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3-12-15 17:29: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移动互联网的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移动互联网的特征

篇1

本文就网络流量监测的作用和移动互联网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探讨CDMA移动互联网的特征,以便更好的对网络流量进行监测。

【关键词】

网络流量;监测;移动互联网

0 引言

随着互联网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因此,急需要对网络流量进行实时、在线的监控和管理。对网络流量特征进行研究,有利于有效的管理、规划、发展网络。其中网络流量监测是网络测量技术之一,通过对网络流量进行监测和分析研究,能够较好的掌握网络流量的特征,了解网络的状况,并能够根据详细的流量信息,对故障进行定位和修复,能够获取网络所承载的业务的大小,及时了解用户应用强度、频度等行为模型。

1 网络流量监测的作用

其一,有利于网络规划。在移动网络中出现拥堵的现象时,传统的做法通常为网络扩容。如果借助网络流量监测技术,能够及时的掌握当前的移动网络的流量趋势,有效的解决网络中出现的问题,并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规划。

其二,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由于移动网络的流量比较复杂多变,目前还有大多数网络特征未被外界认知,通过网络流量监测技术,能够及时的了解当前网络流量的情况和移动网络业务的特征。

其三,便于移动网络安全维护。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恶意程序通过网络传播,严重影响到用户的隐私和财产安全。充分运用网络流量监测技术,能够对网络流量进行分析,制定出不同移动平台的移动网络安全策略。

2 移动互联网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社交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型网络应用的发展,使得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紧密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网络,即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指的是通过使用手机网络、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基于移动网络联网获取图像、语音、文字等用户需求的随时可接入的网络。根据通讯世界网讯全球技术研究和咨询公司的最新研究报告表明,我国手机用户在2013年突破10亿,预测在2014年,我国手机市场将销售4.436亿部手机,使用手机将超过10.76亿部。网民人数达到6.15亿,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已达到8.38亿。我国的移动互联网用户人数将会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同时,伴随着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发展,国内移动互联网络用户群将会逐渐扩大。另外,在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和挑战。首先随着移动互联网内容不断的丰富,产生了各种宽带负荷较大的业务,例如基于P2P业务。传统的互联网监控方式不一定适用于移动互联网,缺乏有针对性的移动互联网监控平台。目前移动互联网的监控制度还不够完善,限制了网络服务质量的提高,对未来网络的发展具有严重的影响作用。其次,移动网络运营商虽然为各种内容提供商业支持,推广了各种业务,但多种业务的流量特征研究不够完善,运行质量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大多互联网基础指标在移动互联网的场景下分布比较异常。

3 CDMA移动互联网特征研究

3.1网络流量原始流量采集

本文使用的网络数据是由本研究团队自行研发的检测设备TMS进行采集的。原始网络流量均采用我国某大城市的骨干网节点。在采集CDMA实验数据时,部署了4个采集探针在同一个城市的链路上,位于分组数据服务节点和城市核心节点之间并行的链路上。详情如图1所示。

另外,网络流量分类技术主要包括深度包检测和深度流检测技术。分类时,首先使用深度包检测技术,通常能够达到较高的分类效果。针对不同的网络应用,比较适合使用深度流检测技术。本文的算法中就引入了深度流检测的技术。

3.2网络流量建模

由于采集的网络宽带较大,运算和存贮资源比较有限,需要选取一个适合的时间段,采集数据子集后为后续分析充当样本。网络流量建模的原理指的是充分利用统计获取的网络流量特征,对其进行数学推导后得出的符合统计规律的模型来模拟实际网络流量趋势。网络流量建模通常采用ARIMA模型[3]。其指的是分差整合移动平均自回归模型,通常用于进行平稳序列和分差后平稳序列的建模分析。ARIMA模型分析的一般步骤为:(1)根据序列的自相关函数分布图和偏相关函数分布图,分析序列的平稳性。(2)对非平稳性序列进行平稳化处理;根据时间序列的识别规定,对ARIMA模型的相关参数进行识别,建立相应模型。建立分析后,需要对参数进行评估,并对参数进行检验,其中参数检验通常会采用AIC准则。AIC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T为可使用的观测值,RSS指的是参差平方根和,n为待估参数个数。比较不同参数时,需要采用AIC值更小的模型。

3.3网络流量基本特征

其一,网络协议。在互联网中使用的TCP/IP协议族为传输层明确了两个主要的协议,分别为TCP协议和UDP协议。TCP协议需要在两个TCP之间建立一个虚连接,在运输层中使用流量控制和差错控制机制,即为面向连接的、可靠的传输协议。UDP协议为无连接、不可靠传输协议。本文对两种网络协议进行研究,如表1所示。

其二,网络流长(字节)分布。网络中的流量实际时由IP流来承担的,IP流的长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网络负载的情况。图2为CDMA网络中的流长分布情况。

其三,网络流持续时间分布。IP流持续的时间为IP流第一个报文达到的时间和最后一个报文达到的时间差值。对IP流持续的时间分布进行研究,可以从宏观的角度反映出IP流在网络中分布的时间,根据其他网络特征,可以综合对网络流的各种行为特点进行研究。根据统计可知,CDMA网络中平均UDP流持续的时间为62.15秒,在TCP流中持续的时间为17.85秒。

4 总结

随着移动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多种移动互联网络的应用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移动互联网场景复杂,使得流量的多种特征还没被发现。网络流量监测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特征的研究,能够对移动网络流量进行保存,可以有效的规划网络,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维护移动互联网的安全。

【参考文献】

[1]王华奎.移动通信原理与技术[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篇2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行为;营销策略

1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特征

随着移动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移动端网民数量不断增长,网民连接网络的设备逐渐向移动终端集中。据统计,手机支付、手机网购、手机旅行预订用户规模在2015年上半年,分别达到2.76亿元、2.70亿元和1.68亿元,增长率分别为 26.9%、14.5%和 25.0%。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随时随地参与内容的创造和传播。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无处不在的信息服务,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终端分享全媒体信息服务。第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日益多元化,业务种类更加丰富,服务更为个性,服务质量更高。第三,参与主体的多样性。

2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消费行为

消费者行为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使用、评价和处理等所期望能够满足其需求的产品中所表现出的行为。此行为对企业的发展和生存有着重要影响。不管是产品设计和改进,或者制定企业营销策略,还都要以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为依据。我们可以借鉴前互联网时代和传统互联网时代关于消费者行为的研究现状。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又有了一些新的特征。

第一,随时随地。相比PC端的网络购物,移动终端的购物会更加随意轻松,购买产品基本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基于位置的服务(LBS)让消费者实现更精确的搜索,更便利地获取信息。只要智能手机在手,消费者就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和其他移动设备上网浏览产品并进行比价,最后下单完成购物。

第二,更具个性化。由于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其独有的价值之一在于移动设备既具有个人生活又具有信息传播媒介两方面的属性,相比传统信息传播媒介形态,手机更加能够显示其私人所有的特性,基本上是一台手机对应一个用户,而且多数用户手机24小时不离身。手机网民几乎无时无刻不都在对外界自己的个人信息。

