缴纳失业保险的好处范文
时间:2023-12-15 17:29: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缴纳失业保险的好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
失业保险作为现代社会保障的一项重要内容,不再是单纯的社会救济行为,而是促进市场竞争顺利进行,保证市场经济体制正常运行的必要社会条件.市场经济,遵循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失业保险同样要坚持这一原则.失业保险的受益者,在享受权利的前提是为社会作出贡献和缴纳保险费.因而,失业保险的各个主体应当承担相应的义务与责任.失业保险的主体有国家、集体和个人.就企业而言,有了失业保险,职工失业时能获得物质帮助,后顾之忧解除了,更能发挥其生产和创造能力,为企业带来更多、更好的效益.企业从失业保险中获得了收益,应当承担相应的义务,向失业保险机构缴纳一定的费用.就政府而言,政府对参加失业保险的劳动者在失业时给予一定的补贴,等于是再生产劳动力的投资,为他们的生活、再就业作出贡献,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就个人而言,他们失业时,能得到社会的帮助与补偿,从社会保障中得到了好处,也要承担相应的义务与责任,向社会保障缴纳一定的费用.
我国现行的失业保险基金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政府的财政补贴与企业缴纳的保险费,各地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有少数从劳动者(尤其是职工)个人身上筹措的.目前,部分国有企业处于明亏和潜亏状态,只能以当地最低生活水平或职工工资的30%左右发放救济金,职工难以维持基本生活,不可能再拿出一笔钱来缴纳失业保险费.但效益好的企业往往又不愿参加失业保险.这就造成企业失业保险金的收缴困难.就政府而言,对失业保险的财政补贴无论是按国际惯例,还是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来看都是必须的.但是,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国家财政积累有限,而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的实施和开展,这往往需要相当大的资金投入.因此,政府还不可能拿出太多的资金用于失业保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的增长,个人收入也逐步增加,个人缴纳一定的失业保险费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个人缴纳一定的失业保险费,具有下列好处:首先,能开辟失业保险费的征集渠道,增强社会保障基金的储备和承受能力,适当减轻国家财政和企业的负担;其次,有利于打破失业保险金完全由国家、企业包下来的旧观念,增强职工参与失业保险的意识和自我保障意识,从根本上改变职工因国家、企业包得过多、统得过死而形成的依赖思想;第三,能引导职工关心失业保险事业,促进更广泛地实行失业保险的群众监督机制;第四,有利于增加职工的就业危机感,更加珍惜就业机会,增强其工作热情和责任感,有利于提高企业劳动效率.
由于部分企业缺乏足够的失业保障意识,借故各种理由拒交失业保险金,增加了资金筹措的难度.为了保证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可以从法律角度考虑建立一个新税种:失业保险税,通过税收方式对失业保险金进行筹集.与我国现行的统筹缴费模式相比,失业保险税模式的优势在于:(1)更符合效率原则.税务部门负责失业保险税的征收,财政部门负责编制失业保险预算,失业保险管理部门负责失业保险金的日常发放,为失业者提供就业培训和就业指导.这样,机构精简,权现分明,任务明确,便于操作和节约征管费用,提高工作效率.(2)具有更强的约束机制.失业保险税的征收、管理和支付都有严格的法律规定,具有较强的法律约束力.(3)更能体现国家、企业、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目标.失业保险的纳税主体包括各类企事业单位及其劳动者,他们分别按照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缴纳失业保险税,其税收收入由国家专设机构安排使用,并且国家有责任对失业保险提供最后保证.这样,使得三方共同负担原则落在实处.同时,失业保险税还可通过起征点、税率等的科学设计,均衡不同纳税主体的经济负担,创造企业公平竞争的前提条件.
2失业保险基金的运用
市场经济存在通货膨胀,这就使失业保险基金存在贬值的危险,如果这部分资金不进行自我增值,单依靠国家财政补贴或提高储畜率,不仅增加国家的财政负担,也抵消不了通货膨胀给资金造成贬值的负作用,而且国家的补贴也是很有限的.
失业保险经济活动具有其特殊性,失业保险基金收取在先,支付在后,而且收入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全部支付,总是要形成一部分的“闲置”资金.失业保险基金作为社会总资金的一部分,它的闲置就不利于社会总资金的周转,无法从资金周转中获得收益,不利于增加失业保险的后备力量,不利于增强其经济补偿能力.因此,失业保险基金只有进行投资使用,才能提高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如何进行失业保险的投资运用,关系到失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加速周转的关键也是我国失业保险制度改革成败的一个重要环节.失业保险基金的投资运用应该遵循安全性原则,有以下几种途径:首先,将失业保险基金存入银行,以获得利息收入.这种办法风险小,收益可靠稳定,但存在资金收益低,摆脱不了通货膨胀带来的资金贬值的危险.要克服这一缺陷,需要国家政策支持,给予失业保险基金以优惠利率,要超过物价指数,才能保证失业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其次,购买国库券或政府债券.可获得较高的收益,一般都会高于银行利息.而且国库券和政府债券不存在什么风险,把失业保险基金用于这方面的投资应该是非常安全的,符合安全性的原则.第三,成立社会保障银行,专门进行失业保险基金的运营与管理,进行投资融资世界各国在社保方面一个比较成功的经验就是设立社会保障银行,独立于各级政府,实行董事会制度,由政府、劳工、社保三方代表组成,并聘请金融专家.同时建立其监督审查制度,保证基金运用的安全有效.此外,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如将一些有相当收益水平、风险小的项目优先照顾社会保障银行,此外在投资盈利的所得税方面,政府也要给予优惠.
3失业保险基金的支出
3.1支出内容失业保险金主要只能用于失业救济和失业培训,具体说:失业人员的救济金及医疗补助费、失业人员的转业培训费和扶持失业人员的生产自救费、失业保险管理费等.还不够全面,应增加:(1)女性失业者的生育补助费和生活困难补助费;(2)专列一项生活困难补助费,让双方都失业的夫妻能够承担起法定的赡养责任,并让有其他特殊困难的失业者申请使用;(3)为发挥失业保险金促进和鼓励失业者参加培训、重就业的功能,在发放救济金时向这部分失业者实行某些优惠,如:对参加指定的转业训练并经考核合格的,给予一定的补贴;为鼓励失业者自谋职业,对自谋职业的,将其应享受的失业救济金一次性全部发放.
3.2支出标准我国现行失业保险制度中规定:失业救济金发放标准为相当于当地民政部门规定的社会救济金额的120—150%.但对工作时间长、家庭负担重的失业人员要适当提高,而且失业救济金应随物价上涨而适当调整,具体数额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但救济金的发放标准也不宜太高,否则不能调
动失业人员的积极性,且加重国家和企业负担.现行失业保险制度还规定:失业职工失业前在企业连续工作一年以上不足五年的,领取失业救济金的期限最长为十二个月;五年以上的,领取失业救济金的期限最长为二十四个月.这种以五年工龄为界的划分似乎过粗,应当再细分一些.
3.3支出结构失业保险金在各个项目的支出结构比例是否科学合理,决定着失业保险制度功能的发挥及制度的运行.我国推行失业保险制度以来,失业保险基金存在着救济支出比例偏低、管理费支出偏高、生产自救费和转业训练费使用效益差等问题,未能很好地发挥失业保险制度应有的功能.我国失业救济金支出额占同期基金收入的比例仍然偏低,依照国际惯例,失业救济金是失业保险金支出的大头,而我国在管理费支出方面却一直居高不下,连续几年管理费占基金总支出的比例高达20%以上.在国外,管理费占总支出的比例一般仅在3—4%.失业保险制度建立初期管理费提取比例高一些是难免的,但长期居高不下,用大笔基金超标准购建办公楼、职工宿舍及交通工具,显然损害了失业保险制度正常功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郭庆松,杨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研究[J].人口与经济,1997,(4):17~26.
[2]秦宪文,夏江海.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海南金融,1997,(10):40~42.
