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就业方向范文

时间:2023-12-15 17:29: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就业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就业方向

篇1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有一些开办多年的老专业,随着市场的变化,技术的革新,这些老专业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脱离了主流的市场环境,招生和就业都面临巨大的困难,必须进行改革才能生存。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后面简称为计算机专业)就是这样的典型。这个专业一般创办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教学内容是计算机应用和维护技能,也学编程和网络技术,但每一方面都不精深,是一种“万金油”式的专业,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但是随着计算机和移动设备的普及以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这些基本的应用维护技能已经没有市场,现在需要的是各个技能更加精深的专门人才,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愈发严峻,而临的选择是要么改新专业,要么改方向,要么被淘汰。相对于改换专业的伤筋动骨,改变方向是比较容易实现的。但是改到哪一个方向,才能不与其它的专业冲突,又能最大限度地存留该专业的传统优势和实训条件,是众多教管人员苦苦探索的难题,也是我们要研究的课题。本文提取了多个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近年开办的新方向相关资料,希望通过比较分析,为大家找到解决方案,也为其它老专业的改革提供一点启迪。

1典型新方向的横向比较

以前的计算机专业就像“万金油”,学的技术比较多,但都不够精深,适合于计算机处于尚未普及,市场大量缺乏计算机维护管理和软件应用的环境。其核心课程一般是计算机组装与维护,C语言程序设计,网络基础技术,平面设计与制作,数据库实用技术,网页设计与制作等。新的专业方向需要在某一方面进行深入和拓展,学习精深的技能,以满足当前市场的需要。我们从多所高职院校近年来开办的新方向中获得材料,从培养目标、核心课程、就业岗位这些方面进行分类比较,为后面的分析奠定基础。

1.1计算机系统管理和维护方向

计算机系统管理和维护方向与老计算机专业比较接近,课程变化不大,培养的是能从事计算机日常硬件维护、计算机系统管理、计算机办公自动化管理、企业计算机网站管理和维护等工作的技能。着重培养学生的硬件维护、系统管理、办公文档处理、企业网站运维等专业能力和团队合作、创新意识等职业素养。主干课程有主板维修、商务流程处理、Linux服务器系统管理、计算机网络管理和维护、关系数据库和SQL、网站设计与管理等课程等。主要就业方向是计算机系统管理员、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计算机硬件检修员、数据库管理员、计算机系统运维工程师等岗位工作。这个方向仍然偏重于电脑维修、网络管理和信息管理技能,核心岗位偏多,对于这些技能学习得也不够精深。对于电脑维修,没有深入学习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知识;对于网络管理,对路由与交换的技术学得不深;对于信息管理,也仅仅学了关系数据库和结构化查询语言SQL,仍然保留着老计算机专业的学得多、学得浅、“万金油”的特点。

1.2企业信息管理

有些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开办了企业信息管理方向,该方向培养目标为面向企业信息化行业,培养具备ERP系统的辅助开发、实施、维护和运行管理能力,能在大中型企业从事企业生产经营的信息化项目实施和管理或在IT企业从事ERP系统的设计、实施和售后服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可从事的工作岗位有:生产管理、仓库管理、ERP项目实施、系统维护和管理、系统开发、产品销售。核心课程有现代企业管理、会计电算化、C语言程序设计、网络数据库、ERP系统实践、ERP项目实施、管理信息系统等。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方向有既定的国家职业标准,这个标准将企业信息管理师定义为从事企事业信息化建设,承担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系统开发、维护、管理以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复合型人才。该定义有几层意思:一是从事的工作是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建设,而不是一般的技术工作,即该人才不是一般的技术人员或IT人员,而是信息化建设的人员;二是承担的任务是综合性的,不仅有通常的IT应用,还有信息系统的开发、维护和管理以及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三是明确点出是复合型人才,而这尤其重要,在国家职业标准中,界定为复合型人才的职业是很少的,这才是该方向的要点所在。按知识和技能水平的不同将该职业划分为助理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三个等级,都有对应的资格考证,通过后国家颁发职业资格证书。企业在生产、管理、销售中无时无刻不在与信息技术打交道,企业信息管理师是一个专门负责信息开发和运用的职位,在现代企业中信息管理举足轻重,直接对企业的经营决策造成重要影响,虽然我国的企业经历了近20多年的信息化,但企业信息化效果不佳,企业信息管理人才缺乏。

1.3多媒体技术方向

多媒体技术方向面向网页设计、多媒体产品设计、交互设计、用户体验设计等工作,培养能够从事网站策划、设计、开发、管理,动画设计、视频加工、交互设计等岗位的专门人才。主干课程一般有网站视觉形象设计、网站设计、二维动画制作、三维动画制作、Flash游戏开发、VI形象设计、交互媒体制作、虚拟实境设计等。毕业生主要从事网页设计、多媒体产品设计、交互设计、用户体验设计等技能型专门工作。多媒体方向是目前市场的热门方向,但这个方向如何定位存在争论,是完全偏向美工、动漫的设计制作,还是学习多种多媒体的技术,不追求某一门技术的精通,各所院校有所不同。完全偏向美工、动漫,首先是与动漫专业有所冲突,而且对于没有美术基础的学生,这个方向很难学好。广泛学习多种多媒体技术,每门技术都达不到精通,在这个行业又面临很大的竞争,很难找到对口的工作。

1.4WEB程序设计方向

WEB程序设计方向面向WEB网站建设、网站前台界面设计、网站后台维护、WEB程序软件安装测试等工作,重点培养学生对WEB应用程序的需求分析、界面设计、后台管理程序开发、WEB程序集成等专业能力。主干课程有网页设计、图像制作、SQLSERVER高级应用、Windows程序设计、项目开发训练、程序设计、动态网站建设、企业网站制作等专业课程。毕业生主要从事WEB软件编写、WEB网站开发与维护、软件测试、软件销售、软件安装与维护等岗位工作。WEB程序设计在软件开发技能中难度偏小,比较适合高职生。现在互联网普及,以前的单机应用程序都需要开发成能在浏览器上运行的WEB程序,因此开发量很大,市场需求量也很大。对于基础较好的高职生来说,从事WEB程序设计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毕业后找工作容易,薪酬上涨空间大。

1.5动漫方向

动漫方向培养掌握图文软件、三维软件和视频处理软件的操作技能,能从事办公事务、图文排版、平面设计与制作、网站制作、三维建模与效果图制作、动画制作与视频处理等工作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核心课程有构成与设计、素描与色彩、数字摄影、平面图像处理、网页设计与制作、图文制作、影视制作与编辑、RIA程序设计、FLASH动画制作、三维图形设计、AUTOCAD建筑设计、广告设计。就业岗位包括网站设计师、网络信息编辑师、印刷和广告业平面设计师、动画和游戏设计师、音影视设计师、三维虚拟现实模型设计师等。动漫方向也可以看作是多媒体方向更加精深的一个方向。首先这个方向跟动漫专业可能冲突,只适合尚未开设动漫专业的院校。其次,由于动漫对于美术基础的要求,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学好这些技能。建议有这方面的兴趣,或者有一定美术基础的同学选择这个方向。

1.6移动互联网方向

移动互联网方向培养掌握移动终端产品开发和应用技术、移动互联网业务平台开发和应用技术、移动互联网门户网站开发和应用技术的专业技能人才。核心课程有Android应用与开发、IOS应用与开发、移动Web编程技术、移动互联网开发技术、移动测试技术等。就业岗位主要包括Android应用开发工程师、IOS应用开发工程师、手机游戏开发工程师、手机WEB开发工程师、手机测试工程师、手机软件移植工程师等。移动互联网是一个崭新的方向。目前4G移动互联网正在掀起新的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将成为继宽带技术后互联网发展的又一个推动力。数据显示,2013年第三季度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到278.7亿元,同比增速66.7%。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4.2亿,占总网民数的74.5%;我国智能终端出货量达到2.58亿部,增速达167%,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生产国。在经历了大型机、小型机、PC、桌面互联网四个时代之后,伴随着4G应用的迅速发展,移动互联网正成为IT行业发展的第五个阶段,在未来多年内将都是热门的方向。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是我国未来发展战略的重点方向。我国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人才严重匮乏,人才市场出现真空。不管是大型跨国公司还是小而专的软件开发商,移动应用领域企业都在轮番进行全国性的大规模人才招聘工作。据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报告显示,移动软件工程师已居于职业收入排行榜榜首。所以就业好、收入高是这个方向的优点。但是这个方向偏向于开发,跟传统的软件开发专业有一定冲突,实际上部分高职院校的软件开发专业已经包含了移动开发方向。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针对于目前高职生的数学和英语基础,如果偏重于前台开发和测试技能,降低学习难度,可以适合于大多数的学生。

2各方向的分析和推荐

篇2

早在2001年,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就开始发展,但是由于移动2G网络的速度很慢、费用很高,只有很少数的应用。随着2009年3G牌照的发放,移动互联网才获得了大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IOS和Android等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大规模普及,移动互联网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前景最诱人的业务。人们对移动性和信息的需求急剧上升,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在移动的过程中高速地接入互联网,获取急需的信息,完成想做的事情。目前,移动互联网正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短信、彩铃下载、移动音乐、手机游戏、视频应用、手机支付、位置服务等丰富多彩的移动互联网应用迅猛发展,正在深刻改变信息时代的社会生活。 

