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新媒体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15 17:29: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广播电视新媒体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广播电视新媒体的概念

篇1

【关键词】广播电视;体系;新媒体;发展;对策

通常情况下,人们会按照广播电视系统的功能分类以及组成,将其分成广播电视发射系统、广播电视监测系统、广播电视卫星传输系统、广播电视中心以及广播电视有线传输系统这五个类型,并且按照技术体系可以将广播电视系统分成为监测监管技术、传输技术以及中心制播技术这三个主要的体系。近些年来,我国的广播电视技术不断进步,这三个主要的技术体系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广播电视行业提升了自身的覆盖率,将广播电视传输的方式进行了补充和丰富。自从二十一世纪至今,相关技术以及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为我国广播电视行业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机遇,下面,笔者就对广播电视技术体系与新媒体的发展进行浅谈。

一、关于广播电视技术体系

(一)广播电视的中心技术体系

伴随着我国技术的不断发展,广播电台电视台自身的制播系统往往采用了全台全网这一个概念,将面向服务体系架构作为基本的前提和基础,将企业媒体总线以及企业服务总线作为核心,搭建起了节目生产管理系统、播出分发板块、集中监控管理系统、演播共享板块、媒资管理板块、综合制作板块以及采访收录板块等等。并且采取松散耦合这一个设计思路,每一个子系统都能够实现独立运行,通过系统自身的数据交换引擎以及搜索引擎,实现存储资源共享以及数据传输资源共享,进而实现整个广电部门节目制作播出一体化以及网络化流程。

(二)广播电视的传输技术体系

广播电视的传输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各种传输方式以及发射技术,经历了几十年的不断发展,广播电视的传输手段已经从传统无线发射发展到了当前的卫星、有线以及无线等等诸多传播渠道相结合这一个方式方法,当前形势下,我国城市用户收看以及收听广播电视的方法主要包括移动多媒体广播、地面数字电视以及有线数字电视这三种,其中,移动多媒体广播主要包括十余套电视节目、信息服务以及互动业务;地面数字电视主要包括十余套节目;有线数字电视主要包括上百套节目、互动业务以及信息服务。我国的农村用户收看以及收听广播电视的方法主要包括卫星直播广播电视以及地面数字电视这两个主要方面,其中,卫星直播广播电视主要包括上百套节目、信息推送点播以及信息服务这三种;地面数字电视主要包括十余套电视节目。

(三)广播电视的监管技术体系

近些年来,我国的广播电视传输方式以及制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家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一要求主要针对广大人民群众收看以及收听电视节目的内容以及质量来提出的,当前形势下,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具有现代化广播电视的监测体系,地方监测台作为补充,将国家广电总局检测台作为主体。实施监测的范围主要包括互联网音视频节目、CMMB、卫星、地面数字电视、调频广播、IPTV、有线数字电视以及有限模拟电视等等。伴随着当前集成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进步,广播电视监测监管大多数都采用多元集成设备,以便实现对电视技术指标以及电视节目数据的采集工作。

二、关于新媒体的发展

(一)关于界定新媒体的范围

伴随着当前相关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也得到了蓬勃发展,这些都对广播电视行业产生了一种冲击,怎么样才能够对新媒体挑战进行适应,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对新媒体进行认识。除了过去传统的纸质出版物、模拟电视以及模拟广播等之外的形式媒体以及媒体形式,都属于新媒体,这里所说的纸质出版物主要包括书籍、刊物以及报纸等等。从新媒体技术属性这一个角度出发,将新媒体划分成为了三个主要的类型,移动电视广播、数字电视以及基于IP的媒体广播等等。

(二)关于IPTV

所谓的IPTV那就是指互联网协议电视广播,主要是指将网络技术和电视技术进行相互结合的一个产物,当前形势下,我国的业界中还没有对IP 电视广播概念形成一个共识,对于IP电视广播来说,比较常见的理解就是对宽带网进行充分利用,采用一种流媒体的技术,通过互联网的协议来提供一种包含在视音频节目在内的,多媒体的交互式业务。IPTV具有五个主要的特征,这五个主要的特征包括分众特性、无时限性、跨地域性、大容量性以及强互动性。

(二)关于互联网电视

在广电行业中,互联网常常被人们看成是一种图文类、数据类的互动广播媒体,互联网的音频技术以及视频技术呈现出了三大发展的趋势,互联网的视频技术和音频技术浏览功能已经从Web1.0发展到了Web2.0;互联网的下载功能也从传统的模式发展到了P2P的模式;互联网从第一展到了第二代中。这些都从本质上为我国的互联网电视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语

本文中,笔者首先从广播电视的中心技术体系、广播电视的传输技术体系以及广播电视的监管技术体系这三个方面对广播电视技术体系进行了分析,接着又从关于界定新媒体的范围、关于IPTV以及关于互联网电视这三个方面对新媒体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参考文献

[1]赵晓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网络时代,呼唤突发事件报道步入转型期[A].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第33分会场新媒体与科技传播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篇2

全媒体转型已成为当代中国传媒的发展趋向。本文从全媒体的概念建构与辨析入手,探寻中国全媒体的发展演进之路,即全媒体发展的初期孕育、全媒体发展的报业转型和全媒体发展的整体推进。而未来全媒体发展的关键在于全媒体的认知共识、制度建构、流程再造和全媒体人才培养。

关键词:

全媒体 历史演进 媒体转型

中国传媒业的全媒体发展之风已从报业吹向了广播电视界,并引发了理论界的高度关注与研究,截至2012年12月,在中国知网以主题“全媒体”进行检索,可检索到1500多条记录,在百度可找到相关结果2400多万个。从目前文献检索的全媒体研究来看,多是描述性的分析或个案式的追踪探讨,缺乏学理性的深层次研究。

一、全媒体的概念建构

全媒体发展起于何时?由于认定的依据不同,可能会有不同的时间标志看法。但基本认同的意见是,国外以2006年英国老牌报纸《每日电讯报》的全媒体改革之路为起点,随后,由《今日美国》2008年开始尝试的产业链重构推进了全媒体的实践。在我国,全媒体转型最早可追溯到2007年,《广州日报》于同年6月成立滚动新闻部,专门针对报纸、手机和网站进行“联动发稿”。次年7月,我国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试点的首家全媒体采编系统在烟台日报传媒集团正式上线运营,自此,报社记者的角色悄然转型,开始以全媒体记者的身份向多个媒体终端――传统纸报、手机报、多媒体数字报、电子移动报和户外大视屏等信息。2009年1月,浙江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新闻部正式成立,它标志着我国第一个以全媒体命名的新媒体机构正式诞生。同年,南方报业集团也正式提出构建“南都全媒体集群”的理念。那么,全媒体的内涵究竟是什么?

1. 全媒体概念学说。全媒体概念界定众说纷纭,通过文献整理,大致可归纳为三种学说:

报道体系说。该学说认为,全媒体是指一种业务运作的整体模式与策略,或者说是采用多种媒体手段和传播平台来构建的报道系统。这种报道不再是单一落点、单一形态和单一平台的,而是在多个传播平台上开展的多个落点、多种形态的报道体系。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媒体及网络新媒体都是这个报道系统的整体组成部分。[1]这一概念从新闻业务本体出发,落脚点放在全媒体形态的报道体系上,较好地概括了全媒体报道的模式和特征,但将其限定在媒体“报道”业务层面,略显褊狭。

传播形态说。该学说认为全媒体是综合运用多种表现符号,如文字、图像、声音、光线等,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传播内容,并通过多种传播手段传输的一种新型传播形态。[2]或者说,全媒体是在传统和新兴媒体表现手段基础之上进行不同媒介形态之间的融合,进而产生质变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3]从本质上说,全媒体是指不同媒介类型之间的嫁接、转化和融合。其基本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信息资源的多渠道采集,信息资源的统一加工,全方位多业务系统的支持,多渠道的资源共享。[4]此概念将全媒体视为不同于以往的新型传播形态,强调了各种媒体间融合生产信息内容的立体传播状态,较全面地概括出了全媒体传播的形态特征。

整合运用说。该观点在综合前人认识的基础上,从两个方面进行界定。广义而言,全媒体概念是指对媒介形态、媒介生产和传播的整合性应用。狭义界定,是指立足于现代传媒技术和媒体融合的传播观念,综合运用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在媒介内容生产、传播渠道联通、运营模式统筹等方面的整合性实践。[5]这一观点突出了全媒体更具宏观性的“整合应用”,将多因素囊括其中,但未清晰地概括出全媒体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在观照了全媒体概念学说之后发现,目前有几个共同点可作为界定和理解全媒体的要点:一是全媒体发展的主体是传统媒体,这是其面对新媒体而求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二是发展整合多种媒介形态,而缺乏多种媒介形态间的统合协同,就构不成全媒体;三是实行多媒体分流传播,并根据媒体的不同分流生产出不同的媒体产品;四是作为一种新型的运行模式。

2. 全媒体概念辨析。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涌现出“超媒体”“多媒体”“富媒体”“跨媒体”“融媒体”等众多相关概念,其间有异同,要科学地认识全媒体的概念,有必要对这些相关概念进行辨析。

