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竞争力分析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15 17:30: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核心竞争力分析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核心竞争力分析方法

篇1

背景介绍。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的生产销售电信设备的员工持股的民营科技公司,它致力于为电信运营商、企业和消费者等提供有竞争力的 ICT 解决方案和服务,持续提升客户体验,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

华为是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他们围绕客户的需求持续创新,与合作伙伴开放合作,在电信网络、企业网络、消费者和云计算等领域构筑了端到端的解决方案优势。

二、对华为公司进行swot分析

第一,优势分析。

一是产品和技术。华为为知识力密集型企业,知识力使得产品或服务具有很高的附加值。华为能平稳地立足于竞争如此激烈的高端市场,华为自主研发的全球尖端核心技术是功不可没的。

二是高素质、低成本的人才优势。华为公司员工中有85%具有大学学历、硕士以上学历及高级科研管理人员也占到员工总数的40%。与此同时,中国劳动力结构中大量低成本知识员工的存在,也为华为提供了一个竞争优势来源。

三是以客户为导向的服务。华为致力于立足用户需要,努力实现本土化的服务。华为产品的开发一直围绕着客户需求,并以创新手段来提供支持,以及从整体角度去降低客户成本。华为以客户的价值观为导向,以客户满意度为标准,一切行为都以客户的满意度为评价依据。

四是本土化与差异化并存。作为国内厂商,为了能尽快超越实力雄厚的国外厂商,就必须在“本土化”这三个字上多下功夫。坚持“本土化”,首先要在符合主流技术标准的基础之上,保证设备的性能与稳定性;坚持“差异化”,则要求企业要针对用户特殊业务需求进行开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本土化的竞争力。同时,华为针对通信设备和其他市场的特点,对不同产品采用不同的市场营销战略。

第二,劣势分析。

一是财力资源相对薄弱。由于华为是非上市公司,融资比较困难,相对其他财力比较雄厚的竞争对手要薄弱的多。

二是宣传力度不足。低调的公关风格和不足的宣传力度不利于提高企业形象。针对这一点,华为当下也进行了改进。由于华为如今涉足手机等终端产品,其消费群体将是广大群众,而其低调的作风不利于公司产品的推广。因此,华为当下也逐渐重视产品的宣传,华为的面纱正逐渐在人们面前揭开。

第三,机会分析。

一是3G市场广阔。现如今,3G技术正在催生各种无线互联网应用,手机广告、移动搜索、手机流媒体、手机博客等词眼充斥耳目。作为无线互联网应用基础技术的短信寻址技术,也将成为用中文登陆手机WAP网站的入口,成为3G时代众多无线互联网应用的“大门”。随着当前通信业的快速发展,华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将越来越多。

二是过硬的技术优势。华为很早就开始WCDMA测试终端产品的研发工作,以及在很多城市乃至全球设立研发分支机构。现如今,WCDMA测试UE已成为各3G网络设备厂商重要的网络测试工具,这给华为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第四,威胁分析。

一是低价优势不明显。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强大,国外的许多电信提供商逐渐意识到中国拥有丰富又廉价的人力资源,于是把更多业务活动转移到中国,也开始走低成本的渠道,这将使华为的低价优势不再明显,竞争压力加大。

二是国际贸易保护手段的阻挠。金融危机过后,各国为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必将采取各种严格的保护措施,比如近日,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认定华为、中兴的电信设备存在着威胁,并强烈建议美国政府及主要网络运营商都不要采购华为、中兴的设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华为、中兴这两家在国际电信行业排名靠前的中国企业在美国市场的拓展遇到困难。

三是残酷的竞争。国产手机,尤其是在3G时期,将面临一场严峻的考验。目前看来,超过60家的本土手机厂商显然太多,市场无法容纳这么多企业参与竞争,而最终存在8家左右的手机厂商才是最正常的竞争数字。

三、进行SWOT组合分析

第一,优势机会分析(S.O.)。

利用全球电信业的快速发展和国内的成本优势,华为应以成为世界级的通信制造企业为目标。在被称为“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的当今世界,不管市场怎样变化,创新并推出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设备,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才是华为“以不变应万变”的有力策略。

第二,优势威胁分析(S.T.)。

致力于提高设备的服务水平,尤其是售后服务,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立足本土化特点的基础上,积极进行产品、技术的创新。

第三,劣势机会分析(W.O.)。

将人员向有潜力的市场调配。培养客户和市场,努力培养优秀的销售管理人员。采用有效的方式培养海外销售渠道。充分利用全球市场的发展势头,利用自己先进的技术走出去。

第四,劣势威胁分析(W.T.)。

裁除不合适的员工。多组织与国外相关机构的沟通交流、会展、政府经贸合作,以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合作生产、合作经营,通过参股等,参与国外企业经营,双方共同生产产品。对资本要进入国家的法律、体制等进行研究,要审慎分析投资前景以及合作伙伴的情况。

四、进行swot矩阵定量分析

将外部环境的机会威胁与内部环境的优势劣势分别组合,进行定量分析(见表2)。通过进行SWOT定量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成本低廉、优质的客户服务、有力的国际化战略与核心技术专利是华为比较重要的主要优势。其内在环境在应对外部强势的竞争者、新的地理区域的扩张与品牌形象的拓展方面更加具有优势。

表1:华为的swot定量分析

五、核心竞争力分析

通过以上对华为公司内外部环境的SWOT定性与定量分析,可以得出华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如下:

第一,成本低廉与对研发资源的有效利用。

华为的竞争优势主要还是依靠相对低廉的研发费用,也就是低成本的智力型人力资源。华为对研发采取高投入策略,资源利用十分高效。当然,高投入也迎来了高产出,华为是中国申请专利最多的企业。

第二,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

华为今日的成就是来之不易的,企业源源不断的利润很大程度来源于其拥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企业能够保持连续长年的快速增长,源自华为技术创新为企业核心生命力的执着。华为擅长于挖掘有极强竞争力企业在市场和技术上遗留的空档,这也说明了华为的很多技术并非是独占性的,却是差异性的。

第三,成功的全球化战略。

篇2

关键词:竞争力;理论;核心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01

一、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团体能长期得到竞争优势的能力。核心竞争力有助于医疗服务机构进入不同的市场,提高其市场份额,增加其影响力。核心竞争力包括多个方面的竞争,在多方面竞争中尤为重要的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在现代社会中人的竞争处处体现,注重人力资源的培养,才能使医疗服务机构有竞争力。现代医疗服务机构主要对人员的专业技能进行培养,增加硕士博士的比例,增强医疗服务机构的技术优势。核心竞争力的特点:一是别的医疗服务机构是无法复制的,是医疗服务机构自身发展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二是医疗服务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是用钱买不来的,是长时间积累而来的。三是核心竞争力是医疗服务机构的文化,它是固定在医疗服务机构的特征中。四是医疗服务机构核心竞争力不是一个有形的物体可以带走移动,而是一个无形的医疗卫生文化。

二、核心竞争力理论

随着,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核心竞争力的理论也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广泛复杂的概念,它涉及到人与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关系。竞争力理论包括了不同的层面,有国家竞争力理论,产业竞争力理论,企业竞争力理论,产品竞争力理论,医疗卫生竞争力理论。

(一)国外对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研究

Prahala和hame1990年发表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明确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他们指出核心竞争力能为产业提供有效的附加值,使产业结构优化提高其商业利润。Prahala和hame提出的树形理论,认为多样化的公司就像一棵大树,树干和主枝是产业,分枝是决策单元,树叶和果实是最终结果,使其茁壮成长的是核心竞争力。一棵树的成长其本质是树的根部发达,核心竞争力对产业的发展作用也是如此通过复杂的技术组合,支持着产业的核心产品和最终结果。核心竞争力是现代化产业的生命催化剂,没有竞争力产业发展就会停止。树形理论形象生动的描绘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

著名的竞争战略家波特,提出了竞争理论。SWOT分析方法,是一种分析核心竞争力的方法,通过分析企业自身的内在条件,找出企业竞争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SWOT分析方法主要是从结构分析入手对企业的内部和外部进行分析其竞争优势和劣势,SWOT分析主要结构形式是矩阵形式SWOT分析方法没有详细的数据和专业化的分析工具也可以很主观的对企业进行核心竞争力评价,SWOT主要是一种定性的分析方法。

SOWT分析局限性他主要是主观对竞争力评价方式,没有大量的数据支持,不具有客观性,主观因素居多。影响了有效的对竞争力的评价。1998年,皮特提出了反映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模型,用于分析一个国家的优势。波特认为国家是企业基本竞争优势,国家不仅能够影响企业竞争战略,还能促进产业和技术的发展。波特认为竞争优势不是单个的要素的优势而是由多个要素组合成的竞争优势,由此波特提出了钻石理论模型。钻石要素包括生产要素,需求因素,相关产业要素,企业竞争力要素,附加要素是机会和政府。

1.生产要素。生产要素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固定资产资源,技术知识资源。波特认为生产要素有着不同深层含义,重要的生产要素对核心竞争优势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同的国家核心竞争力也不同。2.需求要素。需求是刺激企业发展的动力,也是核心竞争力的第二个要素。波特认为产业竞争优势上,国内企业有着重要的客户资源,可以很快的占领市场,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3.相关产业。波特认为当一个国家和其他国家有竞争关系时,哪一方能提供更为健全的产业机构,哪一方就能获得竞争优势。4.企业竞争力。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强与弱主要体现在这个国家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国内对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研究

“核心竞争力”这一理论于上世纪90 年代中期进入中国,国内对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有人力资源、企业文化、市场创新、经营决策、品牌战略等。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中人力资源是竞争力的基础,核心技术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核心竞争力的前提是管理体系是否完善,有了完善的管理体系可以激励企业的发展,信息系统的完善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三、结论

医院核心竞争力构建中的其他热点问题。在构建医院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中,除了培育医院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和加强科技工作之外,还存在着其他若干热点问题。例如学习型组织、蓝海战略、优势富集效应、不对称创新、规划战略、虚拟经营等, 这些热点问题大多是在以往的医院管理学研究中被广泛提及、重点研究的。这些新兴的管理学热点理论的引用和融合, 也为构建医院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开辟了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郝寿义,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以若干城市为案例[J].经济科学,1998(03).

