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化学发展史范文

时间:2023-12-15 17:29: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化学发展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绿色化学发展史

篇1

绿色化工就是要在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地区,进行技术上的加工,使得与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化学化工。重视“科学是第一生产力”,要坚持发展可再生资源的使用,以多种多样的高超技术加以研究。绿色化学前景的探索对于我们还任重道远。

【关键词】绿色化学化工;绿色概念;绿色化工产品;绿色环境;友好化学

引言

政府只有深入研究和发现各种绿色产品,探讨绿色化学化工,才能使出现的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对每一个问题的发生我们都要追根溯源,从根本上根除问题。绿色化学化工技术的应用,正在不断增多,我们要设计研究低公害,经济效益高的绿色产品,这就要求我们在一定程度上选择适当的材料,例如新型的催化剂,溶剂,油漆等。利用自然界中存在的可持续发展条件,以废弃物作为原始原料,生产一些绿色化学化工产品。国家要想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就不要有自给自足的传统思想,否则将可能出现很严重的结果。在宣传方面要倡导绿色化学化工产品,这些产品的新生将会给化学史上增加一笔新的光彩。

环境与绿色这两个词是分不开的,绿色环境就是要把环境好好经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污染物大量出现,同时还有一部分人为了暴利不惜破坏环境,所以要研究出符合经济条件的绿色化学化工产品,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率。

一、绿色化学化工的重要性

(1)世界各国在发展建设过程中不断造成对环境的影响,例如泥石流,地震的频频发生,以致于对绿色化工越来越重视。

(2)绿色化学化工基本的问题是技术与人才问题,绿色化工可以很好的保护环境和带动一系列的化工产业的飞速发展,在工业上起到经济效益好,实用性强的理念,还可以消除化工工业对社会和环境的各种影响。

(3)绿色化学化工具有一定的循环利用性,工业的加速发展,使得一些资源的利用率得到百分百的提高,绿色化学在国际上被称为是解决污染物的科学杀手。从目前看来,绿色化学化工前景广阔。

(4)化工上要解决一些技术上的难题,从观念上强化,在制造绿色产品方面,要有好的建设,制度要明确。

二、政府重视绿色化工技术和人才的教育培养

政府要主导绿色化工的技术发展,优化政策对于绿色环境的要求,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原则”,观念上要高效,经济实惠,简洁,建立一系列的新形势下政企的合作关系,国家政府要落实和扶持这一方面的有关条例。其中还要结合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绿色化学化工产品,优化环境等有利条件。

加快建设对于绿色化学化工方面的人才,在国家的扶持下开发绿色化工的发展和服务。

国内先前在冶金、钢铁、矿类上的开发导致了很多问题的发生,现在需要绿色化学化工产品的加入为这一类企业注入新的血液。在绿色化学化工产品的设计和建设中加入高技术的含量。

化学与化学工业有着本质上的差别,以前的原料,不可再生资源的危害,相信大家有目共睹,这些问题制约了国家化学工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是绿色化学化工的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对于这一方面,人才上要遵循科学发展的道路,要有着对未来前景的预测,人才具备这些才能很好的为国家和人民服务。学校培养人才研究,绿色化工的规划,研究论文,环保意识上,要深入到骨髓里。绿色化学代表了化学和化工学科的共同发展趋势和目标之一,即无论是化学还是化工,不仅要面对社会发展对环境、健康和能源等方面日益严格的要求。

三、绿色化工的前景预测

(1)我国企业主要是以工业化为主,所以绿色化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主导作用,对推动我国加速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

(2)化学工业在教育方面,虽然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还是可以培育一代代优秀工业人才,这些人才使得绿色化学化工业的发展加速。

(3)绿色化学观念上实施科学主义发展观,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原则。

(4)绿色化学含义的这种变化不仅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而且也使它所涉及的内容也越来越广,越来越丰富。从它现在代表的意义来看,还可用环境友好化学、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等词汇来描述,在当今社会,环保,政治,国际上多方面的推动下,我们绿色工业发展前景相信会越来越广阔,也将会越来越好。

四、我国对于绿色化学化工上采用的战略

1、国家研究院建立了专门的机构,目前我国有很好的合成、催化绿色化学技术。如研究院的基础研究绿色化学合成,有机化学产品的检测和研究。

2、在战略实施上重视可再生资源,自然界中含有最多的木质素和纤维素的植物,有着一定的可再生资源,总结方案,在绿色化学化工的问题上采用更好的方案。

3、战略上要重视解决资源浪费的问题的发生,迅速推动国内的科学化工业的发展等,国际上对于绿色化工工业产品的溶剂,反应条件,催化剂等化学使用方法,对于高原子的组合,目标分子的研究,使绿色化学工业上保持了有效的功能外,同时让有害影响降到最低,体现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结束语

从绿色化学化工的定义,原理研究的方向下,我国慢慢的展现了完整的绿色化学化工体系,以及国家人民对于绿色化学化工意识上的加强,但是目前还有很多方面不够健全,如发展速度很快,导致一些内部问题的发生,还有对于绿色化学化工的产品定位,望日后有更多推进绿色化学化工的方案。

参考文献

[1]麻生明.环境友好的合成化学.1999年科学发展报告[J]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01-105

篇2

关键词: 初中化学 课标新教材 新课程改革

一、新教材模块与目标的更新。

新教材内容丰富,形式灵活新颖,设置了“实验与探究”、“问题与讨论”、“调查与研究”、“家庭与实验”、拓展性课题等相关资料。通过诸多角度的呈现,使学生能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并从化学的角度认识能源、环境、技术、生活、社会等问题。懂得运用化学方法预防并治理环境污染,并在面临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时,能够做出科学、理智的决策。以前的教学大纲重点强调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及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培养。教材知识体系完整、系统性强,便于学生从结构、性质、存在、制法、用途等方面学习和研究该物质,却不利于学生研究问题能力的提高。也就是说,旧教材的编写只突出了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情感与价值观,而忽视了过程与方法的培养,而新教材的结构、特点,从根本上克服了这一弊病,使学生能够将知识内化为能力。