第三,上网时间“碎片化”。因为手机基本都是随身携带,用户常常会使用手机在上班和下班的路上,甚至在床上、睡觉之前等碎片时间完进行页面浏览、产品比价、迅速下单、社会化推荐、收藏产品等活动,因此移动终端购物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移动互联网时代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社交化、本地化、移动化。社交化媒体使得每个网民都是独立的信息源和传播媒介;本地化的LBS技术使消费者的搜索更精准;移动化使消费者能够充分地利用碎片化的时间,移动端作为一种随时随地可以接入网络的工具,使得网络信息与消费行为变得更为密切。甚至用户获取消费信息的过程不再是主动搜索,而是“行为关系匹配―兴趣偏好契合―随需求而变化―智能接收”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消费者行为模式:基于兴趣的广泛浏览,与品牌形成互动―用户在互联网使用行为中表达/暴露消费需求―智能地自动接收企业个性化响应,做出购买决策―消费决策形成并付诸行动:购买、体验―消费者在互联网分享消费体验信息,并主动参与信息扩散,即IERAS模式。

3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营销策略

分析消费者消费行为的目的在于发现消费者行为的规律,找出影响消费者决策的机会,从而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最终实现企业的价值。根据前面对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分析,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了基于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行为特征的营销策略。

第一,企业与用户互相感知,展示企业的产品和企业的品牌形象。只有当企业品牌能够感知消费者,同时也被消费者感知,才能形成互动对话。企业可以通过分别在移动互联网媒介上的各种方式的用户接触点,来展示企业的产品和品牌形象,制造被用户感知的机会,从而吸引用户的注意力与兴趣。具体来讲,企业可以建立微官网、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为企业品牌注入独特的个性和感情,制作优质的互动内容,与粉丝进行有效互动。

第二,分析处理用户行为数据,发现消费求。企业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媒介收集用户信息,并做信息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对目标人群进行精确分类,对消费者可能会发生的消费行为做出预判,挖掘出潜在的消费者以及消费者的潜在需求。通过抓取用户手机中的cookies文件,可以清楚地知道消费者最近检索过哪些关键词,从而可以判断出消费者对哪些产品或服务有兴趣;通过用户的社交媒体账号中公开的资料,分析用户的兴趣偏好;通过对用户好友来源的数据分析,获知用户的社群活动偏好等。

第三,及时准确地响应用户的需求,智能推送与之相匹配信息。通过智能分析移动用户行为数据,每一位潜在用户的消费需求企业都应当有与之匹配的精准响应,还应该通过各种网络渠道向用户推送定制化的产品服务信息,以提醒消费者的潜在消费需求、吸引消费者的被动消费需求。精准响应加上智能推送是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企业营销的核心动作,是促成购买行为发生的关键环节。

4 结语

移动互联网具有一些传统互联网的基因,但是它具有自己的特点,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行为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因此,我们只有全面分析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特征以及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消费者行为的变化,企业才能做出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以实现营销目标,才可以真正地把握好属于移动互联网的黄金时代。

参考文献:

[1]肖立.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篇3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学生信息 服务系统

一、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概述

1.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

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是信息服务的组成部分,是新兴的信息服务,是信息服务的组成部分。移动是相对于固定而言,区别在于人或物在实体空间位置上的变化状态。移动环境是指人或物处在不断变化的空间环境,移动信息环境是指移动环境中人们可以兼而从事信息活动的空间环境。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是基于现代移动信息技术的信息服务。[1]

2.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的特点

希奥等人将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的特点归纳为泛在性、个性化、灵活性和广泛传播。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的根本特征在于其突破了时空的局限,可以随时随地开展服务,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移动性”服务。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更受益于跨越各种环境的可定位性、移动性、个性化等特征。

3.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的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

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与固定环境下的信息服务相比,它的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有其自己的特点。

第一、信息服务内容是信息用户接受与利用的对象,是信息服务的核心价值所在。移动环境下用户的信息行为与固定环境下的信息服务相比,一般与其所处的时间空间密切相关。相对于互联网来说,移动互联网可以实现手机等移动终端能“知晓”用户,极大方便了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要的内容服务。第二、信息服务者是信息服务的主体。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中的信息服务者与其他信息服务并没有什么区别。第三、信息服务系统是信息服务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平台。移动网络和移动终端是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的两大基础设施,既有以WLAN为主的无线通信技术,也有以3G、4G为主的移动通信技术。第四、信息用户是信息服务的对象,是信息服务内容的接受者和利用者。移动环境下用户的信息需求因为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呈现新的特点。用户在移动环境下信息活动的时间特点和空间特点都具有显著的特征。第五、信息服务策略是指信息服务中的服务方针与方式等,是改善用户体验实现信息服务效能的必要条件。

二、当前高校移动互联网服务存在的问题

1.很多高校在发展移动互联网的过程中没有意识到移动互联能够方便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学校在发展移动互联的过程中存在着意识淡化与意识偏离的现象,有的高校以为移动互联网只能给学生带来很多管理方面的不利因素,所以开发移动互联的积极性不高。

2.很多高校在发展移动互联过程中没有将学生信息和学生管理工作相结合起来。现在有很多高校都已经开发运用了移动互联网,但是,在运用互联网的过程中没有将学生的实际管理工作结合起来,而只是移动互联的运用“初级阶段”。

3.由于移动互联网在高校发展过程中的局限性而导致的学校的有关制度和相关信息不能及时的反馈到学生中间。由于人员配备与管理方面的局限性,导致了学校很多的实效性信息不能在移动互联网上进行公布,限制了移动互联的全方位服务性。

4.学生利用互联网查询信息目前处于空白。高校大学生是使用移动互联网的主力军,他们也是受到移动互联网影响最大的群体。一是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多样化,为大学生提供了自主获取动态信息的平台,信息的表现形式也在由静态向多元和动态转变,并能够快捷获取动态即时信息。二是移动互联网的便捷性与可移动性。现今大学生只要通过手中的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即可实现随时随地上网。三是移动设备的隐私性与安全性,为大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广交天下的平台。但目前各高校仍未使用互联网建立信息服务系统,使高校学生在信息了解、掌握及处理方面严重滞后,直接影响学生的管理与服务。[2]

三、建立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系统的几点思考

第一、转变思维方式,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的主体作用

学校有关领导和相关管理人员有必要转变思维方式,改变对于移动互联的局限性思维,充分发挥现代网络化的优越性。因为,移动互联不仅仅方便学生的购物与交流,更能大大改变学校的管理模式,促进学校对于学生的管理实效性。

第二、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的综合服务性

很多人都以为移动互联网是方便人与人的交流、合作,聊天等,但是很少有人想到移动互联更能扩展大学生的管理模式与方法,高校可以将有关学生管理的相关文件和管理办法定期在学校内部的移动互联网上进行公示与公布,这样便于学生熟悉与掌握学校的管理制度和关系到学生个人发展的相关事项。比如;学校可以将学生成绩的查询、各类需要学生申报填写的项目等等公布在移动互联网上,以方便学生对于这些信息的了解与掌握。

