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的重要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15 17:29: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自主创新的重要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Abstract: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teaching should be based on social demand. Combined with industry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the college should strengthe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system, effectively raise student's innovation quality, establish the students' innovation idea and strengthen their innovation ability, so as to cultivate qualified innovative talents.
关键词: 制药工程;教学;自主创新
Key words: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teaching;independent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4-0265-02
0 引言
制药工程为化工与制药类专业,是教育部于1998年才开始在高校首次组建的新兴专业,目的是培养大量既擅长工程与管理、又精通制药技术的综合性人才,以满足国内医药工业快速发展的人才需求。至今,在短短的十几年内,全国已近200多所高校开设该专业。制药工程专业以药学、化学、工程学及生物技术为基础,并且是在上述专业技术的交叉领域形成的新兴学科,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制药工程专业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自主创新及实践能力,而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教育领域共a同面对的一大难题。本文重点就制药工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素质进行阐释。
1 制药工程专业特点
由于制药工程专业是各大技术领域的交叉学科,因此该专业的教学内容应主要包括以下课程:①与药物有关的专业基础课:如药理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微生物学及生物化学等;②化学类基础课:如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等;③化工类基础课:如化工原理、化工设备机械、化工制图、化工热力学、电工电子学、化工仪表以及自动化等,以上所述的仅是专业基础课程,掌握这些基础课程后还要根据制药工艺开设专业方向课程。整个制药过程包括原料、原料的预处理、反应与分离获得原料药、利用各种工艺制成制剂而最终获得药物,因此,根据药物的生产过程,制药工程专业应开设制药工程设计、生物工程、化学反应工程、制药分离工程、制药工艺学、制剂工程等课程,而这些也只是该专业的主要重点课程。由于制药工程涉及的领域较广,需要与多种学科结合并综合运用才能达到专业要求,所以,教学过程中还应开设波谱解析与应用、仪器分析、药物分析、药剂学、GMP、药事管理及法规、三废处理技术等大量课程。教学过程中,在突出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的同时,还应注重不同课程间的知识渗透与结合。
2 专业方向的体现
制药工程专业可分为生物制药、中药制药及化学制药三个专业方向,总体教学时应有意识淡化专业方向,而对于个体要充分体现专业方向。也就是说,教学时对于核心课程的设置及实践课程的安排,应要求所有学生完成和掌握,不存在专业方向的问题,不同专业方向的核心课程应一致;而对于每位学生而言,他们都会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爱好而有秘书的研究方向,教学时应考虑为个体专业研究方向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可向学生开设各种专方向的选修课,例如:对于化学制药专业方向,可开设药用高分子材料、有机反应机理、药物合成反应等课程;对于生物制药专业方向,可开设细胞生物学、免疫学、发酵工程、分子生物学及生物工程等课程;对于中药制药专业方向,可开设中药学、药用植物与生药学等课程。
3 自主创新素质的培养
3.1 自主创新素质培养是高等人才教育的关键 培养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等人才是我国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战略核心,是早日实现中国梦的关键。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富强的关键是人才的培养,大学是培养高科技综合性人才的关键时期,因此,大学生自主创新素质的培养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在校大学生已经积累了大量知识,具有较高的认知能力,并且他们思维活跃、热情向上、勤奋肯学、求知欲强、兴趣广泛,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具备发挥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和条件,是人生各方面发展的最佳时期,能够快速适应自主创新素质教育。因此,在高等教育阶段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正是时候,也最为有效。
3.2 自主创新素质教育现状有待改善 自主创新素质是指由自主创新精神、自主创新意识及自主创新能力最终形成自主创新行为的整个过程。自主创新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全面的专业知识、浓厚的创新意识、丰富的科学实践、科技综合与善于创新的能力、富有的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坚强的意志、创新的勇气、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及强烈的好奇心等。然而如今的大学生在自主创新意识方面与现实的实践行为能力存在很大差距,很多大学生虽然拥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在主动参与科技创新培养方面具有较强的行为动机与行动倾向,大多强烈希望提高自身的创新素质,然而当有机会参与实践活动时却缺少必要的积极性,懒于或不屑于参与实践活动,部分学生虽然开始时热情高涨,但由于毅力较差而不能持之以恒。特别是新一代大学生深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及自身特有的个性特征,成长经历相对单一,阅历并不丰富,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我开发能力,创新实践贫瘠,从而阻碍了创新素质的培养。这更进一步造成他们知识面较窄,思维方式比较单一,学科间的交叉点不能融会贯通,不能全面、灵活地思考和看待问题,他们在长时间的被动学习环境中早已习以为惯,创新意识极其淡薄。高校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专业性,倘若只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大学生缺乏深入实践,不但起不到有效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素质的效果,就连基础的专业理论知识也不能融会贯通,出现知识“消化不良”的现象。
3.3 制药工程教学中自主创新素质培养是时展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而目前医药工业发展迅速,随着新版GMP的实施,大多数制药企业进行了改造或扩建,通过消化、吸收和革新,提高了我国制药工业技术和装备的整体水平,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如生产工艺技术落后、制药设备陈旧、制药工程技术力量十分薄弱等。医药生产企业想在市场中生存,必须增强实力,形成规模经济,重视技术革新和新产品研制开发。因此,缺乏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制药工程专业技术人才是制药业面临的严峻现实。
制药工程大学课程包含了学生的各项专业基本技能、理解能力、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的培养,专业知识及基础理论的培养,生产设备、工艺流程及工艺操作技能的培养,操作和使用各种仪表、仪器能力的培养等。但由于湖南科技职业学院是普通中医院校,在校学生的工科理论知识比较薄弱,再加上实训教学资源相对缺乏,实验室不能完全代替工业化生产进行实训教学,教学效果还不理想。因此,中医院校如何克服各种现实困难,培养出拥有自主创新素质综合性人才,是急需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4 结语
教育的根本在于为社会输送符合社会现状和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制药工程教学应从社会需求出发,结合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加强教学制度改革,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素质,树立学生的创新观念,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出合格的创新型社会人才。
参考文献:
[1]申利群,夏璐,许海棠,杨立芳.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和内容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1(05).
[2]胡桂香.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1(27).
