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语文的初步认识范文
时间:2023-12-15 17:30: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大学语文的初步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大学语文;高职教育;现状;对策
大学语文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人文素质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在目前一再强调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中,大学语文在高职教育中却面临着非常尴尬的地位。针对这种现状,本人就大学语文课的地位、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生的语文水平等方面对广西某高职院校2008级会计电算化和工商企业管理两个专业的两百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下是本人结合该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对大学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现状的分析以及对大学语文教改对策的初步探索。
一、大学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的现状
如今,汉语言文学在国际上魅力四射,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喜欢钻研这门博大精深的语言。可是目前在我国的很多高职院校中,大学语文课却不断受到其它课程的挤压,成了一块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本次所调查的会计、工商两个专业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一学期,周课时两节。对于这门课程的开设,许多高职院校都有共同的感触:当今社会的市场环境、就业状况,对学生的培养、发展带来很大压力。学校一般注重专业课的培养,对于大学语文课程,即便开设了,其处境也是很尴尬。据调查,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大三的学生基本都在校外实习,因此学校就不得不压缩课时,对一些公共课程则能减就减,这也成了大学语文课受到挤压的原因之一。此外,在所调查的学生中,有61%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够重视对大学语文的学习。从这个结果可以看出,由于大量专业课程和英语考级的压力,即使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学生们花在外语上的精力和热情也是远远超过了母语。
但是,与此同时,一个不容乐观的事实却摆在了我们面前。在调查中,有35%的学生认为自己目前的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较差。许多高职毕业生与人沟通交流词不达意,写份简历都抓耳挠腮,即使有个人的观点也苦于无法表达。面对如此现状,我们应正视问题、积极探寻解决的对策。
二、大学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的正确定位
从问卷调查中可以总结出,大学语文面临尴尬地位的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一味强调技能、技艺,从而使得各类培训考证成了学生学习的指挥棒。久而久之学生在这种教育导向中就产生了功利的思想,对人文教育的认识也就有了偏差。其次是大学语文教育自身存在问题。由于受到其它课程的挤压,教学课时少,导致了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讲授的内容少、无法走进文化内核,学生学到的内容少、无法接触文化精髓的局面,致使原本精彩纷呈的大学语文课变得枯燥乏味。因此,正确认识大学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是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
首先,在面对高职教育时,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相比基础较好的本科生来说,高职生普遍存在学习基础差,学习成绩低,学习自觉性差的问题。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一点很容易形成学生不良的性格因素,他们比起进入本科院校的大学生来说,心灵更加脆弱,更加容易产生自卑、自闭、消极悲观、不思进取、贪玩、自私、易怒、好斗等一些让我们看起来很不理解的行为。我们知道,从事任何一种专业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他所发挥的作用都以其整体的人格表现出来,而没有良好的人格素质,则难以形成良好的职业能力。要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职业教育如果不建立在对高职生的良好心理、人格、人文素养的教育上,那么,所谓的职业教育也只是一句空话。要使高职毕业生在人才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我们必须适应现代企业用人标准的需要,强化对高职生综合素质的教育。而要做到这一点,仅仅靠一些丰富的课外活动,蜻蜓点水式的讲座是远远不够的。而思想政治课的说教式教育早已使学生产生了严重的抵触情绪,很难达到较好的效果。大学语文能够以其独特的人性化、感性化、情理化的特点内化学生的心理,达到宁静其心智,净化其心灵,从而在较短的大学生活中使其学有所获、学有所长,因此,人文素质课的大学语文应当成为各级各类高职专业的必修课。
其次,大学语文课是学好其它专业课的基础课,是实现学生良好人格教育的基石。华东交通大学布嗣会先生早在十多年前就指出:“语文是开发智力的工具,语文水平越高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和思维创造能力就越高”。优质的大学语文课对学生们的表达水平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为他们以后的工作与生活境界的提高提供有益的帮助。未来社会不仅需要电脑作为工具、需要数字与符号来表达意思,还需要用语言、文字和社会交流。语文课以其综合性、文学性和社会性等特点,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育是情感教育,是爱的教育。它在传授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也在教导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世,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健康人格,为大学生开阔眼界的基础课程。因此,大学语文以其课程自身的优势,应当成为各级各类高职专业的必修课。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从高职教育本身发展的要求,及教育人的发展观来看,大学语文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应该处于素质教育课的地位。
三、进行大学语文教材建设
通过调查发现,在所调查学生中有83%的学生认为需要更换目前所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现在高职高专学校大学语文教材很不统一,但是绝大多数教材的编写体例却是大同小异,无一例外是“范文选读”,选编一些文学名篇,或按记叙文、议论文等文体,或按诗词、散文等体裁,或按古今文学史年展等作为脉络而编写。课前提供阅读提示,课后附带思考练习。体例与中小学雷同,不能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语文本应有的给人感性体验、给人审美感受的功效。
大学语文主要还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也就是对民族语言、文学、文化的兴趣。特别是把以往可能在应试教育中丧失了的这种兴趣重新激发起来,让学生体味语文之美、人文之美,培养对民族语言文化的亲近感、自豪感。当学生有了这方面兴趣后,在他们以后的一生中,便会不断地积累学习,受用无穷。从长远角度来考虑,也就等于提高了学生素质。因此,高职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必须注重三点原则:一是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二是高职高专学生培养的实际需要;三是高职高专学生自身的特点。这样可保证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能够指导并帮助其提高个人的时代感、使命感、责任感,并强化其心理与个性品质。因此除了一些传统篇目的选编外,还可以选编一些目前在国内外非常畅销的励志性书籍以及能够体现现代人的生活特点、情感因素的现代优秀作品来作为教学内容。之所以多年以来大学语文不为高职教育教学所接受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学语文时代感的丧失。所以说在我们的教材中将选择主要针对高职生特点和时代精神的文章,通过励志、人文精神、价值观念使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职业精神,通过塑造职业精神再次来影响其形成健全、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
四、探寻有效的大学语文教学手段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58%的学生认为对目前的大学语文课不满意,最主要是因为教学方法的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大学语文之所以在职业院校中不受欢迎,与大学语文本身多年来一成不变的传统而死板的教学方法是分不开的。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可以说是关系到大学语文教学成败的关键。
归纳所调查学生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提出的建议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学生所期望的大学语文课应该是有活跃的氛围以及畅所欲言的环境,而不仅仅是“老师讲学生听”这种单一的模式;二是教学方法应该更加灵活,多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把语文与影视、音乐、美术等结合起来;三是还有一部分学生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穿演讲、辩论等更多丰富的活动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以及口语交际能力。
针对学生们所提出建议,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当在知识的广度、深度、时代性、鲜活性、前瞻性上更加突出,实现与学生通过文学作品达到心灵的沟通与共鸣,并充分的尊重和理解与其个性权利。大学语文教学要注意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使课堂在教学的形象性和趣味性、生动性、深刻性等方面良好结合。要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各学科的知识来认识问题,在故事性、通俗性、趣味性的讲解中让语文学科知识与我国传统的道德、伦理、文学艺术融会贯通。同时,大学语文必须推行多样式教学,比如可以通过讲座、征文、论坛等形式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语文素养给学习、生活带来的收益和乐趣,这样大学语文才能实现提高学生文化与审美内涵的目的。
因此,要真正摆脱大学语文目前在高职教育中的尴尬地位,针对高职院校的特点发挥其作用,就必须使大学语文在高职教育中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同时,还需建设真正能够切实提高高职学生素质的《大学语文》教材,更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大学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的教改对策的探索将是一个永久的话题,随着社会和学校的发展,将会不断地完善。
参考文献:
[1] .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 俞克新主编.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探索与教改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篇2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问题;解决办法