[3]曼昆.经济学原理[M].梁小民,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4]周一星.中国城市工业产出水平与城市规模的关系[J].经济究,1988(5).

[5]姜杰,张喜民,张勇.城市竞争力[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6]保继刚,潘兴连,GeoffreyWall.城市旅游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7]范能船,朱海森.城市旅游学[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2.

[8]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2007中国旅游投资报告[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

[9] Barcelona Institute of Culture (1999),“Strategic plan for the cultural sector of Barcelona”.

[10] Ergazakis, K., Karnezis, K., Metaxiotis, K., Psarras, J.(2004),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enterprises: aresearch agend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lligent Systems in Accounting, Finance & Management.

篇3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问题的提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有较强的持续竞争力。竞争力中最为关键、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核心竞争力。企业要想长盛不衰,就必须不断培育和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拥有别人无法取代的、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内部管理层来讲,也需要相关的、通过审核的值得信赖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信息来帮助企业进行自我诊断和分析,为其寻找自身的薄弱环节并进行相应的改进,同时使企业了解自身的产业定位,为其在产业竞争,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努力提供指导性的方向。这一切入点,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登堂入室”提供了可能。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的核心:无形资产审计

核心竞争力是一组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术,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术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它使得公司在某一特定领域内成为领先者。核心竞争力包括技术、技能和知识,其本质上是企业通过各种技术、技能和知识进行整合而获得的能力。作为建立在企业核心资源基础上的智力、技术、产品、管理、文化等综合优势在市场上的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特的一组技能和知识的集合。这种能力使企业能长期保持其竞争优势,就其实质而言,这些能力都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从这一点来看,核心竞争力在本质上与无形资产具有一致性,即都体现为企业的获利能力,都使企业成为特定市场领域的领先者并获得超额利润。同时,它们在内容上也有许多共同之处,除土地使用权、特许权利等无形资产外,其他无形资产或者本身就是一种技术、技能或知识,或者是企业运用这些技术和知识所获得的成果。当然,不能将企业核心竞争力与无形资产简单地等同起来,但至少可以说,无形资产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是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核心竞争力以无形资产为基础,是企业通过多种无形资产的有机整合而形成的。拥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无形资产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并决定着企业价值的高低。根据以上分析,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内容为无形资产,据此可以推断,核心竞争力审计的核心就是无形资产审计。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的特点

(一)审计客体的独特性

企业核心竞争力本身就具有独特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有机统一体,尤其是隐性知识,它具有高度个人化的难以察觉性和模仿性,恰恰是这部分知识不仅让竞争对手难以模仿,而且使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竞争优势源泉的内在动力。因此,隐性知识的特征使得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独特性,从而与竞争对手相区别。

(二)审计主体的高层次性

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对于从事该审计业务的组织和人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审计人员精通管理和核心竞争力的相关知识。从事核心竞争力审计的组织、人员必须具有学习、研究、创新的素质和能力,必须跳出传统审计的层次,从企业资源整合及运用的更高角度,判断、审视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关的方方面面是否存在问题,从而得出这个企业发展前景究竟如何的结论,这种结论也可以验证企业的现行财务状况与经营业绩是否真实、可靠。

(三)程序与方法的特殊性

传统审计程序和方法一般立足于静态的企业环境中,对企业状况进行分析,没有涉及企业的战略领域,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其内容也就处于不断的更新之中,这就要求审计方法不仅要吸收传统审计方法的精华,还要考虑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将技术创新、时间等动态因素加入到审计分析方法中来,完善现代审计的程序与方法体系。例如,有些审计对象可以采用定量化的指标进行衡量,但是一些重要的非定量指标如:企业文化、企业家精神等都很难找到科学的方法加以量化,而这些有时更能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状况。因此,必须考虑这些特殊性,否则必将会使审计结论的客观性受到影响。

四、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的主要内容

(一)企业文化审计

西方学者打过一个比喻:“管理就像一座漂浮在大海里的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占1/3,大体相当于管理组织、制度、技术、手段和方法等有形管理;隐在水中的部分占2/3,大体相当于组织成员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无形管理。”这个比喻形象、深刻。企业文化在整个管理系统中不仅占的比重大,而且处于“根基”地位,它决定着有形管理的效率。如果说传统管理理论更多地着眼于占1/3比重的有形管理的话,企业文化理论则着眼于占2/3比重的无形管理。

企业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核心竞争力。对此,清华大学教授魏杰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整体竞争力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企业核心竞争力总是根植于独特的企业文化土壤之中,受企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优秀的先进的企业文化对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因此,笔者认为,企业文化应该成为核心竞争力审计的重要内容。审计人员应该运用专业的管理审计知识,帮助企业识别存在于企业内部的一种文化,总结经验和经营理念,不断地以书面的形式,以制度的方式,将企业核心竞争力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因素具体地体现出来,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着力点”。

(二)特色管理平台审计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是企业独一无二的能力,如果某项专长已普及或者极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就不能称其为核心竞争力。管理平台是支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架构,它有利于企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和管理的优化。企业应在其管理的过程中不断构建有特色的管理系统平台,使企业内部的管理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减少管理层次,消除信息阻隔,以加快对于市场的快速反应,提高组织运作效率。例如,春兰集团能够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经济效益最好的综合家电企业,正是得益于它的管理。随着春兰的发展,他们意识到原来的管理模式已经显得有些落后,有必要建立一个适合本企业发展需求的全新管理模式。正是本着这种需求,春兰在原有的管理模式上扬弃、创新,逐渐创立了矩阵管理模式、六西格玛模式,基于核心技术的多元化管理模式,使企业组织结构合理、管理优化,形成了“春兰”真正意义上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增值型的内部审计部门应该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全面权衡,综合考虑企业的管理平台,通过企业战略管理、核心制造管理、核心技术管理、组织界面管理、核心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等子系统的考核指标审查,分析本企业管理模式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积极的建议,以此不断培育和构建具有特色的企业管理平台。

(三)人力资源审计

人力资源作为核心竞争力,以人才为核心竞争力的内核,不仅能使人才发挥聪明的才智,而且有利于员工的成长,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使人才成为企业长期发展的源动力。在知识经济和全球一体化的当今时代,作为高科技公司,就必须把企业建成高科技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大舞台,良好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将无疑是吸引人、用好人、留住人的最好办法。每个企业的发展,都要求高效和强有力的合力,高效要求科学的机制、灵活而有效,合力要求整合而有规则,灵活、协调而有序,规则和控制又不能是制约效率的教条,在科学有效的规则下,在强有力的企业文化凝聚中,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

人力资源审计是按照特定的标准,采用综合性的研究分析法对组织的人力资源进行全而检查、分析和评估,发现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机理,从而为组织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提供科学的支撑。通过人力资源审计有利于确定人力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是否符合公司发展的目标;明确人力资源为公司创造的价值;发现存在的人力资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实现公司的持续发展。

(四)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审计

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表面上是终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实际上是该产品和服务背后隐含的科技的竞争。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生产线,在电子、信息等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许多产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仍然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里。一个企业短期内可以通过引进甚至是购并等方式获得技术,但长期和过分地依赖创新成果很可能导致内部创新能力的下降,从而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在国外,几乎所有的名牌企业都很重视不断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他们认为只有抢占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制高点,才能取得竞争优势。这些企业都有自己的研发机构,而且都有自己的领先技术和拳头产品。

技术创新能力是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之一,这已被人们所广泛接受。但技术本身并不等于商业上的竞争优势,因此,如何把企业的技术转化为商业上的竞争优势更为关键。对此,内部审计必须掌握技术研发方面的重要技能,当新技术的应用导致经营程序的变革时,企业内部审计必须对这种变化的效果进行监测与评估,确保其达到既定目标。此外,针对将会导致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削弱的模仿复制现象,为了防止核心技术的扩散,应采取不同的手段来维护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这些有价值的稀缺资源。

五、开展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深入开展核心竞争力审计理论的研究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在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方面研究甚少,还远未形成理论体系。可以说,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是一个新事物,对于它的研究既有利于丰富审计理论,又有利于培养和创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实践活动。最初由管理学界提出的核心竞争力的研究目前往往局限于定性分析企业内部管理及外部的竞争环境,对于竞争相关的审计问题研究得相对较少,尤其对于核心竞争力审计问题的理论研究更少,从cnki的检索来看,不过

四、五篇论文。目前对于核心竞争力审计问题的研究还停留于初级阶段,还需要更多的审计理论与实务人员不断投入到核心竞争力审计的研究中来,丰富核心竞争力审计理论,以此来指导创建与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践。

(二)树立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新理念

以“增值和改善”为目标的内部审计,促使传统内部审计向增值型审计改造;从事后发现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转向事前的防范;从微观层次转向宏观层次,以有限的资源和风险管理为基础,寻找高风险领域,制定消除或减少不利因素的控制制度或程序,防范企业风险,促进企业完善管理,使内部审计更加广泛地参与到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从而发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尤其是董事会的高层组织人员应彻底转变观念,内部审计不是一个不得不设置的“得罪人”的部门,其对建立企业竞争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作用。积极活跃的增值型审计部门能够在提高企业收益、改进经营程序、增进部门交流、加强风险管理等诸多方面对企业的经营业绩产生积极影响,为企业做出重大贡献。

(三)注重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指标体系

篇4

关键词:战略管理;核心竞争力;战略管理会计;平衡计分卡

Abstract:Integratesinthestrategymanagementaccounting''''stheorythecorecompetitivenesstheory,willconstructbasedoncorecompetitivenessstrategymanagementaccountingwillbethedirectionwhichmanagementaccountingwilldevelop.Butbasedoncorecompetitiveness''''sstrategymanagementaccounting''''sgoal,thebasicphilosophy,themethodandtheprimarycoveragewillrevolvetheenterprisecorecompetitivenessthecultivationtochange.