篇2
关键词: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因素;作用机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非常迅速,总规模已经位居全球第4位,在国际上的比较优势非常明显。作为过去几十年我国综合国力提高的主要标志,制造业的全面发展和优化升级使得我国已经初步确立了“制造大国”的地位,并为实现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怎样将我国制造业提上更高的层次就成了我们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而制造业企业的自主创新就是实现这一提高的主要路径。只有真正掌握自主创新动力的作用机理,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我国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因素分析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在此把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因素分为企业内部动力因素和企业外部动力因素。
1.内部动力因素。内部动力因素主要包括:企业利益、企业家精神、企业内部激励、企业文化和企业创新能力。其中,企业利益驱动力起着重要的核心和枢纽作用。
(1)企业利益。企业利益即为制造业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内在需求。一个企业具有强大的内在经济动因,才具备活力和竞争力。这种动因一般是对经济利益的追求,经济动因越大,利润也越大,表明它的经济收益也越高,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越符合市场需要。努力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降低成本,提高收益,不断提升的企业经济目标,成为产业集群持续创新的内在根本动力。
(2)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是一个制造业企业灵魂的体现,也是自主创新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企业家是企业自主创新的组织者,是企业自主创新的最终负责人。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决定了一个企业怎样发掘需求、把握创新时机,如何制定创新日标,怎样筹集资源等等。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强烈,企业自主创新过程的启动就会很快,运行速度也较高。良好的企业家素质决定了企业家的创新激情,是企业自主创新成功的有力保证和坚实基础。
(3)企业内部激励。企业内部激励即为制造业企业内部对于自主创新的行为进行物质或者精神的鼓励。提倡创新并辅以适当的奖励,对创新者是一种鼓励,对还没有创新者则是一种引导和刺激,而适当的刺激与引导能够激发人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向勇于创新和善于创新的方向努力。这样可以促进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在这样积极的氛围中,使得员工容易接纳和认同新的观念,是制造业企业的发展创新中不可或缺的一项。
(4)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个有利于观念创新的制造业企业内部文化环境。一个人不能凭空创造出新东西,必须有一个环境,这个环境给他提供文化熏陶以及各种刺激。企业必须对沉淀在员工心灵深处的传统文化影响加以分析甄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更新员工的思想观念。良好的企业文化、先进创新观念才是能够推动自主创新的内部环境。
(5)企业创新能力。企业创新能力即为企业内部能够承受的研发支出等的能力。在制造业企业盈利较高时,会有部分的资金用于以后的发展与创新,这对于企业的自主创新是很大的一个推动力,但同时,在一定情况下也会制约企业的自主创新,是一把双棱剑。
2.外部动力因素。外部动力因素主要分为:科学技术推力,市场需求拉力,市场竞争压力,政府支持力。各动力因素在不同方面促进制造业企业的自主创新。
(1)科学技术推力。科学技术理论的发展对于制造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起到了一种推动作用。这种推进作用表现在革命性的基本原理的发现会导致技术的根本性的变革,重大的理论技术范式化之后会引发一系列的技术创新。具体来说,新的工艺是以新的理论为基础的,而这些新的原理和理论,都是由基础科学的研究生成的。基础研究经过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获得成果,通过制造业企业的创造,创新活动使其商品化推向市场从而推动企业的自主创新。
(2)市场需求拉力。市场是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交换关系的总和,是企业自主创新得以实现的最终场所。而市场需求则是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动力源泉,是自主创新活动的起点。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为企业提供了自主创新的机会和诱因。当市场需求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形成一定规模时,会直接影响企业产品的销售和收入水平,并引导企业根据市场导向开展自主创新活动,从而形成对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拉动和激励。
(3)市场竞争压力。市场竞争的压力使得企业产生危机感,可以促进企业的自身发展,从而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在市场经济日益成熟的今天,能主动发现市场盲点的企业比面临市场竞争的企业少得多,所以市场的竞争使得各企业聚焦于自主创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为了生存与发展,为自己的产品打开销路,提高市场占有率,就必须积极高效地进行自主创新。
(4)政府支持力。虽然市场机制直接推动了创新,但它在某些领域却会出现市场失灵。高技术产业资本投资,对产业或整个社会有重要意义的活动领域,基础研究和一些应用研究,这都需要政府的支持。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可以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愿望,并能为企业自主创新创造条件。
二、我国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因素作用机理
己有研究表明,自主创新活动不是一个偶然的单因素决定过程,而是由内、外部多种动力因素相互作用所决定的、具有一定自组织性的系统动力过程(具体如图1所示)。
在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的过程中,促使企业自主创新的各种动力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它们构成内部动力系统和外部动力系统两个子系统,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一个较大的系统。同时,系统与系统之间不是相互封闭的,而是开放的。
1.内部动力系统。内部动力系统是由内部动力因素(企业利益、企业家精神、企业内部激励、企业文化和企业创新能力)共同作用形成的,各内部动力因素之间还有着相互促进的作用。内部动力系统对于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活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内部动力系统中的企业利益是企业自主创新最核心的驱动力,也是诱发企业自主创新的最原始动力。而内部动力系统中,首要的因素还有企业家的自主创新精神及意识,这对于企业的决策有巨大的影响力。显然,企业的自主创新并不仅仅是企业家单独驱动的。员工,尤其是知识型员工,有很强烈的成功欲望,他们乐于创新,是自主创新的中坚。所以,在企业自主创新的内部动力系统中,理所当然地应当考虑对员工自主创新精神的内部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规模、水平、重点以及方式一般由其价值导向决定,企业创新文化在企业自主创新内部动力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企业的价值导向,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行为方式。最后,企业创新能力是实现这一切的物质基础,起到了整合各动力因素的作用。
2.外部动力系统。外部动力系统是由外部动力因素(科学技术推力,市场需求拉力,市场竞争压力,政府支持力)共同作用形成的,各外部动力因素相互影响。企业自主创新内部动力系统各项因素的形成、发展,需要外部动力系统提供基础条件和机遇。所以,这对于企业自主创新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科学技术的推动是促使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重要动力因素,新科学理论通常能够诱发企业家去组织创新活动,并将创新成果投入商业化运营获得利润。这会产生市场需求,并改变市场分割情况。市场需求向企业提出了创新的要求、创新思路和创新机会,企业只有不断满足社会的需求、制定创新战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获取超额利润。竞争的存在也会迫使企业进行创新,只有走在市场的前方才能获得竞争优势,于是产生了“科技发展——社会需求——良性竞争”这样的良性循环。政府的支持形成了创新系统,这可以为企业提供自主创新所需的知识储备和人员储备,企业自主创新所必需的创新资金,基础研究成果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成果,这是企业自主创新必不可少的基3.内、外部动力系统的协作。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外部动力系统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协作,共同形成了一个大的自主创新动力系统,为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服务。外部动力系统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大环境因素,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内部动力系统。一般来说,内因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外因总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自主创新的内、外部动力系统也符合这一规律,外部动力因素是通过诱导、唤起、驱动等方式,最终转化为创新的内在动力进而影响到企业的自主创新。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将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因素的作用机理概括简单概括一下。在外部环境动力因素的作用下,来自于科学技术的推动力、来自于市场的需求拉力和竞争压力以及政府支持力,这些外部动力因素都将直接或间接地转化为企业利益的驱动力,成为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源泉。企业家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会启动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这还会通过企业文化的辐射作用和企业内部激励机制的吸引力间接驱动员工从事自主创新活动,实现员工的价值。企业创新能力最终保障着企业自主创新活动能够顺利进行,而成功的自主创新活动又反作用于市场、科技、政府这些大环境,继而引发出新一轮更高层次的创新需求。这就是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源泉的运行机理。
参考文献:
1.甄翠敏,丁日佳.实现我国产业集群持续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商场现代化,2006,(12):238-239.
2.吴芸.观念创新是企业创新的内在动力.现代管理科学,2002,(11):63-64.
3.张淑芬,宗刚.熵思想下的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模型探讨.工业技术经济,2008,(1):97-99.
4.许箫迪,王子龙.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科技与管理,2003,(5):131-133.
5.陈铁军,吴添祖.浙江民营科技型企业创新动力和创新障碍分析.软科学,2002,(6):61-63.
6.苏金明,马小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通用模式研究.企业活力,2007,(7):72-73.
7.孙冰.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机制研究.软科学,2007,(3):104-107.
8.闫俊强.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模型构建.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7,(3):16-18.
