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竞赛事盈利模式范文
时间:2023-12-15 17:30: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竞赛事盈利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最近,福建人吴彦达和他开办的北京德道传媒有限公司,正越来越多地曝光在北京各大投资论坛上。吴不厌其烦地穿梭在形形的商业活动中,向公众特别是风险投资商,宣传“脚斗士计划”的远大商业前景。
一些认识吴彦达的人,觉着这人已经疯了。吴现在的做的事情,简单地说,就是把一种名为“斗鸡”或曰“撞拐”的民间游戏,包装成一项类似NBA这样的体育赛事,甚至还打算让它进入奥运项目。
年届中年的吴彦达在接受《经济》杂志采访时说,他现在手头资金并不紧张,对于风投的需求并不是那么迫切。眼下,他最想让尽可能多的人知道“脚斗士”这项赛事。
在此之前,吴彦达做过十几年的律师,并拥有自己的律师事务所。而后,转行房地产开发,当吴发觉“房地产暴利不可持续”时,便急流勇退,寻找下片“蓝海”。这次,吴选中了“脚斗士”。
来源“撞拐”
“脚斗士”源于中国一项古老的民间游戏,北方人多称之为“斗鸡”,南方俗名“撞拐”。据称,“撞拐”起源于5000多年前,来自于一种假面具舞蹈,也就是现代所称的“蚩尤戏”,最早在河北涿鹿一带流行。
名称各异,但玩法却大致相同――游戏者单腿直立,把另一条腿提起,弯成直角,用单手或双手抱住,呈“金鸡独立”状,而后双方蹦着相互撞击,谁先被撞倒或双脚分离则算输。
吴彦达不是凭借灵感选择“撞拐”的。2005年吴开始琢磨如何从中国的体育产业中掘金。他邀请多所高校配合研究体育项目,当时“撞拐”只是他们选中并进行测试的众多项目之一。
吴彦达首先将表演性、专业性较强、商业化难度大的项目排除出局。此前,有朋友劝吴不要往这个体育的无底洞里丢钱。吴也注意到国内足球、篮球投资失败的先例不胜枚举。但他相信,体育产业化市场前景广阔。
在经过一批专家筛选、论证后,吴选择了兼具草根性和民族性的“撞拐”,并给它起了个学名“脚斗士”。为什么会是撞拐呢?吴介绍,“撞拐”符合可商业化操作的体育项目的一些特点:真实性、对抗性、大众参与性。
并非所有传统民间游戏都适合现代赛事运作。吴彦达说,类似扭秧歌等就很难被列为比赛项目,因为表演性太强,而冲突性较弱。
反观近年来中国推动武术进入奥运项目,而迟迟没有得到国际奥委会批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武术的评判标准私人化、不够主观,胜负难断,表演性强于竞技性。
目前,“脚斗士”已在日本、韩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申请了商标注册和知识产权保护。吴彦达称,这是中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赛事。
专家论证报告表明,“脚斗士”竞技门槛低、大众参与度高;高水平选手腾空而起飞跃进攻,可将对方击出数米之外;对抗性强,比赛场面非常激烈,但伤害系数低于篮球。
在进行的1000多场比赛测试后,吴得出了“脚斗士不会诱发严重伤病”的结论。“脚斗士”以将对方击出场外或失去平衡为取胜目的,安全系数较高,既能给人带来搏击类运动的刺激和兴奋,又保证了身体的安全性,是身体伤害最小的搏击类运动。
“脚斗士的安全性是对传统搏击项目的一种突破,比拳击、散打等项目,它更容易为民众所接受。”吴表示,传统搏击类运动的高对抗性虽然能带来强烈的观赏效果,但往往以身体的伤害为代价。
吴形容“脚斗士”是老少皆宜的赛事。在论证报告认为,“脚斗士”的主要参与者集中在8到35岁年龄段人群。
在吴的推动下,国家体育主管单位和高层人士也认识到了“脚斗士”的文化和商业价值,并在公开场合表示了这一项目的可行性。
中国奥委会副主席张发强曾表示,“脚斗士”在民间流传有五千多年,而且它易学,易开展,对场地等条件要求都比较低,是一个容易推广,而且源自于生活,深受青少年喜爱的一项运动。
商业化改造
几经努力,2005年4月,吴彦达在香港注册了国际“脚斗士”联合会,这是世界“脚斗士”运动的最高组织机构。次年,由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CCTV-5和吴彦达开办的北京德道传媒有限公司组成的全国“脚斗士”大赛推广委员会成立。
“取得官方的支持非常重要。”吴彦达表示,如果没有国家体育总局的支持,在全国各地进行推广几乎难以想象。同时,这也从另一个侧印证了“脚斗士”的商业前景。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中国奥委会主席刘鹏就曾在公开场合表示,“脚斗士”是群众喜爱,易于参加,便于推广的一项好的群体活动。
“如果这个比赛项目普及了,被列入正式比赛项目也就顺其自然了。到时候,不是我们要成为专业体育项目,而是国际组织来邀请我们加入了。”吴彦达在回应外界关于”脚斗士”能否成为正式的比赛项目被吸纳进各级运动会时做了上述表示。
从2005年到2006年,吴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将“撞拐”包装成现代体育赛事。
首先是订立一系列章程。成立推广委员会,吴又组织专家先后完成了《“脚斗士”竞赛规则》、《“脚斗士”裁判法》、《“脚斗士”竞赛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课题的研究,并同时完成了《“脚斗士”比赛服装》、《“脚斗士”比赛用鞋》、《“脚斗士”比赛台》、《“脚斗士”纪念品》等课题的研究。
按照规则,“脚斗士”分为个人赛和团体赛。其中,个人赛又分为轻量级、中量级、重量级以及无差别级的“脚斗王”争霸。个人赛采取一对一的PK方式,七局四胜制。每局一分钟,采用交替攻擂的方式,攻擂方需在规定时间内,将对方击败,否则视为失败。在计分方面,跳起来进攻得三分,将对手挑翻在地得两分。
团体赛在规则制定上,借鉴了中国象棋的一些元素。对阵双方一如象棋中的红黑两方。每队各有8名队员:6名兵/卒,1名副将,1名主将(帅)。比赛共分为三个单元:兵卒对抗赛;兵卒挑战对方将帅赛和将帅挑战赛。全场比赛采用“之”字形复式竞赛法。
此后,吴开始着手建设教练员系统、裁判员系统、训练基地、俱乐部等系统。早在2005年,吴就先后在西安、石家庄、福州建立了三个”脚斗士”训练基地和30余个比赛场点,共进行了千余场比赛试验。
从2006年6月起,全国120余所高校的骨干教师参加了吴举办的“脚斗士”培训,三个月后,吴又组织了全国12所大学的骨干教师参加了“全国脚斗士裁判员培训班”。目前,“脚斗士”已经在全国100多所高校内得以顺利推广。
此后,吴彦达开始规划“脚斗士”的职业化模式。目前,已有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河北师范大学等12所高校建立了12支“脚斗士”俱乐部,并以职业俱乐部的市场化模式进行运作。
2006年8月起,由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CCTV-5、北京德道传媒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历时4个月的“2006全国首届脚斗士大赛”在全国六大分赛区(分为西北、华北、东北、华东、华南和西南赛区)成功举办。共有100余所重点院校,近10000名大学生参加分赛区的选拔比赛。
在CCTV-5播出总决赛,“脚斗士”的收视率在同期五十多个节目中排名第十一位,收视观众超过了世界职业拳王争霸赛。
吴彦达介绍说,现在从事“脚斗士”运动的选手都是半路出家,他们有练武术的、有练散打的,基本属于玩票性质。全国的12支俱乐部也都属于业务俱乐部,参加“脚斗士”比赛,尚不足以给选手带来丰厚的回报。
对此,“脚斗士”教练员王平清对此持乐观态度,他认为随着项目的成熟和健康发展,出现职业运动员是水到渠成的事。
为了在青少年中普及,“脚斗士”全国推广委员会正在采用电影、电视剧以及电子游戏等手段来宣传这项运动。据吴彦达透露,一部关于“脚斗士”的电影剧本已经完成,很快将进行拍摄。
盈利模式难题
目前,负责“脚斗士”项目的德道公司的员工不过二十余人,运作如此庞大的项目,人手显然不够。因此,项目外包与合作是吴彦达目前采取最多的运作手段。
2006年,首届全国首届“脚斗士”大赛在央视体育频道转播就是一次愉快的合作经历。通过中央电视台对多次对比赛相关活动进行了新闻和专题报道,极大提升了“脚斗士”的知名度。
吴透露,在2008年的赛事中,将会与更多地方电视台展开合作。目前,吴仍需向电视台支付转播费用。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缓慢的大环境让吴感到无奈。
2006年,全世界体育产业年产值超过4000亿美元,近年来仍以接近20%的速度递增。目前,美国的体育产业占GDP的百分比接近5%,成为美国三大产业之一。而在中国2006年的这一数据还不到0.3%。
自1990年亚运会之后,中国体育产业已经开始崭露其潜在的商业价值,但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规模仍然有限。
据悉,体育产业的盈利模式主要体现在赛事产品、体育产品两个方面。赛事产品主要包括赛事冠名及附属宣传赞助、俱乐部冠名、赛事门票、职业选手转、入会等。体育产品则涵盖了专用护具、运动鞋系列、服装系列、系列礼品、吉祥物等。
按照吴的描述,“脚斗士”产业将拥有足球、篮球等传统体育产业的所有盈利模式。据悉,德道传媒将陆续开发“脚斗士”体育、传媒、娱乐等相关三大产业。但目前,“脚斗士”的商业化运作只是刚刚开始。
香港华美集团是德道公司的“脚斗士”体育用品合作研发、生产商。该集团下属UPTOP公司主要从事鞋类、服装和箱包类外贸业务,为众多国际知名运动品牌的贴牌生产供货商。
该集团总裁孔思军介绍说,之所以选择与“脚斗士”进行战略合作,开发相关“脚斗士”体育及运动品牌,主要是考虑到“脚斗士”文化内涵深刻。但目前,在相关产品仍处于研发过程中。
对于“脚斗士”的利好消息是,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日益临近,中国需要向国外展示更多带有本民族特色的大众体育项目,而“脚斗士”的出现恰好迎合了这一需求。这也国家体育总局支持推广“脚斗士”的一个重要原因。
吴彦达显然也将奥运会视之为千载难逢的机遇,他计划在2008年奥运会前后,在全国分是个赛区举办第二届全国“脚斗士”大赛,借此增强影响力。但目前,“脚斗士”的知名度仍然局限大学校园内。
此外,全国性活动举办经验的匮乏也是一个重要制约因素。作为体育选秀的“脚斗士”,并未引起类似超级女生的全国轰动。仅依靠中央电视台的几次转播,其影响力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大幅提升。
