接触和实践,强调语法结构的操练;外语学习基本上是机械的习惯形成的过程;外语分为听、说、读、写,强调听、说的学习,弱化读、写;对话形式是口语教学的主要手段;重视一定的技巧训练,如模仿、记忆和句型练习;不提倡课程用母语教学;利用语音实训室。
可以看出该法过分强调机械操练,忽视交际能力的培养;过分注重语言的结构形式,忽视语言的内容和意义;过分强调听说,忽视读写,语、文分家。学生缺少学习的后劲。然而该法发展了一整套形成语言习惯的操练体系,并把语言技能分成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使教学效果十分显著,仍是一个影响巨大,使用范围很广的教学法体系。
3.情景语言教学法(Situational Language Teaching)
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情景语言教学法,属于结构主义语言学派。该教学法是由英国应用语言学家在20世纪30-60年展起来的,认为:口语是语言的根据,结构是口语能力的中心;强调教学要将大量的情景放在文法句型练习中;语言学习是习惯的养成;发音、文法正确,避免错误;基本结构和文法的掌握是读写技巧的基本条件,这都由口语练习来达成[1]。
由于SLT非常强调口语、文法和句型,对于许多实际主导课堂的教师而言,这样的教学法顺应了他们对教学的直觉看法,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仍然很受欢迎。
(三)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
我们认同冯维[5]的关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划分的观点,认为认知学习理论发端于它产生于德国格式塔学派的顿悟说,继而受到当代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其代表人物主要有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J. Bruner、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R. Gagne等。Bruner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Gagne以信息加工认知观为基础,创见性地提出了学习过程和学习条件,一改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刺激-反应”格局。
以认知心理学(或认知学习理论)为基础的认知法(Cognitive Approach),其语言学理论基础是N. 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
认知法企图用认知-符号学习理论代替听说法的刺激-反应学习理论。认知法主张语言是受规则支配的创造性活动,语言的习惯是掌握规则,而不是形成习惯,提倡用演绎法讲授语法;反对语言是“结构模式”的理论,反对在教学中进行反复的机械操作练习。主张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技能从学习外语一开始就同时进行训练;允许使用本族语和翻译的手段,主张系统地学习口述和适当地矫正错误;主张在理解新学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创造性的交际练习。
认知法把当代心理学的最新成果――认知心理学理论运用到语言教学中来,创立了对学习者的研究,较适合教本国人学语言,不太适合教他国人学语言,因此它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还需要进一步充实。
(四)建构主义心理学(Constructionism Psychology)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Cognitivism)以后的进一步发展[6]。建构主义是当代欧美国家兴起的一种庞杂的社会科学理论,其思想源于科学哲学家T.Kuhn、I.Lakatos和P.Feyerabend等人的科学哲学理论、J.Piaget的发生认知论、L.Vygotsky的语言习得理论、科学社会学理论、后现代主义关于科学的观点以及美国心理学家G.A.Kelly的个人建构理论等[8]。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树立学生中心观和教师辅助观;强调教学情景的丰富性和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重视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合作,协作学习可以发展学生的人交往能力,增强每个协作成员的成就感,培养正当竞争意识[5](p90-91)。同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
1.随机通达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
随机通达教学认为,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多次进行,每次的情境都是经过改组的,而且目的不同,分别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这种反复绝非为巩固知识技能而进行的简单重复,因为在各次学习的情境方面会有互不重合的方面,而这将会使学习者对概念知识获得新的理解。这种教学避免抽象地谈概念一般地如何运用,而是把概念具体到一定的实例中,并与具体情境联系起来。每个概念的教学都要涵盖充分的实例(变式),分别用于说明不同方面的含义,而且各实例都可能同时涉及到其它概念。在这种学习中,学习者可以形成对概念的多角度理解,并与具体情境地联系起来,形成背景性经验。这种教学有利于学习者针对具体情境建构用于指引问题解决的图式。[7]
2.情境性教学(Situated or Anchored Instruction)