“超媒体”“多媒体”是两个紧密相关的概念。首先,“超媒体”是计算机技术中的一个术语,它又与超文本紧密相连,超文本是包括文本、静止图片、表格、线图等多种媒体格式的非线性的计算机交互信息系统。而超媒体是包括超文本信息在内的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格式,允许非线性与交互链接的信息系统。而多媒体是包含上述两个基本概念,并利用超媒体进行信息传播的方式,具体来说,就是运用包括文本、静止或运动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格式来传播信息的方式。[6]因此,“超文本”“超媒体”“多媒体”一脉相承,都是依据计算机文件格式或传播符号类型提出的概念,全媒体也确实需要“多媒体”多元和立体地展示传播内容,但 “全媒体”概念是传媒转型的一种运营方式。

“富媒体”指信息传播中,除提供在线视频的即时播放外,内容本身还包括网页、图片、超链接等其他资源,与影音同步播出,为网络公司和网民提供一种全新的媒介体验。富媒体与多媒体区别在于,富媒体增加了交互性,其用户可以在信息播放过程中控制和改变传播内容。[7]因此,富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体体验方式,可在全媒体的具体操作中得到一定运用,如iPad移动媒介终端上由参与式构成的信息产品就是利用了富媒体交互方式。

关于“跨媒体”概念,最初的全媒体化其实就是跨媒体运营,跨媒体实为全媒体早期孕育阶段的表现形态。有研究认为跨媒体是“横跨平面媒体、电子媒体和网络媒体的三维平台组合,是新旧媒体杂交、融合的产物”。[8]跨媒体就是要突破原有单一媒体类型的限制,跨向其他的媒体类型传播,并实现两方或多方联合与互动式的发展。

“融媒体”概念是由媒介融合而来,意指在以数字媒介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科技推动下,组成跨媒体业的组织在经济利益和社会需求的驱动下,通过合作与整合等手段,实现不同媒介形态从内容融合到传播渠道融合、媒介终端融合的全过程。[9]融媒体(融合媒体)正是媒介融合过程的最终产物,它是在理想的媒介内外环境中,整合了新旧媒体的特征和优势,实行一个统一平台对不同媒介或终端进行信息资源集成配置和融通生产的媒体运行模式。

二、中国全媒体的发展演进

1. 孕育:全媒体发展的初期尝试。中国全媒体的启程在21世纪初,从报业的跨媒体运营开始。特别是兴起和迅速普及的互联网,使报业的生存和发展受到极大冲击,乃至出现“报业寒冬论”。在此情形下,报业如何突围?传统报业纷纷开始思考拓展生存空间的问题,并开启跨媒体发展的探索之路。

2001年,《沈阳日报》的改革探索可看做是我国报业最早的全媒体尝试。该报率先在国内实现采编网络化和管理一体化,并通过图文合一的采编网络平台建立起集各种传媒业务于一体的系统,为报社未来实现信息传播流程一体化开辟了新道路。[10]

中国报业的跨媒体运营,从创办报纸网站开始,实施报网互动是其典型特征之一。报业网站建设,以2000年10月《人民日报》在其网络版基础上打造的人民网为起点,标志着报业开始跨向综合性新闻网站,在新闻业务上尝试不同于纸媒的内容生产。国内其他报纸也纷纷在人民网之后推出自己的新闻网站,自此,报纸与网络开始了报网业务联姻互动的尝试。“这种互动一方面表现在每条报纸新闻的下面,都会用超链接方式转接提示相关的网络新闻;另一方面,网上点击较多的热点事件,也会成为报纸新闻的来源,而报纸新闻的重点稿件资源,又会被共享到网上做突出报道。”[11]报业跨媒体转型的另一探索是打造视频记者,这经历了一个从“视觉新闻”到“视频新闻”的变化过程。“视觉新闻”首先由上海《东方早报》发起,该报于2003年创刊伊始就明确提出了“新闻视觉化”的理念。视觉新闻最初就是强调在报道中大量使用新闻图片,包括占据大版面的大幅照片,甚至推行视觉化的新闻叙事,以争夺受众的眼球。后来《嘉兴日报》《南湖晚报》《南方日报》等媒体纷纷成立视觉新闻中心,尤其是《南方日报》视觉新闻中心将摄影记者、图片与视频编辑等人员进行整合。但此时的报业都还没有将视线转向视频领域,这在2007年取得了突破,《南方都市报》摄影部在报业首设视频记者岗位,国内报业的第一批视频记者随之诞生。《京华时报》《新京报》等报也紧随其后,开始探索推进视频记者岗位的专业化发展进程。[12]

2. 转型:全媒体发展的报业探索。在报业跨媒体运营探索的同时,新闻出版总署报纸期刊出版管理司也于2006年8月5日开始组织实施“数字报业实验室计划”,这一计划旨在探索传统报纸向数字网络出版的转型,该计划在我国报业很快得以实施。同年12月20日,沈阳日报报业集团打造的国内首家全流程、全媒体数字报――《沈阳日报》《沈阳晚报》《沈阳今报》正式上线。与以前的数字报刊系统不同,在全流程、全媒体数字报刊平台上,该系统实现了从采集、生产制作、、交换、反馈到经营的一体化运营流程,增加了视频、动画、音频等多媒体元素,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13]

中国报业在经历跨媒体经营后,开始进入全媒体转型发展阶段,时间分割点大致在2007年,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国家新闻出版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为标志,确立了“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发展规划,并规划了“全媒体资源服务平台”“全媒体应用整合平台”和“全媒体经营管理技术支撑平台”等建设项目,这是中国官方第一次正式用文件提出“全媒体”的概念,并将其作为媒介发展方向。依然是2007年,新闻出版总署启动了全媒体数字采编系统工程建设项目,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等成为我国“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第一批试点单位,这标志着我国报业系统全媒体转型重大工程建设的开始。

2008年3月,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在优化产品生产流程,推动报业集团从报纸生产商向内容提供商转型的基础上,组建了全媒体新闻中心,探索全媒体数字采编运行系统,初步实现了一次采集、资源整合、多途径的数字化传播。[14]宁波日报报业集团也于2009年成立了全媒体新闻部,并组建了基于手机报纸、手机电视的3G事业部,通过使用全媒体数字技术平台,实现了多媒体、即时的和互动的移动新闻播报。2009年6月上旬,该集团全媒体数字技术平台通过新闻出版总署的评审和验收,实现了全媒体综合性新闻内容生产体系的新运行模式。[15]同年,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也提出向全媒体集团转型,首先实施南都全媒体集群战略,构建起了包括报刊、音频、视频、网络、手机报及户外LED等全媒体形态集群,向着“全媒体数字信息运营商和现代通讯社”转型。[16]此外,南方报业旗下的《21世纪经济报道》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合作推出中国首家移动互联网电台;《广州日报》成立负责报纸与手机、网站等部门联动发稿的滚动新闻部;《人民日报》及人民网合力开创人民电视、人民播客、人民掘客、手机报、手机电视等原创互动型的系列全媒体;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实行报网合一并组建全媒体记者队伍等。在此时期,新华通讯社也在视频新闻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不仅开通了新华视频新闻专线,还于2010年元旦和7月1日分别开播了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CNC)华语、英语电视频道,开始走上全媒体通讯社之路。

3. 风潮:全媒体发展的整体推进。在我国报业全媒体转型之时,广播电视业也不甘寂寞,继报业之后迅速跟上全媒体建构的潮流。2010年前后,中国网络电视台和央广广播电视网络台先后开播,标志着电视和广播媒体也开始向全媒体发展。2009年12月28日,中国网络电视台正式开播,这是我国视听新媒体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也是我国电视行业介入全媒体建构的重要起点,它依托中央电视台向用户提供视频直播、上传、搜索、分享等服务,形成了以强大的视听互动为核心、融网络与电视特色于一体的多终端立体传播平台。我国省级网络广播电视台的“首张绿卡”――安徽网络广播电视台于2010年7月正式启动。随即黑龙江、湖北、江苏等省级网络广播电视台陆续开播,诸多市级网络广播电视台亦相继涌现。

深圳广电集团从2010年开始打造全媒体集群,整合全媒体力量,试图建成我国第一家提供一站式全媒体运营平台,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全媒体营销服务。浙江网络电视联盟则是浙江省县、市广电播出机构联合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创办的,初步形成了浙江地方广电视频网站集群。由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浙江广播电视集团等多家单位投资组建的杭州华数数字电视公司,专注于以互动、融合为特色的全媒体业务,在全国三网融合领域形成较大影响。华夏传媒集团公司与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等40多家城市媒体共同打造的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实施跨媒体和多终端的节目营销,已覆盖全国22个省市、近8亿用户。