篇2
退休金有什么用处
1、交了社会保险就能办理社保卡,然后有病去医院也能报销;
2、有的地方缴纳社会保险和落户也有关系,必须交够一定的年限才能落户;
3、如果是女人的话,必须交到一年以上才能,领取到生育保险;
4、交够一定的年限也能领取失业保险;
5、因为现在的工作大多是合同制,养老保险也是对自己未来生活的一大保障,让自己老有所依。
社保分类有哪些
据了解,社保包括五险一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住房公积金。
养老保险缴纳15年后,退休后可以享受养老保险待遇。至于能拿多少,就看当地平均工资了。
1、医疗保险:住院费用只要缴纳医疗保险就可以报销;
2、工伤保险:合同期内,劳动者因工作原因在工作过程中受到意外伤害,企业可以承担相应的责任申请工伤认定;
3、失业保险:失业保险连续缴纳一年以上,档案退回街道后。你可以在街上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4、生育保险:与生育有关的费用可以报销,包括生育津贴、生育医疗费用、计划生育手术费用、国家和市规定的其他与生育有关的费用。产假等等。男人有10天的护理假;
5、住房公积金:购买、租赁、装修。自住房建设、翻建、大修时,可以取公积金账户中的金额。
退休金和养老金的区别
1、概念不同:养老保险是为解决退休人员和失业人员下岗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社会保险制度。退休金是国家根据退休人员对社会的贡献,按月支付养老保险资格或退休条件,以确保退休后员工的基本生活需求。
2、缴费方式不同:养老金一般由参保人员的单位代扣代缴,一部分交给国家,一部分存入个人账户。而退休金由单位或企业提供,不需要受益人缴费即可享受;
篇3
一、什么是社保公积金
社保是劳动保障事务中的一种方式,指按照有关人事政策法规要求,接受单位或个人委托,在其服务项目范围内,为个人或单位缴纳养老、生育、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的费用。
二、社保对个人的帮助
有了养老保险到了退休年龄就可以按月领取退休金
有了生育保险可以免去生育有关的各个医疗费用,并且生育期间还有生活保障。
有了医疗保险住院医疗超额的以后可以报销
有了失业保险在失业后可以申请失业金
有了工伤保险在不幸中标时可以获得一定的补偿
三、社保公积金对企业的帮助
帮助人力资源部门从繁重的重复性事务中解脱
提供接触新管理技术的机会
规范操作,有效遏制随意性的薪资、员工管理
降低成本、舒缓资金压力
避免大量投资于人才所带来的不确定风险
简化流程、节省时间
四、社保公积金的对象
济南市内的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外国或外省市驻济机构 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
篇4
关键词:农民工权益;社会保障;构建
2008年的金融危机打破了国际经济原有的平衡。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国有很多的农民工返乡,农民工在进城返乡的迁徙中,更需要在法律上对其权益有相应的保障。课题组成员在阶段性成果《农民工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探析》一文中,分析了农民工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和内在原因,认为在一个法治社会,对农民工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构建非常有必要。本文在前期成果中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大环境――农民工权益保障法律体系的构建建议的基础上,对山西省农民工社会保障法制体系构建进行初浅探析。
一、农民工权益保障法律体系构建建议
(一)核心层次――废除户籍制度,实现农民工在城市里的“国民待遇”
农民工权益的缺位与受损表面上是现行法律政策的问题,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应归究于缺乏必要的基点与制度支撑,作为以限制公民流动或实质上限制农民流动为己任的户籍制度依然合法存在有很大关系,即现行宪法没有赋予公民迁徙自由的权利。没有宪法保障下的迁徙自由,在实际生活中处于二等公民地位的农民工即使进入城镇,其择居权、就业权、受教育权、社会保障权等也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在宪法中赋予公民以迁徙自由的权利,并以此为基点,构筑新的城乡体制,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和农村土地制度,增加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彻底清除劳动者的身份标签,消除城乡劳动力流动的障碍,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根本或称基础所在。
(二)基础层次――逐步建立与完善以保护农民工权益保障的劳动法律体系
完善的劳动立法的标准,从内容上讲,应当逐步与国际劳动标准相吻合;从形式上讲,应当是一个宪法之下,以劳动基本法为主体,以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为中心,有层次性,逐步细化的法律系统,它由不同位阶的劳动法律、法规、规章等构成,遵循法律体系中不同位阶法的一般原则:上位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必须能够通过下位法的具体规定得以贯彻,下位法的内容不得与上位法的内容相抵触,否则将归于无效。这有利于法律的权威与统一,也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工的利益。
2007年有关劳动的立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出台,使得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保障得到提升,但是有关的法律还需要继续完善。
完善《工资支付暂行规定》,抓紧制定《工资支付条例》,确立农民工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全面的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保护农民工的财产安全。制定一部《工资支付条例》,作为所有领域工资问题立法的一个“基本准则”:其中必须要求用工单位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证制度,明确细化政府的监管职责,如规定政府职能部门把企业支付民工工资作为每年执照验审考核的必备内容等,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关领域的法规体系,明确各种各类用工单位履行支付工资的法定义务,加大惩处拖欠行为的力度,从根本上全面解决拖欠农民工的工资问题。
二、山西省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
社会保险制度保障是农民工享有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在构建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制度时,不应采取一刀切的办法,而应采取分类分层的保障办法,优先解决突出的基本问题。
(一)工伤保险
工伤保险制度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立法而言具有首要性。一方面,农民工工伤事故层出不穷,农民工职业病群体规模惊人,由此产生大量的劳资纠纷;有些用人单位还故意把有害作业分派给农民工,在职业病症状出现之前终止合同以逃避责任。另一方面,我国当前的工伤保险制度实行用人单位(雇主)单方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用人单位无论对工伤是否有过错,都应当全部负责受伤害职工的经济损失,这既不能在合同中约定减免,又能以受伤害职工有过失而推却,这种建立在劳动法上的工伤赔偿机制,应当对所有劳动者都发生作用,不能仅保障城镇户籍职工而排除农民工。另外,在工伤发生的高频率下,受支付能力限制,国家在立法上提出了强制保险要求,即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以投办保险方式或兼用投办保险和直接支付的方式承担对工伤职工的全部赔偿责任,并且承担全部保险费的缴纳义务,工伤保险项目不存在诸如养老保险之类的个人账户积累与接转问题,成本也不高,在实践中易于操作,这些种种因素均决定了针对农民工的工伤保障应当作为最基本的社会保障项目须尽快确立。
(二)医疗保险
根据调查统计,农民工生病以后,89.3%的人并没有花钱看病,而是仗着年纪轻,挺挺就过去了;而另外10.7%的人的人均看病支出高达885.46元,他们所在的单位却仅为他们看病平均支出72.3元,还不足实际看病费的12%。
(三)失业保险
有必要从失业保障的现实需要和长远制度设计上重新考虑我国的失业保障制度,根据是否有雇主且职业稳定、有固定收入的不同情况,农民工可以分别参加城镇职工失业保险和专为民工设立的社会保险,农民工从进人城市开始就要进行登记,缴纳较低的保险费,在确定工作之后,用人单位应向专为农民工设立的失业保险基金缴费,如果农民工后来选择参加了城镇失业保险,可将他们已在为农民工专门设立的失业保险基金中享有的份额转人城镇失业保险基金中,农民工失业以后,如果在失业保险年限内,可以由社会保险管理机构按月或按季度统一发放失业保险金,并可以参加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如果农民工选择回农村,可以一次性返还基金中可返还的数额。
(四)养老保险
由于我国传统上将土地和家庭作为农民养老的依靠,对农民没有建立诸如城市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但是对于那些离土离乡的农民工来说,如果他们把在城市终身就业和生活作为自己的目标,就需要为自己将来的养老做打算,而对于那些打算以后回乡养老的农民工而言,由于计划生育的开展,农村家庭日趋小型化,家庭是否能够发挥养老保障的作用也是个未知数,况且农村也已经开始养老制度的改革,这样处于城市与农村两点间的农民工的养老问题也日益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有些地方已经开始了有益的探索。因此,我们除了在城市建立统一的民工养老保险,也要加大步伐建立起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这样在整体制度上才有衔接,农民工的养老问题才能真正解决。
(五)生育保险
在农民工基本的工伤保险、医疗保险都未建立的情况下讨论民工的生育保险立法似乎有些超前,但生育保险是人类繁衍下一代的重要保障,从目前我国生育保险制度改革后的规定看,尽管实行的是企业缴费统筹,覆盖到了符合条件的全体女职工,但那些非正规部门和以非正规方式从事就业的女性被排除在外,女民工显然也不在目前生育保险保障范围之内,从整个社会角度出发,重构我国生育保险制度,应当使所有女性都享有生育保险带来的保障,而由此所需的开支应由国家从税收中支取,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就业公平,亦可以解决女职工过多、企业负担的社会责任过重的困难,对我国社会长远发展也有好处。
三、农民工社会保障的保护网构建建议
(一)作为社会管理者的政府应在宏观上决策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在微观中协调农民工权益保障