篇3
关键词:自主创新;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路径
一、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意义
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强弱不仅事关企业的自身命运,也直接关系到国家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
1.自主创新是关系企业前途命运的大战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做大做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创新型企业的根本,关系着企业的前途命运。企业要做大、做强,在市场竞争中求得长远发展,就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研发出用户满意并且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自主创新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正确选择。自主创新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决定性因素。经济效益的好坏是企业能否在市场中生存的根本所在,它决定着企业的成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是加强自主创新,通过技术创新,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降低成本,从而获取高额利润。
3.自主创新是企业提高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强大支撑。企业是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主体。加强企业自主创新,不仅是保持企业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而且也是增强我国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举措。企业培育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适应复杂的国际环境变化和竞争需要,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从而不断的发展壮大,是企业持续发展战略的重点。
二、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
1.企业创新型人才缺乏。创新型人才是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和源泉,决定着企业未来的命脉。目前,我国企业人才规模已经超过6000万人,但是,高层次人才十分短缺,更缺乏参入国际竞争的领军人物,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技术水平不高,不能研发市场需求的新品种,尤其是有较高技术含量的高端产品;二是新产品研发的速度滞后于市场的需求,没有技术储备。
2.投入创新资金不够。企业进行自主创新,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经费。企业自主创新的两个最重要环节是技术研发和成果的产业化,这两个环节都需要资金的高投入。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科技投入仍有很大的差距,我国的多数企业,用于技术创新的费用,远远达不到应有的标准。其主要原因包括:创新意识不强;企业资金不足;缺少规范的融资制度;企业进行创新的外部环境不够令人满意;自主创新本身的风险因素,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等。
3.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不足。由于现代企业制度不够规范,一些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产权清晰的市场竞争主体和法人实体,也没有形成创新机制。由于受传统经济体制和思维模式的影响,一些国有企业经营者墨守成规,观念落后,排斥创新,惧怕风险,以致企业不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成员对企业变革的信心和支持降低,甚至抵制创新。
4.自主创新的环境不够优良。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既是市场的主体,也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主体。目前,企业自主创新的环境不够优良主要表现在:没有一部有关国家创新体系和企业自主创新的基本法,不能适应自主创新活动对法律的需求;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存在很多制度真空;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不够完善,可操作性差;国际经济中的产业壁垒和技术封锁,使企业获得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难度加大等。
三、增强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建议
1.加快培育企业创新型人才队伍。创新型人才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各国实现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战略举措。企业要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创造条件吸引创新型人才。主要措施有:企业内部建立人才成长的激励制度培养创新型人才,除培养企业管理人员外,也要培养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和生产实践方面的工程技术人员;建立良好的平台引进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充实自己的科研队伍,吸引科研能力强的大学生进入企业;企业之间加强合作引进新技术。
2.多渠道投入科研资金。根据国际经验,技术研发投入占销售额比例的高低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直接的关系。增强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的主要措施有:①政府科研投资方向由投向科研机构转向投向企业。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是科研成果实现转化的主体。因此,政府应制定产学研相结合的政策,政府的科研投资方向应由投向科研机构转向投向企业。②合理引进外资。合理引进外资是我国企业保持迅速发展的重中之重,引进外资可以让企业资本形成的规模和速度加快,并推进产品技术的进步。③企业内部有计划的加大投资。企业内部有计划的不断加大自主创新投资是企业持续保持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篇4
关键词: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3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国际间的竞争逐渐演变成国家创新能力之间的竞争。在这种背景下,“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被确定为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而在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过程中,应该首先让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事实上,科技型企业作为最活跃的创新主体,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无论对于企业自身发展,还是对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当前我国科技型企业面临创新资金不足,资源基础薄弱等因素的制约,致使其自主创新能力缺乏,创新乏力。如何提高科技型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为此需要揭示出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内部影响因素,进而寻求一种适合科技型企业自身特点的路径,能够有效提升其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其创新活力。鉴于此,本文试图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结合科技型企业的自身特点,对其自主创新能力的内部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科技型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模型构建
(一)理论背景
1.自主创新能力
自1912年经济学家熊彼特首次提出以“生产要素的新组合”为特征的创新概念以来,学者们对于创新问题的研究就未间断过。自主创新是我国根据国情提出的一个概念,国外并没有等同的概念,相似概念为内生创新(Endogenous Innovation;Franco,2005)。对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研究者并未形成统一认识。Burgelman 等(2004)[1]认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由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一系列综合能力组成。温瑞(2005)[2]提出,自主创新能力是指企业通过运用内外部的创新资源,在创新的过程中实现研发能力、制造能力、价值实现能力以及管理能力的有机综合。综合上述文献的研究成果,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本质上是企业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多种能力复合作用的结果。而从创新环节的角度来看,企业只有在自主研发、生产制造和市场营销三个环节都具有相应的能力,才能实现自主创新。因此,本文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分解为三个方面:即自主研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
2.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关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王一鸣(2004)[3]提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其中内部因素包括企业自身的盈利水平和投入能力、创新人才、企业家精神等,外部因素则主要指创新环境。徐大可(2006)[4]对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内部因素,如知识和技术积累能力,组织学习能力、研发能力等进行了研究。毕克新(2012)[5]专门针对科技型企业,对其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性研究。李文辉(2010)[6]、许骏(2010)[7]则从创新过程的角度对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以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为本文探究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内部影响因素以及研究假设的提出提供了理论支撑。这里重点分析企业家精神、智力资本、资源整合能力、创新氛围四个内部因素对于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
(二)理论假设及概念模型的提出
1.企业家精神与自主创新能力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认为,强调冒险特质的企业家精神是组织的动力引擎,具备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才能创新产品[8]。熊彼特认为,企业家是能够 “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的创新者,而这种“新组合”包括产品创新引进新的生产方法、开拓新的市场、发现新的供应渠道以及组织上的创新,因此企业家最突出的特征在于创新性[9]。奈特(2005)[10]将企业家精神与风险联系在一起,他认为,企业家应当具备在不确定情况下开辟新道路的创造精神和勇于承担风险的精神。科技型企业作为主要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的企业,创新是其能够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前提,从创新构想的提出到自主研发,再到创新产品的商品化和产业化,整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创新过程离不开强调创造性和冒险性的企业家精神。因此,企业家精神对于科技型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具有显著影响。为此,提出以下的研究假设:
H1:企业家精神对科技型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具有显著影响。
H2:企业家精神对科技型企业的生产制造能力具有显著影响。
H3:企业家精神对科技型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具有显著影响。
2.智力资本与自主创新能力
智力资本是与公司知识相关的,用于产生更高价值资产和竞争优势的无形资产。W iig(1997)[11]研究了智力资本对于组织创新绩效的影响。他认为,那些能够快速有效开发员工智力资本的企业,能够先于竞争对手推出新产品或服务,因而更可能战胜其竞争者。Chen等(2006)[12]认为,一家企业拥有的包括人力资本、组织资本以及关系资本在内的智力资本越多,其创新能力也越强。对于科技型企业而言,智力资本的各部分在整个创新过程会协同发挥作用:在自主研发和生产制造阶段,作为智力资本核心的人力资本,包括员工所拥有的知识、技术、诀窍、经验等成为成功的关键要素,同时企业的经营水平也可以通过智力资本的投入得到不断的提高,高智商人才和先进设备的使用有利于完善生产流程,降低企业生产的成本;在市场销售阶段,良好的关系资本有助于企业和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对市场做出迅速的反应,快速实现新产品价值,从而提高销售收入。同时各部门人力资本的协调配合,以及精心设计的管理流程和激励机制等组织资本,为保证新技术、新产品商业化过程的顺利、有序进行,也起到了关键作用。研究假设如下:
H4:智力资本对科技型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具有显著影响。
H5:智力资本对科技型企业的生产制造能力具有显著影响。
