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施财务监督范文
时间:2023-12-15 17:30: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实施财务监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基层项目财务管理财务监督
建筑施工企业为规范施工项目的基础管理工作,提高工程质量,保证工程进度,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工程项目的内部管理和控制,提升项目管理的执行力,必须成立专门的业务部门对工程项目进行全方位监督管理,从而提高施工企业经济效益。
一、当前基层项目财务管理和监督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项目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力
项目建设单位对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不够重视,内部控制制度残缺不全或有关内容不够合理。更多的是有章不循,将已订立的内部控制制度“印在纸上,挂在墙上”,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审计,而不管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如何。遇到具体问题多强调灵活性,使项目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
2、建设资金管理不严,财务管理不规范
部分建设单位领导和财务人员不熟悉新的农业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制度,不重视项目资金管理,部分资金不能专款专用,甚至改变了资金用途。项目资金管理不规范,财务人员的职能仅限于会计核算,既不参与项目前期工作,项目实施过程中又无法根据财务管理的需要主动参与监督,造成被动应付,弱化了项目财务管理的职能。
3、概预算编制和执行不规范
施工企业的基层项目没有按规定编制明细的项目预算,如不按计划批准的建设规模、建设内容进行设计,相关费用的计算不符合规定;一些企业仅从自身利益出发,在基层项目立项时为争项目、抢时间,致使所编制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与实际情况差距较大,出现超投资、超预算、超标准现象,造成基建项目不能按时结转和交付。
4、基层项目核算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
成本核算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着成本核算水平的高低。目前,部分工作人员工作的随意性较大,为了谋取私利,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进行操作,导致成本核算的相关数据失真,也是导致基本建设成本过高的原因之一。成本核算人员的素质较低,因此,很难灵活运用先进的成本核算方法,不能及时、准确地将消耗的物质资料进行归集,不能及时地将成本分配到各个项目的建设中去。
5、财务管理信息集成化程度低
现阶段多数基层项目使用的财务管理件所提供的财务管理信息集成化程度低,由于多数基层项目的财务数据是在业务发生后收集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与其他管理子系统之间无法直接提取数据,普遍存在财务信息时效性差、信息收集不全面及财务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信息反馈不及时等缺陷。
二、加强基层项目财务管理和监督的对策
1、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单位为了实现某一经济活动目标,维护资产财产物资完整,保证财务收支合法、会计信息真实、贯彻国家财经法规和决策,保证经济活动效益而形成的一种内部自我协调、制约、检查的控制系统。基层项目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
①组织机构。建设单位内部机构的设置和分工,应合理解决领导层、各职能部门及各环节之间相互牵制、互相制约。
②健全的规章制度和明确的职责分工。健全各项内部规章制度,如人、财、物等管理制度,将各项经济活动划分到具体工作岗位,按照岗位确定任务、职责和权限,用制度来规范建设项目的各项经济活动和管理工作。
③完善的内部监督和检查机制。按照制定的各项制度定期和不定期对建设项目的资金管理、工程进度、工程质量等进行检查,并对现存的内控制度进行评价,达到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目的。
2、严格管理基建专项资金
一方面,要确保基层资金的专款专用,严防挪用和挤占等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要配置专门的监督管理人员,负责基层资金的监督管理,确保依据效益原则安排筹资和分配,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树立多元化的资本财务理念。新形势下的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强,势必会吸引大量国外企业进入,在这样的形势下,国内企业要想赢取有利的市场竞争地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经济效益的不断增长,就要把握时机,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新时期的企业发展规划和目标,并积极的与外资企业展开多领域多层次的合作,虚心借鉴国外企业的成功模式和管理经验,促进自身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的实现。
3、加强风险管理
项目要建立了合同、劳务队伍管理和材料价控、量控、质控等方面的风险管理机制;合同的签订要进行集体评估;要依据合同和现场施工条件对项目存在的各类风险进行分析、识别和评估潜在风险并制定各类风险应对措施。
4、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
21世纪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首先,培养一批成本管理和成本核算专业基层项目的财务人员,让他们认识到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还要注意“开源节流”,杜绝基层项目施工中不必要的成本支出。其次,优化项目管理人员结构,提高项目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培养一批业务精湛、年富力强的项目管理队伍,使他们在项目管理中增长才干,保证管理高效进行。基层项目的财务管理人员应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工作思路,用现代化管理方法进行投资管理,探索基层项目集中支付的资金管理办法,减少采购过程中不必要的支出,紧抓基层资金归口管理,使基层项目的财务管理工作与管理体制相协调。财务管理人员还应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熟悉基层项目财务管理相关法规制度,提高对政策的执行水平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努力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把财务管理工作逐步向对投资全过程的决策、控制、核算和监督转换。
三、结束语
现在的建筑市场比较开放,施工企业众多,竞争非常激烈,所以施工企业要切实加强对基层项目的监督管理,随时纠正基层项目的管偏差,向管理要效益,只有这样,才能使建筑施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谢聿兴.论提升财务管理在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作用[J].现代商业, 2011,(08)
[2]李健.施工企业如何加强资金管理[J].当代经济(下半月), 2008,(09)
篇2
加快水利财务决算进度
一、影响竣工财务决算编制进度的主要原因
(一)项目法人对竣工财务决算编制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在水利基本建设管理过程中,部分项目法人重建设轻管理,重资金投入轻成果产出,重视社会效益而忽视经济效益、不问建设效果的思想还相当严重。从而导致其对竣工财务决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建设期间没有准备好竣工财务决算编制的有关基础性工作,从而影响了决算编制进度。
(二)项目法人对竣工财务决算工作组织力度不够
在工程建设期间,项目法人没有明确财务、计划、工程技术等部门在竣工财务决算编制中的相应职责。在编制竣工财务决算时,没有制定工作方案,没有明确竣工财务决算编制的组织领导、分工协作、编制内容、程序方法、时间安排等,造成只有财务人员编制竣工财务决算,加大了决算编制的难度。
(三)建设管理和财务管理不能满足编制竣工财务决算的需要
部分水利基建项目的会计核算过于简单,会计核算科目同工程项目不能保持一定的对应关系或会计核算不准确。
(四)合同管理和工程价款结算不能满足竣工财务决算编制的需要
主要表现在合同日常管理薄弱,没有建立合同管理台帐,合同履行情况不能动态反映。工程价款结算时的主要指标不能动态完整反映工程进度,工程量清单中的主要指标与概算细项的对应关系不明确,造成编制竣工财务决算时,合同清理难度加大。
(五)概算执行管理不能满足编制竣工财务决算的需要
目前,水利基建项目在招标时,即将概算项目打乱,实际管理中又不能参照一定的方式还原,以至于在反映概算执行情况时发生困难。同时,由于水利项目不仅投资量大,而且项目类型复杂,设计变更等情况较多,有很多不确定因素,给竣工财务决算的编制带来困难。
(六)主管部门没有充分发挥监督协调作用
在实际工作中,主管部门的监督和督促职责履行尚未完全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拖延办理竣工财务决算的项目法人督促力度不够;二是对项目法人在结算和决算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主动协调解决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
(七)其他因素的影响
一是一些建设项目由于超计划、超规模、超标准建设造成的资金缺口由施工企业垫款施工,项目法人的缺口资金一时无法筹措,只好以不办竣工决算为由拖延工程款的支付。二是有些建设项目工程竣工交付使用后,有部分结余资金,按照规定,基建结余资金应按比例上交财政部门。一些项目法人往往以不办竣工财务决算来拖延应上交给财政部门的基建结余资金。
二、拖延办理基建竣工财务决算的弊端
(一)不能及时办理资产交付和债务清偿
竣工财务决算是正确核定新增资产价值、及时办理资产交付使用的依据,竣工财务决算如果编制不及时,无法准确核定基建项目实际成本,将造成工程无法验收、资产无法交付,使接受单位固定资产账目不清,运营维护费用的测算依据不充分。
(二)无法进行项目投资效益评估
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的管理,从投资的角度来说,重点是对概算执行情况的管理;作为一种总结性报告,竣工决算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考核概算的执行情况。但是项目拖延竣工财务决算,使项目的投资效益评估工作无法开展,不能对后续开工项目提供有益的参考。
(三)无法及时发现和处理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按照规定,政府投资项目只有经过竣工决算评审后,才能最终确定投资额。同时,通过决算评审也可以对项目建设的整体情况进行考核,能够发现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纠正。如果竣工财务决算编制工作久拖不久,评审工作就无法展开,工程建设中发生的问题就可能无法及时发现,从而错过了最佳解决时间。
三、加快竣工财务决算办理进度的意见和建议
(一)提高项目法人对竣工决算工作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项目法人应从项目筹建起,即明确专人负责竣工财务决算的编制工作,并明确财务、计划、工程技术等部门的相应职责,同时,竣工财务决算的编制人员应保持相对稳定。在项目基本符合编制条件时,要制定完整全面的工作方案,明确竣工财务决算编制的组织领导、分工协作、编制内容、程序方法、时间安排等,并严格按照工作方案开展工作
(二)加强建设过程管理优化审核环节
建设单位应加强建设管理,做好工程款支付环节的监督和管理。控制好工程进度付款,使工程款的支付程序化,做到不拖欠工程款、不超合同付款。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规范对施工单位的管理,加强分项工程管理,优化结算审核环节,建立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和社会中介审核机构三方审核的联动协调机制,简化结算资料的编制、审核程序,加快结算审核进度,为决算工作提供保障。
(三)提高编制竣工财务决算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在工程建设后期,项目法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准备:一是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尽快落实配套资金;二是抓紧合同清理和完工结算,抓紧进行概算执行清理和对未完工投资和预留费用的测算工作;三是及时将竣工财务决算提交相关单位审查,准备竣工验收的相关工作,争取工程早日竣工验收,完成建设任务,发挥工程效益。
(四)主管部门充分发挥其监督协调职能
主管部门的监督协调工作,着重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各级主管部门在拨付建设资金时,应严格按照自筹资金到位比例拨付,从而督促自筹资金及时到位;二是对项目法人提出的设计变更和动用预备费申请及时进行审核批复,使其及时具备编制条件;三是在工程结算评审过程中,积极协调评审机构、项目法人和施工单位三方,加快工程结算进度,为竣工财务决算争取时间。
篇3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7)03-0014-03
摘要:以中铁建8.37亿元天价业务招待费为首的央企业务招待费曝光引发社会舆论广泛关注,其背后业务招待费的处理折射出央企财务监督的诸多漏洞。文章从财务监督信息源、所有者财务监督、财务监督机制、财务监督外部溢出效应四个方面,探寻央企业务招待费存在的问题,并力图从根源上对央企业务招待费的综合治理提出实质性的建议,切实保障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关键词:业务招待费 财务监督 国资委 央企
一、问题的提出
2012年上市公司年报,共250家上市公司的业务招待费过千万,前十的绝大多数都是央企,合计达到29亿元。其中,中国铁建以8.37亿元的业务招待费雄踞榜单首位。此外,中国交通建设、中国水电、上海建工、葛洲坝、中国北车、中煤能源等6家央企的招待费都超过了1亿元。在对“三公”消费关注的风口浪尖,消息一经披露,社会哗然。在此之后,我们不禁要探究高额业务招待费下隐藏的招待费治理问题,巨额业务招待费,谁之殇?
