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产品的盈利模式范文
时间:2023-12-15 17:29: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产品的盈利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技术接受和使用统一理论(UTAUT)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 感知风险 感知成本 结构方程模型
一、引言
关于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定义,目前尚未形成权威概念,其常与互联网理财产品、互联网理财平台、网络理财产品等概念交叉使用,具体形式或产品类别人们在认识上也存在差异。本研究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主要包括五类:集支付、收益、资金周转于一身的理财产品(如阿里巴巴余额宝)、与知名互联网公司合作的理财产品(如腾讯理财通)、P2P平台的理财产品(如人人贷的优先理财计划)、基金公司在自己的直销平台上推广的产品(如汇添富基金现金宝)、银行自己发行银行端现金管理工具(如平安银行的平安盈)。这五类理财产品存在收益率不稳定、网络平台风险责任不清等问题,研究其用户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对相关企业如何做好经营管理、提高用户满意度、保持竞争优势具有参考价值。
二、文献回顾
(一)国内外基于TAM等理论对互联网金融领域相关产品的实证研究
国外学者对互联网金融领域相关产品使用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经常运用理理论(TRA)、计划行为理论(TPB)、技术接受模型(TAM)等理论,TRA中的主观规范、TPB中的知觉行为控制以及TAM中的行为态度、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是学者在构建研究模型时主要考虑的指标变量,随着互联网金融领域相关产品风险问题的凸显,感知利益、感知风险、感知信任也被纳入用户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中。
国内学者基于TAM理论并结合经济学中的相关理论对移动银行、移动支付等用户使用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邓朝华等基于TAM理论分析验证了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可靠性、感知行为控制、服务成本是影响移动银行服务用户采纳行为的重要因素;杨水清等以TAM为理论基础并结合效价理论,从技术属性、个体特征、社会影响三个方面对移动支付用户初始采纳行为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优势、兼容性、个体创新、主观规范和形象正向影响用户采纳意愿,感知风险和感知成本负向影响用户采纳意愿;李凯等指出移动支付系统与其他信息系统相比一个重要区别是移动支付给用户带来的感知风险,其研究跳出了以TAM理论为主的研究框架,从交换理论视角分析了感知风险和感知利益在用户行为决策中的作用机理。
此外,国内有学者基于TPB、TAM、创新扩散理论(IDT)对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使用行为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邱均平等基于TAM和TPB理论分析验证了自我效能、感知易用、感知有用是影响用户使用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关键因素;张万力等运用TPB和IDT理论构建了互联网金融理财行为模型,探讨用户行为形成过程,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理财目标显著影响信息搜寻,沟通交流正向影响理财意愿;罗长利等基于TAM和TPB理论验证了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感知收益、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正向影响用户对余额宝的使用意愿,感知风险负向影响用户使用意愿。
(二)国内外基于UTAUT模型对互联网金融领域相关产品的实证研究
国外有学者基于技术接受和使用统一理论(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UTAUT)对移动银行、网络银行用户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Yu运用UTAUT模型分析用户使用移动银行的影响因素;Martins等在UTAUT模型基础上引入感知风险因素,分析用户使用网络银行的影响因素Oliveira等结合任务技术适配模型(TTF)、初始信任模型(ITM)和UTAUT模型,分析验证了便利条件、行为意向直接影响影响使用行为,初始信任、绩效期望、技术特征和任务技术适配性显著影响使用意向Slade等基于UTAUT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分析验证了绩效期望、社会影响、创新性、感知风险、感知信任是用户接受移动支付的重要影响因素。我国学者运用UTAUT模型探讨了手机支付、移动银行、微信支付等业务用户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但目前还没有学者运用UTAUT模型分析本文所指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用户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综合国内外基于UTAUT模型对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实证研究,将UTAUT模型作为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使用行为影响因素的基础模型,在保留绩效期望(Performance Expectancy,PE)、努力期望(Effort Expectancy,EE)、社会影响(Social Influence,SI)、便利条件(Facilitating Condition,FC)等因素的基础上,增加感知风险(Perceived Risk,PR)和感知成本(Perceived Cost,PC)两个因素,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对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
三、研究模型与假设
TAM是解释或预测信息技术使用的普适模型,之后人们对TAM不足加以改进,将理理论(TRA)、动机模型(MM)、计划行为理论(TPB)、创新扩散理论(IDT)、社会认知理论(SCT)等共八个理论进行整合,提出了UTAUT模型。有学者实证研究认为UTAUT模型对行为的解释比TAM更为全面和完善。UTAUT模型的四个核心变量分别为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和便利条件,其中前三个变量对使用意向产生重要影响,便利条件对使用行为直接产生影响。本研究在UTAUT模型基础上增加感知风险、感知成本因素,形成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使用行为影响因素模型,如图1所示。
(一)感知风险
Luo等将感知风险定义为用户对各种潜在威胁敏感性的个人感知,将感知风险分为性能风险、财务风险、时间风险、心理风险、社会风险、隐私风险、生理风险、整体风险八个方面,并在其研究中证实感知风险负向影响用户对移动银行的使用意向,因此提出假设:
H1:用户对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感知风险负向影响使用意向。
(二)感知成本
消费者在不同的服务方式间转换必须要考虑不可忽略的成本,从其他的理财方式转换到互联网理财需要一些额外的成本。Abroud等指出用户的感知经济价值,包括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会对使用意向产生负向影响,因此提出假设:
H2:用户使用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所承担的成本负向影响使用意向。
(三)其他因素
H3:用户对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绩效期望正向影响使用意向;
H4:用户对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努力期望正向影响使用意向;
H5:用户受到的社会影响正向影响使用意向;
H6:用户感知到的使用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便利条件正向影响使用行为;
H7:用户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使用意向正向影响使用行为。
四、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本研究所使用的问卷结构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使用情况,第二部分是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认知情况,本部分问卷采用李克特七级量表,对影响用户使用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因素进行测量,第三部分是对被调查者基本情况的采集,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等问题。通过网上问卷调研平台发放电子问卷280份,回收问卷229份,其中有效问卷203份,问卷的有效样本量为28个题项的7.25倍,符合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的样本量基本要求。
(二)信度与效度分析
通过SPSS20.0软件,采用Cronbach's Alpha系数进行信度分析。从表1可知,问卷总体的Cronbach's Alpha值为0.866,各分量表的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均大于0.8,表明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问卷设计合理。
问卷各变量的测量指标均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问卷及相关文献理论基础修正成为本研究的量表,故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在建构效度方面,本研究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检验,分析结果显示,各变量的KMO值均大于0.7,表明样本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各变量均只提取一个公因子,总体解释度较高,且各测量指标的因子载荷大于0.7,表明问卷效度较高。
(三)模型检验
利用AMOS17.0软件采用极大似然法对假设模型进行拟合分析,实际测量结果与各评价指标如表2所示:CMIN/DF、IFI、TLI、CFI、RMSEA均在合理范围之内,GFI、NFI与评价标准略有差距,表明假设模型拟合程度比较好。
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标准化路径系数如图2所示。感知风险对使用意向有显著的消极影响;感知成本对使用意向没有显著的影响;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对使用意向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便利条件对使用行为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使用意向对使用行为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假设H1、H3、H4、H5、H6、H7成立,H2不成立。
五、结论讨论
(一)结论
本研究基于UTAUT模型构建了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使用行为影响因素模型,研究结果显示使用意向、便利条件是直接影响用户使用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重要因素,努力期望、绩效期望、感知风险、社会影响通过使用意向对使用行为产生间接影响。感知成本对使用意向的影响不显著,可能是因为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相比银行相关产品而言具有明显的成本方面的优势。就准入门槛而言,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最小单位是1元,虽同很多货币基金门槛相同,但相比一般以5万元为基准的银行理财产品更适合大众投资者,因此感知成本不是影响用户使用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重要因素。依据研究结果,经营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相关企业应注意将用户的感知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注意降低用户的风险感知,降低结果损失的程度,同时降低互联网金融理财平台操作的复杂性,开展服务营销,提高用户的绩效期望和努力期望,使用户获得更多的使用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便利条件。此外,很多用户使用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是受周围人群的影响,所以经营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相关企业要设法提高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社会影响和适用人群,以进一步促进用户的使用行为。
(二)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不足与展望有三点:首先,研究没有考虑用户的性别、年龄、经验等控制变量的影响作用,若对控制变量的影响作用加以分析,结论会更具针对性;其次,本研究提出了7个影响用户使用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因素,测量维度并不完全,在后续研究中可以结合消费者信任等理论增加使用行为的测量维度,以增强模型的解释力度;最后,本研究没有进行竞争模型的探索和评估,不能保证所得模型的解释力一定是最佳的,以后的研究中可以增加对竞争模型的探索,从而使所得模型更具说服力。
参考文献
[1]邱均平,杨强,郭丽琳.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使用影响因素研究[J].情报杂志,2015,34(1):179-184.
[2]融360金融搜索平台.2014年互联网金融理财报告[EB/OL]. http:///dl/pdf/licai_2014annual.pdf,2015-01.
