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线上教学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15 17:30: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物理线上教学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高一物理学习困难的原因
1.初、高中物理教材的跨度太大初中教材涉及到的基础知识,理论性不强,抽象程度不高。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相比,有些知识从要求初步了解到深入理解,从单一到复杂,从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从直观到抽象,教材的综合性、深度、广度明显加强,这是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之一。例如:从“标量”到“矢量”的跨度,从“速度”到“加速度”,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再到“加速度的大小、方向的变化与速度的大小、方向的变化的关系”学生就更困难了。
2.学生学习方法及习惯不适应高中物理教学要求初中物理知识直观性较强,相对简单,只要教师讲得细,归纳得全,学生练得熟,考试一般都能取得好成绩。因此,学生习惯于跟着教师走,不注重独立思考和归纳总结。而到高中,由于概念抽象,课堂容量大,教学进度快,这就要求学生要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然而有的学生仍采用初中的那一套方法对待高中的物理学习,结果是学了一大堆公式,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这样学生就容易陷入苦闷和迷茫,对物理学习失去信心。
3.学生还不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高中物理思维形式以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为主,思维难度相对较大。高一这个时期的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在掌握复杂的抽象概念时,他们仍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否则他们往往就不能正确地领会这些概念。而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绝非一日之功,这需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反复训练、逐步提高。这也是造成高中物理难学难教的主要因素。
4.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物理的能力较差学生数学基础普遍较差是造成学生物理学习困难的又一个原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并不突出,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却已经成为能否正确处理各种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高中物理常常运用矢量运算、函数、图像和极值等方法来研究物理现象和过程。这些数学工具的使用,往往使学生感到抽象难学,甚至望而生畏。
二、教学中可采取的对策
1.结合初高中实际研究教法,以旧带新高中物理是初中物理的延伸和拓展,初高中物理知识有大量的衔接点,作为高中物理老师,要认真研究初高中物理教材,切实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并根据高中物理知识特点,有机地把两者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尽快做到从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地达到知识的迁移。例如:高中讲到力的合成时,可把初中学过的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作为这节内容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引导学生先复习同一直线上同方向(或相反方向)上两个力的合力,再提出若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怎么求出它们的合力。这样引出力的合成,学生有基础,容易接受。最后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得出力的合成遵守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物理学习兴趣高中物理非常抽象,学生往往难于理解,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要注意充分运用实验、举例、挂图、模型、多媒体等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例如,在介绍弹力及弹力的产生条件时,我们可以展示弹簧、竹竿等实物在形变中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之接触的物体产生弹力的作用,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得出弹力的产生条件为:物体直接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但对一些不易形变的物体(如桌面)也能产生弹力,学生就很难相信,因为学生看不见这些物体的形变。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微小形变的演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感受到微小形变的存在,确信弹力是由物体的弹性形变来产生的。
3.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各种思维能力水平在教学中我们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才是学生受益终生的。因此教师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都要创造思维情境,引导学生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抽象概括出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例如,我们在讲述质点这一物理模型时,我们可先抛出问题:如何计算火车从南京开往上海所用的时间?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影响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我们在处理这类问题时,常常不考虑各部分运动的差异,把物体简化成一个质点,这是研究问题的一种科学抽象的方法。最后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对于什么样的物体才可以看成质点的问题,通过讨论、分析、质疑,学生的思维就变得更加开阔,各种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篇2
关键词:冰冻;除冰;掌声;短路熔冰
作者简介:侯中柱(1981-),男,江苏宝应,硕士研究生在读,中学一级教师,注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与实践,关注动态性物理习题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等.课题:“动态性物理习题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县级)研究过程中.笔者为了迎接本届初三期末模拟调研检测,在复习过程中专门安排了一节物理生活题课,通过“物理与生活、社会”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解决物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冲刺期末调研检测的信心.
下面是其中一节物理生活题课的具体内容,以2012年全国竞赛中最后一题为例,通过投影将试题展示给学生,下面是本节课师生共谈的具体展示:
【典例】如图甲所示,冰冻是造成高山地区冬季输配电线路倒塔(杆)断线的重要原因.为了避免这类事故的发生,一方面电力工人要及时对输电线路进行除冰作业,另一方面要加强输电线的抗拉能力. 一般高压输电线每根都是由一股位于中间的钢质线芯和六股相同粗细的铝质线芯绞在一起组成的,其横截面如图乙所示.这种输电线通常被称为钢芯铝绞线(代号LGJ).已知该钢芯铝绞线所能承受的最大安全拉力为其正常工作情况下拉力的5倍.下表是该种钢芯铝绞线的相关技术数据.
铝线
(股数×直径)mm钢线
(股数×直径)mm导线
外直径(mm)电阻
(Ω/km)安全载流值70℃80℃90℃6×3.801×3.8011.40.5194A228A255A1.该电力线路采用钢芯铝绞线而不采用与之同样结构尺寸的铝绞线,其主要目的是什么?
2.输电线路结冰后,输电线(连同上面的冰)变粗、变重.为了保证输电线路的安全,防止输电线被拉断,在冰冻的钢芯铝绞线(连同上面的冰,其横截面可以看作圆)的直径D增大到一定值时就必须进行除冰作业,试估算需要进行除冰作业时冰冻的钢芯铝绞线的直径D.(ρ铝=2 .7×103kg/m3,ρ钢=7 .9×103kg/m3,ρ冰=0.9×103kg/m3,取1141=107)
3.有种输电线路除冰作业的方法叫“短路熔冰”.所谓“短路熔冰”,就是在短时间内,输电线不经过用电器而直接接通,输电线中通过比平时大许多的电流,利用导线本身发热熔冰以完成除冰作业的方法.短路熔冰时,若根这种钢芯铝绞线每米的发热功率为200W,刚短路熔冰时通过一根钢芯铝绞线的电流大约是多大?(取1032)
教师:这是一道“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物理生活题,主要是解决高山地区冬季输配电线路由于冰冻造成倒塔(杆)断线的方法,下面我们一起边阅读试题、边分析问题,同时教师在引领学生分析试题时思考本题考查我们什么样的知识点.