对于“脚斗士”的宣传,德道公司表现出了明显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吸引风投资金的注入,加大广告经费投入势在必行。
篇2
关键词:校园电子商务;创业平台;管理
一、校园电子商务创业平台的定位
校园电子商务创业平台是一般商务平台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依托校园网固有的网络硬件,面向校园内的广大师生员工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商务平台。平台以“立足高校,服务校园”为宗旨,采取“线上订购,送货上门”的交易方式,学生和教职工在学校公共场所、教室、办公室及宿舍均可上网登录平台获取相应的商品和服务。学生可以作为商品销售者在平台上开设店铺、销售商品,也可以作为商品购买者在平台上搜索商品、购买商品,还能够作为平台的系统管理员管理和维护平台,实现专业实习、创业实践的目标。
二、校园电子商务创业平台的运营
1.运营模式
校园电子商务创业平台,是在学校创业教育中心及其相关部门的直接指导和支持下,以学生为主要参与对象,面向高校校园市场构建的一个致力于满足在校师生学习、生活、娱乐需求的商务平台。目前,很多高校已构建了校园电子商务网站,但由于对电子商务重视程度不够,或由于对电子商务定位不准确,或因为管理不科学等等诸多原因,使得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电子商务网站经营状况不容乐观,有的网站甚至难以维持下去。分析总结各校园电子商务平台运营的经验和教训来看,高校校园电子商务创业平台可以以创业教育为龙头,以校园电子商务为主体,校园综合共同发展的新型创业格局,即“创业教育+校园电子商务+校园综合”运营模式。
2.盈利模式
盈利模式,是探求企业利润来源、生产过程和产出方式的系统方法,是企业相对稳定和系统的盈利途径和方式,是关系到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同理,校园电子商务创业平台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盈利模式,维持、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按照电子商务的功用分类,校园电子商务创业平台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类。
(1)产品销售的盈利模式
如淘宝、卓越、当当等一些以交易为主导的电子商务零售企业,通过互联网在网上从事实物交易的高效率、低成本的销售方式,越来越受到当下人们的喜爱。校园电子商务创业团队可以以校园电子商务网站平台为窗口,向广大学生提供与日常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寝居用品、学习用具、电脑配件等商品的在线零售,通过交易产生收益。
(2)服务费用的盈利模式
服务费用盈利模式,是提供某种服务去满足客户的特定需求,是通过收取服务本身的价值费用产生收益。校园市场上可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在线提供的服务是多种多样的:如来自于商家的吸引学生眼球的广告收费,手机或一卡通的充值服务,自行车、烧烤工具等休闲娱乐工具的租赁服务,火车票、学习资料等的代购服务,网上格子铺的代售服务,学生户档关系的代办服务等。
(3)交易费用的盈利模式
交易费用即佣金。交易费用模式是指校园电子商务创业平台(网站)为交易的双方提供一个交易的平台,促成买卖双方的交易并从中抽取一定的交易费用作为收入来源。适用这种盈利模式的产品和服务主要有:家教、兼职、在线旅游等社区服务信息,报纸电子版内容、研究报告、音乐电影等数字产品等,这些产品和服务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它能提供给用户高质量的信息内容。
三、校园电子商务创业平台的实施与推广
1.组织管理
要保证校园电子商务创业平台良性运转,就必须要有一支工作热情、技术过硬、责任心强的团队,来负责校园电子商务创业平台的系统维护、物流配送、客户服务、财务核算等系统运营和管理工作;同时,还应聘请专业导师、校外专家技术问题、日常管理等给予指导和帮助。建立健全校园电子商务创业平台的组管理,设立以下几个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1)策划部:规划、指导校园电子商务创业平台网站的构建,策划网站平台、商品及服务的宣传推广方案
(2)技术部:开发、运行和维护校园电子商务创业平台网站,保证网站的正常工作和服务
(3)物流部:管理库存,组织货物运送
(4)市场部:收集、分析、整理市场信息,宣传推广校园电子商务网站,进一步开拓市场,提高销售业绩
(5)人力资源部:选聘、管理团队成员,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6)财务部:负责平台日常财务核算、管理,做到收支两条线
校园电子商务创业平台实行扁平化管理,各部门之间相互交流更加容易,减少信息流通环节,较多时间被利用进行协调和解决分歧,管理效率高。
2.推广策略
电子商务网站数量众多,同类的网站竞争激烈,因而要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如何推广网站就成为平台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⑴讲座型
定期邀请专家学者、电子商务创业成功人士来校举办有关电子商务创业的相关讲座,普及电子商务知识,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了解电子商务创业模式,帮助大家寻找确定电子商务创业的方向,并逐渐建立起对电子商务创业的信心。
⑵比赛型
新浪博客刚推出时,通过开展博客大赛吸引大家的眼球,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校园电子商务创业平台的宣传推广,可以通过举办电子商务专业赛事,如举办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挑战赛的校园选拔赛,竞赛获奖团队可获得一定的创业专项基金用于校园电子商务创业平台的网络创业,此举大大激发了大学生对电子商务创业的兴趣;此外,将校园电子商务创业平台指定为校级比赛:如物流设计大赛、市场营销大赛等大赛的竞赛平台,提高广大师生对校园电子商务创业平台的关注度。
⑶论坛型
在校园电子商务创业平台上开通BBS,专门设置“大学生活”、“就业导航”、“创业驿站”、“心情故事”等板块,吸引大学生登陆BBS发表自己的看法,交流思想;再比如,举办校园十佳歌手大赛时,设置“最受欢迎网络歌手”奖项,并将网络投票系统放在校园电子商务创业平台上,吸引广大师生登录平台网站为他们喜欢的校园歌手在线投票,从而快速提高平台的校园知名度。
⑷促销型
有调查结果表明,有27.3%的大学生出于节约费用的考虑选择了网上购物,因此,校园电子商务创业平手各网络商家,每隔一段时间就举行一次促销活动,采取强有吸引力的价格策略,必能吸引大学生消费者,并形成回头客,提高网站的黏度。
⑸广告型
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对校园电子商务创业平台的宣传力度。
①线上宣传。将校园电子商务创业平台网站的首页设置为学校公共实验室电脑的浏览器主页,增加平台的曝光率,提高平台的知名度;同时开设飞信、QQ群、微博等网络信息平台,定期对全校师生宣传校园电子商务平台的相关活动,提高广大师生对该平台的关注度。
②线下宣传。通过悬挂宣传条幅、放置广告指示牌、出版《校园电子商务资讯》刊物等方式,对校园电子商务创业平台的功能、商品和服务信息以及促销活动等信息进行广告宣传,做到线上线下宣传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杨晓琳.校园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改进策略.消费导刊,2009(18)
[2]杜江萍.校园电子商务模式探析.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5)
[3]黄立新,袁翔珠.开展校园电子商务的对策.经济论坛,2005(37)
[4]粟卫红.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校园电子商务实践平台的构建的探讨.电子商务,2011(6)
篇3
本文作者从运营、业务、盈利模式及内容建设等角度,对CMMB的业务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热忱期待您就CMMB相关话题发表观点!来稿请发.cn
[摘要]本文就移动多媒体广播的运营模式、产业链、盈利模式、内容建设及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CMMB合作运营 业务
由于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涉及广电、移动两大运营商及多种网络结构,运营复杂,因此其运作模式需要进行深入探索。
1 合作运营:利大于弊
虽然合作运营有一定难度,但从广播电视的发展及三网融合的大趋势来看,合作运营利大于弊。
1.广电独立运营模式
该模式是指广电运营商利用数字广播电视网,向手机等小型接收终端提供单向广播电视业务的运营手段。优势为业务质量及接收效果较好,且非常适合传输长时段的实时电视节目,但存在如下缺点:
(1)互动能力弱,商业模式单一。由于其独立利用广播网络提供多媒体业务,因此无法提供节目定制及互动等个性化服务,只能沿用传统电视的商业模式,即盈利来源为按频道收取月租及广告费。
(2)室内接收存在一定问题。由于手机等移动接收终端的接收灵敏度低于传统电视机,故其对网络覆盖的要求较高,特别是室内接收。
(3)用户认证问题无法解决。由于没有上行网络的支持,用户的身份信息不能传递给前端,因此系统无法对用户进行身份认证。
(5)计费和收费问题。由于不能对用户进行身份识别,因而也就不能按用户进行计费。
2.合作运营模式
合作运营即利用广电的卫星及地面传输网络传送广播式电视节目,利用移动的蜂窝网络进行用户互动。其中广电网络实现内容管理、加密、广播等功能;移动网络实现用户认证、业务订购、计费、互动等功能。
该模式的优势为:管理精确、成本效率高,同时可通过与用户的互动,提高节目内容的收视率。但这种模式的实现难度较大:首先,共同参与使得产业链链主不明确,合作及协商的成本均较高;其次,网络管理难度大,且容易出现利益分配不平衡等问题。
2 如何推进CMMB产业链发展?