第三、加大投入,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的实效性

高校有必要从技术、人员配备与管理和故障维修与服务等方面对移动互联进行综合改革与提升。高校将移动互联网作为信息化高校建设的首要任务,定期对校内移动互联网进行综合管理与推进改革,将传统的办公模式和学生管理模式在移动互联上充分体现出来,这样不仅提高了学校的管理与服务水平,更方便的广大学生;大大增强了学生管理过程中师生之间信息送递的及时性,减少了时间和空间的阻碍。

结语

在快节奏的信息化社会环境中,基于移动通信和网络技术的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的到来使得人们随时随地利用信息成为可能,它是一种的新的信息服务模式,为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更为广大高校学生的信息服务提供了便利。

参考文献:

篇4

尽管转型旗帜已经高擎多年,但事实上面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的战略迁移只能说还在路上,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业务对于整体收入的贡献还远远没有成为支柱。这固然有业务自身成长规律、竞争压力等种种客观因素,但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于,电信运营商往往对于传统业务经营形成了经营模式上的路径依赖。

挑战一:业务价值定位差异化

电信业的传统业务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了个人、家庭与政企客户所必需的生存必需品。因此,传统业务的价值主张往定位于功能强大、成本低廉,从而提高客户的购买意愿。

而移动互联网业务的价值主张需要紧密地立足于对客户生活、娱乐、学习、消费等行为的深刻理解与紧密嵌套,它所力图建立的客户印象大多在于便利、快捷、流畅与时尚。正是由于移动互联网业务这样的全新特征,使其在客户的心智空间中还没有形成传统通信业务那样清晰的品类定位,在客户的钱包中更是远远没有达到传统通信业务那样明确的份额割据。

挑战二:驱动要素差异化

以话音业务为例,其客户规模与收入规模成长的主要驱动要素在于,铺就通畅的“人人通信”管道、提供足够低门槛的手机终端、广泛的品牌传播与渠道部署、资费结构中关于单双向要素、长途漫游要素、单价要素、捆绑周期要素、优惠要素的多元组合……

而对比移动互联网业务,以内容型增值业务为例,除了需要继承话音业务发展中必要的网络基础、终端基础和支撑系统基础之外,其客户规模与收入规模的主要驱动要素有很大的不同,包括对于客户感知、消费与使用各环节的巧妙介入与引导、更广泛的渠道布放、对于定向目标客户群的针对性传播、围绕流量费用与内容费用形成的资费组合……

挑战三:成长规律差异化

传统业务一般而言更多属于必需品而非时尚品,其业务为客户的接受过程往往从高端客户开始,逐渐走向大众化。过程中定价因素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移动互联网业务早期客户往往与支付能力无直接关联,大多是低支付能力、低话音ARPU、高数据ARPU的用户成为真正的先锋用户。客户规模的延伸拓展,往往与这些先锋客户的向外传播与口碑影响力密切相关。而作为话音业务早期使用者的社会中坚群体,却往往成为移动互联网业务的保守用户。这意味着,移动互联网业务的成长生命周期特点,一般遵循着客户对于时尚流行行为的追赶捕捉速度,按客户对流行时尚的敏感度由高向低蔓延。

挑战四:销售手段差异化

由于传统业务的必需品、标准品特征,其售卖过程相对适宜以固定的模式开展。

而各类移动互联网业务由于各自业务模式的不同,在销售手段上与传统业务差别很大。例如,面向政企客户综合信息解决方案的销售过程中,需要融合客户IT与CT的整合需求,呈现出非常典型的咨询式方案销售特征,往往需要团队化配合、定制化投标运作以及相对更漫长的销售周期。

挑战五:运营模式差异化

传统业务的运营大量集中于对于客户基础通信行为的分析与跟踪之上,包括按照客户通话贡献价值的细分切割、MOU或基础数据流量的分类贡献的持续开发以及对应的资费方案设计等等。

移动互联网业务的运营复杂度则大大提高。例如,在面向移动互联网的融合转型过程中,运营商不仅需要站在业务的角度理解客户,还要从客户与客户、客户与信息内容、客户与其它商业资源实体的多种角度去全面完整地理解客户行为,从中激发流量并诱发进一步的商机。这至少意味着,从经营分析的角度看,电信运营商对于客户行为轨迹的刻画需要更完整,分析的维度需要更丰富、数据的挖掘需要更深刻。这也意味着,移动互联网业务可能在尚未发生订购关系时,就已经开始需要围绕体验试用、交互行为开展高质量的运营维护了。在发生订购关系后,仍要围绕应用推介、内容信息进行持续的深度运营。

挑战六:服务支持差异化

传统业务服务支持的重点一般在于对标准化业务的服务标准、规范、流程的建设管控与客户感知的评测优化。

移动互联网业务呈现出明显的分众化、定制化与泛价值链化的特征,这决定了转型过程中,服务范围将明显拓宽,服务差异化程度将显著放大,服务管控范围将大大延伸。例如,面向政企客户的综合ICT解决方案中,服务支持的范围不仅在电信运营商的公网一侧,而需要延伸至客户的内部网,服务支持的标准将以差异化SLA(服务等级协议)的形式成为对客户的基本承诺,服务管控需要以客户为导向,面向全程化端到端服务进行品质保障。

挑战七:支撑保障差异化

支撑保障的流程、模式一般是电信运营商多年经营的沉淀产物,也往往是最能体现电信运营商组织记忆与运作惯性的地方。当移动运营商向全业务运营商转型过程中,其不适之处往往表现于由于长期服务于规模化、标准化客户群体,当需要围绕重要政企客户进行差异化的网络质量保障的时候,缺乏形成差异化的能力。支撑保障的转型跟进不畅,是最有可能导致移动互联网业务失败的因素。

挑战八:发展预测与考核评估方式的差异化

对于已进入稳定轨道的传统业务来说,管理中的发展预测与考核评估方式也已经相对稳定,包括在充分的历史数据积累基础与稳定低速增长预期基础上的趋势外推。同时,在考核中一般将市场份额、收入与利润的增长要求纳入到企业的KPI指标之中。

但如果将类似的预测与考核模式简单运用于移动互联网业务,很可能会扼杀移动互联网业务或导致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注水”。考核评估的简单化沿袭,是很容易把移动互联网业务推向传统业务路径依赖的危险做法。这启发我们,移动互联网业务的成功,不仅需要业务经营本身,更需要企业各项配套经营管理行为全面转型变革。

挑战九:组织结构、文化与人员能力的差异化

篇5

关键词 流量经营;智能管道;聚合平台

中图分类号:TN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1-0000-00

移动互联网,融合了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的便携、及时、高隐私性等特点。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于运营商产生了显著而深远的影响。伴随着互联网业务的多元化和终端多样化,数据流量正在爆发性增长。这种爆发性增长模式下,运营商应该如何做好流量经营并实施以较优的流量经营策略呢?