2 移动互联网的特点 

移动互联网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局限性。 

2.1 移动互联网的优越性 

高便携性:移动设备小巧轻便,可以随时上网。 

隐私性:移动设备用户的隐私性远高于PC端用户的要求,高隐私性决定了移动互联网终端应用的特点—数据共享时既保障认证客户的有效性,也要保证信息的安全性。 

应用轻便: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应当是便捷的、方便的,用户不会接受在移动设备上进行复杂的操作。 

屏幕大小:移动设备的屏幕都很小,这使得它很难看到依赖于标准尺寸的台式电脑屏幕上的文字和图形。 

2.2 移动互联网的局限性 

缺乏窗口:在PC机上,用户可以打开多个窗口并且可以同时进行多重任务。但是在移动终端上,只有一个网页在同一时刻进行显示。 

导航:多数的移动终端不使用类似鼠标的指针,而是单纯的向上和向下滚动与触摸设备,从而限制了导航的灵活性。 

移动终端的这些特点对于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开发者提出了挑战。鉴于移动终端的多样性,要想针对不同的终端开发统一的应用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课题。然而,随着HTML5的出现,应用HTML5的新功能,解决这些问题成为了可能。 

3 HTML5在移动互联网中的应用 

作为未来网页设计的新标准,HTML5具有许多新的功能。目前已经有许多浏览器如:Firefox、Google Chrome、Opera、Safari、IE9等开始支持HTML5。随着移动3G网络的普及,现在的智能手机都具备了上网的能力。在Iphone手机、Android系统的手机中浏览器都已经支持HTML5标准。 

HTML5是近十年来Web标准最巨大的飞跃,和以前的版本相比,HTML5将Web带入一个成熟的应用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视频、音频、图像、动画以及各种交互动作都将被标准化。特别是HTML5 Canvas(画布)是一个非常有用的绘图和动画元素,Canvas使用JavaScript直接在网页上绘制图形和动画,已经具备了取代Flash的能力。 

在移动互联网中,由于移动终端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开发统一的应用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但是所有这些终端设备都支持HTML5,因此以HTML5为基础开发Web应用可以达到统一开发的目标。随着HTML5的不断普及,HTML5网站大量涌现,HTML5的应用也在不断扩展。我们相信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上对熟悉HTML5的开发人才的需求是非常巨大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在现有的网页设计、Web前端技术等课程中增加HTML5的内容,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更多的新机会。 

4 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必要性 

在高职院校中一般计算机专业的班级较多,专业也较多如:手机游戏专业、网络技术专业、多媒体技术专业、软件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等,这些专业设置的专业课程设置大部分都有相似的课程,如网页设计与制作、Flash动画制作、Web前端技术的应用,在这些课程的教学更多的是选择一本教材,设计一些案例、补充一些习题的方式,教学模式更多的是采用案例展示→操作要点分析与演示→布置课堂练习→课后习题的思路来安排。这样的模式可以使学生达到熟悉软件功能,也能拓展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但还不能跟上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没能及时接受到网络学科的发展最新动态和新技术的应用。无论是国内和国际计算机发展具有很强的时效性,需要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根据最新的技术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学习新技术。 

随着高职高专毕业生人数快速增长,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在新形势下,为解决高职高专学生就业问题,在全面提升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跟上时代的发展。 

5 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5.1 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针对目前高职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要达到"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目标,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够具备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保证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移动互联网用户的迅猛增加,引导学生及时学习和应用不断发展的Html5标准及增加的新功能。体验新标准和旧标准的不同和优势,更好更快地应用Html5新功能开发出快捷方便的应用程序。

5.2 在教学内容中融入HTML5标准 

在传统的网页设计与制作、Web前端技术、JavaScript等课程中,主要讲授的是HTML4标准。HTML5标准虽然增加了许多新内容,但是也继承了HTML4的主要特征。因此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只要做一些调整,在不增加课时的情况下,讲授新的HTML5标准是可行的。

在传统的课程设计中,网页设计、Web前端技术、JavaScript语言等课程是相互独立的课程,彼此没有交互与结合。在HTML5标准的教学中,应当将HTML5语言、CSS3、JavaScript编程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 

5.3 把握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前景,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众所周知,计算机是发展最快,变化最快的领域,这意味着要不停地学习,只要稍有迟疑就会落后,就会被淘汰,作为教师要时刻关注专业的发展前景,引领学生主动学习前沿技术,适应未来工作岗位对人才的需求。 

随着智能手机用户的飞速增加,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积蓄了巨大的潜能。同时,随着高速移动无线网的建设,无线游戏、音乐点播、视像和电视会议等业务正在成为现实。还有许多等待已久的移动商务业务,如移动订票、移动银行等已经开展起来。移动互联网的程序开发是学生未来就业的一个重要方向,在教学中要时刻关注计算机领域的发展趋势,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中及时增加发展迅速的前沿技术,如HTML5标准的内容和应用,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6 结论 

由于移动互联网具备良好的用户体验、丰富的多媒体内容、优异的跨平台和跨终端等特性,基于HTML5的应用正在成为下一代移动互联网的主流趋势。对于即将进入就业市场的学生掌握HTML5标准在移动互联网中的应用是很有必要的。 

Web成为新的应用平台。就业市场也会非常需要能应用HTML5标准的人才,如果学生在校期间已经接触和体验了HTML5在移动互联网中的应用无疑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也会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在教学上根据就业需要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李杰.HTML5高级程序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2] 李杰.HTML5和CSS3实例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篇3

关键词:“应用技术大学”;“专业设置”;“区域经济发展”

一、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应用技术大学培养人才培养目标比较明确,要适应社会需要,不仅在办学定位上应坚持应用型的方向,而且其专业设置也应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兴专业和新的专业培养方向为主体,主要培养工程应用型、技术应用型、服务应用型、职业应用型、复合应用型等专业人才,突出应用型和实践性,直接面向社会经济生活,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二、云南工商学院专业设置情况

云南工商学院自建校以来,坚持关注国内外应用科技前沿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实际的路子,积极凝练学科方向,提升应用型科研水平,重点开展管理学、计算机应用科学、汽车应用技术、本土艺术发展、滇西青年创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培养了一批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的优秀应用型人才。

1.积极开展专业设置调研

学院根据《云南工商学院战略发展规划》和《云南工商学院学科专业建设规划》,积极组织开展专业调研与社会需求调研,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信息,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方向,积极开展同行、同专业调研,了解国内外同行、同专业的发展基础、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找出自己的发展方向和路径,走差异化发展道路;积极开展社会调研,了解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对本专业的需求信息,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需求,积极培育学科专业增长点;利用校际交流、教师出国访学等机会,积极开展国外同行、同专业发展状况调研,学习借鉴他们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积极开展相关学科专业发展状况调研,明确专业建设和专业交叉融合发展的方向。目前,学院已经形成了涵盖管理学、工学两大学科专业群,积极建设教育学、艺术学、经济学和文学等6个学科的办学格局。

2.坚定遵循专业设置原则

围绕滇中产业新区建设、云南新兴产业中的汽车及先进装备、电子信息等产业发展需求、云南省现代服务业及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建立起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布局。按照“巩固优势、突出特色、优化结构、协调发展”的专业建设思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专业建设中突出特色与优势。推进专业群建设重点建设工商管理类、计算机类、机械类、土木类、设计学类等专业群。

3.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

学院在专业设置过程中不断贴近市场,随时对市场进行分析研究,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制定专业建设规划,建立招生、就业联动机制。

学院在学科专业建设中,主动适应云南、西南、东盟经济圈经济发展的需要,每年派出人员进行市场调研和反馈,不断完善培养方案,调整专业结构,丰富专业内涵,主动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为“桥头堡”人才建设提供服务。

三、云南区域经济发展专业需求分析

在《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在“十三五”期间要以发展畅通、快捷、安全、大容量、低成本交通运输为目标,构建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辐射南亚东南亚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推动铁路、公路、航空等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我省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发挥好在“孟中印缅”和“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中的主体省份作用。加快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广应用集成制造、柔性制造、精密制造等先进制造模式,积极支持骨干企业建设“数字车间”、“智能生产线”、“智能工厂”。顺应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潮流,全面实施“云上云”行动计划和“互联网+”行动,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互联网在促进产业升级以及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中的平台作用,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引导要素资源向实体经济集聚,推动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变革,培育满足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的新业态。大力发展医疗、护理、健康养老、健康保险、中医药医疗保健、健康体检和咨询、健康文化等健康服务,提高生活服务品质。着力建设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中心,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良好的交通物流综合配套设施和口岸,以及与周边国家传统的经贸基础,联动国内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经济圈等发达地区市场,积极拓展与南亚东南亚乃至非洲和欧美的经济贸易往来,深化与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经贸合作。

根据目前云南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在交通建设与服务、制造业、国际贸易、基础建设、电商等方面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

四、云南产业升级专业需求分析

1.“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在“十三五”期间要加快“八出省、五出境”铁路骨架网、“七出省、五出境”高速公路主骨架网建设,面对云南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道路建设的测量将是一个复杂的工程,这将导致急需大量的道桥和测绘专业人才。

2.在云南“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大力推进信息、科技在建筑业生产、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应用、渗透和融合,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信息科学相关专业的发展大有可为。

