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盈利模式范文

时间:2023-12-15 17:30: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业盈利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业盈利模式

篇1

从中英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比较可以看出,中英建筑工程管理专业都致力于培养高级建筑管理人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扎实的土木工程技术为基础,兼备经济、管理、法律的相关知识,能从事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管理;而英国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兼顾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将优秀管理者不可或缺的沟通、协调、领导能力的培养与专业教育并重。如英国里丁大学在培养计划中提出自我调整技能(Transferableskills),包括IT(文字处理、电子数据表、CAD、计划编制软件)、撰写报告、口头表达、团队合作、解决问题、使用图书馆资源、时间管理、商业意识和职业规划与管理等。通过不定期地组织研讨会(Seminar)和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等方式为学生创造锻炼机会,使其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此外,英国的专业协会认可制度与高校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英国高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接受教育部门和相关行业协会的双重评估。教育部门主要就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师资力量、学校软硬件条件进行评估;而行业协会则将学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性,人才培养目标是否适应社会需求等作为评价标准。英国开设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学校必须通过行业协会如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RICS)、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学会(CIOB)等的评估,否则学校毕业生不能得到社会承认,难以进入专业所对应的行业工作。英国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不仅是进入建筑管理行业的门槛,也为学生今后申请成为行业协会正式会员奠定牢固的理论基础。

在我国,1998年建设部成立了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学科指导委员会。1999年建立了工程管理专业的教育评估制度,由工程管理专业评估委员会对各高校进行评估。目前,与建筑工程管理相关的注册造价师、注册建造师、注册咨询师、房地产估价师等专业认证考试日渐升温,受到业内人士的追捧。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强、强调动手能力、与行业联系紧密的特点决定了专业教育与行业协会、专业资格认证的有机结合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在这一形势下,我国很多高校已经做了相应的尝试。它们主动调整课程体系以适应行业发展要求,将建筑行业专业资格认证考试的相关科目如工程监理、审计、成本控制等列入专业课教学,加大案例教学比重,加强与工程实践的联系。同时积极与业内知名企业和行业协会建立联系,以便及时准确地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使培养的学生能迅速胜任将来的工作。

教学安排的比较

中英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理论教学都是按照基础课程——平台课程——方向课程的模式安排。英国教学计划的安排弹性更大,具体表现在专业选修课范围广、科目多,专业方向自主选择。以里丁大学为例,建筑工程管理学院本科专业开设了四个方向:建筑施工管理、建筑测量、工程管理与测量和工料测量。四个专业方向前两年开设的课程都相同,为基础课程和平台课程。第二学年结束,不管入学时申请的专业方向,学生都可根据个人兴趣和职业发展规划重新选择专业方向。第三学年则集中精力于所选专业方向的理论学习。

实践教学是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加强工程实践教学已经在教育界达成共识而引起普遍关注。我国高校将实践环节分为认知实习、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四部分。针对每项特点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和考核方案。这些举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实习流于形式的现状,却仍出现执行不力和收效甚微的问题。就生产实习而言,英国大学采取的管理模式更规范和实效。英国学校如里丁、拉夫堡大学等充分利用与业内企业合作项目的机会,整合学校科研优势和企业资源优势,在企业建立学生实习基地,第二学年暑假学生到企业完成生产实习。届时学校会拟定一份提供实习工作职位的公司名单。有条件的学校还配备了实习指导教师,使学生在企业和学校的双重指导下进行生产实习,确保实习质量。

英国学生的学习方式灵活多样。理论教学常将学生分为15人左右的小班进行,每门课的课程指南会引导学生在课前搜集、阅读、整理与课程有关的材料,并在课堂上展开讨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有机会在老师指导下以团队合作形式参与实际项目,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第三年则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鼓励学生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踊跃参与专业研讨会或实际工程项目。考核方式也形式多样,包括随堂测试、论文、报告、口头或书面陈述及参与项目等,全方位地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

专业方向和专业主干课程的比较

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经过1998年的专业调整,明确了专业发展的子方向为工程管理、国际工程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工程造价管理、物业管理。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一般设在土木工程学院或管理学院之下,往往拥有强大的土木技术或经济管理学科背景。而英国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发展注重跨专业的交叉渗透,如英国牛津大学由工程学院、经济学院和商学院共同开设EEM(工程&经济&管理)。EEM是以工程技术为主,其中2/3的课程与工程有关,集经济学院和商学院在经济与管理方面的优势于一体,将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融会贯通。

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课程分为基础课程、平台课程和方向课程三个模块。其中平台课程由技术、经济、管理、法律四个平台组成,使学生拥有广泛而丰富的知识面。从中英建筑工程管理主干专业课程看到,技术类课程占了绝对的主导地位,英国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技术类课程所占比例明显地高于我国平均水平。技术是工程管理人员了解管理对象、生产工艺、技术流程的途径,因此技术课程可谓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的根基。技术类课程以建筑工程建设全过程为主线进行设置,涵盖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的相关理论知识。同时,技术类课程应与建筑新技术的更新发展步伐相协调,传达最新的建筑技术信息。此外,英国经济、管理、法律平台课程基础理论为避免专业划分过细,强调综合性,以一门课程完成基础理论教学,其余课程则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与建筑业紧密相关,如工程经济学等课程。

通过对中英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一些启示:

走个性鲜明的办学之路。学校应结合自身专业背景、学科优势、师资条件、科研实力等提炼、形成自己特色鲜明的办学风格,准确定位走研究型还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集中有限的资源实现资源最优配置,打造优势学科方向。一方面,建筑工程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任务,涉及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管理,难以在短短四年中培养出面面精通的管理人才。另一方面,伴随科学技术革新、专业分工细化,需要大量专门化的技术人才。学校必须明确培养培养目标,追求“宽口径”的同时有所侧重,重点突破,培养出的学生才能各有所长、专业过硬、个性突出,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

根据社会需求和专业发展不断调整和优化培养方案。将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与建筑行业专业资格认证挂钩,将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教育和建筑工程实践联系。引入教育部门和专业协会的双重认证机制,促进高校与专业协会的交流与合作;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与业内知名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建立“产学研”实践基地。在生产实习中努力探索校内导师理论指导和企业导师实践指导相结合的新模式。

篇2

关键词:过程控制;商业银行;营业费用;管理模式

营业费用(以下简称“费用”)是中国商业银行活性最强、最为可控、也最为敏感的财务资源。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商业银行陆续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加大了对费用监督和内部控制的力度。与此同时,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费用管理方式逐步从粗放管理转变为精细化管理,例如:对费用预算主体进行了细分,费用预算的方式逐渐摒弃了先前单一的定额控制方式,对费用的投入产出分析水平有所提高,开始按照成本中心核算费用等。但是,由于受历史因素、管理理念、系统支持等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的费用管理方式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费用配置和经营导向不尽吻合,当期费用开支和战略转型没有进行恰当的衔接,存在操之过急、影响主业发展的情况等;费用审批的内部控制还不健全,特别是基层分支机构的费用开支监督权和审批权没有进行有效的分离;费用开支的透明度还不够,存在跑、冒、滴、漏的情况;对费用投入产出的分析还不深入等等。

一、过程控制方法和商业银行费用作业过程分析

过程控制的基本理念是:重视作业环节和日常控制,对影响预定目标的作业过程进行分解,并针对性的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影响目标实现的变量进行分析和控制,从而确保目标的实现。借鉴这一理念,商业银行在进行费用时,首先要结合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对费用开支的作业过程进行分解;然后针对每个环节的不同特点,采取分门别类的控制措施。

从现实情况来看,商业银行的费用管理也不外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主要步骤。其中,事前主要是指编制费用预算,保证费用资源的总体配置符合商业银行的总体经营导向;事中主要是指执行费用预算,也就是费用实际开支的过程,这是日常费用管理的着力点,事中管理直接体现了费用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事后主要是指对费用开支结果的考核分析,在这个过程要强化费用管理的约束力,并为后续经营决策提供足够的论证和支持,发挥着未雨绸缪、亡羊补牢的作用。上述每个步骤又可区分为更为细致的作业环节,针对每个环节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便造就了以过程控制为主导的商业银行费用管理模式。

二、构建以过程控制为主导的费用管理方式

(一)强化编制费用预算环节的过程管理

1.编制费用预算时要充分体现经营导向。围绕经营开展费用管理和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业务发展,是费用管理的终极目标。否则,再充足的财务资源,再灵活的管理方式,都无济于事。在这个环节,要处理好以下关系:一是预算主体之间的关系。各经营单位、业务条线、业务品种、员工个人都是费用预算的主体。编制预算时要细化预算单位,把费用资源层层分解到各预算主体,并在相互之间建立良好的对接,避免出现简单的费用切块做法。二是提升盈利能力和战略转型的关系。充分结合自身经营情况,重点鼓励优势业务发展,确保把资源投入到效益好、风险小、发展前景好的业务上,突出业务发展优势,提升盈利能力;适当鼓励战略转型,在保持盈利能力持续提高的前提下构建新的盈利模式,切忌操之过急。这对中小型股份制银行来讲特别重要,要避免盲目扩大对见效慢的个人业务的投入,避免盲目扩大网点布局和增加人员等。三是固定费用和变动费用的关系。固定费用虽然是刚性支出,但可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和变动费用的转换;变动费用可控性强,但是在一定时期内又是相对固定的。

2.实行集体决策、专业人员审核。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是科学决策的表现。对于宝贵的费用资源,在编制费用预算时,更是要实行集体决策、专业人员审核。一方面,编制预算时,应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沟通的顺畅。财务审查委员会牵头负责全行费用预算。具体编制时,先由各业务条线管理部门、经营单位分别结合经营目标编制自身费用预算,上报至上级行财务部门和总行业务条线主管部门;上级行财务部门统筹全行费用预算,报财务审查委员会审议修改后,反馈给业务条线和经营单位。经过层层反复沟通确认后,形成全行费用预算。另一方面,要切实提高预算编制、审核人员的专业能力。

3.采取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在编制费用预算时要对费用的属性进行区分,并分别采取不同的预算编制方法。编制预算之前已经可以确定具体标准的固定费用(如人工费用、办公用品等),可以采取标准成本法,根据费用事项和预算主体逐项核定费用预算;未来期间预计要发生的固定费用,以及费用项目确定但通常情况下会有小幅变动的,可以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采取弹性成本法,根据现有标准和预计会发生的小幅变动核定费用预算;而与业务量密切相关的变动费用,可以以经营指标预算为基础,在总结分析历史数据的基础上,采取边际成本控制法,或者根据利润费用率、收入利润率计算费用需求后编制预算。

(二)强化执行费用预算环节的过程管理

1.严把事前审批的关口。事前审批是预算执行的关键环节,要注意以下事项:一是结合费用性质审批费用。对于已经实行“标准化”管理并纳入费用预算的事项,要严格按照费用预算据实审批;对于采取弹性成本法编制的费用事项,要做好对审批人的逐级授权,规定可以审批的弹性幅度,对于超出弹性幅度的应规定由上级审批人审批。二是要以事前的投入产出分析作为审批费用的依据。特别是对于大金额的单笔支付,应在费用管理办法的层面规定所需提供的投入产出分析报告。有权审批人验证费用申请部门的分析报告后,作为审批费用的直接依据,涉及经营指标变动的,应同步调整经营指标考核指标,做到有承诺、必兑现则奖,有承诺、无兑现则罚。

2.设计合理的审批流程。本环节需要注意的管理方式包括:一是根据费用开支金额进行逐级授权金额,大额变动费用开支实行集体审批;二是审批流程应符合商业银行的价值创造过程,特别是大额费用开支,要由价值创造各环节的部门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共同参与审批过程,以提升费用开支审批的专业性,促进效益的提高,降低盲目开支的风险;三是要赋予相关成本中心负责人的费用审批、确认权限,让成本中心负责人事前知晓其成本耗费情况,并对计入其成本中心的费用开支充分发表意见;四是上级行要加强对分支机构费用开支的监督力度,借助网上报销系统、网上扫描传真等现代管理方式,上收大额费用开支的审批权,从根本上解决同一分支机构内部审批人权限高于监督者权限的错位监督情况。