1 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分析

1.1 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特征分析

在全球数据流量快速增长的同时,中国互联网用户和数据流量也在高速增长,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用户的普及率增长,也推动了互联网业务发生了变化。

1.1.1 移动互联从封闭走向开放

各互联网开放的应用入口及系统平台,适合移动护理网的应用和服务内容迅速充盈起来,且越来越多地采用免费方式向收集用户开放,使得用户体验得到极大提升,由于移动应用的不断丰富,用户使用互联网的粘性和活跃度持续增加。

1.1.2 固定互联网业务移动化

原有扎根于固定互联网体系的业务,随着WLAN/Edge/3G等网络的建设,逐步将网页浏览、电子邮件等传统的互联网业务带入了移动化时代,并将随着LTE等新一代网络的建设,除了将语音等传统业务等带入互联网业务行业以外,还将衍生出更多的业务模式。

1.1.3 终端与用户行为越来越主导业务发展

智能手机结合功能更强大的应用平台,推动新兴业务的不断推出。iPhone与Android智能手机大量普及已充分说明终端用户对智能手机接受度的提升。

1.2 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特征分析

新的移动互联网业务与相应的用户行为特征是相辅相承的。

1.2.1 终端智能化和业务接入广泛化带来用户上网行为的时间碎片化

目前地铁、公交、街道上,随处可见使用手机上网打发无聊时间的用户,上网时间的碎片化也带来网络流量模型的变化,传统的忙时规律再呈现新的曲线趋势。

1.2.2 用户对网络粘性进入新的阶段

随着电子商务、媒体传播、信息服务、生活娱乐等社会生活领域中移动互联网的逐步深入,产业规模不断升级,用户对网络粘性进一步提高。

1.3 数据流量发展趋势

首先,数据流量发展总体趋势是高速增长。各大运营商的城域数据网络早已经进入业务接入层面万兆级、骨干核心出口层面T级的水平,充分说明数据流量的增长速度。

数据流量伴随新兴的业务爆发。相较以往语音、即时通讯等业务带来的数据流量远不及视频、图片等流量带来的冲击大。产业链的不断完善,新兴的业务平台开发,将使数据流量的增长进入新的阶段。比如视频内业务从内容分发发展到实时的视频监控、视频教育、视频医疗等领域,用户不在满足与视频娱乐的非实时收看,也更深入到点滴的生活之中。

从数据流量发展的两大趋势看来,运营上不得不面对流量经营的问题。流量经营的核心就是如何通过对移动网络的流量进行用户级的精确管理,来实现管道的流量控制和流量的价值化。

2 数据流量价值趋势分析

数据流量价值趋势可以从网络和用户两个视角进行分析,如下图所示,网络方面包括流量规模、流量收入和建设成本,用户方面包括应用流量、内容流量和终端流量,从网络视角分析纯管道的价值,从用户视角分析管道增值价值,结合网络现状,最终分析得出数据流量价值所在。

基于以上的分析思路,以智能管道(物理网络)和聚合平台(商业网络)为基础,以扩大流量规模、提升流量层次、丰富流量内涵为经营方向,以释放流量价值为目的,寻找流量经营的价值趋势。

3 流量经营部署策略

从网络的层面来研究流量经营部署的策略,首先需要分析网络与用户流量价值的关联性。如表1所示,注重应用与终端的发展对流量经营有“开源“的作用,会激发用户对于流量的需求,促进移动互联网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注重内容资源建设对流量经营有“节流”的作用,可以降低网间成本,并为“内容为王”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打好基础。

作为运营商,需要基于流量和用户的深度洞察,以智能管道和聚合平台为基础,实现管道与经营的深度配合。总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部署。

3.1 智能管道建设策略

积极配合四网协同发展,通过WLAN热点全覆盖、WLAN接入自有业务、APN融合等手段,改善无线网络利用不平衡的现状,提升用户移动上网体验,激发用户数据流量需求。

提升网络管控能力,通过搭建PCC架构、优化城域网缓存和流控等手段,结合市场营销策略,以“疏导为主、控制为辅”,对大量占用无线资源、城域网出口的低价值流量进行管控,提高网络投资效益和用户上网体验。

完善网络感知、分析和运营能力,通过网络探针及时了解用户业务体验,通过完善全流量分析系统、部署层次化QoS,实现端到端流量经营策略的统一决策和执行能力。

3.2 内容资源建设策略

发挥视频基地优势,大力发展IDC内容资源,同时配合通过IDC+CDN建设IDC内容服务节点,实现资源灵活调度和高度共享,充分发挥内容价值,降低对外网资源的依赖。

推进业务网向SDA架构演进,逐步实现主流应用能力的开放(如流服务能力、流转码能力、位置服务能力、终端适配能力等),形成快速的用户需求响应能力和业务生成能力,提升自有业务的竞争力,在流量上实现附加价值。

大力投入大型数据中心的建设,为规模化内容运营提供有力保障,并积极引入云计算等新技术,在基础能力和技术储备上打好基础。

3.3 需求跟踪和引导策略

完善支撑手段,以VGOP系统为基础,建立统一的用户数据业务行为分析系统,构建用户需求的快速跟踪能力,为制定个性化的数据业务计费策略提供决策依据。

从市场需求出发,把握用户终端与增值业务发展趋势,以个性化定制应用和终端入手,优先满足移动用户综合信息类应用的需求,提升用户粘度和流量价值,逐步掌控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价值。

4 流量经营的应用展望

面对移动数据业务的持续爆发性增长,移动运营商需要争取的是建立智能化的管道运营与业务经营相结合的模式。如何协调好利用好不同的网络资源,为用户提供速率更快、种类更丰富、体验更好的移动数据业务,并维护运营商的投资收益,是未来移动数据业务流量经营的重点。

参考文献

[1]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R].2012.

[2]陈素芳.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研究[J].设计院技术通讯,2013(3).

篇6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移动互联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人们可以自由的通过手机等移动媒介进行互联网活动,极大的丰富了人们日常生活,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也越来越明显。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相关问题也不断出现,病毒软件危害手机安全、垃圾短信占用手机内存等,对移动互联网问题整治工作刻不容缓。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手机 用户 问题

本文通过对我国移动互联网中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依据我国移动互联网中常见问题,向人们阐释如何正确开展移动互联网安全问题应对工作,并结合现阶段我国信息技术水平,为开展移动互联网整治工作提高几点建议。

1 我国移动互联网安全问题

我国移动移动互联网问题频发的现象十分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本文通过对几项典型案例的分析,阐述我国现阶段移动互联网的安全问题。

1.1 病毒软件问题严重

病毒软件是危害移动互联网安全的首要问题,虽然相关机构早已开始对病毒软件开展整治工作,但病毒软件在我国依旧十分猖獗。在现阶段相关部门的调查中,我国现阶段移动互联网上大约活动着超过600种,并且增加的速度越来越明显,加强对病毒软件的监管势在必行。这些病毒软件都是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安装到用户的手机上的,通常情况下,病毒网站、病毒信息是这些病毒软件安装到手机上的具体手段。这些病毒软件会给用户带来巨大的危害:肆意的订购花钱业务、恶意支付、乱发信息等,严重影响了用户正常使用手机的情况,一些病毒软件甚至按照通讯录恶意发送信息,损害了用户的信用度,与此同时,病毒软件恶意占用手机使用内存,造成了手机死机或硬件损坏的情况。

