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线上教学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12-15 17:29: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课线上教学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疫情;体育教学;应对策略;“空中课堂”
1研究目的
随着疫情的快速发展,线上教学成为各个学校完成各学龄段教学任务的主战场。但这么大规模长时间的线上教学史无前例,线上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详细了解在疫情下线上小学体育教学面临的问题,更好推进线上小学体育教学,本文选取武汉教育云“空中课堂”教学为例,分析疫情期间线上小学体育教学面临的问题,并找出应对策略。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通过“疫情”“在线体育教学”“线上体育课”“空中课堂”等关键,在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心,查阅相关期刊文献资料。认真研读相关的文献,查找当前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及还未解决的相关问题,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的切入点,为自己的研究成果提供理论依据。
2.2调查法
本研究以武汉教育云“空中课堂”中小学体育教学为调查对象,借助网络资源搜索武汉教育云“空中课堂”相关信息。
2.3数据分析法
将线上小学体育教学面临问题的相关研究数据进行汇教学探索JIAOXUETANSUO总,从而找出线上小学体育教学面临的真实问题,并制定应对策略,更好推进线上体育教学进行。
3结果与分析
3.1“空中课堂”无法进行常规体育教学,各水平段开设的线上教学内容未做针对性区分
这次疫情的爆发,暴露了当前体育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如适合疫情下的专项体育课程匮乏等问题。小学体育教学计划中的大部分运动项目必须在有场地与器材的情况下才能完成。在线体育教学如果按照原定的教学计划和进度安排,在居家的环境下是无法完成的。体育教学要想居家在没有特殊场地、器材、练习同伴保护下,部分常规运动项目的教学是无法完成的,居家做一些简单的徒手模仿练习或步法移动练习,很难达到体育教学的相关的要求,无法很好掌握运动技能。全国肺炎防控会上,国家体育总局研究员徐建方指出,“疫情期间,居家运动强度须适宜。强度过低,没有锻炼效果。强度过大,导致身体机能失调,免疫功能下降,增加运动损伤的风险”[1]从表1武汉教育云“空中课堂”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可以看出,各区教学内容都比较丰富,但多以身体素质练习、武术、各种操类练习为主,加少部分技术动作模仿练习,部分内容显得枯燥乏味,较少涉及其他运动项目的教学,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运动需求,无法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此外,各个区域小学各学龄段体育教学内容完全相同,各学段的线上课程没有根据各学龄孩子的特点,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未完全考虑各个学龄的运动需求,缺少教学的针对性。
3.2“空中课堂”注重了老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
通过观看武汉教育云“空中课堂”的每堂体育课,可以发现,各个区的“空中课堂”体育教学都是采用录播课的形式进行的。虽然每堂课都是由各个区安排优秀老师录制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环节设计都是很科学的,但我们忽略了最大的一点,一堂课是由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我们虽然在直播平台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但不能保证孩子能好好学习,线上的教学是借助网络平台将教学内容共享给学生进行学习,在“空中课堂”中没有师生互动的窗口,而且课程又是录播课程,无法及时解答学生学习时的疑惑,也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督,也无法看到学生在线学习的情况,学生是否认真完成了学习内容,是否有疑惑,授课教师是无从得知的。整个教学环节只注意到了老师的教,未注意到学生的学。
3.3“空中课堂”录播课程存在不足
武汉教育云“空中课堂”线上教学对老师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提出了挑战,为更好组织线上教学,各区组织优秀的教师统一录课通过“空中课堂”进行线上教学,但由于疫情的原因,武汉“封城”居家隔离,在缺少相关设备的情况下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我们很多体育教师“摇身一变”变成的网络主播。以往体育教学都是在操场、体育场馆进行面对面教学,我们大部分体育教师对于录制视频和制作视频是没有任何经验的有的甚至一窍不通,由于没有相关的经验,也无法现场指导,各区只能组织教师网上研讨,然后线下自己摸索拍摄制作课程内容,才有武汉教育云“空中课堂”平台展现的每一堂精品课程,可以看出我们体育教师的辛勤付出。但是因部分教师现代信息技术能力有限录播课程还是有一定的缺陷的例如:嘴型和声音对不上,画质不清晰,视频字幕编辑动作讲解太专业化,未区分各水平段等。此外“空中课堂”平台由于是录播课程,无法看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反馈效果和学生的疑问,很难保证教学效果。
3.4“空中课堂”对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监督提出了挑战
“空中课堂”既然是线上教学就需要学生借助一定的现代化智能设备(如:平板、电脑、手机、电视)居家进行学习,这对学生的自律、自觉性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尤其是小学生本身自制力就比较差。从上录播课的教师和家长的教学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在没有老师或者家长的监督下,是很难按时完成各个科目内容的学习,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还会存在分心、打瞌睡很难做到专心上课学习。造成这些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第一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无法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导致孩子不愿意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第二小学生本身自我监督的能力就比较薄弱尤其是水平一的孩子;第三家校沟通机制未能完善,部分家长复工复产白天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督促孩子的学习,部分孩子就可能拿着手机玩游戏看电视,教师无法了解孩子的情况及时进行管理监督。
4结论和建议
4.1结论
“空中课堂”线上教学无法进行正常的体育教学活动,小学常规体育的教学计划受阻,疫情期间线上开设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没有针对各学龄段进行区分教学。武汉教育云“空中课堂”平台小学体育课教学都是各个区里统一安排,上课的形式基本是录播课。平台没有设置师生互动的窗口,也无法看到学生在线学习的情况,学生是否认真完成了学习内容,是否有疑惑,授课教师是无从得知的。整个教学环节只注意到了老师的教,未注意到学生的学。“空中课堂”教学平台部分录播课存在技术缺陷,部分教学内容动作技术讲解未做详细字幕标识,教师口型和声音对不上,画质不清晰,部分动作讲解太过专业化,未合理考虑各个水平段的理解力。“空中课堂”教学平台学生主要通过平板、电脑、手机等智能设备居家进行上课,加上“空中课堂”部分教学内容显得枯燥、乏味,无法很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跟着老师一起学习,在缺少老师和家长的监督下,学生使用这些电子产品学习,部分学生学习就会分心,学习上无法做到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监督,长时间看着屏幕还影响孩子视力。
4.2建议
篇2
关键词:中学 篮球 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的重要途径。目前,在体育教学中由于受传统教学观的影响,许多教师认为它与“精讲多练”的教学要求相矛盾,而依然采用“注入式”教学模式,有些教师即使接受,但由于运用不当反而变成了“放羊式”教学。因此“启发式”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成为近年来体育教学改革中急待解决的课题。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以及通过对一些体育教师的访谈,分析将“启发式”教学融入到篮球体育课当中,并如何能在中学篮球体育课中真正作好这一课题,提出了以下的观点和看法,为学校的教学提出一些的建议。
一、启发式教学的理念
“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是引领时代的体育教学思想,是针对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的不足和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而提出的。其具体内容主要有以下方面:体育教学要从传统的体育知识技能灌输传授为中心转向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锻炼、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主的体育教学;从体育教学的生物、社会、教育、心理方法等多重原理出发,注重不同学生在知识、技能、体育兴趣以及体育价值观念的培养;把握好学生的主动性、差异性、潜在性、民主性、全体性原则;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起到组织、启发、引导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真正处于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主观积极性,促其对体育的自觉,达到身心全面发展,并从中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改变单纯用心率、密度等生理学指标来评价任何体育课的思想。