H6:智力资本对科技型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具有显著影响。
3.资源整合与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创新过程中,需要对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技术等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和整合,才能够保证企业在创新过程中的投入与产出。饶扬德(2006)[13]、瞿莉娜(2012)[14]研究了企业资源整合对其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机制,他们认为资源整合有利于创新思想的产生,提升企业研究开发能力和新成果实现商业化生产及销售。对于科技型企业,对人才、技术、管理等关键要素的整合,决定了企业最初能否立足于市场,能否整合出有效的竞争优势;同时,科技型企业需要整合资金、设备、场地等有形资源,这些资源是企业进行自主研发和生产制造的基本要素。此外,信息、品牌、企业文化等的无形资源能够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企业在研发、生产制造和营销三个环节创新的效率。因此,通过将这些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结合在一起,企业能够有效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此,提出如下假设:
H7: 资源整合对科技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具有显著影响。
H8:资源整合对科技企业的生产制造能力具有显著影响。
H9:资源整合对科技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具有显著影响。
4.创新氛围与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氛围是组织成员感知到工作环境中支持创造力和创新的程度,在这种主观感知的基础上而形成的本身的信念、价值观和态度会影响个体信念、动机、态度和创新行为,并最终影响整个组织的创新能力[15]。Shalley(2004)[16]、刘效广等(2010)[17]等文献的研究表明,组织创新氛围对员工创造力有着积极的影响。在科技型企业中,高层管理者通过提出自主研发的愿景,并围绕该愿景建立重视创新的价值观、具体的目标以及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从而鼓励员工进行自主创新,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另一方面,在良好的创新氛围中,员工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人际交往比较频繁,这有助于组织成员在工作过程中互相协作,这也促进企业生产制造的能力和营销能力的提高。因此,建立良好的创新氛围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10:创新氛围对科技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具有显著影响。
H11:创新氛围对科技企业的生产制造能力具有显著影响。
H12:创新氛围对科技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具有显著影响。
三、模型检验
(一)问卷设计及数据收集
采用李克特7点量表对28个测度指标进行数据收集,要求被调查者对题项的主观判断程度进行选择。研究样本单位为重庆市的科技型企业,样本行业结构包括汽车业、医疗设备、通信行业、制药业、计算机软件开发、电子信息6个行业。本次共发放问卷331份,具体调查对象为科技型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回收问卷315份,问卷回收率为95.2%,有效问卷291份,问卷有效率为87.9%。调查工作从2013年6月15日起,至2013年8月30日止,历时76天。表1描述了本文使用的量表测量题项。
为了确保问卷的可靠性,本研究对回收问卷的信度采用Cronbach α系数检验,资源整合要素的Cronbach α系数为0.694,其余要素的Cronbach α系数都大于0.7,说明测量的一致性程度符合统计要求。同时,通过因子分析可知,各指标对因子的载荷值都大于 0. 5 ,说明问卷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
(二)模型检验
利用AMOS21.0 软件进行数据拟合并检验结构方程模型,对模型中各因子间的关系进行验证,选取 χ2/df、P值、GFI、NFI、IFI、CFI和RMSEA等拟合优度评价指标来评判模型的拟合效果,结果如表2所示:
表3中给出了结构方程模型的假设检验,由模型的假设检验结果可知,12条路径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四、结论
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和假设检验结果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企业家精神与自主研发能力(r1=0.186)、生产制造能力(r2=0.305)、市场营销能力(r3=0.241)的临界比(C.R)均大于推荐的临界值1.96,且通过显著性检验,假设H1、H2、H3成立。该结论表明,对于科技型企业而言,企业家精神会促使其增加研发投入开发新产品,不断充实研发队伍并改善队伍结构,同时引进先进设备和生产技术,而且为了满足市场对新产品的需求,通过招聘、培训增加技术工人的比例。此外,企业家的创新和冒险精神还会促使科技型企业在新产品的市场开拓方面增加投入。因此,整体而言,企业家精神会驱动科技型企业通过不断创新提高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完善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
第二,智力资本与自主研发能力(r4=0.116)、生产制造能力(r5=0.082)、市场营销能力(r6=0.107)的临界比(C.R)均大于推荐的临界值1.96,且通过显著性检验,假设H4、H5、H6成立。研究结论表明,智力资本对自主研发能力的影响最直接最大,自主研发是在现有知识存量基础上的创新,而知识储量的高低决定了创新起点的高度,因此,科技型企业应该加强自身人力资本的积累,从而进一步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此外,通过加大对高级技术工人、高层次营销人才的引进或培养力度、增加营销经费投入、强化客户资本的管理等途径,也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最终实现创新产品的价值。
第三,资源整合与自主研发能力(r7=0.713)、生产制造能力(r8=0.236)、市场营销能力(r9=0.104)的临界比(C.R)均大于推荐的临界值1.96,且通过显著性检验,假设H7、H8、H9成立。首先,资源整合能够明显改善科技型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在出现新的市场机会时,企业通过快速整合研发资源进行自主研发,从而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作出积极反应;其次,资源整合也有利于提高科技型企业生产制造能力,通过有效地整合资源可以加大企业对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的投入,培育创新性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再次,通过对营销资源的有效整合,不仅能够使企业拓宽营销渠道,而且可以调动营销人员从事创新活动的工作积极性,获得更多优秀的营销人员。
第四,创新氛围与自主研发能力(r10=0.617)、生产制造能力(r11=0.873)、市场营销能力(r12=0.623)的临界比(C.R)均大于推荐的临界值1.96,且通过显著性检验,假设H10、H11、H12成立。对于科技型企业而言,如果能够营造一种自由开放、信息共享、协同合作的工作氛围,将更有利于实现企业内部知识的共享和创新,而且完善的创新激励机制也会提高员工开展创新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同时,创新的氛围有利于企业不断改进生产流程,开拓新的营销渠道和营销手段,而且促进研发、生产及营销部门的合作,从而保证通过自主研发的新产品通过商业化实现其最终价值。
参考文献:
[1]Burgelman . R .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M]. McGraw -Hill, 2004.
[2]陈至立.加强自主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5(9):1-6.
[3]王一鸣.关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几个问题[J].中国软科学,2005(7):10-14.
[4]徐大可.后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和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2):17-22.
[5]毕克新,王筱,高巍.基于VIKOR法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1):113-119.
[6]李文辉.基于SEM的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6):12-15.
[7]许骏.科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机理及途径研究[D].吉林大学,2010.
[8]张建华.创新、激励与经济发展[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9]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哈佛大学出版社,1934:73-74.
[10]富兰克.H.奈特.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94-209.
[11]K. M. Wiig. Knowledge management where did it come from and where will it go [J]. Exert System with Application, 1997, 13(1): 1-14.
[12]Y. S. Chen, J. M. J. Lin, C. H. Chang. The influence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o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the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of Taiwan as an example [J].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and Business Excellence. 2006, 17(10): 1323-1339.
[13]饶扬德.资源整合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6,26(12):5-7.
[14]瞿莉娜.资源整合对企业自主创新的作用机制与对策[J].中国市场,2012(19):97-98.
[15]Amabile. T. M., Conti R., Coon, H., et al. Assessing the work environment for creativity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6, 39 (5): 1154-1184.
[16]Shalley. C. E., Gilson. L. L. , What leaders need to know: A review of social and contextual factors that can foster or hinder creativity [J].Leadership Quarterly, 2004, 15(1): 33-53.
篇5
[摘 要]技术标准作为技术创新的最高环节,由于其包含的巨大的市场利益,对其主导权的争夺已经成为技术早发国家之间竞争的重要形式。因此,各国政府纷纷参与和支持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的研发。针对技术标准研发的独特性,提出政府扶持的政策建议,对于技术后发国家尽快完成技术追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技术标准 研发 政府扶持
自主创新技术标准的实现首先是通过自主力量进行技术标准的研发,开发出的是没有经过市场认可的实验室标准,然后再通过一定的市场营销策略将其投放到市场中去接受用户和消费者的检验,才能成功的在市场上立足。综合考察和分析发达国家技术标准的研发过程,我们发现,几乎任何成功的技术标准的实现都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帮助甚至是干预。政府的扶持作用于技术标准研发和推广的全过程,并起到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尝试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技术标准研发的政府扶持机制的构建,以期对技术后发国家完成技术追赶提供参考。
一、制定技术标准自主创新的发展战略
技术标准作为对技术活动中需要统一协调的事物制定的技术准则,和对普遍性和重复性的技术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其作用已经远远超越技术问题本身,而早已经成为决定竞争规则,影响企业、产业、乃至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发达国家早已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国家标准发展战略,力图在技术标准的全球竞争中取得先动优势。欧盟在1999年专门了《欧洲标准化作用的报告》,以促进以欧洲标准为基础的国际标准的形成,增强欧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全球标准化强国美国于2000年提出了《美国国家标准化战略》,2002年了《21世纪战略纲要》,旨在通过市场驱动型知识产权制度促进其标准的形成和扩张;日本则将科技战略从“技术立国”调整为“标准立国”,努力进入标准强国的行列。
分析标准强国所经历的发展道路,无一不是由国家制定标准的发展战略,以促进本国自主创新技术标准的发展和扩张。国家从战略的高度制定技术标准的发展策略,对于在企业、产业、甚至更高的层次上统一配置科技资源,实现自主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必然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作为发展中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科技研发资源有限,往往构成了其技术标准自主创新的瓶颈。而技术标准的研发相对于一般技术研发而言,所耗费的研发成本巨大,如我国自主研发的3G标准,仅测试费用就已经超过亿元。因此,发展中国家更应该从全局的高度,在国家战略规划的统一指导下,集中有限的科技资源和研发经费,在相对优势项目中取得突破,实现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的创新。
