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家校合作范文

时间:2023-12-15 17:29: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教育家校合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教育家校合作

篇1

关键词: 小学英语教育 家校合作 研究

一、问题提出

关于家校合作,许多家长要求更多地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而不仅仅是收到孩子的考试分数单和名次表。目前,有关家校合作的研究并不算少,但是结合小学英语教育的家校合作研究尚有缺乏。笔者认为,影响小学生英语学习的因素很多,其中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笔者通过对我校3―6年级在校学生英语学习状况的调查,从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学习习惯及家庭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的对比与分析,感到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是十分必要的。

二、研究目的

通过研究与实施,使家长与学生都能够认识到学好英语的重要性,家长能够积极有效地与学校合作,共同探索在英语教育方面的适合学生的正确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其自觉性,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使英语学习普遍有所提高。

三、研究对象

将学校3―6年级学生的家长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了50份调查问卷,让学生携带给家长填写,回收50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100%。其中男性占34%,女性占66%。76%的家长年龄在35―40岁之间。

四、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自行编制的有关家校合作的态度调查问卷,主要目的在于考察家长参与有关英语教育家合作现状和期望的基本态度。问卷分为六个方面:基本情况、信息来源、学习理念、家校联系、家校合作和家长的需求。

五、研究步骤

将所回收的问卷进行数据的分析。

(一)结果与分析

1.影响家长态度的因素分析

受教育水平:本研究所涉及的学生家长的受教育水平以初中为主,也有部分小学和高中的,大专以上人数较少。由于受教育水平的有限,尤其是家长自身的英语水平有限,所以家长都表示愿意与学校保持合作,同时家长对教师的指导也是趋向于接受和信任的。但是,家校关系分离的现象还是明显存在的。

信息来源:调查显示城市里很多家庭已经拥有电脑,对于孩子英语教育方面的信息,不少家长有了通过网络来获取的意识,还有一些家长通过社会上各种英语培训机构的宣传来获得。虽然家长获取信息的途径比较多,但是面对扑面而来的各种信息,很多家长缺乏对信息的鉴别和选择的能力,学校的教师需要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对家长进行帮助。

家庭其他因素的影响:在家庭结构方面,三代同堂和核心家庭占80.6%,离异和单亲家庭占11%。家长方面也是父母更多地参与孩子的学习和教育,配合学校的联系和合作,这对于孩子的成长也是有利的。但是多数家长都是双职工,而且是普通工人占多数,因此工作繁忙是参与家校合作的最大障碍,也因为自身对英语教育的不足而缺乏专业的知识。随着孩子的长大,有91.2%的家长认为孩子需要从小学好英语,只有个别家长认为英语的重要性没有宣传的那么大,但是大部分家长还是为了孩子的自身发展认为掌握英语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于家校合作的开展是有利的。

2.家长联系在家校合作过程中的分析

在进行家校联系的问题上,家长普遍认为有必要进行家校联系,只是在有关英语学习方面联系的频率上能主动与学校和教师进行联系的家长几乎是凤毛麟角,而且问卷显示有20%以上的家长是从不主动联系学校的。大部分家长也只是通过电话的方式简单地与学校进行联系,这在调查中占61%,对于英语学习这应该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而且有26.5%的家长当发现孩子的问题时是专门到学校与老师沟通的,因此学校方面应该首先很好地抓住这一部分的家长,虽然只是少数,但是可以在以后的家长会或者专门的讨论会上请这一部分的家长介绍经验。而大部分家长都是在接送孩子的时候与学校和教师进行一点沟通,而这之中不乏有那些只是出于礼貌打招呼的情况,所以学校也可以尽量与这部分的家长沟通,使家长们不要产生回避教师的态度,在正常的礼貌寒暄之后也应该就孩子的在校和在家的情况作一定的交流。

调查显示100%的家长都是与班主任进行联系,即便孩子在英语学习方面出现了问题,也很少直接与英语老师联系,这不利于家长全面地了解孩子。学校可以鼓励各任课教师多与家长联系,也可以利用接送孩子的有利时间使家长和学校的其他教师进行接触,还可以通过班主任的介绍,这样在以后的联系和交流中家长也就不会觉得尴尬了。家校联系是家校合作的前提,只有家校联系不再存在任何的障碍,家校合作才能有效地开展,联系多了,交流多了,自然可以使得以后的合作顺利进行。

3.家长的合作态度分析

在进行家校合作的时候,只有61.5%的家长赞同相互合作,还有其余的家长认为家长要按照的教师的要求来配合家校合作的开展,可见这些家长还认为教师应处于主动的地位,自己的作用对于家校合作只是次要的。但是调查显示100%的家长是愿意和教师沟通的,可见学校在开展家校联系的时候首先应该让家长明确自己在家校合作中的重要性,然后让家长能够主动参与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中来,而不仅仅是被邀请。

调查显示,100%的家长关心孩子在语文和数学方面的成绩,而对于孩子英语的学习方面则不是所有的家长都关心的,家长的积极性还不是很高,更多的还是处于被动地位。而要使家长真正地主动参与到学校的英语教育活动之中,还需要学校方面更好地组织更多有效的活动。

(二)讨论与建议

1.家庭背景因素对家校合作的影响

家长的受教育水平是影响家长态度的主要因素。在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的态度上,受教育水平越高,家长越倾向于和教师及学校保持合作,对自身的参与能力看法越积极,对学校提出的建议与看法也越多。可能高学历的家长有更多的自信和能力来辅导孩子的学习,以及与教师进行联系和交流并提出一定的建议。虽然学生家长的受教育水平参差不齐,但是家长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并且也希望与学校进行合作,只是由于家长自身在英语知识和教育方法上有限,大部分都是从教师或社会上的英语培训机构那里获得孩子英语教育方面的信息,这对于家长在家辅导孩子就产生了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开展家校合作的时候,学校可以鼓励家长学习了解英语学习方面的知识,也可以为家长提供更多的信息来源,包括阅读报刊和杂志、网络资源、影视动画等,使家长能够多方面地了解英语教育方面的知识,也有利于家校合作的开展。正如国外及港台的研究所指出的:低学历的家长虽然拥有较少的家庭文化资源和经济资源,但他们对家长参与却抱有积极的态度,并更加遵从教师的权威,也会很愿意到加入感觉自如的活动中。因此在开展家校合作的时候可以尽量提供家长更多的机会来参与活动,并且给予更多的支持。