二、充分突出过程与方法。

新教材大篇幅设置了“活动与探究”栏目。几乎所有化学原理都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得出结论,从而形成了以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双向互动、探究创新为主的教学模式。它打破了传统的授受式教学,使学生从被动地理解、记忆转变为对知识进行主动构建。它尊重不同的知识水平和个性差异,允许学生在知识形成和获取过程中对某个问题有不同的假设和推论,让他们相互讨论、争辩、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最关键的就是实验的正确操作和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因此,新教材在一开始就设置了“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对蜡烛从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及燃着时及熄灭后出现的现象进行了观察和描述,允许学生对自己不懂或难以解决的现象讨论、质疑。新教材还通过开放的化学实验实现“过程与方法”的教育。例如,在活动与探究“实验室里制CO2的研究与实践”中,教材让学生通过确定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所应考虑的因素,结合CO2的制取原理及性质设计制取CO2装置,并与同学讨论交流,分析各自设计的装置的优缺点。教材再给出十多种可供设计制取CO2装置的仪器让学生选择使用,还可另选择或自制仪器,还可以利用代用品。最后通过讨论,选择一套最佳装置制取CO2。这种主张学生自主设计,独立思考开放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善于创设学习情境。

恰当的情境创设会使学生瞬间进入高效学习状态,新教材大幅采用图片展示,事件描述、实验引入,化学史实及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和化学科技的应用等形式创造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例如,在序言一开始就连续提出几个生活中最常见的几个化学问题:“怎样才能使天空变得更蓝?河水变得更清澈?物品变得更丰富?如何发明新的药物?”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投其所好提出他们或许想要一件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衣服。可以调节温度,穿上它,冬暖夏凉,……如此一来把学生兴趣全都激发了,激发了学生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并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让学生在无限遐想和美好憧憬中不知不觉走进了化学世界,从而轻松实现了序言的教学目标。

四、渗透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新教材时时处处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教材中加入化学发展史、化学家事迹、地理环境等文化类资料,使得化学知识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孤立的,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丰富生命体,有利于学生从多角度理解,构建化学知识网。如在序言部分用图片展示了“越王勾践青铜剑”、“唐代蜡染屏风”、东汉“酿酒”画像砖拓片等。展示了我国悠久的化学发展史,激发了学生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自豪感。在生活中常见的“盐”这一课题中,资料显示了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侯德榜先生成功研发侯氏制碱法的事迹,使学生懂得将自己的前途和祖国的命运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可以抵制“金钱至上”的不良社会风气在青少年中的滋生蔓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新教材的这一举措避免了过去理工科重智育而轻德育的误区,使培养出的人才能够德才兼备。

五、以“绿色化学”理念为教育宗旨,树立对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观,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

篇3

>>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生物科学素养教育 浅谈环境科学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和拓展 生命科学史在初中生物课程教学中的渗透 生物科学发展史中的逻辑思维初探 论初中生物科学方法教育的教学模式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科学素养教育 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教育作用 初中生物教学如何渗透环保教育 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几点看法 试谈人文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生态文明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意义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食品安全教育的探讨 人文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浅谈初中生物史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思考 科学方法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在高中生物科学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生物科学发展史的教育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生物科学发展史的教育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物科学发展史的教育,能够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学习科学家勇于探索锲而不舍和不屈不挠的创新精神,学习科学家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素养,为学生们未来投身祖国的科学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生物科学发展史 教学 渗透 探索

生物科学发展史既包括科学家对生命现象的研究过程,又包括科学家研究生命现象时所持有的不同观点和态度;既包括生物学理论和方法的形成演变,又包括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科学与社会的相互影响。初中生物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学生获得基础的生物学知识,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物科学发展史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本文结合笔者在生物教学和教研工作的实践谈一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生物科学发展史的教育。

一、在新课教学导入中渗透生物科学发展史的教育。

在新课的教学中,如何导入新课往往决定本堂课的成败。有的新课内容正好与生物科学发展史有联系,与其想尽各种办法导入新课,还不如从生物科学发展史的角度,以讲故事的方式导入新课,即能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教学效果。比如:《植物细胞》这节新课就可以从细胞学说发展史导入新课。1665年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胡克发现细胞,1759年C・F・沃尔夫在《发生论》一书中已清楚地描述了组成动、植物胚胎的“小球”和“小泡”,但还不了解其意义和起源的方式。1805年德国生物学家L・奥肯也提出过类似的概念。1833年英国植物学家R・布朗(Robert Brown)在植物细胞内发现了细胞核;接着又有人在动物细胞内发现了核仁。到19世纪30年代,已有人注意到植物界和动物界在结构上存在某种一致性,它们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并且对单细胞生物的构造和生活也有了相当多的认识。在这一背景上,施莱登在1838年提出了细胞学说的主要论点,翌年施旺提出“所有动物也是由细胞组成的”对施莱登提出的“所有的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的观点进行了补充。这就是《细胞学说》的基础。20年后另一位德国科学家魏尔肖作出了另一个重要的论断:所有的细胞都必定来自已存在的活细胞。至此,以上三位科学家的研究结果加上许多其他科学家的发现,共同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细胞学说。学生通过了解这段科学史能够加深对细胞的理解,同时也会对科学家的探索精神产生由衷的敬意。

二、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生物科学发展史的教育。

有人把生物学发展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描述性生物学阶段、实验生物学阶段和分子生物学阶段。实验生物学阶段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生物学发展史阶段,因此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渗透这段发展史显得尤为必要。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这一实验课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做过这样的实验:把绿叶放在暗处数小时,消耗叶片中部分营养物质,然后把叶片的一部分暴露在光下,另一部分遮光。经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汽处理叶片,结果遮光的部分叶片无颜色变化,而照光的一部分叶片显示深蓝色。科学家们已经证实,只有淀粉遇碘呈现蓝色,淀粉燃烧时能够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因而它是一种有机物。学生的实验是验证性的,只是重复科学家们一百多年前的做过的实验,让学生们体验科学家们探索科学知识的过程,学习他们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在后面讲到的有关光合作用的探究演示实验中,可以让学生们先了解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的经典实验:1、他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到密闭的玻璃罩里,蜡烛不久就熄灭了。2、他把一只小白鼠放到密闭的玻璃罩里,小白鼠很快也死去了。3、他把一盆植物和一支点燃的蜡烛一同放到一个密闭的玻璃罩里。蜡烛没有熄灭。4、他又把一盆植物和一只小白鼠一同放到一个密闭的玻璃罩里。他发现小白鼠能够正常地活着。

