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3-12-15 17:29: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语文课心得体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语文课心得体会

篇1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 文化传承 改革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只有蕴含民族特色的优秀文化,才具有世界意义。这不是固步自封,而是在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下推动文化发展应遵循的原则。只有立足于传统,吸收外来有益成果,民族文化才能彰显其独特魅力,更加欣欣向荣。然而当代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却缺乏深刻的认知,往往忽视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民族精神的传承。与英语四级、六级考试用书相比,中国的四大文学名著并没有成为必须要读的书;三分之二的大学生对民族精神的概念内涵只了解一点;三分之一的学生竟不知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还有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在网络时代,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用语对汉语学习造成了极大的干扰。这些都说明当代的大学生们对传统文化认识不足、兴趣不浓、传统文化意识淡薄,因此大学语文课必须加强文化传承功能,重视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母语素养和人文精神。

众所周知,相对于大学教育的其他学科,大学语文在传承、传播传统文化方面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是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在国外,各国都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国家生存、发展的基础工作,非常重视民族精神的文化滋润,力图从弘扬民族文化中培育民族精神。例如美国,新生一年级必须学习一年的本国语言,学习本国的文学名著。当代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说过:“母语教育绝不是识多少字,背多少词,做多少练习,写几篇文章,而是在引导学生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受到民族文化的教育,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民族情结的感染。”近年来,在国内,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大学语文在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传播中的作用,但是在各个学校、教育工作者、学生各方面还存在着重视程度不足的情况。

学校方面,目前许多学校还只是将大学语文设为选修课,或不开设大学语文课,即使开课,总共也不过三十几个学时,要不然以节省资源为借口,将200-300名学生塞进同一课堂。在教师方面,各高校从事大学语文公共基础课教学的师资队伍极不稳定,水平参差不齐。在课程定位方面,有些把ZHC测试和大学语文教学互相贯通;有些侧重写作;有些侧重文学史;有些想要古今中外、听说读写面面俱到,最终导致教学目的任务的含混不清。在教学内容方面,部分教材内容与初高中内容重复,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从学生方面看,当前就业压力大,大部分学生“重理轻文”、“重外轻文”,把重心放到考试上面,以取得五花八门的等级证书,想要迅速掌握一技之长,为将来的就业提高核心竞争力。这正是说明了当前学生学习的实用性目的十分明确,但由此也出现了求学意向上功利色彩过于浓厚的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忽视精神对实践的推动作用。实用主义成为现代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是否有用、是否可以直接看到实效,是否对学生就业有直接帮助成了教育选择的尺寸,因而导致了人的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的严重失衡。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学生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培养个人的文化修养,使得学校把知识教育放在第一位,导致教书与育人相割裂。但是我们要知道传统文化蕴涵着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繁衍、发展和统一的精神纽带,是每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中国的科学院院士、著名的机械工程专家杨叔子说:“人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会一打就垮;没有人文精神、民族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会不打自垮。”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大学语文的文化传承功能,将大学语文课定位为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播课程,定位为必修课,同时增加教学时数,这既是其自身的性质和功能所决定的,也是当代教育的实际需求所决定的。当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适当增开选修课,例如写作课、汉语能力课、文选课等,辅助以人文精神熏陶、人格素质培养为首要任务的大学语文课。

教学内容要注重联系当下实际,像《百家讲坛》讲文史题材一样善于联系古今,用当今的流行语和事例来比拟古代的事例。大学语文中选取的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品,对民族文化传统具有传递和保存的作用,为此我们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引导学生对经典文学名著的阅读和赏析学习,在品味语言文字的美感中,更深刻地接触中华民族文化,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的优良历史文化传统,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尤其是要重点分析能够体现高尚理想、健全人格和积极向上精神,深刻反映历史和社会现实生活中人们所密切关注的篇目,使得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辩论、批判继承和借鉴前人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成果,感受其中蕴含的真挚感情、智慧理性、审美意境等内容,从而促成其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

在教学时间少、授课对象众多的现实条件制约下,教师还要有意增加与学生接触和交流的机会,可以考虑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尽快建立网络交流的平台,把单项的授课,变成双向的网络交流,打破课上课下的界限,在网络中实现师生充分的讨论和互动。

在授课方式上也要做到不断翻新,使用讨论形式、辩论会形式、报告会形式等新形式。学生在课前分组对一些专题查找资料和讨论,小组内鼓励学生大胆表达,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交流,课后形成发言稿和心得体会。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实现由掌握知识向发展能力的转化,也有利于学生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与此相应,考试的方式也可以采用闭卷、开卷或论文彼此相结合的灵活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