1、加快城镇化进程,正确引导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方向。中外的经验表明,城镇化可以增加城镇就业岗位,因而加快农村规模经济的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增加就业岗位,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2、建立“劳务服务公司”全面协调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国家有关机构可成立“劳务服务公司”,把进城务工及意愿重新择业的农民工组织起来,与农民工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由公司出面联系业务,或是由公司派遣或是由农民工竞价从事相应的工作。
3、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农民工有序流动。国家各级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可以在主要的农民工输入地和输出地建立驻外劳务服务工作机构,开展就业指导、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和办理证照综合服务,同时,协调各部门关系,传递法规政策,并健全全国用工信息网络建设,开通网站与全国劳务市场联接,为农民工提供及时的就业信息,减少农民工流动的盲目性。
4、加强教育培训制度,增强农民工安全意识。在农民工输出量大的地区,加快建设对农民工培训的体系,对劳动力转移前进行岗前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加强有关法律知识的宣传力度,降低农民工不必要的人身财产伤害的风险。
5、规范社会舆论宣传,引导城市居民平等对待农民工。很多城市居民歧视农民工,其主要理由是农民工的进入扰乱了社会原有的秩序,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安定的因素。因而社会有必要为农民工“正身”,毕竟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在政治人格上是平等的,理应受到平等的待遇。
(二)农民工应自觉地提高自身素质,团结起来维护自身的权益
1、提高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素质,减轻城市文明带给农民工的心理失衡感。农民工由于基础教育薄弱及所处社会背景而形成的被排挤于城市主流文化之外的亚文化。而社会上的每个人都充当着一定的角色,享有一定的权利和承担一定的义务。当农民工参与的社会角色满足不了其心理、物质上繁荣需求时,其很容易产生越轨行为,他们的犯罪也由可能成为了必然。因而农民工因主动利用空闲时间充实自己的专业技能,提高精神文化修养,以协同城市文化的步伐。
2、建立地方行业工会,确保农民工的各项劳动权益。我国《工会法》第10条第3款规定:同一行业或性质相近的行业,可以根据需要建立全国或地方的产业工会。因此,农民工也可以参加地方行业工会。
(三)切实落实农民工社会保障法律的出台和实施
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基金筹集机制。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同城镇劳动者社会保障一样,都面临着基金短缺的难题。特别是农民工社会保障起步晚,其基金缺口会更大。农民工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应该开辟新思路。
首先,运用税收优惠政策激励和支持用人单位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费。
其次,对完全市民化的农民工,实行承包土地转让制度,将其转让收入全部或部分纳入农民工社会保险基金,并折算成本人一定年限的个人账户积累额。
最后,在农民工输入城市与农民工输出地区建立一种横向的财政支付制度。
根据山西省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考虑不同人群之间收入水平差异及用人单位和个人的实际承受能力,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需求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城镇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认真解决农民工和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探索并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
篇5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对策
社会保障是社会的“安全网”和“稳定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民安所在。而农民工是当今中国社会中一个特殊的劳动者群体,他们对国家经济建设和城市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已被视为产业工人的一部分,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和一系列改革措施不到位的影响,农民工的农民身份和社会地位并没有得到真正改变。依然处在缺乏有效社会保障、频繁游走于城乡之间的“两栖型”生存状态。因此,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改变其“边缘”身份和尴尬处境,是中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急需破解的难题。
一、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和问题
据农业部统计,目前全国农民工总量规模巨大,已超过2亿人,其中进城农民工约为1.2亿人,跨省流动就业的农民工约为6000万。在农民工外出打工所从事的职业中,80%的人选择从事工业、建筑业、餐饮业和服务业。虽然农民工群体在不断壮大,但其地位并没有因此而得到强化,农民工参加各种社会保险的比率普遍偏低,难以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
(一)养老保险参保率很低
目前。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总体参保率为15%左右。部分地区如广东、大连参保率也仅达到20%左右。有的地区将农民工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体系,但在缴费比例(费率)上有所差别。如浙江省实行“低门槛进入、低标准享受”的办法。参保企业和个人的缴费比例分别降至12%和4%。而在乡镇企业中务工的外地农民工则基本未参加任何保险。
(二)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缺失
虽然对农民合同制工人参加失业保险的情况未进行单独统计,但从农民工总量来看,可以说绝大多数未参保。当前的主要问题:一是用人单位为降低用工成本不愿为农民工参保缴费,农民工本人不敢主张权利;二是农民工流动性强,如果在一个单位工作不满1年,按政策不能享受相关待遇,影响了参保积极性;三是农民工流动方向不确定性强,在一些地区数量较大,时间上往往也很集中,如果转移失业保险关系,经办工作难度很大。此外,农民工基本未参加生育保险。
(三)缺乏医疗保障权
从全国范围看,大多数农民工还没有参加医疗保险,平均参保率为10%左右。农民工尽管以青壮年为主,但生病也在所难免。据调查显示,有36.4%的农民工生过病,甚至多次生病,但生病后有59.3%的人没钱看病,而是仗着年轻硬挺;另有40.7%的不得不花钱看病,但医疗支出大部分自费,用人单位支付的不足1/12。
(四)工伤保险参保率逐步提高
按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各类用人单位都应为其员工参加工伤保险。因此,在各类企业就业的农民工依法都是工伤保险的覆盖对象。目前,全国城镇企业职工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为7000多万,其中已有相当数量的农民工参加了工伤保险。随着扩面力度的加大,农民工工伤保险权益将得到相应的保障。
(五)合法权益易受侵害
除社会保险外,农民工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也很差。多数用人单位劳动保护措施不力,为农民工提供的住宿条件很差――拥挤、脏乱、不通风,根本达不到有关法律和规定的要求,极易引起一些流行病的滋生和传播;拖欠农民工工资和农民工超时工作的问题十分普遍而且相当严重。在社会救助方面,现行城镇社会救助体系只覆盖城镇户籍人口,农民工则因没有本地户口而享受不到城市低保或其他救助,在因失业、疾病、意外伤害导致其生活陷入困境时,往往孤立无助。
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思路和对策
(一)推进次序:根据农民工的保障需求与现实可能分步推进
由于农民工缴费能力较弱,国家的财力也还有限,因此,应根据有关风险对农民工的危害程度以及农民工的自身需求,按照分类指导、分步推进的原则,逐步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首先。应尽快将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其次,加快建立农民工的大病或住院保险。最后,必须逐步解决农民工的养老保障问题。此外,从建设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也有必要对农民工提供临时或应急性的救助。
(二)制度选择:适应农民工的高流动性,着眼于让更多人参保,实行分层分类保障
1、将稳定就业(从事正规就业,建立劳动关系,以及事实劳动关系5年以上)的农民工纳入现行城镇社会保险制度,参加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同时改革和完善现行的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使稳定就业的农民工能够享受其待遇。进入现行制度的好处是企业之间、群体之间公平性较好,也有利于农民向城镇转移,促进城镇化进程,同时,还有利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基本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2、对不稳定就业(签订短期合同、频繁流动以及从事各种灵活就业的)农民工引入过渡性的办法,除工伤、失业保险按现行规定执行外。养老保险先建个人账户,不搞社会统筹,实行过渡性的个人账户制度,将本人的社会保障权益直接记入个人账户,缴费由用人单位和农民工双方负担,企业按本企业工资总额的10‰个人按本人工资5%缴费,并发放个人账户卡。该卡记录缴费情况可供查询。但不能提前支取。医疗保险先建社会统筹、不建个人账户,实行低门槛、保大病、管当期。费率一般控制在2%以下。农民工凡已参加城镇职工大病医疗保险的,原则上不再同时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如本人不愿或无能力在城市治疗的,应制定相应的措施,将大病医疗保险关系和资金转入农村合作医疗。随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完善,在基础养老金实行全国统筹之后,再考虑如何将农民工逐步纳入统一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问题。对返回农村且达不到最低缴费年限的,达到退休年龄时转移账户与农保接续,并按农保计发办法享受相关待遇。
(三)缴费方式:根据不同的保险项目制定不同的缴费方式