建构主义批评传统教学使学习去情境地化的做法,提倡情境性教学。首先,这种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学习的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authentic task),不能对其做过于简单化的处理,使其远离现实的问题情境。由于具体问题往往都同时与多种概念原理相关,所以,他们主张弱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交叉。其次,这是将提前已准备好的内容教给学生,而是在课堂上展示出与现实中专家解决问题相类似的探索过程(甚至有人主张教师不要备课),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并指导学生的探索。最后,情境性教学不需要独立于教学过程的测验,而是采用融合式测验(test integrated),在学习中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本身就反映了学习的效果,或者进行与学习过程的一致的情境化的评估(context-driven evaluation)。[7]
3.支架性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
建构主义者在此基础上提出并强调支架式(Scaffolding)教学。Scaffolding本意是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这里用来形象地说明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引导着教学的进行,使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简言之,是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调控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这是以L. Vygotsky的“辅助学习”(Assisted Learning)为基础的。维果斯基认为,人的高级的心理机能,如对于注意的调节以及符号思维等,在最初往往爱外在文化的调节,而后才逐渐内化为学习者头脑中的心理工具。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作为文化的代表引导着教学,使学生掌握和内化那些能使其从事更高认知活动的技能,这种掌握和内化是与其年龄和认知水平相一致的,但是,一旦他获得了这些技能,便可以更多地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7]
4.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Method)
任务型教学的提出可追溯到二十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泊拉胡指导的印度班加罗尔交际教学实验。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心理语言学继而语习得相关理论的发展,任务型教学的发展、演化、内涵得到不断的丰富。任务型教学法是指一种以任务为核心单位计划、组织语言教学的途径。强调在互动中完成任务,并根据任务的结果评价任务的执行情况。任务型教学是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任务的选择、设计、组织力求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使他们形成学习的内在动机。从发展认知、培养能力的角度看,以任务为本的学习是一种“做中学”。完成任务要求学习者设法用所学语言去解决问题,克服困难。这是一个各方通过相互合作、意义协商等策略达到相互理解,争取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7]
5.语类教学法(Generic Instruction)
语类教学法,也称读写循环教学法。张德禄([2]认为读写循环教学法,是根据J.R.Martin的观点发展起来的写作教学法。该教学法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思想。主要观点:完整的写作教学程序包括四个阶段:建立场知识、建立语篇模式、合作创造语篇和独立创作语篇;它将教学实践与教学计划、教学评估结合起来。读写循环教学法为教学任务的安排提供了分析框架;以主题和语类为起点,教师在每一个教学阶段中都开展相应的口头、笔头活动,以完成一系列教学任务;在不同阶段的教学活动中,老师与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角色要不得进行预定的动态转换;教学阶段的过渡必须基于老师对学生进行目标、进展等方面的分析和诊断;通过在课堂教学中随时评估教学活动的效果来决定是否调整教学任务、重复教学活动的必要。
6.互惠式教学(Reciprocal Instruction)
当今的建构主义者重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社会性相互作用,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交互式教学(Reciprocal Teaching)在建构主义的教学中广为采用。[7]
(五)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m Psychology)
人本主义心理学心理学诞生于20世纪50、60年代,其代表人物有Maslow、Rogers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只关注人的可测量外部行为,而不顾人的内心世界 [10]。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了人的整体性,其宗旨之一是“要关心和尊重人的尊严与价值,而且要对每一个人的内在潜能的开发产生兴趣”[11](p18)。“基于完美人格,为了完美人格、在完美人格之中”是该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8]。