1.2 恶意骚扰问题频发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受到垃圾信息、垃圾短息的骚扰,让用户烦不胜烦。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3G、4G网络的推广,在丰富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加深了人们对手机的依赖性,但同时也为恶意骚扰提供了宣传途径。一些特定软件能向目标地区无限制的发送垃圾短信;在用户使用手机过程中不定时的弹出广告;在手机收藏夹中添加书签等,这些恶意骚扰问题降低了移动互联网的实用性,降低了人们对移动互联网的使用态度。

1.3 隐私泄露问题

通常情况下,用户的各种信息会被保存在相关网络信息库中,其中包括了用户的位置信息、通信情况、消费情况、业务办理信息等,不法分子会利用网络技术精准的捕获相关资料,实施移动互联网诈骗,甚至有些不法分子会盗用相关用户信息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2 移动互联网对策分析

移动互联网之所以能出现诸多问题,与相关制度、社会和技术之中的漏洞是分不开的,本文通过简单分析移动互联网中的漏洞,向人们阐释如何开展移动互联网安全整治工作。

2.1 安全问题原因分析

2.1.1 技术原因

在移动互联网的使用过程中,相关技术在简化操作、推动传播过程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相反的也为移动互联网安全问题造成隐患。Web2.0和Web3.0是移动互联网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虽然部分人对其褒贬不一,但它确实简化了工作行为,使一个人能完成传统技术中一个网站才能完成的任务量;P2P技术缩短了传播途径,避免了传统模式中大型设备因素的制约,极大的缩短了传播流程。相关技术虽然方便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也为相关漏洞的发展提供了温床。

2.1.2 社会原因

与传统互联网相比,移动互联网有更广泛的使用人群,移动互联网使用过程的随意性,符合日益紧张的生活节奏,人们可以依靠移动互联网进行大部分网络活动。但网络本身具有欺骗性和隐蔽性特征,随着移动互联网在使用人群中的进一步推广,相关特征散布的更加明显。综上所述,移动互联网出现问题的关键在于使用人群,只有提高使用人群的思想素质,才能在根本上解决移动互联网安全问题。

2.2 对策分析

2.2.1 建立终端安全机制

建立终端安全机制的关键在于建立身份实名系统,建立身份实名系统过程中,身份证就是一项很好的借鉴目标,依靠身份证号进行实名注册,强化了相关部门对移动互联网的监管能力。在进行数据信息安全性的保护和访问控制过程中,可以采用设置访问控制策略的方式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对于数据库中的用户信息,可以采用隔离储存的方式,减少信息泄露的危险性。

2.2.2 完善法律制度

在相关技术无法进行移动互联网安全保障过程中,需要用法律制度来监督移动互联网的安全情况。在我国现阶段法律制度中,只规定了网络诈骗等情节较严重问题的处罚条例,对其他情节相对较轻的移动互联网安全问题却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这是移动互联网安全问题频发的原因之一。相关部门要完善政策法规,明确对移动互联网中种种违法现象的条文规定,切实保障人们利益。

2.2.3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人是决定移动互联网安全问题的关键性因素,只有拥有高素质的使用人群,才能保证移动互联网不再出现安全问题。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可以以社区为单位,通过公示板、社区广播等方式向人们宣传移动互联网安全问题,在讲述移动互联网安全问题对人们的危害时,也要讲明相关安全问题在人们生活中的表现,提高人们对移动互联网安全问题的认识,降低相关安全问题对人们的影响。

3 结束语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生活,简化了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方式,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人们在庆祝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现阶段我国移动互联网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要积极的面对互联网中的弊端,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努力推行新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手段,确保移动互联网在未来能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马俊,马慧.移动互联网安全问题分析及建议[J].技术专题,2013(17):32-42.

[2]陈尚义.移动互联网安全技术研究[J].专家新论,2012(22):145-158.

[3]卢煜,孔令山.移动互联网安全挑战与应对策略[J].引擎网络安全,2013(06):55-56.

[4]张海青.浅述移动互联网的安全问题及其对策[J].信息通信,2012(10):88-90

[5]明芳,彭亚雄.移动互联网安全问题分析及策略[J].通信技术,2010(25):120-123.

篇7

互联网(Internet),即广域网、局域网与单机按照一定的通讯协议组成的国际计算机网络。它将两台或以上的计算机终端、客户端、服务端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手段联系起来,人们可以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朋友相互发送邮件、共同完成一项工作、共同娱乐。

移动互联网,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结合起来。在最近几年里,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成为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前景最诱人的两大业务,可以预见移动互联网将会创造怎样的经济神话。

互联网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大型机,是在上世纪60年代;第二阶段是小型机;第三阶段是PC机;第四阶段是桌面的互联网;第五阶段是移动互联网。每一个阶段都有每一阶段的明星企业,如今苹果已经超过微软和Google而成为市值最大的IT公司,它无疑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明星。

未来几年,预计移动互联网将迎来爆发式增长,一些新的经济模式和增长点将应运而生。互联网企业要抓住历史机遇,在3G时代加强业务研发和应用推广,捕获商机。

2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

手机上网用户的快速增长,一方面是由于电信运营商逐步下调手机上网资费,并在产业链中大力推广手机报、手机支付、手机冲浪、手机证券、手机游戏和无线城市等应用,激发了用户需求;另一方面,低廉的山寨手机层出不穷,加上极高的性价比,客观上加速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对用户而言,希望通过手机实时掌握信息的企业用户比例高达71.9%,在移动终端上实现移动办公等功能已经成为用户除手机传统功能外的最大需求,如图2所示。

3电信运营商面对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策略

对电信运营商而言,上世纪90年代之前的百余年,可以说是一个电报和固定电话的时代(在中国,直到1999年固定电话都占绝对优势);2000年以后,就进入移动话音短信时代,主要的收入来自于移动的话音,所有的固定运营商也都转向移动;现在,则进入了第三个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

全球电信运营商都处于巨大变革中,除了话音和短信业务,手机用户正在使用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业务。这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巨大冲击――运营商将面对更多的IT和互联网巨头的跨界冲击。

4电信运营商的最佳整合手段

通信、互联网、有线网融合是电信运营商的最佳整合手段。运营商为实现“移动改变生活”的理念,需立足传统业务,整合整个产业价值链,打造智能管道,以产品、网络、营销、管理等方面的互联网化,提升公司整体运营和管理能力;以四大抓手的有效落实,推动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快速发展,提高在用户生活和消费中的影响。

(1)强化产品协同和耦合,构建“以客户为导向”的移动互联网产品专业化管理团队。

(2)构建统一的互联网能力平台,开放基础能力接口,经营核心能力。

(3)创新开发和推广互联网产品,建设“无线城市”,打造便捷、温馨的移动生活。

(4)精细化经营数据流量业务,大力发展数据流量用户,提升流量业务收入,并通过WiFi分流缓解网络压力。

篇8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 高校网络文化 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不断融合,推动我国互联网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其中手机网民达4.64亿,占网民总数的78.5%。另据百度公司的《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报告》中显示,2012年第4季度,移动互联网的人均上网时长首次超过了PC互联网,PC互联网用户不断向移动端迁移。在高校,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求知欲的大学生群体是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最活跃用户群,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的上网方式、获取信息的习惯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1 移动互联网的概念及其媒介特性