在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方面,要按农民工实际工资缴费,最低不能低于规定缴费起点,设立不同档次,多缴多受益,少缴少受益,不缴不受益。在征得农民工选择缴费档次的基础上,缴费方式可以采取由用人单位代扣代交,但不准不交。要建立农民工失业保险制度,应允许农民工自愿缴费并享受与城镇失业人员同等待遇。要在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框架下,采取低标准准入、渐进式过渡的办法,推进农民工大病保障,由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建立农民工住院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参保农民工因病住院,可根据缴费时间长短,享受不同金额的住院补贴。工伤保险由用工单位缴纳,农民工不缴费。要根据行业风险程度的高低确定不同的缴费费率,高危行业缴费相对高一点,非高危行业相对少一些,所缴费用在区域内调剂使用。各级政府及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督,提高执行力,保证各项费用做到应缴尽缴。各级财政部门也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切实加大对农民工社会保障资金的投人。
(四)配套措施:搞好各项相关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1、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完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取消针对农民工制定的限制性就业政策,逐步改变农民工因为户口而丧失社会保障权利的现状。
2、改革劳动用工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逐步消除对农民工在工资收入、工作分工、子女入学等方面存在的歧视。
篇6
“家七条”中最值得关注的是明确鼓励家政企业实行员工制管理。员工制推广后,家政服务员不仅可享受与城镇职工同等的社保待遇,而且每月工资由公司按时打入银行卡,不再是雇主支付。对于雇主来说,将直接与家政企业协商签约支付费用,发生财产损失、人身伤害等纠纷时也由家政公司出面解决。
经认定符合条件的员工制家政服务企业,在与家政服务员签订劳动合同期限内,享受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补贴,补贴标准为企业实际缴纳社保费的50%,补贴期限不超过5年。市人保局有关负责人解释,这三险的缴费标准与在职职工完全一样,原则是“先缴后补,一年一补”。
富平家政学校的陈祖培校长分析说,“家七条”中第一条鼓励家政企业实行员工制管理,因为必须给保姆缴纳社会保险,所以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用人成本。不过另外六条政策,又通过税收减免、培训补贴等形式降低了家政企业的经营成本。
实行员工制管理对家政公司来说有利有弊。“家七条”对符合条件的员工制家政服务企业给予3年免征营业税的支持政策,按照月均工资2000元的标准计算,每人每月可以省下110元。此外,政府还给予家政公司每人1500元的培训补贴,这给公司的经营提供了不少帮助。
在过去那种中介式的家政管理模式下,保姆的流失率非常高,家政公司总要不停地换人、招人,每招一名保姆,就要付出四五百元的招工成本。采取员工制管理后,保姆有了固定的劳动关系,有了完善的社会保险,就会增强其就业稳定性,这四五百元的招工成本也会极大降低。
然而,一个家政服务企业一旦开始实行员工制,按照劳动法的规定,公司需要为每一个家政服务员缴纳700余元的社会保险。对于一个家政服务员规模在1000到2000人的企业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虽然“家七条”有规定,家政服务企业为员工上满一年的保险之后,政府会补助一半的费用。但是,以目前行业普遍的情况来说,大部分的家政服务员做不满一年,多数家政服务员打的是春节后进城、春节前返乡的“短工”。对于企业来说,工作时间不到一年,就无法获得政府补贴。尽管“家七条”规定,对符合条件的员工制家政服务企业给予一定期限(3年)免征营业税的支持政策,但精打细算下来,免税数额并不能和家政服务员的工资保险相比。
陈祖培认为,大部分的家政服务员只想出来工作两、三年,因为家里面有明确的任务,出来赚钱是要盖房子或者买机械。他们几乎没有考虑过将这个职业一直干到退休。在这种心态下,社保对于“打短工”的家政服务员来说,不仅没有诱惑力,反而增加了她的即时支出。假如公司为其每月上三险,家政服务员自己最起码要掏三、四百块钱,对很多家政服务员来说,让她每月从工资里面扣除三、四百块钱,很多人是不愿意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假如家政服务企业贸然推行员工制,反正可能导致员工的流失。
一方面家政服务员无法参保,劳动权益缺乏保障;另一方面,家政服务员只认可行业的短期效益,不愿意参与到社会保险中来。因此,面对这一新规,北京市家政服务企业选择了按兵不动。在最近举行的北京市家政服务协会第三届理事会中,参会的几家较大的家政公司都未实行员工制。
篇7
内容摘要:目前,我国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还存在很多宏观制度层面上的不完善,从而导致对女性的社会排斥。同时微观层面上企业的违法和部门的监管不力,也使部分女性就业权利和养老保障权益缺失。因此,必须对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障政策进行改革,以改革为契机完善养老保险制度,进而维护女性养老保障权益,逐渐消除各种因素产生的对女性的社会排斥。
关键词:基本养老保险 社会排斥 社会性别
问题的提出
“社会排斥”目前已经成为社会政策的研究重点,越来越多的政策研究者倾向于从社会排斥的角度来解释一些社会问题。学者们对于社会排斥有不同的理解,公认的社会排斥是指对基于公民资格的权利,主要是社会权利的否认或者这些权利未充分实现。养老保险制度中的社会性别排斥基于性别差异而产生,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的性别差异因养老保险制度、劳动力市场政策等情况不同,养老保险参保率、养老金领取率以及养老金金额在男女之间的分配上存在较大差异,但是总体来看,基本养老保险主要覆盖了男性,并且男性养老待遇普遍高于女性。我国目前在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上,普遍没有考虑到性别差异,并且制度的设计上存在着性别社会排斥,但是这种排斥并没有被人们普遍察觉甚至被忽视,这种忽视的结果是女性未能获得相应的养老保障权利。
国内外的研究机构或者学者们在养老保险制度的性别排斥这一问题上研究较少,相应的文献也凤毛麟角,但是国际组织已经意识到男女在养老金覆盖面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对养老金整体性别差距的影响很大。其中,国际劳工组织在2000年提出要加强社会保护与性别问题之间的联系,强制性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特别是非全日制工作和家务劳动等(国际劳工局,2000),至于国际劳工组织的这种倡议在各国的实施情况,还有待于考察。另一份《2000年世界劳动报告》在其序言中提到“社会保护制度并不仅仅是反映了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男女之间的不平等,而且在某些情况下还加深了这种不平等”。可见,从国际组织层面上看,劳动力市场的性别不平等,已经被认真而深刻的提出。不过,这种国际组织的倡议在我国的实施情况并不理想,即时研究国内养老保险制度的社会排斥文献也不多见,国内学者大致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其一,从社会保险覆盖面角度来研究性别排斥问题,学者们认为扩大覆盖面真正地把女性纳入到社会保险制度内,可以改变女性的不利地位,如朱冬梅指出女性在自由职业者中的就业率比较高,要直接改变女性养老保险参保率和领取率低的现状,就应该扩大自由职业者的保险覆盖面,并且认为有些规定并不利于灵活就业者的参保(朱冬梅,2005);潘锦棠认为《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中对灵活就业者的参保门槛设置过高,这点对于以灵活就业为主的女性来说是极为不利的(潘锦棠,2006);王永慈认为社会保险制度只能保障失业者在一定时期内有基本保障,长期失业者将被排斥出社会保险制度,而从未工作过或缴纳过社会保险金的人也同样会被排斥出社会保险制度之外(王永慈,2001)。其二,从性别差异角度来分析女性保障权利的不充分(当然,性别排斥和性别差异两个概念有相似之处,从性别差异角度来思考女性养老保障的不充分或许也能带来一些启发)。学者们认为从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中,要考虑性别差异问题,认为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没有充分体现性别差异,特别是对养老保障与性别关系没有足够的研究,使妇女的养老保障很不充分(吴可昊,2002);徐文丽认为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并不必然有利于女性的发展,要使社会保障制度能够切实保护女性权益和促进女性发展,就必须在社会保障制度中采取倾向于女性的积极差别对待政策,这种积极差别对待政策在社会保障各项目具体实施和完善过程中都应有所体现,并以这一政策为指导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徐文丽,2005)。
本文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入手,试图对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的性别排斥问题进行分析,探求养老保险制度中性别排斥的根源以及社会排斥所带来的对个人、群体和社会、经济的影响,从而提出一些对改进我国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有用的建议。
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性别排斥的根源分析
基于社会性别视角来探求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的社会排斥,本文试图根据“排斥出何处,谁被排斥”来探索排斥问题。首先探讨“谁被排斥”。由于男性在就业机会上占有绝对优势,获得养老保险机会远大于女性,因此对于养老保险的性别排斥可以这样来理解,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把一些女性排斥在制度之外,使这部分人无法获得应有的权利或者说权益丧失,进而导致男性和女性在养老保障权益上的不平等。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性别排斥,主要是指女性群体在制度中被排斥。其次探讨“排斥出何处”。这是个复杂的问题,因为社会性别排斥是一个“动态”过程,强调“施动者”通过“怎样的制度过程”将女性排斥出基本养老保险领域,侧重养老保险制度排斥机制和排斥过程,从而产生排斥的影响和结果。
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本质上是指一个国家以法的形式,保障公民在年老时依法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政府制定并颁布一系列养老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障公民养老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社会良性发展,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养老保险政策及制度本身是否存在排斥女性需要被检验,如果存在则政策本身即存在排斥女性问题,即把女性排斥在养老保险制度之外。我国《宪法》规定,我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资帮助的权利,这种物质帮助权利可以视为社会保障权,应是全体公民的社会保障权,其中也包括养老保障权利,并且我国颁布了《企业养老保险条例》、《公务员条例》及各地方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暂行办法》、《农民养老保险条例》等,从制度层面上表明,不论男性还是女性,只要是我国公民就都有享受养老保障的权利,因此制度文本中并没有排斥的字眼和表述。