学生:边阅读试题、边分析问题,如输配电线上的冰冻是怎么来的?为什么采用高压输电?有什么好处?高压电力线路采用钢芯铝绞线的目的是什么?“短路熔冰”为什么可以熔冰?……
教师:上面部分同学在分析问题时提出的问题,你们可以小组合作交流并解决:高压输电可以减小电能在输电线上的损失,提高电能的利用率,“短路熔冰”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输电线的电流,根据焦耳定律Q=I2Rt,产生较多的热量,从而对输电线上的冰进行熔化,……
教师:本题属于一道物理生活题,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紧密联系,综合考查了热学、力学、电学等学科间多部分知识,属于学科间综合题,在近几年中考中经常出现这样的试题[1].为了验证上面所提到的考查知识点,下面就针对本题涉及问题进行分析:
奋进组中学生1:立即站了起来,我可以解答第一问:高山地区需要架设高压输电线,同时冬天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在电线上凝华成冰冻,导致输配电线变重,达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输配电线断线,所以采用钢芯铝绞线可以增强输配电线间的拉力.
全班热烈掌声,学生1对这个问题分析较为到位,他高兴地坐了下来.
梦想组中学生3:他也积极站了起来,他说需要对上面的学生1进行补充,因为钢承受拉力的能力比X强,所以采用钢芯铝绞线可以提高输电线的抗拉能力,所以相邻两根电线杆的距离会增大,节约成本,同时这种电线也会增强导电能力,美观.
全部同学给予点赞、掌声,肯定上述两位同学的分析,全班气氛热烈.
教师:对上述两位同学的分析也给了较好的点赞,谁可以对这个问题进行总结归纳.
智慧组中物理课代表:这种电力线路采用钢芯铝绞线而不采用与之同样结构尺寸的铝绞线,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输电线的抗拉能力,从而可以适当地增大杆距,节省杆材及人工等.
教师:点赞,你总结的比较全面,能够从原理上分析出采用钢芯铝绞线的原因,全班给予热烈掌声,给予较高肯定,谢谢.第1问我们谈论的非常好,希望各小组再相互讨论,积极思考,完成第2问和第3问.
各小组学生积极分析教师提出的问题,找出达到除冰的临界条件,解决除冰时问题的突破口,怎样求除冰作业时冰冻的钢芯铝绞线的直径D,……,小组交流5min后.
创新组中学生6:他主动举手站了起来,要求上讲台同学生分析,(教师允许),对于要求除冰作业时冰冻的钢芯铝绞线的直径D,必须找出这个问题的突破口,我打算采用“逐渐逆推法”,即除冰时钢芯铝绞线的直径D除冰时的临界条件钢芯铝绞线承受的拉力达到其正常工作时拉力的5倍即导线上结冰质量为该段钢芯铝绞线质量的4倍m冰=4m导线m=ρv.所以我打算根据上面的关系式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
取一根长为L的结冰钢芯铝绞线作为研究对象,其横截面积如图所示.当该钢芯铝绞线所承受的拉力达到其正常工作时拉力的5倍时,即该段导线上所结冰的质量达到该段钢芯铝绞线质量的4倍时,就必须对钢芯铝绞线进行除冰作业.
设单股线芯的横截面积为S,直径为d,长为L的结冰钢芯铝绞线中铝的质量为m铝,钢的质量为m钢,冰的质量为m冰,冰的横截面积为S冰;则有:
冰的质量:m冰=4(m铝+m钢)
又因为m冰=ρ冰S冰Lm铝+m钢=(6ρ铝+ρ钢)SL
所以有:S冰=4×(6ρ铝+ρ钢)Sρ冰=
4×(627×103+79×103)S09×103=1071S
该钢芯铝绞线连同上面的冰,总的横截面积为:S总=S冰+7S=114.1S
即S总S=1141又因为S总S=D2d2,
所以D=S总S×d=1141×38mm=406mm
即该钢芯铝绞线直径D增大到40.6mm之间必须进行除冰作业.
该同学6对问题分析完成后,全班响起雷鸣般热烈的点赞掌声,全班同学都向同学6投向敬佩的眼光、对同学6佩服的五体投地.
教师:同学6对问题分析的比较的全面,比较到位,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给同学6和他所在的创新组所有同学,这也是他们组所有同学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结果.其实我们班还有一些组,一些同学也是按照上面问题分析的突破口进行分析,最终计算出除冰作业时冰冻的钢芯铝绞线的直径D,我们也给他们一个大大的点赞表示祝贺.
此时教师和学生交流的气氛达到最,气氛活跃、主动学习.
教师:同学6对问题分析的方法是我们分析问题的一种常见方法(反向推理法),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难度稍大的问题,通过从问题开始入手,逐步推理到所给出的已知条件,分析过程清晰,容易理解、易于接受.好的,同学们对刚才的第2问是否全部掌握,还有什么疑惑的地方?
学生:对问题分析的方法基本掌握,分析过程也全部理解,我们相信以后遇到相同的题型也基本会解决了,老师,我们可以一起来分析下面的第3问.
矫健组中学生4:学生4积极而快速地站了起来,对问题进行了分析,“短路熔冰”是输电线路除冰作业的另一种有效方法,就是在短时间内,输电线不经过用电器而直接接通,此时输电线中通过的电流比平时大很多,根据焦耳定律Q=I2Rt可知,此时电流通过输电线产生较多的热量,从而使输电线上的冰冻快速熔化,即达到快速除冰效果,这就是“短路熔冰”的基本原理.下面介绍“短路熔冰”时通过一根钢芯铝绞线的大致电流:
取一根长为1m的该种结冰钢芯铝绞线作为研究对象,短路熔冰时通过的电流为I,其发热功率为P,对应的电阻为R,考虑到该种钢芯铝绞线表面为冰所覆盖,其温度与常温偏差不大,故不考虑温度对电阻的影响,其电阻可以看作为R=0.5Ω/km×1m=0.5×10-3Ω
所以根据P=I2R可知:I=PR=20005×10-3=640A
即短路熔冰时通过一根钢芯铝绞线的电流大约为640A.
教师:学生4对这个问题的分析也是正确的,他分析出了短路熔冰的原理,根据原理分析并计算出短路熔冰时的大致电流,请同学们对同学4也给予热烈掌声,还有同学们是否还有其它分析这个问题的方法呢?