keyword:Strategicmanagement;Corecompetitiveness;Strategymanagementaccounting;Balancedideabranchcustomsstation

前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核心竞争力已成为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而战略管理会计是对传统管理会计的发展,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更是管理会计为企业战略管理服务更好的系统。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的研究还只能说是刚刚起步,其理论体系在我国尚处于进一步研究探索中。笔者拟将核心竞争力理论融入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中,对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基本思想、方法及主要内容进行一些探讨。

一、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

由系统论可知,正确的目标是系统良性循环的前提条件。因此,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对战略管理会计系统的运行也具有同样意义。我们应明确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可以分为最终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

笔者认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获得持续竞争优势、谋求企业持久的生存与发展。这个目标比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更具体、更直接,更能体现战略管理的特点。持续的竞争优势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波特认为,企业的战略目标要定在取得竞争优势上面。竞争优势是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的。企业如果不能在各项指标的对比中确立并发展自己的优势,企业就会被竞争对手挤垮。在众多的指标中,关键的是市场份额、价格和成本。这是企业产品或服务质量、管理能力、员工素质的综合体现。市场份额是市场细分化以后的细分市场占有率,价格是具体产品的收益标准,成本的内容较复杂,涉及到引起成本发生的许多成本动因。通过全面广泛、深入细致的指标比较,来寻找和创造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而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是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保证。因为核心竞争力能为顾客带来较大的最终用户价值,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能够为企业提供一个进入多种产品市场的潜在途径。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是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主要的决策信息,这种信息不仅包括财务信息(如竞争对手的价格、成本等),更重要的是提供有助于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非财务信息(如市场需求量、市场占有率、产品质量、销售和服务网络等)。提供多样化的会计信息,既能适应企业战略管理和决策的需要,也改变了传统会计单一的计量模式。

二、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思想

从服务于企业整体战略管理的角度来研究,确定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思想至少要考虑到:既要体现战略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又要反映战略管理会计的本质特征。

(1)顾客价值思想。由于竞争激烈,因此谁能赢得顾客,谁就赢得了经营的主动。顾客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充分挖掘顾客的价值,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任务。如果在企业战略管理和战略管理会计中没有持续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的思想,任何企业就不可能长久地赢得顾客。企业应建立以顾客为导向的经营理念及实现这一理念的经营方式、业务流程和相关的管理体系。企业只有真正能为顾客创造价值时,它才拥有与众不同的竞争优势,这也是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会计区别于传统管理会计的一个重要特征。

(2)适应环境思想。现代企业处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竞争激烈、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环境下,如果不能从战略角度全方位、远视角地分析问题,很容易被淘汰出局。我们往往将目前复杂多变和竞争激烈的环境称之为“新经济环境”。企业战略规划必定是一种动态的程序,决不可能是静止和僵化的,任何战略定位、价值链管理、竞争对手分析、客户满意度、差异化战略的运用,都是在环境变化下所做最优选择的结果,而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3)战略成本思想。成本领先观念是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核心,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成本领先是企业永远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一个没有成本优势的企业是不可能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所谓战略成本思想并非简单地看作绝对成本的降低,而是指将企业的战略思想和措施运用于具体成本管理领域和管理方法之中,要求成本管理与企业的战略思想相匹配,如寿命周期成本、优势成本、差异化成本、客户成本和质量成本等一系列战略思想下的成本理念。同时,战略成本思想必须要考虑如何将成本管理措施融合到企业长久的持续发展规划之中,针对成本发生的价值链进行设计,从根本上改变公司成本结构,通过成本优化措施的实施来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4)有效控制和评价思想。我们要认识到,战略实施能力也是核心竞争力。面对更为复杂多变的严峻竞争形势,我国企业越来越重视战略管理,希望通过制定明确清晰的发展战略,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但又因为不能快速有效地实施发展战略,而丧失持续发展动力。战略实施能力的提高成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5)战略定位思想。由于资源有限,企业不能在任何方面都做到十分完美,这就要求企业从外部环境和客户需求出发,分析自己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为企业确定发展战略提供信息。正确的战略定位思想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包括企业在战略管理思想指导下的企业发展规划、市场份额、合理定价、质量成本和客户满意度,等等。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信息、保障和支持,就是以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为出发点。

三、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

为使战略管理会计理论在企业会计实践中得到成功应用,还须有一定的方法加以保证。除传统的分析、决策、控制方法外,价值链分析、作业成本法、竞争对手分析等是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新方法。

1.平衡计分卡。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战略实施和战略学习系统,包括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和成长4个方面,其中,财务方面是最终目标,客户方面是关键,企业内部流程是基础,企业的学习与成长是核心。计分卡的4个方面兼顾了企业的长期与短期目标、理想的结果与现实结果的驱动因素,把企业能力的成长作为突出问题揭示出来,力求通过对顾客价值的关注,促进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的改善,加速企业的学习和成长,获得客户青睐和竞争优势,最终实现良好的财务目标。可以说,战略实施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平衡计分卡是实施战略的重是工具。

2.作业成本计算法。作业成本计算法(Activity-basedcosting,简称ABC)是根据“生产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的观念,把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划分为不同的作业,不同的作业活动会产生不同的作业成本动因。企业依据资源耗费的因果关系进行成本分析,即先按作业对资源的耗费情况将成本分配到作业,再按成本对象所消耗的作业情况将作业分配到成本对象。同时,通过对所有与产品相关联作业活动的追踪分析,为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增加“顾客价值”提供有用信息,促使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提高决策、计划、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企业能持久地生存和发展的目的。

3.价值链分析。价值链分析(ValueChainAnalysis)是以价值链作为分析工具,确定企业的价值链,明确各价值活动之间的关系,找出价值链的关键环节,并通过价值链的重构,提高价值链的创造效率,降低企业的成本,从而获得成本优势,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把价值链分析作为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是因为价值链分析在分析企业内部优缺点和外部压力及机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价值链分析的重要意义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分析企业内部价值链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可以优化企业经营过程。例如,通过正确分析购买原材料质量和产品废品之间的关系,可以正确确定采购原材料的质量和价格标准,最大程度减少企业损失。其次,通过将企业价值链和供应商、顾客价值链连接在一起分析,可以改进企业的产品生产、技术和方法等。例如,企业可以通过和供应商、顾客合作,由供应商提供新材料,企业运用新工艺,生产出新产品满足顾客新需求。再次,通过将企业价值链和竞争对手价值链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找出企业和竞争对手在各价值链环节上成本和价值的差异,为企业改进和创新提供指导。

4.竞争对手分析。竞争对手分析是与收集竞争对手信息相关的一种活动,是制定战略决策的一种基本工具。主要是从市场的角度,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分析来考察企业的竞争地位,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信息。竞争对手分析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1)竞争对手是谁;(2)竞争对手的目标和所采取的战略措施及其成功的可能性;(3)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和劣势;(4)面临外部企业的挑战,竞争对手是如何反应的。竞争对手分析不是一个简单的收集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理解竞争对手的过程。竞争对手分析有助于预测竞争对手的进攻,又可以抓住由于竞争对手的错误和劣势所提供的机遇,使企业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四、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

因为企业管理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因而,为之服务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内容也就十分复杂。战略管理是由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3个环节构成的一个过程。由于企业环境的不断变化,为了使企业的战略与环境相适应,这3个环节需要周而复始地进行,从而形成战略管理循环。以战略管理循环为依据,笔者认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以下方面:

1.战略决策分析

战略决策分析包括2个方面,一是企业外部环境分析(包括宏观、行业、竞争环境分析)和企业内部资源条件分析。通过分析,企业可以把握当前和未来所面临的外部机会与威胁以及内部的优势与劣势,以便企业制定出可实行的战略目标和能够抓住机会、回避威胁、发挥优势、克服劣势的战略。二是采用各种技术方法,为企业提供各种备选战略方案,并对备选战略方案进行评价,最终帮助企业确定最佳战略目标和实现战略目标的战略方案的过程。战略决策分析应包括公司总体战略、竞争战略(战略事业部战略)、职能战略的决策分析以及长期投资决策分析。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要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为出发点,从企业外部和内部收集各种相关信息,运用战略管理会计进行系统分析,以此为基础提出各种可行的战略目标,供企业管理当局决策时参考。

2.战略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是一种对投资立项、研究开发与设计、生产、销售进行的全方位监控的过程,而成本管理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战略成本管理产生于20世纪80-9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它是以现代成本管理观念(成本效益观念、战略管理观念、系统管理观念和成本动因管理观念)为基础,以基本竞争战略为导向,以培育企业竞争优势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成本管理模式。与传统的成本管理相比,战略成本管理主要是从战略角度来研究影响成本的各个环节,从而进一步找出降低成本的途径。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范围应是对整个经济寿命周期成本的管理,是全员、全面、全过程的统一,要从整个物质世界的循环过程来看待成本耗费以及补偿,以便实现可持续发展。

3.编制战略预算

企业战略目标和战略确定后,要使之得以实施与落实,还要落实资源,这就要编制预算。战略管理会计系统要发挥整体的控制和评价功能,必须要建立完备的战略预算。传统管理会计的预算编制着眼于初期的内部规划和动作,以目标利润作为编制预算的起点,所编制的销售、生产、采购、费用等预算与战略目标没有任何关系,有时甚至与战略目标背道而驰。战略管理会计要围绕战略目标编制预算,以最终取得竞争优势,反映顾客、竞争对手和其他战略性因素,其预算所涉及的范围也不局限于反映顾客、竞争对手和其他战略性因素,也不局限于供、产、销等基本活动,而要把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管理、后勤服务等活动都要纳入预算体系中。

4.战略业绩评价

所谓战略业绩评价,就是在企业战略目标和战略的指导下,以促进战略的实施和战略目标的实现为目的而对战略实施活动开展的业绩评价活动。传统管理会计的业绩评价指标一般采用投资报酬率指标,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忽略了相对竞争地位在业绩评价中的作用。而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主要从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来评价业绩,将业绩评价指标与战略管理相结合,根据不同的战略,确定不同的业绩评价指标。如采用低成本战略,评价指标应着重内部制造效率、质量改进、市场占有率等。如采用产品差别战略,则应着重新产品上市的时间、新产品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率等指标。

战略业绩评价是一个过程,包括以下步骤:决定必须评价的业绩;建立业绩标准;测定实际业绩和将实际业绩与标准进行比较,揭示差异,并分析原因。战略业绩评价包括财务与非财务业绩指标的评价。对于责任中心财务业绩指标的评价,可以采用传统的责任会计方法;对于责任中心非财务业绩指标的评价,则要以我们编制的分级平衡计分卡为依据,通过统计等手段收集数据,并定期编制报告(可以与责任会计定期编制的财务业绩报告合并编制),做出业绩评价。总之,战略管理会计的业绩评价需要在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之间求得均衡,既要肯定内部业绩的改进,又要借助外部标准衡量企业的竞争力,既要比较企业战略的执行结果与最初目标,又要评价取得这一结果的过程。

总之,核心竞争力理论已经渗透到战略管理会计的各个方面,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将成为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支持平台。

参考文献:

[1]胡玉明.21世纪管理会计主题的转变[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1).