尚处于市场培育期的CMMB业务,面临终端、网络、内容、商业模式等诸多瓶颈,如何推进相关产业链共同发展是广电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CMMB的完整产业链包括手机生产商、广电运营商(包括中央和地方)、移动运营商、增值服务提供商及终端用户等环节。产业链的健康发展与完善,需要产业各环节的共同参与和合作,并建立切实可行的商业模式。笔者认为,作为CMMB业务的主导者,广电促进CMMB相关产业链发展可采用以下几种模式(见表1)。
3 业务及盈利模式思考
个性及互动是CMMB业务与传统电视业务最本质的区别,如何针对这些特性推出更有吸引力的业务及商业盈利模式,是广电运营商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
1.CMMB业务预测
由于CMMB既具有数字电视业务的共性又具有小型移动终端的个性,因此笔者预测未来的CMMB业务将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实时新闻、大型活动直播;
体育竞赛(如足球射门)的精彩点播;
交通导航服务(直接告知驾车人前方路况);
互动教学(如使用户利用坐车时间学习英语等);
“量身定做”MTV;
实时股票行情提供;
手机电视短信服务(短信内容含文字、清晰的活动图像及悦耳的声音等)。
2.盈利模式
与传统电视业务相比,CMMB业务将有更多的盈利模式。根据国内外手机电视运营的情况及对市场的调查分析,笔者总结出如下几种盈利模式
(1)用户订阅模式(包括包月及计次两种模式)
包月制:包月制主要针对大众型用户,内容以新闻及娱乐、影视类节目为主。包月制能够长期有效地吸引用户使用,在资费上也可以为高、中、低档用户提供不同费用、不同内容的套餐服务。笔者认为,在业务开展初期,应保留一些免费节目,以圈住CMMB终端用户群,不要急于加密。
计次制:即按点播下载次数进行计费,为用户提供一次性或有限次数的视频资讯服务。其用户群为对该部分内容有特定需求的用户。内容以特定的资讯及影视服务为主,如影视大片,如可在终端上提供与院线同步的播放服务。
(2)广告盈利模式
CMMB的商业广告可与电视节目捆绑推广,也可开辟专门的分类广告频道,还可以部分借鉴互联网广告的模式。如个性化是CMMB终端(尤其是手机)的优势,运营商对用户的消费行为进行挖掘,积累一定的数据后,可把广告与用户的个性需求结合起来。当CMMB终端用户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可以尝试开发更多新的增值服务,如利用广告插播系统及用户管理系统,根据用户喜好向目标客户播放不同类型的广告,收入来源即可是用户对分类广告的有偿收视费,也可作为用户获得其它服务的附加条件。如收看一定时间量的广告可获得相应积分,以此支付随容费用。具体的收入模式见表2。
(3)增值服务模式
购物频道模式:根据国内外电视购物频道及互联网购物交易平台的运营实践来看,购物频道将成为CMMB重要的增值业务模式。如用户在CMMB终端收看音乐节目时,可通过相关介绍购买节目录像、歌曲或类似于手机铃声的片段,还可通过订阅或在线点播获得音像制品的数字媒体产品,运营商可通过与音像制作公司进行销售分成,分享用户的订阅费、点播费。
数据广播模式:数据广播作为广电特有业务,有线数字电视运营商对其寄予了较高期望值,结果却不尽人意,其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数据广播不太适合客厅中集体浏览。但对于CMMB个人用户来说,其显然更有用武之地:如可为用户提供衣食住行和教育、医疗、法律等方面的服务;通过建立数字化、个性化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有偿的信息和联络,同时与这些服务的提供者分享利润;通过用户数据库,帮助相关在线销售型企业锁定目标客户群,从而获得增值服务费。
4 内容建设:CMMB生存基点
内容是媒体生存发展的核心,如何为用户提供有吸引力的内容,对CMMB这样的新型媒体来说尤为重要。
笔者认为,CMMB的内容建设应满足多样性、调整性、差异性和翻新性要求。
多样性:CMMB平台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可吸收和集成各种优势内容资源,用一流的内容来带动平台的成长,以形成竞争优势。这方面,上海文广基于移动通信网的手机电视运营带给我们一些启示:首先,联合国际一流的传媒机构(如与新闻集团、探索频道、环球唱片等)开展合作。其次,购买重大体育赛事版权。第三,在终端平台上提供多个精彩频道。如与环球音乐及SONY-BMG合作的“音乐专题频道”,与东方卫视合作的“东方流行风频道”及与TVB合作的“TVB明星频道”等。第四,上精品栏目。如策划制作手机电视贺岁剧《新年星事》及互动情景剧《白骨精外传》,推出“加油好男儿”、“2005上海大师杯”、“我型我秀”等有影响力的栏目。
调整性:内容建设的重要一环为内容调整,每日调整投入太大,且不易锁定目标用户群,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在一定时间段内,对用户选择的内容进行统一分析,根据情况以日为单位进行个别节目调整,以月为单位进行栏目调整,以年度为单位进行电子业务指南页面调整。
差异性:即针对目标人群推出差异化的套餐组合。对运营商而言,套餐的最大优势是可维持相对稳定的ARPU值;对用户而言,套餐选择可享受更专业化的服务,且费用更优惠。
翻新性:在节目资源丰富的情况下,使各节目都能获得用户的关注,较有效的做法为:
a.节目的“物理性”翻新。即在栏目菜单、界面风格相对固化的情况下,不断变换节目的排列次序,同时将互动点播率高的节目保持在相对优先、第一时间到达的位置,使之易于查找。
b.节目的“化学性”翻新。即从看似零散的节目中提炼主题,加以精心组合后以专题形式推荐给用户。如将奥斯卡最新获奖影片与往届奥斯卡的经典影片组合为一个专题,并重新命名。
5 有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广电来说,要顺利实施CMMB业务运营,还有很多道坎需要跨越。
未来,CMMB业务的顺利开展将面临以下几类问题:
管理问题:中央和地方在广播及通信领域一般均有不同的要求,由不同的政府部门来管理,并对相应领域的企业有严格的限制,这增加了管理CMMB业务的难度。
资源问题:模拟电视完全关闭后,如何分配空闲出的数百兆频率资源(VHF、UHF)?