根据上市公司财务规定,业务招待费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等活动中,用于接待应酬而支付的各种费用,包括对外联络、公关交往、会议接待、来宾接待等所发生的费用。但这一概念较为模糊,不少上市公司的招待费被外界认为是一笔糊涂账,“招待费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天价的招待费有可能演变为白吃白拿,甚至滋生,给国家和中小股东带来利益上的损失。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央企扮演重要角色,各企业之间、企业与支付部门之间以及与相关机构之间,甚至企业上下级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频繁,随着物价水平攀升及民营企业公关手段的多元化,央企普遍面临着业务招待费项目难以列支、费用总额难以控制的困境。央企作为全民的公共资产,其招待费支出自然需要得到包括出资者、经营者、中小股东、媒体等利益相关者的有效约束。然而目前央企年报的招待费支出非常笼统,央企的财务监督仍存在着不少问题,尤其是关于央企的业务招待费治理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央企业务招待费的治理,对于提高国家整体资源的配置效率、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将从加强央企财务监督方面研究央企业务招待费的综合治理问题。
二、 关于央企业务招待费的描述性统计
本文选取了176家上市央企2009―2012年的财务数据,剔除缺失值和已退市公司之后获得97个样本。笔者认为,业务招待费是否合理不能简单看绝对数,要看它与行业属性、业务规模、盈利水平是否相匹配。描述性统计结果如下页表所示。
由下页表可以看出,从2009―2012年业务招待费的中位数、平均值、最大值和最小值都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而每年的业务招待费的中位数都小于其均值,说明在这些央企中存在业务招待费畸高的情况,拉高了均值的水平。而业务招待费占管理费用、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和净利润的比例除了2009年,基本上未l生重大的变化,尤其是业务招待费与营业收入的比值基本上未发生变化,说明业务招待费与营业收入之间存在着相似的变化趋势,业务招待费与企业自身业务的发展存在着重大的关系。
下页图1、图2反映了央企2009―2013年的相关数据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央企招待费逐年攀升,且幅度较大,但占管理费用和营业收入的比重却是一个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说明业务招待费与企业的营业收入间存在较密切的联系,业务招待费可能是一个企业开展业务、开拓市场的必要条件。且从图中可以看出业务招待费无论是绝对值还是相对值,最大值与中值和最小值之间有着巨大的差距,说明有少数企业的业务招待费支出严重不合理。另外,业务招待费占企业利润的比并没有明显的大幅度的变化,但是最小值显示有些企业的利润额为负值,但业务招待费占其比重却很高。业务招待费可能会增加企业的营业收入,但这种成本的付出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带来高额的利润。
三、央企业务招待费折射出的企业财务监督问题
陈毓圭(1995)认为财务监督是对企业财务收支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的监督,是企业实施的第一重监督。杨雄胜(1995)指出财务监督就是将原来由会计部门执行的对企业财务收支合法性的监督交由财务部门执行,其就是按所有者的意愿实施的,对不符合所有者意志和利益的财务收支,一律拒绝办理。杨淑君等(2000)认为缺乏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有效激励和监督约束是国有企业效率难以得到根本改善的重要原因。饶晓秋(2007)指出对经营者的决策进行适时监督和重点监督,约束经营管理者的财务行为,维护所有者的权益,已成为现代企业制度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如何有效发挥财务监督功能,仍是国企需要关注的问题。我们认为,财务监督不应仅对企业财务收支状况进行监督,还应对企业资本运动全过程中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进行系统性的监督,其目的是维护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目前央企畸高的业务招待费从某个角度反映出了央企在资源配置上缺乏效率,某些高额的业务招待费的支出并不能带来高的收益。这折射出现阶段央企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财务预算制度、所有者财务监督等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要从根本上治理招待费的问题,就要从根本上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从源头上进行治理。
(一)信息披露不规范,财务监督缺乏信息源。信息披露是解决利益相关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重要机制。央企巨额业务招待费之所以引发关注和饱受诟病,是因为会计信息自身的治理、披露的质量仍存在问题,缺乏有效的财务监督。李越冬认为,企业财务监督的主体应包括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其中所有者的财务监督应该为财务监督体系的主体性财务监督;经营者的财务监督为延伸性的财务监督,其他广大利益相关者实施的财务监督为边缘性的财务监督。1995年,干胜道教授提出所有者财务理论,指出“所有者财务具有两大基本职能,一是监督,二是调控。这两个职能都建立在所有者权力基础上,是由资本派生出来的,其对象是经营者财务活动。所有者财务监督和调控职能行使的结果必定能起到激励和约束经营者的作用,从而提高资本运营效益。”因而,对央企业务招待费的监督必然会影响企业的营运效率和收益。目前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并未对央企业务招待费的会计信息披露有明确规定,根据《公司法》中规定的股民知情权角度看,业务招待费明细并不在知情权的范围之内,而根据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相关规定,公司必须披露业务招待费总额,但无义务披露业务招待费明细。因而,财务监督缺乏信息源,无对象可监督,财务监督的缺位使央企业务招待费的问题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加之央企“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及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相互制衡关系的扭曲,致使控股股东更多考虑自身利益,主体性财务监督的缺乏,阻碍会计信息透明度。为此建议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央企公开业务招待费明细,加强会计信息披露透明度以保障利益相关者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使财务监督的主体有“源”可“督”。
(二)内部人控制,导致外部财务监督难以实质性介入。郭复初(1999)指出:“社会主义财务是以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以国家组织经济职能为依托,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资金运动体系,包括国家财务、部门财务和企业财务三个大的层次。”因此,财务监督不应仅存在于企业内部,也应存在于企业外部。如前所述,财务监督体系中应包括所有者、经营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监督,但从目前的内部治理机制来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并未起到应有的制衡作用,加之“所有者缺位”,所有者财务监督严重缺位。此外,我国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股东大会难以发挥监督作用,流于形式,董事会也形同虚设;作为监督机构的监事会,也难以发挥作用。由于内部人控制,导致外部财务监督难以实质介入,一个完整的财务监督体系难以实质发挥作用,外部财务监督的缺失会使企业内部人员在实质上而非法律上拥有了对企业的控制权。合理范围内的内部人控制对企业是有利的,但若无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从外部对经理人加以控制,经营者有可能架空股东而损人利己,使内部监督失效,权力过度,为达到某种目的,过分职务消费,利用招待费进行个人消费,滋生腐败与奢靡之风。
(三)内部治理与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财务监督机制难以落实。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等内控制度,对央企的业务招待费支出应进行严格控制。但目前内部监督体系中存在“大家都能监督,却又没人监督”的怪圈。如何协调各监督主体的关系,以及监督权在各监督主体之间的分配、协调、制衡,重新构建一个有效的监督体系已迫在眉睫。央企尽管存在内外部监督机制,但往往是内部监督流于形式,外部监督难以发挥作用,财务监督机制难以落实。
1.缺少预算约束。大部分央企的业务招待费支出的经手人、部门负责人、审批人等未能严格分开,缺乏相互约束与制衡机制,且吃多少,报多少,而不予审查是否合理合法。
2.管理制度可操作性差。目前企业业务招待费管理制度的条款缺失是导致业务招待存在问题的原因。目前的制度条款定性管理的多,定量管理的少,缺乏完善的费用考核及业绩评价制度。实际执行中,是否按制度执行也没有相应的跟踪管理机制,使制度流于形式。
(四)财务监督效果差,导致外部效应溢出,中小股东利益受损。股权过度集中,缺乏多元股权的财务制衡,导致中小股东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国有股“一股独大”,极大削弱了股东制衡机制,导致公司无论木赫力、灵活性还是对中小股东的责任感均缺乏。监事会起不到监督作用;审计委员会虽具有财务监督作用,但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独立董事也未能发挥其监督职能。财务监督效果差,导致外部效应溢出,央企过度的业务招待费和控股股东的职务消费支出使央企的收益受损,最终侵害了中小股东利益。
四、央企业务招待费治理的相关建议
(一)完善信息披露机制,使财务监督有“源”可“督”。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制”现象,使会计准则和相关信息披露制度的执行受到很大的阻碍,严重影响着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应坚持对央企的业务招待费进行披露,让其接受机构投资者、中小股东、独立董事、监事会、工会等利益相关者的广泛监督,将其置于阳光下。证监会应鼓励上市公司披露业务招待费的会计信息,使主体性财务监督、延伸性财务监督和边缘性财务监督有监督的对象,保障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不受损。