智慧组中同学4:我有另外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大家请看题目中钢芯铝绞线的相关技术数据,其中电阻R=0.5Ω/km,所以我打算取1km这种结冰钢芯铝绞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原理、计算方法和上面一样,只是此时其发热功率P=200w/m×103m=2×105w,
也是根据P=I2R可知:I=PR=2×10505=640A′
即短路熔冰时通过一根钢芯铝绞线的电流大约为640A.
此时全班学生相互讨论、相互交流上面两位同学对问题的分析方法,原理一样,只是对问题计算的途径,过程略有差别,最终两位同学对问题分析和计算所达到的效果是一样的,非常好,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点赞上面两位同学,向他们学习.
教师:我们全班同学相互学习、互补互助,充分发挥了全班同学的智慧和能力,让这道物理生活题在我们同学的分析下逐渐、层层地展现在我们大家面前,使驮拥纳活问题变成简单的物理问题,真正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紧密联系,使我们解决物理问题的科学素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此时各个小组同学相互讨论,在本节课学习到的知识?和学习本节课存在的疑惑?
创新组中班长总结:通过今天的课的学习,我学到了以下几点:①高山地区冬季输配电线经常结冰,学会怎样除冰,其中的原理分别是什么?②对于复杂问题的求解,可以采用“逐渐反推法”,这样可以使所求问题简单化;③在非纯电阻电路中,欧姆定律不再适用,此时导线的发热功率只能用P=I2R进行分析.
存在的疑惑:①短路熔冰可以除去输电线上的冰块,短路可以产生较大的电流,那么我们应该设置短路的时间是多长才不至于烧毁整个高压电路系统?②短路熔冰这项技术除了在高压输电线上除冰外,还可能在哪些领域有所应用?或者将来可能用于哪些领域?
教师总结:班长对本节课总结的非常全面,对问题分析的也比较的深刻,请同学们对班长提出的两点疑惑课后相互讨论,或上网查询进行解答[2].其实冬天路面结冰是常有的事,为了避免出现“夜冻昼化”的现象,常常在路面撒上大量的工业用盐,这样可以降低冰的熔点,使冰在低温下也能快速熔化,所以请同学们课后利用身边器材探究一下“在冰上撒盐,可以降低冰的熔点?”.
参考文献:
篇3
一、抓住关键。自然成句
八年级下册“力的平衡”一节中,探究实验后得出结论: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对于这个知识点,我启发学生找到关键的字,然后很自然的就得到了“一等”“一反”“两个一”,“同时”作用平衡力(“一等”指力的大小相等,“一反”指力的方向相反。“两个一”指的是同一个物体、同一条直线)。学到八年级下册“杠杆”一节时,在处理“正确画出力臂”这个难点时,指导学生理解“力臂”后,得到:“一找支点二找线,然后再做垂线段”,教学效果甚佳。
二、画出图像。顺利编写
学习“光的折射规律”时,实验探究后得到了光的折射规律,分别在黑板上画出光从空气进入其他介质,从其他介质进入空气时的光的折射光路。启发学生观察光路中角的关系及角所在的介质,得出“折射光路角好找,空气之中有大角”。即发生折射时空气中的角不管是入射角还是折射角都比其他介质中的折射角或者是入射角大。教材接下来是“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先是学生动手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结束后,教师板图凸透镜成像,跟学生一起进行总结,把知识编成顺口溜:“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焦外近焦像变大,焦内远焦像变小。”(“一焦分虚实”是指物距小于焦距成虚像,大于焦距成实像;“二焦分大小”是指物距小于二倍焦距成放大的像,大于焦距成缩小的像;“焦外近焦像变大”是指物体在焦点以外向焦点靠近,像会越来越大;“焦内远焦像变小”是据体在焦点以内离焦点越远像越小。)九年级下册的“家庭电路”,关于电灯的正确连接先画出电路图,写出“火线零线并排走,零线直接进灯头,火线接在开关上,通过开关进灯头”。
三、对比知识。记忆深刻
八年级上册“神奇的眼睛”,学到了近视眼和远视眼及其矫正方法时,这个知识在学生的记忆中容易混淆。为了对比两种情况,师生合作编写了“后凸老花眼,近视像靠前”。(老花眼即远视眼,“凸”是指凸透镜,“后”是指视网膜的后方。也就是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近视眼成像在视网膜的前方,对比远视眼,近视应该戴凹透镜。)
四、总结规律,逐渐成型
初中物理教材中电学占的比例较大,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从简单的电路开始一直到复杂的电学计算,梯度上升。学生如果在初学时没有打好基础,在后面的学习中就会非常吃力,因此,在电学的教学中本人也利用了顺口溜来帮助学生记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这部分知识跨越的章节多,所以在每一部分教学后及时总结。“基本电路串并联,图观圆点实看线”,这是对串并联电路的判断方法的总结。“图”指的是电路图,圆点”指的是电路图中的实心圆点,“实”指的是实物图,“线”指是的接线柱,即在电路图中看到实心的圆点之间的部分存在并联,实物图中一个接线柱接了两根线(包括两根)之间的部分即是并联。在接下来的学习中,逐渐总结,“短路情形有多种,只并线与开关”(在电路的某个用电器的两端并联了导线、电流表、开关的任何一个或者它们的组合,被并联的用电器都会短路);“串联分压流不变”(串联电路的用电器有分压的作用,电流从电源的正极流经用电器到负极不会改变大小);“压功率热阻正联”(在串联电路中电压、电功、电功率跟电阻成正比);“并联分流压等源”(并联用电器有“分流”的作用。用电器两端的电压都相等且等于电源电压);“流功率热与阻反”(在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功、电热都与电阻成反比);“若问电阻是否变,要小并联,串联电阻要相加,倒数和倒是并联”(并联的等效电阻是并联电阻倒数之和的倒数)。
篇4
关键词:初中物理; 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291-01
当今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要求对学生的培养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承和应用更主要的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在目前新课程背景下,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总结,感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初中物理教学只有也必须有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才符合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的初衷。本文主要研究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为初中物理老师在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进一步提升提供借鉴。
1.树立创新教学理念
初中物理教师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关键,唯有老师具备创新意识,才可以在实际的物理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进行物理学习的积极性。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教师才是物理教学的主体所有的物理教学活动主要是围绕着老师来进行的,学生在物理课堂中仅仅是单纯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师的教学思路也仅仅是以单线传授为主,在思想意识方面没有引起对创新教育的重视。甚至有些教师片面的认为,创新性物理教学就是完全与教材教学相脱节庄要关注学生提出的问题的新颖度。 这种观念直接颠覆了创新性教学的意义,这种观念引导下的教学成果可想而知.为此初中物理教师应该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物理学习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不断提升学生物理创新性学习能力。老师应该做到以教材为基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将新问题与教材知识点相结合感励学生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积极主动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来。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让学生学习到有用的数学知识。一方面老师应该学会放权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危造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课堂气氛,使得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老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式学习,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小组中大胆的对一些物理问题进行解答,充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赴学生对于发现的问题进行交流沟通,发挥学生集体优势焙养学生创新能力。