一、令人担忧的现状
语文作为中华文化的基础学科, 本来应该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 而大学语文却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成了学生感到最厌烦和枯燥的一门课。这是值得大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反思的问题。因此,就应该了解一下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
1、教学定位低。由于过多地强调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 作为公共课的大学语文在大学里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 定位偏低, 许多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 不愿意从事大学语文教学工作。其次, 在教育界的评价体系导向上也存在一定问题, 社会对大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体系之一是专业的质量与数量, 致使许多大学都在努力完成科研成果的任务。对中文专业教师来说, 如果不发表专业论文, 大学语文教学水平再高, 也难以晋升职称。因而, 很多教师就不会专心致力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上,而花费更多的精力去从事科研工作。当下, 许多大学生选课着重考虑的是就业的需要, 除了专业课和要求必选的英语、“ 两课”, 多数学生都可能选一些应用性较强的课程, 如“ 演讲与口才”、 “ 公关礼仪”, 等。如果大学语文不属于必修科,许多学生是不会有兴趣的。
2、教学内容陈旧。目前, 纵观大多数大学语文教材, 也或多或少存在弊端。首先, 教材内容没有跳出纯文选的框子, 选文偏重于文学名篇, 尤其偏重于中国古代优秀的诗歌与散文, 对当代优秀的人文科学作品与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以及国外优秀的文学作品选取太少; 其次, 在许多大学语文教材中, 体例往往是课文前面作家作品介绍与文体介绍, 结尾做个阅读提示, 然后就是问答题, 这与中学语文教材并无多大区别, 大学语文因而被称之为“ 高四语文”。
3、师资队伍建设严重缺位。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专业课程教学受到更大的重视, 专业课的教师队伍也随之壮大。从事专业课教学, 评硕、博导比较容易, 其待遇也高。使得有水平的老师不安心本课程教学, 都想拼命挤向专业课程教学, 刚刚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又没有太多驾驭大学语文课堂的经验。要达到大学语文教学高质量, 就很难了。
4、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手段单一。大学语文课程要实现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目标, 必须将课堂教学辐射到课外, 把教学内容和空间从课堂延伸到图书馆、互联网和社会之中。针对以上的问题若要激发学生兴趣, 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应采取以下对策:
二、积极应对的策略
1、进一步提高对大学语文教学重要性的认识。语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我们立国立人的依靠。大学语文教育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张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等多项重任,它既可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参与竞争打下安身立命的精神基础,也可作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和延续民族精神文化的桥梁,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以及感悟能力等都有直接的推动作用。我们应该把这样的敏锐意识及时传达给我们的大学生,我们应该把我们的语文教育,特别是“大学语文”教育从中学语文篇、章、字、词、句的重复提升到传承传统文化、交汇中外文化的意识层面来操作。
2、组织权威专家、资深学者和优秀教师重新编写教学大纲、配套教材和教辅资料,做到教学大纲规范化,教材经典化,教辅资料科学化。应该在广泛地征求教师、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具体组织长期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优秀教师、知名教授共同修订大学语文教学大纲、配套教材和教学辅导资料,建设一套自成体系、特色鲜明、涵盖面广、兼容性强而又具有权威性的规范大纲、经典教材、科学教辅资料系列,为未来的大学语文教学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3、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做到教师学者化。要充分发挥大学语文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学者化。此外,还应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以勤勉的治学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奉献精神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4、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 (1)、转换教学主体。首先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要充分发挥教材方便自学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特点。每节课都要布置学生预习和自学的任务,每节课也首先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提出本课的一些难点,然后在教学中突出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对必须掌握的东西一定要弄懂、记住。让学生多讲,多回答,允许和鼓励有不同的观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创新。(2)、运用多媒体教学,优化教学手段。一方面,要及时更新教学设备,要有满足正常教学的多媒体教室,一套齐全的多媒体设备,大量的教学光盘和优秀的教学课件;另一方面,教师根据实际需要自制课件,以便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3)、重视方法教育,教育学生把新老知识融会贯通。例如有这样两句词“杜宇一声春去,树头无数青山”,要查其出处,排除其为唐诗、宋词中的句子后,不用苦苦翻检,运用音韵学及诗词格律知识,可以判定其是《朝中措》或《清平乐》的结句,根据目录学知识,一查《历代诗余》马上可断定其为元好问词《清平乐》中的句子。(4)、重视写作教学。选择若干创作点,与散文结合写议论文或驳论文,与诗词结合写赏析文章,与戏剧小说结合写人物分析或读后感,让学生有许多练笔的机会。大学语文教学一定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参考文献】
[1]孔庆东.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方向[J].中国大学教学.2006,(7):21.
[2]中国教育报[N]2004 年5 月14 日第4 版.
[3]徐凤云.关于大学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7.(3):33.
篇3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学模式
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面向非中文专业开设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在课程深度上,它不及中文类专业开设的文学语言类课程;就实用角度而言,又不同于中学教育阶段的基础技能训练。这种模糊的功能定位造成了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从近几年农业高校的发展来看,绝大部分已由原来的单科性农业院校迅速转变成为以农业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囿于专业的视野,学生过多强调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与专业技能的培养,相对忽视人文科学知识的积淀,加之相关的师资力量的缺乏,普遍存在人文底蕴先天不足的现象。安徽农业大学作为一个以农林学科为优势的省属重点高校,同样面临类似的难题。大学语文原初被设置为人文素质选修课,2009年又进一步调整为公共基础课。多年来,我们结合三农发展对高素质的人才需要,坚持以大学语文公共课教学为建设平台,积极开展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
一、教学理念:寻求工具性、审美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学术界对大学语文的定位存在多种争论:一是强调工具性。主张大学语文应该回归传统的知识性、工具性教育,重点培养大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一是突出审美性。主张大学语文“以经典的或优秀的母语(汉语)书面文本为材料、以阅读解析鉴赏为主要方式,注重学生素质提升的教育教学活动。”[1]一是彰显人文性。认为大学语文的出路应是:“大幅度地提升教材的人文含量,使之能直接触及乃至正面应对大学生‘精神成人’时所难免的‘成长的烦恼’,从而让同学能在一片弥散想象的诗意空间去体悟宇宙人生、历史与世界。”[2]三种观点均对目前的大学语文教育现状进行了反思,都有充分的现实依据,显示出其合理的一面。
但是,大学生经过中学阶段的基础训练,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语言文字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就课时设置而言,大学语文课一般在40个课时左右,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系统讲授语言文学基础知识,恶补基本的语文技能训练,显然勉为其难。对于少数语文读写能力不足的学生,不妨通过《公共写作》、《普通话训练教程》等选修课来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大学语文应该淡化工具性,区别、超越于中学语文。正如徐中玉先生所说:“现在的‘大学语文’课程,必须重视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当然仍要注意,但不断渐进,进一步还得讲究兼顾文学性、艺术性、审美性、创新性乃至深刻的人生哲理性。总目标乃在提高大学生的品格素质与人文精神。”[3]因此,大学语文不应满足于增加语言文学知识,教学重点必须转向更高的层次,应该坚持“从文学、文化相结合的角度,融语文的工具性教育于人文性与审美性教育之中,引导学生做具有人文意识和审美素养的高质量人才。所以,寻求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审美性的契合,才是大学语文定位的方向。”[4]
具体来看,加强大学语文的审美性、人文性对于农业院校尤为迫切。由于专业原因,农业院校的学生对于自然界的理解感知大多基于实用的角度,这种功能性的片面理解不利于丰富人性的提升。因为技能教育与生俱来的功利倾向,缺乏人文理念的有效约束,就会适得其反。因此,大学语文课应积极引导学生研读文化经典,深入作品、作家世界之中,去感受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于潜移默化之中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从而自觉地传承优良的文化传统,以审美的方式看待人生,去体验人生的智慧,追问生存的终极意义。
