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企业核心竞争力范文
时间:2023-12-15 17:30: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知名企业核心竞争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企业;品牌经营;核心竞争力
4.树立我国企业品牌,提升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从战略角度来看,企业必须具备战略意识,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都是在打造企业品牌,实施品牌战略,这对企业是根本性的;同时,要有品牌战略的制度安排。一个没有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不可能谈得上实施品牌战略。要把品牌当作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夯实信用基础;要找好着力点,因企业而宜。但有两点须注意,即企业的研究力和企业的服务力;这是企业发展的理性和应有的形象,否则,企业就没有核心竞争力。具体可以从如下着手:
(1)转变经营观念,树立名牌意识。企业要真正意识到品牌代表企业产品质量、管理水平、员工素质和商业信用,是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综合体现,最终靠核心竞争力来维持。
(2)重点突破,合理创新,打造我国企业品牌。品牌的树立以核心竞争力为支柱,要靠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来完成。核心竞争力反映在企业某个或某几个关键环节。我国企业受资金、技术、人才各方面条件限制,不可能也不必要全面出击,而应该集中自身优势,如完善的销售网络、对国情的深刻了解等,集中加大对优势环节的投入,以创新来保持与发展核心竞争力,进而为品牌经营打好基础。
(3)强化市场营销,在观念上与国际接轨,在方式上进行创新。市场营销是企业创名牌中的重要一环。国外一些知名企业都具有几十年乃至上百
年的营销经验,而我国在这方面可说起步较晚,财力也有限。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国的企业在营销方面没有优势,相反还很落后。因此,要以品牌合理定位为起点,细分市场,研究适合国情的营销手段,提高品牌知名度;再以品牌带动研发、管理等,形成品牌经营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良好互动关系。
(4)动态调整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品牌战略,保护我国企业品牌。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品牌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经济环境、竞争对手状况、企业发展战略不断进行调整,以保持企业竞争优势与品牌形象。同时,还有核心竞争力与品牌的保护问题。一个组织要成长,就必须变成学习型组织,专攻核心专长,然后以核心专长直接指向最终用户,不断创新以抓紧最终顾客,而这些创新都必须有法律上的保护,否则不被竞争对手模仿就是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①菲力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篇2
1.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指具有企业特色,其他企业无法模仿的能够获得经济效益的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不仅可以获得较高的顾客和职工忠诚度,还能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影响力。顾客和职工的忠诚度以及市场影响力是企业发展建设的关键因素,缺一不可。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2.提升企业凝聚力,增强职工信心
作为优秀的企业文化关键作用是有利于提高现代企业的凝聚力。现代企业文化融入职工日常生活管理中,让每个职工相信企业的经营理念,这也是职工树立正确人生目标的依据,每个职工都树立了为企业创造价值,能够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目标后,就能够全心全意为现代企业的科学发展建言献策。当然,企业将自己的奋斗目标与企业发展相融合后,职工会从企业文化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从而增强职工的自信心,促使企业形成巨大的凝聚力。
3.有利于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
企业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获得最大的利益,在当前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背景形势下,必须进行企业管理创新。目前,很多企业已经开始反思应该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比如海尔、联想等知名企业之所以能够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主要是由于这些企业拥有和其他企业特别之处,核心竞争力不一样。究其原因是由于这些企业领导者清楚的认识到企业的发展和进步不仅仅是需要一些有形、物质的激励手段,同时也需要借助一些无形的手段作为新时期企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4.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
对于现代企业发展来说,创新是其核心动力,那么创新的主体就是所有的职工。如何发挥每一名职工的潜能,使员工努力创新应该是我们一直研究探讨的关键问题,相反,如果现代企业不注重创新,不去吸收管理、技术创新因素,那企业怎样发展只会停滞不前,最后走向衰落。因此,作为当代企业想要发展,就必须要源源不断地注入创新活力,大力发展现代企业文化,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二、企业文化不断创新,促进企业管理创新
1.建立完善的企业保障制度
企业制度是企业运行的保障,因此要建立完善的企业制度。首先要根据企业的实际具体情况,健全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建立良好的领导体制,形成策略型领导风格。其次要完善企业组织架构,使之与企业文化相匹配。再次要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要以人为本,尊重员工、理解员工、关心员工、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员工工作积极性,引导员工自觉把个人理想与企业发展目标融为一体,更好地激发每一名职工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更好地促进当代企业的全面发展,使广大员工能自觉地执行这些规章制度,为企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企业文化创新与人力资源开发相结合
企业文化的建立在企业中除了领导者的参与,更多地应该是人力资源部门的参与,这需要人力资源部制定相关的企业文化制度,同时也是培训企业员工企业文化的主导部门,人力资源部门通过对企业全体员工培训企业文化,同时根据学习情况进行最终考核,对于成绩优异的员工要有鲜明的奖惩制度,这不仅能激励员工的积极性,还可以在员工思想观念上进行转变,加强培训工作的开展,使企业文化创新知识深入员工群体之中。
3.企业文化创新应与企业营销有机结合
企业文化创新主要是为了提高员工的行为准则以及价值观,这些仅仅是企业内部文化建设,并没有体会出市场化、社会化。然而企业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结构,其主要宗旨也是为社会服务,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也应该加强对外营销宣传,能够向社会传播自己的企业文化,不仅可以达到一种宣传效果,也可以在社会上树立一种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应与企业营销相结合。
三、结束语
篇3
关键词:钢铁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提升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注重发展质量,放缓发展速度,支持创新启动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发展特征。随着全面改革的逐步深入,供给侧结构调整、转方式、去产能,给企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特别是给钢铁企业带来了严峻的考验。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市场需求下降,竞争更加激烈,行业进入“寒冬期”。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转变企业发展方式,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已成为当前我国钢铁企业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时代的到来和我国加入WTO关税保护期限的结束,国外大量企业和产品将零关税进入国内市场,我国企业将直接面对全球市场竞争,国内企业也将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这一切都要求企业要积极充分调动和有效运用各种资源,卓有成效地培育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做强做大,立于不败之地。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和特征