2.精心设计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尹佳有在兴趣想引导下进行物理学习,才可以提高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才可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以及好奇心,促使学生积极思维、积极探讨。所以,为了使得学生积极参与到物理学习中老师的科学引导必不可少。如何使得学生对于平淡、抽象的问题感兴趣呢这就需要老师充分发挥能动性,精心设计课堂。老师要巧设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可以积极开动脑筋去思索去探索。例如,老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为什么麻雀站在电线上不会电死为什么死海不死为什么雪后寒而霜前冷为什么雨天先有闪电而后有雷声为什么插在水里的筷子会变弯教师通过提问这些问题,通过积极引导,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得物理教学更加生动有趣通过引导学生思维,使得物理学习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在学气压这一章节时,刚开始学生对于大气压缺乏必要的了解,对于大气压这个抽象的概念缺乏感性以及理性的认识老师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得大气压学习这件枯燥的事情变得轻松愉快。老师可以这样操作将一玻璃杯内充满水然后将塑料卡片盖在杯口胺住卡片把水杯倒过来。在倒过来之前,老师可以进行提问肖把手移开之后,会发生什么事情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通过设置这样的教学情境将学生不断引入未知的物理世界。
3.运用多媒体手段做好课堂小结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计算机互联网技术慢慢的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对于物理教学来讲亦然如此。计算机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实现了初中物理教学的巨大飞跃实现了学生从黑板粉笔学习到色彩、音乐学习的巨大跨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仅仅极大的刺激了学生的感光而且还使得物理问题变得形象化、具体化极大的激发了学生进行物理学习的乐趣。在多媒体技术帮助下,学生可以更加科学地进行物理讨论与协作庄动分析物理问题焙养学生创新能力。另外课堂小结不仅仅是对物理教学内容的简单总结更大的作用在于它可以激起学生的物理思维从而使得学生在总结中找出物理学习的难点以及重点,进而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以及问题分析解决能力。物理课堂小结类型主要包括互动性小结、对比式小结、问题式小结以及概括式小结等多种形式。老师在进行物理课堂小结过程中应该注意小结要简单明了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以及目标性要让学生在小结中得到所需的物理知识。
4.实施探究式实验教学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室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资源,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进行初中物理实验室教学河以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学习知识掌握物理实验的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意义重大。在实际的探究式实验室物理教学过程中老师既要指导学生进行常规实验,还要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物理实验,通过实验拓展学生创新能力。物理教师可以选取一些需要通过实验来进行探索的物理知识作为实验内容并在实验前设计一系列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的问题特别要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因素的渗透。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解决这些问题。学生掌握了实验的基本环节以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制订实验方案选取什么实验仪器加何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汾析实验数据,以及得到实验结论等都由学生自己来进行,这样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极大的帮助。
5.总结
综上所述世纪是创新的世纪社会需要更多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所以要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造高效的初中物理课堂。尽管,初中物理老师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实际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很多问题还是存在,影响着学生初中物理学习能力的提升影响着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为此,深入研究初中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危新初中物理教学策略,是今后初中老师物理教学的重要方向与课题。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初中物理 理论教学 实验 实践操作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2-0170-01
初中物理虽与生活中的日常现象息息相关,但现在很多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生活中的日常现象不注意观察,很多现象没有见过,导致初中物理教学的开展出现一定的困难。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将理论和实验联系起来,使学生看见真实的实验现象,理解课本上描述的事物,了解事物的本质。本文指出,课堂上应注重理论和演示实验的结合,应注重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操作,这样才能实现初中物理课堂理论与实验操作的有机结合。
一 课堂上注重理论和演示实验的结合
很多初中物理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将考试内容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机械地记忆物理知识,而演示实验做得少之又少,更没有带领学生亲自做过实验,使学生的物理课堂枯燥无味,挫伤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因此,在物理课堂上物理教师应注重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用实验加以演示,使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到书上描述的现象,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
物理教师在讲解《探究凸透镜成像》课时,教师应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和演示实验结合起来,边做实验边总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教师可以这样安排:教师首先在做实验之前交代清楚理论知识,让学生知道实验原理和认识实验器材等。实验器材:凸透镜、蜡烛、火柴、光屏、光具座。学生之前没有见过光具座,教师应加以介绍,还要交代清楚什么是像距、什么是物距以及焦距是多少,并在黑板上挂出实验图(见下图),讲清实验步骤,再开始进行实验演示。
演示实验开始之后,教师每做一步实验都要交代清楚自己在做什么,让学生了解实验现象是怎么产生的。比如,开始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位置时,要求三者中心在一条直线上,但学生并不知道为什么这样要求,教师就要分步加以演示,如果三者随便放置会出现什么现象,使学生通过实验的演示理解这一理论内容。