1.交际语言教学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交际语言教学法又称交际法、功能法和功能意念法,其产生于三大理论根源,分别是语言学根源:Halliday [12][13]的语言的意义系统和功能理论;社会学根源:Hymes[14]的“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理论;哲学根源:Austin[15]的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2]。心理学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和20世纪60年代后期兴起的心理语言学。
交际学派认为: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语言教学的内容不仅要包括语言结构,还要包括表达各种意念和功能的常用语句。David Nunan(1991)认为交际法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采用真实、地道的语言材料,主张句型加情景来学习语言,鼓励学生多多接触和使用外语[1]。交际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确定都必须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交际法还认为,学习者在言语中出现一些错误是正常的也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学习者所追求的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交际,而只能是有缺陷的但有效的交际,因此,对学习者的语言错误不应苛求。
交际法的提出大大促进了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促进了以往从未受到重视的对语言交际功能的研究,促使人们把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看待和教学。但如何确定和统计功能、意念项目,有待进一步探讨;以功能意念为线索组织教学大纲,很难保证语法项目编排的体系性。
2.人本教学法(Humanistic Approach)
人本教学法(Humanistic Approach)是沉默法、社团学习法和暗示法的统称。
沉默法(The Silent Way)的创始人是美国教育家兼心理学家Gattegnoo。该教学法的要点是使用彩色图表和彩色棒等直观教具作为信号,并以此发展起师生之间的内部规约,使教师尽量少说话,学生多活动。社团学习法(Community Language Learning,CLL)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教授Currano,CLL吸取了心理咨询的一些理论和实践方法,所以它又被称为咨询法(Counseling-Learning)。CLL的要点是:学生是由其同学和教师组成的社团中的一员,课堂上学生围坐成一圈,通过与其他成员的交流学习外语,教师则站在圈外为他们提供咨询。暗示法( Suggestopedia)是由保加利亚心理分析教育学家Lozanov首创的。该教学法的特点是强调教室的布置、音乐的使用以及教师的威信,以充分发挥学习者的无意识活动对外语学习的促进作用。[11]
分析认为,人本主义教学法重视语言学习者自主人格的培养以及强调过程教学。戴俊霞[11]认为,人本教学法的教学目标带有古典人文主义(Classical Humanism)的注重思想教化的成分,而在教学实践中,既有重建主义(Reconstructionism)的意义教学又有渐进主义(Progressivism)的任务教学的特点;共时地看,人本教学法的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情感因素等主张也与功能意念主义和监控模式有着共同或互补之处。当然,也不能简单套用人本主义教学法的模式,毕竟该教学法主要围绕学习者个人兴趣、经验等人格发展为中心,其课堂组织形式大多是非正式的语言,对语场、语式和语旨都有一定的限制,仍需认真探讨其适用型。
三、总结
心理学已逐渐并已经走入认知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阶段,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深深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尤其促进了与其紧密相连的语言教学法的变革。教学设计模式也逐渐由行为取向转向认知取向和人格取向[6]。因此我们的英语教学可尝试采用以建构主义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教学法,或者由此设计出适合各自地区、学校(或大学)、学习程度的英语适用型教学法(Appliable English Pedagogy)。
参考文献
[1]舒白梅,向宗平.英语课程与教学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张德禄.功能语言学与外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Skinner,Burrhus Frederick.Verbal Behavior[M].Acton,MA:Copley Publishing Group,1957.
[4]冯维.高等教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
[5]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4).
[6]张传燧.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7]陈艳琳.英语教学中的人文主义纵览[J].华章,2008(8):98.
[8]戴俊霞.人本主义教学法综述[J].国外外语教学,2001(2):17-21.