现代社会是一种崇尚多元、尊重个性的时代。如陈寅恪所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乃现代大学之道。如果再沿袭中学语文解决字词句、概括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的简单模式,无异于画地为牢。相反,大学语文课应该设置更多富有意义的开放性话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从而突出对人文性的强调。在自由平等的交流中,倾听不同的声音,切实改变寻求唯一的标准答案的倾向。对于教材中涉及的经典作品的理解,更应坚持学术观点的多元与开放,让学生熟悉各种不同的观点,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例如海明威《老人与海》的解读,通行的观点认为表现了人与自然、与厄运顽强对抗,体现了老渔夫圣地亚哥永不屈服的意志,展现了抗争英雄的形象。其实,还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联系当下的现实,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对抗关系的负面意义,也可以比较中西文化传统不同的自然观的影响等等。这种求异求变的教学策略,显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教材编写:讲述“人生成长的故事”
全国高校大学语文的教材大概有1 000余种。与数量之多形成鲜明对比,是教材编写质量上的良莠不齐。毋庸讳言,大多数教材仍未突破传统的文体式编写体例和文学史式编写体例,缺乏整体性综合视野,类似于高中阶段的语文读本。教材编写的困局也反映出传统教学理念的根深蒂固。正是教学模式上的固化思维,导致创新性教材的缺乏。当然,近期也出现了几部特色鲜明、影响较大的典范性教材:如夏中义主编的《大学新语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注重人文精神主题的弘扬;温儒敏主编的《高等语文》(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按25个文化专题形式编写;陈洪主编的《大学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则注意选文的当下性,并注意引进多媒体数字教学资源参与教学。在借鉴上述教材优点的基础上,2006年我们编撰了《大学语文》教材,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成为全国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2008年获得了全国农林院校优秀教材奖。
篇4
一、建筑类高职院校语文教育的现状
当前,建筑类高职院校语文教育的现状可用“缺失”一词来形容。在课程设置上,大学语文课程大多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建筑类专业学生在校读书期间,也很少得到关于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语文能力的培训或指导。根据调查发现,这种情况的产生主要是由以下两个原因造成的。
(一)因认识不深或偏见造成的对语文教育的忽视
“语文”二字对于中国人来说再熟悉不过,从小学、初中到高中,语文都是学生的主要课程。宁波大红鹰学院大学语文研究所所长何二元在对比中小学语文与大学语文的生存条件时曾谈到,“中小学语文课时多,跨度大。按吕叔湘先生的统计,是‘10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如今12年学制,加上无止无休的补课,有人统计,语文课教学可能已达5000课时。教学时间很多。”[1]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包括一些院校主管教学的领导都想当然的以为,中国的学生在大学入学考试结束后已经具备了应该掌握的语文知识与能力,在大学阶段没有必要再继续语文课程的学习。这种认识直接导致大学语文教育在高校中的受重视程度大打折扣,并且远远不够,高职院校尤其如此。然而,事实上,这种对大学语文课程的认识和理解是片面的,不正确的。
(二)因课时紧张造成的对语文教育的放弃
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在于其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技术应用性人才,是与就业、与工作紧密相连的。这样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不仅要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与动手能力的提高。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均采用“2+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三年制的学生有两年时间在校主要进行理论学习并辅以实验、实训等实践性环节,第三年直接在企业参加实习并结合实习内容或生产实际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在课程设置和安排上,学校也更重视专业课的开展,保证专业课有充足的课时。相比之下,无法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并且在短期内无法产生明显效益的语文课程只好让位于专业课了。
建筑业是一个以土木工程、房屋建设和设备安装以及工程勘察设计为主要工作内容的生产部门,其产品是各种工厂、矿井、铁路、桥梁、港口、道路、管线、住宅以及公共设施的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等等。因此,建筑类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建筑技术和管理人才”。[2]培养学生高级施工技术和管理能力是建筑类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基于此,建筑类高职院校安排的专业课课程有:施工技术、地基基础、建筑结构、建筑工程经济、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材料、建筑测量、建筑力学、房屋建筑设备、建筑CAD等等,基础课有高等数学、思想概论、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和英语听力,大学英语与英语听力,开课时间为两学期,其它基础课程为一学期。显然,在课时紧张的情况下,大多数院校放弃了语文教育的开展。
二、建筑类高职院校开展语文教育的必要性
如前所述,语文教育在建筑类高职院校呈现为“缺失”状态,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然而,实际上,开展语文教育对于建筑教育、建筑行业及学生本身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一)建筑行业的发展需要
建筑业的产品如工厂、矿井、铁路、桥梁、港口、道路、管线、住宅以及公共基础设施等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建筑物,从深层次上讲,它们是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涵。一些独具特色的建筑物已经成为城市文化的象征,比如北京的天安门、故宫,上海的东方明珠塔、世贸大厦等等。中国的建筑能否体现中国特色,中国的建筑业能否在世界建筑行业的发展中站稳脚跟,这不仅与从事建筑行业的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密切相关,与他们的文化素质也密不可分。而技术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均与从业人员的语文受教育程度有很大关系。
具体而言,一线技术工作人员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人文素养对技术的传承、进步和革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工程建设结束后,工作人员需要对本项工程建设成就和突破、失误和不足及项目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及时总结和反思。他们如果有较好的语言文字功底,就可以在工程建设中通过交流总结,活跃思维不断深化理论认识,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国在工程建设领域的科技进步。同时,较高的人文素养也可以使他们从更高的层次或更文明的角度来处理和解决建筑施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因此,提高工程建设人员的人文素质和语文职业能力,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广大从事土木工程教育工作者不得不认真面对和研究的一个问题。
(二)用人单位的需求
建筑类高职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是在建筑工地担任建筑施工员、造价员、质量员、安全员等建筑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及管理人员岗位。根据目前我国工程建设的管理模式,现场从事第一线管理、技术等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语言能力不仅对工程建设的质量、进度、效益等有很大影响,并且对我国工程建设技术的进步、管理能力的提高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调查显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语言能力并不能够使用人单位满意。
湖南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李祥贵老师负责的《高职院校语文应用能力测试机制研究》课题组对2009年人才市场对高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前来应聘的毕业生,只有16.5%的企业认为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普遍好或较好”,76.1%的企业认为“普遍欠佳”,7.4%的企业认为“普遍不好或很糟糕”。在书面表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由多到少依次为:(1)不够简洁;(2)主题不够明确;(3)意思表达不够清晰;(4)欠条理,出现病句、错别字。对于口头表达能力,26.1%的企业“普遍好或较好”,72.7%的企业认为“普遍欠佳”,1.2%的企业认为“普遍不好或很糟糕”。[3]由此可见,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都很不满意。
这种情况在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中同样存在。因此,从就业的角度来讲,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为社会、为企业培养更多的令用人单位满意的合格毕业生。
(三)毕业生的职业发展需要
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一个人非常重要,每一位毕业生在踏上工作岗位之前或工作之初都需要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做一个规划。
目前,高职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在建设领域大多从事现场施工员、造价员、质量员、安全员等工作,他们的职业发展方向是在取得注册造价师、建造师、监理师等国家执业资格证书后,从事更高层次的技术管理工作。如果他们在语言能力、总结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没有一定的功底,那么,以后的人生职业规划和发展中也很难有大的突破。职业教育必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对策:开展“建筑语文+实用写作”的语文教育
既然语文教育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比较重要而且必需,那么在当前课时紧张的情况下如何开展语文教育呢?笔者尝试采用“建筑语文+实用写作”这样一种语文教学模式,试图通过将语文与专业紧密结合起来的方式,达到既兼顾专业又切切实实提高学生语文职业能力的目的。
具体而言,建筑类高职院校开设的大学语文课程在教学思想上应服从《大学语文》课程的属性要求,服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出合格的具有良好语文职业能力的土木专业毕业生而服务。在课时安排上也应与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相结合,以新生入学第一学期为宜,课时不必过多,50-60个课时即可。在教材选择上,选用自编教材——《高职建筑语文》。该教材也严格遵循与专业相结合的原则,具体由“建筑语文”和“实用写作”两个部分组成。