二 课堂上注重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操作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演示实验只是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对做实验的兴趣,并没有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做实验的快乐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还应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在学生做实验之前,教师一定要把实验仪器的使用原理和注意事项等理论知识交代清楚,否则实验不仅会失败还有可能使实验仪器损坏,并且在实际操作之前一定要让学生先了解实验原理,否则就可能得不到他们所需要的实验现象,而且还不知道自己做同样的实验为什么得到的现象却与别人的不一样。
例如,在做冰融化的实验时,一定要等教师介绍完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之后再进行实验。虽然学生在前面已学过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但难免有些学生会忘记或记不全;酒精灯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还不会使用,学生对事物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以为自己会使用,因此,这就可能会造成事故。因此,在做物理实验之前,教师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实验的问题事项,理论知识交代完毕之后,学生才可以动手做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学生通过每隔0.5分钟进行观察冰的融化现象和记录冰融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情况,再对数据进行处理,来理解什么是融化,哪一时间段是融化过程,理解物理图像的意义。
又如,学生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一实验时,由于前一节教师已通过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做演示实验来让学生知道成像规律,因此,做这个实验之前,学生自己就可以了解实验注意事项和实验步骤,这样学生在有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实验,就可以使他们轻松地找出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当然,也会出现新的实验现象,学生会出现一定的困惑,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
当学生每做完一次实验,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同时也会有不同的收获,尤其是当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回想一遍实验的全过程后,学生一定会有所感悟,在学生不断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验中之后,一定会对所学的物理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新的认识、新的看法。因此,对于初中物理教学来讲,物理课堂理论与实践操作联系起来是不可或缺的,学生亲自动手做物理实验帮助学生认识物理现象、运动规律以及了解实验方法、学会数据处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的同时也强化了自己的物理思维,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三 结束语
总之,要想学好初中物理,就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中学生阶段正是学生拥有强烈好奇心的阶段,因此,他们对新奇的事物、从见过的现象充满兴趣,尤其是在学习物理理论知识后对物理现象更加感兴趣。因此,教师要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和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操作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注重初中物理课堂的理论与实验操作的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屈国伟.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初中物理学习紧密联系浅谈[J].新一代:科教版,2011(2):78
篇6
关键词:初中物理;学生认知;联系实际;共同进步
物理从初中阶段开始切入学习,如果教师引导不当就会让学生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我们一定要摒弃传统教学中的“照本宣科”式理论灌输,还有令人望而生畏的题海战术,代之以符合初中生认知和发展的教学新理念,有针对性地吸引学生进行探索进取和深入学习,唯有如此我们方能带领大家尽快深入物理学习迁移知识,生成能力。鉴于此,笔者联系多年的教学实践,从广大一线教师经验精华中撷取三点物理课堂中的重要环节进行探索和讨论。
一、借助实验演示,激活学生趣味
初中生处于身心飞速发展的青春期,他们好奇心强,但是对理论课会厌烦,所以物理课堂不能上成理论说教课。物理作为一门传统的自然学科,实验是我们探索的有力武器,也是我们激活学生兴趣的不二法门。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演示实验完全可以在课堂伊始俘获学生的好奇心,激活深入探索和学习的欲望和兴趣。比如,学习电路知识时,笔者就抓住课堂之初设置一个小实验,给大家演示电路的神奇,充分激活学生深入探索电路的兴趣:设置一个关控制的旧式楼道的灯,并让大家亲自演示上楼时打开,到楼梯顶时关上。这与大家所想到的用一个开关的最简单的线路不同,学生的好奇心开始膨胀。然后再趁热打铁、因势利导,让学生产生兴趣和疑问,这样就可以驱使他们很快进入探索和学习中。
二、筹备合作学习,谋求共同发展
人类社会的进步得益于合作,物理学习的发展也亟需合作,
合作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交流,发现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物理教学中,我们可以遵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搭配4~5人的合作小组,以期保障组间公平竞争和组内各个层次均匀
分布,如此方能利于大家相互指导、相互启发,最终实现共同进步,达成教学目标。组内每个成员都要根据实际认知能力分配学习任务,开始先负责自己擅长的部分,然后交换任务,相互指导,交叉体验,如此才能共同进步。
以“杠杆平衡”教学为例。学生对简答的杠杆平衡条件有一定理解和认识后,笔者就让学生分任务搜集杠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材料和方式,以此来培养大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应用意识,进行知识迁移生成能力。大家在讨论时,要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分别从不同的方向来搜集材料。在自由氛围中,李××同学竟突发奇想从人体骨骼进行杠杆原理分析,最终启发大家认识到胳膊和咬骨都是杠杆原理,杠杆原理在大自然中无处不在。如此合作学习,学生融为一体,有的学生总结,有的学生登记,然后大家一起讨论这些杠杆的支点及其平衡条件等,这样就深化了杠杆的认
识,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生成运用能力。
三、借助媒体辅助,完善实验不足
实验是学习和探索实验学科的基础手段。但实际教学中,并不是每个实验我们都有条件进行,或者有些实验我们即便能做但是也不利于观察,这就要求我们要巧妙借助多媒体集影、声于一体的优势通过动画和视频来进行实验模拟,以此形象的方式让学生产生灵活认知,迁移知识能力。
1.补充传统实验
物理课堂上,有的实验我们无法手动完成或是没有条件完
成,这种情况下可以借助多媒体动画来给大家模拟演示,帮学生将抽象的规律和概念描述转变成形象的认知。比如,给大家分析浮力受力,通过视频示意就比较形象。笔者为了吸引学生兴趣,产生震撼效果,通过多媒体给大家演示军舰和潜水艇在水中的受力情况,并进行详细的原理剖析和示意,这样既能让学生观察到清晰的实验现象,又能指导学生认知原理。
2.完善实验不足
多媒体视频可以提供规范的实验操作来引导学生反思,从而为我们提供弥补遗憾的空间,还可以借助视频慢放来让学生掌握实验细节。例如,在探索“与浮力大小有关的因素”时,里面就有好多细节需要注意,其操作步骤和过程也比较多,所以笔者就让学生在体验一次操作后通过观看视频,了解控制变量法规范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及读数,学习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来对实验规律进行分析归纳。
总之,物理教学一定要拒绝理论灌输和题海鏖战,一定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抓住主要矛盾,设置符合他们认知发展的教学方法,然后再趁热打铁参照教学内容的特点来优化符合学生认识和发展的教学流程。唯有如此,我们方能将原本抽象的物理课堂变得充满生机与活力,才能有效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崇年.物理教学如何实践新课程改革[J].学苑教育,2012(03).