启发式教学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教学原则和教学观。启发式原则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运用对象可以是一个知识点,也可以是整个知识单元,或整门学科。“启发”包括教师的“启”和学生的“发”。
二、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程序设计
1.针对传统体育教学进行分析设计
“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程序设计,首先体现了主体性教学的思想,即在教师的组织、启发指导下突出学生自主学、练的过程,为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了学练的空间和时间;其次,该模式符合认知、技能和情感的发展规律,使学生自主学练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并针对学生自主学练能力,匹配相应的启发性教学方法,具有可操作性。最后该模式明确表明教师在学生的整个学练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教师的组织、启发、指导、激励作用不可忽视。根据上面提到的三种教学原则,对广东省惠州市仲恺中学高一学生设计了如表1所示的教学方案。
表1 “注入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的差异对照表
实验内容 “注入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
实验一 篮球运动中的跳跃动作的讲解 通过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学生从眼中看到了动作的作法,以及从教师的口中得知自己的动作是否正确,并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动作。学生从教师那里学到了动作的模式,进行反复的联系,逐渐掌握动作要领。 教师通过语言,让学生们在头脑中想象出翻腾动作的轮廓,让学生在想象中有自己的思维空间,之后再为同学们做示范。比如,先把动作的要领说给学生们听,再找几个用动轨迹在一条直线上的物体,并且是在同一个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这样学生就能很快的知道什么是翻腾,什么是标准。
实验二 篮球运动中的投篮动作 教师示范讲解,以使学生能掌握动作的要领,之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动作,在教师的保护与帮助下完成动作,以达到标准的要求。 采用联想的方法,让学生们想象所要完成的动作就是单杠屈伸上的双杠中应用,先让学生到单杠上去做动作,让学生体会到单杠屈伸上动作的要领,之后为学生作示范,让学生们清楚动作的模式,这样学生便可以很轻松的完成动作,达到教学的要求,同时还会使学生对屈伸的动作在头脑中留下很深的印象。
2.程序设计的可行性
按照表1所示程序设计武术套路技术课的“启发式”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相比较。对武术套路动作的教学方法上的两种技术动作的教法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说明按照表1的“启发式”教学模式程序所设计的武术套路教学是科学合理的,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能够更快的达到教学要求。并且可以更长久的让学生掌握动作技术。它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
三\结论与建议
“启发式”教学模式在篮球运动体育课的教学中不仅可行而且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操作关键在于模式程序的合理设计以及教师教法的正确运用。
“启发式”教学模式在中学篮球运动体育课教学中合理恰当的运用,不但使学生学习动作技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更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在恰当的体育活动中既掌握了动作技术要领,学会了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方法,又发展了智力和创造力,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首先,体育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要把素质教育的思想贯穿到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之中,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
其次,体育教师要积极广泛探索现代化的体育课堂教学新模式,设计出更多,更科学合理的模式程序,以推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最后,体育教师在篮球运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总结法、对比法、游戏法、形象法、原理法及提问法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曲宗湖,杨文轩.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M]
篇3
在新一轮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倡导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的意识,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评价的实施都要充分关注每个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不强调过分营造学生间相互比较的氛围,力求使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得到满足,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进步和成功的体验,从而提高每一个学生体育学习和活动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校七年级4个班男生,共计102名。实验时间为2015年9月―2017年6月。
2、研究方法
(1)观察法
在课堂教学中,观察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及了解学生的运动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等,并分析比较分层教学的效果。
(2)实验法
2015年9月,我们对七年级4个班男生的身体素质等方面进行全面的了解(见表1),并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为实验组(52人),另一组为对照组(50人),对实验组学生采用分层教学,对照组学生则采用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实验前对两组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测试,经统计学分析P≥0.05,这说明两组学生的身体素质相近,没有显著差异)。经过近一年多的实验,我们再对两组学生身体素质进行测试,将实验前、后所测试的数据进行对比,并分析其结果。我们实施分层教学的步骤具体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建立学生个人体育档案。通过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等途径,对七年级4个班男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等进行全面的了解,并建立学生个人体育档案,为开展分层教学提供依据;其次,合理划分层次。学生体育素质差异主要由身体形态、技术技能、身体素质、意志品质、兴趣爱好等因素决定。教学分层。新课程为我们实施分层教学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它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各层次的学生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等,在教学中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教学评价分层。教学评价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评什么,怎样评,用什么评,事关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在分层教学中,我们遵循新课程评价的三条原则。
二、结果与分析
1、分层教学对激 发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影响