普利斯特利根据实验得出了如下结论: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普利斯特利用实验证明绿色植物可以改善空气的质量。

后来又经过多名科学家的近百年努力终于揭开了光合作用的神秘面纱。而在此过程中阐明碳循环的美国科学家卡尔文还获得了1961年诺贝尔化学奖。

三、在重要知识点上渗透生物科学发展史的教育。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可以说是生物科学中十分重要的知识点,也是生物学研究发展到分子水平的一个节点。在这里有非常重要的生物科学发展史的史实,需要渗透给学生。这段重要的史实是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和“中心法则”。1953年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在以威尔金斯和其同事富兰克林提供的DNA衍射图谱的有关数据为基础,推算出DNA分子呈螺旋结构。并在《自然》杂志上率先发表了脱氧核糖核酸盐结构的论文,提出了DNA为双螺旋结构,核酸链是通过嘌呤和嘧啶碱基连接在一起的。1958年克里克发表了《论蛋白质合成》,克里克推测,蛋白质合成的第一步,一定是DNA先指导合成一段RNA,然后RNA游离到到细胞质中,再去指导合成蛋白质。这里的RNA就起到了信使的作用。克里克把遗传信息在细胞内生物大分子之间的这种转移或传递规律称为“中心法则”。

通过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物科学发展史的教育,可以让学生们了解科学家们不畏艰辛、勇于探索的动人历程,展示了知识的发生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同时学习科学家的锲而不舍和不屈不挠的创新精神。通过生物科学发展史的了解帮助学生们学到科学家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素养,为学生们未来投身祖国的科学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姚敦义.生命科学发展史[M].济南 :济南出版社,2005. 孙毅霖.生物学的历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才福明,男,汉族1967年8月30日出生 ,吉林省四平市铁东区教师学校生物学科教研员,1991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本科学历。多年从事初中生物教学和教研工作。研究方向:生物学科教学、教研及创新教育方面。

indent-count:2.0; layout-grid-mode:char;mso-layout-grid-align:none'>3、加强朗读背诵训练,培养语感。这学期,我在每节语文课都突出读(课文),突出积累(字词句),突出背诵(经典)。我认为,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

4、做读书笔记。

篇4

关键词:浙派名师;电化学复习;航拍;俯视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10-0012-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10.004

航拍又称空中摄影或航空摄影,是指从空中拍摄地球地貌,获得俯视图,此图即为空照图。航拍的摄像机可以由摄影师控制或远程控制,也可以自动拍摄。为了让航拍照片稳定,有的时候会使用如Spacecam等高级摄影设备,它利用三轴陀螺仪稳定功能,提供高质量的稳定画面,甚至在长焦距镜头下也非常稳定。航拍图像具备全面、清晰、科学等优点的最重要原因是它选择了天空这一高度俯视拍摄,若化学教育工作者能站在提升高中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1]这一思想高度俯视课堂教学,预设性教学就如同摄影师控制拍摄、生成性教学就如同自动拍摄、教师那充满智慧的双眼就如同高级摄影设备,这将带给学生如老子所云“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

一、问题提出

“电化学复习”传统的教学一般采用先让学生回顾原电池、电解池的基础知识,再对两套装置进行比较学习,归纳它们的异同点,最后以经典习题或者高考真题加以巩固落实。这样的教学对于一些旧题重做、错题重测,的确有着明显的效果,但对于一些新题、信息题效果甚微。关键问题在于学生不具备扎实的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难以从宏微结合揭示本质、难以运用化学符号加以表征、 难以活用守恒思想、难以建构解题模型、难以设计实验加以探究、难以把握社会发展的绿色化方向。“浙派名师”高中名师经典课例示范与精析活动中,宋亮亮老师以“航拍”角度俯视“电化学复习”教学,给化学复习课教学带来“一缕春风”。

二、课堂实录

1. 直面科技前沿 激发学习兴趣

【电池发展史】

【课例呈现】2015年4月,由中美科学家共同完成的“快速充放电铝离子电池”,具有高效耐用、可超快充电、可燃性低、成本低等特点。该电池以金属铝作为负极,三维结构的泡沫石墨材料为正极,AlCl4-可在其中嵌入或脱嵌,由有机阳离子(EMI+不参与反应)、Al2Cl7-和AlCl4-组成的离子液体做电解质溶液,该电池放电时的原理如上图4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放电时,负极的电极反应式:Al+4AlCl4--3e-4Al2Cl7-

B.充电过程中,AlCl4-脱嵌并从阴极向阳极迁移

C.充电过程中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Cn+ AlCl4--e-Cn[AlCl4],Cn[AlCl4]中C的化合价没有变化

D.该离子液体也可用于钢制品上电镀铝,但阴极材料要换成镀件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简洁的四张图诠释了电池的发展史,不需言语,学习者都懂了,且感知到科技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便利。通过直面科技前沿“快速充放电铝离子电池”,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此时宋老师采取点到为止、预留悬念的策略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2. 重构关系网图 内化知识体系

【问题思考1】苏教版化学课本是以化学能为中心建构与电能、热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的关系,可用“正四面体”表示,如图5。请从不同角度重新建构五种能量的关系网络图。

【学生阐述】太阳能与其他四种能量的转化是单向的,所以可选用太阳能为顶点建构“四棱锥”关系网络图,如图6。

设计意图:通过对五种能量的关系网络图的重新建构,促使学生对课本知识体系的理解并内化,而不是死记硬背。古语云:“初能望文生义,死记硬背,可小成。”这并非是化学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

3. 建构解题模型 揭示反应本质

【过渡衔接】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加以理解:从宏观上判断原电池还是电解池、判断电极、判断电极上的反应物和产物、判断电极附近或整个溶液的酸碱性;从微观上判断微粒(电子、离子)移动的方向、微粒的得失电子;从符号表征上书写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方程式。

【问题思考2】在一个U形管里盛有CuCl2溶液,并插入两块锌片作电极。如果把电键K接A,如图7所示:该装置为_______,Zn①是_______极,其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

【方法指导】建构模型,如图8。

【变式1】若将两块锌片换成两块石墨作电极,如图9所示:该装置为_______,石墨①是_______极,其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