篇7
关键词: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改进
演示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参与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这对获得实验结论,了解事物的本质都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在实验教学中,学生自己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去获取知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对演示实验的改进进行简单探究。
一、注重通过改进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是一门艺术,但很多教师依旧停留在技术层面上。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很多时候不一定要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可通过实验的改进来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为学习效率的提高打下基础。
以“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为例,教学中要经过观察,使学生猜想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要验证该猜想就要对像与物的大小、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进行测量并比较。但如果教师平铺直叙,或者直接让学生进入到实验中,学生心中没有悬疑,学起来也不带劲。教学中教师可这样做:在实验前先在玻璃板前放置一支蜡烛并点燃,后面放置一个烧杯,然后向烧杯中徐徐倒水,这个时候会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即蜡烛在水中燃烧。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样的现象很少出现,于是,认知冲突出现,学生极力想知道为什么。此时教师再以问题“为什么我们能看到蜡烛在水中燃烧呢?其中有什么道理,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作为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自主学习积极性增强,参与度提高,对实验过程就会更加投入,对现象观察也会更加仔细,实验效率会更高。
再如:在“大气压强”的教学中,教师首先以“水杯——厚纸片”演示实验来进行演示,实验后引导学生思考“放开手后,厚纸片会不会掉下来?”当学生看到厚纸片不会掉下来这个意想不到的现象时,无不感到新奇有趣。此时再以问题“上述实验中厚纸片受到哪些力的作用?为什么厚纸片不会掉下来”作为引导而引出压强的概念,接着对教材的知识进行拓展,以问题“书上要求做这个实验时,杯里要装满水,若杯里只盛少量水,甚至不装水,这个实验能不能成功”来进一步引入,如此步步深入,学生的思维受到强烈刺激,探究积极性得到较大提升,学习自主性增强。
二、注重通过改进实验来引导学生找到规律
实验的目的是通过现象得到结论,但很多实验如果按教材的步骤进行,不一定能成功,就算能成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也不一定能完全支撑实验结论。据此,教师在教学中就需通过实验改进来让学生深入到实验观察过程中,在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得到实验结论,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把握。
以“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教学为例,在教学中,教材安排先把鸡蛋放在浓盐水中,观察它的漂浮;然后在浓盐水中加清水,观察鸡蛋的悬浮和下沉。在加入浓盐水,观察鸡蛋上浮的实际操作中,加入清水的多少不容易掌握,会出现由于一下子倒入过多的清水,鸡蛋就下沉到杯底,而看不到悬浮现象。再加浓盐水时,鸡蛋又可能上浮不起来。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下沉和上浮的条件,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先把鸡蛋分别放入清水和浓盐水中,来观察鸡蛋的上浮和下沉现象,进而分析在上浮和下沉中鸡蛋的受力情况。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向浓盐水中徐徐加入清水,同时观察鸡蛋的悬浮现象,分析悬浮的条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鸡蛋在清水和浓盐水中的受力情况,排开液体体积和浮力之间的关系。通过这样的改进,学生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更加清楚,辅以问题和讨论,所获得的实验结论也会变得更加真切,对提高学生认识物理本质,掌握事物规律具有积极意义。
同样在“二力平衡”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走出片面认识的误区,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就生活中吊在电线上的电灯,放在桌子上的书籍等物体保持静止状态的现象进行受力分析,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得到结论“二力平衡条件是二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为让学生准确明白“二力平衡是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两个力就平衡”,教师可引导学生做两个实验,一是二力相同,方向相反,但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二是二力相同,方向相反,但两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实验后进行对比,然后讨论,这样,学生就自然和先前形成的结论进行对比,在对比中就更清楚地理解了二力平衡的条件。
三、注重通过实际生活来改进实验
实验并非什么高深的知识,而是来源于生活。初中物理中很多知识都是和生活紧密相连的,通过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观察,然后进行实验验证,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能让学生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将应用于生活”的道理。同时,通过对生活现象的观察,结合所学知识来改进实验,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完全按照课本教学所无法比拟的。
以“声音的特性”的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分清“音调和响度的区别”,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进行区分。课堂上教师安排学生用钢尺进行实验,先将钢尺放置于桌子上,通过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不同和用相同力敲击后发出的声音形成对比,同样,通过钢尺伸出桌边相同长度及用力不同的实验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讨论,在讨论中总结,这就胜过教师直接讲解,或简单地进行演示实验的效果。
四、注重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实验
实验并非只限于课堂,实验应该是无处不在的,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也并非简单地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实验观察中掌握实验结论,更多的是要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探究意识,通过实验来了解事物的规律、掌握事物的本质。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可通过对教材实验的整合来引导学生了解规律,掌握本质,
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课外实验来获得知识,形成技
能。如在凸透镜的学习后,以收集生活中的凸透镜并进行实验验证凸透镜的性质的任务来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中观察、了解事物的本质,结果会发现,很多学生从生活中收集的“凸透镜”可谓花样繁多,如盛满水的玻璃杯、盛满水的透明气球、盛满水的饮料瓶、盛满水的一次性塑料杯等不胜枚举。再如:学习“阿基米德定律”后,很多学生还真的躺入水缸进行实验,这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也能较好地促进学生探究意识的发展。在拓展实验第二课堂时在形式上应尽量丰富,如指导学生进行课外实验;组织参观活动;举行操作实验竞赛;组织课外兴趣小组;举办物理科技晚会等,都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实验中教师还需做好指导工作。
总之,实验是物理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革新教学观念,从教材出发而摆脱教材的束缚,做到因地制宜,因生制宜,通过实验改进来激活物理实验课,从而提高实验效率,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贺德汉.初中物理实验改进的探索[J].成才,2002(12).
[2]林庭军.浅谈初中物理实验的改进[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09(9).