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运动兴趣对学生的体育活动特别重要,因为只有学生对体育活动有兴趣,并使体育活动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他们才会自觉参与体育活动,才会将体育活动作为自己生活中不可缺的组成部分。分层教学有利于学生主动的参与体育运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有利于 培养学生 良好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分层教学 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身体素质是体现人体体质水平的重要标志,好的身体素质是学习和掌握体育基本技术、技能、提高运动水平的基础。比如,在快速跑教学中,我对实验组学生采用“让距跑” 的练习方法,让A、B、C三组不同奔跑能力的学生站在三条不等距的起跑线上同时奔跑,最后使三组学生几乎同时到达终点。通过这种方法的练习,可以鼓励C组学生为了摆脱后面的“追兵”而用力地向前奔跑;还可以促使A、B两组学生为了追赶在前奔跑的同伴而奋起直追,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各层次学生的奔跑能力;在对照组教学中,我让全体学生在等距离条件下进行练习,这对奔跑快的学生来说存在着“吃不饱”的现象”,对奔跑慢的学生来说存在着“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削弱了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使他们远离体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实验表明,开展分层教学,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3、分层教学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
体育新课程强调“健康第一”思想。?@说明体育课程的最高和最终目标不是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而是通过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的过程中,从而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分层教学是提高中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运用分层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有利于 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 利于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建议
(1)运用分层教学时,要从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这一目的出发,一定要切合实际,防止搞形式主义,把分层教学变成“放羊式”教学。还要遵循区别对待原则,在教学中要重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并逐步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篇4
高校学生体质现状的阐述
1.身体素质的阐述
百度词条对身体素质的阐述是人体肌肉活动的基本能力,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一般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五大基本素质。身体素质经常潜在地表现在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劳动中,自然也表现在体育锻炼方面。1997年出版的《学校体育学》中指出:身体素质是指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运动时肌肉活动所表现的能力,这种能力分为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2000年出版的《运动解剖、运动医学大辞典》中指出:身体素质是人体完成某个动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固有能力,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尽管各领域对于身体素质的阐述有所不同,但是其中都包含了五大基本素质,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五大素质的好坏直接反映出其身体素质的好坏,当然这不但与后天的锻炼、饮食、睡眠以及周围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也与先天的遗传有着密不可分联系,因此在谈论身体素质的时候,应该兼顾先天和后天的因素,结合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方法以促进身体素质的提高。
2.高校学生身体素质的现状
目前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几乎在很多高校都得到顺利的开展和推进,这个测试是学生身体素质的一个监控和反馈,它很好地反映了当代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所面临的问题,也是一张未来国民身体素质的晴雨表。经过近几年的大学生健康体质达标测试发现,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在逐年下滑,尤其是2010年大学生体质监测结果显示:大学生身体素质25年来一直在下降。与1985年相比,肺活量下降了近10%;大学女生800米跑、男生1 000米跑的成绩分别下降了10.3%和10.9%,立定跳远成绩分别下降了2.72厘米和1.29厘米;学生或者过重或者过瘦;近视率近90%,另外坐位体前屈、握力、台阶试验的各项数据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学生的五大身体素质面临着全面的下滑,逐渐走向羸弱的边缘。
这种情况不但出现在高年级的学生身上,甚至连刚入大一的新生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近年来,各个高校的军训在不断的调整着方案,原因就是在高校新生的军训中不断有学生晕倒,疾病更是经常发生。北大新闻中心曾经给出一组新生军期间就诊的数据;3 500名学生累计看病6 000次,总就诊人数为5 649,上呼吸道感染、皮肤晒伤、中暑、外伤、痛经、胃肠道不适、口腔发炎等成为了军训期间最为常见的疾病。更为严重地是有的学生在高校的军训中猝死,2010年9月,武汉一所高校的女生在军训中突然死亡,事过两天,湖北经济学院的新生也在军训中猝死,三天的新生军训竟然有两名学生猝死。高校运动会上,一些长跑项目也慢慢地退出了学校舞台,取而代之为趣味生动的游戏项目。高校体育课上,经常被用作准备活动的慢跑,多数学生表现吃力,甚至有的学生根本就不情愿跑,也不情愿利用体育课去锻炼身体,这使得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缺少了体育课的锻炼平台,学生的体质更加难以保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那么究竟是一种怎么样的综合因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呢?
影响高校学生身体素质下滑原因探析
1.中小学没有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目前以考分为主要评价体系的中小学教学,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健身锻炼习惯。在这种教学体制下,中小学学生的书包越来越沉,锻炼时间越来越少。教育部公布的一项数据显示:小学和初中的体育课以及体育活动的不足率分别达到了56.5%、76%。这项数据充分地反映了中小学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现状;课堂上,中小学的体育课没有形成一个系统教学模式,很多的学校的体育课形同虚设,即使能正常教学的,基本上都是以放羊式教育为主,很多教师在上课时往往用几个球就能解决问题,根本谈不上教学组织和教学效果,更有甚者,很多小学的体育课直接由理论课的教师代替,整个过程缺乏完整的教学和评价体系。课堂外,学生用于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非常少,有的学校甚至没有课间操,在有课间操的学校,很多学生基本上都是以走为主,根本没有起到锻炼的效果。另外家长怕耽误孩子的学习,基本上不支持孩子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即使周六、日,家长也会为孩子报各种辅导班,总是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少有家长把精力过多的放在孩子的体质锻炼上。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学生进入了高校学习,也很难改变长期养成的不运动的习惯。这也间接导致了大一新生军训时所表现的各种体质问题。
2.不良的生活习惯,缺乏健康意识
高校五彩缤纷的生活给了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中小学一直被压抑的情绪得到了释放,而身体锻炼在这个时候根本得不到学生的重视。学习之外的生活多被网络、游戏、逛街、恋爱、抽烟、喝酒等因素充斥着,通宵熬夜在学生群体中屡见不鲜,作息时间出现了严重地不规律,这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饮食习惯,很多学生几乎很少吃早餐,晚上还经常吃夜宵,而夜宵大多以方便面、膨化小吃等不健康的食品为主,这也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缺乏健康意识,对于睡眠、饮食缺乏合理的计划和调配,对于饮食的种类缺乏科学的判断,久而久之,很多学生都出现了精神不振、身体免疫力下降、皮肤干燥、头痛等症状,这不但严重的影响了正常的课堂学习,而且也使学生的体质慢慢地走向了下坡路。
3.缺乏必要的运动锻炼