[2]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篇5

【关键词】 核心竞争力; 制造企业; 层次分析法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制造业之间的竞争日渐激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引导企业成功的关键所在。特别是目前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制造企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提高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成为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制造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全面分析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了解企业在竞争中所处的位置,全面评价企业竞争能力的状况,从而为不断发展和提高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依据。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的研究基础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内涵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最早由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普拉哈德(C.K.Prahalad)和哈默(Garg.Hamel)提出。他们于1990年在权威杂志《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题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的文章,把核心竞争力定义为:“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知识和技能。”

随着学术界对核心竞争力内涵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大多学者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有层次的综合概念,对其进行评价应在科学系统的指导下进行,指标体系应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尽可能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以及影响因素表现出来。评价指标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直接计量的指标;另一类是难以直接计量的因素,如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不能直接量化的因素,可以用一些间接计量的指标来反映,一般是通过对一些特殊人群的问卷调查来实现。从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的目的来看,评价指标要有综合性,指标数不能太多。同时,还需要有另一类指标,即分析性指标来更为详细、具体地反映企业的实际核心竞争力状况。这些指标可以解释企业为什么有核心竞争力,或者为什么缺乏核心竞争力。换句话说,评价指标特别是其中的显示性评价指标所反映的是竞争的结果或核心竞争力的最终表现,而分析性指标所反映的是核心竞争力的原因或者决定因素。

(二)层次分析法概述

为了能够更加综合地评价企业核心竞争力,可通过层次分析法来建立综合评价指标和层次分析指标来进行。层次分析法(AHP)是由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该方法在构造综合评价指标值时所涉及的权数都是通过数学变化产生,不是人为确定的,具有客观性、科学性。AHP法的基本思路是把复杂事情分成若干有序层次,建立起一个描述系统功能或特征的内部独立的层次结构(即模型树),然后根据对某一客观事物的判断,就每一层次的相对重要性作出定量表示,即构造“比较判断矩阵”,以这个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及其相应的特征向量,在通过一致性检验的前提下,确定每一层次中各元素的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权重;通过对各层次的分析,进而导出对整个问题的分析,即总排序权重。

层次分析法比较注重研究对象的现实意义,且在操作上简便易行。考虑到专家在对指标进行判断时,一般难以给出精确的两个指标重要性的标度,还需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层次分析法是对专家简单确定权数方法的改进。实践证明,AHP法是一种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能够统一处理决策中的定性和定量因素,具有高度的逻辑性、系统性、简捷性和实用性等优点,现在人们更习惯用它来确定多层次指标体系的权重。笔者在下文着重用此方法对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和案例分析。

二、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构建

(一)案例企业情况简介

一拖(洛阳)建工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拖建工”)是中国一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独立法人子公司,是以生产中小型(0.25~12T)压路机为主的专业生产厂,全国免检产品,连续多年来市场占有率行业第一,产品出口亚、非、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公司现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0余人,其中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40余人,拥有数字切割加工等高精尖设备20余台,具有雄厚的研制开发和生产各种型号的“洛阳”牌压路机的综合能力,产品覆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并远销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用户的好评。

(二)案例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建立评价指标层次。笔者根据余伟萍(2003)等学者对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进行的实证研究,认为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为:战略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生产制造能力、人力资源和企业文化。

2.数据来源:文中的定量指标数据以案例企业过去三年内(2009—2011年)平均水平的数据为准,定性指标数据全部采用问卷调查形式获得,其中调查对象有企业管理层、员工、供应商和客户,且定性数据的评分标准为0—10分。

3.构造判断矩阵及层次单排序:构造准则层(A层次—B层次)判断矩阵,如表1所示。

(三)案例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结论

从以上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一拖建工是一个传统型老牌制造企业,有很强的生产制造能力,有很好的市场营销能力,在国内外市场上均占有相当份额,其他企业获取其核心市场竞争力的机会较小。近几年,由于其十分注重产品创新方面的研发工作,加大科研开发资金的投入以及高层次科技人才的不断引进,从而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使其成为一拖建工核心竞争力中的主要优势。另外,该企业的人力资源能力较强,各个层次的人才储备资源充足,以应对企业发展的各方面需求。但是由于身为老牌国企等传统因素的限制,一拖建工的战略管理能力、组织管理效率和企业文化价值不高,因此也影响了其核心竞争力的发挥,成为了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因素。因此,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具有战略眼光,并从战略管理的角度制定政策,注意组织管理的培育,创建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软实力”,激励企业充分发挥优势,尽快弥补不足,全面提高核心竞争力,以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和提高企业的优势地位。

三、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具体建议

(一)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

制造企业的管理组织框架会直接影响到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因此,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建立合理的内在机制,按“产权清晰,政企分开”的要求,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企业内部的监督、运行和创新机制,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应变能力,实现企业管理科学化。这是体现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符合现代企业管理内在规律的先进制度,是建立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一拖建工作为老牌国有制造企业,由于一定的历史原因,并未完全建立起相应的公司治理制度。其分配制度、人事制度以及运作程序等基本方面已不能适应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进而影响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因此,不断强化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已成为提高一拖建工等国有大中型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性工作。

(二)营造先进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软实力”

营造先进企业文化,首先要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诸如关心现实的处世态度,重视和谐的人际关系,兼容并济的同化能力和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等;其次应吸收和借鉴国外的优秀企业文化;最后要坚持以人为本,建立企业利益共同体,着力创造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

制造企业文化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在企业长期经营管理过程中逐渐形成,又要随着竞争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一拖建工应着眼自身的战略定位,结合市场竞争来创建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软实力”。

(三)积极开发核心技术,推进企业创新能力

一个企业要持续发展,必须不断创新,提高自身技术含量,力求掌握若干个核心技术。一拖建工作为制造企业,其技术开发应结合企业的具体要求,区分不同的产品项目承担技术复杂程度不同的需求。企业管理者首先要把推进企业科技进步、核心技术能力的培育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加大科技开发资金的投入,调动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要积极引进科技人才;最后是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在企业内部形成科研成果转化的“孵化器”,为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竞争力构筑平台。

(四)培养高技能人才,创建学习型组织

在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可归结为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最终归结为学习力的竞争。学习型组织从本质而言,就是能在学习上保持持久的优势,并有持续创新能力去不断开创未来的企业组织。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将使企业获得更多优秀的人才,激发企业内在的学习及创新能力,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注入动力。

制造企业应该坚持把学习型组织理论与企业管理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符合自己企业特点的学习型组织创建之路,为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强大动力。具体措施有实施立体化人才培训,大力提升产业队伍素质,开展大规模职工培训,拓展各类人才成长渠道,优化教育培训环境等。

【参考文献】

[1] 余伟萍,陈维政,任佩瑜.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实证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03(5).

篇6

Abstract: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s the basis for improving the level of university teaching, determines the taste and level of universities, is the key to form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universities. Based on defining the concept of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university,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mechanism of disciplines construction to enhanc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universities, and using factor analysis method to quantitatively calculat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universities based on discipline data, finally proposes policy recommendations enhanc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univers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关键词: 学科建设;高校;核心竞争力

Key words: discipline construction;universities;core competencies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6-0211-02

1 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最早用于企业,是由Prahalad和Hamel于1990年提出的,借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国内学者从能力整合、构成要素和核心能力等不同角度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在吸收和整合不同观点的基础上,本文将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表述为:高校核心竞争力是高校竞争力的优势表现,是指与其他高校相比所具有的吸引、争夺、转化、整合资源的能力,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能力,是短时间内不易被其它高校所超越的能力。

“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而有大师之谓也”。高校的硬件水平是高校发展的基础,也往往是高校核心竞争力得以形成的起点,但对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提高起决定意义的是高校内部利用资源的能力。根据高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职能,这些能力可以分为三个方面:①高校生产力,反映一个高校的教学能力,即生产的人才的规格、数量和质量等,是高校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基础。②高校发展力,反映一个高校的科研能力,即科研成果的数量和水平,是高校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③高校吸引力,主要是指高校吸引人才以及学生的能力,即学校美誉和名气,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灵魂。

2 学科建设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

如何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学制度创新、竞争教育平台的建立以及管理体制的完善等对于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均具有重要作用,但本文认为学科建设是高校教学、科研水平提高的基础,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办学实力,体现办学特色的核心工作,是高校发展的龙头,是高校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

学科建设提升高校生产力。学科建设的核心是学术研究,学术研究和教学具有共性,都需要勤于实践,不断探索。教师在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中,深入思考、刻苦钻研,训练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自身的学术素养,无形中也提高了教学水平;学术研究中积累的思想、方法、知识和技能运用于教学,将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拓展,教学手段的转变,教学理念和形式的创新和改革,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学术研究促进教学,以学术研究引导教学”,已经成为现代大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没有学术研究的教学,只能是照本宣科,缺乏深度和创意,没有活力。一流的学术研究才有一流的教学水平。