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长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在竞争环境中能够长时间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如先进的生产制造工艺、卓越的质量控制方法、提供更佳的服务能力、开发新产品的创造力、低成本生产的诀窍等。主要有以下特征:1.效益性。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同时又能给企业客户带来特殊价值和社会效益。2.独特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自身特种组织和技术、管理等优势要素的复合体,具有本企业文化和人文因素。3.渐进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企业在某一领域长期探素、总结、积累、提高的结果。4.系统性。企业核心竞争力虽然在表现形式上可体现为主体要素,但无论这一主体要素多么重要,都不可能单独形成核心竞争力,只有构成核心竞争力所有基本要素协同动作,相互配合,才有可能形成核心竞争力。5.动态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企业当时的资源、产业、组织管理模式及环境动态等因素有关,但随着以上因素的改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要素也要随之改变,呈现出动态发展变化状态。
二、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对外开放的逐步扩大,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现代企业管理办法得到广泛应用。在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中,涌现出了许多知名企业,如:具有中国高铁名牌的中铁,具备电子行业核心技术的华为、联想,具有国内外家电名牌产品系列的海尔、美的。在钢铁行业,有以科技创新、开发新产品为核心竞争力的上海宝钢,有靠创造、推行“模拟市场核算,成本否决”先进管理法,而成为全国学习榜样的邯郸钢铁公司等。这些企业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拥有自己独特的强大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尽管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有些企业的先进地位发生了改变,但他们无疑代表了中国企业的发展方向,拉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不可否认,我国部分钢铁企业仍停留在粗放经营状态,表现为:创新能力不足,管理方式陈旧,产品战略定位不准,参与市场竞争处在单一领域,没有形成综合、独特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经济发展转型中显得力不从心,参加WTO关税保护期结束后的国际竞争更是不敢想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因此,尽快转变国内企业家经营理念,加速培育和提升我国钢铁企业核心竞争力,已迫在眉睫。
三、如何培育和提升钢铁企业核心竞争力
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和特点可知,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在企业内部长期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是企业各种优势要素的复合体,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首先要分析找准本企业的优势要素,并在其中确定主要优势要素,围绕主要优势要素的培育与提升,做好其他相关要素的培育与发展,形成以主要优势要素为表现形式的综合优势要素的复合体,进而形成企业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就拿安阳钢铁股份公司来说,相对国内部分钢铁企业而言,我们的优势是装备大型化和工艺现代化,它是产品创新,更新换代的基础条件,利用这一优势,自2013年开始,公司制定了加强自主创新、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精品安钢”战略。围绕这一战略的实施,以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先进科研装备、科研手段、研发能力为支撑,搭建了“产学研一体化”“产销研一体化”以及“产研用一体化”三个平台的自主创新新模式。明确了以这一模式为主要要素,加大对新产品的开发力度、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高端精品比例,不断满足客户需求,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思路。按照这一思路要求,进行了科技创新体制、用人机制、分配办法、生产管理的改革与创新,保证了产品创新这一主要优势要素的充分发挥。实现了主导产品全面升级换代,由生产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变,高端精细产品比例均已达到60%以上。产品涵盖了出口板、管线钢、桥梁钢、高强钢、汽车用钢等多个系列。经过三年努力,度过了钢铁行业的严冬期,2016年上半年一举实现扭亏为盈。实现利润8126万元。提升了以产品创新为表现形式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也是宝钢早已走过的成功之路。
四、以产品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篇4
【关键词】建筑行业;核心;竞争力
一、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业技术竞争力
当今世界,技术创新己成为一种潮流,从全球范围看,技术创新可以归纳为以下主要特点:知识资源成为技术创新的第一要素,传统的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资本)已逐渐失去主导地位;前沿科技成为创新竞争的主要焦点,高新技术群中的前沿科技是世界瞩目的制高点;科技成果成为创新的常用形式;研究、发展、生产成为完整创新链的必需环节;技术协调成为重大创新的必要前提;可持续发展、集约型增长成为创新的基础使命;公司并购成为重组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等。
目前国内众多建筑企业处于同一层次、同一平台上竞争,甚至出现严重过度竞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技术水平档次差距没有拉开,技术特点、特色不明显。对建筑业来说,通过降低材料和劳动力成本来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发展空间已经在逐渐缩小。强化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市场竞争力,提高竞争层次,形成独具特色的竞争优势,提高建筑生产的附加值,与高新技术接轨,己成为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塑造知名品牌
品牌是一种产品乃至一个企业区别于其他产品和企业的标志,对企业而言,它代表了一种潜在的竞争力与获利能力。对消费者而言,它是质量与信誉的保证,减少了消费者的购买成本与风险。因此,品牌为企业带来的利益是内在而持久的,企业应有意识地塑造自己的特有品牌。
1.转变经营观念
树立名牌意识企业要真正意识到品牌代表企业产品质量、管理水平、员工素质和商业信用,是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综合体现,最终靠核心竞争力来维持。
2.重点突破,合理创新
打造国有品牌的树立以核心竞争力为支柱,要靠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来完成。核心竞争力反映在企业某个或某几个关键环节。国内企业受资金、技术、人才各方面条件限制,不可能也不必要全面出击,而应该集中自身优势,如完善的销售网络、对国情的深刻了解等,集中加大对优势环节的投入,以创新来保持与发展核心竞争力,进而为品牌经营打好基础。
3.强化市场宣传,在观念上与国际接轨
国外一些知名企业都具有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营销经验,而我国在这方面可说起步较晚,财力也有限。从这个角度来说,国内的企业在品牌方面没有优势,相反还很落后。因此,要以品牌合理定位为起点,细分市场,研究适合国情的营销手段,首先树立建筑行业品牌,其次提高品牌知名度,再以品牌带动研发、管理等,形成品牌经营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良好互动关系。
三、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流程再造,强化信息竞争力
信息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一种新的生产力的出现,其主要生产工具就是计算机系统和互联网络,新生产力的出现必然导致新的生产关系,企业管理不再是对人、财、物的某一单方面的强化管理,而是发展到对人、财、物、信息等全要素资源的全面综合管理。信息技术不止是一项技术,更是管理思想、组织形态和管理方式的变革。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通过管理流程再造,加快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变革,已成为具有智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及资金密集型特点的工程总承包管理型企业信息化的主要目标。
随着通信网络的发展,以工程项目为核心,将地理位置分散于各地的业主,设计人员,施工人员,监理人员及材料供应商等组成一个“虚拟群体”,超越各种障碍(如应用领域,地理距离,不同的计算机应用系统等),在Internet网建立协同工作室,共同地进行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因此,也有人称建筑业IT ( 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为ICT (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信息与通信技术),可见Internet网对解决工程项目建设人员间沟通问题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针对建筑业企业加快向工程总承包管理型企业转变的发展趋势,信息化建设应着于以下方面:
以管理模式为依据,进行企业业务流程重组再造。依据现代经营管理理念,优化现有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模式,逐步建立起与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相适应的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体系;确立企业作为管理中心、信息中心和资源中心的地位,改变信息传递的方式,打破部门职能的限制,将企业管理结构从传统的“金字塔型”变成“扁平的矩阵型”甚至“原子型”,提高管理、服务的质量、效率,节约管理成本,增加管理透明度,使管理由静态走向动态,从事后控制转向实时监控甚至事前控制,节约时间成本,提升企业快速反应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使企业管理流程透明化、标准化和制度化。
四、结论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我国建筑行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建筑行业这个对国民经济有着重大影响的产业,必将为我国经济起到助推的作用!通过竞争企业优胜劣汰,不断优化行业结构、提升行业整体水平,促进整个建筑行业健康、快速地发展。那么我国的建筑业就能在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进一步接近甚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占有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
参考文献:
[1]章静敏.项目论证与评估[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1
[2]陈守科.建筑行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与评价[J].建筑经济,2008,(12),12-14
篇5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矗中国企业欲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最有效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信息化为动力,以争创名牌为手段,以企业文化为后盾,全面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有所作为。
一、以技术创新为核心
创新是现代企业获得持续竞争力的源泉,是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企业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从知识经济的要求出发,从市场环境的变化出发,不断进行技术、管理、制度、市尝战略等诸多方面的创新,其中又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只有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企业才能不断向市场推出新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知识含量和科技含量,改进生产技术,降低成本,进而提高顾客价值,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并适时开拓新的市场领域。跨国公司都非常重视技术创新,设有专门的研发部门,并不断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以此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
据统计,世界500强的R&D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平均为5%~10%。大大高于中国企业的平均比重。2001年当国内各彩电品牌在大打价格战时,沉寂多年的索尼在中国市场仅50万台高端彩电的销售量所获得的利润就相当于国内所有彩电品牌的利润总和。“技术的索尼”的威力显露无遗。
与国外知名企业相比,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便是对技术创新不够重视,忽视对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投入,在R&D方面的投入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而满足于以OEM方式赚取微利,动辄打“价格战”。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许多企业还未从计划经济时代“生产工厂”的角色中完全脱胎出来,很多企业没有专门的研发部门,对技术创新的投入长期处于很低的水平上,这就直接导致了当前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普遍较差的局面。
值得欣慰的是,一批有远见的企业已经开始重视技术创新,不断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并已初见成效,海尔集团是很好的典范。海尔的技术创新实现了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的结合,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结合,原创创新和改进创新的结合。海尔将自主创新和市场全球化目标结合起来,逐步建立和完善了面向世界的技术创新体系。其自主创新以增量创新为主,以发展创新为辅,既符台中国国情,又符合家电业的实际情况。海尔在无氟节能多元替代电冰箱技术上的突破,可以视为成功地完成了一次发展创新的尝试,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二、以信息化为动力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强化企业财务管理,促进管理创新,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全球最大的商业零售商沃尔玛就是一个主动型信息化的典型。1969年它租用了IBM360型计算机进行货物配送管理。20世纪80年代初,沃尔玛花费2400万美元发射了一颗企业自己的人造卫星,用于企业信息系统的管理。据说,沃尔玛的电子信息通信系统是全美最大的民用系统,其规模甚至超过了电信业巨头AT&T公司。沃尔玛在信息化上的巨大投入为其带来的是更大的回报。在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按营业额排序)排行榜上,沃尔玛于2001年、2002年连续两年高居榜首。
在我国,也有许多主动型信息化的企业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和成功,如联想、海尔、邯钢等企业都通过信息化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2000年联想集团实现利润8亿多元,一半以上是企业信息化带来的:实现信息化以后。存货周转天数从72天降为22天,年降低成本1.2亿元;产品积压损失从2%降到0.19%,年降低成本3.62亿元;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28天降到14天,年降低成本4700万元;坏账占总收入的比例从0.3%降到0.05%,年降低成本5000万元。这几项加起来,年节约费用6亿元,效益相当可观。
信息化可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那么企业怎样实现信息化呢?信息化涉及的环节很多,但最主要和最关键的两项:一是企业的核心业务和主导流程的信息化,二是人的信息化。
许多成功企业的信息化都是紧紧围绕着企业的核心业务和主导流程。沃尔玛的核心业务是商品零售,主导流程是货物配送,因而它不惜花巨资来“化”它的核心业务和主导流程。又如,海尔是一个加工型企业,它们在国内率先上了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现在海尔全面实行了“索酬、索赔、跳闸”的内部市场链(SST)管理制度。海尔的“市场链”就是以“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人人都管事,事事有人管”(简称OEC)管理模式为基础,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带动物流和资金流的运行,实施“三个零”(质量零缺陷,服务零距离,运营零成本)目标的业务流程再造。
企业信息化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推倒那座以计算机技术为界的无形的城堡,使城堡内外的人们消除彼此在认识上、知识上和语言上的障碍很好地融台在一起。即非计算机专业人员,应学习掌握计算机和信息化知识,最终成为行家里手;计算机专业人员,也要学习各方面的业务知识使自己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三、以争创名牌为手段
当今世界,品牌时代已经到来品牌成为企业竞争力的综合表现。名牌作为高品质、高文化的象征,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是一个企业永恒的竞争力。争创名牌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企业创立名牌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进行成功的CIS设计。通过企业规范化管理,调动每个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使企业各职能部门的经营能有效地运作,通过社会公众对企业的认同和关注,建立理想的企业形象。20世纪90年代初,经过深入调研海尔成功导入CIS理念,将企业名称简化为“海尔集团”,以英文“Haier”为主识别文字标志,实现了商标标志与企业简称的统一,在设计上实现了简洁、稳重、大气、信赖感和国际化,建立起了长期稳固的视觉形象,为海尔名牌战略的实施及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形象基矗