高校的体育课虽然可选择项目有所增加,但是课时却少得可怜,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每周只有一节,这使学生在课上锻炼的时间少之又少,即便如此,很多学生也并不珍惜这一节课的时间,他们上课多数为了应付考试和学分,对于上体育课也有很多的借口,热天的时候怕太阳晒,冷的时候又怕寒风,总之在一学年之间没有他们愿意出来活动的时候。课堂上尚且如此,课下更难以保证必要的锻炼,他们对于体育锻炼缺乏兴趣和爱好,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也明显不高。有的学生反映,他们好不容易有一项比较喜爱的运功项目,但是由于学校缺乏必要场地设施而只好作罢,有的场馆也多以收费为主,从而降低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课上课外,学生都没有得到必要的运动锻炼,因此,身体素质的提高也变得尤为的艰难。
4.高校体育课项目的缺失
被称为“运动之母”的田径项目目前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原因就是近年来各个高校不断出现了学生在跑步中猝死的情况,导致田径成为了学生不喜欢、家长担心、学校害怕的一个体育项目。多数高校都取消了田径长跑的项目,难道罪责真的要算到长跑头上吗?其实不然,田径运动对于身体素质的提高是最有益处的,尤其是长跑对于学生的心肺功能、耐力素质的提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身体的五大基本素质来说,耐力素质是最基本的,它反映了学生心肺机能的好坏,学生在跑步中的不断猝死,正是说明了当代学生的心肺功能难以支撑这个耐力水平,从而更直接地说明了学生自小缺乏必要的耐力锻炼,以致为猝死的结果埋下了隐患。而出现状况就取消项目的做法确实不太可取,高校体育教育的首要任务是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体育课对于项目的选择和利用是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而定的,取消了提高耐力素质的好项目,相当于放弃了学生耐力素质的提高,利害关系还要从实践中去印证,切莫要讳疾忌医。
建议
1.形成从小学到大学系统的运动锻炼习惯,延长中小学体育课锻炼的时间,合理的加强强度,做好课外锻炼的组织和执行,使学生切实的养成锻炼的习惯。家长要重视孩子的课外体育活动,在学好理论课程的同时,一定要给孩子足够的课外运动锻炼的时间。
2.强化高校学生的健康意识,增开健康、养生的课程,多举办生理、心理健康的讲座,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规范作息制度、提高宿舍管理的严度和强度,使学生的生活走向规律化。
篇5
关键词:家长;中小学生;锻炼;习惯;提高;认识;培养;爱好
一、研究目的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家长要严格遵循孩子成长规律,对孩子因材施教。切实消除学校减负、家长增负,不问兴趣、盲目报班,不做“虎妈”“狼爸”。通过教学实践发现,绝大多数学生不主动的参与运动,“以静代动”,“光说不练”现象普遍,懒、散、怕苦怕累思想严重,对自身运动的不良习惯缺乏应有的耻辱感。习惯是训练出来的习惯,不是喊出来的,也不是说出来的,是练出来的。强迫学生锻炼容易,如果没有治“懒散”的灵丹妙药,那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难度大家可想而知!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我校六年级学生、追踪联盟校初中学生体育锻炼的行为表现为研究对象。1.文献资料法利用报刊杂志(摘抄)、学术报告(记录)、网络科研(搜索,下载)等查阅相关资料,对目前的研究现状作一个全面的了解,为本文提供理论基础。2.其它方法本文还采用了比较分析法、教学经验的反思、观察法、访谈法、个案分析法等。
三、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现状
绝大多数学生自控能力差,多数学生在家里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五六岁的孩子不会自己吃饭,上小学了不会穿衣服,上中学了还由父母收拾书包;节假日里看电视上网等无节制;体育课想自由活动、站队行动迟缓、逃操现象突出、课外锻炼不主动、在家懒的使不动……“既不好好学习又不运动的”现象增多。“以静代动”,“口头爱好人不动”现象普遍。
(二)缘由分析
当一、两岁孩子淘气不吃饭,父母追着给喂饭,“宝宝、吃点吧!宝宝、求求你吃点吧!”孩子在学前班父母鼓励、引导、监督过孩子做力能所及的事了吗?帮他打理好了一切,试想孩子连自理都不愿做,又怎么能主动地锻炼呢!孩子就有了依赖习惯。1.通过对国外孩子和中国孩子的健身对比,对我们的家庭教育进行反思1~4岁无不同;5~8岁美国的家长会带孩子出去滑旱冰、打球,中国的家长更希望孩子在家学钢琴,上兴趣班;9~12岁美国的孩子已经养成了锻炼的习惯,几乎每天都会出去打球、踢球,中国的孩子因为家长和老师给了他们过多的作业,使得他们几乎无法抽时间去运动,还有很多已经戴上了眼镜;13~14岁美国孩子大多已经把运动当成生活中的一部分,中国孩子却仍在为早操多跑一圈斤斤计较。美国:健身要从小培养。韩国:健身能让身材和气质更好。俄罗斯:学习不好没关系,但身体一定要好。欧洲:健身和学习同样重要。中国:学习成绩大于一切。2.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1)老师不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经常霸占体育课。(2)应试教育,使学生没有时间健身。(3)许多孩子娇生惯养,害怕和讨厌体育锻炼。(4)父母榜样能对小孩做到无声的教育。(5)家长不要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怕输在起跑线上,起跑线上哪有输赢!(6)改变孩子从改变父母做起,给孩子报课外班应首选体育类。(7)父母对孩子兴趣培养的想法,往往受社会潮流和自我经历的影响与制约,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即如果父母要培养的兴趣正好与孩子原本的兴趣巧合,获得极佳效果。倘若这种培养的兴趣与孩子原本的兴趣相悖,那就会南辕北辙被孩子拒绝,并在二者抗衡的打拼中两败俱伤。(8)在生活问题上父母大包大揽,造成了现在孩子什么都不会做,在家长多年“帮助”下,孩子已经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散习惯,学习累、锻炼更累,这时家长让孩子去锻炼,孩子能吃了这苦吗?在美国,孩子不论年龄大小,都是重要的家庭成员,所以告诉孩子他们在家庭中应该负起的责任是很重要的,而承担家务则是最好的方式。不同年龄的孩子可以做哪些家务劳动?(9)父母期望值较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从现实看,家长课外陪读现象越来越普遍,而陪学生锻炼的现象却难以见到。家长控制和支配着孩子离校后的时间。从早到晚,时间排得满满的,没有一点空隙,放学回家有家庭作业,晚上还得补课……3.提高体育锻炼的认识,统一思想,改变传统观念和行为,促进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兴趣如果变成习惯,那么我们的教育目的基本就达到了。我们常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自我教育,即孩子能够自我进行教育。其实,自我教育就是好习惯的养成。无论是生活习惯,还是学习习惯,一旦养成,我们就不需要再费力气的,孩子自然就会去做,并且会做好。(1)家长关注孩子的体育测试,利用开家长会了解孩子目前体育锻炼现状,积极参与锻炼的程度。(2)家长积极引导孩子玩好了才能学好。不要学的时候想玩,玩的时候有顾忌。培养锻炼习惯应当从6岁开始。爱运动的父母是孩子的榜样,每天和孩子运动1小时。(3)利用体育教学,网络、课外体育活动家长积极引导学生掌握锻炼知识和技能,在离开学校后家长保证孩子有足够的时间去从事自己喜爱的体育锻炼项目,使孩子能在参与中获得乐趣,享受运动的过程。(4)家长积极倡导和好朋友一起运动,制定锻炼计划,观看体育赛事,利用视频模仿动作,相互监督;从小的目标开始;不要停止已经养成的习惯;一旦开始运动就奖励自己。(5)家长重视对孩子意志品质的培养,克服惰性,培养积极进取、勇敢顽强的品质。对那些怕吃苦、毅力较差的孩子降低标准,积极鼓励引导。如长跑练习,跑不动的快走完全程。(6)家长应加强学校、班主任,体育老师合作和交流,家长抽时间来学校观摩体育教学,了解孩子的锻炼情况,眼见为实,家校合力,解决孩子“以静代动”的行为习惯。(7)家长应充分利用健身理念宣传、大课间活动、体育竞赛、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四大工程”。改变孩子的锻炼现状,激发运动兴趣,培养运动爱好,促使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逐步培养中小学生在校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消除父母、自身的错误观念和行为,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把体育锻炼作为磨练孩子毅力和克服“懒”的一个平台;改变学生片面寻找原因和借口不积极主动的参加体育锻炼。家长控制和支配着孩子离校后的时间,孩子体育爱好在很大程度上是家长培养出来的。
2.建议
很多爸爸妈妈往往会忽略给孩子培养一个爱好,但是这非常重要。拥有一个良好的爱好,孩子会感觉人生是有意义的,每天都是值得期待的。就像很多家长喜欢打麻将一样,想想明天还能去打麻将,就觉得今天干活挺有动力的。当然,我们要帮孩子培养一个健康的爱好,不一定要求他多擅长,只是希望在孩子的生活里,有那么一件事,让孩子觉得做起来很开心,哪怕失落寂寞的时候,也能够抚慰他的心灵。当部分孩子对运动产生兴趣时,家长由于片面追求分数和排名,把正在处于运动兴趣成长势头封杀在萌芽之中,这是绝对要不得的。
参考文献:
[1]耿培新.体育与健康[M].七年级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全一册).北京:人们教育出版社,2012-6.
[2]刘永和.学思结合做教研[R].兰州交大东方中学:甘肃省教科所———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培训会,2015-3-21.
[3]焦瑶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讲座[R].兰州交大东方中学:甘肃省教科所———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培训会,2015-3-20.