【方法迁移】建构模型,如图10。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问题思考2】建构解题模型图8,指导学生揭示图7为锌片镀铜装置;学生通过方法迁移建构【变式1】解题模型并揭示图9反应的本质,并加以符号表征。

【问题思考3】如图7装置反应进行5分钟后,转换电键K到C,如图11所示:该装置为_______,Zn②是_______极,其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

【变式2】若将CuCl2溶液换成稀H2SO4溶液,如图13所示:该装置为_______,Zn②是_______极,其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

【问题思考4】如图13装置进行2分钟后,再转换电键K到B,在Zn②极上发生的腐蚀属于_______,Zn①极发生的腐蚀主要属于_________。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思考3】建构图12模型,揭示原电池反应本质;通过【问题思考4】建构图16模型,辨析化学腐蚀与电化学腐蚀的差异。

4. 建构对应模型 探究科技前沿

以前文【课例呈现】例题为例,请学生分析。

【学生分析1】金属铝作为负极、石墨材料作为正极、Al2Cl7-和AlCl4-组成的离子液体做电解质溶液建构图17模型,依据得失电子、电荷、元素守恒,确定A选项是正确的。

【学生分析2】建构图18模型,依据溶液保持电中性原则确定B选项是错误,依据得失电子守恒定律确定C选项是错误,D选项是正确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课例呈现】的严谨分析,分别建构铝离子电池快速放电对应的模型(图17)与快速充电对应的模型(图18),对比分析,探究其内在的工作原理。

三、教学启示

宋亮亮老师是湖州二中的化学教师,也是浙江省湖州市化学教研员,他以“航拍”角度俯视化学复习课教学,站在提高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高度设计教学,相信在座的每位学生、每位老师、每位专家都受益匪浅。

1. 充分体现了化学学科与时俱进的特点

以电池发展史并直面科技前沿“快速可充放电铝离子”引课,充分体现了化学学科的特点。借用北京大学曹居东老先生说的话:“化学研究的大都是近两三百年内的事情,化学学科具有现代性、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这是很多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宋老师将科学家最新的研究成果或反应机理呈现于课堂有利于学生阅读信息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运用信息能力的提升。

2. 充分体现了化学学科海纳百川的“广阔心胸”

通过4个【问题思考】与2个【变式】将宏微结合、分类表征、变化守恒、模型认知、实验探究,这5个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融合其中,充分体现了化学学科海纳百川的“广阔心胸”。

篇5

关键词:餐饮空间;材料;人性化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于餐饮空间的要求也在不断的增加。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伟大的哲学家老子在《道德经》中就指出空间的概念: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哲学家老子用一种抽象的门和窗户表达空间感受。餐饮空间作为室内空间中的一部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材料在餐饮空间中的作用各不一样,优美的空间带给人们以愉悦的心理感受,反之,则相反。

一、材料的概念和含义

《迈尔新百科全书》中对材料的描述是:材料是由原料中取得的,为生产半成品工件、部件和成品的初始原料,如金属、石块、木材、皮革、塑料、纸张、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等。天然材料的使用和使用以及简单的加工为主的取材方式等通常称之为就地取材,这是我国古代环境设计选材的主要方式。翻开艺术史,我们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出来,装饰艺术作品在不同材料的作用中,体现出各时代的文明程度和发展轨迹。而且装饰艺术的发展轨迹也恰恰与材料的发展轨迹相重合。一部装饰艺术发展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部材料的发展史。

现代材料的不断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施工技术。透明混凝土墙的发展是墙面技术的一项重要的革新。透明混凝土墙是由普通混凝土和玻璃纤维组成的,这种新型的混凝土便可以透过光线,可以使室内外的空间环境相互协调,达成一体。这种新型的材料是由匈牙利建筑设计师阿隆・罗索尼发明的,在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意大利半透明馆”中使用,它的透明度达到20%,是一个彻底的透明化的建筑。

二、餐饮空间的概念和含义

餐饮空间是人们进行餐饮活动的场所,是享受餐椅文化空间所带来的文化感受的场所,也是提高人们的生活品味和生活质量的场所,这种场所使空间环境成为一种获得精神感受的空间。餐饮空间的空间类型取决于空间的大小、空间功能的利用属性。餐饮空间在满足了绝大多数人群需要的同时,也应加强对于特殊群体的重视,在功能的规划和空间氛围的组合上,充分弥补设计对人性关怀的缺失。

21世纪是一个老龄化程度加强的时期,对于餐饮空间的设计和研究上应该更多的体现人性化的概念。在室内材质、色彩、灯光给予消费者不同的关怀和爱护,这种设计方式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尊重和理解。美国设计师马斯洛提出了人类需求的五种基本的要求:生理的需求,心理的需求,情感的需求,爱与被爱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创造一种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空间形式是当代设计应该关注的方向,这是一种不断进步、绿色的设计观。

三、餐饮空间材料中的质感对老年人的心理影响

餐饮空间设计都具有主题鲜明的特点,有着了然的目的性。在社会消费中,商家惯于把自己的餐饮空间装修的富丽堂皇,有很多繁琐的装饰和过多无用的建材构造,由于过多的考虑商家的利益,就失去了伦理的公平性原则,不仅造成了材料的浪费,而且也会带个企业负面的品牌印象。

在众多的材料中,木材、金属、玻璃代表了三种性质的材料,对老年人群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差别是十分具体的,在设计活动中要注重对于具体材料的应用,达到一种既满足消费群体又获得良好的视觉效果的作用。

3.1木材的具体应用对老年人的心理影响

在人类空间活动过程中,国内的空间构造和组成方式大多是木材作为重要的材料。相反,国外的材料发展过程大多数是以石材作为重要的材料,这也就形成了中外不同的空间形式和外部特征。木材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具有良好的性能。造价低、生长快,易于加工,这为餐饮空间的塑造提供了条件。