移动互联网是一个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相融合的新型网络,在该环境下,用户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移动终端接入互联网,随时随地享用公众互联网上的服务。移动互联网不是传统互联网的补充,它将对互联网体系架构、互联网业务及服务模式、信息传播方式产生重要变革,是继宽带之后会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新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除了具备连通、共享、开放、交互等传统互联网的特征以外,更具有自身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上网方式的便捷性

用户上网的便捷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上网设备上,移动终端小巧轻便,可随身携带,移动终端采用触屏交互技术,操作起来更加方便灵活,移动终端如手机可以一直处于开机状态,方便用户随时上网;第二,在网络接入方式上,移动互联网借助运营商接入互联网,通讯方式更加便捷,真正做到随时随地上网。

1.2 用户身份的真实性

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终端与用户身份的关联性更强,智能手机号码就是一种身份识别,的信息均可溯源。而且,移动终端还可以通过GPS、北斗等卫星服务系统,进行精确定位,用户发送的信息,无论是微博、微信、还是手机拍摄的照片,都携带了位置信息。此外,用户身份的真实性还表现在相互交流的对象上,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很多是依据用户的社会关系,比如同事、同学、朋友等电话号码簿中的成员,用户之间的交流更加真实。

1.3 网络服务的个性化

由于用户身份的真实性,网络服务商可以根据用户的访问习惯,以及信息接触方式,建立庞大的客户数据库,包括用户的年龄、性别、地域分布、爱好、职业、教育程度以及移动互联网用户的移动媒体接触习惯等,使用户更加精确化,利用这一优势,服务商可以主动向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一对一的服务。

1.4 使用时间碎片化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随时随地携带着手机,互联网的使用时间呈现出碎片化特征。据2013年4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报告显示,手机上网充满于网民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场所,其中,在路上(公交车、地铁、出租车等)的使用比例为27.2%,工位或教室的使用比例为 31.2%,公园等公共场所的使用比例为13%,说明手机上网碎片化特征明显,填充了网民了日常零碎时间。

2 移动互联网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积极影响

2.1 移动互联网能提高高校网络文化传播的广度

传统互联网时代,高校通过设立网络文化专题网站,提供新闻、学术、活动,以及校园BBS等服务,传播校园文化。但是,这些信息的获取受到诸多限制。首先,传统互联网时代,用户上网的终端主要是桌面电脑,学生必须在宿舍、电脑机房、电子阅览室等地方,有网络接入的情况下,才能浏览这些网站,极大地限制了学校网络文化网站内容的可获取性。其次,这些信息通过浏览器呈现,学生只有主动登录到网站,才能获得重要信息。据调查,经常主动登录到学校网络文化网站的学生比例并不高,所以,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无法及时获得网站的一些重要信息,这又限制了高校网络文化信息传播的覆盖面。

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文化传播的广度有了质的提高。这是因为,第一,学生采用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上网,手机可随身携带,并且可以一天24小时不关机,提供全天候的网络接入服务,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上网,这在客观上提高了高校网络文化网站内容的可获取性。第二,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网站管理员可以利用推送技术,将校园网上的时政新闻、校园活动、科技讲座、校园BBS热点话题等学生关心的重要信息,推送给客户端的所有用户,这将极大地提高高校网络文化网站信息的接触率。而且,学生还可以将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转发给自己的亲朋好友,进一步扩大了高校网络文化传播的广度。

2.2 移动互联网能提高高校网络文化服务的个性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网络文化以不同的形态不断涌现。当前,高校普遍建立了校园新闻网、BBS论坛、微博、辅导员博客等多种网络文化平台,但很多都局限于日常性事务工作,内容雷同,缺乏对大学生个性化需要的关注,致使很多网络文化平台缺乏对大学生的吸引力,难于发挥网络文化平台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移动互联网具有身份识别功能,为互联网的个性化服务提供了条件。随着移动互联网服务业务的不断发展,用户行为分析和精确信息推送越来越受到重视,移动互联网的个性化服务功能也更加成熟。新的信息环境下,人与网络正在走向有机融合,“用户寻找信息”的被动服务模式,将逐步转变为“信息寻找用户”的主动服务模式。因此,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文化平台可根据学生需要,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首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需要,从各类信息服务中,诸如进社区、假期实践等党团活动,文学、摄影、DV等文艺创作,以及科技活动、学习资源、BBS论坛、科研就业、心理在线等等,定制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系统根据学生的定制要求,主动推送本模块的最新信息。其次,系统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访问记录,分析不同学生的需要,并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推送服务。第三,随着班级移动交流群的普及应用,学生辅导员、班主任也可以根据本班级具体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信息推送服务。高校网络文化平台的个性化服务功能,将有效提高大学生参与校园网络文化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高校网络文化的育人作用。

2.3 移动互联网有利于高校网络文化环境的安全性建设

网络文化安全是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重点,是高校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在当今社会信息化、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一方面,高校网络文化平台为大学师生交流学习、共同进步成长提供了便利条件;另一方面网络的无序化、难控制、自由化的特点,又给高校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埋下无数安全隐患。传统互联网时代,从用户角度讲,用户身份的虚拟性,使得网民缺乏约束感,更容易在网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从网站管理角度讲,桌面电脑的位置的固定性,使得处理网上不良信息的及时性受到限制,比如,在传统互联网环境下,高校网络管理员一旦离开办公场所,就无法登录学校网络管理系统,因而无法及时处理网络不良信息。

移动互联网本身的特点,有利于高校网络文化环境的安全性建设。第一,移动互联网用户身份的真实性,使得用户在网上发表信息时,要做到三思而后行,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不良信息在校园网上的传播。第二,移动终端随身携带,网络管理员可以实时掌握校园网的信息,能提高处理高校网络文化不良信息的及时性,比如可以通过设置关键词提醒等措施,手机报警铃声一响,就能及时发现情况,及时登录校园网信息管理系统,及时处理掉不良信息,从而避免不良信息的大面积传播。

3 移动互联网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负面影响

3.1 高校网络文化的多媒体表现方式受到限制

传统互联网时代,桌面电脑是上网的主要终端,桌面电脑具有屏幕大、信息处理能力强、上网速度快等特点,高校网络文化信息可采用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表现,有利于全面、深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内容。

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将成为最普遍的上网终端,因此,建设适合手机访问、浏览的高校网络文化网站,是当前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一项重要任务。但是,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通过多种媒体形式来表现高校网络文化内容,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这是因为,首先,跟桌面电脑相比,手机屏幕小得多,这就要求高校网络文化网站版面内容不能太多,图像尺寸不能太大,文章内容不能太长;其次,手机的信息处理能力较弱,上网速度较慢且受计费方式的限制,这要求高校网络文化网站上,网页内容不宜采用动画、视频等文件较大的媒体形式来展现。移动互联网对多媒体表现形式的限制,将影响到高校网络文化的表现力。