篇6
1.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操作性强的练习内容,可以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学生评等多种方法。2.学练步骤中,强化学练重点、难点,突出技术技能的教学。3.突出教学程序中的教、学、练模式,教学模式要多样化。4.要有明确的统一思想,统一要求和必定达到的基本指标,分层推进,分类指导。5.掌握学生运动水平,并适应学生的体能发展区。6.用讲、看、思、练、评的方法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
二、适应学情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创新
1.各种新颖的导入课堂,以某种活动来开始这一节课,以创新思维的思想不断提高课堂气氛。2.通过变化练习的节奏,创造练习的优良环境。运用四段式的教学模式创造规范活跃的课堂。即五分钟的激励调动学生的情绪;检查体育作业;五到十分钟的准备活动与诱导专项活动;二十到二十五分钟主教材的学练,做到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创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练教学环境。3.采用多种激励评价,依据体育与健康标准的精神,制定有利于操作的评价方法,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方面进行评价。4.依据教学目标不断地改变提问方式、讲解方式、示范方式,使问题与课题目标,行为与发展等相结合。5.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法,积极鼓励学生质疑争论,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教学中实施互交式教学,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并能有效发展学生的相互交流、学习的能力。教学过程中应采取趣味性、游戏性等教学方法,使学生与老师配合在学习中保持积极高涨的兴趣。6.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有目的质疑与实践,认真体会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及途径。发动学生提出创造性的建议,正确对待和积极引导,既能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能在愉快的氛围中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三、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学练过程
1.不断地用新颖的教学内容,刺激,诱导学生投入学练。新的教学内容,健康趣味性高的学生喜欢。2.使集体活动与个人活动相结合、游戏穿插,为可能需要的学生准备个性化教材。3.使用有意义的评价激励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学习过程,并维持能动性。通过有意义的评价和激励,保持活跃的课堂氛围。六、确保学生的成功率与目标达成率1.所设计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內容都能反映过去或当前学习的内容。2.在学生完成动作之后,立即给予反馈或纠正,并做出正确的动作。3.把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个小块,一个个项目地练习,使学生在课中完成系统的完整的科目练习。4.教学程序安排注重上位与下位的延伸、拓展、补偿、追加、创新。5.使用复习反馈考试评价等方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能,确保成功率与目标达成率。
篇7
关 键 词:学校体育;体育课程改革;理论基础;新世纪基础教育;述评
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3)05-0072-04
2001年吕达发表《深化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一文打开了教育界对理论基础研究的大门,2003年王策三与钟启泉挑起了“轻知识”之争,2005年《中国教育报》开辟专版对“课程改革理论基础”进行讨论,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并一直延续到今天。在十余年课程改革及体育课程改革理论基础研究相关成果基础上,探讨研究体育课程改革理论基础的新思路,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1 对“理论基础”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龙安邦[1]从“基础原指建筑物的根脚,引申为事物发展的根本或起点”这一逻辑起点出发,将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定义为“课程改革在理论上的根本依据和理论起点,并强调科学性、系统性和基础性的特点。”其他学者对于理论基础本身的研究是从其与指导思想的区别角度进行的。王华生[2]提出“澄清教育学、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哲学和哲学几个概念后才能进行对话,并认为大家将理论基础与指导思想混为一谈。”随后一些学者从概念上对两者进行区别,和学新[3]认为“指导思想就是对某一事物或事件的发展或运行起指示教导、指点引导的思想,更多是从宏观层面来使用的;理论基础是指某一事物或事件发展或运行所依赖、依靠的理论,或者指某一事物或事件存在的理论前提,都是从中观或微观层面来使用的。”体育界刘旻航等[4]也提出相似观点:“指导思想是行动指南,它为新课程改革指明了大的方向;理论基础,从学科层次上看,是比指导思想低一个层次的,是更为直接的基础。”经过学者反复研究,多数人对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体育课程改革两个不同层面的依据基本达成共识。
2 体育课程改革理论基础的不同观点
2.1 体育课程改革“有无理论基础”
靳玉乐、艾兴[5]认为“新课程改革理论基础是什么?没有谁做出一个明确的回答。”这种观点也同样体现在体育课程研究中,党玮玺[6]认为“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只提到课程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而没有明确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理论基础。”部分人认为由于缺乏理论基础或者理论基础模糊,导致实践中对课程改革许多理念理解偏差。高嵘[7]认为“客观地讲,基础教育新体育课程改革是在我国体育课程理论研究成果还非常缺乏的条件下进行的。在这样的条件下,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研制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创新。”宋翠翠[8]也表达出同样的担忧,“整体的体育课程教学理论没有能为课程改革做好研究的准备”,并认为由于理论准备不足导致实践中接二连三出现扁担南瓜进课堂、体育课像演活剧、体育教师不知怎么上体育课等等问题。这些观点在某种程度反映出新一轮基础体育课程改革没有明确的理论基础或理论基础准备不足。
与此同时,在教育学界也不乏对本次课程改革理论基础高度肯定的学者。马福迎[9]认为“反观我国这次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既坚持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又广泛吸收了当今世界先进的教育理论研究成果。既有理论的前瞻性,又有很强的实践可操作性。”邓志伟[10]认为新课程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在《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中已经相当明晰,只是近来的一些批评反而使这一问题陷入混乱。”
综上所述,窃认为造成泾渭分明的两种观点的原因有:一是缺少判断有无理论基础的标准,或者说标准不统一;二是作为理论基础的理论应具备哪些条件?这些理论作为课程改革的依据体现在哪里?这些问题没有得到论证。
2.2 体育课程改革“理论基础是什么”
第一种观点: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靳玉乐[5]虽然认为在课改之初没有理论基础,但在“应然”层面强调马克思个人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改革不可动摇的理论基础。并进一步解释认识论虽不是直接的教育理论,但它是新课程依赖的哲学基础。罗槐[11]在其后的《中国教育报》上进一步肯定了其观点,并认为“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充分全面发展的学说,无疑是对目前各种课程哲学的最集中的概括。”无独有偶,该观点在体育课程领域得到部分学者肯定,如陈红新、刘小平[12]认为“用本身争议就颇多的后现代主义和建构主义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显然是不妥的。应该在符合我国国情和学校实际水平的基础上,以为指导,并积极地吸取与借鉴国内外一切有价值的成果,有所选择、有所创新地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持是课程改革理论基础观点的学者主要认为它是课程、教育的哲学基础。但是就马克思关于个人全面发展学说内涵及其在体育课程改革中指导作用鲜有研究,同时由于课程、教育最终都要到哲学层面寻求本源,因此不免让人感觉“这不是课程理论所要讲的直接的理论基础”[13]。
第二种观点:国外各种“主义”是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目前占主流的观点是将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布鲁姆目标分类理论,还有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等作为新课程改革直接理论基础。刘昕[14]“90年代末,建构主义进入我国,并在越来越多的文献中被称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并举例“我国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三大学习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何元春[15]认为当前的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制定就是以布卢姆的目标分类法为逻辑起点的,是和布卢姆的目标分类法一脉相承的。还有学者承认马克思全面发展学说是课程改革指导思想的同时,不否认各种“主义”是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面对众多的“主义”有些研究者则持谨慎态度,高嵘等[16]认为“我国是一个优质教育资源紧缺,各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学校体育硬件薄弱,体育师资良莠不齐的大国,在这种国情下简单的‘拿来主义’难以成功。”