第二,恰当的品牌定位。品牌所表明的是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品牌定位的目标在于使品牌所体现的价值与消费者的购买动机相吻合。品牌不应只反映产品的特性或功能,更重要的在于要赋予产品一种与众不同的思想,从而引起共鸣,实现相互间的沟通,最终作为可信赖的印象沉淀在消费者的心目中。
第三,注重产品质量。产品质量是品牌价值的基石,没有质量就没有名牌。长期以来,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总体形象是质次价低,这与中国企业落后的质量观念和质量管理体制不无关系。注重产品质量对正处于品牌经营起步阶段的中国企业来说有着尤为重大的意义。
第四,取得有关国际标准认证。在国际市场上,不少工程项目的招标、主要物资的采购和贸易洽谈,都日益以取得ISO9000和ISO14000认证为前提条件。因此,取得有关国际标准认证是中国企业创世界名牌的必由之路。1992年,海尔在全国家电行业率先通过了ISO9001认证。1996年8月,海尔冰箱又通过了ISO14001环保认证。在过去的近20年中,海尔先后通过了美国UL、德国VDE和GS、加拿大CSA和EEV、澳大利亚SAA、中东SSA、欧盟TUV和CE、日本S-Mark等十几项认证,取得了进军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在国际市场上有了相当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第五,保持独特的个性魅力。名牌是一种富含品质、文化形象与承诺的品牌,它具有独特的个性魅力。个性魅力代表了一个品牌核心的且不具有时间性的要素,是品牌价值的灵魂。例如,摩托罗拉的“飞越无限”,带给消费者的是随时随地的通讯方便和自由感,不受时间和地点的约束。全力维护和宣扬品牌的核心价值以保持独特的个性魅力,已成为许多国际一流品牌的共识。
第六,进行成功的品牌宣传。享誉世界的名牌,无一例外都具有成功的品牌宣传。中国企业中也不乏成功的品牌宣传的案例,海尔通过“砸冰箱”等典型案例以及“海尔,真诚到永远”等广告的宣传使“海尔”拥有了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和信赖度,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四、以企业文化为后盾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所共有的价值体系,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员工的看法及其对环境的反应模式。约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特在《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一书中明确地指出:“企业文化在下一个10年中将成为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不仅如此,企业文化还能保证企业一般员工积极性和知识系统的充分发挥。
美国学者弗兰西斯说;“你能用钱买到一个人的时间,你能用钱买到劳动,但你不能用钱买到热情,你不能用钱买到主动,你不能用钱买到一个人对事业的追求。而这一切,都可以通过企业文化而争取到。”企业文化不仅强化了传统管理的一些功能,而且还具有很多传统管理不能替代的功能,如导向、凝聚、激励、规范等功能,通过这些功能的发挥,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1.导向功能: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它对全体员工有一种内在的号召力,使员工对企业有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能引导全体员工把个人的目标和理想聚焦在企业的目标和理想上,朝着一个共同的方向努力。新晨
2.凝聚功能:企业文化是一种粘合剂,能减少企业内部的摩擦和内耗,形成和谐宽松的人际关系,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全体员工团结一心,把精力花在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上。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团队精神就是企业文化凝聚功能的一种很好的表现形式。
3.激励功能:企业文化可以增强企业员工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自觉维护企业的声誉,努力工作。
篇6
雇主品牌(Employer Brand)这一概念出现于上个世纪90年代,它是企业对现有员工和潜在员工所做出的一种雇主承诺,它是以雇主为主体,以核心雇员为载体,以为雇员提供优质与特色服务为基础,旨在建立良好的雇主形象,提高雇主品牌在人才市场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从而汇聚优秀人才,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战略性品牌建设。
二、中小企业在构建雇主品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雇主品牌认识度不够。目前许多中小企业对雇主品牌的认识仅仅只是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面,有的只是将其作为增加企业知名度的一种工具,在构建雇主品牌时过分注重宣传,而没有真正给员工带来切身的利益。实际上,雇主品牌的建设是一个内外兼修的工作,一方面我们既要重视在外部劳动力市场上树立企业良好的雇主形象;另一方面,必须以企业实实在在的管理制度、人力资源建设为基础,设计企业自身的雇主品牌,制定企业详细的品牌推广和承诺兑现计划。
2.整体实力欠缺,限制雇主品牌战略的实施。与国内许多大规模企业相比较,中小型企业在构建雇主品牌时,受到了企业实力的限制,很多时候由于企业的规模、经济实力,中小企业不可能像知名企业一般为员工提供高的薪酬,丰厚的福利,这些都会影响到员工的满意度。
3.在人文关怀上做的不够细致。许多企业强调“以人文本”,但是在细节设计和操作的过程当中做的远远不够。而对于员工而言,很多感受恰恰是通过细节来感知,而这不仅是中小企业雇主在进行管理上的不足,很多知名的企业也存在相同的问题。
三、中小企业构建雇主品牌的方法
1.重塑对雇主品牌的认知。中小企业对雇主品牌的价值认知不足,对于雇主品牌的意识相对较弱,是构建雇主品牌的最大障碍。雇主品牌的构建不仅仅是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能领域,它涉及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层次。因此,首先要从管理层开始,提高企业领导层对雇主品牌的认知,让领导层意识到雇主品牌对于企业发展的真正价值。
2.明确雇主品牌定位。要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取竞争优势,企业必须要有明确的雇主定位,自己能为在职的员工和潜在员工带来什么样的企业允诺,这样才能吸引和留住企业所需要的人。雇主品牌的定位主要体现在企业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上,因此,雇主品牌定位需要从企业内部到企业外部进行全方位的设计,突出雇主品牌的核心,这样才能既抓住内部员工的心,又能吸引外部潜在的员工。
3.保持有效的沟通。及时有效的沟通有助于企业与员工之间增进彼此的了解,能够让企业及时有效的了解员工的变化,员工也可以通过沟通更加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与动态。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沟通不仅仅只是与企业现有员工之间的沟通,还要做好与潜在员工和离职员工之间的沟通,让企业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以及改进的方向。
篇7
通州市通过培育规模经济,其龙头带头作用日益凸显:一是拉动了经济跨越发展。二是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规模企业的快速增长,促进了全市板块经济、特色经济、优势经济的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加速显现,家用纺织品、纺织服装、电子电器、船舶修造及钢结构、食品加工等五大产业在全市工业经济中的占比达43%。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目前,我市列入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2家,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6家。高新技术企业不断的发展壮大,将有效地推进企业的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市高新技术及其产业跨越发展。培育了一批特色名镇,川港镇被评为中国绣品特色镇,姜灶镇被评为中国家纺名镇。平镇镇被授予“中国船舶钢结构之乡”殊荣。三是加快了企业做大做强步伐。
下一步目标及措施是:
“十一五”期间,规模以上企业年均增加200家,到2010年达到2000家,营业收入超100亿元企业1―2家,超50亿元企业2―3家,超30亿元企业3―5家,拥有国家级名牌3―5个,省级名牌40―50个。
一、打造政策导向平台
加大政策激励力度。严格执行已出台的促进企业做大强的激励文件,努力形成争先创优、尊重创业的良好政策导向。不断完善考评体系。将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列入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作为绩效评估的重要依据。对不同基础水平和经济规模,实行分档考核,以充分调动各方面工作的积极性。强化组织推进力度。实行重大项目市、镇、部门三级领导挂钩联系制度,进一步明确主体责任单位、责任人、形象进度,及时化解项目建设在用地、信贷等方面遇到的矛盾。
二、构筑企业升级平台
加大有效投入。重点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的项目,注重提高“三个占比”,即不断提高工业投入中技改投入的比重、提高技改投入中技术装备投入的比重,提高技术装备投入中设备投入的占比。大力开展重点企业翻番竞赛活动。按1―5亿元、5―10亿元、10―30亿元、30亿元以上四个层次实行分类指导,推动更多的企业进入规模企业行列,规模企业进入亿元企业行列。全力促动企业上市,实现资本扩张。