篇8
关键词: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策略
一、单元整体教学的理论基础
单元整体教学是建立在整体教学的理论基础上的,它的心理学基础是1912年始创于德国的格式塔心理学,又叫完形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者认为: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立场出发,学生不仅应将学习情境视为一个整体来感知,教师更应努力把学习情境作为一个整体呈现给学生。因为学生对语言刺激的仅应是综合的,而并非单纯借助语句分析等特殊刺激就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的程晓堂教授也曾指出:应该把语言作为整体来学习,因为意义和语境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感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
二、实现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的策略
1.紧扣单元主题,确立分课话题
英语是语言,语言的知识学习不是孤立的,而是基于语篇、情境的。通过话题的提出,我们进行的语篇再构和语言训练就有了完整的语言环境。语言知识的训练必须以单元为单位,以语篇为媒介,以话题为导向,来帮助学生推进知识的学习与训练。教师在进行单元整体设计时,首先要做到解读单元主题,确立分课话题。
2.围绕单元话题,优化板块组合
教材每个单元都是围绕某一主题进行编排的,不同板块的内容虽然在形式上各具风格,但它们一般围绕单元话题展开,教师要以话题为导向,将单元的各个板块串联起来,优化板块组合,形成单元整体教学。在组合板块内容时,教师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注重相近内容的组合;②注重词、句的整合;③ 注重新知识与活动方式的融合;④注重语言学习的循序渐进。
3.制订单元目标,细化分课目标
教师要在充分解读教材与分析学情的基础上,进行单元教学目标整体设计;在单元整体目标的引领下制订分课课时目标,使各课时的目标呈螺旋式上升。各课时之间有紧密的逻辑关系,每一课时任务是单元任务的一个部分或一个环节。单元目标的落实是分布在不同的40分钟里,且各有侧重,或以单词学习为主,或以语法学习为主,或以语篇学习为主,或以听说能力培养为主,或以读写综合运用能力培养为目标。
4.针对不同课型,选择教学方法
在单元整体教学中,我们主要有“语篇课”“对话课”“综合课”“课外阅读课”四种课型。针对不同的课型和教学的内容,教师需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
在“语篇课”中主要让学生从整体上获取材料中的信息,培养一些简单的阅读方法。教师可以将听和读、读和说、读和写等结合起来,同时在阅读教学中进一步实现单元教学目标的螺旋式上升。在“对话课”中,我们可以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通过听说法导入新授的单词和功能句型,再从整体上感知对话要点;在活动和情景中练习和巩固本课时重要的单词和功能句型;设置接近真实生活的情境和任务让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的单句谈论相关话题,从而实现语言知识到语言运用的过渡。在“综合课”中可以围绕单元话题,设计若干小任务,引导学生寻找知识规律,适当拓展运用。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的活动或任务评估学生在本单元教学中的学习情况。“课外阅读课”,紧扣故事素材,强调理解;注重模仿表演,强化体验。通过课外阅读,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词汇,进一步提高英语的阅读水平和范围,让他们体验到学习英语的快乐。
每个课时的教学各有侧重,又存在某种内在的必然联系。在单元整体设计中,要抓住课时之间的关联,使各课时的教学活动都能围绕单元话题形成系列教学活动。
5.设计主题作业,关注作业衔接
单元主题作业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整体设计,关注分课作业的衔接; 分层设计,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质量地完成练习作业;趣味O计,让学生快乐地完成作业。单元主题作业的类型可分为“自助餐”式作业、创编式作业、实践型作业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9
1、目标学习法
掌握目标学习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所倡导的。布卢姆认为只要有最佳的教学,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多数学习者都能取得优良的学习成绩。
教学内容是由许多知识点构成,由点形成线,由线完成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构成彼此联系的知识网。因此明确目标,就要在上新课时了解本课知识点在知识网中的位置,在复习时着重从宏观中把握微观,注重知识点的联系。另外,要明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应该掌握的层次要求,即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不同层次,最重要的就是明确学习重要目标,即知识重点。有了目标能增强我们学习的注意力与学习动机,即为了这目标我必须好好学习。
可见,明确学习目标是目标学习法的先决条件。目标学习法的核心问题,是必须形成自我测验、自我矫正,自我补救的自我约束习惯。对应教学目标编制形成性检测题,对自己进行检测,并及时地反馈评价,及时矫正和补救。
学习目标与人生目标不同,它比较具体,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它可以使我们比较容易地享受成功的欢乐。增加我们的信心。因此,目标学习法也是成功教育的主要策略之一,同时,实现学习目标也是实现人生目标的开始,只有使大小、远近目标有机的结合,才会避免一些无效劳动的发生。
诗人的创造,哲学家的辩证,探险家的技艺——这就是组成一个伟大科学家的材料。
——季米里亚捷夫
2、问题学习法