漫游问题:由于电信为全国一张网,管理服务体系统一;而广电网络为地方各自独立经营,单独由广电系统发展CMMB业务在漫游中不可避免将带来收费定价等一系列问题。
篇4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之内,wNv是中国电子竞技的旗帜。为什么wNv能够成为中国电子竞技的旗帜,最大的原因在于wNv取得了WEGⅢ的冠军。这算得上是中国男子CS项目的第一个世界冠军,虽然比起Swan5的CPL西班牙站女子项目冠军,从赛事分量上来说.差距并不大。但是swan5的冠军甚至没有在国内引起过多少涟漪,而wNv.gm则从此走上了神坛.成为一众狂热的Fans顶礼膜拜的偶像。
而凭借着WEGⅢ的冠军,Intel赞助wNv随即进入了紧锣密鼓的最后流程阶段。WEGⅢ上wNv引发的万众狂欢场面,也让赞助商对wNv的价值有了更高的期许。实际上Intel赞助wNv的事宜早在2005年的7月份就已经开始接触了,但是对于赞助对象选择颇为苛刻的Intel一直到了2005年的12月才下定决心,WEGⅢ的冠军,可以说是改变了wNv命运的一个冠军。
虽然说WEGⅢ让Intel这样的大企业下定决心赞助wNv,但“唯成绩论”的烙印也由此打上wNv的经营思路。尽管在2006年初,wNv与zemic的赞助会上,wNv现任CEO李杰掷地有声的表示“2006年wNv将在商业模式上展开新的尝试”。但是一年转瞬即过,wNv的各个商业项目――Kappa联合推出的队服,TCL联合推出的品牌机等等都未见出色的盈利回报。
wNv的商业思路回顾
其实在2005年年末之前的wNv很难称得上有什么特别的商业思路。当时的wNv属于东方亿德有限公司,其投资方与北京亿赛星光信息服务责任有限公司(Esai.cn)的投资方为同一人。此人为一名张姓的女士,其主业是通讯行业。在2003年的时候入行电子竞技,投资目的和商业模式较为神秘。但是从2003至2005年,wNv每年数百万的纯投入却是不争的事实。
在早些年,wNv有富贵兵团的称号。当时的电子竞技俱乐部都只能依托于网吧生存,大多数处于吃了上顿愁下顿的阶段,而此时的wNv拥有着优越的待遇,以及最重要的,投资方异常坚定的信心。这种坚定的信心使得wNv在近两年的时间中,过着令业内同行极度羡慕的衣食无忧的生活。同时正是这种稳定使得wNv能够在成绩上逐渐有了起色,从无到有,从国内冠军到世界冠军。
微炒的平衡
但直至2006年初通过股权方面的变动,张姓投资人退出wNv之时,其之前为wNv所投入的资金据业内推测基本属于打了水漂。在竞赛上确实打造出了一支王牌的队伍,但是在商业上,wNv基本属于一无所获的局面。虽然确实已经初步确立了wNv的品牌价值,但是对其开发的力度不足,开发的角度有待商榷。在wNv从2004年到2005年成绩的兴盛期中,wNv在商业上就面临着自身造血能力不足,没有明晰的商业盈利模式以及私人投资的不稳定性等种种巨大隐忧。而这正是wNv在2006所希望改变的地方。
在2006年,wNv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局面。一方面通过股权的置换方式的资本变更使得wNv在财力上比之过去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另一方面这次的资本由于属性问题比之以往更加看重回报收益。因此对于wNv旗下的选手来说,在2006年一方面要确保成绩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要开始向一些商业活动进行倾斜。
对于过去在竞训方面颇有心得的wNv来说,在2006他们必须要在商业行为和品牌建设上花费更多的心思。事实上,作为竞技体育来说,成绩是很难保证稳定的。因此如何把wNv这个源自冠军的品牌导向到一个独立成型的竞技精神式的品牌,从而依托这个品牌走上长远发展并且相对稳定的道路成为了摆在wNv面前最大的难题。
然而,从即将过去的2006来看,wNv的转型其实并不成功。从某种角度上来说,wNv可以说在做一件业内从未有人做过的事情,仅凭这一点,wNv的勇气就值得我们尊敬。但是,对于以“勇气+智慧=胜利”为信条的wNv来说,2006年,他们显然欠缺了一些智慧,没有能够把握住成绩与商业之间的微妙平衡。
赞助商的选择
从2003年至今,wNv的赞助商系列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但是回顾wNv选择赞助商的历程,笔者认为其中还是有颇多值得商榷之处。
2003年的wNv是没有赞助商的。当时wNv与Esai.cn同属于一个资方,因此在新闻报道能够对wNv有所支持。同时在2003年至2005年年中,由于Esai.cn赛事部(作为网络媒体的Esai确实有赛事部,而且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Esai赛事部承接了中国绝大部分的赛事执行。)的存在,加之其与wNv都是隶属于同一个老板的关系,因此外界对wNv也是颇多猜疑之词。
时至2005.wNv才迎来了第一个正式意义上的赞助商――Soft Trading,作为一家生产外设为主的厂商,soft Trad―ing把进入中国大陆的第一个合作对象选择为wNv,也与wNv在2004年至2005年中成绩逐渐提高有很大的关系。随着成绩的日渐出色,wNv在赞助商的接洽过程中也开始逐渐占据主动地位。
2005年年末,wNv获得WEG Ⅲ的冠军。在2006年新年即将来临之际wNv举办了圣诞狂欢夜活动。这个时候,活动的招贴海报上已然出现了6家赞助商的身影,其中既包括Kappa这样的公司,也包括一些年度预算可能还不到50万的电子竞技相关公司。wNv在这个时期的思路是来者不拒,视利益多少来确定体现权重。这个时期wNv的新闻稿一般都会以感谢一长串赞助商为结尾。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时期wNv虽然赞助商为数很多,但是真正有分量的赞助并不多。很多企业是采取资源交换的形式进入到wNv的赞助商行列中的。这样造成的后果有两个,一是真正的收益不多,另外一个就是来者不拒的态度使得wNv的品牌在一开始就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建立――试想一下一支能够代表中国电子竞技的队伍竟然有一些身份是否合法都还有存有疑问的赞助商,未免也太低估了wNv的自身价值。当时就曾经有业内人士跟wNv的管理层就此进行过沟通,指出“Intel这样的公司肯定是不愿意自己的logo与这些合法与否都不知道的公司logo出现在同一件队服上的”。
品牌该如何建立?