3.规划中指出,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即:现代生物、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根据全面实施“云上云”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呈贡云南大数据中心、旅游数据中心及交易平台、林业大数据中心及交易平台等项目建设,推动政务云、旅游云、教育云、卫生云、科技云、产业云等一批示范云建设,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离岸数据中心、超级计算中心,推进大数据开放共享,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产业。积极发展物联网、移动互联网、高端软件和信息服务等新技术产业。

4.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重要物流节点、口岸、综合交通枢纽等物流、仓储基础设施和通道建设,加快推进现代物流基地、示范园区等重大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国际物流发展,加快机场、铁路、高等级公路、口岸、园区之间的连线和多式联运设施建设,强化集疏运服务功能,构建便捷、高效的跨境物流体系。加快物流信息化、装备现代化和标准化建设。可见在未来物流行业将是一大发展机遇,同时也急需更多的物流专业人才。

5.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充分发挥城市设计在完善城市空间形态、塑造城市特色风貌、提高城市运营效率等方面的综合作用,聚焦城市重点区域,编制完成城市色彩、生态廊道、建筑立面、景观照明等专项规划。因此,“城市管理、环境设计、风景园林”等专业也将带来新的需求。

6.推进健康云南建设。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加强临床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建,带动整体疾病诊疗水平和医院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大健康范专业也会出现新的增长需求。

7.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创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多元投入机制、资源配置机制、服务保障机制、动态调整机制、供需协调机制。扩大财政支出中对公共服务支出的比重,建立多元化的供给制度,集中更多财力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对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养老服务、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支出,逐步缩小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等规划将为“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带来机遇。

五、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增设专业取得新发展

云南工商学院在近几年新专业的申报中,紧密围绕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开展,不但弥补了学院在经管类、护理、机械交通、建工专业群建设上的不足,完善专业建设与学科布局。同时带动各重点专业将教学、师资资源辐射到相近专业,带动其他专业的培育和成长。

专业设置是应用技术大学生存的基础。应用技术大学是直接为区域经济服务,为地方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区域产业结构和地方支柱产业对应用技术大学专业结构的改革与调整影响很大,反过来说区域产业结构是应用技术大学专业结构调整及专业设置的主要依据。应用技术大学专业设置与调整上必须立足地区经济发展需要,从产业结构的调整、支柱产业的大局出发,考虑和研究区域范围内的专业结构布局。

参考文献:

[1]傅正泰.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与管理问题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姜大源.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理论、策略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马树超,郭扬.高等职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颜莉芝.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研究[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5]周建松.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理论与探索[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6]《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基金资助项目:云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第三批高职教育科研课题;

篇4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技术专业;职业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6C-0069-03

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高科技的信息化设备的出现,也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在职业教育领域,信息技术不仅作为一门学科知识被拿来细细研究,也被作为一门应用技术改变了教学工作的基本模式。随着“互联网+”的提出,挺立在信息技术研究前沿的信息技术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迎来了再一次改革、突破、创新、发展的良机。

一、对“互联网+”的理解与发展阐述

“互联网+”是一个综合概念。当“互联网+”这个新名词出现在第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时候,总理将这个新名词的概念理解为一个可以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行动计划。

“互联网+”的这个行动计划,是国家层面的宏观计划,也是信息技术在我国未来发展的总体规划。“互联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主要特征:一是大跨界大融合。“互联网”是一个网络信息技术平台,“互联网+”就是将信息技术平台和实体经济跨界融合;二是大创新大驱动。互联网不仅仅是一门技术,也是一种资源,一把钥匙,能够帮助我国获得经济创新发展的驱动力和创新力;三是大开放大包容。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互联网的开放性让传统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都发生了改变,多元的文化,多元的经济,多元的社会,这些都成了当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新常态”。

互联网是在电子信息技术快速进步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技术平台。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事实上就是信息技术成果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从IT技术的学习特点来看,大量的练习和不断地进行自主创新研究是推动IT技术学习效果的关键。但是在以往的职业学校信息技术专业教育的推进过程中,网络与实际的教学实践相脱节,使得IT技术的教学和实践活动的开展并不顺畅。“互联网+”给整个世界带来的最大改变,就是“互联网+”鼓励在线教育和传统教育融合创新发展。从这一点来看,“互联网+”对信息技术专业的教育工作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的方向从理论型偏向应用型;二是课堂教学手段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三是信息技术专业教材内容对社会新技术的依赖越发强烈。

二、传统信息技术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专业是信息技术在我国普及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专业学科。从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一专业尚属新兴专业,教学体系的建设工作还不够成熟。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一专业的学科知识的专业难度却在不断加深,学科知识的内容也在快速更新。在这样的发展态势下,信息技术专业传统职业教育工作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也就在所难免。

(一)教学内容滞后

从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学体系建设情况来看,各职业学校信息技术专业的构建都是在统一的教材体系的基础上完成的。这样的学科体系构建模式,确保了各学校专业学科知识难度水平的统一,却给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升级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从我国职业学校信息技术专业教学内容的现状来看,受到教材内容更新频率缓慢等客观原因的限制,目前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普遍比较落后。对比海南微软创新中心于2015年10月中旬在三亚学院组织开展的海南IT行业培训课程的相关知识内容不难发现,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课程的知识内容已经是IT行业在6年前就已经普遍采用的技术知识了,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的脱钩现象非常严重。

(二)教学途径狭窄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成果早已变得非常丰富。然而,由于很多职业学校的校内网和互联网之间并不能无障碍接通,导致教师只能在课堂上就已备好课或写入课件的相关内容展开,而且受到网络条件的限制,很多学生在完成课堂学习之后也没有机会利用学校为其提供的学习资源进行练习和技术创新,结果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只能停留在表面而没有办法被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能力,客观条件的限制,却将“信息化”的教学理念框在了教室里,阻碍了IT技术中的新知识、新技术应用成果的作用发挥。

(三)教学效果不佳

职业学校承担着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培养合格接班人的艰巨职责和使命。对于信息技术专业来说,专业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目的,就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专业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从我国当前阶段的就业发展情况来看,信息技术专业方向当之无愧是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期内最热门的就业方向。然而从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效果上看,信息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对口就业情况并不乐观。据统计,信息技术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中只有13.56%的人从事着与本专业相关的技术类工作,而超过半数的同学则选择从事与本专业毫无关联的销售工作或者行政工作。这样的一个统计结果表明,信息技术专业学生的成长并没有按照专业教育体系设计的方向和轨迹完成,教学效果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

三、“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专业教育新常态

从信息技术专业教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来看,信息技术专业课程内容的落后,造成了教学和实践的脱节;教学工具的信息化程度有限,限制了信息技术成果的转化,而这一切问题的最终表现就是职业学校培养的信息技术人才在社会上用不上。在这样的情况下,信息技术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就应当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朝着以下四个方向进行改革:

(一)借力“互联网+”,推动教学模式多样化

“互联网+”倡导的是跨界发展和技术融合,充分借助互联网的“云计算”平台,推行智慧云课堂。以某学院的信息技术专业教育为例,在信息技术专业的教育工作中,互联网的普及,使“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变得可行。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去使用优质的IT教育资源,不再单纯地依赖授课老师。而课堂和老师的角色则发生了变化,老师更多的责任是去理解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利用互联网,教师还可以充分使用网络游戏的“目标、规则、反馈”等要素,在跨界融合的思路下,提升课堂吸引力,提高教学效率,全力推动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发展。

(二)借力“互联网+”,推动教学资源先进化

“互联网+”注重的是将互联网平台的互动性和实效性的充分结合。从信息技术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尽管专业教材的内容和知识并不是最前沿的“新鲜知识”,但是书本知识却能作为一种桥梁,帮助教育者和学习者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获取海量的教学资源。利用互联网的“大数据”优势,将IT专业的优秀人才创新的先进技术成果汇集起来,制作成可以用作教学的微课、慕课等资源,既能吸引高水平IT人才对于专业教育的关注目光,还能在现有条件下快速提升教学资源的时效性和进步性,就能有效实现教学资源的丰富和充实,实现教学资源的先进化。

(三)借力“互联网+”,实施教学评价多元化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和发展,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将会变得更加频繁和顺畅。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师生之间的关系,也会随着学生对新鲜知识的需求迫切程度的提升而发生微妙的变化,学生在互联网平台的帮助下已经具备了利用自学掌握海量知识和技术的基本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云计算”模式,利用微信、QQ、BBS等在线系统能实现学生及时交流与互评,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记录学生成长的过程,为教师教学的决策提供量化数据,从而实现“培养一个独立的学习者”的教育最终目标。这样,教师对信息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的评价就会变得更加理性和多元,而学生对专业课教学质量的评价也极有可能被充分利用起来,转化成为推动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专业化水平进步的新动力。

(四)借力“互联网+”,开创学习模式新颖化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和发展,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正在悄然发生改变,一些在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难以有效利用的、无规律的、零散的“碎片时间”,也因为无线网络的存在以及人们对于无线网的热衷而变得有价值起来。在“互联网+”的思路带动下,信息技术专业完全可以开发一些适合人们在休息、吃饭、乘车等这些“碎片时间”进行浏览学习的在线学习视频课程APP应用,而有了这些充足的在线教学课程,碎片式学习模式就将会从“概念模式”转变成“实际模式”,在未来的信息技术专业教学工作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四、总结与展望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影响不断深化、蔓延,信息技术人才将会逐渐成为各个社会领域跨界发展都离不开的必备人才。在这样的一种发展形势面前,利用互联网发展的契机,加强信息化建设,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开发IT教学资源,以增强信息技术专业教育的实效性成果,提高培养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知识水平、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才是信息技术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取得突破性成果的关键。