二、支持技术标准自主创新的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的完善和创新对于增强一国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一国技术水平不断进步,新形势、新目标、新战略也会对公共政策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发展中国家的公共政策首先应该根据自主创新的要求,按照有利于技术标准开发,专利成果运用和标准产品推广的原则制定推动标准创新的公共政策。其次,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还要必须同本国的国情和特点结合起来,同时还要根据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不断进行调整和改进,日本就是从技术标准的跟随和模仿,到技术标准的自我保护,再到标准产品的成功推广和扩散,从而走出一条非常值得技术后发国家学习和借鉴的技术标准创新之路。第三,公共政策工具要多样化、系统化,要综合运用财税、金融、产业、人力资源、政府采购等多种政策工具激励技术标准的创新活动。要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发挥财政政策对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作用;加大对企业研究开发投入的税收激励,制定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强金融政策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引导商业金融支持自主创新,改善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完善和调整国家产业技术政策,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制定鼓励自主创新、限制盲目重复引进的政策;实施扶持自主创新技术标准产品的政府采购政策等。
三、营造技术标准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
技术标准的自主创新是一种高成本、高风险的系统创新活动,政府应该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扶持技术标准创新活动。通过市场机制鼓励风险投资企业敢冒创新风险,进行技术创新投资;发挥市场的传递信息功能,使其既成为技术标准创新的动力,又是检验技术标准创新的准则;完善市场机制、促进创新成果的科技转化,尽快完成实验室标准到市场标准,乃至事实标准的转化。
同时,技术标准还是包含着一系列专利技术和知识产权的技术规范。Wintel模式下,企业往往通过对技术标准中的核心技术申请专利,通过专利技术的使用授权而获取商业利益。因此,政府还应该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使企业耗费大量资源研发的专利技术受到法律的保护,以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标准的创新活动。
四、培育技术标准的自主创新主体
技术创新活动的理论与实践活动表明,技术创新的主体应该是企业。考察发达国家技术标准的创新活动,无一例外都是企业或企业联合体(技术标准联盟)作为技术标准创新的主体。如开发出Windows操作系统的微软,联合研发GSM的诺基亚、摩托罗拉,开发DVD制式的6C联盟,推出CDMA-2000的高通公司等。同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往往缺少这种研发能力、资金实力超一流的跨国企业。因此,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就更需要政府的扶持与帮助,来完成技术标准的创新活动。资金方面,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拨款、科研专项经费、税收减免、政府注资入股、上市融资等方式解决研发经费短缺的问题;技术方面,政府可以通过搭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的平台,为其提供技术支持;还可以通过政府的信息渠道和中介作用,鼓励相关企业构建技术联盟,增强研发力量。
参考文献:
篇6
这些问题客观上需要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自主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和粮食安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粮食生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事关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提升国际产业竞争力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内在要求、重要保证,直接影响到统筹城乡改革能否取得重大突破,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有着重要意义。
故此,基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升级和粮食安全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及其目前存在的诸多不足,我们需要全方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升级和粮食安全:
一、推进土地承包权制度改革,尊重和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制度机制。一方面,要确保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使其具有更好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只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以及农民土地承包权利的充分、独立和有效,才能有利于在给予农民土地安全感的前提下,激励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土地和农业生产进行更大、更长远的投入与经营;另一方面,要在制度上为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税收、融资、创业等方面的优惠支持,理顺各方面的关系,创造有利于企业创新的良好的政策环境。(说理式展开,操作式展开)
二、促进技术创新,提高工业及农业生产方面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培养和引进技术人才,以此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粮食增产、稳产。一方面,充分发挥科技在粮食高产稳产中的作用,尤其要避免有些国家利用高科技手段研发农业生产技术,将其作为受保护的专利,并以此作为控制粮食、要挟和掠夺他国农民的手段工具;另一方面,增强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使其走出低端化,能够推出高端产品,改变过去资源消耗型和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避免国内企业集中于世界产业链条结构的中低端。(点评:纠正转换,抽取归纳)
三、明确政府在产业升级和粮食问题方面的公共责任,加大政府对粮食价格、农资价格、企业原材料价格、人民币稳定性的宏观调控的力度,这些问题事关社会稳定和长远发展,要避免过度市场化、唯市场化的倾向。一方面,合理提高粮价,降低化肥、农药等农资成本,加大农业补助和种粮补贴,增加农民收入,激励其种粮积极性。当前,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上涨过快,政府补贴赶不上农资上涨的速度,农民生产成本不断提高,而粮价却缺乏相应合理提高,导致农民收益得不到保障,种粮积极性下降;另一方面,合理调控企业原材料价格的过快上涨,保证人民币的稳定性,有效避免企业生产成本过高。据统计,2007年,受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上涨等影响,合计增加的成本超过20%.(点评:纠正转换,针对式展开,抽取归纳)
篇7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7-0196-03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必要性
从本质上看,世界各国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起因是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恢复、提振经济的战略选择而提出来的。其共识是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对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布局,力争通过发展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提供新的增长引擎,使经济重新恢复平衡并提升到更高的水平,率先走出经济危机,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1]。而历史经验也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如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是第一次波及全球的生产过剩危机。这次危机引发了电气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由此,面对当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各国正在进行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竞赛,全球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例如,美国提出,将研发的投入提高到GDP的3%这一历史最高水平,力图在新能源、基础科学、干细胞研究和航天等领域取得突破;欧盟宣布加速向低碳经济转型;日本重点开发能源和环境技术,将新能源研发和利用的预算由882亿日元大幅增加到1 156亿日元。韩国计划到2012年投资60 000亿韩元研发绿色能源新技术,另外,还把加快“三网融合”作为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英国、法国相继出台了“数字国家”战略,德国推出“信息与通信技术2020创新研究计划”,倾力增强信息通信领域的国际竞争力。英国还计划十年内在癌症和其他疾病领域投入150亿英镑用于相关的生物医学研究,这比英国以往任何时候对生物医学研究的投入都要多。俄罗斯提出开发纳米和核能技术,在2009年宣布投资2 000亿卢布发展纳米技术,使其成为国家“科技战略的火车头”。
2009年底,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确定工作启动,当时初步确定的领域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七大产业。与此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文件起草组也相应成立,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文件。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先是从原本的七个领域扩展到了九个领域,增加了“民用航空”和“海洋工程”两大领域。2010年年初起,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工信部四部委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代拟稿,经过半年的意见征求,主要领域从七个扩为九个,现在又改为七个,但前后七个领域的产业内容已发生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已进一步定为七个领域、23个重点方向。“新七领域”为“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这一宏大规划,被业内人士看做继“4万亿”后中国政府启动的最大规模的产业计划。而这一计划,已瞄准发展结构的根本转变。
但是,从国际社会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也就是说,谁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谁可能就会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而发达国家为维护和垄断自身的科技优势地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可能会采取极为严格的技术封锁政策[1]。例如,美国有极为严格的高科技出口制度,有20个大类的高科技产品不得对中国出口,并动辄以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为由,拒绝向中国输出技术。因此,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形成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果我们的技术还是依赖国外,到最后仍然只能成为一个制造大国,不能享有高端利润,就会陷入恶性循环。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拥有自己的技术、专利和标准的关键核心技术,发展一大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先导产业,培育一大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才能提高中国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理论现状