2.努力形成双向交流和非正式交流

在形成有效的双向交流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说话者能够使用常用的、带描述性的语言来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且不带有任何的价值判断。而积极的倾听则是建立起两人有效交流的关键。积极的倾听者想听到说话者正在说什么,他是带着听到的目标和理解说话者的东西去听的,他没有价值判断。对家长来说,积极的倾听能够传达真正的双向交流的愿望,这反过来就开始使参加交流的人的地位倾向于平等了。交流开始形成双向的,每一方都真诚地倾听到另一方的声音而做出适当的反应。当教师开始倾听并带着理解与同情做出反应时,双方的信任和尊重就开始发展了,父母也就能够大声地说话了,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由于缺乏专业知识而不愿与教师交流和联系的不足,形成双向的、尊重的、诚实的和丰富的交流,从而形成教师和父母互相平等、互相指导的氛围,使得父母和教师之间的联系方式逐步增多。

从家长为孩子报名入学开始,家校联系的最初交流就形成了,家长借此机会询问和获得有关学校的信息,学校也从家长那里搜集关于孩子入学前的各方面信息,通过口头和书面的结合,在有效的双向交流的过程中,学校了解到学生及家长在英语学习方面的期望与需求等信息。利用双向交流的机会,让家长和教师能够逐步形成更多的非正式的交流机会。问卷结果表明,电话联系和接送孩子时的交谈是家长普遍采用的非正式交流的方式。

3.加强正式的交流

学生的英语作业本是一种最常用的双向书面交流的形式。当父母没有或者不能经常到学校来时,这种方式特别重要。教师可以在作业本上定期写出孩子在英语课堂上及学习思想和态度上的表现或变化,或者是教师对孩子在英语学习上的要求和期望,由孩子带回家去,然后由父母写下对教师评语的意见,以及孩子在家里学习英语的情况,或者是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和期望,也可以就英语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这样的作业本对于学生来讲具有了更多的用途和意义,使学生始终处于被良好愿望包围的状态,更加促其重视和学好英语。

家访是一些学校经常利用的家校合作的方式,这让教师有机会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孩子以及孩子的家庭。因此可以尝试让英语教师选取几个比较典型的家庭进行家访。因为在家里,家长占主动的地位,教师是客人,进行家访可能给父母传递的信息是教师对家庭和合作关系感兴趣,这样父母会主动与教师合作而不是花许多时间努力寻找他们与教师在一起的角色。在家访中父母和教师可以就孩子在英语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在家指导孩子学习英语的方法等方面进行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和探讨。

父母―教师讨论会是如今家校合作过程中最应该被提倡,也是应该使用得最频繁、最正规的方式。因此家庭和学校双方都应该使父母―教师讨论会成为家校联系与交流之间最稳定的方式。父母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他们的孩子在学校中的进步情况,而教师则有机会与每个家庭都有单独交流的机会。但是要注意讨论会的氛围要弄得轻松些,不要和普通家长会一样,让家长有地位不平等的感觉,这会使得家长有些压抑。而且讨论会的时间不要过短,要给家长和教师都有充分的时间做有意义的交谈。在讨论会上,学校也应该欢迎家长邀请孩子的看护者或对孩子有帮助的亲戚和朋友,因为他们常常也有许多有助于讨论的信息。

4.学校中的家长参与

在家校合作的过程中,家长参与学校的活动时可以作为自愿者来到学校,这样家长首先可以自然地与校方人员进行接触,由于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也使得家长可以在教室中和其他的一些学校领域中给予更多更有效的帮助。

再有家长可以作为参与者,校方人员和家长志愿者尽力使所有的家长在学校中感受到欢迎的氛围,同时他们也可以帮助不同的家长愉快地来到学校作为观众参观学生的在校表现,包括家长开放日、运动会、联欢会和各种学习活动。当校方人员鼓励家长参观学校和教室的时候,家长可以更充分地理解教师所做的工作及学校的计划,家长也可以对其孩子的教师有更深刻的了解,同时家长能够更自然地与校方人员进行接触,这其中就包括英语教师。在这期间教师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家长。

学校可以组织很多与家长作为学校参观者有关的活动。例如在学校入口处设置迎接处或信息台、办公室由专人负责接待家长和鼓励家长参观教室等,都是家长参观时校方可以采取的措施。学校也可以出面提倡建立家长委员会,作为家校合作之间沟通的桥梁。同时针对一系列的问题可以召开一系列的座谈会,让家长一同参与如何去管理学生的家庭作业,监控孩子的学习过程以及强化孩子在家庭中的学习。

同时,参与管理的家长就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了,不但可以在一些讨论会和座谈会中作为典型的家庭加以介绍,而且参与管理的家长也感到对其孩子的学习环境有所控制,教师和学校也可以更加明确地认识家长的意见。同时家长被吸引到制定学校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当中去,家长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专业方面的学习,这些都有利于家校合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Mary Lou Fuller,Glenn Olsen.家庭与学校的联系――如何成功地与家长合作.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1.

[2]马忠虎编著.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3]张旺.加强学校与家庭合作的途径.教育与管理,2002.12.

[4]刘翠兰.家校合作及其理论依据.现代中小学教育(总第140期),2005,(10).

篇2

【关键词】小学教育;家庭教育;家校合作

一、问题的提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这样的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改革效率的基本原则是密切家校之间的合作。家校合作是21世纪教育的职业精神之一。”由此可见,加强家校合作已成为世界性共识。也就是说,青少年的教育不仅仅是靠学校教育来完成的,而是需要多方面主体来共同完成,尤其是家庭和学校的配合。

但现实中,却存在诸多错误的观念,比如有的家庭甚至研究者将家庭教育的职能理解为:在孩子进入小学以前“为学校教育打下基础”,进入小学以后,家庭教育主要是对学校教育的配合,此类家庭教育观是“学校中心”型教育观的典型表现,人为降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这个背后的根源可能是:这个教育体制属于以学历为核心诉求的教育体制,在竞争性考试制度的压力下,家庭教育放弃了本应有的独立性,而宁愿让儿童成为考试制度下的奴隶,并不去考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和综合素质发展,这是当前中国教育的现实。