Leading the New Norm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Education with "Internet Plus"

ZHAO Qi-dong

(Jiangsu Jiangy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Jiangyin 214400, Jiangsu Province)

篇5

【关键词】物联网;市场的需求;就业前景;重要意义

一、引言

物联网将人类生存的物理世界网络化、信息化,将分离的物理世界和信息空间有效互连,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一种聚合性应用与技术提升,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平台。在这样一个具有战略性重要作用的物联网领域中,我国目前已居于世界领先行列。无论是在政策、技术还是产业链上,我国的物联网发展都拥有显著优势,具备难得的发展机遇。

二、物联网的定义

1.英文名:Internet of Things(IOT),也称为Web of Things。

2.物联网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

三、技师学院开设物联网专业的可行性

物联网虽说是新兴高科技产业,但主要以高中毕业生为起点的技师学院开设物联网专业,培养物联网技能人才并非遥不可及、高不可攀。物联网是实实在在的,既不要把物联网神秘化,更不能把物联网虚拟化。任何新专业的开发,都是由浅入深、逐步建立的;急功近利的做法不可取,简单否定的做法也不可取。我们只要认识物联网的真实属性和本质,就能大力推进物联网专业的发展。

作为连续9年位居中国软件百强之首的华为有46%的人力集中在研发,33%的人力集中在市场,生产、管理和行政合计只占21%。生产主要是作业员、品管员、物料员等市场主要是销售工程师、渠道经理等,管理主要是总经理、副总经理、人力资源经理等行政主要是文员、行政经理、食堂宿舍管理员等

由此可见专业技能型人才是物联网的建立与发展产业链中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当下技师学院应面向大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实用型人才的办学思路,为物联网专业培养不同层次人才给出了一条新的思路,即以大型企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初、中级实用型专业人才。

四、物联网专业建立的重要意义

加快发展物联网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作为信息技术新的突破方向,物联网成长潜力大、带动力强、综合效益好,不仅本身蕴含着巨大的战略增长潜能,而且能够有力地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发展物联网,将为我国建设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五、物联网专业开设的现状

1.2010年,教育部批准40所高校办学2011年初,第二批批准27所高校2012年2月,教育部批准80所高校办学。目前,共有147所学校开办物联网工程专业,还有在其他专业下开设(物联网方向)的办学模式,约200所高职高专办《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估计近500所高校已办或准备开办物联网专业。

2.当前我国物联网发展总体与世界同步。我国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四大物联网产业集聚区基本成型,西部的贵州、甘肃、四川、重庆等省市积极布局物联网产业。截至2012年6月底,三大运营商已在全国320多个城市和当地政府合作建设智慧城。

3.目前物联网开设的主要课程:

《RFID技术》、《WSN无线传感器网络》、《M2M技术》、《物联感知与终端(嵌入式)技术》、《物联网组成原理》、《物联网综合实训》、《短距无线与异构组网技术》、《物联网安全》、《云计算》、《物联网工程与平台综合技术》、《大数据技术》和《物联网系统调控方法》

六、市场需求大,就业前景广阔

工业和信息化部杨学山表示,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对软件产业带来一系列深刻变化,开放式创新、产业链垂直整合、产业生态体系的竞争、技术与业务深度融合成为新时期软件发展的重要特点。

1.2012年07月-12月深圳物联网预定人才需求数量

2.深圳IT企业招聘研发岗位的领域和方向

(1)华为中兴及其外包系列(华为技术、中兴通讯、易思博、华胜天成、文思创新、软通动力、东南融通等);

(2)对日软件外包系列(鹏开信息、东洋网篮等);

(3)嵌入式类软件企业(凯立德、元证科技、茁壮网络等);

(4)对香港软件外包系列(大展信息、香港永泰、香港志鸿、新华南方、中联信息等);

(5)应用软件开发企业(联软科技、金蝶软件、腾讯等);

(6)民营电子产品企业的自主研发―为制造型大国走向创造性大国而努力!

3.深圳软件名企

(1)华为技术――中国软件百强之首、世界通讯行业亚军;

(2)中兴通讯――世界专利申请冠军、中国软件百强亚军;

(3)腾讯科技――世界第一互联网公司;

(4)迅雷科技――中国最大的下载软件平台;

(5)金证科技――中国证券行业软件冠军;

(6)长城股份――中国软件企业百强、上市公司;

(7)创维数码――中国软件企业百强、香港上市公司;

(8)长亮科技――中国小型商业银行软件冠军、创业板上市公司;

(9)宇龙科技――中国国产智能手机之冠(酷派);

(10)金蝶软件――中国中间件第一名、香港上市公司、

4.物联网朝阳产业

2011年中国实现软件产值18500亿元。增长32.4%,国家GDP增长9.2%,按照中国软件从业人员产值80万元计算,现有软件从业人员231万人。2015年中国将实现软件产值4万亿元。到2015年物联网相关产值将达到1万亿,平均年增长29.1%,是中国GDP增长速度的4倍。

七、深圳软件园订单定岗高端就业

就业案例:

1.毕业生2010年11月入职:深圳融创天下公司毕业前薪资:3900元,工作地址:深圳市南山高新区国家软件园。

2.姓名:宋亚楠,性别:女,培训毕业时间:2011年6月,培训专业:深圳软件园J2EE开发,就业时间:2011年3月入职深圳融创天下,毕业前薪资:3500元。

3.姓名:王杰,性别:男,学历:专科,专业:计算机应用,毕业时间:应该于2011年6月,培训专业:深圳软件园J2EE/Android开发,就业时间:2011年4月入职深圳鹏开信息,毕业前薪资:3400元+(注:该披露,该生挂科17课,目前仍未拿到证书)。

总之,物联网的发展对学校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广东省南方技师学院深圳分校应充分发挥身处深圳的特殊地域优势,就业市场广阔,人才需求量大等特点开设物联网并积极开展校企联合办学,以灵活的办学机制、有效的教学手段、可行的实训计划来开设新型专业教学。

参考文献

[1]2012年7月22-23日,《全国物联网教学与专业建设研讨会》会议纪要.

篇6

关键词:职业技能竞赛;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1概述

职业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为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业化的人才。职业院校通过设置专业以及建立专业课程体系来实施培养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学生到底需要掌握哪些职业技能以及如何衡量技能水平的高低是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基本问题。2008年首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成功举办,充分展示了职业院校广大师生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风貌,在全社会初步形成了“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共识[1]。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方式,并且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同时也是国际上职业教育通行的评价方式之一[2]。

2将职业技能竞赛引入专业课程体系的理由

职业技能竞赛赛项的设置代表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而竞赛内容囊括了市场对职业技能人才的能力要求。基于职业技能竞赛构建的课程体系有利于相关专业课程汲取技能竞赛内容和标准,不断补充和完善项目课程教学,丰富和规范教学内容。职业技能竞赛多由行业领先的企业参与实施,借此将行业最前沿的技术和项目引入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最新的技术,将来就业能与企业岗位要求无缝对接;将职业技能竞赛贯穿于课程体系当中,有利于持续强化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将职业技能竞赛引入课程教学里,有利于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将职业技能竞赛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也有利于院校选拔培养优秀学生为学校赢得荣誉,提升学校社会知名度。

3当前职业技能竞赛引领的教育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近十几年来,技能大赛引领了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无论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还是从职教理念、产教融合等方面,职业技能大赛都取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在将职业技能竞赛内容引入课程教学当中存在简单生硬的情况,不能科学合理、有层次的将技能点和项目知识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或是在专业建设中仅仅围绕单一的某项职业技能竞赛实施教学改革,忽视当然社会对人才培养复合多能的需求;缺乏合理有效的方式和手段来利用各级职业技能竞赛对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考评,不能很好的培育竞赛竞争、优学优能的学习氛围;在组织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的过程中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将大量人力物力资源集中投入到少数学生身上,违背了职业教育培养社会急需的大批技能人才的初衷;在专业课程计划与职业技能竞赛时间安排上存在不匹配的现象,导致院校竞赛准备不充分,难以取得好成绩等等。