檀木的特性是质感坚硬,耐磨性好,膨胀率小,抗潮性非常强,纹理斜,色泽深而高雅,加工后表面光泽好,檀木又分为红檀木和紫檀木。紫檀木呈紫色,红檀木呈偏红的黄褐色。檀木属于高档木材,价格昂贵,尤其是紫檀木。在餐饮环境的塑造上,注重怀旧木制家具的使用。增强空间的怀旧氛围,老年人的心理一般比较稳定,对于以前的事物具有较强的怀念心理,在设计餐饮空间的过程中注重内心活动的模拟和揣摩,用最引起对往事追忆的木制家具来达到一种让人放松舒适的艺术氛围,减少现代环境对于老年人的影响。大范围上来讲。一般老年人比较喜欢沉静素雅的中性色调或者冷色调,(中年人一般喜欢绿色蓝色的冷色调,青年人一般比较喜欢鲜艳热烈的暖色调或者是对比色调,城市人群比较喜欢柔和的中性色调。)这就为老年人的设计提供了有效的科学依据。

3.2金属材料的具体应用对于老年人的心理影响

金属的质感强,具有一定的强度和韧性,在餐饮空间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老年人在进入衰老期时会有许多消极心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其他年龄层人群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对用餐环境的安全感、归属感、舒适感、私密感都有更高的要求,对老年人而言,由于生理机能的衰退,老年人在读、听、写、记等各种方面都有所减退,他们对于周围环境的认知能力和控制能力都大大降低。他们对于抓握能力不断的降低,具有金属质感的不锈钢等主要是应用在卫生间和餐厅的栏杆扶手上,给老年人带来一定的安全感受。

结束语

材料的特性不是可以预先规定的,他们根据文化和文脉发展,在不断地变化中找到最适合个体的材料。在餐饮空间设计中,要注重材料的变化和丰富,创造一种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空间类型,在木材、金属、玻璃、石材、涂料的使用上不断地体现因人而异,对待不同的群体采用不同的餐饮营造方式,更加重视老年群体的使用要求。在色彩上要使用符合各类群体的色彩体系,满足不同群体的心理需求,更好的实现人性化的设计和关怀。(作者单位:四川美术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09

[2]刘海超,餐饮空间设计的伦理学研究[M],艺术与设计

[3]刘蔓,餐饮空间文化设计,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9

[4]何新闻,材料的结构与应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5]谬鹏,钟康学,绿色家居完全版,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01

[6]于学勇,材质美及其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7.10

篇6

一、渗透人文素养素材,注重生物教学过程

在现行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生物实验教材中,从不同的角度对人、其他生物和生物圈的构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这些内容中都不同程度地渗透了人文精神的素材,这正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最佳内容,成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媒介。例如:教学“生物与生物圈——我们身边的生物学”时,阐述了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后,还引导学生如何关注社会、关注生物科学。并在学习过程中讲述科学家们的科学态度与人文素质。教学“生物圈中的人的生殖与发育”时,利用生物进化的证据,讲述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与我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突出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科学家们的科学态度及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为我们树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的榜样。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精神的培养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需要注重传授科学知识、运用科学的方法与人文素养的融会,并始终贯穿于生物教学中。

二、结合生物知识教学,发挥生物学史作用

传授生物学知识是实现初中生物教学目标的根本任务。在教学中通过讲述生物学的发展史,可以展现生物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注重讲述生物学发展史,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表现生物学的科学思想、发展历程及其对社会与人类的贡献,从中展现生物学家们的人文主义精神。例如:学习“人类的起源与进化”一课时,讲述人类起源与进化就要紧抓中国科学家们在探索人类起源与进化的成就开展教学。这样,学生能够体会到科学家所表现出来的坚强毅力,以及富于创造性的科学精神。不仅如此,还可以充分利用生物课本中蕴藏的生物学史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学习“生物的变异”时,从中体现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人类历史的辉煌。如栽培植物技术与饲养动物的优良品种,很多都源自我国,如水稻、家猪等。通过介绍这些内容,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从而激发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自信心。

三、结合生物学科特点,发挥实验教育功能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中蕴含人文教育价值与情感功能。实验在生物学教学中的作用通常有:①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②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生物学是典型的自然科学。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往往习惯于采用“在书中讲科学、在书中学科学”的方式,“填鸭式”地开展课堂教学,这样的教学一定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学生往往感到生物知识内容过于抽象、深奥,书本中的知识离自己的生活还很遥远。③教师的演示实验能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例如:《人体的呼吸》中的“模拟膈肌运动”就是通过开展“膈肌运动”演示仪探究呼吸运动中膈肌的运动规律的。它直观、形象、生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深深地吸引。实验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但除了教师的演示实验外,还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自主实验。在自主实验中引导学生动手探究,营造良好的实验教学人文氛围,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渗透生命意识教育,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生命是大自然中一切生物存在的形式,是最原始、最本质的自然现象。通过身体生命价值观教育,既能够让学生珍惜自己的生命,又能够学会珍惜他人,珍惜一切生命。我们纵观现行的生物教材就会发现,课本中展示了很多关于生物繁殖的内容,这些内容就是对生命意识教育的渗透。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从而体会到生命的可贵。例如,教师与学生一起研究被子植物的生长状况,从中可以感悟到生命的循环过程:从开花、传粉、双受精到果实、产生种子的再循环。在生物教学中不仅要传播知识,还要与学生一起领悟植物生长与繁殖的艰难。从这些内容中可以开展联想,看看人类的生命循环过程。从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是多么不容易,同时又是多么幸运。这样,学生就会深刻理解“珍惜”这个词的意义。不仅如此,还要引导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随着人们物质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当今全球的环境污染正逐渐影响各种生物的生命质量与生存环境,继而在生物教学中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渗透人文教育。

五、开发生物课外资源,实现情感层面升华

篇7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化学教学;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6-0074-03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高中化学课程的核心目标。新课标将其细化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化学课程与时俱进改革和发展的必然,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重任。

化学科学素养包括: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化学科学探究能力和化学科学品质。化学科学探究能力是化学科学素养的核心内容。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呢?

一、夯实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基础

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化学科学素养最重要的基础,是化学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因此,夯实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才能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素养具有坚实的基础。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构建“双基”教学的关键

采取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化学实验、组织兴趣小组、与社会、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相联系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在教学中创设情境

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生活中的素材可以成为导入新课、引发思维、激起共鸣、展开教学的亮点。情境素材可以来自化学实验、化学问题、小故事、科学史实、实物、图片、影像资料、数据、魔术等。当知识被运用于现实情境时,有意义的学习才有可能发生。

例如,在介绍铁与水的反应时,利用以下情景引入:一家炼铁厂的熔铁炉底部出现裂缝,熔化的铁水从中涌出,当高温铁水流入炉旁的一条水沟时,轰的一声巨响,整个车间被掀掉了。

提问: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威力呢?