二、小学教育中家校合作机制的必要性

1.家校相互配合才能发挥教育合力

家长与学生存在天然的亲子血缘关系,亲子之情是无可比拟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越亲密,彼此之间情感的感染性越强,感化作用就越大;反之则感化作用小。所以,如果家长的方法得当,其教育效力可能会大于学校教育。家庭与学校作为学生教育过程中的两种主要力量,就像一辆车轮,必须向相同的方向共同努力才能教育孩子健康成长。两轮不能同步,后果不会乐观。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教育效果往往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假若没有该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育和教学过程就像纸做的房子一样,会瞬间倒塌。”开展家校合作,就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双方的优势,以家庭教育的优势去弥补学校教育的缺陷,让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最终让家庭教育反过来来支持和强化学校教育,也就是双方优势的相互补正。小学生只有在此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两大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行动保持一致,还要向小学生提出共同的要求:需要采取措施让双方在教育理念,教育原则、教育技术、教育方法等方面尽量保持一致性。最终创造出一种家中有校,校中有家的和谐状态,两者相互支持和配合,形成一体,最大限度地发挥两者合力的作用。

2.诸多不利因素致使家校合作减少

首先,从教师方来说,有的教师过于注重权威的树立,从而导致与家长之间产生疏离,有的还存在诸多教育理念的问题,比如,单纯以学生的成绩表现作为评判学生好坏高低的依据,从而忽视学生的其他表现,也放弃了鼓励学生的机会。有的教师把学校和家庭教育人为地划清了界线,小学生放学回家,就是家长负责的阶段。教师只要把学生在校时间内的学业抓好,―些常规的班级管理活动搞好,不出什么安全事故,那么至于学生回到家里有何表现就和班主任没有关系了。以上的这些表现,表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班主任的教育理念如果不到位,将会人为割裂家校教育。

从双方的互动来看,班主任和家长的沟通大多数属于“非对称性”互动。也就是说,班主任往往占据主动地位,主导着互动的发起、进展与结束,家长作为被动方,被班主任“牵着鼻子”走。不管是家访过程还是参加家长会,家长更多是一个“听众”的角色,而不是主动的合作者。班主任例行完成每个程序,家长则从始到终仅仅扮演了被动听者的角色,以配合班主任完成工作任务,根本缺乏平等、互助式的沟通、交流与合作的机会。

从家长一方来说,一个方面可能因为不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家庭离异、工作繁忙等原因而导致一旦子女进入学校接受正规教育,就开始撒手不管,任由发展;另一个方面,可能还会出现“管理过度”的情况,如额外增加子女课外补课量、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子女好坏的唯一标准、考试成绩不好就大肆殴打谩骂等,以上现象的发展很不利于小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形成,这个阶段本该有学生快乐的童年。

三、小学教育中家校合作机制建设的几点思路

1.学校建立家长委员会,为家校合作提供组织保障

家长委员会是家庭和学校建立关系的协调机构,其机构设置按层次可分为校级、年级、班级等层次。可由家长自愿报名,然后由学校综合评定后,最终确定入选名单。家长委员会人数一般以五到七人为宜。其主要功能是:家长与学校加强沟通的桥梁,一方面,利用社会资源促进有意义的校外活动的开展,参与学校影响到学生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决策,另一方面,听取与收集其他家长的声音,反馈给班主任或者学校,从而促进双方的交流深度和广度。由于沟通加强了,加之这个委员会可参与学校的很多重大事项决议,从而创造了更多家庭和学校合作的机会。从校方角度看,具有不同行业背景的家长代表可以为学校联系社会资源,从而丰富了学校的教育内容,拓宽了教育的空间,让小学的教学更加灵活开放,学生的能力可以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2.充分发挥家访制度的积极作用

班主任的家访现在运用地比较少,这与教师的责任心有关,也与这个社会的大环境有关,因此,学校应采取激励措施,让班主任与任课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走入小学生的家庭,尤其是针对那些具有特殊性的学生进行的主动家访,在家访过程中,不允许片面指责学生,而应通过对家庭的访问,研究诸多现象背后的原因,从而实现其对异常孩子的关照与尊重,基于尊重的劝说要远比讽刺挖苦能实现更好的效果。家访过程中,还可及时对那些存在思想问题的家长进行教育与干预,为此,需要运用时效性原则,做到有备而访。班主任要留心观察,以各种方式捕捉家长的心理状态。在沟通过程中需遵循双向性原则与平等原则,把握分寸,语言得体,尝试与家长交朋友,创设与家长和谐沟通的良好氛围,从而打消家长的防范与拘谨心理。在谈及家长的子女时,赞美表扬要多余批评,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其在家长内心中的地位。家访属于一种双向交流,家访者需要认真倾听家长的语言,对家长提出的尖锐问题和批评,需要客观分析。

3.创新家长会的方式

以往的家长会模式就是班主任的独角戏,一言堂。如果创新家长会模式就意味着打破陈规和以往的工作方式,比如不再是台上老师说台下家长听,而是采取圆桌会议、小组讨论等方式,展开讨论式交流。学生也不要被隔离在家长会以外,有些话题家长会可以邀请学生一起参与讨论。家长会可采用多样化的开会形式,比如交流式、对话讨论式、案例分析式、展示式(展览学生的作业、获奖证书或学生本人等)、联谊式、专家报告式、网络式等,如此更能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彼此都能获得启示,并就如何教育学生达成共识。

参考文献:

[1]郭敏.对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美术),2012,1:5

篇3

关键词:高中英语 合作学习 教学效果

【分类号】G633.41

随着传统教学观念的颠覆,越来越多的高中英语教师认识到了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巨大作用。为了提升学生学习英语课的兴趣,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实际的高中英语课堂上。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树立学习信心,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教学的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一项重要途径,在其中加入合作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培养小组的合作学习意识,营造和谐气氛

合作学习是把班级里的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通过小组内部的合作,或者是小组间的合作来达到良好学习效果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中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各自的职责和作用,每一位成员对于小组的成绩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合作学习中,每一位小组成员都必须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小组各个成员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和非常重要,小组的每一位成员可以在相互沟通和理解中,可以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让自身获得成长,并且在这样的一个沟通和理解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的信任和了解加深了,这也有利于培养和谐、良好的团队氛围。如何小组的每一位成员都充分了解到合作学习的重要,那么对于提高小组的学习成绩、效率将会有非常大的助力。例如,教师在遇到高中英语课本中关于运动方面的文章的时候,可以让小组的成员都讲一个关于运动的英语小故事,这样既增加了英语学习的趣味性也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原文的主题思想,同时还能够大大扩展每一位成员关于英文中运动方面阅读范围。