3.改进采购方式。对单项大额财务开支,均纳入招投标管理;对于装修类项目,要聘请外部会计事务所进行决算审计;对常规采购,采取了招标确定长期供应商的做法,采购时由双人在长期供应商中三方询价的方法,提高各项开支的透明度,把资源摆布置于阳光之下,接受公开监督,提高其配置的合理性。

4.推行零库存管理。为了杜绝库存环节的成本失控,减少资金占用,建议推行业务用品“零库存”管理的方式。全部业务用品由相关部门按照各部门使用计划集中采购,集中采购的物品不再入库存,而是由供应商打包配送到各使用部门,采购成本直接计入各单位成本中心。这一管理方式可以一举夺得,不但可以提高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透明度,促使各部门充分掌握自身成本耗费情况,主动压缩开支,避免库内消耗;而且可以减轻行政人员的管理库存的压力,提高配送效率。(三)强化费用考核分析环节的过程管理

1.确保成本中心数据的准确。由于商业银行比一般制造业具有更高的共同成本,如何把这些共同成本准确分摊到相关的部门和产品,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离不开合理的成本分摊方法和强大的系统支持。只有在全面分析商业银行价值创造过程的基础上,进行成本动因分析,合理分摊作业成本,才能有效地加强成本投入产出分析。为此,商业银行应合理设置成本中心,做好成本分摊工作,为成本考核提供数据支持。一是成本中心的设置一定要符合部门属性。对于综合性的部门,应根据部门职责进一步细分成本中心,以便成本能够在后续的数据加工过程中可以准确的归集到各预算主体,支撑商业银行对经营部门、业务条线、业务品种和客户经理的绩效考核。二是优化财务会计的业务流程,实现内部费用核算系统和核心系统的有效对接,把最基础的单个客户经理、单个客户作为最基层的核算单位,在核算的起点就根据后续分析的需要对每笔业务分别输入不同的业务识别信息,以便于通过后台的分析系统,将其归属到不同的客户经理、客户和业务条线、业务部门,实现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有机结合。

2.加强费用考核的力度。对费用投入进行考核,是增强费用预算的约束力、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费用开支透明度的需要。为此,建议把全部费用开支(包括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全部纳入对经营主体的考核。其原因在于:(1)直接费用是直接用于经营主体的开支,成本中心对其可以控制,理应纳入其考核。对于擅自超权限开支费用的予以扣减考核利润或者采取其他纪律措施进行惩罚。(2)间接费用有的虽然是业务支撑部门发生的,对经营主体并不可控,但是若将其纳入对应经营部门的考核,则一方面可以全面反映同一个商业银行内部各经营单位真实的成本耗费情况,真实反映其盈利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让经营主体对间接费用有足够的认知,提高营销部门对管理支撑部门的监督意识,也提高管理部门的自律意识,从而增加费用开支的透明度。

3.做好费用开支分析。历史数据往往是费用预算的基础,事后的费用开支对后续费用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在此环节,应注意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做好费用预算差异分析,结合预算主体的各项费用预算,逐项计算分析其执行差异,提交决策层参考。二是做好事后多维度的投入产出分析,通过“本量利”分析法,全面深入地分析网点、业务品种、客户的投入产出情况,并作为改进经营管理和调整战略的主要依据。

参考文献:

[1]李蕾.新形势下中国商业银行成本管理的改进思路[J].华北金融,2008,(9).

[2]钱彤彤.论中国商业银行成本管理的改进[J].新疆财经,2006,(4).

[3]高雷,宋顺林.公司治理与公司透明度[J].金融研究,2007,(11).

[4]方芳.国有商业银行成本管理模式创新[J].西南金融,2005,(2).

篇3

【关键词】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建筑学概论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11-0018-02

“建筑学概论”是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程,高职类教育应注重学生各种专业技能的培养,以满足社会快速变化的需求。因此教师的教学应避免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注重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的教学改革,以适应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类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技能性,需要突破以往以理论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加入大量实践和技能训练的教学内容。本文以房地产行业从业人员的核心能力为依托探究高职类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建筑学概论》的教学方法与模式。

一、高职类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建筑方面的核心能力

高职层次的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主要培养能从事城镇房地产估价、房地产经纪、房地产经营与开发及房地产管理,并受到良好专业技术综合训练的操作型、应用型、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对象的发展方向较为广泛,如房地产销售、房地产策划、房地产估价等,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的规定,主要可以考取房地产策划师、房地产经纪人和房地产估价师三大类的职业资格证书。实践证明,在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诸多发展方向中都涉及建筑方面的专业知识,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建筑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图纸识读能力,包括专业建筑图纸(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设备施工图)的识读、区位宣传图的设计和户型图的识读与评价及其宣传用户型图的设计,其中专业建筑图纸的识读要求较低但该类图纸专业性强,具体包括建筑总平面图(也可延伸为电子沙盘立体模型)、建筑平面图、建筑立面图、建筑详图等。户型图的识读与评价是高职层次的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培养对象应该具备的主要能力尤其是房地产的销售行业。二是了解和明确建筑构造术语,明白建筑的主要结构。

二、高职类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建筑学概论》教学现状与问题

高职类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从事城镇房地产估价、房地产经纪、房地产经营与开发及房地产管理,并受到良好专业技能综合训练的专业技术应用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如何培养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房地产专业人才成为高等教育高职层次面临的重要课题。《建筑学概论》是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基础课,如何构建适应高职层次学生的教学模式对完成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有重要意义,但目前高职层次的《建筑学概论》课程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

一是教学内容不适应现代房地产行业对学生发展的需求。目前与建筑学概论相关的书籍很多,但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很少涉及建筑识图、构造的建筑学概论书籍,一类是以建筑识图与建筑构造为主的书籍,两类书籍中涉及的教学内容带有明显的建筑专业的痕迹,与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融合不够,考虑房地产行业的从业需求较少。

二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以理论教学为核心,学生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这样理论与实际相脱离,既缺乏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锻炼培养,又不为学生所欢迎,学生学习兴趣低,教学效果不好。例如有的教师把“建筑识图”教学看成是建筑制图国家标准的宣抄和投影原理、建筑图纸的讲授,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后期专业课的学习。

三、高职类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建筑学概论》教学模式研究

1.教学内容的整合――针对教学对象品质特征,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

(1)以教材体系为蓝本,适当删减与增加教学内容。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结合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实践调研,考虑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学生今后从业的需要,精心选定教材,并以教材为蓝本,将“建筑学概论”课程归整为建筑与建筑学、建筑识图、建筑材料和建筑构造四大部分,其中以建筑识图部分为重点。在其中将透视图、轴测投影等学生难以理解并不切实际的内容删减,而开发和增加了“户型图的识读”等紧贴学生今后从业需要的教学内容,并将其延伸,纳入到本专业的技能训练体系当中。

(2)将分散式、解剖式的教学内容高度合并,给教学对象产生一种高度概括性的、条理清晰的主题式教学内容,突出重点与中心内容。为了加深教学对象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将相对分散的教学内容进行合并归纳,为学生构建明晰的知识体系和脉络。在建筑识图的教学中,将教材内容归纳为投影原理、三面投影体系、建筑施工图的识读、户型图的识读等几章,在三面投影体系的讲授中又归纳为原因、构成、展开、规律四部分,对于三面投影体系的构成概括为三面、三轴、一点,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把握。

2.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1)结合教学对象特点,因材施教,创新教学模式。在《建筑学概论》的教学过程中,摒弃先理论后现象和案例的教学次序,采用先呈现现象,师生共同分析现象后归纳成科学知识体系的教学模式,即“通俗易懂、由浅入深”的教学模式。例如,在讲授建筑物和构筑物的不同时,先举出教室、厂房、学生宿舍、剧院和人行天桥、万里长城、西安城墙、三峡大坝两组建筑,再共同分析两组建筑的不同,总结得出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概念。

(2)理论与实践结合,注重教学对象的技能培养。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采用教学对象身边的例子作为讲解案例,尽量将房地产行业中相关的常用术语加入到课堂中,引发教学对象的学习兴趣,增强其专业素质和专业认同感,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让教学对象动起来,比如讲解楼梯的类型时,要求学生同桌以及前后桌进行合作,用自己手中的纸折叠出不同类型的楼梯,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在“建筑识图”的授课过程中,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与老师共同完成作图任务,这样让学生在课堂处于忙的状态,有所收获,教学效果较好。

最后,针对“建筑学概论”这门课程,设计学生“建筑绘图与识图”的技能训练,要求每个学生要完成5~8幅专业图纸的绘制,分别是一幅日常物品的三面投影图、1幅陕西教育学院三校区总平面图,2~4幅三校区某幢楼的平面图、1~2幅三校区某幢楼的立面图和1个户型图的识读,用任务来驱动学生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技能,并在最后进行成果的交流与总结,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3)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多样化。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比如,一方面注意教具的使用,由于建筑识图部分要求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较强,因此教学中经常采用粉笔盒、书本等物品作为教具进行教学,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适当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例如展示相关图片、教材上没有的图等。

(4)引入启发式教学,使理论课的教学趣味化。由于教学中避免不了相关理论的讲解,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尽量将最新的知识和技术信息作为教学催化剂,加入到课堂教学中,多采用提问、设问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

3.“建筑识图”部分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研究实践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人本主义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较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对于学生而言,“任务驱动”法可以作为一种学习方法,为学生确立学习目标,主要适用于实践性与操作性较强的知识与技能。对于教师而言,“任务驱动”法可以作为一种教学方法,适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适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但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一定的要求,要求改变传统的师生角色。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让教师在反思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反思中提高。

“任务驱动”教学法主要包括任务设计、任务呈现、任务实施、任务评价四个环节。

(2)《建筑识图》“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探究。根据高职类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学生的特点,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与适用范围,可采用该方法进行“建筑识图”部分的教学,其教学模式见图1。

图1高职类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建筑识图》“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分为课内训练和技能训练两大部分。

1)课内训练部分。由于高职类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实践性与操作性较强,而理论性相对较弱,结合学生的特点,课内教学的完全理论化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起手来,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增强教学效果。如“建筑识图”教学内容中的“三面投影体系图”是建筑识图部分基础性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中教师可以设计让学生跟教师一起完成该教学任务,并设计“请选择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并绘制其三面投影图”的作业进行强化理解。

2)技能训练部分。技能训练的主要目的在于强化学生对常用建筑图纸的识读技巧,是学生在学习以及今后的工作中能熟练识读建筑图纸。根据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学生未来的从业需要与进一步学习的方向,将该专业的技能训练分为户型图的识读技能训练和常用建筑施工图的识读技能训练。

第一,户型图的识读训练。对于户型图的识读训练,先由教师在课内进行示范讲解,讲解的主要内容包括户型图的图例与符号、功能区转化、户型图的描述和户型图的评价四个内容。对学生而言,户型图的图例与符号和户型图的描述比较容易理解,教师主要讲解户型图功能区的转化和户型图的评价,然后按照训练任务的呈现――任务的实施――学生交流总结――教师评价提升的步骤来完成。

对户型图的评价,需要教师在课内讲解户型图评价的主要标准,如舒适性、私密性、功能性等。在这里主要说明功能区的转化,由于日常所见到的户型图基本上是将建筑图纸“照搬”的,不利于客户的理解和销售人员的讲解,因此有必要对户型图进行功能区转化。