三、构筑集聚集约发展平台
注重集聚发展。围绕家用纺织品、纺织服装、电子电器、船舶修造与钢结构、食品加工等五大优势产业,研究制定相应的准入、扶持、限制等配套政策,引导重大项目向开发区、重点工业集中区集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引导和支持企业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鼓励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与大企业集团分工协作,专业互补的关联产业群体,实现产成品区域内的完整配套。注重集约发展。扎实抓好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建设。严格执行投资强度和建设标准,足额高效利用土地。对符合产业集聚发展规划、产业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优先安排指标,优化组织报批,优先进行供地。
四、构筑技术创新平台
加快企业研发平台、科技孵化平台、科技合作平台和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构建产学研联合的技术创新支撑体系。以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为重点,不断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推动企业加大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对接,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培育科技项目源。抓好一批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示范和试点企业。力争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在销售收入中的占比达2%以上,亿元企业技术中心覆盖率达到80%以上,30个以上项目进入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
篇8
一、企业陷入困境的原因
研究企业在金融危机之下陷入困境的原因,就必须研究企业自身哪一种因素的存在加剧这种困境的出现,企业发展究竟要靠什么来支撑?邓正红在《员工是企业文化建设之本》一文中指出企业发展靠人。他说,企业经营管理的主体是全体员工,办企业必须依靠全体员工的智能和力量,实行“全员经营”有利于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保证经营的正确和经营目标的实现。相反,企业在金融危机下一度陷入困境的有着重要的内在原因。金融危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而出现的产物,它的出现成为了加速企业陷入困境的“催化剂”。倘若,金融危机不存在或是延迟一个时期,企业陷入困境的时间也许会靠后,但是一些企业陷入困境是必然的。尽管不同的企业陷入困境的原因不尽相同,无论是企业发展战略缺失前瞻性,还是企业精神与理念不够优秀或是不符合当前经济发展步伐等等;透过这些问题实质是企业文化在支撑与影响着企业发展战略与精神理念等,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就会存在什么样的发展态势。从中小企业倒下的事实证明:最先倒下的往往是那些低附加值的行业,往往是那些仍采用落后经营理念的家族企业,往往是那些品牌建设落后的企业,以及未能及时转变观念及经营机制的经营方式,应变能力不强,加上长期以来的粗放经营、规模太小,企业内部管理松散,内耗加剧等弊端的沉淀,致使经营陷入困境。分析我厂的产品经营生产定位和炼就企业的内在能力建设来看,足以说明这一点。四年前,船舶制造业市场出现了百年不遇的卖方市场,船东想尽办法找船厂下单。在这种态势下,部分中小船厂追求的是眼前利益,竭尽全力搞扩张,它们急功近利地选择常规成熟的散装货船、集装箱船作为企业上规模创效益的产品切入点,尽管我厂初始的切入点也是常规成熟的产品,但是,我厂树立居安思危,挑战极限、勇于创新、敢为天下先、企业长远利益至上的企业文化理念,适时选择新产品的切入点,承建国内尚未成功建造的4900卡汽车滚装船,该船的特点是技术难度大,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为此,厦船多方位多层次地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组织工程技术人员攻关解难,强化技工培训,培育与企业创建品牌相适应的价值理念,成功建造出首艘4900卡汽车滚装船,得到同行的赞誉。时至今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中小船厂的常规船舶定单被退,面临后续产品断档,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的,而我厂所受的影响较小,仍保持良好的生产建造状态。
二、借助企业文化走出困境
(一)企业的成长拐点
探索企业持续成长背后的规律,已成为企业家非常关注的问题。从企业成长轨迹来看,所谓企业的成长拐点,是指在生命周期中存在势关企业成长与消亡的关键点,其运行的轨迹如同上升正弦曲线,每一个拐点都会给企业带来新的变化或是成为导致企业走向消亡的致命点。企业走进拐点,面临两种选择,不是实现蝶变、获得重生,就是衰变、濒临死亡。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专家研究表明,走出拐点决定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顺利通过拐点,拿什么拯救企业走出蜕变获得新生。透过雷曼顷刻即倒,分析IBM公司金融危机下财报斐然。尽管受到金融机构萎靡的经济现状的潜在威胁,但IBM公司在金融服务市场上的销售收入并无太大影响。对此IBM公司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发表了这样的声明:“我们的销售成绩证明,我们提供的一系列产品和服务意在向全球用户传递价值,这为我们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奠定了稳固的基础。IBM雄厚而灵活的经济基础让IBM公司无论是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能立于不败之地”。当前,随着金融危机在全球的蔓延,企业所面临的“寒冬”在深度和广度上较以往更为严酷。厦船几经风霜走过150周年的历史,它曾在经济发展中步入低谷,且从低谷中绕过拐点,实现从制造木船到建造钢质船,从造千吨船舶到造万吨船舶的蝶变。风雨中它把握住企业的经济支撑点,同时将企业文化渗透到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中,在员工中营造出非同寻常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凝聚员工的人心,为企业的生存发展而努力工作。经验一再证明,同样的企业在同样的困难情况下,有的企业在这一拐点处倒闭被淘汰,有的企业走出拐点实现蝶变存活并获得新发展。决定企业命运关键还在企业自身抗御风险的能力,企业文化发挥着化腐朽而为神奇的力量,或是爆发无可替代的功效。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潜移默化催生企业的战略重点、经营与管理的内容变化,正确地选择成长方向、科学地控制成长速度和有效地协调成长动力,进而改善企业的生命质量,延长企业生命周期,使企业能够顺利走过拐点,实现脱胎换骨的变化。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
探索研究世界500强及一些具有强劲势头的中小企业成长轨迹,可以发现每个企业都有其独到的竞争力,那么其竞争力的核心是什么?核心一词,英文名称为Core,其意思是指事物或事情的最重要,赖以支持其存在的那一部分,可以是实在的,也可以是虚幻的。核心竞争力的理论由普拉哈拉德和哈梅尔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一文中提出的,将企业核心竞争力表述为是“企业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发明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其实质是谁能比竞争对手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去发展企业自身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核心能力”。国际著名的兰德公司经过长期研究发现,企业的竞争力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产品层;第二层面是制度层;第三层面是核心层,包括以企业理念、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内外一致的企业形象等。从这一结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对企业增强竞争力的重要作用。企业文化建塑的根本目的在于用文化力激活生产力,增强凝聚力、执行力和创造力,进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从本质上讲,企业文化是一种企业内在的精神及管理协调合作能力,而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对外部环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生存能力,是各种一般竞争力的最优化。从长远发展来看,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的成长壮大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是企业发展最持久的决定因素。
(三)文化成就企业走出困境