学科建设实现高校发展力。学科建设的载体是学术研究,直接目的就是提升高校的科研能力。通过学科建设,凝练学科方向,整合培育特色及优势学科,建立学科基地及学术团队,学校的学术研究才会有坚实的基础,也才会有更大的潜力和更广阔得前景;同时,特色优势学科的建立必然形成学科资源的不断聚集,产生辐射溢出效应,这不仅有利于吸引更加优秀的人才,而且有利于各种科研项目特别是国家级重大课题的申请和承担,为学校教师的学术研究提供正确的方向,难得的机会以及充足的科研经费。学术研究是大学的标志,也是高校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其基础便是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增强高校吸引力。高校的吸引力不在于高楼林立的校园,不在于窗明几净的教室,重要的是大学特有的人文素养与人文精神,是数代师生形成并传承下来的文化底蕴,是大学浓郁的学术气息和氛围。而这些的基础在于学科的发展,学科是高校的象征,充分体现了高校的特质,是高校的灵魂所在;国内外高校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大多建立在自己的优势学科之上,例如国际上有沃顿商学院的商学、麻省理工大学的理工学,国内有清华大学的工学,人民大学的经济学等。学科建设不仅对高校的发展起到了引领性作用,而且决定了高校的品味和等级。一个不重视学科建设的高校,一个没有学科发展的高校,不能称之为一个真正的高校,也就不会产生较强的吸引力。

3 学科水平体现高校核心竞争力

学科建设通过提升高校生产力、发展力和吸引力会大大增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学科发展水平则体现了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一个核心竞争力较强的高校,其必然表现出较高的学科水平。为了通过学科的发展水平来定量测算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尝试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提取各学科发展背后隐匿的公共影响因子,近似衡量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因子分析模型如下:

X1=a11F1+a12F2+…+a1mFm+e1

……

Xp=ap1F1+ap2F2+…+apmFm+ep

模型中X1,X2,…,Xp是可观测的随机变量,这里指各学科的发展水平;F1,F2,…,Fm叫做公共因子,它们是在各个观测变量的表达式中都共同出现的因子,是相互独立的不可观测的理论变量,这里指学科发展水平所体现的各种共同因素。e1,e2,…,ep叫做特殊因子,是影响各学科发展所特有的因素,各特殊因子之间以及特殊因子与所有公共因子之间都是相互独立的。

根据可比性和可得性两个原则,本文根据武书连2012年的中国大学排行榜,在排名前350名的高校中选取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132所高校,学科选取了各高校较为普遍的理学、工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和管理学六大学科,学科水平的衡量采用武书连公布的大学学科排名的相关数据计算。因子分析过程中,抽取变量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抽取条件为初始特征值大1,因子得分采用回归方法。分析过程如下:

KMO统计量的值为0.834,Bartlett球形检验的P值为0.000,表示各学科发展水平之间的相关性较强,比较适合做因子分析。由相关系数矩阵计算知提取的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68.67%,计算共同度,除工学以外,其他五个学科的共同度均超过了65%,表明该公因子足以描述各学科的综合发展水平,并对它们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公因子在各学科发展水平上均具有较大的载荷(如表1),充分反映了各学科的综合发展水平,可理解为高校基于学科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子。利用回归方法可求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函数表达式(回归系数如表1)。利用该公式可得132所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的得分,表2列出了132所高校中核心竞争力得分前十名的高校,并同时列出了武书连计算的这10所高校的大学排名及相关学科排名。如表2所示,北京大学尽管大学排名为第二,但其核心竞争力得分第一,其次是浙江大学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的竞争力得分接近,与其他8所高校得分差距较大,同时这8所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相差不大,这说明我国高校核心竞争力已经形成了不同的等级和层次。同时,核心竞争力强的高校具有较多的优势学科,其优势学科排名均在全国前十位。最后,10所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排名和武书连的大学排名基本一致,表明计算结果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4 基于学科建设的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①设计合理的学科结构,促进学科非均衡发展。合理的学科结构是高校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基础。一所高校不可能在所有学科门类上都占尽优势,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办学特色,针对市场对人才的需要,着眼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自身学科专业结构的现状出发,对学校的整体学科结构进行设计,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特,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非均衡的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布局。

②加强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加强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是高校保持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的发展对于其他一般学科具有重要的示范和辐射作用,能够带动一般学科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是一般学科吸引人才、聚集资源的重要依托。高校应从比较优势出发,集中人力、物力建设那些基础雄厚,特色鲜明,实力强劲的学科,特别是能适应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

③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充分发挥优势特色学科带动作用,加强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是高校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的动力。未来的学科发展,一定是多学科相互交织相互融合的共同发展。高校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学科的作用,进行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这样不仅能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而且能培育出一批新兴交叉学科,进一步强化学校的学科优势和特色。

④建立科学的学科建设管理机制。科学的学科建设管理体制对提高学科建设的水平和成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高校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保障。高校应以学科发展为目标,创新学科建设管理体制,建立适应高校学科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通过政策引导、薪酬激励和制度约束,有效调动广大教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工作科学、管理规范和运行高效的学科建设制度。

参考文献:

[1]马士斌.“战国时代”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J].学海,2000(5):163-166.

篇7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竞技体育;灰色关联分析;动力层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2-0117-04

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亚洲头号竞技体育强国。但亚洲的竞技体育运动在世界竞技体育版图上仍属于落后地区。中国竞技体育在大型的运动竞赛中成绩有时大起大落,这里面虽然有事物发展中的偶然因素,但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原理告诉我们:要想在整个项目中保持优势的长期性,中国竞技体育必须在某个项目或某些项目中具有竞争优势,某种程度上说这种竞争优势就是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

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是中国竞技体育独具的、整体的、持续的竞争能力,是竞技体育取得竞争优势,持续、健康、和谐发展的力量源泉,但并不是所有的竞争优势都是中国竞技体育的核心竞争力。为了准确了解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与其整体竞技水平之间的内在关系,本研究以中国竞技体育2004―2008年在世界竞技体育锦标赛、奥运会、世界竞技体育大赛上所取得的成绩为标尺,以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二级指标内容为验证对象,把中国竞技体育2004-2008年之间的每年成绩总分当作一个灰色系统工程,运用灰色系统理论,通过对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二级指标内容与中国竞技体育2004―2008年之间的每年成绩总分的灰色关联度分析,计算出它们之间的关联度,旨在验证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体系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根据研究需要,本研究以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和2004-2008年中国竞技体育整体竞技水平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本研究通过大量收集的期刊、著作中的相关文字和数据资料,运用二手分析,即从他人研究的资料中寻找与本研究有关联的重要内容,在基础上构建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体系。查阅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了解和分析2004-2008年中国竞技体育整体竞技水平。

1.2.2间卷调查法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体育管理学、体育社会学和运动训练学等方面专家对影响中国竞技体育的相关要素进行访谈,拟定出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一、二级初选指标,并以此为依据设计第一轮调查问卷,以问卷形式请专家对一、二级初选指标进行筛选和认定;第一轮问卷回收后进行统计处理,结合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设计第二轮调查问卷;最后一轮请专家对前两轮专家认定的一、二指标进行排序和权重程度认定。结合问卷统计处理结果,最后确定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表1)。

1.2.3专家访谈法在研究过程中,多次与体育院校及从事体育研究的专家、国家体育总局个别项目管理中心的主要官员,体育管理学、体育新闻学、体育经济学和体育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进行访谈,在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概念的界定、核心竞争力的一级、二级指标体系构建等方面获取了许多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1.2.4灰色关联分析法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分析2004-2008年中国竞技体育整体竞技水平与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二级指标之间的灰色关联度。

灰色系统理论是一种研究少数据、贫乏信息不确定性问题的新方法,其研究对象是灰色系统。所谓灰色系统就是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系统,它通常表现为:系统因素不完全清楚;系统中因素之间的关系不完全明确;系统结构不完全知道;系统的运行机制与状态不完全明白。灰色关联分析是对于一个系统发展变化态势的定量比较与描述,它是指对于两个系统或系统中多个因素之间随时间而变化的关联性大小的量度。

灰色关联分析法的步骤:第一步,建立母子序列函数;第二步,对原始数据进行均值化处理(统一量纲),包括对各组数据求其平均值、用所求均值去除各个原始数据得均值化数列两个程序;第三步,计算各子序列与母序列在同一时刻的绝对差值,并列出对应差数列表;第四步,根据灰色关联系数公式Lli(t)=min+ρmax/li(t)+ρmax,求出关联系数;第五步,根据关联系数计算结果,求出关联度。

2 结果与分析

2.1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定义的理论依据第一,以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属性和构建核心竞争力的相关要素为总体方向;第二,以中国竞技体育整体竞技水平的实际情况和决定中国竞技体育实力水平的相关要素为依据;第三,世界竞技体育强国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第四,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对我国未来竞技体育水平发展的一种预测,而这种预测必须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的。因此,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现状也是定义核心竞争力的依据;第五,童利忠等学者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与案例》一书中认为在外部环境相同、资源稀缺的条件下,企业怎样通过有效管理来获取竞争优势,使各构成要素有机融合,并指出核心竞争力包括三个层次,即内部核心层、中间支撑层和外在表现层;第六,罗超毅博士在其博士学位论文《运动训练科学化动力系统的研究》中认为:运动训练科学化动力系统太致分为三个层次,即核心动力层、基础动力层和环境动力层。核心动力层主要由教练员、运动员及直接参加运动训练实践活动的各方面人员(如科技教练、队员等)构成的运动训练实施者群体;基础动力层是指对运动训练科学化的发展进程有比较大且具有基础性支持作用的各个动力子系统,它们主要有科学技术、科学教育、科学管理和科训结合的各种物质保障条件等因素;环境动力层是指对运动训练科学有影响,其影响力一般、具有间接作用的各种动力要素子系统,主要有国家的政治形势、经济状况和文化环境等影响因素。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度量,包括三个基础的内涵识别:一是竞争力的源动力表征;二是竞争力的支撑表征;三是竞争力的环境表征。三者具有高度的逻辑统一性,只有这三条主线同时包容在中国竞技体育中,中国竞技体育才有厚实的基础,才有在世界竞技体育舞台竞争的实力。因此,本研究认为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应包括动力层竞争力、支撑层竞争力和环境层竞争力三个基本内容,这也成为定义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依据。