户型图识读的主要训练任务为学生自由搜集一幅户型图,进行功能区转化、户型图描述、户型评价等内容的训练。

第二,常用建筑施工图的识读技能训练。常用施工图主要包含建筑总平面图、建筑平面图、建筑立面图,其训练过程也包括训练任务的呈现――任务的实施――学生交流总结――教师评价提升几个步骤。其中,任务的实施阶段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结合实际,由学生对本校区的总平面图、本校区内某建筑的平面图、立面图进行绘制,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制图标准来完成。任务实施阶段主要包括实地勘察和绘草图、室内作图、实地检验和室内完善饰图四个阶段。

不论是课内训练还是技能训练,教师最终的评价是十分重要的,直接影响到整个教学任务完成的效果,对学生和教师而言都是一个提升。

四、结束语

高职类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主要培养操作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建筑学概论》课程的教学一定要紧密围绕房地产行业对学生的从业需求,构建学生的核心能力,以此为基础合理设计教学大纲,有选择的取舍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增强实践技能训练,探索适宜于高职类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建筑学概论》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杨增长.《建筑制图与识图》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研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7(3):90~92

2 樊琳娟、刘志麟.建筑识图与构造[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8

3 杨增长.高职院校《建筑制图与识图》教学方法的探讨[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2):54~55

4 章鸿雁.紧扣职业能力培养,提升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高职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08(12)

篇4

[关键词]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学习者共同体” 高校 英语专业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3—0160一03

[作者简介]关晶,长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吉林长春130022);徐德斌,长春大学理学院副研究员(吉林长春130022)

在当今社会多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人类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从关注物质、能源生产的工业社会进入到一个更加关注知识生产与创新的知识社会。相应地,仅仅作为语言知识承载者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英语专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引导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建构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终身学习是所有高校英语专业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共同任务。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学习者共同体”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意识,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与此相适应,创建“学习者共同体”,改革传统教学工厂式组织形式的呼声也日渐高涨。在“学习者共同体”中,无论专家、课程开发者,还是教师、学生,都是真正意义上平等的学习者,所有学习者都以协同性活动为中心,而不再像以往那样以某一方为中心。这将从组织层面上实现对“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两极教学模式的双重超越,完成教学组织形式向学习组织形式的过渡。因此,对这一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合理应用于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学实践,对我国教育教学理论的完善和素质教育改革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对“学习者共同体”的理论解读

“学习者共同体”这一教学模式来自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是建构主义理论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最早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提出,他强调教学应该以学生为核心,努力引导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探求和主动建构知识。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主要强调学生个体在学习知识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对建构主义进行了深度研究和发展,指出学生个体学习知识不仅是个体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且是在社会背景下建构知识的过程。于是,他提出了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个体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认为人所特有的高级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形成的,而是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人发展的社会源泉是他们参与的各种共同活动,这种社会性的互动可以极大地促进学习效果的完善,因为社会互动是信息传递的桥梁,知识就是在学习者与他人和社会之间的互动过程中建构的。

1989年,美国学者布朗(Brown,J.S.)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他认为学习应该是一种基于广泛学习共同体的社会性建构,需要在丰富资源的支持下与同伴学习者、教师和学科专家等展开充分的交流。他在此基础上于1989年率先提出了“学习者共同体”(community of learners)这一概念。“学习者共同体”或译为“学习者社区”,是由学习者(学生)和助学者(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它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为载体,以促进成员全面成长为目的,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以相互作用式的学习观作指导,通过人际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实现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它是一个以知识建构与意义协商为内涵的学习平台,在学习中能发挥群体的动力作用,强调人际心理沟通与相容,反映了个体与个体之间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学习文化,是信息时代知识创生的社会基础,也是一种崭新的、培养终身学习者的学习组织形式。

二、组建“学习者共同体”对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转变知识结构:变“惰性知识”为“生产性知识”

根据认知心理学家的观点,语言学习是一个漫长而艰辛,需要反复运用、不断建构和生成,在无数次实践中得到矫正和完善的过程。概念性知识就如同是一套工具,不仅在运用中被充分理解、实现其存在价值,而且还会不断得到发展和改进。人类的知识可以大致分为两种类型:“惰性知识”和“生产性知识”。“惰性知识”是指贮存于人类大脑之中,很少或很难被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它们通常来源于书本和课堂学习;而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在头脑中也会积累很多知识,这样获得的知识通常被称为“生产性知识”。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学生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但遇到实际问题时却往往束手无策,这说明“惰性知识”向“生产性知识”转化的问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因为难以解决而被刻意回避。这一现象在当前国内高校英语专业教育领域中尤为突出。很多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虽然每天早起晚睡,忙于背单词、短语,但仍然无法轻松自如地用英语表达思想、沟通交流,大量从书本和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得不到有效应用,而成为了“惰性知识”。针对上述情况,任课教师应充分发挥“学习者共同体”的优势,努力为学生提供运用语言知识的机会,创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语言情境,使学生在共同参与、集体学习的过程中,激活头脑中的“惰性空间”,实现“惰性知识”向“生产性知识”的转化。

(二)转变思维模式:变单一性思维为多元化、发散性思维

“学习者共同体”不仅为激活学习者概念性知识创造了条件,还为所有参与者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互相学习的平台。社会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只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是外部世界在认识主体意识中的反映,因而具有主观性、社会性和可传达性的特征。世界上不存在超越于认识主体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知识,绝对真理是不存在的,任何问题都不存在唯一的、完全正确的答案。通常情况下,人们是以头脑中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来解释或建构现实,由于每个人的社会经验和认识环境各不相同,没有任何两个人的知识建构是完全相同的,不同的人对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解释和处理方式。由于每个人的认识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组建“学习者共同体”,可以在学习者之间搭建一个有效沟通的平台,使他们在参与合作、协商对话的过程中,了解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从而拓展思维空间,变“单一性思维”为“多元化、发散性思维”,他知识的建构更加科学、系统。

(三)转变教育观念:变课堂学习为终身学习

学习是一个不断建构和生成的认识过程。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拓展,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学习型社会,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终身学习者。“学习者共同体”对于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为教育者提供了一种开放式的、鼓励创新的全新教育理念和学习文化。在“共同体”中,教师要在心理上完成角色转化,不再以知识拥有者自居,而应该以自己热爱学习的态度、善于学习的能力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带动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师生互帮互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互动学习的热情,引领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要组建真正的“学习者共同体”,学生也同样面临着角色的转换。信息化时代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了相似的信息平台,教师不再像过去那样拥有对知识的垄断权。在这样的形势下,每个人都是知识的吸纳者和学习者。社会要发展,学习者就必须树立超越前人的勇气和信心。学生要勤于钻研,拓宽自己的学习视野,在学术问题上积极探索、兼收并蓄,既要在人格上尊重教师,也要敢于质疑、挑战权威。“学习者共同体”无疑为这种超越和挑战提供了极佳的土壤。

三、“学习者共同体”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一)主导思想

第一,以学生为中心。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认知结构等实际情况来制定学习任务,设计教学情境,规划教学环节;另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互动建构英语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首创精神。第二,以精心设计学习情境为出发点。学习情境是“学习者共同体”实现的重要场所,是学生探求知识建构和师生相互交流讨论的重要场地,因此,要尽可能多地利用一切资源(书籍、报刊、Internet资源等)创设学习情境,以最大的效力帮助学生实现对英语知识的建构。第三,以协作学习为载体。通过包括师生、专家等在内的礼会性因素的共同参与,使学生既有自己对英语知识建构的心得,也有其他个体或群体对英语知识的体会,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操作程序

第一步,提供吸引学生学习英语的背景知识,即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用生动形象、鲜活可靠的信息手段(如录像、PPT等)向学生展示该知识点学习前的背景知识,加深学生对学习该知识点重要性的认识和认同。

第二步,鼓励学生围绕该知识点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首先,根据教学任务和目标,考虑学生能力不同、性别搭配、人数不定的问题,将学生分组进行“学习者共同体学习”;其次,让学生自主选择与教学任务相关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相关解决方案;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要通过查找相关文献资料,探析该知识点的深层问题及其解决方案,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步,精心布置教学情境。教师可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采用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话剧表演赛、语音语调比赛等符合教学任务的新型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教学情境与教学内容完美融合中进行讨论学习。同时,让学生参与教学情景设计,师生共同讨论学习该知识点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第四步,同专家合作并应用网络技术,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对于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同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进行网上交流学习,通过网络资源、图书等独立解决问题。

第五步,总结不足,继续发展。教师要对学生在分组讨论、发言及与专家学者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改善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三)教学效果

1.提出有吸引力的英语知识点背景知识,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改变传统英语课堂上“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知识的垄断者、组织者”的角色,使学生自主完成“对外来知识的加工和抽象以及对内在知识的重组和具体化”。

2.鼓励学生选择问题进行研究解决,可以创造“学习者其同体”载体,促进学生之间相互沟通、合作、帮助、提高,在共享集体心得的同时,完善自己知识体系中的不足,在学习英语知识点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当今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使用多媒体进行英语知识点的学习非常重要,它促进了高校教学关系的深刻变革,加深了对原有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推进学生对新、旧知识的存储,推动该知识点在教学情景中转移。并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学生在应用网络技术查找资料时,通过论坛或E—mail方式能与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进行沟通交流,可以将相关英语知识点学习得更透彻、更深入,解决方案也更完善、更合理。

3.精心设计教学背景,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丰富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及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实现学生英语语言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可以充分体现“学习者共同体”的本义——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地位平等,即学生是主体,教师者辅助。

4.同专家合作,可以弥补教师和学生自身思维、仪器使用、方法、学识、眼界等的局限性,增长才干,积累相关知识。在同国内外各界专家学者进行沟通交流时,实际上已经形成“网络共同体”,它是“学习者共同体”英语教学模式的延伸,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提高了学生应用网络技术的能力。在同社会各界专家学者进行沟通交流中,师生都可以认识到自己知识的不足,从而有利于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态度。

5.通过不断的总结分析,可以发现“学习者共同体”在诸多方面的不足,并通过修改完善来提升“学习者共同体”的效果,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合作互动、应用语言知识的平台,从而有利于培养他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四)注意事项

我们要清楚地知道,学生不是只简单地对英语知识进行输入、存储,而是对新旧知识的相互融合和建构;英语教师不只是英语知识的呈现者和主导者,而是与学生一起来进行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不再是知识建构的组织者、垄断者而是促进者、支持者;英语知识教授不再是单向地从教师传向学生,而是双向地在师生之间进行互动、协调的传递。因此,英语教师在制定学习任务时,要尽可能地使学习任务服务于现实世界,避免空洞无实;在设计学习情境时,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各抒己见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效果跟踪时,要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在现实世界中得到检验,从而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学效果。

篇5

我所实习的xx,是经国家建设部批准的、具有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资质门类齐全的国有控股企业。现有员工xx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xx人、工程技术人员xx人,注册资本金xx元人民币,总资产xx元人民币。

回首实习生活,虽然只有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却感触颇深。实习过程中,我采用了勤看、勤问、勤学、勤练的方式,对xx日常管理工作的开展有了比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在系统分析了公司经营管理的特点、方式和运做规律后,对xxx经营理念、企业精神有了深刻的认识。

一、坚持以经营为龙头,不断构造新的盈利模式。

面对建筑业市场竞争的愈演愈烈,xx能够立足根本,坚持以经营为龙头,广开信息渠道,积极抢占市场份额,不断加大工程开发力度,不断构造新的盈利模式。藉着工业年的东风,积极参与承建了xx、xx等大型工业项目。同时,采取“走出去”的开拓型战略,抢占外埠市场,跻身国内竞争。目前,全国各地都有xx的施工项目,且工程进展顺利,施工效果良好

二、启动企业联盟战略,有效利用品牌优势。 自1998年以来,xx正努力更新着市场竞争观念,公司领导高度重视战略联盟的运用。在与许多经济实习雄厚的兄弟单位联盟的战略实践中,实现资金、人才、技术等经营资源的共享,从而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活力,使xx能够专注与自身“品牌”优势的不断提升和施工管理、业务承揽能力的不断增强,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