篇8
【关键词】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教学方法;实践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1-0056-02
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指导我国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理念,加上新课程改革对物理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当前的初中物理教育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物理教学的需求,也无法对现代初中生进行全面的培养。因此,结合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需求和要求,对初中物理教学工作进行改革创新,是当前初中物理教学工作者关注和研究的重点。许多物理新教学法被应用到初中物理教学中,提升了初中物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在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当前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首先,大部分学校目前采用的物理教学法比较单一,无法适应物理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无法体现学科核心素养,新时期物理教学要对学生的物理学习观念进行培养,但是当前采用的物理教学方法无法有效地达到新时期物理教学的目标,以教师为中心、灌输式讲授教学方法仍然是当前常态教学方法,这种单一教学模式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的心理,缺乏主动探究、主动思考的学习欲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其次,物理实验教学水平亟待提升,普遍流于形式:一是大部分物理实验教学都是在已经指导知识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探究的欲望不强。二是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占据着主体地位,学生只有被动地观看和接受,很少会参与到实验实践中,主观能动性受到抑制,物理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
二、物理新课程教学中新型教学法的整合实践分析
1. 树立正确的物理教学理念
要将新型教学方法应用到初中物理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最首要的就是要树立科学的物理教学理念,这是初中物理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科学的物理教学理念既要体现新课程改革、核心素养的特色,又要充分体现初中物理教学的实践性、理论性特点。首先,要切实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取措施促使学生主动地开展学习活动。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在物理学习方面的基础和能力的个体差异性,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尊重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各种表现。另外,要按照“对学生物理知识和技能进行培养,并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思维进行培养,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教学要求,以此作为理论指导才能够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物理教学。例如,在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展示分子世界、原子世界和宇宙的相关基础知识,而且还要引导学生探究宇宙知识的兴趣,可以结合我国宇宙飞船、空间站的建设工作等对学生的探究兴趣进行引导,延伸物理教学的内涵和意义。
2. 开展有效的物理实验教学提高学生能力培养效果
物理实验能够让学生对物理现象相关知识的探究过程形成自身的实际体会和感受,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还能够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实际进行紧密的联系,在学习效果提升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苏教版物理教材第三章《光现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镜子,对光的反射的相关知识进行实验分析,这样简单的物理实验能够在短时间内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例如,在学习《汽化和液化》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对汽化和液化的相关要素内容进行实验探究。实验教学方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在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验教学的开展过程中,不一定非要准备高水平的实验室,现实生活中的很多材料也可以被应用到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例如,在学习光的反射的时候可以选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金属勺充当凸面镜和凹面镜,巧用身边的材料还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物理教学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在物理教学效果提升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 巧妙地使用对比教学方法
对比法既是初中物理教学的方法,也是初中物理学习的重要方法,很多物理实验仪器的应用、结论的得出都是通过对比得到的。如天平、量筒等既是物理教的重要工具,也是物理学的重要内容。一是要做好观察,刻度尺一定要有零刻线,电流表、天平等要体现校对零刻线。二是要做好物品的放置,也就是要根据相关的要求做好器械的准备工作。三是要做好读数,按照读数的正确方法进行读数操作,如在读温度计的时候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柱持平。四是要引导学生做好对比结果和相关数据进行有效记录。对比教学法是对学生的标准操作能力、严禁的科学态度和良好学习习惯进行培养的重要教学方法。
4. 通过比喻教学法提高物理理论知识教学效果
基础理论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难点,涉及物理概念、物理公式、物理规律等教学活动。大部分的物理概念和规律都是比较抽象的,是经过长时间的物理实验和实践总结出来的。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认知发展的初级阶段,对抽象化的理论和概念的认识是比较浅显的,有的甚至是难以理解的,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模拟和比喻的方式对学生的物理知识概念和规律进行知识构建。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还会让学生对物理学习失去兴趣,比喻教学方法的应用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紧密联系,能够对初中学生的物理知识概念自我构建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例如在苏教版九年级《电路初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电流比做是交通线路,而电阻则可以被比作是交通线上的山体、桥洞等,当电流通过电阻可以被比喻为车辆进入死胡同,通过这样形象的比喻让学生对短路的情景有着生动形象的认知。又比如学习《声现象》,在讲解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时候,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那一面锣,用锤敲一下,让学生感受锣的振动,当用手制止振动的时候,锣不发声,通过这种方式得到这样的结论:“振动产生声音”。比喻教学方法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理论教学的效果,而且还能够对学生的探究能力、逆向思维进行科学有效的培养。
5. 做好多媒体教学方法的开展和应用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很多概念和规律仅仅通过简单的实验和模拟是无法达到效果的,有的甚至是无法在现有的课堂教学条件中进行实验教学的。例如,苏教版八年级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这一节,针对这种特点的教学内容,需要利用多媒体对分子、原子、宇宙等相关知识、物理变化、演变过程进行展示,将教材中文字变为形象的图片、将教材中静止的图片变为动态的物理过程,将物理知识更加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对相关的知识有着更加深刻的认知。可以将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如水、空气的分子结构进行展示,让学生对该节内容有着更加立体、全面的认识。多媒体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够让学生对教材中一些比较难懂的知识进行全面地认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
三、结束语
初中物理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教学的重要科目,在新的发展时期,初中物理教学也要做出相应的改革和创新。要树立正确的物理教学理念,做好物理实验法、对比法、比喻法和多媒体教学等新型教学方法在物理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军.初中物理教学方法优化探析[J].学周刊,2016(32):211-212.
[2] 孙兴年.初中物理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优化[J].赤子(上中旬),2015(1):245.
[3] 陈扬清.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思路[J].教育教学论坛,2016(2):254-255.
[4] 石桂英.初中物理教学方法选择与创新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4):125.
[5] 钟炳权.初中物理教学方法选择与创新探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5):133-164.
篇9
1 培养兴趣
兴趣是人类获取知识的心理特征,也是形成学习动机的重妻因素。教师在教学中,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在这方面的做法主要是抓住教材中的许多插图和实验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比如:学习“简单机械”、“电路”部分新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联系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举出一些有趣的现象或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并用简练的语言,说明学习机械、学习电的重要一性,使学生产生学习的迫切感,再通过老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使学生既看到了自己的实验成果,又培养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这个动力的支配下,学起来就会有劲,可以把知识渗透于轻轻松松的教学中。
2 引发思考
物理教学中,学生要思考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的,这就需要在课堂上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想象空间,及时抓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现象和实验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去引发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比如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教学中,演示了下面一个实验(如图)
毛巾表面 棉布表面 木板表面
做完这一实验后,提出:实验中为什么要用同一小车从一斜面上同一高度滑下,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回答:“使小车在这三种不同的表面上开始运动的速度相同。”接着提出:小车在这三种不同的表面上通过的(前进的)距离不等又说明了什么?学生都积极思考和讨论,终于明白了小车通过距离与摩擦阻力相关,然后假设:小车在越来越光滑的平面上运动,情况又如何呢?这样从感性认识逐步进入到假设,学生就易接受“牛顿运动定律”。又如“测定小灯泡的功率”实验教学中,根据教学要求,提出以下问题:(1)实验要测量哪些物理量?(2)要用什么仪器?(3)为了要调节好灯泡两端的电压还需要什么仪器?(4)该仪器怎样接入电路中?学生通过思考回答上述问题后,开始连接电路做实验。当调节滑动变阻器时,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灯泡的亮度都在改变,整个实验过程要做到边操作边思考这几个问题:(l)调节灯泡两端电压,当高于、等于、低于额定电压三种状态,灯泡亮度为什么不同;(2)电压为什么不能调得太高或太低;(3)联系自己家里实际照明灯泡想一想。这样让学生主动、充分地去思考、想象、讨论,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又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解答有关问题的思路。
3 帮助理解
初中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理解能力较薄弱,课本中有许多难以理解的抽象知识,要帮助学生理解。比如:在“电流的磁场”教学中,由于磁场看不见、摸不着,学生难以接受,因此,在做“奥斯特”实验时,可先提出如下问题:(1)导线上未通电之前,导线旁小磁铁两极指向什么位置?(2)导线上通电后,导线旁小磁针两极转向什么置?(3)断开导线电流,磁铁回到什么位置?