广播媒体的全媒体探索,始于2010年8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开办的中国广播电视网络台(CIBN)。该台拥有61个传播语种、全业务媒体形态和新媒体国际传播平台。以“向世界介绍中国、向中国介绍世界、向世界报道世界”为宗旨,向全球受众提供综合信息服务。紧随其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于同年9月获准建立央广广播电视网络台,这是我国国家级网络广播电视台,是继中国网络电视台之后又一个以网络视听节目传播及互动服务为核心的全媒体播出机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是年年初还成功开办了中国第一份有声手机报,与之并行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则在获得 IPTV 牌照之后又于2010年初步建成了基于移动互联网、面向手持终端的英文信息平台――移动国际在线,大大拓展了自身的全媒体建构。

在中央级的广播电台带动下,全国地方广播电台也纷纷走上全媒体发展的道路。湖南人民广播电台着力打造全媒体直播室,集广播、网络、电视直播于一体,其直播节目通过光纤传输,由湖南电台交通频率、湖南移动电视、芒果广播网组成的全媒体进行传播。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在重大报道中将网站视频与手机视频同步直播,将广播音频内容配上记者采访的图文内容,实现多媒体传播。沈阳广播电视台还可在播出过程中实现全媒体的节目与受众互动,真正迈向统一的全平台、全媒体演播室,实现广播、电视、网络和手持终端平台的全覆盖播出。[17]

三、全媒体的未来发展思考

发展基础:全媒体的认知共识。全媒体转型,是未来传媒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同任何改革一样,全媒体的发展也必然会遇到各种思想障碍和阻力。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媒介观念的解放与调适,须首先从观念上改变以往的惯性思维,深刻理解全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与运行规律,寻求一种与时俱进的媒体发展道路。

发展保障:全媒体的制度建构。传媒发展离不开传媒规制,就我国的传媒规制而言,还没有形成与全媒体发展完全配套的一系列制度,这就要求必须对现有的相关传媒规制进行革新,尤其是要打破以往森严的媒介壁垒。这点可从国外借鉴中得到启示,如美国1996年修正并通过的新《电信法》,打破了以往传媒产业跨越不同媒体运营的限制,带来了美国综合性传媒集团的整合性飞速发展。

发展途径:全媒体的流程再造。中国全媒体的发展尚在摸索当中,尤其在全媒体的运作模式上,还没有形成一种成熟有效的模式。按照传统媒体的习惯和模式,很难适应全新的全媒体运营需求,这对于不同种类的媒体运作而言,需要一定时间的探索与磨合,找到适合自身全媒体化的具体运作方式。媒体的战略取向一般采取“媒体+平台”的建设模式,平台模式是对传统产业的颠覆性整体重构,它包括基础平台和应用平台。基础平台的任务是架构基础网络,不直接向最终用户提品和服务。而应用平台则依托基础平台,搭建各种功能或专业性的平台,开发应用服务产品,与传播终端用户直接连接。媒体在内容应用平台层面,通过提供一种支撑环境,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市场运作及利益分配机制,可为全媒体平台的良性运作提供保障。在这个基础之上,实施全媒体的流程再造,即实现“前端全媒体采集,后端流媒体制作,终端互动式体验”。

发展关键:全媒体的传播人才培养。中国传媒业正经历着一个急剧转型的时代,在这个以全媒体技术平台为依托、以多媒体报道为主要方式的后报业时代,全媒体记者成为不可替代的新闻传媒专业人才,也是传媒集团实现全媒体转型的关键。全媒体人才要求既能用手机对突发事件进行报道,又能为网站写稿、提供视频,还能为报纸写深度报道,为广播电视台做现场报道。全媒体记者强调媒体的交叉、专业的多能,而传统新闻传播学总是把记者泾渭分明地分为报纸、广电或网络新闻记者。为此,必须随着媒体对人才的新需求,探讨全媒体新闻记者、编辑人才的培养途径,使一线记者能实现从单一传播向多元传播的转型,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同时采集图文、视频和音频信息。

全媒体是媒介融合的一个特定阶段,全媒介进程所达到的最终效果就是真正的融合媒体,或称为“融媒体”,即真正实现多种媒介全方位的融合运行。融媒体状态绝不只是技术层面或业务层面的融合,还需媒体所有权的融合。“从媒介生态学角度看,融合媒介促进了传统传媒业的全面升级,也体现了传媒未来发展的必然走向”。全媒体转型作为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适应所有的新闻媒体,但全媒体建构并向融媒体过渡,一定是未来传媒发展不可漠视的重要课题。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学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研究》部分成果

(下转第76页)

(上接第54页)参考文献:

[1] 彭兰.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个关键变革[J].青年记者,2009(6).

[2] 刘小帅,张世福.3G 时代:传媒价值链的重构[J].网络传播,2009(7).

[3] 罗鑫.什么是“全媒体”[J].中国记者,2010(3).

[4] 郜书锴.全媒体:概念解析与理论重构[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4).

[5] 姚君喜,刘春娟.“全媒体”概念辨析[J].当代传播,2010(6).

[6] 陶智勇,蔡进.超文本、超媒体、多媒体概念的界定[J].今日电子,1997(9).

[7] 朱松林.富媒体:网络广告的新选择[J].传媒,2006(3).

[8] 王学成,来丰.论跨媒体联合[J].新闻大学,2002(1).

[9] 蔡雯,王学文.角度・视野・轨迹――试析有关“媒介融合”的研究[J].国际新闻界,2009(11).

[10] 刘延军.《沈阳日报》实现采编网络化管理一体化[J].中国传媒科技,2002(5).

[11] 郜书锴.全媒体记者:后报业时代的记者先锋[J].青年记者,2011(7).

[12] 郜书锴.视觉传播:融合新闻的转型与实践[J].现代视听,2008(8).

[13] 王立成.中国首家全媒体数字报在沈阳诞生[J].记者摇篮,2007(2).

[14] 蔡雯,刘国良.纸媒转型与全媒体流程再造――以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创建全媒体数字平台为例[J].今传媒,2009(5).

[15] 田勇.全媒体运营:报业转型的选择――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的全媒体实践[J].新闻与写作,2009(7).

[16] 曹轲,庄慎之,陈雨.南都全媒体集群构想[J].青年记者,2010(19).

[17] 莫克.沈阳广播电视台全媒体交互式实验室系统设计与实现[J].现代电视技术,2011(12).

篇3

关键词:新媒体;广播电视传媒;经营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媒体迅速崛起,导致广播电视传媒行业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冲击着传媒产业的发展。对于新媒体而言,其主要是在传统媒体发展的基础上而产生和l展,缺乏统一而完整的定义及概念,其表现形式相对丰富与多样,包括数字电视、博客和手机媒体等。新媒体的产生与发展威胁到传统广播电视的发展,如何在新媒体形式下开拓全新的经营模式,实现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是当前我国传统媒体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新媒体对广播电视传媒产生的影响

新媒体对广播电视传媒产生的影响,其具体表现在以下三点:一是影响广告发行。广告作为传媒行业中的重要成分,由于广告的性质大多为盈利性的商业广告,因此广告收入在传媒业总收入中占80%以上。相较于传统广播电视传媒的广告而言,新媒体的广告具有多样化和多元化特点,广告覆盖率更高,因此许多广告企业都开始采用选择新媒体形式进行广告发行;而广告是传统广播电视传媒收入的主要来源,这样会影响广播电视产业的经济收入,严重冲击传统广播电视传媒业的发展。在新媒体形式下,人们的行为方式与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新媒体的价值和发展潜力被投资者所了解与挖掘,使得广播电视传媒的广告收入不断下降。

二是受众减少。新媒体利用互联网、手机等高新科技信息技术作为信息的传播工具,使信息传播不再受时空的局限,确保传播的内容更为丰富和广泛,传播速度更快,这些都是传统广播电视所无法比拟的优势,能够获得群众的信任与依赖。当前90后受众群体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较高,多选择互联网来进行信息传递与互动,而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更为灵活、广泛和迅速,打破时空限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迎合90后群体的信息需求,这样则导致传统广播电视的受众群减少。

三是危及传统媒体地位。新媒体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电视、报纸与广播“三足鼎立”的局面,严重冲击着传统广播电视传媒的经营及发展,危及了广播电视媒体在传媒领域的地位。对于新媒体而言,其享有主流媒体之称,掌握大量的用户资料,具有先进的信息传递形式以及广泛的群众基础,能够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对信息的需求,在表现形式、资本和受众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是当前最为重要的媒体形式。可以说,新媒体的发展从根本上影响着传统的广播电视传媒,而且影响十分深远。

二、新媒体形式下广播电视传媒经营模式的构建策略

第一,积极借鉴国外传煤业的发展经验。国外发达国家的媒体发展时间较长,在传媒领域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基础,逐步朝着垄断性和高度商业化的方向发展。目前国外传媒经营模式多为盈利性的商业广告与传媒以及非营利性的广告,并从内容、技术和经济等层面给予支持,以产品的收视创作与衍生创作为着力点,积极打造产业链,以此实现传媒领域的最大化利润。因此我国的广播电视传媒业可以积极借鉴外国的发展经验,采用多元化的形式创新传媒的产业类型及产业结构,对跨国传媒产业加以开发,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需求,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来实现传媒行业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广播电视传媒业在争夺传媒受众时,需要保证传媒信息的可靠性与真实性,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传媒行业的发展,而不能以损害公众利益为代价而实现自身的最大化利润。