破解企业走金融危机发展难题,深入探讨影响企业发展种种因素,寻求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立与完善,走出拐点,寻求企业永续制胜之道。然而,新一轮经融危机席卷全球经济,各个国家不同行业都受到影响,部分企业至此一度陷入困境,经营环境恶化,市场的信任、公众的支持都在削弱或丧失。从目前来看,这些陷入危机的企业,一方面在企业内部往往会出现资金短缺、人员流失等不良情况。同时,原有的制度已经失去了制衡的效力,随之而来的是制度失效的局面;另一方面,企业陷入困境的直接原因归咎于金融危机所带了前所未有的影响,然而极为重要原因是企业核心竞争的缺失,企业文化在这时期暴露了严重的不足。在这关键时期,企业文化的功效开始彰显。拥有良好文化的企业,能够在制度管理等方面缺失的情况下,把企业文化发挥到极致来支撑企业走出困境,走过拐点。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同一个人具有一种良好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创造性思维、管理自我、约束自我的能力。这是发自个人内心的自觉遵守的规范,凝聚成催生企业发展的强大合力。成功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最持久的决定因素,能够充分发掘出企业中每一个成员的潜能,激发出他们的士气,帮助企业渡过暂时的难关,更经得起金融风暴的考验。
篇9
[摘 要]大中型工业企业在河北省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与国内外企业相比,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核心竞争力不强,究其原因是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十一五”期间,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河北省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需要科学选择技术创新的方式;建立以大中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养优秀的企业家群体和创新团队;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大中型企业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关键词]河北省;技术创新;大中型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n003-3890(2006)06-0044-04
一、技术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之间、企业之间、行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不断发展,惟有确立自己的竞争优势。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管理层既快速又低成本地将遍布于企业内的各种技术和生产技巧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核心竞争力的能力。企业赢得竞争优势,主要是通过两种战略即产品差异化战略和成本领先战略,这两种战略的实施归根到底都是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的。只有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企业才能不断向市场推出新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知识含量和科技含量,改进生产技术,降低成本,进而提高顾客价值,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并适时开拓新的市场领域。国外成功企业大都遵循着“企业技术创新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一新一轮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模式。如日本企业坚持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的技术创新方式,在战后30年实现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使日本成为经济大国;而美国新经济的迅猛发展,主要依靠的是高新技术企业原始创新形成的核心竞争力。由此看来,企业成功的关键已不再是所拥有资本额的多少、创业历史的长短及所拥有员工的多少,而是以技术创新为中心内容的企业竞争优势。“十一五”期间,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河北省大中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河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现状
大中型工业企业(以下简称大中型企业)是河北省经济发展的支柱。截至2003年底,河北省共有大中型工业企业(以下简称大中型企业)1018家,拥有资产5433.29亿元,完成产品销售收入4230.07亿元,实现利润296.7亿元。大中型企业个数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2.8%,主要经济指标占全部工业企业的70%以上,其中,工业增加值、产品销售收入、实现利润和资产分别占70.3%、71.4%、76.7%和77.9%。此外,大中型企业工业增加值率为32.75%,总资产贡献率为13%,均高于全省工业平均水平。大中型企业在河北省经济发展过程中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与国内外企业相比,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核心竞争力不强,具体表现为“规模不经济”,缺乏主导产品,现有产品档次低,市场竞争乏力,究其原因是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早在1987年河北省就提出了“科技兴冀”战略,是全国较早提出科技兴省战略的省份之一,这一战略的落实情况如何?更确切地说,河北省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如何?根据河北省大中型企业2003年技术创数据分析如下。
(一)大中型企业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情况
科技活动人员是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中最主要、最活跃的因素,科技活动人员的投入是企业技术创新投人的主体,经过多年的积累,河北省大中型企业储备了一定的科技人才。到2003年全省大中型企业投入科技活动人员55 850人,比上年增加4 708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34510人,占科技活动人员的61.79%,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
(二)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经费的投入和支出情况
一定的经费投入是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条件。2003年河北省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经费投人总量为122亿元,其中科技活动经费38.7亿元,技术改造经费73.4亿元,技术引进经费8.9亿元,消化吸收经费0.5亿元,购买国内技术经费0.5亿元。河北省技术创新经费的投入主要集中在科技活动和技术改造两项,而对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吸收投入的经费过低。从河北省大中型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的构成来看,企业资金31.8亿元,政府资金1.6亿元,金融机构贷款4.2亿元,事业单位资金311.5万元,国外资金26万元,其他资金1亿元。河北省已初步建立了多元化的科技投资体系,大中型企业是河北省科技活动经费投入的主力。2003年,河北省大中型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为38.2亿元,其中科技活动内部支出34.7亿元,科技活动外部支出3.5亿元。在科技活动内部支出中,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支出为18.9亿元,占科技经费内部支出的54.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5个百分点;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12.1亿元,占科技经费内部支出的34.9%,比全国平均水平约低9个百分点。此外,河北省大中型企业的R&D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与销售收入之比)仅为0.45%,比全国平均水平约低0.3个百分点。在刚匕省大中型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中,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偏低,R&D经费投入强度偏低。
(三)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和人员情况
河北省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分布不均,技术开发机构中高层次人才比例低。截至2003年底,河北省有大中型企业1018家,但建立技术开发机构的企业仅有339个,平均每3家大中型企业拥有1个技术开发机构。从技术开发机构的行业分布来看,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技术开发机构最多有48个,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38个、通用设备制造业有28个,分列第2、第3位;而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其他采矿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等5个行业没有技术开发机构。从技术开发机构的人员来看,机构投入科技活动人员21 556人,占全部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为38.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个百分点;机构投入的科技活动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为13439人,占机构投入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为62.34%,比全国平均水平约低5个百分点。