4基于职业技能竞赛构建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策略

当前世界科技水平发展十分迅猛,信息技术产业领域如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通信、区块链等新技术方向层出不穷,而这些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都离不开软件技术。近年来软件技术专业一直是社会上的热门专业,职业技能大赛作为社会需求的“晴雨表”,相应在其赛项设置中也有体现,如: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软件测试等。每一个赛项通常在现实中对应企业的具体工作岗位。为了更好的将职业技能竞赛融入软件技术专业之中,促进教学改革,避免过去的出现的一些问题和弊端,笔者认为在构建其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实施当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以赛项为导向,以知识能力要求为基准,按照赛项的“基础课程”、“技能课程”、“实践课程”以及“辅助课程”四个层次分阶段规划课程;基础课程主要教授赛项所需的先导基础知识;技能课程主要是教授赛项所需的专业技能知识;实践课程是要是训练赛项的项目综合实践技能,辅助课程则是赛项所需的理论基础和技能知识的补充。基础课程、技能课程和实训课程有严格的先后逻辑关系,而辅助课程则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例如:根据“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赛项”规程要求可以设定基础课程为《Java程序设计》、技能课程为《Android程序设计》、实践课程为《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实训》、辅助课程为《软件工程》、《数据库应用技术》、《网络基础》等(2)合理的将多个赛项内容一同纳入课程体系之中,实现一专多能;“软件测试”也是国赛的一个常规赛项,其考察的内容既有软件测试自有知识点,又和其他专业课程相关联。通过合理优化和设置,可以一并纳入到整个课程体系当中,这样培养的学生不仅具备从事移动互联网开发岗位工作的能力,而且具备从事软件测试岗位工作的能力。(3)合理安排各门课程授课实施计划,规划“课赛、校赛、省赛、国赛”四级备赛机制,使之与职业技能竞赛时间相互衔接;以江西财经职业学院为例,每年省赛在下半年底举行,而国赛在次年的上半年年中举行。如果选拔大三学生参加省赛获得国赛资格,则会出现由于大三学生毕业实习无法代表学校参加国赛的尴尬局面。因此,赛项的相关课程原则上应该安排在大二上学期完成,通过省赛选拔出的大二学生在下学期正好备战国赛。另外,在大三上学期开设一门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借鉴和转化国赛成果和经验,利用参赛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使其惠及全体软件技术专业学生,有利于他们参加“社赛”(即走向社会,就业于相应的工作岗位)。(4)每门专业课程都有相对应的各级竞赛,推行以赛代考的学习评价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要专业课程必须能对应校赛、省赛、国赛之一的赛项,其他专业课程则可以设置单项课程比赛。组织多层次多级别竞赛的目的是营造一个积极竞争的氛围,让同学们在你追我赶,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中学好专业知识。以赛代考的方式可以有两种:一是直接用竞赛来替代考试(适用于“课赛”);二是在课程考试后的下一学期组织竞赛,成绩优秀者可以折算分数替换考试成绩(适用于“校赛、省赛、国赛”)。

篇7

关键词:物联网专业;知识体系;培养方案;高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4)10-00-03

0 引 言

物联网技术目前成为全球各行业各领域研究和应用的热点,它能给我们的经济、生活带来巨大的变革。随着物联网的兴起,对人才的需求必然会有一个飞跃性的增长。专家预测10年内就可能会大规模普及,产生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因此社会对物联网技术方面的人才需求巨大[1]。国家教育部从2010年3月,了《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申报和审批工作的通知》,随后我国有数百所大学申报和准备申报物联网或传感网专业。

信息获取、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这三个部分构成了信息产业的三大支柱,他们也是物联网产业的三个组成部分。电子、通信、计算机是物联网三大支柱中的必备学科。其中每一个学科都有一套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而每一个学科又有多个方向。而物联网工程专业需要这三个学科知识的支撑,所以物联网工程专业可选择的基础、专业课程众多,所涉及的应用更是无处不在,在教学上往往会希望面面俱到但是又无所适从[2]。如何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取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各院校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不尽相同,有的甚至差异很大[3-6]。绝大部分院校的物联网工程专业课课程体系只是对物联网工程涉及的多学科领域现有课程进修简单的裁剪和叠加,再增加物联网导论等专业核心课程,这类课程体系没有体现出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特色。因此有必要从物联网技术自身发展、物联网相关企业人才需求和学生自身素质全面发展三个角度,对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析探讨[7]。

许昌学院2013年通过国家教育部审批通过,开始招收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探索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我们也借鉴了许多高校的经验和做法,也寻求了多家企业的合作,目前对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和思考。我们可以从物联网技术体系架构和人才就业方向入手,探究不同人才培养就业方向在体系架构中所需要的核心技术和课程,从而理清思路,为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设置提供参考。

1 物联网技术体系框架

图1 物联网技术体系框图

物联网的整体架构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物联网按照网络架构可以分为应用层、网络层和感知层。围绕着这三层,可以探讨其中所需要的核心知识,从而得出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所需的知识体系。

2.1 感知层

感知层的主要作用是信息的感知和采集,主要由感知器件来实现各类信息的采集,如各种传感器、RFID、各种二维码、红外和智能装置等。

在这一层中,需要具备的知识主要包括:

各种传感器的功能、性能、结构、特性和工作原理等内容;

RFID、条形码等的相关知识;

各种智能终端的特点、结构、工作原理等。

根据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特点,不需要对传感器的具体细节做过多的认识和学习,只需要简单了解和使用即可,所以不需要开始相关的传感器原理等课程。但是传感器所采集到的信息需要有相应的硬件进行收集处理并上传至网络层进行发送,可以说嵌入式是整个物联网的基础部分,所以有必要开设嵌入式相关的课程。

与嵌入式相关的硬件主要包括:单片机、ARM和FPGA三种。

2.1.1 单片机

单片机的使用非常广泛,而且在后续网络层中所使用的CC2530 ZigBee模块中也包括单片机模块,因此,单片机课程应成为物联网工程专业所必开的课程。与之相配套的课程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电路和电子学和数字电路。有些学校还开设有计算机组成原理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笔者认为,这两门课程可以选择一门进行开设。

计算机组成原理主要面向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考取研究生需要,并且它可以让学生从计算机整体的结构、功能和组成角度认识和理解整个处理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系统之间是如何协同工作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主要面向接口,但是其中接口的内容可以放到单片机课程中进行讲解和实践,而汇编语言的相关内容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也可以进行补充和加强,所以笔者建议只需选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进行开设即可。

2.1.2 ARM

ARM是一个总称,其中也包含系列产品,对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ARM也是其知识体系中必备的一项内容。单片机无法运行操作系统,因此在有些情况下需要用到更高级的处理器。物联网网关和许多高级的电子产品都需要用到它。开设与嵌入式相关的课程还需要开设Linux操作系统,有必要对Linux的使用和主要组成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掌握。另外还有嵌入式应用层开发的高级语言,如C++等。

2.1.3 FPGA

FPGA是一个提高性的内容,如果偏电子设计与开发的学校可以考虑开设,或者可以为学生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但是由于这门课程的难度要高于前两部分,所以笔者认为可以根据学校的特点和学生接受能力进行取舍,它可以不算作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所必备的知识体系成员。

2.1.4 RFID技术和条形码技术

对于RFID而言,是目前应用最为普遍的物联网应用技术,所以它理所当然成为物联网学生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建议开设RFID技术与应用课程,除了讲解RFID原理之外,还要针对RFID的应用进行相应的开发和实践。

2.2 网络层

网络层主要负责将感知层采集到的信息进行传输。目前常用的网络协议包括:ZigBee、蓝牙、Wi-Fi和433等,所使用的通信网络主要有2G/3G/4G电信网和传统互联网。所以在这一层次上,需要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ZigBee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等内容。

针对无线网络,除了ZigBee之外,还有Wi-Fi、蓝牙和其他无线传输技术,如300 MHz、433 MHz、915 MHz无线通信技术,对它们的特点和应用也应当给予适当的讲解。尤其目前蓝牙4.0技术已经得到了比较大的改进,苹果新推广的ibeacon技术有可能会对蓝牙技术起到大力推广的作用,所以对这几种技术应当让学生都有所接触和认识。在课程中可以体现在物联网导论、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进行讲解。另外在课程设计和实践活动中,可以对这些技术予以应用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2.3 应用层

物联网目前的应用非常广泛,但是就应用层技术而言主要是应用层软件的开发,所以物联网工程学生应该掌握的主要技术应该包括Java技术和移动平台应用程序开发技术,但是偏硬件和体系构成的学生可以淡化这两个内容的学习,偏软件的学生应该加强这两项技术的训练。

另外,目前提得比较多的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内容,也应体现在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的知识体系之中。云计算其实应该是云服务,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IaaS、PaaS和SaaS。在这三个内容中,PaaS是目前云服务所用到最多的技术,所以要让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学生对这项技术有所了解,从而为后续物联网应用服务开发开拓更宽广的思路。

就目前物联网的主要应用案例来看,每个案例往往是这三层的综合,所以物联网工程的学生的知识体系在这三层中离开了哪一层都不完整。我们从这三层出发,梳理出了大致的脉络,有了比较清晰的思路,再根据所定位的学生的就业方向予以加入相关的专业知识或者根据学生的培养定位增删一些相关的内容,即可确定相应的培养方案。

3 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就业方向分析

在人才需求方面,各地政府纷纷上马物联网项目,急需大量的物联网人才。由于物联网专业的一些课程涵盖了电子、通信和计算机三个学科领域,所以学生的就业范围比较广泛,但是也有有人提出质疑,认为物联网三个学科都有所涉及但是哪一个学科都没有学精,所以就给物联网专业学生的就业规划提出了问题。

目前许多高校往往会结合自身的原有学科特点,对某一方面有所侧重,关键是看学生的培养目标,并且要和当地的经济特点相结合,有所侧重,也就是要瞄准行业应用而开展,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也有专家提出来了相应的物联网专业学生就业可从事的行业主要有[8]:

物联网系统设计架构师、物联网系统管理员、网络应用系统管理员等核心职业岗位以及物联网设备技术支持与营销等相关职业岗位;

物联网终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物联网应用系统开发工程师,进行物联网相关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无线传感网络系统的设计和管理;

物联网在智能系统、普适计算、工业控制、信息处理、通讯和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开发和工程实现;