篇2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我国银行业存款成本开始上升,导致了全社会融资成本上升、银行利差收缩、盈利能力下降和银行存款表外化等问题。目前研究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非利差盈利模式的文献也不少,主要涉及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以及创新研究、非利息收入业务的风险研究和非利息收入与银行经营绩效的关系研究等方面。巴曙松(2012)在研究美、日等国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市场结构影响的基础之上分析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推进过程中商业银行市场结构可能出现的变化。金玲玲,朱元倩,巴曙松(2012)在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后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基础上,分析了利率放松对传统的银行业务造成冲击,提出了促使银行业寻找新的盈利模式、发展表外业务并加强综合化经营的建议。王在全(2013)就利率市场化后银行面临的主要挑战进行了分析,主要论述了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和经营能力的影响,并就对应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本文从利率市场化不断趋于完善的过程中,分析了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国有商业银行的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受到的冲击。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应对冲击应该采取非利差盈利模式进行了论述和探讨。
二、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分析
(一) 目前国有银行的盈利模式――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
国有银行的盈利模式是指置于一定经济和市场环境下,银行基于自己一定的资产负债结构基础之上主导的财务收支结构,包括利差主导型和非利差主导型即多元化业务模式两种。利差主导模式以银行的净利息收入为主要的利润来源,对象是以公司为主服务群体,承担着信息中介及信用创造的社会功能,通过吸收社会存款、发放贷款来实现利润。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盈亏的主要因素有银行资产、负债规模与结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支出的高低以及贷款损失准备等。从各国有商业银行财务结构来看,其盈利模式凸显的问题主要是存在资金运用结构不合理以及模式单一。特征上具体表现在银行过度依赖以存贷利差为主要利润来源,业务形式上表现为吸存放贷规模的扩张决定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单一的利差主导模式。
总之,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是外部制度环境和银行内部经营条件在其收支结构上的综合表现,有效的盈利模式也是决定银行盈利能力、创造价值能力及市场竞争力的前提。
(二) 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下的利润规模分析
根据国有四大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2010年到2014年的年报资料可以看出,四大银行运行平稳,资产负债规模继续增长,盈利水平持续较好。其利润构从表2-1可以看出,2011年四大行全年净利润比2010年增加12450.5亿元,同比增长24.62%;利息净收入同比增长21.37%,净息差扩大和生息资产增长一起推动了净利息收入的增加;非利息收入同比增长34.06%,显著高于同期净利息收入的增幅;四大银行营业支出同比增加14249.1亿元,增幅22.92%;其成本收入比为31.81%,同比下降1.61%。
2012年四大银行净利润比2011年增加9278.7亿元,同比增长1472%,增速较2011年下降9.9个百分点;四行利息净收入比2011年增加16227.4亿元,同比增长13.91%,其中净利息收入的上升主要受生息资产增长的推动;非利息收入同比增长10.72%;四大行营业支出同比增加8947.4亿元,增幅11.71%;其成本收入比为31.33%,同比下降0.48%。
2013年四大行净利润比2012年增加8509.3亿元,同比增长1177%,增速较2012年下降3.95个百分点;利息净收入比2012年增加12279.3亿元,同比增长8.96%,利息净收入的上升主要受生息资产增长的推动;非利息收入同比增长14.39%;四大行营业支出同比增加7443.1亿元,增幅8.72%;成本收入比同比下降0.51%。
2014年四大银行净利润比2013年增加5320.2亿元,同比增长658%,增速较2013年下降5.19个百分点;四大银行利息净收入比上年增加18924.7亿元,同比增长12.68%;四大银行非利息收入比上年增加4892.6亿元,同比增长10.28%;四大行营业支出同比增加15967.2亿元,增幅17.20%;其成本收入比同比下降1.52%。
(三) 利差盈利模式下的利润结构分析
现在的利率市场化尚未全面开放,利差盈利依然是国有四大商业银行的主要盈利模式,其经营的主要业务仍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传统信贷业务,利息净收入一直是国有四大银行主要收入来源,并且支撑着四大银行的经营利润。其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从2010年到2014年分别为77.97%、76.20%、76.71%、75.83%、76.22%,在营业收入中占有绝对性的优势。而对应的非利息收入占比较少。其利润结构变化如图2-1所示。
图2-1 国有四大行2010-2014年度利润结构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国有四大行年报
(四)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下的利润变化趋势分析
从上面的利润结构分析可以得出,国有四大行2010年到2014年度利息净收入、非利息收入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而利息净收入和非利息收入的增长速度缓慢,净利润的增速更为平缓,如下图2-2所示。
图2-2 国有四大行2010-2014年度利息净收入、非利息收入和净利润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国有四大行年报
国有四大行2010年到2014年度的成本收入比表明了四大国有银行单位收入的成本支出逐年降低,四大银行获利能力逐渐增强。其成本收入比如下图2-3所示。
图2-3 国有四大行2010年到2014年度的成本收入比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国有四大行年报
(五)小结
国有四大商业银行的净利润在逐年不断的增加,仍然是以利息收入为主,其真实的原因是生息资产的增加,而在净利润中的利息净收入增长速度逐年下降。而相对应的非利息收入却在逐年的上升。非利息收入增幅大于利息净收入,但在经营收入中比例较低。所以,单一以存贷利差收入的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的竞争力正在逐年下降。
三、利率市场化对国有商业银行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的冲击
(一)平均付息率的上升
目前,国有四大银行的主要业务仍然是信贷业务,存贷利差收入是银行业利润的主要收入来源。国有银行在维持基本存贷利差条件下,广泛利用选择控制存、贷款利率上下限的方式保证获取较高的利润,中央银行对基准利率的规定成为了银行能获得超高收入和利润的根本原因。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客户存款利率上浮比例有所上升,贷款利率可能会下降。银行会选择通过提高存款利率手段在市场上吸收资金,存款利率将会提高,必然造成银行利息成本提高。从2010年到2014年度国有四大银行的平均付息率来看已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如下图3-1所示。
图3-1 国有四大行2010-2014年度平均付息率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国有四大行年报
(二)利息净收入的下降
利率市场化后,银行间为了实现稳定收益将展开激烈竞争,主要是争相实行贷款利率优惠措施来争取客户,这样的结果会使实际存贷款利差不断被压缩。近年来,国有四大行的传统信贷业务持续下滑,营业收入增长率逐年下降,利差缩小趋势明显,银行间竞争压力扩大,实际利息收入减少。从2010年到2014年国有四大行利息净收入增长率来看呈下降趋势,如图3-2所示。
图3-2 国有四大行2010-2014年度利息净收入增长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国有四大行年报
(三) 定价管理难度增加
利率市场化以后,国有商业银行对利率进行如何定价存在着多重因素的影响。例如宏观经济形势、资金流动性、市场的竞争程度、对手对利率的定价和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等因素。具体表现在商业银行对利率预期变化的趋势进行有效准确的判断,存、贷款如何确定价格,基于资产负债的管理方法和久期管理对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如何确定。以上的因素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利率市场化之后,以上因素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而且各因素之间有交叉相互作用,利率的市场化还增加了人们对利率的敏感性,利率的微小变化会引起较大幅度的负债和资产的变化,这样自然而然使利率的定价更为复杂,定价考虑的因素更多,定价的管理难度增加。
(四) 利率波动风险会加大
利率市场化后的利率波动将是一种新常态,且波动幅度也有所增加,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因利率市场化可能面临的利率风险有利率结构风险、选择权风险和收益曲线风险三种。利率结构风险主要表现为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与长短期存贷利差波动幅度不一致而导致净利息收入减少的风险。选择权风险是在利率波动情况下客户存贷方案不同选择而使银行被动承担的利率风险,当利率上升时存款客户会通过提前支取来套取较高利息,而当利率下降时贷款客户会提前偿还以前的高利率贷款和增加低利率新贷款来套利,这样银行会面临很大的选择权风险。收益曲线风险来源于银行资产与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所产生的收益不确定性,银行会在利率经常性波动下而面临巨大的收益曲线风险。
四、利率市场化下国有商业银行向非利差盈利模式转变的建议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金融市场竞争程度加剧,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业务每况愈下,许多国际大银行通过多元化经营方式,将银行服务与投资银行业务等多种金融服务结合起来,创新出大量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使非利息收入在银行总收入中的占比稳步提高, 积极推崇以非利差主导型为主的盈利模式,所谓非利差盈利模式是以零售银行业务、中间业务和私人银行业务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模式,非利差模式的产生是依靠着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不断创新以及在金融混业经营下的资本运用等为基础所产生的一种盈利模式,多元化业务模式多以低端的代收代付、担保服务、理财产品及高端的金融咨询、理财规划乃至投行业务等为主。因此,面对利率市场化对银行利差盈利模式的冲击,国有商业银行也应该从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逐步向非利差盈利模式转变。
(一) 利用互联网和数字移动技术,大力发展零售银行业务
零售银行业务在当代国际银行非利差盈利模式下的重要性日益提高。所以,走向国际化的国有四大银行必须加快零售银行业务创新的进度,国有四大行可以通过发展互联网金融和数字移动金融把银行服务与智能手机的应用结合起来,实现没有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在线金融服务。银行在控制零售业务的成本上可以通过推广自助服务和电子银行服务客户。在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下,银行应该大力拓展房贷、汽车贷款、大额消费品贷款等零售银行业务市场。
(二)凭借国有银行雄厚实力,开拓创新中间业务产品
目前我国国有四大行凭借着国家的隐形保障和自身多年的发展优势。他们在过去的传统信用业务中已经建立了良好的企业信誉形象、拥有了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及在多年发展中所积累丰富的经营经验等是发展中间业务的良好基础。中间业务的发展标志着国有银行的市场服务功能增强。银行应采取更专业化的服务方式,综合考虑降低交易成本、改变交易方式将金融功能重新组合。在提升中间业务竞争能力方面应该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重视产品细分,以质取胜,以服务取胜。同时对中间产品应加大创新力度,积极开发金融衍生产品,转移利率风险,确立自己的中间业务品牌,主动应用差异化的竞争策略,根据需求和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最终实现中间业务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创新型转变、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
(三)面向高端客户群体,积极发展私人银行业务
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在私人银行业务的服务理念上,应采取从单纯的产品销售转型到财富规划。着重提高差异化服务能力,致力于私人银行客户的隐私保护和资产增值,建立面向客户的投行、信托等综合服务平台,拓展增值服务领域。同时融合零售和资产管理业务,实现交叉销售,增加业务规模。采用先进的模型和技术分析私人银行业务存在的风险及潜在机会,严格防范欺诈和违规支用风险。
(四)加强银行与证券、保险的合作,实现业务经营综合化
国有四大银行可以凭借其已有的优势和服务质量,采取措施促使银行、证券、保险等各项业务相互渗透,促进银行在金融产品和服务上实现业务经营综合化。银行应针对大型企业客户重点发展资本市场和投资银行业务,抓住债券发行、股票承销和并购重组、资产证券化等新机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提升综合定价能力。同时,以大型企业为核心,发展上下游客户,带动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发展。银行还可以通过典型的产品和服务营销方式提供便利、快捷和优惠的服务,拓宽业务经营范围,从服务功能、服务质量和服务范围的广度和深度上重点发展附加值高的业务品种,争取客户市场领域,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实现收益结构的多元化发展,降低由利率市场化对经营发展所带来的冲击,减少利率波动带来的损失。
五、结束语
篇3
一、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现状
截至2012年末,我国共有股份制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资产总计23.44万亿元人民币,净资产1.31万亿元人民币,平均每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资产和净资产分别为1.95万亿元人民币和1094.67亿元人民币(根据公开资源整理而成)。截至目前,根据已披露的六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年报显示,2012年6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合计实现营业收入4994.64亿元人民币。其中,6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共计754.19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的均值为15.10%(数据来源于数据来源中证网数据中心)。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传统的利差业务依然是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所占比重高达到收入总额的80%以上。
二、与国外股份制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比较