学生能不能在合作学习中产生学习兴趣和动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小组成员之间是否有良好的合作意识。而学习兴趣和动力是提升学生学习成绩的一个根本因素,所以如何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二、制定合理的合作教学计划,关注学生情感

合作学习相比独立学习而言更加的有效率,其关键点在于学生之间有共同的目标,小组之间有竞争的意识。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制定合理的合作教学计划,帮助学生共同进步,此外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有了目标学生的学习才会有更大的毅力,有了目标,才更能激发出小组之间的竞争意识,让学生在良好的竞争中获得成长,提升成绩。教师在知道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也要注意每一位成员的不同性格特征和学习水平的差异,根据不同学生进行不同任务的分配,这样对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更加的有利,也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三、合作教学在高中英语中的应用

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探讨合作学习在高中英语的一些具体教学方法:比如角色表演活动,每单元课的对话练习时,可指导小组成员运用新、旧语言知识,就某一话题结合学习内容,发挥想象,通过创设情景、自编对话,进行角色表演,在学生做完Reading后,为了巩固课文中所学的内容以及句型,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活动展开交流。教师创设具体、丰富、自然、真切的情景,鼓励学生将喜怒哀乐等情感和动作融于会话中。让学生先小组讨论角色的分配,然后自编自演,尽量把所学的词语用到对话中去,最后在全班同学前进行表演;

或者比如信息处理:教师向学生提出任务及完成任务的步骤和方法。各小组根据具体任务或问题展开讨论,小组中的每个成员自由发表意见,记录员记录整理后,向全班汇报。此环节是“合作学习”的重头戏,占据课堂时间较多。小组讨论可有以下一些主要内容:对课文标题、插图等展开讨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对课文段落、细节、佳句、体裁、写作特点等进行讨论以拓宽学生视野及培养学生的鉴赏和概括能力。对课文难句、长句、某些词语展开讨论,以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 语言的能力。对课文时代背景、作者的态度和观点展开讨论,以培养学生评价人、事和物的能力。“讨论”这一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听读理解过程中作出正确的推论和合理的推断能力以及在真实环境中表达自己的思想的能力。围绕课文内容提出的讨论话题应力求具有开放性。对于一些深层次问题的理解,如 果小组讨论出现一题多解的精彩局面是一个值得鼓励的好现象;还可以采取语义重建的方法:语义重建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手段,它可以从口头表达开始,逐渐上升到书面表达形式。书面表达离不开听、说、读的训练,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开始时教师就向学生讲明主题,然后开展小组讨论,使全体学生能积极参与同该主题有关的讨论活动,感知大量的语言信息材料,学生就有了较清晰的表象。在此基础上。从单纯的再现到大幅度的扩展,再到脱离原语篇的自由表达,构成了一个有梯度连续的系列过程。

四、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动机及成绩的影响

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使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有显著的提高。学生通过合作实践,增强了自我学习能力,对英语阅读乃至英语学习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正是因为合作学习这种显著的学习效果,越来越多的教师愿意在课堂中实践,学生也从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中收获了学习的乐趣,增大了学习动机,也提高了学习成绩。

五、结束语

合作学习,其实是把学生作为了学习的主体,学生的积极性会明显加强,而且合作学习多姿多彩的方式和方法也会让学生学习的乐趣大大增加。愉快的学习体验能够激发学生更多的学习动力,而学习动力是学生学习成绩提高的一个重要的内在推力。

参考文献:

[1]熊慧芳.高中英语合作学习阅读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动机及成绩的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2]曾鑫.合作学习模式运用于高中英语阅读课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4.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 写作 体验生活 真情实感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强调习作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但是,当前作文教学仍存在着程式化、虚假编造、难写难作等现象。小学生作文存在内容空洞、不具体,语言单调,缺乏真情实感等问题。究其原因,是学生对所写的内容没有经历过,有的虽经历过,但是没有什么真切的感受和体验,因此作文时,只得胡编乱造,既写不具体,也不能表达真心实感。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易于表达,能够表达真情实感,应注重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增强体验,多写体验性作文。

1 要教会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尽管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们无法理解到这个深度,但是可以让他们去观察生活中的直观细节,用所学的词汇表达出内心真挚的情感。因此让孩子们学会观察生活是学会写作的基础,因为只有有感而发的作品才是有意义的文字。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所以,“生活是作文之本。”然而,小学生的生活范围是很窄的,这种狭窄的生活范围容易造成学生感悟上的麻木和不敏感。因此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认知能力,让他们能从身边人、琐碎事中感悟到不平常,找出一点使人心动的东西来。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做以正确引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因而,引导学生学会真实的写作首先是要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教师要加以恰当的引导,引导他们在写作文时把所见到,所听到,所感受到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运用文字和文章表达出来。能在大量的以表达自己真实思想和心理情感为中心的写作中发展和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把作文变成让学生感兴趣的一样东西,让学生爱写,并能通过作文正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表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

2 鼓励学生个性化写作,自主创作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个人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也各不相同。所以就有了“一千个读者心中的一千个哈姆雷特”。应试教育的弊端之一,就是不能让学生对生活有正确而个性的认识,让本应该五彩缤纷的、充满灵气的作文变成俗套的、呆板的、充满着空话、套话的应试之作。应鼓励孩子们“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要求孩子们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说真话、写实感,诉真情,让自己的作文有生命力。但目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教师对作文的指导仍坚持应试原则,即所谓的高分模式,高分文体,高分词句等被一一归纳。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作文成了为分数而写,为应试而作,学生毫无兴趣,也不利于孩子们的文学能力的提高。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3 结合活动,参与体验,勤写作文

篇5

一、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关系着祖国未来整个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虽然现在大的口号是“知识改变命运”、“科技强国”,可如果忽略了道德教育,培养出来的只会是一群,那样祖国的未来就岌岌可危了。所以对中职学校的道德教育工作的展开刻不容缓,责任重大。

二、学校道德教育的现状

从小学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到初中的《思想品德》,立在树立学生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处世态度。可这种原始的、书面的、理论的教育模式是否能适应现在的学生呢?达到预想的教育目的呢?