2.2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级指标权重分析采用和积法,以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级指标判断矩阵按列归1,即每列各元素除以该列全部元素之和,得到一个新的矩阵,然后按行求和得到一列,该列归1即为中国竞技体育核

心竞争力一级指标权重(表2)。

从表2可以看出,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级指标的权重排序为:动力层竞争力(0.63)、支撑层竞争力(0.26)、环境层竞争力(0.11)。由此可见动力层竞争力是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源动力。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是其竞争过程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其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竞赛主导地位的竞争力。而其动力层竞争力是竞技主体人力资源、科研与训练结合程度和竞技主体参赛能力的组合,是能够使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定时期内保持现实或潜在竞争优势的动态平衡系统,其能力不是几项核心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其组合体共振所体现出来的内在合力,其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独特性)。对其它国家竞争对手而言,动力层竞争力具有越高壁垒,其核心竞争力将趋于更强。所以,动力层竞争力在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中占有主导决定作用。

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形成是其自身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形成外因存在其系统之外,支撑层竞争力和环境层竞争力就是作用于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外部因素,其具有诱导、推动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功能,只有在外部因素的作用下发挥内部因素的整合协调作用,才能实现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效能a因此,竞技体育只有借助于外部因素的诱导和推动,才能驱使我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培育和优化。

根据动力层竞争力、支撑层竞争力和环境层竞争力在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体系的重要程度,依据核心竞争力理论和层次结构原理,本研究认为三者在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体系中的位置可以用图1来描述。

2.3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二级指标权重分析有了二级指标对一级指标的权重和一级指标对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权重,现在可以计算出二级指标对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权重。二级指标对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权重如表3。

从表3可以看出,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二级指标的权重排序为:竞技体育教练员资源竞争力(0.328)>政府政策力度(0.144)>竞技体育运动员资源竞争力(0.126)、参赛能力(0.126)>管理竞争力(0.069)>竞技体育后备力量竞争力(0.065)>科研与训练结合程度(0.05)>竞技体育裁判员资源竞争力(0.025)、后勤保障竞争力(0.025)>媒体宣传力度(0.014)、竞技体育赛制竞争力(0.014)、开放竞争力(0.014)。由此可见中国竞技体育的竞技主体(竞技体育教练员与竞技体育运动员)和国家政府政策,对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相对其它要素来说要大得多。

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具有整体性,形成要素达到最佳或比较合理的动态组合才能形成较稳定的核心竞争力。由于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要素不断改变,形成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要素的作用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

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直接关系到我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立足于中国竞技体育现实资源,加大培育优秀运动员人力资源的基础上对有关要素进行有效整合与协调,才能够形成高效的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尽管竞技体育教练员资源竞争力、政府政策力度、竞技体育运动员资源竞争力、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管理竞争力、竞技体育后备力量竞争力、科研与训练结合程度、竞技体育裁判员资源竞争力、后勤保障竞争力、媒体宣传力度、竞技体育赛制竞争力和开放竞争力等要素,不是影响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形成的直接因素,但它们作为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形成因素的服务性要素,在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中起着耦合、裂变、系统化、强化等功能,发挥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组织效应,从而最大可能地发挥出各个因素的潜力,最后促使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因此,有效地整合和协调各种因素,使其贡献于中国竞技体育整体,切实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水平。其整合与协调包括纵向与横向两个层面,纵向层面的整合与协调,主要是自上而下的整合与协调关系;横向层面的整合与协调是每一层级内部之间的整合与协调。单一的资源无法形成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只有经过高度整合与协调的集合资源,才能产生强大的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

2.4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与2004―2008年中国竞技体育整体竞技水平的灰色关联分析

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二级指标与中国竞技体育2004―2008年之间的每年成绩总分的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对2004―2008年的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二级指标指数与中国竞技体育的每年成绩总分建立母子序列函数,即2004―2008年中国竞技体育的每年成绩总分为母序列,2004-2008年的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二级指标指数为子序列(表4)。

第二步,对原始数据进行均值化处理。先求各组数据平均值,然后用所求均值去除各个原始数据得均值化数列(表5)。

第三步,计算各子序列(2004―2008年的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二级指标指数)与母序列(2004―2008年中国竞技体育的每年成绩总分)在同一时刻的绝对差值,并列出对应差数列表(表6)。

第四步,将上表中的li(t)(相应差数)、min(最小差数)和max(最大差数)代人灰色关联系数计算公式,即:

Lli(t)=min+ρmax/li(t)+ρmax

其中main=0,max=0.68,p=0.1,计算出灰色关联系数(表7)。

第五步,求灰色关联度

将2004―2008年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二级指标指数的关联系数相加并平均,即得2004―2008年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二级指标指数与成绩总分的灰色关联度;将隶属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灰色关联度相加求和,即得动力层竞争力、支撑层竞争力、环境层竞争力与成绩总分的灰色关联度(表8)。

从表8可以看出,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二级指标对中国竞技体育成绩的灰色关联度大小顺序为:竞技体育教练员资源竞争力C1(0.40)>政府政策力度C5(0.29)>竞技体育运动员资源竞争力C2(0.24)、参赛能力C4(0.24)>管理竞争力C11(0.19)>竞技体育后备力量竞争力C7(0.17)>科研与训练结合程度c3(0.16)>竞技体育裁判员资源竞争力C6(0.15)>后勤保障竞争力C8(0.14)>媒体宣传力度C9(0.13)、赛制竞争力C10(0.13)、开放竞争力C12(0.13)。从表8可以看出,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

力二级指标权重指数比较高的有:竞技体育教练员资源竞争力、政府政策力度、竞技体育运动员资源竞争力、参赛能力、管理竞争力和竞技体育后备力量竞争力。究其原因,第一方面,“奥运核力”的优势最大程度地实现了中国竞技体育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第二方面,中国竞技体育优势项目核心人物和青年军的成长给中国竞技体育增加了“显性化”的动力;第三方面,近几年国内竞技体育赛事的主场赛场环境效应的直接作用,对我国竞技体育选手的参赛能力的发挥起到了潜在的影响。最后,通过与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结构中二级指标所占的权重对比,我们发现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二级指标对中国竞技体育成绩的灰色关联度排序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从表8可以看出,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级指标对中国竞技体育成绩的灰色关联度大小排序为:动力层竞争力(1.04)>支撑层竞争力(0.75)>环境层竞争力(0.61)。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当前世界体坛的格局变化有关,非洲国家中长跑项目的强势和原有世界竞技体育强国实力的减弱对世界体坛格局影响深刻;另一方面与国家对竞技体育优势项目布局战略调整有关。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级指标对中国竞技体育成绩的灰色关联度大小排序与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结构中一级指标所占的权重对比,我们发现两者之间保持相同的排序位置。

因此,运用灰色关联度理论,结合2004―2008年中国竞技体育成绩的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科学性。

3 结论

1)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即动力层竞争力、支撑层竞争力和环境层竞争力;12个二级指标,即竞技体育教练员资源竞争力、竞技体育运动员资源竞争力、科研与训练结合程度、参赛能力、政府政策力度、竞技体育裁判员资源竞争力、竞技体育后备力量竞争力、后勤保障竞争力、媒体宣传力度、竞技体育赛制竞争力、管理竞争力和开放竞争力。动力层竞争力是中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源动力。

篇8

关键词:物流企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对策

随着世界经济飞速发展和全球市场化进一步加强,物流行业成为了各国企业关注的焦点。我国物流企业发展比较晚,较之国外发达国家大型物流企业还有相当长一段距离。我国加入WTO后,国外物流企业相继进入中国市场,抢占了大量市场份额。面对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环境,我国物流企业如何在严峻形势下发展自身优势,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迫在眉睫。

1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的概念提出并在工商管理中应用之后,世界各国的经济学者和战略专家从不同角度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进行了阐释。

如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整合观,该观点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各项能力的整合,从而形成的企业组织内外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协调观则认为各项资产与技能的协调配置是核心竞争力最为本质的特点;知识载体观强调核心竞争力的知识特性,主张用各种知识载体,如员工、技术系统、管理系统、价值与规范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指示器;技术能力观则以专利份额和显在技术优势来描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指一个企业不断地创造新产品和提供新服务以适应市场的能力,不断创新管理的能力,不断创新营销手段的能力。

在本人看来,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长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在竞争环境中能够长时间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

我们可以将企业核心竞争力界定为:企业独具的长期形成并融于企业内质中支撑企业竞争优势的、使企业能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核心性能力。这个定义涵盖了这么几层意思:

(1)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竞争性的能力,具备有相对于企业竞争对手的竞争强势;

(2)它是一种处在核心地位的能力,是企业其它能力的统领;

(3)它是企业所独具的能力,是竞争对手几乎无法模仿的;

(4)它是长期起作用的能力,一般情况下不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质的变化。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由企业各方面能力整合而成的多元复杂系统,它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1)创新能力: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增加知识总量,实现企业目标的创造性活动,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

(2)应变能力:保持对客观环境的适应能力,能因时而变;

(3)整合能力:组织协调企业人员、材料、资金、设备、知识和信息等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生产的能力;

(4)转化能力:将技术和发明创造成果转化为产品或现实生产力。

简而言之,本人认为核心竞争力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一个人是这样,一个企业是这样,一个国家亦应如此,才能在国际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2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分析