(四)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产出能力
企业技术创新的产出能力反映了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要素组合的效果。专利申请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产出能力,2003年河北省大中型企业申请专利503件,平均10户企业申请专利5件;新产品则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直接成果,2003年河北省大中型企业新产品产值221.1亿元,新产品产值率5.8%,新产品销售利润率13.19%。总体说来,河北省大中型企业新产品产值和新产品
产值率偏低。
三、河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目前,河北省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创新机制不健全,阻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河北省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亟待解决的问题有:
(一)大中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意识不强
观念创新和意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前提条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不创新,就意味着死亡”。河北省大中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意识不强,没有把技术创新放到战略高度来认识,对市场反应不迅速,不能及时捕捉到相关市场变化的信息并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以适应市场需求;对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步伐缓慢,导致产品更新换代周期过长,企业核心竞争力下降。
(二)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有待进一步加强
河北省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企业技术开发受人才、机制、效益、风险的制约,开发能力薄弱;产学研联合开发的机制还没形成,河北省大中型企业业已建立的科技创新机构以企业自身的科技人员为主体,属于封闭型的技术开发体系;技术引进多注重硬件和生产线的进口,忽视技术专利和专有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吸收,更缺乏对引进技术的系统集成、综合创新。面对激烈的国内外企业竞争,河北省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三)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经费投入偏低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大小是由其投入直接决定的。在同样的条件下,企业技术创新投入越大,其产出就会越大。企业技术创新经费投人不足,将制约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按国际通行标准,一个企业的R&D开支占销售收入的比值为1%时,该企业难以生存;该比值为2%时,企业可以简单维持生存;只有该比值为5%i)2 1-的企业才有竞争力。目前测匕省大中型企业R&D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值只有0.45%,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2.5%~4%的水平相比差距明显。从世界500强企业看,研究开发经费的投人一般都占企业销售收人的5%~10%,有些行业甚至达到20%以上。
(四)大中型企业的激励机制不健全
人才资源特别是创新型人才是企业技术创新最宝贵的资源。目前河北省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的规模、质量、结构都有待于进一步优化,企业技术创新体制缺乏活力,激励机制不健全,尤其是对骨干科技人员的激励不到位,削弱了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企业科技人员流失、闲置问题突出,最终导致河北省大中型企业没有释放出应有的科技能量,核心竞争力无法取得实质性的提升。
四、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河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着力点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之源,技术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河北省大中型企业要想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必须要重视和加强技术创新,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努力提高大中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十一五”期间,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河北省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科学选择技术创新的方式,切实提升大中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三种方式,河北省大中型企业该如何选择。对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来说,技术引进具有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等优点,是后进企业赶超先进企业的一条捷径。但企业要清醒地认识到单纯的引进和使用,只能步人后尘、永居次席,力争引进之后能够迅速消化吸收,在引进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将技术引进变为技术创新的助推器;在河北省大中型企业大力推进技术改造的过程中,可以更多地利用集成创新方式,在整合原有(创新)成果的基础上,加入新的创造,实现整体效益大于部分之和,即1+1>2;与国外企业相比,河北省大中型企业的原始创新实力较弱,“十一五”期间,河北省大中型企业可依托重点项目,有选择的开展原始创新,在重要产业和行业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知名企业和品牌。
(二)建立以大中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产业发展史表明,技术创新活动是―个完整的链条,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市场需求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拉力,企业要以有市场前景的项目为纽带,主动与省内外科研机构和高校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共建工程研究中心等技术合作创新平台,作为产学研结合的基地,重点开发企业欠缺的核心技术,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科研机构和高校要充分发挥学科和科研优势,在企业中以科技成果作价人股等形式推广研究成果,使之迅速产业化,从而获得资金、信息等下一步研发所必需的条件。科学合理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和运作是提升河北省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三)培养优秀的企业家群体和创新团队
随着全球技术创新活动的深入展开,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推动技术创新的人,不是发明家,而是企业家”,企业家强烈的创新精神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也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动力源泉。一个优秀企业家的素质主要表现在其对市场的捕捉、判断和把握能力上。企业家对市场需求的敏锐反应为技术创新活动指明方向,并可迅速组织员工开展创新活动;准确的市场判断能力则能对技术创新作出科学的决策,最大程度地规避技术创新活动带来的风险;而把握市场时机则可以让企业在最佳时机抢占市场,使技术创新成果在最短时间内发挥出最高的效益。但企业家创新作用的发挥和企业的创新团队是分不开的。为此,企业需结合实际,研究制定适应企业技术创新要求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灵活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积极研究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具体办法,努力创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不断激励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技术创新的团队。由此看来,优秀的企业家是以企业为主体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动机,而创新团队是实现技术创新的核心。只有具备了优秀的企业家群体和创新团队,提升刚匕省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有保证。