众所周知,现在互联网、各种杂志报刊上充斥着大量负面信息,为了抓住人们的眼球,提高点击率、销售量,网站商家不顾及阅读人群肆意散布大量有害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负面信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毒化了心灵;而学校开设的道德课程又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甚至对其产生反感、排斥,被学生视为副课,不重视,形成了一到思想教育课学生就能逃就逃,不能逃就玩的尴尬局面。

三、打破传统道德教育模式,制定新型道德教育方针

1.打破传统定向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师在上道德教育课程时除了原始的单向灌输理论知识外,应多添加有趣的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应多开展话题讨论活动;教师还可以提出问题,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在旁对每一小组进行交流辅导,适当的予以引导、分析,使学生能够积极地自主学习;在课堂上添置情节互动环节,根据所讲授内容开展情景式代入互动,让学生能更深切的体会到故事中人的心情、感受,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更直观的体会到思想教育的意义;也可以在授课的时候放一些优秀的道德宣传片、感人的小故事,使学生在眼泪中感染心灵。

2.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受教,教师更应该以身作则,表率现行。身教胜于言传,教师的示范和表率作用尤为重要。试想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天天同别人宣传要大公无私有人会听吗?在学校,学生和教师相处的时间很多,教师的一举一动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比如:不在教室里抽烟、不随地吐痰……这些不起眼的小事都是道德教育的一部分,在长期的相处中,学生们耳濡目染,也会潜意识的这样做,从而真正无形的达到了道德教育目的。

3.学校还可以适当开展活动,鼓励学生自主参加。学校应多开展有意义、有参与性的活动。活动尽量是集体性活动,过程有趣味性,让学生乐于参与,勇于参与,在有趣的活动中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

4.教师应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应多与学生沟通,课下时间应该多与学生交流,多下学生寝室,了解学生的基本生活状况。因为交流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感化学生心灵,只有当学生自己感受到了爱的温暖才有心将爱传递下去。

5.学校管理制度的改变。以上都是靠教师自主、自觉做的,要做到长期实行还需要有相应的硬性的规章制度加以限制。学校应重视对校风、班风、学风的建设,改善学校整体的大环境,打造文明校园、和谐校园。规则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全校师生的言行,长期执行下去会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

6.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结合。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不仅是学校单方面的责任,也是家庭和社会的责任,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配合。

学校应加强与学生家庭之间的联系,可以开展演讲会,允许学生的父母亲人一同参加,向学生的家长亲人传达学校的思想,并传达希望学生家长亲友予以配合的意愿,做到学校、家庭双向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工作。

学校还可以开展一些座谈会,专门针对学生教育方面,现在有很多家庭依旧实行棍棒式教育,这种做法不仅效果甚微,而且还会给学生造成心理阴影,产生心理问题,这与学校所实行的道德教育是相悖的。要从根本上做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应当先对学生的家长进行思想上的教育,让学生家长与学校站在一边,合理的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7.尊重学生自主思想。学校教育不能一味的灌输,打压学生的自我主张,应善于倾听他们的想法,并加以引导。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都是善良的,如果一味灌输,一味的说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只会造成学生的抵触心理。作为中职学校的学生有完全明辨是非的能力,大多数学生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教师只需要用适当的方法把这些善意引出来,而非强制命令学生去做。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思想,使学生觉得自己有发言权,使学生认为这件事是出于他的意愿去做的,是他想做的,而非别人要求这样做的,别人希望这样做的。当然所有的提议都需要实践得以证明,提议的可行性与效果如何只有实施之后才能看出效果。

四、结束语

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自古以来的教育方针是“以德为本”,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功利化,对教育的认识也仅限于对知识的传授来应对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从而忽视了学生的道德教育,本文讲述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列举了如何实施道德教育工作的具体方法,希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道德教育工作能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初中英语 小组合作 优势 策略

随着初中英语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也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之下,学生借助于合作、探究等流程来实现学习目标,特别是对于英语课程来说,可以有效的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所以,在当前的初中英语教学中,注重小组合作,才能让学生更好的融入英语教学之中。

一、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小组合作教学指的是根据既定标准把班级内的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来达成教学目标。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一般来说选择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小组划分,组内成员相互之间的讨论交流能够有效的降低后进生的学习紧张感,让他们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与此同时,小组合作学习还能够让学生养成倾听和尊重的品质,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所以,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不同层次学习之间能够充分有效的沟通交流,逐渐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习惯。借助于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班级内的学生能够更快的掌握和理解知识内容,帮助学生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

二、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1.做好课前预习。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在对合作小组进行科学划分的同时,也应当合理的设计学习目标来要求学生进行提前预习。例如说学生能够借助于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对课堂教学内容和重难点知识进行预习,让学生为后来的课堂学习做好充足的准备,同时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向教师或其他小组提出自己预习中存在的问题,让各个小组之间能够取长补短,有效促进所有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提升。

2.依据个体认知差异,优化学习任务。教师应当坚持从初中生语言认知规律以及个体学习差异出发,根据各个层次的学生给出有针对性的学习目标,从而让各个层次的学习都能够获得满足,有效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坚持这样的原则来不断优化教学,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语言应用水平的提升。

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之下,坚持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出发,引导学生探究自己的学习目标,让他们的学习过程更加明确。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大纲的实际要求以及初中生英语水平,从知识要点出发科学O计教学任务,激发出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对学习目标进行设计时,我们还必须要充分掌控好以下几点问题:第一是课程知识目标必须与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关联,可以符合各个阶段学生的发展需求。第二是科学设置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第三是引导学生多元化表达学习,让他们可以充分发挥出主观能动性。

课堂教学中采取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的对学习目标予以优化,促进学生积极性的提升。比如说教学Reading A:What is your star signs这部分知识内容时,要求学生在基本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前提下,结合文章的特点,让学生展开自主探究。我们能够从教学大纲要求出发设计学习目标,从而让学生可以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相关知识点。笔者在实践教学时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给学生设计出了以下两个问题让他们主动思考:What do you know about star signs?和What do you learn from the article?依靠这样的方式不断优化学习任务,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3.运用小组合作交流,深化认知体验。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可以让他们的认知思维能力得以有效调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学习信心的提升。采取这样的教学手段不单单是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深化学生认知体验的要求。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可以进一步的促进学习资源的优化配置,尽可能的激发出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时,我们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引导他们展开合作讨论,紧密联系多样性以及互动性的基本原则来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目标来交流互动,充分挖掘出其主动学习能力,促进学生领悟能力的提高。