综上所述,不同学者承认各种“主义”是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理论基础。然而,除刘昕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系统研究外,对其它理论的系统研究寥寥无几,对这些理论基础上的课程观、学生观、教学观、师生观等理论体系研究基本处于空白,更是缺乏作为理论基础如何在体育课程改革中体现的解释。
第三种观点:体育相关学科基础是体育课程改革理论基础。吴永军[17]认为“从新课程改革具体的操作来看,其理论基础还包含了现代课程论(结构课程论、掌握学习理论等)、现代教育论(素质教育思想、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等)以及一些后现代课程思想等。”张学忠认为[18]“我国体育课程研究的理论基础不是上述各种‘主义’,而是前人已研究成熟的教育学、学校体育学、社会体育学、体育哲学、体育原理、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与方法,这些理论与方法支撑着体育课程理论的发展。”
综合以上观点,研究认为学科基础与理论基础还是有区别的,学科基础上位于理论基础,因为每一个学科又包含若干理论,如体育学科中的运动技能形成理论、超量恢复理论等。如果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解释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的话,可以将关于个人全面发展学说作为课程改革宏观的理论基础,各种“主义”作为直接的微观理论基础,那么上述各种学科基础可以作为介于二者之间的中观理论基础。
2.3 体育课程改革“理论基础是一元还是多元”
课程改革理论基础一元论观点主要指坚持马克思关于个人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不赞同以理论的多元性来模糊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必须旗帜鲜明地提出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5]。
多元论出发点是将理论基础看作理论资源,认为一切对课程改革有启发、可借鉴和能帮助解决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各种理论都可以作为课程改革的理论资源来吸收、借鉴[3]。同时运用从来就是一个开放的思想理论体系,它使后人可以用更为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因此多元论并不否认作为指导思想,更不背离原理。反之,只有多元性才能博采众长,避免偏窄,眼界宽广,高瞻远瞩。
窃认为,不管是一元还是多元主要还是看在哪个层面上,在宏观层面即在哲学层面一定要有核心理论主导,这一核心理论只能是唯一的,被实践所证明的,并具有稳定性。在具体操作层面,即直接理论基础可以也应该是博采众长。但这里依然存在多元是否意味着无限,多元理论之间是互补、融合还是其它关系?本次课程改革在“实然”层面究竟以哪些理论作为基础?这些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2.4 体育课程改革“理论基础是否适合国情”
对“建构主义、目标分类理论、多元智力理论、后现代主义”等作为新课程改革理论基础持质疑或谨慎态度的理由在于这些理论是泊来品,不适合我国国情。高嵘[16]认为本次课改的主要理论支柱都是西方的泊来品,有特定的适用情境,而西方的课程理念毕竟与我国课改的实施环境有不小的距离。李斌[19]对于借鉴国外的看法是“重心从看与国外的差距转向差异,从为什么借鉴转向如何借鉴。除此之外很难找到其它实用价值的成果。”
仔细分析发现,目前研究充斥着“泊来品”、“拿来主义”、“水土不服”、“本土化”词语,多是从宏观上泛泛讲一下“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对于这些理论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适用的土壤是什么,是具有特殊理论的局限性还是具有一般理论的普适性?我国学校体育的国情是什么,体育课程改革理论基础是否完全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基础相同?这些问题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基本上没有涉及。如果没有对这些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就直接下结论不免有武断之嫌,仅仅用非常浅显的“大道理”论证难以做到以理服人。
2.5 体育课程改革“理论基础是否继承传统”
对于本次课程改革理论基础另一诟病是丢弃了体育课程传统理论。宋翠翠[8]认为体育课程改革缺乏对“传统”的分析和研究,存在着对“传统”缺乏研究和尊重的现象。赖天德[20]提出课程改革必须“体现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对此,季浏[21]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改革和发展体育课程,新体育课程不是对传统体育课程的抛弃,而是对体育体育课程的扬弃。”还有学者对这一问题持肯定态度。张庆新等[22]通过自20世纪80年代前期开始的体育课程改革所主张的主要内容和此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对比发现:第8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基本上是在20年体育课程改革的延长线上进行的,即是同一方向的。
3 体育课程改革理论基础研究的展望
1)从专题研究角度探讨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在教育学界对“理论基础”问题的研究从课程改革之初从未间断过,但遗憾的是在十余年的体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却没有对“体育课程改革理论基础”专门进行研究的成果,大都散见于其他研究成果之中,且缺乏理论深度。因此,加强该理论问题的专门研究是推进体育课程改革的基础。
2)从系统论角度整体把握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就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多数是就“理论基础而研究理论基础”,始终围绕着“哪些理论是理论基础”反复讨论,缺乏从系统论的角度对“理论”本身进行研究,如这些理论背后的原理是什么,这些理论体现在体育课程改革中的知识观、教育观、课程观、师生观是什么等。只有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系统寻求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支撑,否则就问题谈问题最终结果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以达成共识。
3)从历史发展角度探讨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从百年前学校设立体育课程以来,多次颁布相应的“标准”和“大纲”。期间,尽管较少对其理论基础进行研究,但并不代表没有理论基础做支撑。为此,我们应该用历时的、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去探讨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揭示其发展规律。
4)从顶层设计角度把握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进入21世纪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国家靠行政手段推进、自上而下进行,其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必定体现在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及相应的政策法规、顶层设计文本中。就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而言,除以上法规、文本之外,本应该存在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及体育学科专家的著作中。因为,理论基础是体育学科专家制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准绳,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体育学科专家的大多数研究成果没有对此理论问题进行探讨,这一遗憾直到2012年3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的出版才得以弥补。在该著作的第3章“问题、挑战与回应”中,专门设立了“关于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一节,对体育课程改革中涉及的一些理论问题进行了简单补充论述,认为“教育目标分类学、掌握学习理论、运动技能形成理论”[23]是本次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这一论述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通过著书立说的形式进一步向全国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明确阐述了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总之,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深层次问题不断出现并逐步得到解决,同样,体育课程改革理论基础问题将随着众多学者的关注而逐步清晰。
参考文献:
[1] 龙安邦,范蔚. 试论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兼论我国十年新课改的理论基础及其论争[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4(4):21-26.
[2] 王华生. 澄清几个概念,才能进行对话[N]. 中国教育报,2005-09-17(03).
[3] 和学新. 科学把握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的两个方法论问题[J]. 教学与课程研究,2006(9):87-88.
[4] 刘旻航,孙庆祝,付玉坤. 对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反思[J]. 体育科学,2006,26(10):75-80.
[5] 靳玉乐,艾兴.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5-05-28(03).
[6] 党玮玺,张学忠. 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理想与现实的对立[J]. 体育学刊,2010,17(10):71-74.