“建筑语文”部分的教学目标为:通过对所选篇目的学习或阅读,使学生了解建筑文化,培养学生对建筑的喜爱,增强学生对建筑行业的职业责任感、进取心和自信心。在具体内容的设计上,按照学生对事物由浅入深的认知原则,分为“著名建筑”、“建筑与大师”、“建筑与文化”、“建筑与革新”“建筑与古代文学”等五个主题单元。在“著名建筑”单元里,主要介绍赵州桥、万里长城、故宫、都江堰、苏州古典园林等中国建筑,使学生对中国的一些伟大建筑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建筑与大师”单元进一步介绍中国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茅以升、詹天佑的动人事迹,讲述他们与建筑之间的故事。建筑本身是一种文化,蕴含着不同的建筑思想和建筑理念,建筑业的发展同样可以体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因而在“建筑与文化”单元里,主要选取以北京、上海等地的民居及建筑为内容的文章,比如《胡同文化》、《上海的民居最风情》及上海外滩建筑群等。在“建筑与革新”单元里,主要介绍一些现代城市象征,比如上海东方明珠塔、陆家嘴金融中心、世博建筑群等等,体验建筑给上海这个城市注入的新鲜血液与活力。最后一个单元“建筑与古代文学”,选取《滕王阁序》、《登鹳雀楼》、《岳阳楼记》、《黄鹤楼》等诗词,让学生体验建筑诗情画意的另外一面,和作者一起感受亭台楼阁带给心灵的独特情思。
“实用写作”部分主要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特点,紧密联系具体的土木工程岗位实践,为培养学生一定的土木工程职业能力服务。当前的应用文写作在内容编写上有面面俱到、大而全的局限,因此,笔者主要结合土木工程专业岗位选择教学内容。具体包括招投标书、合同、总结报告、招聘启事、论文写作五个方面。在每一部分分为情景案例、知识介绍和实训三个环节。比如引入一些由于不会写应用文或不知道规范要求而引起的工程纠纷案例、合同,这样既可以引起学生重视,教学目标也更加明确。另外可与建筑现场相结合,让学生根据现场建筑施工特点,写出各项技能操作要领,或者带领学生参观一些古建筑、现代建筑,写说明文或观后感或用媒体展示。在参观实训中进行写作练习,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本专业课程的理解,又可以提高语文职业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语文教育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建筑类高职院校应结合实际及专业发展需要,适时地开展语文教育。
注释:
[1]何二元,黄蔚.母语高等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5
[2]王廷杰.关于建筑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J].商情.2012,(41)
篇5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问题 中学生
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存在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本文具体论述了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语文教学地位在不断下降,质量不断地滑坡。一是中学生上语文课不积极。某校中学语文课,离上课仅有两三分钟,40多人的班级只来了十几个人,大半学生没有来。四五分钟后,几个行色匆匆的学生向教室门涌来,大家都不约而同选择了最后几排座位,等他们不慌不忙地坐下,教师开始上语文课了。前面的位子空荡荡的,只剩老师孤独地站在讲台上。学生都低着头,沉醉于课外书的美好境界。二是中学生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积累贫乏,他们对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名的作家、作品都缺乏最基本的理解、识记和背诵,更不用说其他一般的作家、作品。三是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差得令人吃惊。比如,有教师问到有谁从头到尾读过一位古代作家的全集时,只有一位女同学说她读过陶渊明的全集,其他同学立即对这位女同学投去赞许的目光,这位教授不得不遗憾地告诉大家《陶渊明集》很薄很薄。总之,调查统计数据和上述种种迹象无不表明,我国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情况的确令人担忧。
二、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实用主义的功利追求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理科毕业生比文科毕业生好找工作而且待遇高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中学生普遍存在一种实用主义和急功近利的心态。在初中阶段,很多学生大多对语文兴趣不浓,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才不得不学语文。比如,某中学清晨校园的树林里琅琅的读书声99%以上是读外语,而读中文经典的寥寥无几。一些中学每周四、周五两晚上的英语角热闹非凡,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除中文系的学生外,很少有人去过问中学语文。
2.认识上存在偏差
不少中学生认为语文是母语,中文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因此不必把精力花在语文上。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有10%的学生是为拿学分才学中学语文,30%的学生对中学语文有浓厚的学习兴趣,40%的学生不喜欢中学语文,20%的学生学习中学语文的兴趣一般。
3.时间和精力投入不够
众所周知,语文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的积累而不是一墩而就的。笔者在调查“你是否有记日记的习惯”时发现,上中学前有,上中学后没有的占20%;上中学前没有,上中学后有的占10%;一直有的占20%,一直没有的占50%。由此可见,当代中学生对中学语文的学习投入远远不够。
4.语言环境的影响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事物不断涌现,交通、通信等越来越方便,与此同时,中学生使用语文的环境也悄悄的发生微妙的变化。不少在校中学拥有电脑,上网也是绝大多数中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拥有手机,亲朋好友之间的短信交流也日益频繁,与此同时,书信、留言等传统的联系方式自然相对减少。也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他们应用语文的机会,文化语境的变化给他们的学习和提高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5.学习方法存在问题
很多同学学习中学语文不讲究方法,课前不预习,上课做笔记不认真,有问题既不与老师联系,又不和同学交流,课后又不及时复习,该背诵的没有背诵,该练习的没有练习,学习成绩当然难以提高。
三、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管理质量的措施
中学语文教育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张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等多项重任,它既可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参与竞争打下安身立命的精神基础,也可作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和延续民族精神文化的桥梁,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以及感悟能力等都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1.做到教学大纲规范化
为了切实搞好中学语文教学,应该由全国中学语文教学协会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反复地、广泛地征求教师、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具体组织长期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优秀教师、知名教授共同修订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配套教材和教学辅导资料建设一套自成体系、特色鲜明、涵盖面广、兼容性强而又具有权威性的规范大纲、经典教材、科学教辅资料系列,为未来的中学语文教学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修订《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应使中学语文具有帮助学生梳理中小学所学的文学知识,了解中国文学的简单架构,将新老知识系统化的功能。
2.大力传播中华人文精神
大力传播中华人文精神能使中学生在古今文化精品的熏陶下,促成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最终要做到“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学生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教”是为了“不教”,“大学语文”课是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终结,其教材应定位于课堂用书与自学用书之间。课文不选空洞说教的文章,应选优秀的文学精品,应是三千多年中国文学精华的荟萃。
3.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要充分发挥中学语文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中学语文课程必须专业化,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学者化。所谓课程专业化,不是说把中学语文课程变成专业课,而是说教师要有专业水平,用专业的眼光审视文学作品,深入浅出,让学生辨别出文学的趣味,领悟到人文的意蕴。
4.转换教学主体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每节课均布置学生预习和自学的任务,每节课要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提出本课的一些难点,然后教师将其有计划地分布到整个课堂教学中,在教学中突出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必须掌握的东西一定弄懂、记住。变换教学主体,让学生集体唱主角,让学生多讲,多回答,允许和鼓励有不同的观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创新。
5.重视写作教学
教师要高度重视、大力加强学生应用文体写作的训练。中学语文教学一定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可采取定时间、定地点、定训练项目、定检查标准等办法,扎实开展这方面的训练。为确保训练效果,完全可以采用“一票否决”的措施,即每次训练必须做到人人过关,直至过关为止。所训练项目中有一项没有过关的则视为“中学语文”这门功课不及格。只有通过严格的训练,严格的考查,才能确保中学生应用能力的达标。
总之,搞好中学语文教学是一项事关重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需要各级教师的创造性实践,需要有关方面积极支持,需要学生的广泛参与和密切配合。不过我们相信,我国中学语文教学将取得积极的进展。
参考文献:
[1]徐绍建.中学语文[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6
一、明确的目标与生动的导语
课堂教学目标和学习方法要明确,要让学生心中有数,即要求教师对这堂课有明确的要求,重点难点突出,对学生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对路到位,不能是“叫花子走夜路,走到哪里是哪里”。目标即“的”,有了“的”,教师的导、学生的学,这支“矢”才有方向可奔。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确定教学目标,但无论如何确定,教师都要以简明的形式出示给学生,这是其一。其二,要让学生明确“怎样学”。教读课是传授学法的示范,是学生自读的“例题”,是具体传“法”的过程,故明确的目标既要“定向”,又要“定法”,使学生既明“目”,又要明“路”。
导语即诱发动机的用语,像唱戏的“开场锣鼓”。导语要生动有趣、言简意赅,要“牵一发而动全身”,要为打通思维的通路而作准备。可以说,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要使学生由“指导学习”过渡到“自能学习”,老师的导语导控尤为重要。优化课堂结构,说到底,就是如何使教学一步步展开,有机地分解或组合45分钟,要使课堂上环节紧凑、教学目标落到实处,生动的导语是关键的第一环。
二、精当的讲解与严谨的小结