(三)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要关注结论,也要重视结论产生过程的探索与体验,才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

坚持不懈地进行探究式学习,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初步研究能力、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设置不同形式的探究教学,开展以实验为主的探究。可以通过组织阅读、演示、讨论等活动进行探究,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体验学习,经历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例如,学习过氧化钠与水的反映时,采取以下方法,效果较好。

情景引入:小魔术(水能生火),一团棉花滴上水,不会燃烧,为什么包有过氧化钠后滴水就能起火呢?实验前所有学生都认为水可以用来灭火,结果意外发现水能生火,这一预想与现实的矛盾,让学生产生了好奇心,激起他们对问题的探索。

学生自主探究:把水滴入盛有过氧化钠的试管中,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检验生成的气体,用手触摸试管外壁有什么感觉?然后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酚酞溶液,有什么现象发生?得出什么结论?

观察现象:剧烈反应,试管温度升高,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滴加酚酞变红,振荡后红色又褪去。

提出结论:过氧化钠与水剧烈反应,放热,有氧气生成,有碱生成,过氧化钠有强氧化性。

二、注重科学方法的指导,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一)以问题解决法进行教学,体验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途径

教学中经常采用问题解决法的教学,包括提出问题;收集、查阅资料;分析、讨论、处理资料;找出规律性、得出结论等步骤。这种思路体现了解决化学问题的一般科学方法。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科学探究能力和品质正是在这种活动中形成的。这种过程是以基本的科学方法作为指导,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运用一般科学方法的过程。

例如,学习焰色反应时,可以提出以下一系列问题(1)为什么用铂丝或光洁无锈的铁丝,能用铜丝吗?(2)为什么用酒精灯或煤气灯,能用煤油灯吗?(3)第一次灼烧时为什么要与原来的火焰颜色相同?(4)蘸盐酸洗净以后为什么要灼烧至没有颜色?(5)多次灼烧为什么都用外焰?(6)观察钾的焰色反应时为什么要透过蓝色的钴玻璃?(7)为什么要用盐酸洗,用硫酸行吗?上述几个问题的核心均是围绕排除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干扰展开的。

(二)以讨论法进行教学,树立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意识

运用讨论法教学,首先让学生提出假设,然后验证假设,在相互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选择科学方法解决问题。通过讨论,培养学生更深层次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为什么在FeSO4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时,生成的白色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呢?Fe(OH)2很容易被氧化,实验室中采取什么措施能制得白色的Fe(OH)2沉淀呢?

措施:把胶头滴管插入溶液深处滴加NaOH溶液;用煮沸的蒸馏水配制FeSO4溶液和NaOH溶液;在配好的FeSO4溶液上面滴加少量煤油。

(三)注重化学实验教学在化学科学素养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化学实验是高中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化学概念、规律的理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实验能力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基础。

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化学知识,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实验的设计与评价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自主探究、动手实践,感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和科学能力,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环保意识,建立积极的科学情感等。

例如,钠与水反应实验,动手切钠可以感受钠的硬度,观察钠的金属光泽,在空气中与氧气的反应,与水反应的现象,通过现象可反思钠与水反应的安全问题,延伸到钠与盐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的产物等。

(四)加强习题的训练,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科学方法

通过习题训练可拓展知识面,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巩固知识,学会触类旁通,提高解题技巧,培养应变能力。习题的训练有助于学生掌握处理和分析数据、资料的科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审题时要求把题目中已知信息、未知信息和题干的要求以及自己知识体系融合在一起,形成已知条件;有助于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利用科学的解题方法(守恒法、极值法、差值计算、关系式法、公式法、图像法等)培养科学规范的答题习惯。

(五)介绍化学发展史,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

化学发展史许多发明过程中体现了很多科学方法。非常有必要把其解决问题的探索历程,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思路展现给学生。

例如,燃素学说的创立者施塔尔最早发现明矾里含有一种与常见的金银铜铁等普通金属不同的物质,英国化学家戴维用电解法来制取这种金属未获成功,丹麦科学家厄斯泰德将氯化铝同钾汞齐作用制成铝汞齐,除去汞后,得到一些不纯净的铝。德国化学家维勒重复厄斯泰德的实验,维勒后又将少量金属钾和过量的无水氯化铝放在铂坩埚中加热得到金属铝的粉末。1836年维勒分离出小粒状铝,1849年制得黄豆大的铝,前后共经历了18年。法国化学家改用钠作还原剂,成功地制得成铸块的金属铝。法国化学家得维尔实现了铝的工业化生产。1886年,美国的霍尔和法国的埃罗,各自研究出电解制铝法。总之,从铝的发现到制得纯铝,经过了十几位科学家一百多年的努力。科学家借助实验方法解决化学问题的过程,面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勇于探索,克服困难,总结经验和教训,不屈不挠,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的培养是科学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新课标中基础知识和过程方法的教学是培养科学态度的前提,科学态度是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最终目的。培养科学态度的具体方法有多种。

(一)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

课堂教学时,发现有知识性错误时教师应及时纠正。做演示实验要按规程操作,如实记录。教师应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

(二)理论联系实际,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

一丝不苟地进行实验,将各项活动安排得井井有条,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地进行实验的每一步操作和观察,认真地进行实验记录和实验报告。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三)联系化学科学史实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联系化学科学史实,学习科学家对工作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科学研究刻苦钻研、孜孜不倦、坚韧不拔的精神,为真理不畏艰险,勇于探索,勇于献身的品质。

参考文献:

[1]孟凡含.高中化学问题教学的教学策略[J].新课程(教师),2010,(11).