随着我国加入WTO,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人们期望尽快培育和提高我国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迎接经济全球化和激烈国际竞争的挑战。而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作为核心竞争力培育发展的前提,是一项庞大的企业管理系统工程,涉及物流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各个要素和各个环节。

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除了具有一般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外,还具有物流行业自身的特点。为了帮助物流企业在实践中将非核心竞争力区分开来,科学、准确地分析和识别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综合诸多学者关于核心竞争力的分析,总结归纳出以下六个步骤的识别方法。

(1)第一步:企业现有资源分析。

企业现有资源分析是分析企业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其中,有形资源包括企业拥有的运输资源(如车辆和车队等),仓储资源(如库房等)、地理位置资源、物流网络运作资源和装卸搬运及其流通加工的设备设施等。无形资源包括企业的组织资源(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技术资源(如关键的物流信息技术)、人力资源(如企业员工的丰富的经验、知识、洞察力和对企业的忠诚等)、形象资源(如企业在客户及社会中的相关形象)和企业文化(如宗旨、理念和价值观)等。分析这些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有利于企业摸清自己的家底,从而为识别核心竞争力奠定基础。

(2)第二步:物流企业价值链分析。

价值链是识别和评价企业资源与能力的有效方法。价值链分析将顾客价值作为考察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导向,它将企业的经营管理作业分为基础性作业和支持性作业。对于物流企业来说,基础性作业包括物流市场营销、物流生产运作(如运输生产、库存管理、流通加工和其他增值服务)、物流的售后服务(如客户回访等)等。支持性作业包括一般的基础管理(如行政管理、财务管理、对外公共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采购管理(企业必要的外购资源的采购)等。在审查价值链的各项构成中,必须将企业与竞争对手进行比较,并采用优、中、差三等对每一项作业进行评定。

(3)第三步:物流企业经营环境分析。

物流企业的经营环境分析是对企业经营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和竞争环境进行分析与统筹。宏观环境分析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环境、政治与法律环境、科学技术环境、全球化环境等进行分析,宏观环境分析结果将对企业发展的战略趋势有重要的影响。行业环境分析是对企业经营环境的“五要素”及其关系进行分析。“五要素”是指物流企业的客户、物流企业的资源供应商、物流企业的现有竞争者、物流企业的新加入者和物流服务产品的替代品以及补充品。这“五要素”共同作用,决定了行业的竟争性质和程度。

(4)第四步:物流企业SWOT分析。

物流企业SWOT分析技术是通过分析企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一步考察企业的这些业务是否适合企业在其中进行经营,是否能够建立持久的竞争优势。优势评估主要是分析企业较之竞争对手在某些方面具有不可匹敌、不可模仿的独特能力。劣势评估主要是分析企业较之竞争对手在某些方面的缺点和不足。面临的机会评估主要分析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化趋势中对企业生存与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的方面。面临的威胁和挑战评估主要分析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化趋势中对企业生存与发展具有不利和消极作用的方面。

(5)第五步:找出关键的成功因素——企业核心竞争力。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找出物流企业的成功的因素,分析当前的因素是职能性质的,还是仅仅一个物流服务产品的或者是企业整体性质的。因为,只有横跨整个企业整体的成功因素才有可能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6)第六步:检验成功因素——找出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

将这些成功因素与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五大基本特征(客户价值性、差异性、可拓展性、难以模仿性和持久性)进行比较。例如,分析这些成功的因素与我们的竞争者相比有没有优势而言,如果没有优势是不可能成为核心竞争力的:分析这些成功的因素对于未来的发展有没有市场,能不能给客户带来价值;探讨这些成功因素在现在及未来的环境下能否持久,有没有其他因素能够保证其能够经久不衰。

3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3.1内部功能整合

目前我国市场上大多数的物流企业是由传统的运输、仓储等公司经过资源整合而成,设施的信息化、标准化、智能化相对比较低,许多公司只具有完成单一物流功能的作业能力。对于这种基础薄弱的物流企业来讲,在短时间内实现对客户企业整条供应链的一体化服务是很困难的,所以物流企业可以选择从事先进的、专业化的单一物流功能服务。比如由仓储公司整合而成的物流企业可以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内部的研发部门设计一套适合本企业发展的仓储系统,从而构建企业在仓储业务方面的核心竞争力。新晨

3.2外部资源购买

核心竞争力作为一种不可短时间内效仿的竞争优势,它的研发除了需要研发人员精深的专业知识之外,通常也需要走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对于那些资金实力雄厚却又刚刚涉足物流领域的企业来讲,外部购买不失为一种快捷的获取核心竞争力的途径。在实施外部购买时,被购方失去了核心竞争力随即不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将会面临破产的危险;购买方也需至少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被购人的核心竞争力是否与企业原有的竞争优势相冲突以及企业是否有能力管理好被购人的核心竞争力而获得预期的经济效益。

3.3与其他企业合作形成物流战略联盟

面对反复无常的市场变化和日趋多样化的顾客需求,物流企业一方面在利用自己有限的资源构建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寻找互补的外部优势,通过形成供应链来实现整体的竞争优势。这种物流战略联盟的形成使物流企业可以共享物流运作资源,节约了物流企业的成木,实现了规模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赵光忠.核心竞争力与资源整合策划[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72.

[2]董千里.高级物流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28.

篇9

关键词:认识;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97(2008)09-127-02

核心竞争力是在企业的成长与发展壮大中所形成的一种核心竞争能力,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C K Prahalad)和哈默(Gary Hame1)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提出的,他们认为“就短期而言,公司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决定了公司的竞争力,但长期而言,起决定作用的是造就和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管理理念的逐步加强,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被企业的管理层加以重视,他们开始认识到,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所有能力中最重要、最关键、最根本的能力,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决定了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命运。本文拟就如何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发表自己浅薄的看法。

一、核心竞争力的含义及特征

(一)核心竞争力的含义

目前理论界对核心竞争力的含义还是众说纷纭,不同的学者或者同一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都会得出不同的看法,比如说,就不同角度而言,有的从经济学的角度强调资源的成本优势;有的从管理学角度,关注战略管理的重要性;有的从创新经济学角度,关注技术创新的发生发展等等。所以说,给核心竞争力下个比较准确的定义是很难的,但是存在一些基本的共识,那就是强调资源的整合,说明企业本质上是一个能力集合体,强调它的独具性和持续发展的优势,说明企业拥有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同时,他们基本都认为:保持和运用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长期根本性战略,所以企业核心竞争力本质内涵是让消费者得到真正好于、高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产品、服务和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应该是是企业独特拥有的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和复制的、能为消费者带来特殊效用并能为企业带来持久超额利润,使企业在某一市场上长期具有竞争优势的内在能力源。基于以上对核心竞争力的一般理解,可以说核心竞争力是核心技术、管理能力、组织学习及客户知识、营销知识的总和。

(二)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指出识别核心竞争力的三个指标:(1)能为企业提供通向多样化市场的潜在途径;(2)能最终为顾客带来价值;(3)让竞争者难以模仿。在这三个可识别指标中,难以模仿的特性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最独有的特性,核心竞争力对一个企业而言一旦形成,由于其形成有其独特的历史经历和条件,并且与社会文化、环境价值观念习俗传统密切相关,所以它就不能被其它企业所模仿或学习或者模仿和学习的成本很高。具体来说,主要是因为它的资源或能力的稀缺性、结构复杂性以及它的因果模糊性等等。

这三个指标大致归纳了核心竞争力的特征,但是随着人们对核心竞争力的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发现,要真正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且保持其旺盛的活力和持久性,它还应具有如下特征:1、资源整合性。一个企业通常拥有多方面的技术、技能和知识,当这些资源单独存在时,不能发挥最大的竞争优势,而核心竞争力就可以发挥资源整合性,通过优化、调整企业内部的资源结构,产生整体效应。2、动态持久性。随着产品和技术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里大部分有形资产的持久性大大地降低了,而核心竞争力作为无形资产却能持续地创造利润。3、延伸性。核心竞争力能够帮助企业不断地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一个成功的企业不仅要维护已有的核心竞争力,还要培育新的核心专长,以保持旺盛、持久的生命力。

二、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保障。是一个组织内部各种资源的有效集成组合,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获得长的可持续的竞争能力的优势,企业必须要做多方面努力来实现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发展。

企业构建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大致上分为三步:

第一步,正确认识核心竞争力,识别企业目前核心竞争力的状况,因为如果本身就存在核心竞争力,那就谈不上构建的问题;

第二步,识别后,如果没有这样的竞争力,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步,形成并维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具有持续、稳定的竞争优势。

(一)识别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保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正确识别是企业发展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前提,管理者必须能够正确识别它,以便就如何培养和开发它做出决策。识别核心竞争力,基本原则是:企业的现存的竞争力是否符合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并发挥其效用,但由于企业核心能力深植于企业产品、技术、生产流程,企业文化和制度之中,并与它们整体互动,这使得它们难以与企业中其他因素分离和度量,尤其要分析鉴别它的细节(或要素)则更困难。笔者认为主要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来识别:

1、是否存在无形的专用型资产

无形的专用资产主要包括商标、人力资源和知识产权资产等等,这些资产本身所固有的特征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是吻合的,那就说明企业中这些资产的存在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大支撑。

2、是否存在自己的核心能力

核心竞争力是通过核心产品向最终产品延伸的,而要识别核心能力 必须从对具体产品的分析中得出。因此核心竞争力的识别顺序要从终端产品开始,从中找到贯穿于多个产品的核心能力。

3、是否存在企业所拥有的关键资源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在企业所拥有的关键资源上,企业的资源是基础性的,没有资源就失去了竞争能力的基本条件,但企业仅有资源优势还不足以形成核心竞争力,还要把资源优势转换成为能力优势。因此,识别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以从关键资源的识别入手,通过对关键资源的识别归纳出企业拥有的能力。

(二)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

如何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无论对认为自己企业存在或不存在的企业都是非常重要的。