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论,它既涵盖了“战略”本身的重大性、长远性和未来性,也涵盖了“新兴产业”的新技术、新作用的特征[1]。例如,总理(2009)在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时则指出,“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特征。同时,从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依据看也体现了“新兴产业”的特征(一是产品要有稳定并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二是要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三是要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1]。科技部部长万钢在两会期间表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战略性’是针对结构调整而言的,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战略地位,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和长远影响,这些产业是着眼未来的,它必须具有能够成为一个国家未来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可能性;‘新兴’主要在于技术的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仅仅依赖于技术创新,最重要的是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2]。 赵刚(2009)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在国民经济具有战略地位,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的和长远影响的行业,其次是着眼未来,必须具有成为一个国家未来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可能性[2]。王勇(2010)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关系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特征的新兴产业[1]。中国部分媒体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内,由于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性进展所形成的新兴产业,核心技术的突破和应用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本前提[1]。
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与关键核心技术相联系的。对二者关系的解释可从20世纪世界各国关于国家关键技术的规定中得到认识。例如,美国在1991年3月的《国家关键技术》报告中指出“国家关键技术”是对“对美国的经济繁荣和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技术”。如先进技术计划(ATP)、信息高速公路计划(NI-I),生物技术计划的人类基因组技术和环境保打技术计划的清洁能源及清洁车辆计划技术等,把关键技术与国家产业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德国技研部委托弗朗霍夫系统和创新研究所与七个研究管理局合作提出的《21世纪初的德国关键技术》报告认为,所谓“关键技术”指的是“对国家经济有决定性影响;欧盟制定的《第四次研究、技术开发示范活动总体规划》把“关键技术”定义为:“能够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生活质量,增加就业机会,增强社会凝聚力的跨部门、跨行业的通用技术”;韩国政府制定的“高度先进国家计划”(又称HAN计划,c-7计划)认为,“关键技术”是“能够给经济带来最大潜力,并对社会有综合效益的基础性通用技术和应用性产业技术”。这些规定都把关键技术与国家经济发展、新兴产业的兴起联系了起来。
第一次把关键核心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联系起来的是国务院总理,他在2009年9月21日和22日面向47名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大学和科研院所教授、专家召开的三次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他指出,选择关键核心技术,确定新兴战略性产业直接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选对了就能跨越发展,选错了就会贻误时机。新兴战略性产业要真正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否则就会受制于人。其后,他又在2009年11月3日的《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讲话中强调,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
当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形成也是与自主创新相联系的。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认为,“中国要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从科技大国走向科技强国,就必须加快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科技部部长万钢指出,“从国际社会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谁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谁就会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发达国家为维护和垄断自身的科技优势地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可能会采取极为严格的技术封锁政策。因此,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如果技术还是依赖国外,到最后仍然只能成为一个制造大国,不能享有高端利润,陷入恶性循环。同时他还指出,中国要通过自主创新拥有自己的技术、专利和标准,着力发展一大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先导产业,培育一大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 [2]。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理论评述
从以上理论讨论的状况看,要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通过自主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是其重要手段。同时,也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通过自主创新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可使中国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的重要意义。就整体来讲,通过自主创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必经之路。当然,从这些理论讨论的情况发现,尽管各国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提得较多,但并没有形成具体的自主创新路径,就相关的概念都还处于争论之中,例如,什么是战略性新产业?什么是关键核心技术?推行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究竟能够产生哪些效应?这些效应产生的机理是什么?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条件有哪些?都还没有作出完整回答。因此,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相关问题,形成明确、具体的研究路径是必要的。
1.可形成的具体研究路径分析。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发展趋势:(1)对问题中所涉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及自主创新等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并利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的条件和目的,建立起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研究的逻辑起点。(2)为了有利于问题研究的深入,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战略性新兴产业产生的背景、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的条件进行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的明确,将奠定继续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理论基础。(3)为了明晰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目的与手段之间的联系,可在前面的研究基础上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作用过程进行分析。例如,关键核心技术与自主创新及关系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过程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形式分析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详细研究,不仅从理论上回答了为什么要通过自主创新形式来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还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路径的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支持。(4)为了揭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到底能够带来什么效应,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产生的产业市场效益、产业技术效益、产业带动效益、产业优化升级效益进行分析。这一部分的研究,可从理论上清楚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产生的效益,也可为后面的研究内容提供直接的参考标准。(5)为了更深入揭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路径,可对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条件进行分析。例如:技术知识聚集、资金保障体系、畅通的技术推广路径和产品销售市场等。这一部分的研究,可为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路径的探索提供逻辑参考。(6)为了能够探究出对实际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办法,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路径进行探索。例如: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建立、有效政府服务平台建立、配套技术使用体系的建立、技术创新商业模式的建立等。这部分的探究,可实现课题研究达到的实践指导意义的目的。
2.研究路径的结果分析。从以上研究路径看,可达成的预期结果有:(1)研究中形成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战略性新兴产业产生的背景、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的条件,这不仅构成了完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也为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参考,还丰富了新兴产业理论,也拓展了“战略”理论的范畴,具有研究理论上的创新结果;(2)该研究根据关键技术理论和核心技术理论形成了关键核心技术理论,具有理论上的重大创新,这为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借鉴作用。同时,也拓展了“关键技术”理论的和“核心技术”理论,具有理论上的创新结果;(3)该研究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自主创新条件,探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自主创新路径,形成的完整的自主创新路径和研究体系,对中国有效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有一定实际指导作用,具有实践上的创新结果。
参考文献:
[1]王勇.战略性新兴产业简述[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0.
篇8
关键词:培养能力;数学探索;高中数学
一、突破学生现有的思维障碍
学生由初中学习的状态转入到高中阶段的学习,这一转折对很多学生来说都会产生一定的不适应性。从数学学习的角度上来看,高中数学学习与初中数学学习存在较大的差异,不管是从数学知识的含量还是难度上来看,都增加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负担。而在这中情况下,高中数学教学注重知识传授而忽略对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式,很容易造成学生在数学思维上的障碍,无法使学生对高中数学产生准确的感性认识,使其对高中数学中分析、比较、归纳、综合及演绎等各种基本思维方式的运用形成一点障碍,进而影响学生对高中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种数学思维上的障碍使高中数学失去了针对性与时效性的教学意义,更影响了对学生自主创新思维的培养。所以要提升高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应当突破学生在数学思维上的障碍。
要消除高中生进入高中数学学习时所形成的数学思维障碍,数学教师应当在起始教学当中对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详细的了解,在进行高中数学新知识讲解的时候,依照学生在数学认知方面阶段性发展的特点,结合学生在数学知识认知水平上的差异性,强调并发展不同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主动意识,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数学教学中思维方式的教学,指导并提升学生的数学意识;利用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提升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通过解题教学的方式来消除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思维定式和思维障碍,逐步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数学思维新方式。