不过现实的情况表明,女性的养老保障缺失较为明显。在实际生活中女性群体确实被排斥,这样就有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性是养老保险制度本身不完备存在着漏洞,从而产生了微观层面上的排斥;另一种可能性是排斥存在于政策执行和实施的过程中,即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未落实或者操作者故意或者出于非故意的原因,而把女性排斥在制度之外。排斥的施动者是执行和落实这些养老保险政策的主体,从宏观角度看是国家政府部门及有权制定地方法规的地方政府部门,从微观角度看是各地方用人单位(主要指企业)。
(一)内生因素:养老保险制度本身不完备
内生因素主要指制度内因素,即国家宏观制度政策,我国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本身设计存在一定的漏洞和不合理性,没有充分考虑女性的就业权及在就业权下面的基本养老保险权利,导致现实中很多的女性群体没有被纳入到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体系中,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以男性为主,而女性大多处于社会安全网之外。
1.制度内漏洞及根源分析。目前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本身设计存在漏洞,把诸多女性排斥在制度之外,而女性被排斥体现在依据群体特征而被排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女性农民工保险条例不完善。目前我国出台了诸多社会保险条例,如《企业养老保险条例》、《公务员条例》及各地方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暂行办法》。尽管如此,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仍不完备,很多地方没有出台专门的农民工养老保险条例,男性农民工养老保障权益缺失比较严重,而女性相对于男性来说更为严重,现行的养老制度中没有顾及到女性农民工的就业权益和养老保障权益,导致很多女性农民工被排斥在养老保障制度之外。主要的原因在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使农村妇女在就业时缺乏社会保险,即使农村女性在城市中能够及时就业,由于城市居民社会保障与户籍身份挂钩,而农村流动妇女没有城市户籍而遭受歧视,不能平等地享受城镇的市民待遇,这种市民待遇包括养老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待遇。因此,在现有城乡差别的户籍制度下,农村女性包括女性农民工在城市基本养老保险等方面的待遇基本等同于无。
学校在读女性养老保险条例缺失。现行养老保险制度中,《企业养老保险条例》、《公务员条例》及各地方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暂行办法》都没有考虑到在读博士、硕士的学生们,这些人很多是女性,相对于本科毕业的学生,女性博士和硕士毕业晚、就业晚,且养老保险费的缴费年限少,况且我国的《劳动法》明确规定,女性要比男性提前5年退休,因此,这些就业晚的女性未来领取的养老金数额少,这是一种制度本身的排斥。
农村女性的养老保障普遍缺失。农村女性养老保险制度普遍缺失,主要的问题在于国家尚未具备把城乡养老保障制度统一起来的能力和条件,目前颁布的企业养老保险条例仅仅适用于向城镇人员实施基本保障。我国城镇保障基数己过于庞大,如果实行城乡统一保障,国家必须拿出很大一笔开支,国家财力难以承担,不过根据国务院最新的政策表明,从2009年开始在全国建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这对于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灵活就业女性养老保障普遍缺失。男性在获取固定工作的机会要比女性大,因此,从事灵活就业工作的以女性居多。按照我国2008年出台的《劳动合同法》规定,只要存在用工行为就必须签订劳动合同,从而单位必须缴纳社会保险,因此有较固定工作的男性有可能获得养老保险待遇,而灵活就业的女性目前还有很大一部分游离在养老保障覆盖之外,特别是中小私营企业为降低成本不与工人签订劳动合同,更不给予缴纳社会保险,企业中的很多女性没有被覆盖到社会保险范围之内。女性应有的享受社会保险的权利没有实现,主要是由于制度的缺陷和部门的监督不力,从而把女性排斥在制度之外。我国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由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负担,其中财政起到最后的兜底作用。由于养老金资源的有限性,加上社会保障财政投入的力度有限,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还比较窄,未能普及到国内全部行业和全部企业。另外,新的《劳动合同法》的出台使企业用工成本加大,社会保险负担较之前加重,短时期内让所有的企业包括中小企业全部缴纳社会保险费还存在一定困难;对于灵活就业人员的统计工作很难,其雇主规模较小,社会保险意识淡薄,导致在规模小的企业中的女性人员没有养老保障。
长期未能就业的失业女性没有养老保险。在失业群体中,普遍以女性居多,并且在重新再就业机会的获得上,女性比男性更为劣势。我国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劳动形式和就业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业形式的多样性使就业出现了不稳定和失业现象。在市场经济中,可能由于自身原因或者家庭原因未能就业而出现失业女性,这部分人口很多没有养老保障而沦为城市弱势群体。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完善社会保险总体立法,尚未形成全民基本的养老保障体系,客观上养老保障的覆盖面较窄,覆盖面的扩大需要经历过一个渐进的过程。
2.制度本身不完备导致男女不平等。制度本身的不完备主要体现在养老保障制度设计时并未考虑到男女性别的差异,同时我国男女退休年龄的差异也导致了女性在领取养老金待遇上的不平等。具体表现在:
未考虑到性别差异。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由于教育背景、个人能力以及女性要承担家庭劳动,导致女性在职工资普遍低于男性,从而使基于工资收入作为缴费基数的养老保险费存在差异,进而在养老金待遇上存在差异。以我国企业养老保险为例,目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文件中只是提到了“城镇职工”要按月缴纳养老保险费,而并没有考虑到女性和男性的差异,在工资收入和待遇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基本的养老保险制度并没有体现出性别差异的制度设计,表1的数据可说明这一点。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0年辽宁试点方案下的男女退休金和工资比例,在养老金水平上,城市老年人中男性平均退休金为745.7元,女性为528.6元。假定如果女性与男性同是60岁退休,女性退休时养老金只占男性的66.8%~82.4%,与男女职工工作期间的工资差异(76.9%~90.9%)相比,养老金分配中的性别差距相对较大,女性在工资和养老金待遇上明显低于男性,而在社会保险试点方案中,女性要和男性一样缴纳占工资总额8%的养老保险费,从这个意义上讲,女性的就业权利并未真正得到保护。
男女退休年龄不同。我国目前基本养老保险主要针对城镇职工,养老金是城镇职工退休后的主要生活来源,在我国由于男女退休年龄规定不同,女性在养老保险制度中处于明显不利的地位,早退休意味着她们退休后的相对生活水平会下降,退休年龄不同导致我国养老金性别差异存在不合理性。我国现行的退休年龄政策规定了男性60岁、女性55岁退休,并且针对一些特定职业,女性可以提前退出就业岗位,早期的规定是女性退休年龄早于男性,其初衷是为了保护女性,随着我国城镇妇女就业模式的变化和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男女退休年龄差异对两性养老金影响逐渐呈现出不平等性。旧的养老保险制度规定,个人养老金的多少取决于工资和连续工龄两个因素,当时工资增长率较低,女性早于男性退休对养老金影响较小甚至基本没有影响,而在新的养老保险制度下,对于相对固定的工资水平的个人来讲,养老金多少是由其缴费年限决定的,女性退休年龄较早直接导致了女性较少的缴费年限,从而影响其养老金水平。
社会保险缴费制度存在缺陷。目前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以缴费形式筹集资金,一般以两种形式筹集,有的地区以地方税务局代征,有的地区是企业直接到劳动部门进行社会保险缴费。由于没有实行社会保险税制度,企业在给职工办理养老保险项目时,往往拖欠或者漏报,甚至有些企业只给男性职工办理养老保险而不给女性办理养老保险,其结果既影响了女性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交费,又剥夺了女性养老保障的权益。当前最急迫的是建议完善社会保险立法,或者加大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惩罚力度,特别维护女性群体的养老保障权益。
(二)外生因素:养老保险制度未被有效执行
制度外因素主要指微观层面的因素,体现在现有的制度未落实,或者说养老保险制度在微观层面上未被有效地执行,包括管理部门不落实或企业不落实,根源在于管理部门不落实主要是某些地方保护主义,企业不落实主要是考虑用工成本进而对女性产生歧视。
政府监督不力导致企业敢于违法。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险法》刚刚通过,法律中仍没有考虑到性别差异,也没有考虑到对女性的倾向性保护,因此仍被称作是“中性政策”。对于某些企业的故意违法,政府往往监督不力、惩罚不力,导致雇主敢于违法且成本比较低,即便违法被查处,也是罚款了事;某些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倾向于违法,甚至在很多地方保护主义的遮掩下,有些企业雇主“敢于”并“持续”违反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不与工人签订劳动合同,只给付基本工资,不给缴纳包括养老保险在内的五项社会保险,造成了工人社会保险权益的缺失,其中也包括女性社会保险权益的缺失,对于女性的社会排斥现象到处可见。因此,这些中性政策需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才能有效约束微观主体的行为,减少对女性的性别歧视和性别排斥现象。