1、创建企业特色管理模式

管理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加强管理,才能把企业机制改革的活力和技术进步的威力充分地发挥出来。并注重以信息化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新世纪的经济是信息化的经济,信息技术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居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形成有特色的管理模式有利于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注意品牌战略

品牌是一种产品乃至一个企业区别于其它产品和企业的标志。品牌战略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没有品牌战略,就难以形成持久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一般竞争力的企业未必要有品牌战略,但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则必然是没有品牌战略的企业。从战略角度来看,企业必须具备战略意识,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都是在打造品牌,实施品牌战略,这对企业是根本性的;同时,要有品牌战略的制度安排。

3、追求自主创新

自主知识产权是自主创新的重要环节。加强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是加强自主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基本途径,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相关的知识产权主要包括,专利权、商标权、商业秘密和地理标志。

4、追求知识管理创新

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按照协作和信任的原则建立起开放的企业内外部交流环境,通过知识共享和应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应变和创新能力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不确定的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持续保持竞争优势的根源在知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多的取决于员工和组织部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不断创新、提高效率和效果、降低风险的手段和方法,而这些都有赖于企业的知识管理创新。

(三)形成并维持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强核心竞争力的管理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培育和构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企业须根据战略目标,调动并整合好人力、物力、财力,这样才有助于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为此,企业必须加强对已形成的核心竞争力的管理,也即企业在形成核心竞争力后,在一段时间内,当其核心竞争力仍与企业内外部因素相匹配时,企业通过先进的管理理念、机制、方法和手段来维护、巩固和运用其竞争优势。企业要有先进的管理体制,并且要加强对核心竞争力的应用,而当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再“核心”时,企业可以迅速利用其拥有的强大的整合力,重新整合其产品或技术,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邹祖绪,邓彦兵.大力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J].集团经济研究,2007,(1).

[2]詹杰,张华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于知识管理[J].集团经济研究,2007,(1).

篇10

【关键词】财务资源 财务资源配置 核心竞争力

随着我国加入WTO、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格局,企业如何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经营绩效一直以来都是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重点之一。而财务资源配置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资源配置能力是企业参与竞争、实现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能力。

一、文献回顾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最早萌芽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1776)中:企业内部的劳动分工决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其后,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1925)指出: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差异分工的结合与各自的技能和知识有关;1990年哈默尔教授和普拉哈拉德教授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其后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更是迅速被企业界和学术界所接受,他们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三个要素,即知识性、配置性、积累性,单一的要素和能力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各要素和能力只有经过一定的配置才能发挥其作用。此后,国内外许多学者围绕着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展开研究,他们的观点多数是对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观点的延伸。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研究及其实践环节也引起了国内理论界及实践中的企业战略管理高层的高度重视。经济学教授张维迎认为:企业的生死存亡取决于其是否具有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即是否具有独特的某种资源和能力。这些资源和能力应该具有以下五个特征:①偷不走,即其他企业难以模仿,如企业的文化、品牌优势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资源和能力;②买不到,即核心竞争力不可能在市场交易中获得;③拆不开,即企业的资源和能力之间具有互补性、系统性,他们之间的有效配置形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④带不走,即资源和能力的组织性和影响核心竞争力的各要素之间具有的综合运行效应;⑤溜不掉,即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持久竞争性。

(二)财务资源配置

在经济学历史上,对于企业资源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劳动分工理论,指出:企业内部分工的性质和程度是限制规模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从而决定了企业成长的规模界限。Penrose(1959)通过深入研究,从“企业内部知识积累”方面进一步完善了劳动分工理论,认为企业的功能在于获取和组织人力和非人力资源以赢利为目的向市场提品和服务。从这一理论已经开始对企业内部资源进行分类,企业资源的概念逐渐清晰。Wernefelt(1984)提出“企业的资源基础论”,它的发表意味着资源基础论的诞生。该理论假设:企业具有不同的有形和无形的资源,这些资源可转变成独特的能力;资源在企业间是不可流动的且难以复制。资源论的基本思想是把企业看成是资源的集合体将目标集中在资源的特性和战略要素市场上,并以此来解释企业的可持续的经营成果和竞争能力。

财务资源是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的重要基础,在对财务资源配置的研究上,国内目前研究成果还比较少,在相对较少的研究成果中有比较大的比例是对我国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主要有研究结果:余永定等(2002)指出资源配置是在不同的生产目的之间合理地分配与使用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张衢(200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的策略和方法》一文中,阐述了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的特征以及优化资源配置的方法及策略,重点指出财务资源配置的重要性。张振民(2006)通过分析财务资源配置的创新方法如何促进企业全面发展作出研究,结果表明资源配置方法的创新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李宽(2007)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在财务资源配置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立以 EVA 为核心的财务资源配置机制等。

二、财务资源的高效配置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一)财务资源和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企业的财务资源分类,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硬财务资源和软财务资源。所谓硬财务资源是指企业现实存在的可以在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不同形态的实物资源,包括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与之相对应的是软财务资源,是指由于财务制度的一些局限性,目前无法在财务报表中反映,但是其存在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的资源,如顾客的信息需求、财务信息资源、人力资源、企业管理制度和管理结构等。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企业不在盲目追求硬资源的累积,而是更加注重软资源的内在培养,以期获取比较优势,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由于软资源具有内部培育性,因而企业很难从市场中获取,使得软财务资源比硬财务资源更具有竞争优势,并成为企业核心能力形成的关键要素。硬财务资源和软财务资源的高效配置可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财务资源配置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层架构和内部涵义上均离不开财务资源的支持;优化的财务资源配置方式可极大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以及由其带来的企业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又为企业进一步扩大财务资源的来源提供了重要保证。总之,财务资源优化配置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

根据帕累托最优可知:在整个社会中的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在各个经济主体之间已经得到了合理的配置,没有所谓的闲置和浪费,在此时的资源配置方式下,资源所产生的效用或效率已经达到了最大化,任何改变资源配置的方式,其后果都必然导致总效用或总效率水平的降低,不可能再改善某些人的境况,而不使任何其他人受损。从这一理论出发可知,财务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极大的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果财务资源的配置没有达到最优,那么企业可以通过一些手段,将财务资源的配置达到最优并达到最佳生产效率,提高核心竞争力。

硬财务资源是企业实物产出及收益获取的基础源泉,因而它的结构是否合理 质量是否优良及使用是否有效,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财务能力的强弱。软财务资源由于是附着在硬财务资源上发挥作用,因而其对企业财务能力的形成及提升也是起着间接的影响作用,虽然顾客的信息需求、财务信息资源、人力资源、企业管理制度和管理结构不能直接生产出可供销售的产品,也不会带来可视的现金流入 但却可以产生重要的财务能力,软财务资源产生的财务能力甚至可以超过硬财务资源产生的财务资源。不管是硬财务资源还是软财务资源,其在企业财务能力的形成及提升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两类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有效地形成企业核心能力,从而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财务资源的高效配置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1.企业通过并购或内部资源的培育、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文化培育,对财务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可以达到以下效果,从而提高企业的财务资源能力,最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侧重财务目标的预算和控制,改善企业财务状况,通过对企业财务资源的配置,企业的资本结构更加合理化,债务比例和债务结构更加合理化,提高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销售毛利率等,从而强化企业的竞争能力,获取竞争优势。

(2)近年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要取得企业收益最大化的主要途径就是深挖内部潜力,降低成本及能耗,以成本领先战略取得市场竞争优势,达到提升盈利能力,有效控制成本的效果,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3)提升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地位,侧重于对软财务资源的配置,以财务管理的加强来促进其他方面的管理效果,使得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得到加强,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

2.通过财务资源配置完善产品与服务体系。一个企业最终能够创造价值的是其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在价值创造的财务资源配置下,可以提高企业的产品与服务的附加值,从而让产品和服务体系得到不断的完善。按照价值链会计的思想,一个企业应该将所有的经营活动划分为增加价值的经营活动和不增加价值的经营活动。只有在对产品、部门、机构和客户的价值贡献进行完整、公正评价的前提下,才能按照价值创造的原则为企业创造价值,提高核心竞争力。企业必须在对产品、机构、部门和客户进行明确定义的基础上,借助内部转移价格、成本分摊制度、责任会计制度等管理会计手段和工具,实现价值创造,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优化财务资源配置,创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路

1.确定财务资源配置的原则和目标。企业进行财务资源配置的最根本的目标就是通过财务资源各要素的科学合理配置,促使企业核心竞争力得到有效提高,进而取得可持续性的效益最大化。在进行财务资源配置时应该遵循的原则:一是投入产出原则或是成本效益原则,即企业在进行财务资源配置时必须考虑成本效益,不能为了进行资源配置而投入的成本大于因资源配置产生的效益;二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即资源配置不能以牺牲长期利益为代价牺牲短期利益;三是协调性原则,在财务资源配置的过程中使硬财务资源和软财务资源相互协调。

2.构建财务资源优化配置,专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文化环境。一个企业的文化环境对企业至关重要,构建财务资源优化配置,专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文化环境,使全企业上下都致力于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3.优化企业管理制度和管理结构。管理制度和管理结构的优化可以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管理效率的提高也可以促进企业财务能力的提高,进而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4.加大优秀人才的引入。人力资源的竞争,人力资源的竞争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在21世纪,人才最重要,企业必须重视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只有引入对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有促进作用的人才资源,才能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5.建立财务监督约束体系,强化内部机制约束。在正确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完整的财务监督约束体系,从而更有效地约束财务资源配置行为,是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资源整合效率的有力保障。

企业为了适应外部环境快速变化,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企业必须引入适当的人才,优化企业管理制度和管理结构,创造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环境,建立适合自身需求的战略管理系统,否则势必造成资源浪费,不利于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最终被市场所淘汰。

参考文献

[1]张维迎.谈企业核心竞争力.第四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2002-1-12)[EB/ OL]1finance.省略.

[2]田奋飞.李国英.基于资源及其配置的企业竞争力分析[J].经济师,2002 (6) P192-196.

[3]陈洪转.基于价值链的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影响要素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