(二)完善外部财务治理,建立信息披露的外部财务监督体系。外部财务监督是对企业内部监督的补充监督和再监督,该监督代表了社会公众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这种监督将对企业的一些非理进行抑制和监督。其中舆论的财务监督和注册会计师实施的审计监督为其主要形式。王强华、魏永征(2000)认为舆论监督是公民通过新闻媒介对国家机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公众人物与公共利益有关的事务的批评、建议,是公民言论自由权利的体现,是人民参政议政的一种形式。国资委及央企要向社会公布监督电话,接受社会各界的举报。一旦有线索,由审计署介入进行审计。由于舆论监督具有公开指向性、传播及时性、社会警示性、效果威慑性的特点,会对企业财务监督起到很好的监督、警示作用。目前,业务招待费如何支出、如何审计、如何公开,一直缺乏制度层面的规定。相关制度规定只是在监察部、国家经贸委、全国总工会等于1998年11月联合的《关于国有企业实行业务招待费使用情况等重要事项向职代会报告制度的规定》中提及。按照该规定,业务招待费只需向职代会报告,具体的公开方式缺乏明细和具体规定。《企业所得税》实施细则以及会计准则中,对业务招待费有一些零星的规定,但几乎不涉及业务招待费的公开。目前政府“三公”经费的披露在日渐细化,但央企年报的招待费项目依旧笼统,使外部财务监督困难。因此,在信息披露时,应将招待费支出尽可能细化,接受公众监督,赢得中小股东和公众的支持。此外,注册会计师审计可以从独立第三方实施监督,也会对央企业务招待费的披露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三)完善内部财务治理结构,将财务监督落到实处。央企内部必须建立和完善业务招待费的控制制度,发挥财务监督的真正作用。
1.管住央企的吃喝费用,首先需要完善企业内部财务治理,加强内部监督。目前央企的管理制度条款只重定性管理,缺乏定量管理以及完善的费用考核及业绩评价制度。央企应制定严格的接待支出标准,在预算制定中要严格控制招待费支出的总额,对招待范围、等级、费用标准等加以明确。针对有的央企业务招待费支出的经手人、部门负责人、签批人未能严格区分,建议应建立相关人员签字背书制度,明确其经济责任,加强对业务招待费使用的牵制与约束。监事会、独立董事应履行其职责,对过高的招待费进行监督并提出整改意见,对不合理的支出坚决说“不”,充分发挥主体性财务监督的作用。
2.应改进相关招待活动,减少形式主义。业务招待费可能是企业维持与企业产业链中上下游供应商、客户等外部关系的必要支出,但仅靠业务招待费来维持整改关系已远远不够,央企应从承担社会责任方面完善自身,依靠企业先进的技术、优质的服务等来赢得竞争优势;改进接待和公关礼仪活动,将业务招待费纳入企业业务主管的业绩考核管理。
3.建立惩罚机制监督,约束业务招待费。对业务招待费的支出应建立奖惩机制,规范业务招待费支出。具体可以从税收角度专门开设针对央企业务招待费的消费税,对于业务招待费未超支的企业,可以在税收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反之,对于业务招待费超支的企业,进行应纳税所得额的调整,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分段计算和征收,从一定程度上控制央企的业务招待费。税务机构可以其强制性和权威性对央企的业务招待费实施有效的财务监督,其强制性代表国家意志,权威性将经济监督、法律监督和行为监督融为一体,其约束刚性必然会使监督更有效。
(四)相关部门出台政策,保障财务监督效果,保护中小股东利益。国资委要主导央企的全面预算,加强对所有收入与费用的财务监督。俗话说“吃不穷,穿不穷,盘算不好一世穷。”因而对企业业务招待费的预算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很多企业对业务招待费的预算缺乏约束,建议国资委出台关于招待费的具体制度,对招待费进行全面预算,并细化招待费标准,规范业务招待费的制度措施,以有利于招待费的披露和监督。制度的约束不能搞“一刀切”,就业务招待费而言,要注重其预算合理性,与收入、行业、公司规模相匹配;国资委应定期对央企业务招待费进行专项审计,以强化监督央企业务招待费的使用,并定期向公众披露审计结果,让公众可以看见一个完整清晰的招待费管理流程,让招待费不再说不清楚,切实保障中小股东的利益。
总之,对央企业务招待费的治理不可一蹴而就,应内外兼修,构建由股东财务监督、资本市场财务监督、社会财务监督和内部财务共同组成的完整财务监督体系,加强对央企业务招待费的合理化管理与监督,以保障利益相关者的利益。Z
参考文献:
[1]陈毓圭.对会计监督的几点看法[J].会计研究,1995,(6).
篇4
关键词:军队财务 监督 问题
军队财务监督是军队发展建设阶段中的重要财务活动,其工作目标在于有效核查并科学预防财务工作中违法乱纪行为,全面提升财务管理实践水平,促进军队实现持续、稳步、快速的健康发展。伴随现代化军队的不断拓宽,其财务工作任务日益繁重,进一步对军队财务监督管理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基于传统工作模式的不良影响,则令军队财务监督工作仍旧包含一些偏差问题。
一、 军队财务监督包含的现实问题
当前,军队财务监督实践管理中,对于相关法规体制的建设仍然体现出了一定滞后性,令依法理财相对困难。各部门则存在权责划分不清晰、职能分配不明确,无法构建统一一体化法律制度体系的不良问题。同时当前军队财务管理体制中,各个财务机构没能良好的配设专项监督管理机构与职能人员,较多监督管理任务仍然由具体业务部门及其员工承担,体现了执法管理监督责任主体不清晰,监督与管理方出自同一机构,对象关系混淆、无法体现财务监督权威管理职能与科学独立性的弊端。军队财务监督工作内含复杂、多样化工作环节,只有建立完善合理的监督管理机制,方能简化工作流程,令实践监督管理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在军队应用经费阶段中,基于按条分配费用及按块布置任务模式,常常导致经费下拨投放同实践任务相互脱钩。尤其各个部门均包含特有规划目标、具体工作任务标准,因而无法体现良好的一致性。同时上级主管部门任务的实际履行状况则常常忽视管控、欠缺良好跟踪管理,呈现出财务监督管理的漏洞问题。军队发展建设阶段中,财务工作涵盖多部门机构工作任务环节。然而由于财务监督管理工作包含一定片面滞后性,令其管理效果大打折扣。具体体现在监督手段单一,仅重视事后审计管理,却忽略了事前控制核查,对外部监管较为注重,却没能形成有效的内部管理监督。同时还存在没能引入群众监管,仅依赖专业管理监督的不良问题。在监督思路层面,则往往多开展年度财务监督,而无法形成日常规范性控制管理,令财务监督成为一种常态机制。监督方向层面也体现出了一定的单向性,即过于注重上级下属间的管理控制监督,却没能重视内部统筹监管,令军队财务监督无法体现良好的系统性以及有效的权威制约性。信息时代,军队财务管理建立优质、系统、整体、快速的反馈信息体系尤为重要,然而由于当前较多军队财务机构没能注重信息化建设,仍旧主体采用现场查账监管方式,令财务监督管理工作的实时性、全面性、科学性与专项性受到了不良影响,阻碍了军队财务监督工作水平的进一步优化提升。
二、强化军队财务监督科学对策
(一)完善军队财务监督法规制度建设,优化监督管理效果
为促进军队财务监督管理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发展,应强化立法建设,依据财经体制更新状况,完善财务监督法规制度体系建设。例如创建军队财务监督管理条例与制度标准,令各项监督管理行为有良好的法律执行准绳与参考依据,进而提升工作效率,实现依法监督科学目标。同时应促进财经法规的优化完善,令财务监督管理体制更加全面。应依据当前态势以及监督任务,由军队发展状况、实际水平入手,明确立法重点,促进财经法律、规章体制与行政管理标准的进一步优化。再者应促进执法管控效力的进一步提升,强化处罚管理力度,促进行政与经济处罚的统筹集成,进而全面优化财务监督管理效果。
(二)明确管控核心,优化财务监督人员素质建设
为优化财务监督效果,应明确管控核心,注重预算编制监督与履行状况跟踪。同时应对财务监督工作的系统性与综合性进行优质管控,将具体监管定位逐步前移,实施编制全过程的控制管理。对于军队日常管理阶段中的采购事项、资产状况、集中付款环节,应强化监督,不应仅停留在对各类经费支出与单一会计资料的控制层面。应全面涵盖军队财务管理实践与经济军事活动中的各个细节流程。应强化对财务新领域及工作职能的监管,杜绝控制漏洞与薄弱环节的出现。会计信息综合质量水平尤为重要,因此应强化对其的监管与核查,杜绝会计信息失真、批露不及时、工作效能不强等弊端问题。在财务监督人才队伍建设阶段中,应做好人员引进关口掌控,优选具有高尚道德水平、掌握财经体制、具备充足财务实践工作经验的精英人才,担任财务监督职能工作。同时军队应强化对监督管理人员的系统培训与定期业绩评估、工作水平考核,创建健全考评管理体制,做到用好人才,留住人才,全面提升军队财务监督管理工作水平。
(三)继续开拓军队财务监督工作领域,强化信息反馈管理
优质的军队财务监督管理需要我们树立全过程管控理念,在关注事后管理的基础上,更注重事前、事中控制,进而对各项财务执行、编制、管理状况实施全面监督、跟踪管理。另外应继续推进经常性管理监督,更新实践方式,促进综合大规模年度监督逐步向日常管理控制监督转移,进而及时发现军队财务工作中包含的违规现象、矛盾问题,提升综合管理效能。实践监督管理中应注重内部监督与外部控制的有效结合,对内部体制进行全面审核,判断其健全合理性,执行具体状况,进而创建军队体系良好的自我控制管理机制。对于当前没有创建独立军队财务工作监督部门的现实状况,应强化与纪检监察、审计监督机构的全面合作,通过共管共建、分工明确、优势互补,提升综合监管效能。应完善信息化建设,建立反馈信息体制,针对监督管控范畴、具体管理对象与监督时段做到协调选择、制定一致实践计划,促进联动机制的完善强化,进而实现事半功倍的军队财务监督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财务 监督管理 工程项目
工程项目的财务监督与管理是一件非常重要也很复杂的事情。它具有牵涉范围广,工作周期长的特点。工程项目财务监督管理它需要项目部门与财务部门的紧密合作才能圆满的完成。当前,我国的工程项目财务监督管理还存在着不小的问题,比如项目资金不能全部使用到项目中,因而造成了资金的浪费,因此,怎样完善项目财务的监督管理,使得工程资金能够物尽其用,就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了。本文针对这一点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一、企业工程财务监督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工程项目的建设也越来越多,而资金是保障工程项目是否顺利完工的的前提,因此要对工程项目的财务进行监督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从而保证资金能够科学的用于工程建设中。企业工程项目的财务监督管理是十分复杂的,它所涵盖的范围十分宽阔,需要较长的时间,所以为了实现企业工程项目财务的监督管理,除了需要各个部门的配合之外,还需要对各个环节、事件以及流程进行合理的调配。让项目资金能够全部用到项目上面,促使工程高质量的完成。目前我国对企业工程项目的财务监督管理十分重视,但是在监督管理过程中还有以下问题:
(一)企业工程项目财务监督管理体制不完善
有很多工程项目在建设的过程中,并没有建设财务监督管理部门来对工程的财务进行监督和管理,有些工程项目虽然建设了专门的财务监督管理部门,但是责任不明确,监督管理时也不认真严谨。
(二)不能及时对企业工程项目的财务进行控制
企业工程项目财务监督管理工作十分的复杂,因此需要工程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相互合作,这样才能够很好的完成,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少有财务管理部门的人员参加到建设工程项目中来,财务监督管理处于被动的局面,只要工程部门需要钱来买材料,财务部门就给,丝毫没有考虑到材料的价格以及是否有比此家材料价格更便宜且质量相同的材料。
二、进行企业工程项目财务监督管理的方法
(一)完善工程项目财务管理标准
为了加强对企业工程项目的监督管理,对财务监督管理标准要进行完善,确保管理制度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
在工程项目前期,财务部门要积极参与,对前期的财务进行监督。首先要分析建设成本,从而提出建议,这样一来就避免了盲目投资。在造价估算、施工预算等的审查和编制中财务部门也要参与进去。在招标、投标过程中,财务部门也要参与进去,从而保证招标投标的公平性。在合同签订阶段,财务部门要严格执行国家政策,对合同的签订予以严格监督。
在工程项目的建设时期,财务部门要对工程管理的申请、支付等流程进行严格管理和监督。在采购工程物质方面要做到公正,对物质的价格质量等要严格分析。每个月末,财务部门都要抽查或核实结存物资。
(二)完善对经济效益指标的管理