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与物联网相关的教学科研工作。

从以上专家所列出的就业方向来看,可以将就业方向也归纳为硬件、网络和应用三个大类,这和以上根据物联网基本架构所描述的知识体系基本吻合。

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有自身特有的素质构成,与计算机、通信和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比较起来,主要有以下特点[9]: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么侧重于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要么侧重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网、管理或者开发,但缺少物联网工程应用中所必须的传感、控制、通信等领域的知识。

通信专业侧重于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通信原理,但对物联网中所涉及的传感、嵌入式和应用开发涉及较少。

自动化专业虽然对物联网中必须的传感和控制技术等有所侧重,但是对于计算机应用开发领域涉及较少。

由此可见,对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而言,是适应物联网行业的特点而具备更综合的专业素质。

4 知识体系基本构成

通过以上的分析,综合物联网体系架构和人才就业方向的定位,另外与二本层次学生的特点相结合,可以归纳出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的知识架构,归纳总结如下:

基础知识相关课程:数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英语、电工与电子学(在这门课中包含有电路分析和模拟电路)、数字电路、C语言、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原理。

专业必备知识:物联网导论、Linux操作系统、Java语言程序设计、RFID技术与应用、传感器原理与应用、单片机、嵌入式技术、通信原理、无线传感网络、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开发。

专业实训课程:安卓系统开发、ZigBee课程设计、RFID课程设计、无线传感网课程设计。

另外可增加:印制电路板设计、数字信号处理、EDA等相关课程,以扩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和基本技能。

5 实践教学的开展

实践教学模块有基础实践教学部分和专业实践教学部分。基础实践教学部分由“基础实验―综合设计―应用创新”三个层次组成。第一层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以电子技术学习为主。通过电子技术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元器件的辨别和使用,结合专业课程的教学,进行课程实验,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等;第二层主要包括各门课程的课程设计、电子综合设计以及先进设计工具 EDA技术,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第三层是应用创新层,引导学生参加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作品大赛和科研项目等。

专业实践教学部分注重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嵌入式系统技术。通过开设硬件设计一条线课程(单片机、嵌入式、RFID技术、传感器网络)和软件设计一条线课程(C 语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嵌入式操作系统、移动互联网开发),使学生系统掌握嵌入式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设计技术,掌握物联网网络协议栈和实现物联网通信。

6 结 语

物联网工程专业由于涵盖的学科范围广,在学生知识体系构建方面需要花费较大力气进行研究,从物联网自身的体系架构来探讨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所必须的知识体系,在满足基础知识体系的前提下,结合相应的就业方向,增加适当的特色课程,构建出适应各个学校特色的培养方案,从而培养出适应行业需求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国民,徐秀芳.地方工科院校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J].现代计算机,2011(7):35-37.

[2]赵学健.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J].科技信息,2013(4): 63-66.

[3]李仲生,唐杰,黄同成,等.地方本科院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探讨[J].信息技术教育与研究,2013(3):126-128.

[4]潘丹,甘宏.构建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考与分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1):68-70.

[5]彭力,谢林柏,吴治海,等.物联网工程新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研讨[J].计算机教育,2013(15):77-81.

[6]刘鹏.物联网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2(21):9-12.

[7]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篇8

关键词:工学结合;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1-0144-02

一、移动互联应用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背景

2014年12月,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所以为响应号召,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已然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其目的就是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第一线所需的高技能人才。

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实训基地的建设对人才培养质量水平的提高有着直接有效的作用。而且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重视起对实训基地的建设,因此如何建设实训基地、如何有效地利用实训基地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高技能人才已成了各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移动互联应用专业为例,该专业自建设以来,一直紧跟移动互联行业发展的趋势,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等方面积极探索,逐步形成了拥有自己特色的模式。在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方面,移动互联专业与行业企业合作,分别建设了Android、IOS两个实训基地,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提供了平台。

二、移动互联应用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

实训基地的基本任务是服务于专业课程教学、实训实践教学,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实训基地适用于本专业的各门课程,包括移动软件开发基础、移动应用软件设计、移动软件UI设计、移动游戏开发、移动网络通信编程、智能手机维护、移动开发综合项目实践等实训课程,以及软件技术专业的相关Android、IOS开发专业课程和实训等较多方面。

1.实训环境真实化。在工学结合模式中,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标准的建设以及实训项目的建设等方面都需要行业企业与校方的共同参与建设,但是作为承载着为学生提供职业素质培训和专业技能训练的重要场地,实训基地需要让学生处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完成实际工作任务。实训基地需要让学生无时无刻地都可以感受到企业文化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服务对象多元化。实训基地在人才培养方面同样也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其不仅可以用于专业课程的讲授,同时还可以应用于与兴趣小组、竞赛等相结合,充分利用基地的移动互联设备、移动终端设备等进行移动应用服务器和客户端程序的开发,从而达到充分培养学生兴趣、锻炼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等一系列目的。

另外实训基地还将服务于师资培训等项目,通过企业共同申报移动软件开发等国培项目,能更好地发挥实训基地在移动应用开发方面的优势,实现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

3.师资高素质化。通过常州市信息产业园、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的工程中心等,在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将培育出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教师作为实训基地的软硬件建设主体,在整个建设过程中需要从实训室设计、移动互联课程体系开发、需要与实训项目开发与企业的工程师进行深度合作,同时了解目前企业中对于一线人才的需求、开发流程、规章制度等,建设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适应企业需要的课程体系和实训项目。在整个建设过程中普通教师将与企业工程师进行深入合作,使得整个师资队伍既能满足专业发展、课程开发的要求,也能适应企业的移动软件开发的要求。

三、移动互联应用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思想

移动互联应用专业的实训基地作为学校在移动互联应用开发领域方向搭建的一个重要实践平台,只有从教学实训、产品展示、项目实训、创新创业、科研等多方面综合考量进行建设,才能达到保证实训基地的高效运转的目的。

1.结合国家级教学资源库的建设。2011年,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参与并主持了软件技术专业国家级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工作。截至目前,该资源库已经基本完成建设环节。但是仍需要持续的完善工作,比如资源信息的及时更新,同时保证每年完善或更新率达到资源总量的百分之二十。作为新兴的移动互联应用开发技术,移动互联应用已经成为资源库的相关的十二门课程之一,同时也被列为拓展课程之一。因此移动互联应用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既满足了专业的需要,同时也符合国家级资源库的后期建设方向。

2.校企共建,取长补短。实训基地的建设是由学校与常州信息产业园内多个相关行业企业共同研讨建设而成的,这些行业企业内均有十分专业的移动互联应用开发团队,分别从事政府、教育、银行、通讯等行业的应用开发,培养了大量的开发工程师,也在实际应用项目中积累了丰富的开发经验。学校通过与信息产业园的合作共建项目,既可以得到行业对一线人才的需求信息,同时也可以在科研、培训、实训项目的建设等方面的实现过程中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实现真正的校企共建,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校企取长补短的效果。

在学生实训实践环节中,合作企业将安排一批具有丰富开发经验的企业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教师将通过实训基地的实际建设活动,带领学生进行真实的移动应用项目的开发实战,让学生在真切全面地了解完整的移动设备的基础上,参与软件的开发过程,进而使学生学会根据软件开发文档编写符合工程规范的程序,以期实现提高学生软件开发能力,培养其团队协作精神,逐步积累移动互联应用技术开发经验的效果,同时为学生今后从事移动互联相关工作打下夯实的实践基础。

另外作为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的一部分,常州信息产业园也承担了综合项目的部分实践环节,这样,学生能进一步与企业一线开发环境接触,了解企业开发规范、企业开发氛围、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另外特长生、兴趣小组学生,也可利用周末、暑期等闲暇时间在企业中进行锻炼实践,让有潜力的学生能够得到更快、更大的进步。

四、移动互联应用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成效与特色

1.校内配备齐全的硬件设施,校企共享。目前学院内已投入建设了江苏省嵌入式工程中心、Android移动应用开发实训室、苹果移动应用开发实训室,其中,苹果移动开发实训室是集iMAC、苹果服务器、苹果路由器、Apple TV、苹果终端于一体的专业实训环境。Android移动应用开发实训室可以支持40人同时进行Android移动应用开发的教学实施,配备了Android开发的软硬件环境,并配备了智能家居设备,能与Android终端配套实现智能家居实训环境,同时还构建了Windows Phone的特有智能终端。这些实训室不仅可以满足移动互联网专业学生开展各种Android、IOS相关课程的实训,也充分地考虑了兴趣小组、特长生工作室的需要,也可以承担对外培训的工作。例如苹果实训室的硬件条件完全能满足对外培训的需要,同时实训基地通过与江苏点逸网络等企业合作,在人员、项目等多方面进行资源共享。

2.校外拓展实训合作基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校外实训基地除了对教师工作有着较大的积极影响外,还是学生进行实践能力训练,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重要场所。目前移动互联应用专业校外实训基地与常州科教城、常州信息产业园开展合作,这些校外实训基地都安排了一些具有相关丰富经验的企业指导教师,并为其提供规范的教学场地,同时让学生在校外的生产实训和顶岗实习阶段中能够充分了解企业的文化、企业中的项目管理与开发流程,进一步培养开发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这些校外的实训基地的管理采取两级管理办法,由合作单位负责实训基地的建设维护、日常管理和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而学院指定学生校外实践实训的管理办法,与合作单位签订协议,明确学生实训实习的任务、管理流程、校企双方指导老师、考核评价等具体合作细则。

3.建立行之有效的基地管理制度。目前,为有效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以及实训基地的维护,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的管理均采用6s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师在实训准备环节和指导过程的工作效率以及学生的训练效率,同时也能对学生的职业习惯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职业意识的提高,也有利于其职业道德的培养,为学生日后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参考文献:

[1]韩太东,王振国,朱健.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09,(8).