三、强化企业制度建设,实施人才兴起战略。

完善集团制度建设,弥补制度管理漏洞,建立起科学的考核机制,实行严格的管理责任制。大力实施人才兴起战略,建立金色降落伞制度和阳光缓步台制度,对企业骨干给予优待,对企业有特殊贡献的人物给予终身照顾;使那些从岗位退下来的员工能够享受到与在岗时同样的待遇,以体现企业文化中浓厚的人文关怀。

与此同时,在实习中,我也发现xx在经营、管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市场观念和经营体制与公司快速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市场开拓的步伐与企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经营体制不完善,经营队伍、经营人员的责、权、利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对分包队伍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程序不完善。在分包合同管理方面存在程序不衔接、管理不闭合的现象;项目部的技术、安全管理人员对分包队伍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服务意识不强,在管理手段和制度落实上存在薄弱环节。

篇6

[关键词]造价管理;发展问题;建议

引言

自中国加入WTO以来,不可避免的加入了全球化的经济趋势中,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离不开世界整体经济的发展态势。工程造价管理行业作为建筑业中的新兴产业,在项目管理中所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视,它决定着项目的信息决策和最终的盈利模式。而项目发展的复杂化,导致了造价人员所要处理的信息越来越多。本文就工程项目造价管理的发展历程,根据其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总结了其发展问题,从而提出发展建议。

1、工程项目造价管理

1.1工程项目造价管理的含义

工程项目造价管理一般有两种含义,一是对建设工程投资费用的管理;二对工程价格的管理。[1]

1.2工程项目造价管理的特点

由于建设项目本身具有建设周期长、投入大、投入回收晚等特点,因此,建设工程造价的运动除具有一切商品价格运动的共同特点之外,同时又单件性计价、多次性计价和按工程构成的分部组合计价等特点。[2]而这些也决定了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管理必须从项目初始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就对项目整体及后续盈利状况做一个预估分析,从而为项目投资者提供有效的决策信息。且造价管理不是静态的管理,也不能用事后的弥补来挽回损失,在工程中根据工程的运营状况随时调整工程的投资状态及协调工程各参与方的工作,才是合理的、动态可调的造价管理。

2、中国工程项目造价管理发展问题

2.1行业发展环境不理想

当前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的发展缺乏指导性的计价标准,各个地区出台的各类造价相关条纹法规复杂而庞大,国家的删减工作杯水车薪,难以消除地区分割,工程造价管理企业缺乏足够的竞争市场,会造成某些项目过度竞争,从而导致造价项目出现失真状况,影响造价管理模式的正常发展。施工单位为了获得更多的业务,会恶意压低项目竞标价格,从而导致造价管理失败甚至影响项目质量,造成严重的工程安全事故。部分地区对造价管理缺乏明确认识,甚至以施工直接代替造价管理,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体系,理念难以传播和发展。

2.2缺乏完善的法律体系

中国在工程项目造价管理上没有形成较完善的相关法律体系,相关行政监管部门,,导致项目各参与方均已短期利益为决策目标,忽视项目的长远发展,片面地以降低工程施工费用作为获得更得利润的手段,没有做到“质量、投资、进度”相辅相成,最终只会影响项目的综合盈利能力,这也进一步阻碍了中国造价管理理论的革新和发展。

2.3企业自身建设不足

中国工程造价管理市场的参与主体包括业主方代表,专业咨询公司,施工方代表,保险业,而专业的工程造价管理企业在其中所占的比重极小。工程项目造价管理在项目建设中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主体,它所做的决策会受项目其它参与方的影响,或为了项目某一参与方的利益而改变原有的管理方案,从而无法保持项目良性建设。现今国际化的项目造价管理发展趋势是国际化、信息化、全程化,我国的造价管理缺乏信息化建设和全程化建设,企业缺乏该方面的专业人才,无法及时学习和改进造价管理方式。

3、中国工程项目造价管理发展建议

3.1加强造价管理理念的推广

我国应进一步加强造价管理理念的推广,从而促进行业发展。将全程化造价管理贯彻到项目实施的标准中,作为一条强制性规定,来要求行业必须进行项目管理,且要重视项目建设前期,即项目决策阶段以及项目建成后期的造价管理,进一步与国际造价管理模式接轨,从而推动中国的造价管理模式走向国际化。消除以施工代管理或者由业主临时组织管理部门来进行造价管理的模式,扩大造价管理市场,避免过度竞争,提倡专业人才来进行项目整体运营期的造价管理,从而使项目发展更符合客观规律,实现项目各参与方互利共赢。

3.2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

完善工程造价管理的相关法律体系建设,从而保证造价管理企业的健康发展。规范行业标准和人才认证标准,为项目管理企业的发展提供更良好的行业环境,同时规范项目各参与方的行为以及建设主管部门的行为,为造价管理提供法律保障,避免过分压价,低价竞争和人为操纵项目归属的不正当竞争现象。同时为造价管理企业发展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专业造价企业的建立、人才互以及信息交流。

3.3加强工程造价管理企业自身建设

中国的造价管理企业多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技术型人才兼任管理不一定能给企业带来更好的发展,由更具行业发展眼光的专业管理人才负责公司运营与改革,技术型人才改进工程造价管理模式,推动其更具国际化、信息化,完善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3],更好地为建设项目的投资决策提供有效信息。同时,推动企业研究新兴的信息管理系统,如BIM等,提高企业的业务竞争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企业内人才培养和教育投入,也对企业的后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4、结论

工程项目造价管理的发展需要更和谐的行业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更能促进造价理论的更新与技术水平的提高。加强企业内从业人员的素质教育,改善企业文化,强化企业凝聚力,推动我国的工程项目造价管理与国际化相接轨,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发展动力。加强信息化管理的研究和学习,创造信息化盈利模式,为项目的正确决策和各方共赢提供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沈杰.工程造价管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篇7

我所在企业前身是个体户,后老板觉得核定税不划算,把原来的个体注销,重新注册了这家公司。现在公司已办理了临时营业执照,也开立了基本户,但实收资本还没投入,工商局要求3个月内投入注册资金才能办理正规营业执照。

问题:1 一些老客户欠了原单位的一些账就老板让把欠款转入新的银行基本户里面,造成还没营业就有几笔材料款转进来。2 为了购买发票从账户中划款,老板存了1000元进基本户中。请教各位我该怎么处理呢?(河北省张萌)

在线专家:

1 把欠款转入新的银行基本户里面,造成还没营业就有几笔材料款转进来。这样操作不好,对于新公司来说,原来公司的欠款是欠老板的,应当将款项直接打给老板,再由老板转存到新公司账上,这个钱也可以作为资本金来使用。建议将这笔钱退回原打款单位,再重新操作。因为在验资时,注册会计师会查看打款人与股东名称是否相符,如果不符无法进行验资。

2 这笔业务,可以这样做分录:

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应付款

待贵公司注册资本金到住验资后再提现归还老板。

筹建期拨付承包商工程款的处理

我公司正在筹建规在拨付承包商第一期工程款时,代扣代缴了第一期工程款所需交纳的所有税款。账务处理是否可将此税金与第一期工程款一同计入“在建工翟”科目?工程完工后―同计人“固定资产”并计提拥日。(云南省 廖苗)

在线专家:

代扣代缴了第一期工程款所需交纳的所有税款应作为“应付账款――应付工程款”的支付,贵公司在税务部门为施工单位开具的完税证明应交给施工单位,该完税证明视同支付工程款。

会计处理:

1 施工单位按合同规定向贵公司提出工程价款结算账单(一期),经监理审核确认,你们根据审核确定的工程价款结算账单作为原始凭证:

借:在建工程――建筑工程

贷:应付账款

2 支付工程款

借:应付账款

贷:银行存款

其他应付款――代交营业税及附加

3 交纳税款,并取得完税证明

借:其他应付款――代交营业税及附加

贷:银行存款

4 施工单位应按收取的工程款和完税证明金额合计数(也就是他们的应收账款,贵公司应付账款),给贵公司开具建筑业发票(可能在你们给他们开具完税证明时税务部门代开)。

研发费用资本化

本公司刚成立'是专业做网站的公司,已经处于网站的开发阶段,到开发成功可能有两三年,请问从现在起研发人员的工资等研发费用能够资本化吗?

(江苏省 孙宇)

在线专家:

1 会计上,研究开发费的处理存在三种观点:

(1)全部费用化。即将企业发生的研发费全部作为期间费用'计入当期损益。我国在2006年新准则出台之前采取的是这一观点,将企业研究阶段的研发支出称为,“技术开发费”,于发生时直接计入“管理费用”账户。

(2)全部资本化。即将企业发生的研究开发费在发生期内先归集起来,待其达到预定用途时予以资本化,记入“无形资产”账户

(3)符合条件的资本化。即符合条件的研发费用资本化,其他则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我国2006年出台的无形资产新准则采用此种方法,这与新企业所得税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对研究开发费的税务处理具有一致性。

2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对研究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是这么规定的:

首先,将研究开发项目区分为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

其次,研究阶段的支出,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确认为无形资产,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计入当期损益;若确实无法区分研究阶段的支出和开发阶段的支出,将其全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

满足资本化支出的条件包括五个方面:①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②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井使用或出售的意图;③无形资产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④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⑤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

3 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区分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及其应用指南的规定:

(1)研究阶段:是指为获取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并理解它们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调查。

研究阶段是探索性的,为进一步开发活动进行资料及相关方面的准备,已进行的研究活动将来是否会转入开发、开发后是否会形成无形资产等均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虹意在获取知识而进行的活魂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的应用研究、评价和最终选择,材料、设备,产品、工序系统或服务替代品的研究,新的或经改进的材料、设备、产最工序系统或服务的可能替代品的配置、设计、评价和最终选择等均属于研究活动。

(2)开发阶段: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

相对于研究阶段而言,开发阶段应当是已完成研究阶段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具备了形成一项新产品或新技术的基本条中上。

如,生产前或使用前的原型和模型的设计、建设和测试,不具有商业性生产经济规模的试生产设施的设计、建造和运营等,均属于开发活动。

综上,企业应当根据研究与开发的实际情况加以判断,将研究开发项目区分为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

4 研发费用的归集和核算

(1)账户的设置

按新《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应设置“研发支出”成本账户,用以归集企业研究开发项目中发生的各项研发费;基于“符合条件的资本化”的会计处理方法,“研发支出”可按研究开发项目,分别“费用化支出”、“资本化支出”进行明细核算。

(2)具体会计核算处理

①相关研发费用发生时:

借: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

――资本化支出

贷:原材料/应付职工薪酬等相关科目

②会计期末:将费用化支出结转到“管理费用”账户;对于资本化支出部分,则等到该无形资产道到预定用途时,才将其转入“无形资产账户”。

A 结转费用化支出:

借:管理费用

贷: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

B 当资本化支出部分达到预定用途时:

借:无形资产

贷: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

③对于已形成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费,从其达到预定用途的当月起,按直线法摊销:(税法规定的摊销年限不低于10年)

借:管理费用

贷:累计摊销

例:2008年1月1日,甲公司经董事会批准研发某项新产品专利技术,本年度在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材料费500

元、研发人员工资100万元,以及其他费用400万元,总计1000

元。假定:

(1)研发费用均不符合资本化条件,全部计入当期损益;

(2)研发费用均符合资本化条件,该专利技术于2009年1月达到预定用途,并采用直线法按10年摊销;

(5)研发费中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支出为600万元,该专利技术于2009年1月达到预定用途,并采用直线法按10年摊销。

相关处理如下:

(1)第一种情况的处理:

当各种研发费用发生时:

借: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 10000000

贷:原材料 5000000

应付职工薪酬 1000000

银行存款4000000

会计期末:

借:管理费用 10000000

贷: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 10000000

(2)第二种情况的处理:

2008年当各种研发费用发生时:

借: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

10000000

贷:原材料

5000000

应付职工薪酬

1000000

银行存款4000000

2008年末,因该专利技术未达到预定用途,无须结转“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账入