工程项目一般是由公司的相关具体业务部门提出,比如一工程公司竞标了一条城市主干道的翻新工程。公司将这个工程交给路桥分公司来做。为了降低施工难度,路桥分公司提出了施工变更,并将并给方案提交给了设计院以及总公司批准。由于涉及变更后,成本超过了公司预算,要上报董事会审批。所以,这个项目就需要先论证其经济可行性。只有项目具有可行性,董事会才会进行审批,而论证项目可行性应该由财务部门结合公司的资金需求以及成本指标等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关于这个项目的最终可行性分析。
(三)控制和管理项目造价
工程项目在得到公司的审批后就要开始建设,财务部门对工程项目建设时期的监督管理主要表现在:工程项目前期的预算管理、过程中的造价管理、竣工后的结算造价管理。由财务部门安排施工部门、外部工程造价部门以及管理部门进行编制预算,将和工程项目有关的造价底数算出。在建设项目中,为了让造价得到有效控制,尽量不要变更图纸。设计图纸变更得越早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将会越小,因此在设计当中,要让设计和施工联系起来。
(四)控制工程造价加强工程项目的财务管理
控制工程造价在设计中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进行限额设计,限额设计对技术和经济的统一能够加强,能够减少预算以及设计中的失误。典型设计的推广能够提高设计的质量,同时还能减少工作量、提高效率。
(五)加强工程项目合同签订和付款控制
在财务监督管理过程中,企业工程项目合同的签订过程也十分重要,在签订合同之前,要进行招标以及投标,在这个过程中,财务部门也要参与,从而进行监督和管理,以确保合同签订具有公正性、公开性以及公平性。财务部门对每一项工程都要做好台账管理,从而为核对发票等提供便利。当工程项目竣工之后,财务部门对工程设计报告要严格的进行核对,因为结算设计的结果是付款的依据。财务部门要严把资金审核关,切实加强工程建设资金管理,有效防范财务风险。工程建设项目资金纳入公司资金统一管理,对批准需实行专项融资的工程项目资金应实行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为加强工程项目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在工程项目可研预算的基础上,各专业组必须按月申报月度资金使用计划,财务部门汇总平衡后报领导审批,纳入月度资金预算管理,财务部按批复的资金预算执行,将支付的工程建设项目资金控制在年度(或月度)预算批复范围内。
三、结束语
资金是工程项目得以顺利实施的根本。资金的流动与使用关乎着工程的进度。良好的财务监督管理制度能够从根本上监视资金的来源与去向,从而保障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因此财务管理必须要参与到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中,保证每一笔资金都用在了项目上,减少资金的浪费,促进工程高质量的完成。在进行财务监督管理时,要严格仔细,保证账单的准确和真实性,在有关部门进行审核时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监督;弱化问题;对策措施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的数量日益增加,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对中小企业的发展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但是在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企业融资问题、企业财务结构及财务监督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甚至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安全发展。
一、中小企业财务监督的弱化问题及原因分析
1.企业领导对财务监督管理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我国对会计工作有着明确的规定,颁布实施了会计工作法律法规,对会计人员的任免和调动等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为了确保企业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国家对会计人员的具体工作有着严格的要求,特别是在任用和调动会计人员时,要求企业必须报告主管部门,经批准之后方可付诸实际行动。但是,我国的经济社会和企业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对一些法律法规的实施缺乏有效的监督,特别是企业的人事权基本是由企业自己做主,企业领导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掌握着人事任免和财务管理的大权,领导为了企业利益或个人利益,会直接干涉企业的会计工作,甚至授意会计部门和相关人员进行违规操作。例如,指使会计人员出具虚假财务报表,或者通过不正当手段隐瞒重要的财务情况,还有的企业领导道德败坏,三观尽失,,利用职务之便干涉会计工作,通过撤换财务工作人员,干着隐匿财务收入和转移企业资金等不法勾当,达到侵吞企业财产的目的,会计本身具有的监督职责被剥夺了,这也是企业财务监督弱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2.企业会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精神和业务素质能力。财务工作是一个企业非常重要的工作,关系着企业自身发展的健康与否,也反映了企业管理工作到底如何。财务监督是财务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和企业赋予财务工作者的基本职责。而企业为了实现自身的健康稳定发展,就必须加强财务监督工作的力度,提高财务监督工作水平,这一切都需要得到企业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近年来,我国的中小企业虽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财务工作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企业的财务工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很多私营企业和家族式企业的财务工作往往由自己人把持,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往往较低,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达不到应有的水准,制约了企业财务工作的开展,有的财务人员不但业务素质能力较低,而且还缺乏职业道德精神,导致企业会计工作质量差,会计信息不准确、不可靠,没有如实地将企业的经济活动反映出来。另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段时间内很多企业曾经出现会计人员严重短缺的情况,在当时的社会发展条件下,无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专业会计工作人员,因此很多企业吸收了大量的非专业人员和低素质人员,制约了企业会计工作的开展。
3.企业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我国的很多中小企业发展时间较短,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有些企业尚未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还存在很多方面的漏洞,导致企业财务监督弱化现象严重。一方面是企业的财务工作制度不健全,另一方面是既有的财务工作制度没有落实到位,企业制定的很多财务工作制度形同虚设,仅仅是为了制定制度而制定制度,没有落实的规章制度就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企业的经济活动得不到应有的监督,也没有在财务工作上得到充分的反映,导致财务工作本身存在严重的问题,财务监督的职责也得不到发挥,很多企业存在做假账的现象,隐瞒了企业经济活动的真实情况,造成企业私设小金库和偷税漏税等违规违法现象的发生。由于很多中小企业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造成财务会计监督工作不到位,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财务违纪行为的产生。
二、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监督弱化问题的对策措施
1.进一步提高中小企业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监督工作力度,首先要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确保会计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精神,这是做好企业财务工作的基础。要充分利用国家的继续教育机制和途径,加强企业会计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力度,千方百计地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努力为企业培养更多更好的财务会计工作人员。在进行教育培训的过程中,不仅要强化专业技术水平,提升其日常工作能力,还需要强化职业道德精神教育,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以较高的素质做好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充分好中小企业的财务监督作用,为企业的科学发展稳定发展保驾护航。另外,要加强对财务会计人员的法制教育,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的知法懂法用法水平,在实际工作中收好法律法规这条底线。
2.通过委派制会计人员提高会计工作的独立性和客观性。财务会计工作人员在企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企业的中坚力量,承担着企业的财务统计与管理工作。财务会计人员的工作行为,与企业的利益和发展息息相关,往往收到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也是企业领导最为看重的工作岗位之一,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财务监督作用的发挥。为了防止财务监督弱化现象的发生,通常由上级机关直接委派财务会计人员,以便提高财务会计工作的独立性,减少企业领导对财务会计工作的干扰,更好地保障财务会计工作的客观性,使财务监督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除此之外,还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内部控制与管理工作机制,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与管理,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监督的弱化问题。
三、结语
总之,只有充分发挥好中小企业的财务监督职能,才能及时发现并纠正会计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偏差和错误,防止可能出现的财务会计工作漏洞,避免舞弊造假等违法违规现象的发生,确保中小企业科学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兰玉琳.流动性紧缩背景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1(13).