“精讲”不同于“少讲”,那种一堂课要教师讲不超过25分钟的说法是不科学的。有时25分钟太多,有时则太少,不可泛泛以25分钟去衡量。这里面有个“精当”的问题,只要讲到“点子”上就行。况且讲和练是有机渗透的,不能截然分开。讲时要抓住精髓,理出规律。教好语文课,要让学生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及能力,了解我国几千年文化,不能只重视考试内容,造成知识缺陷;二是要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对有关内容一定要做到“精当的讲解”。
小结既要有高度的概括性,也要有一定的启发性,要让学生有“课已尽,意未尽,悟出文理”的感觉,这一环节可尝试让学生自己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因此不能只教那些应考的内容,要与思维、思想、知识、文化、道德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学。因此,教师的课堂小结显得尤为重要。
三、适当的作业与典型的训练
适当的作业能提高学生能力,同时又具有反馈作用。作业要重点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学生认识了知识结构的序列性、条理性和综合性就容易识记了。作业并非越多越好,要适当,要有梯度,让学生跳一跳方能摘到桃子。作业重、考试多,势必造成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误入应试教育歧途。现在提倡素质教育,就是要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做到课上课下有机地结合起来,有些作业可通过课外活动方式完成。
课堂上的训练必须周密、慎重。占时不要太多,又不能太少,讲过场。训练题要典型、精当、有代表性,它既是对本堂课目标的巩固,又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关键。训练的模式可采用“渗入式”,即“讲讲、练练、讲练结合、贯穿始终”。典型的训练也就是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能只应付考试,纯概念化灌输,要训练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驾驭能力。而在“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只是应付考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只记“是什么”,不求“为什么”,这种做法显然是与素质教育相违背的。
在训练中要深化思维训练,思维能力是“阅读、写作、听话、说话”四种能力的核心。读懂意思要思维,立意选材要思维,听话听“音”要思维,说话有“声”要思维,而思维能力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有效的训练。要使训练深化,使他们眼、脑、手、口、耳五官并用,在“字、词、句、篇、语、修、逻、文”中“摸、爬、滚、打”,拓宽思维,培养能力。
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巧妙的板书设计
语文是一门综合学科,它更重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发展,因而要求教师采用多种教法和手段创造出不同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体裁采用不同的教法,如诗歌可从赏析角度分析入手,打破常规的作者简介、背景介绍、句子分析、中心思想归纳等划一模式。
板书体现课堂的内容与思路,同时能大大加深学生的印象,因此,科学、精巧的板书尤为重要。语文教师设计板书时,须注意: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布局合理,错落有致;简洁清晰,一目了然;书写规范,美观性强。
篇7
关键词: 大学传统文化教育 困境 原因 解决措施
一、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现状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对人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及行为模式等都有着深层次的影响。但是,目前我们在传统文化教育和普及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现象严重。
一是在精神追求方面。部分大学生崇尚吃“西餐”,热衷过“洋节”、穿“洋品牌”,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淡忘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的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抛弃了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贪图安逸,追求生活享受,因此出现了怕苦怕累、不思进取、甘于平庸、郁闷迷茫等现象,不能很好地处理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的关系,由此导致违道德、违反学校纪律、违法犯罪等问题时有发生。
二是在传统文化知识储备方面。对传统文化的经典缺乏了解,传统文化知识贫乏。在我调查的大学生中,对传统文化有较多了解的占7.6%,阅读过《诗经》的占10.4%,能完整背出古诗词或正确回答出作者的占38%,阅读过四大名著的占19%,阅读过《中国通史》的占13%。
三是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满意度方面。我对山东省部分学校不同专业的6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近9.67%的在校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现状表示满意,认为还可以的占38.67%,而持不看好、不满意和需要改进这三种态度的比重达51.66%。
这无疑给大学教育的组织者和执行者敲响了警钟,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任重而道远。
二、影响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主要因素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正面临着危机,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育模式存在误区。
当前教育的弊端导致传统文化在青年学生中的严重流失。学校教育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主渠道。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内容单一,对学生管得太死,过多地注重理科学习,轻视人文教育,使整个社会大环境缺乏人文气息、人文关怀。中小学期间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家长只重视数理化的分数,无暇顾及传统文化的教育。到了大学,对大学生进行审美熏陶与道德导向的大学语文课课时少得可怜。人文教育的失衡,造成现代人文教育的失落,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只注重应试教育,忽视了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调查得知,绝大多数大学生是通过课堂教育来获得传统文化知识的,而中学和大学的语文课、历史课又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历史课,更多地担负了传承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功能。但是以目前的形势来看,在高二以后,仅仅限于文科学生学历史,而且教材僵硬刻板,教学手段陈旧,无法展现历史和文化真实和多彩的面貌,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进入大学,多数人(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就不可能再有继续学习历史文化知识的机会,更谈不上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了。值得一提的是,大学语文取消必修课形式,对优秀统文化的传承有一定的影响。
(二)各项环境因素的负面影响。
1.社会重视程度不够。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社会生存压力日渐增大,市场环境因素使一些大学生忽略了自身文化内涵的修养。整个社会尚未形成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合力协调机制。
2.学校教育氛围的淡薄。由于传统文化教育在不同程度上的形式化、弱化和虚化,目前社会上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氛围不浓厚,在一些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不同程度地出现形式化和弱化的倾向。学生们更关心的是抓紧时间去考五花八门的外语、计算机等技能证书,而很少花时间和精力培养个人的道德文化修养。
3.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传统文化教育也存在着虚化的状况,部分家长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无法为孩子提供一个充满传统文化氛围的家庭教育环境。他们对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因此难以引导其子女学习传统文化,甚至认为语文、历史等没有太大的用处,只有外语才是最重要的,从而忽视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教育,尤其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
(三)多元文化带来的挑战。
1.外来文化的输入和渗透使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受到挤兑。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西方一些腐朽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价值取向乘机进入大学生的思想领域,使得缺乏理性批判和鉴别能力的大学生对其青睐有加,对本国传统文化却视而不见,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2.社会不良文化使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受到熏染。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完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上的不良文化严重毒害了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对于他们尚未定型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产生了消极影响,甚至会使他们已初步形成的良好品德、兴趣与需要结构发生变异,从而使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受到熏染,其教育效果也大打折扣。
3.社会大众文化的兴起与传播使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受到稀释。大众文化是产生于现代工业社会和消费社会的一种文化形态,它在促进社会文化繁荣的同时,也使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被大大稀释和淡化[1]。其特有的商品属性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大学生群体消费主义的恶性蔓延。它使大学生价值观世俗化,集体主义思想、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权威意识淡化。
三、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在新时期,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当成为高校推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使思想道德教育、身心素质教育、科学素质教育等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面对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这一现象,我认为社会各界及学校可通过以下措施来改善这种状况。
(―)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融合。