正如同笔者在上期杂志中撰文指出的那样,“中国社会主流对游戏的巨大道德批判一直没有停止,而电子竞技行业正凭借体育意义艰难树立着正面形象。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些职业选手的表现将直接影响到社会主流对于电子竞技人群的属性判断。”作为中国电子竞技的“旗帜”一样,在公共品牌塑造上,wNv可以说是很不成功。
举一个特别简单的例子,2005年WCG中国区wNv.cn夺冠,队员中有人身着大花裤衩上台领奖。2006年WCG新闻会,向希望小学学生捐赠图书,依然有队员身着奇装异服。2006年的WGT,wNv的war3选手穿着拖鞋上舞台比赛……
“社会主流,那些穿衬衣打领带的人仕会根据这个圈内最顶尖的选手来判断整个圈子的属性,从而影响到电子竞技在整个社会舆论中的地位以及将来的发展空间。”,这句话放到wNv身上其实非常贴切。wNv作为中国电子竞技的旗帜性队伍,自然需要在面对公众以及媒体的时候承担更大的责任,承受更多挑剔的目光。
篇5
免费运营与不影响游戏平衡的盈利模式是《英雄联盟》的一大法宝,它对基础操作的简化,让更多玩家能够快速上手体验到竞技乐趣;《英雄联盟》的道具、英雄在设计之初就极力避免了复杂的游戏机制;全年龄向的设定,各种风格的英雄并存,充满诚意的细节,都是《英雄联盟》广纳玩家的基础。下面通过对2012年《英雄联盟》重大事件盘点,一同了解它的蜕变过程。
最具行业影响力的游戏设计
最高30万人同区匹配的天梯系统提供了优秀的用户体验,极大程度地杜绝了秒退、中退与不公平的“黑店”,同时让玩家无需长时间等待即可开始游戏,开创性的匹配系统被越来越多的强竞技型游戏所模仿。
友好的新手进阶设计力争让曾经的DOTA的玩家、普通网游玩家、休闲游戏玩家、动作游戏玩家甚至没有游戏经验的玩家都可以轻松、顺畅的体验《英雄联盟》,大量的女性玩家、从未有过竞技游戏经验的玩家都因为《英雄联盟》而成为竞技新星。
《英雄联盟》倾注全力杜绝外挂,以高安全标准维护每一场游戏的公正与公平,对外挂和作弊者严惩不贷。LOL超级火爆的同时拥有安全的游戏环境在中国游戏圈中成为一朵奇葩。
《英雄联盟》从研发团队到运营团队,无时无刻不守候在玩家聚集的地方,衷心聆听玩家声音,运营过程中以玩家为中心的游戏内容持续改进;每次版本迭代都是游戏体验的跃进升级。许多来自玩家的精妙点子最终也在游戏内得以实现,被称为游戏业界的楷模。
在《英雄联盟》中,上百位英雄和数百件精美皮肤蕴涵世界文化,玩家能领略到欧美魔幻、罗马史诗、暗黑哥特、蒸汽朋克、科技、海盗、卡通、忍者、埃及、印加等等各种不同的地域文化,尤其是专为中国玩家所设计的多款中国风格的英雄深入人心。
《英雄联盟》开创性的收费模式同样也为中国网游行业甚至世界网游带来全新的思路,英雄皮肤销售的商业化模式技能满足玩家个性化的需求,同时能兼顾游戏平衡,分析人士认为,《英雄联盟》的这种收费模式已经开始影响未来同类型的网游的运营。
《英雄联盟》研发公司Riot Games对英雄的设计格外用心,100余个英雄各有特色,宏大的故事背景,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他们不仅有着不同台词、动作,就连死亡时的姿势也是各不相同。
《英雄联盟》年度十大事件
《英雄联盟》通过准确的游戏定位以及丰富的互动性为玩家带来了激爽英雄对决体验。2012年初,《英雄联盟》不仅以全球月度活跃用户达1100万以上,冲破了当时《魔兽世界》订阅付费用户数1030万的火爆记录,同时也在不断对自身游戏品质进行着炼化。
2012年4月27日,玩家期待已久的观察模式(Spectator Mode)正式上线。
2012年5月23日,《英雄联盟》标准5V5地图召唤师峡谷(Summoner's Rift)更新,地图上的野怪与NPC有了新的模型与动画,全局贴图更细腻,加上陆续更新的英雄模型跟英雄壁纸,使《英雄联盟》的图形设计又上一个档次。
为提供良好的游戏环境,让身临其境的玩家亲自面对召唤师们的投诉,以评估每个被投诉者的案子,《英雄联盟》也于2012年5月30日开启了议事大厅。
2012年7月21日,《英雄联盟》重磅首款自成长型概念皮肤“未来战士伊泽瑞尔”,游戏中,伊泽瑞尔不仅可以通过战术喷气背包进行浮空动作,还能够运用能量级扫描仪、全息影像装置对战场勘察。自成长型作战服使得伊泽瑞尔的全身装备可根据人物等级的提升而变得更为华丽,粒子特效招式也让伊泽瑞尔显得英气逼人。
2012年8月,由奥运冠军为创意源头的英雄体走红网络,在全国学生开学期间达到。由“英雄体”引发的英雄文化现象传递着正能量,也吸引了不少业内人士和学者的讨论。从为不是冠军的“英雄”喝彩,到“平凡英雄”感动无数网友,朴实的语言配上感人的图片,英雄体传递出正能量,蕴藏在语言中的感恩、进取等积极内涵,正是它们的真正价值所在。此次《英雄联盟》公益营销引发了非常积极正面的互动。央视新科动漫频道总策划杨超、奔驰公司总部商务车部门主管刘晓毅、独立学者杜建国、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海波论经济等专家也对其进行了高度评价。
2012年9月,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不少网友纷纷在微博上晒出《英雄联盟》创意地铁广告照片,并陆陆续续引发更多网友的参与热议,更有网友爆料,深圳地铁四号线通体被装饰成“英雄联盟号列车”,不少人惊呼:“太碉堡了,让人热血沸腾。”如此霸气广告,业界尚属首例。毫无疑问,此举为《英雄联盟》公测1周年狂欢盛典赚足了眼球。
为庆祝国服公测一周年同时回馈广大玩家,《英雄联盟》于2012年9月22日举办了线下周年狂欢盛典。从盛典现场设计、盛典规模、涉及的玩家范围,到邀请的嘉宾量级,都证明这是在网游历史上首个如此高规格、国际化、单款产品举办的玩家狂欢盛会。
此番,作为活动现场唯一收入来源的周边收入被《英雄联盟》全数赠予公益组织“爱心联盟”,用来给数以千计的偏远山区的儿童建造“梦想空间”――配备优质教师、书籍、文具等的多媒体教室。LOL负责人表示,《英雄联盟》不仅是给玩家提供娱乐的平台,也同样在倡导社会公益,许多有爱心和社会责任感的玩家也可以通过这个渠道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同时收获更大的快乐。
《英雄联盟》第二赛季全球冠军赛总决赛于北京时间2012年10月14日上午在美国洛杉矶拉开战幕,最终台湾TPA击败韩国战队夺冠。观看总决赛网络直播的最高在线超过1,154,000人――这也创造了电竞史上直播观看人数的最高记录。其史无前例的高额奖金和全球范围的选拔,使得该赛事被业内人士公认为历史上最大的电竞比赛项目之一,第二赛季总决赛全球收看数据也从侧面印证LOL在世界范围引发了电竞赛季的新潮流。
篇6
上市公司近年来争相跨界体育产业,传统的运动鞋服制造企业贵人鸟也来赶潮。资料显示,2014年以来,贵人鸟已经多次动用“大手笔”资金布局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竞赛经营业和体育运动服务业三大体育子产业的多个细分领域,企图打造成为“国内体育产业第一公司”。
理想很丰满,而且很遥远。在2016年半年报中,贵人鸟营业收入全部来自于传统的鞋服制造业务,公司体育产业业务对营业收入的贡献却为0。对此,有业内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贵人鸟在体育领域的转型尝试虽然不能盲目看衰,但国内的体育产业尚未进入“收获期”。那么,贵人鸟是否正陷入一个“美丽陷阱”?
买健身公司引监管问询
最近,上交所向贵人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贵人鸟”)下发《问询函》,涉及该公司近期的一项并购。今年3月12日晚间,贵人鸟披露公告称,拟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相结合方式收购威康健身,标的资产的交易价格初步确定为27亿元,交易完成后,贵人鸟将持有威康健身100%的股权,威康健身成为贵人鸟的全资子公司。通过此次收购,贵人鸟的业务将扩展至体育健身领域。
据了解,威康健身旗下的威尔士健身会所主要分布在上海、北京、重庆、杭州等国内一、二线的核心城市。威尔士在北京地区的一位会籍顾问对记者表示,威尔士最早起家于上海,最近几年才开始进入北京市场,目前威尔士在北京地区只有4家健身会所,分别分布于朝阳门、建国门、西红门和东方新天地,不过她同时表示:“威尔士在北京门店的拓展速度还是很快的,4月还会有一家新店将在木樨园开业,今年下半年威尔士将在北京新开3到5家新店。”至于单店收益情况,该顾问并不了解。