第二,加强技术与资源的融合。对于广播电视传媒而言,其垄断性资源就是频率与频道,主导产品则是广播电视节目。当前新媒体的发展使得广播电视传媒的受众减少,这就要求广播电视传媒加快与新媒体的融合及对接,对新媒体的资源加以合力开发,确保两者的优势互补,加强非线性传播与线性传播的完美融合,抢占发展契机。我国在构建广播电视传媒业的经营模式时,需要加强技术与资源的融合,将资源与技术相匹配,从而降低构建成本,保证经营模式的顺利构建,实现广播电视传媒业的良性发展。

第三,促进经济效用的提高。传统广播电视传媒业要想实现自身的发展,可以积极延伸与拓展价值链,对内部的资源加以优化整合,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用,从而促进经营模式作用的充分发挥,为经营模式的构建提供有力支撑。广播电视传媒业构建全新的经营模式时,需要严格遵循经济效用原则,以此产生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实现多元化的经验,促进生产经营成本的降低,实现广播电视传媒业的发展。

第四,满足发展的总体规划。当前由于广播电视传媒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经营模式,导致其总体的发展规划影响了业务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结合自身的资源等优势,积极调整总体的发展规划,使其与国家传媒的总体发展计划相符合,从而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

三、结束语

传媒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产业,是我国的“绿色产业”和“朝阳产业”,属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当前新媒体的发展给我国的广播电视传媒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危及到传统媒体的地位,影响广告发行,导致受众减少,急需构建科学有效的经营模式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广播电视传媒业在构建全新的经营模式时,需要积极借鉴国外传煤业的发展经验,加强技术与资源的融合,提高经济效用,满足发展的总体规划,针对受众需求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推动自身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静,胡美玲.新媒体形势下广播电视传媒的经营模式[J].新闻传播,2015(01):37-38.

[2]周慧敏.新媒体影响下的广播电视经营模式[J].管理观察,2014(09):172-173.

篇4

关键词:数字化;广播电视;节目制作

中图分类号:G22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883(2015)23-0030-01

在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数字化的推广应用基础上,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也呈现出了更加多样化的特点,使用的媒介方式逐渐增加,改善了原有的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与制作效率,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信息的快速收集以及信息处理程序的优化,对于有效信息的传递也更加便利。因此,在今后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中需要对数字化技术进行充分、科学的应用。

一、数字化环境对广播电视制作流程的影响

(一)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流程的构建更加灵活

在一些电视台的新闻网络节目中可以发现,在数字化的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中,新闻或者电视节目的构成元素如声音、图像、文字等都可以通过二进制的数字编辑形式实现编码、存储这几个步骤,所以不再受到时间、空间等方面的限制,在数字化环境下对媒体元素进行处理之后的声音、影像以及文字能够同时被多人、多次的进行使用。这种对信息资源的利用是多重的而且会起到很好的节约资源的效果,使得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更加自由、灵活,而且其对节目需要的资源的使用也更加方便获取,使用方式以及次数不再受到限制。通过数字化的形式对广播电视节目的各种信息素材进行处理,然后再使用计算机网络对其进行具体的编辑与制作,而且还能够使节目资源所具备的价值得到扩大,对节目资源进行随意的分割到最后都可以进行重组,进而产生一个完整的节目作品。这种方式的节目制作更加突出了非线性制作的特点,彻底的转变了原有的节目制作过程,增强了制作程序的多元化特性,使得许多新的概念的节目制作方式可以成为现实。

(二)数字化环境下广播电视节目实现了同步作业

在数字化环境下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改变了原有的直线型的编排方式,使得制造业中所应用的同步作业方式在广播电视领域也能进行运用,使得媒体制作形成同步作业。[1]在数字化的支持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编排、剪辑等过程可以根据具体的需要进行灵活的调整,提高节目制作的整体效率,也使得制作过程更加方便快捷。比如在戏剧节目的制作过程中,原有的工作步骤就是需要首先进行节目的策划与拍摄、剪辑,然后进行节目播出,制作过程比较单一和程序化,缺少灵活性,而且实际的制作程序也会受到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演员的档期、天气情况、摄影场地等,如果与节目拍摄的预期不相符就要更改节目计划改变行程,浪费节目制作成本。但是同步作业的方式就可以将策划、拍摄、剪辑等程序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存储,然后按照实际的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编排优化,使不同的工作步骤内容可以同时开展,突破资源限制的阻碍,还可以节省节目制作的时间。

二、数字化环境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发展策略

(一)解放思想,增强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创新意识

在实际的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创新的实践过程中,因为新闻策划人员在全局意识方面的缺乏,使其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存在思想过于保守、创新思维意识缺乏的问题。[2]所以,结合实际的情况,要想在数字化环境下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中加入相关的创新思维,首先,相应的节目制作人员就需要进行思想的解放,从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全局出发,与广播电视节目策划的基本特点及原则相结合,对广播电视内容事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调查,然后制定出一个完善的策划设计方案,而这一节目制作方案的实施需要同时在实现新闻事件宣传效果的过程中,受到受众的关注与喜爱。这样才能真正地落实相关节目策划的主体目标。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提升节目制作团队的创新能力,针对当前工作的实际需求,加强相关业务的培训教育,这样能很好地保证其思想得到不断地更新,实现与时俱进,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发挥出团队合作的创新力量,为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创新奠定牢固的基础。

(二)实现选题角度与途径、策划形式的创新

只有实现新闻选题角度的创新,才能够以新颖的题材来吸引受众的注意,进而实现新闻宣传的效果,在实际落实此项工作中,要求制作人员确保实现新闻事件的独特性。[3]在实际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选材中,要以自身独特的观察角度为着眼点,将全新的节目概念呈现在受众面前。另外,还要不断地增强报道途径的多元化,借助计算机网络平台与移动设备的客户端来增强广播电视节目的宣传的力度。例如,利用电脑、手机等,在微博、微信等平台进行信息的推广。并且,还可以通过专题报道的制作手段来提升广播电视节目的宣传效果,提高节目实际的影响力。计算机技术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领域的应用逐渐普及,而且在节目后期制作中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能够很大程度的提升节目制作的速度与效率。在广播电视节目的后期制作过程中,相关的计算机硬件的应用比较常见,相对于原来的节目制作平台,计算机在软件种类以及硬件性能等方面都具备优良的性能,在节目编辑中对一些配套软件进行应用可以降低节目制作的工作难度与强度,提升节目画面声音的精确性。

三、结束语

在数字化环境之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得到了更加深入的发展与进步,而且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与传播质量水平也得到了提升,取得了许多实际的成就,在原有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中加入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可以促进节目制作朝着多样化、灵活转换的方向发展,充分地利用数字化技术的价值,推动这一环境支持下的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质量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荆一嵘.数字化环境下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研究[D].复旦大学,2012.

[2]梁敏.数字化背景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分析[J].新闻传播,2014(12):48-49.

篇5

进入21世纪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让信息进入大爆炸时代,人们越来越关注网络信息,使网络成为信息快速传播的平台,网络媒体如雨后竹笋蓬勃发展。互联网是在纸媒之后而崛起的一种新的媒体介质,这种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而存在的媒体,不同于纸媒的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纸媒是传统媒体的代表,在信息技术发展的进程中,纸媒虽有其自身的优势,但在时间的洪流中逐渐的终将被网络的广播电视所取代。在网络时代电视广播越媒体来越不受关注,在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下,各种软件的开发更加有利于信息的传递这也就迫使广播与电视越来越淡出人们的视线。数字信号通过网络传输,将数据传送至任何想要到达的有网络的地方,与传统媒体有着很大的区别。传统媒体在如此巨大的挑战下,如果不能实施新的有效措施,其发展必将要收到限制,甚至被网络信息而取代。广播电视与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虽然不及网络传输的迅速,但也比纸媒传输快速,有一定的可发挥其功能的发展空间。