国外股份制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相比,从业务结构来看,对公、对私以及大中小客户业务均衡发展;从收入来源看,国际先进银行非利差收入占到总收入30%以上,有的甚至超过50%。而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业务集中在对公的大型顾客上,非利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维持在15%左右(如表1所示)。
三、现阶段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盈利模式面临的核心问题
1 高储蓄率和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
受历史、文化及经济状况影响,我国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储蓄率,与高储蓄相对应的是低消费水平。虽然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收入的不断增加和投资市场的逐步完善,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居民投资于股市、债市的支出日渐增加,但高储蓄的根本格局依旧没有改变。
由于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使得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充分享受了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能够保持高速的贷款扩张。近十几年来,我国银行业的贷款平均增速都以两倍于GDP的增速在增长。
高储蓄率和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为我国商业银行提供了一个成本低廉、稳定性高的资金来源和收入来源,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业务能够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2 监管手段、监管政策过于严格
过于严格的监管手段、监管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拓展新业务来拓宽收入来源渠道和改善盈利结构的积极性。
监管机构的监督决定着金融市场大的发展方向和人力、资源投向,进而也影响着股份制商业银行对新业务的拓展态度、效率以及盈利模式。由于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手段过于严格,重监管而轻业务,使得商业银行自主活动空间范围很窄,导致商业银行抵触新业务,更怕在业务拓展中因受主观或非主观因素导致失败或触及监管红线而受到行政制裁或处罚,使商业银行安于维持现状,通过存贷利差维持现有的盈利模式。
四、推动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变动的因素
(一)国家金融政策的引导与鼓励
国家近些年来一定程度上国家出台的一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将对我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变起到推进作用。例如,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业“十二五”规划》对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的经营模式持支持态度。规划表示:要引导具备条件的金融机构在明确综合经营试点,提高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引导试点金融机构根据自身风险掌控能力和比较优势选择金融业综合经营模式,这将引导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往全能银行方向发展。
(二)自身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的内部条件
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不断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监事会各司其职、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架构已经确立,其经营效率逐步提高。
五、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应采取的对策
作为服务行业的商业银行,笔者认为,服务竞争力是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最根本和最直接的体现,它主要体现在银行为顾客提品的能力和银行内部的管理能力这两方面。
(_一)提高为顾客提品的能力
1 大力发展零售业务。随着大型公司顾客的融资渠道增多,议价能力提高,银行能从其身上赚取的利差越来越有限,这就迫使股份制商业银行改变对打公司顾客的过度依赖,将目标顾客下沉,快速提高零售业务在银行总业务中的比重,促使银行稳健发展。
2 丰富产品体系,主动适应顾客需求变动。扩宽银行并购贷款、财务顾问、理财咨询、网上银行等业务的发展空间,为顾客提供多元化、创新性、全方位、快捷性、人性化的服务。
3 强化品牌意识,提高客户对银行的认知度、认可度。股份制商业银行只有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保证产品的质量,才能凸显其与其他商业银行的优势,拉近与顾客的距离,从而增强品牌产品的生命力,给银行的发展带来长期的利益。
(二)加强银行的内部管理能力
1 大力引进创新人才,同时加强对现有的从业人员的培训。股份制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本身就是创新,而创新又离不开人才,人才能够为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这就要求商业银行不仅要引进高级的金融业经营管理人才,特别要重点引进精通国际金融产品的专门人才、电子网络专家、市场营销专家和精通多种金融业务技能的人才。而且要培养大量的金融产品研发和风险管理的专门性人才。同时,还应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以提高员工专业素养,这些举措都将能够为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2 提高资产结构调整的主动性、前瞻性和科学性,实施资产组合管理,优化负债结构。合理的资产负债组合不仅有利于银行降低整体风险,而且有利于银行提升盈利性和安全性,进而形成合理的收入结构。
3 提升战略规划能力,推进发展战略转型。战略规划,说到底就是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充分发挥银行的比较优势,并形成持续而强大的核心竞争力。例如,为了鼓励做大做强中小企业金融业务,银行的经济资本金应向这些业务倾斜,从而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变。
六、结语
我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若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
不败之地,就必须要做到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迅速做出反应,调整相应的经营策略,推出行销对路的理财产品和行之有效的服务手段,以拓展收入来源,建立起多层次、多渠道的盈利模式。在此过程中,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要始终坚持自身是服务中介商的基本属性,仅仅围绕服务实体的基本导向,在符合股份制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同时,坚持业务发展与内控管理的和谐统一,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龚明华,现代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何自云。商业银行的边界:经济功能与制度成本[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3]乔桂明,吴刘杰,多维视角下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思考[J],财经问题研究,2013,(1)
[4]李仁杰,是该变一变的时候了——个关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话题[J],银行家,2004,(5)
[5]颜婧宇,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探析[J],经济师,2011,(8)
[6]郑晓玲,俞雪华,金融机构新思维[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7]中国人民银行,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s]。2012,(9)
篇4
[关键词]科教旅游旅游产业:问题:盈利模式
一、科教旅游产业的发展
(一)科教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科教旅游是现代旅游领域的一种新生项目,它开始于少数欧美发达国家,现在已经迅速的出现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具有一定的规模,并在旅游产业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国外发达国家的科教旅游活动已经逐渐趋于成熟阶段。而我国的科教旅游虽起步晚,但是发展的前景良好,现处于初期开发研究就阶段。有研究者认为,“科教旅游”是起源于20世纪初的博物馆游,经过“二战”后和平时期的发展,进入21世纪时,科教旅游市场已经在欧美等国相当成熟并普及。我国的科教旅游虽然在解放前各地学校在“远足”活动中已经有到工厂参观的内容,但是科教旅游在我国蓬勃发展还是进入21世纪的事情。其动力是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科学技术产生的好奇同时认识到科普的重要性以及对科教旅游的自觉认识,并且有意识地把这种观念作为发展科教旅游的推手。
由于我国科技旅游的发展是近十几年的才发展起的,因此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一是我国大多的科教旅游是公益化的,存在科教旅游市场化的案例很少.二是科教旅游在市场机制中没有形成一个固定的盈利模式.三是科教旅游经营范围和规章制度,管理方式还不成熟;四是科教旅游的市场营销和拓展不够,政府关注度和引导不够等许多问题导致科教旅游产业没有引起企业的关注和开发。
(二)科教旅游产业面对的挑战和机遇
利用SWOT分析法分析科教旅游产业面对的机遇和挑战,即从优势(stengl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orlu-nities)和威胁(theatS)四个方面分析。
科教旅游产业的优势(s)是科教旅游的产品,它是一项以科学技术作为支撑的产物,它不仅具有普通旅游产品的基本要素,而且它还具有自身的一些特定的基本要素,即知识性,可参与性,趣味性,创新性。通过这些特定的基本要素,企业可以自行研发各种新颖的产品以供消费者消费,企业也可以让消费者参与其中的制作过程来达到消费的目的。而科教旅游的劣势(w)在于目前开展科教旅游活动的接待单位多数是企业型、事业型社会组织。事业单位多数实行“收支两条线”的财政政策,学校、科技馆、研究院等单位开展科教旅游的收入上交国库或上级主管部门。而对于那些参观的企业而言,他们的经营范畴中不便包括旅游服务接待,如果接待就会违法。因此需要政府引导和完善有关制度。
机会(0)是我国的科教旅游产业不成熟,还处于初期阶段,所以未来它的发展空间很大。并且在政府方面于2009年12月,我国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因此政府会加强力度支持旅游业的发展:在消费者方面由于传统旅游业越来越多的弊端显露出来,消费者希望有安全,环保,新颖,绿色的旅游环境,正好科教旅游就满足这一要求。从各个方面考虑现在传统旅游业面临转型的契机,就是科教旅游发展的最好机遇。威胁是大多数科教旅游的活动都是以服务性为目的。并且我国的科教旅游体系不健全,研究的程度也不够,政府的引导和有关的制度不完善,加之科教旅游资源的利用程度浅和面对的开发难度大等问题,也给让科教旅游的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
二、服务业盈利模式的借鉴
(一)传统旅游业的盈利模式
传统旅游业是以“靠门票吃饭”的单一旅游为盈利模式。传统的旅游业以景区门票、交通费用、住宿、餐饮等基本消费支出为主,以娱乐、购物等非基本消费为辅。而基本旅游消费支出的弹性小,非基本旅游消费支出的弹性大。这种传统旅游消费“高基本,低非基本”的结构导致游客缩短停留时间,潜在的旅游消费支出也较少。由于这种传统旅游的盈利模式使旅游业出现了“导游强制要求游客买纪念”“服务质量差”“宰客门”等不健康的现象。而游客中常见的旅游现象就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对景区的风景看一眼就开始拍照,照还没拍完就要赶往下一个景点,这使游客精神上的需求并没有得到满足,也没有体验到旅途过程中带给消费者愉悦感。
(二)其他服务业的盈利模式
其他服务业的盈利模式我们以我国的商业银行为例,我国的商业银行是以“吸存放贷、办理结算”业务为基础的传统盈利模式。这种传统的盈利模式由于国家政策的变化和互联网金融的普及已经不适应现在的社会发展。很多商业银行已经开始转型,它们开始完善银行客户信用体系,丰富客户资源,构建互联网金融平台等方式提高盈利水平。现在商业银行的互联网金融平台,网络支付还有和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合作都为商业银行的盈利开辟了新的途径。这种盈利模式的新途径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平台,也给其他服务业的转型提供了借鉴的案例。在这种大数据,我们可以借鉴其他服务业如商业银行的互联网模式和传统旅游业的体验参与来构建一种适合于科教旅游的盈利模式。
三、科教旅游产业的盈利模式
(一)科教旅游产业盈利模式的构建
科教旅游的市场判断是构建盈利模式的首要工作,而科教旅游市场的判断包括供需市场、行业市场等,这些判断最主要的内容是对供需市场的分析判断。首先在供给方面,专门供给参观的企业和部门很少,即发展科教旅游的旅行社也很少,因此主办科教旅游的旅行社他们的同行业竞争会非常小其次在需求方面,通过科教旅游的特点分析,它的盈利对象是青少年。而中国青少年有近2亿多,这是一个很大潜在消费群,而且消费者可以参与科技企业的生产过程,这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点。旅游市场的形势虽然会时有波动,但持续增长的状态是长期的,科教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旅游市场中的热点。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去探索科学的奥秘,参与科技企业生产过程,从而形成巨大的市场需求。通过传统旅游业,其他服务业以及科技旅游的市场判断我们可以构建一个适合科教旅游的盈利模式。
良好的供需市场为科教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综合以上分析以及科教旅游特性的考虑可以构建一个“新产品+参与+互联网”的科教旅游盈利模式。新产品不同以往的“景区特产”产品,而是以科学技术为支撑的新颖产品参与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体验需求,已达到发展成为长期老顾客的目的:而互联网是一个连接手段是为消费者提供预约和反馈的平台同时达到宣传的作用。
(二)科教旅游产业盈利模式的分析
游客在旅游业中就是充当消费者的角色。我们可以联合企业开发、生产、吸引、供应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产品或服务等一系列业务活动。在消费者体验科科学技术的情况下,参与我们设计的一系列活动,把那些产品放入我们的活动中,让消费者喜欢并且愿意购买那些产品,而这些产品就是我们要做的新产品,新产品是根据科教旅游的本质特征而产生的,它不仅新颖而且具有一定的科技含量。我们的新产品的定价模式也必须具有创新性的,我们新产品的定价由消费者通过自己的参与过程来自己定价,这种定价方式不仅让消费者自己满意,也不会让企业和消费者因为价格的不同而流失客源,或者也可以让消费者自己报价然后在网上晒出来,旅行社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接单,也可以实行差异化定价,因为我们的产品本身就有特点,根据不同的特点它们的价格也不一样。我们不仅要关注青少年的需求,也要关注陪他们来的家长的需求,打造重复营销盈利让家长也跟着一起消费。根据他们不同的需求,制定不同营销策略。这就要求我们做的每一次的旅游项目必须具有吸引力,让他们喜欢上我们的科教旅游达到二次消费的目的。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很多信息在网上就能很快的知道,我们通过互联网让我们旅游项目的前,中,后都及时的反应在网上。在网上我们不做硬性广告,通过事后消费者的反馈提升自己产品的格调。在活动结束后消费者可以利用网络的便捷给旅行社的服务打分.