篇7
一、高职院财务控制在财务管理中的地位
财务控制是指对高职院的资金投入及收益过程和结果进行衡量与校正,目的是确保高职院目标以及为达到此目标所制定的财务计划得以实现。财务控制总体目标是在确保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贯彻执行的基础上,优化高职院整体资源综合配置效益,厘定资本保值和增值的委托责任目标与其他各项绩效考核标准来制定财务控制目标,是高职院理财活动的关键环节,也是确保理财目标实现的根本保证,所以财务控制必须服务于高职院的理财目标。
(一)高职院财务控制与高职院内部控制的关系
高职院内部控制作为高职院管理活动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制约的内在机制,处于高职院管理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位置,高职院财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高职院的管理活动中,教学、设备、人事、后勤、行政、财务等工作各不相同。应按照不同的工作性质、内容、范围和实现的条件进行控制。而财务控制是一种价值控制,可将不同岗位、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业务活动相结合,进行综合控制,它是内部控制的中心环节。财务控制的综合性最终表现为其控制内容都归结为资产、收入、支出、结余等综合价值指标。
(二)高职院财务控制在财务管理中的地位
财务管理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有不同的表达:从资金运动过程分析,财务管理包括资金筹描、资金投放、资金营运、收入分配等;从管理环节分析,财务管理包括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等。其中最核心的部分是财务控制。究其原因:一是由于高职院内部的多层次关系使财务管理划分为出资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和财务经理财务多个层次。从高职院内部角度分析。财务管理主要属于经营者和财务经理层次,他们的基本职责是落实院党政会议的战略决策,实施高职院预算,所以称其为执行型,而不是决策型。二是在高职院财务活动中,必然会与各方发生各种经济关系,只有解决和协调好高职院内部各行为主体之间的矛盾,才能保证高职院目标的实现。基于这种认识,财务学主要属于管理学的范畴,它以制度管理为主要特征,从财务制度上解决高职院管理中的各行为主体的激励与约束不对称问题。协调并指导各部门的财务活动去实现高职院总体目标,财务控制的任务就是通过调节、沟通和合作使个别、分散的财务行动整合统一起来,追求高职院短期或长期的财务目标。所以,财务控制在高职院财务管理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二、高职院财务控制方法
高职院内部财务监督贯穿于高职院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可以更经常、更全面、更及时地进行监督,它集防护性与建设性于一身,在发现问题后,可以采取相应的补救性措施并形成预防性制度。是监督体系的中心环节。
(一)健全、完善高职院的财务、会计制度
健全、完善高职院财务和会计制度是高职院财务活动能够正常进行的基本保证,高职院的资金只有在各个运行环节上得到合理控制。才能防止被恶意占用或无意滥用,从而为资金的有效使用提供制度条件。所以,建立健全高职院的财务会计制度是进行财务控制的首要工作。
一个合理的财务、会计制度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货币资金及相关业务的控制制度;资产管理和处置的控制制度;投融资风险控制制度;绩效考评制度;内部监控制度等。而保证以上制度实施运行的关键力量是完善高职院的治理制度。
(二)搞好财务预算和财务计划
如何有效地聚合高职院内部各项经济资源,并使之形成一种强大的、有序的聚合力,即以内部高度的有序化来对付外部茫然无序的市场环境,不仅是市场竞争的客观需要,而且直接决定着高职院竞争成败与经济效率的优劣。这种有序的管理称为计划管理,当计划以定量的方式表现出来时,即转化为预算,高职院的财务预算和财务计划不仅为高职院管理者提供依据,而且还为高职院资金的获取和配置提供导向。(三)合理配置财务管理权限
高职院治理结构是一种权利制衡机制,有权力,就应有制衡。高职院治理结构中的党委会、院长会、教代会、工代会以及各个管理层都应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在各自的一定范围内独立行使权力,承担相应责任,享有相应利益:同时又彼此制约,任何一方都没有无限的权力。高职院管理中财务管理是管理的中心,合理配置财务管理权限有利于避免人“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高职院财务危机,从而有效保护各方权益,达到相互协调和制约的作用,保证高职院可持续发展。高职院财务管理权可分为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财务监督权。
财务决策权包括财务战略决策和财务战术决策。财务战略决策必须集中在高职院党委会。而一般的或日常的财务决策则可授权各个管理层。管理层在实施党委会的战略决策时必须采用职能专门化的授权实施体制,即日常的财务活动主要由职能化的财务管理部门来负责实施,并以责任中心和责任制的形式细化到具体部门和岗位。
财务监督权在高职院内部是分散配置的,包括横向财务监督、纵向财务监督、内部审计监督和员工财务监督。其中,横向财务监督是在高职院治理结构内部相平行的组织机构之间进行的财务监督和约束行为,包括各部门之间的相互约束及会计部门的常规监督;纵向财务监督是在高职院内部上级组织或个人对下级组织或个人的财务监督约束行为;内部审计的监督是审计部门通过内部常规稽核、离任审计、落实举报、监督审查高职院的会计报表等手段,对会计及其他部门实施内部控制。员工监督是基层群众对高职院财务活动进行的民主监督,是群众理财理念的具体化,有利于强化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但它是一种软性监督,须辅之于激励方式。
上述权力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必须合理配置和落实,否则就会权责不清,,损害他人利益,导致高职院管理混乱。加大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四)完善内部财务制度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院对建立内部财务制度不够重视,内部财务制度残缺不全或有关内容不够合理:更多的是有章不循,将已订立的高职院内部控制制度“印在纸上、挂在墙上”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遇到具体问题多强调灵活性,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制度建设是财务管理的基础,没有制度就无法按章行事,管理就失去了标准。因此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是高职院内部监督的重要环节,应引起高度重视。制度建设须遵循相对稳定性和动态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从经济学的观点看,财务制度的制订和选择过程是一个相关利益者根据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为自身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进行博弈斗争的过程。通过多次博弈之后,使制度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社会公认程度日益提高,纳什均衡点逐步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递进,最终趋向于“帕累托”最优状态。
(五)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查和考核
为了保证高职院内部控制制度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并使之得到完善,高职院必须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检查时,一是看高职院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有效遵循,执行中还存在什么问题,原因如何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二是对于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对于违规违章的,坚决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并与职务升降挂钩。只有做到压力与动力相结合,才能最终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使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六)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
完善信息系统,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是强化财务监督的前提条件。要做到信息的可信和有效,必须严格执行《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杜绝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形成完善的内部牵制和监督制约机制,以堵塞漏洞、消除隐患,保护财产安全,防止舞弊行为,促进经济活动健康发展。同时要加快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建设,在高职院内部构筑纵向沟通、横向沟通、内外沟通的信息网络体系。达到信息交换的及时性。
篇8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 医院 财务管理
依照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我国在2012年1月1日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新会计制度。原来的旧会计制度、财务制度将与同年废止,新会计制度下进一步强化医院财务管理工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促进医院全面发展。
一、新会计制度的优势
(一)新会计制度内容更全面。
新会计与旧会计制度相比,新会计制度新增加了累计折旧项目,该项目能够展示出医院内的实际运作成本消费情况,并能够提升医院财务资金核算结果的精确性。与此同时,新会计制度与医院的权责发生制之间关系紧密,这也就进一步强化了医院的经营管理主体地位,让医院的支出费用与收入费用更加清楚、形象、直观,更加全面的会计制度能够促进医院健康发展。
(二)新会计制度具有更有效的资金核算方法。
旧的会计制度在固定资金与专项资金的核算上存在着较多弊端,在固定资产与专项资金上面的重视力度不足,固定资金管理方式单一、死板,这些弊端在新会计制度中都有所改进和完善,新会计制度对收益性指出与资本性指出二者给予了明确的划分依据,并明确、科学的做出了固定资产范畴,能够确保医院内固定资产与转向更加有效科学的进行划分,集中管理,不会出现旧会计制度中的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
(三)新会计制度有更科学的成本核算方法。