2009年1月该专利技术达到预定用途时:

借:无形资产

10000000

贷: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 10000000

从2009年开始,分10年平均摊销:

借:管理费用 1000000

贷:累计摊销(10000000/10) 1000000

(5)第三种情况的处理:

2008・年当各种研发费用发生时:

借: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4000000

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 6000000

贷:原材料 5000000

应付职工薪酬 1000000

银行存款4000000

2008年每月末,将费用化支出转入“管理费用”账户(此处做的是一笔汇总分录),由于资本化支出部分未达到预定用途,无须结转“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账户。

借:管理费用4000000

贷: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4000000

2009年1凡该专利技术达到预定用途时:

借:无形资产 6000000

贷: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 6000000

AL.省略本期特约答案专家:牛刀老师

如何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的或有事项进行财务分析

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披露的或有事项作财务分析很难把握,请问有哪些分析要点?(广东省 小燕)

专家:

大家很难对或有事项进行财务分析,原因在于或有事项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在潜在的期间内的不确定性,即或有事项发生的时间具有不确定性,而且影响或有事项价值和数量的、不能由企业控制的因素也具有不确定性。

《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规定,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的与或有事项有关的主要事项包括:

1 对预计负债的信息披露。披露的内容主要包括预计负债的种类、形成原因以及经济利益流出的不确定性的说明;预计负债的期初、期末余额和本期的变动情况;与预计负债有关的预期补偿金额和本期已经确认的预期补偿金额。

2 或有负债(不包括极小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或有负债)。披露的内容主要包括或有负债的种类及形成原因,包括已贴现商业承兑汇票、未决诉讼、未决仲裁、对外提供债务担保等形成的或有负债;经济利益流出不确定性的说明;或有负债预计产生的财务影响,以及获得补偿的可能性,无法预计的,应当说明原因。

3 企业通常不应当披露或有资产,但或有资产很可能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应当披露其形成的原因、预计产生的财务影响等。

4 或有事项披露的豁免。在涉及未决诉讼、未决仲裁的情况下,如果披露全部或部分信息预期对企业造成重大不利

影响,企业无须披露这些信息,但应当披露该未决诉讼、未决仲裁的性质,以及没有披露这些信息的事实和原因。

鉴于上述或有事项直接影响企业的持续经营和发展、直接影响企业的财务质量和财务状况以及企业经营成果的确认,财务报告使用者在阅读、使用财务报告时,考虑经营租赁、采购和供应承诺和或取或付合约等承诺,以及未决诉讼、借款担保和环境产生的补救等或有事项对潜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关注公司年报正文的“重要事项”中的“重要诉讼,仲裁事项”,有无可能败诉的诉讼及其给上市公司带来的影响;其次注意“重大关联方交易事项”是否为关联方提供巨额贷款担保和担保期限;第三,看“其他重大合同”有无放入此项的重要或有负债;第四,看资产负债表及其附注中或有事项披露,看有无“预计负债”科目余额,着重对或有负债金额和影响进行分析,可适当关注或有资产的披露。

对或有损失,财务报告使用者除了关注当期财务报告的有关披露,还应当注意财务报告日后上市公司是否就该事项了相关临时公告,是否从媒体报道等其他渠道获取该事项的最新信息。在获取上述信息后,应判断当期财务报告的预计负债披露的合理性,必要时根据重新判断的损失金额调整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并估计对企业预计现金流量的影响。就一般的承诺和特殊的待执行合约而言,可用的信息趋于更具确定性,所以几乎不需要什么假设就可以进行财务分析。最后要考虑的是,财务报告使用者应仔细地审查那些出于谨慎考虑应列示在资产负债表中,但实际上被列在附注中的所有资产负债表外项目。

分析企业盈利能力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对企业盈利能力进行财务分析,通常是用销售净利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等一套财务指标体系来分析,除此以外,在盈利能力分析中还应注意哪些问题?(浙江省 李蔚)

专家: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

1 从主业盈利情况分析企业盈利能力。企业主业销售活动的获利能力分析是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重点,在企业利润的形成中,主营业务利润是主要的来源,而主营业务利润高低关键取决于产品销售的增长幅度。产品销售额的增减变化,直接反映了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经济效益的好坏,影响企业销售利润的因素还有产品成本、产品结构、产品质量等因素,需综合分析。重视利润结构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非经常项目对企业的盈利能力也有一定的贡献,但在企业总体利润中不应该占太大比例。如果企业的利润主要来源于一些非经常性项目,或者不是由企业主营业务活动创造的,那么这样的利润结构往往存在较大的风险,也不能反映出企业的真实盈利能力。

2 关注税收政策。国家的税收政策与企业的盈利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评价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离不开对其面临的税收政策环境的评价。注意企业是否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是否即将到期,对企业未来经营及现金流量影响有多少。

3 关注资本结构。资本结构是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负债经营程度的高低对企业的盈利能力有直接的影响。当企业的资产报酬率高于企业借款利息率时,企业负债经营可以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否则企业负债经营会降低企业的获利能力。有些企业只注重增加资本投入、扩大企业投资规模,而忽视了资本结构是否合理,有可能会妨碍企业利润的增长。在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引入EVA分析,并考虑资本结构的合理性。

4 注意资产运转效率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资产运转效率的高低不仅关系着企业营运能力的好坏,也影响到企业盈利能力的高低。通常情况下,资产的运转效率越高;企业的营运能力就越好,而企业的盈利能力也越强。不应忽视企业资产运转效率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5 关注企业的盈利模式。企业的盈利模式指企业将内外部资源要素通过有机整合,为企业创造价值的经营模式。独特的盈利模式往往是企业获得超额利润的法宝,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盈利模式并不是企业的行业选择或经营范围的选择。必须关注该企业的盈利模式,要分析这家企业获得盈利的深层机制是什么,而不是简单地从其经营领域或企业行业特征上进行判断和分析。

6 重视利润质量。对企业盈利能力高低的判断,取决于企业提供的利润信息,企业的利润的多少,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6一般来说,在资产规模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利润越多,企业的盈利能力相应越好。然而。企业的利润额由于受会计政策的主观选择,资产的质量、利润的确认与计量等因素的影响(包括前面第1点所提到利润结构的影响),可能存在质量风险问题。综合分析利润质量,才能把握利润信息及盈利能力的真实性。

7 不能仅以历史资料评价盈利能力。以企业年度决算产生的财务会计报告为基础计算各种盈利能力指标,所计算、评价的数据反映的是过去会计期间的收入、费用情况,都是来源于企业过去的生产经营活动,属于历史资料。而对一个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评价,不仅要分析它过去的盈利能力,还要预测分析它未来的盈利能力。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不仅与前期的积累、盈利能力的强弱有关,还与企业未来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有关。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应重视企业的商业信誉、企业文化、管理能力、专有技术以及宏观环境等因素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震荡股市行情下如何求稳

近期,A股大幅震荡,杀跌,还是“抄底”,实在令人头疼,请问专家,怎么操作比较合适?(山西省 沈东)

专家:

震荡市中指数会在某一位置反复震荡整理,呈现一种跌不下去,也涨不上来的状况。在这种不稳定时期,即未来走势还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投资者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不是盈利或扭亏为盈,更重要的是要求稳。这不仅要求心态上要稳定,更要求采取稳健的操作方法。概括而言,就是要保持合理的仓位结构,减少不必要的反复盲目操作,不要急于抄底和追求短线利润。

稳健的投资者在股票的选择方面,应该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尽量选择一些价格低廉的蓝筹类个股,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上市公司的业绩风险,而保持中长期的投资稳定性。善于短线操作的投资者,在操作一些投机性非常强的个股时,所投入的资金必须控制在一定限度内,并且要根据行情的变化随时兑现。不要过于追求每一笔交易的利润,如果行情发生突变,即使没有盈利或已出现亏损,也要及时果断卖出。

震荡市中很多投资者的心态不稳定,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怕踏空,担心错过一轮强势行情的抄底机会。他们买了股票后担心股市会下跌,不买股票又担心股市会涨上去,所以心态非常浮躁,常常出现追涨杀跌的操作行为。其实这是没有必要的,如果能认清趋势和紧跟趋势,那么在操作上就不存在踏空的情况。总之,在震荡市中,投资者不仅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还要养成稳健投资的习惯,并且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市场综合研判能力,这样才能在不断波动的股市中取得稳定的收益。

在震荡行情中,投资者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减少持股时间。震荡行情按照股指的震荡幅度可以大致划分为宽幅震荡和窄幅震荡两种。窄幅震荡往往是变盘的前奏曲,特别是股价经过一定下跌过程后的窄幅震荡,容易形成阶段性底部,因此,在窄幅震荡市中选股,不能计较一时的得失,要从中长线的角度出发。而宽幅震荡的投资策略则恰恰相反。

由于宽幅震荡在最终方向性选择上存在一定的变数,因此,在宽幅震荡市中,应该选择以短线为主的投资方式;对于持续时间较长的宽幅震荡行情,应该用短线波段操作的投资策略,通过减少持股时间,降低持股风险。

二是减少持股品种。在震荡行情中选择股票,要尽量减少持股的品种,选股要少而精。否则,在趋势不明朗的震荡市中,如果持股种类过多过杂,一旦遭遇突发事件,将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应变效率。

篇8

关键词:新常态;房地产;转型升级;理性

2013年底以来,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度延伸影响,总体世界经济仍然比较低迷,各类潜在风险相互交织。与此同时,我国经济也进入产业结构转变调整期和经济增长引擎更换期,经济下行压力巨大。2014年5月,首次提出当前我国经济要积极、主动适应“新常态”。作为中国经济支柱产业的房地产行业,在新常态下首当其冲,面临了诸多困难与挑战。 一、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主要特征

中国经济经过长达30多年的高速增长,随着此前积累的诸多风险不断显化,人口、资源、政策红利等多方面优势不再明显,现已进入拐点阶段。中国经济明显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特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根据中国经济网2005年~2015年近10年统计数据,我国GDP增速经历过去30多年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之后,从2012年起开始逐步步入下行区间,2013年至2015年增速分别为7.7%、7.3%、6.9%,预计2016年全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进一步降低,约为6.5%~6.8%。

2. 结构转型压力增大。产业结构方面,钢铁、煤炭等传统行业严重产能过剩,第三产业虽然逐步成为产业主体,但是产值占GDP比重相距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增长动力方面,随着劳动力、资本等要素价格上涨,经济发展无法再依赖传统要素驱动、投资驱动方式,科技创新驱动逐渐取代成为新的增长点。

3. 发展面临多重挑战。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一些不确定性风险逐渐凸显。一方面,老龄化问题、城乡区域差距问题、医疗问题等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另一方面,楼市、股市、地方债务等方面长期积累的诸多潜在风险,随着经济增速下滑渐渐凸显,这些风险因素相互关联,任何一个风险点的爆发都有可能产生连锁性的反应。

综合来看,当前经济告别过去传统高速增长,转而进入中高速发展阶段,是新常态的最基本特征。在这种形式下,房地产行业作为过去十年来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行业,也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 二、 新常态下房地产业面临的变化与挑战

自1998年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以来,我国房地产行业进入市场化阶段,并得到快速发展,为国民经济总量增长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过去十多年房地产业投资过热,完全脱离了理性发展的轨道。2013年底至今,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货币政策的变化、房企之间竞争的加剧,房地产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

1. 房地产业整体经营状况变化。整体来看,房地产业无论是开发投资、销售额还是价格水平,增速都已经明显放慢甚至出现负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2015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95 979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增速比1月~11月份下降0.3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128 49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5%,增速比1月~11月份下降0.9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额87 281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增速下降1.2个百分点。2015年12月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为93.34,比上月下降0.01点。