综合分析我们构建的“新产品+参与+互联网”的科教旅游盈利模式可以很好的利用市场,为科教旅游产业获取超额利润并实现盈利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些思路。
篇5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 盈利模式
一、我国传统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
商业银行盈利渠道主要分为利差盈利与非利差盈利。而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不充分性,利率市场尚未全面开放,利差盈利依然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盈利模式。以建设银行为例,2013年度建设银行营业收入为5086.08亿元,其中净利息收入3895.44亿元,利息收入占总营业收入的76%,这与西方国家50%左右的利差盈利非常不同。
近几年来,为了改变利息收入比重过高的现状,我国商业银行已加大发展中间业务力度,但是由于外部条件的约束,增长仍较为缓慢。仍以建设银行为例,2013年度建设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1042.83亿元,比2012年度增长11.52%,其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也由20.1%上升到20.5%。[1]
由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不难看出,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经营业务尚停留在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阶段,商业银行仅仅作为一个简单的金融中介,面对日趋复杂的金融环境及越来越强的资本流动,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策略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这要求商业银行必须进一步加快转型步伐,从规模导向向价值导向转变,走较低资本消耗、高收益的发展新路,通过优化业务结构,提高非利息收入的比重,建立起多元化的盈利模式。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及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
1993年党的十四大《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我国利率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调控核心,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各种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的市场利率管理体系。根据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后开放金融市场的需要,人民银行将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存款先大额长期、后小额短期的基本步骤,逐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自此,揭开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序幕。2013年7月19央行宣布,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为继续严格执行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暂不作调整。
面对日益激烈的存贷款市场竞争,商业银行的整体盈利水平开始下降,这势必会给以利差盈利为主导的我国商业银行带来冲击,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一是利率市场化导致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短期承压。由于利率市场化导致商业银行竞争加剧,同时净息差波动加大,使得存贷业务的收入下降,而中间业务短期内还难以取代存贷业务,从而导致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下降。二是从长期来看,利率市场化有助于提升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与盈利能力。由于利率市场化打破了无差异的资金价格水平竞争方式,社会信用资金会由于不同的收益和风险偏好而在金融机构和地区间流动,由此必然导致商业银行竞争扩展到更深层次,而不仅仅停留在“价格战”上。这不仅要求各商业银行开拓新的业务领域,更要求商业银行在客户服务及客户体验方面的提升,以满足客户更多元化及深层次的业务需求。三是由于我国的历史原因,长期存在金融管制现象,而当利率市场化后,被强行压制的实际利率水平会上升,由于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普遍存在,实际利率上升通常会导致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这将会加大银行业的整体信用风险。四是利率市场化会在我国掀起一场优胜劣汰的改革,银行集中度将提高。利率市场化后,我国部分中小型城市商业银行将受到的较大的冲击,因为这类银行主要依赖传统的存贷业务,业务模式单一,客户资源较少,中间业务难以扩大,再加上大型国有银行在资金及客户资源方面的优势,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将会被大型国有银行收购兼并,从而导致银行数量减少、银行集中度提高。
三、传统商业银行应如何面对挑战进行成功转型
一是大力推进金融业务创新,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西方发达国家大多是混业经营,而我国为了方便管理,采用分业经营的方式,这固然对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秩序起到一定作用,但如今面对经济的发展,金融创新的瓶颈,我们应该使银行、证券、保险等各项业务相互渗透,这样才能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和服务上实现综合供给,改变其现有的盈利模式。
二是积极开展中间业务,以质取胜。从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规模看,银行主要是通过向客户提供便利快捷且安全优惠的服务来赢得客户,这是属于典型的产品和服务营销。但是我国的商业银行,产品和服务退居次要地位,“关系营销”成为主要的业务发展方式。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客户仍然以政府机构、大中型国企、大型跨国企业为主,对于此类优质客户,各家银行可以说是不计成本、全力营销,此时银行与客户关系的亲疏远近就决定了产品和服务营销成功与否的关键。这样的一种发展模式严重束缚了中间业务的发展,使得银行将过多的精力和物力投入到了维护客户关系方面,中间产品的创新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冷落和忽视。
三是重视电子商务和第三方支付,抓住有利时机。2013年第二季度中国非金融支付机构各类支付业务的总体交易规模达到3.8万亿,环比一季度增长12%。其中POS收单和互联网支付两类业务的交易规模分别为2.23万亿和1.34万亿,与一季度相比分别增长11%和7%,是目前各类支付业务中占比最大的两类。面对来势汹汹的支付宝、财付通等三方支付平台,我们传统商业银行的电子渠道已慢慢不再成为人们网上支付的首选。究其原因,第三方支付平台方便快捷、收费低廉、整合了各家商业银行的电子渠道,使资金可以用最低的手续费实现自由流动。但是,其较低的安全防护也被众多人所诟病,所以,我们传统商业银行应该搭上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顺风车,优化我们的电子银行渠道,重新抢夺电子支付市场。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证券公司; 盈利模式; 对策
1 我国证券公司业务结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我国证券公司主营业务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证券公司主要经营投行业务、证券自营、证券经纪业务以及资产管理等业务,以上四部分业务收入构成了证券公司总营业额的绝大部分。将这些业务进行分类可概括为常规性业务和流程性业务。
经济业务的开展有赖于交易所提供席位,为投资者进行交易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证券公司总收入的50%均为经纪业务所提供,同时经纪业务又是证券公司赖以发展的基础和核心。目前,我国证券公司主要采取营业部制的形式开展证券经纪业务,同时客户关系管理落后以及客户服务不到位等现象屡见不鲜。而且证券公司未形成完整的、系统的经营模式,绩效考核制度、管理机制以及培训体系等不够完善。但是随着证券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尤其在实行佣金自由化后,各个经营公司需要不断进行管理模式和流程的创新。
投行业务主要涉及企业融资与并购、资产重组、财务顾问、IPO、资产证券化业务以及证券发行与承销等,它除了为证券公司带来高额利润外,还能推动相关业务的发展。目前我国证券公司的投行业务相对而言比较狭窄,证券的发行与承销和IPO为其主要业务。自2004年2月1日起,我国证券市场逐渐打破原有通道制,开始施行保荐制度。保荐制在为证券公司提供福利的同时,要求其承担更多的义务,此种方式改变了证券公司传统的运营模式,无形中增加了证券公司证券发行与承销的风险,要求证券公司具备较高的投行业务综合能力。
资产管理和自营业务的获利主要是依靠二级市场,此种模式下证券市场的涨跌和盈利水平具备相当的关联性,无法有效的对冲风险。例如,在2001—2006年,证券市场处于低迷状态中,大量证券公司出现亏损,但是到2007年股票市场的行情逐渐好转,各证券公司的利润也随之上涨至50%左右。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中,我国的证券公司没有规范合理的证券交易法规政策进行约束,投资理财理念没有及时更新,导致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力不足,产品结构相对简单。[1]
1.2 我国证券公司业务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业务结构趋于单一,收入来源的趋同性明显。目前,我国的证券公司与国际证券公司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业务范围相对狭窄,一级市场的承销业务、二级市场自营业务以及经济业务仍是证券公司的主营业务。在此形势下,证券公司的业务品种逐渐单一,创新能力明显不足,相关的金融衍生产品较少,导致证券公司的业务无法达到高度的成熟。
1.2.2经纪业务的营业部体制弊端日益凸显。我国证券公司的主要营业收入来源于证券经纪业务,我国证券公司为了扩大营业部模式,大量新建营业场所,同时配备了齐全的电子交易设备,增加了证券公司的运营成本和固定成本。同时,证券公司盈利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营业部的各项成本支出。所以,营业部体制作为我国证券公司经纪业务的支撑,在新形势下其弊端日益凸显。营业大厅相较于网上证券交易面临更高的交易成本,经营效率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亏损增加、服务单调等问题突出。
1.2.3投行业务范围相对狭窄。 证券公司的收入来源较为广泛,但投行业务是其中较为稳定的一项。这个与其它的业务相比,投行业务的业务范围相对狭窄,所以导致营业收入不高,行业平均值也处于偏低状态。目前,我国证券公司的投行业务主要以上市保荐和证券的发行和承销为主,但是证券发行与承销的边际利润已经达到饱和,而财务顾问、并购重组等新的投行业务也未获得较好的发展。
2 改进我国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措施和建议
2.1 积极推进创新业务的发展,保持各项业务的平衡发展
2.1.1实现资产管理业务的创新。《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行办法》于2004年2月颁布,对证券公司的业务创新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证券公司实现资产管理业务的创新,必须加强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集中精力打造品牌,实现品牌效应。在资金的运用方向这一方面可以尽量选择债权类、衍生工具投资、股权类以及汇市产品等;在资金的运作方式上,可以选择私人账户、集合性经营以及基金等。美国券商的主要经济来源即资产管理业务,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为证券公司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证券公司要实现自身发展,必须充分把握住资产管理制度变革的机遇,依靠最新科研成果,最大限度的发挥专业优势,逐渐改变传统的资产运营模式和管理理念。同时要借鉴新的基金管理运作方式,保证产品与需求的衔接,提高抗风险能力,提升证券公司管理水平。除此之外,证券公司还要发挥品牌优势,拓宽业务范围,为投资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和稳定的财产管理,尽可能规避市场波动从而带来的金融风险。[2]
2.1.2加强防范风险意识,促进自营业务的稳步发展。自营业务与其它业务相比存在显著的区别,面临的市场风险较大,且受二级市场的影响大。以往,我国证券公司将眼光放在短期效益上,自营业务的投入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在市场行情较好的环境下证券公司会获得较高的利润。但是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投行带来了毁灭性灾难。由此可见,证券公司应合理控制自营业务规模,实现债权、股票资产的优化配置,树立科学的投资经营理念,形成以价值型投资为主导的投资模式,推动证券公司的稳步发展。除此之外,证券公司还需要加强产品创新力度,大力发展市场波动相关度低的产品,有效规避风险。
2.1.3金融衍生品业务。 金融衍生产品虽然交易策略的制定以及定价过程相对复杂,但是券商一般具备较强的研究实力和股市经验,所以它仍为券商营销部门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由此可见,金融衍生产品的大力发展会极大的改变我国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目前,证券公司要不断转变思路,实现理财产品的个性化经营,加快营销部门、研究部门以及资产管理部门的整合重组,减少次贷危机对金融衍生品的危害,降低潜在风险,实现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转变。