旧会计制度主要是根据医院内不同科室、不同病种、不同服务项目来分别展开详细的成本核算,该核算方式程序繁杂,容易出错,且花费的时间较长,工作效率较低,为后期成本汇总核算增加了难度。而新会计制度中成本核算的方式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合理性。在经济发展的21世纪,医院更加注重其医院各种设备的先进性与设备质量的可靠性,致使在购买设备时所花费的成本费用也就更高,在成本核算方面也就更需要科学的核算方法。
二、新会计制度下如何加强医院财务管理
(一)进一步健全完善医院财务监督管理制度。
要快速实现财务管理在整个医院内部的管理控制动作,就需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医院内的财务监督管理制度,完整的监督管理制度属于医院财务管理制度更好实施和开展的关键,医院需成立一支财务监督管理小组,来对医院内所有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监督,财务监督是为了确保医院财务核算信息更加精确,并对整个医院的经营状况给予科学的、全面的评价,了解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给出有效的解决方法。监督制度还应指出医院内所有的业务财务活动都应经过财务管理部门相关领导的签字,并有原始凭证作为依据才能执行,医院内的高层领导需高度重视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医院财务监督工作需严格按照监督制度办事。
(二)进一步强化医院药品成本核算。
旧会计制度中,药库药品、药房药品的库存金额与患者在药房领取的药品均需进行统一售价进行核算,2012年1月我国的新会计制度实施后,旧会计制度中的药物售价核算模式已经逐渐被进价核算模式所替代。即核算方法为药品进价总成本=药品库存总金额/药品综合差价率。
(三)做好预算工作,强化成本核算的执行力度。
医院财务人员需进一步强化财务预算机制与成本核算机制,这是保证新会计制度发展的有效途径,医院需提升自己的财务管理能力,并做好预算编制工作,医院上级领导需与财务人员一起,共同结合医院的实际发展情况来制定出满足医院发展需要的财务预算编制体系。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的医院的有效实施能够有效的控制医院成本,将成本降到最低,节省中间费用,依靠财务管理的手段来减少成本支出,提升医院收益,在医院管理过程中,还需进一步强化固定资产管理,做好财务预算工作,强化成本核算的执行力度。
(四)增强医院财务风险防范意识。
在新会计制度背景下,医院内所有的财务活动都可能存在着一定的财务风险,医院内财务管理部门还需具有较强的风险意识,落实风险管理工作,减少财务经营管理风险,推进医院健康发展,并制定出相应的财务风险预警制度,医院内的财务管理人员需定期对其工作给予分析和评价,了解医院内近期的经济收入状况,以了解医院今后的经营发展方向,推动医院的全面发展。
总之,在新时期,还需要做好医院的财务管理、成本控制、资金核算、成本核算等工作,并不断完善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才能在做好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上推动医院的稳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冯丽敏.加强医院财务管理 促进医院健康发展[J].中国外资,2013(22).
篇9
关键词:第三类成本 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 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体制
一、文献回顾
委托理论是解释现代企业制度中不同利益集团矛盾产生和发展原因的重要理论。詹森(Michael Jensen)和麦克林(William mecklin)认为,关系是“一个人或较多的人(即委托人)聘请别的人(即人),履行一些服务,包括把一些决策权委托给人。”由于存在委托关系,就产生了成本问题。成本是指“在部分所有的情况下,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却热衷于追求额外消费。于是企业的价值也就小于企业完全所有者时的价值,两者之间的差异即被称为成本”。从经济性质角度看,成本的组成内容包括委托人的监视费、人的担保费和剩余损失三部分。严若森(2005)认为成本可分为以下两类:第一类成本由所有者与经营等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产生,是在投资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与博弈中总的价值减少。其产生原因主要是由于经营管理者与股东的目标函数不一致,经营管理者总希望将公司的资源转化为自己的私人利益;而股东总希望经营管理者努力工作,减少在职消费,以实现所有者权益的最大化。因此,公司不得不承担监督成本或约束成本;第二类成本发生在不同出资者之间,是大股东与小股东、股权投资人与债权投资人之间利益冲突与博弈产生的公司总价值的减少。具体又表现为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问的成本,股权投资人与债权投资人之间的成本。其产生原因一是隧道行为(tunneling),即大股东利用金字塔式的股权结构把低层企业的资金转移至高层企业,从而使小股东利益受损。小股东会因此提出保护其利益的要求,从而使公司承担更多的成本(如设立独立董事制度、累积投票制、征求投票权等)。二是债务融资增加的费用,即项目融资时股东偏好收益高但风险也高的项目,因为股东承担有限责任,其潜在损失有限而潜在收益无限;债权人在项目成功时的潜在收益是有限的,而当投资失败,债权人有可能只获得低于债券票面的清偿。因此,债权人会对资金的使用和投向加于更多地关注,设置更加严格、苛刻的合同条款,公司会为债务融资承担更多的成本。
成本分为第一类成本和第二类成本的观点,根源于企业委托关系可以分为第一类委托关系和第二类委托关系。但这种分类似乎并未穷尽现代企业制度下委托关系及其引起的成本的内涵。干胜道(1995)分析了两权分离条件下的企业财务关系,首先提出所有者财务观念,谢志华(1997)提出了出资者财务观点,汤谷良(1997)提出了经营者财务观念,认为所有者财务“主要是一种监控机制而不是一种决策机制”,经营管理者财务主要是财务决策和财务执行问题;王满(2002)将财务监督分为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两个体系,认为“外部监督足以维护单位外部利益相关主体(如所有者、政府、债权人等)的利益为目标,由独立于被监督单位之外的主体来执行,以单位整体作为监督的对象,通过对单位内部监督的再监督来实施和实现”。“企业内部财务监督系统主要是微观层面上的财务监督系统”,“公司的内部监督约束机制实质上是通过明确划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各自的权力、责任和利益,形成四者之间的制衡关系,实现对经营者的监督”。现有财务理论及其财务监督理论将经营管理者作为财务监督的对象,而没有认识到处于企业所有者与资产最终使用者之间的经营委托链中间环节,在接受所有者监督的同时,又具有对下的监督职责和监督权力,并且在现实中可以单独形成一套有别于所有者财务监督的运行体系,这有待于人们继续探讨。
二、第三类成本的主要内容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从终极出资者到最终的财产使用者之间,实际上还存在第三类委托关系,即企业不同层级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委托关系,这主要是因为作为经营管理者在其行使法人财产所有权时,要将暂时受托占有、使用、支配和处置的出资者资产,委托给下属不同层次的经营管理者进行使用或管理。该类委托关系的层级有:(1)公司董事会与总经理管理层的委托关系。公司董事会作为法人财产所有者,掌管公司法人财产使用的战略决策权,要对公司的长期经营战略进行决策,对涉及公司重大的财务投资、融资、对外担保和生产设备购建等财务事项进行决策,并将决策结果委托给总经理管理层执行;(2)总经理与职能部门、子(分)公司和其他分支机构的委托关系。总经理管理层作为公司经营管理执行层,要将董事会的决策变为公司的经营行动,需要把董事会的决策分解成具体的行动方案,委托给下属执行;(3)子(分)公司与其下属机构和职工的委托关系。同样,子(分)公司的经营管理层也要把总经理的指令分解成具体的行动细节,委托给下属执行。在国有公司内部存在的上述委托关系,客观上会形成不同层次经营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下层有可能通过蒙蔽上层,取得超出职权范围的利益。
由于第三类委托关系的存在,决定必定存在第三类成本。该类成本是由于企业内部不同层级经营管理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存在着利益目标差距和努力程度差异等矛盾,上层经营管理者需要对下层经营管理者激励与约束而造成的企业总价值减少。第三类成本的隐性表现形式是下属经营管理者不愿充分发挥其潜能努力增加企业的价值,使实际产生的价值低于企业应有的价值;其显性表现形式是能用货币价值形式表现的、企业高层经营管理者为了激励下层经营管理者而增加给下属的薪酬奖励支出,为了约束下属经营管理者而支出的监督费用等。第三类成本的主要内容包括:(1)搜寻和掌握下属者真实信息的费用。主要是指上层经营管理者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而花费的下派财会人员或下设财务机构、建立一套定期提供财务信息系统所花费的费用;(2)下层经营管理者“懒惰”造成的企业价值减少。是指下层经营管理者由于自己的目标函数不能如期达到,而采取不努力工作给企业价值带来的损失;(3)下层经营管理者额外职位消费多支出的价值。是指下层经营管理者利用职位便利,扩大自己的职位消费范围或频率,使企业多增加的费用支出;(4)下层经营管理者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造成的企业价值减少。主要是指下层经营管理者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优势,按照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偏离上层经营管理者的指令进行决策,而给企业价值造成的损失;(5)激励下属经营管理者的奖励支出。是为了调动下属积极性,按照其经营业绩大小给予的奖金、福利、带薪休假及高额退休待遇而给企业增加的支出;(6)企业旨在约束下属不当财务行为所花费的监督成本。主要是指企业高层经营者为了约束下属经营管理者的财务行为,在内部需要建立财务监督机构,增聘监督人员,设置财务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定期对下属经营
管理者进行监督考核,为此需要多增加的费用支出。