小组合作交流的应用还可以帮助我们营造出更好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学习创设出更好的平台。比如说教学Reading A:Colours and your mood时,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下进行引导,促进学生更加深入的进行探究合作,向学生提出以下两个问题:Why do we need colourful things?Why do calm colours/warm colors affect our moods?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可以对课文有进一步的理解和感悟。

三、结语

总而言之,从现阶段的课堂教学实际来看,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尚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发展状态,通过近年来无数英语教师的反复摸索和实践,也积累和总结了非常丰富的教学经验。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给我们创造出了一个更好的课堂环境,在降低教师教学压力的基础上也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对于初中英语高效课堂的构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篇7

目前,英语已成为小学知识教学中的一门主要学科,除了课堂教学活动之外,教学活动还应拓展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中,而家庭作业正是这种拓展的有效手段。许多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巩固所学的知识,就布置了大量的作业。但是由于作业形式的单调,枯燥,完成的情况和学习的效果往往与教师的期望背道而驰。如何有效布置家庭作业,让作业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实践性,从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促进自我全面发展,是教师在布置家庭作业时应考虑到的问题。教师布置家庭作业的内容对提升学生学习热情,对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有重大影响。那么,教师应如何有效布置家庭作业呢?

一、布置创设性作业,开发思维

年纪小的孩子大都喜欢涂涂画画,教师就要创造机会让他们展示各自的绘画才能。例如在记忆关于动物的单词后,教师布置让大家画自己喜欢的动物图画,并要求他们在每个动物图画的下面标注上它的英文名称。之后在班上举行评选活动,看哪个小朋友画的动物园里的动物最可爱,对于画得优秀的,给予表扬。结果,大多数的同学都画了一些英语课上之前没学过的动物,并且有的学生还学会了他们的读音。这样布置家庭作业的效果比老师生硬地要他们去记忆要好得多了。利用这一特点,教师应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让孩子们在制作过程中,充分发挥积极性,查资料,设计策划等各显神通,既培养了孩子们的创新思维,又锻炼了他们的综合能力。

二、作业布置要有针对性

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因材施教,布置课外作业也要求做到这一点。家庭作业是为了巩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和重要内容,进行强化记忆、理解、掌握的一个教学反馈过程。作业要能突出重点,讲究少而精,应注重质而并非量。作业布置应该根据教学的要求及课堂上学生的实际掌握水平,有针对性地布置作业,从而达到强化、巩固的作用。作业布置要有利于教师实施并完成英语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和有效布置相关内容,使家庭作业目标明确,让学生能通过家庭作业联想到生活实际情境,符合学生已学知识的能力水平,激发学生做作业的兴趣。

三、作业布置要有趣味性

对于小学生来讲,兴趣是学好任一门功课的首要条件。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不能总是让学生一味地抄单词和句子,这样会使小孩子们感到枯燥乏味。所以,教师要尽量使作业类型多元化,内容新颖丰富,生动有趣,只有通过这样的课外作业才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地进行学习。教师为培养学生动手、合作的精神也可以布置团体作业,这项作业要求学生之间要具有合作精神。通过集体学习,教师与小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促进,共同进步。贴近生活的家庭作业在培养孩子学习兴趣、毅力、责任心、自信心、成就感、和时间管理能力等方面都表现出重大的作用。

四、作业布置要突出实践性

设计实用性强的作业,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能力,是教师布置家庭作业的重点。教师应要求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交际用语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应该鼓励他们,把每天所学习到的口语知识,回家后说给爸爸妈妈听,并且让孩子们暂时充当爸爸妈妈的老师,为他们布置任务:教爸爸妈妈说英语。同时,每小朋友都有一个笔记本,用于记载自己“教学”的情况。对于高年级的孩子,教师应鼓励他们唱英语歌,或与父母直接展开对话。其实,家庭作业的目的不是让每一个小朋友都要端端正正地坐在学习桌前计算和挠头,更不是让孩子上交整齐干净的作业本,而是要孩子掌握知识,懂得怎样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作业布置要注重学生平时的收集与积累

家庭作业中涉及的内容都应在正式上课之前或之后出现,对课堂教学内容构成诸多好处的补充与拓展,可以是对讲过的课程的巩固,也可以是对未讲知识的预习。在英语越来越被推崇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英语流行词汇出现在我们周围。我们随处可见英文商标,中英文广告,标牌。教师应让学生留意生活中的这些英语,并且自已动手去收集商标和广告宣传单。学生们兴致勃勃,反馈回来的作业丰富多彩。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十分开心的事情。教师也可以为学生们布置设计粘贴标签类作业,加强写的训练。课本中的英语很多和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这一系列的作业,学生为自己能学到这么多身边的课外英语而高兴。

六、分层布置作业,课外作业要体现层次性

学生之中存在各体差异是普遍的,在布置家庭作业时教师要注意到这一点,要顾及到不同学生的要求,成绩高低的学生有不同的层次。因此,因材施教应是完成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之一。教师可按学生英语基础的好坏与学生装接受能力的差异把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偏上的,能力稍强的学生着重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中等学生主要是培养基本技能。基础微差的学生更重要的是对基础知识的咋还能给我与巩固。这样就可以满足一个班级内不同层次学生对家庭作业的需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切身情况选择作业,因与其他同学存在学习方面上的差异,会各有所需,在完成家庭作业的过程中会各尽所能,最终会各有所获。

篇8

关键词:小学英语,合作学习,效率

小学,作为英语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承担着如何"启蒙"、如何带领学生"入门"的重任。我在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把打好英语基础知识,培养初步交际能力作为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目标。

英语教学要达到交际化的目的,必须使学生进行反复地操练与练习。然而,传统的教学仅局限在师问生答、生问师答等单调的模式中,而小学生年龄较小,自控能力差,他们的注意力无法长时间地集中在此类操练上。鉴于这种现状,联系所教学生的实际,我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开展大量形式多样的合作学习,以此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学生内心情感的诱导,满足学生个体内部的需要。英语学习是一个合作互动学习的过程。在谈孩子的一般性发展时,皮亚杰认为,孩子所接受的社交互动的质量和数量将会极大的影响他本身成长发展的速度。由此可见,只要是合理的、具有科学性的合作学习,对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技能是行之有效的。

一、背景

合作学习(Cooperative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发展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有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念与策略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开始,我国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试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使师生教学相长。”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进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因此,通过行动实践来研究、探索小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形式,对学生语言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学生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