篇9

关键词:物联网工程专业课课程体系;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体系结构

中图分类号:TP391.44-4

1 物联网工程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物联网”[1]的概念于1999年提出,本意是“物与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是通过红外感应器、射频识别(RFID)、全球定位系统、无线传感器网络、激光扫描器等传感技术,依据通信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处理,以实现智能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申报和审批工作的通知[2]的精神,为了加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力度,加快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创新,大力培养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的人才,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以良好的办学条件和过硬的教学质量赢得了社会信誉,培养了大批合格的信息技术人才。这些专业均具有强大的师资力量和完善的实验设备,为开办“物联网工程”新专业打下了良好基础。

2 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体系架构

物联网与传统网络的主要区别在于,物联网扩大了传统网络的通信范围,即物联网不仅仅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通信,还扩展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通信。物联网网络架构由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组成。

2.1 感知层

感知层,也常称为感知控制层,解决了从物理世界到人类世界的数据获取问题[3],包括各种物理量、标识、音频、视频等数据。感知层位于三层架构体系中的底层,是物联网应用的基础,是物联网全面感知的核心。作为物联网的最基础一层,感知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感知控制层包括数据采集、短距离通信技术和协同信息处理。数据采集是通过相关传感器对物理对象的感知和数据收集,其中涉及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多媒体信息采集、实时定位和二维码等技术。短距离通信技术和协同信息处理将采集到的数据在局部范围内进行处理,并通过具有自组织能力的短距离传感网接入广域网。

2.2 网络层

物联网网络层将来自感知层的各类信息通过基础网络传输给上层,并提供透明的数据传输能力。其中,基础网主要包括移动通信网、广电网、卫星网、行业专网、互联网及形成的融合网等。

2.3 应用层

应用层主要将物联网技术与行业系统结合,将信息转化为内容,实现物物互联的应用解决方案。概括起来,物联网就是传感网、互联网和智能服务的综合体[4]。与传统的互联网相比,物联网加进了感知层,降低互联门槛,实现非智能、弱智能设备能够接入互联[5]。

在高性能计算和海量存储技术支持下,应用层还对网络获取的大量不确定信息进行清洗、融合、重组等处理,整合为相对准确的结论,并为行业应用提供智能的支撑平台。

3 物联网工程专业课课程体系设置

3.1 专业定位

本专业依托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的优势学科,面向京、津、冀和环渤海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的发展需要,突出计算机应用技术与现代信息处理技术交叉与融合的特点。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基础知识。使学生具有物联网工程专业技术的扎实理论基础,面向物联网应用系统的程序设计技术,各种信息处理网络应用系统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工程意识,能够从事物联网工程技术及其应用方面相关应用设计、开发与应用工作。

3.2 培养目标

物联网专业需要培养适应国家科技化和现代化建设需求,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具有雄厚的基础,强大的综合实力和专业适应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信息采集和检索、分析和处理能力的,具备良好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胜任通信,传感器网络及电子信息处理技术领域的研究,设计、开发、系统集成及管理与教学,并具有创新能力,能够在计算机和通信等领域起领军作用,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3.3 课程体系结构设置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新兴专业,由于整个行业在我国都处于发展阶段,因此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物联网方面的信息相对较少,学生有可能对于专业的认知度不高,应当加强专业认知方面的教育,同时,通过实验演示等方式,让学生来亲身体验物联网技术带来的技术革新,是学生们对于专业有一个全方面的认知,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钻研精神。物联网工程课程体系的原则是覆盖必要的学科背景和专业知识。

我院物联网工程专业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发展,物联网专业需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知识的学习,同时,重点加强与“物”相关的传感器、RDIF等技术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科背景知识体系,力求学生考研和后期发展有明确的学科目标。

物联网技术专业的设置需要综合考虑相关交叉学科的特点,注重课程体系的交叉融合,将相关主干学科的核心课程和专业课程进行统筹考虑。在总学分180学分的情况下,将课程分为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和素质拓展和自主实践。

3.3.1 基础教育

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尤其是对于整个专业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的数学和物理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充分意识到学习这些知识的重要性,物联网专业在国内属于新兴专业,国内起步较晚,需要查阅大量的外文资料,因此,需要良好的英语水平,尤其是专业英语水平,在教学中,适当引入专业英语教学。同时,在基础课程的学习中,应该加强学生对于政策法规的学习,避免学生学习技术知识之后通过技术手段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3.3.2 专业教育

专业教育包含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以及各自的实践环节,共114学分。专业基础教育是整个课程体系中较为重要的环节,高素质的人才需要有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通过全方位学习物联网以及计算机、通讯、自动化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能够使学生培养对于知识的跨学科应用能力。

(1)专业基础课课程结构设置及分析

专业基础教育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与专业导论、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与C++、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模拟与数字电路、Java语言程序设计、Web应用、物联网导论、图论与算法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信号与系统、专业英语等课程,突出专业定位和特色,拥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多起点同时推进,学生在全方位的学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在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起步难度要适当,既不能难度过大而吓退学生,打消学习积极性,也不能过于容易而什么都学不到。将尽可能多的课程安排在实验室进行,理论知识通过实验现象和结论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学生能通过现象看到本质,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养成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专业基础课程计划安排一定的课外上机学时,使学生巩固课堂学习的内容。

(2)专业课课程结构设置及分析

专业课程包括Web程序设计、Linux程序设计、嵌入式系统原理、数字信号处理、数据库系统原理、操作系统、编译原理、汇编语言、微机系统与接口技术、物联网架构与技术、RFID原理与应用、VHDL设计实践、移动互联网技术、空间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原理、无线传感网与通讯技术、人机交互技术、传感器件与编程技术等科目,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与自身发展进行选择学习。

专业课程的考核不能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提高实践和实训在考核中所占比重,严格实训内容的考试。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增加项目实训,适当引入企业项目,在学习中就能体验到未来工作中的实际感受,通过亲身体验,寻找差距,弥补不足。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拥有较高的起点。

(3)专业主干课课程

具体包括:物联网技术导论、电路、模拟电子技术、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数据结构与算法、信号与系统、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传感与检测技术、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原理、通信原理、嵌入式系统与接口技术、数据库与数据挖掘。

(4)专业选修课课程

无线传感网与自组织网络、天线原理、物联网信息安全、物流管理概论、RFID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智能交通概论、GPS技术、环境工程概论、电子商务等。

3.4.3 实践教育

实践教育主要包括程序设计专题训练Ⅰ、程序设计专题训练Ⅱ、硬件系统课程设计、软件系统课程设计、就业指导、物联网综合实践、多媒体技术、Linux应用系统开发、信息系统集成与开发、软件工程与实践、计算机系统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其中部分科目为选修,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发展进行选择。

3.4.4 素质拓展与自主实践

素质拓展与自主实践方面,鼓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科研项目、创新创业项目、非本专业的公共选修课、各类职业、执业资格证书,总学分不得低于10学分。

4 结束语

物联网工程是一个战略性新兴本科专业,它不是以理论为主导,重点在于工程应用,这就决定了该课程体系所特有的发展变化的动态特性。因此,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要时刻以服务于社会发展需要为根本依据,把当前物联网新技术及行业应用的时代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依托学校自身的行业背景和学科优势,设计出科学合理的、与时俱进的、可持续发展的专业课程体系,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多做贡献,争取使我院物联网工程专业在同类学校的同类专业中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

参考文献:

[1]ITU Internet report 2005:The Internet of Things[DB/OL].

[2]教高厅函[2010]13号[Z].

[3]屈伟平.物联网掀起新的信息技术革命浪潮[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0(11):23-25.

[4]马忠梅,孙娟.李奇.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实践探讨[J].单片机与嵌八式系统应用,2011(11):46-47.

[5]范曲立.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与相关技术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2009(06):13-14.

[6]徐险峰.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篇10

物联网是我国信息产业的革命性发展。2009年,我国的RFID产值就达到了85亿元,居全球第三位,仅次于英国和美国。我国将打造全球产业高地。

告诉一个你不知道的“物联网”时代: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货车超重时,汽车会自动告诉你超载了多少,轻重货怎样搭配;卸货时,一包货物可能会大叫“你扔疼我了”“亲爱的,请你不要太野蛮,可以吗?”司机开车闲扯时,货车会装作老板的声音怒吼“笨蛋,该发车了!”……

什么是物联网?