(4)改变导线上的电流方向,小磁铁转向是否改变。然后又引导学生将电流的磁场与条形磁铁周围磁场进行比较,来帮助学生认真分析,深刻理解,从而建立起电流磁场模型的概念。
4 衔接内容
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和综合,又是后来学习内容的基础。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把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联系搞清楚,达到以旧识新的目的,就必须把握好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比如教材中“电磁感应”这一节,是在学生分别学习了电流的磁场、磁铁等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认识电和磁之间的关系,许多科学家经过无数次的实验证明了电能生磁,磁能生电。在了解旧知识的基础上,当老师提出电和磁之间存在这种关系后,学生们都迫希望知道磁是怎样生电的,一双双眼睛投射到讲台前教师的身上,焦灼地等待教师揭开这一奥秘,在这种迫切要求下,学生是很容易接受和掌握这一节内容的。
5 总结现象
篇10
【关键词】创造力;初中物理教学;兴趣
一、通过营造特殊情境的办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良好的兴趣才能够促进学生更快更好地学习物理,培养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望。通过培养学生对于初中物理的好奇心以及强烈的求知欲,可以让学生主动的进行初中物理的学习,学会去主动的思维和积极地探索。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如果提出来的问题较为有趣,可以让学生产生共鸣的话,那么就可以让学生由原本的对物理知识的旁观者和被动的接受者变成后来的主动参与到后来的学习中去。但是初中物理中,很多问题都是较为平淡和抽象,所以作为初中物理教师,需要有能力让这些原本枯燥的知识点变为能够强烈吸引学生的注意的有趣的知识点。也就是要要求初中物理教师具有设置学习情境的能力。
例如在进行初中物理中分子相关知识的教学的时候,可以准备两个量筒和一定量的酒精和蒸馏水,并且对蒸馏水进行红墨水染色,首先用两个量筒分别称量一定量的酒精和蒸馏水,记下各自的体积,然后将两个量筒的液体混合到一起,再看量筒的刻度会发现此时的体积小于之前蒸馏水和酒精的总的体积,根据这一情况,请学生们去思考究竟是为什么。
在讲解电路的时候,可以每个学生分发几个灯泡、开关、电池、导线等等,让学生们自由组合这些东西,并且根据学生所连接出来的电路引导学生对这些电路的优缺点进行评价,进而让学生了解并且记住多种电路的连接方法以及各自电路的特点,以此来培养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
二、为学生营造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通过对教师的教学观念的改变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额创造性思维能力。要改变以往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的情况,而是要让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共同的学习,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引导学生如何去学习。不要用成人的成熟的眼光来评价学生的行为和言语,要对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多加鼓励和呵护,不能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大量应用启发式教学,以此来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让学生踊跃提出自己的问题,用研究者的心态来面对所遇到的问题。
例如在解释电流的时候,不可以强制学生去记住电流就是这么存在的,通电了就应该存在电流,而是应该从分子的角度来解释,通过电压的管理,引导导线上的金属分子的电子进行运动,这才形成了电流。
三、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让学生的物理思维更加的发散
只有实现了对基础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才能够开拓初中学生的知识领域,让学生的物理思维更加的发散。所以在进行初中物理教学的时候,应当杜绝以往的知识填鸭式教学,而是应当以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能力,然后对学生进行启发式的初中物理教学。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要保证教师的讲解足够的精准有效,学生可以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灵活地运用,从而可以从根本上让学生不再把大量的时间消耗在不必要的负担上,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去对学习范围内的基础知识进行认真地学习,并且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保证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够有能力对问题进行发散性的思考,才会去考虑如何对问题进行求异思考。所谓的求异思考,就是借助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去寻找可以解决该问题的不同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而发散思维则是选择一个核心,在同个水平面上进行辐射,发现与该核心有关的各种横向关系。在初中的物理教学中,通过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培养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创造力的发展,从而不再受到日常的教学以及习题中各种思维定势的限制和约束,做到可以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借助不同的方法实现最为高效的解决问题。
例如,在进行金属块的密度测量的时候,一般的学生都是潜意识的认为需要直尺和天平才能进行测量,但是经过发散思维的培训,那么就可以尝试通过量筒、弹簧秤、浮筒等等其他各种看似与测量密度没有直接关系的设备进行密度的测量。
四、注重学生直觉思维的训练
很多非常伟大的科学发现和发明,其实最初都是源自于科学家的直觉。良好的直觉,可以在不经过严密的逻辑程序的基础上,直接较为清楚地认识到新的现象或者事物的本质特点或者规律。直觉实际上是更为高层次的认识。但是这种高层次的认识需要依赖于对于同类事物和现象的相关知识和经验的掌握和理解。所以通过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培训,可以让学生大大提高直觉能力,进而实现学生的创造力的发展。
五、总结
初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学生研究实验、设计性实验以及课外实验去培养,但是与此同时,更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先要做到可以充分的掌握最为基础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够对所面临的新的事物或者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可以产生直觉,进而形成自己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 上一篇:智能制造技术的内涵和特征
- 下一篇:物业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