(四)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优化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环境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诺斯在研究西欧经济史时发现,有效的产权保护提高了研发的投资回报,刺激了系统性的、商业化的和可持续的研发活动。工业革命的实质不是单纯的技术,而是制度和技术的相互影响,是制度在技术转化为生产效率过程中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为了实现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河北省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产权保护特6U是知识产权的保护至关重要。只有杜绝了抄袭、冒牌和非法仿制,专利的所有者在市场上才能保持定价的能力和技术创新积极性;只有相对高的价格和利润空间,才能补偿企业或个人所承担的前期投人和失败的风险,才能诱导他们持续地投资于技术创新。
篇10
关键词:表外资产;核心竞争力;凝聚力;创新力;管控力;影响力;传播力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01
现代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复杂而激烈的竞争,迫使企业纷纷寻求持续而有效的制胜之道。在此过程中,大多数企业往往通过加大资本投入,扩大资产和经营规模来抵御竞争风险,而往往忽视了对表外资产价值的发掘。
一、企业表外资产的内涵
企业表外资产也叫软资产、隐性资产,是企业长期运作、履行社会责任和对外协作过程中形成的,未反映在财务报表内的,对企业经营活动和经营结果具有重要影响的资源。企业表外资产由于其成本难以计量,所以一般在财务报告不予以确认和披露。
表外资产的内容主要包括:组织运营模式和管理水平、企业文化理念、技术创新能力、商业品牌和信誉、企业形象以及与包括客户、政府机构、金融机构在内的社会关系网络等等。
二、企业表外资产的价值
表外资产虽然不表现为企业账面资产,不能在财务报表中反映,但是,表外资产对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往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仅包括表内资产给企业带来的盈利能力,还包括企业内部的文化理念、管理水平等表外资产给企业带来的企业凝聚力、创新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外化而形成的企业品牌、市场信用、企业形象等表外资产给企业带来的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
表内资产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基础,而表外资产则具有巨大的杠杆作用,能够充分的发挥表内资产的最大功效,能够成倍提升企业的整体核心竞争力。经过多年经营的企业,往往都积累了大量的表外资产,其中蕴含着巨大的潜在价值,如果企业能够巧妙的加以利用,便可以低成本甚至无成本地进行扩张,业务规模和收益将会获得暴发式增长;业务规模和收益增长的同时,表外资产的价值也得以进一步提升,进而促使企业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在这方面国内外的诸多知名企业都是很好的案例,国外企业如肯得基、迪斯尼等,国内企业如苏宁、阿里巴巴等。
不仅如此,表外资产还能帮助企业建立强有力的竞争壁垒。在当今商业社会,一个企业可以将自己的工程、生产、分销、甚至销售外包出去,而企业拥有的表外资产则是一种强有力的、独一无二的差异化资源,如IBM的顾客关系、可口可乐的品牌等等是其它企业无法复制的,从而构成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当然表外资产也会反作用于表内资产,对表内资产具有制约作用。如果企业不注意表外资产的善加利用和保护,其价值的消失将在转瞬之间,甚至会成为企业的表外负债。在这方面三鹿集团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正是由于三鹿集团对于其质量管理控制上出了问题,一家创建于1956年、具有52年奶粉生产历史的乳业巨头在一夕之间轰然倒塌。
三、提升表外资产价值的途径
表外资产是在企业持续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企业隐性资产,对于其管理和价值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是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始终。因此只有将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做到最好,才能实现企业表外资产价值的最大化;而不能将表外资产的培育和价值提升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割裂开来,作为一个独立工作来抓,否则不仅是对企业资源的浪费,也会消蚀企业对表外资产培育和价值提升的热情和信心。
1.提升企业凝聚力
企业凝聚力是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力,它能使企业内部成员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企业产生归属感、安全感和自豪感,认同企业的理念、目标和宗旨,并努力为之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提升企业凝聚力的主要途径:一是确立企业的发展愿景和核心价值观,体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利益。共同的目标和追求,共同的责任与义务,能够凝聚全体企业员工的力量,推动组织进步,促进企业整体素质的提升。二是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要鼓励员工参与企业的各项事务,对他们的建议和工作给予充分尊重以及恰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三是为员工搭建实现个人发展的舞台。要了解员工的发展愿望,协助他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创造发展的条件,让员工真切的感受到企业的关爱。四是营造良好的内部沟通氛围。良好的沟通机制能有效的整合情感要素,使员工能够达成精神层面的充分交流,增进企业和员工的相互了解,从而激发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归属感。
2.提升企业创新力
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企业没有创新,就只能步人后尘,甚至被淘汰。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但很多中国企业由于缺乏创新,没有核心技术,只能依附于其他企业,更谈不上什么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的创新力的主要路径:一是推进创新体系建设,包括明确创新目标、搭建创新平台、组建创新团队、完善创新制度、建设创新文化,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基础条件和体制机制。二是点面结合、重点突破。首先要对当前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技术进行集中攻关,实现重点突破;在此基础上,还要做好企业的人才和知识储备,进行基础性、前瞻性研究,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三是树立开放创新的观念,加强与国内外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研的合作与交流,重视自我学习能力建设,提高创新起点,加速创新进程,促进成果转化。四是营造创新的环境和氛围,积极倡导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敢冒风险、不怕挫折的探索精神,支持、鼓励员工参与创新,尊重、宽容创新过程中的失败。
3.提升企业管控力
科学的管理架构和制度能规范企业和员工的行为,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提高管理效率与质量,有效节约成本。企业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主要环节:一是完善管理制度,使企业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制度要全面,要覆盖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制度要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制度要根据企业经营情况的变化不断完善,并保持其连续性。二是要实行企业管理的流程化,按照计划-实施-监控-评价提高的闭环管理原则,设计企业各项工作的流程,实现无缝连接。三是加强信息化管理,提高管理幅度和效率。要构建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框架,建立部门和个人的工作平台,建立企业的各类信息库。四是要重视信息反馈,以利于工作计划的调整和优化。
4.提升企业形象影响力
企业形象是社会公众(包括企业内部员工)对企业整体的印象和评价。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助于企业开拓市场、赢得伙伴信任、获得政府支持、吸引优秀人才。提升企业的形象影响力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要努力塑造企业的内在实质形象,包括企业精神、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社会信誉、社会责任、发展潜力等方面的形象。二是要塑造企业的外在感观形象,企业生产经营、办公场所外观,员工着装、仪表,广告宣传资料等等。
- 上一篇:企业内部制度体系
- 下一篇:线上授课存在的问题及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