企业考虑成本和收益不愿办理社会保险。很多中小企业的雇主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不主动为工人缴纳保险,一般不愿意与女性签订较长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即使签订劳动合同也不给缴纳社会保险费,因此女性被排斥在社会保险之外,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女性劳动者的利益。很多企业一般规定了较长的试用期,因为在试用期可以找各种理由和借口不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费。按照现有的社会保险条例,企业要给签订合同的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并且要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百分比按月足额缴纳五项社会保险,其中养老保险企业缴费20%、医疗保险企业缴费6%、失业保险企业缴费2%、生育保险全部由企业负担(一般占0.5%左右)、工伤保险全部由企业负担(实行浮动缴费率,平均水平为1%左右)。总体来看,企业要缴纳社会保险费总比例将近30%(见表2),社会保险各项缴费比例是按职工工资总额为缴费基数,企业工资水平越高,企业职工总人数越多,企业缴纳的保险费就越多。对于一般大企业或者是盈利企业来说,一方面缴纳社会保险费是必须要缴纳的,另一方面也有能力缴纳这部分费用。但是对于处于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来说,这笔费用无疑是个巨大的人工成本,在企业效益不好或者金融危机来临时,中小企业要么减薪,要么拖欠社会保险费,甚至很多中小企业根本不给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
企业用工制度存在对女性的歧视。很多企业用工制度存在对女性的歧视性条款或者是约定俗成的规定,比如存在同工不同酬,在这种情况下依据最新的养老保险缴费政策,职工个人要按工资总额的8%缴纳养老保险费存入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实行实账运行积累。这样,通过未来几十年的个人账户积累,到了退休时男性和女性养老金一定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性,相对于男性较高的退休金收入,女性只能维持一个低水平的待遇。可想而知,女性在把子女抚养成人并且从事长期的劳动之后,得到的却是和男性有一定差距的退休金收入,影响了她们晚年的生活水平,这对于女性劳动者来说是不公平的。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对女性排斥的结果及影响
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对女性排斥的结果使女性在养老金待遇上缺失,提升了女性对养老保障的敏感度,同时女性养老金的缺失亦不利于养老保障基金的积累。
养老金及养老保险覆盖面的差异,导致女性养老保障权益缺失。对女性个人来讲,一部分女性退休金待遇低,达到退休年龄养老金相对少,而另一部分女性养老保障权益缺失,达到退休年龄时却没有任何养老金保障。养老保险覆盖面的差异导致男女老年人主要生活来源产生了差异。女性在就业中遭受养老保险制度的排斥所形成的直接结果是导致她们经济贫困、社会地位低下,从而产生个人的失落感,这种现象如果长期存在会使女性孳生自卑心理。
对社会女性群体来讲,女性对养老金敏感度普遍提升。在市场经济大的社会背景下,我国妇女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女性越来越注重个人在经济上的自立能力,女性对自己的工作越来越重视,对退休后养老金的性别差异也越来越敏感,很多女性越来越在意自己年老时是否能得到一份基本的生活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女性对不得不早于男性离开工作岗位的退休政策的满意程度会降低,要求提高退休年龄的呼声也会越来越高。我国旧的养老保险体制下男女退休年龄不同的政策,在新的制度下却可能成为侵害妇女权益的政策。因此,应该重新调整我国的退休政策,提高女性退休年龄并把这一政策纳入到现阶段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之中。
女性养老保险的缺失,不利于养老基金的积累和经济发展。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积累制度,在职职工依靠个人缴费,等到几十年后退休,个人账户可以积攒一大笔基金,而这笔基金在政府的监督管理下需要投资进行保值和增值,养老保险基金进入到资本市场进行投资,将会对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国外的养老基金进入资本市场后,推动了金融工具的出新,并为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基金积累。对于女性而言,积累养老基金除了能够保证她们的晚年生活,也能为养老基金的积累做出贡献。没有女性养老基金的积累,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是不完整的。
女性养老保障的缺失,不利于社会性别平等的建立和社会文明的进步。西方有句谚语:推动摇篮的手,是推动世界的手。历史上,女性对社会的作用,对人类文明的传承,对抚育人类的作用不言而喻。女性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促进了家庭和谐、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女性的权益获得应该和男性一样的平等而长久,女性的一切权利应该被社会普遍认可和接受并给予承认。不过,几千年的父系文明的存在束缚了人的观念,男女不平等及两性存在的差异性,使目前女性仍在很多领域缺失应有的权益,其中包括养老保障权益的缺失,如果不能及时而有效地纠正这种缺失,将会进一步固化社会对女性歧视和忽视的刻板印象,将会影响两性平等的建立,更将会影响社会的文明进步。
结论与建议
(一)健全有关养老保险法律制度
完善《社会保险法》,依法强制扩大养老保障覆盖面。建议国家尽快完善《社会保险法》和出台《养老保险法》,细化各项法律制度,进一步弥补制度空白;颁布《女性农民工保险法》、《女性保险法》等法律,通过法律来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直至覆盖全体女性人口,使女性真正享有与男性平等的养老保障权益。同时,探讨如何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来消除性别排斥问题,女性在自由职业者中的就业率比较高,要想直接改变女性养老保险参保率和领取率低的现状,应该扩大自由职业者的保险覆盖面,降低对灵活就业者的参保门槛设置,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差别的参保政策。此外,应该改革失业保险制度,使女性失业者不但在一定时期内有基本保障,在长期失业中也可以获得社会保障,同时要加强舆论宣传,提高这部分人群对参加社会保险的认识。
打破户籍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长期以来,我国实施的按户籍划分的城乡有别的二元养老保障制度,在制度安排上存在严重偏向城市居民,在制度的运行上也是一种由企事业单位直接负责、国家财政保底的保障制度,而农村的社会保险建立和改革的脚步却远远赶不上城市的步伐。若能实施《养老保险法》,将会极大地普及养老保险,使城市和农村的养老保障体制达到统一标准。目前的城乡户籍制度成为就业的障碍,基于户籍制度的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形成了城市和农村的划分,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同时也不能保证女性劳动力顺利地流动和就业。目前和户籍制度挂钩的养老保障也是就业中的一大难题,因此建议取消户籍制度,真正的使城市和农村制度一体化,实行居民就业保障制度和居民养老保障制度。
改革现有制度,实行男女退休年龄平等。在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下,退休年龄对女性养老金的不利影响更大,因此要逐步提高我国女性退休年龄。提高女性退休年龄对于女性来说有两点好处:一是女性参加养老保险制度,可以积累更多的养老基金,二是通过提高退休年龄,使女性参保年限延长,进一步增加养老金的储蓄,从而会提高其养老金水平,保证退休后的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质量。不过,退休年龄的提高应该逐步推行,同时还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如政府机构、企业和不愿意继续就业的女性。因此,建议政府在调整男女退休年龄时,应当全面考虑国家、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
(二)政府严格监督及执法
严格执行各项法律。建议政府严格约束企业办理社会保险,使企业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来给职工办理社会保险,同时继续完善《劳动合同法》,尽快完善《社会保险法》,利用这些法律对违法行为进行惩罚和监督。另外,政府有关劳动部门应该明确各自职责,加大监督力度,保障企业用工的有序性和合法性,尤其是对女性工人的招聘和用工方面,更要加大力度进行监督和检查。
制定《反就业歧视法》。借鉴有关国家的《反性别歧视法》,针对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进行反就业歧视立法,在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规定,明确列出可以有年龄、性别、学历等特殊要求的行业或岗位,同时在法律中应明确列出属于严格禁止就业性别歧视的范围。在各类人才市场中,政府的有关部门应根据法律规定,规范用人单位的招聘广告,且明确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规定应承担的后果。此外,政府应明确职能部门对就业市场歧视的监管职责,规范劳动用工市场的用工行为,建议政府在劳动部门成立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用来解决就业歧视纠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工与信息研究所译.2000年世界劳动报告―变化世界中的收入保障和社会保护[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2.朱冬梅.我国社会保险制度中的性别差异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5(4)
3.潘锦堂.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中的性别利益―兼评关于男女退休年龄的讨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2(2)
4.王永慈.关于台湾长期失业者排斥于社会保险制度的讨论,2001
5.吴可昊.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应考虑性别差异[J].人口研究, 2002(4)
6.徐文丽.以社会保障促进女性发展: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5(7)
篇8
摘 要 社会保险是一种为丧失劳动能力、暂时失去劳动岗位或因健康原因造成损失的人口提供收入或补偿的一种社会和经济制度。作为一种再分配制度,它的目标是保证物质及劳动力的再生产和社会的稳定。中国自建国以来就像民众征收社保费,但是,近年来却发现这一模式遭遇了新形式下的挑战。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论述了社保费改社保税的优势及可能遇到的障碍。
关键词 社会保障 社保费 社保税
社会保险是一种为丧失劳动能力、暂时失去劳动岗位或因健康原因造成损失的人口提供收入或补偿的一种社会和经济制度。作为一种再分配制度,它的目标是保证物质及劳动力的再生产和社会的稳定。社会保险的主要项目包括养老社会保险、医疗社会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显然,社会保险是民众的一种基本生活保障。