二、激发并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在学习中,爱好与兴趣通常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在良好的学习情感的作用之下,其对知识获取及理解的能动性和自主性才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和显著的增强。所以,要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自主创新能力,在消除其数学思维障碍的基础上,必须充分激发并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转变以往数学学习中教师“教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限性,贴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区,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提升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能够变被动为主动,提升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整体效果及学生学习效率都有着较为明显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当抓住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因素,贴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奋区域,以游戏或者是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作为切入点,将重要、典型的数学例题与实际问题进行结合讨论,利用各种对比、试验及类比的方式将数学题目与生活实例组合在一起,激发学生自主寻找规律、总结概念及内涵的兴趣。通过这种案例讨论及讲解的师生互动的方式,将枯燥无味的数学语言变得生动形象,保证学生在掌握课程难点及重点的基础上,加强其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在这种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实现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与提升。
三、挖掘学生自我创新的潜能
对学生创新潜能的挖掘是培养其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应当清楚,学生创新潜能的挖掘是需要在实践中实现的。所以,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摒弃传统教学当中中规中矩的程式化教学模式,允许学生突破常规,发挥其丰富的想象力;鼓励学生的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升其思考的主动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积极参与才是实现数学教学目的的根本保障,所以数学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各种教学活动中探索新知识,解决更多的新问题;另外,在学习上的独特个性可以说是其创造个性的体现,他们常常会不附众议、违反惯例,独具一格地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与创新思维不依常规、寻求多变的思维模式相吻合,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依照自己的思维和预定的教学方案进行知识的传授,应当允许学生突破常规,使其创造性思维能够得到发展而不被束缚,从而有效挖掘出学生的自我创新潜能。
四、鼓励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要对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鼓励及培养,教师应当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行为提供适宜其发展的学习环境,营造出一种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据相关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如果学生在学习中摆脱紧张的情绪,体会到愉快的氛围,便会实现其意识与无意识的统一,促使其释放出更大的学习潜能,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及创造性的发挥。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采用恰当的语言,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以一种委婉、褒奖的形式使学生在课堂中体会到一种较为宽松的氛围,进而积极投入到学习当中,进行自主的思考及创新。
与此同时,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的探究及质疑。学习是一个思考的过程,而质疑行为的产生则是在思考的基础上完成的。鼓励学生对各种疑难问题提出相应的质疑,能够提升学生在学习中的注意力和集中力,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促进其思维的发展和智力的提升。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就不会局限在有效的范围内,通过各种发散思维及开拓性的思考研究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意义。
结论:
在高中数学教学当中,鼓励及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学习,同时能够使学生养成优良的学习习惯,为其在今后的专业化学习中提供坚实的基础,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也具有相对积极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9
技术创新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和高收益的复杂活动,选择科学的技术创新模式是其成功的关键。根据技术创新的方法,人们将其分为两种基本模式:自主创新模式和模仿创新模式。自主创新模式是指创新主体以自身的研究开发为基础,获得新技术、新方法或新产品的方法。模仿创新模式是指创新主体通过模仿学习先进创新主体的方法,购买、引进或破译先进创新主体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技术改进的做法。模仿创新以实现自主创新为最终目标。
2008年我国造船完工量、承接新船订单和手持船舶订单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9.5%、37.7%和35.5%。是世界第二造船大国。但是。我国船舶工业自主开发设计的主流船型的性能参数与日、韩等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部分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仍未摆脱依赖国外设计的局面,重点海洋工程总承包和设计建造能力差距更大,主要船用设备依赖引进国外专利技术制造,许多船用产品国内生产尚属空白。因此。我国船舶工业正处在由大到强转变的关键时期,加快技术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发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已经成为我国船舶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研究我国船舶工业的技术创新模式,对我国船舶工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船舶工业的技术创新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船舶工业一直奉行模仿创新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模式,以实现自主创新为目的,通过模仿创新为自主创新创造更好的条件和基础。《船舶工业中长期规划(2006~2015)》也明确指出。在对外合作方面,造船企业要重点引进消化吸收模块化舾装、高效焊接、切割等船舶建造关键技术,积极引进境外先进船用设备制造技术,支持大型船舶企业集团到境外投资,收购、参股具有技术优势、产品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专业设计公司等:在自主创新方面,加大对船舶工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重点扶持船舶生产企业和科研机构自主开发和优化设计新型船舶和船用设备。
模仿创新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是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之初,我国船舶工业的技术水平十分落后,船型的设计、开发、建造能力十分薄弱,而且只能生产简单的散货船、干货船等常规船舶。为打破这种局面,推动船舶工业产业升级,提高船舶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船舶工业先后从国外引进50多项船舶建造关键技术和10多种先进的船舶设计技术。特别是在2000年底,我国船舶工业开始引进LING船专用设备技术。并与法国GTT薄膜专利公司签订了许可证协议,与法国大西洋船厂签订了薄膜型LNG船技术引进的非排他性协议,与克瓦纳集团芬兰马萨船厂就MOSS型LING船的技术引进以及球罐半成品的采购等方面签订了非排他性协议,使我国具备了建造LNG船的能力,打破了国外造船厂在LNG船建造方面长达几十年的垄断地位。通过技术模仿创新,迅速提高了我国船舶工业的技术水平和建造能力,推动了船舶产品结构的升级和船型的更新换代,提高了我国船舶工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并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造船大国。
对于一些关键的造船技术和船用产品技术,船舶建造技术发达的国家一直采取封锁的政策。我国船舶工业很难直接从外部引进这些技术。只能依靠自主研发。另外,利用模仿创新获得的技术大都是国外先进造船国家已有的成熟的技术,如果不实施自主创新,我国船舶工业技术水平将一直落后于其他国家。因此,实施自主创新是我国船舶工业获取关键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利用模仿创新,我国船舶工业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和人才队伍,为我国船舶工业向自主创新的过渡创造了条件。在实施模仿创新的同时。我国船舶工业对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技术、具有综合提升力的重大关键技术和能够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先导技术进行重点突破,积极开展相关技术的自主研发。例如,船用曲轴一直是我国船舶工业的软肋,为了解决该问题,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下,中船集团、中船重工集团、上重集团等造船单位于2002年合资组建了上海船用曲轴有限公司。经过两年多的自主研发,于2004年底我国首条国产船用曲轴问世。从而一举改变了国内造船工业“船等机、机等曲轴”的尴尬局面。
二、中国船舶工业技术创新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船舶工业经过多年的技术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技术成果,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对我国船舶工业技术创新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如下:
1 重视模仿创新,忽视自主创新。长期以来,我国船舶工业通过技术许可、技术合作、资本引进等各种手段引进了大量国外技术和产品,甚至通过“反向工程”等方式仿制国外技术产品。技术引进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一项新技术的引进并不代表工作的结束,事实上。工作才刚刚开始。但是。我国船舶工业未能将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有效地结合起来,没能很好地对引进的技术和产品进行深入的消化,实施二次开发,导致许多技术在多年后仍处于引进水平。
由于长期忽视自主技术创新,我国建造的船舶主要集中在散货船、油船、杂货船等常规船型,而且在这些常规船型的开发设计水平上,与先进造船国家仍有一定的差距。我国首次建造的新船型。尤其是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仍然主要依靠国外设计,大型豪华游船、高速复合型船、大型自卸船等新船型的设计甚至还是空白。例如,同样依靠引进技术建造LNG船的韩国,通过自主技术创新。已建造出世界上技术最先进的LNG船。而我国目前只能制造出14.7立方米的LNG船,远远落后于韩国等造船技术先进国家掌握的20立方米以上的LNG船建造技术。
2 技术创新资源分散度较大,不利于形成技术创新的合力。技术创新资源包括人才资源、知识资源和资金资源。技术创新是一项对技术创新资源要求相对集中的活动。技术创新资源的整合是影响技术创新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核心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更是如此。我国船舶工业技术创新资源存在分散化、小型化和短周期化的特点。难以形成强大的技术创新合力,技术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的成效较低。具体表现为:
(1)技术创新的人才资源分散在船舶制造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机构,这些人才资源不仅在地理分布上比较离散,更为主要的是技术创新的合作力度较弱,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造成了人才资源的严重浪费。
(2)知识资源严重缺乏共享交流。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知识做支撑,高等院校拥有丰富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
科研院所拥有丰富的技术研发知识和技能,而船舶制造企业拥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和对技术需求的内容和方向的切身体会。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管理体系,这些知识资源未能实现有效的共享交流,许多知识隐藏在各个创新主体内部。并随着创新主体的流失而流失。知识资源没能形成有效的转化机制,直接导致技术创新的成效不足。
(3)资金投入分散,效率低下。大量的技术创新资金投入分散在众多的技术创新主体之中,出现了许多低水平的技术创新活动,而重大的技术研发难以进行的局面。
(4)技术创新成果不能及时共享,技术创新活动在各个创新主体之间低水平地重复进行。由于缺乏技术创新成果的信息共享平台。同种技术的创新活动在多个创新主体内部进行的现象时有发生。
3 技术准备不充分,技术创新效果不佳。无论是模仿创新还是自主创新,要提高技术创新的实效。都必须以充分的技术准备为基础。在技术引进或自主研发之前,都要对要引进或研发的技术进行充分的分析,并做好相应的技术准备工作,为提高技术引进或研发的效率、效果打好基础。我国船舶工业引进或自主研发了许多新技术。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技术准备。部分技术引进或研发的周期较长,技术精密度不高,甚至还存在漏洞。