2.2 树立品牌意识,大力发展名牌业务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仍处于三类市场分级中较弱的市场,法律法规以及监管机制相对落后,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明显,进一步加大了股票市场的不稳定性。所以,证券公司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必须提供优质的理财咨询服务以及稳定的增值服务。由此可见,证券公司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从现有资源以及经营环境中出发,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大力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推动特色业务的发展,逐渐树立起品牌优势。正如著名营销大师科特勒所说,一项伟大的服务和产品是我们成功品牌的关键和核心。
2.3 逐渐变革营销部体制,实现经纪业务的创新
2.3.1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不断提升经纪业务的服务水平。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基础设施也不断得到改善,所以证券公司要转变经纪业务的发展方向,扩张方式立足于低成本,发挥实体网点的作用,大力进行虚拟营业部制的建立,创新交易手段,尽可能降低经营成本。目前,受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的限制,独立的虚拟营业部在建立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所以证券公司要不断解放思想,逐渐建立起核心的实体营业部,以此为依托发展若干个虚拟营业部,最终建成以专业网络运营商、银行资源以及IT终端厂商三位一体的经营模式,建构起经纪业务完整的价值链。[3]
2.3.2创新经纪业务的定价策略。 自2002年开始我国证券市场逐步实行浮动佣金制,各公司为了争夺客源展开了大规模的佣金战。由此,证券公司为了增强经纪业务的竞争力,不可避免的开始使用合理的定价策略。在此情况下,证券公司可以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不同的佣金收取方式。证券公司使用合理的定价策略,能有效避免行业间的恶性竞争,同时还能从根本上提升证券公司经纪业务的竞争力。除此之外,证券公司在开展经纪业务的价格竞争时,除了考虑如何降低佣金,还要将着眼点放在创新增值服务上。我国证券公司要不断借鉴外国经验,利用国内现有的市场环境,同时实现信息资讯的不断创新,进一步完善我们证券市场。
2.4 扩大资产规模,提高研究能力
证券公司要实现证券多元化必须扩大资产规模。这个与国外大型证券公司相比,我国证券公司的资产规模普遍较小。我国证券公司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推动证券公司上市,加快证券公司间的整合和并购,实现“强强联合”。随着国内证券市场的发展和国际市场的扩张,证券公司的研发能力逐渐成为衡量其综合实力的关键,所以证券公司要获取较大的经济利润,必须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
3 总结
我国证券公司现有的盈利模式阻碍了证券公司的跨越式发展,而且导致了过度竞争及不正当竞争的出现。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证券公司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证券公司要顺应市场形势,借鉴吸收外国先进经验,实现盈利模式的创新和发展,为证券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黄雪梅;我国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研究[J]山东大学;2012(03)
[2]兰天;我国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2012(11)
篇7
关键词: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11.49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11-107-02
近年来,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金融脱媒程度的加深对我国商业银行既有的经营管理方式、业务发展模式、盈利能力产生了深远影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顺势而为的转型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本文在对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机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路径进行了分析。
一、商业银行面临的转型压力
我国商业银行此前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增长,这主要得益于中国改革、经济增长、人口红利和银行自身的改革与努力,但高增长的盈利模式当前面临以下四个方面的挑战。
(一)经济下行对银行经营效益、资产质量形成双重挑战
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长7.6%,接近年度目标下限;7月汇丰PMI降至47.7,创近11个月新低。数据表明,GDP增幅高度与银行业利润增长正相关。中国经济下行进入“中速”发展时代,在减少银行增长动力的同时,也对其资产质量产生较大压力。银行未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须同时面临“稳增长”、“保质量”的双重压力。
(二)利率市场化加速和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对当前盈利模式带来冲击
2012年,我国银行业利润总额由2002年的364亿元增至1.51万亿元,增长42倍。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深,这种高息差和以信贷为主的盈利模式终将难以持续。2012年以来,中国银行业NIM已连续下滑3个季度,未来贷款利率全面放开将进一步影响银行的定价地位。此外,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将使得间接融资比例不断降低。2012年我国企业债筹资额是2002年的74倍,达2.25万亿元;银行理财余额达到7.1万亿元,与保险业、信托业的资产总额相当。
(三)同业和跨界竞争全方位展开
“超级网银”、跨行资金归集等功能的推出,淡化了银行的边界,使银行的传统渠道优势不断弱化。保险、证券等非银金融机构,也不断蚕食银行传统业务。此外,互联网金融和移动金融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如浦发银行提出了移动金融战略,中信银行推出了“异度支付”等。金融脱媒的步伐不断加快,互联网金融创新更是不断争夺银行传统的存款、贷款和支付业务。支付结算领域的竞争更为突出,有约61.3%的中国网民通过第三方支付渠道进行付款。第三方支付当前已成长为排名第二的电子支付方式。
(四)经济结构调整及监管政策规定提出了新要求
2013年6月底的“钱荒”,虽有季节性及偶发性因素,但同时也暴露了金融泡沫化、资金空转套利及金融结构失衡的问题。近两年来,银监会陆续出台资本管理、“腕骨指标”等一系列监管政策,提出了银行理财、银行收费、外汇业务等监管要求,并重拳整顿银行间债券交易和同业交易,大力治理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这都对银行当前业务发展模式、盈利能力形成挑战,对加快银行业转型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商业银行未来盈利机会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转型在面临多重压力的同时也存在诸多机遇:信息技术的进步助力银行精准营销、灵活创新、渠道智能和集中运营;经济结构的转型催生了消费金融、新型城镇化、商品市场等巨大需求;经济全球化开拓了新的价值来源渠道;银行间竞争的加剧,将促使市场格局进一步分化,领先者的竞争优势将进一步扩大。面对新的竞争环境,我国商业银行需要通过转型来创造新的盈利点,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一)公司金融
1.大型企业。大型企业依然是银行最大的客户群体,预计到2015年我国银行从大企业客户获得的收益将超1万亿①。大企业在传统银行业务、新兴投资银行业务等领域具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需求,且对产业链上下游具有显著的带动作用。未来,大型企业依然是银行经营和盈利的重点,但应避免只采取单一的信贷营销模式。为大企业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是银行未来转型的方向,具体为:在营销模式方面,重在为其提供个性化的综合金融解决方案;在产品服务方面,更加重视为企业提供投资银行与资本市场领域的服务;在协作方式方面,实现四个领域的联动,即传统公司业务与新兴投行业务联动、大企业与小微企业和对私客户联动、银行母公司与子公司联动、境内外分行联动。
2.中型企业。到2015年我国银行从中型企业客户获得的收益将超过9000亿元②。与大型企业相比,银行在对中型企业定价时具有明显的优势。当前,银行在经营和服务中型企业过程中,转型的难点主要在风险控制方面,中型企业的信贷审批和风险政策以往基本与大企业一致。因此,需根据中型企业的特点,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与工具,而不只是套用大企业的风险政策、工具与方法。与此同时,在中型企业不断做大做强的过程中,银行要加强对企业的引导,避免企业自身的转型风险。
3.小微企业。小微企业不仅是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金融对实体经济的重点支持领域。富国银行的经验显示,该行100万美元以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约占其企业贷款总额的17%,平均利率在8%到10%之间,远高于其他类型贷款利率。
银行在经营和服务小微企业过程中,首先要培育小微企业零售化经营能力,采取批量处理的零售模式;其次要加强风险控制能力,建立适用于小微企业的风险政策、工具与方法;再次是对小微企业提供全程服务。在小微企业成长为中型企业后,银行要采取“同一客户、同一银行”方针,避免因客户类型变化后,因内部管理原因导致的客户流失。
(二)零售金融
1.互联网金融与移动金融。新技术将对银行服务渠道与服务模式产生变革,银行在互联网金融与移动金融方面转型的难点在于:首先要创新商业模式,把握互联网与移动技术发展趋势,创造新的盈利机会;运用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提升精准营销能力;其次是培育以客户需求为驱动力的高效迭代创新能力,建立创新快速反应机制;再次是实现渠道的同步性与用户体验的一致性,使在不同渠道上的客户拥有一致的体验;最后是加速传播,充分发挥社交媒体和网络商圈的作用。
2.私人银行。福布斯统计显示,我国亿万富翁已超过6万人,私人银行客户因其高收益将成为银行新的盈利增长点。据调查,私营企业家与企业高管在我国私人银行客户中的占比为83%,这些客户都与企业经营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在为私人银行客户提供服务时,不只是向其销售高收益理财产品或提供高端私人银行服务,更重要的是建立高效的服务平台与运行机制,提高产品和服务方案设计能力,重视财富规划,满足财富管理和传承、海外投资等高端金融需求等。
3.消费金融。在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消费金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众多的消费金额种类中,个人住房信贷仍占主导地位,信用卡分期等消费贷款也快速上升。发展消费金融,需不断提升消费信贷比重。这既是消费金融需求不断增长的需要,是优化存量信贷资源的手段,亦是在资本约束条件下提高盈利能力的必然。在具体发展过程中,应准确定位细分市场,完善风险控制措施,实现风险与收益二者间的平衡。
(三)金融市场业务
1.资产管理与金融机构业务。资产管理已成长为一个庞大的市场。2012年我国理财产品余额达7.1万亿,保险、证券、信托资产总额分别达到7.35万亿、13.76万亿和7.47万亿。搭建资产管理平台,对有效衔接供给与需求,提升资产配置能力,发挥商业银行母子公司联动作用,防控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金融机构业务包括为小型银行与海外银行提供清算、拆借、交易、托管、支付、现金管理、跨境贸易融资等服务。到2015年,金融机构业务将贡献45%的金融市场与投资银行收入。因此,需将金融机构客户业务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整合相关资源与流程,满足频繁交易及高效运作等需求。
2.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的国际化将催生多个人民币金融服务与交易市场,为我国银行带来巨大盈利机会。首先是支付结算市场。预计2015年人民币贸易和投资相关的结算金额将达到9万亿。其次是人民币清算服务。将来海外人民币必然在境内进行最终清算。再次是人民币交易。资本项目的放开将催生海量交易人民币在岸市场,我国银行应加强研究与分析,创新产品与服务,充分把握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盈利机会。
三、结束语
伴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步伐的不断加快,金融脱媒、互联网金融和第三方支付等新兴业务的发展正不断侵蚀商业银行传统的业务领域。我国商业银行只有顺势而为,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勇于创新与突破,不断开拓业务领域的蓝海,才能在未来的经济大潮中取得竞争优势,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注释:
① 引自麦肯锡报告,大型企业为年收入在1.25亿美元以上的企业。
② 引自麦肯锡报告,指年收入在6000万美元到1.25亿美元之间的企业。
参考文献:
[1] 魏振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商业银行转型[J].区域金融研究,2013,(03).