我国的社保费用是由国家财政拨款、企业和个人分为三部分缴纳的。从数据来看,仅从98年到05年,国家财政对社保的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年均增长35.5%,而个人基本养老金的缴纳比例也从3%增长到8%,而且缴费基数还在逐年增加。但是,数据表明,截止到2005年9月底,我国的社保在城镇就业人口中的覆盖率只有50%。在考虑到我国农村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没有参加社保项目的务工人口数目逐年增大,这一指标是低于国际对国家社会保险标准的。由此可见,我国当下的社保模式已很难满足人民需求。此时,有很多专家提出了将我国的社保资金来源“社保费”改为“社保税”的做法。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 当前我国社保收费模式受到的挑战
(一)随着人民生活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我国已经渐渐步入了老龄化社会。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我国的社会事实上呈现出“未富先老”的尴尬境地。老龄化社会给国家的社保体系带来的沉重的负担。我国实行的社保制度是现收现付制,其特点是完全依靠当前的收入去支付现在的支出,以支定收,基金没有结余即用在职人员缴纳的社保费赡养退休者。以养老保险为例,是指以同一个时期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的缴费来支付已经退休的一代人的养老金的保险财务模式。它根据每年养老金的实际需要,从工资中提取相应比例的养老金,本期征收,本期使用,不为以后使用提供储备。这种模式在人口年龄结构年轻、保障范围较窄、支付标准较低的情况下,尚可正常运行;在经济不景气、人口出现老龄化、支付范围和标准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就会出现缴费比例过高,当代负担沉重,资金筹集困难等问题,这样会导致社保资金需求与攻击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资金缺口越来越大。这种情况下,改变模式的转制是势在必行的。
(二)当前我国社保模式的覆盖面还是不够广泛。很多农民务工人员、个体经营者和小商贩都没有被涵盖其中。另外,由于社保费用是由各地自行制定标准,自己收取、自行决定指出数额和比例的,因此带来了透明度低、监控不到位等多种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这会是我国各地的社保支付和受益水平大不相同,使我国不同地区的人民享受到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在我国反复强调要破除城乡二元化、实现各地均衡发展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形势下,这一点无疑与我们的发展方向是相悖的。
二 我国考虑由“社保税”替代“社保费”
这一做法的基本思路是,将目前的各种基本保险费,包括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等合并,统一改为征收社会保障税,纳税人为各类企、事业单位及各类其他职业的员工,税基为其工资或者收入总额,税率由中央统一制定,所有税收收入由税务机关统一征收。由于对于民众来说,基本支出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既不会增添额外的负担,也不会过度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仅仅是征收单位和征收形式有了一些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在未来更有利于民众自身享受应有的权利。如果人民能够清楚了解到这一点,那么就不会再民意上有太大的反对声音。由社保费的收取变为社保税的征收会相对顺利。实行社保税的优势在于:
(一)将社保费变为社保税后,有利于征收工作的行政成本节约。我国税务局在征收的体系很完善,即使再增加一个税种,利用边际成本理论分析,基本没有成本就能完成。但是现在社保费用是由社保局单独计算的,这显然需要另外一批人员和系统,同时,由于资源共享的难度,社保局还需对很多税务机关已经统计过的数据再统计和计算一遍,这样成本显然会大大增加。这种行政成本的增加是无法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的。而且,将社保费改为社保税的行为更利于中央对于这笔收入的使用方向进行监管,客观上又降低了官员挪用和滥用资金的风险。
(二)尽管在很多大型城市,社保的概念早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在很多中小型城市和农村地区,很多人对这一概念还甚是陌生。如果将社会保障费用纳入税收收入,那么作为税收的一种,社保的费用缴纳就具有了强制性,这对我们国家整体的社会保障管理工作是有利的。而且,作为社保税的税基,人们的工资和收入会被更加仔细的计量,客观上也对于所得税等税种的征收有益。
(三)把社保费变更为社保税之后,由于税收是缴纳到中央而非地方,因此无论纳税人所在的城市是哪里,都可以对其进行社保税的征收和相应福利的发放,这一点也就解决了社会保障的转移续接问题。从而纳税人可以在各个省市和地区之间自由流转,而不会因为一些客观原因而被迫“画地为牢”。这会减少我国结构性失业,增加地区之间人口的良性流动。同时,作为一种国税,在全国层面上考虑给付水平是有利于实现财政活动的公平原则的。
而且,成为税收的社保费用会更具有稳定性,从而能够保障相应的资金需求。由税务机关征收会使执法力度大大增强,人民按照权利与义务相适应的原则缴费,而不会出现一些人凭借自身的权利和优势不缴纳或者少缴纳社保费用,却享受着国家的相应好处。可见,社保税能帮助实现“起点公平”。
(四)社保税在世界很多国家,尤其是绝大部分西方发达国家都是一种常见的税种。例如在法国、荷兰和西班牙,社保税已经成为比重第一的税种。在美国也是仅次于个人所得税的大税种。如果我国将社保费变更为社保税,不但是一种和符合国际趋势的做法,同时,也有丰富的国家经验可以借鉴。
三 目前面临的障碍及政策建议
(一)我国目前关于社会保障还没有相应的立法。如果想要将社保费改为社保税,需要尽快设计和完善相应的法律。只有有了法律的支持,才能使征收工作具有严肃性和不可违抗性。
(二)社保税的征收对我国税收征收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养老保险为例,由于每个人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不同,相应缴纳的社保税额度也不同。而这一额度正是居民日后退休取得养老金的唯一凭证。因此,我认为应该为每一个人设立一个社保基金账户,这个账户应该具有全国联网的性质,利用数字化手段来管理,既可以及时同步相关信息,也可以增加管理效率和透明度。这不但对税收征收的工作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对于居民相关私人信息的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在实行社保税初期,我国政府还要加强财政投入。由于我国社保不仅是个体制问题,更是个历史问题。社保制度从无到有,在巨大成绩的背后是有着很大的历史亏空的。又加之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口也迅速增长,事实上社会保障的费用方面早已处于透支状态。尽管“费改税”从长期看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但是在短期内仍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和付出。不能因为开始征收社保税而放手,那样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如果想要顺利解决社保税的资金问题。拓宽筹资渠道是一条重要途径。我们可以通过扩大发行彩票、减持国有股、出卖部分国有资产的方法开辟新的筹资渠道。只有多渠道筹集资金,才能让社保收入更加稳定而充足。
(四)如果实行社保税,还要考虑对于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社保税作为一种带有强制性质的收费,企业在雇佣员工时会大大增加成本。这是否会吓退外国投资者还不确定,但肯定会蚕食一部分我国的劳动力优势。
四、结语
社保税作为一个由费用变更的税种,在征收经验、计量方法等层面上都是有优势的。但是,也要看到,在当前我国一些基础制度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征收和改制工作都要慎重而全面,千万不可因为过急过躁而导致“一刀切”,带来恶劣的后果。
参考文献:
[1]刘宇飞.当代西方财政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篇9
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首家民营上市公司。创建于1984年,经过26年的艰苦创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以农药研发、生产、销售为主体,产学研一体化的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和全国农药化工十强企业。
化工以生产农药、化工产品为主,产品涵盖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三大系列20多个原药和近百个制剂品种,是全球最大的仿生型杀虫剂沙蚕毒系列产品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化工注重技术创新,拥有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药物研究所和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已授权专利31项,位居同行业第二。并获首批“全国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示范单位”和“全国专利工作交流站”。
化工以品牌、服务、诚信构筑了庞大的中外市场营销网络。在国内产品已覆盖全国30多个省市;在国外已出口东南亚、欧洲、北美、南美、中东、中亚等四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并在世界上8个国家设立办事处或分支机构。汉字及图形商标已成为业内最具影响力的品牌,年即双双获得中国驰名商标。
化工位于历史文化名城和县乌江镇,毗邻南京,背倚合肥,面对长江,与马鞍山市隔江相望,地理环境优越,水陆交通便捷。现有新老两个厂区,占地面积2200亩,总资产16亿元,职工总数1540多人。下辖4个子公司。
公司坚持“诚信天地、奇正方圆”的经营理念,经“铸生命活力,造万物生机”为根本宗旨,本着“脚踏实地,笃行争先”的企业精神,追求“绿色、人文、多元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
化工自成立以来,始终将员工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特别是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成本及员工管理难度,但是公司迎难而上。为切实有效地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在组织机构、基本保障、监察监督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切实维护员工利益。让每个员工都能把公司当作自己的家,使员工的发展和公司的发展融为一体。总的来看,在贯彻《劳动合同法》工作中,做到了领导重视,机构落实,制度健全,工作扎实,效果明显。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完善相关配套制度