篇8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化学教学 问题情境

新课标将高中教育的根本目标定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强调教育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在教学中,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教师必须创新教学理念、方法、策略,以迎合学生的新需求,进而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1]

高中化学的复杂性、抽象性、逻辑性特征决定了高中生学习化学具有一定难度,而问题式情境教学可以有效地改变这一难题。问题情境主要是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提问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概括,利用学生新旧知识之间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自主研究问题及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从而方便高中生掌握化学学习的方法,实现化学教学的目标。

一、利用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当学习内容与学习者的经验、社会环境或自然情境相结合时,所学的知识才容易发生迁移。比如社会现象、化学成就、涉及化学新闻报道等,在化学课的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问题情境的创设加以适用,这样与生活有紧密联系的情境可以将繁琐抽象的化学知识简易化,便于学生的理解,调动学生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学习甲烷时,结合某地矿井发生瓦斯爆炸从而导致矿难的新闻报道,创设这些问题情境:煤矿为何会发生瓦斯爆炸?瓦斯是什么物质?是从哪里来的?怎样才能避免类似的事故发生?这些问题看似普通,但对于学生全面掌握甲烷这种化学物质有着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化学物质学习的好奇心、探究欲和责任感。

二、利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利用好实验,为学生创造培养问题意识的环境。首先,教师应尽量创造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因为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次,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自行组织实验来解决自己心中的疑问。[2]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养成爱提问的习惯。例如,例如,在学习“化学概述”一节时,教师走进教室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从今天我们进入一个美丽而又全新的世界,放飞手中的氢气球,上面写着“欢迎学习化学”,引起学生思考“什么是化学?”、“氢气球为什么会飞?”会激发学生兴趣;学生高中第一节化学课,看到镁条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转眼间银白色金属变成白色粉末,可谓吸人眼球;碱式碳酸铜的分解实验,绿色粉末逐渐变黑变少,石灰水变浑浊了引发学生思索。通过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可以有效的将实验与理论结合起来,达到化学教学的根本目标。

三、利用化学史学知识创设问题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化学方面的一些历史知识,来增添学生学习的乐趣。例如讲授元素周期表时,可以结合发明人门捷列夫对元素周期表的发明历史进行简单介绍,在讲授过程中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有效地提高化学学习的效率。讲述这些化学历史知识,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化学发展史就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又不断地提出新问题的历史。要让学生知道,任何完善的理论都是经过后人质疑,并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才能形成的。通过这样问题情境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良好的化学学习习惯。

四、利用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

认知冲突就是当学生意识到个人认知结构与环境或是个人认知结构内部不同成分之间的不一致所形成的状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良好的问题情境在于它有效地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而这恰好是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切入点。[3]化学教学中,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必然产生认知上的冲突,而通过问题情境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将冲突最小化,并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化学思维。例如,在讲解盐类的水解这一节时,先要复习上一节水的电离及其影响因素。让学生知道由于酸或碱电离出的H+或OH-,增大了溶液H+或OH-的浓度,从而抑制了水的电离,降低水的电离程度。此时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采用什么方法可以使水的电离平衡向正向移动呢?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学生很容易联系到要降低H+或OH-的浓度,根据原有的知识会联想到降温,但随后发现这种方法虽然可降低H+或OH-的浓度,但不满足平衡正向移动的要求!又联想到在溶液中加入能结合H+或OH-的微粒,若结合后得到的微粒不容易电离,就可以满足要求,于是想到了弱酸根离子或弱碱阳离子,但又不是十分确定。这时学生在大脑中形成的疑问可以激发学生通过实验、演算、推理等方法自主探究问题,从而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实现化学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艳杰.高中化学课程教学情境预设问题研究[J].数理化学习.2011(02)

篇9

【关键词】有机化学 教学研究 教学设计

一、有机化学教学研究现状

1.对有机物内在规律的研究

目前,有些文章总结了脱水反应常见的几种类型及其存在的规律;也有一些文章总结了有机物燃烧存在的规律及应用。例如,潘伟巧妙地将有机化学的反应整理成通俗易懂的歌诀,希望能够提高学生有机化学的学习效率;周利斌指出有机物结构十分复杂,一定要掌握好有机物的命名,他对有机物的命名作了一些具体分析,希望能够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困惑。

2.对有机化学实验的研究

邝代治等人讨论了现代教育技术以及“绿色化学”的理念,对有机化学实验开始采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并探讨了“绿色化学”理念下,对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课件进行创新设计应遵循哪些原则;冯银富针对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分别运用了实验法、问卷调查法以及访谈法等,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比能力、观察能力和缺乏必要的自我监控能力是导致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同时教师自身的问题也对实验功能的发挥存在一定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相关策略。

3.对有机化学学习方法的研究

白成娥等指出作为中学化学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有机物也是高考的重点,她总结了加成反应、取代反应、加聚反应、缩聚反应、消去反应、氧化反应以及显色反应,希望可以帮助提高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兴趣;高志农等人指出在有机化学中,取代基效应与化合物自身的物理性质、反应活性、酸碱性以及反应的类型、速度等有密切关系,如果熟知官能团的特性,就可以利用取代基效应将一系列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加利于学习和掌握。

二、有机化学中的科学观念

1.实验观

1828年,德国著名化学家弗里德里希・维勒经过艰辛探索,最终发表了《论尿素的人工合成》,维勒认为这是借助人力从无机物中制造出有机物的一项成功范例,对当时占据重要统治地位的“生命力论”产生了重要冲击,成功动摇了“生命力论”的根基。他指出不论是在氰与氨的反应、氰酸与氨的反应或氰酸银与氯化铵的反应中,氰酸最终都在实验室里变成了尿素。维勒合成尿素的成功范例表明探究一切物质的性质和组成的最科学合理有效方法就是进行实验。

2.分类观

化学研究基本观念之一就是分类的思想,在有机化学的主要研究历程中,分类的观念最初体现在“基团”的学说中,基的学说就是物质分类观的具体体现,其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复杂有机化合物的认识,而且简化了处理方法。如果再深入研究,可以根据各种原子团之间的异同与亲疏关系,在族与族之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这样就可以把所有的有机化合物建立起井然有序的联系。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有机化学能够成为具有科学体系的学科,也就是从这时起步的。

3.转化观

化学实质上是一门研究物质转化的科学,物质的存在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彼此之间相互转化的。有机化合物的碳与碳之间是以共价键相连的,因此有机合成相对来说比较困难,常常要用加热、加催化剂、光照、加压等反应条件。19世纪20年代起,化学家不断合成各种功能各异、性能卓越的有机物,有机合成化学飞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后,有机合成的新领域开始迅速发展,一些新的方法与理论如反应机理、构象分析以及各种物理方法等方面的进展,对有机合成化学的发展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科学观念为本的有机化学教学策略