2广播电视的现状

2.1旧时代广播电视的发展。广播电视在20世纪是人们关心国家大事,了解世界形势以及知晓新奇事物的主要来源途径,曾一度被称为媒体传播的新生代,但是,在最近些年网络迅速席卷全球,信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直接将广播电视击垮。虽然,目前广播电视仍然存在,除了出行车辆对广播的需求还未衰减以外,电视也逐渐被网络数字电视所取代,在人生的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更多的使用率。传统的广播电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曾有其巅峰时期,在巅峰过后,必将是跌宕起伏的路程,在逐步发展成为弱势媒体的过程中,也相应的促进了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传统的信息新闻传播媒介,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它是一个高强度新闻的信息企业,它承载着很多年新闻的灵魂,而在多年运营的过程中,人们从来没有把广播电视当做是一种企业经营需要的宣传手段其实,真正的传播媒介都是一种宣传手段,而新闻的信息也是正是产业需要宣传的内容。而广播电视之所以能够在新闻行列站稳脚跟,必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存在,新闻文化宣传既是它的基础,又是它的前提。电视与广播又有很大的视觉上不同,直观上给人们生动形象的画面,这种激烈的角逐也激发了广播传媒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广播传媒在发生听众减少的前期就开始转变,现在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宣扬新闻信息,还涵盖了市政、汽车、交通等行业,给广播赋予了新的生命。2.2网络时代广播电视的发展现状。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加速了广播电视衰落的进程,因为广播电视已经不再拥有广大的听众与观众,人们逐渐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网络信息化上来,网络传媒在短时间内收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而传统的主流媒体的广播电视,作为其主要功能的宣传、教育与监督工作也已经逐渐的失去其价值,这是否意味着在网络信息的攻击下,传统媒体的发展空间受到了限制,传统媒体需要做出让步呢?那么,我国是否还会重视广播电视,大力主推电视广播的必行性呢?这些问题都关系到电视广播的发展前途,党和政府需要广播电视为其宣传教育,它是我国社会主义产业的基准。

3网络时代广播电视的挑战

在电子信息时代,一切物质都在网络化,而电视广播如果不能跟随潮流,可能就会在新的新闻媒介产生的同时逐渐走向没落。因此,广播电视必须要找出一条改革之路,走出泥潭,寻找新的发展途径。网络传媒与传统媒体不同,之所以能有那么高的访问量和点击量,首先说,投资的金额是有很大的差距的,高投入,高收益,这也不足为奇;然后,技术就一项不可或缺的功能,网络传媒通过高新技术开发的软件,再加上高效的宣传,高级设备,这些都给网络传媒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网络传媒的网站并不是以此投资,终生受益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软件和硬件设备也需要不断的走在科技前沿。所以说,网站建设是与资金投入息息相关的,而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没有股市做强大的资金后盾,发展受到了局限,在网络化的现代,电视广播必须将网络融入进来,通过改革,重新登上传媒的舞台。而资金与技术是在摆在发展面前的巨大的两大难题,如何在挑战面前站稳脚跟呢?

4网络时代广播电视的发展

网络时代,广播电视应该依靠自身的优势,主要包括丰富的内容品牌、大量的听众观众支持者以及专业工作人员等,如果能够再将网络媒介强大的技术支持以及强大的资金链融合进入传统媒体中来,将双向的优势合二为一,这种理智的必然选择必将能够为广播电视带来巨大的收视效益和价值效益。因为传统媒体的新闻资源来源广泛,又有工作人员明确的现场调查,通过在实际现场的拍照、录像和录音等真实记录,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给人民群众最真实的现场还原,这是网络媒体所欠缺的最重要的功能。网络媒体在不能完全自己采编、制作新闻的情况下,还需依靠传统媒体的内容、人力资源等成长。网络媒体现在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还将继续依托传统媒体而发展,因此,越来越多的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走上了合作之路。各种门户网站建设的基本思路似乎正在形成,即内容与经营并重。在“内容”与“经营”这对概念的关系中,内容是基础,经营是手段,网络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但不同的传播方式使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这是不能完全与技术手段相等同的。网络媒体虽然兼备报纸、广播和电视的诸多特长,却并不能将传统媒体的所有功能取而代之。从传统媒体的有限信息到网络媒体的海量存储,从传统媒体的单向传输到网络媒体的双向交流,从传统媒体的定时出版到网络媒体的随时更新,网络新闻传播与传统的新闻传播活动有着许多质的差别。互联网自身拥有的巨大功能决定了其将在信息传播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对新闻传媒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

5结论

总之,要把握好机遇,提高媒体的竞争能力,完善媒体网站的建设,寻求媒体之间各种方式的互动与合作,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双赢之路是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图谋更大发展的必然之路。可以预测,将有愈来愈多的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相约携手,而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如果能搭上网络发展的这趟快车,将会重新焕发出灿烂的青春,依然熠熠生辉!

作者:徐纯 单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参考文献

[1]马赫.媒介融合背景下突发事件网络新闻专题的编辑策划研究———新浪网关于云南鲁甸地震的新闻专题为例[J].品牌,2014(4).

[2]叶彤,栾慧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的意义与途径[J].新闻传播,2014(6).

[3]戴世富.新媒体时代电视媒体的发展策略[J].新闻界,2012(4).

篇6

关键词:媒体融合;广播电视新闻;人才培养

我国开始实施“三网融合”对现有媒体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充满了困难,使得全媒体融合仅仅停留在理想阶段,没能在实践中大展身手。新闻媒体作为社会和民众中的传播者,其地位不容忽视。近些年来主导民众生活的广播电视业发展迅速,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加强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成为了高校目前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一、媒体融合环境下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的新要求

在广播电视传媒业,媒体融合对它的冲击和改变体现在多方面:第一,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垄断特权被打破,广播电视新闻信源发生了改变。民众被动接受新闻的地位也变成了主动索取并且还可以参与到新闻信息的制作与传播过程中,传播的主体明显不同;第二,广播电视传播的方式由原来的单向直线传播变成了现在的双向循环传播,从以前传播机构对民众的传播变成了现在的多种媒体一对多、多对多的传播;第三,改变了传媒技术平台、传媒组织结构以及媒体的信息管理模式,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能够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媒体”型新闻传播人才。随着多种媒体的融合,以及传统媒体向数字化的过度,传媒之间的信息载体的差异正在逐渐缩小,甚至有趋同的现象。因此,具有跨媒体工作能力的新型新闻人才将成为未来广播电视新闻产业的首选。部分新闻工作者将不再仅仅是为了一个媒体部分进行服务,而是同时为多个媒体部门或者是信息的机构进行服务。记者所采集到的娱乐信息和新闻可以同时被多种媒体所使用,成为多个机构进行信息的素材。但是目前,能够达到这一标准的新闻人才极度匮乏,只有将更多的广播电视人才培养成“全媒体型”人才,才能满足如今传媒产业发展的需要。

(二)具备复合型媒体素质。传媒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但是高校对于传媒人才的培养却严重落后。根据传媒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其最需要的就是具备复合型媒体的高素质人才。深圳市融创天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以移动互联网平台服务与支撑为主要业务的大网络公司,其总经理就说过,对于网络传输行业,招收的员工必须要具备专业技术,但是对于媒体方面人才就需要有创新的意识,需要的新媒体人才更是必须要有创新的勇气,对待客户要能够引导其潜在的需求,随时捕捉客户心理动态,既要求招收的员工懂技术,又能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具备专业和创新的复合型人才。所谓的复合型媒体素质就是要具备传统广播电视新闻人员的采、写、编等专业技能,能够胜任节目策划、现场直接报道,对于栏目、频道的运营模式和新闻报道语态也能完全掌握的全面性人才。因此在对新媒体人才培养目标上就应该符合复合型人才的要求。高校必须要加强对媒介经营、视频传播以及国际双语新闻传播主题等多元化、带有前沿性和拓展性课程。

二、对新型人才进行培养的基本思路

(一)按社会需求调整专业方向和定位。从办学目的来讲,社会需求是专业定位和方向设置的主要依据。因而,办学院校为了适应媒体融合对广播电视传播人才的需求,应当自觉地调整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方向与定位。各行业类院校开办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应借助自身的学科优势,只有找准专业方向定位,才能办出特色。在专业方向定位和学科架构上,我们要树立新观念,开拓新思维,要有“大广播电视”的概念。有自主设置权的高校新闻院系可以根据传媒业界需求和社会需求来设置新专业及其方向。此外,各普通高校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学资源,进行跨院系、跨专业合作,注重文理交叉,实现优势互补。这样做更有利于复合型广播电视传播人才的培育。

(二)将媒体融合加入到教学内容当中。在媒体融合的新环境下,各专业的教学内容要进行根本上的创新和改进。在传统的教学理论知识中加入媒体体融合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对媒体融合环境下的专业形势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从而形成一个全新的教学体系。

(三)创建实践基地,全面增强学生能力。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领悟理论知识的真谛必须要通过实践才能获得。工作中将专业知识融会其中,既可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又可以在实践中体会知识的快乐。传统的实践教学只是表现在校内外实习,但是一般高校的实习时间都是比较集中和短暂,在理论教学中很难将其插入其中,所以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开设必要的实训课程,或者与企业合作,为在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让他们能够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真正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已经成为未来众多高校的发展趋势。

(四)强加师资队伍建设。对学生进行专业化培养需要有完善的教学体系,但最为关键的还是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于新闻传播类专业来说不可或缺的就是要建立一支专业化、多元化的教师队伍,进而提升教学质量。针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特殊性,高校可以聘请传媒行业专家或者传媒技术人员到学校对学生能够进行授课,通过他们对业界发展趋势的介绍提升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度;还可以让媒体专家参与到学生的课题或者项目当中,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业务水平;高校应该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增设实践环节,把教师的研究课题加入到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跟随教师共同进步。此外,学校可以培养教师,让其拥有广播电视新闻领域从业经验,成为双师型教师,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师资团队。