三、第三类委托与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的关系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由于第三类委托关系及其成本存在,客观上需要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这样一个财务监督层面,因为:(1)法人财产所有权分属不同层级的经营管理者。法人财产所有权中,经营管理决策权与经营管理执行权的分离是现代企业制度中的普遍现象。经营管理决策权的拥有者和各层次经营管理执行权的拥有者分属不同层级的权力主体,前者为了迫使后者在其掌管范围内的财务行为,完全按自己的意志或不脱离自己规定的框架,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监督,并形成日常监督制度。这种监督不可能由于所有者财务监督的存在而放弃;(2)经营者自身经济利益需要保护。与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目标不同相似,不同层次的经营管理者对企业也有各自不同的经济利益要求。上层经营管理者要考虑终极所有者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和债权人出借资本的还本付息,希望企业价值最大,能够完全满足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要求。因此,希望企业运营顺利,在其经营期内完成任期目标,最后得到自己的应得报酬,借此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等。下属经营管理者亦有各自的打算,期望获得个人收益和社会地位,并不断提高。从利益角度出发,不同层级经营管理者必须充分利用各自的权力,对其能够顾及的领域或范围实行财务监督;(3)下属人行为需要约束。现代企业中的层层关系,使企业内部的各层次经营管理者都处在链的某一环节,上一层次的人是下一层次人的委托人,不同层次的人为了完成上一层次委托人规定的任务或业绩,需要调动下属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使其努力勤勉,克尽职守,同时也需要配之相应的监督,以督促其不“偷懒”,在财务行为上不“越轨”。运用财务监督手段能够对人在使用、经营、处置企业财产时受到财务制约,从而规范其操行;(4)缺少监督会造成第三类成本失控。企业上层与中下层经营者之间,信息不对称是客观存在的,中下层经营者利用私有信息,可以取得较多的额外利益,增加企业的成本,这对上一层经营管理者不利。从价值运行方面看,良好的财务监督程序、方法和规则,能有效地增加信息的透明度,降低成本。对企业各层次的经营管理者进行监督,能够直接、及时减少不必要的财务支出,降低企业的运营费用、管理费用和其它支出。因此,经营管理者严格财务监督,可以有效控制下属人员的成本费用开支,降低成本;(5)人违规财务行为需要及时惩处。人财务行为能否一直合法合规是现实中没有办法保证的。对人违规财务行为进行惩处,可以起到震慑作用,警示后来的违规者。要达到这一目的,及时对下属经营管理者违规行为进行惩罚,上层经营管理者需要经常性、及时性的财务监督,才能将违规财务行为减少到较低水平。作为一种对人的监督压力,经营者财务监督的存在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企业最高层次的经营管理者与不同层次的经营管理者之间,由于各自的利益目标不同,其对待企业资产的使用及其经营管理的努力程度不同。为了监督下属认真履行职责,努力工作,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失误,不同层次的经营管理者都需要设计一套隶属于自己的财务监督体系,维护自己的权益。这种监督在相当的程度上,是为了降低第三类成本,维护经营管理者的自身利益。
四、第三类成本对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的影响
(一)影响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的目标 财务监督的目标受制于财务目标,从企业财务目标理论观点看,现有的企业财务目标理论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1)以利润最大化为企业财务目标;(2)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企业财务目标;(3)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财务目标;(4)企业财务目标多层次观点。笔者赞成财务目标多层次观点。所有者有其财务目标,经营管理者也有其财务目标,而且不同层级的经营管理者财务目标会存在差异,不能用一个目标代替所有不同利益集团的财务目标。所有者财务监督目标是为了维护其投入实物资本的权益即剩余索取权,同样,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目标是为了维护其人力资本投入的权益,即薪酬及其他个人利益索取权。在出资者退出企业经营管理后,经营管理者取得了法人财产所有权的全部权力,其不仅要对企业原始投资人负责,也要对全部债权人负责,保证投入的股权资本和债权资本保值增值,使企业价值最大化,并通过这一方式,使自己或小团体的个人利益得到最大满足,包括个人财务利益、社会地位和声誉等方面。从法人财产所有权角度看,企业总部高层和不同层级经营管理者的财务监督目标是通过维护法人财产所有权的整体利益而实现其自身利益的。因此,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必须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财务目标,设汁符合企业实际的财务监督体制,千方百计严格内部财务监督,降低下属不同层级经营管理者的成本,保证企业整体财务目标实现。从这一角度看,如何降低第三类成本,成为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能否实现其财务目标的关键。
(二)影响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体系的特点 第三类成本影响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体系的特点有:(1)第三类成本决定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体系的作用范围是一个封闭式的运行系统。与出资者财务监督相比,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要达到降低第三类成本的目的,其作用范围只限于企业内部,即只对企业不同层次的经营管理者财务行为发挥监督作用。在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体系中,各层次的监督机构和监督人员都同处于一个公司中,都是围绕公司内部的各不同层次职能部门和管理机构的财务活动进行监督,执行上层的监督指令,将指令层层传递下去,同时把监督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建议反馈给上层,促使上层调整财务政策和相关的监督指令,再通知下层执行。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一个封闭式的运行系统。(2)第三类成本决定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的日常工作是保证下属的财务行为不偏离上层经营管理者的战略决策和整体目标。下属不同层级经营管理者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构成第三类成本的重要内容,降低该类成本的发生频率,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体系必须在企业日常财务运行中,设计监视和督促下属不同层次的经营管理者财务行为的制度,保证下属按企业规定和上层指令处理财务活动,不偏离企业整体目标和战略决策。因此,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体系的运行,通常表现为对下属执行上层财务决策指令的过程及结果实行监督,在公司的日常财务活动中对财务收支进行监督,监督权限的行使过程与执行上层财务指令、进行正常财务活动的过程紧密结合在一起。(3)第三类成本决定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体系需要建立内部提供财务信息的子系统。降低不同层级经营管理者之间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而形成的成本,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需要建立内部提供财务信息的子系统。这套内部使用的财务信息系统有别于对外提供的财务信息系统,其主要作用是向上层经营管理者提供内部管理所需要的财务信息。(4)第三类成本决定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体系要偏重日常监督。下属经营管理者严重违规是造成第三类成本扩大的风险来源,为了防止该类事件的发生、或减少其发生的频度和力度,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体系必须在制度设计方面考虑如何尽可能杜绝该类事件发生,将日常监督作为重点,并以此
设计相关制度。因此,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主要依靠发挥企业内部常没监督机构的日常监督作用,将第三类成本减少到最小额度。(5)第三类成本决定内部控制制度构成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体系的制度基础。内部控制制度是在内部各职能部门、各子(分)公司及其人、财、物、产、供、销不同环节之间,形成的一整套相互牵制,互相制约的运行制度,其发挥作用的好坏,直接影响第三类成本的大小。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体系要达到降低第三类成本的目的,必须发挥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才可取得防微杜渐、事半功倍的效果。从理论和实践角度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构成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体系的制度基础。
(三)影响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体系的纽成内容 首先,监督企业下属各层次的财务收支活动合法合规成为主要标准。降低第三类成本,要求不同层级经营管理者严格按国家法律法规、企业整体经营目标组织财务活动,不出现违法违规财务行为。因而,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体系将下属财务收支行为的合法合规作为其主要监督标准,包括监督下属经营管理者不得违背国家法律法规经营,不得超越企业经营目标规划其分管范围内的财务收支,不利用其掌管的财务权限越出企业整体经营目标发生财务行为等;其次,监督企业下属严格预算执行成为日常主要工作。第三类成本主要发生在下属经营管理者的日常经营行为及其财务活动中。实行年度预算管理制度,可以较好地规范下属经营管理层的财务收支,减少企业的第三类成本总额。因此,监督企业下属年度预算执行,不突破其规定的预算范围和预算开支标准,成为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机构的日常主要工作;再次,监督下属合法合规取得个人利益成为重要任务。不当取得个人利益是第三类成本的组成部分。保证下属经营管理者按规定取得个人利益成为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体系的重要任务。为此,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体系要用制度规范和检查监督下属经营管理者的个人财务行为,对其执行企业财务决策的行为进行正常的监督和考核等,以约束其职权范围内可能涉及个人利益的财务行为;最后,监督下属对更低层次的经营管理者进行财务监督成为重要工作内容。如前所述,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的目标是保证企业整体财务目标实现。为此,需要对不同层级经营管理者的层层关系进行规范和校正,督促下属对其管辖范围内的财务活动进行检查监督。这包括督促检查最低层级经营管理者的财务收支,考察其上级是否认真履行监督职责等。在此前提下,考虑其组织机构、职权划分、监督程序和监督方法的设计。
五、构建第三类成本要求基于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体制的思考