[2] 朱宣宣.中国商业银行转型的内涵研究[J].金融与经济,2013,(07).
[3] 尹纪秀.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转型分析[J].商业经济,2011,(06).
篇8
引言
我国银行业在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来得到了飞速发展。然而,这期间银行竞争优势多以低成本的储蓄支撑和经济发展推动。但是,随着国内外金融环境、政府政策、同业竞争者等因素发展变化,这种发展模式变得很难维持。从目前国内形势看,宏观经济增长带动传统信贷增长而获取高利润的年代慢慢结束,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渐推进,过度依赖利差收入的盈利模式已难以继续。
针对商业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带来的弊病,本文从其利润结构进行直观的分析,通过一系列的数据来说明商业银行利润来源对利差的依赖程度之大,并结合这一现状给出相关的对策。
刘宇迪(2010)的观点是,从发展历史上看,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主要经历了利差主导型和非利差主导型两种模式。前者主要与传统商业银行相关,非利差主导型即为中间业务主导型[1]。
张国柱(2011)将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分为利差盈利模式、产品细分盈利模式和客户细分盈利模式[2]。其中,利差盈利模式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传统盈利模式之一,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盈利模式。并提出这种经营模式亟待转变。
郑雪飞(2011)认为,商业银行目前盈利主要来源于三方面:传统银行业务收入、理财产品等产品销售收入和服务费相关收入。同时,他根据商业银行金融业务中客户群的划分,以客户为中心将个金业务的盈利模式分为横向的客户条线和纵向的产品条线[3]。
兹维?博迪?罗伯特、莫顿(2000)认为,金融市场、金融产品的竞争优势在于可以向众多客户提供标准化的批量交易,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在于可以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根据这一理论,商业银行应从单一的“融资中介”向多功能的“服务中介”转型[4]。
亚德里安 J 斯莱沃斯姆和大卫 J莫里森(1999)年,的研究中指出现实的商业活动变化频率非常迅速以及十分复杂,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开发新的战略为公司赢得持续的利润。他们研究出了多个公司的盈利模式,如“无利润”、“利润复归”、“趋同”、“反趋同”、“中间陷落”、“价值链”等模式[5]。
蒂尔曼(2009)研究过去1/4世纪所发生的结构性金融变迁,全面探讨了金融机构所面对的挑战,提出了金融机构风险盈利的模型与实现路径[6]。
一、现状分析
利息收入主要是由银行的存贷款利差构成,是银行盈利水平的重要体现,此项业务比重的高低通常可以反映传统业务在银行中的比重。存贷款利息收入差是我国银行业最主要的盈利来源。
(一)传统业务利差分析
2011年,我国上市银行利息收入总额为2.98万亿元。自2006年以来,上市银行利息收入总额呈整体上升趋势。图1显示,2011年的利息收入总额是2006年利息收入总额的2.59倍。其中,2009年的利息收入总额低于上一年的利息收入,并成为近6年最低额,主要原因是2008年下半年5次降息,其中活期存款基本没降,定期存款大幅度下降,零售贷款受到7折的影响,从而导致2009年银行的利息收入下降。
图12006―2011年上市银行利差收入走势
数据来源:根据16家上市银行年报整理
从图2可以看出,近6年,上市银行的利息收入比整体呈下降趋势,利息收入比从2006年的89.79%下降到2011年的83.01%。受2008年降息的影响,2009年上市银行利息收入比处于近6年的最低值,为82.14%。同2010年比,16家银行中利息收入比均有所降低,体现出银行业在摆脱传统的以利差收入为主的业务模式的过程中,利息、收入占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图22006―2011年上市商业银行利差收入占营业收入比例
资料来源:根据16家上市商业银行年报整理
(二)中间业务收入分析
表1对我国各上市银行2010―2011年中间业务占比数据进行了分析。各家上市银行都在努力积极推进中间业务发展、与2010年相比,各行业务收入均有较大幅度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占比也都有所提高,增幅靠前的是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和平安银行。国有四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占比较高,平均为20.68%。其中,建设银行中间业务占比最高为22.12%。在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民生银行和招商银行占比靠前分别为18.85%和16.93%,北京银行占比最低仅为7.87%。
表1 16家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 %
资料来源:16家上市银行2010―2011年年报整理
二、问题分析
(一)收入来源过于单一,过分依赖利差收入
在传统利差收益居高不下的情况下,银行业收入来源的渠道主要依靠存款,存款规模不但影响到贷款的市场份额,更是我国商业银行最为主要的收入来源。通过我国上市银行近几年利息收入可以看出,利息收入仍然呈大幅上升趋势,2011年利息收入为2.98万亿元,是2006年的2.59倍;虽然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在逐年递减,但比重仍在80%以上。
(二)中间业务规模增加但比重偏低
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银行业的发展经验,中间业务收入一般会占到商业银行业务收入的40%以上。欧美等国家更是高达50%左右,如美国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平均在50%以上。我国上市银行中间业务占比最高的是建设银行,其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也才22.12%。虽然我国上市银行中间业务的规模水平是逐年上升的,从2007年的198.52亿元上升至2011年的623.83亿元,中间业务占营业收入比重从2007年的9.52%增长至2011年的15.02%,但相对于发达国家和地区中间业务收入的比重,我国银行中间业务比重仍相对偏低。
(三)中间业务偏重传统型业务
通过对我国16家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构成情况和各家银行各项业务占比情况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上市银行中间业务占比靠前的都是传统的中间业务,诸如结算与清算业务、业务、银行卡业务等。这三大类传统业务占比在50%上下。而对比发达国家和地区银行业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靠前的大多是投资银行业务、托管业务、理财顾问业务以及债券保险业务等创新的中间业务。通过国内外对比表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显然还停留在传统的低附加值的业务上,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商业银行主要依靠于高收益的创新型业务。
三、政策建议
(一)重视传统利息收入,维持合适的利差水平
尽管随着利率币场化的逐步推进和银行业竞争的加剧使传统利差收入占比不断降低,但传统利差收入仍然是我国商业银行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从发达国家和地区银行业的发展经验来看,利息净收入的相对稳定是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变的基础。因此,尽管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利差收入会进一步下降,但传统利差业务仍然会是商业银行重要的盈利增长点。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对利息收入业务应该继续高度重视。
(二)大力发展新型的中间业务,提高差异化水平
在银行业竞争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需要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银行业的发展经验,通过发展创新型的中间业务来提高竞争水平。(1)充分利用商业银行的信息、人才优势,发展风险低、收益高的咨询评估类业务;(2)在中国资本市场、信用市场逐步完善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大力发展信用融资类中间业务,如担保、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3)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如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强化客户体验环节。
篇9
【关键词】 第三方服务 高校 盈利模式 发展壁垒 商铺
近几年来,基于社会关心、政府鼓励扶持、高校引导帮助,大学生创业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好势头。连结学校师生和社会、企业、商店等的第三方服务作为一种新的创业方式方兴未艾。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商铺(以下简称“财大商铺”)作为这样一种第三方服务平台,也引起了校内外关注。但当前对高校第三方服务平台的研究较少,需要对其盈利模式与发展壁垒加强研究,促进和引导其健康发展。
一、高校第三方服务平台与财大商铺
1、第三方服务及高校第三方服务平台的兴起