与此同时,房地产行业盈利空间不断缩小。虽然2015年以来,全国整体的楼市销售在政策不断利好的刺激下,温和回暖,但是行业整体销售情况不容乐观,去库存和资金压力巨大。土地价格、人员工资、材料调动以及融资等成本支出都在加大,进一步导致房地产企业的利润不断收缩。根据网易财经报道数据,2015年,沪深两市共计50家上市房企中,15家房企预告净利润亏损。剔除数据公布不全的6家房企,按照预告净利润同比增长下限来看,净利润同比下滑企业达23家,占比约五成。

2. 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地位变化。房地产业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是判断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发挥作用的重要指标。房地产业影响力表现为它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能力,其影响力系数能够反映房地产业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波及影响程度;房地产业感应度表现为国民经济发展对房地产业的推动能力,其感应度系数能够反映当国民经济各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房地产业在需求方面受到的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房地产业为其他部门的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

利用我国2008年~2014年42×42部门投入产出基本流量表中的数据附录,借助SPSS统计软件,我们可以计算得到房地产业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以及在42个行业中的排名,如表1所示。

从影响力系数来看,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能力逐年下降,排名从2008年的第2名逐渐下降到2014年的12名。这说明房地产业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高于全社会平均影响水平,但是逐年下降,这反映了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下降。

从感应度系数来看,房地产业受国民经济的推动能力指标感应度变化不大,感应度排名逐年下降,排名从2008年的第12名逐渐下降到2014年的22名左右。这说明房地产业受国民经济的感应程度处在42个行业的中间,通常低于第三产业中的批发和零售贸易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和仓储业。

对比影响力和感应度系数来看,房地产业的影响力系数较高,排名靠前,高于全社会平均水平,并且逐年下降;感应度系数不高,处于42个行业中间位置。并且感应度系数小于影响力系数,这表明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较强,但是逐年下降;受到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相对较小,即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大于国民经济对它的推动作用。综合来看,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总带动效应逐渐降低,但是在国民经济体系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3. 房地产上下游产业变化。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房地产业融资量大,产业链长,与其他国民经济产业之间存在着广泛、密切和复杂的产业关联。从上游来看,在经济活动中,房地产业需要上游产业(即后向关联产业)为其提供各种产出,以作为其要素供给;从下游来看,房地产业把自身的产出作为市场去去提供给下游产业进行消费。分析房地产典型上下游产业的变化,可以反映房地产行业的供求状况。

(1)建筑业。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行业,为房地产业提供中间产品,因此是房地产业的传统后向关联产业(上游行业)。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3年~2013年,建筑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自2010年40%以上的高位增长后有较大幅度的下降,2011年~2013年增速分别为19.8%,11.4%,-1.9%。建筑业总产值增速在2011年起也步入下行区间,2011年~2013年分别为21.3%,17.8%,16.1%。

总体来看,建筑业作为传统支柱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仍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经济增速下滑趋势日益明显,建筑业固定资产投资、总产值等总体指标,以及房屋施工面积和房屋竣工面积等于房地产业相关的指标长速度也不断下降。

(2)批发和零售贸易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是传统的房地产前向关联产业(下游行业),该行业连接房地产行业的生产和消费,是房地产流通的重要环节,是房地产业相关部门的产品和服务实现价值的重要媒介。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市场数量,营业面积和总成交额增长率自2010年以后,均体现出总量增长但是增长率不断下调的特征。其中,市场数量和摊位数指标在2013年甚至有所下降,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前房地产市场供求正逐渐从供不应求走向供求平衡甚至供大于求的趋势。

由以上分析,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迈入新阶段,房地产业也进入“新常态”。这种“新常态”表现在房地产行业已结束了“低风险、高利率”的黄金十年,进入“高风险,低收益”的阶段,经济粗放增长对房地产行业的过分依赖将逐渐降低,纯粹依靠房地产投资来带动经济的方式行将转变。 三、 房地产行业变化分析与未来预测

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价值规律的论述,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比例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按照价值相等的原则互相交换。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也是房地产市场的客观基本规律。过去十几年,由于中央政府的宏观利好政策,以及许多地方政府单纯依靠“土地财政”,过度刺激房地产发展,致使房地产市场一直处于亢奋状态,开发投资过热,房价过高,大大超过其实际价值和居民实际承受能力。但长期来看,房地产的价格由市场供需决定,因此必然会回归到与其价值相适应的水平。

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变化,一方面是由于部分二三线城市前几年房地产行业发展过快,供过于求,出现库存过剩,另一方面是因为世界经济发展缓慢,我国经济发展也经历换挡回落过程。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放缓、房地产价格回调,从根本来看,更多的是房地产周期规律性变化使然,体现市场的理性回归,并非预示着房地产泡沫即将破裂。我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供求变化、价格回落等是正常现象,也是价值规律的体现。

一方面,中国不同地区发展很不平衡,各个经济单元产业结构不同,通过良好的政策引导,能够实现优势互补,接续发力,保证中国宏观经济以年均6%~7%以上的中高速持续增长。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市场全面大幅下跌甚至崩盘的可能性较小。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城镇化率还比较低,约为56.1%。由于城乡二元分割体制限制了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合理分配,真实的城镇化率不到45%。因此我国总体仍处于城镇化加速阶段。城镇化的过程会逐步形成产业和人口的集聚,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口转移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一线城市以及部分二线城市刚性居住需求的潜力依然巨大。

因此,2014年以后房地产行业将进入一个正常的、可持续的“新常态”,或者说,房地产行业发展由“黄金十年”进入“白银十年”。未来,我国房地产价格将整体趋于平稳,并有波动,回归依市场供需而波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但是,在发展程度不同的城市和地区,情况仍有所差异。 四、 新常态下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建议

1. 政府的角度。从中央政府的角度,短期应尽量避免采取过于频繁的全国性刺激政策扭转下行趋势。自2003年121号文件始,至2013年,中央政府运用了各种经济、法律与行政手段对房地产价格进行宏观调控,并出台了70余项相关政策,包括实行限购、调整首付、控制信贷、限制土地供应以及出台房产税等。这些政策,实质均是从地方政府、开发商、金融机构、居民等不同主体入手抑制需求,且前后政策目标缺乏连贯性、一致性,对房地产市场发展时而鼓励,时而抑制,一定程度上导致房地产市场秩序混乱,无法使供需双方达成稳定预期,过多的人为干预反而导致房地产市场波动剧烈。长期来看,中央政府应当改革对地方政府以GDP为纲的政绩考核体制,简政放权,鼓励地方政府努力发展实业经济,引导地方房地产业由支柱产业向基础性民生工程回归,重塑民生导向的住房政策。从制度设计的角度,应自上而下构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房地产市场,形成多渠道、多层次满足城乡居民居住和投资需求的长效机制。

从地方政府的角度,首先,应当优化住房供应结构,针对不同收入阶层的住房需求,调整不同类型、不同层级住房市场供应规模,建立完善的住房供应体系。其次,继续坚决抑制投资投机性需求,化解可能出现的泡沫化风险。针对市场上的大规模投资资金,政策上应当以“疏”代“堵”,寻找适当的、对社会有益的投资渠道,例如公共租赁型住房、养老公寓等等。第三,政府调控政策应更加灵活,更多发挥市场作用,例如对于库存过剩,供大于求的二三线城市,适时取消一些行政限制措施和其他不符合市场规律的措施,同时应建立公开、透明、及时的房地产信息系统,努力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尽量降低交易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各种问题,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 房地产企业的角度。从房地产企业的角度,应从快速发展的思维方式、盈利模式中走出来,针对新常态、新特征及时制定新的发展规划,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1)房地产企业需要优化房地产业的增长结构,丰富企业增长动力。随着10多年房地产市场的高速增长,住房总量不足的问题在多数城市已经得到了解决,绝对短缺已不存在,关键在于结构。

一方面,原本完全以商品住宅为主的企业可以转型做保障房。从近几年政府的调控思路来看,保障房的建设工程将进一步推进。自1998年房改以来,福利分房制度在全国大部分城市地区相继停止。然而各级地方政府在住房保障方面重视和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当前房地产市场商品房占绝对主导地位,占比超过90%,市场供应结构极不合理,距离“十二五”规划中五年内建设3 600万套保障房的目标仍有不小差距。预计未来保障房在市场上的占比达到25%~30%,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住房市场的供应结构,以保障所有群体的居住需求。因此,在未来十年内,保障房体系建设将是中央政府在住房问题上的最重要工作内容,房地产企业致力于保障房的开发、建设也将得到土地、税费、金融等多方面的支持。

另一方面,房地产企业可以致力于其他新兴产业形态,如产业地产、旅游地产、养老地产等。以养老地产为例,截止到201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12亿人,占总人口的15.5%,65岁及以上人口达1.38亿人,占总人口的10.1%,大大高于国际老龄化标准10%和7%,且老龄化程度有进一步加快的趋势。由于人口老龄化伴随的少子化趋势加剧,传统家庭养老压力不断增大,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老年人逐渐成为富有人群,个人养老规划意识加强,消费观念及结构转变。作为老年服务业和老年房地产业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兴的地产业态,养老地产开发行业生命周期正处于上升期,在我国尤其是城市地区有着较大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市场需求的养老地产发展模式,有利于实现房地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房地产企业应逐步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变。房地产企业应摒弃单纯以新建商品住宅开发投资、销售为主体的模式,以提质增效为核心,针对由于过分重视住宅投资开发,导致配套服务等发展缓慢、社会满意度较低的状况进行完善,更多关注居住服务、中介服务和物业管理等方面,以中介服务业为例,房地产经纪、评估、咨询等中介服务是房地产行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在房地产业经济运行的全过程之中。长期以来,由于相关法律法规滞后和行政监管不力不足等原因,传统中介服务行业存在从业人员素质不齐,服务总体水平不高,绝对数量多、相对规模小等诸多问题。在整体房地产市场发展趋缓形势下,中介服务业理应转变思路。首先,强化行业协会管理作用,赋予行业协会审查与处分的权利,完善行业制度,加强从业门槛,提升行业素养;其次,利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机遇,搭建社区O2O服务平台,利用网络化的社区服务平台提高中介服务效率和服务品质;第三,加强人才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综合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打造知名服务品牌。

总之,房地产企业需要转变传统经营思路,适应不断增长的城市居民消费与文化多样性需求,促进房地产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兰英.从产业关联性看高速铁路对我国铁路装备制造业的拉动作用[J].管理现代化,2009,(6):15-17.

[2] 李小璇.浅析房地产价格上涨的成因及调控措施――基于马克思价值规律理论[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3,(1):47-49.

[3] 刘远新.我国房地产中介服务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2015,(44):254-268.