3.2 学生沉迷网络,不利于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

同传统互联网的网络应用相比,移动互联网具有便携性高、能随时随地上网等优点。移动互联网为大学生使用网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使部分学生过分依赖网络,甚至沉迷其中。在大学课堂上,上课时间埋头发微博、使用移动QQ聊天、浏览网络新闻或小说的现象已相当普遍,严重影响了课堂学习效果。而且,随着各种类型手机游戏在移动终端的日益普及,学生更加易于沉迷其中,有的学生甚至晚上休息时间还在玩手机游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作息习惯和身体健康,同样也影响到学生的日常学习效果。由此可见,过分沉迷于网络,将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不利影响,从而不利于学校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

基金项目:本文系武汉理工大学自主创新研究基金资助项目“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研究”(项目编号2013-IB-08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官建文.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篇9

一、互联网发展概述

自1969年互联网发明以来,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其发展可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是以门户为特征的Yahoo!和Google时代,整合全球的信息,消费者在这个阶段扮演的是信息接收者的角色,是单向的人找信息的阶段。

第二个阶段(21世纪00年代)是以社交为特征的YouTube、Facebook、Twitter、新浪微博、人人网时代,连接人与人,消费者在这个阶段扮演的是信息生产者的角色,可以进行双向的分享和互动。

第三个阶段(始于2011年)是以SoLoMo(社交+本地化+移动)为特征的时代,这个时代正在开启。

进入3G时代以后,wifi开始普及,绝大多数手机用户,愿意的话随时可以永远在线。移动互联网便是“任何人、任何物、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永远在线、随时互动”。而2011年随着手机硬件成本全面降低,千元Android智能机开始普及,智能手机用户大规模增长。据 eMarketer 调研数据显示,2014 年我国智能手机用户达5.19 亿,未来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数将继续增长,预计到 2018 年我国智能手机用户数将超过 7 亿(见图1)。中国智能手机用户的巨大规模为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提供了基础。

二、“互联网+”时代消费形态的变化特征

移动浪潮来袭,当每台设备都能连接网络,人和设备之间,设备和设备之间的通信全部连接在一起,“互联网+”有了更广阔的空间。移动技术和社交网络的合力将最终改变商业、工业及整个世界的经济。在移动互联的新时代,消费形态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主要表现为:

在线化。从使用时间的长短来看,现在的人除了睡觉,几乎16个小时跟移动端在一起,比PC端多出数倍的使用时间。据Edison Research调研数据显示,87.1%的18~24岁年轻人手机从未离开他们身边,八成的年轻人每天醒来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机,有六成年轻人认为接下来的5年里,任何事都可以在手机上完成(见图2)。

高频率的在线加快了消费者得到各种信息的速度,时效性更强,信息量更大。在线化对传统企业产生天翻地覆的影响,包括工作的在线化、传统的层级信息传递转化为网络状;营销的在线化,冲击了实体销售渠道,社会化营销成为重要的营销方式;技术开发的在线化,众筹、众包等新兴技术开发方式取代实验室开发方式……

碎片化。由于消费者接收信息非常方便,时间被移动互联网碎片化;完整的阅读、系统的传播等方式也被移动互联网碎片化;用户也会因为微信群里或网站上别人对某产品的评价而改变购买决策,以往完整的清单式购买也被拆解得七零八落。碎片化也无时无刻影响着传统企业和PC互联网的新兴企业,源自需求、互联网流量以及消费者的时间被移动互联网分解得支离破碎,社群营销悄然兴起,小而美的品牌也有足够的生存空间,更为细分的市场出现,新的品牌定位法取代传统品牌定位法……

个性化。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不仅能够提出自己的想法,而且会召集一批朋友一起影响到企业的需求决策。移动互联网推动所谓的“长尾经济”出现,即需求和销量不高的产品也会占据相当高的市场份额,甚至可以和主流产品的市场份额相抗衡。由于个性化产品的出现,精准管理和柔性生产显得特别重要。由于个性化的需求,针对细分群体开展的创客实验、社群共同研发等也得到蓬勃发展。有了“互联网+”,企业能从线上获得消费者快速变化的需求,能快速探索、研究、发现消费者的改变,能与消费者互动并让消费者参与产品研发。

去中心化。当移动互联网的属性映射到企业内部时,每一个工作群体都能够自我管理、自我成长,每一个创客团队都能够根据市场直接开发,直接对接外部资源时,企业将不存在“中心”。当企业客户或消费者三五成群地成为一个个碎片化的社群,品牌的口碑在社群之间流动,节点和节点之间的传播速度加快,影响力趋强,品牌也将不存在中心。去中心化导致节点比中心更重要,去中心化重新构建产品和消费者的关系,重新构建传统的商业模式、产品战略、传播策略以及企业的组织结构,改变现实的商业规则,驱动商业形态和社会经济的变化。

去中介化。在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时代,信息的获取不再依赖于广告、宣传、软文或者平台,直接通过社交网络的“推荐”就能完成许多事情。去中介化的趋势和力量深刻地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模式,当用户和企业之间的沟通愈加便捷、直接和低成本时,营销传播的方式必然发生剧变,企业的生产组织模式也将不再一样。

三、“互联网+”时代企业管理的变化特征

在移动互联时代,当消费者呈现在线化、碎片化、个性化、去中心化、去中介化等特征时,企业的商业模式、盈利方式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同时也会影响企业管理的进化和转型。总的来说,在“互联网+”时代,企业管理发生了如下的变化:

层级与扁平。传统管理组织采用“正三角”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员工在最下边,逐层往上,顶层是最高管理者,在这种模式下,信息决策和传达的速度都很慢。但在移动互联时代,“正三角”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已经不能适应用户的个性需求。如果还是采用一层层上报,一层层下达的模式,要第一时间了解用户的需求,第一时间满足和创造消费者需求,结果只能是:黄花菜都凉了。在移动互联时代,我们要采用新的“正三角”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将以前最底层的包括营销、研发、制造等人员直接和用户联系,直接了解用户需求,马上为用户做出判断。这时,企业在“互联网+”进化之后,更加科学、节点闭环的网状结构应运而生,即高度扁平化、点与点之间相连,与消费个性化的需求达到融合。苹果、Facebook等世界顶尖企业正是采用了这种扁平化管理模式,才通过不断创新获得巨大成功。

控制与自主。传统管理采用严格的工作时间,采用层级化、KPI考核等管理制度,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当信息不是壁垒,当一线比上层更能洞察需求,当一线更能敏锐察觉市场变化,当一线已经能够吸纳用户参与全流程,传统的分工、流程、科层、考核将束缚人才的手脚,人才需要更多的平台和机会。正在转型的领先企业也一直用新的管理体系来提高对互联网的适用性,比如由于市场变化太快没有办法设定KPI,新兴的互联网企业取消KPI考核,而将不断变化的客户体验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移动互联网造就了个人能力的崛起,与客户连接的顺畅,在“互联网+”进程中的企业应倡行“自由与责任”的文化,给人才以自主,给员工广阔的空间。