带着问题去看书,有利于集中注意力,目的明确,这既是有意学习的要求,也是发现学习的必要条件。心理学家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两种。有意注意要求预先有自觉的目的,必要时需经过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的事物发生注意。它表明人的心理活动的主体性和积极性。问题学习法就是强调有意注意有关解决问题的信息,使学习有了明确的指向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问题学习法要求我们看书前,首先去看一下课文后的思考题,一边看书一边思考;同时,它还要求我们在预习时去寻找问题,以便在听课时在老师讲解该问题时集中注意力听讲;最后,在练习时努力地去解决一个个问题,不要被问题吓倒,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你进步的过程。
3、矛盾学习法
矛盾的观点是我们采用对比学习法的哲学依据因为我们要进行对比,首先要看对比双方是否具有相似、相近、或相对的属性,这就是可比性。对比法的最大优点在于:(1)对比记忆可以减轻我们记忆负担,相同的时间内可识记更多的内容。(2)对比学习有利于区别易混淆的概念、原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3)对比学习要求我们把知识按不同的特点进行归类,形成容易检索的程序知识,有利于知识的再现与提取,也有利于知识的灵活运用。
综观中学课本,可比知识比比皆是,如政治内容中,权利与义务、民主与法制、物质与意识、和平与发展等等;如语文学习中,复句与单句、设问与反问、比喻与借代、记叙与议论、实词与虚词等等;如数学学习中,小数与分数、指数与对数、奇函数与偶函数、平行与垂直等等;如化学学习中,金属与非金属、晶体与非晶体、化合与分解、氧化与还原、酸与盐等等。对比学习法不仅可以用于同一学科内的学习,还可以进行跨学科比较,如学习政治可用语文中的句子分析法来分析政治概念,如在学习近现代史中的民族解放运动时,又可以利用政治有关民族的基本观点,学习自然学时,可回忆一下有关语文课本中的有关科学家的传记文章,也可结合唯物辩证法的有关原理进行学习。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
4、联系学习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同周围的事物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科学知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因此,知识之间同样存在着普遍的联系,我们把联系的观点运用到学习当中,会有助于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心理学迁移理论,知识的相似性有利于迁移的产生,迁移是一种联系的表现,而联系学习法的实质不能理解为仅仅只是一种迁移。迁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自发的,而运用联系学习法的学习是自觉的,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充分体现,它以坚信知识点必然存在联系为首要前提,从而有目的地去回忆、检索大脑中的信息,寻找出它们间的内在联系。当然,原来对知识掌握的广度与深度直接影响到建立知识间联系的数量多少,但我们可以通过辩证思维,通过翻书、查阅、甚至是新的学习,去构建新的知识联系,并使之贮存在我们的大脑之中,使知识网日益扩大。这一点是迁移所不能做到的。
学习新知识就要想到旧知识,想到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不能迷信权威,克服定势思维。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发挥右大脑的作用。如发生在1911年,发生在1913年,护国战争发生在1915年,护法战争发生在1917年,这四个历史事件依次间隔二年,只要记住这两个历史事件的逻辑顺序,知道其中任何一个事件的年代,就可以联想,推算出其它三个事件的年代。这是联想记忆法。
读书之法,既先识得他外面一个皮壳,又须识得他里面骨髓方好。——朱熹
5、归纳学习法
所谓归纳学习法是通过归纳思维,形成对知识的特点、中心、性质的识记、理解与运用。当然,作为一种学习方法来说,归纳学习法崇尚归纳思维,但它不等同于归纳思维本身,同时它还要以分析为前提。
可见,归纳学习法指的是要善于去归纳事物的特点、性质,把握句子、段落的精神实质,同时,以归纳为基础,搜索相同、相近、相反的知识,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识记与理解。其优点就在于能起到更快地记忆、理解作用。
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马克思
6、缩记学习法
所谓缩记法就是要尽可能地压缩记忆的信息量,同时基本上又能记住应记的内容。比如有要点记忆法、归纳记忆法、意义记忆法,都属压缩记忆法。每段话有明确要点的自然用要点记忆法,如果没有就要经过归纳形成要点后进行记忆。而归纳的最主要方法以意义为依据。可见,记忆以要点为基本单位。也可理解为以中心思想为单位。记住了要点并不是要放弃其他内容,而是以对其他内容的理解为前提,它可极大地增加记忆的信息量。
7、思考学习法
孔子提倡学习知识面要广泛,并且强调要在学习的基础上认真深入进行思考,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只是读书记诵一些知识,而不通过思考加以消化,这只能是抽象的理解,抓不住事物要领,分不清是非。
明朝着名的科学家徐光启从小就有着的强烈好奇心,对于自然方面的知识一定要问个清清楚楚,一次徐光启看到一个老人掐掉自己棉田里的棉桃,感到很奇怪,就“刨根问底”学了个清楚,还说服父亲也采用这种科学的种棉方法,取得了丰收。长大后的徐光奇就是凭着这种探索的精神,写出了《农政全书》这样的科学巨着。
《中庸》中提出为学的五个阶段: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慎思就是要把外在的知识和事件与自己切身经验结合起来进行认真思考,既用自己的经验来思考知识与事件,又用知识与事件来思考自己的经验,不断地交换位置和方向,达到理解和重新理解知识、事件和经验的目的,促进自己内精神世界的成长。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矛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
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精;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