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课程教育和课外人文熏陶的全过程,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建设。在课程设置上注重文理渗透,将传统文化的精华有针对性地融入其中,并辅以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科前沿知识。同时,还可以开设相关的人文素质公选课,为大学生提供可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如中国武术、国画、民俗学、戏剧、民间文学、历史等相关课程,为大学生提供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人员优势,积极举办各种文化素质讲座,使大学生领略中华民族在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优秀传统文化。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高校应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最佳人文环境,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此外,学校还应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推广活动,重视在生活中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大学生主动地学我文化,爱我文化。例如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校内外的人文景点、博物馆,参加中国民俗调查等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
(三)改革传统文化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高校应加强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改革力度,使传统文化知识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被他们所接受,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弘扬祖国优秀文化。
第一,注重教学内容的把握。教师要精心设计有代表性的专题,从文化精神入手讲授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这样,不仅能把专题讲授的内容引向深入,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与自学兴趣,为他们的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第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去主动地学习[2]。教师可以在大学生刚入校时就列出具体的必读传统文化书目,与此同时,开设相应的选修课进行系统讲授,然后有重点地进行考试。只有通过大量阅读和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才能学思结合,才能真正提高文化素质,从而奠定丰厚的文化底蕴。
第三,改革考试方法。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可以采取让学生写读书报告和专题论文的形式,实行开卷考试。这就要求学生自己去广泛搜集材料,研读经典文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写作能力的良好途径,其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
第四,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讲授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中,应重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手段的完美结合。要利用现代化的一切手段,通过实物形象、图片、声音、画面等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展现传统文化的形象魅力,使中国传统文化焕发青春活力。
(四)更新观念,积极引导。
引导大学生辩证认识外来文化,增强传统文化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信心;抵制社会不良文化对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侵蚀;积极引导、科学规范大众文化的传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流行文化;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推进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网络化。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职高语文教学口语训练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加快,交往日益频繁,口语交际能力在现代信息时代显得越来越重要,职高语文教学应当适应社会的需要。口语是语言交际的基本形式,良好的口语教学,既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口语能力,又能使教师教得生动活泼,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陶行知注重劳动教育、因材施教并提出加强学生技能培养的思想。陶行知、黄炎培等教育家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引申到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中。我国职教中应该遵循“管用、实用、够用”的原则。现行职高语文课本增加了语言交际训练的内容,就是充分体现了实用,同时还给语文教师提供了教材。近年来,我校语文教学组强化了学生口语训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收获。
一、明确口语训练的重要性
人类社会已进入了信息时代,随着现代通讯技术和传播的迅速发展,口语的表达不断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用范围越来越广,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加强职高生口语训练,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提出的必然要求。培养职高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对他们在社会求职过程中有积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他们能否在社会上谋到职位或谋职的好坏。当然,一个人是否善于表达,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口语交际训练将会给他们直接的帮助。而事实上,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职高生口语表达能力很弱,这就更需要语文教师对他们进行训练。叶圣陶老先生在《说话训练》一文中强调了培养听说能力的重要性。他认为学生时期“如不经说话训练,真是遗弃了一个最可宝贵的锁钥”。其实一个人的说话能力,可以说是其整体素质的综合体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创造各种说话的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沿着简单复述到复杂复述再到创造性叙述的训练目标进行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
二、目的明确,激发兴趣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性质不同,特点相异,文化课教学模式也应有所不同。中等职业学校是一个有着显著特色,且不受困于升学率的学校,没有了升学率,就没有了压力,学习就没有了动力。通过对我校新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中对语文学习有兴趣的几乎没有。从学习目的看,不少学生不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认为学语文没意思;从生源看,由于普通高中扩招吸纳了大部分初中毕业生中的优秀生源,进入职高的生源质量较过去大幅度下降。虽然职高招生的对象要求初中以上的学历,但据初步估计近年来职高新生中有很大比例不具备初中毕业水平,生源质量状况决定了职高语文教育具有低起点的特点。因此,职高语文教学在实施《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用)》过程中,一方面要在重视学生个性、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发展因素的基础上,努力追求学科价值的实现、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和兴趣的满足、感情的宣泄的人文目标,另一方面要更加重视让学生掌握可见可测的知识技能技巧,“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提高语文应用能力”,让学生掌握那些对他们一生都有重要价值的、最基本的知识,掌握那些可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适应职业要求所必需的知识。学生的精神生活除学习外,还包括道德、劳动、课外阅读、制作活动、审美活动、友谊等。也就是说,如果学生暂时在学习领域里没有多少优势,学生完全可以在其它方面寻找展示、表现、确立自己力量和创造才能的机会。那么就可以让他在别的领域首先取得成功,树立信心和自尊感,这样他就不肯在学习领域中自甘落后。自尊感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完全可以改变一个人。因此,职高语文教学就不应让学生死读书,应重在培养学生语文实际能力。而在语文多种能力中,口头表达能力是从事社会活动不可缺少的能力。尤其是当今社会,人们需要交流思想、传递信息,需要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推销自己,这些都需要极强的口头表达能力。而目前基础教育仍以应试教育为主,说话训练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在职高语文教育中,应当强化口语训练,只有采用不同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学生对语言训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他们就会主动学习,积极思索,大胆实践。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由易到难,尽量让学生从中获取一些成就感,让他们感受到在班级中有一定的地位,从而增强自信心。教师还应当多多鼓励,使用语言要谨慎,尊重学生的人格,培养他们独立的思维和探究的能力,使同学们在融洽和睦的人际关系中学习。
三、课堂规范训练,创设良好氛围,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1.扫除心理障碍,完成从意识到行动的突破,是课堂口语训练的关键。
许多学生不敢说话或是说不好话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心理因素:恐惧感和自卑感。要缓和此矛盾,首先是要营造平等、轻松和自由的课堂氛围。绝大部分学生在课外和私人空间如寝室,并不存在日常生活交流困难的情形,而在课堂上,面对同学和教师却很难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因此,必须创设平等、轻松的教学环境,以有效地激起学生想说的欲望和表达的信心。实践证明,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绝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训练。其次是要细心观察,寻找症结,主动出击。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否认的是有一部分学生不论你怎样鼓励,并把机会直接放在他们面前,他们的反应是惊人的相似:迅速地低头。面对这部分的学生,我们不仅要在语言上鼓励他们抓住每一次锻炼的机会,更要发现其症结所在,拉他们“下水”,因为站在岸边看别人游泳的人,无法排除对水的恐惧,更无法体会到在水中游泳的快乐,只有下了水,才能不怕水。同样只有通过当众说话才能克服害怕当众说话的心理。许多同学在课堂上,只要教师走近他,与他进行目光接触,他的脸一下子就会涨得通红,肢体上也会显得特别局促不安。在这种情况下,要让他们进行口语训练难度很大,只要采取被动训练即由教师点名的方式进行口语训练,在每一次的训练中逐渐克服其心理障碍,这样坚持下来他们就会有一定的进步。
2.坚持课前五分钟的说话训练。