篇9

我国银行业的盈利模式决定了其景气周期与经济周期紧密相关。以2008年9月末的数据计算,我国上市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和非息收入占比分别约为82%和18%,且利息收入的主要来源是贷款和垫款类业务。此种以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很大程度提升了银行业绩与经济周期的相关度。另外,虽然国际经验显示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与经济周期相关度并不明显,但我国银行的中间业务由于其组成结构与金融市场的关联度较高,也显示出一定的经济周期关联性。

银行业景气周期与宏观经济周期呈正相关,并略微滞后于经济周期。在经济下行周期,银行业景气度随大势下行,在经济低谷后期方抵达“行业景气低谷”;当经济进入复苏阶段后,银行股景气度开始回升但速度较为缓慢。

根据长城宏观经济研究员的判断,2009年政府财政扩张和调整货币政策带来的增量需求无法抵消出口和房地产萎缩对总需求的冲击,从乐观与悲观两种情形来看,2009年都不是经济周期的底部。基于上述判断,我们认为2009年亦不是银行业的底部。在经济未抵达周期底部前,包括降息在内等扩张型货币政策的实施、实体经济信贷需求的下降以及因担忧信用风险增大而致使信贷政策更趋审慎,将使得银行净利息收入增长承压,而且中间业务收入因经济金融形势不乐观而可能增长亦有限。而另一方面,资产质量压力将弥漫2009全年直至经济周期底部的后期,但预计2009年拨备支出出现大幅度增长的可能性较小,主要是受益于现有较为充实的不良资产拨备基础以及几类技术性调整手段的存在。综合作用下,预计2009年银行业净利润将较2008年单位数负增长,但具体数字取决于不同银行对拨备支出的权衡。

银行业绩影响因素在经济周期各阶段的表现

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银行的业绩影响因素将在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产生变动,近而影响银行的业绩表现。目前,我国银行业的业绩增长主要取决以下四个因素的变化:贷款规模的增速、息差的变化、拨备支出和中间业务的增长。

在经济复苏初期,出于宏观调控的需要,利率会被维持在较低水平,刺激企业投资扩张意愿开始增加而导致对资金需求的增大。在我国融资渠道一直以银行资金为主的背景下,银行信贷规模开始出现增长。虽然此阶段资产质量仍存在一定压力,但银行仍可以通过扩张贷款规模,以及提高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来提高息差,以获得盈利。

经济复苏中期,总需求的提升和整体经济形势的日趋繁荣,企业扩张的动力进一步增长,资金融资需求旺盛使得银行在贷款规模大幅增长的同时开始获得一定的议价能力,而且此阶段企业盈利的好转也使得银行的贷款质量有所改善,信用成本得以下降,另外中间业务因经济金融形势的明显好转也出现增长,银行业整体盈利能力开始上升。

经济繁荣时期,为抑制经济过快增长以避免硬着陆风险,国家出台紧缩性宏观调控政策,其中包括从紧的货币政策,该政策将有利于银行息差获得进一步扩宽,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银行的信贷资金议价能力。经济形势繁荣时期,企业充足的偿债能力保证了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使得信用成本进一步下降。另外,此阶段中间业务也将高速增长,银行景气度在此阶段达到“鼎盛”状态。

经济衰退时期,银行业开始面临宏观经济下行和包括宏观调控政策变动在内诸多不确定因素带来的挑战,主要体现在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方面。总需求的持续放缓使得企业扩张动力减弱,资金需求出现下滑,加上银行由于担忧经济下行时期信用风险增大而可能采取主动控制风险的信贷政策,将使得信贷规模增长受到较大的限制。而且,经济下行时期,国家往往会采取刺激需求的扩张型货币政策,例如降息等,将使得银行的息差遭受较大的缩窄压力。另外,经济衰退期工业企业利润增速的明显下滑,使得银行的资产质量恶化压力增大。但一般来说,实体经济发生变化后到最后体现到银行的财务报表,存在一定的滞后期,资产质量恶化带来的支出压力将更多释放在经济萧条时期。在经济萧条时期,需求的萎靡不振以及企业经营的持续恶化等因素将使得银行盈利和资产质量进一步恶化。在经济萧条后期,银行业景气周期将抵达“低谷”。

经营环境回顾和展望:2009年经济不是底部,货币政策持续宽松

2009年GDP增长或将仅为7.8%

回顾2008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态势良好,三季度经济形势总体尚可,但从10月份开始一些经济指标皆显示了经济下行风险的加剧。2008年前三季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为20.2万元,同比增长9.9%,增速同比趋缓2.3个百分点。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2008年前三季度共为11.6万亿元,同比增长27%,扣除价格因素后的实际增速为15.1%,比2008年同期降低5.8个百分点。2008年前三季度实现贸易顺差1810亿美元,三季度数据显示出口增速和进口增速皆出现下滑,其中前者回落速度大于后者。

从国际环境来看,次贷危机爆发并愈演愈烈,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并蔓延至实体经济领域。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08年11月的预测数据,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大幅放缓至2.2%,部分发达国家(美国、日本和欧元区等)更是将出现负增长。

展望2009年,三架马车对经济的拉动力将有限,或甚至难以延续。预计2009年政府财政扩张和调整货币政策带来的增量需求无法抵消出口和房地产萎缩对总需求的冲击,预计2009年和2010年中国GDP实际增速分别在7.8%和7.4%左右,不支持2009年成为周期性底部。但考虑外需复苏、房地产回暖的可能,加上投资拉动效应的显现以及四季度后基数效应的带动,2009年三、四季度中国经济仍然存在阶段性回暖的可能(见表1)。

2008年货币增速放缓,信贷投放均匀

2008年9月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15.29%,创2005年6月以来新低;狭义货币供应量(M1)增速为9.43%,为2005年4月以来首次回落到10%以下。M1增速下降显示我国企业和居民投资消费的信心不足,国内经济活动正在收缩。虽然此前央行曾出台一系列包括调增信贷规模在内的货币政策,但M2增速仍然创新低,可能由于经济下行背景下货币供需皆不旺盛所导致,包括企业对资金需求的减弱以及银行出于“规避经济下行风险”的惜贷政策。

2008年9月末的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29.65万亿元,

同比增长14.5%;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比年初增加3.5万亿元,信贷季度投放进度将为均匀。9月末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45.49万亿元,同比增长18.79%。

2009年货币政策将进一步宽松

2008年的货币政策演变概括:由上半年实施信贷限额、五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至17.5%的“双防”从紧基调,于7月改为“一防一保”后开始转为“适度宽松”,包括4次降息(9.16单边下调贷款利率、10.16、10.30和11.27日结构性非对称降息)、针对性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2008.12.5后大行和中小行分别为16%和14%)、取消信贷额度控制,且调减了公开市场的对冲力度(暂停长期央票的发行、调减中期央票的发行频率并适当增加短期票据等)。

2009年的货币政策预计将进一步放松,放松幅度取决于2009年各项经济指标的变化:

利率调整:

截至2008年12月8日,存贷款基准利率较年初出现较大幅度的期限结构性调整,综合结果使得中短期限存贷差缩窄而长期限的存贷差有所扩大。一年以下的贷款利率下调幅度≥同档次存款利率,1年(含)~3年期(含)的贷款利率下调幅度≥同档次存款利率,五年以上(含)贷款利率下调幅度≤同档次存款利率,中短期限存贷差缩窄而长期限的存贷差有所扩大。

预计2009年底前,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降幅度大约为81~108个基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降幅度大约为54~108个基点,估计未来将仍延续期限结构性非对称降息的方式:长期限存款利率下调幅度将大于短期限存款利率下调幅度,活期存款可能降至0;中短期限贷款利率下调幅度大于长期限贷款利率下调幅度;同档次存款利率下调幅度将大于贷款利率下调幅度。

根据长城宏观经济研究员的判断,在通胀威胁消除、实体经济下滑加剧的时候,大幅降低资金成本,促进政府或民间信贷透支需求以刺激新增总需求成为货币政策的自然导向,预计2009年末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将调低至1.44%或更低水平,发行国债前和2009年一季度CPI出现负增长的时候,都将是央行继续大幅降息的敏感时间段。

存款准备金:

央行2008年上半年5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至17.5%,2008年下半年则进行3次针对性下调,将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分别调至16%和14%。由于保证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是央行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我们预计法定存款准备金可能下调250~450个基点。另外,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和超额准备金利率将进一步下降,其中超额准备金利率可能下调至0。

窗口指导:

将侧重优化信贷投向结构,鼓励加大对重点工程建设、中小企业、“三农”、灾后重建、节能减排、就业、技术改造、发展循环经济等的信贷支持,继续限制对“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劣质企业的贷款。

另外,如果明年出现较为严重的银行惜贷现象,有可能出台最低信贷限额的窗口指导。

汇率政策:

根据长城宏观经济研究员的判断,2009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将呈现宽幅震荡、全年基本持平的走势。

银行业前景展望:明年业绩不容乐观

净利息收入增长将承压

净利息收入增长承压主要受累于息差缩窄压力。在保增长成为调控主调的背景下,预计在将来较长的一段时间(甚至延续至经济复苏阶段初期),银行都将面临较大的息差缩窄压力。贷款规模方面,预计2009年新增总额约在4.2万亿~4.6万亿元左右,总平均生息资产增速约为15%~20%。以银行贷款为主的融资结构,决定了信贷规模与实体经济增长具有较高的关联度,预计领导层未来将出台刺激贷款增长的政策。从结构来看,预计基础设施及与其相关联的行业将成为银行未来信贷投放的重点行业。如楼市在明年企稳,个人贷款明年亦将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

生息资产规模增长持稳,低风险资产配置为主

我们来看看生息资产中占主要比重的贷款资产。我国非金融机构的融资以银行贷款为主(占比在85%以上),银行贷款规模的变动关系到实体经济的增长,预计领导层未来将陆续出台各项刺激贷款增长的政策。在前期“扩内需、保增长”十项措施和4万亿元经济刺激方案,以及已经出台和未来将出台的各类“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背景下,加上目前银行业流动性较为充足,我们预计2009年新增贷款总额约在4.2~4.6万亿元左右,总平均生息资产增速约为15%~20%(附图1、图2)。

从近两年新增贷款投放的分布图可以看出,个人贷款、制造业、基础设施和房地产业是主要信贷投放领域。基于当前的经济形势,我们认为部分领域的信贷规模增长有限,主要是基于以下的理由:经济下行使得企业投资动力下降从而将导致信贷资金需求下滑;由于担忧经济下行期信用风险的增大,银行将倾向于实行注重控制风险的信贷政策,持续银行惜贷现象,预计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将成为银行严控风险的重点领域。

预计基础设施及与其相关联的行业将成为银行未来信贷投放的重点行业。根据历史数据,政府项目中银行配套贷款占比一般为25%~40%,4万亿项目将促进贷款投放总额约1万亿~1.6万亿元,平均到2009年则相当于5000亿~8000亿元,相当于2008年新增贷款总额(预计额)的12.5%~20%(附图3、图4)。

银行的议价能力预计将进一步下降。根据央行2008年9月末的数据,我国银行业贷款中执行利率上浮、利率下浮和基准利率的比重分别为47.26%、21.59%和31.15%。银行的议价能力在2008年5月份达到顶峰后急剧扭转,之后的几个月在新的水平上相对持稳。在未来经济下行周期,预计银行的议价能力将进一步下降,一是由于资金需求下降而导致,二是出于规避风险客户的考虑而可能加大对优质客户的竞争,三是宽松的货币政策。

综合考虑前面所提及的各项息差缩窄因素,我们预计2009年银行业息差将缩窄35~60BP。降息周期的进入以及存贷款利率调整方式的不确定性,将增大包括基差风险和重定价风险在内的利率风险。预计具有下列特点的银行受到的负面影响将相对较小:存贷比较低且所持有债券以长久期为主、存在利率敏感性资产小于利率敏感性负债的负缺口状态、固定利率贷款比重较大和利率重定价周期较长。

中间业务增长有限

由于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与金融市场的关联度较高,预计在2009年仅实现小幅增长,主要受累于与资本市场关联度高的类、与信贷相关的信贷承诺及佣金类等中间业务收入可能出现较大的下滑。2008年中报数据显示,类和信贷承诺类等波动性较大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约达30%,此部分收入与经济金融环境关联度较传统中间业务更为紧密。但另一方面,由于经营环境的严峻,预计对中间业务新盈利增长点的探索将成为明年银行的业务重点,部分在营销渠道和客户基础等方面具有优势的银行,2009年中间业务收入仍能获得一定的增长(附图5、图6)。

资产质量压力仍将延续,但2009年拨备大幅提升可能性较小

基于GDP增速变动推测结果显示不良率上升幅度为1.4%~2.8%

国外经验(香港和美国)显示,银行业不良贷款率略微滞后于GDP增速(约1个季度),且GDP增速每下降1个百分点,不良率将上升0.35~0.72个百分点。另基于长城宏观研究员的预测,2009年中国GDP增速将较2007年回落4个百分点,则令中国银行业的不良率可能上升1.4~2.8个百分点(附图7、图8)。