——王夫之
8、合作学习法
篇10
[关键词] 高中数学 知识特点 有效教学
长期以来,受应试高考政策的影响和制约,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知识传授时,往往将注意力和精力集中到了学生如何提高学习效能上,重视了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而往往忽视教材知识中所蕴含的内在特点,使学生学习潜能得不到有效提升,处于被动的从属地位。众所周知,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进行知识传授,能力提升的双向互动过程。随着新课程教学标准的实施,在进行课堂有效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仅要重视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和进步,更要将教材内容所蕴含的知识特点进行有效的发扬和凸显,实现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学生学习能力获得进步和发展、学习思想品质获得进步和发展”的教学目标。
一、抓住数学知识生活趣味性,提升学生学习知识内在潜能
教育心理学指出:“兴趣是学生进行知识探究学习的助推器和永动力,学生对生活性问题情境具有能动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的高中教育理念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教师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使人人都学有用的数学。”广大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真切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问题和现象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如平面向量知识与生活坐标确定位置的生活性问题、三角函数与货轮进出港口的时间的生活问题等,多向人们展示着数学学科知识中所具有的生活特性。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知识教学时,就可以将学生生活与数学学习进行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并不遥远,产生亲近感。让数学知识以生动形象的现实生活事例走进学生的视野,进入到数学知识教授的课堂,从而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学科知识的作用与意义,激发学生进行知识主动学习的内在能动性和积极性,有效增强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如在教学排列组合知识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将投放信件这一生活知识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融合,设置“现在有3封信,要放到6个邮箱里,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放置方法”的生活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潜能的有效激发。
二、抓住数学知识内涵关联性,提升学生问题思维创新特性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有着密切关系的有机整体,相互依存、相互关联,是一个联系紧密的特殊共同体。任何一门知识都不可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不管是内在知识的相互联系,还是与其他知识的外在联系,都是十分紧密而又复杂的。数学学科知识同样如此。如三角函数知识、内在知识与初中二次函数知识有着密切关系,同时又向人们展示着与物理学科的紧密联系等。数学知识的这种紧密联系特点,在教学中对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良好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知识教学活动时,就可以抓住数学知识内涵关联性这一特点,认真研究教材内容,对教材要点进行系统梳理,找出本章节数学知识与其他数学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设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思考解答,指导讲解,认清数学知识点之间的有机联系,使学生在解题能力增强基础上,实现思维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
三、抓住数学问题形式多变性,提升学生问题自主反思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的教学理念,并根据不同层次,不同需要,从数学课程问题的内在特性,提出了多层次、多类型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在进行反思解题过程,提供广阔的空间。促进自主反思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见,开放性问题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态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体验学习的欢乐。因此,教师可以设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等开放性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对解答方法和思路进行有效辨析,找出解答过程中存在的优缺点,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精神,创造意识与能力,使学生认清学习中需要加强和改进地方,实现学生学习习惯的良好养成。
四、抓住数学知识思想贯穿性,提升学生数学解题思想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