4 技术引进时,存在盲目性。我国船舶工业在技术引进时存在针对性不强、盲目引进的情况。技术引进缺乏系统性,从而导致技术水平的提高不是很理想。具体表现为:
(1)引入技术生命周期已快完结的技术。部分引进的技术在其技术生命周期已快完结,不仅造成了资金的浪费,而且对船舶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作用不大。
(2)技术的结构和标准考虑不充分。在引进技术时,对引进技术与已有技术的结构和标准考虑不足,增加了技术的复杂度。甚至需要付出额外的投入来整合不同的技术。
(3)技术引进的目的性不强。技术引进时需要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技术引进战略,不能盲目地引进技术。不是所有先进的技术都要引进,而是要引进最需要的核心技术。
5 对专利技术保护的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从对专利技术保护的法律、法规的完善与实施情况来看,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市场保护体系,但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仍有待完善、社会信用制度建设还有待加强等原因,专利产权受到侵犯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一现实背景。不仅会影响技术创新主体对技术创新的总体投入,更会影响自主创新的信心,并最终影响船舶工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三、保障中国船舶工业技术创新效果的对策建议
要实现2015年我国成为世界造船强国的目标,必须有强大的技术作支撑。一方面。采用模仿创新的方式快速引进我国船舶工业发展最急需的关键技术,促进我国船舶工业技术结构的升级;另一方面。对引进的新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加快自主研发的步伐,提高我国船舶工业自主创新的能力,这将是我国船舶工业未来技术创新的重点,也是我国实现造船强国目标的关键。我国船舶工业必须克服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障技术创新的效率与效果。
1 坚持以引进技术入门,以自主研发为本。自主开发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是我国船舶工业与国外船舶制造先进国家存在差距的关键所在。我国船舶工业许多技术始终停留在“引进——模仿——再引进”的低级发展过程中,船型的设计开发能力、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的建造技术等距离国外先进造船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是我国船舶工业的自主研发能力不足。
由于形成自主研发能力并非一日之功。因此。我国船舶工业必须走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并以自主创新为根本的技术创新道路。必须改变我国船舶工业一直以来重视技术引进,忽视自主研发的局面。大力提高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
2 有效整合技术创新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我国船舶工业由大到强转变的唯一途径。经过多年的模仿创新,我国船舶工业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基础、知识经验和人才资源。有效地整合这些技术创新资源,提高我国船舶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船舶工业摆脱低水平技术创新,实现重大关键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
船舶建造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是我国船舶工业技术创新的主体,通过建立一定的共享平台,加强三方的人才资源交流、知识共享和创新成果共享,并提高三者的科研合作力度,实现创新能力的互补。形成我国船舶工业自主创新的合力。
3 加强船舶工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加快船舶工业技术创新的步伐,提高船舶工业技术创新的效果,离不开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有力支持。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包括研发能力的建设、人才资源的培养、技术创新的战略规划、组织机构的建设等多个方面。根据中国船舶工业技术创新的现状,重点应加强研发能力的建设与高层次专业人才资源的培养,为我国船舶工业技术创新特别是自主技术创新建设良好基础。
4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引进技术。技术引进要为推动自主创新服务。我国船舶工业要根据当前的技术状况,分析未来技术需求的方向,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引进技术,制定技术引进中长期规划,避免盲目引进,切实满足自身需求,达到真正提升技术水平的目的。
5 进一步完善专利法律、法规的建设。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竞争环境。为了给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竞争环境,有必要采取措施加强专利法律、法规的建设与执行机制。其中包括:一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二是加强知识产权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各界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三是加强专利合同管理,建立专利合同登记备案制度,积极引导专利人对专利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专利技术的产业化水平。
四、结论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主要的造船大国,但还不是造船强国,究其根本原因是造船相关技术的落后。为实现我国由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的转变,必须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提高船舶工业的技术水平。我国船舶工业坚持模仿创新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技术创新道路,提升了技术结构层次,增强了综合竞争力。但是,在技术创新模式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对我国船舶工业技术创新又好又快地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篇10
[论文关键词]专利池;企业;联盟
一、专利池含义
专利池,也可称为专利联盟、专利联营、专利联合授权等,该词的定义最初产生于美国。专利池可以说是专利的集合,在最开始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专利权人达成协议,并通过该协议,将一个或者多个专利许可给对方或者第三方,后来发展成为“把作为交叉许可客体的多个知识产权(主要是专利权)放入一揽子许可中所形成的知识产权集合体”。对于池内及池外的企业来说,进入“专利池”的企业可以使用“池”中的全部专利从事研究和商业活动,而不需要就“池”中的每个专利寻求单独的许可,“池”中的企业彼此间甚至不需互相支付许可费。“池”外的企业则可以通过一个统一的许可证,自由使用“池”中的全部知识产权。这样程序简化,费用也较低。专利池的管理运营就是标准的定价,是产业联盟的关键环节,不仅关系到联盟成员的利益,而且还影响最终用户,直接决定了标准的发展。
因此专利池是将交易机制进行了系统化,是专利管理模式的集中化。
二、专利池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技术标准日渐成为发达国家主导产业发展、保持技术优势的工具。技术标准的竞争实质上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一种标准一旦被采用,就意味着这种标准下的核心专利权人可以获得丰厚的收益。专利池的构建加快了专利授权,促进了技术应用。但相比较国外专利池研究与应用的日益完善,在我国国内专利池的研究及应用还处在初级阶段,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是我国企业对专利池的认识还处在初级阶段,与国外组建的各种专利池相比,在质量或数量上来看,我国企业的专利池都处在一个起步阶段;另一方面,面对国外越来越高的技术壁垒及强劲攻势,我国的企业无招架之力,处于被动的地位。因此,中国企业要充分认识到专利池的重要作用,明确其组织及运作机制,才能有效应对国外企业的知识产权攻势,以实施我国的标准和专利战略。
三、专利池的构建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一)消除专利授权障碍,提供相关信息,加快专利技术推广应用
专利池可以通过自身完善的信息渠道,为企业提供国内外相关的知识产权信息。由于分工越来越细,产业链延伸,某一产业内厂商众多,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技术关联度也越来越高,一项产品所涉及的专利越来越密集。现代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技术之间进行着优胜劣汰,专利池中的障碍性专利或互补性专利可以消除专利交叉许可的障碍,使得相关技术可以得到更好的推广和应用;此外,专利池还可以为企业提供信息技术服务是,使得企业对外许可授权的机会得以增加,而且由于专利池汇集了一个行业中的核心专利技术,加入专利池的企业在使用他方的专利技术时,就会显得十分方便,更加有利于技术的推广应用。
(二)有利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减少专利纠纷,降低诉讼成本
专利池可以有效化解众多专利集合在一起所造成的技术风险,专利池成员间的专利争议可在内部协商解决,而无需对簿公堂。而当遇到外国公司提起专利侵权诉讼时,专利池内的企业可以联合起来,进行集体谈判,与外国公司相对抗。通过此种方式可以有效避免抗风险能力差的单个企业无能力与大公司进行技术抗衡的问题,同时也能有效地应对跨国公司的技术壁垒。
(三)有利于企业自主研发与技术创新,开拓国际市场,保护国内市场
专利池内的企业可以在技术上进行联合攻关,发挥各自企业的优势,对抗外国专利壁垒。作为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企业集群,有共同的利益与趋同的理念,在掌握了产业标准和核心专利技术的情况下,相互组建成专利池,形成产业联盟,从而进一步形成创新的合力,自觉承担维护行业发展的责任,突破非关税贸易壁垒,走向“共同创造”,以有效抵御来自国外的专利战略的攻击。
四、永康企业构建专利池的可行性
永康特有的产业集群为构建专利池打下了良好基础。“五金工匠走四方,府府县县不离康,离康不是好地方”,这是自古就有对永康的称誉。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永康成功实现了由传统五金向现代五金的转型,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五金之都”。永康市生产的安全门约占全国的70%,出口量占据全国的2/3。永康被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授予“中国门都”称号。永康市每年的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与全国同类城市相比较也处于优势地位。在看到永康企业发展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例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薄弱,发明专利所占比例较小,对专利池的作用缺乏了解,更没有与跨国公司专利战略相抗衡的专利联盟。在经济全球化的重压之下,永康的政府职能部门和众多企业在积极拓展思路,寻求发展和突破。最近5年来,永康市政府建立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质量提升和培育名牌的引导、奖励制度,在门业行业累计投入的奖励、引导资金达上亿元,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为谋求企业快速发展增强企业竞争力,永康的企业家们也在积极探索企业创新发展的新途径、新举措。中国王力集团董事长王斌坚就曾讲到:“一个人想喝牛奶,就自己去养一头奶牛,这既不现实也是对社会资源极大的浪费;如果一家企业养一群奶牛供应不同的人,人人都会受益。如果永康的近500家门企都去开发新产品,都去争创国际国内名牌,同样也不现实。”为此他提出:“能不能成立一个知识产权联盟,共享技术、品牌、资源,帮助这些企业共同发展?比如,王力与亚萨合莱联合生产的锁具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注盟后这块资源人人共享,一些企业的设计很有特色,也可以注盟,大家的专利权都可以注入进来。”王斌坚认为,“知识产权是个复杂的事务,一般的中小企业很难组建专门的知识产权部门来开发、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那么成立知识产权联盟是不错的办法。将有效降低知识产权开发以及保护成本,有效发挥知识产权效用,每一家企业的知识产权都可以为整个行业带来最大的利益。”这充分说明专利联盟在永康企业家的头脑里已有了初步构想。专利池的构建需要产业达到一定的规模,还需要数量众多的专利技术,特别是处于同一领域的专利密集区更有利于专利池的组建。永康拥有特有的产业集群及相应数量的专利技术,而且企业自身也认识到了专利联盟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所有这些都为构建企业专利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对永康企业构建专利池的建议
(一)充分认识到专利池的构建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扎实开展专利池问题的研究
对于永康企业而言,真正的竞争对手是掌握核心专利技术的企业,永康企业应当认识到专利联盟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并注重相关领域专利池问题的研究,从而能够更加从容的应对国际国内市场的挑战。
(二)企业要加强自主创新,形成技术标准结成联盟“专利池”
永康企业要充分认识到掌握技术标准对于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层次的重大意义,通过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就可以绕过国外的专利池或者加入专利池以获得交叉许可。积极研发企业自主的技术标准,并力争在核心技术的研发上取得突破,获取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以增强在技术标准和专利池中的发言权,改变目前的被动局面,从根本上遏制国外专利池的知识产权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