新《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公司领导非常重视,为更好地促进《劳动合同法》的贯彻实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公司专门召开办公会议。按照《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及文件精神,讨论、完善了公司的《人事管理制度》、《考勤管理制度》、《帮扶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与《劳动合同法》相关的配套制度,修改完善了劳动协议书内容。力求在制度上保证相关劳动法规的贯彻实施。
二、是认真做好新劳动合同法的宣传贯彻工作。
公司首先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进行了用工政策的培训,并专门组织各部门、各车间负责人召开会议,宣讲新劳动合同法相关内容。公司还要求各部门、各车间将新劳动法核心内容在部门或车间的会议上予以宣传贯彻。另外,公司积极利用企业刊物《人》、“厂务公开栏”、“学习园地”等宣传阵地对《劳动合同法》、《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及相关的劳动法律法规进行宣传,使广大员工对有关劳动法规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三、根据新劳动合同法精神,落实相关政策,将职工利益真正落到实处。
新《劳动法》规定,必须更好地保护劳动合同中处于弱势一方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这预示着劳动用工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法律化时代的到来。劳动法及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本公司的影响较大,因化工行业的特殊性,人员流动性很大,使得社保的缴纳、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无固定期限合同的签订等工作在落实上非常繁琐,大大增加了公司人力资源部门的用人难度和管理成本的支出。但为了使员工的合法权益有法律保障,公司积极按照《劳动法》及《劳动合同法》等规定,对符合条件的每一位员工包括外聘人员均签订了合同,。公司现有员工1540人,签订劳动合同1540份,签订率百分之百。使员工在履行义务的同时,也充分享受自己应有的权利。为了确保员工的利益真正得到落实,公司采取了8条措施:
一是对试用期及正式员工的最低工资发放标准确定为650元/月,保障了员工的基本生活。对于来公司实习人员给予月生活补贴300元,免费提供住宿,保障了实习人员的基本生活。
二是为了保障员工休息、休假的权利,保证员工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到正常的工作中来。公司对每一位员工都给予每月4天假的带薪公休,且在法定节假日安排员工休假。公司不提倡员工加班,同时明确规定,员工每月的加班时间不得超过48个小时,确因有特殊情况需要加班的,采取员工自愿的形式,并且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足额发放加班费。
三是公司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员工提供了力所能及的福利。公司为所有正式员工购买“五险”,即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工伤保险;为季节工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工伤保险,确保他们的人身权利,减少了工作上的后顾之忧。
四是真正做到人性化的管理,每年夏季,为全体职工发放防暑降温慰问品,传统节日均给每位员工发放礼品,使他们能 够真正感受到公司关怀。
五是关心全体员工的身心健康。为此,公司每月由行政部组织一些有益职工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来活跃员工的业余生活,增进员工之间的感情,煅练职员的体质。同时,每年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免费体检。
六是每年组织优秀员工或员工代表外出旅游。针对员工劳动强度大,生活单调的情况,由公司出资,在每年“五·一”劳动节和“十·一”国庆节的时候,组织优秀员工或员工代表外出旅游,让他们在工作之余,放松身心,享受生活。
七是帮助家庭困难的职工渡过难关。为了体现公司大家庭的温暖,遇到职工家庭有红白事,由工会及行政部牵头,在人力、物力以及交通工具方面给予公司力所能及的帮助。特别是对于那些家庭遇有突发性的灾难或困难的职工,如大病、重病、子女上学困难等情况,公司都要伸出援助之手给予帮扶,职工们也会在工会组织下捐款、捐物,帮助困难职工渡过难关。
八是增强了员工的爱国热情。每年七一期间,公司将组织党员及积极分子外出参观学习,让员工更进一步的了解中国革命历史,增强党的凝聚力与团队意识。
九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学习,提高员工的素质。除在课堂中集中培训外,公司还利用网络开设了网络大学,给每个员工一个学习帐号,根据不同的岗位对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免费培训,逐步提高员工的素质。同时,为了鼓励员工成长,提高业务素质,对于员工报考党校、电大或自学考试的,公司对其学习的费用给予部分报销。同时,为了帮助员工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公司开办了职工阅览室,并购置了各种专业书籍和报纸杂志,方便员工的学习。
四、认真做好《劳动合同法》监督工作,切实维护企业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党委和工会负责对公司的各项劳动保障执行情况进行跟进和监督,认真核查人力资源部的劳动聘用程序规范化工作,做好劳动合同建档立制工作,对人员劳动合同内容进行认真审查。在审查中,对有违反《劳动法》有关条款的,坚决予以纠正。对于职工提出的劳动争议,认真予以解决。积极稳妥地做好劳动争议仲裁,化解矛盾,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五、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是员工保险意识弱,不愿意参加保险。化座落于农村,员工%系当地农民,由于文化素质的制约,对于每月从其工资中扣取相应的自缴部分保险费,员工反应强烈,甚至直接找公司要求想方设法不参加社保。一些年轻员工刚坚持企业把用人单位缴纳的部分费用直接纳入到其工资中,作为应聘的条件。出现以上情况是由于我国的保险政策宣传不够到位,参加社保的好处没有能够深入到每个公民的心中,让他们切实感觉到社保的保险作用。建议相关部门一方面应该加大社保法律政策的宣传力度,一方面切实简化医疗、失业、生育等保险金的领取手续。
二是工伤保险当月投保不能当月享受,使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处于不确定性。现工伤保险为员工进厂工作之日即缴纳工伤保险金,但社保部门则收到保险费用一个月后才能定应该员工参加了工伤保险。而在这一个月内,企业已经为其购买了工伤险,但实际出现时社保部门却不能为其办理,明显有违公平原则。建议社保部门简化办事流程,真正社保与商业保险一样,自合同签字(保险金缴纳)时生效。
篇10
德国“经济奇迹之父”艾哈德曾经说过:“过多的福利就意味着没有福利。”在全球化的新形势下,一直推行高福利的西方企业对艾哈德的这句话有了新的认识。面对激烈竞争,它们纷纷调整福利政策,推出了多种多样的新福利形式。
“边际福利”在下降
在西方,谈起企业福利,人们就会想到那个深入人心的观念:“员工福利计划每投入1元,就能促进公司经济效益增长6元”。很多采取集体谈判方式的欧洲国家,工会与雇主协会多年来早就达成了一系列协议,使很多企业的福利相当丰厚。在爱立信,员工每年的带薪休假就有几十天,他们平时还可以享用公司提供的免费体育馆和高尔夫球场。在德国大众公司的福利账单上,培训、休假、退休金、健保、私车公用补助等福利多达100多项。而日本企业向来是重福利、轻奖金,其福利计划涉及员工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医疗保健、生活补助等。
按理说,在这样的福利环境下工作,员工应该很知足,可事实却不尽然。斯德哥尔摩大学尼尔森教授告诉记者,以前,劳资双方谈判主要是解决雇员的福利不够好的问题,现在福利不错了,可雇员又觉得涨得不够快。也就是说,雇员的“边际福利”在下降,但是,在全球化的竞争压力下,目前的福利待遇几乎已到达企业可以接受的极限,自然谈判就变得越来越困难。
新福利形式不断涌现
当福利的提升从大步走变成小步行,如何进一步提高员工福利就成为一个让企业绞尽脑汁的问题。很多企业只有靠人性化、非金钱奖励的新福利政策来留住人才。
德国企业福利研究中心专家埃莱纳博士告诉笔者,新福利政策首先考虑的是领受者的实际需要。例如,瑞典有的企业规定,家里有12岁以下的孩子,可以减少工作时间。而大众公司规定员工可以选择自修计划,脱产学习。再比如,汉莎航空规定,员工工作满一年后,他的一位亲友可以享受以原价10%的价格购买一次机票的优惠。
新福利还体现出一种“弹性”。员工可以从企业提供的一份列有各种福利项目的“菜单”中,自由选择其所需要的福利。类似的项目有:购买家庭计算机补助金、病假“储备”(让员工能够给病重的同事捐赠自己不曾用掉的病假),等等。
这种新福利形式更加灵活,尤其适合经济实力不强的小企业。比如笔者了解的一家汽车修理厂,它为附近某家商场的员工修车提供优惠,反过来,也要求那家商场给自己的员工购物打折。还有的企业在招聘广告上说,如果其员工买新房,可以由公司提供装修费用。有一家瑞典唱片公司的福利是,为员工的家属和朋友免费录制一张唱片,以实现他们的“明星梦”。
埃莱纳博士说,员工福利多样化的好处是,能够体现企业的人性化关怀,有利于凝聚人心,增强员工的归属感,激发员工努力工作的活力。
传统福利形式滋生很多问题
“新福利形式的出现不仅为了满足员工的需求,也是因为传统福利正带来越来越多的问题。”德国经济学家弗罗托教授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曾经起到积极作用的传统高福利政策现在不但没能产生激励,反而导致效率低下,甚至正在削弱企业的竞争力。”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每出产一辆汽车,其中1500美元的成本是为职工缴纳医疗保险。从这一点上,我们似乎就能理解为何在汽车市场上通用在节节败退了。在日本,高福利使企业即便使用最现代的机械设备,也很难和周边国家竞争。削减企业传统福利,在最近几年已经成为大企业内部改革的主要对象。
在欧洲,早在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英国企业就砍掉了不少福利。日本企业对福利的削减则是从1993年泡沫经济崩溃以后开始的。前不久,德国总理默克尔也号召企业学习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战略,削减福利。
日本企业近年来已经取消了不少福利,原本每个企业都会提供的宿舍、疗养院等早就消失,就连日本企业的象征――终身雇佣制,也只有一些大企业还在苦苦维系。欧洲也同样如此,甚至出现了“要么放弃部分福利待遇,要么失业”的削减员工高福利的口号,有的企业在不增加工资的条件下把劳动时间从原来的每周35小时延长到40小时;有的取消休假补贴,等等。
究其原因,弗罗托教授分析,全球经济正在一体化,也带动了企业福利全球趋同的趋势。很多欧洲企业主体会到,在亚洲,特别是中国、印度、越南这些发展中国家,企业不需要承担很多社会责任,甚至所谓的失业保险也是从员工的工资中扣除的。而在欧洲,它们要为这项责任向政府支付30%的赢利,还要为每位员工支付相当于工资25%的保险费、医疗保障费等。难怪,欧洲人惊呼:“我们的企业正在逃离我们的国家。”
什么样的福利更吸引人
- 上一篇:防灾减灾安全应急预案
- 下一篇:公益创业的盈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