根据交易预案,威康健身在2015年和2016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5.16亿元和7.43亿元,两年分别实现净利润1983.72万元和4839.51万元,2016年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43.84%和141.86%。对此,预案解释称,2016年营业收入增长超过30%的原因是2014年及2015年新开门店较多,这些新开门店营业收入在2016年得以释放,不过威康健身净利润的高增长原因却无法从当前披露的预案中找到答案。
对此,上交所在3月25日下发的《问询函》中就威康健身的财务真实性、现金的内部控制、会员的身份信息等数据进行了问询,并要求贵人鸟结合行业发展状况及经营模式,进一步说明标的资产的核心竞争力及其未来盈利快速增长的可持续性。不过,截至记者发稿,贵人鸟并未就此作出回应。
在并购标的被监管层问询的同时,贵人鸟拟将公司注册名称变更为“全能体育股份有限公司”一事,也在一天之内由“更名公告”变为“取消本次更名事项”。有分析认为,贵人鸟取消更名的原因是担心因更名规则趋严导致申报无法通过。
主业“失守”
据了解,贵人鸟起家于传统运动鞋服生产业务,与大部分本土品牌相似,公司旗下的鞋服产品大多定位于国内的三、四线城市。贵人鸟解释称,由于三、四线城市居民平均收入低于一线城市,消费者价格敏感度相对较高,因此国内部分运动品牌重点布局于三、四线城市市场,并通过集中的营销网络布局,适合三、四线城市消费者的定价策略,有针对性的市场营销推广和紧跟潮流的研发设计理念在三、四线城市逐渐发展壮大。
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3年,贵人鸟渠道端的门店数量分别由4027家扩张到了5560家,而零售终端总面积也实现同步增长,由28.21万平方米扩张到42万平方米。在销售渠道迅速拓展的同时,贵人鸟的业绩也被一步步地带动起来。记者注意到,2010年至2012年,贵人鸟业绩实现大幅增长,营业收入由15.35亿元增长至28.55亿元,增幅达85.99%,而净利润则由2.22亿元增长至5.28亿元,增幅达137.83%(见表1)。
不过,贵人鸟似乎在前期扩张的过程中“用力过猛”,在2014年上市之后,贵人鸟的门店数量开始出现大规模萎缩。记者翻阅公司2013年至2016年上半年的财报后发现,贵人鸟在国内布局的门店家数一路下滑,已经由2013年时的5560家下滑至2016年上半年的4313家。其中,曾经被贵人鸟“引以为傲”的三、四线城市的门店数量下滑幅度十分明显,分别由2013年时的超过2092家、2135家门店,下滑至2016年上半年的1621家、1422家(见表2),而与之对应的是,贵人鸟在2013年结束了高速增长,当年的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5.74%,净利润下降19.79%,而到了2014年,贵人鸟的业绩继续面临调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纷纷回落至2011年之前的盈利水平(见表1)。
针对门店数量萎缩和业绩下滑的窘境,记者以投资者身份致电贵人鸟,对方表示,“纺织鞋服行业发展到现在,已经由粗放式的扩张转变为精细化管理,过去抢占市场份额的做法已经淘汰。目前,我们更加看重的是品牌的健康程度,没有活力和效益的门店我们自然会选择关闭。”
也是在2014年,贵人鸟提出对公司发展战略进行升级,从“传统运动鞋服行业经营”向“以体育服饰用品制造为基础,多种体育产业形态协调发展的体育产业化集团”升级,同时寻找盈利模式清晰的并购标的进行资源整合。贵人鸟高级顾问陈奕此前曾对外高调表示:“我们想做的是国内体育产业第一公司。”
就此,关键之道体育咨询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张庆对记者表示:“在传统运动鞋服领域,一些如‘亚瑟士’等专业运动品牌深受消费者欢迎,而反观贵人鸟却处于本土运动品牌的二线,与其说它是运动品牌,不如说它是有运动特质的休闲品牌。”他认为,这种非专业化让贵人鸟的产品被替代的可能性大增,在这种背景下贵人鸟的转型,既可以说是主动求变,也是一种无奈之举。
漫长的盈利实现周期
在外界看来,贵人鸟在体育产业上的探索声势较大、结果寥寥。2015年1月,贵人鸟入股虎扑体育,双方合作设立体育产业基金,总规模20亿元,基金将重点关注O2O体育运营、体育培训与个人健身服务、智能设备、体育网络媒体和社区平台等细分领域。
“牵手”虎扑之后,贵人鸟的转型步伐加快――同年4月20日,贵人鸟全资子公司贵人鸟(香港)有限公司对西班牙足球经纪公司The Best Of You Sports(BOY)投资2000万欧元,完成增资后,贵人鸟将成为BOY的第一大股东,进而完善公司在足球领域的布局;一个月之后的5月21日,贵人鸟斥资2亿元联合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布局校园体育赛事资源;在2016年,贵人鸟除了计划收购上述威康健身之外,还收购了体育运动产品零售商杰之行和名鞋库,以推动公司对运动鞋服销售渠道的全面布局。
记者在查阅贵人鸟2016年半年报后却发现,虽然贵人鸟自2014年就开始确立转型,并动用“大手笔”先后布局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竞赛经营业和体育运动服务业三大体育子产业的多个细分领域,但两年过去了,贵人鸟的营业收入至今仍然全部来自于传统的鞋服行业。
难道贵人鸟在给投资者们讲一个美好的资本故事?对此,上述贵人鸟内部人士对记者解释称,目前贵人鸟的转型是以传统的鞋服业务为基础,多元体育产业协同发展,所以目前贵人鸟的盈利来源仍然以鞋服业务为主。但他向记者透露,公司2016年年报将在今年4月底披露,届时就可以将2016年所投资的杰之行和名鞋库的利润纳入公司报表范围,享受到前期所投资的部分利润。不过,当记者问及其他体育业务何时实现盈利时,对方并未给出明确答案,只是表示:“体育产业有一定的投资周期,具体多久能够实现利润,目前我也不知道。”
对于体育产业的盈利周期问题,张庆也有他的看法。他对记者说,我国的体育产业目前还只是耕种的季节,收割的季节尚未到来。
因此,对于贵人鸟的跨界转型,张庆并不认为应该盲目看衰其在体育领域的尝试。他对记者说,贵人鸟原来鞋服主业的“天花板”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把上市融资来的钱全部投向主业,我反而不乐观,贵人鸟通过资本驱动,延长产业链,对外可以给投资者一个想象空间,对内也可以为自己的下一步发展进行提前布局”。
篇7
2008年,在鸟巢9万人以及全世界数亿观众的注视下,奥运会和世锦赛冠军刘翔以伤退这种令人意外的方式退出了卫冕之旅,就此挥别北京奥运会。
刘翔的退出使得比赛在他的粉丝眼里黯然失色。据说当时那场比赛的票价已经炒到了上万元!当时有外媒评价:中国也有体育英雄,他们的观众也有着极其浓厚的体育英雄情结!
在“体育也疯狂”的太平洋彼岸的美国,那里也同样有层出不穷的体育英雄,人们也为此花费相当数额的金钱前去现场为英雄们摇旗呐喊:对于每年度的“超级碗”比赛,即便是愿意花钱,还不一定如愿,必须要提前34年,据说2044年之前的“超级碗”比赛球票已经售罄。
因此,在家看比赛成为不能身临现场的大多数美国粉丝的无奈选择。美国有200多家电视网转播体育比赛,NBC电视台给出的数据显示:美国橄榄球大赛联盟周,同步的电视转播可以吸引2000万名观众,而对于那些囊中羞涩的人来说,花几美元“宅在”家里享受体育比赛带来的激情远远大过于在商场中购物带来的。
9・11后,当时小布什鼓励国人去旅游、消费和看棒球比赛,前纽约市长鲁道夫・朱利安尼曾经说道:2001的秋天,只有两件事情能够让我远离那个噩梦,一个是棒球,二是我儿子的足球比赛;只有在观看这些比赛时,哪怕只有15分钟、20分钟,我都能觉得自己似乎又回到了正常状态。
正因为全民对体育的狂热,2007年的金融危机让美国很多产业遭受打击,但是体育产业毫发未伤:2008年,美国人自豪地宣称体育产业年产值为4410亿美元,相当于挪威整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
但数据显示,在太平洋此岸的中国,2009年全国体育产值仅200亿元人民币,其中88%收入来自于服装类消费收入,真正由体育赛事及体育运动中创造的产值少得可以忽略不及。
中国人对体育并不缺乏激情与疯狂,十几亿中国人的大市场,为什么其体育产业却如此赢弱?