物联网这个概念,早在1999年就提出来了,当时叫传感网。它是一种网络概念,就是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物联网是什么?我们经常会说RFID,这只是感知。物联网的价值在于网,而不在于物。如果没有一个庞大的网络体系,不能进行管理和整合,那网络就没有意义。所以,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1.很多人把传感网、RFID网等技术视为物联网。事实上,所有能够实现自动识别与物物通信的技术,如传感技术、RFID技术、GPS、视频识别、红外、激光、扫描等,都是物联网的某一种应用。

2.很多人把物联网当成互联网的无边无际的无限延伸。实际上,互联网也有广域网和局域网之分,物联网绝不这么简单。

它既可以是互联网向物的延伸,也可以是局域网、专业网。今后的物联网与互联网会有很大不同。它最大的应用空间是:专业网,如智慧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等;局域网,如智能小区等。

3.很多人认为物联网是空中楼阁,是目前很难实现的技术。事实上,物联网是实实在在的,很多初级的物联网应用早就在为我们服务。

它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环境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花卉栽培、水系监测、食品溯源、敌情侦查和情报搜集等多个领域。

物联网的“国际履历”

1990年,施乐公司的网络可乐贩售机,揭开了物联网的神秘面纱。

1999年,物联网的概念形成。

2003年,物联网被誉为“未来改变人们生活的十大技术之首”,国际上掀起第一轮物联网热潮。

2005年,物联网不再只是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

2008年,各国政府将目光放在了物联网上。

2009年,奥巴马接受“智慧地球”的概念,将物联网列为振兴经济的重点。

2009年,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现状及物联网之最

中国物联网产业仍处于概念导入期,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一份调查报告预计,到2020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

物联网市场前景广阔已成共识,但我国尚处于发展初期,应用水平较低,产业规模小,缺乏龙头骨干企业。国内研究机构数量众多,但达到应用水平的还不多,重复性工作居多。物联网产业仍处于概念导入期和产业链的初步形成阶段。

物联网产业链现雏形。目前,我国物联网需要的上游技术和产业都已成熟或基本成熟,如自动控制、信息传感、射频识别等技术,下游的应用也已广泛存在。同时,产业呈现各环节迅速聚合联动之势,如电信运营商、高校、科研机构、传感器企业、系统集成、应用软件开发等。

物联网时代即将来临。未来十年,重点应用领域投资可达4万亿元,产出8万亿元。

2010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确定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明确将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战略性产业。工信部主办的“2010中国通信产业十大关键词”评选活动中,“物联网”继2009年后,再次入选,名列十大关键词第2位,彰显出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2011年上半年,物联网开始步入政策资金扶持阶段。5月,5亿元的专项基金主要用于物联网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标准研究与制订、应用示范与推广、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的项目支持。6月,财政部增加了为服务外包、物联网企业提供场所服务的贴息。

技术理论家指出,我国物联网现存在五大问题,短期内,物联网技术不能带来产出的快速增长。这些挑战和制约因素包括:标准规范、核心技术、统筹规划、商业模式、规模应用。

物联网之最――

1.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国之一。我国的无线通信网络已经覆盖了城乡,这是实现“物联网”的基础设施。在世界传感网领域,中国与德国、美国、韩国一起,具有国际话语权。

2.国内研究物联网的核心单位:中科院无锡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3. 国内最早的物联网学院:物联网与传感网研究院、物联网学院。2009年成立。

4.我国第一家高校物联网工程学院――物联网工程学院,于2010年成立。

5.首个全国性物联网产业社团组织――物专委,于2010年成立。

6.最大的政策性投入:物联网“十二五”规划出台,产业规模超5000亿元。财政部50亿元物联网专项资金支持,预计5年内发放完毕,共有600多家企业申报。预计到2015年,产业规模将达2000亿元。形成万亿级规模的时间节点预计在“十三五”后期。

7.十大物联网应用重点领域: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家居、环境与安全检测、工业与自动化控制、医疗健康、精细农牧业、金融与服务业、国防军事;建成50个面向物联网应用的示范工程,5到10个示范城市。

8.主流媒体:《物联网技术》月刊、《物联网世界》杂志、物联网世界――行业门户网站、物联中国、国脉物联网。

问题

1.规模化行业应用不足。国内物联网产业链较为零散,缺乏主导力量,尚未找到清晰的商业模式。物联网的许多相关技术仍在开发测试阶段,离不同系统之间融合、物与物之间普遍链接的远期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

物联网的市场潜力巨大,产业链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举足轻重。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下游的通信运营商和中游的系统设备商都已是世界级水平,但是,其他环节相对欠缺,初期成本居高不下,产业链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2.商业模式缺失。我国物联网技术在很多领域开始应用,如铁路、交通、电力、治安、石化、卫生医疗、城市管理……但应用的层次还比较低,多为项目试点、片段应用。同时,这些平行的“行业”信息分散,各自为政,急待形成有效的资源共享。

所谓的商业模式,包括:

客户全部自建模式:典型的代表有电力行业的电力远程监控、水利行业的水文监控、环保行业的污染源监控等。

平台租赁运营模式:GPS车辆定位、视频监控在这个模式下使用得最多,当然也包括通信运营商搭建的公共平台。

广告模式:广告商通过广告收入来支付物联网平台运营费用。由于物联网的物品管理可以做到精细化,因此也越来越成为广告商看好的一个渠道,像出租车、公交车的移动LED(电视),楼宇、营业厅的移动广告机等。

政府BOT模式:通过政府公共收费系统,实现项目的运营收入来支付相关费用。比较典型的例子就像公共停车位的收费管理,通信运营商搭建停车场管理的平台等。

移动支付模式:客户自建平台,租赁网络,通过现金的佣金补贴相关费用。如银行的移动POS应用,移动支付和一卡通的应用等。

3.地方盲目投资。我国各地政府机构积极开展物联网相关产业发展工作,90%以上的省份都把物联网作为支柱产业,几乎所有一二线城市都在建设或筹建物联网产业园、产业联盟。到2015年,广州、重庆、浙江、江苏等地的物联网产业规模分别将达1000亿元、1000亿元、2000亿元和4000亿元。福建省则提出到2012年实现物联网相关产业产值300亿元。

但是,很多地方将物联网视为短平快项目,着眼于短期拉动GDP增长,热衷于引进组装或简单的集成。还有不少地方盲目投资引进国外系统和设备,一哄而上,学费。在全国范围内,尚未进行统筹规划,各部门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分割情况较为普遍。所以,总的来说,各地政府发展物联网的积极性高涨,但虚火过旺。

尽管很多企业打出物联网概念,但实际上并不具备行业应用前景,这些公司在申请专项补贴时,也会遇到困难。

物联网不是一个小产品,也不是一个小企业可以做出来,它不仅需要技术,更牵涉到各个行业、产业,需要多种力量的整合。因此对于复杂的物联网,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立法上要走在前面,要制定出适合这个行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政府必须要有专人和专门的机构来研究和协调,才能有真正意义的发展。

4.企业参与热情不高。厦门信达汇聪科技有限公司市场总监温国平说:“物联网行业市场准入门槛较高,目前没有统一标准和实施规范,规模不大的企业技术导入较难,有实力的企业只是在试水阶段,没有形成产业链。”

企业不热情的原因很简单:物联网尚处在孕育发展阶段,往往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缺乏用户需求的持久动力,产业化应用成熟度较低。

此外,物联网的兴起,还会引发国家安全、个人隐私、政策法规、技术标准等诸多问题。

应用案例:

1.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投入1500万元,率先使用物联网传感器。由于效率高于美国和以色列的防入侵产品,国家民航总局正式发文要求,全国民用机场都要采用国产传感网防入侵系统。至2009年8月,仅浦东机场直接采购传感网产品金额为4000多万元,加上配件共5000万元。若全国近200家民用机场都加装防入侵系统,将产生上百亿的市场规模。

2.济南园博园点亮无线路路灯控制系统。

3.多个城市使用智能交通系统。

4.苏州投用首家高铁物联网应用技术。高铁物联网作为物联网产业中投资规模最大、市场前景最好的产业之一,刷卡购票、手机购票、电话购票等新技术,让旅客轻松进入快速通道。

5.国家电网首座220千伏智能变电站,实现“无人值守和巡检”。

6.广州出现首家手机物联网。预计至2015年,手机物联网市场规模达6847亿元。

发展趋势

1.实际应用。物联网的价值不在于是一个可传感的网络,而在于各个行业参与进来进行应用。不同行业,会有不同的应用,也会有各自不同的要求,这些必须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有价值的开发。

这些应用开发不能依靠运营商、物联网企业。这是非常难的一步,需要等待时间来解决。等到企业看清楚物联网带来的商业价值,就会主动研发和应用了。

2.宏观效益。物联网一方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大大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全球的经济复苏。目前,美国、欧盟等都在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我国也正在高度关注、重视物联网的研究,工信部正在开展研究,以形成支持物联网发展的政策措施。

“物联网”普及后,将会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驱动器,为产业开拓又一个潜力无穷的发展机会,同时,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

3.发展方向。很多行业,未来的发展重点都是物联网,如中国移动等。目前,上海移动已将10万余个芯片装载在出租车、公交车上,形式多样的物联网应用,在各行各业大显神通,确保城市的有序运作。在上海世博会期间,“车务通”全面运用于上海公共交通系统,以最先进的技术保障世博园区周边大流量交通的顺畅;面向物流企业运输管理的“e物流”,将为用户提供实时准确的货况信息、车辆跟踪定位、运输路径选择、物流网络设计与优化等服务,大大提升物流企业综合竞争能力。

4.物联网的两个重要因素。一是规模性,只有具备了规模,才能使物品的智能发挥作用。例如,一个城市有100万辆汽车,如果我们只在1万辆汽车上装上智能系统,就不可能形成一个智能交通系统;二是流动性,物品通常都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运动的状态,必须保持物品在运动状态,甚至高速运动状态下都能随时实现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