体制是社会科学的范畴,是对人们在各种社会活动中的责权利关系的安排而形成的组织制度。企业财务监督体制是在企业不同财务监督层次之间,确定财务监督组织机构和人员的权力、监督责任和利益的制度,构成经营者财务监督体系的主要内容,其目的是为了保证企业财务运行正常,既定的财务关系得以维持。财务监督体制的主要内容是:界定企业不同层次财务监督组织机构的监督权限。包括终极所有者的财务监督权限、法人财产所有者的财务监督权限、不同层次经营管理者的财务监督权限等;规定企业不同监督层次所属机构和人员的监督责任。包括尽可能地用明确的制度或条文规定不同财务监督层次的具体办事机构,这些机构和人员在财务监督中各自的责任,以利对其进行考核和再监督;确定对财务监督人员的激励办法和制度。包括实行薪酬、奖励、退休金计划和期权激励等方法,并将其制度化,这是保证财务监督机构和人员严格履行职责的重要措施,确保前两项内容实施的手段。
设计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体制,要从有利于兼顾所有者权益保护的角度,构建能够有效降低第三类成本的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体制,这要体现在具体的体制设计中:
(一)按监督权限适度集中方式设计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的领导体制 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的领导体制是指在企业不同经营管理层内部,明确财务监督负责人,采取集权方式或分权方式实行财务监督,界定相关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范围的制度。笔者认为,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的权力应适度集中,并由高层财务负责人执掌,尽可能减少企业内部的监督层次,以降低监督成本;
(二)按照精干高效、尽量减少层级的原则设计财务监督的组织机构及其权责划分制度 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组织机构的设计,可本着减少层级组织的原则予以规范,不要求实行财务管理权限与财务监督权限配套制度,即一级财务管理权不一定配套一级财务监督组织机构。现实中许多企业按规模大小设计财务监督组织机构的制度已经体现了这一原则,如在大公司或企业集团,按总部、子公司、孙公司等层次设置财务监督组织机构,小企业只在企业中设立与财务运行管理机构平行的财务监督组织机构。关键的问题是如何界定不同层级财务运行管理组织的财务管理权限与监督组织机构的监督权限等,主要是界定董事会、总经理、总会计师、财务部、子(分)公司财务机构等的财务运行管理权与监督权。另外,要规范不同层次财务监督权限,包括规范不同监督组织和责任人员、特别是企业总部财务监督组织和人员的财务监督权责界定、子公司或下属工厂财务部门和人员监督权责等;
(三)根据内部委派制的要求设计财务监督人员的管理制度 财务监督人员实行经营管理者领导下的内部委派制,有利于保证经营管理者的财务指令畅通,可以形成对下属财务行为的较好约束,减少第三类成本。因此,应按照内部委派制的要求,在不同层次的财务监督组织机构中,配备财务监督人员,确定财务监督人员的隶属关系和业务管理方式,制定财务监督人员的激励约束制度等。
(四)以尽可能减少中间能量递减为标准设计经营者财务监督指令的传导方式 上层经营管理者的财务监督指令是直接落实到财务监督部门执行、还是通过下属经营管理者传导给所属财务监督部门执行,财务监督机构和人员按何种方式实行监督等,是经营管理者财务监督体制设计的重要方面。为了减少中间能量递减,较好的方式是实行经营者财务监督指令垂直传导方式。
作者简介:
篇10
一、独立在事制与财务总监制双轨制运行的必要性
首先,财务总监制与独立董事制有着密切联系:(1)他们都起源于西方;(2)都产生于因两权分离所导致财务监督机制松懈、会计信息失真、“内部人控制”及大股东控股的背景下;(3)都来自企业外部,独立于经营者,代表所有者对经营者实施监督,属所有者监督范畴;(4)二者往往都是董事会成员或共同参加董事会会议;(5)都是一种低成本的监督方式。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独立董事制和财务总监制存在如下差别:(1)财务总监更多的是考虑大股东利益,独立董事更多考虑中小股东利益;(2)财务总监对委派机关或董事会负责,独立董事对全体股东负责;(3)财务总监独立于经营者,独立董事独立于大股东、经营者和相关利益者,独立性更高;(4)财务总监作为委派人员行使参与权、监控权、审核权、制止权、报告权、建议权等,独立董事作为特殊的董事会成员具有决策权、控制权、监督权、审核权、否决权、提名权、信息披露权等;(5)独立董事陈拥有董事一般职权外,对重大关联交易、聘用或解聘会计师事务所、提请召开股东大会或董事会还有特别职权,在公司董事提名、任免、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重大资金往来等事务还需发表独立意见,财务总监的职权行使主要是监督国有资产营运、重大投资决策和审查会计报表,对重大财务收支与经营活动实行与总经理联签制等;(6)独立董事在公司的发展战略、绩效管理、资源调配、关键性任命等重大问题的影响力较财务总监大;(7)财务总监在公司权力层次中往往处于董事会与经营者之间,监督对象主要是经营者,独立董事在公司权力层次中介于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之间,承担着监督董事会和经营者的职责;(8)财务总监是全职人员,独立董事是兼职人员,主要通过多渠道获取信息、参加董事会会议、提议或聘请外部审计机构、发表独立意见等方式工作,投入的精力和工作时间远远少于财务总监。
由此可见,独立董事制与财务总监制并不相互排斥,他们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如果财务总监积极支持配合独立董事,可充分发挥他们在监督职能上的合力,增强监管的威慑力,有效惩处违法违规行为。
其次,独立董事制与财务总监制双轨制运行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各自的缺陷,有效发挥其职能。独立董事制的弊端主要表现在:独立董事多是兼职人员,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可能影响对管理层的有效监督;独立董事薪酬不高且多事先约定,这会使他们缺少参与公司经营与决策的源动力,而如果将其报酬与公司业绩挂钩,又难以保证其监督的独立性。财务总监制的缺陷主要表现在:财务总监只有1人,经营者勾结财务总监共同作弊的成本不高;财务总监的职责较多,而人力有限,且没有独立董事所拥有的特别职权等。因此,独立董事需要财务总监的信息,财务总监需要独立董事的支持,双轨制运行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各自的缺陷,更有效地发挥其监督职能。
第三,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看,二者不能互相取代。独立董事进入董事会有助于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弱化内部人控制,发挥董事会的监督职能;委派财务总监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监事会监督功能的弱化状况,有效加强所有者财务监督。独立董事制度和财务总监委派制是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途径,二者在治理结构中不存在本质的利害冲突,独立董事制的出现,不能也不应取代财务总监委派制。
第四,从完善企业财务监督体系看,双轨制可有效地加强公司内部财务监督和外部财务监督。实施财务总监委派制,形成董事长、总经理、财务总监三足鼎立的内部权力制衡机制,从而构建起具有制度和组织保证的内部财务监督体系;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尤其是精通财务的独立董事对公司财务管理活动进行监督,有助于更好地发挥董事会外部财务监督职能,对担任管理职务的内部董事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从而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外部财务监督体系。
二、独立在事制与财务总监制双轨制运行的可行性分析
独立董事制和财务总监委派制均是一种低成本的所有者监督方式。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成本主要包括所有者为获取经营者信息所开支费用(如专设机构经费、人员经费等)和由于监督滞后、经营者道德败坏行为给所有者造成的经济损失两方面。在传统的所有者对经营者监督方式下,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外部股东作为非专业人士,要将企业披露的业已粉饰的会计信息调整至真实状况是非常困难的。又由于所有者获取信息的滞后性,已造成的损失已无法挽回,所以其监督成本相当昂贵。在独立董事和财务总监双轨制下,只需付出数量并不多的独立董事费和财务总监费,就可及时了解经营者动态和采取相应措施,降低或避免经济损失,其监督成本大大降低。低成本的监督模式为其在国有企业共存提供了可能性。
国内外实践证明,实行独立董事制和财务总监制双轨制运行是可行的。虽然我国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向国有企业委派的财务总监与西方国家企业的财务总监有所差异,但有着相同的职责即代表所有者对经营者监督,且我们所采用的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委派、董事会聘任的财务总监模式与西方国家很相似。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国有大中型重点企业可考虑建立外派监事会和委派财务总监;对未建立外派监事会的国有企业可考虑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董事会聘任的模式建立财务总监制,同时又在董事会中引入独立董事。
三、独立董事制和财务总监制的修正与协调
对现行的独立董事制与财务总监委派制作适当的修正,将有助于独立董事制与财务总监委派制的协调运行和功效发挥。
1、对财务总监制和独立董事制的修正。对财务总监制的修正主要从委派模式和财务总监进入董事会等方面考虑,即由现在普遍采用的政府机关委派模式修正为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核批准、董事会任命的模式,财务总监不再列席董事会会议而直接成为董事成员进入董事会。对独立董事制的修正主要从产生方式、人员选择等方面考虑。现行制度规定,董事会、监事会或单独或合并持有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1%以上的股东可以提出独立董事候选人,并经股东大会选举决定。显然,这种做法是将独立董事的提名权交给了大股东,难以保证独立董事的独立性。通过设立独立董事提名委员会或采用累积投票制可以更多考虑中小股东的利益。首次选举时提名委员会可由那些在董事会中不拥有董事席位的股东组成,以后可由独立董事为主组成。在独立董事的选拔上,应避免“学院派董事”、“名人董事”现象,更注重聘用具有一定教育背景和相当的企业或商业阅历、熟悉法律
法规、具有资本市场运行理论与经验、懂得财务会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此外,独立董事的职业化和独立董事的持股问题也值得商榷。股份具有长期激励性,可防止可能的信用风险,持股并不一定会影响其独立性,关键是控制合适的比例。
2、财务总监制与独立董事制之间的协调。从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看,并不缺乏监督机制,关键是如何有效地发挥其功能。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外部监督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各监督主体独立作战,缺少协作与沟通。独立董事制和财务总监制共存,必然要求协调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以履行好各自的监管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