利用课前五分钟时间,坚持让学生走上讲台说话,所说的内容不作限制,可讲述故事、笑话,可朗诵诗歌、散文,可介绍名家作品、评论社会现象。这种说话训练促使学生主动利用课余时间广泛涉猎文学作品,既巩固所学知识,又扩大视野,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和参与意识,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锻炼了他们的胆量和口才。教师要趁热打铁,及时评议,热情肯定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实事求是地指出他们的缺点和不足,促使学生口头表达水平不断提高,胆量不断增大,敢于在众人面前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评点,在对他人的评点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3.课前五分钟精品文听说训练。
教师每周准备两篇精品文,教师朗读,让学生品味名家作品,分析人物形象,欣赏精彩优美的语言。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文本为中心,以文学作品为出发点,通过对名作名篇的阅读与欣赏,分析和探讨作品的艺术特色、风格和人文内涵等,从审美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在重视文本教学的基础上,适当发挥与拓展,将哲学、历史、艺术等知识加以渗透与融通,借以开阔学生视野。在对文学作品分析讲解的过程中,注意把人文精神的培养贯穿于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对作品中人物形象、思想主题的赏析,提高审美趣味,培养高尚情操,增强课堂的时代感、新鲜感。同时让学生进行评议,畅所欲言,各抒已见,不拘一格,可褒可贬。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把提高学生语言知识、语言应用能力置于重要位置,这种听说结合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评判能力。
4.课堂模拟实训。
语文课程应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比如在毕业班教学时,为了让学生能学以致用,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场景:让学生作为求职应试者,思考如何让主试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时间约为十分钟。经过演试,教师将面试技巧传授给学生。一场面试,可以考核一个人素质的方方面面,包括性格、气质、智力、世界观等。所有内在的素质都将通过人际的交往得以体现。个人的风度气质,知识含量,反应速度,办事能力,都能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充分展示出来。面试中,口头语言的交际,直接体现个人的内在素质。在做自我介绍时,要口齿清晰,声音洪亮,语调恰当,让对方听清楚。特别是在介绍自己的成绩、特长和对工作的渴望时,要热情、坚定、充满信心,给对方一个精明能干、精力充沛的印象。回答问题时要随机应变,沉着冷静。有一次,一位学生在面试时没有带笔,我批评他说:“做学生怎能不带笔?”学生愣了一会儿说:“我是来应聘工作的,我只需要拥有饱满的精神,热情的微笑,勤快的双手。”学生精彩的谈吐、沉着冷静的回答博得了大家的掌声。他出色地完成了语言交际任务。
5.模拟辩论演说。
在口语教学中我尝试了各种方法,发现模拟辩论也深受学生的欢迎。模拟辩论是在口语交际训练的指导原则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设置场景,鼓励和引导学生多开口,在此过程中教师灵活控制模拟辩论的进展,适度地评述。
模拟辩论有几个环节:首先是要在课前给出辩题,可在上一节课时与学生讨论出下次课的辩题。课前给出辩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准备,而准备的过程本来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和提高。充足输入是良好输出的基础,学生有备而来,才能充满信心,辩论才能主动出击,有话可说。辩题最好是结合学生的专业和兴趣,同时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其次是分组讨论,这样可以集思广益,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广泛收集论据。再次是要先确定评判规则,然后临时在学生中选出评委,评委将对辩论队员的表达准确性(语音、语调、语法和词汇)、流畅性、台风、辩论技巧等方面进行评判。教师最后做简短的评述。
6.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说话训练。
进行课外说话训练,应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在课外时间可由学生自述游玩经过、感受,或评议耳闻目睹的事,可以介绍如何饲养小动物或谈谈拿手菜的制作方法等。开展这一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现象,培养他们辨别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的能力,进而能够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四、进行必要的考核
口语,既然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内容,当然要有必要的考核。这不仅是区分学习情况优劣、使学生了解自己、教师了解学生的需要,更是给学生以说话训练的机会和语言能力锻炼的手段,既是压力,又是动力。在平时开设的口语训练中渗入考核,能提高学生口语训练的热情。通过考核促进平时的训练,激发学生与人交流的欲望。不同专业其考核形式可不同。如何考核?考核项目包括:内容、条理、语言、语调、体态等方面内容。可以师生共同分项打分,教师指出各项得分高低的原因,也可以是教师单独打分。总之,教师应根据班级、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多样而有实效地进行考核,考核成绩以一定的比例加入语文学科总成绩中。
五、口语训练的收获
口语训练实践表明,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决非一朝一夕能奏效的。教师应常抓不懈,学生常练不断,并采用循序渐进、科学合理的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采用口试的考核形式,建立一种能对学生语文技能掌握情况和学习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而引导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经过强化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学生在有听众的场合下敢于大胆地说话,学生说话时,基本能做到体型端正、神态自然、态度从容。较多同学口齿清晰,说话流利,言之有物,言之有序。个别学生还具有较高的辩论能力。因此职高语文教学只有重视说话教学,并把口语训练落到实处,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才能让学生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罗毅.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与人文素质教育[A].第十届全国大学语文学术.年会论文[C].
篇9
关键词:分流教学;内外招生;物流管理概论
中图分类号:G642.0;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3-0262-02
暨南大学和华侨大学等高等侨校是招收境内、境外学生的综合性大学,贯彻“面向海外、面向港澳”的办学方针,肩负着为境内、境外培养人才的双重任务。它们的一个明显特色,就是其独特的生源结构。这一特色,主要体现两方面:一是境外生比例较高。以暨南大学为例,目前暨南大学有各类学生38078人,其中,在校全日制学生27171人,在校的华侨、港澳台和外国学生达12498人。二是入学的新生中,境外生参加的是由暨南大学和华侨大学联合举办的海外招生考试,而境内生参加的是全国普通高考,由于两种考试的标准不一,因此,侨校的学生反映出生源国家和地区分布广、学生母语背景差异大和学生基础知识均衡度低的三大特点。所以,暨南大学既有别于国内的其他大部分高校,又与那些较多接受外国留学生的高校如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北京大学等有异。
侨校的这种独特的生源背景,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难处。由于境外生主要来源于港澳台地区和马来西亚、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入学前所接受的教育因社会制度、教育体制、教育内容的不同而各有差异,使得境外生与内地生之间,甚至境外生之间的文化课(如语文、数学等)基础参差不齐。这种差异性,在以专业为单位划分教学班时(内外招混合班),使得教师很难安排和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难以兼顾内外招生的要求。因此,为了解决两类学生由于文化传统、教育背景的差异而造成的培养上的难题,使两类学生都得到良好的发展,应当积极研究和探索适合两类学生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暨南大学为例,近年来,暨南大学尝试分流教学的培养模式,并不断创新和完善,得到众多学生和家长的赞许。分流教学是指:立足于内地学生、港澳台侨生两大类学生不同的文化背景、学业基础和实际需求,在保持一定共性的基础上,按照内招生“加强基础、目标上移”,外招生“面向世界、应用为主”的原则,确定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通过开设不同的专业(或专业方向)、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构建不同的课程体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两类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增强教学的实效性,确保培养目标得以实现。分流教学并非绝然分开,而是分中有合,合中有分,一些基础性的课程,内地学生、港澳台侨生都必须学习,一些基本的素质,所有学生都必须具备。分是为了培养目标的更好实现。在暨南大学分流教学改革的潮流下,我们对物流管理概论课的教学加以改进,对境内、外生进行分流教学改革和探索,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1 分流教学的目标
对于境内外学生,虽然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不尽相同,但教学目标大致相同。物流管理概论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通过课堂教学、小组讨论、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实验分析、专题报告、认识实习、社会调查和企业参观等多元化教学方式,使学生正确地掌握现代物流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研究方法,了解专业发展过程与前沿问题,使学生初步具备对物流管理的初步认识,为学生了解物流概况,树立物流理念、培养专业思想、提高学习兴趣,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进行物流沟通搭建一个平台。
2 分流教学的方法
物流管理概论是物流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概念和原理性的知识点比较多,教授起来相对枯燥。况且外招生有理论知识基础相对薄弱、课堂纪律比较散漫、计划性与自制能力较差、动手能力强、学习目的性强等特点,因此,针对外招生的特点,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分流教学应有不同的方式和方法。
2.1 针对内外招学生的特点选择教学内容
内外招学生因社会制度、教育体制、教学内容的不同而各有差异,使得外招生与内招生之间、不同来源地的外招生之间的文化课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并且以后的就业方向、工作性质不尽相同,甚至差别很大。因此,我们必须针对内外招生的不同特点,在教学内容上加以调整、改进,以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
例如,在对物流的概念与内涵、物流形式、现代包装、装卸与搬运、现代仓储管理、现代运输、流通加工、配送、物流信息等基本内容的学习上,内外招生的学习要求完全相同。但除此之外,内招生还要求掌握运输规划模型、配送网络规划模型、物流系统模型及仿真等理论层次和难度均较高的内容,为今后的科研、物流规划工作、高级物流师做准备;外招生则强调案例分析和实际调查,了解中国大陆有关物流管理方针、政策和法规,熟悉国际物流的管理与规则,便于毕业后回国工作。