合作学习又称“小组学习”、“团队学习”或“分享学习”,是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共同达成学习目的的一种学习方式。小组成员在共同努力完成目标的过程中互相依赖,互相帮助和激励互动。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小组成员有机会相互解释所学的东西,有机会通过相互帮助、理解和完成学习任务,并通过建立和维护相互信任来有效地沟通,使小组各成员之间有更多交流和自我调节的机会,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合作学习出现的问题有:

1.合作中存在小学生缺乏合作的意识和交往的技能;存在小组讨论合作时不善于关注别人的发言,只在乎自己的发言机会;存在小组在完成任务时,学习好的同学,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小权威”,瞧不起成绩差的学生;存在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周围的人和事;存在小组间进行竞争时,群体意识不够或尚未形成,失败后就互相埋怨;还存在人云亦云,“搭别人的车”的现象。

2.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不平等交往现象存在。表现在教师对成绩好的有偏好,或教师只是提出合作任务,其他的就只是来回巡查监督,把自己摆在“监工”的角色上。

3.存在课堂噪音太大的现象,课堂谈话与学习无关,或有意识地表现自己,提高嗓子制造噪音等现象。这些合作学习有“合作”之形,无“合作”之神,体现不出合作的成效。

四.针对“合作学习”出现的问题,我觉得合作学习有效实施应从这几方面着手:

1.合理的分组是提高合作学习效率的前提。

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分组。合作学习能否取得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合作小组的组成情况以及小组合作情况。在划分小组时,教师会碰到来自学生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老师,我不想和他一组!”Frank说。

“他是个笨蛋,怎么教也教不会!”Peter说。

“老师,你这样分组不公平!”Leo说。

对于这些问题,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合作学习不是纯粹的交友或娱乐,而是协同完成学习任务,要引导学生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尤其要关心那些交际能力弱,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争取组内同学共同进步,要告诫组内每一个成员做到全身心投入和全程参与。

常见的分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采用异质分组的原则,也就是将全班学生按照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合理搭配,优化组合。另一种是把学生按照学习程度分成优良、中等、学习困难这些等级开展小组学习,这种分组方式常在分层教学时进行。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采用异质分组的原则进行分组的情况比较多见,也比较合理,具有实效性。因为这样的分组有利于学生的优势互补,使每个小组的学习资源相对均衡,同时能较好的发挥优秀学生在组内的作用,对学习困难学生有较大的帮助。

当然,小组划分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依据活动的主题,学生的兴趣,或者根据学生座位的就近原则进行合理搭配。分组方式的变化能够调节合作学习的学习气氛,但无论那种分组方式,教师都应该遵循以下的分组原则:

1).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知识背景;

2).尊重学生的关系;

3).多采用异质同组的分组方式;

4).尽量拉进组员间的空间距离,以最大程度的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焦急活动能有效的进行。

总之,任何形式的分组都是为了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因此,在分组的时候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尽量尊重他们。

2.有效的组织是提高合作学习效率的核心

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应是旁观者,更不要做局外人。教师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必须深入到每个小组,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适时地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教师应对合作学习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帮助:

1).规范行为:教师要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发现个别学生不能认真参与交流,做与合作学习无关的事情,或个别小组交流不认真,教师都要及时地加以引导,提出明确的要求,确保合作学习能够顺利开展。

2).发现火花:交流的过程是学生间思维碰撞的过程,时常会有思维的火花闪现。教师要在倾听中努力去感受和寻找。

3).排除障碍:在合作学习中,时常会有学生因为思维受阻而不能深入参与交流。这时需要教师及时的点拨,才能使学生排除障碍。特别是在学习英语阅读课文时,有些同学在交流中会存在单词看不懂、课文不熟等问题,放弃与同学讨论。此时教师应主动给予帮助,使他们能继续与其他同学交流。

4).引导深化:在开始采用合作学习这种学习形式,小组的交流和讨论往往容易出现浅层次、表面化而没有深层次的探究。如我在词汇教学中,最初的时候采取学生合作背重点词汇和例句,然后组员间相互听写的学习方式,但一段时间后发现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记忆效果差。后来我采取了设置情景模仿造句,串词成小段落,然后让小组汇报成果,引用竞赛评价机制,看哪一组在一定时间内说的句子最多。后一种合作学生积极性大大提高,单词记忆效果非常好,像这样小组合作学习才有实效,有深度。

合作学习存在着很多需要进一步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问题,要求教师不断地吸取当代先进的教学理论,不断充实自我,不断实践-反思-再实践,在合作学习教学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3.适当的评价是提高合作学习效率的保障

适当的评价可以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这种评价可以来自教师、学生自己、其他学生,甚至是家长。评价的方法和手段多种多样。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评价观,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点:

1)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在各小组总结发言时,教师要对各小组活动质量进行规范和提升,以便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对多讨论的问题形成更清晰的认识。

2)对小组合作过程的评价。例如,展示合作学习成果后,师生可以共同评出“最佳表现奖”、“集体智慧奖”或“共同进步奖”等,以激励学生乐于参与合作学习。

3)对学生个人的评价。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对一些学习成绩差、不常发言的学生,只要他们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积极参与的愿望,教师应及时表扬,以增强其学习的信心。对于已有良好合作精神的学生,教师也应通过及时表扬,激发其更强烈的合作愿望。

4)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合作小组成员之间的伙伴关系使得成员之间更加了解对方的优点和缺点,了解对方的每一个细小的进步。让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更容易使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便取长补短。学生在评价他人的同时,也接受他人的评价,也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5)家长评价。每一个学生都准备一盒录音带,小组内的同学互相合作,用本阶段学过的句型对其他同学以及老师进行20分钟的访谈及录音。每个学生把录音带带回家。家长将有一周的时间听录音并通过表三中问题进行反馈。

五.总结

就小学英语教学而言,新课程标准提高了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课堂要努力实现从“传授和讲解语言知识”向“培养语言能力”转变,每位教师面临着“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利用积极因素,采用更适合于学习者语言能力发展的课堂教学方法,较快地提高课堂效率”这样一个关键问题。笔者认为,合作式学习为着手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条可能的途径。实践证明,在小学英语课堂中采用小组合作式学习,将促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能够对自己学习负责的人,真正在学习实践中学会学习;同时通过合作式的交流,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与他人互相合作,发挥同学间相互鼓励、相互启发的教育作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活动中完成合作意识的内化与协作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教学的基本理念》,中国教育报;