1.充分应用教材,发挥知识优势

教师首先要对本学科的知识结构有很好的了解与掌握,知识结构的构建是培养学生科学观念的重要基础,学科知识结构中都隐含着重要的科学观念。有机化学的学习主线就是官能团及其转化,所以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很好地领会知识结构,还要引申并强化“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物质性质决定物质用途”这一化学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把现行的有机化学知识与有机化学发展史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有机化学知识,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观等,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2.设计合理教学方式,增加科学体验活动

在科学观念的形成过程中,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程积极倡导探究学习,重视实验,只有在实验中才能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有机化学反应的多变性与复杂性,只有通过对反应生成物的分析、实验条件的控制,才能使学生摆脱真正摆脱“理想实验”造成的狭隘的物质转化观,学会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拓宽渠道,用好各种教学资源

现代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信息渠道也变得更加通畅,教学中多多借助于网络资源,可实现有机化学教学置于生产、生活中,可以变抽象为形象,还可以打破课堂教学的空间与时间限制。此外,有机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教学过程可把具体的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为学生创设一个参与交流与表达的机会,增强对有机化学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日用陶瓷 应用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S1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4-0260-01

1.引言

陶瓷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早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了精美的陶器。在西周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瓷器。到了唐宋时期,陶瓷技术已经成熟并发展到一定的生产规模。明清两代是我国陶瓷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全世界都有很高的声誉。建国之前,我国陶瓷行业受到重创,而此时的西方制瓷业正迅速发展,我国在陶瓷中的领导地位受到严重的挑战。建国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和重视发展陶瓷行业,陶瓷业又得到迅速的发展,但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仍存在一定的差距[1]。

陶瓷按照其用途不同可分为工业、艺术和日用陶瓷三大类。其中日用陶瓷具有易于洗涤和保持洁净、热稳定性较好,传热慢、化学性质稳定,经久耐用、气孔极少,吸水率很低以及彩绘装饰丰富多彩,尤其是高温釉彩及青花装饰等无铅中毒危害,可大胆使用的优点,很受人们欢迎,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被人们所用。

2.日用陶瓷的应用

日用陶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用品,它是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相结合的陶瓷制品[2]。目前,其在日用方面的应用,主要为餐具、茶具、咖啡具及容器、花器等。除此之外还可应用于家庭装饰[3],其中家具制造是目前陶瓷制品的发展方向之一。

家具的制造需要大量木材,其中还涉及到一些天然的珍贵木材。由于大量木材的缺失,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因此,需开发出新型的家具材料来代替传统的木材。而将陶瓷作为家具材料制造家具,可使家具拥有不变形、不褪色、耐磨、容易清洗等优点,而且还具有其他材料不具备的艺术效果。陶瓷由于其独有的艺术效果和优良性能在家具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陶瓷的抗冲击强度低,不耐摔碰,容易破损,以及成本过高等因素,制约其广泛应用于家具制造中,这些缺点还有待于研究解决。

随着日用陶瓷工艺水平的不断改进及新型陶瓷的出现,其产品性能也不断的提高,可以更好应用于为人类的日常生活。

3.日用陶瓷的发展趋势

陶瓷的发展已成为文化艺术和时代进步的重要标志[4]。纵观陶瓷的悠久发展史,对日用陶瓷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以下3点总结。

(1) 降低成本

从提高产量、产品质量、节能降耗的角度去降低陶瓷产品的成本。可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以及研究开发新的技术装备,来提高陶瓷产品的重复使用性和可靠性,从而达到降低陶瓷产品的成本。

(2) 健康绿色化

现在“绿色”已然成为各种产品健康的代名词。陶瓷作为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日用品,绿色陶瓷产品必将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目前,日用陶瓷中含有超标的铅、镉等重金属问题已得到基本解决,达到了无毒耐用且造型美观的要求。除了解决传统的日用陶瓷重金属超标问题,我们还应该发展新型的健康陶瓷。目前已经有的健康新陶瓷种类有:具有特殊保健功能的微量元素保健釉、抗菌陶瓷、远红外线高能量生化陶瓷[5]。

陶瓷制品要绿色化,其生产过程必然也要绿色化。走节能、降耗、减排、环保的发展道路是陶瓷工业的必然趋势,实现陶瓷工业的现代化、文明化、绿色生产。要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品质以及节能环保。而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是通过引进世界上发达国家先进工艺技术装备,或者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开发应用高效成型技术和装备。

(3)设计艺术化

目前国内的日用陶瓷产品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其根本原因在于设计理念。在国外日用陶瓷产品早已脱离“锅碗瓢盆”的概念,而是被当作很有价值的艺术品来设计和经营的。随着国民素质和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人们生活品质和审美能力的也在不断提高,日用陶瓷制品已被当成艺术品来看待,传统的陶瓷制品样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追求。因此,陶瓷制品应当向造型异形化、装饰艺术多样化、人性化、高度技术化、主题鲜明化的方向发展[6]。日用陶瓷的设计是生活、艺术、科学结合的产物,设计者要把握“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不断的学习和探索,设计出各式各样高品质高艺术价值的日用陶瓷产品。

4.结语

日用陶瓷不管现在还是将来是不缺乏市场的。因为人总要吃喝,这就少不了餐饮具。而从健康的角度着想,餐饮具还是陶瓷制的最好。但是人们对日用陶瓷制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日用陶瓷的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的节能绿色道路,在产品的设计上要不断创新,设计出不同风格的日用陶瓷制品,满足人们的要求,更好广泛的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参考文献

[1]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秘书处. 我国日用陶瓷工业生产技术现状及展望. 中国陶瓷工业,1995

[2] 赵中良. 试论我国日用陶瓷设计的发展. 景德镇陶瓷[J].2012,23(2):1-2

[3] 郑丰银. 论陶瓷艺术在现代家庭装饰中的意义[J].中国陶瓷,2003,39(6):59-61

[4] 李国祯,郭演仪. 中国名瓷工艺基础[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5] 喻斐,詹伟. 日用瓷的发展趋势[J].景德镇陶瓷,2005,15(2):4-7

[6] 闫欢. 论日用陶瓷设计的发展趋势[J].中国陶瓷,2009,45(2):71-73

作者简介:孔双华(1970-9),男,汉族,江苏省南京市人,江苏高淳陶瓷股份有限公司,211300,江苏省南京市,大专,工程师,主要从事日用陶瓷设计和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