三、结束语

传媒市场的环境变化带来了人才需求的变化,新媒体冲击下的传媒产业给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工作带来的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作为培养传媒人才的高校应顺应市场变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传媒人才,推动传媒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大众传媒从体制上看主要起着过滤器和放大镜的作用,他们从社会上所获得的一切信息中选择他们愿意广为的内容。具体到广播电视传媒,这种起“过滤器”和“放大镜”作用的工作是由记者、编辑以及其他相关人员等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集体完成的,但其中编辑的地位最为突出,任务最为重要。编辑是广播电视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最后把关人。这种把关体现为一种信息过滤,即对源源不断的信息之流进行过滤。这之中不仅是要筛选出可以利用的报道,同时也要纠正中间的错误,包括思想政治错误和技术错误。所以,编辑把关作为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流程中防止各种差错连同新闻一起传播的最后机会,需要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更谨慎的作风,也必须了解广播电视新闻独特的规律和技术操作常识。这样才能保证受众收听、收看到的新闻节目是真实准确的。

2对广播电视新闻前期采编再加工

在编辑眼里,记者手中的成品只是他们工作的七点,是他们再加工的素材,而最后为观众所看到的完整的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才是编辑工作的产品。再加工就是指后面的“挖潜”和“整合”工作,找出报道中精彩的部分进行集中展示。这时,编辑的作用就从“过滤器”变成“放大镜”。最后,编辑还要将这些零散的报道按照既突出重点又兼顾平衡的原则有机的组织为一次完整的新闻节目,对众多的各类稿件进行合理编排以方便受众接受,使所有新闻的价值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可见,编辑的工作并非是消极被动的,而是拥有较大的创造性。

3表明电台、电视台的立场态度

无论哪种新闻媒体都无法避免它的阶级属性,任何新闻媒体总归属于某一阶级,为某一阶级利益服务的。而这就决定了新闻媒体在对社会现实进行观察、分析和报道时,总是带着或明或暗的主观倾向性。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代表电台、电视台发言,传达电台、电视台对各种社会问题的立场和态度。要想全面应对来自各方的竞争压力,适应不断发展的时代潮流,将以上四点任务完美的贯穿于编辑的日常工作中,就要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者的素质。随着电视事业的蓬勃发展,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的编辑素养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所以,新时代的广播电视编辑素养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突破:

4突破传统,扩展新闻认识领域

传统的新闻理念认为,电视新闻就是简单的报道最近正在发生的事情,但是这个概念却忽视了新闻的另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其趣味性和知识性。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知识的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开始懂得生活,享受生活。所以。人们对电视节目的要求也更加严格,无论是从类型上,还是质量上,人们都希望看到更多更新鲜的东西,而不单单是今天发生了什么。在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下,人们希望下班后是轻松而快乐的,电视就是一个很好的休闲娱乐方式。所以,趣味性和知识性的功能就能填补观众心里的空缺。传授知识和趣味性的功能与新闻传播信息的功能一点也不矛盾,这些功能正式二十一世纪电视新闻所需要的。电视不仅仅是大家的消息来源,更是观众的百科全书。

5改变风格,语言走向口语化

新时期电视新闻的语言风格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语言风格上求新求变。一改以前居高临下读新闻、念新闻的播音方式,而走向用生活化的通俗口语向观众说新闻的方式。电视新闻服务的口语化,不仅仅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也更容易让观众接受。

电视新闻编辑是一个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工作,编辑要在扎实的技术支持下对画面语言和有声语言进行艺术化的加工处理,是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以电视化的方式传达给观众。在广播电视的采制中,我们往往会受到许多经验和思维的束缚,但是新时期,尤其是在新媒体的冲击下,编辑人员必须要创新,将创新的理念和态度融入到节目的内容上,形式上。创新是永无止境的,广播电视的新闻编辑要不断的超越自我,勇于突破思维障碍,才能闯出一片天地。

7结语

篇8

关键词:新媒体;广播电视新闻;生存现状;发展策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信息的传播方式不断发生变化,从最初的报纸新闻,到后来的广播电视新闻,再到现今的网络媒体新闻。一定的传播方式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特征,传统的媒体只有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吸取新媒体的优点,方能在新型环境下求得生存。下面,笔者就具体谈谈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的生存与发展的有关问题。

1新媒体简要概述

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电视和广播等传统媒体而言的,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主要内容包括网络、手机媒体以及数字化电视等[1]。从其传播方式来看,它是指借助于互联网技术通过手机、电视和电脑向广大用户提供各种信息、娱乐服务的一种新型的传播形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应该将新媒体定义为数字化新媒体。通过比较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特点可以知道,新媒体的优势非常大,因而其市场占有率有逐年增高之势。相比于广播电视新闻等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的传播信息、提供娱乐服务的形式是非常丰富的,例如,通过社交软件可以实现与台下观众的实时互动等。而且,新媒体的传播渠道也比较多,各大主流网站的新闻网址,手机新闻客户端,微博,微信等。随着我国网络的覆盖率的逐年增加,一些中老年群众也开始通过新媒体获取其所需要的各种服务。

2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电视新闻的生存现状

2.1互动性不足

在广播电视新闻等传统媒体中,互动性不足是其较为显著的一个特征。这种情况在传播新闻信息上,表现的尤为明显。观众作为信息的接受一方,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很多观众对某个新闻有疑问,或者想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没有相关互动平台。不过,由于受到新媒体的影响,部分广播电视新闻也会采取某些互动的方法,例如,借助于微博、QQ等社交软件,将观众对节目的一些看法反馈给受众。但整体看来,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互动性是远远不够的。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机制所决定。就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形式来看,都是采取一点对多点,或者点对面的形式[2]。也就是说,一个信息源面对着大多数的受众,信息源的都是由广播电视新闻的主办人所决定。观众没有权利、也没有相应的渠道将自己的想法反馈给信息源的方,也不能与其他受众进行实时交流。但新媒体的传播机制是,一个信息源可以由无数的受众来分享,同时,受众又能将自己的观点、看法与信息源的方以及其他受众进行实时交流、讨论,因此,新媒体比较受广大人民群众的青睐。而广播电视新闻由于互动性不足,发展比较缓慢。

2.2时效性滞后

广播电视新闻存在的第二个问题,是时效性滞后。当然,所谓时效性滞后是相对于新媒体而言的,与以往的报纸新闻相比,广播电视新闻的时效性并不滞后。这种时效性方面的滞后,所引起的结果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新媒体作为获取信息的渠道。广播电视新闻等传统媒体面临着较大的生存压力。无论就综艺类节目,还是热点新闻、电影、电视剧等,广播电视新闻的播放时间都相对滞后。部分受众为了追求时尚,往往赶在第一时间获取一些娱乐资源,而且,随着新媒体对象的年轻化,时效性越来越为年轻的受众群体所关注。不能有效解决时效性滞后的问题,势必威胁到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生存与发展。

3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电视新闻的发展策略

3.1打造品牌

与手机、网络等新媒体相比,广播电视新闻等传统媒体有其自身的特点,广播电视新闻恰恰可以利用这些特点,来寻求自身的生存之道。新媒体虽然传播形式多样化,但由于参与的群体的层次不一,因而,新媒体的信息制作、娱乐共享不免显得粗糙,甚至出现低俗、恶搞的乱象[3]。但广播电视新闻恰恰可以避免这些问题,这一方面是由于广播电视新闻承担着一定的义务,它是一个国家的喉舌,必须在民众面前保持一个良好的形象;另一方面,由于广播电视新闻的信息、制作的节目都是经过精心安排的,因此,信息的准确性较高,且比较精致。广播电视新闻利用这个优势,推出一些强档节目,树立自身的完美形象,打造不同类型的品牌节目,逐渐赢得广大群众的喜爱。

3.2增加节目的互动性

首先,广播电视节目应在以往传播机制的基础上,建立一定的反馈机制。就是说,在播放某一节目的时间段内,推出相应的互动平台,例如QQ,手机彩信,微信等。受众在接受广播电视新闻信息的同时,能够及时将某一刻的想法反馈给广播电视节目。在节目的收尾环节,节目主持人可以就受众的相关问题、看法等,做出一定的回应。当然,也可以根据现实的情况,在广播电视节目的银屏下方直接以字幕的方式,向受众推送滚动的反馈信息,从而使得受众之间可以进行讨论交流。

3.3立足时效性

正如前文所述,越来越多的年轻朋友对节目、信息的时效性非常关注,因而,广播电视新闻可以根据受众的这个特点,将信息的传播立足于时效性的基础之上。例如,在篮球赛、足球赛方面,年轻人就非常喜欢观看直播比赛。部分年轻人为了看一场直播赛事,可以整晚不睡觉。不仅如此,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些中年人士也对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非常关注。因此,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来,节目的时效性越来越重要[4]。广播电视新闻应紧紧抓住这一媒体传播的特点,积极弥补自身的种种不足,使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3.4与互联网融合

从新媒体的发展路径可以知道,新媒体之所以能后来居上,离不开互联网平台的帮助。甚至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说,新媒体的崛起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紧密相关,没有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也就不可能有新媒体的出现。广播电视新闻等传统媒体理应顺势而为,积极与互联网企业展开各种合作项目,进而与互联网融合在一起。虽然在前面的几种策略中,广播电视新闻在一定程度上与互联网进行了联合,但这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能在日后的发展中,掌握主导权,广播电视新闻就必须与互联网融合起来。也就是说,借助于互联网的平台,来开展各种广播电视节目。在这种情况下,节目的时效性、互动性就能得到大大的改善。另外,由于广播电视新闻有品牌作为支撑,因此,其竞争力就会大大增强。

4结论

本文首先对新媒体作了简要的概述,之后,笔者对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的生存现状作了必要的分析,指出了其中两个问题:第一,互动性不足;第二,时效性滞后。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在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等传统媒体的发展策略:第一,打造品牌;第二,增加节目的互动性;第三,立足时效性;第四,与互联网融合。希望同归文章分析,能给读者带来些启发。

作者:郎慧 单位:呼伦贝尔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雷张豪.论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电视新闻的生存与发展[J].新闻研究导刊,2015(12):347-347.