2.盛群力,《个性优化教育的探索》,人民教育出版社;

3.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

篇9

1. 形成性评价的特征 形成性评价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估和评判,它通过多种渠道,综合和分析学生日常学习的信息,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和需求。在英语学习方面,有形成性评价覆盖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因此它有助于学生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的平衡发展。形成性评价是教与学的双向评价,在对学说进行全面评价的同时,它也能促使教师全面、深入和细致地终结课程。教材和教法等各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从而找出改进教学方法与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

形成性评价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1.1 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不是简单地将评价对象学生作为一个知识的容器和技能的载体,完全按同一个尺度来测量这个容器里装了多少东西。这个载体承载了多少重量。相反,它本着通过评价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征,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兴趣爱好,学习成绩,学习策略,知识能力水平。承认他们存在着个体差异,对他们的知识,智力和情感因素等进行全方位的考察。横向纵向相联系。在教师评价的同时,教会学生自我评价,帮助学生形成确定有效的符合个性特点的学习方式,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也正符合了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

1.2 过程性评价。一方面,形成性评价是一种过程性评价,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它的目的是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反思与调节教学的全过程,使它保持一个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一定的发展速度。另一方面,完成一个评估任务的过程往往也就是一个学生学习与锻炼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学生复习和深化所学内容,相互加深了解与合作的过程,是一个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

1.3 多方面的评价。在评价的标准上,它既有以课程目标为参照的统一标准,又有以学生的纵向发展水平为参照的个人标准,三者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共同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

1.4 开放的评价。形成性评价要让学生有自主选择权,评价内容和评价形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决定,不必总是由教师统一规定。这样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 形成性评价的手段

2.1 教师观察。观察是评价学生学习行为的基本方式。教师可以观察学生日常学习的诸多方面。比如,观察学生在课堂上如何作出反映,如何使用教材,在小组活动中如何与其他同学相互交流与合作,如何有效地展示自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通过观察,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学会了什么,哪些学习策略对学生有帮助,学生喜欢什么活动和材料等。

2.2 访谈/座谈。教师与学生的访谈或座谈有利于评价学生的个人学习情况和需求,在与学生的交谈中,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对自己学习情况的感觉和看法,交谈的问题可以根据学生个人需要和教学要求来定。

2.3 自我评价。这主要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策略,努力程度和学习效果等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的评价和认识。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评价是形成性学习责任感,形成个人独特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2.4 相互评价。相互评价可以起到相互督促,相互学习的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你追我赶的上进心。评价的内容可以包括学习态度,学习策略等方面,通过评价使学生体会到努力程度,学习方法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从中受到启发。

篇10

【关键词】:学校;家庭;社区

【中图分类号】G459

学校、家庭、社区各自既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又相互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学生的教育成果不仅与学校教育的有关,家庭、社区教育也对其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合作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三者之间的结构关系模型

1、学校教育是主体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学生产生影响。学校不仅对学生知识上受教育的情况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学生个性发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学校教育还对家庭和社区教育起着积极地调控作用,使三者教育结合的更为紧密。

2、家庭教育是基础

人从出生开始,就生活在家庭这个最小的社会环境中,家庭教育是学生接受的最早的教育,对学生的个性、行为、习惯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家庭的学习氛围、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教育方式对孩子有着重要的影响,也为孩子走进学校和社会接受教育打下基础。

3、社会教育是依托

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都是为学生更好的走向社会打下基础,而学生走向社会,接受社会教育,才能真正的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社会教育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教育内容,还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更好的与人交往,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等其他各方面素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教育合作方式的措施

1、树立教育三方相互认同的共同体原则

要实现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合作模式,需要在建立相互认同的共同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建立教育三方相互认同的共同体原则。首先教育三方应该建立良好的沟通,避免因沟通不畅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同时,学校、家庭、社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认同各方对学生教育的重要作用,在平等的地位上实现良好的对话。此外,三方相互帮助,资源共享,共同努力实现对学生的良好教育。

2、发挥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

(1)创新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模式。学校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坚持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接受教育和老师的教学提供更好的教育基础设施,加强学校与教师、学生之间的沟通联系,密切掌握教师、学生的最近动向,更好的为师生服务。

(2)创新学校教育方式。学校的教育方式应该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社会教育的环境状况等各方面相结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真正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3)创新教育内容。现代教育不仅要体现在教育的形式上,还应该体现在教育的内容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文化较改革开放之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的内容也应该跟随社会前进的脚步,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实现课程内容的多样化,课程结构的现代化,课程知识的创新化。

3、改变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与学校、社区教育密切结合

(1)家长应该主动的提高自身的思想素养,积极参与学校或社区组织的教育座谈会等,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学会在家庭生活中如何更好的与孩子沟通交流,如何与孩子建立如朋友一样的密切关系,给孩子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

(2)以科学的教养方式,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家长应该转变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物质层面的需求,更多的应该联合学校教育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味地追求学业上的高分数,是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家长应该在培养和提高孩子思想素质的同时,帮助孩子拓宽眼界,促进孩子的综合发展。

(3)加强与学校的联系。家长应该积极配合参与学校组织的家长座谈会、教育知识讲座、家长学校授课等活动,与老师定期保持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及身心发展状况,同时,还应该及时的向老师反应孩子在家的学习、生活等状况,在与老师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找到对孩子教育的正确指导方法。

4、优化社区教育环境,实现资源共享

(1)加强社区教育活动场所的建设,为学生的教育提供丰富的教育设施。一般来说,可以建立社区的青少年活动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等,还可以通过开展社区教育志愿者活动来吸引学生参与到社区教育活动中来,这样不仅实现了社区教育与学校、家庭教育的有效结合,使学生受到了良好的熏陶和教育,还能够加强社区的整体文化建设,促进社区的更好发展。

(2)发挥学校与社区教育的互动作用。社区应该积极打造文化社区,为学校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同时,学校教育也应该面向社区,面向社会,积极参与到社区实践中去,促进社区的文化建设,实现学校和社区的共同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只有将学校、家庭、社区教育有效的结合起来,共同承担孩子教育的责任,才能真正培养出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少娜,陈绍艳,胡英宗,邓艳香. “学校、家庭、社区”体育教育一体化发展模式[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06: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