[7] 高嵘,张建华. 对我国中小学新体育课程改革几个基本问题的质疑[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24(2):119-122.
[8] 宋翠翠. 第八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前期)的问题与经验——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系列论文之二[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5):80-86.
[9] 马福迎. 对《靳文》有些观点不敢苟同[N]. 中国教育报,2005-08-13(03).
[10] 邓志伟. 论发展的是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兼谈新课程的理论基础[J]. 全球教育展望,2006,6:18-22.
[11] 罗槐. 坚持保证课改方向[N]. 中国教育报,2005-09-17(03).
[12] 陈红新,刘小平. 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刍议[J]. 体育文化导刊,2008(3):109-111.
[13] 高天明. 应从哲学层面探讨[N]. 中国教育报,2005-08-13(03).
[14] 刘昕. 建构主义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适应性与不适性[J]. 中国学校体育,2008(9):29-31.
[15] 何元春,葛宁,杨洪辉. 教育建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之理性选择[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5):663-665.
[16] 高嵘,张建华,毛振明. 对我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问题的反思[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74-83.
[17] 吴永军. 正确认识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及其价值取向[J]. 教育科学研究,2010(8):5-8.
[18] 张学忠.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中若干理论问题的反思[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3(4):105-108.
[19] 李斌. 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价值内涵与特征[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5):86-90.
[20] 赖天德. 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在继承与创新中发展[J]. 体育教学,2006(1):9-11.
[21] 季浏. 体育课程在继承的基础上改革与发展[J].体育教学,2006(4):12-14.
篇8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在这个充满丰收喜悦的季节里,我们怀着对新学期生活的美好向往,又回到了温馨的校园,并聚集在这里,进行新学期庄严的开学典礼。本学期,我们迎来了*名朝气蓬勃的新同学和十位乐于奉献的新老师。在此,我代表学校对新同学和新老师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欢迎你们加入到港区一小这个大家庭。
新的学期,孕育着新的希望,经过暑假的休整之后,我们又满怀信心地站在新学期的起跑线上,为实现人生目标而全身心投入学习和工作之中。新的起点,新的征程,在新学期,我向同学们提出几点建议:
*.重安全,护生命
人的生命对于其它任何事情来说,无疑是最重要的。因为生命只有一次,生命不可能重来。为此,我们务必要万分重视安全,上学的路上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严禁在上学、放学的路上玩耍、追逐。
我们学校的校园可以分为“学习区”和“运动区”,学习区就是“敬学楼”、“笃学楼”、“善思楼”这三幢教学楼,在这个区域,我们强调一个“静”字,教室里、连廊里“只走不跑”,空闲的时间养成“阅读”的好习惯。运动区就是我们的塑胶运动场和篮排球场,在这个区域我们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动起来,大课间活动、体育课、活动课,保证每天运动*小时。
在校时,必须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严禁在教室里、走廊上、活动场所追逐打闹,严禁玩弄电器插座和开关等有危险的设备,严禁把有危险的玩具带到学校玩耍,严禁玩危险的游戏。
特别提醒:校园内,高年级的同学要爱护低年级的小弟弟小妹妹,主动帮助小同学,不能以大欺小。如果有同学在校园内外遭到别人的欺负,如问你要钱或是打你、骂你等现象的,要及时告知老师或家长,寻求帮助。
*.讲文明,会创造
中国是一个拥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是一个讲究“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文明礼仪之邦。文明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同学们,你们是我们民族的未来,你们要好好学习文明礼仪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文明修养,力争在家做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在学校做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学生,在社会做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公民。希望我们的港小娃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哪里,都是礼仪的楷模,文明的使者!
*.懂节俭,促健康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文明的象征。勤俭节约光荣,奢侈浪费可耻,是每个人都明白的道理。希望同学们都来做勤俭节约的小标兵,在校园里同样要做到节水、节电、节能。学校供应的直饮水能喝多少倒多少,不浪费;教室里的电灯、电扇随时关;平时和爸爸妈妈出门也尽量做到绿色出行,低碳环保。希望全体同学按照老师提出的节俭、卫生、绿色环保的要求,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让健康与幸福同在,让安全与和谐同行!
篇9
线上教学,在疫情之前,对于很多老师、家长、学生来说,感觉是一个很遥远的名词。可现在特殊时期,都在面对,个中滋味,五味杂陈。
一、在线教学的“朋友圈”
1.老师说:忧并忙碌着
疫情之下,线上教学,师德师魂,倾尽全力。一夜之间,数以万计的老师们,不论男女老少,不论身在何处,不论何种道具,全部变成了直播大师。全新的技术领域,需要从零开始;全新的教学设计,需要重新学习,总之,忙的不可开交。一堂网课下来,自己对着镜头,口干舌燥,滔滔不绝,但忧虑的是不知镜头那边的学生是否一样在全神贯注动手动脑?一天作业改下来,对着屏幕,看得两眼发干,绞尽脑汁,但忧虑的是不知作业几分是真几分是假?为了防止上课迟到,不停地签到打卡;为了防止课上走神,不停地点名提醒。总之又忙又累又心酸:屏幕对面的同学们,咱们师生一起重现课堂教学的辉煌可好?
2.家长说:急并愤怒着
“但老师,啥时候开学啊?”楼下的张哥每次看见我一定会问这句话,虽然他知道我不一定答得上来,但还是保留着一点希望;“但老师,高三都复学了,其他年级是不是也快了?”楼上的李姐时不时也会问上几句,虽然她也知道我说不上具体时间,但高三复学带给了她更多的希望。同在一个小区,时常会看到家长们盼望又无助的眼神,也时常会听到因为网课所产生的的特有的声音:家长的咆哮和愤怒,孩子的哭泣和争吵。神兽一日不出笼,驯兽师这份家长的兼职工作就得持续。还是那句话:疫情之下别无他法,家长们只能选择忍耐,孩子们只能选择克制。
3.学生说:疲并盼望着
“老师,您今天在学校值班是吧?能否带我们看一看校园风光?好想回学校看看啊!”,“是的,老师,耽误您上课10分钟,我好想看看学校的樱花啊!”,“老师,赶紧啊,我好想看看那只流浪猫。”值班那天,网课地点改在了学校,同学们的各种期盼纷至沓来,于是,响应群众号召,占用了10分钟课堂时间,用手机带着同学们在校园里游览了一番,还真凑巧,看见了那只流浪猫,直播间的评论瞬间被点燃,似乎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网红的那种成就感,而这种感觉在化学课上从未有过。仔细想来,网课至今已经3月有余,作为学生正是悸动的年龄,每天盯着各种屏幕、各种公式、各种单词,难免单调乏味,疲惫之态实属正常。他们也懂老师的良苦用心,也深知家长的操心担心,但花季般的年龄,不仅仅需要身体上的营养,也需要心理上的自由,的确,苦了这帮00后的孩子们。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丽教授有一个观点:在线教育是远程教育的一种形式,它跟传统的以人际直接互动为主要形式的面授教学在本质上有着不同,它是一种师生的时空分离。的确,在时空分离的情况下,在线教学的关键难点是怎么保证教的行为能够对学的行为真正起到促进作用。有可能教的行为只是部分的促进了学的行为,极端的情况下甚至一点儿促进也没有。特别是对于对低龄的学生,如果他们知道教师看不到自己,家长也不一旁监督,很可能打游戏、看电视、吃零食。所以在线教学过程中,教学行为如何能够保证学习行为的发生,并保证学生能够达到学习目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能否探讨一些锦囊妙计呢?