[2]王崇彬.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改革途径[J].西部广播电视,2014(4):4.

篇9

传统电信网络以传输语音信号为主,广播电视网络则传输图像、声音信号,人们接入电信网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打电话,而接入广播电视网络是为了视听娱乐。随着技术进步,这种分工在许多国家发生变化,电信网络与广播电视网络之间曾经绝对的界线变得模糊。技术进步为生活带来便利,用户不满足于一个网络只有一种用途的情况,希望得到更多服务,满足特定需求;同时,网络终端的融合降低了操作的复杂度。并减少购买成本。随着网络技术发展和相关政策的推出,三网融合逐步成为网络发展的主流趋势,有必要加强三网融合的研究探讨。

2 三网融合发展现状概述

2.1 三网融合的概念

按时下的普遍观点,三网融合是指将电信网、计算机互联网、有线电视网的网络资源,通过优化配置、综合利用,建成全数字连接、宽带交换与传输业务高度集成、终端接口开放、智能化管理与控制的多媒体信息网络,向用户提供语音、数据、视频等多媒体信息服务。

虽然三网融合的概念在理论上并无争议,但国际上对其并无明确定义。三网融合是一个广义的、社会化的概念,不仅是技术和业务的概念,更是经济和社会的概念。三网融合在通信和信息技术进步的推动下,使网络和业务实现一体化。这种技术与业务融合的结果,势必推动市场融合,推动企业竞争和重组,从而冲破行业甚至国家的界限,与此同时,也将带动管理体制和政策法规的改革。三网融合,宣告以三大业务划分市场和行业的时代行将结束,为未来新的网络经济结构的发展创造必要条件。

2.2 我国三网融合的技术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三网融合的内在技术因素和外在需求因素基本成熟,“数字化使这种融合成为可能”,数字技术使电话、资料和图像等业务信息都可以采用统一的数码传输、交换和分配;光通信技术的发展为宽带图像和资料业务提供了必要的带宽和传输质量以及低成本;视频压缩技术的进步、全国性的宽带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给合作提供了技术层面的保证,消费者和运营商多方的需求推动了合作进程。在数字世界里信息与传输载体的关系变得不再密切,声音、图像和其他信息在形式上都是一样的,可以通过卫星传输、也可以通过有线传输、还可以通过互联网传输,业务分割的界限被打破了。电视频道不仅仅传送视频节目还可以传输节目背景信息和互联网信息供观众自主选择,它不再是传统的单向传播了,而是具有互联网的交互性。在这个融合过程中节目资源数字化是必须的,因为只有数字化的内容才可以在网络中无缝流动。在数字世界里一条信息可能有多个化身,从相同的数据中自然生成。数字化的内容只要创建一次,就可以在各个平台上传输。对影视媒体来说,一些有价值的节目内容与数据结合起来就可以以各式各样的包装、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市场和渠道被重复利用和销售,这将给影视媒体带来新的效益。因此,节目资源的数字化将是未来影视媒体与互联网融合再利用的关键环节。

3 三网融合体制构建与完善策略探讨

3.1 三网融合体制上的屏障分析

(1)融合业务划分

传统广播电视产业除了受到进入限制,更多是受内容的规制,出于公共利益原因,节目内容制作、发行、播出都会受到严格审查。电信产业的规制则更多地放在市场结构、企业行为方面,规制机构考虑的是如何通过调节市场结构、规范企业行为来促进市场竞争,提高运营效率。互联网传播的内容具有更强互动性,传播更广泛,作为一种新媒体,受到的是不太严格的内容控制。随着市场放开,新融合业务出现,如何划分这些业务就决定了对这些业务实施何种程度的规制措施。例如,通过电信网络传输的互联网电视业务(IPTV)究竟是该归广播电视部门管理,还是应该作为互联网上传输的数据来看待?如果对新出现的媒体、服务等施以严格控制,那么其发展速度必然受阻,消费者也就不能很快地分享到科技发展带来的好处;但任由其发展,也有可能产生泛滥的不良信息,给产业发展蒙上阴影。

(2)基础设施规制

对于网络中实体网络、设备、终端等基础设施的管理,也随着技术发展、环境的变化而出现了新的情况。在融合时一代,基础网络本质上是传输信号的载体,不论是广播电视网还是电信网都是如此。是仍然按照信息传输的载体不同,将网络等在不同部门进行规制?还是将基础网络与上层应用、服务纵向分离,把基础设施统一于一个部门,并采取一致的规则来管理?近期内将基础设施统一管理的可能性不大,因为现在各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差距较大,这不仅体现在技术特征上,也体现在地理分布、使用人群等方面。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一个周期长、更新慢的过程,可能需要数年、数十年的时间的发展,某些地区的网络建设才能达到信息化的要求、才能具有统一管理的基础。但从长远看,对功能相近的基础设施采取一致的规制规则更可以为市场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这是基础设施规制方式的发展方向。

3.2 三网融合体制完善策略与建议

(1)促进市场竞争

产业融合使原来相互隔离的市场也发生了融合,不同市场上的企业本身具有不同的竞争优势、一些在自己市场上具有强大势力的企业可以把其市场势力延伸到融合后的市场上。由于原来规制框架的限制,广播电视产业与电信产业及互联网产业是相互隔离的,特别是广播电视产业与电信产业。中国的电信改革已经进行了数年,电信企业的市场化运作程度明显高于广播电视企业。相比广播电视企业,电信企业的竞争优势强、市场生存能力高,更能适应激烈竞争。如果突然撤掉规制规则的保护,让这两类企业在市场上接触,很明显电信企业将占据优势,广播电视企业可能会败阵,这个对产业发展、社会稳定也会造成很大影响。由此,有些国家在规制改革时候,制定了不对称规制的规则,即在开放竞争初期,对广播电视企业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保护,限制市场竞争力强的电信企业进入广播电视产业,给予广播电视产业走向市场竞争二个缓冲期,然后再开放竞争,实行公平的规制政策。这是解决产业融合给市场带来冲击的一个良策,但是如何把握政策实施中不对称规制的力度及规则适用的时间需要谨慎考虑,否则这种政策就成了某种产业保护政策,不利于长期的产业发展、市场效率的提高。

(2)加速广电网络整合,建立国家级全业务运营商

试点第一阶段的政策倾斜对广电是十分有利的,如何抓住机遇、弥补自身不足,在下一阶段到来时能够有资本同电信产业竞争,是广电系统要考虑的问题。

具体来看,首先要统一广电网络运营主体,建立国家级企业化运作的广播电视网络传输公司,实现广播电视业务的统一化经营管理。成立广电系统的国家级全业务运营商,用以对抗电信业三大巨头,不仅能使广电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自由流通和共享,也能提升广电系统自身的竞争力。目前国内已有传言将成立国家级的广电运营商,由广电总局牵头,成立中国广播电视网络公司,对已经进行资本联合的广播电视有线网络运营机构,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积极探索既统一经营 管理、又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的合作模式。加速省网整合,至少实现一省一网一公司的建制,个别优势地区可以主动出击,进行电信业务的试水,为下一阶段的竞争打下基础。二是理顺广电网的内部管理体系,完善网络运营体制,通盘考虑广电网络的规划、标准、业务建设,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广电长期以来的割据状况,对未来快速竞争发展中的信息和资源的流通都形成了很大的阻碍,必须打破这种障碍。形成顺畅的运作机制,才能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三是以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采取资本联合和业务联合,充分发挥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雄厚的优势,完成全国广电网络体系整合,实现区域间互联互通,为构建技术先进、安全可靠、传输快速、覆盖广泛的现代广电传播体系奠定基础,基本实现合作发展、内容服务“一张网”的有线电视传播格局。