企业偿债能力远优于1998年,信贷质量大幅恶化的可能性较小

目前,代表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资产负债率接近60%,但反映短期偿债能力的财务费用占总利润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至较低的水平。更让人欣慰的是,相比1998年,上述指标已有大幅改善,财务费用占比和资产负债率分别降低了141.31个百分点和4.43个百分点,主要受益于累计利润总额新增额大于累计财务费用新增额近14倍。且在贷款利率处于下降趋势的背景下,预计企业的偿债能力不至于恶化至1998年时的水平。除非经济发生超预期的波动,银行业信贷质量大幅恶化的可能性较小。

质量压力取决于资产配置结构

依照2008年初数据,我国银行业的信贷投放比重较大的行业依次为制造业(25.18%)、基础设施(21.9%)、个人贷款(18.59)、房地产业(8.99%)、批发零售业(8.06%)和建筑业(3.72%)等。从2005年末至2007年末的平均不良率数据来看,批发零售业的不良率最高,其后依次为制造业、房地产业和建筑业,而基础设施类和个人贷款类的不良率属于较低水平。我们认为在当前的国内外经济背景下,制造业、房地产业和批发零售业的贷款违约风险将随着经济下行而出现较为明显的增大。根据央行数据,截至2008年8月末,中小企业贷款占贷款的38.9%,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中小企业贷款总额比重约为28%~30%)、批发零售业(约11%~22%)和房地产业(9%~15%)。中小企业在上述行业较高的集中度,在经济下行周期将加大银行的资产质量压力。根据银监会的数据显示,小企业的违约率是2.52%,一般性企业贷款为1.66%,小企业的违约率是一般企业的1.52倍(附图9)。

风险相对较低的基础建设和个人类贷款在2007年底占总贷款比重为40.49%,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贷款组合的风险。基建业明年高景气可期的情况下,预计该类贷款的不良率将进一步下降。对于个人贷款,按照风险度来看,依次分别为汽车类、包括经营贷款在内的其他类个贷、信用卡,不良率最低的是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根据广东银监局对辖内部分银行机构的房地产贷款压力测试结果,在房地产下跌30%的严重压力下,样本银行的房地产不良贷款率将升为5.94%。其中个人住房按揭不良率将升为2.98%。

拨备支出大幅提升可能性较小

资产质量压力将弥漫2009全年直至经济周期底部的后期,但预计2009年拨备支出并不会出现大幅提升,一是受益于现有较为充实的不良拨备基础,二是由于存在技术性调整手段,包括不良贷款的归类标准、特殊的信贷偿还方式(如展期和借新还旧)和不同审慎标准的拨备计提政策等。

篇10

【关键词】 营改增 已有效果 后续问题

营改增试点自2012年开展至今已有三年之久,试点行业与范围持续拓宽,到目前为止交通运输业、部分现代服务业、邮政服务业和电信业已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营改增的推行在消除重复征税,降低税负,激发服务业发展活力,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的税制改革效果逐步显现。与此同时,改革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也并随而来。我国政府要将营改增工作继续深化,需要从这三年的改革历程中吸取经验,提高决策水平,才能保证营改增工作优质高效的全面完成。

一、营改增的已有效果

1、新增增值税纳税人规模不断扩大,直接减税与结构性减税效果明显

2012年,全国营业税转为增值税纳税人共有102.8万户。从纳税人类型看,一般纳税人有21.6万户,小规模纳税人81.2万户;从减税效果上看,直接减税与结构性减税累计达到426亿。到2013年底,全国有270万户以上企业实现了税制转换,其中,一般纳税人50万户,小规模纳税人220万户,全年减税达1400亿元。到2014年年底,全国已有410万户企业实现了税制转换,从纳税人类型上看,一般纳税人76万户,小规模纳税人334万户,全年减税达到1918亿元。

通过2012年至2014年的数据可以看出,首先试点行业营业税纳税人逐步过渡为增值税纳税人,从新增增值税纳税人类型上看,小规模纳税人数量占到80%以上,一般纳税人占到20%以下。其次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为相关行业企业带来了较大的减税效果,减税效果的产生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试点行业企业自身因为能够抵扣进项税额而产生的直接减税;二是试点外行业企业能获得试点行业企业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从而也能够抵扣进项税额而产生的结构性减税,且不论是直接减税还是结构性减税,都呈逐年增大趋势。

2、我国服务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营改增在服务业的逐步推行是政府向社会传递着加大服务业发展力度的信号和决心。营改增之后,虽然增值税的税率较营业税的税率在各行业都有所提高,但因为存在进项税额的抵扣,很多行业企业税负程度降低很大。试点行业企业因为可以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客户群体不断增多,这使得企业的经营活力大大增加。同时,因为抵扣链条的延伸,一些服务业企业与所依附的制造业企业纷纷脱离,实现了自身的独立发展,这使服务业行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行业发展愈加繁荣。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这一税制改革的大环境下,第三产业增加值逐年攀升,在GDP总值中所占比重逐步加大,2013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增加值,成为三次产业中占GDP总值最大的产业(具体数据可见表1和表2)。由此可见,服务业的发展在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上起到了积极作用。

3、营改增起到了良好的“领头雁”作用,为我国政府实施其他税制改革积累了政策经验和社会基础

国外目前并存着三种增值税模式:欧洲实行全面的增值税(VAT),增值税的税率档次较小,进项税额扣除充分;新西兰实行的是商品和服务税(GST),全面征收,单一税率12.5%,进项税额扣除充分;日本实行的是消费税(CTA),普遍征收,单一税率5%,进项税额扣除充分,按照账簿的记载核算增值税。

一直以来,我国营业税与增值税是并存的,这与国际税收体制并不接轨,重复征税的弊端存在已久。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推行是我国消除营业税的必要过渡阶段,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和解决办法为后续营业税的全面改革积累了政策经验。同时营改增实施至今,得到了社会、企业、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所引发的社会思考非常多,从税率的确定到发票的管理,从行业的覆盖到地理范围的拓展,从营改增能否顺利扩围到其他税制改革方案,如何后续跟进等问题一直是理论界和行业企业关注与讨论的热点。政府的每一个新举措,都会引发社会广泛的评论和与此相关的前瞻性思考,都将为我国其他税制改革的启动积累政策经验,打下社会基础。

二、营改增继续深化应解决的问题探讨

营改增试点推行至今,取得了显著的改革成果,但继续扩围到其他行业仍面临较大的难度,改革已进入攻坚期。接下来涉及到的金融业、建筑业、生活业的营改增在政策的制定上难度会比其他行业要大的多。为顺利完成全国范围内营业税改征增值所,今后营改增工作需着重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如何保障地方政府的财税收入

长期以来,增值税、营业税在收入支配权限上属于中央和地方共享税。增值税中央与地方分别占75%和25%,营业税中央与地方的划分是铁路系统、各银行总行和各保险公司的营业税归属中央,其他营业税归属地方,这样测算下来营业税总额的98%以上归属地方政府。2007―2011年的税务统计数据显示,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中营业税在地方政府财税收入中占比从25.72%到45.60%不等,平均占比在37%以上。可见,营业税是地方财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营改增实施之后,地方政府分成较多的营业税要逐步转变为中央政府分成较多的增值税,这会导致地方政府的财税收入得不到充分保障,从而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为解决这一问题,在不改变税收体系的情况下就需要重新测算、修订增值税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中的分成比例,或者通过重新构建中央、地方税体系,增加地方政府其他财税收入来源,从而达到改革的推进不影响地方政府的财税收入,营改增才能获得地方政府的全面支持。

2、如何优化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比例结构

通过2012年至2014年改革数据可以看出,一般纳税人占到纳税人总数的20%以下,小规模纳税人占到80%以上。在营改增的过程中申请为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企业税负由5%降低为3%,小规模纳税人取得的直接减税效果较为明显,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在活跃市场经济、带动就业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作用。但小规模纳税人实行简易征收,不能领购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不能将减税链条向下游企业传递,数量过多的小规模纳税人仍然是阻碍增值税抵扣链条打通的不小障碍,也势必削弱营改增的积极效果。

如果我国要全面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那如何保证小规模纳税人这一特殊群体税负不增加,同时又能传递、延伸抵税链条就值得去思考研究。目前我国存在数量众多的小规模纳税人,是因为首先我国对一般纳税人的申请设置了规模标准,而小规模纳税人年应税收入低,达不到相应标准;其次如果小规模纳税人按照增值税的基本税率上交税款的话,较高的税负水平不利于小规模纳税人的发展;最后小规模纳税人会计核算不健全,无法准确核算自身收入、费用和税金。针对以上原因,若要优化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的比例结构,我国政府可以将收入规模与增值税税率挂钩而不是与纳税人身份挂钩,收入超过一定规模的就适用于增值税的基本税率,收入低于一定规模的就适用于较低税率;同时对小规模纳税人进行会计核算方面的相关培训,使其能够准确核算收入、费用、税金。这样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数量会逐渐减少,一般纳税人数量会逐渐增多,增值税纳税人的比例结构得以优化,为我国营改增的全面推行做好铺垫。

3、如何加强税法的修订和立法工作,使税收征管缴纳有法可依,提高税收征管水平

在营改增试点之前,与增值税和营业税相关的法律制度制订依据都是不同的。与增值税相关法律制度主要针对工商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制定的,与营业税相关的法律制度是针对服务行业的特点制定的。如今服务业改征增值税,如果将增值税原有法律制度规范直接套用在以提供服务为主,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显著不同于工商企业的服务业企业上,就很可能出现因为法律的硬性规定致使新的增值税纳税人进项税额抵扣较少、销项税额难以界定等现象。所以,营改增的每一次扩围都应该依据行业的不同特点修改原有法律规范或者重新制定新的法律规范。增值税的立法归属中央,中央应统筹全局,加强改革过程中增值税的相关立法工作,使增值税的征纳做到有法可依。同时,还应该加强税务信息化建设,使征纳税双方充分获取涉税信息,降低涉税风险,从而真正提高增值税的税收征管水平。

4、如何规范服务业一般纳税人的可抵扣项目

服务业的经营性质与生产、批发及零售企业有显著的不同之处,因而在成本构成上也存在较大差异。一般而言,服务业的成本构成中外购原材料所占比重不大,人工成本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相对于生产经营类企业占的比重较高,但人工成本不在可抵扣项目之中,因此部分试点一般纳税人因为税率的上升和抵扣项目较少而出现了税负增加的情况。接下来营改增要继续扩围到金融保险业、建筑业等其他服务行业,这些行业的纳税人数量比现在试点范围的纳税人数量要大的多,收入也要高的多,并且各行业均有自身独特的经营特点。如果因可抵扣项目少而出现大规模税负上升的情况,就会影响相关行业的发展,同时也会引起行业企业的不满,继而影响改革的进程。因而应该认真研究营改增所涉及到的新行业的经营特点、成本构成情况,通过立法实施不同行业不同的进项税抵扣制度,从而使新增一般纳税人有进项税可以抵扣,充分享受到减税的效果。

综上所述,三年以来的营改增试点已经实现了较大规模的营业税纳税人转换为增值税纳税人,同时降低了相关行业的税负,加快了服务业发展,优化了产业结构。但营改增的继续扩围仍面临较多问题,需要充分考虑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财税收入情况,保证地方政府稳定的财税收入,根据改革的新情况不断完善税法,提高征管水平,规范各行业新增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可抵扣项目,使减税效果持续深化,优化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数量结构,使抵税链条能够更加畅通。只有将以上问题解决好,才能保证营改增工作稳步进行,使我国的服务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为我国产业结构、需求结构调整、经济的良性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注:基金项目:2014年山东协和学院人文社科项目“营改增对现代服务业的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XH201411)。)

【参考文献】

[1] 葛静:“营改增”后重构我国地方税体系的思路和选择[J].税务研究,2015(2).

[2] 孙伟、王剑:“营改增”实施的必要性及对我国第三产业经济的影响[J].科技与管理,2015(1).

[3] 崔元丽、李月旺:现代服务业企业对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20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