美国体育产业的成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各项体育运动中锻造的体育英雄是这个产业的摇钱树;全民体育疯狂是这一产业最为坚实的基础(2010年美国有6000多万青少年参加日常的体育训练);而完善的职业体育运作手段既为市场化提供了保障,又利于体育精神的发扬光大,从而进一步保护了全民对体育的热情――体育消费市场因此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中国体育产业要做大,必须要激活体育消费市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鲍明晓表示,和美国成熟的体育产业相比,中国体育产业才刚刚起步。
一个北京白领的
体育消费账单
每个周末,31岁的毛毛都会约朋友一起去打两个小时的羽毛球或网球。就在家附近的体育馆,两小时下来,满头大汗,气喘吁吁。
毛毛是一个金融行业的白领,月收入过万,加上各种奖金,年收入30万左右。周末两个小时的体育活动他已经坚持了五六年了。
“一个羽毛球场,租金大约是每小时50元;网球场大约是80元每小时。”毛毛告诉记者,有时他们也打乒乓球,价格要便宜一些,大约是30-40元每小时,场地费大家均摊。每到周末,体育馆的场地都很紧张,如果不提前预定,很可能就会排到晚饭时间了。“他每月在羽毛球和网球场地方面的支出大约为200元左右。”
类似毛毛这样热衷于各种体育运动的白领们,是北京体育生活的一个缩影,他们构成了庞大的体育消费群体。“80后的年轻人占了体育馆消费的大部分,其次是中学生或大学生,也有部分70后。”毛毛表示,年龄再大一点的人,很多都打高尔夫,而他在体育馆活动了这么多年,很少发现中老年人去参加这样的体育活动。
毛毛喜欢体育,是一个疯狂的球迷,可是他只看国外的球赛,因为“中国足球把他的心都伤透了”。即便这样,他还是花了350元办了一张国安俱乐部的球迷年卡,这张卡可以让他观看数十场国安的主场比赛。
2010年,毛毛花了1080元换了一个比较好的羽毛球拍,1500元换了一个新网球拍;他还花了350元购买了一个球包,800元买了一双球鞋;2000元的运动服,各种体育用品2500元;此外,他还是一家健身俱乐部的会员,年卡6千元左右,由于去的时间不多,今年,他不准备续办。心血来潮的时候,毛毛也会去买体育彩票,身上有多少零钱就买多少,一年下来最多500。
记者调查发现,由于北京的生活和工作节奏比较快,压力也大,这促使年轻人更多地参加体育运动,达到放松自己的目的。同时,随着生活方式的变迁,年轻人的运动支出比例会增高。体育消费,已经成了年轻人的一种社交方式。
从毛毛体育消费构成来看,2010年消费17480元,占收入总额的6%左右。虽然2010年参加体育运动的支出占到48%左右,但是他表示,今年不会再为体育健身会所买单,但国安球赛照看。参照毛毛往年的常规支出,如果刨去这部分费用,我们可以看到,毛毛的常规体育消费中,体育运动支出占到20%左右;购买体育用品占到72%,购买体育彩票不到5%,观看体育竞技,大约花费350元,在整个体育消费中所占比例微乎其微。
这种体育消费结构,基本印证了国家体育总局于2004年公布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中的数据。该报告透露的数据显示,我国城乡居民的体育消费构成中,购买体育用品的费用大约占了总支出的四分之三强;参加体育活动的消费支出(场地等费用)大约占五分之一弱;观看体育竞技的消费支出大约占总支出的4%,处于弱势地位。
而据记者了解,毛毛的体育消费额,在北京普通市民的体育消费支出中,算是很高的了,高出国家体育总局2004年公布的北京市民平均体育消费的4倍左右。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均运动场地、人均体育消费及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数等仍处于较低的水平。鲍明晓就提出,中国想要成为一个体育消费大国的话,这种状况必须改变。
显然,要提升体育消费,需要从结构上做文章。具体来说,就是要提升人们在参与体育活动和观赏体育竞技方面的支出,激活我国体育消费的大市场。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造成体育消费结构不合理的直接原因,并不是人们不愿意增加在这些方面上的消费,而是目前市场上缺乏合适的产品和服务,以及消费习惯尚未形成。
以北京为例,一些学校、休闲酒店(商务会馆)、社区体育场馆等是大众健身的窗口,就目前来说,学校的场地相对比较紧张,只有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才能对外开放;对于便利的社区体育场馆则人满为患;而记者走访了多家休闲会馆,发现里边基本上成了麻将室。
事实上,随着全国各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身的理念已为居民普遍接受。但是,我国场馆建设侧
重于竞技体育的大型场馆,缺少服务于全民健身的场地,社区体育场地严重缺乏。
以老人健身为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善同指出,虽然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但是针对老年人的体育运动场所、体育运动项目极少,老年人体育消费几乎处于空白了。
我们再以青少年的体育活动为例看看中美两国的差距:在美国,高中生、大学生都可能通过各种联赛在团体体育项目广泛参与,而在中国,一方面学生学习任务繁重,没有时间来参与,另一方面也缺乏相应的联赛组织。很多在中国投资的体育跨国公司,都在寂寞地等待有一天能通过赞助高中篮球联赛和大学足球联赛的方式在中国年轻人中间培养出一种体育文化。
可见,在中国,无论是老百姓对体育活动的参与还是对体育赛事的观赏,都存在着尚未被满足的巨大需求,这吸引了各路资本纷纷入场,体育产业似乎迎来了大发展的时期。
露天金矿掘金难
NBA娱乐总裁、首席运营官亚当・西尔佛说:中国大约有3亿人打篮球。40%的中国儿童说篮球是他们最喜欢的项目,他们最崇拜的5个体育明星当中,有4个来自NBA。15到24岁的年轻人,75%说他们是篮球运动的热爱者,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大城市这个比例达到97%。在亚当・西尔佛看来,这些数字正告诉他,在中国有大把的钞票等着他来赚。其实,何止是美国的篮球联盟,全世界都盯住了中国体育中蕴藏的巨大商机。
在中国,体育产业被企业界称为露天金矿,被政府部门预期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被学界认为有可能成为中国在国际上具备核心竞争力的行业。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推动,中国体育产业,以一个被估算为每年2万亿元人民币的巨大潜在市场,吸引着全世界越来越多的目光。
专家估计,到2020年前,中国经济增长率年均7.3%,中国旅游业增长率年均12%。中国体育产业的增长率,是中国经济增长率的4倍多,是中国旅游业增长率的2倍多。
如此巨大的产业机会和商机,号称中国体育第一股的体育龙头企业――中体产业却走得极为艰辛。
“专注中国体育,提升品牌价值。”进入中体产业的官方网站,这句话占据了最醒目的位置。作为沪深两市中唯一一家涉及体育行业的上市公司,中体产业2010年的中期业绩报告显示:中体产业80%的利润源自房地产销售,5.88%的收入来源于健身服务,只有2.76%来自体育赛事收入。这与十多年前中体登陆沪市时的豪言相距甚远。当时中体的招股书中明确写道:将以体育休闲健身产业为主,同时经营体育产品、体育竞赛等。
中国体育第一股已是名副其实的地产商,一家掌握着中国最优质体育资源,又是官方背景的上市公司,为何在体育产业蓬勃发展的时候,却卷入地产洪流之中?
数据显示:美国体育产业对于美国经济的贡献占到11%,而我国却只有0.7%。相对于体育产业发达国家,我们有全世界最好的体育比赛场馆,但是民众却无法享受体育联赛带来的欢乐;我们有打遍天下数十载无敌手的高水平运动项目,但是与之相关的联赛市场却迟迟没有启动;我们有世界上最多的球迷,但是他们不是在办公室,就是在去办公室的路上,很少有时间参加运动;而曾经走在市场最前沿的中超和甲A,却因为体制不到位,早早失去应有的存在价值。
前不久,在健身领域一直拥有良好口碑的青鸟健身会员分别收到一条短信:青鸟因为房租问题,暂时歇业。青鸟的“告会员书”中,老板满含心酸地说了一句:“作为一家民营企业,我们能走到现在,真的是很不容易了。”这句话让很多满含愤怒的会员心里的火熄灭了:表面看来,是百盛60万月租金逼倒了青鸟,但其背后折射出的,却是中国健身产业高成本非常规扩张给企业带来的厄运。
对于中体特殊的盈利模式和青鸟的惨烈歇业,某证券分析师告诉记者:目前我国体育产业的核心市场还没有形成,即:没有成规模的大的消费市场在支撑整个体育产业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利润空间偏小也就不足为奇了。
纵观中体的发展历程,公司一度醉心于体育产业,投资数亿兴建健身广场项目和电视转播项目,最后却血本无归。直到它投资了体育地产项目之后,才转危为安,并成为地产股的常青树。记者采访的某专家也表示,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国体育还没有形成一个产业,相应的核心市场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其中的利润非常稀薄。我国体育产业的总产值中,其中一半以上依赖于体育用品业的迅猛发展。
据记者了解,目前中国体育部门收入的自给率仅占体育事业支出的50%左右(有些甚至不到这个比例),除了发行体育彩票和足球联赛初具产业规模,其他都是零敲碎打要来的。有专家表示:中国与世界体育强国的差距,不是以奥运金牌为标志的运动成绩和竞技水平,而是以利润和企业化程度为标志的产业化水平。没有产业化发展,中国竞技体育,终将会因缺乏经济动力而成为无源之水,作为一种消费方式的全民健身业将因没有规模效益而难以持久。
问题说到这里似乎进入了一个怪圈:老百姓有巨大的体育消费需求;而当资本进入的时候,却发现消费市场难以形成。
当记者和某外资赛事品牌推广负责人讨论为什么国内没有出现大的品牌赛事的时候,这位负责人略为迟疑了一下说,“中国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职业体育运作机制和手段,因而很难形成具有大众吸引力的体育赛事。”
他进而表示:中国的体育资源基本都掌握在政府手里,但管理部门与体育爱好者、消费者之间是脱节的,要让他们更好地沟通还需要一段时间。
这位仁兄说出了亿万中国体育迷心中的痛,也说出了资本在面对这座体育金矿却难有作为的无奈。
激活体育消费的关键
2004年10月2日,北京现代队在中超联赛客场同沈阳金德的比赛中因不满裁判点球判罚集体离场罢赛,这是中国职业联赛首次出现罢赛。
此事在社会各界引发强烈反响,北京球迷甚至公开致信中国足协:如果没有公平竞争,他们将罢看中超,拒绝买支持中国足球比赛的一系列产品,并拒绝购买足球节目中播出广告的商品和其提供的一切服务!