(3)设置合理的管理机构

在三网融合的产业背景下,规制机构也应作出调整。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为例,它作为电信产业与互联网产业的主要规制机构,下设通信发展司、电信管理局、通信保障局、无线电管理局等几个与电信产业相关的部门,同时还承担着推进工业化、组织拟订并实施部分高技术产业的规划、政策和标准本文等其他重大职责。该部门的设立与我国的工业化、信息化发展要求是离不开的。但有必要将电信产业、互联网产业的规制职能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分立出来,与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规制职能合并,形成一个规制机构对通信行业进行规制。建议规制机构的组织结构在考虑以上规制原则后设立;规制决策必须严格依据已经制订出的规则框架来执行,而且只能在需要时采取谨慎的规制措施。规制机构应该避免过度规制给企业创新带来影响,同时保证遵循确定的规制规则,这样才可以为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4 结语

篇10

一、媒介融合

1978年,著名未来学家尼克拉斯·尼葛洛庞蒂(Nicholas Negroponte)首次提出媒介融合的概念,并用三个相互交叠的圆圈勾勒出计算机、广播网和传统纸质媒体之间的交汇区域,认为这些相互关联与交融的领域,将代表媒介融合发展的空间与创新的前沿趋势。媒介融合包括以下几个特征:一是技术化与全能化,二是集约生产与全民写作,三是媒介融合的途径多样。

二、陕西广播电视台媒介融合的宏观背景和战略思路

1、“两台”合并的宏观背景

陕西电视台从2006年全面改革以来,全台范围内推出创新栏目9个,专业化频道的市场占有量得到突飞猛进的增长,如陕西家庭生活频道,西安地区全天收视排名前进七个位次,一举超越了原排名紧随的安徽卫视、江西卫视。2010年,全台平均收视率提升5%,使广告收益保持了每年30%的增长速度,形成了以陕西第一频道、陕西都市青春频道、陕西家庭生活频道、陕西影视娱乐频道为代表的立体式强势频道格局。①

2、“两台”合并的战略思路

陕西广播电视台台长、党委书记王广群同志在全台第一次干部职工大会的讲话中指出,“这次改革面临两大任务:一是要实现两台有机合并,资源有效整合。既要保证两台整合平稳顺利,还要确保合出积极性。二是要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种种弊端,解放生产力、调动积极性,加快发展的步伐。”

陕西广播电视台将成为集广播、电视、新媒体与其他上下游相关媒介于一身的现代传媒航母。实现其健康快速发展的战略思路,必然是在两台有机合并、资源有效整合基础之上,实现对(广播电视)节目生产、新闻业务、广告业务、技术业务、综合职能业务等几条主线科学协调、有效协同的战略集群作战思路。

2012年的陕西广播电视台,成为全国省级广播电视台改革中的一个亮点。作为省级主流广播电视传媒机构,其改革必然是在坚持政治属性和社会责任前提下的内部管理体制机制升级改造。其核心价值是在现有的内外部环境下,通过构建最科学先进的内部生产关系,实现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传媒生产力、竞争力的战略目标。

三、陕西广播电视台应对媒介融合的对策

从整体来说,电视行业在应对媒介融合时,首先要意识到的是自己曾经的不足,做到扬长避短,真正领略内容取胜的含义。现阶段,媒体融合不但没有减少电视频道的播出量,反而让电脑、手机等新媒体终端成为电视节目的播出平台,从而对电视内容的消费数量急剧增加。电视台长期以来是电视节目的主要生产商,在内容制作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其他任何媒介所不具备的,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在做大做强“内容”上下功夫。其次,长期以来,传统体制下,广播、电视、网络三者独立运营,其天然具有的产业协同没有得到发挥。要充分利用新一轮广电体制改革,推动电视与广播、电视与网络的两台合并,台网一体改革,最大限度实现三者之间的协同效应,以提升电视业的全产业链竞争优势。最后,在管理上,在落实国家的期望和正确的方式下,进行体制改革,做到真正企业化管理。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和陕西电视台合并重组是通过以下方式逐步落实政策,跟上媒介融合的步伐。

1、应对新媒介环境,强化融合发展理念

在“两台”合并定位的问题上,加入了在新媒体崛起、传统媒体竞争加剧环境下的全媒介整合发展的探索实践。

新闻中心打造广播与电视同时覆盖的强势新闻平台,在内部架构上与国际成熟新闻机构进行接轨;都市青春频道联合开发搜视快报“橙频道”、下辖FM99.9频率,做强都市类媒资内容,保持和强化其作为强势地面频道的发展态势;文艺部兼容文艺频道和戏曲广播,在以秦腔为重要题材的节目资源中,实现广播与电视的优势互补;网络广播电视台在完成广播、电视类节目的网络呈现基础上,进行适应新媒体产业化方向的改革,联手本省门户新闻网站(西部网)实现自我品牌的塑造升级;“两个卫视”在公司化管理的体制运行中,积极进行与新媒介的创新性对接,着力扩大品牌的创新力和影响力。陕西广播电视台融全媒体于一身的战略集群发展局面,在以内部企业化管理体制和以频率、频道为主体的发展竞争中得到良好呈现。

2、做实新闻,强化新闻立台理念

喻国明认为,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深水区”,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新闻在整个社会传播中唱主角的中心地位会越来越得到强化。新闻立台仍将是未来相当一段时期整个广播电视构建影响力的“第一高地”。

“两台”合并后,台里成立新闻中心,从内设建制、干部配备、考核指标等多个方面,为做强做实新闻类节目,搭建极具操作性与前瞻性的可持续发展平台。新闻中心下设9个部门和11个(驻市)记者站;将新闻广播、陕广新闻、新闻综合频道划归新闻中心管理;对新闻中心的考核,社会效益第一,兼顾经营收入和利润。随着处级干部的聘任到岗和科组级干部、职工竞聘工作的结束,陕西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内部工作全面展开,11个记者站陆续建成挂牌,使新闻报道半径辐射至全省各地的最基层;省党代会专题报道、党的十北京报道等强势深度新闻专题节目,凸显出了陕西台作为本省强势新闻单位的新实力与新形象,新闻节目的原创性、丰富性、权威性切实得到加强。

3、突破体制束缚,推进企业化管理理念

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是陕西台加速建设全国省级一流媒体的基本制度保障,也是陕西台这次系统性改革的重中之重。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在国有事业单位性质 不变的大体制下,在内部全面推行企业化管理体制,同时建立与企业化管理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循此精神,全台所有频率和地面频道(除新闻中心外)内部推行企业化管理。

内部企业化(公司化)管理体制、机制的主要内容是追求效益、独立核算、目标考核、责权利统一、权力下放,转变领导方式和管理方式。新的管理体制、机制核心是破除体制机制弊端,让节目、经营一线有责、有权、有利,使他们面对市场竞争能够迅速反应和调整,拓展他们的创新空间,激活节目、经营一线的发展活力和动力。台对频率、频道的考核主要是三项:一是舆论引导,二是目标任务,三是遵守法纪。台管理职能部门要实现管理方式的转变,简政放权,发挥好管理职能、协调职能、监督职能和服务职能。

4、嵌入式合作,强化广告强台理念

在《关于两台整合及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决定》中,全台广告经营实行统一管理,一体经营的运行体制和经营人员派驻制的措施。广告强台是陕西台打造一流大台强台的基本理念,这一理念要得到可持续性继承发展,就必须摒弃广告或节目一支独大、片面追求的狭隘思维,建立节目、广告统筹兼顾、效益最优化的制度性保障。

广告经营总公司制定的有关价格政策须规范、透明,实现了频率、频道对各自广告任务实际情况全面了解和有效掌控,进而增强节目与广告之间的更深层次互信互利合作。

5、打通技术壁垒,强化系统性技术保障理念

台广播电视业务的迅速发展,对技术保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术部门实行中心制管理。台技术中心是全台技术运行的领导机构,负责全台技术系统运行的指挥、协调、调度、监测、考评、培训、分配。技术中心管理播出部、制作部、发射部、网络部、地球站。技术部门推行岗位目标责任制,主要考核安全播出、技术质量、服务质量、设备维护及日常管理。

确立中心制管理体制,对全台技术部门进行系统性整合打造,确保了全台技术工作在安全播出的前提下,加速推进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目标建设,为全台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及时可靠的技术保障。

结语

陕西电视台作为省级电视台的代表之一,在这一次的合并重组既响应国家政策向集约经营和提高质量努力,又结合了自身的发展情况和可利用的资源进行了组合创新,对其体制改革做到明确的说明和切实的实施,向着规模运作调整,以达到促进跨地区发展和多媒体经营,提高产业集中度的目的。应当看到,今后主导中国新闻信息市场格局的不再是一个个单立的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而是新闻集团,主导新闻信息市场格局的主要媒介正由传统媒介向新闻集团转移。最后,新闻办台这一理念没有错,但是需要加深对其的认识。媒介融合下,新闻信息产品构成将发生重要变化;经济、科技、娱乐类新闻信息产品既是受众的主要需求,又是中国新闻集团与国外传媒集团竞争的焦点;对经济、科技新闻信息的分析与判断成为主要新闻产品之一;对经济、科技新闻的分析、判断能力更成为决定一个新闻媒介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所以加强此类新闻的报道力度和深度既搭上媒介融合这班快车,又能应对其中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