第三方服务是指由独立提供的专业服务商,以第三方的角色为客户提供系列的专业的过程,该过程以合同的形式来界定供需二者之间的职责。第三方服务最早运用于物流运输业,之后被各行各业所接受。在产业价值链不断细分与扩张的过程中,更多的第三方服务业态在不断涌现,凡是企业核心业务以外的业务都可以由第三方提供专业服务。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依托大学生为消费主体的商家越来越多,但商家与学生间的联系少,难以实现信息的有效传达和优化,以致学生无法及时了解商家的最新动态。高校内第三方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高校在校生的创业意识不断增强,许多在校生自发组成了创业团体,高校内的第三方服务平台应运而生,发展迅猛;同时,高校师生以其拥有的丰富专业知识和创业激情,向社会延伸,搭建起满足市场需要的第三方服务平台。
2、财大商铺的组建及其现状
财大商铺是近年来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校学生创立的、通过合同与商家建立利益联系,并为其提供宣传业务等服务,为财大学生提供学校周边商店优惠和折扣信息服务的第三服务平台,在校园周边的商家和学生中有一定的影响。从调查的情况看,商家的认知度高于学生认知度。从调查的43家商家中了解到,有92.1%的商家了解财大商铺这一组织形式,其中82.4%的商家表示虽然加盟财大商铺没有达到预期的收益,但仍对店铺经营有帮助;5.1%的商家表示加盟对经营起到了很大帮助。从900名学生的抽样调查中了解到,有47.04%学生表示对财大商铺有不同程度的了解。目前财大商铺已经有705名学生办理过财大商铺会员卡,占本校区学生人数的11.76%,其中有411人,即占校区学生总人数6.86%的人认为财大商铺有较强影响力,处于起步兴办阶段,并取得初步成效。
二、从财大商铺看高校第三服务平台盈利模式
盈利模式是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形成的企业特有的赖以盈利的商务结构及其对应的业务结构。通过调查财大商铺经营中的部分第三方服务额有效盈利模式来看,高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呈现出多样化局面。归纳起来,高校第三方服务平台主要有如下盈利模式。
1、中介服务盈利模式
财大商铺通过向学生出售相关会员卡,赚取相关利润。据不完全统计,两年间,商铺共出售会员卡705张,会员卡价格20,工本费1元,共计盈利约13395元,占总盈利金额的67.4%。中介服务在高校是一种较为广泛的第三方服务形式,如有许多高校成立家教服务中心,在社会学生家庭学习辅导需求与高校学生优质资源供给方面架起桥梁,通过提供服务获得效益。
2、营销推广盈利模式
财大商铺通过人人主页、新浪微博、QQ群等方式,在网上诸多社交平台宣传部分商店资料,从中赚取相关宣传费用。据不完全统计,两年间,共计7家商店通过财大商铺进行宣传,获宣传盈利6500元,占总盈利金额的32.6%。有的高校联合社会力量建立大型网站特别是专业领域网站作为面向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和推广的网站,有的高校学生成立广告传单散发专业机构,为同学们提供勤工俭学渠道,发展势头较好。
3、咨询服务盈利模式
财大商铺还在规划通过为同学提供相关商店的服务咨询等项目赚取相关咨询费用。此盈利模式尚在试行中,因商铺规模、知名度等因素限制,暂未采用收费模式。据了解,有部分高校通过为企业提供法律服务或者会计、设计研发、产品质量等咨询途径,取得了较好的盈利效果。
4、销售盈利模式
部分高校成立了第三方销售服务,如基金产品销售、工业新产品销售等服务。已经有不少高校学生在淘宝等网络平台上建立网店―销售工业及文化产品,取得了较大收益。如浙江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系物流专业的在校学生杨甫刚,2012年5月在淘宝网上开了一家名叫“嘟嘟靓妆小铺”的网店,今年以来,每月的纯收入超过一万元。浙江林学院大四女生宋雅丹,从大三开始边读书边开网店,由销售特色女装至开厂生产加工,用了一年时间从300元赚到300万元。有的高校集合多方资源,进一步向电子商务进军,特别是在细分专业领域组建专业电子商务网站。
三、从财大商铺看高校第三方服务平台的发展壁垒
高校第三方服务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行业短期化、管理水平不高、盈利模式低端等阻碍发展的壁垒显现,并呈现多样化的趋势,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行为短期化是首要问题
高校第三方服务平台多数为学生创建,流动性较大是其劣势。多数大学生创业群体,或是追求短期利益,或是仅旨在得到相关大学生创业奖励,导致大多数高校第三方服务平台可持续发展性不强。往往组织者毕业后,项目就处于停滞状态或是渐渐消亡。这也导致了类似财大商铺的高校第三方平台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短期化趋向,从而直接影响了第三方服务的可靠性。财大商铺由于团队成员多为大二大三的学生,学业较重,生活重心仍旧放在学习上,致使部分成员对团队工作的积极性有所降低。并且财大商铺发展缺乏长远考虑,更缺乏企业发展战略思考,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甚至在社会、市场上带来了负面效应。从来自商家调查情况看,近39.1%的商家认为诸如此类新兴创业组织不值得信赖。
2、盈利模式较为单一和低端化
通过调研发现,财大商铺从成立至今,现阶段业务依旧停留在以出售商铺会员卡为主要方式的相关业务,开展业务较为单一和低端,服务质量不高,离高效运转的高校服务平台有较大差距。通过向商家发放的问卷调查的回馈结果来看,大多数商家表示与财大商铺的合作并未能为其店铺经营带来预期实质性经济效益,财大商铺所做的宣传未能在商家处得到实现,导致部分商家的合作意愿下降。
3、管理机制滞后和水平不高
内部管理不高、运行机制不完善、团队分工不明确,是制约其发展的内在重要因素。从对财大商铺团队负责人的采访中得知,该团队目前共有16人,但团队内部的分工并不明确,导致团队的工作效益较为低下,且运行机制不完善,团队内部的沟通效率不高,常常会出现彼此脱节的状况。在实际运营的状况中,团队成员分工不够合理,致使成员的工作效率较低。且营销水平不高,宣传力度不够,方式较为单一。财大商铺的主要宣传方式是通过人人网等校内媒体进行宣传,并未尝试过有组织的线下宣传,也没有尝试过更加新颖高效的宣传方式,致使宣传效果不佳,在学生群体中的知名度较低,未能有效的扩大消费者群体,难以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4、外部支持环境不够
通过调研发现,财大商铺从兴办至今获得的外部性支持极为有限,缺乏外部性扶持也是其发展中一个重要壁垒。资金都由学生自己筹集,而且在遇到困难时,难以获得有关方面的指导和帮扶,特别是由于团队内部成员大都缺乏创业经验,又缺乏相关专业人员和机构的指导与支持,导致团队运营过程中出现发展缓慢和经营困难等问题。
四、促进高校第三方服务平台发展的对策建议
为使高校第三方服务平台的健康发展,承担起为高校师生服务、促进高校学生创业、促进创新和经济发展等多重任务,需要政府和高校、社会和企业等多方面扶持,从财大商铺发展历程和现状来看,重点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扶持。
1、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健康发展
在引导高校第三方服务平台用好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等政策条件的同时,政府、社会、高校还要加大其支持力度,给予其资金等方面资助和贴息贷款服务,帮助其规避有关风险,高校可考虑设立创业基金,扶持有发展前途的创业团体;同时,大力开展专业性创业辅导和培训,帮助诊断和梳理经营管理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引导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层次。
2、发挥专业优势,创建有效的盈利模式
在围绕高校师生学习、生活服务开展第三方服务的同时,更应注重发挥本身专业优势,开展诸如会计、法律、金融咨询服务和等需要专业背景的第三方服务,形成有效盈利模式。特别是要紧扣时代脉搏,抓住新业态、新兴领域竞相兴起和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机,发挥专业优势,积极介入电子商务、网店等新业态,工程、技术咨询服务等经济转型升级大需求,大力推进高校第三方服务发展。
3、处理好创业与就业等关系,引导可持续发展
在高校第三方服务平台发展中,要将克服大学生为尝试创业而创业的短期化行为作为重点问题进行研究,引导学生处理好学业与创业、创业与就业的关系,特别是有发展前途的创意创业,加强战略管理和引导,鼓励教职工参与,注意吸纳部分社会就业人员参与,帮助提升管理,促进其稳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注:课题名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文杯”大学生百项实证创新基金项目,课题组成员:周易思弘、陈思融、汪名扬、李斯、朱青云,指导老师:王华。)
【参考文献】
[1] 孙明贵、潘留栓:物流管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 彭本红、谷晓君、胡若:第三方物流联盟的网络协同模式探讨[J].商业研究,2006(4).
[3] 彭贺:金融心理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4] 赵国柱:市场营销学[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3.
[5] N.Gregory Mankiw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第三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6] 唐国平:会计学原理[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7] 董志勇:行为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
[8] 黄亚娟、杨国明、杨丽影:第三方支付盈利模式及对策[J].金融经济,2006(12).
[9] 陈力行:关于第三方支付模式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6(22).