2.2 针对内外招生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在物流管理概论的课程教学中,最忌讳抽象理论的填鸭式教学。物流管理概论有大量的概念和抽象的原理,填鸭式的教学非常容易令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继而不愿意继续听课和学习。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案例教学是一种受到内外招生欢迎的方法,而且外招生对于案例教学的欢迎程度更甚于内招生,因为他们对于填鸭式教学的抵触程度远比内招生强烈。然而,即使在案例教学中,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如果先讲解物流管理的相关原理和理论,再结合案例来解释,这种方式对于内招生的学习来说基本没有问题。但是对于外招生来说,由于他们上课常常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计划性较差,这种方式就存在很大的问题,因为往往在理论讲解阶段,他们就已经没有了兴趣,这样案例的效果就无法达到。要解决这一现象,靠硬性约束是无济于事的,必须从根本上调动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而增加案例内容,尤其是增加案例趣味性、现实性显得尤为必要。在课程开始阶段,就要通过现实物流案例引入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有效调动起学生积极性,并顺着教师的引导深入思考,提炼出物流管理的一般规律。另外,也可上课前先给学生案例材料或布置一份实践作业,要求其亲自动手调查、分析某企业案例,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加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会发现一些课本上未曾明确解释的物流现象,诱导其主动思考。教师上课期间可以针对那些课本上未曾明确解释的物流现象,与学生进行讨论,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该物流现象的一般规律。
2.3 针对内外招生的特点选择教学语言
暨南大学作为一所侨校,拥有他自己的先天条件:双语教学。外招生的英语基础比较好,尤其是口语相对流利,所以教学以英语为主,中文为辅,能产生很好的互动作用,要求他们掌握物流管理的英文专业术语,也有利于今后他们归国进入本土企业工作。而内招生的教学主要以中文为主,英文为辅,要求掌握物流管理的中英文专业术语。
3 分流教学存在的问题
分流教学是暨南大学对内外招生实行分类培养的一项重要的教改举措和教学特色,这种教学模式是一种比较科学的、能够被内外招学生所接受的、较适合于侨校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师生的教和学都比较有针对性。但这种教学模式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要从形式上的分流逐步实现教学内容、课程结构、教学模式和方法上的实质性的分流。在这一点上,分流教学模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就目前来看,分流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3.1 缺乏适用于外招生教学要求的教材
由于国内侨校屈指可数,而留学生多的其他高校尚不能形成这种大规模的分流教学,所以还没有针对外招生组织编写的教材。这也造成了一些内外招生班级使用同样的教材,采用一样的教学内容,严重地违背了分流教学的精神。不过,这一现状很快将得到改观,近两年,在学校的资助下,暨南大学各教学单位在积极编写适合外招生教学要求的教材,包括大平台的学科基础课程教材,以及适合专业课分流教学的有特色的外招生新教材。
3.2 缺乏适合外招生实践教学的实习基地
由于外招生人数众多,相关的物流实习基地建设严重不足,且长期合作的实习基地非常少。实习基地的建设需进一步加强,应由学院牵头,建设几个相对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同时计划扩建学院的实验室,改善实验条件,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3 适合外招生教学的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
由于外招生生活环境、教育背景存在较大差异,学生文化知识基础不同,对内地专业设置和要求也不尽了解,因此存在因学力不足或认识偏差而影响外招生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等问题,这些都需要通过构建适合外招生实际情况的、相对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优化课程体系来解决。
参考文献
[1]孙平华,易晖,杨兆琪,陈卫民.药物化学课分流教学在侨校中的新探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9(4):387-389.
篇10
【关键词】本科护生;人文素质教育;调查研究
1本科护生的人文素质现状
1.1本科护生对人文素质概念的知晓程度及对专业重要性的认可程度较高。大部分学生对人文素质概念有一定了解,并认为人文素质对自身专业很重要。但是经过调查发现,也有一部分学生不清楚人文素质的概念和人文素质对专业的重要性,这是因为部分在校生没有从主观意识上真正认识到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加上受繁重的专业课压力的影响,不能合理地安排利用时间,从而忽略了自身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文化素质的提高。
1.2本科护生的道德素质整体水平较高,学生在日常文明礼仪和校园生活学习方面整体情况良好,这说明经过高考选拔上来的国家统招的全日制本科在校生的基本素质还是很高的,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有意识地自觉养成好习惯,好品格,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中注重文明礼貌,合理有序地安排校园学习生活。但调查发现,学风一定程度上存在问题,56.5%的学生在考试中作弊或有作弊的想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风建设和管理的迫切性。学校应该通过诚信教育、严肃考风考纪教育,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
1.3本科护生的文化素质整体水平一般,大部分学生认为自身具备的文化知识本科护生的人文素质与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研究王晓晖赵佳*徐蕾唐启群华北理工大学河北唐山063000一般,学生的文化知识有一定的欠缺,在日常的人文素质课程中可以开设大学语文、文学赏析等课程,可以开展读书文明月活动,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文化知识底蕴。但调查发现,18%的学生没有正确的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标,学校应当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合理规划生活目标和人生理想。
1.4本科护生的法律素质整体情况良好,大部分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律知识和维权意识状况良好,但也有30%左右的学生不熟悉与医学相关的法律、法规、条例、规范,当受到侵害时,不能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身的合法权益,这对于以后学生实习或工作面临医患纠纷时发生矛盾造成一定隐患,因此在日常教育中可以开设医学法律等课程,开展法律知识宣传周活动,加强学生普法知识学习和维权意识的培养。
1.5本科护生的审美素质整体水平一般,大部分学生对美学知识有一般地了解,在生活中注重日常礼仪,这说明学校开设的美学、礼仪等课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调查发现,仅有20%左右的学生经常有审美行为和活动,这说明大部分学生的审美行为和活动范围十分有限,学校相关部门应加强校园网络和文体设施场建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方便学生能经常得到美的享受。
1.6本科护生的心理素质整体情况良好,大部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好,处事方式比较理智,但对于部分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学校应当加强疏导,通过开设心理知识课程、心理健康咨询、爱语心音谈话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塑造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2本科护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2.1本科护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情况不容乐观,学生对学校人文素质教育途径和方式的看法一般。调查发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45.1%)和增加人文社科类课程(35.1%)是最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第二课堂(57.5%)和实践活动(51.9%)是最适合开展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方式。学校应当提高选修课质量,调整课程设置结构,广泛开设学生喜爱的人文课程。此外,还应该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活动,要充分利用寒暑假期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2.2本科护生对学校已开设的人文课程的看法一般。学校应当完善教学体系,优化人文课程设置。完善教学体系和优化课程设置主要是指增设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丰富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把专业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增大基础课比例,减少专业课比例,加大人文选修课力度,广泛开设人文社科类和文学艺术类等方面的课程,彻底改变医学院校普遍重理轻文、重专业轻素质的教育倾向。开设的人文素质教育核心课程在内容和形式上还有待优化,应多开设一些针对性强、具有层次感和逻辑性的课程。
2.3本科护生对学校教师人文素质的看法一般,包括学校为学生配备的人文社会科学类教师的人数、教学水平、教师的人文精神等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文教师的授课质量并未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可。调查发现,既教业务知识、又教如何做人(63.5%),富有教学经验、业务能力强、有成就(41.7%)是学生认为教师最应具备的素质。教师是学校办学的根本,亦是人文素质教育实施的关键。从教师应该具备的人文精神来看:既教业务知识,又教如何做人并且富有教学经验、业务能力强,有成就是学生最认可的教师应该具备的人文素质。
2.4本科护生对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实际效果认同情况一般,包括学校的人文氛围、重视程度、学校为学生创造的条件、提供的机会以及本校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整体水平等方面。学校应该整合学校资源,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物质建设和精神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学校要加大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经费投入,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必要的场所与设施,不断改善条件,优化手段,建立健全与学生全面发展相适应的人文素质教育和管理制度、体系,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人文教育的健康发展。
作者:王晓晖 赵佳 徐蕾 单位:唐启群华北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 上一篇:商超盈利模式
- 下一篇:开关电源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