二、在线教学的锦囊计
1.教育行政部门重设计
在线教学的效果不言而喻,但家长、老师包括学生自己的期望值不一定会下降,这就是一个矛盾点,毕竟网课的成绩也需要考试来检验。有考试就少不了对比,有对比就难免会有“伤害”。因此,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更好地进行顶层设计。其一:可以引进更多的教育资源,比如名家的讲座等,受用对象不应该只是学生,也可以包括家长、老师,授课内容可以谈如何教育孩子,可以谈如何学会成长等。深圳龙岗高级中学经常就会推出一些很有实用意义的名师讲座,比如李自斌老师的《谈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系列讲座,家长参与度很高,效果很好。其二,面对期末考试,是否相比往年需要降低一些难度?当然试题太简单不利于拉开差距,但是试题太难,以100分为例,部分学科如果和往常一样偏难,一本线只有50分左右,这岂不是会把矛盾点又转移到网课效果很差这个点上呢?是否会引来更多的抱怨?个人认为,此时的期末考试,应该淡化拉开差距这一功能,而应该重在缓和家长、学生的心理高预期之上。
2.学校各个层面重引导
作为学校,不管是否复学,都应该发动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学生的精神成长上来,而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评价之上,对于已经复学的毕业年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精心设计一些小而巧的活动,来缓解学生们的升学压力,比如可以利用体育课增加一些趣味活动,也可以利用一些特定的时间比如高考倒计时60天等,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宣誓呐喊,身心得以释放。对于尚未复学的学生,也可以举行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来进行调解,比如前文所述,我校高一年级各班均举行了一次“半小时游校园”活动:班主任用手机直播间带领学生游览校园各个他们熟悉的角落,倾吐一些心声,写下一些评论,重获一些自由,既缓解了学生们的疲态,又增进了爱校之情。
3.父母相互配合重陪伴
作为父母,又能做些什么呢?跟孩子沟通,可能由于孩子的叛逆最后变成说教;给孩子讲题,可能由于知识欠缺,最后半途而废……面对孤舟上的孩子,他们需要前行,家长有时显得爱莫能助心烦意乱,但又总得做点什么,否则心里更会惶恐不安。那么又能做些什么呢?我认为就是陪伴,或者说是一种样子。什么样子?孩子老早起来早读,家长就应该起得更早,当他读得口干舌燥的时候,送去一杯热水,什么话都不需要讲;孩子解题冥思苦想的时候,家长可以丢掉手机,安安静静拿上一本书仔细品读;孩子出现挫折叛逆甚至犯错对抗的时候,家长也可以选择心平气和甚至默默忍受,也可以一起外出散心,共同化解可能出现的危机。网课期间,孩子唯一的朋友就是家长,如果连家长都忍无可忍歇斯底里,那孩子真的就有可能变成一个“孤儿”。
篇10
一、如何改变教学观念,提高课堂教学
1、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随着生产自动化水平的迅速提高、社会物质生活的较大改善以及余暇时间的不断增多,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参加健身锻炼,正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随着医疗改革制度的实施和完善,健康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每天晨练、登山、打球的人络绎不绝,加入体育锻炼的人群越来越广,终身锻炼的意识已逐渐深入人心。因此,体育教师也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利用体育教学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从增进学生身心健康这一目标出发,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坚持课外锻炼的习惯,增进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全面发展。
2、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学生跟着教师转,教师跟着教材转,教师教无兴趣,学生学无乐趣。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学生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的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如,首先,根据学生的体能和体育基本技能的差异,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让全体学生都有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其次,关注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养成健全的人格。
3、转换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和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地发挥。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服务者。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体育活动的组织者,成绩的判定者和绝对的权威者,而且,总是千方百计地把自己的要求“格式化”,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新课程要求教师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居高临下的指挥者转变成合作型的良师益友,使教学过程转变为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标准的过程。
4、灵活运用各种教法和学法。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自主学习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探究学习中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合作学习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5、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构建新的教学结构。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来自苏联的“四段教学模式”,其表现形式为: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种教学模式使得教学目标单一,组织形式死板,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和能力培养,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如在准备过程中,体育教师一般采用慢跑,跑完之后就是做徒手操,无论遇到什么课题都是如此。这种固定模式的教学结构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限制了学生活动时间和空间,阻障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对体育活动散失兴趣,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发展。
新课改的全面实施,让学生经常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陈旧的教学模式提出了质疑,要求教师改变原有单一、陈旧的教学模式,建立和形成多样化教学模式。例如:我在一年级《投掷》一课教学中,改变以往:开始部分(宣布课的要求)准备部分(徒手操)基本部分(教师讲解,学生练习)结束部分(放松)的四阶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生理活动规律,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以下模式:引导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提高活动能力学习技术发展身体素质(满足活动愿望)放松与恢复等六个阶段。课的开始,我将课堂喻作大森林,带着学生在动物世界里自由地玩耍,模仿动物作各种动作、学习飞行(引导激发兴趣)。接着,让学生在预先设计好的飞机场内练习掷纸飞机,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飞机怎样才能飞得高飞得远(增强信心提高活动能力学习技术)。学生基本掌握飞行方法后,要求学生将飞机搂成纸球,比一比谁掷得远(发展身体素质,满足活动愿望)。最后,学生在乐曲声中欢快地结束活动(放松与恢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教学中让学生在反复、单调的投掷练习中掌握动作的办法,使学生在自己喜闻乐见的飞行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投掷动作,课堂上学生学得开心,玩得有趣,个个满怀激情地大胆表现,身心愉悦地完成了学习目标。
二、新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1、加强专职体育教师的配备。目前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存在数量不足,业务素质不高的问题,体育教师兼职人员较多,一些学校往往安排部分无法胜任其它学科教学工作的老师任体育教学,从而影响了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课改的顺利进行。国家规定必须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活动时间,每周开设3-4节体育课,由于师资的缺乏,无法按要求安排课程。
2、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体育教师的地位一直以来得不到学校领导的重视,第一线的教师不仅要负责学校的“两操”工作和学生课余训练,每周还得任12-16课时的课堂教学,体育教师的工作量相对都是最高的,而相当部分学校在教师发展和业务提高上仍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这样,不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教育教学水平的发展。
3、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利用多种方式组织广大教师积极学习新课程标准,把握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并在参与实践、研究和学习中逐步提高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认同,进一步改善教育行为,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
- 上一篇:互联网医院的盈利模式
- 下一篇:互联网公司盈利方式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体育课程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