雇员与合伙。移动互联时代,不确定性需要人才去感悟,新模式需要人才去试错,信息导致人才更大赋权,于是传统企业的生死存亡问题已经落脚在创新和转型之上,而创新和转型归根到底变成人才的问题――年薪制、聘用职业经理人是否能够拢住人才,是否事业合伙制才能凝聚人才?传统的战略决定组织,组织跟随战略,人力资源适配组织,现在是否需要组织来适应人才――雇员或许在未来仅仅是一小部分,更多的是平台上的股东制、合伙人制,才能让组织更适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人才。 图 世界顶尖企业的扁平化管理模式

体系与归零。因为互联网的开放、平等、协作、共享、去中心,让每个人的欲望、激情、活力、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发挥,组织才会快速形成想法,把想法变成产品,把产品变成商业模式,然后快速长大。互 联网思维带来了小人物不断战胜大人物的现象,这一过程充满了颠覆与被颠覆。但这一切都与传统的管理格格不入,新的管理需要企业在分工、职能、流程和体系上进行新调整。推动“互联网+”,如果一切不归零重来,或许转型之路仅仅是一场打着革命旗帜的改良活动而已。

共享与保护。传统的企业通过专利、版权、商标来控制和保护专有资源,鼓励和保护创新,而互联网却产生了一种新的知识产权经济学。正是因为有了安卓操作系统的知识产权共享,才会有那么多的小米粉丝没日没夜地共同开发新的MIUI;正因为有了知识共享,知乎上才有那么多的知识创造者。知乎在众包书籍的项目中,在保护产权和共享中寻找到一个共同点――让所有人贡献内容,这些内容可以共享;集结成书之后,生产者都具有知识产权。这才是“互联网+”所要认真对待的。新的商业模式和传统商业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传统商业模式将顾客锁定在某处,禁止移动;而新的商业模式允许顾客产生内容,成为商业的救世主,然后反过来去管理好他们。

结构与裂变。移动互联网变革并非简单地改变营销渠道或者品牌建构方式,因为移动互联网的信息机制变化,所以首先要改变的应该是人的分工和协作方式,即组织结构方式。如果转型仅仅是基于营销方式、品牌方式、促销方式等一些表层的变化,而没有整个结构的裂变,那么任何企业转型、产业转型都是镜花水月。但是,传统企业要改造成一个适应互联网的机制非常困难,谁都不愿意放弃已经很舒服的模式,去自宫、去自杀重生。

篇10

(一)移动互联网推动了大学生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

移动互联网给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广泛的交流空间、相对无限的自由,其延伸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的内涵。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比较单一,内容较为枯燥、方法较为单一、信息较为滞后,这些制约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汲取,甚至忽视或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依托移动互联网开展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则有利于改变以上弊端,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的内涵,增强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相长。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提供了新平台。即时通讯(QQ、飞信)的广泛应用、SNS社交网站、微博等网络媒介的兴起,微信、米聊等即时通讯类软件广泛流行,极大提升了移动互联网络使用的交互性。包括、微信、博客、论坛、网络社区等交流平台。尽管移动互联网育平台缺乏传统教育平台的权威性、纪律性,但更具亲和力、互动性、灵活性,更加贴近了青年学生的网络需求,在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互动性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二)移动互联网提高了大学生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

移动互联网缩短了教师和同学们之间的距离,加强了师生之间的联系,拓展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和新手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信息种类并接受信息的快速传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兴趣特长、心理特征、学习能力、知识程度等个性特点,同时可以在短时间内与不同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网络交流互动,在双向交流探讨中研究问题、寻求共识,提升教育实效性。

二、移动互联网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把握的导向

(一)扩大大学生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多样性

移动互联网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最重要的“公共空间”,个性化的移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强调与教育对象的交流互动,注重教育者自身个性魅力的培养与展示,注重对网络知识的更新和网络文化的了解,弱化教育场所和教育时间的特定化。上述“三重一弱”的特点决定了需要掌握个性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根据大学生个体对载体的偏好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采用多样化的沟通方式和手段来实现,如微博、微信、手机短信,QQ、SNS、论坛等手段相结合等等。

(二)提高大学生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针对性

一方面,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充分利用各种载体的独特特征,发挥特定载体的优势,打开大学生的心扉,获得交流对话的机会,而不被9后大学生盲目地拒绝;另一方面,只有抓住具体的载体特征,让这一载体与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紧密契合,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形成强大的教育内驱力和教育自觉。

(三)坚持大学生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地位的平等性

在3G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平等的身份与大学生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交流,要将教育的主客体放在平等的地位,在教育主体进行渗透性和感染性教育的同时,激发教育客体的积极性,并关注他们的信息反馈。

(四)坚持大学生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规范性

3G环境下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有严格的组织和制度保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移动互联网平台的管理需要整合学校人、财、物资源,发挥各种资源的协同效应。同时建立移动互联网平台领导、协调、信息管理、危机处理等制度,保证移动互联网平台的正常运行。

三、高校移动互联网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思考

(一)高度重视并积极发挥移动互联网在大学生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正视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要适应主体角色的转变,把尊重大学生的个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充分把握大学生个性特征,聚焦大学生主体地位,迎合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和偏好,主动运用移动互联网媒体创新,以互动式、体验式、引导式、渗透式的方法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推动教育理念和内容、工作体制和机制、工作模式和手段的创新,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实效性,使得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与育人环境同步发展。

(二)精心构建大学生移动互联网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三大交流平台

首先,要建立移动互联网校园网络公共交流“大平台”,利用手机短信平台、手机飞信、手机微博、微信、手机音频广播等平台开展学生工作,为学生提供基本办公、通知等服务;第二,整合校园媒体的优势资源,建立思想政治教育

宣传“中平台”。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大量制作开发集思想性、知识性、人文性于一体移动互联网媒体新“产品”,实现校园网络资源供给,用优质的校园网络资源和卓越的用户体验,吸引学生主动使用校园网络,提升大学生使用黏度;第三,以院系为单位,建立师生双向沟通“小平台”,实现互动交流。根据兴趣、爱好、学习需求、心理问题等将在校大学生进行类别划分,并通过班级博客、校园论坛、手机QQ、手机SNS等与学生进行在线双向或多向交流和心灵沟通,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发挥移动互联网媒体的辐射力、吸引力、感召力和渗透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积极加强大学生移动互联网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建设

大学生移动互联网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应从三个方面加以建设:一是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移动互联网技术知识培训,普及移动互联网应用知识,促使其主动开展面向新情况的工作研究,提高把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二是建设熟悉移动互联网媒体资源开发的专业队伍,负责移动互联网媒体思想政治教育产品的采编、制作、更新工作,使移动网络技术与高校优质教育内容无缝对接,构建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优质校园网络资源;三是建设善于运用学生喜欢的流行网络语言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吃透摸清博客、SNS网站、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介的优势和使用规律,开展交互性强、针对性强、引导性强的网络教育活动。