篇10
2009年国务院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2014 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意见中指出:加快旅游业改革发展,是适应人民群众消费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旅游业的改革发展已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旅行社业作为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之一,其转型升级势必影响到整个旅游业的改革与发展。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和散客旅游市场的突飞猛进,传统旅行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也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和挑战。以国中青为代表的国内知名的大型旅游集团已经开始转变体制与经营机制的改革,以期更好地把握和引领市场潮流;以凯撒、众信、华远为代表的民营批发商正从量变到质变,从单一到综合过渡;以途牛、悠哉、酷讯、去哪儿等为代表的在线旅游服务商在资本、技术的支持下,迅速的抢占市场份额;中旅途易、国旅运通、交通公社新纪元等三家外资旅行社经营出境游,外资旅游集团的跃跃欲试;以宝中旅游、海航乐游、重庆百事通等为代表的新兴旅行社搅动零售领域。其所采用的运营模式,在业界有争议,但已经产生了“鲇鱼效应”。综合来看,传统旅行社面临着资本运营、智慧旅游、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强烈冲击,面对挑战,或强大或消失。
一、呼和浩特市旅行社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呼和浩特市作为的首府和旅游集散中心,旅行社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一直走在全区之首。但是在实现转型升级过程中仍遇到很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有。
(一)经营规模小、管理水平差、经济效益难成规模
我市大部分旅行社经营规模比较小,没有形成网络化经营管理,只注重短期的经济效益目标,又缺乏大旅行社集团引领,不重视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品牌管理,难以形成科学长效的管理机制,无法有效整合旅游资源,旅行社规模经济效益难以实现,更无法把旅行社做大做强,因此无法适应现代旅游行业发展的需要。
(二)科学技术落后和现代化服务水平较差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利用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智慧化经营和管理,已经成为旅行社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据调查,我市旅行社已经在经营和管理中开始使用网络自动查询功能、旅游线路设计功能、中介服务功能等智慧化模式。但是旅行社的互联网经营发展暴露出不少问题:第一,旅行社网站信息更新缓慢,服务项目单一。在线交易冷淡,无法吸引顾客,旅行社网站尚处于动态交互信息服务的过度化阶段,还未能为游客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定制化服务。第二,旅行社网站建设重复、效益不高。不少旅行社网站建设往往是照搬国内外网站现成模式,缺乏特色和卖点,因而网上促销、预订的成功率很低,无法形成规模经营。第三,旅行社网站的信誉和网络安全制约了旅行社的进一步发展。网络黑客的侵袭以及网络的虚拟性加大了购买旅游产品的风险性;网络的预订、交易多数情况下是依靠社会道德感来支撑,法律形式的保障长期缺位。
(三)缺乏自己的旅游产品和产品创新意识
调查发现,出于成本的考虑,我市很多中小旅行社没有或缺乏自己的旅游产品。多数中小旅行社推出的旅游路线大同小异,旅游产品也基本以观光旅游为主,没有依据旅行社自身特色开发出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甚至很多旅行社都是靠批发和模仿旅游产品为生,产品同质性强、竞争力弱。即使部分旅行社通过辛苦创新开发出产品,但是因没有品牌的依附,产品极易受到同行的模仿,往往一家旅行社开发出一个比较成功的产品后,其他旅行社就会竞相模仿,这种行为无形中会加重企业的产品开发成本和营销费用,企业创新积极性也会遭受打击。
(四)缺乏品牌意识和品牌观念
在我市旅行社行业中,品牌创新能力差。具有品牌的企业所占的比例很小,即使是一些知名旅行社也大多沿用过去的品牌而缺乏创新,目前还没有一家旅行社进入国家百强旅行社行列。表现在旅游产品上,则通过采购传统线路和热点景点的方式组合成简单的旅游产品,不重视产品内涵、特色和文化的打造,只重视“短平快”的经济效益。例如在产品的名称、图案设计、广告传播力度等方面缺乏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震撼,在产品的营销环节铺张浪费,既不能科学设计具有传统特色的旅游产品也不能开发出具有本地文化魅力的旅游产品,形象口号不鲜明、品牌形象定位不准确,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变化,旅游淡旺季反差巨大。
(五)旅行社发展遭遇人才瓶颈
经统计,2014年度旅行社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为6256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人数为5020人,占总人数的80.24%。虽然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到从业人员的八成,但正真具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管理水平的人才却相当少,难以形成像酒店、景区等行业那样专业化的管理团队。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懂管理又懂旅游的管理人才,懂专业又懂计算机的技术人才,懂营销又懂新媒体技术的营销人才,将是旅行社最急需最紧缺的人才,也是决定旅行社前途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呼和浩特市旅行社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
(一)规模发展,创造规模效益
1.同业融合、同业战略联盟或集团化经营。在旅行社门市放开,大的旅游集团或旅行社集团进军我市市场的背景下,中小旅行社各自为战、单打独斗已经没有出路,必须抱团取暖、取长补短、采取联合经营、同业融合或建立同业战略联盟,集众家之力,整合各家旅行社的资源,扬长避短、优势互补,进一步细分客源市场,创新旅游产品,开展智慧及网络营销,摒弃价格战,与强大的竞争对手展开非价格竞争,通过“团购”等模式增强向旅游供应商采购产品的议价能力。此外,我市较大旅行社内部普遍存在着部门承包经营、变相部门承包经营、挂靠经营等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大型旅行社实际上变成了一些业务相对独立的小旅行社的集合体。根本无法形成规模经济,发挥不了应有的集团优势。因此,对那些规模较大的旅行社来讲,要想实现规模效益,必须走集团化发展的道路。
2.加盟、连锁及经营。按照国外旅行社发展的经验结合我国旅行社市场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小旅行社将成为大型旅行社的零售商或商,依靠服务获利。我市中小旅行社数量较多,加盟或成为大型旅行社的连锁店,可以把力量集中起来,形成合力,拥有在产品开发、采购、促销和技术创新等方面比拟大型旅游社的能力。一些大中旅行社通过内部改造或增设门市等方式,将一些小旅行社纳入到社范畴,使小旅行社成为大旅行社面向旅游者的窗口,成为旅游商,形成网络化布局,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网点,负责向旅游者提供旅游咨询、机票、饭店、线路等产品,以此来获取佣金。
3.资本化经营与众筹融资。纵观世界企业发展史,由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大致经历了“自主经营、租赁承包、企业兼并、资本与管理模式运作”等四个发展过程。旅行社业的资本化经营的目的是提高资源的利润率,实现资本运营的效率和效益。它以并购、重组、风险投资、债券、股权、期权、上市等为主要形式,作为低利润率行业的旅行社来说,靠自有资金扩大再生产,只能加大成本,限制发展速度。根据我市实际情况,采用“资本运作”方式,拓宽旅行社融资渠道,重新配置旅游资源,能够使旅行社较好地利用社会资源迅速扩张,进而实现规模发展。面对我市实际情况,通过众筹方式实现资本运作最为理想。众筹就是大众筹资或群众筹资,是一种依靠大众力量进行融资的方式。包括债权众筹、股权众筹、回报众筹和捐赠众筹等模式。旅行社属于典型的“熟人”行业,某家旅行社出个新闻,其他家旅行社会立即知晓,目前出现的各种联盟和联合体实际上就是“熟人众筹”的雏形。因此,目前业界认为比较可行的途径是实现“熟人众筹”。“熟人众筹”是旅行社实现“旅行社+金融+互联网+创新商业模式”的一种新的创新方式。此外,通过众筹融资,可以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所有权分散化,属于众筹的股东,经营权交给专业的团队去做,利于实现科学管理。
(二)提高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
1.互联网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总理于2015年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了“互联网+”计划,从而将互联网概念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作为“互联网+旅游”的现实结合体,OTA(在线旅行社)在此后迅速颠覆了传统旅行社业的格局,使传统的旅行社产业快速转型升级。我市旅行社业同样应该借力互联网,乘势而上,利用互联网交易平台、网站、网店、QQ、电子邮件等网络手段,尤其是微博、微信、APP等新型的社交媒体,形成纯线上或线上线下结合、实现全部或部分的虚拟化经营和网络营销,并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开展旅游电子商,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创我市旅行社的互联网发展时代,将我市旅行社业的发展推向现代化。
2.提高核心竞争力,创新旅游产品。优质的品牌产品是旅行社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旅行社想要具有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拥有较强的产品创新能力。“互联网+”背景下,旅游者利用互联网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旅游者自主性越来越强,旅游需求越发多样,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旅游产品创新升级的紧迫性。首先,在旅游产品类型方面,度假旅游、特种旅游、商务旅游、体育旅游、会展旅游等新型旅游产品所占比重不断加大,传统的观光旅游产品已经无法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因此旅行社必须要在市场分析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旅游产品的创新。其次,旅行社要加速旅游产品升级并不断缩短旅游产品的迭代周期。要具有行业的“敏感性”,善于针对不同的时期、季节,针对不同的特殊情况,面向不同的消费人群,适时推出符合市场需求和旅游者需求的线路产品,甚至可以开展 “定制旅游”。
3.创新盈利模式。劳务收入尤其是导游劳务收入是传统旅行社的主要盈利模式,然而,劳务性收入在旅行社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已经越来越低,因为我国劳动力成本在不断的提高,因此盈利模式创新和多元化已经被业界广泛认同,旅行社已经不再仅仅是单一的劳务盈利模式,而是积极开展了多元盈利模式、立体盈利模式、越界盈利模式等。 多元盈利模式,就是同时在不同的产业获得盈利,如营销推广的媒体盈利模式,连锁经营的加盟、许可盈利模式,资本化经营的控股参股盈利模式,品牌输出的管理盈利模式等等。 立体盈利模式,就是同时在分工体系中的多个环节获得盈利,如上下游产品买断经营盈利模式、预订服务盈利模式、集合交易提成盈利模式、经纪佣金盈利模式等等。越界盈利模式,指在互联网经营平台里面,处于主动地位、拥有话语权的平台方占用专线和产品方的资金,同时利用流量、数据进行再开发获利。
4.拓宽市场,延伸业务范围。传统模式下,旅行社以接待服务盈利。而在今天,旅行社必须拓宽市场,拓展衍生的业务,这样才能将业务做大、做成系列。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尝试:一是旅行金融,向公司客户和个人客户提供所有的与旅行相关的金融服务;二是旅行保险,提供旅行中可能出现各种意外的系列性保险业务;三是旅游传媒,不但要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而且要引导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四是对外展开交流和合作,进入外国旅行社市场,对内扩展分社和门市,形成国内国际交织的业务网。 目前,在延伸业务范围上较为成功的经营模式有:(1)旅行社+会展+演艺+免税+旅游院校+电子商务――国旅(2)旅行社+酒店+景区+电子商务――港中旅 (3)旅行社+房地产+高科技+电子商务――中青旅(4)旅行社+航空公司+电子商务――上海春秋(5)旅行社+酒店+旅运+景区+电子商务――福建中旅。我们可以借鉴这些成功模式,吸取经验,找到适合自己的正确道路。
(三)重视企业管理,打造管理团队
1.培育职业经理人。因旅行社规模、体制以及行业环境的限制,多年来我区旅行社一直存在着职业经理人匮乏的现象,而且已成为制约我区旅行社发展的一大瓶颈。旅行社的转型和发展急需建立一种职业经理人发展综合推进机制,用制度化、规范化的规则培养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建立健全职业经理人评价机制,逐步形成完整统一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实现人才利润最大化。
- 上一篇:露营基地盈利模式
- 下一篇:核心竞争力理论的主要思想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金融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