这些球迷愤怒地表示:十几年来,即使屡败屡战他们也坚定地支持自己的球队,可是中超吹黑哨、踢假球等接踵而来,一次次无情浇灭他们对足球的热情。对于中国足球的种种黑暗现象,他们满腔愤怒却无处发泄。
丧失了体育精神的中国足球逐渐浇灭了亿万球迷的激情,庞大的消费市场也随之萎靡不振。
体育消费低迷的首要原因剑指中国体育的管理体制。
“中国现在还很难按市场需求来吸引重大体育赛事。”一家投资体育产业的民营企业老板无奈表示,投入进去之后,才发现这座露天金矿是带红外线的,稍不小心就触雷,掘金让他掘得很疲惫。“各种比赛和项目的
审批、管理,以及运动员,都掌握在体育行政部门手中,而不是以市场来配置资源。”
该老板表示,不改革这种管理体制,体育竞技资源很难释放到市场上,社会资本介入不进来,资源优势就不能转化为产业优势。在转播权上也是如此。中央电视台对体育赛事的转播事实上是处于垄断地位,赛事转播还没有进入市场化运作。如去年全国男篮联赛仅仅获得100万美元的电视转播费。与国外相比,可谓小巫见大巫。
“政府在体育领域的投入是巨大的,但过分倚重金牌战略,使得这些投入基本为创造金牌服务,对夯实大众体育基础、推动体育产业化帮助甚微。”北京财经研究基地研究员黄河认为,这种投入方式不仅无助于体育产业化的发展,反而窒息了体育产业的活力。
当美国通过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传统的老式俱乐部,第二层次主要是健身俱乐部,第三层次是隶属于各类社会组织的“准俱乐部”)的构建,动员起几千万人健身并形成巨大的体育产业,而我们握着几乎所有的体育资源,但关注点仅在金牌,产业化的动力又从何而来?
“政府对体育产业的支持,还要体现在如何创造条件使老百姓的基本体育需求容易得到满足。”有一位关注体育产业的专业投资人告诉记者,青鸟的歇业,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昂贵的场地租金压力可能是其中之一。如果政府在城市和小区建设中考虑到健身场地的配套问题,并在政府投入上给予一定的倾斜,为社会资本的进入降低门槛、创造条件,这无论对于老百姓还是企业来说都是福音。
“国内体育产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产业链脱节的问题比较严重。”上述投资人告诉记者,体育消费的提升还有待于体育全产业链的形成和协调发展。
2011年“CBA全明星周末”不久前在五棵松体育馆落下帷幕。如果仅仅看全明星赛的开幕式,你也许会以为这是一场文艺晚会,现场不仅有很多文体明星的加盟和表演,还有非常绚丽的灯光和音响效果。很多球迷的感觉是:CBA全明星越来越洋气了!遗憾的是,可是当比赛结束之后,相关的品牌店却没有几个人进去逛逛,面临着无人消费的尴尬境况。而美国的NBA比赛,赛事和衍生品的比例为1:2.3,衍生出的消费远远大于赛事本身。
据记者了解,CBA在国内也算是市场化比较好的赛事之一。其招商过亿的推广权已经由篮管中心委托一家推广公司去运行;同时,篮管中心又将手中原有的甲B与乙级联赛合并成了NBL联赛,新NBL联赛的体制与之前的CBA有很大区别,所成立的球队基本上与各地体育局脱钩,由民间资本直接进行投资运作。这样的体制无疑为今后朝着类似NBA的股份制发展奠定了基础。
“主体产业锁定客户少,导致相关产业跟不上。”一位关注CBA推广公司的PE谈到,体育赛事在中国走向成熟还需要一段时间,毕竟刚开始发展,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NBA晚上比赛,白天就可以进场参观,而中国大型比赛安全第一,运营商往往要花费大量资金用于安保,企业几乎不盈利或很少盈利。
在鲍明晓看来,中国体育产业积弱不振的原因还于本土企业在品牌和创新上着力不多,不能给消费者提供合适的产品和服务。
2004年9月,F1战车轰隆隆开到上海。以后的8年中,上海要向F1上交近24亿元的申办费与电视转播权购买费,三年比赛的广告收入也全归F1囊中。甚至连赛场内卖爆米花的钱,F1也有份分羹;强大的品牌号召力使得F1能够坐地生财,而中国还没有产生这样伟大的品牌。
同样,我们的体育产品这些年来也一直顶着“产量大国、品牌小国”的焦虑。
目前,中国的体育器材、服装等体育用品的产量至少占全球产量的60%以上,部分产品在全球的市场占有率更高达80%,但国际上主要的体育器材、服装等品牌里却鲜见来自中国的品牌;而目前只有乒乓球等极少数项目拥有本土的国际制定器材提供商,绝大多数项目的中国体育器材生产商都只具备加工的能力。
据记者了解,这些国际器材提供商生产的产品就是国际大赛的比赛器具指定产品,比如杠铃、跳板等,其他品牌的产品,肯定会与指定品牌有差别,而哪怕一丁点儿的差别,都有可能影响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成绩的好坏。而要想成为某一个运动项目的国际制定器材提供商,企业不仅需要投入高达百万美元以上的赞助,还需要具备相当的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
“很多中国的体育用品生产企业已经能够拿出一定的资金,虽然数额还比不上国际知名的企业,但他们最欠缺的却是在科技研发能力的提高和品牌价值的持续塑造上。”黄河表示,中国的体育用品产业要想真正发展壮大,仅仅具有强大的生产能力肯定是不够的。
不久前,北京市体育局产业处处长邓旭自己花钱买票进电影院看了《让子弹飞》,这部电影的票房收入让他唏嘘不已:“我们的文化产业已经非常产业化了,而体育产业才刚刚开始,很多赛事都是靠送票。什么时候体育消费才能生产出如《让子弹飞》这样有创意的产品?我们的体育消费就激活了。”
有数据显示:欧美人均体育消费每年300-500美元,而中国人均体育消费每年不足100元人民币。邓旭他谈到,一直以来,我们体育部分发展体育产业的思路,都是把场馆运营提到一个很高的地位,但体育产业是内容产业,最重要的是内容能够不断创新。
“体育产业也是创意产业。”黄河认为,发达国家体育产业的经济效益远超中国,就是因为他们占有创意的高端。对于这一点,马来西亚未来学家冯久玲曾经警告我们:中国生产的东西琳琅满目,但是美丽动人的商品却不多。
比如风靡世界的耐克没有生产线,整个公司只有四五十人,但靠创意就向全世界推广,而且拿走利润的大部分。为什么国外的比赛能够有很高的上座率和天文数字的收入,而我们的大型运动会常常赔本赚吆喝?为什么中国的全运会是全世界最赔本的大型运动会?其创意能力的差距不言而喻。
我们还看到这样一个现实:为什么国外竞技体育最赚钱的电视转播、门票、广告,在我们这里都相去甚远?
黄河以彩票为例进行了说明:北京2006年体育彩票发行额为1 19666万元。85%的美国人买过彩票,70%的日本人买过彩票,64%的法国人买过彩票,而我国只有6%的人买过彩票。从以上差距中可以看到,我国彩票市场的潜力还远未开发。中国彩票业的重镇北京,较之伦敦、罗马等欧洲城市,还不如人家的零头――由此可见,中国彩票的玩法急需创意。
缺乏内容和创意,体育产品和服务将会显得苍白无力而缺乏吸引力,反之,则会插上有力的翅膀,高飞翱翔。
3月19日下午,虽然舂寒料峭,位于大兴的北京国际时尚体育公园滑板室外训练场上,却有着数十个身穿衬衣或短袖T恤的男孩玩得不亦乐乎。虽然令这些孩子疯狂的“Vans之夜3”要晚上七点才开始,仍然有很多孩子提前赶到,在训练场上酣畅淋漓地施展着滑板技艺。据了解,一些滑板爱好者甚至从台湾、日本、新加坡或者其他省市坐飞机或者火车前来,就是为了参加“Vans之夜”。
美国老牌极限运动品牌公司VANS的核心用户是19-23岁的年轻人。多年以来,他们往往通过所定位的特殊消费群体(独立、自我、与众不同),去吸引更多的试图引领潮流的消费者。首先夯实专业的滑板渠道,进一步向时尚品专卖店、大商场、超市卖场这些零售渠道倾斜。
某PE告诉记者,目前国内还没有类似VANS这样成熟的品牌公司出现,体育企业大多以体育产品为主,即使是那些已经上市的体育类公司,也没有向内容产业转型成功,体育消费类公司的崛起,将会引领整个体育产业走向成熟,但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再以VANS为例,从进入中国,它的活动都是围绕产品来展开的,而从一开始,就仅仅锁定目标消费者:19-23岁这一阶段的消费者,据该公司中国区负责人表示,选取这一阶段的消费者是因为他们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特殊阶段――对他以前年纪小的消费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对于职场人士也具有一定的衔接,他们更能够将时尚的元素在交际中去影响到更多的人,并且,相对于更为年轻的消费者而言,他们也有着更大的消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